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发展论文

文化发展论文

时间:2022-07-04 17:31: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发展论文

第1篇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乡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乡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中国乡村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使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为乡村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现代文明的全面融人和发展,热切呼唤从乡村文化建设切人,探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因考量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乡村文化的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只字不提乡村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我认为,没有文化全面渗透、全面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蹩脚的一体化。不能从思想文化上关心农民的精神需求,关注农民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关切农民的文化承传与创造,是难以从农民的心性发展上表达社会的文化关怀和文化责任的。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泯灭的战略举措。

怎样发展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最近,我们在成都一些乡镇调查发现,为精简机构裁员,不少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有的镇电影院成了危房。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认为,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乡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乡村教育、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对一般性的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伏,不宜匆忙开发;而对那些非转化资源予以有力保护,绝不能破坏性开发,以确保乡村人文生态的平衡。对这三种资源分门别类和科学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推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和发扬。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的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可以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这与交通状况密切相关),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乡村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六是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乡村文化教育基地,等等。这些经营方式,仅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产业运营创新。因此,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科学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中国乡村文化是一片广袤的富矿,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各级政府、国有和民营企业乃至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乡镇基层组织应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创造激情,绝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浙江横店农民利用山川风物,打造逼真度高、价格低廉、风格多样、服务周到的中国影视拍摄基地,修建出万里长城、故宫、19世纪南粤广州城等场景,不仅为拍摄影视服务,而且成为新的旅游休闲景区,创造了震惊海内外的“横店模式。山西晋中榆次后沟村因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一跃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黄金旅蝣点。后沟村为此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各地有不少被文化部命名的特色文化之乡,如“风筝之乡”、“唢呐之乡”、“竹编之乡”、“陶艺之光”、“剪纸之乡”等,这些特色文化的建设一旦与产业融合,必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里的商机无限,这里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丽曙光。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命题。我们应把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只要破题了,实践的回答无疑将会激动人心,成效显著,前途光明。

第2篇

一、西汉初期的中国体育文化景观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后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在古代时期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此,中国的传统体育是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中国先秦时期的体育文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来自北方草原民族带有功利色彩的骑射文化,另一个是来自南部农业地区带有娱乐健身性质的礼乐文化。骑射文化由于受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给其开展带来了限制,虽然属于一种活跃的文化形式,但未能占领主导地位。而礼乐文化由于城市体系较为发达以及社会分工较为明确,其体育文化体系的规模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并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朝着独立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前进。由于受到殷商体育文化的影响,周人以礼制为中心,对祭祀体育的非理性因素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但礼乐制度所构成的思想框架严重束缚了社会创造精神的形成,社会文明也被限制了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运动中礼乐文化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秦朝在统治政权后虽然经历了由讲武之礼转变为角抵的过程,但是在坚固的文化框架中,礼乐文化精神却取得了发展。汉朝在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后,楚歌舞和雅乐的发展进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这种社会文明遭遇到内部挑战的情况下,张骞则充分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

