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一生物学

初一生物学

时间:2022-12-14 20:2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生物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一生物学

第1篇

有的学生感觉自己对生物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这不能成为生物成绩不理想的借口。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好初一生物的诀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好初一生物的诀窍I、瞧察、实验的要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很强的学科,要想控制它,就得亲身瞧察、实验。不管动物学、动物学还是生物卫生,都与实践联系很紧密,所以学习每一章每一节都需注重从瞧察、实验进手。

(一)明确瞧察手法

不管瞧察标本、实物还是瞧察实验,都要先经过预习,了解瞧察的手法,才华使本人的注重力集中正在所需瞧察的东西上,才华对症下药地进行精细的瞧察,才华对瞧察的东西有明确的感知。

(二)要按雄道的步骤瞧察

瞧察的步骤和要领一般要由东西的全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全体。瞧察应先指向于东西的各个部分,先瞧上面、前面,后瞧下面、后面,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养成按顺序瞧察的习。瞧察时要精细,以了解其特、作用、种种细节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全体获得确实的全面的深进的熟识。

(三)瞧察时要用多种感官和分析器

不但要用眼瞧,也要凭据东西的实践情况使用听觉、触觉等器官精细感知。如蚯蚓的体外,大部分体环生刚毛,刚毛较小,不易瞧清,常超卓忽略。要用手摸,用触觉感觉刚毛的存正在,进一步瞧察蚯蚓运动的情况,领会刚毛有帮手运动的作用。

瞧察时要积极考虑,将生动的直瞧与抽象思想相联合,组成正确的观点、断定和推理,熟识事物的本质。如了解鲫鱼种种鳍的作用,可用几条作实验,一条走?失胸鳍和腹鳍,一条走?失尾鳍,一条维持种种鳍完好无缺。瞧察三种鱼正在水中游动的情况,考虑它们差别的体现,就可以分析总结出种种鳍的作用。

别的,要及时做好瞧察记录。记录瞧察结果既可以稳定后果,又可促进本人精细瞧察和考虑。

(四)要勤于动手

除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外,要本人动手作生物标本和做实验。这样不但能加深印象,更能扶植分析标题和解决题手法能力,还会扶植动手作能力。别的,注重对大自然的瞧察,联合本人身边的质料做多种实验,如解剖、养殖等等,就更能扶植本人学习生物的喜欢。

II、阅读、探究的要领

阅读教科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之一。只要卖真阅读教科书,才华深进理解并牢固控制所学习的学问。怎样阅读呢?

(一)可接纳带着标题阅读的要领

如学习“鱼的多样”一节时,可以边瞧察、边阅读,找出相关文句,对下列各标题作应:①乌鱼的生活习是怎样的?它的外形结构有什么特适于捕食小鱼?②比目鱼的生活习是怎样的?它的外形结构有什么特 适于底栖生活?③肺鱼的外形结构有什么特?这类鱼为什么喊肺鱼?④凭据以上种种鱼的情况,想一想鱼网的主要特 是什么?

(二)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问结构

有些章节,阅读课文后要考虑其学问的内正在联系是什么。有些教材内容固然联系实践但无标本可瞧察。如“海洋鱼类资源的掩护”,这就要分析教材探究其学问结构,接纳分析式的阅读要领。这样既能读进走,又能记得清。

(三)弄清观点

生物课中名词观点较多,难记易混,是学习中的难点。正在阅读课文时碰到的观点要进行分析,弄清其内涵,还要晓得同类观点有哪些,学习时要前后联系相比,务必弄清。如完整与不完整;生殖回游、索饵回游与季节回游;留鸟与候鸟等。对这些同类观点,要注重经过相比,找出异同,从而构身明确、正确的观点。

总之,阅读与探究联合起来,才华使智力得到发展,组本钱人解决题手法能力。如读到课文中所讲的两栖动物的外形结构与水陆两栖生活相顺应时,本人就可以考虑田鸡的外形结构有哪些特是适于陆上生活的,有哪些特是适于水中生活的。课文中写鲫鱼身体反面深灰玄色,由反面到腹面色彩渐浅,腹面白色,这种体色使鲫鱼不超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觉。读到这里,我们就该卖想一想为什么不超卓被敌害发觉?经过这样考虑得出的答案,印象就相比深进,并会逐步改变融会贯通的学习要领。

别的,还要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注重瞧电看“动物世界”以及相关科技电影等,这些都能扩张看野,并激发学习生活的喜欢。

III、回纳整理要领

回纳整理学习内容不但利于控制学问,利于记忆,并且更重要的是能从事物之间更广泛的联系中找到新的规律,悟出新的原理来。所以,每学完一章,要小结一次,回纳本章主要内容;学完一单位,要小结一次,回纳本单位主要内容;学完一本书,要做一次零碎的总结。

例如,学完了动物根、茎、叶三章后,可做这一单位的总结、回纳、分析、相比,找出正常根、茎、叶外形的主要特,双习旧学问,明确观点,这是第一步,进一步要考虑比方神仙掌,使用所学观点分析哪部分是叶,考虑为什么说肉质扁平部分是茎,上面长的刺是叶,有什么凭据;进一步再考虑为什么说番薯是根,马铃薯是茎,凭据什么,为什么神仙掌上的刺是叶刺,柑桔上的刺是枝刺,凭据是什么。这样总结后可以找出根、茎、叶的规律及其识另外要领。又例如,学完了动物学的教材后,做一次零碎的总结,进行深进一步的考虑,就可以发觉,正在动物学教材中贯串两条主线:一条是动物的外形结谈判生活环境一致的瞧点,另一条是动物由低比及高等、由简略到双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瞧点。这就可以从客瞧的角度,更明确地理解,控制动物学。

总之,学习生物学要凭据“瞧察、实验——阅读、探究——回纳、整理”的线索进行。这种学习过程的结构,是相符辩证唯物主义的熟识论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初一生物的学习建议I、认真预习,专心听讲,做好笔记

1.想收到好的听课效果,就需要课前做好预习。

2.上课专心听讲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关键。

“听讲”是有技巧的,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并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3.笔记是简化了的课文重点。

听课时,将老师讲授的重点记录下来,可加深印象,减轻考试复习的负担。

II、归纳整理、对照比较、重视图解

1.充分理解专有名词、现象原理和课本笔记,再将相关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2.用心比较各种生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行分类归纳,如此才能融会贯通。

