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时间:2022-09-06 10:4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第1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地联系与互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结合起来、将心理疏导与正确价值观融合起来、将心理锻炼与思想政治实践对接起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作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性作用,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融合;教学创新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中的关键内容,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思想政治思维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积极、全面、系统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抵触情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有效性与引导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而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性、差异化与针度性,才能真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第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现代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影响着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与价值观取向,进而形成了学生个性化的判断体系,这是学生基本思维逻辑的组成部分,也就变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大学生教育而服务,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大学生教育教学而服务的,都带有明显的教育性与引导性。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被动性的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的针对性教学活动,满足的是学生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动性的教学活动,是学校组织起的整体性无差异性的教学活动,满足的是学生共同性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1]。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互补,教学形式上相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互补,在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相似,进而就方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整合。以心理健康教育来向内重点拓展学生的情绪与个性能力构建,强化学生在心理综合素质;以思想政治教育来向外全面优化学生的认知方法与价值取向,促使学生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得到全面地扩展,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方法探索

第一,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力大融合。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首先应该构建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源大融合。一方面提升所有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两个教学学科之间的再整合与选择性融合,保障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两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且教学活动过程更加具有科学性与教学性,进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2]。第二,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制度教育教学计划。高校需要重新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与教学计划,将其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考核制度建设、教学情境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寻找一个共同性的教学目标,并为此制定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更加有方向、有目的、有细节、有侧重的组织与实施,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第三,立足于学生个体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使得教师需要从学生个体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融合。一方面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更强的普遍性与系统性,同时还应该保障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收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心理诉求,进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像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可以与学生之间构建一一对应的关系模式[3]。第四,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激发课堂教学的指导性与专业性。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创新时,需要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结合起来,拓展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导的方法体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兼顾集体性与个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教育性与疏导性、方法性与情绪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选择的整合与创新,进而激发课堂教学的指导性与专业性[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得更具针对性与辅导性,降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抵触情绪,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与理论性,使得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来,全面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氛围。

第2篇

摘要:随强化素质教育心,提高就业能力,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扩宽学生就业渠道,适应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提出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执行过程、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人文和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体现,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核心;精品专业;实践;研究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应具有的修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从事本职业的基本能力和技能、人文素质、知识修养、职业理论、敬业精神、科学态度、以及适应社会的心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影响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等。

职业教育的良好素质和能力,不能单靠传授或演示所能获得,都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养成,要有相关“软环境”的熏陶,必须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磨练才能获得。为此,应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以强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紧紧围绕职业内涵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精心进行专业教学。

一、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体现

通过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合于教学的全过程,伴随学生在校德文全部学习和生活,并且把职业素质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气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扩宽人文教育路子、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个性发展等等[3],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主要体现于“各门课程中体现、教学环节中相互渗透、专门课程、课外活动、咨询指导”等方面。

二、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体现

为保证职业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我们构建了以职业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保障体系、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为组成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职业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了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明确了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等结构形式,并确定了实现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各个教学环节和目标要求,提高了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环节的比例。

2.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在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中,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成立了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密切配合教务处、“教学专家督导组”和学院有关部门,建立了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并且,设计制定了“练过硬专业技能、具有多种爱好、取得双证书”的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3.职业素质教育保障体系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要求,对于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制定了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岗位职责及学生考核细则,管理工作中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种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等活动,与图书馆协调,延长开放时间。对于学生身心素质,配合社科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报告等,常年坚持抓学生上早操,举行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4.职业素质教育的考核及评价体系

从学生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训练、直至毕业,进行全过程考核,使素质考核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考核及评价以职业能力、技能为目标,实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军事训练、课程教育、实践教学、综合素质、硬件指标等方面。评价途径,主要从学生综合情况、用人单位、资格通过率、就业率等方面。

三、职业素质在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体现

首先,设立学习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第二,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启发和边讲边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和表达能力;第三,分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协作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第四,丰富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社会应变能力和协作能力;第五,组织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积极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安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第七,开展科技人文等专题讲座,除了定期开展科技人文、艺术等专题讲座以外,还不断聘请专家讲学、座谈和指导;第八,结合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成立学生文化艺术社团。

四、职业素质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体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制定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原则、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制定了心理咨询工作内容、心理咨询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原则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身心发展变化规律,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和影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下“重在建设立足教育、面向学生正面教育、因人因事而异、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四项工作原则。

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当代大学生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制定心理咨询工作内容

首先,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心理健康对成长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第二,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传授心理调节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第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4.心理咨询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信函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性和及时指导与服务。在咨询工作中,坚持群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咨询工作途径:主要是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或专题报告、讲座等。

五、职业素质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体现

针对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知识面过窄,各方面的修养不足等问题,在“强化技能,突出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相关知识的选修课程和有关讲座。保证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每学期都聘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建立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开设选修课,把高雅艺术请进校园,塑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学生中开展各种能力或素质竞赛等。

六、结论

上述素质教育的体现,强化了素质教育为核心,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扩宽就业渠道,适应社会发展作用显著。由于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有待于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和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5~16.

