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21:0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秸秆燃烧;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
一、过度烧秸秆致南京重污染
6月10日,昏黄的天空笼罩着整个南京城,给人一种压抑又不详的感觉。人们这才发现空气污染已变本加厉。在户外,人会感觉到有些喘不过气。根据监测,10日南京能见度全天都在一公里以下。夜色来临,黑暗暂时掩盖了糟糕的天气,但灯光照射下的雾状天气和空气中淡淡的烟味,时刻在提醒着大家,黄天依旧在。
根据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数据,从9日晚上7时开始,南京空气质量就开始变糟,污染指数的小时瞬时值已达478,在全国120城市中排在倒数第一,呈重度污染状态,10日下午2时,南京PM10小时瞬时值再次攀到380“高峰”,属重污染。
空气中监测出“黑碳”这种物质,意味着又是秸秆焚烧释放出大量浓烟惹的祸。据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巡查结果,5月下旬以来,各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秸秆焚烧现象,其中,南京、扬州、镇江以及泰州等地较为严重。这样的秸秆焚烧行为致使上述地区空气中PM2.5等指标急剧飙升,最高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属于严重污染水平。
二、“秸秆事件”的影响
今年夏收以来,我省农村焚烧秸秆的现象仍很普遍,不仅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给航空和陆路交通带来威胁,还引发了多起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近几天,南京城区每到傍晚时也常会烟雾弥漫,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居民关门闭窗,行人怨声载道。夏季秸秆焚烧问题再次摆在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面前。
如今,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前用来烧火做饭的秸秆已经被液化气、煤球所替代。在农作物收割季节,因焚烧秸秆而飘起浓浓的“白雾”,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容易引发火灾,也导致大量的宝贵秸杆资源白白浪费。焚烧秸秆不仅无法利用它的能量,而且会给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利于甚至有碍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二是限制。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来谋求持续生存。
四、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
二是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针对“秸秆事件”,环保部门则表示,一旦发生焚烧秸秆污染事件,可以启动人工降雨等应急干预机制,然而到目前,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仍依靠自然天气,比如大风、降雨来缓解。然而,焚烧秸秆高发期恰好也是农民收种粮食的农忙期,降雨会影响粮食收割、储存、播种,因此很难实施。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的根本是秸秆的回收利用。一些地方治理秸秆焚烧的做法很切实可行,让农民朋友尝到不焚烧秸杆的甜头,值得借鉴推广。比如,提高机械农艺技术,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将秸秆通过沼气池将其能源转化,以及在饲料、食用菌开发等方面综合利用;对秸秆进行回收,送到造纸厂、木炭厂、秸秆发电厂等等,真正让秸秆“变废为宝”。这样做,既为政府解了难,也为农民分了忧,还能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从而彻底杜绝焚烧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六、总结
忧虑在蔓延,忧虑在呼喊。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我们要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低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真切地做到“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挑战与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城镇化为主线,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城市发展模式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很难转变。有分析指出,今后10 20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环境和交通问题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城市的急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同样也对能源供应商、工业品制造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可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进入中国的近20年问,伊顿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科技,从新能源车辆技术、可再生能源到绿色建筑,都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应用。伊顿还积极为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在与国内高等院校等机构广泛合作的同时,2010年,伊顿携手AECOM公司、IBM公司等共同成立了“新能源可持续交通系统国际联盟”,旨在加快推进新能源车辆在中国各城市应用;首次了中国绿色产品行业调查报告,为致力于中国绿色产品行业发展的各方提供了有益参考。为了更好实现未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上的互相合作和沟通,2011年6月9口伊顿在北京成功举办了“能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论坛”系列的第一站,论坛从技术创新、城市规划、新能源等多方面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展望。
新平台新目标
发挥企业专业优势,联合产学研机构,聚焦能源技术创新和应用,在未来十年内至少与十个城市进行对接,通过项目实践,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能源技术创新之路,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城市化做出贡献。未来行动
举办“能源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系列论坛,分别就“绿色交通”、“节能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等相关议题进行研讨。
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通过打造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论坛,与行业各界在可持续发展、能源效率、可替代或可再生能源、环境责任等领域进行深入沟通,经验共享及优势互补,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城市调研。选取国内部分树立低碳发展目标的城市开展实地调研,系统分析与总结低碳城市的建设思路、措施、经验与教训,及对包括企业在内的城市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等,专业调研报告,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国际经验借鉴。通过对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借鉴国际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在能效管理方面取得的实际经验。
建立技术及产业联盟。增强企业能源技术的创新能力,实现跨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此期间,陶氏倾入了10亿美元巨资,通过改进流程和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促进安全生产。这一战略不仅有效减少了陶氏的全球环境足迹,同时还为公司累计创造了高达50亿美元的惊人回报。“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之所以成为高收益性的商业战略,依靠的是我们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并通过设定具体的战略目标确保业务的合理经营。”尼尔・霍金斯博士介绍说,这10年时间,陶氏的能源效率提高了22%以上。
2005年,陶氏再接再厉,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201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除了在创新和产品监管方面坚持作到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化学产业,同时研发新产品,着眼于解决全球范围内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些最紧迫的问题,诸如价格合理的粮食供应、舒适的住房、可持续的供水等等。“我们希望能够成功地将这些重大的全球性挑战转化为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并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陶氏化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利伟诚说,“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始于自身,但它的使命是为整个世界和人类解决难题。”
早在1930年代就进入中国的陶氏目睹了这个国家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成长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中国已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性领域拥有了明确的领导地位。”尼尔・霍金斯说,“陶氏也致力于应用自身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与中国的政府机构、学术界、非政府组织等代表各方面利益的群体合作,协助解决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环境挑战。”
近年来,陶氏的FILMTEC反渗透膜被成功的应用于北京机场3号航站楼、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处污水再利用项目,帮助北京市政府将污水回用率由以前的15%提高到50%,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同时,陶氏也致力于把自己全球领先的生产和管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中国的化工企业。2005年,陶氏与原中国环保总局合作开展了为期四年的“清洁生产”项目,向国内中小型企业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在项目的前三年,就有来自全国的60家中小型企业参与,近2000种清洁生产方式得以投入使用,共减少污水排放800万吨,减少废气排放240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80吨,节电860万千瓦,节水3.5亿吨,节煤近12万吨。
“陶氏坚信,可持续发展确实有助于企业建立健全的商业意识,优秀的企业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公司的每一个商业决策,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来迈出每一步。”尼尔・霍金斯说,各企业不应终止那些对环境有益的项目,相反,应该明智地选择合适的项目,着眼于长期成效和利益。他认为,中国已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这条道路上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在我们继续前进的同时,关注并亲身参与到这个伟大的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上的新努力,将会具有特别的意义。”
案例展示:
陶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京沪小学课堂
――携手JA推出《我们的城市》选修课程
从2009年春季学期起,陶氏化学公司携手国际青年成就(Junior Achievement)组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带入京沪两地33所学校,向1800多名小学生提供一门新颖的选修课程---《我们的城市》。陶氏为这一项目的研发、实施和评估提供了经费支持,并参与了课程的开发。此外,70多名陶氏员工也作为志愿者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
《我们的城市》课程为期十周,针对三年级小学生, 旨在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对学生们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该课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银行、职业、货币、消费者等与城市相关的社会经济学概念,并通过课堂活动、实践和游戏互动等形式加强孩子们对资源和环保的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陶氏大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于淼目前在上海黄浦区育辛外来人员子弟学校担任《我们的城市》志愿老师,她表示:“陶氏作为第一批提出201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企业,我们的绿色目标不仅体现在生产环保方面,也是对人才管理、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全面考量。实行城市的可持续化,不仅对每个人非常重要,更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于淼还说:“陶氏深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融入每个人的日常行为。通过志愿者工作,我和同事们能够再次强化自身的行为和观念,而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了解资源的可贵和环保的重要,使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进一步的认识。”
JA中国执行总裁高阳女士介绍:“《我们的城市》课程是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对下一代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项新颖尝试。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课本还增加了《绿色世博商店》这一课,学生将模拟经营一个在世博会期间向游客提供环保产品的商店。我们希望这样的授课内容能够帮助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008年秋季学期,《我们的城市》在北京和上海的几所小学实行了试点,取得师生的一致好评。上海江宁学校的秦老师说:“《我们的城市》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商业和经济课程,为学生搭起了一座连接课本知识和实际工作之间的桥梁。在这里,学生可以搞明白开设一家餐馆的必备条件,也领会了水资源的可贵和垃圾分类的意义。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和我的学生都认为这是一次既有教育价值又颇有收获的愉快经历。”
