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03:0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会计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个人生平简介
罗伯特·休·格瑞(Robert Hugh Gray),是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领域著名的会计学家,也是一位名特许会计师,现担任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社会与环境会计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Research ,简称CSEAR)主任、研究生中心主任、会计学教授,并兼任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研究员、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简称ACCA)社会和环境问题委员会(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Committee)成员。格瑞曾于1991至2007年担任《社会和环境会计》(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Journal)杂志编辑,他还担任了多达14种会计期刊的编辑部委员会委员,这些期刊包括《会计组织和社会》(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会计、审计和经责杂志》(Accounting, 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环境会计和管理的发展》(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和《英国会计评论》(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等。因其对会计行业的突出贡献,2004年,格瑞被选为英国会计协会会计名人堂14位创始会员之一,并在2009年英女王生日宴会上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
二、理论与实务主要贡献
格瑞的研究成果极其丰硕,他不仅编著了多本著作,并发表有大量的论文,其数量达250余部(篇),且大多均是围绕着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这一主题。格瑞撰写的著作主要包括《环境会计》(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财务会计:实践与原理》(Financial Accounting: Practice and Principles)和《公司社会和环境报告的变化与挑战》(Accounting and Accountability: Changes and Challenges in Corporat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等,他的论著已经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八种语言,在会计和社会学界引起极大反响,亦被学术界广泛引用,但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他主著的《环境会计与管理》(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2001)和《社会与环境会计》(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Sage Library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2010)两书。
(一)《环境会计与管理》(2001) 《环境会计与管理》(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一书由格瑞和简·贝宾顿(Jan Bebbington)合著,既是环境会计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该领域里最具影响和权威性的教科书之一。该书初版于1993年,第一版曾经被翻译为日文和西班牙文,第二版于2001年出版,2004年11月本书经王立彦、耿建新等译为中文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纳入“经济与管理经典教材译丛”公开发行。第二版的《环境会计与管理》提高了对该领域新出现的研究著作的重视并显示出了在经营中建立环境发展规程的困难的认识。本书从环境管理到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会计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概括,综合了本学科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两方面的主要发展成果,并着重介绍和解释了目前与会计人员有关的环境问题。该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5章:第一部分是主题导论,包括第1、2两章,分别阐述了企业与环境对会计和财务的挑战和企业与环境的议程、态度和行动;第二部分是管理信息与会计,包括第3~9章,分别阐述了组织的绿化,环境政策,环境审计和管理系统,会计与能源成本控制,对废弃物、包装物和再循环物成本的核算与控制,投资、预算和评估和生命周期评估与物质均衡;第三部分是外部关系,包括第10~13章,分别讨论了绿色金融,在财务报表中的报告,财务报表以外的环境报告和社会会计与报告以及外部“社会审计”;第四部分是未来的方向,包括第14、15两章,分别阐述了面向未来的会计和报告与范例的改变。该书的基本内容如下:(1)企业与环境对会计与财务的挑战。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人们已经目睹了经济活动的激增、企业组织在规模和实力方面前所未有的壮大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也看到,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以及人类自身的健康状况都在不断地下降,以至现在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一种相当危险的境地。所有的群体都必须对他们的活动进行反思,评价这些活动产生的影响,然后努力探寻怎么样才能使这些活动与环境构成良性发展循环。强烈的外部环境问题和内部企业变革的需求迫使传统的会计与财务必须要做出改变。两个主要原因可以解释会计人员为什么必须对环境危机予以特别的关注。首先,企业和会计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企业将要对日益增加的环境问题的需求作出反应,就需要会计来推动。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企业组织所从事的环境发展方面最显著的两个方面(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报告)都需要会计师的全力支持才能有效地运行。其次,从更细微的角度来说,正是会计惯例和当前会计关于利润、成本的基本假设才使得经济上的成功和失败与环境危机毫不相关。尽管由于受到现存财务信息系统约束的影响,会计人员并没有被看做是企业革新的主要源泉,但是随着对组织压力的日益增加,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对企业迅速变化的需求仍将会导致对会计人员活动进行变革的迫切需求。(2)管理信息与会计的关系。“如果你不能对它计量,那你也就不能对它实施管理”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会计在公司管理及管理信息输出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许多公司,会计人员很好地定义了环境的政策和目标,这使得他们可以在环境的计量、分析和控制方面发挥很大作用,由此也促进了环境的改善。成功地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依赖于经理人员可获得信息的质量。尽管公司更多地依赖于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传统类型的管理信息,但是对于新信息的需求(诸如排放物、管制标准的符合数据、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的程度,以及产品处置的影响)和对现存系统诸如能源和废弃物等一些领域内容的某些重新关注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迄今为止,许多企业只是从环境回顾中获取一些非正式的信息,原始数据的缺乏导致企业在环境管理实践上存在着很大的难题。毫无疑问,会计和财务系统在提供更好的信息和帮助管理决策方面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问题就是该如何去实施。从短期看,会计人员可以关注那些已经在环境管理政策中明确的业绩考核事项,考虑它们在现存会计和财务系统运行中的作用。从中期来看,会计人员需要对计划和预测系统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环境改善的目标和它们的财务内涵。从长期来看,生态会计或自然资源会计将得到发展,它们将提供有关环境账户来反映所有的生产成本,甚至包括那些不能进行货币计量的领域。(3)环境会计的外部关系的协调。会计师在环境管理中之所以起了一定的作用,是由于环境事项具有潜在的商业影响。如,土地污染会影响到资产和负债,在违背协议或者发生清理要求时会产生成本等,这些都是和会计师利益直接相关的项目。可以这样说,环境会计及其报告其实就是对外部的各种关系进行协调的产物。正如货物和服务的供给和购买一样,资金的供给和购买也受着不断发展的环境事务的影响。银行越来越关注贷款的安全性和借款方的潜在还款能力;保险公司越来越关注商业上是否可保;对一些投资社团而言,有证据表明他们不仅在决策是否购买股票时执行一些环境上的标准,而且在兼并、收购和MBO时也充分地考虑到环境标准的关键性作用。公司面临的不仅有不断增加的短期限制性条款,还有因为环境创新而不能提供传统意义上的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率而产生的吸引资金的困难,要吸引到这些资金就越来越需要附上环境状况的报告,环境会计及其报告已经成为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可以发现,公司有在报告中披露虚假环境信息的强烈动机。财务会计以及尤其是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数字在每个环境危机的中心都有可能撒谎。会计在环境事项中是如此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行业以及一个经济体可以用利润和增长等形式来显示积极的“成功”因素。而与此带来的经济后果则是蓬勃发展的外部社会审计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显然在诸多涉及到环境问题的事项中,会计与会计师不仅要参与其中,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担当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协调外部与外部各相关者的关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角色也不能被忽略。(4)面向未来的会计和报告应当兼具可持续性、经管责任和透明度。可持续性是指人类必须确保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如果人们把参与可实施的活动作为一种前进的方法,必须力图对可持续性作出某种真实的解释,而可持续性能够用可获得真实世界的权谋的多种方式清楚地进行表达。对可持续性的报告,最终必须是关于公司正在减少(或增加)后代人可选择权程度的报表的组成部分。如果不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就是一项深奥复杂的任务。而且,它表现为三种主要方法,通过它们使组织以一种可行、系统,且潜在地有助于报告的方式力图接近这个目标。这些方法是盘存法、可持续成本法和资源流量法,前两者是试图报告可持续性,而后一个是试图接近可持续性的报告。但同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精髓也必须要在一个经管责任和透明度兼具的框架下才有意义。环境和社会的经营责任和透明度的本质是,社会和环境事物要是托付在已经过于沉重的公司的手中,那就太复杂了,也是极为困难的。要求公司接受,甚至更多地影响我们未来的决策,不但是不合理的,而且这些决策要用独特的和理性的方法做出,也没人有这方面的信息。如何履行这种环境和社会的经管责任,并获得各种所需信息,这些问题在原则上可能会相对简单地得以解决。但是,这些并不会得以妥善解决,同时,公司也不会愿意接受要求这类披露的立法的必要性。因此,对自发的环境和社会经管责任机制发展的信心是错误的。像所有在报告和经管责任方面的实质性发展一样,它们依然需要规则。
(二)《社会与环境会计》(2010) 《社会与环境会计》(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Sage Library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一书,由罗伯特·休·格瑞、简·贝宾顿和苏·格瑞等主编,该书综合了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领域有关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重要文献,因而可以说是该领域内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诸多学者对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心汇编,内容综合了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两方面的前沿研究文献,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指导性。所选文章大多是在该领域内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在研究方法上均具有明显差异性和较强创新性,书中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和学术观点,既可为人们了解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起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对未来深入研究发挥重要指导作用。在该书的内容编排上,作者将其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争论和冲突以及实践、创新和未来可能的突破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为5章,主要是概括前期学者所做的理论研究,包括早期的社会会计研究的理论成果以及在外部环境和报告披露方面所做的研究。第二部分则在前述基础上,介绍了领域内的研究进展情况,分5章来进行论述,内容涵盖了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证研究等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合法性理论、媒体议程设置等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第三部分是争论和冲突部分,作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有较大争议的研究文献,这部分设为4章,介绍了会计学者围绕社会会计认知所进行的激烈交锋以及从生态和女权视角讨论了会计和环境问题等。第四部分是实践、创新和未来可能的突破部分,编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全面地揭示了社会与环境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样设4章内容,针对社会与环境会计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证据再反馈于理论研究,如碳交易、利益相关者对话和互联网等。可以说该书几乎囊括了所有社会与环境会计研究问题,既有体系构建等比较宏观的探讨,又有专注于某个问题的研究,其层次体系分明,结构合理。因此,该书对于那些有志于在社会与环境会计领域从事研究和实践者来说,它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本书的核心内容如下:(1)早期理论成果。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学者关注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直到70年代,才有一些学者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探索。格瑞将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近20年时间的一系列研究归纳为早期成果,从形式上看,早期以规范性研究为主,从内容上看,主要侧重于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未来发展方面。如卡瓦斯里·拉玛纳森(1976)创造性地从基于社会契约的角度完整地构建了一套包含有相互联系的目标和概念在内的公司社会会计理论框架体系,将社会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安东尼·霍普伍德(1978)认为社会会计尽管已经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大量关注,但依旧只是停留在概念性阶段,实践性的缺乏以及多样化的诉求导致其理论体系显得过于单薄,这使得人们很难对其未来做出一个长远的规划。戴维·所罗门斯(1974)指出,尽管社会会计有其积极的方面,但从技术上而言,客观地对公司社会绩效进行评价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个人的主观判断将仍会在其中发挥作用,只有在该领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人们或许才可以要求公司如报告财务绩效一样来报告社会绩效。