第3篇

一、 指导思想

      健康教育是学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儿童少年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二、健康教育的任务:

      

1、 提高学生卫生知识水平;

2、 降低学校常见病的发病率;

3、 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4、 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 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公共卫生的态度;

6、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三、健康教育的目的:

1、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也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2、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使受教育者具有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3、一年级学生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

(1)培养学生在饮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卫生习惯。

(2)懂得均衡的营养,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帮助。

(3)初步了解感冒、眼结膜炎、肠道寄生虫病等的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

4、了解课外活动、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并且知道运动前、中、后的安全注意事项及保健常识。

四、健康教育的内容: 

      1、 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 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五、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培养爱清洁、讲卫生,不偏食、挑食、不过多吃零食的好习惯。

第4篇

    一、 认识到位,职责明确。

    学期初,学校根据教师的任课情况,对原有的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整,新安排三位教师担任我校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对这三名教师进行了专门的业务培训与要求,使他们明确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教学要求及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全体任课教师均认识到了在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教好此门课的信心,特别是在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大前提下,各科任教师都能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  学校重视,课时安排到位。

    学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对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特别重视,先后三次开会研究制订我校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召集教师寻找并解决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年级、各班均按要求开足了课时,保证每周每班教学时间不少于0.5课时,各科任教师均有详尽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并能根据学校地域特点、季节特点、学生情况分别进行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本学期共开展学生心理交流汇报会3次,学生体检1165人次,听取法制报告会1次,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内务整理、个人卫生检查评比活动4次,学生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三、  全面检查,积极整改。

    学校配合今年的“两基”巩固验收工作,对学校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改善与维修:更换教室灯管27支,更换了新改建的小学教室全部照明设施,并对所有课桌椅进行了修理、油漆,学生人人有座位,采光、照明均达到了相关要求。

    修建期间,学校新修建水龙头6个,对原有的8个水龙头进行了全面维修、表面美化,解决了学生用水紧张的情况,同时,对水井的水质进行了全面检查,封闭了井盖,确保了师生饮用安全。本学期,新修建厕所一座12个坑位,与原有的两座厕所共36个坑位,缓解了厕所坑位紧张的压力。

    四、  积极开展常见病预防工作。

    本学期,各科任教师都能根据季节特点和学生身体状况认真开展常见病预防工作,聘请乡卫生院医生做健康知识辅导1次,解答学生问题200余人次,大范围地遏制了疾病在校园的传播,学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乱吃零食等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懂得了常见病的预防知识,特别是学生自我保护、自我救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五、健康教育成绩明显

    学校能组织学生认真上好早操、做好眼保健操,加强了体育棵的安全教育和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必要的体育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健体的方法;心理交流会的开展、知心姐姐问答等活动,解决了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缓解了心理压力,本学期共办学生心理知识手抄报78份,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模范人物光碟24次,使学生树立了奋发向上的观念,增强了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住校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我校共有住校学生331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学生生活陋习较多,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喝生水现象尤为突出,大多数学生不懂得照顾自己,不洗脸、不洗脚的现象时有发生,但通过本学期的健康教育活动,学生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已经养成,都会自己洗衣服、洗床单,并能经常注意个人卫生,做到面部干净、头发干净、手脚干净。所有学生中均没有留长发、留长指甲现象,能定期理发、剪指甲。

    本学期的学生健康教育知识考试中,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3%,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都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并能正确地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五、  存在的问题: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以“关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继续贯彻执行教育科研要为教育教学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研事业服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教科研质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研活动;

2、着眼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教研骨干;

3、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教研成效;

4、抓实课题实施过程,丰富教研成果。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学习实效

随着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出版,需要我们及时地学习和研究,讨论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新对策,提高实施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实施水平。本学期,我们将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学习采用教师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内容以自己的课题研究以及学科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专著、教育教学刊物为主。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每月写好教学随笔,根据要求上传至论坛。

(二)强化培训指导,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迅速提高学校教科研整体水平,力争学校教科研质量上个新台阶,本年度将继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探索“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一体化”之路,加强业务培训。

1.学校将邀请专家、名师来我校进行现场授课和讲座,以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2.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工作。做到学以致用,受训培训双向互动,及时对教学科研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提炼成功的经验,寻求薄弱环节,以加快我校教科研发展建设步伐。

