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应链金融管理

供应链金融管理

时间:2022-03-03 15:2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金融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供应链金融管理

第1篇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一)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无意间的过失,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供应链金融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属于很难避免的风险模式。在当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中,供应链金融的行为风险是金融业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指,在构成供应链金融的同时,不同企业由于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理念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金融工作发生错乱。这种差异性往往会导致金融供应链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没有随之进行销售计划的变动,从而造成的商业银行还贷风险,这种风险广泛存在于国内供应链金融中,为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国内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供应链金融风险。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其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后果,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环境的错综复杂

当下,国内的物流发展水品仍旧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我国物流市场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都是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和联合物流,这种情况导致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物流管理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物权保障,在物流过程中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管理,使得银行对于这类物品的流通也丧失了控制权,风险管理无法正常运作,直接导致了供应链金融存在严重的风险。

(二)信用环境混乱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贸易信用环境来说,常规的贸易交往往往都是通过票据进行结算,这种缺乏有效法律机制的信用模式,对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极其不利。今年来,人民银行针对这一情况曾进行过严厉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国内缺少相关的管理规范,使得我国贸易与国外贸易在信用环境上存在极大差别。这一问题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中的主要矛盾因素。

(三)企业资金管理不明确

由于国内缺乏专业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使得国内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资金管理部门混乱缺乏实际作用、投资部门复杂化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等情况,在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无法清楚的区分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当下国内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管理体系,以至于很多企业在资金的风险性管理上存在不明确、不重视的情况,直接危害到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应正确选择合作对象

在供应链金融的构建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正确选择合作对象,首先,经营状况与银行合作度成为选择合作对象的首要衡量条件,选择生产经营状况稳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这类企业包括钢铁、石化、电信、汽车等产业链。通过与这类企业进行合作,在获得合作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银行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详细资料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在供应链企业中的筛选,对于存在经营风险和不合规操作的企业要及时予以淘汰,以此,保证了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正常发展。

(二)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是当下供应链金融中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准。全方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可控制范围内与其他企业或者零售业务进行统一风险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规定对企业间全部的资产组合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真正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全面风险管理。

(三)将供应链金融与商业银行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资本和其他相关资源的范围之内,其管理需要处于供应链金融的承受能力以内,只有这样才能稳妥的管理供应链已经承担的风险,将风险与收益做到维系平衡,使得风险调整后获得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供应链的目标与原则相兼容,并且能着重评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的产品其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极大,在产品具体推出之前,预先对风险管理的成本及收益进行对比,有效预防供应链风险。二是对供应链金融与相关业务进行边际收益对比,通过数据比对来决定是否推行该业务,这一方式有效预防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做到了对企业及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管理

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同时实现仓库管理信息化,制定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方案,在源头上对物流运作进行管理,实现企业运作风险的有效管理。

第2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中小企业发展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供应链金融的有力支撑,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极为有利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这也正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我国中小企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实现其对经济发展所贡献的巨大力量,就有必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进行实至名归的研究,通过市场调研法、文献分析法以及访谈法等加深对其的理解,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的最优化、最大化。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优势

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是指在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金融参与,也就是在供应链服务的过程中集中了金融服务的项目。具体而言就是在金融产品出现并在市场运营的过程中对物流行业相匹配的需要而产生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有金融服务,也有物流服务,甚至有金融方面的物流服务,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降低金融准备标准,对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撑力度的加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是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中小企的基本资产运营成本;三是可以有效的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捆绑,提升企业信用水平。通过建立供应链模式的中小企业发展体系,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中小企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阻碍因素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构成威胁,对其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金融管理政策不健全。

在我国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较为成功的发展案例,但是在发展政策上仍然缺乏一定的支撑,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虽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计划合作框架》、《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规范,但是总体来说仍然是不足的,仍然将企业与银行相联系,这就导致国家政策层面对供应链金融这个新的发展模式有一定的促进,但是仍需加强,实现应用过程中的有法可依、有理有据。

(二)我国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

虽然我国的信用体系经历了长时间的建立健全,但是在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现阶段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尚未建立信用体系,不能有效的与银行信用机制相衔接,造成“脱钩”的现象,此外,作为银行金融机构,也没有完全建立起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在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一定的信用障碍,中小企业无法搜集到银行的融资信息,银行业无法在没有信用机制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这样就形成了信用风险的存在,影响供应链的应用。除了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没有达成一定的衔接,在政府机构中间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金融管理机构,这就造成了信用体系整体上的盲点,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缓慢,并且缺乏规范的物流操作程序。

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物流信息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较之国外的先进技术而言具有极大的落后性,目前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来看是比较滞后的,这也就决定了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的落后局面,银行、企业之间不能在发展进度上保持一致,势必造成供应链金融在应用上的孤立,而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灵活以及不对称都对供应链物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此外,在我国物流发展的监管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金融监管固有的缺点加之物流行业监管的弊端,就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程造成了连环反应,严重阻碍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的发展,制约企业的发展和长远规划的形成。

三、实现我国中小型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的若干建议

基于在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拟从制度和具体操作上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完善制度建设,实现供应链金融常态发展。制度是保障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有效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策略,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要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制度,在上层建筑层面上实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实现有据可依,监督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小型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强化实践操作,实现典范作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使银行、中小企业、物流单位之间建立完整的衔接模式,并且树立典范,规范操作程序,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弊端,并且不断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操作中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四、小结

综上,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要在政策与实践层面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实现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1班)

参考文献:

[1]祝文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及对策建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99-202页 .

第3篇

一、前言

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提升到供应链竞争的层次。在供应链的管理理论中,供应链的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经济容量,它还包含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性。供应链体系的稳定不仅包括核心企业经营的稳定性,还包括供应链链条上各供应商,分销商等中小企业经营的稳定性,整个体系就像一个经济生态系统。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是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

二、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不完善

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核心企业切入,这也是国际银行的普遍做法。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营销的过程中,重心同样集中在大型核心企业上面,而忽视了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大量中小企业。从中国核心企业经营状态来看。由于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再加上所在地政府对大型企业的保护主义传统,这些核心企业在有资金需求时,获得资金的渠道很多也和及时,这必然造成其看待供应链融资工具时消极的态度,因为他会考虑供应链融资工具是否会限制自己通过对上游赊购和对下游预付款的占用能力以及上下游中小企业对自身授信额度的占用问题。从而使大型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工具方面的抵触心理,不利于供应链的长远发展。

2.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不健全

首先,直营部门营销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供应链融资业务所表现的各种优势,各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该业务的建设和开展。但是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基层营销部门对供应链业务营销的积极性不高。其次,人员和部门配置不合理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做到专人专岗,好多商业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划到公司业务部进行管理,甚至不能做到专人专岗,而是大包大揽,不但要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还要负责项目贷款、内保外贷等融资工具。