理论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雇员和就业,这在早期的诸多文献中都有所涉及。早期的理论研究也涉及到了雇员就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如埃里克·弗拉姆豪茨(1972)首次发展了一套完整的计量模型来探讨如何衡量作为正式组织中的人的价值问题。詹姆斯·帕克(1971)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可以通过扩大会计信息报告范畴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观点。他认为,生态问题可以视为社会的成本,这种成本是由于社会资本分配扭曲所造成的外部经济无序问题导致的,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信息不足。可以通过联合会计师、经济学家、工程师、政治家、科学家及社会学家等多种社会资源形成一个团队,来共同解决社会生态问题。除主流的规范性理论研究以外,早期学者也进行了少量的实证研究,如阿瑞·乌尔曼(1985)研究发现围绕美国公司的社会绩效、社会披露及经济表现这三者关系的诸多实证研究结论并不相一致,甚至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他指出,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关键术语定义的失误以及实证研究数据的缺失等三个方面。作者建议采取建立完整的理论框架和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的措施来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总的来看,早期的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以规范性为主,内容涉及了体系构建、发展趋势、雇员与就业、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在今天看来,这些研究成果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也造成了时至今日,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虽然研究甚多,但却依然不能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提并论。(2)研究进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迅速,已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全面开展。这阶段的研究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相关理论的形成与完善以及环境与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针对研究方法的改进,詹姆斯·格斯里等(2006)指出,尽管内容分析技术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很有用,但使用范围较窄,仅限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作者试图将内容分析技术的使用范畴扩大至囊括社会环境会计的多个方面。此外,由于内容分析技术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作者提倡在利用内容分析技术的同时结合其他辅助方法一起使用。有关相关理论的形成与完善,罗伯·格瑞等(1995)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合法性理论可用于解释公司环境与社会责任报告。前者从公司管理层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认为公司持续的存在需要得到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公司环境与社会责任报告可以被视为这二者联系的桥梁,而后者则强调公司的价值取向需要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相符,否则公司活动的合法性将会被公众质疑,公司环境与社会责任报告可以作为获得合法性的重要手段。诺埃尔·布朗等(1998)讨论了在议程设置理论和合法性理论框架内,媒体对公司环境绩效关注度与公司年度报告内环境绩效披露程度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问题。罗宾·罗伯茨(1992)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很好的用来分析公司社会责任行为和披露,公司当前的社会责任披露水平取决于前期的公司经营绩效、利益相关者权力以及公司针对社会责任所采取的战略因素。关于社会责任与环境报告的发展,诺拉·布尔(2002)指出,公司环境报告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合法性理论和结构性观点,其发展过程可以使用支配性维度和—结构属性的交互作用来进行解释。布伦丹·奥德维耶(2002)认为,既然基于自愿披露的完全反映公司社会责任的社会报告在短期内并不太可能出现,那么就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确保公司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报告,从而将社会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罗伯·格瑞(2006)通过对诸多涉及公司经济业绩、公司社会及环境绩效、公司社会及环境信息披露这三者间两两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这些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甚至出现了结论相悖的现象。作者认为,综合这些结论,可持续发展报告能否改善公司行为的答案并不确定,除非能搜集到比现有文献更加完善的数据,否则这个问题将不太可能得到肯定的答复。从形式上看,当前的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范式已逐渐由早期以规范研究为主转向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方法也得到了较大的拓展。从内容上看,这一阶段的研究已不仅限于探究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趋势、理论体系等,一些主流理论如利益相关者理论、合法性理论、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等得到完善,无论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更倾向于采取这些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研究成果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更强。(3)研究争论。前期的争论更多的集中于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本身的认知上。如李·帕克和安东尼·G. 普西提围绕社会责任会计所进行的激烈交锋。二者冲突源自普西提(1986)对帕克的观点所进行的评论。他质疑了帕克的观点,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并不是仅仅因为多元化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益需求扭曲了信息的交流,社会责任会计只是当中一个方面。李·帕克(1991)则对普西提的观点予以了回击,他归纳并评价了他与普西提(1986)以及格瑞(1991)在对待社会责任会计时风格迥异的观点。他认为自己采取的是功能性观点,普西提采取的是政治性观点,而格瑞采取的则是平衡的观点。他反驳了普西提的结论,认为其存在诸多自相矛盾之处,且观点过于极端和片面,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支撑。在帕克(1991)对自己观点提出批评后,普西提随后就发表了《社会责任和广义语用学》一文,针对帕克和格瑞对自己的质疑一一进行了回应。他明确指出,自己不接受帕克和格瑞对自己观点的批评。作者坦承自己与两位学者在社会责任会计认知的某些方面的确存在分歧,但同时他也指出将不同的观点整合成类似的见解,以及纠结于字面上的批评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并没有太大帮助。托尼·廷克等(1991)质疑了格瑞等学者的中间路线观点,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是一种一直都合适的做法。作者使用了近三十年来美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中间路线的变化、宣扬的优点以及政治无为主义等三个方面否定了格瑞的观点。一些学者跳出了就会计论会计的思维模式,从生态和女权主义的视角对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弗兰克·比尔金(1996)就从生态的角度探讨了会计问题。他指出,当前的会计概念和方法都只是排他性的使用一种方式来理解的产物,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这就要求人们采用生态会计整体论来为我们提供新的方法和研究思路。克莉丝汀·库珀(1992)对女权主义者所做的会计分析进行了评价。作者赞扬了女权主义者为会计的发展和研究所做的贡献,但同时作者也认为,过度依赖于女权主义者的观点会使人们产生一个并非合适于绿色会计的评价。当然,并非所有学者都对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持欢迎态度,露丝·海内斯(1991)在《自然的估值》一文中就痛斥了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她呼吁人们尊重自然环境,放弃使用一切会计形式进行度量的做法。综合研究争论和冲突的文献,可以发现,尽管国外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进行了40多年的研究,但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的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依然存有较大的争议。作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人们并没有解决理论体系的问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理论基础做支撑。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和传统的财务会计在计量手段、方法、对象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人们在构建完整的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时,必须重新审视公司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并且要合理定位会计在其中的作用。(4)实践及研究创新。在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格瑞总结了自2000年以来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新成果。贝宾顿等(2001)质疑了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对可持续发展所做的的定义,认为其概念不够清晰。两位作者通过实地检验得出两点重要结论:其一,是由于人们并不清楚什么才是可持续发展,只能通过其反面,也就是不可持续发展来对可持续发展成本进行计量;其二,是当公司采取可持续发展路线时,其商业行为不会再和以前一样,我们需要转换思维模式。迈克尔·约翰·琼斯等(2000)认为传统的公司报告剔除了那些没有明显市场价值的环境因素,报告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作者从栖息地、植物群和动物群三个方面将自然资产分别划分为关键资产和非关键资产,并使用会计手段来记录、估值和报告,进而构建起一整套模型来衡量自然存量。卡罗尔·亚当斯(2004)认为,公司报告绩效与实际绩效间的差异可以被视为衡量公司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任的程度,通过强制报告守则、更高标准的审计准则、对跨国公司的强制性审计要求以及彻底改革公司治理体系等多项措施可以提高公司报告的负责任程度。简·贝宾顿等(2008)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正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由此衍生出的如碳交易市场等,对传统的会计事项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如碳交易限额的定价以及环境资产和负债的确定等。通过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两方面所做的区分,作者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超越了会计事项,需要在已有的社会会计基础上通过设立新的社会账户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通过格瑞对近十年的文献梳理,发现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研究已不仅限于研究对资本市场上股东财富的影响,部分还涉及到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影响的研究,一些比较前沿的工具也在最近的研究中有所体现,研究方法也更为多样,包括了经验研究、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并且提出了一些操作性更强的建议。
三、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的未来
(一)规范研究 就规范研究而言,合理建构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体系仍是未来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虽然当前的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已有一些理论基础,但还未能够形成一套完整且得到各方认可的理论体系。要注意到,就领域本身而言,社会责任会计并不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补充扩展,而是有别于传统会计的一个新方向。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来构建环境与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已经被证明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及时将来自于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及其他社会学科的思想和理论以及来源于实践的新证据补充进来。正如管理会计领域的重要学者安东尼·霍普伍德(1978)所分析的,需要重点关注社会会计如何与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包括社会会计在内的所有形式会计的发展可以通过社会内部的咨询和参与来进行,雇员、贸易联盟、中央及地方政府及其他的利益群体都应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
(二)实证研究 就实证研究来说,由于环境和社会责任会计关注的是公司对相关利益者的社会责任,需要突破仅限于资本市场的研究,由于公司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针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另外,某些重复性实证检验的结论差距较大,容易造成混淆,如阿瑞·乌尔曼(1985)、罗伯·格瑞(2006)等所做的分析。除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外,样本数据的选取和指标衡量存在差异也是问题的原因,如何形成一套高质量的数据体系和评价指标将会是未来思考的方向。正如罗伯·格瑞(2006)所得出的结论,除非能搜集到比现有文献更加完善的数据,否则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将不太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整合报告研究 如何响应罗伯·格瑞在《环境会计与管理》一书中的呼吁,在可持续性框架下,形成更具透明性、更负责任的公司环境和社会责任报告也是未来值得深入挖掘的重要方面,近期兴起的公司整合报告研究就是一个不错的回应。此外,笔者发现,针对报告的第三方验证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国内是受限于法规并未强制要求以及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国外在实务上虽早已制定了包括GRI、AA1000、ISAE3000等在内的多项审验标准,但围绕第三方验证所进行的文献却也依然不多,相信这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1&ZD145)》与2011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西方会计思想演进研究》(课题编号:2011LJ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国外研究综述》,《会计研究》2010年第3期。