(三)重视课堂教学,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深入开展“关注常态课程,推进有效教学”活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手段。强化教学视导工作,扎实推进校级干部推门听课制度、组内轮课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深入开展多种形式教研活动和教师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四)抓好课题研究,细化过程管理。

加强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依托学校十二五课题《信息教育环境下的德育研究》,瞄准教改进程中的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把问题转化为课题,以个人小课题为抓手,合力攻关,把研究做实、做深、做优,做出成效和影响。继续深入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校级展示课研讨、撰写论文、校本教研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五)加强宣传力度,推广科研成果。

本年度,我们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鼓励发动全体教师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育教学案例及分析、教学随笔等向各级各类刊物投稿,加大学校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校园网站为平台,总结我校每月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给广大教师推荐前沿教育动态,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我校优秀教师经验总结,促进广大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借鉴和吸收现代教育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五、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校本教研计划。

2.制定各学科教学计划和班务工作计划。

3.制定本学期教师个人成长发展规划。

4.开学随堂听课。

5.小学质量分析会。

6.组织教师参加县级论文评选活动。

7.组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8.组织教师新版课程标准培训。

十月份:

1.集体备课会。

2.名优教师课堂展示活动。

3.新教师教学展示活动。

4.组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考核。

5.“关注常态课程,推进有效教学”系列活动二。

十一月份:

1.一年级拼音过关

2.校第一次常规检查。

3.教研组主题系列活动。

4.五年级英语书写竞赛。

5.  期中检测。

6.  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

7.  候鸟文学社征文活动。

十二月份:

1.组织教师基本功竞赛。

2.县第三届小学生“童心习作”现场赛。

3.迎新年学生手抄报比赛中高段年级。

4.  教研组主题系列活动。

5.  教师读书和写心得活动。

6.  口算比赛。

一月份:

1.庆元旦学生经典诵读比赛。

2.校第二次教学常规检查。

3.期末口试。

4.制定复习计划,组织好复习、考试、质量分析。

5.开展班主任优秀评语展评。

6.校本教研总结,做好各种资料整理归档。

2012年下半年下塘小学教科研活动安排表

周次

日 期

活 动 安 排

1

9.3~9.9

1.学生注册和始业教育;

2.参加各类各科备课会。

2

9.10~9.16

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2.县学区教科研会议;

3.庆祝教师节活动。

3

1.小学信息技术质量监测;

2.听随堂课开始

3.制定校本、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计划;

4

9.

第6篇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5

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基地,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这块基地中最重要的一块基石,这块基石可以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保持心理平衡;这块基石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班主任的新职责和新要求。下面我就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略做法。

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学识渊博、性情开朗、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为人处事通情达理,生活中乐观、向上,工作中爱岗、敬业,那么学生一定会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下健康成长,一定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作为班主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一)以博爱之心对待学生

“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是李镇西教师在《爱心教育》一书中所提到的。这句话一直震撼并指引着我。爱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当作朋友,给予他们真诚的爱;爱每一位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记得我班有一个女孩,她全然不听教师的话,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同学不讲礼貌,而且学习也很困难。但即便如此,我也没有放弃她,而是处处关心她,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都给予她帮助,鼓励她、开导她,告诉她要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她感受到了我对她的爱。也许是我们相处的时间长了,交流的内容多了,一学期后,她不再我行我素了,同学们也不再疏远她,她找回了自信,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玩耍了,这让我倍感欣慰。可见要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健全学生的人格,爱心是关键,有了爱心才会对学生多赞扬、少训斥、多鼓励、少讥笑,才会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以宽容之心爱护孩子

小学生往往会出现说谎行为、功击行为、破坏行为等,而这些行为的出现多半是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没有正确引导而出现的行为上的偏差。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我总会提醒自己要冷静、宽容,耐心给他们一个讲真话的机会,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明白,犯了错改正了就是好孩子。这样他们也会牢记教师的宽容之心,学会控制自己,不再做错事,不再撒谎。并且在学生认错以后要及时给予表扬,用我们一颗宽容心真正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教师要注重引入心理学的各项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我今年新接的这个班级,上课提问时只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大部份学生从不举手发言,总是缺乏自信。于是我采用一套自信训练方法,要求全班学生上课时针对教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且我还设计了“夸夸自己”的小练笔,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做出自信的反应,这样就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了自卑感的产生,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逐步培养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在丰富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班主任要学会见缝插针,抓住一切组织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活动的摇篮中受到陶冶。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短期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如通过语言领域《我是社区小公民》的教学活动,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性格。

在生活活动中,通过做值日、干家务、整理学习用品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还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自律、耐挫等专项教育活动中,举办故事会,为学生讲述英雄人物事迹,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主题班会活动中,班会的形式丰富多彩,教师可结合所学课文以游戏的形式开设主题班会,精心设计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合群、合作、交往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镇静,与同伴合作,共同获取成功。教师也可通过竞赛式、趣味答题等班会形式,对学生进行自信、上进等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集体性,即通过集体来教育每一个人,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以心育心,以爱感人,善于动用心理战术,努力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杨淑丽.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J].亚太教育,2015(27).

