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

时间:2022-04-17 07:2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资源利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资源利用

第1篇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问题;改善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 A

水是生命之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之所在。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母亲河黄河的频繁断流、长江冰川面积的不断缩小、大量的水土流失,种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警醒,充分认识我国水资源现状,并采取积极的对策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一)水资源的存量较少

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具有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的特点。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

(二)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

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的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三)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从空间分布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左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水资源同人口以及耕地的分布非常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严重影响着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四)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水资源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首先是污水排放,各种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生活废水的肆意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主要江河湖泊等流域的水质,其污染程度大有越来越严重之势。污染的严重程度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不少的污水排放企业,本身就不具备对污水治理的能力,这一类企业还大量存在,每年由于偷排造成的水质污染事件日益增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巨大的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严重影响着城市周边的水域。中国已经进入了水环境污染的高发期、高速期。越来越多的水环境污染事件,对原本就不充裕的水资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设施供水能力落后

我国从见过以来,大力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兴修了一大批的水库,河流以及很多的相关水利配套设施,但是这些设施最主要的作用是发电,如三峡等,而针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其他领域的水利设施明显不足,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小水电站象春笋般林立祖国山河,过去规划,几乎没有考虑城市供水。而往往在下游先开发兴建水电站,给后来上游兴修水利带来一定的困难,要向城市供水就更不可能。再加上很多水库等长期存在病害威胁,蓄水的能力大大降低。

(二)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极低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无论是工业用水还是农业用水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工业方面,我国工业的发展本身就相对落后,工业用水的利用率同不发达的工业一样较低,工业用水带来的效益是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将近二十分之一。农业用水的效益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中国渠灌区用水的利用率大概在0.4~0.5之间,农田灌溉的水量超过作物生长用水量的1/3甚至是一倍以上,但是即便是这样,由于灌溉的时机掌握有偏差,因为水的补充不及时造成作物减产的情况时有发生。新的节水设施的普及率还非常低,且推行缓慢。

(三)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严重

除上文提到的工业以及农业的水资源存在的浪费以外,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一些公共场所的用水,由于全民的节水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也就更加突出。在加上目前我国的城市供水管网或者是刚刚建立尚不完善,或者是已经使用多年,年久失修,造成供水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

(四)可选择的后备水资源存量不足

从中国水资源的发展来看,中国水资源的矛盾会日渐突出。目前我国的后备淡水资源储备不足,海水淡化的技术现在仍然不能真正应用到人们的所有生活领域,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同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式相比还显得很不足。

三、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一)大力推行节水政策,建设节水型社会

要实现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水危机意识,加强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宣传教育。在农业领域,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采取衬砌水渠、管道输入、喷、滴灌等工程措施和一些非工程节水措施,降低农业用水量;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通过循环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积极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

(二)提高淡水资源的储备能力

淡水资源的存量不足是一个不争的实施,淡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是保证淡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开源就是要积极开辟淡水资源的储备途径,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海水的淡化,通过冷冻等技术使水盐分离,通过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次数。

(三) 制定完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法规

为加强政策和法规支持,我们应制定有关“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规范和约束各种用水行为,将目前的行政措施和手段变为依法管理,打破行业和地区间的各自为政现象,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2篇

1提高对水资源管理创新的认识

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宣传,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从源头上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制度在调节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增加水利部门在经济发展之中的分量,使其具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通过水利部门对区域水资源环境进行具体的论证,将评估结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

2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法制建设

在进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快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法制化进程。提高政府和水利部门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使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法可依,使创新制度的执行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提高社会参与度,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之下,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水资源管理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广泛的社会参与可以使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使水资源管理成为全民的责任。

3对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进行创新

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建立全新的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全面、科学、系统地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有效激励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和节水工作的开展。创新的监督体系需要对水资源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监督,通过不同的监督形式,对不同领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水资源管理成果和管理的决策者进行考核,通过制度创新对水资源环境代价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决策者的政绩加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对管理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制度实施起到十分关键的激励作用。

4结束语

水资源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有限自然资源,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要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和提高水环境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适应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此必须优化资源配置,从法律、教育和行政的层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作者:徐永波 单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政监察分队

第3篇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合理开发环境保护 统一管理 灌溉技术治污力度

农业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且必须具备可以更新补充、可供永续利用的特点。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还困扰着农民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我国水资源富而不均,多而少用,用而不精,环境趋于恶化。.我国 淡水源量28000立方米,全球水源的6%,次於巴西、俄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美的五分之一,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人均水源最乏的家之一。到20世末,地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110。若扣除以利用的洪水流和散在偏地的地下水源,可利用的淡水源量更少。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现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尤其是我国日益污染的水质和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的发展.