小规模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将近50%。然而,小企业要真正走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实行科学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小企业的会计管理。这是小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让会计参与管理是小企业走向成熟的必然;也是小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小企业作出全面财务评价的要求。
一、影响小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因素
我国小企业会计管理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相当多的小企业会计机构不很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同时,小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企业会计参与管理能力的发挥和增强。
(一)管理者素质有限
许多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的,甚至是为企业主服务的,只要能算出利润,满足计税需要就足够了。他们对会计并没有太多的期望,谈不上让会计参与管理,更不会想到如何加强会计的管理能力。因此,这些小企业的会计最多也只是在履行最基本的反映职能。在许多小企业主看来,会计活动甚至是纯粹的消耗性活动,如果
能不设会计那就最好不过,以降低工资成本。
(二)政府管理力度偏小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之所以得到规范,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会计信息需求的社会性。而小企业会计信息一般并不需要向社会公布,其需求的社会性很小。因此,即使是政府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小企业的会计监管方面的力度也明显要小得多,更无法与其对上市公司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管力度相比。可见,外部压力的缺失是小企业会计管理活动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记账的限制
虽然绝大部分小企业的管理者,主观上都希望在企业内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但出于对成本效益的考虑,许多小企业采取聘请会计服务机构记账或聘请兼职会计完成记账的做法。由于这些会计服务机构或兼职会计人员不能全程参与和了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也就很难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参与到其他的管理决策活动中去。另外,小企业给会计服务机构或兼职会计人员的报酬是相对固定的,其工作效果与小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不挂钩,从而影响了会计服务机构或兼职会计人员参与小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四)融资环境的约束
小规模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规模也较小,借款费用中的固定费用所占的比例就相对偏高,从而导致小企业借款成本的相对上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审核要求更高,如要求申请贷款的小企业提供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全面审计报告、提供抵押物等,从而加大了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降低了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许多小企业宁可向私人或地下钱庄借款。这样,小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融资作用无法得到体现,从而影响了许多小企业加强会计管理的热情。小企业会计管理的弱化与其融资的外部环境之间非但不能相互促进,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中。
(五)“包税制”的影响
小企业加强会计管理的外部效用中,除了有利于提升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满足纳税申报的需要,甚至可以进行必要的税务筹划,以降低小企业的税负。然而,许多税务部门为简化征税程序等各种原因,对小企业的征税普遍推行“包税制”的做法。即给小企业核定一个固定的缴税额,甚至将所有的税种打包汇总确定应缴税额。在这种做法下,提供会计报表作为纳税申报的依据已成为不必要,更使小企业失去了税务筹划的空间。
(六)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
处于成长期的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其用人机制中“任人唯亲”的成份很高。对于掌握企业“最宝贵财富”的财务人员而言,更是如此。不懂会计的人做会计、不懂管理的人管会计之现象比比皆是。而作为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受传统就业理念的影响及小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传统,往往不会选择去小企业就业。在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方面,私营企业等小企业往往成为会计后续教育管理的真空地带,无人问津。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低下既影响了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弱化了小企业会计的财务管理能力。二、加强小企业会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小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意识
组织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同大型企业的管理者们一起开展企业管理实践的研讨交流等,以培养小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管理的理念、兴趣和专业能力。
(二)加强对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
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专业素质较差,甚至难以应付日常的核算。因此,必须加强对小企业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尤其是切实做好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应该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关于小企业会计如何参与小企业管理等内容的培训,以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三)积极引导会计专业大学生到小企业就业
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供过于求,但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却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仍然抱着去政府、去机关、去上市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的想法。实际上,在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更有利于毕业生全面掌握企业的财务核算与会计管理技能,有利于培养全面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相关部门与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引导,鼓励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小企业就业发展。同时,小企业的管理者也应实行科学的用人机制,以吸引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小企业就业。
(四)加大力度推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
实行统一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有助于小企业会计信息的规范化,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价值。虽然《小企业会计制度》早已颁布实施,但真正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并不是很多,这不利于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力量促使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五)建立一套适合小企业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针对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同用途,为小企业的财务分析量身订做相应的财务分析评价系统,以便更好地评价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从而提高小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益和提升小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环境会计制度;现状;对策
环境会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维护的成本费用,以及对环境开发所带来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而形成的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出台了环境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对企业环境要素的管理,以及对资源的使用问题,在此背景下,环境会计从社会会计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环境会计制度是环境会计活动的一种行为准则,它是由政府及相关组织制定并实施,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实施完整的环境会计制度。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发展现状,并且根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达到促进我国环境会计制度构建的目的。
一、环境会计制度的概述
1.环境会计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构建环境会计制度是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需要。环境会计是我国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要措施,也是保护和改善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其次,企业需要实施环境经营,树立环境经营理念,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目前,社会公众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对企业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视,这些都促使企业逐步改变自身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战略,加快实施环境会计制度。因此,根据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构建环境会计制度。
2.国外环境会计制度的现状
美国是实施环境会计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该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会计的发展,该国环境保护局,主要负责有关环境法规以及负责处理具体环境案件,并了《作为经营管理手段的环境会计入门:基本概念及术语》。为了控制环境支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多次关于企业环境成本处理的准则。与此同时,加拿大的环境会计制度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拿大推行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危害,加拿大社会各界之间紧密配合,其所有执政纲领都要体现环境保护的原则。此外,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推进法律的建立;同时注重环境会计制度化和实用化,成立了以产官学协同推进体制,先后3次修订《环境会计指南》,为企业建立环境会计制度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积极培养专业人才,为环境会计制度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现状
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制度,社会各界一直在探讨研究环境会计制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更多消费者的支持,相继企业环境报告书。这主要得益于2011年10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构建了相关制度的框架,从而促进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环境报告书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规范化程度不强,定量信息较少等。总体来说,国家环保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环境报告书的准则要求,积极引导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
2.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环境会计制度重视不够环境保护是一个艰难的任务,需要多方面,多主体的共同努力,共同采取多种措施。同时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大,导致一些企业因缺乏监管而加大对环境的危害;对环境会计制度的宣传不够深入。(2)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内部控制不完善目前,大多数企业经营理念没有体现绿色环保和生态文明理念。企业没有树立增设环境会计职位的观念,环保意识薄弱,对环境会计制度认识不足,制约着环境会计制度的推进。(3)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目前没有完善的、权威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缺乏环境会计专业的精英人才,相关理论体系研究较为空泛,尤其是关于环境会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我国的环境会计制度的实施。
三、对策与建议
1.提高对我国环境会计制度必要性的认识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会计的发展和环境会计制度的构建。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USEPA就将有关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会计的核算范围,使其成为成本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应加强对环境会计及其制度建设,加强环境会计制度的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平台,向群众普及环境会计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制度的重要性的认识。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融环境保护观念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完善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企业职工的环境教育;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
3.加强理论的研究
通过与先进国家交流,借鉴他国的经验与方法,加强对环境会计制度的理论研究,培养我国环境会计专业的精英人才,从而完善我国关于环境会计制度的理论知识,为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汤晓诗 鲁艺 张本越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参考文献:
[1]侯初君.浅谈环境会计制度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4,(14):170.