[2]徐多清.浅谈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28).

[3]高小影.基础教育新课程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

[4]高莲红.简谈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技巧[J].教育艺术,2015.

[5]陈颖.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J].新课程:小学,2014(11).

[6]楚俊娟.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智能后进生;正确对待

学生中智能后进生的概念只存在于小学阶段,由于智能后进生的不具有群体性,比如在一个阶段、一个班级中只有极少数,在小学老师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同时要管理几十名学生,常常会忽略智能后进生。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智能后进生逐渐被重视起来,一方面是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本文就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智能后进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给小学老师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小学教育教学中正确对待智能落后生的方式

1.教育部专门提出要求

智能后进生是指在智能发展上与正常的学生相对,存在一定的滞后,这种情况一般只出现在小学阶段。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以及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育部门应该将智能后进生列入到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并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教学措施,比如可以对于智能后进生的教学考核放低标准。利用哲学的角度看待智能落后生,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需要在教育部门进行重视,并对于小学教育教学提出科学的目标。

2.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

智能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通过教育部门相关专家的研究和分析,在小学阶段出现智能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是后天性,即与智能后进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正确对待智能后进生,需要首先对于智能后进生的家庭背景进行了解,比如对于智能后进生家庭病史、以及遗传病史进行了解,结合家庭教育环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引导智能后进生的父母以及亲人,采用合理的家庭教育措施,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计划。

3.恰当的教育训练

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在教学中对于智能后进生的教育训练,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待班级中的智能后进生,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老师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同时,在老师在对于班级学生的管理活动中,要重视到智能后进生的存在,不能因为智能后进生的特殊,老师就在内心对于智能后进生存在不公平、不正确的对待方式,更不能疏远智能后进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正确、合理的心态对待智能后进生,并给予智能后进生恰当的教育训练。

二、激发智能落后生积极性,实现落后生转化

在学校教育教学阶段,智能后进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特殊而又必须认真对待的学生群体。智能后进生存在智能低下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早期没有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以及山区,因此,要帮助智能后进生进行转化,需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营造一个友爱的同学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面就如何激发智能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智能落后生转化进行了分析探讨:

1.创建友爱的同学关系

在小学阶段,学生是普遍爱玩、爱动的,尤其是男同学,由于智能后进生在人际交往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障碍,很多正常的学生都会有意疏远智能后进生,在这一点上不利于智能后进生的转化,只会造成智能后进生更加的自卑。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要营造出一个友爱的同学关系,让智能后进生融入到班级愉快的学习生活中。首先,老师在班级中要向大家宣导智能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在和班级学生沟通智能后进生这一问题时候尽量回避智能后进生,并且要注意措施。教育班级同学要正确的对待智能后进生,并主动的和智能后进生进行交流、玩耍,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然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依据智能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一带一”、“一帮一”的学习模式帮助智能后进生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有时候比教师更管用,这主要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上课的语速对于智能后进生来说过快,一时不能迅速理解,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帮互追,可以有效的帮助智能后进生学习。最后,在教育教育过程中要多组织一些同学之间的课外互动,增加智能后进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开展的活动要适合智能后进生。

2.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家庭正确教育

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位父母,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老师对于学生的身份是双重的,在学习是学生的导师,在生活中是学生的父母、朋友。对于智能后进生,老师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给予智能后进生父亲、母亲般的慈爱,感化他们的心灵,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教学中老师要热爱智能后进生,并对于智能后进生的学习进行恰当的教学辅导,在考试时候可以针对于智能后进生的试卷进行特殊的安排。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对于智能后进生家庭教育环境老师应该在生活中,深入到智能后进生的家庭教育中,通过对于智能后进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帮助,实现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的教育。比如,可以帮助智能后进生家长进行一些家庭生活和学习的目标设立,让家长监督和帮助智能后进生完成家庭作业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后进生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w,并且对于智能后进生的教育教育,需要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在学校建立友爱的同学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家庭建立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帮助智能后进生进行转化,实现智能后进生的学习和生活进步,促进智能后进生的健康发展,完成小学教育教学的任务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文雅. 如何正确对待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迟钝”学生[J].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4(12):188.

[2]刘正权.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激情[J]. 小学教学参考, 2012(31):41.