二、张骞“凿空”西域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1.张骞“凿空”西域对西汉体育文化发展的贡献。(1)改变了汉朝体育文化发展的格局。张骞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是他在中国古代与东地中海地区、印度以及希腊之间建立起了体育文化交流的道路[2]28。虽然先秦时期,各国间的战争不断,国家政权无法统一,当时的中国文化也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但是,在当时形成于南方苗族各个部落的吴越和楚汉文化、形成于东方东夷各个部落的齐鲁文化以及形成于西部羌戎氏族的秦晋文化,都属于“五帝”血统,有着相同的文化精神。随着西汉的发展以及对西域的各个国家实行中央政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因此而形成,从而为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随后大宛等国便派使臣来我国交流学习,并带来了其国家的特色文化。此外,张骞打开与西南夷的交流之门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使各国间的交流变得越发频繁。由此可见,张骞“凿空”西域不但推动了我国西北多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也使中国的体育发展出现了东西互动、南北融合的新局面。(2)促进了汉朝体育的文化转型。建元三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中亚、西域以及河西等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文化、历史、风俗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张骞的这次出使实现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并在中原和亚欧之间开启了一条“丝绸之路”,历史上将其称为“张骞凿空”[3]52。张骞在出使西域等国家过程中将“摩诃兜勒”引入中原“,摩诃兜勒”是一种大曲,在蒙古语中是“伟大”的意思。“摩诃兜勒”传入中原对汉代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汉朝的磐打击乐、商周钟只能调节节奏,而无法独立演奏旋律性的乐曲,但“摩诃兜勒”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此,汉代乐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地丰富起来,使隆重庄严的宫廷宴乐、朝会以及气势雄壮的军乐、刺激惊险的百戏等活动有了新的发展。此外,上周时期的传统乐器多数都是体积较大的,一般只适合摆放在庙堂中,而西域的一些小型乐器传入中原之后,中原传统的民间乐舞得到了有效地发展,西域乐曲中的豪放、雄壮、粗犷之风改变了西汉初期乐舞中的颓废,而南郑、汉中、城固等地区的民间舞蹈穿花、莲花碗等以及略阳、宁强等地区的祭祀舞蹈羊皮舞、羊角舞中也融入了汉朝鼓吹乐的元素。其实“摩诃兜勒”传入中原并非只是一个简单项目的传入,西域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使“摩诃兜勒”拥有了多文化因素,而李延年通过对多文化的吸取创造出了“二十八解”,为西汉时期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4]60。2.张骞“凿空”西域与西汉民族体育发展成功经验的现代启示。和民族社会文化规律同向运动是实现民族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方法。在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无法避免“涵化”问题的出现,但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民族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很快吸收了这种异质体育文化,这一现象的出现完全要归功于张骞,是他将西域乐舞深入到汉朝的权力中心,并实现了东西方体育在国家层面的交流,这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广泛地影响。而在当时文化结构中,由下而上的文化运动与由上而下的政治运动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时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包含着一定的政治色彩,而不经意间开启的文化传播通道使文化普及运动得以形成。由此可以证明,不一样的社会构架中存在着不一样的文化运动规律,而由上而下的体育运动是中国的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1)坚持体育文化的主体性是体育发展的主要条件。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及西汉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人们对异质文化的宽容态度。张骞并没有因为自身所经历的磨难以及民族间的矛盾去排斥异质文化,而是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异质文化进行学习、宣传以及广泛地传播。此外,人们在接受异质文化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文化自尊和自觉精神,尽管“摩诃兜勒”在汉朝受到了广泛地推崇,但其并未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价值的转折点,张骞以及李延年等人通过对其蕴含的多元文化元素进行吸收和借鉴,然后将其融入中国民族的乐、舞中,从而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5]56。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体育发展的辉煌时期都是异质体育文化被区域文化充分吸收的体现,也是实现民族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但是绝对不是通过移植异质文化而产生的结果。(2)皈依艺术的学校体育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及西汉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使我们意识到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秦汉时期的社会阶层中的“士”一般都能精通小六艺(书、数、射、御、礼、乐)和大六艺(春秋、礼、乐、易、诗、书),因此,史料《说文》中记载“:士”具有文以经邦,武以拨乱的特点。而古代的“六艺”教育使社会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传播,尤其是体育通过和美术、文学、音乐以及舞蹈的完美结合,使体育的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正是这种皈依艺术的学校体育使士人们对体育有了一种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认识,从而为西域乐舞等活动的学习、了解以及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说明,要想充分发展体育文化,必须依靠人的发展,而学校体育必须依靠艺术发展,因为,单纯的“肉体”体育只会阻碍学生对体育认知能力的形成,甚至对体育形成错误的认识[6]30。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是实际存在的,例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众多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很少进行体育运动,很多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家长也反对子女参加体育运动和训练。

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了中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大大推动了中原与亚欧等其他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并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相互学习、了解、进步。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打通的“丝绸之路”推动了西北各个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促进了汉朝体育文化的转型,并改变了汉朝体育文化发展的格局,从而使西汉的体育发展出现了东西互动、南北融合的新局面。通过总结汉朝民族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为现代体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顾克鹏胡光霞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第3篇

一、校企合作共建校园体育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校企合作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办学是目前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融入校园,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对接融合,促使高职学生能够通过了解企业文化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及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并且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形成内在的力量,为最终的择业和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校企合作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求职方向,让学生在应聘前就从企业文化角度入手,选择应聘的企业的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对接,有目的地选择将要应聘的企业岗位,企业也会按照自身的选择要求招聘到对本企业文化高度认同的员工,满足自身的用人需求,达到学生和企业共赢局面。高职体育文化更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实施平台,通过其具体的落实和呈现,能够反应出校企合作的意义、价值和优势。

