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财务审计

高校财务审计

时间:2022-12-23 05:39:24

高校财务审计

第1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办学模式与筹资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高等学校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如果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逐年加大,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公众对教育投入绩效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找到一种科学评价与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的手段及方法,以此正确评估与预防高校自身存在的财务风险,从而保证国有资产安全与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就我国目前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现状而言,其审计过程大多集中于寻找财务风险的根源及表现,然后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办法。通过以前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的研究成果可知,其分析大多是定性研究,很少有学者从定量角度来研究高校财务风险审计。为科学、准确地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评价与控制,本文引入FMEA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在审计过程中,利用FMEA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及分析,最终提出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以FMEA对失效事前预防特性为基础,结合当前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理论与技术,构建一套简单实用的高校财务风险识别、评价的风险控制审计模型,以供进行风险审计参考。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可知,将FMEA应用到高校财务风险审计,能有效地利用FMEA事前预防特性,对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尽可能减少高校财务风险,提高高校财务活动安全性及有效性,从而降低成本,取得更好效益。

二、基于FMEA的高校财务风险审计有效性分析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ModesandEffectsAnalysis,FMEA)是一种预防型风险控制方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而完整的分析方法。FMEA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即通过分析工业系统中潜在的故障模式,确定其对整个系统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进一步识别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关键部件,为进一步提高系统可靠性提供数量分析方面的依据。FMEA事实上是一套严密的“预防措施”之识别、控制、提高的管理过程,不仅可在汽车零组件行业可予使用,也可应用于任何期望能严格控制潜在问题出现的行业。我国也制订了《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失效模式与影响(FMEA)程序》的国家标准。将FMEA基本方法运用到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的具体过程中,首先要在深入分析高校财务活动具体特点基础上,按照对高校财务风险审计要求,对高校财务活动各阶段进行结构分解;然后在进行结构分解基础上,运用此方法对高校财务活动各阶段工作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查找出风险诱发因素;其次对识别出的财务风险进行严重度、发生频度及难检度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各阶段风险控制的科学依据;最后针对高校财务风险量化分析结果,提出相关风险控制的审计建议。

三、基于FMEA的高校财务风险审计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FMEA方法控制风险的思想,结合当前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特点构建了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审计模型。

(一)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的工作分解

根据上述风险审计模型,聘请了高校主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管理制度进行风险探测或检查取值54321务所相关人员及部分高校领导、财务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对当前高校财务活动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专家团队针对该高校财务特点,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所处的大环境,从负债风险、失衡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制度风险、结构风险、运作风险、信用风险、政府风险等9个方面对其实施财务风险审计。

(二)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的风险模式识别

在已确定高校财务活动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不同经历的审计人员采用德尔菲法或头脑风暴法等科学工具,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识别,找出财务风险对高校财务活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其严重程度。由上可知,专家团队在分解高校财务风险审计工作结构时,主要着眼于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本文在风险模式识别上也是着眼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因此,更有利于笔者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增强其适用性。最终,通过专家团队对大多数高校进行财务风险模式识别,得出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果。

(三)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的风险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风险识别,需要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到审计样本的数量会对统计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法,专门处理如审计数据这种小样本的状况。最终可根据表2所示的风险发生度分值表合理确定风险发生度的级别。财务活动可检测性是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每种检测方法,需要进行评价与分析,结合专家智慧,根据表3所示的高校财务风险难检度分值表,合理科学地确定高校财务风险的可探测程度。

(四)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的风险优先数计算

高校财务各项工作风险等级通过风险优先数表示。风险优先数(RPN)=严重度(S)×发生度(O)×难检度(D)。RPN值越大,表示具有的风险也越大,根据RPN值的大小,来确定高校财务风险程度。高校财务活动所面临的风险事件中,结构风险对高校财务活动影响最大;制度风险、负债风险、管理风险及政府风险对高校财务活动影响也较大;其他利率风险等由于受国家经济、政治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对高校财务活动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对高校财务风险事件优先数的科学计算找到了财务风险审计的方向与重点。

(五)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的风险影响分析

在高校财务风险审计中进行风险影响分析,主要是找出财务风险对高校财务活动带来的影响程度,并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对这些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因此本文采用风险优先数法对高校财务每一种风险模式进行分级,考察风险严重度、发生度及难检度,计算风险优先数,从而确定高校财务风险等级,找出高校财务活动缺陷及薄弱环节,对于风险优先数高的风险模式应重点分析风险机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以此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提高高校财务活动安全性。本文在RPN值基础上,对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财务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事件进行了风险原因分析,并为其制定风险监控、诊断,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审计建议,具体如表5所示。审计专家提出风险事件改进意见后,再通过科学计算方式,高校财务活动所面临风险事件的风险优先数明显减小;通过审计专家建议,很多风险事件的发生度与可控度均得到了很大改善。因此,通过审计专家小组对高校财务风险事件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可有效改善风险事件对高校财务活动影响,不但表明了风险审计可行性,也真正实现了审计为高校财务运行服务的目的。

四、结论

第2篇

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自99年起开始实施了高校的扩招。高校扩招为我国高等人才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的满足奠定了基础。但是,高校扩招的同时高等院校基础设置不足日益凸显。为了满足高校扩招以及生源增加造成的基础设施不足情况,我国高校已经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配合城市规划的发展,现代高校多在城市大学城进行分校区的建设,同时加快基建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高校财务审计工作成为了高校资产运用与监督的关键。为了更好的监督高校资金的使用,避免、贪污受贿等情况的发生,现代高校应加强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基建工程审计以及基础设施的财务审计实现高校资金的合理利用。

1.关于高校财务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分析在现代高校扩招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高校实验设备、后勤采购以及基建工程建设等都需要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与审核,以此实现高校资金的合理使用。通过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保障高校转向资金的使用、保障高校经济利益。针对现代高校基建工程项目较多、新设备采购等现状,现代高校必须加强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

2.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科学开展

2.1关于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现状的探讨传统高校的运营资金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但是随着高校扩招脚步的不断加快,财政拨款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的建设需求。因此,现代高校中多数高校已贷款等方式加快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高校资金的有效使用以及财务审计工作成为了高校资金监督的关键。本文所论述高校财务审计以内部审计为主,其针对扩建项目以及资金使用等进行审计工作。针对我国高校审计人员对土建工程缺乏经验的现状,现代高校审计部门必须加强审计工作以及相关知识的补充。针对现代高校扩招造成的土建工程以及教学设备采购等进行专项知识的调整,以此实现细化项目审计、细化财务审计的目的,实现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2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科学开展

2.2.1完善高校财务审计体系,促进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根据现代高校经济活动的重点,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应以经济活动重点为基础完善财务审计体系。高校财务审计部门应加强自身审计工作的分析,针对审计工作薄弱环节进行审计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通过审计体系的完善促进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为了有效避免传统高校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代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应以直接面向领导负责的工作流程开展财务审计工作。通过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以及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体系建立避免高校内部审计漏洞与不足的发生。在高校财务审计体系的完善中,高校领导应以高度的重视支持财务审计体系的建立,同时强化相关人员综合技能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财务审计与人员素质的提高促进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完善的高校财务审计体系为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为保障高校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2.2.2以高校财务工作的细化促进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在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中,财务信息技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是关系到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详细的财务数据与票据是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基础。针对高校财务基础工作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现代高校应在注重审计工作的同时强化财务工作基础。以细化财务工作为基础促进你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在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开展中,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以及会计部门应加强自身工作的细化,通过加强票据审核、账目管理等工作为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奠定基础,为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信息。通过高校财务工作的细化是高校财务审计工作所需信息能够实现及时性、真实性,以此促进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