第8篇

1.基本内容

本课题1995年由世行贷款批准立项,由内江师专、重庆师专、涪陵师专共同承担。由内江师专汪海涛副教授担任主研。本课题分为三个子课题:1)、体育卫生保健师资培养模式研究(内江师专);2)、体育卫生教育发展方向研究(重庆师专);3)、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研究(涪陵师专)。三个子课题各具特色,互补和渗透而形成系统。目标:建立适应21世纪新型的农村体育卫生师资人才培养的教育体制。

1.1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1师专二年制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单纯围绕着一门狭窄的知识领域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教育模式。其特点:课程体系过细过窄,技能单一,教学内容单向发展(以竞技运动为主体),岗位局限性特别强等,已不适应高校改革的深人发展。据调查,学生毕业后,面对农村中学实际,仅一技之长却无法施展;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自身知识结构难以优化,自身潜力难以发挥;更由于知识技能的单向性,在人才竞争中,相对与其它学科的毕业生相比缺乏竞争力。这也是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客观上要求我们重新考虑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建立适应21世纪新型的农村体育卫生师资人才培养教育体制。

1.1.2“一师多用”的农村中学师资需求特点,迫切需要拓宽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师专大多数毕业生的走向是农村中学,而农村中学规模小、条件差、经费少、地处偏远等,教师的配置受定编制、定工作量等因素的限制,决定了课程门类不可能分得很细,专职教师很难配齐(尤其是音、体、美)的现状,尽管统计数据表明,农村中学专职师资缺口大,学历达标低,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却造成毕业生“分不去、进不来”的供求矛盾。据调查,“一师多用”是农村中学师资需求的主要特点,这就为师专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过分强调“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这一需求。因此,拓宽专业口径,联系农村中学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和调整,才能给体育专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的契机。

1.1.3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明确师专的培养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二年制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模式的压缩,看不出体院与师范之分,本科与专科之别。尤其是长期沿袭以培养运动竞技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造成了在校生中重专项、重竞技,轻能力,轻师德的风气,再由于学制短(二年),生源素质差等,培养的学生相对来说“三不高”:一是运动技术水平不高,二是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不高,三是文化素质不高,并且与农村中学的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相反,对成人教育中在职学习、进修的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无不希望加强基础理论和实用性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技术技能的了解,这与在校生形成鲜明的反差。

1.1.4体育与卫生相结合是一条快捷、经济、实用的途径。根据调查,目前农村中学卫生工作健康教育水平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无教师来源;传统的习俗和意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依然沿袭;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体质和健康还相当普遍;在校学生耐力普遍下降,常见病(近视眼、龋齿)未得到控制,营养不良造成低体重的情况较为突出;高考体检合格率较低(不合格或受专业限制);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以上原因,除学校健康教育起步晚,学校卫生工作滞后外,整个社会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与健康知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学校体育与卫生的目的任务看,体育与卫生是最相近的两个专业,原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就有人体解剖、生理、保健等课程。因此,在原体育专业基础上适当扩大教学内容和深度发展,两个专业结合是切实可行的,并且这是一条快捷、经济、实用的人才培养途径,同时也能给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注人新的活力。

1.2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根据农村中学体育师资知识结构单一,社会适应能力弱、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的现状,以及在目前国家不可能有大的投入和编制的条件下,依托现行的二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引人“卫生保健”部分教学内容,并延长一年学制,实施主辅修教育模式的教学体制。基于这一思路,内江师专、重庆师专于1993年起已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例如,调整教学计划,增设卫生、保健、学校卫生等教学内容,涪陵师专对体育师资的知识结构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三校通过论证、信息反馈,1995年正式申报经四川省教委批准正式试点招收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三年制)新生。同年,这一研究也经世行贷款批准立项实施。

1.3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特色设置内涵较大,适应面较广的主辅修制课程体系。体育与卫生的结合,并不是把两种专业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计方案,使两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性的在学生业务素质上体现出来,实现即“复”又“合”的要求,又在原基础上有较大的拓宽(见内江师专、重庆师专体卫专业教学计划)。

1.3.1改革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首先对体育和卫生两个组织部分分别确立重心及主干课程,如:确定以《田径》为基础的重点课程(内江师专为省级重点课程,重庆师专为校级重点课程);卫生以基础性、实用性内容为主体,以健康教育为中心;其二,选定、参编、著述一批有针对性和实用的教材、教参。根据体育的特点,确定了运动创伤防治等特色(自编讲义);其三,拓宽教育见习、实习实践的渠道,建立体育、卫生实习评价、指导体系;其四,突出师范技能,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技能的学习。、如,内江师专体育95级学生,95%通过二级考试,30%通过三级考试;其五,积极拓宽能力培养渠道,例如,承担市、县运动会的组织、编排、裁判工作,聘请化学、生物系和卫生科开设水质检测、水处理实验课程,临床实习,参与学校卫生防疫和学生体质测试等。