3.生物学有非常丰富而且十分重要的图片资料,配合图片的说明,可以使你迅速了解生物现象的来龙去脉。

III、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方面,生物学研究的东西都是活生生的。“活”的东西,重在理解,切忌“死”记硬背!——活学

另一方面,生物是一门生活科学,她来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知识就会“为我所用” 。——活用

IIII、人人动手、亲自实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实验教学是生物学主要特点。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实习、调查等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帮助同学们掌握知识,而且能够使我们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在科学态度、意志、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IIIII、用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统领生物学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以下生物学观点:

1.生命物质性观点 生物体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生物的诸多生命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甚至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生命活动。

5.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界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6.生态学观点 基本内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浅谈初一生物学习方法一般科目的学习分为四个环节:预习、听课、巩固、提高。当然,生物也不例外。

预习是轻松但又必需的环节,为了提高听课效率,课前可将课本的重点、难点与自己不懂的地方勾出来,完成课后练习,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听课是最重要的环节,上课时,需将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消化、吸收。同时,将各个知识点条理,做好笔记,还应积极动脑,尽量与老师的思维同步。在上课的过程中,若有某个知识点听不懂,可暂时记下,千万不可一味停留,以免影响下面的内容。

巩固就是课后复习。复习时,应结合笔记本将课本吃透,把上课不明白的地方弄懂。课本是基础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可提高。

目前,课本上有较多的知识点需要记忆,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背诵是必要的,但不可只总单纯的记诵。可结合练习题,一边做,一边梳理自己的知识并记忆。做题时,应该有信心,千万不可一味依赖于答案。在做题的过程中,同时可检查自己的学习是否有漏洞,争取将每道题目都弄明白。有些知识,时间一长,就被遗忘了。所以,在平时,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外,还应复习前面的内容。久而久之,那些难记的内容自然是记住了。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千万不可好高骛远。在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暑假,可适当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些较难的题目,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向别人请教或帮助别人解答问题都会受益良多。在与同学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问题,形成一种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2篇

1.1“我的菜地,我负责”植物园种植活动

我校利用30万经费开发设计了一块约350平米的多功能菜地。菜地开发的初衷就为了方便我校小学部一二年级的学生种植及观察植物生长历程。然而种植实践活动及观察植物的发育历期正吻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这部分内容。被子植物的一生这章节需要学生们重点掌握种子的结构和萌发条件,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各个部位的作用,传粉受精的过程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章节知识点非常多,其中很多的知识也是难点。因此对于本章教学内容,我充分利用校园菜地资源,划分菜地区域,给学生分组,4人一组,每组2块菜地,实行“我的菜地,我负责”管理策略。先带初中学生在各自菜地播种,播种这个实践过程就让学生们了解到种子萌发的正常环境条件,然后再设计不同温度、水分过多或过少,无光或有光、真空等实验室条件,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种子萌发所需外界环境。活动中习得知识,活动中展开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更好明白生物知识的现实意义,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2“我的植物,我管理”校园植物生命档案的建立

学校给各班分配了校园包干区任务。根据生物学科的特殊性,我把各包干区进行进一步划分落实到各班学习小组,各班学习小组负责观察并记录各自指定区域的植物,并自行查阅资料,熟悉其名称,了解其生长特点及在国内或者国外分布情况,可能的话,熟悉其药效和其功能。另要求各小组为自己负责的区域植物至少设计一份个性化植物牌。许多小组利用了2013年9月-2014年12月这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追踪校园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建立生校园植物生命档案,并在空余时间设计了至少1份个性化植物牌。这种实践性的课外学习是“做中学”在生物教学中课外延伸,它极大地深化了学生对生物学科认知范畴,让学生们明白学习生物学不是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学习生活化的生物知识,并学会运用恰当的学习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生物问题。

1.3“大手牵小手,温馨我明德”植树节活动

在植树节来临之际,利用初中思品课和小学观察课,七年经和一年级学生结对走进校园,举行了“大手牵小手,温馨我明德”校园植树节活动,这是一次大型的“做中学”实践活动,七年级同学刚好利用了上学期学习植物生长知识,借植树节来临之际,带一年级的小朋友实践一番。七年级5位同学与一年级5位同学组合成一组,共同在校园指定区域内栽下1棵树苗,七年级的学哥学姐主动承担了搬运、挖坑、栽树、填土等力气活,一年级的小朋友积极参与为树苗浇水、整理草皮等任务,并设计制心环保卡片挂在所种的树上。看到自己亲手栽下树苗,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满足的笑容。通过这次活动,七年级同学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技能,在与小朋友相处之后,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得到很大提升。

1.4“模型化”教学

初中生物知识更多的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生活化知识,尤其是初一阶段。初一上册主要是学习细胞和植物学知识,初一下册主要是学习人体生长发育及系统等方面内容。如果初一上册属于可视化、宏观化知识,那么初一下册则属于理性化、微观化知识。在初一下册学习过程中,难点较多,比如学习心脏的结构、功能及血液循环途径这节,很多同学很难理解及记住本节内容。在教学过程,我购置了能自动拼拆的自然大心脏模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指示图标,自行认识拆开的心脏结构,然后独立将其拼接成正常模样。在这种动手过程,学生们对心脏结构就了如指掌,随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将所看到心脏结构绘下来,接着让学生对照书本认识心脏的功能,在心脏图纸上绘出血液循环路径。课后布置个性化特殊作业-自行设计心脏及学生循环模型。孩子们会用蓝电线表示静脉血,红电线表示动脉血,利用520胶水粘贴塑料围出一个心脏模型。这样动手完成作业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2“做中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第3篇

1.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实验安全进行的保证。我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1 教师以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模仿。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对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操作,对学生进行指导。

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中,我就取镜和安放、对光、调焦、观察等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规范的实验示范,做到每讲一点就规范地做一步,学生模仿着操作一步。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一边讲:“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我进行实验。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又如观察物象时,我在屏幕上投影:“先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物镜,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再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安全、快速地观察到物象。

1.2 提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显微镜有关的实验常常因为操作能力较差而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为此,我在生物实验课教学时,常常采取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之前提出:在显微镜下只能看清楚一层植物细胞,如果叶的横切片太厚,你能不能看清楚叶片的结构?如果看不清,应该怎么办?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用双面刀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标本,而且学生也很用心地挑选最薄的切片。这样提高了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上实验课时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