2.2.3完善高校预决算管理,促进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在现代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中,高校预决算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财务审计工作质量。针对高校扩招造成的土建工程增加,现代高校必须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预决算的管理。以预决算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预决算工作的开展作为切入点,促进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通过高校各项工作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据算工作为高校审计工作提供技术信息,提高高校财务审计工作效率,实现高校资金的合理使用。

2.3注重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促进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针对高校审计人才对土建工程以及高校扩招过程中相关领域不甚了解的现状,现代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人才培养与储备作为基础,促进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高校审计工作开展中应加强审计人员对土建工程以及扩招过程中相关领域的了解,同时注重相关领域审计工作开展的方式与方法。对与高校财务审计人员短缺或相关领域不了解的现状,高校审计部门还应借助社会专业企业的力量进行高校财务审计工作。以专业企业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实现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现代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中,高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审计人才的配需与培养,以现代审计知识与方式武装高校的审计工作,促进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促进高校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3.针对高校扩招现状开展全过程审计控制针对高校扩招扩建过程中土建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现代高校财务审计部门应以全过程审计控制理念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以事前、是中、事后审计控制等方式确保高校扩招扩建过程中相关审计工作的开展,实现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在高校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应在完善财务审计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全过程审计理念的应用。针对高校经济活动的特点进行全过程财务审计工作,以此确保高校资金的有效利用、保障高校的经济利益。结论:综上所述,现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以此保障高校的经济利益、保障高校资金的合理使用。针对现代高校扩招扩建造成的土建工程增加,现代高校审计部门应加强自身相关知识结构的补充,针对土建工程审计工作的特点进行自身能力与水平的敬爱强,以此实现高校财务审计的最终目的。针对财务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现代高校应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与补充,以自身审计力量的强化促进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促进高校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会计审核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24-02

近年来高等教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对高校经济业务复杂化、财务管理多元化和财务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作为高校财务管理重要环节的会计审核工作既能保证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又有利于合理使用资金、减少资金浪费,增加高校财务风险抵御能力。对通过加强会计审核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研究,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的重要性

会计审核是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服务于一体的经济活动,是适应高校财务内部管理而产生,主要针对高校财务部门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及准确性进行审查,包括对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审核、会计账簿审核及会计报表审核。会计审核水平直接影响高校财务工作的质量,关系到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

1.会计审核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内在要求。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七十五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以及第九十条:各单位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审核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基本要求,会计审核不严格将直接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高校的财务工作效果,会计监督职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通过会计审核,可以预防经济犯罪,避免财产损失,有效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2.会计审核有助于形成真实、完整、准确的财务资料。会计凭证审核是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是财务工作“生产一线”,是形成准确的凭证、账簿、报表的关键因素。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告制度》财统(2002)第4号第23条:会计决算报告的编制单位必须做好会计决算报告的审核工作,确保上报数据资料真实、完整、准确。会计审核通过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收支状况进行核算、系统分析、比较、评价,有助于监督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以及为下年度预算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促进教育经费的筹集、分配、使用更加理性化;有助于保证财政支付口径的一致性,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审核无误的凭证、账薄、会计报表能为财务工作日常分析、检查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资料及数据,方便高校管理者及时作出判断、决策,提高会计使用价值。

3.加强会计审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大规模扩招导致资金、基础设施短缺与办学规模扩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校要发展,只有顺应市场经济合理举债,贷款办学已是高校缓解资金压力的主要途径。有负债就有风险,随着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加强会计审核和内部会计控制等财务监控措施,合理有效使用资金,防范资金风险,才能提高高校办学效益,保证教学与科研规范、高效进行。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存在的问题现状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严重滞后于高校发展的实际形势,仍采用“报账型”为主的传统财务工作模式,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审核执行力度不够,会计信息失真。大多数高校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审核时,只流于票据表面形式:原始凭证内容是否完整、摘要是否清晰、填制是否正确。因时间差或地域差因素而出现的不合常规票据是否规范、经费开支是否合理等问题在具体处理时不能对其辨别、控制。加上部分高校财务规章制度跟不上形势,会计人员在具体处理业务时无章可循,会计人员对“合情是否合法,合法是否合理”原始票据的主观判断及制度执行上存在差异。

在账务处理方面,部分高校会计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业务水平不高,编制记账凭证时科目运用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准确:人为将个人借款记作费用支出,少记应收款,虚增费用,人为出现资金流失;维修费大于新购设备价值;零余额账户不按规定开支,财政支付额度人为调整使用范围;对图书教材管理核算不清,价差折扣核算不准确;对学费管理只限于账面数,不及时核对应收及已收款,导致学费收入核算不准确;长期不清理暂存款及应收款项;不及时处理积压单据现象。虽然高校普遍实行会计电算化,但部分高校会计账薄及会计报表设置不全、账外设账或报表数据人为调整现象,将二级核算单位业务进行单独核算,年终时不纳入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合并核算,这种由于人为因素出现的会计核算不准确,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忽略会计监督职能,会计服务意识差。在实际工作中,多数高校会计审核工作停留在报账、记账、算账层面上,会计审核只强调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也就是只审核原始单据的合法性及报销手续是否齐全后按相关的报销制度“报账”。会计审核人员只充当了一个“报账员”的角色,只注重会计核算职能,未能从管理的角度,体现会计监督及服务职能。一方面,在会计监督审核过程中,对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特别是合理性、效益性的辨别缺乏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使会计监督职能失效,加上部分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力度不够,一些单位或会计人为操纵账务体系,集体造假,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鉴于高校财务性质不同于企业财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全校师生,服务意识也常常提到工作日程,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铁饭碗”意识及财务工作中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导致服务意识差,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3.会计审核与财务预算执行割裂。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工作的核心,但由于高校预算下达时间较晚,部分高校会计人员在日常会计审核中无法对一些超预算使用的经费进行有效控制,年度经费使用与财务预算不符,执行弹性大;部分高校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收支随意调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改变资金用途,突破预算,使得预算执行力度不够。尤其是目前大力推行政府集中采购后,区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对会计审核及预算编制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国库集中支付不够理想,主要是由于采购物资的多样性、专业性、集中性,导致采购时间长、政府采购成本比自主采购成本或市场价还高,增加了高校的财务成本,以及部分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为调整财政资金与授权支付的范围,会计核算与预算执行相分离。

4.财务工作环境落后于财务管理发展形式。由于网络技术介入,高校财务电算化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但由于软件自身的升级不及时及人员培训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满足财务管理水平需求。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天大天财、金碟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会计核算工作模式死板,只注重于会计日常工作的功能,缺乏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会计指标分析、效益评价体系,软件功能跟不上高校发展形式。

三、加强会计审核,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加强会计核算。一方面,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高校会计行为。随着各高校差旅费报销规定、暂付款管理条例、货币资金管理条例等制度的建立健全,为会计人员进行审核提供客观依据,增强了会计人员工作责任心。近几年来,我校也结合财务账务处理中的实际情况,补充制定了财务报销流程、实习经费管理暂行规定、引进人才差旅费报销办法、招生经费报销细则、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会计审核工作有序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会计人员识别票据的能力及业务处理与分析能力,加强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对各单位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标准、支出审批程序及执行国家财经政策、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审核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量入为出,明确资金来源、管理权限,每个事项落实经办人、责任人,各负其责,《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七十五条规定审核会计人员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审核原始凭证,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录不明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同时,加强对仪器设备(尤其是进口设备)、大维修项目、教材、图书、暂付款、学费收入等项目的会计审核及核算,特别是暂付款项目的管理对提高高校资金周转及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一定现实意义。比如我校财务在大维修工程项目通过“暂付款―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进度款,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合法性,有效防止高校资金流失。

