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

时间:2022-02-08 03:34:29

计算机应用基础

第1篇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科研和办公工具。由于各专业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本人讲授《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的感受和对其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与摸索,实施“教、学、做于一体”教学模式的效果显佳。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课程 教学改革

目前《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是所有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熟练操作并能日常维护计算机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技能。但各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是通过高考的高中生,有的是职高生,加之生源的不断减少各高职院校各专业都是文理兼招,甚至是自主招生,导致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较高、职业能力较强,且能零距离上岗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既注重专业知识又注重实践技能。所以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要求,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适应当今职业教育的形势,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要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的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合理安排教学。

1、教学方式与方法

首先教学形式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缺少师生交流。应以“讲解+演示+操作”的方式传授知识。确保每位学生一台计算机,同时对学生进行监控和指导,控制好课堂纪律,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来,最好是利用苏亚星软件通过教师机来控制学生机,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清楚地看到教学的内容和老师的每一个操作技巧,将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实现师生互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因素:应选择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教材,内容以实用为原则,以日常工作和学习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其中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教学的教学应当结合社会应用不断更新,根据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养具体要求进行编排;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当今办公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计算机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点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解决过去教学中出现的理论性太强, 缺乏实用性的问题,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教学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是激发创新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也将越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最佳的。计算机教学的实施多用实例教学法,在每个教学内容的开始给一个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从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知道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需要补充哪些知识,然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待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难度。如在图文混排的教学过程中,等学生已掌握文字排版的操作方法后,再将图片合理插入到文章中的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后,必然会激发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再次,改变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训练。传统的教学以章节讲述为基础,以基础理论为核心,知识分散,不重能力培养。而高职教育以课程标准为目标,以学习单元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突出技能培训,强调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基础能力的统一,因而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应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教”上,计算机基础知识对新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需注重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有一点计算机知识的学生,首先要告诉他们不要以为自己已经都会而骄傲自满,要多给他们讲些他们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让其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认识还差得很远;对于没有一点计算机知识的学生,要认真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讲起,讲的时候要结合生活实际去讲解,不能照本宣科,才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去帮助那些对计算机知识完全不了解的同学。相对与教师而言,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前面讲过的知识过后就忘了。如果不及时回头做知识总结,学生到最后还是什么都不会。

在“学”上,将“讲授为主”改为“自学为主”。《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这门课程以应用为主要,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巧应并重。技巧是无法通过课堂讲授获得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提倡“精讲多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通过该软件的帮助系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少许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自己摸索,学习使用这个软件去完成实例。例如讲 “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时候,这个内容大部分学生均有一定的认识,即可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然后上机操作,完成其教学任务。在自学过程中,需强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不少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还不够理解,却又不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到最后没有掌握其知识。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应用;研究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涉及面广、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技能性基础课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逐渐普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目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制作与应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制作要以高职学生的自身心理及生理发展特点为出发点,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件制作,充分体现出课件的完整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特征。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解析清晰、画面优美、声效立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制作的基础要素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基础课教学的重点,它包括计算机原理、辅助工具、输入法训练等基本内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还加入了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多媒体应用等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作用和实用性不断增强,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作为高职其他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能够有效辅助其他专业的教育。在计算基础课件制作中,高职教师是课件制作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他们需要具备先进的计算机知识,要能够承担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基本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应用实践教学。高职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技术应用与专业学科的整合力度,使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课件制作过程更具备系统性和专业性。

2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制作与应用技术策略

2.1系统化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确保课件内容生动完整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按课程章节、模块对制作环节进行分配,让有专业教学经验的高职教师进行制作,然后由课件制作小组将分配的课件连接在一起,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时长为每节课45分钟,内容要包含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技能实践和总结评价等多个部分。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确保课件制作内容完整清晰,要通过对计算机基本知识进行梳理,提升学生认知的理性感悟,引发其对课件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使其对所学知识内容实现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更好的掌握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过程中还要使其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完整性,要突破计算机教学的重难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这种技术中使用的画面、声音、视频等形式可以将理论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更加具体和直观的表现,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内化计算机基本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也要持续改进,及时与先进技术对接,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

2.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制作和应用要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导向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分组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将实际案例导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件制作和应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具备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和合作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还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制作,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依照相应的教学计划并与其他专业进行专业化链接,强化与其它专业之间的联系,使计算机基础制作课件能够有效辅助其他专业进行教学。例如在EXCEL课件制作中,引进财务专业中的"数据统计"内容,将专业概念、公式、统计报表等内容有效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中,让学生在学会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掌握数据统计课程知识。同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强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与应用的互动性,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工具。通过让教师将制作好的课件上传至校园网供学生下载,并利用网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师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更好的掌握所学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算机应用整体水平。

第3篇

关键词:微课;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用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存问题

1.1教学模式落后

就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情况来看,多数的计算机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调动起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也难以提升。

1.2缺乏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来自于课本,教师的教学是围绕课本内容展开的,课程重点是让学生将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基础知识等牢记,只重视基础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不会调动起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会导致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高,很多学生对概念、定义、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在实践中却不知道怎么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单一的教学内容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1.3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聘用的计算机教师多数都是毕业于师范学校的学生,这些人组成的教师团队虽然在专业基础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社会实际需求的计算机人才要求也并不能充分了解,最终导致授课偏重于理论而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

