时间:2022-02-08 03:3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应用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深入到各行各业中,使得人们的生活与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应用计算机来丰富生活改变工作已经不是梦想而是时代的新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为必修的基础课程,是现代化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本文简要说明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促进高校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迈进的主力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迎来了新的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为抓手,培养社会需要的各方人才时都要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依托。因此,高校从社会所需出发,以需定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素质,实现学生应用计算机来改变社会的人才培养目的。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连,是人们娱乐放松、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工具。计算机知识是新时代的必修知识,是社会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如果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没有入门级培训,在信息时代的生活中简直可以用寸步难行来形容。可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其实现人机对话的前提。因此,高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列入到教学基础课程之列。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说,计算机应用到企业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去,不会操作计算机,不但影响企业的生产,还会给企业增加负担来培训操作人员。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企业要求引进的人才必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各种软件。可见,该课程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课程。当前环境下,无论是职务晋升,还是人才引进,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能力,甚至被众多高校列为必备证书的基础课程。因此,在众多因素的刺激下,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学校虽然在认识上有所提升,但在教学设施的完善与配套上却限于资金的限制而无所改观。由于该课程是基础性教学课程,软硬件设施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使得计算机软硬件时常面临崩溃的问题,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另外,学校在增加生源时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能购进更多的计算机设备,使得教学效率被机器数量的不足所阻碍。课程教学内容往往实施不完全,学生也没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和机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方面。教师问题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教学模式落后。二是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陈旧。对于教学模式来说,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新时代计算机教学中往往不能与时俱进,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表现一言堂没有改变,学生面对新奇的课程时往往陷入枯燥的精神状态中,无法发挥出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也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对于教学方法而言,当前的高校仍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上,无论教学与考核均停留在过去。教学方法没有实现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考核时也仅以试卷为考核的唯一凭证。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无法给学生更多的刺激,考核方法也不能体现学生的掌握水平,从而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过多兴趣来激发其学习动力。
(三)学生方面。有一些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不到位,感觉自己已经对计算机比较熟悉了,再加上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内容简单,从而不重视学习,造成考试失利。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这门课程只考理论知识,而并不对实践操作进行考核,所以在日常学习中不重视实践操作的练习,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在考试前死记硬背。
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学校应加大投入,积极改善软硬件水平。
1.设施配套需不断完善。针对目前设备不足和陈旧问题,高校领导要从思想认识上与社会需要相接轨,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保证设备升级改造,力求人手一机,还要配备效果好的扩音设备,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设备的维护要做到有专人跟进制度的落实,实现定期定时维护。
2.课程设置上要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了提高实用性,课程设置上要将重心偏向实践环节,将真实有效的案例纳入教材中,实现教材与设备的软硬件配套,操作流程详细而图形化,达到即使自学也能学会的目的。
3.组建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不但要加强资金配套,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培训,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化提升;二是加强横向交流,对教学经验提升共享来改变教师的专业教学方法;三是引进专业化的计算机人才构建教学核心;四是鼓励教师走进项目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经验和操作能力,从而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应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在授课之前先对每个学生的计算机熟悉程度进行初步了解,然后根据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分配到事先划分好了的班组,之后再进行分班授课。
2.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即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
3.充分运用多媒体。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形式。例如,在讲述PowerPoint中的模板、配色及插入声音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份编排设计美观、背景音乐优美的、符合年轻人审美的ppt文件,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思考如何制作,然后教师再讲解,即创造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增加实践环节,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利用错时上课的方法解决目前机房紧张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实训课设置在下午或晚自习的时间,尽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进行操作练习,及时地将理论内容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可以结合多种方式,将各方面的成绩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全面了解教学效果。
(三)学生要提高认识,多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应当从思想上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和操作,在课后抽时间多进行上机题的操作练习,在这一过程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地请教老师或同学,多看、多练、多动手,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四、结语高校计算机设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构建、教师专业提升等等都是高校需要努力改变的问题,只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全面进行改革,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全能型的应用人才,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1
[2]杨殿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5,6
[3]王红玉.探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
[4]欧阳之光.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J].数字化用户,2013,2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改革;实践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5.41.185
1 课程改革背景
