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自动控制系统

电气自动控制系统

时间:2022-12-20 02:3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气自动控制系统

第1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控制 性能 分类 功能

电气控制体系通常能分为控制对象和控制器两个组成部分,被控制的过程与生产设备是控制对象,自动化的仪表及设备是控制器。现阶段随着电动化产生能力的逐步增强,自动控制体系的功能也更加重要,是企业电气系统顺利运行的关键性支持体系。

1电气自动控制体系的性能与分类

1.1性能要求

企业电气自动控制体系具有的性能,通常能够总结成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跟随输入,就是当系统所具有的输入参量出现变化后,自动控制系统所具有的输出参量也要随之变化。例如弧焊机器人焊缝控制和跟踪焊接轨迹的系统,其控制器输出要根据输入轨迹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但也会特殊的例子,例如部分控制系统进行数据输入过程中,没有因为时间推移而出现变化,所以输出参量也不需要在不同时间出现变化。无论输出参量有没有伴随时间而产生变化,其都能够满足输入的基本原则。第二方面是性能上需要系统具有抗干扰性,电气自动控制工作过程中,很多外界因素会影响和干扰其正常工作,造成系统输入出现明显偏差。因此为了确保控制系统可以顺利、正确的输出数据,就要进一步提高其抗干扰的能力。

1.2具体分类

企业电气自动控制如果根据控制系统结构进行分类,应该分为复合式、闭环式、开环式控制系统;如果根据系统任务进行分类,应该分为程度控制、随动控制、调节等系统;如果根据系统数学模型进行分类,应该分为非线性和线性控制系统,以涵盖非时变和时变系统;根据系统信息予以分类,应该分为离散性和系统性控制体系。另外,还应该按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规模、变量等予以分类。

2电气自动控制体系表现出的功能

运用IE和Windows NT为电气自动控制的规范语言。在此领域中,因为人机界面可以实现灵活控制与集成,逐步成为发展趋势,受到各界的喜欢。自动控制系统能够自动化操作电气设备及生产过程,进而减少人工作业的困难程度,充分增强设备的运行质量。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功能。当机器设备损坏时,电气自动控制体系可以自行将电路切断,以确保系统不被破坏。这是大部分电气设备中应用自动控制体系的主要因素。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安装的控制回路可以保障机器线路的高效、安全运行,体现出控制作用。(2)监控功能。现在企业电气自动控制体系具有侧重点不同的监控功能。这是因为电是设备控制系统中明显的自变量,而电是难以用肉眼看见的,机器设备难以在外表上看出其是否断电。因此需要运用具有特殊功能的传感器,对不同信号予以设置,选择传感器实施转化,进而监控系统出现的变化。当自动控制体系发现系统出现异常时,就会报警引起工作人员重视,进而建立人机一体化的模式。(3)保护功能。企业电气机械设备在运行时会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其功率、电流和电压等环节会高于线路和设备设定的限度及范围,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对信号故障进行检测并自动处理线路及设备问题,属于保护性机器设备。(4)智能化功能。企业发展因为自动控制设备所具有的智能化而开拓新方向。现在,企业在运用太网系统过程中,获得大量经验,智能化设备也得到飞跃发展。因为智能化技术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特别好,它可以不需要人工操作,只使用计算机就可以实现较满意的控制效果。(5)测量功能。可以对电气线路上的不同参数进行测量,工作者可以收到的电子信号只能显示出机器的表向工作状态,要进一步测定机器设备的功率、电流、电压,就必须要使用科技含量高的电气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就设计有自动测量上述数据的功能,为企业控制电气设备提供方便。

3电气自动控制体系的未来发展

(1)控制技术逐步提高。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和普及是以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前提的,随着飞快进步的科学技术,自动控制系统也逐步提高其创新性,尤其是现在市场开放、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重视研发和引进自动控制系统的知识产权,同时推动此系统各项技术的完善与创新。(2)向着标准化、统一化方向发展。电气自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是随着系统广泛应用而不断提高的,其能够降低维护系统的周期,也可以全面保障系统的高效率、高质量运行。此外统一化和标准化还能够以客户需求为基础,提高系统的服务能力,让各个企业间实现数据交换和传输,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3)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自动控制系统在应用、安装及设计中都离不开专业人才,要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在此环节中,体现出自动控制系统必须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现在部分企业在运用自动控制系统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到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积极的培训和引进人才,并进一步提高了系统专业化程度。(4)向着安全化方向发展。在现在经济环境中,工业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电气自动化程度的逐步增强以及系统的逐步完善,自动化控制系统也逐步提高其安全性,体现出安全化的发展趋势,这也是电气自动化工程深入发展的关键性前提与保障。

4结语

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文化、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取得很大成就。随着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电气自动化在不同领域体现出重要作用,其缩减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生产的安全性、科学性、可靠性。本文介绍电气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性能需要,分析控制系统具有控制功能、监控功能、保护功能、智能化功能和测量功能,并进一步研究其发展趋势,为安全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控制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控制系统;防雷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问题近年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防雷意识的逐步提高,需要对目前行业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甚至错误的防雷方式、方法作出正确引导,才能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有效作用。

一、PLC控制系统的防雷措施

1、配电系统的防雷

当雷击输电线或雷闪放电在输电线附近时,都将在输电线路上形成雷电冲击波,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工频至几百赫的低端,容易与工频回路耦合。雷电冲击波从配电线路进入PLC控制系统的电源模块以及从配电线路感应到同一电缆沟内的自控网络线上进入PLC控制系统的通讯模块的几率比从天馈线和信号线路进入的要高得多。因此配电线路的防雷是控制系统防雷的重要部份。一般的配电系统在高、低压进线都已安装有阀型避雷器、氧化锌避雷器等避雷装置,但PLC的电源机盘仍会遭受雷击而损坏。这是因为这些措施的保护对象是电气设备,而PLC控制设备耐过压能力低,同时,这些避雷器启动电压高而且有些有较大的分散电容存在,与设备负载之间成为分流的关系,从而使加在PLC控制设备上的残压较高,至少高于避雷装置的启动电压,一般为峰值2-2.5倍(单相残压不低于800V),极易造成PLC控制设备损坏。同时大型设备启停产生的操作过电压也是危害PLC控制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上述可知,用单一的器件或单级保护很难满足PLC控制设备对电源的要求,所以对电源防雷应采取多级保护措施,具体级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而定。第一级在变压器二次侧,主要泄放外线等产生的过电压,其雷通量大,启动电压高(900-1800V)。第二级在各控制站PLC专用隔离变压器前,主要泄放第一级残压、配电线路上感应出的过电压和其它用电设备的操作过电压、其电流通量居中,启动电压居中(470-1800V)。隔离变压器的安装非常重要,它能有效抑制各种电磁干扰,对雷电波同样有效。末级在PLC专用电源模板前,主要泄放前面的残压,完全可达到嵌位输出,其残压低,响应时间快。

2、通讯线、天馈线、输入输出设备防雷

PLC控制系统通讯线一般都采用特制屏蔽双绞线,并且一般在安装时都是采取穿管直埋(或电缆沟)铺设,所以雷电在此处的感应电压不高(1KV~2KV)。但由于其直接进入PLC或计算机通讯口这一薄弱环节(正常电压一般为正负5V,12V,24V,48V等),故损害也很大。计算机数据交换或通讯频率是从直流到几十兆赫兹(据系统而定),在选用避雷器件时一般都不采用氧化物避雷器,因为它的分布电容大、对高频损耗大,除非对之进行特殊处理。选用避雷器时还应以通讯电平和频率或速率来确定,对于比较高频的讯号便需要特殊设计的防雷器以确保其阻抗与该系统对应,否则会有信号反射的现象。避雷器应靠近通讯接口处安装(减小反射损耗)。

而对于PLC的I/O模板、仪表、传感器等设备,应根据各种设备的具体情况,按设备的电压等级配置,其工作电压以安装在电路中部件的额定电压为准。防止线路在受感应雷的影响,形成过电压或电流,造成设备损坏。除了安装相应避雷器,有良好的接地和布线系统,安全距离外,还要按供电线路、电源线、信号线、通信线、馈线的情况采取屏蔽措施。网络通讯线路避雷的最好方法当然是采用光纤网络。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及防电涌保护