又如,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实验之前提出:“气泡的有无是影响观察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才能避免气泡的产生呢?”利用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玻片标本时,就会严格地效仿老师的规范操作进行实验。如规范地取盖玻片,利用镊子轻轻地压一下盖玻片。因此观察效果很好,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2.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或标本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观察)什么,怎么“看”。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更好。

例如,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教师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自己采集到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各个器官。在用放大镜观察植物果实时,要求学生按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其组成情况。这样就会大大缩短观察时间,观察效果也很好。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比较容易掌握而且非常有效实用的观察方法,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1 植物的观察解剖实验要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比如,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如果先解剖和观察花蕊(雄蕊和雌蕊),那么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会受到严重破坏,从而不利于观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所以,在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应按照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即先观察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将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来,再观察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解剖开,观察子房内胚珠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花的每一部分的形态和结构,同时也利于制作花的粘贴图。

2.2 运用比较的方法。

比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处理后的叶片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在滴加碘液后颜色的变化。简要说明原因,并且提出:“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这样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生物学规律:绿叶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又如,在进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装有新鲜蔬菜和烫熟的蔬菜的塑料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不同。简要分析原因,并且提出:“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这一生物现象发现这样一个生物学规律: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大有好处。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所谓实验中的表达能力,是指运用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无论是人教版的初中生物学课本还是苏教版的初中生物学课本,都加大了探究实验量,探究实验的关键就是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加大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3.1 教师必须坚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例如,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中,先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配制体积分数为5%、10%、15%和20%的酒精,再将水蚤放入体积分数为5%、10%、15%和20%的酒精中,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心脏的跳动,并记录心率。列表或绘制曲线图表示实验结果。分析全班的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溶液的体积分数就不会配制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心率就不会记录,当然也就得不出正确结论。

第4篇

一、语言要生动、形象、讲究趣味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外在因素或个体的自身原因,在学习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障碍,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克服这一点。

1.形象贴切的比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我在初一《生物》(上册)各种组织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用与生物学相关的文学形象比喻。分生组织――雨后春笋;机械组织――不屈不挠;输导组织――藕断丝连;保护组织――出污泥而不染。事实证明,通过教师形象贴切的比喻,并运用具有感彩的语言,把生物学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语言富有感染力,学生听课津津有味,课后余味无穷,且记忆牢固。

2.有声有色的比拟。为了使学生对课本内容具有鲜明的印象,我在高二《生物》教学中讲到生动有趣的适应现象时,采用比拟讲述。保护色――“我不在这里”;警戒色――“我在这里,但不要碰我”;拟态――“我不在这里,我是××”。运用比拟讲解,既能使课本内容表达得形象、新鲜,又能使学生的思想产生跳跃性,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生动有力的数据。在高二《生物》第六章生物进化学说中,讲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过度繁殖时,教师激情讲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野心勃勃,称雄称霸,想把地球占领。请看一组数据:家蝇每10天就能繁殖一代,每代产卵1000个,如果这些卵都能成蝇,那么一对家蝇在一年内的后代就能覆盖整个地球表面。一只草履虫一年内繁殖的后代可达7.5×10[109,]个,这个数量的草履虫用一个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直径的大空球也装不下……当学生听到这些形象直观的数据时,不得不对生物的繁殖能力惊叹不已!

二、语言要严谨、准确、讲究科学性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不仅要有趣味性,而且要有科学性。如果教学中指鹿为马,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误人子弟。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①对生物学概念的表达要准确。如不能把动脉血说成干净血,把静脉血说成脏血。②对生物学观点的传授要严格。如不能把生物适应环境的某些结构说成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如不能讲“鸟类为了能在空中飞翔才有翅。”这种说法犯了“目的论”的错误,是不科学的。生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是进化来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③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教师示范的同时指导性讲述一定要准确,语言的科学性更显得重要。如在初一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观察这一步骤中,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不能讲接触)玻片标本为止。眼视物镜(不能讲眼视目镜)。④对亚显微结构的内容不能失真。如在基因对性状控制一节课中,教师讲每个染色体含有(不能讲只含有)一个DNA分子,因为在有丝分裂中,分裂间期复制后的每个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⑤有些专有名词的部位不能讲错。如手不等于肢,足不等于脚等。还有些如一般、主要等词语不能随意丢失。如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主要两个字不能丢)场所等等。

三、运用设疑、提问,讲究语言的启发性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起探究思维活动,因为思维活动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计具有启发学生思想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究。

1.问题式的语言 如在初中《生理卫生》呼吸系统的开场白中,设计四个启发性问题作为导言。[教师]什么是呼吸?[学生]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教师]为什么要呼吸?[学生]不呼吸就会死亡。[教师]为什么不呼吸就会死亡?[学生]迟疑,少数答因为没有氧气。[教师]为什么人没有氧气就会死亡?学生答不上来,急待老师讲解。这样设置悬念,学生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2.探究式的教学 如在高二《生物》第二章的代谢概述中,讲完酶的这一生物学概念后,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学生,酶在什么地方合成?[学生]活细胞内。[教师]具体说,活细胞中哪个细胞器合成酶?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多数很快答出核糖体。通过教师启发式的追问,培养了学生跳跃式思维。即酶――蛋白质――核糖体。

3.发问式的小结 如在高二《生物》光合作用一节课中,当教师讲完课,充分利用板书的图解――光合作用过程,设置一组问题进行发问。①某科学家用C14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其转移的途径是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②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充足的CO2条件下:

A.当CO2浓度突然降至极低水平时,发现植物叶片中的五碳化合物含量突然上升,这是因为CO2缺少时,植物体内的五碳化合物不能形成三碳化合物。

B.如果在降低CO2浓度的同时,也停止光照,则不出现上述五碳化合物上升现象,这是因为暗反应所必需的[H]和ATP供应不足,使三碳化合物不能形成五碳化合物。

第5篇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化学元素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对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物和化学隶属自然科学,又都以实验为基础,不论是知识,学习能力还是科学素养的养成,彼此交叉渗透,相辅相成。初中阶段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既能加强本学科学习,也能有意识地进行综合渗透教学,把其它学科知识内容融入到该学科教学中,突破学科的封闭性,进行开放式教学,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科之间的迁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人就生物教学中如何融入化学元素进行了以下实践与思考:

一、生物学科中隐藏的化学元素

本人粗略统计了苏教版生物学中涉及到化学知识:

1.滴管、量筒、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的认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溶液的配置。

2.多种物质的鉴定:淀粉、氧气、二氧化碳。

3.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物质的作用。

4.化学概念或原理:如浓度,溶液,扩散原理。

5.关注环境: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危害等。

6.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发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总结交流,探究过程也强调设置对照实验。

除了上述的知识性的交叉互补,常用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是一脉相承的,从初一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素养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生物教学中妙用化学元素

1.用化学实验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

七年级生物上册有这样一个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书本介绍用带火星的细木条检测是否有氧气产生。可是学生根本不知道物体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这一化学知识,怎么能通过现象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呢?

