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时间:2022-09-24 13:02: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第1篇

审计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或过程,对其质量加以评价有一定难度。近年来,我国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具体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要保证良好的审计质量,务必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等,必须构建科学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指导审计事务的有效、有序开展。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目的是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如《内审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国资委,2005年)。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切实规范审计人员的实务操作,建立审计问责制度,推进审计实务的标准化、流程化,减少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的全面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机构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内审机构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以便于审计人员有据可依。分别从审计人员的管理、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督促审计人员对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确保审计人员按照各专业的审计实务操作手册开展规范的审计业务;保证审计机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定期开展内审的风险评估,处理重大审计风险,并通过相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审计的质量。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要制订出内部审计的风险清单,并划分风险等级,根据ERM风险管理模型,制定评价框架;另一方面,定期开展风险的评估,对存在有重要风险的活动或事项制订应对措施并有效落实。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大精细化管理程度,通过构建科学的内审管理体系进行日常行政以及业务管理,如明确工作纪律要求、员工绩效考核标准等,通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来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积极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如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并对计算机审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充分的审计调查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计算机审计结果的复核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保证。计算机审计复核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计算机审计人员的作业文档进行复核;二是对计算机审计的线索进行核实,反过来验证计算机审计结果。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结合,进行充分的事前、事后两个阶段的计算机审计复核,从而使之成为保证计算机审计质量的重要关口。

二、内部审计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应体现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需要与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即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制度。

(一)事前控制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选题机制。通过对公司风险评估的结果选出对公司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在项目筛选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重要性原则,选取领导、员工关心的。对公司有较大影响的;效益性原则,选择紧扣公司发展大局,紧密联系当前的环境变化综合考虑;可行性原则,选择项目是审计人力物力所及,审计环境较好的项目;增值性原则,具有改进空间的项目。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方案应在审计实施前编制完成,并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批准后的审计方案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活动。在执行过程中,若有必要,应按规定的程序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审计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确定审计方案内容的繁简程度;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

(二)事中控制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1)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2)审计项目的各级复核人应在各自责任范围内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予以复核。(3)内部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下列基本因素:适当的抽样方法;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成本与效益的合理程度以及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判断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以做出获取审计证据的决策。(4)内部审计人员应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工作底稿中。(5)内部审计机构经批准后可聘请其他专业机构或人士对审计项目的某些特殊问题进行鉴定,以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引用该证据的可靠性负责。(6)对于被审计单位存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作进一步核实。一般审计证据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盖章。如果证据提供者拒绝,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和日期,该证据依然可作为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7)内部审计人员应做好审计证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工作,保证已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充分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

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由内部审计机构中比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更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应注明索引编号和顺序编号。相关工作底稿之间如存在勾稽关系应予以清晰反映,相互引用时应交叉注明索引编号;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对工作底稿进行现场复核并负责,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重编工作底稿。

(三)事后控制 主要是审计报告编制复核和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1)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实施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如有必要,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提交期中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2)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具体来说,报告的编制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事项;应要素齐全、格式规范,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编制应及时,以便适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报告应针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报告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3)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持有异议的,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进行研究、核实、复查,并及时给予答复,对确需采纳的意见应修改审计报告。(4)内部审计机构应将审汁报告提交被审计单位和组织适当管理层,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落实纠正措施。

(四)后续审计质量控制 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时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应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合理、有效。机构负责人如果初步认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已采取了有效的纠正措施,后续审计可以作为下次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当被审计单位基于成本或其他考虑,决定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采取纠正措施,并做出书面承诺时,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确定后续审计时间和人员安排,编制审计方案,应考虑审计决定和建议的重要性、纠正措施的复杂性、落实纠正措施所需要的期限和成本、纠正措施失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被审单位的业务安排和时间要求。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确定后续审计范围时,应分析原有审计决定和建议是否仍然可行。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或其他因素发生变化,使原有审计决定和建议不再适用时,则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订。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

第3篇

随着市场经济以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渐突出,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强化审计工作质量有助于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合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当前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就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主题,也是内部审计能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核心。内部审计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为了保证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力,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就需要根据内部审计准则以及企业规定的程序进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使审计质量控制存在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一、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顺利实现。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提出改进的意见,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使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使审计的风险得以降低,使会计信息失灵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强化内部控制系统,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完善的内部审计控制系统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完善内部审计是以提高其质量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做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能够促进内部审计的良好发展,能够提高企业中审计部门的地位,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中实现其职责[1]。还有助于促进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对审计工程监督、教育以及培训,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能力有全新的认识,能够在压力和动力下促进自身业务素质以及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熟经验和管理模式,建立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二、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策略