二、构建校企合作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施路径

1、加强体育管理制度建设,做到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相应的体育管理制度作保证。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执行力度都将对文化体制产生影响。体育管理制度的制定作为整个校园体育的大事,应由体育部门总体策划,学校领导牵头其他部门协助制订切合本校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稳定、持续、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

2、探寻企业文化内涵,适当融入校园体育设施建设校园体育场馆和文化设施是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校园体育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载体。企业在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自身的标识、名称或企业文化在体育设施的实体中进行体现,并在场馆设施建设中融入企业元素,更加直观的呈现企业形象。另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提供企业在场馆使用上的政策倾斜,给企业提供方便和员工待遇,达到互惠互利。

3、合理共建校企合作高职体育课程,使其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学校体育课程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个体在校期间接触最充分的体育文化载体。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企业寻求合作,引入企业人力、物力共同开发课程,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基础,多一些引入和学校专业相关企业的体育运动需求,并结合其需求,在高职体育课堂上加以改良或推广,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企业的体育文化和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相关的体育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进入企业时,学以致用,得到发展。

4、积极建设校企合作式体育俱乐部,营造校企联动体育平台从实际出发,建立各种与企业需求相对应的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互融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在俱乐部活动中校企相互促进,交流感情,使用人单位和学校的交流更加紧密,彼此更为了解。在校企健身活动的联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给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企业员工实现健身目标,最终形成校企互动的健身体育文化。

5、引入企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赛事校园体育竞赛不仅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企业体育文化融入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切入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如:企业冠名、参加赛事等方式,在不同的赛事活动中最深层次的和学校体育文化相交集,让企业文化渗透到比赛中。而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高职体育也借助了企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感染下,企业和企业员工最具体的一面。同时,根据学校的师资条件和运动项目水平,组织学校体育代表队,以学校和合作企业准员工的形象参加校际体育竞赛活动,在必要时给企业输送优质的体育人才。一方面促进运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和企业的知名度,达到共赢的目的。

作者:卢劼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第4篇

1.1科学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环境都为现代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科学进步极大改变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湖北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在科学化方面步子缓慢。而在21世纪,随着高科技领域出现的更大突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的生活、对健康需求的方式、娱乐方式已渐渐多样化。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要在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加强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科学的长效保护和长远发展机制。

1.2规范化

对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而言,湖北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我国历来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工作十分重视,2003年启动了包括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了中国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近年更是连续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我国政府把“政府主导”放在工作原则的首位,是符合国情的英明举措。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是土家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重视和倡导、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必要的经济扶持外,政府可以在“正名”、引导、组织三个方面,为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3大众化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来自于民间,属于大众,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大众自觉保护的意识。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是前提,专家的指导是科学行事的保证,民众的文化自觉是基础,要得到长远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最终还要依靠广大民众的力量。因此,在全社会开展宣传和普及教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广泛发展社会教育,发挥出版、传媒、协会组织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作用,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展示等普及、推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工作。民俗体育正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具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个性需要又具有大众化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补充。土家族民俗体育应随着现代人生存方式的转变,逐步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1.4现代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造就了特有的民俗体育,也促成了独特的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当代民俗体育的发展,应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开发。土家族民俗体育实现现代化,不仅是适应当今文化潮流的需要,也是发展湖北民俗体育特色文化的需要。现代化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家族民俗体育的内化,即在土家族这个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进行文化构建重组,使自身向更高水平发展;二是与其他文化产生接触、碰撞,在不改变本质的前提下,吸收外来的文化营养,通过内在融合使土家族传统文化得以重构,达到现代化,使其更有价值。

1.5竞技化

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竞技化,并不是指完全西化。土家族民俗体育竞技化,是由传统的、单一的体育文化向多元化、现代化转型。民俗体育竞技化,有利于促进民俗体育的发展,激发大众参与激情,提高民俗体育项目技术。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竞技化,也要在遵从民俗特性的基础上,加入竞技元素,使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具有可比性,为其向国际化迈进,促进湖北民俗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样,民俗体育文化就由传统走向组织化、规范化和竞技化的现展道路。