2.重视会计监督,提高会计服务质量。现代管理会计要求会计的职能由会计报账、记账的核算型上升到会计监督、市场分析、投资决策、风险预测等管理型职能。一方面,要求审核岗位人员要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监督职能落实到实处。加强高校财务内部管理、内部监督职能,实现财务全方位监督管理。包括对校内二级核算单位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对其收支进行核算、监督,规范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杜绝二级核算单位设立小金库,账外设账,分散教学资源,扰乱经济秩序,将财务沟通、监督落实到实处。充分利用各高校的财务局域网、校园网、构建一个全新的高校财务信息体系,强化监督职能,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确保会计审核做到管理不越权,监督不违规,原则不让步,服务不偏方向,既监督又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另一方面, 在会计核算、监督基础上,会计审核工作应围绕教学科研服务。坚持原则的同时,做好优质服务。提倡以人为本、亲和友善态度的服务思想,服务于师生。财务部门定期对各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单位进行资金使用管理反馈意见,向各二级单位提供财务制度培训、经费开支范围培训。总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贯穿于服务之中,服务体现在核算、监督的整个过程,会计服务必须建立在严格的会计监督之上的服务。

3.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决定会计工作质量,会计行为是否规范及会计资料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明确细化岗位职责、经济业务内容,制定合理可行的会计工作操作流程,对核算过程中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会计报告等环节进行规范,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确保会计人员报账、算账、记账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在会计审核方面,加强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审核工作,确保原始凭证真实、完整、合法,确保记账凭证科目设置规范性、统一性,确保会计账簿全面性、完整性及上下年度会计报表统计口径一致性,便于年度财务数据分析,为领导者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财务预算是高校会计人员在审核经济活动中进行项目核算的重要依据。编制预算时,要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正确处理好财务运转、建设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合理安排预算资金,做到资金结构合理化。执行预算过程中,方便会计人员在审核时,控制经费不超出预算支出范围、内容、限额,实行专款专用,提高正确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最大限度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另外,通过会计审核有利于及时反馈信息,发挥会计审核的财务参谋作用,促使高校财务预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使财务资金良性循环,提高高校财务资金使用效益。

4.建立良好财务工作环境,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确保财务工作顺利进行必备条件之一,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环境。

硬件环境主要指财务办公设施、财务软件配置。硬件环境上充分利用校园网和财务内部服务器,公开项目经费明细,财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在多校区办公情况下,财务管理系统内部信息对接,对内方便账务处理。对外建立各院系经费使用查询平台,及时公布预算分配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实时监督管理;同时将学费查询与学籍管理、教务管理相结合,及时传递信息,增强财务电算化、管理信息化,促进高校财务工作顺利有序开展。软环境主要是指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团队意识、工作服务效率。构架一个具有团队意识、全局观念的高素质、高能力的财务队伍,在明确会计人员工作职责的同时,要做好会计人员之间的配合协调工作,增强财务团队协作精神,加强财务人员与职能部门之间业务协调沟通能力,适当进行会计人员的轮岗制,促使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和谐财务氛围。同时,加强会计人员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品质,加强政策法规、制度学习,定期组织会计培训会、研讨会,熟悉各项内部财务制度规定、报销办法、办事流程;定期讨论审核中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提升业务水平,在会计审核工作中,会计人员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地做好会计审核工作,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这个矛盾,把原则性与灵活性在会计审核工作中有机结合,改善服务态度,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和待人接物能力,为教学科研更好地服务。

四、结语

会计审核工作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是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的基础,会计审核工作有利于高校合理安排预算,配置资源,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会计审核工作质量高低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也是维护财务资金安全、合理、高效率使用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何瑛.关于高校会计审核监督工作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8(34)

2.郝玉枝.对高校会计核算审核、监督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8(6)

3.杨静媛,徐云.高校会计审核工作中监督与服务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7)

4.张瑜.高校会计审核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浅议[J].财会研究,2005(9)

第4篇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财务管理呈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制约着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应通过重新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强化高校内部审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高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高校 内部审计 财务管理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投入不断增加,但仍然显得不足,截止2006年底,教育部下拨到其所管理的72所高校的财政拨款经费中有300多亿的结余资金,仅2006年一年教育部结余资金就达100多亿元,占2006年全国财政结余资金的20%多。一方面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投入经费没使用完,高校财务状况不佳,项目投资用途和资金使用效益能力低下,导致国家对高校支持力度的降低,从而使高校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校必须改善财务状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让国家这个投资者切实看到高校利用国家的投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了教学科研质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从而继续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

2、财务风险控制不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自主权不断扩大,高校的各种筹资、投资活动越来越多,风险已成为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为了满足扩大招生规模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当一部分高校已向银行贷款举债办学。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末,全国高校贷款总量约为1800亿左右,有些高校累计贷款数额甚至超过了10亿元。巨额贷款造成的财务风险成了部分高校发展的一个沉重枷锁。另一方面,随着高等学校改革步伐的加快,各高校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对校内基础设施、科技产业、校内企业及其他方面的投资活动也日渐增多,各种投资活动是否具备合法性、可行性、效益性等,也使高校面临着投资风险。另外,大量无法预期的不确定因素,也使高校面临着许多潜在的风险。

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财务分析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求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科学的财务分析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检查的手段。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只重视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忽视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性,财务分析工作基本处于未开展状况,致使目前学校教育资金管理松散,使用效率不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财务分析系统,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二、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位和作用

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的目标。”

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长期以来一直定位于评价和监督,监督依然是基本职能,但重点应放在促进部门和加强单位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效益上;应把定位点确定在为学校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上,由监督型的审计向管理型的审计转变。内部审计的存在就是要为单位和部门自我完善,接受单位领导人的委托,为单位的主要领导人服务。内部审计应充分利用自身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熟悉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熟悉财务状况等优势,及时反馈领导决策的落实情况和制度的执行情况,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把审计服务融于审计监督之中,促进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在审计工作中需与被审单位进行广泛沟通协调,争取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审出成果、审出效益,真正做到有所作为,内部审计的地位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内部审计在高校内部管理的地位高,内部审计的职能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就愈明显。其作用主要有。

1、有利于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通过内审部门的审查评价,查证账簿资料及其他信息反映的内容是否准确、真实、及时,检查信息渠道是否健全通畅,为高校的管理打下基础。

2、有利于保护高校财产的安全完整。通过内审部门对高校经济活动的检查分析,制止铺张浪费,及时堵塞漏洞,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失。

3、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内审部门的检查分析,消除管理中的盲点,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高校管理效益。

4、有利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高校管理水平。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评价,改进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三、强化高校内部审计,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互相协作,通过强化高校内部审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加强重点审计和专项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在发挥内部各项职能的同时,应结合高校的特定情况开展一定数量的重点审计和专项审计。

(1)加强校内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审计。随着高校预算管理的不断完善与加强,预算管理已成为财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但很多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并没有参与到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对预算的合理性、科学性做出评价,这不仅不利于增加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也不利于预算管理的有效进行。为保证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有效,审计部门应对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情况予以审计。

高校预算编制审计应包括以下三点:一是预算编制程序的合规性,是否逐层逐级编制,数据是否准确可靠,测算充分;二是审查预算下达学院和归口管理部门编制的范围是否准确,归口管理有无遗漏;三是预算编制内容是否全面合理,预算项目是否有重复和遗漏。对于预算的执行,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对财务系统中各项预算指标的控制情况进行检查,重点对超出控制数的支出项目进行检查,审查超预算支出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超支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对支出项目远低于预算数的,要再次检查其预算的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加强科研项目的审计。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视,高校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内部审计部门应对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特别是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投入较大专项资金的施行监督与使用情况的审计。选择重点,保证每年对1—2项进行审计,充分揭示科研项目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校科研经费合理有效使用,实现预期的效益。