(一)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

企业要实现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结果,需要聘用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对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方针等有共同的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2];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要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持续发展的机会,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实现审计力量的高效利用。审计的技术含量对于审计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学习,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重要力量,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人员,并保证其能够胜任工作,提高审计质量,使内部审计评价客观、公正。

(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保障机制

内部审计需要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对不同层次的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及时的审查,督导工作的效果会对内部审计的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完善内部审计的考核制度,将内部审计考核工作纳入到企业考核工作中,并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使内部审计能够科学合法,保证审计内容准确,质量提升,及时整改内部审计中的不规范行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以及质量的提升。强化责任追究以及奖惩机制,对于既定的审计项目,需要加强质量检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应用。

(三)实现信息化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信息有效性不足造成的,信息不完整、开发利用不足,不能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信息的共享性不强,企业内部审计没有与业务、财务等部门相联系,内部审计信息反馈不及时。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科学使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内部审计与业务、财务等系统有效衔接,实现审计数据库的建立,保证审计质量的提高及效果的实现。

(四)做好审计报告的复核控制

审计报告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着审计的质量。提高审计报告质量,需要做好三级复核。要明确审计的事实、程序、实现目标;审计的证据是否客观、合法、充分;有无正确的审计依据;审计的评价意见是否合理,审计报告是否完整、用词规范。[3]复核之后,需要进行复核标识,从而实现责任的明确划分。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需要全过程进行控制的,使质量控制的效果得到保障。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的审计评估,及时了解企业内部的潜在风险,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科学规范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强化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海静.基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5:54-55

[2]张新群.浅析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92-93

第4篇

近年来,国家发展速度较快,审计市场也在随之改变,内部审计工作变得极为重要,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地对内部审计工作加以优化。只有相关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有着较为良好的认识,才能保证工作效率符合相关标准。根据对内部审计全过程质量进行控制的要求,提出几点质量控制的方式,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控制方式

内部审计质量直接决定审计工作效率,相关审计人员应该对其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对内部审计生存与发展几率进行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自身工作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加以优化,保证能够更好提升优化效率,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容

内部审计就是审计机构通过对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出符合法律的审计方式。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审计全过程,包括审计计划的制订、审计人员的配置、审计方案的制订、审计工作的执行、审计工作的考核等,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控制,保证提升审计效率。同时,还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且对内部审计全过程进行调配[1]。

1.审计计划工作。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审计计划工作内容给予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分析[2]。首先,内部审计机构是事业单位组织,其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仅需要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还要对事业单位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予以重视,保证可以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内部项目审计计划就是针对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的计划,保证能够对企业的内部工作加以改革,使其更好地发展。在项目审计设计的过程中,审计计划是较为重要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审计特点,制订细化以及量化的审计计划,包括负债审计、风险估测、抽查等,使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检查,保证得到更加准确的内部审计结构,进而提升审计效率,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

2.确保审计记录真实合理性。在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相关控制人员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记录的真实性予以重视,保证能够长期对内部审计工作加以控制,从而提升控制质量。相关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对审计内容的编写予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地对资料以及审计凭证加以重视,从而提升审计质量。审计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审计报告的编写,对审计情况进行真实的记录,保证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审计记录的真实性在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中是较为重要的,主要因为审计记录工作过程中的审核工作不便利,相关质量控制人员必须对此类问题给予一定的重视[4]。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结果的真实性进行关注,及时发现内部审计结果中的问题,并加以整改,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优化。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对内部审计考核工作加以重视,保证能够对设计结果进行有效考核,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在考核过程中,应该重视各个方面的审计真实性以及合理性,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可参考性[5]。

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言是较为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更好地对内部审计工作项目质量进行控制。此时,应该重视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调配,保证能够更好地根据相关标准执行工作。

1.质量控制操作流程。在内部审计项目控制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操作流程的规范加以重视。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流程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工作规范加以规定,制定良好的工作标准。例如,在制定相关内容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制订内部审计初稿,将审计初稿汇报到上级领导;领导阶层应该对内部审计内容加以修改,提出整体修改意见。在审计工作人员初稿审核意见提出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报告的基本内容再一次征求意见。在第二次的意见反馈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意见的提出对内部审计内容进行修改,从而提升审核工作的工作效率。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其特点对内部审计工作特点加以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标准,保证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参考,使其可以更好地根据工作标准执行工作[6]。