二 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现代环境下水资源赋存与演变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水资源供、用、耗、排关系日趋复杂。、农业水资源存在着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染和超采严重、地下水位和水质下降、农业用水效率低且浪费严重等问题。水资源总量缺乏且时空变化大。我国一些地区的地表水主要来源于一些重要河流、水库和湖泊的蓄水,水资源总量受降水影响显著,在丰水年水资源总量会增多,枯水年水资源总量偏少。

由于一些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极为不均,有明显的旱季和汛期之分,降水一般集中在每年的5~9月份,旱季水资源严重缺乏,汛期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造成大量弃水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和水资源浪费严重。如北京市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为48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只有308万亩,其中喷灌面积166万亩, 管道输水灌溉面积67万亩。辽宁省农业灌溉也比较粗放,用水的有效率仅为40%~60%。农业水资源污染严重和供需水矛盾加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废水未经过严格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 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和水质下降。一些地区地表水供水比重都超过50%,地表水资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河流径流,而河水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我国地表水灌区每公顷次灌水量1200-1500m3,最高达2258,地下水灌区达900-1050m3,高出适宜水量的1-2倍,西北地区每年灌水定额可达16537m3/hm2,是全国的1.4倍。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尽管农业水资源“农转非”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民的水权如何得到保证,节水农业投资如何合理分配等。节水农业现状的束缚,节水农业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采用水利与农业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的农业,即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节水农业的核心是节水灌溉,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节水农业发展存在有主要问题一是对节水农业认识上存有误区,认为节水农业就是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技术是灌区的专利。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管理出现误区,体制落后。现行水管机构节水功能缺损,不适应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灌溉管理系严重落后和脱节,而缺乏效率。

三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

提高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主要是从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这三方面着手。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发挥综合优势,以达到节水、高产、高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关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农民才会对发展农业和提高自身素质有积极投入,促使农业进一步繁荣和走向良性循环。合理的水价将使灌区的发展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灌溉模式会受到冲击,节水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将应运而生,井渠双灌高效灌溉方式可望得到积极推广,灌区的水量、水盐转换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趋于良性的循环状态。但在农业水价调整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用水户的承受能力,使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致由于水价的调整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

农业用水水价是农业节水和高效用水的经济杠杆,水价变化的影响包括三个主要方面:(1)对农业生产效益的影响;(2)对农民负担的影响;(3)对农业节水的促进作用。减少无效蒸发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对节水的主要贡献在于可减少联合运用区域内的无效蒸发量。灌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包括降水入渗补给、河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向流入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水库需水补给量、田间入修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等。对减少无效蒸发量起作用的是降水入渗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和田间入渗补给量。与单纯的地表水灌溉方式相比,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后,对减少水分无效蒸发量的主要贡献是减少了地下水的无效潜水蒸发量。

提高灌溉保证率,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行是根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利用含水层空间的调蓄能力进行的。河川流量动态变化大,而地下水径流量则较稳定,而且后者的流量高峰期要比前者滞后一段时间,这些特征就为二者的联合运用提供了条件。如果弃水量大,入渗补给条件好,加上含水层贮水空间足够大时,充分开发地下库容,可以起到水资源多年调节的作用。

四 农业水资源的防污

农业水污染主要来自3个方面:化肥、农药和牲畜粪便,其中化肥污染居首位。我国农田单位面积平均化肥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值的1倍,也大大超过国际组织为预防水污染确定的化肥使用上限指标。我国施入农田的化肥大约只有1/3被作物吸收利用,有1/3左右随水流失和挥发。我国约60%的河湖污染较严重,其中的氮、磷污染约50%来自农业面源污染。

要构建既能节水又能防污的新式农田水利系统,这种系统要有三道防线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其中的氮、磷污染。第一道防线是田间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由于渗漏与地表排出的水量减少,随水流出的污染物数量减少。可减少氮、磷约15%~25%。第二道防线是小型湿地。通过微生物的转化和生物吸收等作用,可降低氮、磷约40%~60%。第三道防线是生态沟,或称带状湿地。也可降低氮、磷约15%~25%。通过排污来节约水资源,从而提高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

参考文献

[1]彭新育,王力.农业水资源的空间配置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3):222-228.