2湖北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标准化发展策略

2.1加强理论研究,重视科学发展

当前发展民俗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民俗体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剔除其不科学、具有迷信色彩的成份,弘扬其健康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和养生、娱乐与健身的科学合理方法;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积极向学校体育及大众健身娱乐推广,将其作为体育生活方式推广的重要形式,使其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走向完善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及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只有进一步加强土家族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以培养社会群众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以适应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思想为主要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运用社会学、经济学、运动医学等多种方法和多种角度加深对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健全民俗体育发展理论的内容体系,优化民俗体育的内容结构和组织形式,使民俗体育的发展走科学化的道路,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促进民俗体育的大力发展。

2.2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提供法制保障

政府作为民俗体育文化保护、资源开发的主体,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就可能被边缘化,民俗体育的一些优秀文化元素就不可能持续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服务。首先,政府在制定和完善民俗体育文化法制保护和发展机制;成立专门的普查、挖整、科研工作小组,组织专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创新运用研究;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让社会了解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认知度,扩大社会参与力量等方面加大主导力度。湖北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配合,借鉴已出台的相关条例与办法,积极、努力完善法制机制,以保证和充分发挥他们在抢救、保护、创新、运用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加快相关配套法制建设的进程。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有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才能保证其不受强势文化的冲击。第三,政府应改变管理思想,完善管理体制。湖北省政府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尊重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规律,依法管理,引导其发展,规范其运作,使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3提高娱乐审美价值,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向外推广传播并能被其它地域、种族的人们所接受,必须具有很强的娱乐审美性或现代性的吸引力。土家族民俗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其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活动大都适于业余时间进行,且运动者和观赏者都能通过项目运动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撷取运动的审美体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土家族民俗体育在本质上正适应了现代人建构身体和谐、追求人性回归的本质需要。它依托自然地理环境,在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过程中构筑着自我的信仰存在,正是和谐精神的体现。并且它将这种和谐精神统一于大众参与、情境投入等形式之中,所创生出来的运动形式负载了娱乐身心、健康体魄、发展个性、完善生活等价值。满足大众需要,适合每天健身,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以及向产业化发展,应当成为其改造的基本思路。因此,应做到保持文化差异性与形式多样性,以满足大众需要;加强参与性,简化组织形式以适合每天健身;活动日常化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来促进土家族民俗体育向大众化发展。

2.4在继承中创新,促进现代化发展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不是静止和僵死的东西,其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物,其中不仅有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因素、文化世界观、习俗和宗教的痕迹,而且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变异与传承、流动和变化。所以,加强土家族民俗体育传承的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是现代湖北民俗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在传承中,活态传承是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活态传承的主体是人,因此,对传承人的培养是关系到民俗体育文化能否持续发展下去的主要因素。扶持、资助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给予较为优厚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会促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在继承土家族民俗体育精华部分的同时,注意去其糟粕,吸收多元有利因素,使土家族体育文化更进一步向现代化发展。

2.5与现代体育接轨,竞技和传统并重

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内涵之一就是对一些项目进行改造、整合,使其成为竞技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实现组织化、规范化发展。许多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不乏竞技因素,竞体力、斗智力、比技巧、赛技艺是其常见的竞技形式。在体育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将其中具有鲜明竞技特征的项目进行改造与推广,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的组织制度和以奋发与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使其实现功能的根本转变与现代体育接轨,走向国际体育竞技舞台。理性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民族项目如果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本位,盲目追求与世界体育的“接轨”,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成为别人的附庸,被其他文化征服。因此,土家族民俗体育竞技化要有自我的意识,要有世界的眼光,立足民俗体育体育文化特色,坚定自我,结合竞技化发展趋势,采取批判态度,用科学方法来发展。它的形成又反过来作用于民俗体育文化系统,无疑现代民俗体育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期,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地创造出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国内实际的新方法和程序,创造出有活力,又有生命力的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是一项关系到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伟大事业。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民俗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趋势上,应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现代化、产业化、竞技化方向发展。在发展策略上,应该加强理论研究,重视科学发展;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提供法制保障;提高娱乐审美价值,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促进现代化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创造经济价值;与现代体育接轨,竞技和传统并重。只有这样,土家族民俗体育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才能实现伟大复兴,才能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2建议

第5篇

1.1供电企业文化的性质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供电企业文化的基本性质是建设为人民服务的企业,体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生产模式,而是把生产和服务结合在一起,既要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又要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夯实电力行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传统的电力市场是供电企业的销售市场,供电企业处于主动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下,电力市场的竞争形势愈加激烈,供电企业开始转变为提供电力服务的发展模式,新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的变化密切相关[1]。除了文化性质的改变,供电企业文化建设还强调企业形象的奉献性。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为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突出供电企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形成有利于供电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在企业外部,供电企业要树立诚信、公益的社会形象,体现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公益价值。