2.制定监督制度。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操作制度加以重视,根据操作制度的特点,制定责任制度,保证能够对内部项目质量控制工作效率进行控制。此时,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更好地制定责任制度,利用监督体系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点:第一,相关项目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对自身的审计工作进行及时检查。管理人员将内部审计工作划分为几个项目,将项目责任分配给每位质量控制人员,要求其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对内部审计内容进行复核审查,要求审计工作记录进行明确的责任规范,当出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时,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区域负责人进行薪资的惩罚,同理,当区域内部审计工作较为合理时,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薪资的奖励,从而激发质量控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阶段性地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加以评估,保证能够更好的建立激励方式。例如,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制定一定的审计评分标准,利用相关评分标准对内部审计机构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打分,保证能够更好地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效率,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在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质量控制效率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地提升全过程项目控制质量,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提升,要求其在自身岗位中尽职尽责,在制定责任制度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控制效率,进而提升事业单位发展效率。

作者:代颜荣 单位:邢台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欧世新.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J].中国内部审计,2014,(3):58-61.

[2]王小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2,(19):57-59.

[3]缪启军.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5,(3):121-124.

[4]张培芳.初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问题?建议[J].现代商业,2013,(8):202.

第5篇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根据调查显示,隶属于内部审计委员会时审计质量最好,隶属于财务经理时的审计质量最差。原因在于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地位高、独立性性,受企业控制小,在进行性审计工作时就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相较之下,财务部门负责人级别低、地位低,自身权威性差,受企业干扰,审计工作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拥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遇到问题可直接向董事会反映,将审计工作做到公允披露,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2.提高审计人员能力

2.1改变审计人员结构。增加审计队伍中经验丰富、责任感强、业务能力强的审计人员的人数,优化群体结构,平衡审计力量,以便组成多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内部审计项目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2.2改变审计人员观念。审计人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的了解审计风险的概念,创新内部审计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做好审计工作。

2.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与审计人员素质高低有很大关系,审计人员应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工作胜任能力,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做准备。

2.4加强审计人员考核。应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具体到项目负责人、主要审计人员、一般审计人员的责任,对于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和审计到的职业规范、有重大嫌疑过错等审计人员进行责任的追究,加强审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的提高。

3.创新审计管理机制

3.1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保障机制。有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条件。第一,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使内部审计委员会、审计管理部门、派驻审计办三级联合成审计组织结构,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第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岗位责任制,主张审计委派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分派到每一个岗位和工作人员,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真正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保证。

3.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机制。主张审计委派制,将责任分配到个人,对审计人员进行集中调配、垂直管理,将审计监督重心逐渐由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后、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将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代替静态审计,实现审计资源的最大优化,减少利益冲突带来的独立性问题,使得内部审计最大程度发挥其管理和监督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增加价值。

4.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4.1提高审计效率。利用审计项目的各种分析工具以及技术方法,对大量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同时,发挥利用技术方法对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将工作简单化,提高审计效率以及审计质量。

4.2加强审计管理能力。推进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加大技术方法的利用,加强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为审计工作做准备,为提高审计管理水平及工作质量提供基础。

5.充分发挥行业监管和部门督导

现如今,内部审计是社团型的行业自律管理、集中管理模式。需通过行业自律管理来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第一,根据经济环境以及外界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的内部审计规范、内部审计准则等,并进行落实,加大其被遵循程度,使得规范与准则能够对审计工作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审计质量。第二,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资格认定、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资格认定工作把关,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准备。第三,定期对企业内部审机构进行考察,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6.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规章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企业应制定包括内部审计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在内的内部审计规范。首先,保证制定的制度能够将责任以及权力分配到个人,将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实现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控制。其次,内部审计机构针对内部审计全过程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审计立项制度、内部审计委派制度、审计计划编制制度、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及复核制度等。内部审计机构通过编制制度、完善制度、落实制度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7.改善企业的管理

内部控制的好坏对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如内部控制做得好,可以从根本上避免部分事件的发生,便可有效地防范风险,因此内部审计质量高。内部审计为事后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事前控制,因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进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还应获得企业高管层的支持,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获取优秀的审计建议均有显著帮助,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应不定时向企业高管层进行汇报审计工作,让企业高管层认识到内部审计重要性,从而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结语

第6篇

高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实施必要的工程。针对高校的建设工程特点,结合实践经验,就工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校工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通过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来满足扩大的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完成更多的建设工程项目,是高校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在高校基建、装饰和修缮改造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是项目的施工质量、技术、造价和进度控制[1]。高校通过加强工程的内部审计,促进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和有效改善工程管理,从而实现学校建设工程的发展目标。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应遵循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技术经济审查与审计的控制和审计的评价相结合,以促进控制工程造价和规范工程管理为重点,充分关注造价、工期、质量三者关系,注意与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工程监理机构、造价咨询机构的协调与沟通[2]。