考试改革是整个课程教学改革紧密相连的一部分。对于未来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阶段性、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试考核的标准与手段等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大纲是否一成不变,直接反映学校人才实践培养计划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考试方法很难考核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加上教育的逐步变革与发展,其考核形式应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形式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考核形式转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主流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为深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和走向社会实践后打下必要的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过去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盲目模仿国外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照搬教学模式以及信息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各地教育环境的差别,没有按照办学特色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1 各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缺乏个性
计算机教育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对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计算机技能要求也不相同。国内高校基本都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因此,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各专业在计算机方面的特定需要,造成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例如社会经贸财会类学生明显更倾向于数据处理。特别是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差异比较明显,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2.2 考试考核内容随意化,形式单一化,缺乏科学评价标准
目前还有相当部分高校依然采用期末试卷考试的方式,并且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没有差别。内容不够严谨,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几乎完全相同。目前开设的课程中有些内容对某些专业的学生学习没有帮助,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很难得到体现。学校在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考虑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导致一些期末突击复习型的学生往往会取得好成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强调实用性,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2.3 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脱节或相互排斥
计算机应用基础时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是各个专业后续学习的辅助工具。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本操作技能。但是课程教学所覆盖的难度,广度,深度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应用性还需要逐渐加强与完善。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脱节或相互排斥,使其能够越来越向社会各行业的实际应用靠近。对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考试考核形式进行必要和适当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身也是某方面一种能力的象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考试环节改革思路,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有益尝试。
3 教学改革方案
为适应教学改革信息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与新趋势发展的要求,以及当代大学生必须还要求具有能适应本专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知识。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以及多年的教学工作获得的实践经验和心得,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用更贴近学习实践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和考试手段来改进教学。
3.1 针对学生的起点不同,实现分层次教学
大学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是零起点教育,要有结构化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大学新生的学生实践能力检验和激发学习热情不同,计算机教育和应用水平参差不一,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要求高校计算机教育能够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不同深度和难度的计算机教育。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设定实现分层次教学,高层次的学生可以免修或用较少学时修完课程。改变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和一张试卷考本书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入学后进行水平测试,考查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了知识点,考试内容可以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全部内容,以及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侧重于部分内容,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机制并掌握基本的病毒防御方法等。
3.2 针对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同,实现分模块教学
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应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解决理论知识和实践任务有机结合的问题,开设一些对本专业有用的计算机相关理论和应用软件。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多媒体基本知识、网络基本知识。把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应增设若干个可选模块,对高等级的学生可免修或以较少学时学习。对不同分数段的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实现分模块教学。可选模块的设置可以以课程设计或其他灵活的形式考核,可由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部门与其他专业教师共同讨论确定。
3.3 考核方式改革
在对课程考试改革前,应基于分层次教学和分模块教学的思想,分别进行分层次和分模块考核。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结构,对操作系统能够灵活运用,初步提高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对文字、表格等处理能力。基于实用性原则,对计算机网络有―个初步的认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该课程的定位和要求进行必要的剖析,采取全面考核的机制,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涵盖平时的实验和作业,客观、真实、系统、全面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综合系统的反应,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在全面考核机制里,把考试内容单元化、模块化、综合化。在采用分块教学模式下,出勤是基础,作业和笔记是强化记忆,考试项同内容也能较全面的涵盖知识点。课堂参与提高学生积极性,能及时反映出学生掌握情况。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体现教与学相结合的思想。
4 结 论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考试形式和方案也有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趋势发展的要求与信息时代新形式下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教学环节进行考试改革与实践研究。由于当代大学生入学时的起点不同、所学专业不同,传统的计算机考试模式很难反映出学生的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给出的关于教学改革的方案还存在不足,还需采用更贴近学习实践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和考试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检验和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成效。进一步探索合理有效、更适合于学生特点和就业需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从事中职计算机教学多年来,发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学生从入学开始第一年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但在一些实际应用中,要求学生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比如应用网络查找一些问题答案、应用Word编辑制作一张海报等,学生却显得无能为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片面追求高双证率,考证高通过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关联的考证项目通常有全国计算机一级和办公软件应用,前者是否合格,关乎学生能否参加高职高考,一级证书是参加高职高考的必备条件;后者是否通过,关乎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为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要求学生双证毕业,在校期间至少获取一个中级证书。