于是,我在设计新课时添加了一组化学实验,在当着学生的面用化学药品制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装在集气瓶中,贴好标签。为使对比度更明显,再加一个收集了空气的集气瓶。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进集气瓶,让学生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细木条在收集氧气的集气瓶中重新燃烧起来,在收集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在收集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熄灭了。在此基础上再来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了实验结论。

2.借助化学实验揭秘发酵原理

八年级生物《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一节中发酵的原理是个难点。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其中发生的变化?如果把发酵后产生的物质一一鉴定出来岂不妙哉?二氧化碳的鉴定学生已经知晓,难就难怎么鉴定葡萄糖和酒精呢?在咨询化学老师,查阅相关资料后找到了鉴定葡萄糖和酒精的方法。首先将甜酒过滤,然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看着试管里蓝色的沉淀在酒精灯的加热下变成了砖红色,学生激动地叫了起来“变了,变了”,证实产生了葡萄糖。接下来鉴定酒精的存在,浓度为2%的重铬酸钾溶液与70%的浓硫酸等比例混合是鉴定酒精的最好方法。将酒酿溶液过滤,然后滴加到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中,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变成了灰绿色,证实已有酒精产生。这些添加的化学验让学生见识了化学的神奇,这比原来照本宣科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酿酒的原理,牢牢记住了酿酒的产物。

3.以“化学标准”提高学生实验素养

生物、化学是两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过程会使用到一些共同的实验器具。生物学中对滴管、试管、烧杯等常用器具的介绍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具体指导和操作要求。老师一般也不会详细地讲解并强调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常常看到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如滴管横放,嘴吹酒精灯等。但是化学中对这些常用器的使用具都有详细的说明和指导,如果从初一生物开始就对学生正确使用常用器具进行规范而严格的培训,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对初中理科的整体学习都起到促进作用。

三、生化融合,减负增效

生物、化学两门学科都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尽管它们是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科学,但自然界本身是和谐统一的,两门学科对自然现象的研究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说,再设计实验,进行深入研究,检验和修正假说,从而归纳、总结,上升为正确的理论。充分认识到两门学科在认识规律上的结合点和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学好理科知识,处理好理科综合问题,提高综合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导入 导入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67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一堂好课的开头是十分重要的,生物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迅速从课堂外的松懈状态切换过来,快速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状态之中,绷紧神经、集中注意力,随时等待着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要精心的对课堂导入进行设计,用精彩的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这对整堂课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本文就对初中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漫画导入法

W习兴趣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的首要因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让学生有对生物进行持续学习的动机,从而在内部给予学生一种潜在的驱动力,驱使学生去对生物进行不断的探索、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内在乐趣,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中乐在其中,才是教师需要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生物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时期的学生对事物认知能力和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其能够从生物学习中获得的乐趣也有所不同。

就初一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刚从小学毕业,初初进入到中学进行学习,心理特征尚且停留在少儿时期,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且生性活泼好动,思维方式还没有从形象思维的模式中走出来。在此阶段的学生,对一些较为抽象生物概念不太感冒,只对具体、直接的新鲜事物有较为浓烈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充分的运用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采用一些巧妙的教学手段,将知识进行合理的转化,把生物课本中原本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然后再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了,也能轻松的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了。

在对学生进行“种子的萌发”这一小节内容的教学时,直接将种子的萌发过程告诉学生,学生是不太容易理解的,甚至还会感觉到这部分知识是枯燥乏味的。这时,教师不妨换一个方法来将知识予以呈现,用漫画的形式来将一颗小小的种子拟人化,让种子在漫画中以自述的形式向学生们接受自己萌发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了,从而提起了对该部分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进一步的诱导,让学生在看完漫画后,来扮演这漫画中的种子,来对自己的萌发过程进行介绍,这样一种新奇的教学方式能够在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种子的萌发条件是什么?

二、实验导入法

生物学科的基础就是实验,初中生物课本中涉及了大量的实验。就当前的生物教学而言,实验和观察是两种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尚小,因此教学的内容安排均比较浅显,主要侧重与一些关于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这就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使用观察与实验就能很好的对新课进行导入。教师在对课堂进行导入时,由于方法选择为观察与实验,因此教学的手段比较直观,不光让学生感到十分生动,还让学生觉得方法极为具体,也这是这种生动且具体的教学方法,能成功的将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观察兴趣进行迁移,从而让学生对生物理论学习也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样就做到了直观感受向抽象思维能力的递进。同时,也正是这种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跃迁,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且分析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通过大量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合理的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利用,就能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来对新课进行导入,这样才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为主动积极。

三、诗歌导入法

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导入中,语言的运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学生只要运用好了课堂导入的导语,就能对顺利地将学生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而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使用大量的优美语言,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导入方式。教师通过对语言的驾驭,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引用一段古诗,也是可以很好的导出将要进行教学的内容的,而且多采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古诗,能够从古诗脱口而出的那一刻起,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跟着教师转。

例如,教师在对“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古诗进行大量的运用,以古诗来对生物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导入。在教师进行这一章的教学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学生能够一下子就把注意力放到了这句诗上面,这个时候教师再告诉学生,这个诗写的是野草的生长规律,是野草一生的故事,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被子植物的一生”,被子植物有一岁一枯荣的,也有数载一枯荣的,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勾起来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就能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等待教师进行相关的知识讲授。

又如,在进入到该章的第一小节“种子的萌发”的教学时,教师吟出了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这样一下子就将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进行了点明,瞬间就将课堂教学的气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这课堂上活跃了起来,也使得学生产生了对该部分知识学习的兴趣,并将本堂课堂的教学重点突显了出来。