1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工程建设项目通常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专业性强、技术复杂、控制环节多,遵循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从准备阶段就开始介入,对工程前期环节层层把关,施工过程中不断对工程的成本列支进行监督和修正,而且在后续阶段对项目的建设标准、规模以及投资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有效解决传统结算审计被动的事后查错和补救,可以降低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

2技术经济审查与审计的控制和审计的评价相结合

工程技术经济审查与审计的控制和审计的评价相结合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对工程的质量和造价产生直接影响,是对工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一步。具体过程如下:

1)投资立项阶段的审计内部审计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的立项论证过程,直接对项目申请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工程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审查与评价,可以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提高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

2)勘察和设计阶段的审计为保证勘察、设计资料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审查和评价本阶段各环节业务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结合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可以提高本阶段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3)施工准备阶段的审计为保证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审查与评价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征地、拆迁,组织施工、监理、设备材料采购的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等各环节业务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结合工程技术经济审查,促进征地拆迁工作的合法性和适当性,确保招投标程序和结果的真实性与公平公正以及合同管理及工程发包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保障学校投资效益。

4)施工过程的审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合同等资料,审计工程进度款,确认主要材料及设备的价格,勘验隐蔽工程,认定设计变更、施工签证以及核实索赔事项等各环节业务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结合工程技术经济审查,根据施工阶段的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5)竣工验收阶段审计审查和评价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结算、合同履行及变更或终止、工程竣工财务决算等各环节业务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分析和评价建设工期与工程质量是否达到合同规定要求,促进合同的有效执行。结合工程技术经济审查,防止发生虚列工程、套取资金、高估冒算等行为,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

3工程管理的规范化和控制工程造价

以工程管理的规范化和控制工程造价为重点,关键要关注和协调造价、工期、质量三者的关系。例如在图纸会审时,针对施工单位的问题答疑,主要关注投标项目特征描述与图纸是否相符,如果有变化是否对工程造价、工期和质量有影响。在工程合同中明确跟踪审计人员的权限,便于施工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正负零以下基础施工是跟踪审计阶段的重点,施工单位往往只计算变更增加部分,故意漏算变更减少部分,从而加大工程成本。内部审计人员要收集完整的资料,严格审查隐蔽工程签证,及时判定施工工艺是否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要求。

4与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工程监理等机构的协调与沟通

在建设工程实施管理过程中,建设工程管理部门更多关注工期和质量,而内部审计人员重点控制投资和造价管理,在工程项目产生变更或者突发事情,通常会由于角度不同产生分歧。工程内部审计不仅具有监督职能,还体现了咨询、服务职能,审计人员要积极与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工程监理机构、造价咨询机构协调与沟通,保障学校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将监督寓于审计服务之中,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控制造价,体现高校的工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潘揽月.高校基建和改造项目的有效监督和管理[J].河南建材,2009,6:114-115.

第7篇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涵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一定的要求或规定的标准,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活动,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其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2.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

只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通过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这项管理工作,可以控制一些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不良因素的发生或形成;对一些已发生或形成的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则通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可以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和消除,从而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

2.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

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都要讲究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的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审计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即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有赖于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

2.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在不断提高其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而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又必须不断提高其质量,加强其质量控制,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3.当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审计规范体系不建全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它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审计组织根据职业特性的具体情况,为适应自身规律的需要而建立的。

3.2审计质量控制缺乏具体的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企业自身缺乏科学的、量化的评价审计质量的标准,在一些企业中就没有评价标准,而是以业务量的多少、查处问题的多少来衡量其质量的高低;上级部门对下级的考核评价指标单一且实施考核监督较少;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缺乏推动力。

3.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流于形式

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一般而言,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

3.4传统审计技术和方法滞后

从内审情况来看,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求,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经济信息的日新月异,管理形式的不断改进,传统落后的审计方法内部审计必须突破传统落后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和效益水平的提高。

3.5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变成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信息技术精通的多面型、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的内审人员知识结构陈旧单一,缺乏综合分析能力,难以应付复杂而庞大的工作局面,内审人员开拓创新的意识比较薄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强,思维方式单一落后;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向前发展。

4.加强内审质量控制的措施和对策

4.1制定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

内审作为一种内部重要的监督机制,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并分行业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便于审计项目实施人员对照执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而经济环境始终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因此质量控制标准也应结合经济环境不断进行更新,使之能有效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4.2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形成绩效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业务质量进行绩效考核评价,是督促审计质量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首先建立健全一个考评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以便全面考核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其次,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考核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整理,以便得出正确结论。

4.3完善质量控制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

完善质量控制制度是搞好质量控制的前提条件,各个质量控制环节要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才能使审计质量控制达到一个良好运行的状态。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明确具体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岗位责任,并进行问责制管理。二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如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控制制度,以控制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生差错和弊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以便接受来自其他方面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更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纠正问题,减少内部审计风险。