[2]薛志士,罗其友,等.节水农业宏观决策基础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第4篇

这个课题是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淡水资源,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们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为珍贵,所以我想出来关于淡水利用率这个我们身边的话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通过上述的一些建议,“淡水资源利用率”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不仅能够造福于现在,还可以造福于未来。

水是生命的源头,没有水就是没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长人类的寿命。

第5篇

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导致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地面沉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市政规划和建设,地下淡水的超标抽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沿海地区的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大量的还是倒灌进入沿海地下,内陆大量的河流和地下水资源受到影响,不能饮用的碱化水严重影响了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也更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每年的淡水资源不能有效的储存和利用导致沙漠化严重,沙漠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牧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恶性循环持续下去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瘫痪不可修复。不少企业为了规避环保部门的核查大量排放有毒污水到沙漠、河流、海洋和耕地,导致沙漠毒化,河水污染,近海海洋生物被污染,农田土地污染,粮食作物制作出的食物有害健康。这些都是污染的危害,短期的排放可能导致终身的伤害。

2水资源利用改善研究

2.1合理开发,积极保护

国家提倡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首先是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然后才能谈到保护水资源,首先是对地表水进行科学充分的利用,地表水对农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的地表水大量用在农业生产,尤其的农业大省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淡水资源,今后要改变地表用水以农业为主的局面,积极推动地表水走进千家万户,让地表水在农闲时期为城市正常运转提供重要保障,在农忙时期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城市和农村都能够足够供水量。其次要对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予以适度开发,中国部分地区含有大量的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资源能够在短期内得到有序的补充和替换,但是由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难度稍大,不少地区因经费不足、管理不善导致地下水开采依然处于一个很原始的局面,尤其是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更是困难,云南近几年的持续旱情就是典型的代表。地下水的开采要依据一定的原则,第一,由于地下水资源存量相对地表水少,开采难度大,地下水循环期长,当地表水资源供应不足的时候可以适当开采地下水,珍惜使用地下水资源。第二,地下水的开采还要注意开采区域的地质条件选择,地质条件差,地表已经沉降和地表裂缝的区域禁止开采地下水。

2.2适度调水,治理污染

中国地域宽广区域间气候和地形条件差别很大,地表水的储存和利用也不尽相同,针对这一现状不少地方政府在积极改善与周边区域用水关系,调整利益分配的格局,让跨流域调水得到保障,从河南的红旗渠到南水北调的二期工程的完工都证明了跨区域调水的有效性,实现了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拉动了沿线经济的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另外对原有被污染的水资源进行全范围的排查和取证,查明污染原因找到解决办法,一方面制定政策加强管理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再次发生和二次污染。另一方采用多种方法对被污染的水资源进行治理和净化,让净化过的水资源根据其净化的程度不同运用到不同要求的生产中去。

2.3保障科技,完善制度

对现有水资源进行保护和治理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保障,创新农业、工业生产过程中用水技术,不断推进水资源利用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对现有节水科技研发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加以解决,加大对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人才和资金投入,让专业人才和充足的资金保障水资源保护的顺利进行。保障另外创新水资源管理制度,重视工程措施更要重视非工程措施的作用,让水权制度加速运用到跨区域调水中,让区域间的水资源分配不再有利益上的冲突和行政管理上的藩篱。健全水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保证执行程序的公开透明,让水资源利用中的可能存在的利益交换提前得到控制。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不能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充分调动市场经济的活力让市场决定水资源的价格和供给。

2.4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6篇

关键词:大连 水资源 现状 对策

1.全市水资源的概况

根据大连市水务局的《2010年大连市水资源公告》,全市水资源概况如下表:

2.水资源利用现状

2.1 资源性缺水是制约大连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均淡水资源量为7342立方米,中国人均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而大连市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732立方米(以2010年水资源计),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0,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快速发展的工农业经济导致的日益增长的用谁雪球与水资源量的短缺形成主要矛盾。淡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金州以南人口密集地区和海岛地区淡水资源尤为匮乏,严重缺水的紧张局势多次出现。

2.2 部分沿海地带水下超量开采严重,海水入侵形式严峻

大连市地下水资源主要为山丘深层地下水。由于部分沿海地带超量开采地下水,2010年全市海水入侵面积达638.3平方公里,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下沉形成降落漏斗,地面水资源濒临枯竭,直接影响了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2.3农业仍是主要用水大户,“集雨工程”初步缓解了农业缺水问题

2010年全市农业用水6.3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1.1%。农业生产用水极为紧缺。持续干旱为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停止农业灌溉用水。为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大连市自2003年开展“集雨工程”,建立水塘1675座,蓄水能力超过450万立方米,让雨洪资源服务于农业生产生活,为农业生产解决了水资源和人蓄饮水难题,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现在,“集雨工程”在农村遍地开花,初步缓解了农业缺水问题。