(3)加强基建、修缮项目的审计。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更新旧的基础设施、扩建新校园等不断增加,学校处在基本建设的高峰期,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建设审计,保证各项工程费用的有效控制,切实加强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必须把加强工程全过程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从单纯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向全过程审计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立项、计划安排、设计、招投标、工程结算到工程财务决算的全过程审计,对各个环节严格审核把关,最大限度地为学校节约更多的建设投资资金,实现建设资金效益最大化。

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加强对上述重点项目的审计,还应该开展部分专项审计,如教材专项审计、保险专项审计,还可以对高校学生的学费收缴情况和学费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可以对高校图书馆图书购置和实际保管、库存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可以对全校固定资产的购买、配置、使用、账面数量、价值和实际数量、价值进行专项审计等。通过这些审计,可以随时发现学校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以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2、加强风险管理审计工作。高校的理财环境不断变化,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多,风险管理已成为高校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应当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各种风险因素,确保高校拥有良好的风险管理过程并使其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作用和职责,即确定风险领域、评价高校风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检查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等。例如,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风险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取证、分析及评价学校内外的主要风险因素,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并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帮助学校管理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又如,审计部门通过对学校贷款的偿还能力、贷款经费使用的合理化、学校整体负债承受程度进行审计,可以提出审计建议,规避风险,保障学校经济长期、正常的运行。再如,审计部门通过评估各种投资活动的投资风险,并提出审计建议,确保学校国有资产安全、有效的使用。

3、加强分析和决策评价工作。随着我国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等发展和变化,必须要求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加强内部管理。而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其职能单一,只重监督是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一大缺陷,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将内部审计的范围从单纯的财务稽核扩大到决策、教学、科研、经营、管理、人力资本等各个领域。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定位于对学校的经营、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增加价值上,对固定资产的购买和投资的项目审计中,不能只注重固定资产的价格是否合理,社会采购的手续是否完备,投资协议的签定是否完整,而应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是否应该投资,是否确实需要购买,投资回收期多长,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是否通过租赁或合作来选择更好的方案等。同时,内部审计也要以内部评价为重点,突出分析、防护和建议职能,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与财务部门一起,针对高校的财务状况,提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加强对高校的基本状况、发展潜力、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与国资部门一起,针对高校资产使用状况,创造出一套适合的评价体系。如对大型的科研仪器设备的对外服务情况,院系交叉利用情况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衡量,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效益评价。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状况,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寻找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向学校管理层提出合理化管理建议,以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因素,从而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注:本文系华中农业大学校级资助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定位与作用”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蒋俊鹏:如何开展增值型高校内部审计[j].审计月刊,2007(12).

[2] 周善芳、范家玲:浅谈知识经济下高校的内部审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

第5篇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淡化,相关部门重视与配合程度不够,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质量。多年以来,大多数高校认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内审只是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导致内审工作比较单一,定位不够准确。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高校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办学经费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矛盾不断突出,导致在收入方面监管不力,在支出方面违规行为较多。部分高校没有完整的预算管理机制,逐渐显示出预算管理意识不足、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预算内容不完整、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对预算支出的合理性重视不够等问题,致使预算执行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与结果。

(2)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审计方法落后,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应有的服务职能发挥。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所不同,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要根据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特点,结合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从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入手,弄清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摸清财务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3]。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从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重视对预算收入、支出执行的结果和差异原因进行确认和分析,重视对预算管理的考核和对效益水平的评价等。但目前高校审计人员自身知识结构更新较慢,业务能力提高不快,常年审计工作量大,往往重数据、轻分析,审计报告缺少创新,利用效果不明显,对促进财务预算执行的服务效果不明显。

(3)缺乏统一、有效的预算执行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预算执行的结果和效益无法准确判断。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以批准的预算为审计依据,考核和检查预算收支完成情况。同时在预算执行审计实施过程中,检查对国家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但是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任务有所侧重,突出绩效审计的特点,重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率与效果。但就目前实际而言,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缺乏公认的绩效审计标准。况且高校规模差异较大,评价标准口径难以统一,不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判断,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只能根据审计人员工作经验和职业判断进行审计评价。这样的审计评价结论往往缺乏公平性、客观性、合理性,导致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结论产生怀疑,可信度较差。

(4)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尚未形成体系,没有针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具体控制内容和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明确规定,使得预算执行审计的项目管理不到位,质量控制目标不明确,审计责任意识不强,责任制流于形式。目前预算执行审计基本是依照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中有关审计程序、审计目标责任以及审计文本的要求实施质量管理和考核。对于预算绩效审计,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对预算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审计方式、审计结论、底稿编写、报告内容、成果转化等都没有详细的规定,对其质量要求和控制等方面缺乏规范和指导,导致了预算绩效审计评价没有一定的秩序保障[4],预算执行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建议

1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审计内容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常规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预算支出的合法性审计。主要审查预算支出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学校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是否严格按照预算确定的经费项目和支出用途进行开支或拨付经费;是否专项专用;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的行为;是否有切实可行地保证预算目标实现的控制措施和办法等。二是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审计。主要审查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随意改变支出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多列、不列或少列支出的现象;预算支出中有无虚列支出、以领代报和以购代置现象,有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和其他违纪违规问题;是否按特定项目或用途专项专用,有无挤占或虚列行为,会计核算是否合规、正确。严格按计划执行,有无超计划等问题,是否按照标准考核、监督支出,各项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效益如何。三是预算支出合规性审计。主要审查预算支出中有无利用应付暂存、代管项目等过渡性会计科目持账隐瞒收入或直接列收列支等问题。在这些常规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应该适当深化和挖掘审计内容,增加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内控和管理措施完善情况、薄弱环节改进建议等内容,使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由“单一财务审计”模式向“综合财务审计”模式转变,从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大胆创新,在提高资金效率与效益上下功夫,在确保监督审计职能的同时提高管理服务审计水平,用全方位系统审计的理念扩大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节约资源,提高审计效益。

2搭建信息平台,整合审计资源

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作,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协调好外部环境。在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处理好与财务部门、被审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的配合,是搞好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保障。其次,要整合内部审计资源。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涉及面广,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全面的财会知识和较强的审计综合素质。再次,利用电算化提高审计效率。高校是科技产生应用的基地,应充分利用新的审计软件及信息互动平台,实现数据处理电算化,促进审计方法与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审计效率,探索计算机管理审计的新模式。

3逐步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财务管理 作用

1.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1资金使用缺乏计划性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以及启动对预算结果监督职能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前提。一些高校重视基建投资,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不够充足,基本源用于上年基数加上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较在的盲目性,因而导致资金使用超支,使预算管理成为一种虚设,有名无实。

1.2财务风险控制不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自不断扩大,高校的各种筹资、校内基础设施、科技产业、校内企业及其他方面投资活动日渐增多,这些投资活动是否具备合法性、可行性、效益性等已成为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特别是有些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建设资金由学校自筹解决,因资金缺口而通过银行贷款,造成了学校资产负债率过高,使财务风险不断增大。

1.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

财务分析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求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目前大部分高校只重视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而财务分析工作基本处于未开展的状态,使得学校资金管理松散,资金使用不科学,使用效率不高。现行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中只列举的财务分析指标内容不全面,没有筹资分析 、投资分析和反映资产构成的指标;不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反映经营成果分析的指标不准确,还缺乏反映社会效益的量化指标。

1.4国有资产缺乏管理、流失现象严重

在部分高校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规范的利用国有资产出租、投资的行为,固定资产管理也拘于形式,缺乏严密的管理制度,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收益流失,甚至是国有资产的损失。