从2009年开始的3年内,《我们的城市》将在近700所小学正式开展,受益学生总人数预计将达到3万多人,其中也将包括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理论;指标体系;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可持续发展评价,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指数,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最初主要针对全球和国家层面,近年来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也越来越受关注。所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尚无广泛接受的定义。我们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生存、成长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使企业保持可持续的盈利增长和竞争力,又要妥善采用资源高效利用、环保的生产方法和措施,积极为社会谋求利益,从而追求企业与社会福利最大化。
1全球尺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是针对全球范围的发展问题而提出。20世纪90年代,多个国际权威机构了针对全球尺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世界银行1995年公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产生和维持所持有财富的过程。该体系综合了自然资本、社会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4组要素,使财富的概念超越了货币和投资的范畴,史上首次以三维的方式展现了世界各国的真正财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996年结合全球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中的各个章节内容,提出了一套可持续发展核心指标框架。该指标框架建立在“经济、社会、环境、机构”四大系统和“驱使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基础上,强调了环境受到的压力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提出了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并基于经济、社会、环境3个维度,构造了一套较为简洁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1美、英、德等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体现了各国的特点和政府的关注重点,因而各具特色。以下以美、英、德三国为例分别作简要介绍。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于1996年提出了一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就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10个重要指标:健康与环境、经济繁荣、平等、自然保护、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公众参与、人口、国际责任和教育。英国政府于1999年出版了《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5年,英国政府建立了更侧重国际和社会角度的全新综合性目标:“让全世界人民在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满足自身基本的需求并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并基于该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指标体系框架。德国联邦统计局从2004年起,每两个年度一份可持续发展指标报告。该报告基于四大出发点,即代际公平、社会团结、生活质量和国际责任,制定了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指标。该报告的目标在于,评价德国政府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果,并为未来的发展指引方向。
2.2中国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对于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设想,此后中国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权威机构相继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指标体系,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国家发展高度,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这些指标体系体现了国家政策要求和政策导向,对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引导作用。2.2.1国家可持续发展整体评价指标体系199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政策及措施。其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即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反映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政府对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从1999年起,每年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整体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出版《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年度报告》[2]。该报告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其中,总体层1个(中国可持续发展整体能力),系统层5个(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状态层16个,变量层16个,以及较为庞大和全面的要素群。经过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断调整和改进,其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和稳定。2.2.2环境、资源领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近几年,我国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促进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或考核指标体系。2013年6月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试行稿);2016年12月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版)》。以上4个指标体系都是与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总目标,《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系统地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其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则细化体现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则是各个行业制定清洁生产指标的标准。这些指标体系体现了国家对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且专业性和适用性较强。因此,评价企业在环境或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时,可从这些指标体系中选择适用于企业的指标。
3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应用情况
3.1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3.1.1KLD指数KLD指数由独立调查和评级机构KLD公司于1991年提出,是目前西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测评工具,也是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数之一。KLD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3个方面来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在进行评价时,首先把有争议性问题的行业剔除。然后设立了7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即社区、公司治理、环境、人权、多元化、员工关系和产品。这7个维度依次包含13项、11项、11项、12项、15项、11项、8项具体的二级指标。KLD聘请相关专家,采用-1/0/1打分法,对企业各指标的积极和消极表现进行评分。评分标准是:公司正面因素项符合指标规定得1分,存在负面因素的表现则为-1分,既无正面因素也无负面因素则为0分。最后,将企业各维度得分直接相加,得到的总分即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得分情况。KLD指数的主要优点有:①可以跨越时间维度,实现对企业的连续评价;②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进行评价,比较客观、公正;③采用-1/0/1打分法,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存在的主要缺点有:①指标合成没有采用加权方法,各指标层的重要性未区分;②指标赋值大多依靠主观判断;③采用-1/0/1打分法,得分不具连续性,只有在底层指标足够多的情况下,才能体现企业间的差距。此外,KLD评价方法的指标设置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特点以及信息披露机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别。3.1.2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1999年,美国道琼斯公司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权威机构RobecoSAM共同设立了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TheDowJonesSustainabilityIndexes,DJSI)。DJSI以投资视角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已被众多基金公司用作管理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的重要标准。DJSI从经济、社会、环境3个维度对企业进行评价,各维度下设置数个指标,既有各行业通用评价指标,也有与特定产业相关的指标,并根据行业特点赋予各指标相应权重。公司的可持续指数分值,是将调查问卷中每个问题的得分乘以问题权重,再乘以问题所属指标的权重,最后全部相加而得。可持续分值=∑(问卷各问题的得分×问题的权重×指标的权重)评价体系中数据主要来自RobecoSAM的调查问卷,并通过公司文件、公共信息或与公司直接联系等渠道对数据进行验证。此外,从DJSI设立之初至今,道琼斯公司一直聘用普华永道对DJSI进行外部审计。DJSI的主要优点有:①既包括通用指标,也涉及具体的行业指标,指标的内容和权重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进行调整,使不同行业之间更具可比性;②采用外部审计,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提高了研究质量;③数据来源于四种渠道,不同渠道的数据相互验证,数据可靠性较强;④应用广泛,影响较大。主要缺点有:①评价企业应尽责任、愿尽责任的指标较多,反映公司客观情况的基础性指标较少;②定性指标居多。3.1.3全球可持续发展企业百强榜加拿大的媒体和投资研究公司企业爵士(CorporateKnights)自2005年起开始研究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情况,并年度“全球可持续发展企业100强”排行榜。该公司先对全球的中大型、高市值的上市公司,按照可持续性信息披露情况、财务健康情况、产品分类和财务制裁等4个方面的标准进行筛选,确定最终的评价对象。评价的基础数据来自企业的公开数据,如财务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该榜单的评分主要从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员工管理3个方面入手,设置了14项关键绩效指标,包括能源利用效率、碳排放产生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率、创新能力、支付税费比例、CEO/员工工资比、养老保险基金状况、安全绩效、员工变动率、领导力多元化、清洁资产支付联系、供应商评分和清洁空气生产率评分等。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从14项指标中选用不同组合的指标。用于评价的指标被赋予相同的权重,最后将各项指标得分相加,按总分高低排出前100名。该榜单主要优点有:①完全使用公开可得的客观数据,评价的客观性有保障;②部分指标计算考虑了近几年的均值,使指标数值更平稳或更具有代表性。主要缺点有:①各指标得分等权重相同,没有区分重要性;②指标数过少,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3.1.4社会责任指南标准(ISO26000)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2001年起对建立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与论证。2004年6月,正式开始构建适用于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指南标准,由7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制定,编号为ISO26000。2010年11月1日,该标准正式出台。ISO26000包含7个核心指标:公司治理、人权、劳动力、环境、公平管理运营、消费者、社区发展及参与。每个核心指标中包含4~7个因素,如人权风险情况,种族歧视、弱势群体,反腐以及消费者数据和隐私保护等。ISO26000具有鲜明的特点。①用社会责任(SR)代替企业社会责任(CSR),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②不是管理标准,不用于第三方认证;③为各类组织提供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可操作性建议;④由众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设计,考虑了不同经济水平和文化的差异性;⑤与多个国际组织达成合作,推动了社会责任实践。3.1.5价值总览报告(IR)2010年8月,英国威尔士亲王可持续性会计项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共同创建了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秘书处设在英国伦敦。2013年12月,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通过并了国际综合报告框架,或称价值总览报告(IntegratedReporting,简称IR)。IR将公司财务信息与环境、生态保护、社会责任履行和公司治理等利益相关者关心的信息加以有效整合、共同披露。所有机构的成功都依赖于各种形式的资本,在IR中体现包括金融资本、制造资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和自然资本等六个方面,以便更好地综合反映企业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IR始于管理实践,它的历史并不长。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已经意识到IR的意义所在:一方面能为投资者提供企业更多的非财务信息,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评估信息,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