二是学校把考证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每逢考证成绩公布,有人欢喜有人愁。通过率高了,不仅教学能力得到认可,且能得到学校的嘉奖。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我认为,应结合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尽量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结合现实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Word教学中,在学习表格时,可以让学生制作班级课程表,其中包括了表格的建立(行与列的设置)、表格样式(底纹、边框线型、颜色、宽度等的设置)、文字的录入等,在学习这个内容时,把考证项目中字处理的表格部分内容也作为其中的一个任务穿去,这样,学生在完成课程表的制作时,把考证项目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也学会了。通过这种模式,既完成了考证的练习,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将知识点的讲解贯穿到实例中,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等因素,分成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两种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环境导致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在教学还没开始前已经掌握了学习的内容,缺乏学习积极性;水平较低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心理,自信心骤减,开始自我放弃。在这种状态下,分组教学成了最佳选择。让水平高的学生带动水平低的学生进行学习,既使水平高的学生做了小老师,满足了虚荣心,也让水平低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不断进步,提升了自信心。
(三)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学习的基本教学方法。著名教学论学者科拉夫基(W.Klafki)认为,项目教学法与教程法、课题法和实践练习法是四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处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的项目,让学生熟悉其作品的制作全过程,解决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经验不足的问题,达到深化学习内容、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是一个学习、探索、创新、提高的过程。这种方法需要相应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适用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开展综合性练习的教学中,比如实训课。例如:利用Word制作校园之声宣传海报这一项目,教师提供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主题清楚后,让学生收集信息,思考制作方案,教师把他们欠缺的地方提出来。教师一起参与项目制作的过程,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指导,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犯的错误进行有效的干涉。
1职高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成不变地教学方法是难以带领同学们走向成功的,只有在原本的教学方法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以及时展走向,选择合适恰当的方法才是关键。以下是现阶段,职高院校所提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创新策略。
1.1采用ISAS法所谓ISAS法是InformationSearchandAnalysisSkills的缩写,即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法。古人常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按照这种方法,将5人分为一小组,每一小组可以通过运用网络或者在图书馆进行查阅等方式,研究某一个课题,并对其课题的研究整理成文档,在班级进行演讲或演示,还要对那些不懂的同学进行细致地讲解。采用这种方法促使同学们自己在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习研究,将原本围绕老师为主转变为以同学们为主的课堂,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以及自主地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同学内部之间的沟通,在不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激发同学们的进取心与成就感。
1.2采用项目实践法“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方法”,那么实践也是帮助同学们学习、进步的方法。现如今,大部分的教育理论家都提倡让同学们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而所谓的项目实践法就是以赋予同学们一个身份为前提,让同学们按照特定的身份去参加项目的设计、研究以及管理,设身处地至于这个项目之中,那么,同学们完成项目的过程也是不断完成实践的过程。例如:将同学们的身份设定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要通过互联网搜索某个公司的相关信息以及招聘信息,并对该公司发生应聘信息,网上应聘等,或者将同学们的身份设定为一个文秘,完成经理所布置的相关档案整理、职员工资管理等任务。这种方法可以使职高院校的同学们提前适应日后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点,找出自身的不足,发扬优点,弥补缺漏,老师们也要对其弊端进行指导,使同学们在下次做得更加完美,更加无懈可击。
1.3采用网络协作教学法网络协作教学法是在打破原本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以“校园网”作为根源,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教学信息、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课后练习题等存放在网络媒介上,从而建立起课外多渠道学习的方法,可以是E-mail、QQ群、微信群等其他渠道。在此学习过程中,老师由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辅助同学们学习的角色,而学生之间进行自评以及互评,有助于建立开放、和谐的共享学习环境,更好地协调同学间的关系,让同学们在另外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下共同学习,感受学习中带来的乐趣。
2结束语
根据我国的时代要求,让职高同学们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越来越重要,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完善,才能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为同学们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易红 单位:长沙财经学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办公自动化也越来越普及,计算机技术将成为每个人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能。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但是,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还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要求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考虑到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功能.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 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2、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3、教学模式陈旧。简单的照本宣科,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然后笔试或上机的考试。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教学中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恶。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教师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
4、教材落后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但目前大多数教材都与时代步伐严重脱节,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交替更新过缓,导致计算机基础的很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此外,职业教育教材与中小学教材内容重复严重,完全体现不出职业学校计算机特色,导致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最后,教材理论性知识过多,实践操作内容过少,导致学生上机无所事事,从而使教师上课陷入了尴尬境地。
5、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授课都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水平上,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的独自表演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从而导致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而无法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在某种情况下,实验教学要比理论教学更为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想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例如:我在Word章节的设计任务为“报刊设计操作”和“毕业自荐表制作”,内容涵盖Word里的文字设置、段落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知识点。上面这些任务都是学生现时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经过在学生中了解的情况,这些任务也是学生特别想学习的内容。
3、优化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由于教材的更新大部分都是跟不上新知识的出现,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长时间都保持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讲课时应该提醒学生,让学生有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提高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同专业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加大深度。
4、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升华。有的学生讲起计算机口若悬河,操作起来却是笨手笨脚;有的学生操作如行云流水,可问及基础知识,却是目瞪口呆。作为教师,理论和实践应一起抓。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应当让他去实践,检验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有眼高手低的感觉。在课上觉得什么都懂,可一上机就错误百出。
总之,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科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教材;再次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创新;微课