1.2供电企业文化的理念

根据供电企业文化的性质,供电企业文化是多种理念的结合。第一,供电企业文化以安全理念为中心。电力生产的过程较为复杂,一旦出现电力生产安全事故,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强调安全生产,是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的表现。第二,供电企业文化包含质量理念。供电质量与电力安全生产息息相关,保证供电质量不仅要做到安全生产,还要不断改进电力生产技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电能。第三,供电企业文化的服务理念。供电企业是社会公共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服务理念来稳定和开拓市场,以企业整体的服务理念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四,民主理念。供电企业的发展需要特别重视基层的反馈意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倡导民主理念,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的良好沟通。第五,团队理念。供电企业的规模都很大,各部门间的协作能力是企业运作的关键,企业文化弘扬团队理念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2]。

2.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精神文化方面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观念,供电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供电企业精神文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企业精神文化的内容比较空泛。供电企业的精神文化与其它企业有许多共性,例如团结、奋斗、创新、务实之类的口号,企业文化缺少特色[3]。其次,供电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开展。最后,供电企业精神文化缺少道德建设,企业过于强调生产,精神文化的主要作用成了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员工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2.2制度文化方面

供电企业的规模庞大,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也非常复杂,统一的企业管理制度限制了企业内部的发展。不合理的制度文化降低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运作流程变得繁琐,企业内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超过了制度的约束,企业分配制度也并未进行合理地调整,供电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实施严格的企业制度管理[4]。

2.3行为文化方面

供电企业行为文化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三点。其一,供电企业缺少现代化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导向。其二,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水平不符,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都不高,供电企业也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其三,供电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培养员工的企业意识,员工未能感受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也就不会自觉控制自身行为。

2.4物质文化方面

物质文化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为实际的部分,包括企业的生产环境、员工的食宿问题、企业奖励机制以及企业的文化活动等等。物质文化建设能够让企业员工直接获益,当前供电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投入不够,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兴趣,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便难以有效开展。

3.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3.1建设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的根本目标是树立企业的价值观,改变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以企业的发展目标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形成坚定的信念[5]。因此,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整套精神文化体系的基础上,推行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另外,以人为本还要求关注不同员工的个人情况,根据员工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文化建设方式,使供电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达到最佳效果。

3.2制定富有特色的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我国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点鲜明,价值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行业属性、员工特点、市场变化等诸多因素,形成富有供电企业特色的价值标准。合理的企业价值标准是优秀企业精神风貌的基础,能够给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独具特色的价值标准也是当代电力行业发展的需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3.3强化员工企业意识

员工的企业意识是供电企业凝聚力的关键,强化员工的企业意识可以从企业领导文化的建设展开。企业领导的个人精神文化和道德素质对员工有重要的影响,领导以身作则的行为是感染员工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员工产生荣誉感和归属感,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当中。

3.4精心设计文化活动

供电企业的工作比较劳累,特别是基层员工,既要保证生产安全,又要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活动是调节员工工作状态的主要形式,企业文化活动要把握好活动的目标,不能一味强调精神文化,而要寓教于乐,通过丰富的文艺或体育活动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内涵。因此,供电企业要精心设计文化活动,以热烈的活动气氛来传播企业的文化价值。

4.结语

第6篇

体育运动多带有地域性,如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冬季严寒且持续较长,人们习惯了寒冷中运动,由此也为冬季奥运会培养出很多人才;内蒙古地域平坦广阔,因此该地赛马运动风行。乌江流域地处山区丛林,村落中人口较少,参与的人数和场地需求较小,因此摔跤,舞蹈、射箭等体育运动较为流行。摔跤是很多民族都拥有的运动形式,但是表现方式上却有不同,如侗族摔跤需先有三声铁炮,以示男性威武,摔跤是绳带缠于腋下,抓绳带彼此用力拼搏;苗族则是将绳带缠于腰间,双方抓绳带而扳扭,另外苗族摔跤运动喜好车轮战,能摔倒所有人的最后被称之为“盖场”,这一称号也将是日后成为苗王的资本。而众所周知的蒙古式摔跤,则是在肩部带有护具,抓肩部用力,或以腿部动作完成,蒙古族多在内蒙古地区,与乌江的少数民族摔跤对比来看,两者的地域特征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在封闭的环境下大多数娱乐活动来自于生活相关,由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地域的独特性,进而产生适合的娱乐方式。[4]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生活对体育有着客观的需求,由于生活模式的单一促使体育文化应运而生,民族文化是由地域特性的生活方式而产生了娱乐模式,这也是体育文化与地域特性之间所存在的联系。而该联系也不仅存在乌江流域,纵观人类的体育发展史,必然在其中包含着地域性,或是称之为因地域性而促成,该表现是促成体育文化存在的根源。回归到乌江流域来看,体育特性在于原始的传承和地域的特点,由于早期的狩猎文化和长期的封闭,乌江少数民族以体育增强身体素质,提升狩猎的生产力,形成了独有的乌江早期体育文化价值取向。[5]