1、合理接地

防雷工程的关键在于接地,长久以来的观点认为接地关键在于接地电阻的大小,接地电阻值越小,对雷电流的泄放能力就越强,被雷击物高电位保持时间越短,因此危险性也就越小。防雷的最终措施是“泄放”,因而对“接地”切不可轻心。接地主要有建筑物接地、配电系统及强电设备接地、计算机自控系统接地。如这三种接地配置不合理,极易在雷击时通过接地网对自控系统造成雷击。

计算机自控系统是一个特殊用电系统,其接地电阻应达到的标准系统工作地(小于4Ω),直流工作地(信号屏蔽地、逻辑地等小于2Ω),安全保护地(小于4Ω)。地网分开设置时应注意避免地网之间的闪络。雷击时,会在地网及附近导体中产生很高电位。所以,地网之间的距离当涉及自控系统接地时应大于10m。在接地线引入室内时,若与其它地网距离太近,可局部采取既绝缘又屏蔽的措施。

2、电磁封锁

中国一直以来对仪表线缆的敷设有过不少的行业标准,但较少顾及防雷的问题。原则上要求单端接地,另一端悬空。这是为了防止因地电位差产生的静电感应(电容性耦合)会对仪表传输信号产生噪声和干扰,以致传输信号失真。但是对于防雷工程来说,单端接地是不能预防电感性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更阻挡不了雷电波的侵入。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保证检测信号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有效地防雷?应采用有绝缘隔开的双层屏蔽,外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做等电位连接。这一条规定很好地诠释了两者之间看似矛盾的概念。

雷击时,由于电磁感应在导体附近产生一干扰磁场;外屏蔽层与地之间,或与其他同样做了等电位连接的导体之间构成环路,感应出一电流。根据右手螺旋定则,该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将抵消(或部分抵消)掉源干扰磁场的磁通,从而抑制(或部分抑制)无外屏蔽层时由于电感耦合而产生的电压,防止雷电波的入侵。

实现双层屏蔽,应采用铠装电缆或带金属屏蔽层的电缆,穿金属保护管埋地(或架空)敷设,并保证两端可靠接地。在进出建筑物、管道交叉、分支处均应可靠接地,对于长直管道,应每隔25~30m接地一次,防止因距离过长引起的地电位差变化幅度过大。

3、合理安装SPD

SPD的作用是把因雷电感应而窜入电力线、信号传输线的瞬态过电压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用电设备不被击穿。加装SPD可把电器设备实际承受的电压限制在允许范围内,以起到保护设备的作用。

根据被保护的设备供电系统类型和电源电压,选择不同防护结构的SPD。检验其限流能力的标准是使用10/350μs与8/20μs的雷电流波形。前者是指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附近,以及闪电直接击在引入建筑物的电源线路上或该段电源线路附近时使用的波形;后者是检验雷电电磁脉冲使用的波形。

根据被保护的设备、SPD安装处雷击情况及所在的防雷区域,应该在各防雷分区处分级安装SPD,逐步减少瞬态浪涌电流/电压值,最后1级将浪涌电压限制在设备能安全承受的范围内。第1级SPD应尽量靠近建筑物电源进线处,Imax(最大放电电流)应大于100kA(8/20μs),残压限制在1.5~1.8kV;第2级SPD应尽量靠近被保护设备,Imax应大于40kA(8/20μs),残压限制在0.9~1.2kV;第3级SPD尽量靠近被保护设备,Imax应大于15kA(8/20μs),残压限制在0.1~0.4kV。一般电子元件都可以承受2倍其额定电压以上的瞬时过电压,通过这三级对浪涌电流的泄放以及限压,最后加载在设备上的过电压一般都不会对设备造成影响。

对于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主要是指第2,3级的防雷。控制室一般都会作等电位连接,为防强磁场干扰,部分控制室更会以金属格栅或钢筋围绕,形成一个法拉第笼。在进出控制室处(即雷电防护区LPZ分区处)的线路上安装SPD,以防止浪涌电流进入控制室。DCS,PLC等设备与现场仪表之间,仪表设备配电盘之前,均应安装SPD,所有仪表供电应引自同一个受到SPD保护的配电盘。相比之下,室外仪表更易受到雷击时的电磁干扰,尤其对于建在无遮挡的野外的大型库区、水处理场等工业设施,仪表重要性较高,需连续生产,不易更换,因此应加装SPD。

结束语

近年来关于防雷工程的各种书藉、杂志纷纷涌现,相应的行业规范、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对于防雷工程的方式方法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前进,结合现有理论使防雷工作不断完善!踏前人之基石,创后世之丰碑!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 要:电气装置多方面的工作均可以由性能逐渐健全的可编程控制器也就是PLC控制器来实现系统的控制。大多数情况下,PLC控制器可以实现电气装置主动操控的简单化,并可以提高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及稳定性。本文着重分析在自动控制系统和电气调各系统中使用PLC系统。

关键词:PLC;电气;控制系统;运用;设计

1 将PLC控制系统设计到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

(1)设计科学合理的流程。明确电气自动控制的任务,并加以评估,将PLC控制范围确定下来。最后技术人员根据PLC的功能和性价比来确定程序控制器的主机。在此基础上确定各模块及相应的各单元,如显示设定单元、模拟量单元及位置控制单元等。

(2)确定输入/输出地址。PLC接线端上的I/O信号的地址是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只有确定了输入/输出地址,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软件编程工作;I/O地址的确定是控制柜及PLC接线绘制装配图、电气接线图、安装人员装配的基础。以表格的形式列出I/O的名称、代码和地址是很有必要的。

(3)设计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PLC控制程序的编写是系统设计中软件部分的组成。除了程序编写之外的控制系统设计基本都是属于硬件设计,如电气线路的设计、PLC控制器的设计、抗干扰的设计及PLC控制器线路的设计等。

1)设计系统的硬件。硬件设计的主 要包括确定电气控制元件;设计抗干扰措施;设计电气控制系统。

2)设计系统的软件。主、子程序及中断程序是软件设计的三大主要部分。设计PLC控制程序时编程是主要的方法但更重要的依靠设计者自身累积并总结经验。应用较多的编程方法有流程图法、状态表法、逻辑代数法及功能图法等。设计程序常见步骤为:①查找输出对象,确定出其启动及关断条件;②输出对象的启动条件及关断条件有制约条件的,要找出来;③大多情况下,输出对象以FK=(X开+K)・X关关公式加以编程,有制约条件的,以FK=(X开・X关约+K)・(X关+X关约)公式加以编程;④代入相应数据入公式中,结合PLC编程的要求,建立梯形图;⑤全面检查并修改程序。

梯形图编程设计系统程序与语句表编程相比,更直观,更加一目了然,但具有需要修改时比较麻烦工程量大的缺点。一般对于比较清晰的并发、单及选择顺序的控制任务,应用功能图进行设计程序较有优势。

(4)调试系统。系统硬件的模拟调试工作必须在主电路断开的环境下实行,并且只能够调试手动控制部分的功能正确与否;只有模拟出各种开关信号输入的情况才能够对系统软件部分进行调试,通过综合应用电位器、万用表及开关模拟多种现场信号,观察此时PLC输出的逻辑关系是否与控制要求相符;与此同时,也可应用电脑直接模拟加以调试。通过反复修改与调试来确定程序的完全正确。

(5)系统联机调试,下载已经编制并且调试好的程序到现场PLC控制系统中实行运用。首先断开主电气然后才开始调试,只能对控制电路实行联调。联调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反复全面检查系统接线与软件设计里程序的编写与调试,只有系统控制功能正常,并满足控制要求才能交付使用。整个体系完成后,系统完成后,必须整理相关技术资料以存档,为以后系统的维护、检修及改进等提供依据。

2 电气设备自动控制中PLC控制系统的操作过程

(1)选择合适的电源。选择电源时,最基本的要求时其额定输出电流各模块消耗的电流总和。

(2)相匹配功能模块的选择。选择的基础是要选择可靠性高的机型,并且在系统运行的过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3)设计控制元器件。设计辅助程序、故障应用措施,分配存储空间、编制功能子程序是设计系统控制元器件的主要内容。