1微课的概念与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优长
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信息技术,以视频为载体,或浓缩授课内容的知识点,或辑成课例片段,或提供相应教学资源,碎片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素材、教学点评、教学反思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优长主要是:其一简洁。微课以“微”的浓缩和提炼辑成教学知识点,以视频予以教学,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10分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容易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其二精炼。微课将教学内容及辅助教学资源予以精炼组合,给予学生一目了然的视听材料,免去了教师讲解过程中的琐碎语言,容易让学生抓住中心学习内容和调动思维注意力和分析力。其三情景化。微课的制作以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出现,很具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其四自主。微课的视频教学形式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吸收知识、自主探研、自主复习,课上可课都可利用。
2微课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三结合”策略
微课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体到教师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会是“因师而异”的,但“三结合”策略必须讲求。
2.1微课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
微课说到底是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手段,由专业教师来把控,达成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并非是“一微就灵”。而是要取决于制作的水平和教师的用法。将微课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相结合,譬如:微课制作主要有教师来完成,当然也有微课的预制课件可供教师选用,包括网上可借鉴的微课课件,但是论利用怎样的形式形成提供给学生的微课课件都意味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体系以及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制作和选取微课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的认真设计并具有相应的能力。[1]诸如在进行office办公软件教学时,以微课形式学习和复习重点知识,可结合学生喜欢的创意插画,让色彩和结构更为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2.2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
利用微课进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并不意味着就可丢弃统课堂教学,二是应该做到两者应结合运用,各取所长,各补所短。微课简洁、精炼、情景化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更适合师生适时进行教学交流,二者有机结合,无疑会对教学活动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微课教学,一旦过度使用便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原本具有吸引力的也会流于泛泛。[2]微课如和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恰恰是当下尤其需要高职计算机教学所探讨的,一己之见,应以微课为主,以传统课堂教学为辅,以微课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传统课堂教学对微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予以温故而知新和查漏补缺。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机试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入门级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是促进大学一年级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帮助他们初步掌握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经常使用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尤其是办公软件)等。该课程的考试形式,从最初的试卷考试,到现在的机试,经过不断变革,变化很大。然而我们在采用机试的过程中,从不熟悉到熟悉,走过弯路,有过教训,也积累了经验,我们在此把这些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列出我们遇见的问题,并给出了采用的对策,期望能帮助后续采用机试的兄弟院校。
二、问题及对策
机试中遇到的问题,总体上分为硬件的问题和软件的问题,我们分别进行介绍,并给出对应策略。
(一)硬件的问题及对策
考试系统软件运行在计算机硬件之上,硬件是基础,如果硬件中存在问题,势必影响到考试的顺利进行。首先需要考虑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并发能力,该指标决定了同时能支持多少学生进行考试,即需要考虑当有一个学生、十个学生、一百个学生、五百个学生、一千个学生同时考试时,其计算速度是否能够应付得了?其次要考虑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即硬盘能够存储多少份试卷。再者要考虑计算机的稳定性和突发事件对考试系统的影响,即要求计算机的稳定性要非常高,不能在考试期间发生死机现象,同时要考虑到停电对服务器的影响。对于硬件的性能问题,通常考试系统的开发者会在多次测试的基础上给出该系统需要的硬件参数。采用考试系统的单位只需要派技术人员按照这些参数去正规厂家采购,一般不会发生问题。
(二)软件的问题及对策
通常考试系统软件包括命题子系统、考生管理子系统、考试子系统、组卷子系统、改卷子系统等,在使用这些子系统时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带来不小的问题。
1、命题子系统的问题及对策
命题子系统中最难也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是知识点难度的区分,通常会把知识点分为简单、中等、困难等三类,在每一类中问题的难度应该相似,这样,不同的学生抽到的题目虽然不同,但难易程度相似,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考试的公平。问题在于,如果命题教师有多个,可能各个老师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理解不同,这样就容易出现同一个类别中出现难度不同的题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由于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我们采取的是把不同的知识点分给不同的老师,对某个知识点,只有一个老师负责,让该老师来把握这个知识点的分类情况,如果该老师认真负责,以一个标准来命题,那么同一类里面的难度应该就最大限度的保持相似了。
2、考生管理子系统的问题及对策
在该系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考生的姓名问题,对于汉族学生来说,姓名一般不会太长,以三字姓名居多,也有个别复姓的,但通常不会超过20个字符,但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的学生,其名字不仅长,其中还有其他字符,比如‘•’,如表2所示。表2中列出了两个维族学生的学号和姓名,跟汉族的有很大不同。在模拟考试时,刚开始时,让这两个学生按照表1的内容输入,其中一个学生在键盘输入法中竟然不能自主地找到‘•’,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在录入学生姓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长名字学生的姓名,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用学生的学号替代名字,由于学号是唯一的,因此可以用以区分学生。
3、考试子系统的问题及对策
在考试过程中,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是学生对考试软件不太熟悉,因为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部署一套考试系统,学生只有在选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才会用到,而平时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不会过多的练习考试子系统的用法,所以会略显生疏。我们采取的对策是,在最后一次上机课,让学生专心练习使用考试子系统,同时在安排监考时,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去监考,能在学生遇到软件问题时给予操作方面的帮助。
4、组卷子系统的问题及对策
在组卷时,组卷老师不仅要熟悉考试大纲,也要熟悉试题库中题目的分布情况,尽量选取试题多的知识点命题,这样可以使得相邻座位学生抽取到的题目尽可能的不同。也能有效地减少作弊的发生。5、改卷子系统的问题及对策我们之所以采用当前使用的考试系统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平台,是因为该平台具有一个吸引人的特点,能够对操作类题目自动判分,比如word、excel、ppt,自动判分有下面的优点:*自动判分,采用统一尺度,对学生更公平*自动判分,拒绝教师参与,防止教师舞弊,为关系学生加分*自动判分,速度快,提高工作效率该子系统存在的问题是,每道题必须有明确的判分原则,每一步给多少分要合情合理,不能出现复杂操作给分少而简单操作给分多的现象。因此这一步其实是跟命题子系统密不可分的,在命题时就需要认真把握各步的评分标准。而人脑的思维有时跟计算机程序的运算过程不同,人们一个简单的想法,可能改卷子系统并不能实现,因此在给评分标准时,一定按照计算机改卷子子系统的思维来思考。
三、总结
本文,我们讨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机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法,希望后续采用机试的同行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开发使用现有的考试系统,将平时作业、练习和最终考试三方面的成绩综合起来,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以保持教育过程中的公平。
参考文献:
[1]马海凤,陈琦.浅谈计算机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J].价值工程,2014,(1):221-221,222.DOI:10.3969/j.issn.1006-4311.2014.01.120.
[2]徐晓飞.本科生院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2,(4):20-22.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2.04.005.
[3]WangTT,SuXH,MaPJ,etal.Ability-training-orientedautomatedassessmentinintroductoryprogrammingcourse[J].Computers&Educa-tion,2011,56(1):220-226.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意见和建议