[2]蔺红梅.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1(,7):76-77.
[3]贺帆,张本越.日本环境会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122.
[4]姚一杰,张本越.美国环境会计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124-125.
[5]王欢迎,张本越.加拿大环境会计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9):71-72.
[关键词] 环境会计 可持续发展 会计准则
自从葛家澍教授等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以后,陆续许多学者把自己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发表在有关的期刊上,引起会计界极大震动。十几年过去了,我国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认为影响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因素如下:
一、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有利因素
1.发展环境会计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从原始社会会计萌芽,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斯・巴斯勒提出的借贷记账法,一直到现在比较完善科学的会计体系的形成,可以说发展环境会计已具备一定的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虽然环境会计对信息核算、确认、报告等各方面有别于传统会计的地方,但环境会计还是可以把传统会计的一些理论借鉴过来。
2.国外环境会计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部分会计学者就开始研究环境保护与会计处理技术的结合方式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至今已了三个有关企业环境处理成本处理的公告。解决了石棉污染的会计核算问题、环境污染的处理问题和有关环境负债的核算问题。
自1999年以来,日本政府制定或修订了以《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为首的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0年7月,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不仅收集了37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处理案例,并且利用有问有答的方式,解释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3.国人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实施环境会计
实施中国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随着环境污染加剧,广大国人也从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喜悦中品尝到了环境恶化的恶果,也在有意识的抵抗一些污染企业在身边的建立,有意识的使用一些绿色产品。随着环境保护思想的普及与提高,会有更多的国人和企业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来。
4.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环境会计实施的政策基础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制建设、政府管制、经济调控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明确制定了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重大国策。”由此确立了环境保护政策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从此,环境保护政策特别是作为环境政策重要表现形式的环境立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奠定了政策基础。
5.我国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正在逐步形成
在我国现时会计实务中,还没有系统的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的制度或规范,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也刚刚起步,缺乏规范。可喜的是,ISO14000国际标准引入我国以后,一些外资公司和我国一些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的企业开始尝试进行环境会计的实践。
二、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不利因素
1.传统会计学和经济核算方法的束缚
环境会计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它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的提出和实践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虽然以传统会计理论为基础,但也需要发展创新传统会计所没有的内容。
2.国外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制度规范可供借鉴
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家和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对环境会计不论是在理论和实践都做了相关研究和约定,但没有全套成熟的理论可供借鉴,不像传统会计那样有国际准则和国内准则可供参考,现在环境会计的发展还是不普及,不规范,并没有强制各企业必须执行,所以世界环境会计发展也应向普及化、规范化发展。
3.国内对建立建全环境会计缺乏充分认识
严格说来,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还处于非常低的层次,国家虽然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关于环境会计的准则,大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要求,对本企业对外部土壤、空气等造成的影响从不考虑,对国家和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者的建议置若罔闻。
4.国内尚缺乏环境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
随着环境问题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绿色会计也逐渐被提上了议程,但是,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绿色会计准则。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境会计内容相关的配套核算体系,单独关于环境会计的会计准则也没有。
5.缺乏环境会计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会计实务的处理也基本上没有,一些大公司对环境会计的实践也大多停留在会计报表中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所以我国发展环境会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相关环境会计专业人才,如果大部分传统会计人员都掌握环境会计知识,则对推动环境会计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6.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不迫切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环境资料信息使用者仍然主要是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职工等并未真正关心企业经营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资源浪费等信息,这些都将阻碍环境会计的发展。
总之,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入人心,人类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大众等有关方面对企业环境问题方面的信息要求也会更多。这必将推动我国环境会计的快速发展,进而对环境会计规范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各有关方面一定要把握时机,尽快将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接轨,实现我国的环境会计实务操作。
参考文献:
[1]许家林:《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年4期
[2]张亚萍:《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几点思考》.《宝鸡文理学院学》,2004年4期
[3]陈秀霞:《关于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4期
一、完善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
1.坚决贯彻《会计法》,加大会计打假力度
新《会计法》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部有效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纪的好法律,必须认真贯彻,一方面要检查被查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检查被查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通过检查,发现问题,揭示违法活动,继续深化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切实贯彻好《企业会计制度》。
(1)组织推动新制度的贯彻实施。要认真开展好新制度的培训工作,要使广大会计人员理解新制度的内涵和意义,懂得如何执行新制度,如何运用新制度。
(2)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一是继续完善《企业会计制度》。针对各个行业的特殊业务,抓紧研究制定分行业的专业会计核算办法。二是改革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三是研究制定金融企业、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基金等方面的会计制度。四是着手研究制订《小企业会计制度》。
(3)继续研究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工作,对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2)实施“国有股减值”战略
国务院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国有股减持主要采取国有股存量发行的方式,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国有股存量出售的收入,全部上缴国家社会保障基金。
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没有约束的权利会产生腐败,同样,没有监督的会计会导致信息失真。实践证明,建立并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经营管理、控制经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制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和单位履行法规制度的职责控制3个方面,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若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很多单位面对内部控制制度将无所适从。
(2)推动内控制度实施环境的改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尽管很多,但改善和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守法意识,对于财会工作的违法行为要从严查处;二是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让那些在财会工作中弄虚作假枉法无信者,失去包括融资能力在内的生存条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经营者和相关的管理者的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和调控。
4.完善独立评审制度
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有的事务所单纯追求收入,忽视执业质量,甚至出具虚假报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地位等,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督,进一步明确社会会计监督机制对会计审查的结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充分发挥其作用,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严肃性。
二、会计失真信息评估
会计信息从客观真实性上看,依据“两则两制”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其失真信息评估措施如下。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报废尺度由国家统一划定,造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企业的现实情形不符,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
评估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审核,核实产权着手,对数目、存放地址、逐项逐台进行现场核实,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企业自身出产经营的特点对固定资产的磨损的水平,以及无形损耗的具体情形,采用与之相适宜的评估体例来确定其评估价值,核实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的现实价值。
2.坏账准备按照国家统一划定的比例提取,提取比例一般为0.3%~0.5%;要经由财政部门核准才能冲销,持久挂账形成虚增资产。
评估方法:清查核实应收账款数额,估计坏账损失。可向债务人函证应收账款,对应收账款的收回进行评价。对有确凿证据剖明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或收回可能性极小,如:债务单元已裁撤、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难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代内无法偿付债务等,以及账龄跨越3年以上的。可按照具体发问,按划定予以核销或确定账损失比例,并在评估陈述中提醒有关部门和信息使用者注意。
3.存货积压严重,变现能力差,账面价值与半制品、产制品、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等分类进行清查核实,核实盘亏、盘盈,考虑存货过时、损毁部分,按照市场价值对存货价值进行重估,以核实其现实价值。
4.投资不能发生效益,有的甚至已现实发生损失,但账面投资成本或原价值仍在,造成企业资产不实。
评估方法:核实投资的种类、形成原因及对企业自身经营情形的影响,同时,分类对长期投资进行评估。以企业股权投资为例,对于控股的长期投资,应核实投资比例,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整体资产评估,按其评估后的净资产乘以投资比例后,确定该项长期投资价值。
5.某些资产已经形成损失,却仍然作为资产在资产欠债表上,如:递延资产、待处理财损溢等,导致企业资产不实。
[关键字]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整体框架
近年来,作为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转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角色已不再仅仅是组织生产。获取利润的经济组织,而是在向“企业公民”转变,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如何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行有效的衡量、督促以及监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责任会计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分支,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结合,它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末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会计。下面本文将在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责任的特点,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一些内容进行阐释。
一、社会责任
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不统一,国际机构对其定义至少有200多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形式的认识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
1997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John Elkington)最早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他认为就责任领域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时必须履行上述三个领域的责任,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三重底线理论”。
无论哪种定义,其共同点都在于,强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所肩负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外,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
同时,约翰・埃尔金顿在三重底线概念下对社会责任进行了,分类形成了有名的企业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理论”。表1如下:
企业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可以给自身和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好处,就其长远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增加企业的利润。
其次,企业可以以其良好的社会责任观树立和改善企业的形象。
再次,企业可以通过对社会责任的实践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责任会计
在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分析时,我们主要是在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责任的特点,从定义、目标、信息使用者、假设、原则、要素等方面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阐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定义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各国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是美国会计学者戴维F・林诺维斯首次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第二种是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i C.MoNey的观点,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第三种是美国会计学教授Ahmed Belkaou给出的定义:社会责任会计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第四种则是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的定义: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
上述各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内容进行了规定,也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范围。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会计学的有机结合,是把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作为核算内容,通过会计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产生的社会成本、社会效益加以计量,并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从传统会计的角度来看,作为企业管理的子系统,会计部门与其他销售管理等部门一样,具有特定的管理对象和能力内容,因而也具体其直接的目的。比如,销售部门的直接目的是不断地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额,增加销售收入。当然对于会计部门而言,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直接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会计的目标最终必须服从企业整体的目标,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延伸和扩展,其目标分为直接目标和最终目标。直接目标是为包括广泛这会公众在内的各方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帮助其决策的有用信息;最终目标是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使用者
与传统的会计学相比较,除了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使用者和企业内部管理者之外,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增加了广泛的社会公众。
之所以增加社会公众作为信息使用者,是因为我们社会公众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是企业的首要服务对象。只有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肯定,企业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如果社会公众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不佳,他们会选择远离该企业并提醒周围的人远离该企业,企业会因此而丧失相当大的潜在顾客。
(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
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所包含的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它规定企业应当对本身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而这些假设的内涵在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下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认识。
1.会计主体假设
社会责任会计是站在社会角度来衡量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但是它属于微观社会会计。它是以各个经济组织(企业)为主体的核算,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反映经济组织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2.持续经营假设
传统会计假设企业的经营活动会无限期地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这个假设同样适合社会责任会计。企业只有持续经营才能够合理承担社会责任并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3.会计分期假设
企业应当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从而结算盈亏,编制会计报告,及时提供有关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因此将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期,及时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是合理之举,也是必需的。