(4)正确的输入/输出模块的选择。1、输入/输出模块点数的确定;2、运用离散系统来实现输入与输出的模拟;3、编入具有特殊功能的输入与输出。

(5)控制系统连接与安装的实现。PLC 控制系统多个部件在配线板上的实现,按照相应的系统接线图对其进行安装工作。

(6)调试实现PLC的运行。1、调试PLC控制系统硬件与软件,以保证试运行的稳定性;2、试运行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注重PLC控制系统各个部分运行情况详细观察运行的细节,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必须立即做出停机处理,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与源头,并及时的选择正确、有效的方式处理掉出现的情况;3、确定PLC控制系统试运行准确无误后,要整理好技术文件,并且交付使用。

3 PLC控制系统应用领域

(1) PLC控制系统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传统的控制系统具有多种控制方法,随着PLC 控制系统的出现,在业内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在数控系统中实现了PLC 控制系统的应用,大大促进其控制定位变的精确与方便。

(2)PLC控制在交通控制系统中的使用。交通控制系统中PLC 控制系统的应用关键体现在控制交通系统总线方面。采用PLC控制系统使得交通系统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程度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完善和高效化了监控。

(3)中央空调系统中的PLC控制系统运用。当下,控制中内空调系统的方法有如下三种模式:

(1)继电器的传统控制模式。

(2)数字化的直接控制模式。

在此三种控制模式中,继电器的传统控制模式与直接数字控制模式由于其自身缺点原因,在实际中其应用广泛度逐渐减少。而PLC控制系统因抗干扰性能高、较稳定、便于维护等优势,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越发广泛。

4 结语

电气设备中应用PLC控制系统后,使得传统复杂电器逻辑得到简化,在具备简单易操作特点同时,又大大降低了故障率,还提高了运行过程中稳定性。极大促进了电气PLC控制系统的运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PCL 电气自动控制 应用

一、前言

在过去,传统的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在运作的过程中漏洞非常多,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需求。在信息社会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时效性与成本,因此PLC自动控制技术以其独到优势在电气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成为必然。PLC自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融入现代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中,从而提升我国的电气工程技术水平。其在应用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提升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这是传统应用系统所无法比拟的。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其能够降低企业在系统安装、调试、维修与养护方面所投入的成本,这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基于PLC自动控制技术的强大优势,我国电气工程行业在未来才有可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二、电气自动控制中的PLC自动控制技术

在当前,我国PLC自动控制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日益纯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具体表现在该技术在工业电子自动控制领域的开关量作业方面,比如说,工业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在运作的过程中,其开关量需依赖大量的量化信号,这些信号在稳定的传输下才能够实现操作目标,工业电气自动控制系统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可靠的控制力,要满足信号的稳定性。在PLC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力能够提升,从而取保传输信号的稳定性,完成指令操作,实现生产需求。简单来说,在PLC自动控制技术的作用下,这个控制系统能够提升信号的稳定性,加强开关控制的准确性。再者,该技术的应用,便对工业生产企业随时掌控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并针对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在PLC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下,整个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能力得以提升,工作人员亦可以根据生产要求,借助于PLC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某一流程的独立控制。比如说,工业生产企业可以在其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中融入PLC自动控制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随时干预和调整各个生产环节。除此之外,PLC自动控制技术能够全面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是其更具发展潜力。这是因为PLC自动控制系统技术能够将自身优势融入到整个系统中,有效地推动整个系统向集成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整个系统可以与计算机系统对接,实现信息数据的自动处理,全面提升系统效率,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成本,这对于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PLC自动控制技术在电气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1、交通领域。在当前的交通领域,电气自动控制技术被应用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交通信号灯的管控,从而确保道路顺畅,行人与车辆都能够遵循交通规则。在该系统下,有效地融合PLC自动控制技术能够使得整个控制过程趋于精细化。在实现的过程中,PLC自动控制技术借助逻辑控制和编程来控制信号灯,实现交通指挥。同时,借助于PLC自动控制技术,整个电气自动系统能够实现总线控制效果,这是以往交通领域的电气自动系统所无法实现的。比如说,借助监控设备,电气自动控制系统能够便利收集各个路面的信息,包括道路堵塞等情况。这些信息借助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可以快速传递给交通部门。在监控设备与信息传递之间,PLC自动控制技术将两者有效地衔接在一起,不需要控制台上人为操作,自动实现信息收集与传递。随着PLC自动控制技术融入到交通领域的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中,交通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整个道路状况也得到有效改善,真正意义上实现交通路面的全面掌控。

2、数控领域。在当前,数控领域是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应用方面。在该领域下,引入融合PLC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数控准确度。比如说,在该领域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可以依据PLC编程的方式来操控数控机床运作。其可以精确控制每一项数控工艺参数,确保整个机床始终在既定的要求下完成标准化动作。由此可见,PLC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下可以提升整个生产过程的准确性,降低原系统下的误差率,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在具体应用中,PLC自动控制技术的优势性能开始逐步显现,其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不仅仅能够为系统提供控制程序,还能够为系统提供可编辑的机会。因此,数控领域下,企业应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融入PLC自动控制技术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从而全面提升其产品的质量水平。

四、结语

PLC自动控制技术对于电气自动控制系统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益处,其不仅仅能够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还能够提升系统的控制能力与准确度,从而使得电气自动化系统能够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满足不同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第5篇

DCS的概述:

DCS是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的简称,一般称为集散控制系统。它由过程控制系统和过程监系统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系统,结合了计算机、通讯系统、显示和控制系统等技术,其特点是集中操作、分散控制、更换硬件方便、组态便捷。

DCS自动控制故障现象:

新建的乙丙生产装置,选用的DCS为霍尼韦尔控制系统,该系统稳定性与兼容性好,生产控制稳定。在开车调试过程,发现如下状况:

为了保证生产平稳性,实现自动控制,由操作人员将600号控制回路由手动控制状态切换到自动控制状态。经过一段生产监控,工艺操作人员发现,控制回路在没有操作人员更改的情况下,一部分自动控制均切换到手动控制,使生产操作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操作人员无法正常监控数据,造成生产波动。

DCS自动控制故障原因分析:

自动控制掉到手动控制,判断可能产生的原因由以下几种:

a控制器是否故障:查看发生故障时控制器的工作记录,检查结果控制器运行正常,没有发生任何故障。

b操作人员操作是否正确:查看操作人员的操作历史记录,检查结果没有操作人员更改操作控制。

c是否有电磁干扰:用示波器检测600号所在的系统柜与仪表接线柜,发现600号的系统控制柜有强烈的电磁干扰现象。

DCS自动控制故障解决措施:

电磁干扰是指电磁波与电子元件作用后而产生的干扰现象。

电磁干扰的危害:

在化工厂自动控制系统受到电磁干扰时,可能出现失控、误控或误动作,使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能和有效性能降低,严重影响生产控制。电磁干扰侵入自动化系统,都可能引起自动控制系统的不正常工作,甚至损坏某些DCS卡件,造成生产无法正常控制。处理方案如下:

a规范接地

接地的目的:为了保证DCS系统运行安全可靠,人身安全和系统设备安全,正确规范的接地既能阻止外来干扰,又可以减小控制系统设备对外界的干扰影响。不规范的接地,严重时导致DCS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b接地分类:

屏蔽地:DCS系统中信号电缆的屏蔽层应做屏蔽接地。接地方法有两种:当厂区电气专业接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Ω时,则可接厂区电气专业接地网。当厂区电气专业接地网接地电阻较大时,应独立设置自控仪表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小于4Ω。本安地:应独立设置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小于1Ω。本安地的接地系统应保持独立,与厂区电气地网或其它仪表系统接地网的距离应在5m以上。

c保护地

保护地是为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安全的接地。所有控制系统的控制机柜,操作站,仪表接线柜等设备均应做保护接地。

解决接地隐患的措施:将所有控制系统柜,仪表接线柜,电气接线柜的接地规范处理,避免接地不良造成的干扰。

d隔离

隔离安全栅概述:由于隔离安全栅信号线路无需共地,使得检测和控制回路信号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隔离式安全栅可输出两路相互隔离的信号,以提供给使用同一信号源的两个设备,并保证两信号不互相干扰,同时提高所连接设备相互之间的电气安全绝缘性能。

e隔离安全栅优点

使用隔离式安全栅,大大增强了控制回路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自动控制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