随着社会注意建设的开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全面的发展教育,我国对高职教育的开展也越发重视,近些年,我国更加注重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高职学生,不但提高高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运用的能力,而且,为了推动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开展,从而,提高我国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增强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1在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职学生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职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高职学生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在高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变化,增强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了解,提高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一定要对高职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使得高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的成效还微乎其微,为了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高这一教学的效果,我国有必要对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来促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发展,使得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可以有序进行,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果。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我国高职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指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没有科学目标的导向,就容易造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偏离方向,还会造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果无法提高。第二,我国高职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教学方法太过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老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来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要想提高老师教学开展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兴趣,积极打造高效课堂。第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充分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热情,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甚微。一、推进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树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1]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学的开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还可以更好的规范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的开展,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开展提供动力。第二,高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且还要积极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法。[2]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强教师课堂的感染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老师自身的魅力,包括人格魅力和能力魅力。尤其是老师的能力魅力,具备更高教学技能的老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老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运用的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发展。第三,在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3]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合理的处理师生关系,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情感交流,老师要积极主动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开展。
3结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高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开展,提高我国高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2007,23,(3):84-86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情况,提出了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分级教学,教学内容上采取内容模块化,倡导开发新教材厦改革考试方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有一定启发和鉴借作用。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与传统的必修课程相比,在教与学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其一,由于高校的生源情况复杂,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各地计算机硬件设备条件及教育普及程度的差异,因此,学生在中学所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深度及应用能力也有所不同。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已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要求,也有一部分仍处于零起点,所以,教学方式需要做出调整。其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频率加快。而高校由于配套使用教材、硬件环境等因素限制,使教学内容更新步伐迟缓,从而导致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相差甚远,此外,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局限于WORD、EXCEL和WINDOWS,根本达不到就业单位的期望值,还有,学生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学以致用。类似问题在内地高校更为突出。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试行分级教学方案
从2005学年度上学期开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方式如下。
1、实行分级教学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或水平而采取的分模块、分快慢等级的教学方式。
在入学初,首先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试,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自愿申请办理免修免考或免修不免考手续,再对其他同学进行分级教学。如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安排2006级经济管理系、艺术系和酒店管理系的23个行政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根据学生水平拆分成二个模块22个教学班,其中第一模块为经管酒店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第二个模块为经管艺术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同一模块安排相同时间上课(不同模块上课时间可根据学校的机房情况错开安排),不同教学班上课地点、任课教师不同,不同等级教学内容不同。
经过分级后,任课教师则可根据不同级别班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快班学生水平较高,一般基础已经过关则以加强、提高为主,目前我们采用机房上课形式,可采用每周以大班讲座一次,集中二次上机练习;中班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熟练则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及要求来上课;而慢班学生水平相对较差,基本上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则以加强基础操作为主,并且补加上机课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分级教学,原来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提高、扩充,基础差的学生因加强了基础的操作,操作熟练了,学习的自信也增强了。分级教学使教学得到整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教学内容模块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使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点连贯,使学生全面撑握知识的运用。采用模块化教学,即教师要把基本目标分解成为包括几个相关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然后根据各个子目标来设计教学,安排作业,教授学生的独立操作技能。 转贴于
目前顺德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大致分成了三类:计算机文化基础(初级的理论知识),这个模块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基础(强化动手能力),这个模块以学生掌握常规的计算机操作为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个模块要求学生能较深人的掌握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Offiee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汉字输入、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计算机安全、病毒预防及常用工具软件几大模块,教学版本也从Win 2000发展到Win 2003及更高级的Win XP。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根据分级教学采用“一纲多本”模式,即在统一大纲的基本要求下,允许A级班教学内容高于大纲,中级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而C级考试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大纲。通过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提高了,知识点一一攻破,起到了循序渐进作用。