第7篇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结束了。在本学期,本人按照学校的安排,任教初一5到10班的生物教学,针对初一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都希望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知识,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和取得优异的成绩,一直以来,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2007年即将过去,马上要迎来了崭新的一年,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

课前准备——备好课。在本学期工作中,我坚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坚持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一个轻松的环境,但也坚持严格要求学生,逐渐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兴趣。

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新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听课的主要对象是师傅,同时也听科组其他老师的课。本人在该学期利用师徒合作的好机会,多次听师傅的课,顺利完成了听课任务;并且多次听不同学科的课程以博采众长,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听了老教师的课,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把老教师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修改,将老教师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我和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课后辅导工作

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漫漫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提优扶差是这个学期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几个尖子生和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使他们懂得老师没有把他们看扁,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不断提高自己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要求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备课过程,除了依仗手头材料外,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材料补充新知识,并使用视频、制作幻灯片等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刚刚踏上讲台,还缺乏很多教学经验,所以更加努力工作,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五.成绩与反思

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也希望各位老教师多指正我的缺点,从而不断提高我自己.

第8篇

关键词:自主高效;初中生物;新课改;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58-02

就生物课而言,它是一门非常重要且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虽被归并到理科类,但仅以初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面来说,其也有相对偏重文科的方面。人类、动物其实都属于生物,顾名思义,生物学科的学习是对生物的研究,具体一点说是对我们自身的研究。生物学包含很多的深入研究方向,但当前七年级甚至整个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其实是比较基础和简单的内容。并且这些基础内容在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运用。所以学好生物,不仅在于提高分数和成绩,更多的是因为其在生活中有非常广的实际作用,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生活。如何学好生物,养成自主高效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

一、深入理解课改要求,融入教学

(一)新课改是对教学要求的新标准

新课改提出许多对教学的全新定义,主要原则是按照科学探究的原则进行教授,这是因为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科学合理地传达这一严谨原则才能更好地帮助课程讲授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首先要提出问题,而在解决科学问题时通常要做出一定的假设,并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比如,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以及增加重复次数等,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其次,通过实践结合数据进行一个系统判断和分析,得出相应准确的信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实际帮助。在实践的过程中,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通过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相互之间的数据图文交流也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

(二)将新课改融入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新课改不仅是对教学要求的改革,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改革。并不是说某一章节和知识点需要改革完善,而是教师要用更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并对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甚至工作更有帮助的方法来教知识,并在知识储备较为丰富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教授学生知识,教育学生做人。而在当前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学校已以分数论成败,只要考到高分就认为已经达到最终目的。的确,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中,分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这一辈子,在学校读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学校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一味地追求分数有时并不能对学生的未来起到良好效果。所以将新课改的改革思想贯彻到教学和实践中,才会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在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拥有更为全面的能力面对和解决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二、了解学生学习特点,提升学习兴趣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差异

初一学生处于一个并不是比较懂事的年纪,刚从小学升上来,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纪律性,具备一定的孩子天性,好动贪玩,对一切事物有着好奇心。但升入初中后增加数门课程让学生面临很大压力,因此,应了解学生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性。尤其是初一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未成型,孩童的本能和天性还比较重,而且影响其行为的因素太多,如家庭环境、朋友圈、个人喜好等。所以,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具体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但,这并不是说要逐个按照学生特点分别讲课,只是说可以通过一定的技巧实现这一结合各自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使用合适方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可能分开单独讲授课程,但即便所有学生一起上课,教师也可通过一定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相应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用一种他们觉得舒适的方式去接受和学习。

例如,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完成整堂课。对善于表达和表现欲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地给予机会让其上课答题,更好地展现自我;对比较不擅长谈吐而在做题方面很在行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分享一下做题经验和思路;对动手实验能力强的,教师可以让他们带领整个班级进行实验操作。当前,我们要做的不是统一发展和全面提升,而是通过各自比较感兴趣的方式,了解生物知识,产生兴趣,这才能更好地实施整个教学计划,学到真知。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理解教学内容

(一)避免课堂枯燥无味,丰富课堂教学

书本知识是死的,也不会动,这些知识点和汉字通常仅仅作为一段信息静静地躺在那里,然而人们对信息的吸收多寡,主要取决于传授人的教授技巧。知识即信息,是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变化的是传授人的讲授方法,使用易让人接受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照本宣科后圈重点、背关键,最终使用题海战术加大题量进行巩固,不可否认,这确实可以快速有效地提升成绩,但实际上对这些知识能真正读懂学透的又有多少?新课改所要求的不仅仅是课程改革,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善。学校教授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很好的习惯,产生有益影响,所以说多方位地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我们都不会陌生,因此,良好的实践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当前所学理论知识。而在初一年级的生物课程中,可进行的实验很多,如对种子结构的了解、显微镜观察细胞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堂知识。

例如,对种子结构的学习,了解种子的具体结构:种皮、胚芽、子叶等,可通过实际实验的观察和了解,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更加深入地理解与运用书中知识和相关介绍。再如,显微镜观察细胞,对于新鲜事物,人们总是带着好奇心去了解,通过具体细胞的观察就一定能更好地理解细胞知识。结合实践,加深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总体印象,更好地以实例化方式理解抽象知识,以达到深度学习融合的最终目标。

四、将兴趣转化成习惯,提高学习自主性和高效性

(一)将兴趣提升转换为习惯,促进自主性形成

上述所讲内容强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有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对全新的事物,人们首先会产生疏远和排斥情绪,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继续学习这门课程。

但兴趣的提升是为了最终形成自主性。这不仅是对生物这一门课程有益,更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兴趣并不代表自主,所以在引起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更多的是要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平时多督促,潜移默化,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实现高效性地领悟知识。自主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不管在学习生物课,还是面对今后的生活,这一品质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更快地解决困难,达到目标。

(二)小部分带动大部分,实现学习环境的整体提升

学习永远不是一个人的事,人们所处的环境、他人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并不仅仅是说学校环境,也包括家庭环境、班级学习氛围等。家长和教师从年龄上说,不太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而同学之间因为是同龄,有共同的交流话题,可沟通的“小秘密”众多,更容易产生影响。

结合个体特点,使用一定的技巧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从而对生物产生兴趣,甚至养成学习生物的本能习惯,可借助一小部分用功学习的学生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小部分优秀学生的引导和推进,再加上教师的从旁促进,一定能形成较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整体自主高效地学习。

五、结束语

生物虽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牵涉范围非常广泛,但仅就初一生物来说,其知识是非常基础的,且这些知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运用得也比较广泛。但如何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才是关键。因此,只有体会新课改传递的教学思想变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好地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学习自主性,达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杜素永.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145.