3.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不合理

在一些大型国有银行的二级分行,从来没有使用过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比比皆是。贷款的押品还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不动产和土地使用权等容易变现的品种,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出于风险方面考虑,客户经理往往选择利用自己熟悉的金融工具为客户融资。以动态质押方式为例,动态质押押品大多为半成品或其他专业性很强的产成品,不容易变现,以前又没有开展过此类业务,一旦企业违约很容易给银行造成很大的风险,其业务的主要负责人将会面临较为严厉的处罚,所以没有人会积极使用通过动态质押的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其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关系尚未有效建立起来。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专业人员,通过与主管供应链的客户经理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现在的业务活动还仅仅局限在协助其他区域供应链条上游企业在本地区的业务拓展,并非主导该地区的供应链的建设,导致供应链融资业务进展缓慢。

三、新时期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改进策略

1.转变营销方略

就供应链融资业务而言,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定位。以服务求发展,提供最高效、最优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更好的服务客户,让客户满意,这里的客户不但是大型客户,也是中小客户。由于从核心企业为切入点可能会面临较多困难,所以提倡以中小企业为出发点推进供应链金融建设。一般情况下,企业都要经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长远来看对小客户的营销也是对为潜在的大客户进行经营。如果银行能在中小企业成长的道路上为其提供优质、低成本的资金并在结算和财务、供应链管理上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无疑将为银行培育归属感强、依赖性高的大型核心企业,为银行未来发展和参与未来竞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

2.加强银行-电商-物流合作

加强银行-电商-物流合作,加快现代供应链金融系统建设。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产物,我们不能低估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变革能力。在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主要的推动力的时代,银行必须时刻保持包容、创新和开放的态度,积极加入创新大流,想方设法让现有金融体系更活跃、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在良好的融资环境下健康成长,才能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银行、电子商务等企业才能在竞争与发展中保持活力。

第4篇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第6篇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捆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影响,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的融资方案的介入,使得银行可以获得更大的直接和派生利益。比如,在一些交易过程中,运用信息捆绑技术控制信贷资金的流向,使得企业必须在银行开设结算银行账号,而该账号的资金沉淀可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回报。另外,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整合,使得其吸引效应显著。供应链企业是一个协作性很强的组织,因此不同节点企业的运作情况可能关系到其他相关节点的财务状况,因此必须进行系统性分析。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多边谈判和内在约束机制,缩减了企业产品开发的单位成本通过多边谈判等取得优势,核心企业将在供应链的交易谈判中获得攫夺优势的地位,所以一旦核心企业选择了某系列金融产品,上下游企业将随之选择该产品。在实际情况中,一些非核心企业成员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模式,因为核心企业在选择该金融产品的同时一般都会依托其自身的条件与银行达成许多优惠政策,而其成员企业可以分享其优惠政策,使得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由于信用捆绑技术的应用,使得银行能够防止客户群体的流失。比如在企业的交易过程中,核心企业要求其上下游企业排他性的接受自己选择银行授信。这样,在整个供应链完整的前提下,银行可以防止客户群体的流失。

目前,我国的产业链经济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产业集群的地域分布以沿海的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省份为主。浙江全省各地都分布着大量的产业集群,它们以民营企业为主,各自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广东的产业集群则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这两个省份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有关,其主导性核心企业一般是跨国公司,而且往往只涵盖产业链的制造环节。产业集群的很大一部分的中小企业,企业对整条供应链在降低生产成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链的核心企业,这些企业通常是大企业靠自身的销售渠道和技术优势,成为供应链管理,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往往需要依赖的核心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游和下游的支持中小型企业。以咱们温州打火机行业为例,同样的打火机,温州企业的销售价格是日本或韩国企业的十分之一。原因是除了中国元素、温州低成本的存在大量的专业打火机外部件的生产企业。例如,一个更轻的特殊螺丝,经过专业化企业努力,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从5分钱到5厘钱的钱。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管理成本较高,亟须建立协调上下游企业的有效支持服务系统。尽管分工降低了整体供应链的生产成本,但是,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布到多个企业来完成也相应地提高了协调成本,特别是企业之间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调成本。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个基本策略是产业集群向园区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协调成本的下降,但是,要真正显著地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必须依赖于建立起高效的信息交换平台、物流平台和融资结算平台等支持服务系统。而这三方面目前仍然是我国各个区域性产业集群的一大软肋。我国国内产业发展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方向,这决定了中小企业自主工业生产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到达它的进入门槛。他们生活方式开始通常是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渠道合作伙伴或供应链成员。对前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可以得出,商业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各种金融产品,依托于供应链的实体交易过程,通过交易过程中的期权或货权的抵押,实现为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的融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个供应链融资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融资难的现状,并不断降低融资成本。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大中型企业进行贸易和生产大部分是依托于大型企业的,其资金的增值直接与大企业的信用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应该和大企业的融资风险相持平。从有利于商业性银行的视角来看,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的风险控制技术和交易模式,它可以改变中小企业融资不可行的现状,从而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得以实现:为了改善信贷委托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引入两个变量: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督合作方。通过信息捆绑技术,使得供应链核心企业能够把整个供应链链条的运作整合,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通过立足核心企业的“团购”式销售模式,中小企业融资中成本——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得以解决。而新兴市场国家却存在明显的信贷不匹配现象:银行所接受的担保物73%是土地和建筑等不动产,广大中小企业却普遍欠缺不动产担保资源,而更多拥有的是动产和债权。在我国,这一信贷不匹配现象同样存在。不过以动产或债权作为抵押物的融资产品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从中小企业角度来看,它们也非常欢迎商业银行能够更多地接受动产和债权作为融资担保。总之,通过供应链金融管理的实践,不仅解决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问题,而且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本文作者:杨海明工作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转型升级

当前,从外部经济环境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从金融运行环境看,金融互联网化、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等“三化并进”等使得商业银行在原有的同业激烈竞争基础上,又丰富了异业竞争对手,从而对现行的金融体系和服务模式产生较大冲击。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很多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和异业替代竞争中取得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变革,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发展,基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需要,制造业产业组织从纵向一体化转向为企业间的合作,即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形成多个企业共同参与某个产品生产的现象。这种外包动力,表现在随着贸易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跨国企业在全球进行生产力布局,寻求最低的要素成本生产地或最近的客户所在地。这种生产系列过程和组织方式就称之为供应链。