1.3.2三校在研究过程中都经过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专访、信息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培养方案,并聘请了省内著名学者、专家、行政官员进行论证和咨询,也邀请了市教委、实习中学校长来校座谈,听取意见,使我们的研究进展顺利,如内江师专已对教学计划开始三次修订,为研究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实践效果和社会效果#p#分页标题#e#

2.1实践效果

通过研究和教育教学实验,形成三年制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主辅修制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内容:(l)实行三年制主辅修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报告(2)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教学方案(3)教育实纳(4)教学计划(5)参编教材、自编教材、科研论文实践证明,依据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二年制)引入“跨学科”(卫生保健)部分教学内容,拓宽了专业口径的能力培养渠道,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这是一条快捷、经济、效果显著的培养途径,对目前高教专业的调整应该说是一新的思路。研究成果于教育实践相结合,其成果具体体现在学生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适应能力上,特点为:毕业后不仅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而且还可兼任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师资来源,增强了体育教师社会应变能力。对体育专业的改造和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2.2社会效果

2.2.1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办学方向相结合,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推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大纲与教材,考核制度等软件方面的较深人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主辅修人才培养方案,在全省(含重庆市)率先出台了新的体育人才教育体制。

2.2.2对体育师资的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有了较新的认识;从内容上看,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能力培养途径;从教育途径看,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提高运动技能为主的人才素质要求,转化为适应21世纪的新的素质要求:即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包括师范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语、计算机等工具运用能力方面的要求,这对体育专业的发展和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2.2.3研究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业务和综合能力上提高,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拓宽,与原体育教育专业比较,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相对较扎实和宽厚,且具备多种技能(如外语、计算机、健康教育、卫生防疫、体育保健等),对学生今后来讲,为不断进行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奠定了基础;其二,专业融合和专业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不仅增加了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的后续教育打下基础(例如,有30%的学生英语达三级,参加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开办运动创伤诊断服务、自办报纸等);其三,由于知识面的拓宽、知识结构的变化,学生对体育理论的认识更深刻,对学术问题的理解、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和见解,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提高(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如是),“学会学习”的学风逐渐浓厚。其四,体卫专业的毕业生,既可从事体育教育,又可从事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农村初级卫生员等工作,从而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一点得到中学校长们的充分肯定,认为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体育专业改革和重新探讨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参考价值。

3.理论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一般意义,而是推动了体育人才层次的提高,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出符合教育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转化的人才培养要求。主辅修制课程体系,其内涵在原体育教育专业上知识面有较大地拓宽。从教学方案看反映了体育与卫生两个专业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复合;从教学体系上看,优化了课程结构,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确立了主干课程;从实践过程看,学生具备两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有多种教育实习、实践、能力渠道。具有鲜明的师范特征适应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

4.推广价值

4.1在市场机制下,只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才能及时捕捉用人信息,适时调整办学模式和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否则,办学就会走人死胡同。从这种意义上讲,本课题研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关注正是一个积极的应对措施。

4.2从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讲,课程体系的改革,拓宽专业的适应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方向;从适应社会需求特点来讲,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的发展,有助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是一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从学校的发展来讲,增强了办学的活力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因而,其成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3从目前看,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国家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急欲在场地设备、实践等硬件方面进行较大的改观是不现实的。而依托现行的二年制体育教育专业适当引进“跨学科”部分,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大纲与教材、考核制度等软件方面的改革,才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广泛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选的形式,将2013级参与到儿科护理学中接受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60例护理专科生视为本组研究的对象,其中55例女性,5例男性。除在教学中对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指导与传授之外,同时还需安排组织学生依照健康教育主题的不同,深入医院进行社会实践。 

1.2方法。 

①教学计划:将儿科护理课程视为重点内容,对若干个健康教育的主题进行拟定,每一主题的社会实践课时不得低于12课时;②健康教育主题确定:重点人群;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疾病特点与临床表现。护生是教师指导下,学习对儿科患者的程序性健康教育和随机行健康教育,在程序化健康教育中,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预防措施和患儿及家属说明;在随机化健康教育中,对病区环境、管床医师和护士进行介绍,对患儿相关的饮食营养、休息和睡眠、疾病常识根据病人需要随时提供。③教师选择与学生组合:学生依照不同的健康教育的主题进行自由组合,并成立对应的健康教育小组,由组织能力强且高度责任心的同学担任组长,对健康教育的组织、策划、联系以及协调等过程负责。由教师作为主题总指导。学生先整理收集到的材料,交由教师并与其一同讨論计划,最后由教师展开可行性分析,待明确后再予以实施。 