3、开发新教材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教材品种繁多,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生实际水平选择定位准确、内容先进、取舍合理、体系优化、风格优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材。
为了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与高职高专自身的特点相适应,顺德学院自编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教程》作为教材。教材中既注重传统内容的介绍,也注意新知识的补充,突出实用,兼顾考级。配套的练习册与教材紧密结合,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配套实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巩固与提高指导》以重基础、重综合、重系统为指导思想,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的发展精心编写。废书与课程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学习,并逐步加深与扩展,直到掌握较为复杂的技能,这种方法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和拓宽知识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同时,它也体现了学院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反映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4、改革考核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传统的笔试只适合于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因此,单独进行笔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上机考核或笔试加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广泛涌出。具体来说指的是当前数据数量庞大,通过进行精准化、高速化的信息搜索,能够获得有用的数据,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职业教育培养实践型、综合型人才的特点,相应的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特别是要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进而为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由此可见,新时期时代背景的变化,要求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尤其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则更加需要如此,有着很大的必要性。
2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说也同样如此。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现象据调查显示,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采用的多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片面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而轻视加强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采用的是先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后为学生讲授实践操作,使得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活动彼此分离。在理论教学部分,教师多是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重点将理论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较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而在实际操作的教学阶段,教师0通常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教学,所讲授的内容通常是具0.体习题,教学的目标也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一些学生只是盲目的学会了计算机操作,而没有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所区别,而教师也没有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导致一些学生能够具体完成操作的时间较长,或是有的学生还完成不了一些计算机的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极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近些年来,信息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则是更快。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使用的教材,采用的多是以前的老版本,没有做到教材内容上的更新,没有与最近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另外,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所使用的软件也较为落后,相关参数的举例也存在着滞后性,即使学生学会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等到走向工作岗位上,所能使用的也并不多。而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方面来说,由于教材内容和软件设备等无变化,他们所备课的内容也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没有结合当前新的信息完善备课的内容,更加没有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总的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脱离了学生应有的学习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使得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明显降低。(3)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存在着差异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在学习方面也缺乏着主动性。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程度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每一名学生所具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实际的应用操作能力也有所不同。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角度来说,他们大多采用的是较为统一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没有具体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更加没有进行分层式教学。这样,在统一授课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基础能力的不同,其在授课过程中所能接受的知识与技能也有所不同,基础较好的能够很容易掌握知识,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则存在着难度,久而久之,则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这样来看,这样统一的授课方式与标准化的考核指标,不能有效的衡量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不能有效的增强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大数据时代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做存在的问题,作为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应当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现实状况,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学习水平为根本,适时调整教学观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考评体系,以期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完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最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1)提升认识,更新计算机教学观念众所周知,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网络平台的信息资源较为丰富。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书本获得相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最新计算机技术的了解与学习。所谓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应当充分了解大数据的时代环境,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信息资源,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认识,将网络信息资源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并做到有效的整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对于课程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进行录制,并将这些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只需拥有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当前我们所处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庞大、更新速度快、技术发展迅猛。