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依托商流、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联系、汇聚,从创意设计到采购原材料,从制成中间产品到形成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储运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基于供应链的重要性,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核心企业希望产品供应保障及时,同时利用自己的商业地位,通过对供应商推迟付款和向分销商转移库存实现自己的经济性。而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仅能够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信用进行高成本、低效率的融资,造成其资金链恶化,进而影响产品供给和销售,给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带来风险,最终成为核心企业完成目标的瓶颈。因此,国外的核心企业,从传统的自我为主的生产供应链管理思维演进到以产业链整体利益为重的财务供应链管理,即以核心企业为主导,通过实施供应链上下游诸多企业资金筹措和现金流的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各个节点的流动性,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以稳定供应链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也就顺应了大中型企业的这种需要,提供基于供应链的金融服务,称之为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与银行间达成的,银行通过审查整个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系统性融资安排。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包括对上下游的信贷产品以及咨询、清收、信用调查、现金管理、支付结算等非信贷类产品,也包括针对核心企业的资产、负债提供的优化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不仅仅局限于供应链融资。但目前阶段,基于中国仍整体处于中高速经济增长期,企业的投资扩张、市场扩张仍然强烈,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比较看重的是供应链融资。

二、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一)供应链金融是实践证明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企业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于供应链金融的这种双赢的特点,尤其是对于银行良好的客户开发、风险控制和存款拉动效果,使得银行纷纷介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主流业务,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已经从3—5年前的“蓝海”竞争变为现在的“红海”竞争。随着电子化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结合,除了传统的同业竞争外,平台类企业(淘宝、微信)、卖场类(苏宁、京东)也开始提供网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多参与者的进入,使得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又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应对目前形势的必然选择

第一,易于客户开发,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银行传统客户众多,而这些客户之间本身就存在天然联系。依托供应链,银行可以从核心客户出发,发展其上下游客户,银行更易开展客户开发,且一旦客户融资需求得到满足,业务合作稳定后,客户对银行的粘性也会增强,对于银行来说其客户维护成本也较低。

第二,降低信用风险,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客户的信用为依托,将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产业链和利益链通过激励机制和产业组织的设计将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由大企业为小企业担保的格局,从单一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移至供应链整体的风险,大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和违约风险的问题。

第三,有效拉动存款,提升低成本资金组织能力。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对于传统信贷业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较好,其还款来源依托于贸易的自偿性,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结算资金,其存款拉动效果较好。

第四,有效提高综合回报,提升贷款定价能力。供应链金融服务于信用等级偏低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客户,银行的定价谈判地位提高,相应的贷款定价也更高;同时,供应链金融产品种类多,服务手段丰富,如信用调查、信用担保等非融资产品也较全面,可以给银行带来丰富的中间业务收入。

(三)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体系和一种业务模式,更重要的是一个工作方法和一种业务经营理念,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的好手段。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种典型的产融结合模式,体现了产业、金融的完美融合,既是产业对金融的需求,又是金融对产业的服务。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开始为了追求更好的收益而开始选择原来不被看好的中小企业客户,而在服务中小企业的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是实践证明的一种重要抓手。主要体现在:

第一,供应链金融的典型特征决定了其可以切实服务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是把企业当做是一个自然的生态集群,核心企业位于食物链条的顶端,辐射多个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典型特征就是批量化、小额、多个目标。这个生态集群中的所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是不孤立存在的,如果以传统的思路贷款,就断绝了其他的信息来源来贷款给单个公司,增加了信用风险。

第二,传统的金融产品不再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传统的保函、信用证等业务,需要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抵质押担保,而中小企业资金少、担保品少是常态,所以只能以产业链和产品为导向,弱化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方式要求,才能有效服务和支持中小企业。

第三,供应链金融产品可以有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控。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从世界范围和国内银行经营历史看,的确存在较高的信贷风险,银行通过服务于整个行业,通过对于产业链的风险特征识别,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收集,来定位自己的贷款信息,减少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规避操作和流动性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冲击和影响

近两年来,一场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席卷了中国,其优势可以归结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搜索引擎、定位功能等为基础的先进信息科技手段,凭借着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等积累起来的海量用户基础及其交易数据,开展高效的用户金融服务需求和偏好分析,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便利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正凭借这些优势,直接向供应链金融领域扩张。

(一)直接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

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小贷+平台”的融资模式,直接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等领域扩张,提供“订单融资”和“信用贷款”;某著名电器销售商,在成立自己的小贷公司后,也逐步减少了与银行共享上游电器供应商及支付信息,转而通过自己的小贷公司融资,获取利差收入。这些大型供应链企业也从事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直接产生冲击。

(二)抢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客户和渠道

客户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利用其交易平台挖掘、吸引客户,拉近与客户的业务关系,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依托其IT优势,提供更多便捷的支付及融资渠道,从而弱化了商业银行物理渠道和网点优势。

(三)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中介角色弱化

互联网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商业银行独立承担了结算、清算、反洗钱等大量后台管理和运营成本,但在紧密贴近用户需求的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挤压下不断被“后台化”和“边缘化”,使得商业银行正逐渐退化为整体金融链条的OEM商,并被残酷的甩在价值链的末端。即便是具有庞大客户规模和传统渠道优势的国有银行,也只能延缓而无法阻碍这一趋势的发展。金融脱媒的不可逆转,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遵循互联网的生存法则,在行业分工和要素分配过程中掌握主动、顺势突围,否则传统的物理渠道优势可能转变为转型的包袱。

(四)推动利率市场化,降低银行的息差收入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利用其平台收集的网络交易和信用记录进行参考和分析,完整反映出借款人的风险因素,给予借款人合理的融资定价。而在资金方面,互联网企业开始逐步作为资金提供方,充当资金掮客,获取存贷息差。同时,互联网金融也提供交易平台,寻找资金提供方,将资金贷方吸引过来,借方报价,贷方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偏好选择贷款对象,双方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加速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互联网金融固然有很多优势,但是互联网目前在提供高附加值和大金额金融服务方面还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因为目前这类产品还是典型的个性化产品,无法像小微贷款一样,运用IT技术进行标准化处理。此外,银行的信用增值和风险管控等业务优势无法被互联网金融撼动和替代,互联网金融颠覆现有的银行业还为时尚早。但是,银行业在目前形势下,应该顺势而为,学习和利用互联网企业思维、技术,走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道路,通过非物理渠道来批量获客,进行积极主动的变革。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方向

(一)顺应互联网金融模式,进军电商平台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大数据和银行必定会紧密联合,相辅相成。供应链金融与信息流控制息息相关,银行既可以操纵信息流为己所用,也可以将数据整合加工,还可以使银行的信息流公开化透明化,降低信贷风险,实现交叉销售,有利于银行各项业务全面发展。

目前,多家上市银行拥有了自己的电商平台。银行应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搭建电商平台,获得更多真实交易数据,丰富完善金融服务平台,亲自打造资金、数据、平台三大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条件。