2.4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取得了良好开端,发展潜力巨大

2010年,全市中水会用、海水淡化供水1.08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7.0%,取得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良好开端,积累了一定经验。中水回用和海水淡化已成为市政府解决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3.解决缺水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大连市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将节水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贯彻开源节流的方针,全面发展节水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开辟新水源。

3.1 开源

在地面水资源总量有限,地下水资源已超过开采限度的情况下,开源主要指开发非常规水源,即把污水、海水、雨水座位供水系统水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纳入水资源配置总体规划并逐步加大实施力度。

3.1.1研究开发污水资源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中水回用率。

城市污水具有水量稳定、易于收集、处理技术比较成熟的特点,应视为城市的主要淡水水源之一。目前,国外的污水回用也很普遍。大连市在国内污水回用领域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成功经验,大连甘井子热电中水回用工程投入运行,日供中水8万吨,大连大石化中水回用工程,日供中水7万吨;大连泰山热电中水回用工程,日供中水4万吨,该些工程均以马栏河污水处理厂、春柳河污水处理厂处理水为水源作为工业生产用水,使大连市中水回用率大幅度提高。

3.1.2扩大海水直接利用规模,推进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

根据靠近海洋的便利条件,把水的文章瞄准了大海。向海洋要水源,把海水转化成淡水用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是解决大连市淡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之一。目前仅在部分近海企业和海岛地区小范围使用。建议政府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促进海水利用产业的发展。对海水淡化生产企业购置设备和技术改造给予贴息贷款和一定的税收优惠,对利用海水作冷却水和海水淡化作锅炉用水的企业实行税收奖励,引导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制造成套海水淡化技术设备,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3.1.3建立雨水调蓄利用系统,进一步提高雨水在农业用水中的比例

时空分布不均匀是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之一,大连市2003年以来实施的“集雨工程”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如今,遍布辽南农村的大大小小的:“集雨工程”项目解决了8万亩农田的生产用水水源,被当地百姓成为“富民工程”。建议进一步推广“集雨工程”,

3.2节流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要通过管理只读建设和改革,引导水资源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

3.2.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促进节水灌溉技术产业化

要解决水资源紧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除了推广集雨工程外,尚应采取各项节水措施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

首先,要发展和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等节水农业技术,使水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节约适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

其次,应大力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设施,消除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方式,逐步实现喷灌化并提出适合大连实际情况的、较为成熟的蔬菜和果树的节水灌溉工程的配置模式。

3.2.2推广市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建议进一步细化《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增加可操作性,将节水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广市政节水技术。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的维护管理、改进测漏技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漏、努力减少管网漏失量是城市节水的重要方面。使用新型管材和接口,对于减少管网漏失率有一定作用。选用质量好的节水型用水器具,对节约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场所用水起到很大的作用。应建立节水器具和节水设备的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扩大节水产品的市场份额。

3.2.3加大执法力度,推广工业节水技术

建议在全市工业企业强制执行行业和产品用水定额标准,推广工业节水技术。提高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利用水质稳定技术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减少补给水用量。革新和推广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改进废水处理工艺,使经处理的废水再利用于生产,逐步达到零排放,形成闭路系统。采用低水耗和零水耗工艺,进一步提高节水效率。

4.结束语

大连市是全国发展最快和最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水资源的紧缺日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把节水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开源与节流并重,推广污水回用、海水淡化、雨水利用技术,并在农业、工业、市政等领域采用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l]大连市水务局的《2010年大连市水资源公告》

第7篇

【关键词】水资源;缺乏 污染;水土流失;浪费;开发;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离不开水。我国水资源十分缺乏,人均水量少,只有世界平均水量的1/4,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认识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洞察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问题及对策意义重大。

1.水资源现状

1.1水资源短缺

目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水资源严重缺乏构成的水危机已威胁到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使各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都面临着严峻考验。从1900年到1995年,全球用水量从6000亿m3增加到38000亿m3,增加了5倍,是同期人口增幅的两倍以上。1993年联合国对世界淡水资源的评价表明有1/3的人口居住在水资源中度和高度紧缺的地区。联合国的报告显示,2025年世界用水总量达到44840亿m3,届时受水资源短缺困绕的世界人口将增加到总数的2/3,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将从1990年的7800m3减少到2025年的4800m3。历来被认为资源丰富的我国,水资源问题不容乐观,人口占世界的22%,而淡水量仅占世界的8%。我国主要河流黄河自80年代以来,几乎年年出现断流,且断流流域不断延长,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数、历时不断增加,给工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平均每年损失为200亿元,同时断流也给沿黄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1.2水污染严重