1.3效果评价。 

学生对健康教育模块改革的认同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总计分四个部分,内容包括综合素质2项(4分)、态度5项(10分)、技能8项(16分)以及知识5项(10分),总分40分,展开问卷调查,分为“不认同(0分)”与“认同(1分)”。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15.0数据包中展开处理,其中组间差计量资料则通过(x±s)表示,组间差异经t值检验,各组间数据对比后获得的P值小于0.05时,表明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改革健康教育模块后,护理专科生有关儿科健康教育的综合素质、态度、知识与技能均提高较明显,与实施前相比有差异性,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1。 

表1对专科生改革健康教育模块前后相关问题 

评分情况对比(x±s,分) 

时间技能态度知识综合素质总分 

改革前(n=60)10.25±0.714.85±1.064.74±1.301.03±1.0129.63±1.58 

改革后(n=60)14.52±0.577.95±1.027.84±1.142.85±1.0236.84±2.74 

t41.946518.848613.760511.340420.3889 

P值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3讨论 

大部分的学生在我国当下教育体制下已经习惯了常规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护理教学有所不同,其涵盖着与人交流的艺术,是理论知识实践于临床相结合的过程。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们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并且护理技能、服务态度、理论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P<0.05,黄明桂[3]研究结果基本上一致,表明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改革,可提升护理专科生自主交流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能为学生后期进入临床儿科护理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善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属了解病情、配合治疗、减轻痛苦、缩短病程,促进康复,对儿科护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可以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以程序化健康教育为主,随机化健康教育为辅。在程序化健康教育过程中,护生在责任护士带领下对患儿进行全面、客观的护理评估,收集与患儿健康、疾病有关的资料。根据所收集资料,列表制定针对性的健康问题,以明确健康教育方向。随时根据病情的进展,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在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和宣教形式上进行完善。对患儿及家属进行系统的、按时按步的宣教。随时对患儿及家属的理解掌握能力进行评估,以便及时改变宣教形式或进行必要的二次宣教。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程序化健康教育内容之外健康问题,由当班护士带领护生行随机化健康教育宣教,适时进行评价,弥补程序化健康教育的不足,随机化健康教育宣教包括环境、护理和疾病三个方面。护生在责任护士指导下向患儿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公共设施、住院须知、病房管理制度等,消除患儿及家属的恐惧感、陌生感,增加安全感、信任感。对病区病人的随机化宣教,使患儿及家属在需要帮助时,很明确自己该去找谁。输液过程中随机化宣教,包括输液的目的、所用药物、滴速、防止跑针注意事项、留置针使用注意事项、输液过程中液路是否通畅的观察,患儿输液不畅的简单处理方式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并及时处理,以及患儿输液后反应的简单观察等。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的宣教:涉及到儿科室包括腰穿术、硬脑膜下穿刺术、雾化吸入、鼻饲、洗胃、吸氧、吸痰等操作的健康宣教,使患儿及家属简单了解并积极配合。对饮食的随机化宣教:根据患儿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维持机体需要,有些还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的一方面。对作息的随机化宣教:说明休息、锻炼与疾病的重要关系,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对疾病本身的随机化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使患儿及家属对疾病有些简单的认识,掌握一些可以在生活上避免疾病恶化的方法及观察疾病进展的方法,疾病的预防方法,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疾病,同时能理解护理人员所做治疗护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技能型实用性人才是当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而在培养护理专科生时除了需加强其专业理论的培养,并且还需重视技术方面的培养,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其能够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教育、交流等能力,在掌握教育理论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指导,从而使学生达到知、行与信的要求;护生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克服自身的胆怯心理,把对患儿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形式解释清楚明白,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护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会促使护生努力学习儿科护理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应对护理情景的知识、护际关系等知识,做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护生在网上时间增多,容易被网络游戏等所吸引,增强护生的浮躁性,对此,老师应予以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网络信息有所甄别,利用碎片化时间,一点一滴积累健康教育知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儿科护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生可以增强自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面对患儿及家属的急躁焦虑等情绪给予适当安抚;护生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向患儿家属学习,达到教学相长,培养护生的谦虚谨慎的优秀个人气质品质。 

通过对儿科护生的健康教育培养,护生的儿科护理知识、技能、护理态度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4],教师也通过护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儿科护理教育教育教学进行进展性创新创造,更好地培养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健康教育模块的改革能使学生思维得到活跃,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最终成为社会及专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于芹.PBL教学法与传统带教法在新生儿科临床带教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1(33):4-5. 

[2]李小红,孙继红,高凤莉等.组织实施护理 PBL 教学查房的行动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35):4382-4385. 