3.2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国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尚不充分,已有的相关学术文献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但缺乏实践应用。例如,郭蕊(2006)[3]从社会、产业、技术、制度和财务5个方面入手,研究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了5个方面的整合状况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作用;何元斌(2009)[4]基于“宏观–产业–企业”3个层次的系统,建立了6个维度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并设计了测评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此外,也有少数研究在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对个别企业进行了评价和案例分析。例如,乔增光(2004)[5]建立了由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制度保障评价和潜力评价等三部分构成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该体系,采用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分地区统计数据进行了评价;朱光曦(2008)[6]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模型,对西部某上市公司进行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马小援(2010)[7]从宏观环境的可持续性、市场环境的可持续性、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企业内部环境的可持续性等4个层面入手,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环境评价体系,并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例进行了评价及分析。目前,国内理论较完善且评价范围较广的相关指标体系,主要是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社会责任价值观与战略、社会责任推进管理、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等5个评价维度,采用以定量为主的结果性指标体现企业履责绩效,采用以定性为主的制度性和过程性指标反映企业履责制度安排和具体行为。该体系已经运用到实践当中,作为“中国工业企业履责星级评价”的评级依据。虽然该体系评价重点在于企业社会责任,但是鉴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较多共通之处,该体系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仍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4结论
1)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最基本要素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美、英、德等国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21世纪议程》以及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虽然名义上各指标体系分析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但采用的评价指标本质上都涉及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包括资源在内)等。2)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一般包含社会、经济、环境和公司治理等因素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一个细分领域,主流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基本上也都采用了关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的指标。这3个因素的内涵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一定的调整,由宏观指标调整到适用于企业的微观指标。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最大的特点是加入了对公司治理方面的评价,既包含企业的制度、政策、法律及架构,也涉及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的各类目标人群之间的关系。3)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和政策导向,制定出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本文对KLD指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企业百强榜等国际上主流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了详细分析。各种指数各具特色,它们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设置,对于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但是,这些指数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特点以及信息披露机制而制定的,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情况。我国政府的《中国21世纪议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体现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政策要求和政策导向,对于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较少,缺乏完善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中国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需在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结合政府提出的相关指标体系,制定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特点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天星.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6):1085–1092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重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郭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维度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2):149–152
[4]何元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层次六维度分析框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6):83–89
[5]乔增光.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6]朱光曦,马占新.基于DEA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s1):358–361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技术总监,负责监督GRI报告框架的发展,与外部利益相关方沟通,协调他们与GRI及GRI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关系。美国纽约人,会说法语和汉语。
如果全球经济危机继续恶化,企业的管理者就必然会面临企业进行重组的处境,消除劣势,强化其优势。从便利或短期利益考虑,部分企业以及政府会先牺牲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在经济状况日渐低下的时刻,环境的好坏似乎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在危机来临时,牺牲透明度,暂停社会福利项目从而节省一部分支出是理所应当的。
这种逻辑是危险的。
可持续发展程度高低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在未来预测经济危机的能力。在危机来临时,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加大力度推行可持续发展,而非望而却步。企业家必须认识到,毕竟在“危机”二字中,除了“危”,还有一个“机”字。
经济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
有远见的企业家会注意到,全球经济的下滑为那些推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减少污染、加强人权和企业透明度的重视,更能进一步推进各方面发展,从而提升企业形象。这一点也能帮助中国企业跃升国际市场,让自身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就效率而言,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为企业提供了大规模降低成本的极佳机会。这样一来,利润增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相应提高。以日本为例,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该国经济被迫进行大规模重组,之后很多日本企业的污染减少,企业效率提高。很多经济学家称,今天的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起重要作用,一个决定原因就是该国企业效率都相当惊人,使该国经济无论在全球经济顺逆与否的情况下都位列前茅。
目前,中国的能源效率只是日本的几分之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单位的平均用水和韩国一样多。中国企业应该利用此机会降低污染,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减少支出。方法之一是减少能源的使用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废物再利用的水平。
当然,机会不仅仅在降低成本上可以体现,通过对创新的投入,企业可以在一个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国际范围内企业普遍下滑的情况下。
对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全面分析的难度较大,但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George Soros, 目前全球最富有的投资者在评论全球经济危机时说道:世界前任经济推动力量美国,它的消费能力已经被迫暂停。
George Soros说,和能源相关的项目将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也就是说,未来市场对企业的预期将会是:绿色,低碳排放,高效率。
这种转型趋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目前,中国已经跃居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大的消费国和出口国:特别是其太阳能接触板和风能技术,而且加入这个领域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McKinsey & Company, 一家管理咨询公司,预测在未来从事提高中国能源效率的企业价值总值将高达每年280亿美元。在中国推行能源效率创新的企业有机会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当然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其中就包括如何提高企业能源使用效率,在公司领导层中推广清洁能源的创新和使用,同时还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简单易行、低成本的解决方式,比如使用更环保的节能灯泡,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量。
G3指南为中国中小企业转型提供指引
很多管理者其实已经认识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在黄鲸保护上下功夫。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长期的投资方以及固定的消费者群,特别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刻。所以,企业如要长期稳定发展,清晰度和对人权的尊重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那么,如何能帮助企业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的建立呢?全球报告组织的 G3方针在全球范围内为企业监督管理自身经营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是很多企业处理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时使用的重要工具。根据G3方针提出的要点,全球各大企业纷纷开始公布其经营对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比如,计算企业生产所需用水、职工工作的环境状况等。这些全方位的报告能让企业的经营者意识到哪个方面的工作还有欠缺,哪些方面得到了改善,取得了成效。
汇集以上信息书写成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企业在成为更绿、更人性化,同时更具有利润潜力的将来时企业的道路上跨出的关键性一步。
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1500家企业正在使用全球报告组织制定的G3《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制定其报告,有一部分中国的企业也已经加入其行列中。 G3指南正逐渐成为全球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公认标准。在不久的将来,也将预期成为中国企业参考的标准。
目前全球报告组织正向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推广该指南,作为全球推广计划中中国部分的主要方向。在中国,中小型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推广创新以及全球加工链条的良性循环运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沃尔玛今年10月提出了一项新举措,暗示其发展的新方向,那就是价格再也不是沃尔玛产品的唯一进货标准。产品的环境及社会影响,产品厂家的劳动力生产环境以及产品质量成为公司进货的重要参数。