4.多重计量假设
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反映和核算的内容很特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是可以量化的,有些则根本无法计量。因此,我们应该假设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是以货币计量为主,其他如劳动量、实物量等非货币计量方式为辅的方式。这样就能综合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五)社会责任会计的原则
结合传统会计,我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应具备以下原则:
1.社会性原则。传统会计从自身角度反映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社会责任会计则要求企业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的社会性原则,着重点是关注社会整体发展及和谐观。
2.真实性。客观真实性就是要实事求是,它要求企业应客观如实地按事物本来的面目反映一切会计事项,不得歪曲或有主观成分,是可供检验的。社会责任会计的真实性原则,着重点是关注企业提供有关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真实与否。
3.政策性。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具有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国家社会形势及相关政策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责任会计政策性,着重点是关注会计活动要遵循适时的政策法规。
4.充分揭示性。充分揭示要求企业披露的信息能全面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社会责任信息,服务于政府、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一切团体和个人,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降低决策的风险性。社会责任会计的充分揭示性,着重点是关注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全面性。
5.可比性。为了使不同行业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具有可比性,企业不能随便变动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尤其在当前对会计科目、计量、方法、表格形式尚未统一规范的情况下,对无法采用货币计量的事项可采用文字说明(非会计基础型)予以报告,以增强可比性。
(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六要素
1.社会责任资产
社会责任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中由于承担社会责任或参与社会责任活动所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资源。具体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治理设备、人力资源培训资产、照顾幼儿及病、弱、老、残等投资、消费者售后服务投资、社会责任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等项目。
2.社会责任负债
社会责任负债是指企业由于过去事项破坏企业社会责任而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企业。具体包括: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付消费者退货金或赔偿金、应付售后服务费、应付环境治污费、应交环境绿化保护费、应交社区服务费、应交公益福利捐赠款、应付其他社会责任款等项目。
3.社会责任权益
社会责任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社会责任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社会责任资产减去社会责任负债后的净收益。具体包括:在会计期间内自然资源的培育或正常生长,财产重估滥价或接受社会责任资本捐赠等项目。
4.社会责任收入
社会责任收入是企业在日常生活中因履行社会责任而取得的,与所有者投人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具体包括:因从事的社会责任行为(如购置环保设备、购置地皮修建社会责任工程)而得到的国家价格优惠或补贴、社会责任项目拨款等项止。
5.社会责任费用
社会责任费用是企业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自己的经营活动给外部带来的损害或价值牺牲,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具体包括:赔偿或罚款等项目。
6.社会责任利润
社会责任利润是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收入与社会责任费用比较所得的结果。具体包括:企业因环境保护取得的收入扣除其破坏环境发生的耗费而得的净值。
三、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意义
首先,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无法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只有通过社会责任会计客观、公允地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信息使用者才能评价企业的业绩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路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05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10- 03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转移,这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产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单纯追逐自身利润最大化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问题。近几年,政府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给予高度关注。我国2005年10月修订的《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表明了其地位的提高;2008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2008年12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部向各上市公司发出《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纳入到“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在2009年必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做强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试点;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做出了相应的行动,要求所有纳入“深圳100指数”的上市公司在2009年必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可见,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核算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了未来会计学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尚存在一些问题。
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1.1 多数企业只是披露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现在我国企业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能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信息。大部分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基本都是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慈善成为信息披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却基本未提。尽管他们没有披露明显的正面评价和所获荣誉,对社区活动和公益捐赠披露的措辞也还算客观,但在几乎没有披露不利信息的情况下,其整体的均衡性大打折扣。例如中石油,无论是集团公司还是股份公司的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都未提及2005年底发生的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的爆炸事故以及后续事项,却对在2005年开始的北京奥运合作计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2 以非会计基础型披露为主
会计基础型,是指用会计特有的术语、方法、程序等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对于定量的财务信息一般采用会计基础型。而非会计基础型则以文字描述为主,较多采用非货币化信息。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多采用非会计基础型的披露模式。例如柯达讯飞在2008年度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中写道:“逐步完善了薪酬体系,根据公司的人才战略,制定了有竞争力的公司薪酬水平,并提高福利及保障水平”,至于怎样完善,何谓“有竞争力”,提高到怎样的水平,没有具体的说明,也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持;华能国际在2005 年披露的“回馈社会”信息的全部内容是:“2005 年,本公司及公司员工分别进行了献爱心捐款捐物、扶贫帮困捐款捐物、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公司还组织员工进行义务植树、扶贫帮困及希望工程的结对帮活动,尽自身的力量与义务帮助中国贫困落后地区的人民”。这种只是进行单纯的描述,而没有任何佐证数据的披露形式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尤其是在进行定量分析时更是如此。
1.3 未单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项目
当前很多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履行了相关的社会责任,但在具体披露时却未进行单独列示,而是将其纳入常规的会计事项中进行反映。例如,企业因没有履行相关企业社会责任而受到有关部门的罚款、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等一般均列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予以披露;企业向环保部门缴纳的排污费等列入“管理费用”予以披露;将相关污水处理设备列入“固定资产”中披露;环境保护方面的在建工程直接列入“在建工程”项目等。这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使用。
1.4 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未经独立第三方的审核或者验证
和财务报告一样,社会责任报告的诚信程度要受到社会的监督。财务报告目前发展比较成熟,通过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以其客观性和专业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意见,从而保证财务报告的公信力。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在审验和认证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无论是中国公司,还是大型跨国公司,其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普遍缺少独立的第三方的验证意见,有的即便包含第三方意见,但对于第三方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否具有公信力还存在异议。因为,什么样的第三方具备审核验证企业所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资格也无统一的标准。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至今,我国对于企业社会会计的研究时间尚短,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还很薄弱, 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文献专著也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①社会责任会计从产生到现在还不到40 年, 而我国研究起步就更晚;②社会责任会计中出现了许多用传统会计方法不能解决的新问题, 如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计量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导致编制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相当困难;③社会责任会计与其他许多学科的发展联系密切, 而我国在这些交叉或边缘学科理论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
2.2 缺乏规定,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备、可供企业方便操作的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制度,仅有个别部门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规定。尽管我国个别部门出台了一些关于社会责任披露的指导意见,但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仍然缺少一定的规则,很多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往往被主观地度量和报告,不同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缺少可比性。企业是否要披露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如果披露,何时披露、披露哪些内容等,这些问题还没有相关的规定可以遵循。制度缺陷造成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披露较少,而且又很不规范。虽然有一些公司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了反映,但数量较少,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对与自己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披露。因此,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规范的研究以指导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迫在眉睫。与此相对照,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特别重视,例如,1975 年法国就建议各公司每年要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1977 年法国政府就此问题正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要求员工超过250人的企业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包括职工福利等相关内容。英国近年来也规定,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必须披露有关员工状况、社会捐赠等方面的信息。
2.3 大多数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
由中国欧盟小项目便捷基金资助,中国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组对中国3 000多家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只有7%的企业设有企业社会责任部,8%设有可持续发展部,14%设有环境管理部,39%设有公共关系部。中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也就是说,还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作为企业的一项专门工作来对待。
2.4 我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认识不足
缺乏政府方面的压力,企业管理者重点关注对利润的追求,忽视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使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流于形式,企业专拣有利的信息披露,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对环境的破坏披露得很少或基本不涉及,且不注重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实践和改进,而且现阶段一些中国企业只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原则性的立场,而未能将其整合到实践中去。然而,报告的真正价值在于推进实践,不是陈述原则。只有原则没有实践的报告会让人觉得空洞无物。
3 改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
3.1 转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转变:
(1)会计基础型与非会计基础型并举,并尽可能地使用会计方法进行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会计数据有其特定的含义,比如已经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已实现效益和潜在效益,对这样的数据加以综合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很多富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综合性信息不能单独体现的。所以,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中可以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计量的项目,我们应优先考虑会计基础型的计量方法。但是,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社会责任项目是无法进行可靠计量的,而这些信息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对于实在无法以数据计量的内容,我们仍需采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披露。
(2)社会责任科目尽量单列。只有当科目被单列出来,才能将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相区别;同时,信息使用者要求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清晰、明了,将社会责任科目单列,符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比如,在“固定资产”科目下相应地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环境固定资产”、“职工责任固定资产”、“消费者责任固定资产”等科目,并从披露的角度进行相关的数据归整,既可以满足传统的会计实务操作,又能提供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
3.2 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
由于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同一般性会计工作一样, 社会责任会计也应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 这是对社会责任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我们应借鉴西方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参照目前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程序, 研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财政界、会计界、企业界以及环保、劳动、工会、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单位人士应当携起手来,借鉴西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制定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体系及其信息披露机制。考虑到这样的事项在我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而在理论和方法上也还不成熟,因此,我们热切希望广大实务界、理论界的同仁们能够充分认识这一涉及子孙后代的大事,积极献计献策,将这件事情做好。
3.3 增加第三方审验,确保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
在我国,审计制度主要侧重于财务报告的审计,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这不利于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同时,由于对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已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先将社会责任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和公信力进行验证。
3.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社会责任管理部门
如果没有相关治理的强大有效支持,社会责任只是一句口号,没有真正的社会实践,就谈不上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应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将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相结合,使之成为企业持之以恒、贯穿始终的重要工作,使履行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该部门主要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为下年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做好计划,还要通过与企业各部门的沟通,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定时,同时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3.5 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增强企业人员以及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让政府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使企业从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要求,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公司战略管理的高度,将社会责任融于企业使命。其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以及消费者协会、环保组织、工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营造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最后,在我国各大高校企业管理人才教育中,应开设包含社会责任及其报告内容的课程。因为,这些人毕业后大部分会陆续成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对于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社会责任报告的形成将发挥重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殷格非,李伟阳. 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2]臧慧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J].经济论坛,2009(1).