4.4加强审计全过程控制,全面提高审计质量

全过程控制包括:一是审前质量控制,就是要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二是现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审计实施过程实际上是收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过程,要做到审计取证的充分性、适当性;三是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最终结果,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做到审计报告真实、合理、恰当;四是建立三级复核制度。审计复核工作是审计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要摆在突出的位置。,做到审计复核程序合规,复核工作严谨、细致。

4.5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

一是要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随着会计工作的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审计也逐步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知识和能力。二是要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审计要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发挥“免疫系统”作用。

4.6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8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底稿重要意义

Abstract:Inrecentyears,alongwiththemarketeconomyunceasingdevelopment,theinternalauditgovernedtheroleintheorganizationwhichactedtoreceivetheattentiondaybyday,theacademiccirclesandthepracticalrealmallhopedthechallengewhichsolvedthecompanythroughtheinternalauditfunctionoptimizationtogovernwhich,theriskmanagement,theinternalcontroldomainappearedthequestionandfaces,andpromotedtheentireorganizationsimprovementbythis.Undersuchbigbackground,strengthensinternalauditqualitycontroltoappearessentialespeciallyandimportant.Thisarticlehadexpoundedinternalauditintheeconomicentitythenecessity,simultaneouslytostrengthenedinternalauditqualitythevitalsignificancetocarryontheindication,regardingdisplayedinternalauditeffectivelyintheeconomicsubjectfunction,hadtheverystrongconstructivenature,theguidanceandpointed.

Keywords:UnderinternalauditQualitycontrolWorksheetVitalsignificance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课题,内部审计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发生,为管理服务,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改进内部审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包括组织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作为组织成员的被审计单位(业务委托人)。内部审计师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评估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并建立跟踪检查程序,以监督、保证针对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为管理层、审计委员会以及被审计单位提供帮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管理手段,包括审计执行主管(总审计师、首席审计执行官、首席内审师等)为使审计工作的开展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部门的章程及其他适用标准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包括监督、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等方面。

1.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是指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1.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和其他活动一样,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包括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涉及制定计划、开展业务、报告结果、监测进程等具体环节。《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行为规则,为内部审计师适任本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科学化,能够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从而将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审计客户的审计标准建立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如果把内部审计师形象地比喻为足球赛场的裁判员,董事会和被审计单位代表两支球队,其他组织人员代表观众,相关的评价标准代表比赛规则,那么裁判员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平竞争理念,其次应熟悉比赛规则,最后在比赛中准确、熟练、审慎、公正地运用比赛规则,才能使双方队员信服,使观众满意,同时,也使自己的知名度和出场机会得以提高。

1.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内部审计的顾客就是它的服务对象。最优服务就是从质量即利润的观念出发,以最小的成本帮助组织实现最大利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充分利用审计资源,以高质量的保证活动和咨询服务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揭示风险因素,提出改进建议,跟踪纠正措施的落实,从而使组织得到最大利润,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1.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1.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1.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2.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质量控制并不只是活动终了时的审核,而是贯穿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将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审计执行主管进行监督。它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事后控制主要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组织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方案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2.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维护自身信誉。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在做出战略规划后,迫切地希望得到处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如何,存在什么风险,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判断,在加强指导、修订政策和接受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这些消息的来源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而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希望将操作流程中客观存在、自身难以解决、不敢或不愿反馈给上层领导的问题和建议通过一个可信的信息通道进行反应。内部审计具有上述职能,建立在严格质量控制之上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对有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在两者之间充当媒介,满足双方的诸多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自身信誉,逐步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

第9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质量 控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日趋完善,但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独立性较差,机构设置不合理等诸多的问题,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在新环境和新的竞争条件下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尽快完善,并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中稳定、持续的发展。然而影响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也是多样的,它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的环境的影响,如果片面的研究个体因素则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都是不合理的。

一、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

(一)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都会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等外部环境的影响。首先,企业业务数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保证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就会需求企业加大内部审计,并严格内部审计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难度必然加大。其次,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产生的变化,必然会对企业的准则、规章制度不断地制定与修改完善。要满足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需求,还需要制定新的各种准则、标准和规定。我国企业应借鉴国外先进成功经验,并结合企业内部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出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

(二)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

我国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其内部环境会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带来深远的影响。首先,在现行企业中存在“一股独大”特殊情况,大股东控制监事会,导致监事和监事会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不能发挥。其次,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管理高层不能认识到内部审计及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在受到利益的干扰时,一些内部审计人员也很难公正客观的评价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另外,一些企业和相关的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不能根据企业所处的现实环境及时调整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标准、准则和规范,由此造成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低效。