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对于乌江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也正是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突破口,更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实现使信息交流不再受到拘束,必然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区域经济的崛起。通常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多以旅游为核心,旅游也是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渠道,而在湘西苗族、瑶族,云南傣族和内蒙古的蒙古族实践中能够发现,体育文化也是游客主要参与的活动之一,因此由体育文化作为宣传的突破口,辅以饮食、景点等方式,将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问题上提出了体育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将乌江流域贫瘠的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再结合市场经济的自主选择性,合理的拓宽渠道,推动经济效益提升,也在体育文化受到认可的过程中,避免因现代化浪潮而导致体育文化无法达成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具体来看体育文化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一)增强民众身体素质,提升劳动生产力

体育最基础的作用就是增强民众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全民体育健身,提升民众体育认识,树立健康的终身体育观念,目的在于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准,以此达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现展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量十分重要,在农业领域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并不普及的状况下,农业仍然需要人力和畜力的帮助,特别是在贫瘠的乌江流域,劳动力的素质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因此,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力,缺乏体育增强民众体质,更无法推动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在酉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府的倡导下,民众在广场上一同练习摆手舞,该舞蹈以土家族传统特色结合现代广场舞的易学习特点,使该舞蹈在表演和参与上都能够得到认可,目前仅酉阳县的参与人数已占总人口的68%,每日傍晚时分,数千人集聚广场,统一的舞蹈动作形成了靓丽的风景线,随着摆手舞的红火,周边县镇民众也开始分纷纷效仿,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已然成为了全面健身运动。另外,彭水县的苗族民众,也根据本民族特色,在当地艺术工作者的帮助下,创造了适合苗族文化的广场舞形式,名为“踩花山”,也在周边地区得到了热捧。随着此类舞蹈模式的推广,在农村也开始纷纷学习,平时忙于耕种的农民,终于得到了娱乐而又能够锻炼身体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农民完成一天的耕种工作之后,以舞蹈的形式放松身心,在娱乐的同时有效地增强体质,从根源上提升了区域农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此也可以发现,体育文化在农业方面对市场经济有着直接的提升作用,而随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推广,所造成的影响力将不仅是区域范围。

(二)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精神面貌

乌江所处地区多为农村,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农业有季节之分,农忙季节民众终日忙碌在田地之中,而一旦进入农闲时期,农民则无所事事,在外出打工并不流行的时候,一入农闲社会治安便会急剧下降,赌博、斗殴、酗酒等问题的发生对构建文明社会有着强烈的抵触。在苗族“踩花山”舞蹈流行于农村之时,有效地减少了上述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体育能够增进参与者的友谊,提升团队配合能力,社会稳定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另外,部分农村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开展了很多运动比赛,如竹铃球、龙舟比赛等,对于乌江流域的农村居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各类活动的丰富,民众认识到了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意义,农村社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的提升

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69.08%的,其直接决定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提升我国经济实力,首要应是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的提升,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有效促进农村民众体育生活的普及率,增强民众身体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以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促进经济循环,提升农村活动价值,吸引资金融入;三是开展旅游经济,促进生态、民俗旅游发展,增强民众的经济收入。旅游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2013年我国旅游人数高达3.2亿,消费总额多达2万亿元,而近年来人们对名胜古迹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大量的旅游爱好者更加倾向于体验各民族风尚,如湘西的凤凰古城等地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对于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而言,其文化传承更具民族风味,历史传承的保留之完整,是已经有所开发的景区无法比拟的,旅游者也能够更好体会到土家族、苗族、瑶族的特有传统文化。对于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而言,长期的封闭是造成其发展落后的重要因素,也是保留传统文化的客观原因,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众多民族的独特传承优势,终于在信息化的大浪潮中被游客熟知,进而通过旅游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随着民俗旅游的盛行,也促进了周边产业的新生,如餐饮、住宿、娱乐,调节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并帮助农民增添了收入。