(二)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赢

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充分调动和整合多方互联网资源,打造开放式、综合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借助其提供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战略,不断创新产品组合与服务模式,实现经营模式、市场和产品的金融创新,并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良性发展,实现银企双方“共赢”发展目标。

(三)提供信用增值和风险管控服务

由于银行经营的商品的特殊性在于是货币,而银行最值钱的资产是它的信用,可以通过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优势为企业增信。商业银行通过多年的探索已经拥有非常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体系。银行的信用增值和风险管控服务在大型企业领域仍然有着互联网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供应链金融增值服务。

(四)搭建一站式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平台

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复杂,操作环节多,打造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平台,规范业务操作和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多渠道、多方式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在线融资服务,对转变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方式,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应转变服务方式,满足互联网金融新兴业务需求,不再局限于中介角色,转型推行一条龙服务,做数据、资金、平台的集大成者,为客户提供交易平台、结算平台和融资平台。

(五)供应链金融产品向行业化、特色化发展

未来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必定是精细化营销的市场,只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特色,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获得规模经济。商业银行需要针对某些特定行业,根据一些行业特性和发展方向,逐步推出一些具有行业细分特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作为供应链金融基本产品的延伸和拓展,或者将具有推广价值的部分核心客户个性化方案提炼成标准化的产品。

(六)加强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创新和推广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企业结构的变化,供应链融资模式也将发生变化,银行需顺应形势主动加强产品创新,深化与物流企业、中小企业投资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等的合作,实现在基础模式和高级模式上的创新。同时,注重通过各种媒介对各融资产品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客户了解各融资产品的主要服务群体和服务条件。

(七)提升供应链金融专业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未来商业银行内部的发展趋势是组织架构和审批制度向集中化、专业化发展。除逐步实现专业化审批外,可以尝试准事业部制或事业部制试点,建立供应链金融事业部,实行垂直管理、产品创新、专业审批、集中作业,这方面,个别股份制银行设立的产业金融事业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并在更多行业进行推广。

五、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探索

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自2004年开始在武汉等分行试点。2007年成功推出“融资共赢链”产品品牌,成为银行界第二家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业务的银行。截至2013年底,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量达38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7%。核心客户1019户,较去年同期增长43%;上下游客户4745户,较去年同期增长62%上下游客户开况良好。业务量、客户数等主要指标均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站在新的起点上,华夏银行着力于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四大优势:

(一)打造行业优势

未来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必定是精细化营销的市场,只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特色,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获得规模经济。华夏银行经过调研,首先将汽车金融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进行特色行业开发,在汽车行业推出了“汽车全链通”业务子品牌,推出了集合“供应商、整车厂、经销商、汽车金融公司、终端用户”五位一体的完整解决方案,形成了华夏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制度体系。未来,在巩固传统大宗商品融资业务基础上,将汽车、建筑、港口、医疗、旅游、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业务优势。

(二)打造产品优势

在原有应收、预付、存货三大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加快低风险资产占用的新产品研发,调整压缩存货类业务,转而着力发展应收类产品,打造保理业务特色银行。

(三)打造电子平台优势

在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建设方面,2013年,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系统成功上线。在此基础上,华夏银行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供应链金融系统平台功能。一是尽快提供客户通过网银渠道在线放款的功能;二是实现与部分客户多、业务量大、合作潜力大的核心客户、仓储监管机构系统的直接对接;三是多渠道(资金支付融资系统、B2B系统、信用卡商城系统)对接各类外部电商平台,解决银行目前只能看到资金流、物流,无法看到信息流的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上线的同时,针对小微企业供应链特点,华夏银行也着力打造平台金融运营模式。以华夏银行自主研发的平台金融系统对接供应链核心企业、大宗商品市场和市场商圈管理方等平台客户的财务或销售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产品的网银化、营销的网络化、服务的在线化,同时实现了银行、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实时可视度,构筑了适应于多个行业“1+N”供应链客户无缝对接、信息实时共享等条件的电子作业平台,一举突破小企业金融服务“生、慢、散、难”等诸多瓶颈。经过三年的摸索与实践,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模式已经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市场商圈”三个领域成功应用,实现了电子国内保理、电子订单融资、未来提货权电子保兑仓、交易市场优先权处置、交易市场保值项下动产质押/买方融资、交易市场保兑仓等一系列电子化融资业务模式。

(四)打造团队优势

华夏银行在营销层,实现专业化团队、专业化经营、专业化考核;在管理层,全行设立总分行两级供应链金融管理中心专业管理;在风控层,实现从总行到分行的专业化审批,全面推动供应链业务规模化、专业化、电子化发展。

六、结论及建议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挑战、供应链金融业务同业竞争加剧挑战、互联网金融对供应链金融的替代挑战等,这些挑战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商业机会,如果能够把握好此次机遇,重视客户体验,进行供应链金融的转型升级,按照互联网经济的双寡头竞争特点看,未来很可能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内形成市场份额和品牌度均很高的领导品牌,从而改变目前供应链金融市场同质化红海竞争格局。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客户服务和风险管控能力是银行未来核心竞争力[J].卓越理财.2013(9)

[3]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商业银行需应对好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三大挑战[N].21世纪网数字报.2013.7.22

[4]孙立坚.中国金融发展如何才能做到为实体经济服务[J].中国发展.2012(6)

[5]罗锦莉.供应链金融:助银行业创新转型之路[J].金融科技时代.2013(3)

[6]杨凯生.互联网金融需要良好的文化支撑[J].中国金融.2014(4)

[7]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

[8]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9]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恶化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

第8篇

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对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业务的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自身及业务风险的研究,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方面的现有研究结果并进行总结。

一、存货质押融资的研究回顾

国内外学者单独对存货质押融资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对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模式的研究中。其中,在业务演进与模式方面,Rutberg和Fenmore从业务特点、运作模式等方面以UPS为例分析了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的主要特征,并革新了供应链金融已有业务模式,提出了开拓新型订单融资业务的构想。国内学者罗齐、朱道立等介绍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融通仓质押贷款模式,并指出其能有效地融入中小企业供应链体系之中。在此基础上,陈祥峰、石代伦等阐述了融通仓的系统结构、运作模式以及与金融供应链的密切关系,认为针对企业可能出现资金缺口的各个运营阶段,融通仓的具体运作模式是不同的。沿着这一思想,李毅学、何宗平等从质押物流动性、对质押物监管方式、银企关系等角度出发,研究了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在我国三个发展阶段的不同业务模式,并指出在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依赖公共仓储基础上开展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该业务目前在我国发展的基本特征。李毅学、张媛媛等阐明了存货质押融资的概念并分析其具有三种商业模式,即委托监管模式、统一授信模式和物流银行模式,同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讨论了我国该业务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SRTP研究组和伊志宏、宋华等主要从业务的演进过程、运作模式和风险方面分析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