Lee Scott,沃尔玛的经营主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正向公司的供应商制定一系列标准。其中,为中国的分公司设定的标准包括:水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是否存在不必要包装,以及开发更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的投入等方面。
作为回应,本地的生产厂家会发现自己正面临相应的挑战,促使其注意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总量。
全球合作组织目前正在和中国以及欧洲的中小型企业合作,从其自身特点,即在国际加工生产链条上的作用,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标准。通过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让中小型企业可以对指南的标准反复验证,从而达到日益提升的标准。
通过使用 G3指导方针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有机会对自身的经营价值进行重新审视、调整和巩固,为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作好充分的准备。
很多国际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没有应对危机时期特定的金融借贷机制来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给企业经营者上的沉重的一堂课。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在正是转型的绝佳时期。通过G3的指导,企业重审自身的经营状况,考虑自身经营理念和报告指导中那些指标的关系,给企业重新定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更紧密和合理,达到经济整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2008年12月10日,伊顿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伊顿中国公司与《WTO经济导刊》联合主办。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伊顿业务发展的核心
伊顿中国不久前正式了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展示了伊顿为实现在中国市场可持续发展所提供的广泛的创新环保技术,以及合作和投资项目。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伊顿中国区总裁周涛介绍了伊顿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及报告编制的相关情况。他表示:“我们始终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们业务发展的核心。作为一家植根于中国多年的跨国企业,我们运用伊顿全球领先的工业技术,支持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热心支持公益事业,同时,我们开发了多项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致力于满足中国和全球市场不断增长的节能减排需求。”
金融危机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义更重大
本次研讨会上,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刘治本、《WTO经济导刊》杂志社副社长殷格非、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等围绕“从伊顿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看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和“跨国公司环境责任与气候变化”两大主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特别强调,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探讨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更加重大。周涛则透露,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伊顿中国公司2008年的业绩仍然保持着20%的增长率。
作为一家多元化的工业产品制造商,伊顿公司所有的业务集团都在开发能够控制能源使用的环保产品,提供可持续的产品与服务。使用伊顿高压液压系统可以为空客A380减少超过1吨的重量;配备伊顿公司柴油电动混合动力系统的公交车,一台车一年节省9万元燃油成本。
“可持续发展是伊顿公司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之一。在金融危机面前,伊顿将加大力度推行可持续发展,因为我们认识到,在危机二字中,除了‘危’,还有一个‘机’字。”周涛表示,近日中国宣布了4万亿投资的构成情况,其中生态环境投资达3500亿;无独有偶,美国国会与白宫达成协议,决定向汽车三巨头提供140亿美元紧急贷款援助,其中很大一部分会用于混合动力系统的研发。这些对伊顿来说都是机遇。
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成趋势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渠道。《WTO经济导刊》副社长殷格非在研讨会上表示,跨国公司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单独国别报告的公司为数不多。伊顿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既表明伊顿将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带到中国,也表明伊顿致力于与中国经济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石油消费;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的消费量近年来连续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这种爆发性的增长已经使中国又多了一个理论支持——能源威胁说。本文尝试从石油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角度,尝试对中国石油消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自己的分析和预测。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在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作为术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在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以使环境资源不致减少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衍生出了相应的四大分析原则,即可持续性、公平、协同合作和追求效率。可持续性指的是经济发展不应损害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允许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公平可分为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要求将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代际间则要求保证不损害后代人实现其发展的利益;协同合作指的是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层次体现;追求效率则是指追求事务的质量改善。
二、Logistic曲线的应用
Logistic曲线原本是分析一个种群增长趋势的重要工具,反映在即时环境制约条件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由于石油消费量同种群数量受到的环境制约具有相似性,它也可以用来分析石油消费量的变化趋势。Logistic增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系统发展的初期,限制因素的作用较小,充足的环境容量驱动系统以很快的速度发展。第二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和系统规模的增大,发展的空间再缩小,资源供给能力下降,环境条件的限制越来越明显地阻碍系统增长率的提高。第三阶段:当系统规模接近环境容量的时候,系统增长率趋近于零。
受需求供给以及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国的石油消费量通常会经过三个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在生存阶段,石油消费量以满足基本需求和少数奢侈品的需求为主,消费量的增长缓慢;发展阶段石油消费量开始满足绝大部分人对提高的生活水平的要求,消费量迅速增长,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平顺;到了可持续发展阶段,石油的消费量基本达到饱和,可能在某些年份出现震荡变化的迹象。
三、中国石油消费分析
中国的石油消费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需求、供给和替代能源。
1.需求因素分析
表1世界主要国家2008年人均石油消耗量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局
2008年中国石油年人均消耗量仅为2.1桶/人,相对发达国家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作为资源大国的美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石油达到了22.6桶,而强调环保的国家比如英国日本相对消耗量较小,但也达到了10桶以上,如果中国接近现在的发达国家或者韩国的石油消费水平,那么至少还有5倍左右的上升空间,即使是达到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墨西哥的消费水平,现有的石油消耗量也会出现翻番的增长。假设未来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变化,或者突发的战争,中国的原油日消费总量上至少应该超过美国,达到年人均5-10桶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的石油日化产业将有数倍的增长空间。
从发展阶段看,未来几年中国将进入工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类似于日本1961-1972年和韩国1983-1994年代的经济起飞阶段。在这个时期内,工业步入重化工业阶段,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增长会以高增速、高能耗为主要表现。因此,中国石油消费的高速增长在一段时间内将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2.供给因素分析
中国石油的供给主要分为两部分,国内供给和国际供给。
国内供给部分:2001年中国石油地质储量为217.59 亿吨,可采储量为62.04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 24.08亿吨。中国属于石油资源总量上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绝对数的大小并不能掩盖人均指标的贫乏,中国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的12.1%,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8.4%。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从 1993年开始就需要以进口来弥补国内产量的不足,未来中国的石油产量已经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基本上属于维持性生产阶段,而且剩余储量的开采条件也开始恶化,开采成本上升,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中国石油国内供给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国内石油供给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的前提下,中国石油供给将主要依靠进口来完成。 转贴于
表2中国石油国内供需平衡表(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际供给:2009年世界石油日产量大约为8000万桶,未来的石油供给增量主要来源于俄罗斯和非洲等以往非欧佩克国家,在中国印度石油需求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全球石油产量将会继续推高。但原油价格高涨并不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因素就是现有的石油储量仍然远大于可能的需求,只是出于成本的考虑,相当多的原油储备并没有得到开采,比如加拿大丰富的矿砂资源和墨西哥湾的深海油田,还有一个最大的变数就是俄罗斯,地域广阔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有相当大的地区仍未勘探,这个地区的潜力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全球石油供给仍有极大的上涨空间。第二个因素是石油组织比如欧佩克因素,鉴于过高的石油价格对世界经济的抑制作用反弹到石油需求,欧佩克也会自动增产以稳定油价,防止石油价格过分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替代能源因素分析
石油消费预测是一种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预测最大的变数来自于替代能源。石油有众多的替代能源,具体有煤、天然气、太阳能等。
(1)煤炭
表3中国原煤产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的原煤产量呈现递增趋势,并可实现大量出口。但是原煤对石油的替代性相对比较小,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技术来解决煤气的储运和使用难题,原煤与石油的替代性并不大。
(2)天然气
表4中国天然气年产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的天然气储量相对丰富,天然气与原煤存在的难题是相同的,储运和使用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如果石油价格没有太大的变动,相关的技术仍不会得到大力的推动。
(3)太阳能、液氢等
中国是世界太阳能利用第一大国。但是太阳能汽车或者氢汽车的出现只是一种实验,取代石油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4.综合分析
中国石油消费量受到的限制因素主要来自于国际供给量的提高,在有限的时间内,随着价格的提高,将会引起替代能源以及新开发的油田的增加,因此,基本可以认为,中国的石油消费量是有保证的,主要的限制因素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工业结构升级本身。下面以日本和韩国经济腾飞时的石油消费量为例,分析中国未来几年的石油消费。