[2]满彩英.浅谈初中阶段高效生物课堂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234-235.

[3]倪曙光.如何构建初中生物自主高效课堂[J].赤子(中旬),2014,(03):34-35.

第9篇

【关键词】 生物园 实践 探究 创新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祛。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最初的设想

网络流行"开心农场",我们能否开发一个现实版的农场呢?

在校园里,一楼第一生物实验室的北边,垃圾箱的东边,有大约20多平米L型空地,曾经的垃圾箱已经移走,偶尔有垃圾从楼上窗户飘落下来,显得有点脏乱,每天清晨,阳光从东边照射下来,下午,夕阳从西边洒下余辉,这块场地安静的差点被大家遗忘,为了清洁和树立学生良好风气,我们想把这里申请成为生物实验田,成为生物教学实践和观摩的园地。

如果有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有蜂蝶飞舞、鲜花绽放美丽的景象,那么这里不再是脏乱死角,或者寂寞一角,而是美丽绿湾,小小的花园。也许会变成学生学习生物、动手实践、探索观察的学习乐园。这个想法很快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我们就这样拥有了一片小小生物园。目的是集思广益、带领学生大胆创新,开辟一番新天地。

(二)开垦、规划、耕耘、播种

2011年春天的一天,小小生物园诞生了,同一天,手机报提示:西安市楼市平均房价每平米7447元,真是寸土寸金啊!在房价日益上涨的城市,突然得到一块免费的属于自己的自留地,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我传达了这个信息,小小生物园让同学们热情高涨。

怎么规划呢?首先是设计标语牌,2米X2米的展板,前言思考了很久,还向领导、同行教研室的老师们征求意见,最后定稿如下:从蚯蚓到鼠妇,这里是动物的地下乐园;从玉米到洋葱,这里是"开心农场"的现实版;从书本到现实,这里是探索生命奥秘的试验田。这里展示了植物的一生:从种子萌发、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每个阶段都揭示着生命的奥秘。这里微缩了自然的和谐:种子与虫子相互依存,动物植物微生物重修旧好。看懂什么是遗传变异了吗?看到根瘤菌长在哪里了吗?让我们从这里出发,细心观察,大胆质疑,探索生命的真谛!

然后设计墙上7个窗户之间六块空白墙上的宣传展板,分类为:前言、无土栽培、园艺植物、传统作物、奇花异草、食肉植物。网上搜索相关图片,规划图片格局、大小尺寸、联络美术老师设计、出图、装裱、塑封、还要防雨、防风、上墙悬挂。

每个班级各分得一块地,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不仅仅是生物兴趣爱好者,自己的地,种什么自己决定,自己提供种子,就这样,放学同学们自带工具,脸盆、小铲等。开垦,挖掘、松土、平整、播种,三到五天的功夫,初一共八个班的同学依次在自己的自留地里种下了玉米、向日葵、芋头、马铃薯、高粱、谷子、扦插的紫罗兰、天竺葵、兰草、朝天椒、茄椒、花生、黄豆、南瓜。在六个窗户下种有丝瓜、灯笼花、扦插的爬山虎、冬瓜等。第一次播种的场面很热闹,作为老师的我,为大家拍下了难忘的照片作为记录。

(三)自己动手,给植物挂标签

在生物课本上,我们了解了很多探究科学的方法,其中有分类法和收集资料分析法,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种植物,完全可以放手锻炼学生,检阅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由同学们自己给植物制作标签,设计性状,塑封、悬挂,这个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帮助解决了塑封标签的费用。

同学们大概调查、统计了一下,校园植物以及生物园植物有四十多种,数量较大,于是各班分小组布置了任务。时间规定两周。

课余时间积极调查、访问园丁和老师、家长、街坊邻居,查阅网络资料和花卉书籍,明确每种植物的学名、拉丁文名、当地俗名、科、属、种分类、分布用途,最后注明制签人。

时间到了,收上来的标签做得符合要求。而且形状、风格设计各不相同,很独特,有的标签像四叶草、有的像一片叶、有的像桃心,有的像月亮,有的是个胖娃娃样,真是漂亮好看。校园里的植物现在也有名有姓了。悬挂标签美化了校园,使我们美丽的校园知识味更浓了。我相信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合作学习、情感交流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分享着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四)期待--每日看三回,盼着开花结果。

种子播下去了,不仅我,同学们都很担心:"老师,你说会不会发芽?"

我说:"咱们一起观察、一起期待吧?"

一粒粒种子埋进土壤,好像微小的星光驮着无边的夜色,我们期待着新的变化。

"老师,会不会有人破坏啊?把咱们的小苗拔掉?"

每天早晨,都有来早的同学围着生物园在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绿芽?寻找希望。

有一天,学生奔跑着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的黄豆全发芽了。真的,整整齐齐12行。那可是我妈妈打豆浆用的黄豆啊,没有想到真的发芽了。出芽率百分百呢!"

过了两周,陆续的,每一块自留地都发芽了,破土了,吐绿了。玉米苗很见长,没有想到南方的芋头在北方也能很好的生长,花生也发芽了,同学们问:"老师,它能结出花生吗?"带着问题,我也疑惑:这是硬土质,不时沙土,能结花生吗?