隔离式安全栅有保护功能电路,意外损坏的可能性较小,允许现场仪表带电检修,可减少影响生产的安全隐患。

隔离式安全栅有较强的信号处理能力。

当用户同时应用DCS和ESD时,选用一进二出的安全栅,可以有效地将两个系统隔离开来,避免系统之间互相影响。

解决电磁干扰的措施:电磁干扰是从高电平电路向低电平电路侵入,因此控制室机柜间内,防止电磁干扰的首要问题就是对所有仪表信号、电气信号进行分类,包功率电平相近的仪表信号集中在一起,把电气信号进行隔离出来防止电磁干扰。

因600号系统控制柜旁为电气信号柜,电气信号柜内并未将电气信号接入隔离安全栅,所以将贴近600号控制系统柜的所有电气信号,在电气机柜间内,将所有输入给DCS的电气信号接上隔离安全栅,消除电磁干扰。

结语

经过规范接地、将电气信号接入隔离安全栅的处理,使得自动控制系统恢复正常,达到平稳可靠的运行。

参考:

[1]董光天,王欢.《电磁干扰检测与控制1000问》,2009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第6篇

纵观机械产品的发展史,可以区分为四个明显的过程。最早的机械是以机器的机构、结构为主体,加上执行机构和能源组成。能源主要是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等。这是原始的机械时代。后来发展到了用蒸汽作能源,以热力机械作为执行机构,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也跃上一个新台阶。建筑在热力学基础上的这一代机械产品可以称之为热力机械。当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之后,电取代了蒸汽成了主要的能源,而执行机构则是以电动机为主体的电气传动机构,电气传动这门技术开始与机械结上了不解之缘。这又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革命。这个时代的机械主要以电工技术为支掙,包括复杂机械的控制、操作也大都是以基于黾磁学原理的各种电器来实现的,成为电气机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机械,已经实现了机、电的结合,不过这种结合,主要是从外部以独立分体的方式进行,机与电之间的界限比较分明。第三次世界技术革命的浪潮把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子计算机、传感器、控制器、微电子芯片等导入机械系统,构成了以电子计算机等微电子软、硬件产品为神经中枢、传感器为耳目、电动机为手足、机械本体为躯干、电力电子换能器等为生命源泉的新一代智能化的机械产品。这类机械在原来机、电结合的*础上,融入了各类电子产品。电子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其强大的渗透力融入机械的各个要素中,形成紧密的、有机的结合,强弱电、硬软件、机与电混然成一体,所以大家都习惯称这类产品为机电一体化产品。

关于机电一体化这个词,国内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的侧面作过许多注释,但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机电一体化这个词并未能很贴切地表达tb这一代机械的主要特征,有时还会使人产生某些误解,因为电气机械时代.也已经是机与电的结合了。这一代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微电子技术的融入与滲透,应该突出的是其电子为主导的内涵。因此,把这最新一代的机械产品称之为电子机械,可能更合适些。日本人分别用机械学(mechanics)和电子学(elec?tronics)两个英文字的前半部与后半部结合创造了一个“mechatronics”的新词来描述这一代机械的特征,是很有新意的。把这个词翻译成为“电子机械学”也比较符合造字者的原意,因为mechanics和electronics两个字的最特征部分都在字首,而mechatronics保留了机械学一词的字首而用了电子学一词的字 尾,其含意也应是重点落在“机械”上。按中国语法,“电子机械学”恰好是把重点落在“机械”一词上,比较贴切。如果把它翻译成“机电一体化”,就把“电子”这一最根本的含意弄得反而含混不清了。

机械产品经历了原始机械时代、热力机械时代、电气机械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电子机械的新时代了。

二、电子机械与电气传动

一个电子机械产品,可以用图1中所示的五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来表达。

能源主要是电力及其变流、变压、变频等电力电子装置,部分为液压、气压源。执行机构主要是电气传动设备,少量是液动、气动设备。传感器主要是各种电、热、压、流、位、声、光等参量的检测装置。机械本体则是实现某种功能的机_、结构。处理器居于核心地位,它是以微处理机或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电控系统与设备,它与其它四个要素都有直接的信息沟通.起着判断、块调、指挥作用。五个要素不是独立组件的简单集结,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而构造成一代崭新的机械产品。

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是现代化电子机械五要素的集成化体现,其复盖面如图2所示。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部分是作为执行机构用的电动机3其电源,若是变压、变频、变流或是变频变压的,主要是由各种电力电子变换装置控制r若是恒压的,则由以电磁接触器或电子接触器为基础的电机控制中控制中心等是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的主体部分,它把能源要素的绝大部分及其与执行机构之间的传递环节都复盖在内了。在新型的电子机械中,作为机械本体的机构、结构部分,因机电之间的有机融合,某些过去需由各种机械传动链联成一体的机构,有可能设计成若干个机电融合的独立部件,通过电控系统而集成为一体。因此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也就侵入到了机械本体的相当一部分。整个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体现,大多是以微处理器、单片微型计算机等为核心的控制单元,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可编程序控制器和作为总体监控的电子计算机及各种控制专用软件包等构成。它履行“处理器”这一核心要素的全部功能,是现代电子机械的灵魂。传感器要素中,有些变送器是纯属仪表行业的范畴,但有些参数的测量,比如电机转速、钢卷直径、各种电.量等,以及某些传感元件检出信号的加工4理,有时是要靠电气传动系统来进行的。所以电气传动与传感器要素之间的界限也是模糊的。由此可见,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是电子机械中的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是靠了它,才把电子机械的五要素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在一个大型复杂的电子机械中所占的投资比重,已经比电气机械时代大为提高了。因此在电子机械的总体设计中,必须对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给予通盘的考虑,足够的重视,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代崭新的、机械与电子高度融合的好产品来。

三、电子机械时代的电气传动发展方向

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为了适应电子机械时代的新要求,并结合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目前正朝着以下几个主要的方向发展。

1.加速传动电机交流化的进程

在电子机械中,传动电机?机械部件在空间上的结合将愈来愈紧密,对性能好、体积小、少维护的电机有强烈的要求,而交流电机正好符合这一要求,从电气传动自身发展进程看,调速电气传劲领域中长期由直流调速传动占^主导地位的形势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了重要的_机》交流电机调速传动的技术日趋完善,主要性能指标,如调速精度、响应截止频率、调速范围等均开始超过直流调速传动,而转矩/电流的脉动率和价格则降到与直流调速传动的同等水平,这是交流调速传动时代来临的先兆。到了90年代初,交流调速电气传动系统在发达国家中的销售量也开始超过直流调速传动系统,标志着交流调速传动时代的真正到来。在各种调速电气传动领域中加快采用交流调速传动系统的进程.是国际发展的新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感应式电机、同步电机当然占着主导地位,但一种比鼠笼式感应电机结构更简单、可靠,控制更方便的开关磁阻式电机,有可能在中小功率范围内与鼠笼电机争雄,会占有一部分市场,这个动向在欧洲表鱔得更明显些,值得引起注意。.