(三)机构设置混乱、组织不健全

相当多的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划归企业财务主管分管,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简单合并,或者直接由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兼任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如果专业人员的配备不全,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也就无法独立开展工作,最终阻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此外,很多企业对于审计人员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尚不健全,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得审计意见经常落实不了,这样就挫伤了兢兢业业工作的人积极性。加上竞争的压力的缺失,也使得改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动力缺乏。因此,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没有一套系统有效的业务质量控制机制与办法情况下,只能全凭审计人员的道德觉悟、主观判断和专业能力。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一个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应当具备金融、管理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且能够严守职业道德。但是,我国企业很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较少具有金融、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不少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欠佳,对内部审计缺乏客观、谨慎的态度,这些因素往往由此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与效果的低下,造成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低效。

二、大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基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起步比较晚,现价段内发展较为缓慢,尚未形成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因此,各企业应结合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经营管理多方面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现行《审计法》的明确规定,审计机构及人员应直接对企业领导负责,在企业领导的独立领导下开展工作,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保持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为保证了审计独立性,审计不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是最好的办法,在审计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各部门审计人员可在内部审计中进行交叉审计,这样既有利于总结审计经验,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三)建立内审质量奖惩制度

首先明确审计人员岗位职责,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落实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保证制定奖罚分明、责任到人的责任追究制度,只有强化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其次树立学习标杆,运用激励措施调动审计人员重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积极性,促进审计系统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根本保障,提升审计队伍素质首先是加强内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养教育,培养其求真务实、勇挑重担的责任心。其次是对审计人员进行各种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三是选派审计人员参加上级有关加强审计质量的培训等形式,培养复合型审计人员。

参考文献:

第10篇

COSO是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的英文缩写。该委员会专门致力于研究内部控制问题。1992年9月,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简称COSO报告,1994年进行了增补。COSO报告提出的内部控制理论和体系集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发展之大成,成为现代内部控制最具有权威性的框架。

作为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框架的参照性标准,COSO内控体系是由五个职业会计师团队共同研究四年的成果,其中蕴含许多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对企业的管理、审计、决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内部审计管理而言,为了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应当借鉴COSO的内控管理框架,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

COSO框架中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有效监控五个构成要素,这五个要素之间并不存在顺序上的先后,而是相互交叉影响、反复加强的一个过程,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多维联系系统。

(一)控制环境。对企业控制的建立以及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系列因素的总称。是企业的一种基调、氛围,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和核心。它包括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

(二)风险评估。为了达成组织目标而对相关的风险所进行的识别和分析,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辩认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

(三)控制活动。为实现管理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控制、职务分离,业绩复核、保障资产安全等。

(四)信息与沟通。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及时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五)监督。内部控制系统需持续监控。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内外部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检查以及评价的过程。

二、COSO框架对现代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一些启示

立足于现代内部审计的公司管理与治理的统一,企业资源的整合体定位,为充分实现内部审计监督、确认、咨询、增值职能,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内核,结合现阶段内部审计转型期的整体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思路、制定措施,从而有效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提升审计价值。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设立高层级的内部审计部门,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定位与其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和审计质量的保证不无关系。通常内部审计隶属关系层次越高,内审的权限越大、独立性越强,内审的职能作用就发挥得越好。反之,内部审计的地位和权责将无法体现,其审计的效力就会受到影响。在财务会计等其他平级部门之下设置审计组织,或者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或其他混岗方式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就会被减弱,很难确保内部审计质量。参考英法等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经验,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总裁或董事长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权限就大,就能很好地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科学性、有效性。因此,单独建立审计机构,向最高管理者直接负责,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地位超脱,具备较强的独立性,这是内部审计的理想定位。内部审计的地位是与其应发挥的作用相平衡的,责权利应是对应统一的。但也不应过分强调内部审计的地位,有为才有位,理想的定位应与实践现状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内部审计的环境控制、过程控制、风险识别和控制、信息交流反馈和内部审计程序的监督激励机制等制度,严格规范审计程序,切实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塑造崇尚审计氛围,激励优秀员工助力内部审计,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注入新活力,为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提供不竭的内部资源。

1.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内部审计管理机构要定期对各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优化内部审计发展环境效益的人力资源库,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培养一批高级审计人才和高级审计管理人才,带动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

2.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单位主要领导的审计知识培训,提高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要性认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优化审计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岗位制度,坚持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完善内部审计人员选拔、业绩考核、激励制度。

3.建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共享平台。一个单位想要在短时间内独立的培养出大批、全能的内部审计人才不太现实且成本较高,可尝试建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积极引进一批固定的不同领域的专家顾问,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也可在一定系统内设置人才库,吸收本级或所属单位各专业优秀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随时在本系统进行联审联查,或者解决内部审计领域专业配套问题。