日本从1961-1972年的12年间,经济迅速起飞,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8%,石油日消费量从0.82万桶/日上升到4.36万桶/日,12年时间增长了四倍。韩国从1983年到1994年的11年经济起飞过程中,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8%,石油日消费量从0.56万桶/日增加到1.84万桶/日,增长了将近3倍。从日本韩国的经验出发,中国所处的阶段与其大致相仿,都是重工业的中后期,因此,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大概会用10-15年的时间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轨。日本韩国的石油消费量变化曲线,基本符合Logistic的变化样式,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估计,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一直维持现有的持续快速增长,到2015年左右会达到增速的顶点,然后石油消费的增速将开始平稳。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人均消费将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达到5-10桶每人每年,也就是现有的原油消费量将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当幅度的增长。
不可控因素:技术的突飞猛进可能会改变石油的消费路径,同时,供给方面因素也可能影响到消费路径的变化。而且,中国的需求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某些年份会出现比较激烈的变动。
参考文献:
[1][美]朱利安林肯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最后的资源)[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关键词] 企业 中小企业 持续 发展
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既能满足我们现金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过20年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若要把中国建设成真正的顶级大国,使每个城市成为一个整洁、舒适、足以自豪的美好家园,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全国国民、商家、政府决策部门都应该通力合作,一起去实践可持续。从政府的角度看,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追求经济富裕、生活改善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污染和浪费,在满足各种需要与期望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福祉,协力保护共同拥有的资源。从企业的角度思考:从前消费者会通过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好坏而对该企业作出相应的评价,但是,现在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评价除了考虑产品或服务以外,还考虑企业对社会责任是否有更多的承担。同时,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企业必须从节约资源投入、防止资源浪费的角度去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压力都迫使企业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中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可持续发展都有一个误解,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关于环保的问题。因此对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的滞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有的企业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事情,首先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有的则认为可持续发展会增加经营成本,减少利益;另一些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存在片面认识,例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单纯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不需要触动企业的内部管理。诸如此类的误解都使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迟迟不能实施。
在中国,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企业原则是保证企业的利润。而没有意识到把这个原则延伸到整个世界的资源和人才利用。例如汽车产业,汽车产业是发动机、底盘、车身等各种零部件设计、制造、营销、售后服务及其所设计的交通、道路、金融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们在享受着汽车带给我们的方便的同时,不得不承受着汽车制造、使用及报废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根据中国行业研究网的数据显示,中国报废汽车的回收率大概只有40%,距离欧洲的95%,日本的80%以上,还有很大的一段路。而实际上,一方面中国的国内资源极度短缺,另外一方面大量的废弃物没有合理处理造成资源严重流失,是一个极度矛盾的现象。企业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学习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菲亚特汽车认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话,就要通过包括汽车、能源工业者、最终用户和政府在内的当事各方参与的全面方案框架下,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技术和政策。他们也认为,这个方案将不仅使菲亚特获得竞争优势,同时增强整个欧洲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
但是,在中国迄今为止没有几家企业把可持续发展纳入他们的战略思考。很多企业实施的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仅仅是一些零散的环保项目,旨在控制和防止污染。如果我们把美国的3M公司(全称: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及制造公司)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污水进行循环利用,使污水排放减少了一半的工程看作是一项环保工程的话,那就大错了。3M公司是通过对污染的源头开始,改善整个生产流程,通过重新设计生产设备,对废料进行循环利用,达到大幅降低成本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如果企业要把整个地球作为发展的大环境,就必须考虑自己是否参与了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助纣为虐,成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一分子。
二、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根据中国的现状,企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要从内部管理开始:
1.设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目标.
企业要让员工对于可持续发展有高度的认同感,还要设定目标供实施。高级管理人员有责任为公司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建立具体的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比如缓和贫穷和分配不公现象。同时,可能是一个与环境无关的经济问题。然而,一个关于保护环境的政策是实施整个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好的开始。政策与目标的建立是为了使企业计划流程和新的价值观念形成提供一个指导的作用。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不是主动实施的,而是因为企业外部存在压力,这些压力迫使企业必须改变。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必须要获取:(1)本国与有业务来往的国家一些新的和正在草拟的法律;(2)行业的标准和实施守则;(3)企业竞争对手新的战略;(4)公众和其他利益群体的政策和活动;(5)所涉及到的贸易联盟的政策;(6)技术的发展。
2.设计和执行可持续发展计划
下一个步骤就是设计一个行动计划,通过计划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目标进一步实施。它包括改变企业文化和员工的态度,重新定义责任和义务,重组组织结构,信息系统以及运作。
(1)高层管理者要与不同的利益群体沟通。面对利益群体的时候,首先要识别影响企业的利益群体有哪些,然后知道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企业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不同的利益群体,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沟通。比如,顾客可能要求有符合环境保护的产品,而员工可能因为某一项政策而担心威胁到生计,同时股东会关注他们的资产回报率。所以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有助于企业分析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并且在未出现前解决好。
(2)确定责任人。有的企业会设立一个环境管理委员会,有的会设立一个具体的部门,直属高层管理,还有的会把这个责任合并到个人工作职责当中去。清晰的责任说明是成功执行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基本。
(3)在企业各部门的运作。由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持久和全面的工程,因此我们在执行的时候必须从企业内部各个只能部门开始开展计划。从采购开始,经理有责任去重新挑选供应商,以保证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是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市场营销活动需要考虑顾客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要求企业改变原来的市场调研方向。需求的改变会影响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营销和推广。财务计划应该考虑流程的变化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还有改换新装置的花费,例如污水处理的装置等等。一个成功的执行计划一定要对企业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密的联系在一齐,企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各个部门要齐心协力实施。
3.建立评价与监控系统
在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计划以后,企业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绩效衡量。管理控制依靠一个有效和即时的信息系统。绩效衡量要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要根据政府还有企业公众团体设立的标准。很多情况下,企业建立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标准要先于政府。但是,由于现在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以及对企业施加更多的压力,政府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影响力也将增加。因此,企业可以携手政府共同建立绩效衡量、行业标准和监控系统,使公众和企业能够实现成本效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弘扬持续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生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了保证企业和员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一个适合的企业文化是必需的。员工的参与不仅仅是提供意见,还能够激发对于改造的热情。执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经理们改变他们的态度。而态度的改变只能是通过再培训。例如,有一些经理认为他们唯一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的帮助股东赚钱。于是,要改变他们的观念,认识和接受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是很困难的。
因此,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要改变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让他们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好处。其次,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各层次的管理者和所有的员工知道所有的政策和目标。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应该日常沟通里的一部分。执行官要经常询问下一层管理者,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企业培养一种员工高度参与、持续学习和创新的文化。同时薪酬制度的设立是对那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获帮助实现目标的员工作出努力的认可。
三、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思考
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新的挑战,尤其是中小企业,他们面临的挑战更是巨大。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也必须要适应这种新的企业气候。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他们所面临的障碍是:缺少专家的辅助,缺乏资源和适合的管理结构。因此,他们很难与可持续发展同步前进。由于国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比我们国家要早,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他们的经验,帮助中小企业更加靠近可持续发展。
例如美国,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业协会、全国商会、全球环境管理协会(GEMI)、国家和国际商业政府团体(例如欧洲的绿色桌子)等获得更多专家的帮助。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企业间合作获得更多的资源,比如建立一个论坛或讨论会,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分享信息和资源。纵然是不同的企业,但是他们的利益群体是相似的,因此在这个平台上企业们可以比较他们的利益群体的需要和期望以及满足他们的计划。同时,在行业间形成正式的行业规划去处理诸如标准、监管和技术研究的问题。
中国政府、行业与中小企业者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中小企业只有在政府和行业的帮助下,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静江:企业绿色经营[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6-17