当前交流调速传动的分野大体如下。

鼠笼式感应电机:500kW以下,用电压型变流器+IGBT逆变器供电;2000kW以下,用电压型变流番+GTO逆变器供电;4000kW以下,用电流型变流器+GTO逆变器供电;7500kW以卞,用循环变流器供电。

滑环式感应电机(双馈):3000kW以下.用循环变流器供电UOOOOkW以下,用电流型变流器+晶闸管逆变器供电。

永磁式同步电机ilOkW以下,用电压型4-变流器+IGBT逆变器供电;lOOOkW以下,用电压变流器+GTO逆变器供电。

励磁^同步电机:10000kW以下,用循环变流器&电>20000kW,以下,用电流型变流器+晶闸管逆变器供电。

开关磁阻式电机:100kW以下,甩电压型变流器+GTO逆变器供电。

2.研制无公畲的“绿色”电力电子传动系统

电力电子传动系统的广泛应甩,对电网造成了无功冲击、谐波污染、通讯受扰等公害。目前采用事后补救的办法,如用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滤波器等,能收到?定的效果,但这毕竟是一种被动的治标措施。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利用电力电子器件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各种新型的电路理论,采取治本的措施,大力研制对外界无公畲的“绿色”电力电子传动系统,向着功率因数为一,电流波形为正弦,电压电流过零时切换,无电磁辐射等方向努力。比如对大功率传动系统,在常规开关频率下,可以研制具有容性的晶闸管变流器与具有感性的晶_管变流器互补供电的方式来实现功率因數为一;或应用三电平的GTO-PWM技术,同时对整流和逆变进行控制,以取得大型感应电机无电流与转矩脉动的控制效果等。对中小功率的传动系统,则可考虑用提髙PWM开关频率的方法,既在直流侧、也在交流侧进行PWM控制,使网侧、负荷侧均能得到较好的正弦波;或采用谐振原理,在电流或电压过零时切换的软开关技术与PWM技术复合,以求消除高频通断切换时的干扰与损耗等。

3.应用新型控制策略,提离系统智能化水平

电子机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智能化程度高,对环境、负荷等变化的自适应能力强。最近一些崭露头角的新型控制策略,对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有重要作用,受到电气传动界的普遍关注。比如:应用神经元网络原理,在感'应电机非直接矢量控制系统中,对在各种转速和负荷下电机参数的变化进行实时的自学习,并据此对电机的转速进行精确的自适应控制,使电机的磁化电流和转差频率实现最优化;应甩状态变量观测器技术,在具有强机械扭振的传动系统中进行扭振源的在线观测,并据此来设计强鲁棒性的速度调节器,以实现抗扭振的控制;应用模糊控制技术,绕过需要确定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这一难关,对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的复杂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应用故障自诊断技术,对大型、复杂的系统进行故障隐患预报、故障源快速定位、故障前数据的自动记录,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等。其它一些新型的控制策略,如滑模变结构控制、参数自整定控制、交流调速传动中的转矩直接控制、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等的实际应用都将会对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和智能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控制系统硬件的集成化

利用不断发展、日趋成熟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把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某些控制电路,凡是相对固定的部分,集成化为若干个专用1C芯片(ASIC)使整个系统的构成快速、灵活、可靠、小型、轻量。目前国际市场上已有几十种这类ASIC芯片面市,如VECOM,VectorDSP,TRANSputer等;包括矢量控制、功率因数的有源修正、零电流与零电压谐振逆变开关、软开关等控制均已有专用ASIC可供。一种标准电力电子控制单71:.尺寸为16.0X100mm2,装有一块88mm2的AS1C,含有12000个门和运放、比较器等线性电路,全部控制功能都集成在该电路中,该单元可直接驱动容量达400kVA的IGBT装置,实现矢量控制等多种用途。

集成化的另一个含义是,把控制、保护电力电子器件的相关电路,以及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的某些电路,同时集成在一个电力电子器件的芯片上,构成强弱电一体,主电流变换与控制合一的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比如已商品化的SmartPower器件,即是一知。另一种称为智能化功率模块(IPM)的产品,则是混合式功率集成电路的一个代表。它把功率器件和各种集成电路芯片,以及难以集成到硅片上去的变压器、电感、大电容等,用厚膜技术、钵膜技术等封装成紧凑的模块,用以构成一个PWM三相全桥逆女轉,其被控电机的功率可达2kW。一种可同时驱动及保护由6个MOSFET或IGBT器件组成的PWM三相逆变全桥电路的多功能功率集成块,也己有商品面市,为交流变频调速装置的小型化、可靠性提供了新的成果。控制系统硬件集成化的结果,最终将有可能把被控电机与其控制系统集成在一个电机机壳内,构成所谓的智能化电机。日本、欧洲在小功率范围内已做出产品。

5.控制系统的软件化

电子机械是一个高度智能化、柔性化的系统,它除了依靠先进的控制策略与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产品来实现以外,还有一个突出的手段就是使控制系统软件化。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相同硬件配置下,通过软件的不同配合,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控制功能。比如对直流电机、感应电机、同步电机等的控制,可以用同样的一个硬件配置、不同的软件配合来实现,简化了硬件结构,提高了柔性。现在市面上已经可以买到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通用软件包。控制系统的软件化对CPU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为控制系统软件化提供更有利的条件.通过控制系统的软件化与通过专用ASIC进行固化的相互配合,可以使传统的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面貌为之一新。

6.向高频化进军

充分利用新一代高频电力电子器件.如VDMOS管、MOSFET管、静电感应晶体管(SI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静电感应晶闸管(SITH),以及功率器件(MCT)等提供的可能性,研究探索发展一代高频的(比如20kHz)电机、电器、电控装置,以求大大地缩小电气传动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体积、重量'。电气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是与其供电频率的平方根成反比的,按20kIiZ设计的,龟气设备.其体积重量只有50HZ的1/20。这就为机械与电子实现真正意义的融合提供新的物理基础。一?个多电机传动的复杂的电子机械系统可以设计为若干个机电完全融合、电机与电控系统集成化的自主单元系统的总成。这种自治式分布系统是机械电子融合的,种最新的发展趋向。

四、结论

(1)机械产品已经发展到了机械与电子高度融合的时代_把这个时代的产品称之为机电一体化产品似乎不够确切,称之为电子机械更合适些。

第7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检测;控制;设计;系统

随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不断进步,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同时也使得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要求设计的控制系统达到最优化,为了使系统控制达到最优控制和系统能自行调节,要求设计必须允许模型的结构和参数精确度不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有利于电气自动化得到很快的发展。一些精准的控制仪器设备依托通讯技术,在现代制造和医学研究以及交通等领域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都得到广泛应用。探究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不断地融合进新的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科技水平。

1 自动检测技术

1.1 自动检测技术的功能

自动检测技术是在仪器仪表的使用、研制、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要求在测量和检验过程中完全不需要或仅需要很少的人工干预而自动进行并完成的。实现自动检测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和人为差错,提高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性,确保生产过程或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效率。自动检测系统需要将被测参数直接测量并显示出来,提供给用户有关被测对象的变化情况,另外就是用作自动控制系统的前端系统,根据参数的变化情况实施自动控制。

1.2 检测技术的应用

自动检测技术是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技术学科。检测技术就是寻找与自然信息具有对应关系的种种表现形式的信号,反映某一信息的多种信号,并挑选出在所处条件下最为合适的表现形式,以及寻求最佳采集、变换的相应的设备。自动检测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据测量、测量方法、测量系统和数据处理。

2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2.1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2.1.1 设计特点

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高低压变配电设备装有嵌入式控制装置,用电设备在进行电气设计时,不能单单考虑集中的二次信号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预留互联条件,控制系统要求进行高低压控制设备的一次电气设计。同时按工艺控制要求,根据用户条件和用电设备的要求和特点,按照工艺控制特点和自动控制原则,进行系统的控制流程图设计,用标准的组态工具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监控软件组态。

2.1.2 设计思想

过去,电气自动化的设计都是由一些完全独立的配件来完成的,用户只是通过各个配件之间的连接以及功能配合来形成的。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引入,逐渐形成了与微型计算机所对应的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使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从而满足用户的要求。

2.1.3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

电源供电回路分为有 ac380v 和 220v 等多种。 保护回路对电气设备和线路进行短路的和诸多故障的保护;信号回路能及时反映或显示设备和线路正常与非正常工作状态信息的回路;自动与手动问路设有自动环节,确保在安装、调试及紧急事故的处理中需要设置手动环节通过转换开关等实现自动与手动方式的转换;自锁及闭锁同路是能够保持通电电气设备能继续工作的电气环节,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与可靠性。

2.1.4 设计方式

集中监控方式, 将电气的各馈线在现场设置现场设备接口, 通过硬接线电缆与集控室相连, 对全厂电气没备进行监控。这种监控方式使DCS的造价下降;远程智能方式,远程智能方式是利用硬接线电缆与加采集柜相连,节省了大量电缆,同时具有完成数据处理、自检、自校正等功能;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方式。现场总线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到控制领域和现场的体现。在改变DCS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基础上,将控制功能实现了彻底的分散控制。

2.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2.2.1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基本作用

传统的火力发电集散控制系统可以基本实现独立运行,实现信息互访和交换量的互换,但是对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反映信息量相对较少, 也导致电气系统操作人员运行系统的不便, 不利于其对机器设备的事故进行分析与解决。因此为了提高电气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就必须转变一对一采集电气信号的形式,充分利用其联网信息多样化的优势,提高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监视控制设备,以主接线图的运行状态和数据信息, 及时提供很多特殊的数据反馈,利用测控装置进行电量统计, 实现在线自动效核和电动机状态检修等。

2.2.2 用于故障检测与维修

电气自动化中的集中监控设计,具有运行稳定、维护方便、控制系统的技术,可以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优化处理。有关现场总线的自动化进程使系统的应用更加有针对性,可以根据现场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和组装。装置设计的功能具有独立性,保障在任何的一个装置发生故障时,其他的系统还可以正常工作,同时它可以通过图形化的自动化控制管理界面,能够及时、准确地保障整个设备设施的正确运行状态,查找故障来源,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参考文献:

[1]薛葵.电气监控系统[J].电力系统装备,2002(01): 72-73.