在业务开展必要性与操作措施方面,Sun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以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作为目标,研究了存货质押融资对企业整体经营的影响。Diercks提出将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的物流企业引入到整条供应链以更为合理进行业务操作与风险有效监管。MacDonald对仓单质押业务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多市价的分析和论述,同时,探讨了仓单质押业务的操作模式。汤曙光、任建标肯定了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对于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方面深远的现实意义。时广静、杨娟基于供应链金融理论基础分析上,探讨了物流企业参与的存货质押问题,并介绍了该业务的基本模式、可行性及优点。

二、存货质押融资风险控制的研究回顾

国内外金融机构凭借其积累的经验与先进技术能合理利用信用评级的方法对传统的银行抵押贷款风险进行了有效的控制,而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银行积极开拓的新兴金融服务方式,需要设定贷款周期、盯市平率、警绒线以及利率等指标,以期对重要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Diercks阐明了第三方或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的必要性。Siskin分析供应链条中下游零售商存在的风险,提出完善存货及相关资产审计等方面控制风险的措施。国内学者裴瑾、尹玲阐明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主要面临政策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由质押物价格引起的市场风险,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这些研究表明,利率与质押率是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风险控制指标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朱文贵、朱道立等将商业信用与存货质押融资服务结合起来,构建了供应链中下游企业选择赊销方式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融资企业提供存货质押产品的定价模型,确定了存货质押融资服务的利率定价方法。

但是,利率是基于宏观视角下的经济指标,又由于宏观经济指标时刻反映着经济的发展情况,在经济调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一定时间内利率的上下浮动被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种约束机制决定了利率指标在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业务风险的控制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业务发展要求的适应性方面都是有限的,也意味着质押率指标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应对的关键所在。现有的关于质押率的研究,可以分为基于分析假设而建立数学模型与利用广泛应用的VaR风险管理方法这两类。

现有国内外研究中大多是基于第一类方法即数学建模方法来分析质押率,并且相互借鉴层层递进。国外的Buzacott和Zhang R Q从融资企业的角度出发,指出融资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缺口时,企业综合考虑存货库存决策与融资决策的必要性,最早将企业库存管理与基于存货质押融资的贷款限额实现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研究了利率和质押率的选择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以平衡企业资金缺乏与依赖银行融资之间的关系。以上是从供应链融资企业的角度考虑质押率、利率与企业库存决策间相互影响的关系,Jokivuolle等学者从银行角度考虑定量分析供应链金融存货动产质押融资。Jokivuolle和Peura基于Merton结构式方法研究了当融资企业违约内生性条件下价格波动时质押融资的贷款价值比率问题。Cossin和Hricko考虑到信用风险管理中质押物带来的风险,运用结构化分析方法构建了不同于报童模型的信用风险定价模型,确定了以价格随机波动的固定收益类金融商品作为质押物时抵押担保融资业务的折扣率,其中1-折扣率=质押率。于辉、甄学平考虑供应链中企业违约内生性和产品需求随机性,运用Stackelberg动态博弈理论和VaR风险计量方法并建立单期报童模型,分别研究了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权衡风险收益两种情形下质押率与贷款利率的决策以及企业再订购决策。对于同一个问题,Cossin和Huang发现结构化方法依赖于企业违约概率内生性的假设条件,而外部因素也是促使企业违约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企业违约概率外生的基础上,运用简化式的方法研究了银行如何确定一个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一致的质押率。国内李毅学等学者沿用这一思路进行相应的研究。李毅学、冯耕中等基于研究现状与银行实践指出定量构建设定质押率模型的必要性,以期货铜、石油为研究对象并将贷款利率、银行风险偏好、企业违约概率、质押物价格波动率等因素纳入所构建的模型,推导出同时考虑主体、债项风险的数学算术式,并结合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当银行持有风险规避态度并已知存货质押物的期末价格分布特征时的质押率决策方法。李毅学、张媛媛等将下侧风险控制措施应用在供应链决策中,考虑了委托监管模式下银行存货质押融资的质押率决策行为。齐二石、马珊珊等研究了当企业以贷款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时如何确定组合仓单质押融资业务的最优质押率问题。从供应链金融存货融资企业与银行不合作博弈的角度出发,研究质押物储存费用高于期末质押物价格时银行质押率的确定问题。张钦红、赵泉午阐明了当企业对质押物的需求成不同分布以及存货数量不固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如何确定最优质押率的决策方法问题。

随着日益增长的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业务需求及业务风险不少学者开始运用第二类方法即基于VaR风险管理方法来研究供应链金融中银行质押率问题,以期为银行提供管控该业务风险的决策方法。Datta和Granger等指出在金融全球化快速进程背景下有必要预测和防范供应链金融管理中的风险,然而被广泛用于衡量风险的VaR方法受正态分布假设的限制,于是构建VaR-GARCH模型。全文对该模型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表明该模型为先进风险预测模型,利于实现更合理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Yang Peng打破了风险中性的假设,研究了统一授信模式下下侧风险规避的物流企业如何运用VaR方法确定季节性存货质押融资时的质押率。国内采用VaR方法确定质押率的研究思路首先运用于股票市场。范英、魏一鸣在运用极差方法确定的VaR值基础上研究了股票组合的质押率决策。该方法逐渐被引进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中。袁军将价格流动性风险模型运用到具体的坯布市场来研究能够获得最优质押率的VaR方法,同时基于结构变点算法并结合具体的质押物进行了实证分析。李传峰将度量绝对损失值的VaR方法运用到标准仓单质押融资业务的质押率决策方法上。迟国泰、余方平等采用VaR-GARCH模型衡量了我国期铝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从实证的角度得到合理精准的VaR值并提出如何运用该模型确定期货保证金的数量。陈丹军、罗巧玲构建了一个以VaR方法为核心的质押率设定模型并结合GARCH模型对期货市场上交易的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何娟、蒋祥林等基于同样的思想,在质押物价格具有尖峰厚尾分布与收益率自相关性基础构上建了质押率决策模型并以螺纹钢现货价格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以及以该模型确定的质押率具有动态、高效的特点。

三、现有研究总结

1.国内外缺乏对存货质押融资更深层次的研究

关于存货质押融资的研究成果主要将存货质押融资视为供应链融资的一项业务之一,围绕存货质押融资的定位与发展现状、组织形式与运作模式、相关法律环境等方面展开,鲜有单独研究与之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及对动态质押率策略方法的探究。国外已将VaR方法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的风险防范,国内一些学者也逐渐采用VaR方法对质押率进行设定并最先将该方法应用于股票市场,但是我国很少有金融机构灵活应用VaR方法于风险管理控制中,将之与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相结,有效度量存货质押业务的价格风险,更是一个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崭新领域。所以,后期研究工作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动态质押率的决策方法不失为一项有益的尝试。