[2]余伟萍:企业持续发展之源[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5-26,115-116
[3]倪柏明:谁在争夺报废汽车[N].中国经济时报,2005-10-24
[4]柯恩:从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竞争优势[J].商业评论,2006(1)
[5]斯图尔特・哈特:超越环保:建设可持续发展得世界[J].商业评论,2006(1)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背景探讨
“后危机时代”是指金融危机已相对缓和但危机的深远影响尚未彻底消除的特定阶段。一方面,金融海啸已基本平息,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已帮助全球主要经济体走出衰退阴影,步入全面复苏,全球金融体系重回平稳轨道。另一方面,金融风险并未彻底清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体系仍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严峻
未来的一段时期,全球会出现一个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但是也必须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中国面临的发展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首先,流动性过剩。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根基是非常不巩固的,而且它们财政扩张空间非常小,英国、美国乃至于其他欧洲国家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债务大都上升了20%-30%,但是经济还要维持,怎么办?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货币政策不仅不能收还要继续扩张。在这种共识的引导下,全球货币流动性还将持续,这将使中国经济面临资产泡沫上升压力和汇率升值压力。
其次,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口号下,全球兴起了一轮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浪潮。“轮胎案”、“特保案”等仅仅是开始,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还会愈演愈烈。更可怕的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等国对中国的出口也是持有敌意的。种种因素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来支撑未来的发展。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忧”和“外患”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风险:第一个风险来自资产价值的巨幅变动。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如果中国房地产价格再提升20%-30%,便会激发更多的社会矛盾。相反,如果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下降20%-30%,很多企业和个人都将出现“资产负债表”的问题。第二个风险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出现某些影响农副产品生产因素,在流动性非常充足的背景下,很可能会演变为农副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进而直接演变为通货膨胀。
从国际方面来看,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困难重重:一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迅速飙升有可能带来的供应链局部中断。尤其是在日本震后重建和世界局部战争频发的大环境下。二是区域性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想和估计。这么多经济布局在海外,一旦出现区域性冲突,那么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都会非常大。
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反思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但是纵观我们的发展思路,高增长总体上是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低成本竞争和市场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一)发展方式的反思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第一,中国的体制转轨使人口流动活络,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使工资水平缺乏弹性,劳动力的低成本得以持续,进而为经济增长贡献了“人口红利”。第二,高储蓄率和低利率政策使资本成本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个别年份甚至是负的实际利率,银行呆坏账的冲销和“债转股”还使得企业可以不必偿还本金。第三,只反映开发成本的能源和资源价格长期偏低,加之低污染成本,这些共同构成了生产要素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以低成本要素投入为支撑的粗放型增长必然引发过度投资,进而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往复和循环。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反思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投入—产出”过程。因此,在一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物质资源拥有量及其持续供给能力,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由于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制约,经济过热和消费结构升级所导致扩张型经济增长,必然增加中国经济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的迅速提高。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后危机时代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促进经济的平衡增长。一是调整需求结构,大力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在政策取向上,将合理把握社会投资总量规模,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水平;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将现有的鼓励消费政策长期化。二是调整区域发展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健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机制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和形成一批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二)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化战略
对于中国而言,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看,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基础,城市化则要靠工业化来推动。城市化进程之所以能够创造需求,主要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城市化会创造出增加就业的生产性投资,增加公共品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二是城市化会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相对而言,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要比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强得多,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就会带来消费总量的扩张。
:
1、韩保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N].中国经济时报,2004-02-16.
嘉宾简介:
斯铂涵,2001年加入欧莱雅,曾担任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具有高端化妆品和大众化妆品运营的双重经验。2016年担任欧莱雅中国第三任CEO。
1月17日,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迎来入华20周年。170张老照片展现于上海展览中心的活动现场,这家百年老店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变化正在迎来新的变革。
2016年,斯铂涵成为欧莱雅进入中国20年来的第三任首席执行官,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打造一个“全新的欧莱雅中国”。斯铂涵向本刊记者表示:“全新的欧莱雅中国是更加以中国消费者为中心,更加数字化和更加可持续的。”
变革的机遇
2015 年,中国超越了法国,成为欧莱雅集团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市场,年销售额达149.6亿人民币。但不可否认,欧莱雅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一代消费者的崛起,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最难搞定”的90后们。
但斯铂涵认为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并不是难题。“其实早在1997年欧莱雅刚开始在中国的‘美丽之旅’时,70后也被认为是最难搞的消费者。”斯铂涵说,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与年轻一代消费者沟通,这也正是机遇所在。
为此,欧莱雅做了些有点“另类”的事:在硅谷成立和投资美妆科技公司、做美妆APP、推出美妆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设备……“数字化”已经成为这家化妆品公司上至高管、下至普通员工的最热词汇。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正在重新塑造中国人的生活。”斯铂涵说。欧莱雅通过直播、社交媒体等数字化的平台,和中国消费者实现新的互动尝试,很多创新在全球都没有先例。
数字化满足了年轻一代消费者沟通方式的需求,同时也让欧莱雅更加了解年轻人,携手消费者践行可持续消费。
“年轻一代,他们的追求、生活习惯和前一代人可以说是根本不同。他们不光希望消费的产品要适合他们,他们也非常关心整个世界、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斯铂涵说。
2016年,欧莱雅全新上市的一款洗护发产品,采用“无硅油”配方技术,有效减轻洗护产品在降解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在产品瓶身上,可持续的相关信息也做出了清晰标识――“自2012年起,工厂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自2014年8月起,工厂电力均采用太阳能和风能清洁能源”。
欧莱雅的中国抱负
20年来,欧莱雅中国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同呼吸,共命运”是斯铂涵对欧莱雅在中国这20年来的最深感受:“二十年来,欧莱雅秉承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力争做最优秀的企业公民,在中国生根发芽和与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一脉相连的同时,积极投入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公益事业,不断深化与中国社会之间的美丽纽带。”
从20年前怀揣着“让每位中国女性拥有一支唇膏”的世纪梦想来到中国,到进入千禧年陪伴了中国的三代消费者,欧莱雅亲历了中国的变迁与腾飞。而不变的是,“我们始终相信美不仅能改变我们的外表,更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带来自信、幸福与爱”。
斯铂涵认为,当今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G20和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主题之一,这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欧莱雅中国”不谋而合;“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了欧莱雅中国很多启迪,因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就是对现有思维进行挑战,这也重新定义欧莱雅如何通过扩大可及的领域,通过创新,服务于更大的市场,挖掘更多的商机。
“对于欧莱雅中国,我们在中国的抱负就是要实现:在中国,为中国创新,激发世界的灵感。恼飧鲆庖迳侠近中国和世界其他市场的距离,不仅是指距离和市场连接,更大层面是希望能够基于中国方方面面的创新,包括数字化方面的创新、产品方面的创新以及在渠道拓展方面的创新,给世界其他市场带来灵感。”斯铂涵说。
自2013年,欧莱雅提出“美丽,与众共享――可持续发展承诺2020”后,欧莱雅就将该计划在中国全面推进。截止到2016年12月,以2005年为基础,欧莱雅中国的三家工厂和一家分销中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42.3%,每单位成品耗水量减少52.8%;以2011年为基础,欧莱雅中国每单位成品的海、陆、空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单位产品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全面减少27%,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
芬兰航空在更换机型上的“激进”,一是为了吸引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乘客选择搭乘它的航班;此外还基于这样的预想:燃料价格会越来越高,对航空公司的碳排放收费可能也将实施―“我们现在先投资,未来就会先有收益。”
你可能不会想到,曾经最先让奔往哥本哈根宣扬低碳理念的各路英豪备感尴尬的,是一位芬兰美女―芬兰航空主管可持续发展的副总裁凯蒂•伊哈玛蒂。
她的公司曾经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将碳排放数据印在往返哥本哈根的机票上―从上海出发的旅客可以看到,上海到哥本哈根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913公斤。
其实,芬兰航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举措历来令人侧目,最为人熟知的是,花巨资更换机型和研发可替代燃料。在经济危机依然深重的2009年,公司虽然宣布了2亿欧元的成本削减计划,但依然将远高于2亿欧元的资金投入到机型更换上。
他们的激进并非毫无逻辑,凯蒂说:“一方面,通过更新机型,既安全节油,也会吸引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乘客选择搭乘我们公司的航班;另一方面,我们也预想到,未来燃料价格会越来越高,而对航空公司的碳排放收费可能也将实施,所以我们现在先投资,今后就会先有收益。”
所以,当她说在中国做可持续发展比欧洲容易的时候,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认为她是在奉承中国人。
锦绣:你经常来中国吗?