[2]周艳惠.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

第8篇

关键词:中央空调;自动控制;发展现状

1 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背景

“十二五”期间已经将节能减排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如今,空调系统在我们现代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据调查发现,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空调都不是在满负荷工作状态下运行的,这样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浪费。一般情况下,一栋大楼50%-60%的能量消耗都是来自中央空调的使用。因此,如果能够足够重视中央空调系统的选择,并且增加节能的措施,一定能够取得显著的节能成效。一般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加强节能的效果:第一,改善中央空调的自动化控制发面;第二,改善中央空调的设备方面。现在一般采用与电气自动化结合的技术发展中央空调的自动化控制。

2 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

2.1 空气状态参数的检测

传感器、变送器和显示器这三个部分组成了检测系统。其中,检测空气状态参数的主要环节是传感器。常用的传感器有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对于空调控制系统精度影响最大的是传感器的精度和惯性。在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中,只有传感器所处的地方的空气参数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要想使整个空调区内的空调效果得到良好的控制,就必须综合考虑传感器的位置设置,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2.2 空气状态参数的自动调节

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自动调节。一般情况下将湿度和温度作为被调参数。调节器一般采用PID调节器或者位式调节器,有些特殊情况,也会采用分程、串接和反馈加前反馈等调节方式。在这些常规调节系统中,是通过分别控制两个被调参数来实现的,设计中有时候要考虑到干扰,即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一般通过加热器、冷却器还有加湿器等设备来实现对被调参数的自动调节。其中可以采用模拟量或者数字式仪表作为调节装置。

2.3 空调工况的判断及自动切换空调最优工况

一般情况下首先要先绘制出建筑物中央空调的全年工况分区图,这个可以需要依据季节负荷。但是由于测量精度的影响,工况分区时常会出现边界重叠现象。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使边界重叠现象不出现,必须将工况转换时间间隔控制在小于制冷机等设备允许的最短开、停时间内。

2.4 建筑物和设备的安全保护

必须将所有设备都设置安全保护控制线路才能够保证空调系统的安全运行。例如,接通加热器必须在有风的时候。当建筑物发生火灾的时候,防护装置则会起到自动调节保护的作用。

3 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基于控制理论的发展,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控制技术理论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一般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经典控制理论阶段。第二,现代控制理论阶段。第三,大系统理论阶段和智能控制理论阶段。控制技术理论的发展历程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20世纪50年代,由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空调系统的控制应运而生,通过使用气动仪表来控制系统化。

60年代,通过改进,将使用气动仪表改为使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来控制空调系统。

70年代,控制中央空调系统开始采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控制,控制系统开始采用PID调节控制,以此来提高空调的调节品质。由于PID控制具有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中央控制系统的调节中。

80年代以前,控制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控制中央空调的开始和停止,因为没有温度的控制,所以实际运行中由于负荷变化剧烈,导致房间温度也是忽高忽低的,不易稳定,造成了很大的能源浪费。80年代初期,美国建设了第一栋利用集散式控制系统的大楼,这就标志了智能建筑的开始。

90年代,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图形显示技术等的发展,开始采用温度控制器对房间温度进行控制,达到了舒适、高效、节能的效果。

现如今,随着智能建筑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楼宇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中央空调系统自动控制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满足节能和安全生产的要求下,自动控制调节中央空调设备的实际输出量,使其适应实际负荷,满足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各空气参数的要求。下面就基于PLC控制系统的中央空调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如今,中央空调多采用PLC自动控制系统化去取代比较传统的电气电路控制系统。首先我们了解下智能化交流变频中央空调系统化的基本构成,它是由制冷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冷冻水循环系统、供风系统这几部分组成。基于PLC自动控制系统的中央空调的核心就是PLC控制。当PLC自动控制系统输出制冷参数制冷指令的时候就能够控制冷却水泵,并且调节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的阀门调节,控制其启停。当PLC自动控制系统发出联频信号的时候,就能够监督并控制中央空调系统的开启和关闭。

基于PLC自动控制系统的中央空调是如何控制室内的温度在合适范围内呢?当室内温度越高时,那么室内外温差就会越大,那么温差就会通过传感器转化为数字信号与PLC设定的额定参数比较得出的差值也会越大,因此PLC控制调节变频器的速率就会越快,系统的工作负荷就会越大,冷却水泵的循环水流速和流量都会相应增大,这样就导致热交换的速度增快,也就使得室内温度相应降低到合适范围内。反之,当室内温度越低时,反馈的温差就越小,那么与PLC设定的额定值的差值也越小,PLC控制就会调节变频器的速率变小,系统的工作负荷就会变小,冷却水的循环流速和流量就会减小,那么就会减慢热交换的速率,那么室内的温度就会升高到合适范围内。以上就是PLC自动控制系统的简单工作原理。

PLC控制系统的主要优点是,它编程比较简单,并且指令多样化、功能性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除此之外,PLC控制系统的硬件配套实施也比较齐全,安装使用起来都比较方便,并且出现故障时,调试维护也比较简单。最重要的是,它的体积较小,能耗很低。所以PLC自动控制系统在中央空调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通过不断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完善。并且根据当今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中央空调自动调节系统设计时已经将节能作为一项主要的指标。随着人们对于空气质量的要求和节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项专门研究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将会迅速发展,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薛殿化.空气调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第9篇

关键词: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瓦斯含量、通风能力等都需要自动化技术的支持,这些也是电气自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的规划设计上,要从软件和硬件的角度出发,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1露天煤矿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硬件方面的优化设计

1.1优化输入电路

通常情况下,正常电压范围是85V~240V,电源幅度155V。但是由于环境的制约,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困难。比如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因为周边的环境较为恶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电力中断的情况。优化输入电路,可以使工作能够顺利正常的开展。要对PLC芯片进行详细的检查,这样才能发现损害是否发生,从而保证电路的稳定。高质量的保险丝是安全的首要保证,减少跳闸的概率,并且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1.2优化输出电路

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输出中,首要的工作就是优化输出电路,保证电路的高效运行。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选择的内容有:相关设备的标志、指示、转速,通过标识来识别设备。一般情况下,加强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在负载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电路的正常运行。如果发生电路负载端为感性负载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断电的情况,电路仍然能通过一定的电流,特别是在处于较大电流的时候,可能发生烧毁电流,甚至会损坏整个电路。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可以在负载设置二极管用以吸收泄露的电流,从而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1.3抗干扰能力的优化设计

煤矿企业的环境特点和生产状况,使生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造成设备的稳定性较差,这些都对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设备在长期的运转过程中,使用频繁或者使用方法不收稿日期:2017-03-22作者简介:刘辉(1990-),男,河北新乐市人,本科学历,现在哈密市和翔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工作。恰当,造成设备的系统芯片损坏。因此,芯片在自动化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采用电磁来进行分析,首先采用1∶1隔离变压器降低干扰的频率,阻断外界的干扰;其次,将电路装置放在金属外壳外,能够实现屏蔽电磁的作用,降低外界的干扰;最后,可以优化周边的布线设置,采用合理的线路布置区分强电动力线路和弱电线路的走势。