[3]卡哈日曼・艾买提.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5).
[4]刘,耿建新.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学习,2008(10).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35-02
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做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对企业给社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1]。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入WTO后,在全世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国际法规,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机制。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看到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视,其信息披露已经呈现自发披露状态。虽然其效果较好,但是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披露内容不全面。目前,部分企业在其会计报告中披露了一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但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对于自己进行全面的披露。通过对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仅有极少部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一些环境方面的信息。
2.披露内容差异较大。相关学者对我国8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披露社区贡献和员工福利信息的公司较多,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样本公司披露了这两项信息,每年约23%的公司披露了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信息,另外约有17%披露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2]。由此可见,各个公司披露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很多信息的披露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信息的使用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只能说是一种形式。
3.披露缺少量化信息。大部分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介绍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相对于大量的文字叙述,由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问题没有解决好,数字信息显得十分稀少,这种做法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在定量分析时显得无从下手。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意识。企业把经济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忽视自身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和客户等)也缺少对企业社会行为及其影响的关注。
2.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过高。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公益的责任、对人力资源的责任及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责任等[3]。由于会计披露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企业在提供这些信息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如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企业若想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就必须寻求相关资料和咨询有关专家人士,企业必定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及人力。其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过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3.缺少相关的会计准则规定。因为缺乏社会责任会计披露规范标准,统一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形式,导致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4]。由于缺少衡量披露信息质量的相关标准,有的企业即使披露了一些相关信息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效果。另外,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4.缺少相关法律制度支持。从法律上看社会责任的履行,属于义务的范畴,无论是在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国家和地区,还是在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障公民和组织履行其义务。相对于国外关于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我国还有很多空缺。譬如说,我国目前虽然己制定了《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未能全面地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的内容,使得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时缺少法律依据,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给具体实施造成很大障碍。
三、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制定社会责任会计的准则。会计准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也必须建立相关的准则规范,这是推进社会责任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已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当然,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全面。例如,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深圳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讨论稿)。虽然这个草案要求的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但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和市民征求的意见,为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5]。
2.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法律是保障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最有力的手段,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置于国家机关监督控制之下,使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与社会会计信息揭示不断走向规范化。首先,国家必须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用法律加以规定,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并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处罚。以促使企业积极地履行及披露相关的社会责任,进而使企业调整行为,改善企业形象,最终促使整个市场机制健康良性地运转。其次,我国有关立法机构还必须尽快地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并尽可能涵盖所涉及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法律条文。例如,产品安全、产品责任、职工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6]。
3.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时以会计信息为基础。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时,由于定量分析得出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因此,如果是可以确认和计量项目应优先采用定量指标进行披露。这样更便于相关利益人使用信息。如企业每年购置用于污水处理、环境保护方面的固定资产,每年向社会福利部门的捐赠等信息[7]。而对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无法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无法评论定量数据的项目,企业可以采用文字表述的方法进行披露。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事制度,企业各种产品的性能、质量信息以及产品的特点,产品的售后服务状况方面的承诺等。
4.社会责任会计披露设置单独的科目。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应尽可能地单独设置,这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就从传统会计信息中分离出来了,使利益相关者能更有效地获取信息。为了节约成本和便于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设置时尽可能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如传统会计科目中有“固定资产”项目,在社会责任会计中可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一级科目,再设置“环境固定资产”、“消费者责任固定资产”等二级科目[8]。这样,既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客观要求,也有助于实现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5.提倡编制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需求的信息也各不相同。从便于信息使用角度出发,客观上要求我们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从企业的整体会计信息中提取出来,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这样,信息使用者就可以直接通过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分析,来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一般来说,对于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可以通过三张主表来加以反映,即“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损益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 [9]。而对于非会计基础型的信息,可以通过增加社会责任会计报表附注来反映。
参考文献:
[1] 宋献中,李皎予.企业社会责任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86-110.
[2] 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6):49-51.
[3] 阳秋林.构建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新框架[J].财会研究,2005,(6):31-32.
[4] 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38-40.
[5] 沈洪涛,金婷婷.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84-87.
[6] 裘丽娅,徐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J].技术经济,2006,(10):118-121.
[7] 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07,(3):9-16.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震(1976-),男,江苏扬中人,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讲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与审计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77-02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以及与会计信息服务有关领域的一线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会计诚信和敬业精神,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重点掌握从事会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能力和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及其相关技能,能够通过职业培训或自学考试等继续学习的渠道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就要不断推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当前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教学方法落后。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在进行会计教学时非常注重实践教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要求一毕业,就能够直接从事实务工作,而不是埋头搞研究。目前在我国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中,课堂理论教学占2/3或3/4,实践教学非常少。仅有的实践教学,也只是停留在会计模拟室中填写凭证、编制报表或大量地做会计实务题,没有和社会生产实践中的经济业务挂钩,缺乏真实性与实践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必然是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会计实务操作人才,而非会计理论研究人才。由于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许多单位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接收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生进行实习,这样,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学生只能在课程学习中,将其会计业务的实习锻炼放在校内进行,表现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会计模拟训练。
第二,对专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不足。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就业岗位主要有会计、出纳、统计核算员、管理软件操作员、账务核算、工资核算、财务管理、电算化操作、稽核、会计主管等。通过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调研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对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技巧等进行职业分析,可以得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会计流程运用、基本经济业务处理、成本核算、电算化系统操作及专业拓展等能力。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其实践能力较差。比如,如何与银行打交道,如何对账、设置账户、办理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计算税金、处理应收应付款挂账等。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仅突出了“会计流程运用能力”的培养,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面对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自然就缺少明确的认识。
第三,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提高。当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存在多方面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单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一课堂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级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设备、设施及实践教材的缺失导致实践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很少有到企业实践和锻炼的经历,“双师型”会计教师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实际经验和具体操作技能不足,动手能力有限。这使得会计专业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很多学校出于成本考虑,让教师疲于上课,不可能抽出时间认真备课,专业教师只能是重理论、轻实践,缺少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第一,优化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反馈结果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应用能力为目标,要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在计划总学时中的比重。在实践课程建设中,应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考评体系,既重视基础理论的基石作用,又强调实践技能的提高。学校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分几个层次展开,如认知实习、会计综合业务技能实习以及毕业岗位模拟实习等。认知实习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基础的平台,对单位的财务凭证、账簿、报表和单位的基本生产经营环节有一个基本认识,具备认别会计操作流程的能力;会计综合业务技能实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的训练,获取对原始凭证的处理、填制记账凭证、成本核算、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和电算化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毕业岗位模拟实习是让学生在仿真的模拟职业现场环境中,巩固前面两个层次的能力训练,并加以综合运用,同时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或实习岗位的专门培训,使学生熟悉真实工作环境和财务流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针对不同课程,分别采用模拟实习、案例教学、校外实习、会计实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内容教学,从而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自身会计素质。
第二,构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应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作为培养学生的理念,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能够将高级会计人才的劳动成果,如会计制度设计、税务筹划方案、融资方案等,通过自己的劳动具体落实下来,并能为企业带来现实经济效益。同时,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于培养中小企业的主管人员和管理人员。(2)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高职高专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职业道德与文化素质、专业基础能力、电算化应用等几大模块进行教学,由传统的学科体系向模块课程体系转变。比如,针对当前社会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假账盛行,可以设置职业道德与文化素质模块,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既满足了“以学科体系为主线,同时渗透能力培养”的要求,又满足了当前形势下对会计人才的质量要求。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可以设置“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主要集合财经类通用的专业知识和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如基础会计、成本会计、出纳实务、会计操作实训等。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冲破学科体系束缚,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较宽广的专业基础,以适应不同岗位的转换。考虑到会计现代化的专业特点,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重点加强学生对当前社会两大主流财务软件――用友、金蝶的学习,强化学生应用和维护会计软件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就业。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是“注入式”、“满堂灌”的知识传输型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有意无意地挫伤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案例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决策。同时,在实践课程教学方面,邀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作兼职教师,讲授一门或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认同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第四,充分提供多种途径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和定岗实习机会。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综合实训、实习和具体安排到企业中的定岗实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虽然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实习效果仍不容乐观。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定岗实习,但没有实时的监控和反馈,对于学生的实习效果也没有很好的评价,简单的一份实习报告并不能真正反应学生的实习情况。因此,要通过产学结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定岗实习的需要,同时还能认真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为了让学生尽早熟悉真实的工作环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高职高专院校要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广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企业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总之,为适应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始终坚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基础充实、理论够用、以实为本、以能为上”的主体思想为宗旨,努力构建科学、成熟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谷新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9,(07).