每天有人来早了去浇水,下午放学回家前,也背着书包三五成群去看望。那种急切的心情,我拍成照片珍藏起来。

盼望着、盼望着,向日葵的金黄色花盘越来越大,5平方米左右的花生盛开着金色的花朵,花柱深深扎进泥土,黄豆的小豆荚悄悄地藏在叶下,玉米个子最高了,高粱也不示弱、茄椒可爱的果型更加展现出果实变异的魅力,谷子低下了沉甸甸的脑袋,芋头的叶片更大了,小棒槌一般的丝瓜爬满藤条,灯笼花竟相亮相,生物园里欣欣向荣,绿的叶、绿的茎,红的花、黄的花,从不同的部位绽放着生命色彩。

(五)走出课堂,去生物园上课。

课本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植物的生长》《传粉和受精》、《开花和结果》等等,我们的小小生物园,就是活的标本,就是讲解、演示、学习、观察、探究的乐园。

有时生物课,学生提前整队下楼,跟随我,走在校园里,别的班级很羡慕。我的学生都很兴奋,脚步轻轻,专心听讲,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对知识的好奇,对生命的探究,不仅体现在宁静思考的脸上、满脸狐疑的神态还有激烈辩论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激烈的争论当中,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交流,各抒己见,老师就是其中的倾听者,指导者,我喜欢这样的学生和这样的场面,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

我走在路上,听学生家长向我反映:"我孩子可喜欢生物课了。"有的学生校园里遇见我:"老师,咱们下一次什么时候去生物园?咱们上次看的那个《虫虫总动员》下次还看吗?"无形之间,学生已经把上生物课当成一种期待,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渴望,心中有生物课,心已经飞出课本,飞到大自然,这何尝不是一种好现象呢?

热爱生物科学,培养学习兴趣,还有什么事情是推着、催着、逼着去做的呢?因为热爱,所以有效果。这与我们提倡的高效课堂相得益彰。虽然考试成绩也能说明教学效果,但是真正意义上长远的、深入持久的教学效果,我想不仅仅是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与其他科目学习方法的关联性、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到学生成人以后的择业,成为人生事业的导向,生物技术、科研开发、养殖、生态环保,很多很多,这难道不是教学效果的延伸吗?

(六)秋天,收获的季节。

玉米棒子挂在枝头,已经成为老玉米了;高粱低下了沉甸甸的脑袋;谷子早已累弯了腰,经常有鸟雀飞来坐享其成;天竺葵花期很长,挺了很久;灯笼花的果实像铃铛一样悬挂在窗户上,随风摇曳;丝瓜有十几只了吧?满园秋色,硕果累累的景象如今真的成为现实,真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位学生都舍不得采摘下来。

花生面积最大,到底底下有没有花生?大家亲眼看见花生开黄色花的繁荣景象,仍然对结局充满期待,我说,等到中秋节后,咱们一起挖花生吧。

中秋节过了,花生一串串拔起来,揪着、剥着、吃着、笑声、赞叹声、惊讶声汇成一片、听说真的结花生了,学生课余纷纷跑来,争相抢工具挖掘的场面历历在目,争先恐后提一串花生和生物园合影,那花生和铲子简直就成了道具被一遍遍利用。也许不在乎有没有吃到花生,在乎的是真的结花生了,自己播种真的有收获了。

(七)加入我们的绿湾生物社吧

金秋十月,又一个丰收的季节到了,经过一轮的播种和收获,绵绵细雨中,我们的秋播也结束了,绿湾生物社又以新的面貌和大家见面了。

这里是绿湾,L形的弯度位于教学楼寂静的一角,清晨,阳光从东边照射下来,黄昏,夕阳收走最后一抹余辉,生物社的孩子们把这里当成了阵地,这里凝聚了一群喜爱生物科学的孩子们。

绿湾是我们社团的名字,绿色,是充满生机的色彩,绿色,是满怀希望的色彩,绿色是生命和环保的象征,与生物社团活动的主旨相符,探索、动手、观察,希望同学们亲手种下的绿色能够成为生命中永不磨灭的色彩。希望生物社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港湾。

(八)结束语

《生物》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使其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短短的一个生长季中,我和同学们精心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从种子到果实,从书本到现实,汗水中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探索着生命的奥秘,一起收获的不只是各样的果实,更有我们一起成长的喜悦。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农村环境;环保教育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部分在城市的工厂逐渐向农村过渡,这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环境意识导向。乡镇为了拉动当地的经济,不顾原始生态系统,肆意破坏。在肥沃的农田、河边、山丘等地方建立一些环保程序未达标的工厂。原来的乡村空气清新,环境宜人。让多少在城市居住的人羡慕。可如今的乡村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难掩的恶臭。以上的现象有一部分归结于政府,但还有一部分归结于农村人的意识。作为农村教育机构就应担负起这个责任,而且这个责任是长远的。我们要让农村的主人——学生这一代来影响上下五代。让环保教育深入农村的骨髓和血液。当前眼下的关键环节就是我们生物学教师要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后,养成一种环保习惯,进而影响身边人。

1. 如何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尽管世界各国极力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国家体制、发展速度的不同,中国大部分农村人仍然倾向于“靠天吃天、靠地吃地”。他们认为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并且任意的把一切不需要的物质排放在环境中。而且这种错误思想正蔓延给下一代,导致恶性循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错误思想更使得农村在最近10年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活在其中的孩子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害者。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如何让“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这基本观点深入人心,关键在于教育的引导。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观点是具体开展农村环保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就应注意培养学生这种观点。比如在第一单元“认识生命”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理解生命的重要性,但同时一个完整的生命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生物圈为前提,这就紧扣主题。再加上农村的地理环境,课堂完全可以开设在室外,让学生亲身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和体验自然的美与丑。如“瞬间的美——莲花”,开学之初恰逢学校的莲花盛开,就带学生进行观察,学生们被清新脱俗的美震撼,但与此同时也感受到瞬间美的消失的心疼,因为第二天莲花就消失于同学们对“美”的占有。教师就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对美的欣赏态度延伸到农村近几年的变化。如探究活动《观察一滴水中的生命》,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把不同的水源用来对比。被污染的河流、山泉水、湖泊等。让学生知道中国的淡水资源,可饮用水量,缺水城市的分布,干旱的表征,明白水的重要性从而珍惜每一滴水。生物课堂不是呆板的把知识传授,而是要让学生以身边环境为入口,去探究、理解、升华,最后反作用于身边的环境。

2. 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让学生放眼世界,纵观古今,思考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造成的严重后果。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而这些事例又刚好集中在边缘地区。这说明好几个问题,而其中之一就是意识和责任。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一是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二是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身在农村的学生应该非常熟悉且习惯这种环境。教师就应该以学生身边所处的环境污染为出发点,实地考察、信息汇总、班内汇报、班级讨论、制定环保方案、方案实施、跟踪反馈。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中小学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身边的生态环境改善见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恶化的趋势。而且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3. 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农村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匮乏,教师应该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把环保动态,用不同分方式展示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学生;心理;有效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初中生物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在教学中采取的各种教学策略,无不都是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而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就必须着眼于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只有从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因素,以上各项目标才能实现,也才能架起师与生、教与学的桥梁,促进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1.初中学生的思维虽然已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七年级阶段还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时期,直到九年级才逐渐走向成熟。