2露天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方面的优化设计

2.1程序结构的优化

煤矿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要结构形式:基本程序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况和环境来进行结构形式的选择。要注意软件的修改和设计,尽量形成模板,以便减少错误。首先,进行控制对象的模板化,每一个模板负责相应的区域,这样的形式主要是提高效率、增加准确性。其次,每个模板的编写和试调。对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的调整,完成相对应的任务。最后,所有子模版完成之后,对其进行连接、拼装,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程序,这样整个工作流程更加的顺畅,能够充分发挥出系统应有的作用。工作流程要与现场的生产情况相匹配。

2.2程序优化设计

确保对于I/O接口的优化分配,是煤矿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对系统内部的计时器和计数器进行集中的编制,详细的记录对于地址分配的情况,对PLC的控制优化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通过优化设计能够加强效率,改善整体的情况。对于整个过程中结构的简化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减少占用的空间,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扫描的时间,提高效率。

3煤矿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设备的选择优化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自动控制设备纷纷进入市场,要选择适合工作环境、满足生产需要的设备。

3.1明确煤矿电气制度控制系统的工作模式

根据环境的具体的特点,选择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模式以及规模大小是个重要的过程,要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生产进度、生产需要以及生产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3.2确定I/O点的类型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总会有不同的情况,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也会产生差别。这时选用的I/O的数量和型号,能够对使用的设备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统计,对于结果能够做出预算,从而达到减少开支、节约预算的作用。

煤矿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编程工程分为手持编程器、图形编辑器以及计算机编程系统,手持编辑器的特点是成本比较低、适合小规模的程序编译,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图形编辑器采用梯形图形编辑器,比较直观。在实际运用中,计算机程序编译需要较为高昂的费用,选择合适的编译器来满足自身的发展并提高生产的效率。

4总结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在设备中的应用,煤矿企业中对于各类电气电子技术应用普遍。对先进设备的运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企业安全设备的管理作用,同时进行结构的优化和模块的调整,达到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设计;电气自动控制;安装调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4)-0000-00

1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和地方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不断增多,教育规模日益扩大,高校电气设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数量增长很快。因此;对高校的规模电气设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建立网络远程监控平台系统,更加有效对电气设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确保电气、仪器设备安全平稳运行,体现建立网络远程监控平台系统必要性。

2建立网络远程监控平台系统工程概况

某高校承担教学科研实验的一所高等院校。校区分别有教学楼、科研楼、行政楼、教工公寓区、学生宿舍以及教工、学生食堂等,校区规模电气设备有:学生宿舍大型空气能热水器系统、重点区域中央空调机组系统、实验室排放废气净化系统、实验动物中心安全监控系统、校区域二次供水系统、安保监控系统、车辆管理系统、消防系统、食宿管理系统、行政办公系统、照明路灯控制系统以及电梯运行系统等、重点规模教学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如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教学区域、综合中心实验室等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等。该网络远程监控平台系统,担任校区的规模电气设备和教学科研重点实验室、综合中心实验室等的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等的运行管理,全天候实时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远程监控, 这次改造建设网络远程监控平台系统,主要针对管理滞后缺陷和控制系统的脱节,严重影响设备运行的安全和效率。重新设计-采用网络信息架构平台与规模电气设备单元PLC模块-人机界面-自动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整合创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提高电气设备科学管理的技术含量,发挥规模电气设备和重点仪器设备运行最大效能,确保安全运行。.

3-1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的改造工程设计

我们在制订改造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建设方案中,采取新理念和新的方法,开拓创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载体资源,既在原来的设备基础组合上,以补配置、以原来各单元规模电气设备和重点仪器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为主,配PLC自动控制系统与人机界面为依托,以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相结合。为保证网络远程监控平台发挥最大空间,控制参数功能要求更高,我们选择采用在区域网内建立服务器为主干网络集成中枢,在任何区域任何时段,实现全方位敞开式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实行多权限的管理员模式,根据不同的电气设备和重点仪器设备的管理员权限,分配各自的网络远程监控需要权限,互不冲突、不干扰。在服务器的平台上,建立多用户端口界面各自管理模式,可以编写各自的控制程序、调阅所需要的资料参数,实时调整设置、监控各自的单元程序参数,可以远程网络视音频对话,可以录像存档,实现全区域全覆盖,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开拓了创新的管理模式,网络远程服务器平台与各规模电气设备和重点仪器设备单元建立的设计;采用Intel?至强服务器专用处理器,12TB WD监控系统专用硬盘,金士顿服务器专用内存32GB,安装系统是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12 R2 数据中心版的远程监控系统,这样可以避免系统不稳定和时空延时弊端,建立网络远程监控服务器的公共固定IP, 编写各规模单元电气设备和重点仪器设备的远程自动监控软件,利用各规模单元电气设备和重点仪器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PLC模块与人机界面程序为支点依托,分别给它们设置网络远程监控平台固定IP-端口,这样网络远程服务器监控平台与各规模电气设备和重点仪器设备的单元相互建立起来,形成各自网络,结合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全天候实时监控、利用人机界面的文字显示报警,提示故障问题区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针对高校各规模单元电气设备和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全天候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了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快速高效监控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分散,管理难,系统故障率高、运行成本高、不节能、操作使用繁琐等问题,克服了过去传统滞后的缺陷管理模式,确保了规模电气设备和重点仪器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提高了效能。

3-2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原理: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远程监控平台,当需要远程监控时,打开预装好远程监控软件,通过DDNS连接网络远程监控服务器,在各自的平台账户界面,找到所需要的监控电气设备单元的监控软件如PLC的UDP端口或人机界面的UDP端口,根据下放控制权限,就可以实时监控、处理、设置等项目,大大提高了规模电气设备系统和重点仪器设备运行的安全系数,及时处理突发事态和紧急故障,有效保证设备安全平稳运行。

3-3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设备运行环境、运行电源设计要求;因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是全天候运行的高端服务器设备,适宜的温湿环境,精密稳定的电源电压,是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的保证,因此;机柜环境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它的环境温湿度以及防火防潮防尘的要求更为严格,在设计机柜和选址时,要格外重视,机柜采用静电喷涂的冷轧钢板制作,设计防潮、防尘、防高温、防高电离层机柜,采用温湿度监控系统,对机柜温湿度自动控制,比较好空气对流散热,具有良好的等电位安全保护系统,对网络远

程监控服务器的运行电源,采用高精密稳定的不间断电源供电,编写网络远程监控服务器运行系统,防误操作和频繁启动的保护软件,这样才能确保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安全平稳运行。

.4、结语

该高校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经过2年多的实际运行,从运行效果上看,具有架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管理制度模式,有现代科技-网络信息平台和自动化控制模式的有机结合,理念创新。各系列参数、使用功能,系统控制以及管理职能、应急突发事态、故障报警处理等,都在设计要求范围内,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节能、效果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为我国类似高校建设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平台,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廖常初 主编 CPLC编程及应用(第三版)

第11篇

关键词:PLC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

1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特点

1.1PLC通用性强

在PLC应用过程中能够支持对工业环境的设计,PLC的通用性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在相对应的装置设备特别齐全,能够满足不同控制对象所需要的不同的要求,同时在PLC使用过程中人与机器能够相互配合及通讯设备良好应用,相关控制工作可行性非常高,操作过程简单易学。PLC技术的通用性大大提高了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效率。PLC技术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合理的契合以此达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要求。

1.2PLC可靠性高

PLC实现了对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大幅度应用,对于传统意义上来讲,在接触器的控制系统而言,PLC的好处便在于它省去了大量的硬接点去也就意味着在PLC技术的运用期间故障的发生率会大大的降低,对PLC的系统工程抗干扰能力也有大幅度提升的重要价值。PLC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可靠性较高,有较强的可参考性。PLC的运行速度快,智能化程度高,集成密度大网络分布范围大,这些特点和优势充分满足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需要,也是PLC技术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因素。