「关键词:网络会计模式会计目标
“模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的标准形式,是对一定社会会计实践主要特征所作的综合表述与反映。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毛伯林、赵德武教授认为,影响会计的环境因素有自然、法律和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数据化、知识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一种新的会计模式——网络会计应运而生。
一、网络会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会计理论是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是一个旨在探索会计本质的总体性参考框架,简单地说,会计理论是对会计目标、会计的假设、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以及它们对会计实务的指导关系所作的系统说明。
1、会计假设的变化
1.1会计主体,是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为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的经济业务提供了基础,从而也为规定有关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了基础。很显然,传统会计的主体是明确而稳定的,而网络会计的主体具有模糊性、多元化和不确性,它可以没有场地、没有物理实体、没有确切的办公地点,其经营行为越来越依赖于客户,并且通过合作进行竞争,具有高度的弹性与灵活性,在网络空间中迅速重构和解散。但可依靠网络强大的辐射能力,对其财务活动通过远程报表和远程监控,使其管理能力能够轻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结点。
1.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指假设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不会在可预见的将来清算解散,从而解决了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的问题,同时也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和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的划分提供了基础,但现代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网络会计下的虚拟公司则更是一种临时性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期很短,显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的特征,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
1.3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持续经营假设下的一个必然结果,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同时,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依据。在网络会计下,在时间上省却了手工方式下将业务资料输入会计帐簿的过程,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财务管理实现在线管理,冲破了传统会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樊笼,财务信息搜集处理的动态化、实时化,使得财务信息的和使用能够动态化和实时化,会计期间也要求并可以越划越小,财务报告的随时生成与获得成为可能,只要需要,无需顾及和等待到会计期末,点击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
1.4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有两个含义:
一是在诸多计量单位中假设货币是计量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最好单位;
二是货币的单位价值是不变的。但在网络条件下,企业经营的重心逐渐由有形资源转化为无形资源。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传统会计报表致力于反映企业的过去,对反映企业的现在与未来无能为力,对无形资产和软性资产计量力不从心,致使会计信息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并由此产生的负作用也必将亵渎如历史成本原则、稳健原则、充分揭示原则以及资产计量、收益确认和报告原则等。
2、会计对象的变化
会计对象是研究会计基本理论的起点,只有明确的会计对象,会计工作人员才能明白其工作范围,分清会计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界限,最终更好地为经营管理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传统的会计对象是资金及资金的运动,在网络会计条件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即主体范围已发生了变化,企业有形资产的比量相对下降,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越显重要,衍生金融工具广泛应用,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户、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会计介质逐步向电子化发展,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均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已不存在货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电子货币进行网上结算,会计部门和其它部门相互融合,分工模糊,使得传统的“资金运动论”已不再完全适应网络财务的需要。
3、会计基础的变化
传统会计的确认基础是应计制,按照应计制编制的财务报表,不仅向使用者反映了涉及现金收付行为的过去发生的交易,而且还反映了将来支付现金的义务,以及将来可以收到现金的权利。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许多对外交往事务、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及大量的经济业务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不存在多个期间中、前、后各期的确认和摊销问题,因此,会计方法必须尽可能采用具有一般可理解性的概念结构。为此,扩展和改造原有帐户体系使之与计算机网络处理特点相适应、现值计价、恰当地反映现时价值、改用增减记帐符号,直接反映会计要素的变化,以时点为基础实时动态处理、控制及动态的信息披露,采用现金制会计处理方式,尽可能排除会计基本信息中的预计与摊销因素,排除人为调节成分,使得传统的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4、会计职能的变化
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和控制。其中,核算是基本的,如实对价值运动作发出的数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一个系统、全面、综合的了解。在网络会计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会计数据处理相当及时,业务一旦发生和确认后可立即将其存入系统并主动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并随即进行检测处理,业务信息可实时转化且自动生成会计信息,由此会计的职能已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计算机网络无法替代的方面,最大限度提供消费者、投资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控制是会计的间接职能,体现为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控制,基于网络的会计系统,会计信息将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公开,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和人事部门直接采集,而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也可以根据授权,通过网络直接获得信息,瞬间沟通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二、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目标的冲击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应有一定方向和目的或是应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目前,不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都只能使使用者初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无法传递和满足投资者实时需要和特殊需求的信息。但在网络技术下会计数据的处理相当及时,业务一旦发生,经确认后即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主动送到会计信息系统随即检测,时效性显著增强,时间上不受休息日和夜间的局限,空间上不受时差的限制,用户只要打开电脑就可以查询到所需要的内涵明确、能直接看懂和不需要进行再加工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其目标有信息供给、信息鉴证和信息消费三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供给。其总体包括对财务数据的全面分析、比较分析和重点分析等多项注意力信息。信息供给的方式既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可视又可听的网络形式。财务数据的全面分析是从项目分析、比率分析和综合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财务数据的比较分析是将分析的结果与历史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和标准水平等进行比较;财务数据的重点分析是从公司利润分配方案、公司内质与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通过以上分析推断出公司的业绩与发展前景,更为深入地了解公司经营状况,以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挖掘公司的潜在价值。超级秘书网
2、信息鉴证。由于信息主体提供的信息是通过人脑分析加工后得出来的,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有必要对据以分析加工的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各数据之间的逻辑性和分析结果所包含的潜在经济内容进行鉴证与说明。
3、信息消费。凡是财务信息的需求者都是信息的消费者。目前,我国财务信息的消费是无偿的。随着信息加工提验难度的加大,消费方式将是有偿的。信息是有价值的,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尾语
关键词:社会会计;社会中间层;行业协会;集团公益诉讼
中图分类号:DF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136-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地活跃在经济舞台上,其中上市公司在引领中国经济复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被人们称为“中国脊梁”。但是根据2010年7月22日《信息时报》报道:“据统计,2004年至2008年,证监会共进行行政处罚210件,其中对信息披露的处罚90件,受到处罚的董事和高管达738人次;而2009年以来,行政处罚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中国上市公司董事受处罚的数量,也居世界各国前列。”信息披露与会计财务报表息息相关,会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计为政府的经济管理提供会计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的利益者提供企业的经营信息。但是会计的失真现在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利益的驱使以及监管的力度较弱等问题使得会计信息的虚假问题层出不穷,这就使得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并根据症状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以求能够尽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探索,大部分学者支持在我国建立两个层次的监管体系,一是内部监管体系,二是外部监管体系(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大致相同,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意见,笔者在下文中粗浅地阐述这个问题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内部监管
1.可能性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这是内部监管的心理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律的意识,这种道德观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内心,引导着我们坚持诚信和坚持遵守法律的约束。尽管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如今我们已经在与道德相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内心的纯洁已经被当代的商业利益侵蚀得所剩无几,但笔者认为内部监管是不能放弃的,人类在发展的道路上有时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但终究会走回正确的道路,这是人的理性所决定的。《会计法》第五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第27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是内部监管的法律基础。法律明确规定了内部监督,并且对于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免于遭到报复给予了保障。有许多人认为,自我监管是不太可能奏效的,因为人们都有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内部人员作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统一体,在实践中能否存在内部监督值得怀疑。但是,法律必须规定企业内部的约束,即指引一个大的方向,督促人们进行自律。