凯蒂:这是我第二次到上海,第一次是2010年的5月。当然我还去过北京几次。
锦绣:你对中国是什么印象?
凯蒂: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国家,有很多新的项目在进行。同时,我认为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来说,它旧的部分和新的部分达成了一个很好的和谐并存的状态。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这里的发展并没有把所有旧的东西全部摧毁,而是能够把旧的东西当中比较好的部分和新的东西有机地结合。
锦绣:你在中国接受的采访多吗?你对中国记者提出的哪个问题印象最深刻?
凯蒂:我在中国接受过几次采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媒体问―“你们在更新机型上面总的投资是多少,在环境保护方面总的投资是多少”,以及芬航为什么要做这些投资。
锦绣:那西方媒体问你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凯蒂:在欧洲被问得最多的就是碳排放,问我们是什么样的看法。
锦绣:那你是什么样的看法?
凯蒂: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全球性的机构来负责碳排放的交易活动,而不单单由欧洲来告诉其他的洲或者其他的国家应该怎么做。
同时,我也认为航空公司对它的碳排放是负有责任的。
锦绣:你作为主管可持续发展的高管,关心公司的业务本身吗?业绩的增长对你来说重要吗?
凯蒂:我认为整个公司的经营必须发展得好,才可能为比如说飞机更新等方面投入资金,也就是说,公司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互为依存的关系。同时,我们减少燃料的消耗、减少碳排放,也是为了在业绩经营上取得更好的效益。
所以说我认为可持续发展和我们经营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锦绣:那你对芬航在中国的业绩增长感到满意吗?
凯蒂: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增加航线,这对中国和芬航都是有好处的一件事情。
锦绣:去年芬航在中国的业务有没有增长?
凯蒂:这个问题,可能应该由我们负责中国市场销售的总监给你更加详细的回答,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们在中国的增长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增长。即使是在过去几年发生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的增长也是持续的,而2010年我们的增长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势头。
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市场,我预计我们的业务增长会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市场。
锦绣:如果让你对可持续发展对业绩的贡献率做出评估,你会打多少分?
凯蒂:这个贡献实际上是和公司的其他方面紧密相连的,我现在还不能够单独把可持续发展拿出来评分,但可以肯定的是,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整个公司的业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锦绣:我了解到,芬航是一家国营企业。在中国,国营企业代表着效率比较低下。芬航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凯蒂:我们尽管是一家国营公司,但国家给我们制定了量化的业绩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很努力工作,才能达到国家制定的这个目标。所以,我们的效率应该说是很高的。
同时需要强调的一点,芬航是没有政府补贴的,这也是我们对欧洲其他的一些国家对航空公司进行补贴持反对意见的一个原因。我们认为对那些效率低下、但是依靠政府补贴仍在维持经营的公司,应该停发政府补贴,让它们自然地淘汰。如果真的实现这一点,我们整个航空业应该会更加健康地发展。
锦绣:航空公司去做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上,因为它要不要减少排放,其实更多取决于它的上游公司,比如飞机的制造商。既然处在这么被动的位置,为什么芬航还要这么积极地去推行可持续发展?
凯蒂: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应该追求一种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很好地跟飞机制造商跟推行政策的监管部门跟相关各方面密切地合作。
比如我们要把我们对采购新机型的兴趣告诉制造商。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前提条件的话,飞机制造商也不会有兴趣和有动力去进行研发。
锦绣:我也问一个中国媒体喜欢问的问题,你们前年、去年、今年和明年要投入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大概分别多少?
凯蒂:芬航没有单独设立这样一个类似“可持续发展投资额”的项目,可持续发展包括在所有的投资当中。比如采购新机型,这当然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照明投资,一方面是为了让员工有更好的照明条件,同时也会对可持续发展形成影响。
如果你一定要问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投资,那么有可能就与我们可持续发展报告有关,这也包含在所有的跟公共媒体沟通的预算当中。
所以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因为我们没有单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预算。
锦绣:根据你的体会,在中国推行可持续发展会不会比在别的国家难很多?
凯蒂: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在亚洲,尽管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但是它们在倡导可持续增长这一点上,应该有不少相似性。所以,我并不觉得在中国开展这类活动会有更大的阻力。
相反的,在欧洲倒是有很多的阻力,比如说我向公众介绍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人的思维还是比较顽固的,他们认为航空业就是一个很大的污染行业。所以,尽管我努力向他们推介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很多进展,但他们仍然抱持航空业就是污染行业的看法。
而我觉得亚洲很多国家在可持续方面都在往前看,热情很高,所以我反而觉得亚洲这方面的阻力更小。
锦绣:在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政府还是同行?抑或是公众?