1.4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主要考核方式仍然是试卷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只能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做到考核,而不能够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的形式对于学生的考核是不全面的,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同时也无法通过考核评价了解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取得了良好的试卷成绩就是学好了这门课程,过分的重视试卷的成绩,对于课程的认识也存在偏差。

2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应用策略

通过对微课程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微课程主要就是指微型视频教学,微课程的表现形式是视频,主要特点是独立性较强,可以实现所学知识以视觉或者听觉的形式直接传递出去,这种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比如,一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定制,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接下来,笔者将对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用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2.1根据教学重点制作微课

计算机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时候,首先应该认真的分析教材,找到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根据教学重点进行微课的制作,在学习平台上将微课内容分享给学生。在制作微课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通过微课在课前能够基本了解新课程的重点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调动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并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学习中,不仅能够大大的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

2.2注重课堂的合理分配

计算机教师应该注重对教学精心设计,合理的分配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微课的模式将真实的教学情景模拟出来,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观看完微课视频后,提出几个问题,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寻和讨论,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扎实地掌握课程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合作能力,开阔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2.3微课在课后复习过程中的应用

要想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光靠着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运用好课后时间,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有计划的复习。教师通过网络上传微课课件,能够达到让学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再次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夯实基础,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由教学基础延伸出来的难度稍高一些的知识制作到微课中,一些基础良好的学生可以对这些更有深度的知识进行学习,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而教师还可以在每一个微课件结束后增加测试环节,让学生进行测试,并将学生的测试成绩上传到网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计划,突出教学重点。

3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应用效果

3.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主要是运用短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学的时间,而且能够更好地总结重点知识,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学生普遍比较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结合网络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微课录制的过程中结合一些幽默的语言、时尚的名词,灵活地将教学重点内容表达出来,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对于一个知识,只有建立起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微课正是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来提升教学的效果。

3.2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微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教学知识分别做成不同的短视频分别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观看教学视频,同时,还可以根据微课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微课的模式还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当学生在课下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向教师询问,教师可以及时的解答问题。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能够获得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既可以上传自己的微课课件,同时也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微课课件,通过学习、交流、借鉴经验,设计更好的教学方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3打破局限,拓展知识

微课通过网络上传,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观看,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知识,更好的夯实基础。除此之外,网络的知识容量巨大,教师可以将除了书本以外的知识以微课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接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学生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提问,与教师随时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地解决问题,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

第4篇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计算机;基础教学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基础软件已经成为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作为基础性的科学在职业类学校更是被作为毕业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在的学生提到计算机马上想到就是打游戏,聊天,视频等娱乐,但真正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并运用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为数不多。任务教学法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所需要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1任务教学法含义

一般来讲,任务教学法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即将学习的知识融入教学任务中,通过学生对任务的分析、探讨,能更好地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务教学方法的实施,一方面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任务策划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以MicrosoftOffice系统办公软件为主的教学。以“实践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为原则,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

2.1精讲理论,重视任务教学

通常在对基础性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大多数老师都会反复性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这样不但无法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还无法面面俱到的阐述相应知识,降低教学效果。例如:日常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均属于编辑软件,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故在软件的讲解过程中,相应分析软件之间的不同之处,如用Word和Excel制作表格的优缺点以及操作技巧作进行对比,使用软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传统的固定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理解相应知识的重点、难点,并作相应的小组讨论分析,进行小组汇报。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重点难点,还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软件知识。2.2实践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任务教学法实施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根据任务要求和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教学任务,然后将学生分成各小组,通过小组工作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操作注意事项等加以归纳分析,并做适当对比以便提高。这样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将各小组成员所研究的解决方法进行比对,让学生自行选择最简便操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用操作能力,开拓学生思维,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现代商务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制作客户信函》教学活动开展前,根据所布置的任务提前用WORD制作《客户回访函》及用Excel制作的《客户相关信息表》,讲课前让学生先了解现代商务客户信函制作的格式要求,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任务后会提出问题,例如:该任务是使用哪种工具及操作步骤制作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用什么技巧能操作得更有效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3评价教学任务,提高学习动力

心理学研究曾表明:相对成功的学习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任务的评价是综合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在任务教学法的教学中,借助各种途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评价:第一方面,是否能否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并熟练的进行操作运用;第二方面,哪些知识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第三方面,哪些知识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沟通展示合作学习的;第四方面,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行总结并解决;第五方面,通过对相应知识的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综合性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度、教学知识的完成度,不但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还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任务的设计方向

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任务进行设计时,需科学、合理的选好教学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良好实施,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在对教学任务进行设置时,可综合性的考虑这样几个方面:

3.1教学任务的实用性

教学任务应和现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关,课题尽量联系实际,并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分析、研究相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所面对的问题。等学生拿到教学课题后,首先需充分理解教学课题,然后考虑从何处着手,其次再找寻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无法应付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体系中的漏洞。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深入了解相应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因部分计算机知识的理论性相对较强,无法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任务。故教师需合理安排操作操作,加大基础性操作、理论知识的联系性,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