2.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对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已由过去的单纯事业单位转变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院校各部门经济活动也日益增多,教学、科研、后勤、基建等部门又因工作性质不同而实行不同的财会制度,高校所承担的责任、压力、风险也相应增大,这些新变化使得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更为复杂,因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在客观上就要求学校建立一套完整有序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监督机制,在学校教育经济活动中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担当着参与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与修订的重要任务。

3. 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作用

3.1增强高校的管理水平并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高校在教育经济活动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是否齐全、是否落实到位、各项目标任务是否完成;财务核算是否符合标准、有无违反财务制度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行为等,这些都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与检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可及时发现教育经济活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审计部门可以及时反映到学院领导或直接负责部门,为学校领导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收支信息,为其管理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因此,必须从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上来看待内部审计工作,促进科学的管理与决策,加强风险意识、提高规避风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的整体发展。

3.2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提高高校管理者水平。

内部控制是高校在内部管理中的监督、控制体系,也是高校正确处理相关利益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日常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对高校中的人力、财力、生产、经营、财务、人事及后勤等各个环节及各方面的监督和审计,对损失进行稽查,查明错误原因,从业务流程的内部管理及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出发,对内部控制的强与弱进行评价,以客观、独立的眼光验证内部系统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将发现的盲点、漏洞及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向高校管理者及时反馈,最终通过审计活动掌握的信息来协助高校管理者加强内部控制、改进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3.3规范高校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提 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内部控制的又一基本目标。内部审计在保证内部控制达到这一目标上更是大有可为。高校内部财务审计是内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审是对高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再监督,可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内部财务审计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高校管理者提出建议,促使会计工作达到内控的要求和目标。

3.4有利于保护高校财产的安全完整。

通过内审部门对高校经济活动的检查分析,制止铺张浪费,及时堵塞漏洞,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失。高校的固定资产,它保证着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它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管理得好、用得好,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就能为学校节约教育经费,增强学校办学能力。反之如果制度不健全失去了内部监督,就会造成家底不清,使其固定资产处于不安全状态。

3.5有利于财务分析和决策评价工作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在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下,高校的招生规模、教育设施等也在不断提高,使高校的经济规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现阶段高校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着高校的财务利益。一旦高校的运营状况不佳,则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提高了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因此,建立审计防范制度,加强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对高校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需求量大,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因此,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财务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对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了高校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审计工作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高校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必将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化解财务风险,有利于高校的快速发展。

第二,满足了财务发展的需求。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需求,对财务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现代化的审计职能,为财务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满足财务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第三,满足了审计工作的需求。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做好内部的审计工作,善于借鉴先进的成功经验,加大防范财务风险工作,保障高校的经济利益。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现状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了账目收支不透明、公款私存的现象出现,致使财务管理制度松散,收支不平衡。同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资产不实制约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加大了财务成本的风险,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财务部门责任不明确

现阶段高校的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采取自收自支的管理方法,导致财务部门的责任不明确,并没有一定的监督管理机构,不能有效的控制财务管理,造成不同程度的资金流失,加之高校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高校领导的财经意识淡薄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来说,高校部分领导以“顺利开展教育工作”为由,自取自支,私藏“小金库”,使高校的财务状况收支不平衡,出现财务风险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财务紧张的情况,限制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审计预警措施

(一)建立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审计体制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上,采取相应的内部审计预警措施,从根本上降低财务的风险,确保财务预算没有出现赤字现象。例如:建立举债指标,合理的控制举债规模,完善预算审计工作制度,防止出现高校财务预算超出的现象,加大对日常财务收支的管理,保障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真实性。

(二)增加高校财务审计人才资源

审计工作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各部门管理人员应该加大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在财务管理中增加审计技术人才,解决财务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使财会人员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从根本上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三)采取现代化的审计技术

由于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发生,采取现代化的审计技术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大对审计技术的研发应用,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才能有利于审计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将审计工作的有关数据进行专门的数据录入,方便财务人员的查询应用,避免因为传统审计工作疏忽造成的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更好的使用现代化的审计技术,促进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加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能从根本上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核工作。例如:高校的公用经费收支、人员费、通讯费等,要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形成密不可分的制约关系,并设立财务监督小组,通过日常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整体控制,提高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真实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五)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知识技能、经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尤其在当代的经济发展中,加大对财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养,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针对不同的技能人才,以多种方式实现财务技能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技能更加多方面发展,培养出职业技能较高的财务工作人员,使财务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能够更好的投入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从根本上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做好审计预警机制工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长足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财务资金不断增加,加大对财务的管理是保障高校长足发展的基础。由于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限制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增加资金使用率,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满足人们对高校的需求,从而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及财务防控机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4(31):119-123.

[2]周运兰,曾荣.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内容及预警方法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2(5):22-25.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 执行财务预算 审计 思考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教委《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的《高等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在高校普遍开展起来。如何做好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高校当前内审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一、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意义

高校的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是对高校的财务预算收入、支出、决算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的一系列活动。高校预算是财务工作的中心内容,各项收支均在预算中反映,资金能否做到合理、优化配置主要体现为预算的合理安排。高校财务收支能否做到有计划、有控制,关键在于预算执行是否“强有力”。因此,预算及其审计关系到经费管理的好与坏、经费使用效率的高与低,高校搞好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意义重大。

1、有利于高校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高校随着扩招任务的不断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也随着大幅度增长;为了保证办学质量,学校加大对教学、科研的投入,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管理经费等随之增加。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就能有效地防止在资金使用上不量力而行的种种弊端,争取达到综合财务预算平衡。

2、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审计人员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对有关经济指标的计算,对重点项目、对象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价资金使用效果、效益,将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贯穿管理的整个过程,能够获得资金的最佳使用效果,为校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

3、有利于拓宽审计领域,扩大审计影响

高校内审工作,基本上是对某项目、某专项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但没有对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进行审计,内审部门对学校财务状况缺乏全方位的了解,在审计工作中,就不可能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拓展审计领域和扩大审计影响的需要,又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财务状况,从管理角度出发,督促学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更完善。

二、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在对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过程中发现,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在编制、内容、控制等环节仍不完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完整、规范有序的财务审批程序;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指标下达、预算指标调整存在随意性,随意更改,没有严格预算的理念;各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缺乏协调性,领导仅从自己分管部门或业务出发,很少考虑到其他部门及业务,一盘棋观念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等。

2、预算内容不完整、不全面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编制的预算只是强调教育事业费的收支预算,而未将科研收支预算、基建收支预算及其他收支预算纳入预算编制工作,在预算之外保留了其他收支项目。特别是可用资金等经济资源链条缺乏全方位的控制,未能体现出“大收大支”的编制原则,这种粗放型的预算编制,对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审查监督不利。

3、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

一些高校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部门预算调查,横向联系欠缺,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各部门参与性不够,缺乏预算基础数据,存在年底部分院系突击花钱,而部分院系无钱可花等问题,实际上是缺乏对资金使用长远性、连续性地分析,各方面理财的积极性和各院系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未充分调动起来。

4、预算支出的效益性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教育经费投入非常不足,但仍然存在浪费损失现象,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例如:有的超编严重,导致应该用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钱用于招待宴请,不按规定标准开支;有些投资不讲回报或回报不高,甚至投资无法收回等现象。另外,审计部门对重点项目有无投入产出效果、支出管理是否科学、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等问题也关注不够。

三、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强化

1、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健全学校预算管理体制

通过审计,可健全预算管理体制,规范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机构。如建立校长领导,由财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预算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智慧,对学校及所属各学院(部门)提交的预算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加强对学校预算工作的指导和考核,为学校领导层的预算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审计部门主动参与,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