1.3PLC便捷性好

PLC系统支持利用计算机进行现实模拟实验来支持对相关设备的设计安全操作,此行为对减少工作量、加大工作效率有重要效果,同时PLC技术拥有自我诊断的作用,能够在相应合适的时间段内进行相应高效的对于故障进行分析与检测,来对维修提供准确切实的技术及数据支持,来保证系统正常有效率的运行。在PLC控制系统实际应用中,其良好的便捷性为自动控制的完成提供了保障,所以在PLC控制技术的研究中,我们必须加强对系统整体便捷性的技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温高压等较为恶劣的生产环境及生产过程中,电磁干扰严重的生产环境中,更要提高系统整体的便捷性来达到技术进一步的高效应用。

2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要点

2.1顺序控制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的企业利用PLC技术是作为顺序控制器来用用的,例如在火力电厂及其它电厂中除灰的过程中就要运用PLC技术及控制顺序这项技术,在发电的过程中,能否提高除灰效率的影响因素就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好坏。提高效率是一个发电厂最重要的目标。为了达到理想,达到合适的效率大幅度提升必须利用PLC技术,PLC技术的重要性就在于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很大程度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大大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控制适中的程序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来达到减少企业劳动力,达到施工过程中运行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的控制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PLC技术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及推广。

2.2闭环控制技术

众所周知,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分为现场手动系统和机器启动技术,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中PLC系统的闭环控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它可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例如在在动力机开机时PLC模版结合点器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进行正确的访问,即可确定是否启动或关闭,从当前技术的应用状态来看闭环技术已经在电气化自动工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PLC技术与常规控制系统有效率的结合来弥补PLC系统的不足。常规控制系统现已经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应用,闭环控制技术现已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知。

2.3开关量控制技术

在传统的电气控制系统中,电磁性电器是电器正常控制系统的主要载体,但电磁性继电器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故障,严重的降低了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在开关量控制过程中,PLC技术采用的大量的电器提高了电气自动化过程中的安全性。也维护了其他电器功能齐全的特点。在满足电力系统设备的同时,简化了电气二次设备接线的过程,再用PLC系统技术时,电气自动化过程故障出现率大幅度降低,辅助开关数量明显减少可集中控制多个断路的运行信号,例如,在火力发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系统在合理运用PLC技术后,技术人员可根据系统运行状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的完整性,实现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开关量控制的有效实施将保证电气自动化控制应用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建立,与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形成鲜明的对比来体现现代电器化自动控制的优势与特点。

2.4网络控制技术

由于神经网络控制具有高性能的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及定位的时间,对于非初始速度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控,在神经网络控制中其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它能够进行反向和正向的学习计算,在网络控制系统中,可以根据电气参数对速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及计算,能够在信号处理及其它模式识别方面进行有效的应用,具有非线性一致估计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网络控制系统及神经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及复杂性,在进行操控是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不需要网络教学模型同时对于故障也有一定的抗低抗性。这就需要企业提高技术人员的能力,加大对于技术人员的培训及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此来达到网络控制技术高效率的实施。如果企业不能保证技术人员的能力,就不能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过程中故障的排除。不能达到网络控制技术高性能的实施。

3结束语

PLC技术以处理器为基础建立在数字运算知识向实现自动控制,具有通用性可靠性高的优良特点,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有很好的较强的推动作用,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提升了系统的运作效率,提升其灵活性及智能化水平,大大的简化了系统维护程序,降低系统基本成本。可以预测PLC技术在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振国.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2(22):33-35.

第1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控制技术;环境监控

1.电气自动化的系统处理

系统在电气方面主要通过设备接地信号处理、传输信号屏蔽、选择合适的抗干扰措施实现。为了确保系统运行可靠,故障少,操作维护方便,在设备选择时,选择经过长期检验证明性能稳定可靠的设备来适应工业现场恶劣环境,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系统组态采用软件2次开发功能,除动态显示工作流程外,包括趋势图、棒图、历史数据等数据显示、报表、打印等功能。易于扩充系统保留必要的接口,为厂级管理、全部过程实现自动控制设计必要的接口与界面。实用性强系统具有自动、仪表室内手动、现场手动三类控制方法。为了保证一次设备运行的可靠与安全,需要有许多辅助电气设备为之服务,能够实现某项控制功能的若干个电器组件的组合,称为控制回路或二次回路。

2.自动控制技术优势

2.1快速高效自动控制技术

通过数字信息对相应的设备发出操作指令,指令即时到达且因为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地址代码,因而十分精准,发生误操作的概率极低(远远低于传统人工操作)。而自动控制技术还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可以与控制中心进行信息数据的反馈,进一步保障控制的高速和精确。

2.2便于实现全过程全时段监控

城市电气工程24小时全天运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电气故障的多发时段和多发地点恰好是管理疏忽或难以到达的深夜和管理的盲区,而这些时段或区域,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实现有效监控。数字化自动控制技术通过精密的“采集―处理―反馈”系统,对系统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将控制中心的指令及时地传递到系统,并将系统信息及时反馈给控制中心。自动控制技术通过监控系统和指令系统,实现了对整个系统的实时高效调配和控制。

2.3安全性大大提高

电气工程自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其自身的机械故障、外部环境以及操作人员的误操作等诸多情况都可能引发电气系统的故障、瘫痪乃至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人员伤亡。而自动控制技术凭借良好的远程控制功能,可以随时对整个电气系统进行监控,对于异常情况即时反应,指挥控制中心便可做出反应,而在高压、强电流或变电场所等危险区域,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传统控制模式对人员的伤害及潜在威胁。

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3.1电气自动化工程DCS系统

DCS,即分布式控制系统,它是(Total Distrbuted Micropro-cessor Contral System)的缩写,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具有实时性、可靠性和扩充性等优良特点,在生产、生活自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但随着DCS逐渐的运用,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分布式控制系统所存在的缺点。比如受DCS系统模拟混合体系所限制,其仍然采用的是模拟的传统型仪表,因此,大大地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能,维修起来也显得比较困难;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生产厂家之间缺乏一种统一的标准,降低了维修的互换性;此外,就是价格非常的昂贵。因此,在现代科技革命之下,必须进行技术上的创新。

3.2集中监控方式下的自动控制系统

集中控制下的自动控制系统有一个缺点,就是处理速度非常的缓慢,因为其控制方式是要把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处理器中,这也导致了整机运行速度的缓慢。另一个方面,把系统的所有设备都放入监控之中,就会导致监控数量过于庞大,主机空间的不断下降,从而大大的增加了电缆的数量,造成了费用的增加,同样因为过长的传输距离降低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能。因为集中进行监控的联锁与隔离器件中的闭锁使用的都是硬接线,因此导致设备很难进行功能扩容操作。另外,因为系统接线的反复,增加了故障查找工作的困难度,也会增加由此而产生的错误指令,使得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可靠性降低。

3.3信息集成化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所包含的主要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①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企业当中的人力资源、财务核算等数据信息的存取需要使用特定的浏览器进行操作,而且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画面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对于企业生产活动当中的第一手信息资料能够进行及时的掌握。②信息技术会在电气自动化设施、系统和机器中进行横向的扩展比较。而且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投入应用,对于原来明确规定的设备也慢慢的变得模糊了,而结构软件、通讯的能力和统一,运用在组态环境之下逐渐的显得越来越重要。

4.电气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OPC技术的出现,IEC61131的颁布,以及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未来的电气技术的结合,计算机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c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以太网和Internet技术引发了电气自动化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正是市场的需求驱动着自动化和IT平台的融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将加速着这一过程。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企业的管理层利用标准的浏览器可以存取企业的财务、人事等管理数据,也可以对当前生产过程的动态画面进行监控,在第一时间了解最全面和准确的生产信息。虚拟现实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的应用,将对未来的自动化产品,如人机界面和设备维护系统的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相对应的软件结构、通讯能力及易于使用和统一的组态环境变得重要了。软件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这种趋势正从单一的设备转向集成的系统。

5.结语

电气工程系统自动化控制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电气自动化类是现代工业的支撑,是所有工业的基础与原动力,可以说没有电气自动化的支持,就没有现代工业。现代电力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整体,系统中的装置以及所接的用电设备都是开放性设备,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实现电气工程的系统自动化控制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修伟,陈广文.浅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11(1).

[2]王术贺,李广东.浅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