3.2教学任务的因材施教性

一般来讲,学生对知识的领域度及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任务考虑每位学生相应知识的了解度,循序渐进式地讲解基础性知识。让已完成任务的学生作为小组的指导老师,学生间既能克服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谁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好,谁就是指导老师,并在综合评分上给予“加分”,充分调动了学生互帮互助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每为学生更好了解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

教师需重视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并充分结合现阶段情况,科学、合理的使用现实性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该硬件的由几大部分组成,相应硬件的大概作用。因为学生随意地自己去组装一台电脑,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且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可让学生自己先动手拆除电脑,并进行基本的拆除和除尘工作,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脑的构造、构件原理,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3.4教学任务的发散性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教学任务实施的多边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相同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并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中获得相对较多的思路。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进行操作,从而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种先进性的技术,是学生在校期间较为重要的门课程,也是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并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兴趣是教师所努力的方向。任务教学法为日后的计算机教学提供帮助,促进计算机教育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栾泽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研究[J].学周刊,2013(36).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考试系统

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一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它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1]。在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中,我们一致认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应用技术,主要是检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即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创建合理有效的检验测评方式――能力主导型的考试机制势必要求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从传统的笔试转变成机考,即在考试系统中嵌入各种与知识点、技能点相关的常用软件(Word、PowerPoint、Excel等),供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软件去解决各种应用问题,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情况,更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同时,机考可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使得出题、评卷中的人为因素大大减少,要求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进行上机学习和训练才能通过考试,不能靠背答案来应付考试。另外,考试系统的自动阅卷、试卷综合统计可以极大减轻教师评卷及试卷分析的负担,降低考试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2]。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机考的条件

1.1考试系统的选型

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的机考系统很多,但并不一定适合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

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需要同时具有题库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试卷信息管理、过程监控、在线阅卷、系统设置、权限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融合传统考试所涉及到的工作,能够真正实现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发现不足,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而考试系统中题目生成、试卷提交、成绩批阅等都可以在网上自动完成。只要形成一套成熟的题库就可以实现考试的自动化。这样一来,教师所要做的只是精心设计题目、维护题库,而不是组织考试和批阅试卷,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采用新为软件的SmartExam 2009在线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 支持丰富的题型、批量的试题维护(支持Word、Excel和文本文件的试题批量导入功能);

2) 支持智能组卷、试卷的自动和人工混合评判、成绩的多维统计分析;

3) 支持多重属性设置、高并发用户(>2 000 人/次),考试监控完善;

4) 具有防作弊功能、较高的网络容错能力、良好的扩展性能,安全稳定性高;

5) 单元测试及知识点练习功能。

1.2配套资源建设

一套完善的考试系统仅是机器考试的基础,我们还需要进行各项软硬件资源建设。

1) 试题库资源建设。试题库中的试题不仅要保证试题的正确性,考虑题目的难度值,还需考虑试题分布、试题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知识点的实际关联,题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实现机器考试的先决条件。

2) 人力资源建设。从传统卷面考试到过渡到机器考试,监考人员对考试方式认识不足,无法应付机考的各种异常情况。

3) 机房设备资源。根据每场考试人数建立一定数量的机房及设备,机器考试对软、硬件设备稳定性要求较高,考前需对客户端做好环境检查;在机房资源相对紧张时,需合理安排考场,确保每个考场有5%的备用考试机器。

2机器考试的实践

2009年,我校对大学一年级非计算机专业近4 300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闭卷、统一时间的机考,由于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被划分为两大模块――计算机基础和Office应用,因而考试试卷也是分开组卷。考生只需进入考试机房,在考试过程中,完成一个模块的试卷后提交,立即就可以开始下一个模块的考试。

2.1考试组织

由于首次使用的该考试系统,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正式考试的顺利进行,在正式考试前一个星期,我校进行一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模拟考试,一方面测试考试环境、考试系统、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出题量是否合适等,另一方面使考生熟悉考试系统的操作。我们结合模拟考试情况制定并完善一套符合我校计算机机器考试的组织方案(表1)。

2.2组卷策略

计算机基础模块和Office应用考试试卷题型分布及评分标准分别见表2、表3。

2.3机器考试的效果分析

通过机器考试实践,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都有较大提高,我们对参加机器考试实践的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访谈等[3],并结合考试系统的试卷分析功能(图1、图2)进行分析。

试卷分析显示,计算机基础模块的机考成绩(试卷总分:100分。平均分:73.32分。最高分:98分。最低分:37分。难度系数:0.267。区分度:0.339。

标准差:10.430。分析结论:难度等级为高;区分度等级为好。)及Office应用的机考成绩(试卷总分:100分。平均分:74.99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42分。难度系数:0.25。区分度:0.319。标准差:10.168。分析结论:难度等级为高;区分度等级为好)呈正态分布,标准差也在正常范围内,实际成绩与命题标准基本符合。考试分析说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常用软件(Word、PPT、Excel)的应用,达到了本门课程要求。

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机器考试的态度和感觉。调查显示:学生对机器考试持肯定态度,反映较好,认为机器考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软件工具的掌握程度。我们通过对考生适应度调查发现,学生对机考是适应的,但不主动、上机训练少的学生对操作题的适应度则较低,也有学生认为考试中个别试题存在歧义,在考试过程中少数设备还存在故障问题等。