凯蒂: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实际上是政府、同行和公民的一个合作,也就是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比如客户应该有强烈的环境意识,乐意去选择那些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航空公司,而不是只想着去选择便宜的航空公司和航班、票价。同时,各航空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增长速度快的同时,不要忘记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努力和投资。
政府方面,我认为应该及时地跟上形势的发展,制定促进和鼓励的措施,使得航空公司有兴趣和动力去采购新的机型来降低环境污染。
达成政府、航空公司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这是我认为最大最要紧的事情。
关键词:经济增长 低碳 能源需求 能源效率
研究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近20年中一直在以年均10%的GDP水平发展,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已经导致能源需求急剧上升。化石燃料,作为世界主要的能源,同时也是最大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源,其燃烧可以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与NO2与SO2。这些污染物已经导致愈来愈多的相关疾病。化石燃料的燃烧也是CO2的主要排放源,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煤炭在中国的能源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8年中国近2/3的能源用于发电,近800GW电力发电中有3/4是火力发电。进口石油也在急剧上升,从2000的29%到目前的50%。但是,目前相对落后的能源利用技术导致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和CO2的排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需求急剧上升,很显然,今天的能源决策将对未来的CO2排放、空气污染以及居民健康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状况已经导致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虽然保证充足的能源供给,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一直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但人们对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却愈来愈关注。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同时也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气候变化压力。中国政府有决心,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来降低煤炭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份额,近来也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以降低化石燃料的利用来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在此背景下,检验中国的能源未来,评估中国的CO2排放边界与规模,对于中国经济向低碳型、环境友好型与可持续发展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能否避免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其对重碳能源体系严重依赖的社会、经济体系与结构所产生的“碳锁定”现象。
本文在分析目前与可预见未来中国能源与环境挑战的基础上,试图为中国经济向低碳型、环境友好型与可持续发展转变上提供一些战略性的建议。
中国的环境与能源挑战
国际能源署估计,尽管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但中国和印度的初级能源需求从目前到2030年将占到全球的51%。从2000年以来,中国急剧膨胀的重工业,如钢铁业,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导致能源需求急剧上升。比如在2003到2005年间,由于中国的能源需求上升,已经改变了全球此前能源消耗下降的趋势。中国在2000到2005年间,消耗了全球16%的初级能源,占到此间新增能源需求的55%,并在2006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
但必须要看到,中国的能源需求并非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在增长。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增长是由国内煤炭生产增长来解决,但其消耗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这种对煤炭的大规模使用与依赖,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能源自给自足政策所致,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丰富的煤炭储量和低廉的煤炭价格。但是,这种非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例如,能源和水资源短缺,空气和水的污染,耕地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体系政策也已经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压力和挑战。
由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已经超越了中国国界。中国在2000到2005年间的CO2排放增加超过了50%,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呼吁要求中国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以应对2012后的全球气候变化。然而,也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平均CO2排放远低于大多数OECD国家。从1850到2000年,中国的历史累积CO2排放仅占全球的7%,远低于美国和欧盟国家的近30%,这在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和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划纲要中都有体现。但不管如何,以全球人均1/3的耕地,全球人均27%的水资源,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迁上,中国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国家之一。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中国的谷物产量将减少40%,中国西部冰川将减少27%,严重威胁长期水资源安全与流域污染。
低碳转变之路
基于上述对中国环境与能源挑战讨论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为中国经济向低碳型、环境友好型与可持续发展转变上提供一些战略性的建议。
(一)转变经济增长结构与模式
未来的经济增长应该是要转变经济增长结构与模式,主要靠科技来驱动发展的。如同目前的发达国家一样,商业与服务业将最终是最大的经济部门,约占GDP的60%-80%,高科技与高附加值产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此外还有能源部门,主要是发电与石油、天然气开采。包括钢铁、石化、非金属材料以及采掘业等重工业,还有传统制造业都不是高附加值产业,商业与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将成为最大的经济部门,从现在到2050年将有极大的发展。这要求中国从现在起就采取行动,大力发展高科技与高附加值产业,而不是向其他欠发达国家出口廉价制成品或资源,至少不要像现在大多数OECD国家向中国出口资源一样。
(二)转变初级能源需求与结构
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电力工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并将在以后发展更快。尽管绝大多数是以煤炭为燃料的火力发电,但未来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仍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建议中国应该尽早制定相关政策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预计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氢能)将在中国的能源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形成更加灵活多变的能源结构。预计从现在到2050年,风力发电将以年均10%,太阳能发电将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火力发电能力在2008年度已经达到600 GW的水平,但是大量的火力发电厂都没有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因此,到2050年将有80%-90%的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的电厂安装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以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电厂中煤炭的使用率将从2005年的60%下降到2030年的30%,与此同时将更多地使用石油和天然气。中国的电厂对于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也不必太担忧,因为集成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目前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使用。集成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对于电厂而言是一笔额外的巨大开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安装将产生巨大的财务负担。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电力公司需要静待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的完全国产化,例如,目前正在进行的中欧“零排放计划”装备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所以,与目前的大多数OECD国家一样,中国有必要在今后的几年中进行国际资本合作以促进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的国产化。没有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的帮助,中国的节能减排任务与目标将困难重重。与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的高投资相比,未来核能发电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三)发展可再生能源以适应未来交通与住房的能源需求
中国的交通就整体而言仍然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例如,中国增长最快的私人汽车在2005年为每千人17辆,远远落后于2004年美国的每千人700辆和欧盟的每千人400-550辆车。尽管在最近中国有大量投资于交通等基础设施,但离完善的交通网络还相去甚远。比如中国2007年75,438公里的公路,仅仅相当于欧盟或美国的1/3。因此,中国在未来会不断致力于投资和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这同样意味着在未来会有愈来愈多的能源用于交通,同时,要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和电动交通工具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住房方面,煤炭仍然是主要的能源来源,尽管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城市限制其使用。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住宅的家用电器数量急剧上升。比如,沿海地区空调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是从2004年夏季就开始的电力负荷过载严重的原因之一。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在增长,如太阳能热水器、小规模非用电式公共供暖设施、改进的生物燃气、改进的顶置式软PV管太阳能管网、风力涡轮机等都发展迅速。预计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微观领域的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获得长足发展。
(四)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与模式
工业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初级能源消耗部门,其结构转变将对未来的初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工业部门的初级能源消耗占全国的2/3,这其中60%是用于重工业领域。比如,在2005年,排在初级能源消耗前三位的分别是重工业、能源工业与传统产业。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重工业一直占据初级能源消耗大户地位,但预计到2050年,高科技与高附加值产业的能源消耗将到达重工业的50%左右,也就是说,整个工业部门的初级能源消耗将在未来大幅度下降,而交通和住房领域的能源消耗将上升。预计到2050年,交通和住房领域的能源消耗将达到总消耗量的30%-35%,与整个工业部门的初级能源消耗持平,这也是目前大多数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率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由于化石燃料燃烧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不断增加的原油进口而带来的国际贸易摩擦及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虽然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决心与比较明确的目标来提高其经济效率,已经或正在对建筑、工业与交通领域实施节能减排的措施,但如何改变现在高排放能源体系与结构,改变目前经济结构对其依赖性是更加重要的任务。
基于上述讨论,本文在分析目前与可预见未来中国能源与环境挑战的基础上,试图为中国经济向低碳型、环境友好型与可持续发展转变上提供一些战略性的建议,如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结构与模式,改变目前的初级能源需求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适应未来交通与住房的膨胀性需求,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等。
参考文献:
1.Brunekreef B, Holgate ST.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Lancet, 2002,360 (9341)
2.Cifuentes L, Borja-Aburto VH, Gouveia N, Thurston G, Davis DL. Climate change:Hidden health benefits of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Science, 2001, 293(5533)
3.Tao Wang, Jim Watson. Scenario analysis of Chinas emissions pathways in the 21st century for low carbon transition. Energy Policy, 2010, (38)
4.Larson, E.D., Zongxin,W., et al., Future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nergy technology choices. EnergyPolicy, 2003, 31(12)
5.Chen, W.. The costs of mitigating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findings from China markal-macro modeling. Energy Policy, 2005, 33(7)
6.Cai, W., Wang,C., et al., Comparison of CO2 emission scenarios and mitigation opportunities in China's five sectors in 2020. EnergyPolicy, 2008, 36(3)
7.DRC, ERI, et al., 2050 China Energy and CO2 Emissions Report. Beiji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ttee; Institute of Nuclear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 TsinghuaUniversity. 2009
8.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 OECD/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Pari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