第10篇

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四川地震灾区学校在经过重建恢复正常教学以来,全部中小学校均对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测试,但由于灾后重建恢复时间较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地震灾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女生下滑、男生基本保持原状的趋势,其中男、女生50m跑、立定跳远和铅球,女生仰卧起坐、肺活量均下降幅度较大。在常见病预防方面,学生肥胖率低于全省水平;贫血、蛔虫检出率上升;龋患率流行程度较高;中度营养不良者检出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视率较高,其中高中生为73.45%,初中生为58.92%,小学生为28.32%。学校卫生保健地震灾后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总体合格率达93.0%。环境卫生合格率达98.0%,饮食卫生合格率达97.5%,但是有68.25%的学校未按时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体检。所调查学校的教学硬件条件均是宽敞明亮,富有现代化与信息化特色,所使用的教学设施配备齐全,但在一些教学设施的维护上存在管理不到位、使用率较低的状况。

健康教育状况地震灾后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不容乐观,有13.2%的高中、28.5%的初中和39.8%的小学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没有正式的国家规定教材,81.0%的高中、75.0%的初中和52.0%的小学使用了自编健康教育教材,有82.0%的学校能够制定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和完备的教案及课件,但在中学和小学健康教育内容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重复。在学校开展健康咨询活动方面,有95.0%的高中、88.0%的初中和77.0%的小学开展了健康咨询活动,有82.5%的高中、79.5%的初中和88.0%的小学没有定期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在经历地震之后,学校校舍的恢复,教学秩序的重构使灾后学校教育得以正常运行。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学校卫生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管理松散和不到位,致使灾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不能够正常运行,不能将援建方所援建的卫生设备良好地运用到日常之中。(2)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齐,尤其是在镇(乡)和村级学校更为突出。(3)学校卫生设施存在城乡差异,边远小学的卫生设施相对于城市还显简陋,学校在利用卫生设施上未形成正规的管理、维护制度,让卫生设施处于无人管理的局面。(4)现有学校卫生环境发展不平衡,在教学环境上处于较好状态,但在饮食卫生与环境卫生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尤其是学校食堂的规范管理和定期检查及对食堂从业人员的定期体检应到位。(5)学校健康教育制度不规范,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未开展健康教育课程与健康咨询活动。(6)学校在恢复正常教学之后,没有依据自身实际形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机制,这对于刚刚重建走上正轨甚至身处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学校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深化管理、强化观念,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将学校卫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制定与规范学校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2)灾后学校教育是事关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乃至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学校卫生工作检查监督机制,让灾区学校卫生得到保障。(3)进一步加强落实对口援建政策,不断促进一对一的帮扶,加快灾区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卫生工作的借鉴学习。(4)加大卫生工作的社会媒介宣传,搭建学校、医院和保健院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将学校卫生工作与当地医疗工作一体化,促进学校卫生工作的持续推进。(5)多渠道筹集专项资金,定期开展学校卫生工作自检、自查与评价,不断提高学校卫生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

作者:李秋良 张晓林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第11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12篇

一、转变观念,调整目标

在基础教育目标导向中,虽然教育方针、教学计划都有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全面发展,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学科中心主义”,甚至更为狭隘的“主科中心主义”,这种目标导向不仅造成对德育、美育、体育尤其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忽视,而且造成主科负担重、效率低,各学科间缺乏联系与沟通,课内外、校内外教育脱节,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甚至严重忽视并损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对当前教育实践目标反思的同时,应加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实现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在学校教育目标导向方面,作出符合现实教育需要的调整。具体说,就是将过去学科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以教书为首位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以育人为首位”的教学目标,既关注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更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体现“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和协调。

二、 实施渗透,关键在人

1. 教师要建立积极的态度。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是教师实施学科渗透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和期望,可以导致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和积极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构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

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除受教育观念影响外,还与教师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理解与评价、对教育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

2.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师角色的特殊性,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全面育人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1)特殊的工作对象、特殊的工作任务,决定了教师实践角色规范具有较大的难度,也决定了教师必须随时防止角色意识的淡化。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规范的特殊性,以及这些特殊性对工作的要求与影响,并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在工作中趋利避害,提高教育行为的自我监控能力,以优化教育行为。(2)提高全面育人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盘考虑学科渗透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和科学性。

三、多管齐下,分层渗透

1. 学科之间的协同与相互渗透。学校教学以学科为主要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各个学科中。从各学科之间构成的课程体系来看,不同学科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充分挖掘各学科内含的教育资源和调动各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同实施”,因此,要通过学科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达到相互协同、相辅相成的理想效果。

2. 学科教学中的不同渗透层。一层: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及恰当的教育行为,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二层:教师通过学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科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要给学生全面地、丰富地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久地发展,教学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随意扩大、拔高。

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书要尊重学生人格。每一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挖掘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在学科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过程。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育行为、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学生完整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包括有知识、技能态度诸方面内容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及教育行为,都应促使学生学会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科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有效、有益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或服务系统,引导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积极寻求并有效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与指导,要促使学生在这种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