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关系的启示

在乌江流域以民族体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快了现代化的脚步,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乌江少数民族必须要坚持有效的经济发展,同时降低其他文化对本民族的干扰,唯有如此民族的体育文化才能长久的传承。

(一)正确应对体育全球化冲击

全球化的发展可能造成势单力薄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覆灭,但在人类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抵挡全球化的进程,而体育全球化实质上是现代体育对传统体育的侵袭,现代体育的竞技性和趣味性对传统体育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其实发展与传统并不相悖,应在发展中注意两个方面,以能够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保留自身的精华,[6]分别是:一是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经济相结合,合理地利用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时代下,只有在其中高速发展,才不会被淘汰,以市场替代传统经济是实现文化长久传承的关键;二是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校园内的教育,通过课本和课堂中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以校园内的宣传栏、体育活动、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顺从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够因需要保存而盲目的保存,否则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真正合理的发展应是健康的、和谐的,尊重自然的发展才能够得以长久。而在发展中,应用新理念,不能盲目西化,西方国家对其他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侵入性,而全盘西化的行为,也无疑在间接地否认传统文化,并不可取;而过于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所遵从形式,与循规蹈矩无异,因此应将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理性精神相融合。在发展和保护的道路上,并没有优劣之间的对比,找到适合的方式,才是实现两者的关键。

(三)挖掘和整理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大多是默会知识,并没有以现代化的方式传承,特别是乌江流域已不再封闭,极有可能在发展中出现断层,因此将体育项目挖掘和整理,找到代替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方式适当的改变,不仅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保存,同时也有益于文化的传播。

(四)利用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旅游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也有着促进意义。通过旅游的方式,能够让民族体育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藏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摔跤等,已然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在开发少数民族风俗旅游时,应鼓励游客参与其中,在本民族的民众带领下,一起舞蹈、运动,使游客亲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将体育文化带回到自己生活的区域中。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农村体育文化策略

1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超级秘书网

3.3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第8篇

1 注重运动项目文化内涵建设

在运动项目推广过程中,要把文化内涵展示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开展以运动项目活动为主的青少年训练营,比如江苏开展击剑项目进校园体育启蒙活动,以打一大活动和赛事的影响力。把打造项目文化名城作为一个重要方向,比如江苏正在建设的徐州国际武术文化名城、泰州棋文化名城、苏州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宿迁时尚体育城市,以运动项目或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拓展为主要内容,极大地带动运动项目文化发展。

2 大力弘扬运动项目精神特质

不同运动项目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各不相同,东方传统项目以本体、人际与自然和谐为主,西方体育项目追求竟争和个性发展,新兴时尚项目挑战和超越人类和自然极限。无论是哪种运动项目,都是追寻人类自身的完善、发展与超越,实现、促进、提升社会的良性发展。围绕不同项目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推动体育影视、著作等文化产品创作,比如《女篮五号》、《中国姑娘》等弘扬正能量的优秀影视作品、报告文学。开发各类职业体育联赛、国际重大比赛的文化衍生品,使之成为体育精神的传播载体。

3 推动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国际传播

建立中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库,采取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措,加大传承稳定性和完整性较差项目的保护力度,把民族式摔跤等特色项目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并完整地传承下去。加大体育类特别是运动项目博物馆建设,比如江苏建设的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分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南京轮滑博物馆、南通信鸽博物馆、南通板鹤风筝艺术博物馆、浦目大哈自行车文化体验馆,集中展示、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借鉴日韩的贻拳道、空手道国际推广策略,提高武术、太极等项目的技击水平,适当引人标准化、定量化的培训手段和习练方法,推动我国传统项目在全球更大范围的传播。

4 加快发展运动项目文化创意

以运动项目为主体,建设体育文创孵化基地或产业园,加快推进体育与创意、旅游、会展、休闲娱乐、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把文化、创意、科技等元素引人运动项目发展。培育和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品牌赛事,着力打造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的体育精品赛事和节庆体育活动。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高体育衍生品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提升运动项目协会发展水平,促进赛事活动、场馆运营、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打一大体育产业服务层次与规模。