2.国内学者对质押率的研究鲜有涉及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国内外学者多站在融资企业的角度,将质押率与融资企业的库存决策相结合起来,基于银企博弈分析建立了银企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数理统计模型以确定质押率与融资企业的最优存货质押量,并对能源、有色金属等行业进行案例分析或者直接运用matlab软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文章的结论,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缺乏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3.国内学者实证分析的质押物存在单一性

由于目前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主要集中在色金属、钢铁、煤炭、能源等领域,现有关于存货质押率的实证分析中,大多以有色金属、钢铁等单一质押物为研究对象,并且普遍采用期货价格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后期研究工作从单一质押物拓展组合质物并采用现货价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弥补现有实证研究的不足。

4.现有研究对确定质押率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

第9篇

关键词 创业教育 专业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基于创业教育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掌握材料、机械、控制、经济及管理等多学科综合知识,熟悉材料成型方法和工艺,能从事材料成型工艺技术和模具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创业精神和较强的创业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企业管理、财务、法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较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专业必需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2 选修课程模块设置

创业教育的理想教学效果,是使专业课既体现了知识的可用性,又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完全融入到整个专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使学生了解当前专业的应用热点以及发现潜在的创业机会。模块根据小型模具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结合模具报价、接单、设计、采购、库存等工作设置了基于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程框架,主要包括了基础、应用、拓展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主要涉及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应用模块主要围绕订单或生产计划,涉及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设计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等内容;拓展模块包含电子商务、知识管理、售后服务等内容。

2.1 基础模块

(1)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学习组织管理的类型、对象、模式以及工作内容,学生能够按专业化分工,划分工作部门、设计组织机构和结构、设立工作岗位、规定组织结构中各种职务或职位,明确责任和权力、制订规章制度。(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学习人员选聘与培训开发、绩效考评和薪酬设计与人才激励等内容,学生能够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3)财务管理:中小企业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维持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学习资金等措和资本积累、市场销路分析和成本核算、财务和税务规则、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利润核算、内部控制,学生掌握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2.2 应用模块

(1)营销管理:企业只有在其产品或服务有市场时才能生存,模具是单件生产,为批量生产做准备。通过学习客户信息管理、报价管理、订单管理、账款管理以及销售统计分析等内容,了解适合模具行业的营销体系,模具企业的市场战略,通过收集市场的信息和市场需求,能够分析客户的购买行为和能力,分析竞争者的战略和比较优势,细分自身的目标市场并与生产管理配合。(2)供应链管理:模具的供应链由模具开发商、制造商、供应商、模具使用商等企业组成,供应链管理在于降低库存、降低材料成本,以及提高服务品质。通过学习采购、库存管理等内容,能够根据模具设计确定的材料的种类以及规格,与供应商询价后,形成采购订单,并根据到货入库登记,组织生产,同时掌握物料的出入库、物料的盘点以及统计分析。(3)设计管理:设计管理是通过规范化标准化对模具设计进行管理。通过学习对模具设计任务分派以及进度监控管理、图纸审批,图纸版本控制、设计变更管理及加工零件的工艺等内容,学生能够积累设计与工艺经验,提高设计能力与设计效率。(4)技术管理:模具企业是单件小批量研发式生产模式,项目制特征明显。技术管理是在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指派责任人,对计划的实际执行进度进行监控。通过对项目以及模具跟踪的控制点设置、对项目以及模具制造的各个关键环节以及质量、成本等关键控制点进行及时跟踪控制,使学生具备宏观到微观的及时监控管理能力。(5)生产管理:模具的生产管理是合理地安排生产资源,控制模具的质量和成本,保证模具的试模日期和交货日期。通过对安全、生产调度、制造工艺及技术、设备和工装、材料及刀量具、模具档案、库房、现场等管理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的能力。

2.3 拓展模块

(1)电子商务:因竞争加剧,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正改变着模具企业固有的销售模式。通过学习利用网站做推广、建店铺、在I M 上谈生意等电子商务应用点,学生了解如何选择适合企业的搜索和行业网站,具备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2)知识管理: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强烈依赖工程师的经验和知识,企业人员流动频繁造成知识、经验同步流失和损失,加强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对知识管理步骤、原理与过程、战略、绩效策略及实施方法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充分重视整合、分享、传承企业的智力资产,将企业的知识升值作为重要生产力。(3)售后服务:完善的售后服务可提高模具企业的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推销工作的效率及效益。通过对售后服务的内容、原则、策略、如何处理客户的投诉与抱怨、售后服务质量的基础标准、客户组织化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包含送货、安装、调试、维修、技术培训、上门服务等售后服务工作全面熟悉了解,具备快捷服务及维护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3 结语

基于创业教育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化设置打破了学科壁垒,发挥了学科互补作用,注重行业需求,整合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模拟企业等方法,通过ERP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创业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理工大学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208)

参考文献

[1] 邹继强.对现代模具企业生产管理的探索[J].模具制造,2011.11.

第10篇

    【关键词】产业链金融 中小企业融资 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客户已基本被各银行瓜分完毕,与此同时,银行“脱媒现象”更加普遍,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从产品创新、个性化服务、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特殊需要等方面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我国表现的更加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管理弱、资产少和融资需求短、频、急等特点。产业链金融由于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产业链上各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也能为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风险,实现多方共赢。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一般起到原材料的运输、中间产品的加工等作用。周小云(2007)认为,产业链金融是银行通过扩展对核心企业的服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联系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产业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

    二、产业链金融的“M+1+N”模式

    产业链金融服务运行模式是银行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深化银企合作关系,并获取最大收益目标的一种服务模式,即“M+1+N”模式。

    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M”、“N”代表上下游企业。银行通过对产业链上的“M”或“N”与“1”之间资金的综合分析,在有效规避银行授信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1.“1”核心企业金融服务

    一般产业链中均存在一个优质的核心企业,银行可以为其提供诸如集团账户管理、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的服务来为其上下游客户群的提供金融服务。

    2.“M”上游企业金融服务

    基于上游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物流关系,以对核心企业的授信为保障,为上游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主要包括采购合同融资、商业发票贴现、预约付款融资、应收账款买断和综合保理等几种操作模式,一方面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确保物流供应的及时顺畅,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依托核心企业为供应商解决融资问题,并为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供货条件。

    3.“N”下游企业金融服务

    从产业链内部来看,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果能够协助核心生产企业建立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一方面能够获得大量的中小客户。