2.4机器考试实践的启示

此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实践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从传统卷面考试到机器考试的转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常用软件应用水平的熟练情况,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生偏重死记硬背、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软件应用更加重视,特别是偏远地区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有利于学生对其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相比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可以提高考试及办公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考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机器考试前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题库,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机器考试是省时省力、简便易行的,避免了传统考试中的主观因素,促使了教学与考试的规范统一。机器考试客观公正、资料易于保管,便于统计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增加了考试的可信度。

3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改进

经过一轮的机器考试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总结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下一步准备作如下改进:

1) 建立题库审核小组,确保题库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2) 对接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引导学生参加省等级考试;

3) 建立完善的培训方案及异常处理方案;

4) 建立学生单元测试、模拟测试等考练结合模式,分散考试,降低考试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5) 进一步完善的考试组织方案,合理安排考试时间、考场分布,严格做好考前环境检查;

6) 联系软件开发商,改进考试系统部分功能,完善考试系统的稳定性。

4结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以及学校倡导的教考分离与题库建设趋于标准化,其测试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机器考试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全面实行机器考试,该考试方式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测评的主流。此次我校进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实践效果比较理想,但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机器考试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颖,任永昌.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0(5):108-110.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高校;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不断增加,高校教学活动中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应针对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开展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以专业需求以及实际岗位工作需求为中心,对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及重点进行调整。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及教学内容调整使现代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够将计算机运用能力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促进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提高。

1 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在现代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教师多仅依靠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教学现状中忽略了现代计算机普及环境下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运用能力的掌握,忽略了高校大学生对计算机结构组成以及简单维修能力的掌握。这一现状使得高校计算机教学效率低下,许多教学内容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浪费了较多的计算机教学课时,而且,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中的许多内容在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很难用到,而工作中真正需要的内容却没有很好地掌握。在现代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际工作中的计算机需求有侧重的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 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分析

2.1 调研分析不同专业学生工作方向及计算机应用需求

为了实现高校计算机教学目标,促进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现代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及创新中应加强对不同专业学生工作方向及计算机应用需求的调研及分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职业发展中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开展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进,以此实现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机械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编程等内容是学生工作中最为常用、最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内容。因此,在机械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中除注重计算机基础操作外,应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教学,以此满足机械专业学生毕业后设备制造、机械设计等工作的需求。同时,针对数控机床操作、设备维修等需求,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还应针对PLC技术在设备、机械领域的应用进行PLC编程教学。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调研与分析,为现代高校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为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2 以职业应用需求为基础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做好专业、职业调研与分析后,高校计算机教师还应根据调研结论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根据专业学习需求、职业应用需求进行科学的教学计划设计,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等进行效率评价,以此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中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综合分析现代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情况,删减基础操作、windows操作等基础内容,增加专业软件操作等内容。例如: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应减少windows操作基础内容、增加机械设计软件的教学,以此实现高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3 模拟职业工作开展计算机应用实训

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还应针对职业需求开展计算机应用实训。模拟毕业后从事职业中的计算机操作内容,使学生了解职业工作中计算机操作要求、计算机应用内容,以此为基础对比自身计算机应用能力,发现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了解自身计算机应用技能及应用能力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向,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以中文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为文秘、编辑等岗位工作。其岗位工作中计算机应用主要集中在文字处理以及信息收集与整理等方面。因此,在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实训中,应将实训重点放在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公文写作格式、公文邮件收发等方面。模拟公文写作需求以及简单故障排除等内容进行计算机应用的实训工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应用能力奠定基础。

2.4 注重基本故障排除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虽然设置了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但是受企业保密制度、商业机密保护等需求,在本岗位工作所使用的计算机出现故障时仍需要岗位人员能够对基本故障进行排除。针对这一需求,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针对windowsXP、win7、linux等操作系统的基本软件故障进行教学。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软硬件故障排除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内容。在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中,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日常办公、设备操作等都需要员工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基本故障的解决能力。以日常办公为例,软件系统的升级、安全隐患的检查、应用软件故障发生后的修复等都是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才计算机基本故障排除能力的需求,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根据专业需求以及计算机应用常见故障等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3 针对计算机信息应用需求开展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

在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为了满足现代企业不同岗位员工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的需求,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针对计算机信息应用需求开展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从信息收集能力的培养入手,强化信息辨别分析能力的培养、强化信息整理与运用能力的培养。针对现代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渠道,对网络信息收集、数字化图书信息收集等方法进行教学,并针对网络信息的繁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进行辨别能力的强化训练。由教师提供不同来源的信息,并在制定题目下由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与分析。通过对信息收集情况、信息来源以及信息质量的对比进行高校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的专项训练。再由教师对学生辨别结果进行评价,采取这样的方式强化训练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满足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

4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发展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现代企业人才招聘中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现代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并针对专业应用需求进行教学重点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实现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在现代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质量的差异,还需要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强化学生计算机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7篇

Abstract: In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the teacher carefully chooses teaching material, carefully design the teaching content, carefully design ques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nd strengthen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ake them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thinking ability, and train students'' team consciousness.