第9篇

[论文摘 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10篇

【编者按】: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10年09月25日—201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

2010年03月01日—2010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05月02日—2010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2010年06月01日—2010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

2010年06月08日—2010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

2010年06月15日—2010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11篇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年03月01日—20**年**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年**月02日—20**年**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年**月01日—20**年**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年**月08日—20**年**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年**月15日—20**年**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12篇

关键词:群文;理论;研究;文化;需求;活跃

一、群文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群众对群文活动的重视,我们要时刻记住满足群众的各种服务需求,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来有效的实现群文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想要提高我国的整体文化发展水平,就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群众文化的需求。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进行群文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影响群文的顺利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响应,针对方法,来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保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目的。另外,从群众的角度进行考虑,群众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展现,所以我们只有将群文理论通过实践来进行有效的利用和转化,才能不断的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有效的实现群文理论“活起来”的对策

(一)从国家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相应的群众文化发展策略

国家是实现群文理论建立的关键性基础,是提高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机构,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要在进行群文理论研究过程中将国家放在首要位置,使其能够真正的对群众文化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向。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察视野,国家政府部门对待群文理论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全面撒网式的研究,同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此外,要将国家制定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手段等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提高领导的管理和领导能力,学习到更加切身的本领,了解最新的工作动态,使得在实践中学习到理论知识,从群众出发,以群文理论研究的角度,在理论成果上进行创新,使得理论活跃起来,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实践研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活跃起来。

(二)从群众自身角度出发实现文化的多方发展

群众是组织群众文化的中间力量,更是活动开展的主导者,我们要将群众的主体地位运用到时间的群众文化建设中去,实现群文理论研究的最佳效果。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方式主要是通过组建群文会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力量比较薄弱,不能使得群文理论真正的活跃起来,所以我们要提高认识,追加创新,积极的投身于群众文化中去,重新建立一个更加活跃的群众文化队伍。使得管理逐渐走上正轨,建立健全相关法制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群文理论研究。同时,要将原来不成熟的运行机制逐渐饱满,管理能力逐渐增强,将封闭式的理论研究逐渐改为开放式的,从而实现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要想实现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就要广泛的吸收大量新入人员,实现群文理论的大发展。

(三)运用多种现代手段和机制实现群众文化的拓展

当今是网络时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的存在,进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也需要网络的参与。我们需要通过网络来进行对文化的宣传和信息的交流,根据时代的步伐,利用网络带来的创新和先进性,不断地满足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从而实现群众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群文理论研究时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城市联合农村等方面来进行多项的研究。分别对城市和农村的各种文化差异进行分析,选择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娱乐项目,并且,对理论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要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审核了,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现代化网络群众文化理论研究体系。

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充分挖掘基层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包装、打造和展示,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性、民间性和独创性的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从而起到寓教于乐、凝聚人心、塑造地方形象的良好作用。

四、整合资源,以点带面,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抓骨干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中的业余艺术骨干是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中坚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业余艺术骨干队伍的生命源泉和成长的沃土。业余艺术骨干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活动既是发现和培养艺术骨干的途径,也是业余骨干提高和展示文化艺术水平的舞台。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我们要"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也就是说将这些艺术骨干吸收到业余艺术团和各类协会团体,让他们有培训学习、观摩、演出的机会。同时,安排文化中心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强、见效快的辅导,帮助他们在文化艺术修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提高。尤其是对一些热心的、进步快的业余骨干要重点辅导和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放手让他们走向舞台,走向广场,要让他们成为舞台和广场的主角,使得他们逐渐能在自己的社区、挝缓透骼辔幕活动中发挥领头人的作用。

五、大力发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广大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更趋多元化、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而目前许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人们依托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等文化优势兴办文化活动实体,引导社区内从事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和演出班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文化产业项目,拓宽发展空间。

六、结语

总之,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娱乐项目是我们现在的首要目标。我们要在保证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共同标准下,提高群众文化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娱乐,这样才能达到真正发展文化的目的,实现社会文化发展的大繁荣。我们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展、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让先进文化滋润百姓心田,不断满足群众越来越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基层文化建设谱写出新世纪更加和谐动人的美妙乐章。

参考文献:

[1]滕佳彤.牡丹江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马钰轩.论群文舞蹈的娱乐性[D].北京舞蹈学院,2016.

[3]李强.顺应时展探索群众文化创新理论与方法[A].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年06月(上)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