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应当充分了解大数据的特点,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前提,将大数据的概念、思路和方法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创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社区化平台,使课堂的有限空间得到延伸,使得教学活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对于产生的问题,要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并根据专业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综合案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思维和大数据方法解决问题。(3)完善教学方式与手段,实现计算机教学模式的转变当前,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应当加强教学模式上的转变,以期完成教学活动的改变。具体来说,应当增加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充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和微课等先进教学方法。通过采用这几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需求合理的选择课程学习进度。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采用“翻转课堂”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大数据的信息化,使教学内容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教学APP,通过微课、慕课方式进行课前内容预习,教师针对学生的认识特点再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要通过实践操作将计算机的零散知识进行整合,基于大数据,开发竞赛平台软件,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4)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任何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考核评价体系都是指导具体教学活动的标准所在。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来说,也同样如此。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较为片面,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教学的效果与质量。鉴于此,无论是从高职院校角度来说,还是从相关教师角度来讲,都应当完善与健全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应当发挥好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摆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与辅导的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要结合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特点,用大数据深入挖掘算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具体来说,通过运用评价体系,可以全面记录评价的过程,并对数据进行高速、有效的分析,找出计算机基础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师生互动等的联系,使得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反馈,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与手段,最终完成在教学方面的改革。
4结论
从高职院校的教学角度来说,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潮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来说,则更加应该如此。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应当注重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加强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计算机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教学优势,重点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计算机基础是所有要掌握计算机电脑技术的最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其它知识,包括程序等的基础课程。而如何教好学生的计算计算机应用能力,本人认为在初学者在刚刚接触最基础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时候,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以及时解决,便是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关键。
如今社会迅速发展,科技不断提高,计算机已经不再是高科技产品而是极其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常识和最基本操作。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教学便是不容忽视的。
一、课程现状和问题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非常细致全面,但是却呈现的普遍现象是内容多而课时少,特别是上级实训的课时少最为突出。尽管如今教学在不断改革优化,但还是有很多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之教学课程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课程,可能因为是最基础的课程,所以不管是否已过期,不管是不是同一专业,均用的是材、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更新教材内容,也不具有专业针对性。类似现状很难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注重。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式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讲解――演示――上机并辅导。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叫声讲解种感觉枯燥无味,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在演示环节中,学生又只是一味听教师教课,演练,印象不够深刻,以致最后上机环节效率低下,辅导时几乎重复讲解及演示环节,教学效率不能提高。
二、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的重要性,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可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让其了解到要真正学好计算机这门课,掌握计算机这门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犹如乘法口诀在数学以及生活中的基础性一样重要。从而引起学生注重。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老师可以让其了解到时代的飞速发展,让其知道计算机应用的广泛,让其了解到如果懂得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是很多行业人才要求最基本的技能了,如不懂计算机基本操作,很易被时代淘汰。
同时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在传统常见的讲解――演示――上机并辅导之中,掺入有趣的见解或具时代信息的例子,让课堂不再沉闷。
(二)将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内容,杜绝统一化
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时代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知识信息更新,而不要一味的认为反正是最基础的所以,不需要变动,于是出现了教材陈旧腐朽,无时代信息,使学生也无兴趣。教师们应根据学生之前掌握知识情况作出相应调整,毕竟学生是来自五湖四海,之前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探讨,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优化整合,而不再是一直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
(三)应用范例教学理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之中
学习计算机基础,除了要掌握其基础理论知识之外,更要掌握实际操作方法以及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自我学习能力,可使学生终生受用。
时下,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也在不断有所更新,教师常见的是通过增加课时与内容来尽量跟着时代走,但是这样必然导致学生的负担加重,而老师又为了完成自己的计划,加快课堂节奏,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最后只能是创造了一批有一批机器人。而应用范例教学法,就是将一个范例讲解之后进行一系列的变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从中自己找到规律或者学会应用知识迁移能力继续学习,如此一来犹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行业中掌握知识是更为适合的。
在范例教学之中,范例便是例子的意思,也可说是典型的好例子。在教学之中,范例既是一个阶段又是一个向类迁移的起点与台阶。因此可以说范例的选取是范例教学方法的关键,所选的范例最好具有典型性。其中应注意几个原则:具备基础与基本性,最后注重典型。范例选取好了,范例教学方法之中注重思想的转变便成功了一大半。
(四)将任务驱动式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之中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而计算机又是一种极富创造性专业,实践性很强。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之中,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课程的教学之中,教师应当设计出以教师引导,而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模式,而任务驱动法实不失为很好的方法之一。
而根据笔者自己教学探索经验,总结的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式之一便是:呈现任务―驱动明确任务―驱动完成任务―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着任务的完成这个目标,在任务的强烈驱动之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题之中,积极协作学习,同时在任务完成的同时,产生新的任务。同时由此可看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层次与使用性很相符的。
(五)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
1.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之中改善了传统单机上机的教学环境。