关键词: 学习兴趣;问题情境;资源利用

Key words: interest in study;question situation;resources use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59-01

0引言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走出传统的方法,而展现出一种艺术的表达。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点着手提高课堂效率。

1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指法练习、用计算机编排word校报墙报、投影片设计等操作竞赛,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连续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也不能让学生自由操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练结合,比如在讲文字处理应用软件课时,一般都要简单讲解之后以上机实验为主,比如对Word图文混排课进行重点演示分析,教师以电子报的设计为例,先介绍设计制作报头,报头大小,报头的形式,选取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导读栏。然后组织学生设计报花布置版面,给多个同学分组,布置制作电子报刊作业,加上一些艺术效果,得到自己满意的作品。最后组织学生探讨选材是否得当,编排是否得体,风格是否一致等。通过展示部分设计制作优秀的样稿,让各小组组员自动合作训练,做出更好的作品。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技能,为学校的电子报刊技能大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讲课与操作的合理分配,如在讲PowerPoint演示文稿时,由于该软件是office家族中的一员,理论知识相对word和excel比较简单,故要精讲多练,重点强调编辑和修饰演示文稿,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获取素材,组织加工,并且学会综合应用超级链接技术、演示文稿的不同视图和幻灯片版面设计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些简单演示,并提供一些有视频和音乐的小动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自由发挥,在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一套内容完整、形式活泼并且具有音画动态效果的幻灯片演讲文稿,使学生学习的知识适应他们今后的需要。

2问题教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手段。

以学生思维活动为前提,精心选择教学素材,为创设情境教学奠定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自主操作,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问题的设置上,为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教师应当准备内容丰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积极查阅教学参考资料,关注学生兴趣,精心筛选教学素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学后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新授课可以较多采用问题教学法,设置悬念,让学生紧跟教师讲课步骤,集中注意力,轻松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最后不仅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这样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导向,通过创设问题,渲染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提高了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把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另外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的把生活中的智慧带入课堂,巧妙安排教学结构,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联系,鼓励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环境,驱动学生使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达到在做中学,在应用中提高和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强化资源利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自身的起点水平差异和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差异都给教学带来不便,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针对教学对象和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设计和组织。设立多样并附有一定层次难度不同的操作练习题,查找并制作易于自学的多媒体课件、视频。并放在教室文件服务器上,作为共享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应用共享资源。将学生按操作能力的强弱合理搭配,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强的学生独立自主地选择有深度的资源和课件进行探究,把他的所学所得演示给大家,其他学生可在课堂中反复练习,加以巩固。这样通过同组学生的互相帮助和共同探究就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有了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例如讲淘宝网上购物,本来我想利用网络资源直接演示,但是很快话题就被学生抢去了。很多学生头头是道地介绍他们网购的经历,并给大家介绍了许多网购网,没有网购过的同学听了他们的讲解也异常兴奋,跃跃欲试。这样在同伴的带动下轻易地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让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安排教学结构,使教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又要根据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才能;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使计算机基础成为学生真正探究计算机奥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晓燕.中职计算机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第8篇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设计;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10-03

Abstract: In the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current teaching statu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ntroduce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class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of micro class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aking PowerPoint 2010 animation as an example, shows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and making the micro lesson from the aspects of knowledge point selection, teaching content analysis, teaching process, micro lesson video recording, and so on.

Key words: Micro Clas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Design; Production

1现有教学方式凸显不足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展日益迅速,成为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教学手段从最初的粉笔、黑板板书教学到如今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使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极大缩短了信息传送的路径和时间,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不断发生改变。因此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其交互性好、图文、声音并茂等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上优势明显,使得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及其他各类教学活动的主流手段。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多媒体教学也遭遇瓶颈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存在教师备课不认真,做好PPT后没有消化内容,上课照读PPT的现象;

(2)上课时PPT展示翻页过快,导致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无法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3)学生以听、看为主,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尤其是课后缺乏交流。

此类共性问题在各层次、各课程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问题更为突出,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由于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再加上中小学阶段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因地域性差异,有些学生入校前已经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有些学生却是“零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有基础”的学生存在知识构建缺乏系统化,知识掌握不牢固,“零基础”虽然态度认真,但由于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知识点细、多、繁,出现上课时会,下课就不会的情况。

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主题明朗、时间精短的教学片断来展示教学重点、难点,并录制成教学视频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以保证教学效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前进,以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2微课的出现

2.1微课的含义

“微课”(Micro-lecture)最早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 Roy A. Mc 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Mc Grew,1993)[1]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 P. 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Kee,1995)[2-4]。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在2008年提出“微课程”的概念[5-6]。Penrose认为相比传统授课微型知识点授课加上相对应作业、讨论支持下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Penrose提出将“微课程”构成一个可知识挖掘的平台供学生使用,使学生能根据需求搜索学习资源,更主动地、更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学习活动,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学习将在节约学习时间同时更有教学效果。

中文“微课”最早由广东省佛山市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的定义为:“微课”全称为“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2.2微课的特征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针对特定的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具有以下特征:

(1)精致教学设计 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教学时间短 一般为5-10分钟;

(3)教学内容少 突出某个学科、课程知识点或技能点;

(4)自主学习性 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并且是一对一的学习;

(5)主讲人讲授性 主讲人可以出镜,也可以是画外音讲授;

(6)资源容量小 适于在移动设备上学习;

(7)流媒体播放性 可以视频、动画等在网络环境下实时播放;