2.上市公司中的内部监管层级
(1)会计人员的监管。具体负责会计核算的人员处于层级的第一层,把握着公司财务登记的具体工作。由于他们是最贴近工作的人员,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检查,更能够发现问题,把问题扼杀在最初。(2)财务总监。其负责财务部门的管理,是会计的直接领导,可以从较宏观的角度把握这个公司的财务运作,指导会计人员的工作。(3)总经理。其管理整个公司的运作,而不仅仅是财务,可以从整个公司治理的大方位对财务进行监督检查,但由于有时总经理未必精通会计的知识,对于细节问题可能照顾不到。(4)监事。《公司法》赋予监事监管财务的权力,监事会作为一个独立于董事会的部门,其成立的意义就是监督公司各项决策,保证公司合法运行,我认为其对会计的监管会比较客观。(5)董事。董事会掌握公司的大权,决定着公司的走向,其地位之高不用多说,但是由于其大权在握,许多公司的董事会为了谋利,迫使会计虚假制作财务报表,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董事在内部监管中的作用。美国要求高管人员承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与我国在《会计法》中对单位负责人规定的法定责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国目前的相关配套法律还不完善,还没有将高管人员真正置于民事责任的约束之下(如缺乏相关的民事赔偿制度等)[1]。(6)独立董事。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使得独立董事是上市公司的一个独特的内部监管层级,其成立就是为了防止控制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损害公司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以上六个层级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上市公司的内部会计监管,组成了自我监管自我控制的机制。
3.社会和道德会计的引入与借鉴
随着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得风生水起,西方一些先进的公司率先创立了社会与道德会计,这是一种评估、确认和披露公司的社会和道德业绩的方法。丹麦Sbn银行前任执行总裁J・rgen Giversen曾经说过:“道德会计并不是为愚蠢或懦弱的人设计的,它敢于当众揭开你的短处并戳穿你的谎言。”
请看西蒙・扎德克、彼得・普鲁赞和理查德・埃文斯关于社会与道德会计的阐述:
社会报告应建立在公司自愿提供的基础上,通过将公司的活动更为系统地展示给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和公众而使公司不断学习和成长壮大。企业的方方面面都要经过仔细审查,而不应局限于那些由管理层或董事们挑选出来的安全区域。社会报告应以同样严格的要求按年度编制。像财务报表一样,我们认为公司的社会报告应该接受外部审计[2]。
社会与道德会计包含很多方面,如环境审计、动物保护审计等,但笔者认为对会计监管体系最有帮助的还是社会审计,即“计量关于政治、内部管理系统、程序与目标、利益相关者期望与外部基准的业绩评价”。 西方学者正在探究一套旨在衡量公司社会道德的会计体系,用独特的方法衡量企业的社会业绩。在这里笔者并不介绍这套方法的具体操作,仅作为一个介绍性的资料阐述。但是这个新的理论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引入会计的内部监管之中,用一份不同于财务报表的报告揭示企业在对自我的监督方面完成得如何,并披露给公众,以促进企业对自我的审核监督控制。当然,这套体系还在研究和完善之中,尚未普及,只在西方的个别企业有所运用,据我所知中国还没有企业进行社会报告,但笔者希望不久的将来企业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强对自身会计监管。
二、外部监管
孟德斯鸠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尽管我们不能忽视内部监管的作用,但单单依靠它是不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还必须依靠外力的介入,以权力制衡权力。外部监管包括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
(一)社会监管
1.社会中间层监管主体的勃兴
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大政府小社会的色彩仍旧非常浓厚,政府高度管制经济的痕迹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消除,社会中间层发展较为缓慢。但在西方国家,社会中间层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例如,英美法系国家通常存在一个强大的会计职业,它们实行自律管理,同时对本国的会计准则的制订施加重大影响[3]。 “在传统国家角色改革的过程中,各国的共同实践是减政放权,把有限政府资源用于最必须的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权威,同时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由它们负担某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这样做的后果之一就是非政府社会团体的作用日益扩大。政府不再是人民利益的唯一代表。”[4]
2.社会中间层监管的优势
(1)民间性。社会中间层是民间性组织,不隶属于政府,于是与被监管对象保持着一种柔性、有亲和力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工作,而消除政府监管时的强制性的弊端。(2)专业性。社会组织通常都是由在某些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组织而成,对于某些行业的监管可能比政府更具有话语权,因为它们更了解行业的发展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切中要害。(3)社会公益性。社会组织成立的目的及作用都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提供部分公共物品,弥补政府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3.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革新
《会计法》第31条规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年度报告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关系到众多利益相关者,必须谨慎对待,但目前会计师事务所造假事件不断浮现在公众眼前,大众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的印象大打折扣,是时候对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制度进行改革,以恢复这个行业的秩序。
法律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但是上市公司可以任意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被委托人由于受雇于委托人,必然以委托人的权益为出发点,导致不能进行公正地审计。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某些地区以“摇珠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受委托的拍卖公司,对委托审计进行改革。以下是笔者的设想:由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根据对一个地区内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估来选出若干信誉好、专业知识强的会计师事务所组成一个备选团体,然后这个地区的上市公司每年进行摇珠抽签,在这个备选团体中抽签选出一所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公司的财务报表。如果有些地区由于资源限制达不到一年一选的话,可以适当调整为两年一选或者三年一选。上市公司与选出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之后,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查合同,如果认为合同违法,应予以纠正。每年度上市公司直接将约定的审计费转入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账户,再由注册会计师协会转给会计师事务所。
在笔者的设想之中,注册会计师协会担当的任务特别重,所以要发展壮大协会,人员和财力物力都要跟上。但是,根据我国目前行业协会的发展来看,这样强大的协会尚未成型,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有人会对此举是否侵害上市公司的契约自由提出疑问,但在笔者看来,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本位,有时必须对私法自治给予限制,以谋求公共福利最大化。现代民法的理念为实质正义,价值取向为社会妥当性,模式为具体的人格、对财产所有权的限制、对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的限制、社会责任[5]。所以,对于上司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同加以限制有利于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更加独立公正地完成审计工作,而不受委托人的影响,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政府监管
我国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正从控权向放权转变,但是很不彻底,许多领域仍旧由政府掌握监管的大权。笔者认为政府的监管有一定优势,但是缺陷也有很多,例如专业化不足、行政程序烦琐、寻租机会多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的经济改革,需要进行革新。
1.外部监管重心向社会中间层倾斜
由于上文所提的社会中间层在监管方面的优势,政府应该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使社会中间层成为外部监管的中流砥柱。国家在立法时应当将社会组织和政府的监管职责分列清楚,给社会组织更大地空间去施展它们的优势。政府制定政策时也应该考虑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社会组织,例如向社会组织的捐款不收税或少收税,保障其财力物力人力。当然社会中间层也有可能滥用权力,故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监管,但起码政府可以抽身于具体公司的监管,而着重于对行业协会的再监管,政府在监管层级上应该属于最高一层,这样可以用有限的精力掌控上司公司的全貌。
2.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在处理我国以“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为核心的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中,提供了一定的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规范。但由于资本市场建立时间较迟、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缺乏等原因,《若干规定》在具体操作性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我国因为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所导致的侵权民事赔偿依然难以落实,投资者利益无法得以有效保障[6]。笔者认为,立法单单保障民事赔偿制度还不足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应当建立起集团公益诉讼。目前的民事诉讼必须以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为前提,即有行政前置这一障碍,使得民事赔偿制度往往耗时过长或者民事诉讼由于行政机关寻租而失败。投资者不都是精明的专业的人,很多人并没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权益是否收到侵害,故立法如设立集团公益诉讼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受侵害的一人(或多人)代表受侵害的整体提出诉讼,法官判处被告建立一个赔偿基金,使得其他没有参与诉讼的受侵害的人也可以从此诉讼中获得赔偿。由于赔偿金额的巨大,使得上司公司不敢任意妄为,具有威慑性,可以更好地监督上市公司谨慎披露会计信息。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能够展开讨论,仅是提出一个建议。
总体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体系并不完善,还有很多地方尚待建设。此文中我仅是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还有具体细节尚待斟酌。会计监管体系中,不能忽视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其次要着重加强社会监管,再者是对于国家立法的修改,力求结合三者以达到一个互相制衡监督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岩.对当前现代企业会计监管工作的思考[J].行政管理,(23):318.
[2] 西蒙・扎德克,彼得・普鲁赞,理查德・埃文斯.构建公司受托责任[M].王咏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5-107.
[3] 刘燕.会计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3.
[4] 王全兴,管斌.社会中间层主体研究[EB/OL].华中大法律网.
[5] 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J].律师世界,2002,(5).
[6] 张华林.会计法制建设法理基础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50.
Research on the account regulatory system of the listed company
GAO Chao
(Ethnic economic law college,postgraduate college,China politics and law university,Beijing 10008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