将多媒体网络应用教学之中,改变了传统的单机上机环境。前者主要是演示、实习、讲解同步进行,而改变了传统的单机上机环境教学法――先讲解,配以演示,最后上机操作,而上级操作之时又很易忘记课堂所讲所见。如此以来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效率。真正体现了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实现“一对多”教学模式。
应用多媒体网络系统,可以一台操控多台机器,教师可以封锁所有学生键盘,进行强制性中断学生私自操作,让学生机与教师机屏幕所显示内容同步。这种交流方式,很便捷,清晰,同时教师所操作内容较易给学生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可随时解除封锁,这样能很及时互动操作,极便于师生间互动。
(六)应用分组法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之中。
分组教学方法就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组员放松分享和讨论,调动起学生的主人公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得以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由于劳技中心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学生基础能力等不同,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分组,同时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再调动,重新组成成员,这样可以充分顾全掌握能力强弱不同,以及基础知识不一样的学生,从一定程度上学生感觉自我得到重视,易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而在分组教学方法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好何时分组以及怎样分组便可。
总之,计算机技术如今是当下很多行业都需不同程度掌握的一门技术,而对于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教师应当注重转变思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注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实用型知识,而不要一味进行的完成任务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其次注意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而唯有获取自我学习能力,才能不被日益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淘汰。
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之中,由于其最为高科技的产物,专业和理论知识都非常强,作为此学科的教师,首选要转变思想观点,注重如今新改革理念提倡的“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专业教师的集体智慧,选择一套适合劳技中心学术学生的教材,精心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及自身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王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实训与测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3]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很多人觉得很简单,其实要真正要上好这门课程,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有很多难点的。例如学生层次不同;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同;内容多而杂;操作和上网很熟练,但其实一些实用操作基本不会。因此,我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在多年该课程教学基础上,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队伍、教材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教学内容
1.1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内容作为基本教学内容
随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等级证书渐已成为社会各行业选择本行业实用性人才基本标准。我们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讲授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要求的计算机知识。这些知识的确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年一次的教师毕业巡回检查,二是与毕业学生建立的长期联系,三是通过教师为企业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1.2以就业岗位需要制定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要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标,就必须拥有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了学生毕业后适应实际工作必备的计算机知识。
我们设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计算机基础部分;②办公软件应用;③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④计算机硬件基础;⑤常用工具软件使用;⑥程序设计基础;⑦数据库基础。
目前我们在运行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操作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的模式。其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部分、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计算机硬件基础、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计算机操作实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实际的能力,要求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进行归纳及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使学生了解当前流行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掌握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件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及选购方法,掌握计算机的组装技术和维护技术,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目前只对计算机专业开设。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我们的设想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操作实训”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开设“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微机原理”等课程,同时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作为选修课向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我们先后使用了多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但这些教材和参考书很难满足我们的实际要求,因此我们正在编写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及配套实验书(非计算机专业用)的教材,力图体现我院多年教改的成果,并采用案例进行编写,使得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
目前我们已经编写了《计算机操作实训》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的编写特点是:案例驱动、紧贴实际、拿来即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模拟练习软件也是我们的辅助教学资料的一部分。该模拟软件包含了25套仿真试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由于该模拟软件有标准答案和详细的操作步骤,所以模拟软件的练习是学生课外去完成的,教师只在开学初简单介绍该软件的使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实际案例驱动教学。精选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的计算机操作内容作为教学案例,使得学生能应对实际中的计算机应用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准备利用网络平台来辅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网上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已经做好的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级考试大纲、教案、学习指导、上机习题与指导、理论习题与答案、在线测试软件(利用我院为广东电信开发的职称考试系统)。此外,我们还准备实现网上学习论坛、网上互动操作、网上操作演示等功能,为师生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
我们对教学各个细小的环节都精心设计,例如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就是针对课程精心设计的,非常细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最后,用我院开发的广东电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职称考试)系统对学生进行考试,体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4实践教学
4.1课内实践教学
授课教师随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以实际案例驱动教学。将对广东电信、东莞移动、佛山移动、湛江国税等企业所做的培训案例作为授课案例。
4.2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包括:
每年一度举办“打字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气氛;
Office创意设计比赛也在筹划中;
微机社成员将所学计算机知识为全院学生服务,如为同学购买、排障、维修计算机;
我院计算机机房的创建和整改也有学生的参与;
学院学生电脑托管机房完全由学生组建和管理。
5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期末考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只在期末突击复习;有些学生由于平常没有好好学习,期末突击来不及,就有作弊搏一搏的心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对该门课程的考核做了改革,具体考核方式和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表现――10%
作业和实验报告――10%
平时实践――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