在编制预算期间,审计部门应主动并要求财务管理部门提供预算编制情况。审查其科学性、细化的程度等,审查其所采用的定员定额标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提出预算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使财务预算做到科学、合理、可行。

3、审计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管理

高校应结合实际,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至决策层、下联各部门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从预算编制起,就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财务部门利用计算机对学校及所属各学院(部门)的预算进行实时监控,对各部门提供的预算建议进行分析、审核,而后编制学校收支预算草案。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也应该利用网络系统控制资金流向,执行情况一旦发现超计划等现象,应立刻提出预警。所属的各部门积极配合,自觉进行预算管理,建立信息反馈与沟通制度。

4、加强对预算收支指标的分析,促使预算支出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随着高校预算资金管理的进一步规范,预算支出的使用效益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审计部门应围绕预算支出的效益,将资金使用效益的分析和评价作为审计的重点。一是分析评价部门收支对预算和相关法规遵守程度的指标,如实际收入占预算收入的比率、实际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率、部门各项收入占预算各项收入的比率、实际各项支出占预算各项支出的比率、专项支出占专项收入的比率等等;二是分析衡量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费节约程度的指标,如本年度经费占上年度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占部门支出的比率、公用支出占部门支出的比率等。

【参考文献】

[1] 颜灵莫:浅谈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监督[A].会计财务管理新模式[C].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 黄小中:未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浅议[J].财务月刊,2000(4).

[3] 王丽雅: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财务管理[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

[4] 董延安:预算执行审计控制效果与审计机关利益相关度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07(17).

[5] 陈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会计制度 内部审计转型 效益审计 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

2013年1月1日起,由财政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制度兼顾了财务、预算、资产等管理的需要,规范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新制度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对高校内部审计产生重大影响,也必将对处于转型时期的高校内部审计实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制度的特点分析

(一)高校财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明确了高校的教育补偿机制,财政部门对高校在预算拨款资金的使用方面日益注重绩效考核和评估,权责发生制的使用可以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状况及项目运行成本,反映高校的资金运行全貌。

(二)加强了预决算管理

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全口径综合预算。另外新制度把基建会计纳入统一核算,提高了高校预算的真实性与实用性。

(三)固定资产计量标准提高与计提折旧,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制度使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不再背离,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四)严格限定对外投资经营活动

新制度规定,高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明确了教育与经营分开,规避了高校投资的风险性。

(五)突出了财务监督的重要性

专设“财务监督”一章,关注高校的资产变动状况和资金使用效率,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分开核算,增加对财政资金的掌握,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必然选择构建良好环境。

(六)重视防范财务风险和绩效评估,财务报表体系多元化

财务报表的结构更加透明,更简洁地反映高校的财务变化状况,有利于减少内部审计工作量,发挥内审的审查作用。

二、新制度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实践应把握的重点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开展效益和管理审计,评价内部控制质量和管理水平,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定位服务导向型,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既要行使监督评价与鉴定的职能,又要行使咨询控制的职能,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新制度的实施有利于高校开展内部审计拓展业务范围,推进组织内控制度建设,开展效益管理审计及内控风险审计等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开展效益审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延伸,积极开展以提高办学效率为目的的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一个有效渠道。高校如何增加办学经费和建设资金,如何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效率最高效益最佳的地方,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1.新制度的实施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政策依据。因原制度在预算执行结果、财务风险防范、资金使用绩效等方面缺少相关规定,给审计工作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比如新制度实施前高校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运用固定资产经营补充教育经费的现象,在实行新制度后都能真实完整地得到反映,新制度的修订适应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将高校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的收入与费用分开核算,基建会计并入高校会计进行核算,这些变化将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反映,为核算生均成本、人均费用比率、人均经费收入等指标提供了政策依据。

2.高校应根据新制度的精神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加强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旧制度无法正确估算的教育成本,新制度在这方面作了很大调整,将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运用到高校财务管理中,像资产损耗、费用折旧等,都是对高校收支多元化的正确处理,对高校教育成本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比如在支出管理基础上,将与效益相关的费用,利用权责发生制归集分配,按专业、学生层次分类核算,通过纵向或横向比较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内审人员应与学校各成本中心和资产部门加强沟通,逐步细化成本核算,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具有教育特色的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

3.加强对人财物资源配置方向的效益审计。人员经费、专项经费、基本建设经费等是学校资源配置的重点方向,在这些领域普遍存在资源浪费、资金效益不高的问题,因此将这些领域作为高校效益审计的内容能够取得明显效果。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效益审计:一是开展预算效益审计,以零基预算为基础,强调预算激励机制,强调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这些变化要求审计工作全面分析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为学校决策和管理提供建设性、前瞻性的信息服务。二是围绕重点资金、重点项目进行审计,例如:设备采购、科研资金、基本建设资金等,这些项目在保证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加快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益及合理性难以界定,如果管理控制不到位,就会出现效益低下、浪费甚至腐败的问题,加强对这些项目的审计尤显重要。

目前湖北多数高校仍然处在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应该在继续做好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思路,有选择性地在一些项目上增加效益审计的分量,将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效益和管理上来。同时高校应借鉴政府效益审计经验,结合政府审计的3E目标,积极开展高校效益审计理论研究,提出开展效益审计工作的新思路,探索符合高校特点的效益评价准则和指标体系,推进审计成果的运用,发挥效益审计的效用。

(二)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

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确保高校组织管理规范化和防范风险的基础。内部控制审计一直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业务,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大多还停留在内控测评阶段,还没有普遍开展基于高校业务管理、增强高校风险防控、保证高校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内部审计。新制度明确要求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更侧重高校自身财务情况的审查,一方面起到了增强内部控制意识,优化了内部控制的审计环境,另一方面推动了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为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了制度依据。这些变化要求:(1)审计工作将审查的重点落脚到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管理,而非单纯的数字汇总汇报。(2)推进内部审计开展集约式规模审计,由内审部门牵头,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监督资源,发动纪检监察、财务、人事、基建等多个部门参与到联合审计小组,由被动防御向主动积极控制为主转变。(3)开展灵活多样的内部控制审计,从形式上既可以开展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与其他审计业务相结合,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与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等业务结合,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基于高校目前审计部门任务重、人员少的现状,可以开展一些专题的内部控制审计,如开展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的专项审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专项审计,针对二级学院内部控制的专项审计等。总之,通过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建立完善资金的使用与约束机制,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地使用各种手段,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

现代内部审计在经历了财务导向――业务导向――管理导向等3个阶段后进入了风险导向阶段,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以组织的整体风险评估作为目的,更加重视审计的事前规划,一是审计工作重心前移,及早确认风险,二是审计关口前移,使内部审计由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事中和事前审计相结合。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

新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能够有效地解决原会计制度无法突破的瓶颈问题。例如,新制度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确保任职期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更为准确、客观地反映出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财务状况。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后,审计人员以“虚提”折旧和摊销后的资产,评价经济责任人任期内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应该比较客观。1.建立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向以管理审计为主,以离任审计转向任期内审计,由事后的评价转向事前的预测和始终的控制,将是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实务的发展方向。2.拓展审计方法,采用账目审计与账外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制度,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等,客观地评价负责人的经济责任。3.正确处理和运用审计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之成为干部使用、监督、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努力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业绩的评价,更是在推动高校内部控制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方面不断发挥作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客观评价高校领导的任期责任,进一步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重大事项的科学民主决策。