(8)经典示范案例 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9)制作简便实用 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10)配套相关材料 配套颤在线测试、练习、素材及其他资源。

3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微课”的出现使得教师、教学研究者、学习者及相关人员不得不重新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数年来国外内很多学者、教师都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7-10],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性强,知识点细、多等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将微课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呈现以下优势:

(1)从学生角度来看,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很难长时间高度集中精力来学习,因此微课精、短的教学形式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由于微课在较短的时间内精彩地呈现教学知识点,学生能够坚持学习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长时间枯燥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从而使提高教学效果。

(2)从课程角度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细、多、操作性强的特点成为课程教学难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部分操作没有记牢甚至没有记住的情况,若能提供针对专门知识点制作的可反复观看、学习的微课视频及资源用于学生课前或课后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成为课堂学习的辅助资源为突破课程教学难点,又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以PowerPoint 2010动画效果为例

4.1知识点选取

本课知识点选取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制作之动画效果,设置对象动画是PowerPoint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合理设置幻灯片对象动画可以使演示文稿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因此本节微课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该内容是演示文稿制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幻灯片制作的点睛之笔能使制作的演示文稿赏心悦目。

4.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基本动画类型及效果,掌握动画计时选项设置及动画窗格的使用能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演练学会动画的设置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兴趣及主动投入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动画类型;动画效果设置;动画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形成由特例到一般的转换,形成应用技能。

4.3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见表1,设计亮点在于通过视频导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精心设计巧妙的教学案例(10秒倒计时动画)引发学生好奇心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合理设计拓展练习(模拟秒针转动),巩固学习效果;建立用于在线讨论和反馈的群通过在线讨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通过学习者的反馈对微课制作及教学环节进行改进以提供更好的微课资源。

4.4微课件及辅助资源制作

制作跟微课主题相对应的微课件用于学生学习,并制作所需的作品素材、在线测试等辅助资源。

4.5录制原始视频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开始录制微课视频,本课的视频录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我校专门的录播教室录制主讲人出镜介绍本课主题及学习方式,主要用于制作片头片尾,第二部分是使用专门的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8.0录制主要的教学过程,针对计算机屏幕操作及显示效果进行录屏。这一环节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可能会重复多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4.6微课视频制作及

通过使用Camtasia Studio 8.0对原始视频进行优化、剪辑、处理得到的微课视频,最终导出所需的视频格式,在这里选择的.mp4格式,并在网络平台上,本微课已在湖南微课网(http://),可登录网站以主讲人(作者)姓名为关键字搜索并学习。

4.7微课应用情况

本课自以来已经有1500多人次进行了学习,其中1400多人次认真观看了微课视频,并通过了配套的在线测试,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效果显著,获由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微课比赛一等奖。

5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因其自身课程特点特别适合微课教学方式,相比现有传统教学方式更具吸引力,充分提高学习效率以提升教学效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过程中,应从整门课程内容出发制作、成套成系列微课及配套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以保证教学效果。目前微课教学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我们还需不断实践、创新以开创微课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Mc Aleese R Towards a meta -language of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75(2).

[2] Yorkey R A Study Skills Course for Foreign College Students [J]. TESOL quart,1970(2).

[3] Lowenthal J N Using mobile learning:Determinates impact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J]. The Amer. Jrnl. of DistanceEducation,2010(4).

[4] Jinlei Z,Ying W,Baohui Z Introdu -cing a new teaching model:Flipped classroom [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2(4).

[5] Fenwick C D,Vassilas C A,Carter H,et al. Training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the recognition,assessement and management of suicide ris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Clinical Practice,2004(2).

[6] Hunt S,Simonds C,Cooper P Communi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Exploring a communication course for all teachers [J]. 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02(1).

[7] Thibeault M D Idea Bank Assessing Your Curriculum with the Creative Rights Pyramid [J]. Music Educators Journal,2011(1).

[8] Cheon J,Lee S,Crooks S M,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readiness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2(3).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为培养和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技能产生重要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一门讲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科目,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历来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受到各个学校高度重视。然而,我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应用基础教学的过度理论化,轻视实际应用的现象较为普标,不利于我国学生夯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分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所针对地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革新方案,是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领域的重点,对于提升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1 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事关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巩固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打下基础,历来是众多学校加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基础科目。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开展较早,但教学水平较低,教学太过形式化;教学条件有限,用于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计算机设备缺乏,致使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重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忽视教学实践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呈现出不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形势。因此,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切实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刻不容缓。

2 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的现状

步入现代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也便是我国各学校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忽视差异性,“一刀切”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各地方基础条件的限制,各地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和实际知识应用水平高低不一,接受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程度具有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接受现代化教育的程度高,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水平高;有的学生来自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在小学甚至中学阶段未接触过计算机,这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处于空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刀切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显然会使有的学生学不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懒得听,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过度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计算机实践教学,教学观念有待改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目,理论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为计算机应用提供指导,计算机实际应用是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检验,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然而,我国许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着重视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忽视计算机实际应用教学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2.3 计算机基础设备陈旧、缺乏,影响着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开展。我国许多学校不太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算机教材多年沿用同一套老教材,教学水平落后,计算机设备陈旧、老化,缺少更新换代,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带来诸多障碍。