    三、发展产业链金融的意义

    1.产业链金融突破了传统的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模式,其金融服务不再是只针对市场的原料生产者、产品制造者、商品销售者等产业链上单独的企业。产业链金融对产业链整体和交易的评估使中小企业也能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同时,产业链金融也激发银行开发出很多新的金融产品,增强经营的灵活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群的存款,增加了银行自身的利润空间。例如,煤炭行业中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厂处于强势地位,向上游采购需要现款或预付款提货,向下游销售又往往需要对电厂等放账,煤炭经销商存在巨大的流动资金缺口和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求。银行可以向经销商提供“先货后票(款)”融资模式——以现货煤炭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以及“先票(款)后货”融资模式——经销商在取得下游企业订单前提下、以未来煤炭货权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

    2.开拓银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以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核心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但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单纯考虑中小企业自身的情况,不能得到银行资金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就是借助于产业链的真实业务背景或预期应收账款等信用增强条件,使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我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例如,截至2005年4月底,深发展广州分行票据贴现量累计已达938亿元,并占据广东地区能源行业80%的业务量。银行以其鲜明的行业经营特征被定位为以某行业金融为主的贸易融资专业行。产业链金融服务正是基于产业链的这些主要特点,从其中一个环节着手,进而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所提供的整体金融服务,这种服务模式能够密切我行与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四、产业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产业链金融要对于银行来说,首先要理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然后,根据稳定、可靠的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及现金流,将银行的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对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由此可见,产业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对单一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但是风险总是伴随着盈利,商业银行在实施产业链金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风险的防范:

    1.既然产业链金融服务强调的是对产业链整体的信用捆绑,银行就必须准确掌握产业链上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间的关系,建立信息系统。刘士宁(2007)认为,要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建设,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等方法,对潜在的意外和损失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产业链金融风险。同时,产业链金融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将商业银行服务的上下游企业组织在一起,最终实现产业链上各个的共赢。

    2.内部控制是防范供应链金融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做到确定实施产业链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良好的银行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小云.产业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希望月报.

第11篇

在这个互联网创业极速爆发,几乎所有相关创业者都在迫不及待开疆扩地、抢占山头的时代,这群年轻的屋牛人却按部就班的慢步前行。而另一方面,经历过2014年酝酿后的互联网家装进入融资潮,风投、互联网企业、传统装修公司纷纷入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家装平台多达200家,仅2015年上半年获得融资的就有22家之多。

随着玩家越来越多,互联网家装市场的竞争亦愈来愈激烈,而在这样的关口,屋牛却仍选择做一只慢行的“耕牛”。作为投资方的红杉资本却也不急不躁的让这只“慢牛”缓医发展,在慢的背后,屋牛联合创始人兼CEO钱晟磊的思考和逻辑到底是什么?

生于绿城

也许你不熟悉屋牛,但你对绿城肯定不陌生。

屋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网筑集团全资子公司,而网筑集团的前身为绿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绿城电商。2015年年初,红杉资本领投的6000万美元促使绿城电商裂变为网筑集团。

据了解,网筑集团下辖三个于公司,分e是定位在家装服务的屋牛电商、给开发商提供建材等供应链服务的绿城电商和做供应链金融管理服务的仟金顶。

“屋牛是网筑集团下面的一块业务,因为我们那时候已经有这个设想,即将来网筑集团下面会有B2B的业务,会有B2C的业务。B2B就是绿城电商,给房产开发商提供整套建材供应链管理服务这样的业务。B2C就是家装眼务平台屋牛。”红杉资本合伙人刘星告诉记者。

据钱晟磊透露,目前绿城只是网筑集团的小股东,三位创始人(钱晟磊、宓建栋、赖伟央)掌握着网筑集团的控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已经从绿城独立出来,但屋牛与绿城依然关系紧密。

网筑集团的三个合伙人均来自于早前的绿城电商,彼时绿城集团的掌舵者宋卫平找到同乡宓建栋,两人在深夜商讨对电商的种种设想。此后,绿城电商成立,定位在B2B领域,以集中采购平台的身份来取代层级众多的经销商,同时把交易过程透明化。在这个时期,钱晟磊和出身绿城供应链系统的赖伟央都加入绿城电商担任要职。

绿城电商成立的第一年,八成以上的营收来自绿城集团。而绿城电商裂变成的网筑集团目前的重要客户之一仍然是绿城集团,且其提供的供应链服务也是绿城血统。

在谈及屋牛进军家装领域供应链服务时,钱晟磊告诉记者,“建材供应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而这条供应链是经过绿城集团千锤百炼做了五年之后,形成的一个高品质的供应链。我们屋牛在网筑集团算一个小弟,有前面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能够拿来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优势。”

“实际上这是一个供应链非常长,深度非常深,对施工的落地性要求非常高的行业。今天绿城集团的伙伴一直在说,怎么把这十几年来绿城精装修经验运用到家装行业中去,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文档和精装修标准能够落实实施的。”

屋牛模式

目前,屋牛的目标客户定位是讲究生活品质的中高瑞客户群体,主要是c端客户。

“屋牛电商并非一家家装公司,而是一个连接客户与家装产业链各方合作伙伴的平台。我们致力于优化整个行业利益结构,从而形成多方共赢的优质生态圈。”钱晟磊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屋牛把整个家装眼务的过程分成了四大模块,即客户入口、服务实施、供应链和后期维护。“我们打造客户入口重构了家装的消费场景,提供全屋的解决方案,实现了自助化、规范化、透明化的报价,消除了业内的潜规。”钱晟磊介绍道。业主可以通过屋牛的平台,一站式的完成设计、材料选型和报价清单的输出。

“我们的选择是要做一个家装服务平台,我们要让更多的家装公司成为我们的客户,或者说我们把它看成合作伙伴,我们要让他们去服务业主。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用时髦的话说,你可以理解为众包,你可以理解为把眼务工作众包给这些家装公司。”红杉资本合伙人刘星告诉记者。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很多创业者都感觉到用户的痛点和存在的问题,所以需要去解决。这么多创业公司,屋牛有屋牛的想法和理念。我希望它成为中国千家万户一个航母级的新品牌。如果硬要比较网筑的模式,会和谁比较,我说只能扣阿里。但是我们能不能做到,我们不希望现在过多渲染这些东西,最后是不是能够被市场所接受,在市场当中胜出,我觉得还是围绕钱说的,你是不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是不是真的提高效率,你说的透明化,独具匠心,是不是真能得以体现。如果真做到

在服务实施阶段,钱晟磊告诉记者:“屋牛并不是一家家装公司,而是协同我们的家装公司一起来完成最后的落地服务。”屋牛给合作伙伴提供严格的设计施工标准、培训认证、过程管控,同时客户可以通过在移动端的“装修乐”移动应用实现在线视频监控,施工进程查询,工程节点的验收等等相关服务。