(四)推进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

加强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推进从单纯的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向建设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竣工及决算的全过程审计转变,加大基建修缮审计中内部控制审计的分量,对各阶段的管理情况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建设资金效益最大化。新制度规定基建并入学校大账,消除了多个会计主体,消除了基建贷款本金利息的分渠道核算现象,消除了基建完工固定资产长期不结转的现象,这一系列改变都将对全过程审计产生积极的影响。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在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型过程中应运而生,其成功实践又进一步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转型。

(五)开展后续审计和推行审计公示制度

后续审计是内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建立后续审计制度是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的一种新思路。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部门采取纠正落实后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分析查找影响审计目标实现的因素,促使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在被审计单位得到正确落实和采纳,确保审计工作成果得到转化,使内审工作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现代内部审计的核心理念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审计意见落实率。审计公示制度把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强化了审计监督效果,促使内部审计行为更加透明规范化。高校可以通过板报、网页、公告等形式让审计风暴的范围更为广泛。作为褒奖进步、揭露问题的手段,审计公示不仅是高校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校审计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六)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审计是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履行审计职能的基本要求,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运用较多的还是传统的查账,审计调查、系统分析、审计抽样,特别是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意识不强。高校财务核算电子化及管理的信息化,不仅对会计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审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内审人员要了解高校内部信息系统和财务、审计软件,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更为关键的是内审人员要能够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转型实践是一个多层次循序渐变的过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在传统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把效益审计、管理审计、风险内控审计及责任审计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提升专业素质,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积极探索审计转型的方式和途径,突出重点,积累经验,稳妥推进,充分发挥现代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彤.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目标导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内部审计,2011,(11).

第10篇

一、新财会制度颁布和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调整同步在进行

在新财会制度颁布同时,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也在调整。早期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是根据2004年4月13日教育部的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根据这个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内部规范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个规定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为对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监督和评价。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改为“确认和咨询”。“确认”是通过监督检查,对被审计的事项予以鉴证,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而相对于“监督”所体现的内部审计查错纠弊的功能,“咨询”更体现出内部审计的管理服务功能,是对评价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新定位,高校新《财务制度》、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将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二、根据新高校财会制度的重点,对预算执行及决算的关键要素进行审计

新《财务制度》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预算调整等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应当从以收入预算执行、支出预算执行的审查和评价,转变为预算全过程管理的确认,或称之为预算管理审计,强化对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程序、编制方法、预算调整、相关的经济责任制等过程进行审计确认。

新《财务制度》增加了决算的有关规定。相应的,高校年度决算编制的业务规程,也应当成为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的重点。

三、按照新高校财会制度的精神,引入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

高校的财务支出表现为各种成本费用。新《财务制度》增加了成本费用管理一章,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体现了我国财政管理对绩效管理的日益重视。财务制度是高校进行财务活动的依据,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依据。高校开展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中进行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方式。

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重点是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和归集机制。新《会计制度》将事业支出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5个一级会计科目,以明晰地反映了高校支出结构。高校对于各种费用的核对和归集,尤其是对于不能直接归集的费用进行的分摊,是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确认”的一个重点。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另一重点是新高校财会制度引入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根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方向确认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经营等业务的成本,是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内审工作提供“咨询”的重要方面。

四、强化对高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的审计

财务报表是高校会计期间财务收入和支出的集中反映。根据新《会计制度》,高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高校自2014年1月1日起,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财务报表。按照新《会计制度》的改革重点,高校内部审计中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应包括:(1)财务报表的新旧衔接,重点是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2)收入科目和支出科目使用的规范性,重点是由财政补助收入支持的各项支出,是否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和“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正确的明细核算。(3)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的规范性。(4)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执行情况。(5)基建投资业务并账的执行情况。(6)对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合并情况。

五、根据新《财务制度》关于财务监督的要求,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

近年来,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理念逐步从企业渗透到教育系统。而当前高校资金来源和支出项目日益多元化,校企合作、境内外联合办学日益增多,高校内部管理上的问题促使这个问题提上日程。新《财务制度》专门增加“财务监督”一章,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高校财务管理是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活动中的经济要素的管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对这些业务领域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确认”、提供“咨询”,推动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应以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为重点。早期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房产和设备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是资产的取得和验收、日常管理、处置和经费开支情况。新《财务制度》要求高校严格控制对外投资,规范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资产的行为;提出投资收益及出租、出借收入应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随着新《财务制度》的出台,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将侧重于资产的投资收益、社会服务收益的管理规范性。资产管理将成为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之一。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另一重点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所指的“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货币资金、预算、收入、支出、分配、投资、筹资。在实践中,多数高校的内审工作均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对于学校资金、预算、收入、支出、分配业务,关注比较充分。而投资、筹资业务,伴随着近年来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正在逐步进入内审工作的视野。新《财务制度》的颁布促使投资、筹资业务成为内审工作的重点。对投资活动的监督,应纳入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对筹资活动的监督,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中应当得到重视。新《财务制度》将高校负债的合规性和风险程度作为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高校负债情况的审计无疑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

第11篇

一、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监控不力

1.经济责任制落实难,审计流于形式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出现的一系列财务方面的问题或案件,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0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的文件。对此,一些高校虽然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并没有重视落实和执行。同时,针对高校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也由于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而无法追究个人责任,或因审计本身的独立性存在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敢揭露,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

2.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度的作用未被重视,财务治理结构有待创新

大多数高校建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财经领导小组体制,这对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的财经工作、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面临办学多元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经济业务复杂化的环境,由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院)长代行总会计师职权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财经工作领导的要求,需要设置一个不仅精通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善于管理、协调和沟通,而且擅长理财的总会计师来行使这一职权。另外,由于对二级单位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实行会计委派制度,监管不力,导致二级单位尤其是一些校办产业或后勤部门出现私设“小金库”、贪污受贿、挪用资金等财务问题。

3.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从整个学校来说,不少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领导决策随意化,为后面的风险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学校内部财务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业务操作和管理上缺乏应有的控制流程,非程序化行为严重,造成学校资产大量流失,比如私设“小金库”、商业贿赂、挪用国家资金等。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基建、图书采购、设备采购等管理部门。如,江苏高校教材采购回扣一案就牵出101个“商业受贿人”;南开大学下属的公司出现4亿元资金黑洞,根据审计结果显示:一部分被贪污、挪用,其他则属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债务。

(二)风险管理未成体系,监控制度不完善

1.缺乏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导致风险监控存在较多漏洞,财务问题不断发生

由于高校产生财务风险的领域涉及了包括投资、融资、资金运营和利益分配在内几乎所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其牵涉对象包括学校领导、各部门、各下属单位、教职工个人等。因此,必须从“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角度去考虑如何监控财务风险。但是目前,不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操作上,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监控多是从具体的业务或制度着手,缺乏全局观和系统性,高校将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措施还是非常欠缺。

2.缺乏与风险监控相关的运行机制,导致风险监控实施困难

高校财务风险监控的有效运行,必须借助于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和有力的风险监控工具,但是,目前高校的财务信息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原因在于高校将财务工作定位于“核算型”,注重财务数据的核算正确与否,忽视了效益分析、管理决策的功能,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更不用说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的范围。而以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等风险监控工具相结合形成一个监控网络,有利于全面、快速地发现和控制风险。但是,目前高校除因为行政隶属关系或发展需要必须认真应付政府审计外,内部审计流于形式,而社会审计几乎从未考虑。

3.缺乏对关键领域的重点监控,导致风险监控效率不高

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关键领域主要在对外投资、贷款、基本建设、大宗物资采购、校办产业等方面,但是目前高校对于这些方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未采取事前重点监控的措施,导致其财务问题不断发生。如不少高校借扩张之名,过度负债,导致“破产”风险;天津大学原校长将学校的1亿元资金交给某公司用于在股票二级市场进行运作,导致至少损失3758.83万元。