3 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国众多学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的制定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够重视,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来看待,致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时设定减少,没有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定的课时要求;老师在教学上产生懈怠思想,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应付式教学,根本就不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对此,各个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切实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懂得计算机知识在当代学生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

3.2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法。高校学子来源于全国各地,他们接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不一,实际的计算机知识功底存在着差异性,如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和区域差异,采用笼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然会导致计算机教学出现各种问题。对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应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制定多种教学方案,针对不同计算机功底的学生开展差异化的基础教学,使功底差的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夯实计算机理论基础,为计算机应用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计算机功底较好,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老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进行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知识教育,着力强化这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3.3 添加、更新计算机设备,为计算机应用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许多学校由于长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重视,致使计算机设备严重缺乏,已有的设备陈旧、老化,故障频发,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实践学习的开展。对此,各学校一定要切实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活动。首先,要添置计算机设备,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对计算机设备的需求;其次,要对陈旧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为应用实践活动提供便利,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够顺利开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飞速提升。

3.4 坚持计算机基础理论与计算机实践结合,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忽视计算机实践教学,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制约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首先要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为计算机的应用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其次,要深化计算机实践活动,用计算机实践检验基础理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教学活动的质量。

3.5 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教学水准。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现代信息计算含量高的教学科目,它要求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教学水准,才能胜任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适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学校在岗教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准,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3.6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首先,鼓励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使学生懂得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其次,要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

参考资料:

[1]陆汉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新尝试[J].计算机教育,2004(7).

[2]冯博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3(1).

[3]唐铸文.计算机基础课体系统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7).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高职院校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要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计算机类专业与非计算机类专业,这门课程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普及性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与操作等基础知识。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更像是一门纲领性课程,需要将后续的专业课程以章节的形式串联起来,让学生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应当从这门课程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华南师范大学全面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把《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依托立体化教材进行自主学习[1]。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4个方面就如何使用好该教材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教材建设的思路。指出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改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它公共课的区别,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展的人才[2~4]。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从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出发,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5]。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为主的团队协作编写了供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6~7]。此教材从2012年开始在计算机学院的新生班级中投入使用,得到师生们的广泛好评。教材在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方面,比普通的教材更有深度,几乎所有的这些章节,都可以与计算机类专业的各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有,而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的专业课程,通过在这本教材中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凝练,让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探索

具体来说,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首先对计算机发展历史进行总结,随后对计算机的经典体系结构,包括图灵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进行简要说明,让学生对这图灵与冯诺依曼这两位计算机鼻祖以及他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计算机硬件基础部分。一是介绍了计算机里的数制与编码,让学生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与十六进制的基本运算方法。这些知识是《数字逻辑》课程的基础。数字逻辑是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的简称,其内容是应用数字电路进行数字系统逻辑设计。电子数字计算机是由具有各种逻辑功能的逻辑部件组成的,这些逻辑部件按其结构可分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有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再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就可以表示和实现布尔代数的基本运算。二是介绍了计算机的五大组成结构,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这些对应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此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结构,包括计算机逻辑部件、运算部件与运算方法、主存储器、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存储系统、辅助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系统等知识。

(二)操作系统部分。首先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原理知识,然后以Windows7操作系统为例进行了操作示例介绍。此外,也对包括Android与IOS等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了简单的说明。这对应着《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同时也是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的接口。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等,使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为其它软件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相应的接口。操作系统管理着计算机硬件资源,同时按照应用程序的资源请求,为其分配资源,如:划分CPU时间、内存空间的开辟、调用打印机等。教材也对常规的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办公软件主要用于处理办公过程中的文字和数据信息,通常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幻灯片处理和简单的数据处理等功能。

(三)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首先介绍了网络的定义与组成,随后介绍了OSI模型、常规的网络设备,以及TCP/IP协议等。这些知识对应着《计算机网络》这门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它们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三、结语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类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参考文献】

[1]杜炫杰,李丽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

[2]魏茂林.浅谈如何用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3]关德君.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6

[4]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

[5]陈桂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

[6]王路群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第11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现状;问题;对策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总理近期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让互联网成为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工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高职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为中职、高职的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在中职和高职教学衔接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1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投入较大,师资和设施设备配置比较齐备,教学效果良好;中职注重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重视不够,投入有限;高职生来源的高中学生,因其高中学校更加注重升学,对计算机这门辅修课程更是重视不够,教学起步比较晚,师资、设备投入不足,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则更少。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解决工作中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问题,高职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外,还会授予学生一些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2009年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明确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及课时要求如表1[1]。职业模块设置文字录入训练、个人计算机组装、办公室(家庭)网络组建、宣传手册制作、统计报表制作、电子相册制作、DV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络空间构建等九个模块,职业模块的教学时数分配由各个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针对高职阶段,教育部没有教学大纲,由各高职院校自行制定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笔者调研了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大纲,发现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课时。

2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高职入学学生的计算机认知差异较大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创设条件让更多的年青年成人成才,掌握一技职能。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来自于城市的学生因为经常接触计算机,计算机能力比较强,能够灵活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自身生活因素,计算机接触较少,计算机的认知和操作能力较差。高职入学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起步存在较大差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对计算机比较了解的学生认为课堂内容过浅显,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计算机不了解的学生,在课堂中很难跟得上老师的授课节奏,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好计算机课程的难度、广度和深度。