“我们对家装公司是有一定的选择,“牛匠堂”是我们教研合一的一个部门,我们所做的研发一直把工序做相应优化,工序优化之后家装效率就能提升,同样的时间,单位产值就会增加。第二,家装公司花费最大的一笔费用就是拓客,现在通过屋牛的平台帮它找到了客源,因为我们屋牛有更大的客户入口,有更大的流量。通过客户的获取,另外通过流量帮助他们把效率做相应的提升。同时,由于家装公司使用了我们全屋产品,我们有工斗系统,原来他做一套方案要两天四天,现在28分钟就可以解决,实际亡大大减少了他和客户的沟通成本。”

在供应链板块,屋牛借助于网筑集团的供应链支撑体系,整合了绿城集团精装集采的成果。同时配合屋牛自建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控制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及时印可靠。

这一模式获得了资本方的认可。了,没有理由不成功。”

慢动作

2015年被称为是互联网家装元年,众多“互联网家装”企业借着互联网+的东风而生。在市场规模渐起的当下,许多衔着资本金钥匙的企业声势浩荡,而这时的屋牛却并没有陕速的跑马圈地占领市场。

区别于其他互联网家装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急速扩张,目前屋牛电商专注于杭州和江浙市场的业务开拓,这不仅因为其品牌基因中的浙商背景,更重要的是,钱晟磊认为只有通过区域深耕,以杭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实现由点及面的市场拓展,才能实现屋牛品质,而不是将品牌失信和品质失控沦为急速扩张下所谓试错的代价。毕竟,互联网家装无论再怎么通过互联网技术去革新传统家装行业,其冗长复杂的产业链始终是行业立足之本,只有静下心来慢工出细活,将品质和服务提升上去,才能夯实互联网家装行业发展的基础,才能去谈复制和试错。

“屋牛更像一头慢牛,我们需要慢慢把服务做深,从而在业界树立良好的口碑。因为我们不认为这个行业一定是有先发陕速跑的优势,它不像团购,因为它的服务很重。当你前面的客户遇到口碑问题的时候,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钱晟磊告诉记者,“如果跑得太陕,如果我们内功不够扎实的话,相当于埋下N多个地雷。这些爆出来的时候,并不是说靠媒体朋友们洗洗白,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互联网口碑传播,已经没有办法做到这些东西了。”

第12篇

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金融机构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的实现,坚持金融管理的科学发展,全面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避免金融危机,促进金融机构科学、规范、依法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解决困扰金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与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必须在金融管理中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科学、规范、严格的金融管理体系,全面落实金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从金融管理的无序、盲目扩张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对金融管理实现事前的预防、事中的管理、事后的完善,实现金融管理的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流程明确、分工合理、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科学规范,以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满足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成为金融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否有利于不断提高金融管理的水平是衡量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金融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金融行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行业的逐利性决定了金融行业发展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金融危机成为金融管理的头号死敌,而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扩展到全球经济发展领域,美国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等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全球金融界对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人是越来越深刻,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对金融行业的客观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各个层面上都离不开金融行业的资金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金融管理必须针对金融行业的具体条件,打破传统的金融管理思维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科学对待金融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从不同层面多视角、多角度地剖析困扰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找出金融管理中困扰金融行业资金良性循环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创新金融管理思路,在认真探寻金融管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谋求整个金融行业利润的最大化。要善于抓住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努力开创金融管理的新局面。竭尽全力掌握经济运行过程中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金融管理实践中按照金融行业发展规律全面改进金融管理措施,善于总结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总结和吸收世界金融管理发展成熟的、经过金融危机考验的管理方式,不断更新金融管理理念,以世界金融发展中总结提升出的先进理论指导金融管理的实践,在金融行业内部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流程的基础上,针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利于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保障金融管理的经济成果和社会效果。实现金融与社会、金融与经济、金融与环境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运转协调的法人治理机构,全面落实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运转协调的法人治理机构,全面落实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金融管理机构保障方面必须采取的措施。对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金融行业的法人治理机构,法人治理机构是金融管理的大脑和神经中枢,金融行业是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法人治理机构是否运转协调,能否适应金融行业发展的内部管理需求和外部发展环境的有效协调,直接决定着金融行业的有序扩张和健康发展。运转协调的法人治理机构有利于金融管理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有利于给金融机构带来巨额的利润,实现金融机构资金的良性循环、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现阶段,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又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抵御市场风险和金融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弱,资金市场的运行尚不规范,民间高息借贷、食利者阶层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金融管理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金融行业更应该排除干扰,认真进行法人治理机构的健全和完善,规范市场运作和金融管理行为,不断提高金融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和金融管理的水平,促进金融管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优化金融管理内外部环境,为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不断优化金融管理内外部环境,为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是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环境保障方面必须采取的措施。首先,要实现金融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管理行业规范和管理流程,并监督金融机构严格按照金融管理行业规范和管理流程开展各种金融管理活动,并尝试大力发展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多种类型的金融主体,丰富金融机构的构成,逐步开放金融市场,降低金融行业的门槛,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使大量有志于从事金融行业的资金拥有者拥有从事金融行业的机会,从而为金融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大量的资金,为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建立健全规范的金融管理体系,建设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各大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商业银行为补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小型金融性公司、中小银行为链条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各类金融性机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大力发展在农村基层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建设,全面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深度和厚度,做好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的储备,确保我国金融管理的良性、健康、科学发展。第三,建立健全金融管理规章制度,并能够严格按照金融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各种金融活动,建章立制工作是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的重要工作,这是一个长期的、相对灵活的、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既要从硬件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又要在软件上注入大量的精力,有效建立金融管理信息自动化控制平台,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在具体的金融管理实践活动中,严格按照金融管理规章制度办事,将金融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金融机构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和重要节点,实现有章可依的良好局面。第四,加强对金融管理的监督管理,虽然我国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着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但是,由于力量薄弱,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督管理标准、风险控制措施过于程序化,缺乏有效的可操作手段,致使一些金融机构在资金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违规行为,给金融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制约着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运行。因此,必须参照和学习国际金融管理成功的监管经验和监管标准,结合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标准和相应的措施,加强对金融管理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三)加强精通金融业管理业务、了解经济发展知识的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的选用和培训,为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加强精通金融业管理业务、了解经济发展知识的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的选用和培训,为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金融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金融管理人才的竞争,我国金融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一项历史遗留问题,要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精通金融业管理业务、了解经济发展知识的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的选用和培训,大量培训复合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充实到金融管理人才队伍中去,为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刘冰,周晓冬.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7).

[2]郑良芳.“十二五”规划,金融业肩负着历史发展的重任[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1).

[3]李富有,窦育民.中国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4]贾小雷,刘媛.国外金融产品监管的新动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54).

[5] 吴剑.电子银行发展问题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