2.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喜欢争强好胜,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3.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平衡,成人感和幼稚感并存,情绪、情感较为复杂,情绪易于调动,也极易变化,具有强烈性、狂暴性、可变性、深刻性等特征。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心理需要比较突出。遭受误解、经历失败时所体验到的挫折感也格外强烈,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正是由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从备课到课堂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在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变化,“顺者昌、逆者亡”,只有让教师的“教”顺应学生的“学”,才能从实际意义上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些教学策略的尝试

1.教学中不忘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情感发展

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轻松的心境,这有利于保持学生头脑清醒,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接新班级时,教师应把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放在教学之上,“亲其师,信其道”。比如:上课前早一些到教室,和学生聊聊;上课时心情愉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课后多关注学困生,多和他们谈谈,用心爱学生。

2.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验教学

初中学生思维处在经验型向理论型、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七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同时,直观教学和实验教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让调动起来的情绪持续保持,亦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教师可以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试验本身就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试验教学涉及从观察到的生物现象出发,提出问题、甄别变量、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报告等诸多方面。实验的整个过程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支配下,欲罢不能,提高了生物对学生的亲和力。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设计学生探究实验,将红、蓝墨水注入猪心脏、挤压观察墨水分布情况,从中认识心脏的结构以及和动、静脉的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利用贴近学生心理的语言艺术,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比如上“关注合理营养”时,设置情境:小刚是初一的学生,高1.63米,体重85公斤,他常感到浑身无力,学习时提不起精神。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营养不良”,他不服气地说:“面黄肌瘦是营养不良,我这么肥胖怎么会营养不良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医生说他营养不良吗?你能说服小刚吗?”用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入主题,学生学习兴趣极为高涨。

4.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和小组交流,符合初中学生喜欢交往的心理需求,利用同学关系,促进生物有效教学

通过探究、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的时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挥和提高。在活动中,学生的点滴成绩得到表现、认可,增强了学生学好生物的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我所教的一个学生,平时各个科目的学习都很不积极,基础也差。在一次讨论“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三个力的?”的活动中,表现非常积极,他发表的看法和观点受到班级学生的一致肯定,成了此次活动的主角。课后,了解到他非常喜欢鸟,多次饲养过不同的鸟,读过许多关于鸟类的文章。此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生物的激情,后来生物学科成了他所学科目中最好的。

5.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临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一些不良的课堂现象的处理

对教师来讲,每节课都是“新的”,都是挑战,不论是对学生表现的课堂评价,还是对出现的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不良现象的处理。教师都要充分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真诚地理解学生,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将引起学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初中学生情绪、情感较为复杂,稍不注意,可能会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扼杀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这可是生物教学的最大敌人,它的影响很难消退,甚至将影响学生一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态度。

三、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着生物教学,反过来,有效的生物教学过程又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1.我们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获得了有关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无疑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大脑,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和完善。

2.生物教学过程中重视制订、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关注人性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情绪、情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总之,生物教学和学生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渗透的,教师在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既利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促进了生物教学,又通过生物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桂琴,张荣华,郭申生.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晓明.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M].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文心.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率

生物实验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条件,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类似科学实验的模式、程序、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和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活动。实验探究具有直观性,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获得直观的感知,很容易得出直观的、科学的证据,得出结论。

一、教师应转变实验课的教学理念,把实验活动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生物实验课是教师先向学生传授实验的原理、步骤及实验现象,再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步骤逐一完成实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学生只是机械性的操作,对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及背景知识等不加思索,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的积极性。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安排学生完成”的传统实验教学已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忽略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各方面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无法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要改变实验课的这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改变实验课的教学理念,不能只专注于实验技能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主导者,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要不断巡视每组的实验情况,要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的姿态给学生以指导,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以适当的点拨和帮助,使每个组的实验都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实验有时要等一段时间,如唾液淀粉酶的实验、光合作用实验中绿叶的脱色等,这时教师要安排观察或讨论的内容,不要让学生闲等,否则课堂秩序容易混乱。教师要对操作准确、观察认真、纪律良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于纪律不好的学生,要小声提醒,帮助他们及时改正。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收获、情感体验等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记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或期末考核中,鼓励学生从实验中体会、收获科学实验的快乐,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另外,教师要特别精心编排实验小组也很重要,小组成员在进行实验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互相依赖也互相制约,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编排时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组合。如要考虑学生的性格互补性、自律性的强弱等进行合理搭配,使他们成为黄金搭档。

三、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四、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同时,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这样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五、实验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虽然生物实验课是同学们很喜欢的课,但也是教师很难控制的课。一些实验学生本来很有兴趣,制定出了很好的计划,却常常因为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不成功,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特别重要的。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因为时间或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材料的培养、收集都由教师代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实践、创新机会的削弱和限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多让学生动手。比如观察蚯蚓的实验,让学生到泥土里面自己寻找,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激发兴趣,还可以顺便观察蚯蚓生活的实际环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再比如,在观察花的结构这个实验中,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新鲜的花,因为有不同的品种,学生可以在观察完自己的花后与其他同学交换观察,并记录下各种性状。学生在反复操作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能进一步加深对花结构的印象。因为有很多学生带来了不同的花,在此还可以对本实验进行课外延伸,根据某些特征对花进行分类,如两性花、单性花,子房上位、子房下位,各种花序的不同等等,进一步丰富了课本中的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六、实验教学要体现学以致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生物实验教学要体现学以致用,达到自我教育。如在要求学生做水蚤这个探究实验时,本探究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酒精和烟草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二是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能力。本实验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在制定实验步骤和具体操作时有许多细节值得注意和重视,如选择什么样的酒精浓度、水蚤心脏的位置、心率的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等,这些细节非常重要,往往影响实验的效率,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在做这个实验时,每一组的学生最好选择3个对照实验完成,即清水中水蚤的心率、两组有一定浓度梯度的酒精溶液中水蚤的心率,每一组必须经过多次实验来求出平均值,然后从这三组中的平均数据中分析现象和得出结论。实验完成后,应及时完成探究报告,让同学们采取全班交流的形式,来讨论哪些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把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这样的教育意义更大。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能力,以便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他们的一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