2.2中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重复性

中职和高职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观察上面了两个表格,发现中职和高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上有很大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差异性很小,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中职学习过的内容,甚至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上也基本一致,这就浪费了学生大好青春,对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有些学生在中职或高中就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且通过了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重复的内容和重复的训练,使得学生产生严重的枯燥心理。

2.3高职的计算机课程补充性与发展性不够

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在中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上进行知识延伸,让学生学习到中学没有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操作,更加为学生步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学的计算机授课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在步入高职时对计算机应该有更深一步的学习,但是事实是高职的计算机学习还是十分注重考试要求,大量学校实施以证代考,只要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学生就可以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大量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强化训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确保授课学生能大部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高职在教学中着重地体现出考什么,学什么的思想,不能很好地对中职和高中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补充和拓展。针对不同类别学生,高职的计算机授课中没有体现教学的差异性,中职和高中升学进来的学生在教学中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选用相同的教材。

3针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问题的对策

3.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取的对策

3.1.1选用内容全面、难度较大、与时俱进的教材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断的加强对教学教材的改革和更新,教材是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桥梁,要不断地加强计算机课程内容实施的层次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随时调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教材中体现出当前计算机发展中新技术和新应用,让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

3.1.2教学中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高职教学要求既传授理论知识又指导实践操作,但更多的要进行技术技能的训练,所以在教学中要传授够用的理论知识,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多到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做到教中做、做中学,可能的情况下开展师徒教学模式,师傅先示范操作,徒弟观看,之后徒弟做,师傅看,最后师傅点评,徒弟再次操作,通过多次演练来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的技术知识。

3.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取的对策

3.2.1提高教材质量,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中职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操作是起步阶段,是第一次接受计算机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知识结构不太完善,所以中职阶段要选用难度较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要浅显一点,计算机操作技能难度要小一点,便于学生较好掌握,教材内容也要能够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计算机应用的最基本知识和技术为宜。

3.2.2不断的加强实训设备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中职和高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往往不被重视,很多学校为了应付检车而粗略的设置计算机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设备设施上投入较少,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因此,中职和高职要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备的投入,要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3.2.3建立科学的信息技术学习考核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紧跟时展的课程,中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而调整,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内容要及时加入课程内容,过时、老套的知识和技术要淘汰掉。相应的,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标准上也要进行及时调整,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学习考核标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发展。

4结论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要促进中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协调发展,全方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设置两套相互衔接和完整的课程计划,注意难度、广度、深度的不同,让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中感受明显的差异,教学内容要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2009.1.6.

[2]王志强、刘芳芳.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6):59-60.

[3]谷岩,宋文,刘敏华,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52-54.

[4]高华.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263-264.

第12篇

 

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时,应该要在当前的教师专业标准之下,可以利用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学评价经验,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

 

积极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作用和目标,即为了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评价体系不健全。为了促进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体系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评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进步以及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进行鼓励,并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问题进行解决,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的机会。

 

不同的学校对于各部分评价的侧重有所不同,各个院校都在积极完善评价体系,但仍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1评价体系陈旧

 

当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仍然延续了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技术以及基本技能的考察较多,但是这种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因此采用这种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对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视不够,这种评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

 

有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好,因此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而有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计算机学习难度较高。因此如果进行统一评价,则会导致对学生的评价不准。

 

1.2评价过程中的双向交流较少

 

当前很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时一般都只有教师的评价,缺乏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得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权重单一,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最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是学生自己,因此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互评以及自评,才能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不断发展。

 

1.3评价目的不够明晰,随意性较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对计算机基础的考核目标有新的规定,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评价应要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评价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评价并不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

 

1.4教学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很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都还延续比较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各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评价不够,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价策略探讨

 

2.1评价的目的和遵循的原则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引导教师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要重视个体差异,关注成长历程,重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构建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当前的评价模式遵循的原则包括四个,第一是形成性原则,即对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第二是主体性原则即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是激励性原则,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四是发展性原则,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是为了肯定发展中的成绩、优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为了发现发展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

 

2.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1、不断丰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的内容。教学评价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使得课程教学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不断丰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的内容,更加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的指标不仅要涉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面,还应该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对计算机的态度、合作与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且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了解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自信地进行学习。

 

2、教学评价应该要更加重视过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要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在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的反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方法进行修正,从而使得先进的教学观念得以应用,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种实践性课程,在评价过程中不应该只看到测试结果,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过程的评价,从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比如对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上机操作问题进行测试,考核学生对这些具体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使得教学评价发挥相应的作用。

 

3、促进成绩评定标准开放化。在评价方式上多样化是促进评价水平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要将学习目标不断具体化,对学习评定标准进行改革,增强评定标准的可操作性以及开放性,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适用哪种教学评价手段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依据评价的目的、教材内容、学生特征,科学地选择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或者选取多种评价方式组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地考核与评价。

 

4、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纳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范围中。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内容从技能考试转变成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核,制定客观、公正以及合理的评价标准。

5、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基础,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在评价的时候不能使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评价,否则很容易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受挫。

在评价过程中应该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以学生自己为标准,对学生取得成绩进行公布,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变化,使得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能够不断提高成绩,缩小与高水平者之间的差距。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越来越重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率不断提升。针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要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