二、新形势下高校财务风险监控的思路

(一)纳入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整体运作

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监控,必须从全校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整体运作,从系统的角度构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监控纳入其中。其核心思想是“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风险监控通过采用合适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风险监控工具和风险预警模型对全校各个领域的财务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风险管理则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和管理活动来实现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

(二)财务风险监控的内涵

1.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监控,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岗位安排和职权划分来实现的;2.从财务监督的角度(审计、监察和纪检)进行风险监控,主要通过内部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社会审计等手段来实现。

(三)实施财务风险监控的原则:关键领域,重点监控

从系统的角度将风险监控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全面发现问题。但是,对于整个高校来说,由于涉及的经济活动和业务都比较多,要及时发现问题还必须遵循管理学原理,实施“关键领域,重点监控”的原则。这不仅能够提高风险监控的效率,对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风险消灭于萌芽阶段、尽量减少学校的损失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关键领域主要在对外投资、贷款、基本建设、大宗物资采购、校办产业等方面,在这些领域通过设置相关的权限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以及不定期实施审计等手段进行督促和监控。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监控的对策 一)财务风险监控的组织结构创新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来实施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活动,从业务流程和财务监督两个角度实现风险的控制和化解。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经工作领导小组

在这一组织结构中,学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与,受学校党委常委会领导。其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1)统一和协调学校的财经工作,研究重要的经济事项,提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讨论决定,从财务管理的业务决策上即从源头上监控风险;(2)在其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专业小组,负责全校的财务风险管理事务,从风险管理的具体业务上即财务监督的角度监控风险。

2.风险管理专业小组

风险管理专业小组由校领导、审计、纪检、监察和财务等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包括审计、财务和经济等)组成,受财经领导小组或校党委常委会委托,可以领导内部审计、引入外部审计或配合政府审计完成相关事项或人员的审计,从财务监督和检查的角度监控风险。

(二)财务风险监控的制度安排

1.总会计师制度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财务收支数额也大幅增加,经费筹资渠道多元化,经费支出也多样化,经济活动涉及面更为广泛,其内容愈加复杂,这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高校内部各级核算单位的创收能力不一,导致出现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财务自的争夺现象。因此,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势在必行。应设置副校(院)长级别的总会计师,对校(院)长负责。

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财经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改善和加强财务管理,讲求经济效益,并对学校的财务状况负责,对学校经济、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负责。总会计师代表校(院)长直接领导学校财会部门开展业务工作,并可受校(院)长委托,领导学校内部审计机构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

2.会计委派制度

会计委派制是指独立核算二级单位财务机构的负责人(会计主管)由学校委派,并实行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的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取消了会计人员对被派往单位的依附关系,把二级单位的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学校对所属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理顺学校财务与二级单位财务的关系。健全二级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监控其财务风险。

为保证会计委派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行岗位聘任制,在同一单位不得连任;(2)定期交流轮岗制度,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进行交流或轮岗;(3)实行回避制度,凡与所派单位领导有亲属关系的,不得派往该单位任职;(4)委派的会计主管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报告制度。

3.内部审计

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的现代内部审计,不仅对高校财务收支活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纠错防弊,更重要的是可以系统的方法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对学校风险管理进行审核、评价和监督,为学校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合理的保证。现代内部审计不仅对审计的内容进行了拓展,而且对审计方式和控制关键点进行了革新。内部审计的控制重点前移,把事中、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相结合,能够发挥好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把审计工作贯穿于高校运作的全过程,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

高校实施现代内部审计,除了一般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合同审计、基建项目审计外,校领导的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尤为重要。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核查财务收支及重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资产的安全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程序与效果,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等,形成审计报告,并建立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制度,将审计报告列为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交接的内容。通过审计报告的交接,高校领导干部能够更加明确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增强履行经济责任的自觉性。同时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专项检查,督促学校进行认真整改和落实,并对整改情况组织专项检查,建立检查监督和整改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财经工作管理水平。

第12篇

前言

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能够使高校预算编制工作更加科学、准确,促进学校各项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及充分利用。因而,应将预算执行和财务决算审计作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使高校该方面制度更加完整,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一、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意义

1.有助于《审计法》执行

高校是国家一个财政主体,重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和?Q算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能够监督、约束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使其更加科学。推进高校教育发展,提高教育内审工作质量及效率。

2.加强财务管理,实现资金合理分配

高校财务预算体制推行中,部分制度和政策缺乏完善性和合理性,容易滋生各类问题,需要通过审计监督,加以完善和规范,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目标;该项工作的执行能够使财务部门按章办事,确保财务资金管理运作更加规范,以免出现浪费情况。对学校各部门进行监督,使资金使用更加规范。开展审计工作时,存在资金浪费、侵占挪用资金等情况。预算执行审计对各预算资金收支跟踪监督,使各部门资金得到合理应用。

3.拓展审计领域和范围

长期以来,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比较单一,并未全面审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因审计部门对学校财务情况不了解,开展审计工作时,考量问题比较单一。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使审计领域及范围不断拓宽,审计力度也逐渐加大,使高校领导逐渐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加以改进,实现资金合理应用及分配。

二、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周期短,该方面法律法规仍存在诸多漏洞,而且在制度层面存在滞后性。很多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制度都不完善,没有将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策审计制度纳入监督职能中。财务预算审批程序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而预算编制方法也不够科学,编制结果错误,预算指标调整不够严谨,部门间协调性不足等,导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1]。

2.审计观念落后,预算内容缺失

很多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时间短,局限性大。仅注重自身预决算编制、财务收支活动审计和监督,不注重管理及效益方面审计工作,对高校经济决策缺乏预见性,不能够提出科学审计意见。预算编制仅为教育事业费收支预算,不包含科研、基建、产业经营等方面的收支预算工作,与实际预算编制原则不符。

3.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性不强

部分高校认为编制预算应由财务部门负责,各院系参与度不足,无预算基础数据,导致财务部门与各院系脱节,对各院系实际情况缺乏认识和了解。该种情况下,预算资金分配不合理,随意性强,造成部分院系预算过高,而另一些院系则出现经费不足情况。影响了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4.审计技术落后,不适应财务信息化要求

计算机网络背景下,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但内部审计工作仍存在滞后性,不符合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审计技术手段落后,仍以人工审计和差错纠弊为主,不注重对学校教育资金进行合理应用,效益性不足,也没有预测未来效益、研究偿债能力、界定经济责任等。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没有实现数据共享,审计内容单一,范围狭窄,增加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风险。

三、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对策

1.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现如今,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具备了相关法律法规基础。审计部门应结合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要求,对其加以学习,严格执行。高等院校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制度。实施工作职责界定,确保其适用性。将该审计工作作为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有助于高校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使审计行为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审计质量,达到良好审计效果。

2.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审计质量

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中,应注重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对财务收支真实情况具备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依据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审计监督,使编制审计与执行审计兼备,结合预算收入,将预算支出审计工作落实到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进行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严格落实审计监督工作,注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学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审计质量提升。重视财务收支绩效审计,提高资金效益,使支出行为更加规范。

3.围绕工作特点,明确审计重点

实施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时,应明确审计重点。依据高校财务工作状况,将教育收费问题作为该项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重视审计工作,加大审计力度,针对乱收费现象,予以查处。了解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并进行解决[2]。

4.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依据高校财务工作要求,改变以往审计思路,注重预算全过程审计监督,预算编制审计和执行审计兼备。将网络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中,结合实际工作要求,建立完善的软硬件系统,借助网络平台,使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优化财务预算审计软件,及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了解高校资金流向,使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将事前预警、事中监督和事后审计等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