(四)确定审计目标,强化风险评估,风险导向强化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目标是理念核心,它是整个审计思维流程的导航,导航偏离正确方向,影响整个企业管理风险增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总目标包括内部审计要审什么,怎么审和审到什么程度,公司对审计风险的容忍度等,这些目标的确定要与公司治理层充分沟通确定,这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前提;在总审计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综合考虑企业最高管理层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对企业面临风险及风险成因的分析结果、本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状况三大要素,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计划;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时,以风险为导向确定审计重点,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重点审计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检查风险,减少审计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工作成效。

(五)强化审计质量的过程控制,注重责任追究环节,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规避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1.建立内部审计结果的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将审计责任追究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明确质量责任,特别是重要审计项目的质量要确定专人负责检查与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影响质量的要素解决于萌芽之中。内部检查是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校正性过程,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效果性。

对于内部审计的结果,应当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明确、清晰的指标、标准,来判别从主审人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复核部门、主管领导对内部审计结果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它与审计队伍建设的动机正好相反,后者是以激励机制为主,而责任追究制度则是以惩罚机制为主。健全的追究责任制度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有力保证,通过内部审计责任追究控制,正确确认审计责任,明确划分各层次的责任,做到奖罚分明,充分发挥责任追究的积极作用。

2.建立后续审计制度。通过后续审计,使内部审计机构了解审计结论和决定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否切实可行,执行中暴露哪些问题,是否有漏审和错审的问题需要补审和纠正等,内审机构可获得这些审计反馈信息,从而使得审计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检验和确认。同时后续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评价纠正措施的合理有效性,因此,后续审计能促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深入问题的实质,提出有针对性、合理有效的整改措施,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六)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审计过程的全程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和方案,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1.加强人际沟通与合作。人际沟通对于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获取相关、全面、可靠的信息,确保内部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落实,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成效都具有重要意义。

⑴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建立与管理层沟通渠道。在沟通中能了解组织的发展目标,能针对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和管理层的期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有针对性地制订内部审计计划、实施内部审计项目并提出内部审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加强与管理层沟通有利于取得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能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内部审计目标实现。

⑵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建立与被审计对象长期沟通协调机制。只有主动沟通,善于倾听,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评价功能。

⑶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建立与各机关部门横向的沟通协调机制。保持与各相关部门的良好沟通,建立部门间的沟通联动机制,可及时了解组织各职能部门的动态,寻求审计问题的解决办法,落实审计决定,实现内部审计结果的高效利用。

2.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快审计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化办公系统建设,把先进的审计方法与先进的审计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研究现状 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是内部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其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工作的深入,审计质量控制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多数学者认为质量控制是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有着比较充分和客观的认识,有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也开展的比较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做了如下表述:“指基于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改善机构的经营状况,规范内部审计行为的目的,对内部审计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及工作效果进行有计划的监督、协调的活动 ”,并要求审计主管必须建立并维护涵盖内部审计活动所有方面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且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必须包括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两个层面。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目前国内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已经有着规定性和探讨性的研究,2005年5月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提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目标、考虑因素、主要内容等;同年国家审计署颁布并在全国开展实施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特别针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出具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 4号―高校内部审计》,明确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审计质量控制,定期接受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对所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评估。近年来,学者们已普遍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且提出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议。

二、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地位较低,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控制

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分别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进行规范,而内部审计的最高法规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目前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地位比较低下,机构和人员配置难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内在需要,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够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各个高校内部审计各行其道,运行质量状况参差不齐。

(二)高校内审机构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应包括内部审计制度约束、内部审计督导复核、内部审计责任追究等。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比较薄弱,某些已经建立的制度也形同虚设;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度,或督导复核具体职责内容不明确;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不到位,或者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三)高校内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欠缺,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学校的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欠缺,部分审计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只具备财会方面或者基本建设审计方面的知识,不能及时正确识别和评估学校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失误,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改进措施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针对审计的关键点进行重点有效的控制,实施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加强对审计过程中重点环节的控制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制定审计计划,搞好审前调查

高校内审部门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要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对被审计部门或者审计事项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并根据校领导的需要对审计项目的审计范围和重点进行确定,对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时间安排、审计分工等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核,做到有的放矢。

(二)严格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加强重点环节的复核

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每天实施审计过程的书面记录,审计记录对现场跟踪审计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审计日记要进行规范性管理;审计取证记录的内容要符合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原则,审计数据必须与事实相关联,如果审计证据不充分,应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或者再次核实;审计工作底稿要有规范的格式、完整的内容及明确的观点,还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内审部门负责人要对重点审计环节进行指导和检查,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

(三)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内部审计工作和结果的综合反映,是体现内部审计成果的主要形式。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内部审计结束阶段,审计组长要对审计取证记录和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和提炼,出具真实、合理、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并做出内部审计结论与决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报告的结论和事实依据进行审查和复核,确保审计报告结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薛梅.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意义;方法

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内部组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该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有利于优化审计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强化高校管理。采取有效方法管理该工作,能够促进高校建设活动顺利进行。由此可见,本文探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基本介绍

这一工作主要以审计部门为主体,部门审计人员根据所规定的审计要求,有针对性的对业务工作以及高校管理工作进行目标性发展和运行,以此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其中,审计质量主要包括审计报告、程序质量、建议书、计划质量以及审计方法等基本内容。

(二)重要意义

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效果有直接影响,进而为了促进审计效果充分发挥,应对质量及时、有效控制。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方面,能够促进高校有序管理,能够降低高校的经营管理风险,提升安全系数,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支持。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审计工作者实施审计工作的意识,强化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

首先,能够优化审计质量。高校要想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务必优化审计质量,只有审计质量得到及时优化,才能及时迎合实际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还能将潜在的管理问题以及小范围的管理问题及时预防和解决,从而降低不利影响因素的发生几率。其次,能够提升审计效益。审计工作注重经济效益,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应及时对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以此促进审计工作实现经济效益和效率双赢。最后,能够促进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质量优化,促进二者形成良性循环。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分析

(一)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所谓关键环节,指的是影响高校审计工作的审计活动。对这一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指的是针对特殊审计环节和领域而实施的有效措施及手段。对此应事先寻找重要点、重要区域以及重要控制区域。不同的计活动,重要点不尽相同,有的是以人为重要点,有的以物为重要点,即使审计活动存在差异性,但是每一审计活动所蕴含的信息都是有主次的,同时,这其中也隐含着一定风险。当审计活动正式实施时,此时要明确定位重要点,以此了解审计内容。其中,重要点即对审计稿件进行全面整理、归纳、总结、分析、整合。相对重要的关键点通常会对审计活动影响较大。

上述工作有效完成后,接下来应在结合环节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同时,进行审计小组分配,明确各个小组以及同一小组内不同成员的工作目标的任务,并且还要安排专业性人员对其进行内部控制。每一质量控制重要点都应得到相应的质量控制,根据具体要求,审计人员实施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促进审计质量整体性提高。也可以不定期的对审计情况进行检查,观察审计质量控制是否与原计划同步,一旦发现有质量控制失衡现象时,应及时进行统一化处理,促进审计工作与预期效果趋近一致。此外,审计工作者应格外注意自身的审计工作内容,强化责任意识和检验意识。

(二)程序质量控制

所谓程序质量控制,控制对象主要是执行业务整体过程,对此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能够促进审计活动的效果及时达到预期。对于审计失准现象及时记录、合理分析、有效解决。这里主要分析审计计划的控制,即规划审计范围、明确审计方式,这一审计活动从审计计划到审计报告这一全部过程。

制定审计计划之前,应全面了解审计部门的具体情况、审计目标、审计活动大小以及审计措施;明确重点审计范围、进展情况、审计时间以及会计问题和资金费用;合理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领悟审计意义以及风险评价。其中,审计风险是重点,具体包括检查风险、特定风险以及控制风险。现如今,高校审计工作正处于任务繁重、环境多变、风险较多的状态之下,这时工作人员在制定计划时,应全面考虑已经存在的风险,再对问题进行预见、分析、解决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待计划完成后,应关注该计划的落实情况。要想促进该计划有效落实,实现良好的落实效果,应健全审计制度、提升人员素质、优化组织机构。只有确保审计计划及时落实,才能发挥内部质量控制的意义。此外,当审计计划在制定和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将问题及时处理、全面处理、高效处理。

(三)资源质量控制

审计资源包括制度、人员以及机构等要素,其中这三要素分别是审计活动的体、魂、用。这一内容对审计活动的顺利开展有重要影响,因此要从根本上对其进行资源质量控制。从构成要素出发对其进行资源质量控制,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在进行制度完善时,应广泛争取全体工作者的意见,提升所建制度体系的完善性。其次,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升审计工作者的责任心,强化审计工作水平。最后,执行机构要与时俱进的创新,适应上述制度发展需要,与制定相适应,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关键环节质量控制、程序质量控制以及资源质量控制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有利于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优化高校管理、促进高校建设顺利、有序进行。与此同时,还能发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陆秋健,李作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1,02:121-122

[2]王婷.关于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