世界水环境状况趋于恶化。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许多经济进步都是以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在20世纪中,世界湿地面积已经减少半数,造成重大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在发展中国家,所有大城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都在迅速恶化,威胁人的健康和自然价值。

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国每年排放污水高达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全国9.5万公里河川,有1.9万公里受到污染,0.5万公里受到严重污染,清江变浊,浊水变臭,鱼虾绝迹,令人触目惊心。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水系污染严重,86%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污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平衡受到破坏,一方面造成水源减少,一个些地区连年干旱,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连年出现洪涝灾害。干旱和水灾都给工农业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4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供水具有成本,这就体现水的商业价值。但是我国现行水价偏低,在发达国家水价与电价的比例是6:1,水比电贵,而在我国是1:1,甚至更低,水费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不讲经济效益,水利建设投资也是由国家财政预算加以解决。近年来,国家对水利行业尽管进行了多方面和大量的改革,但水价调整力度远远不够,目前水价根本起不到调节水资源市场供求矛盾的作用。水价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造成用水过程中大量浪费。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30%左右,损耗量高出发达国家两倍。同时由于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稀缺性缺乏足够认识,对水资源保护认识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

2.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m3左右。上世纪90年代年均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公顷,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口和数千万头牲畜饮水困难,1/4人口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据统计,在全国663个建制市中,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严重缺水,年缺水约100亿m3,每年影响工业产值约2000亿元。

2.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发达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

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

2.3水环境恶化

2000年污水排放总量620亿吨,约8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体,97%的城市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全国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区164片,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我国水资源利用的对策

3.1建立健全明确的水体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产权管理,对水资源使用部门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

促使使用者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强化水资源保护

加强执法管理一是要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的责任人除警告、经济制裁外,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要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

3.3完善水资源的价格机制

水资源价格机制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家应切实把“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作为制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原则,尽快实现完全成本化。

3.4调整缺水地区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在缺水严重的地区,要尽可能少上或不上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的新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调整,淘汰耗水过多的企业,扶持符合当地水资源政策的企业。

3.5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彻底消除污染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确定一个最优污染水平。

3.6塑造节约用水的制度

第8篇

一、内蒙古水资源概况

内蒙古水资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形成的。降水量特征是从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锐减(东四盟年降水量300―500,中西部200―350,西端阿拉善盟50―100)。根据《内蒙古资源大词典》,全区多年总降水量为3194.3亿m3,转化为地表水371.27亿m3,转化率为11.6%;转化为地下水137.95亿m3,转化率为4.3%,二者转化率为15.9%,即降水消耗于植物截留和地表蒸发的水量是2649.62亿m3,占年总降水量的84.1%。多年地表水年天然补给量371.27亿m3,地下水年天然补给量137.95亿m3。据水利部最新统计,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92%;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85.02亿立方米,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52.2%。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的数据计算,2004年,我区水资源总量为427.6亿m3,比上年减少13.7%,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10.2亿m3,比上年减少12.8%,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3%,地下水资源量为222.6亿m3,比上年减少6.9%,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3.0%,我区人均水资源量为1835.6 m3,比上年减少11.9%,比全国人均水资源量少20.7 m3 。可见,我区水资源呈现减少态势。但是,我区水资源的消耗量逐年增长,水资源的供给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内蒙古水资源消耗概况

内蒙古人均年综合用水量比全国人均水平高出近290立方米,全区农业灌溉节水利用率仅为35%左右,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的数据计算,2004年,我区供水总量(或用水总量)达171.5亿m3,比上年增长2.8%,占全区水资源总量427.6亿m3的40.1%;其中,地表水消耗量85.7亿m3,占地表水资源量的27.6%,占地表水年天然补给量371.27亿m3的23.1%,地下水消耗量为85.5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38.4%,占地下水年天然补给量137.95亿m3的62%;全区水资源总消耗量171.5亿m3,占地表水天然补充量的46.2%,比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多了33.5亿m3,就是说一年的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不够总消耗量。由于降雨量少、蒸发量高、过度开采地下水,再加上人为欠合理利用、截流等,使我区的地表水流量逐年减少,湖泊干涸,河流断流,尤其是中西部草原与荒漠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中小型水泡与河流目前大部分消失,地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近30年来包头市地下潜水水位最大下降幅度约20米,承压水水位下降约30米,呼和浩特市潜水水位下降25米左右,承压水水位下降30多米,通辽、赤峰等城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

(一)水资源农牧业领域利用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计算,2004年,内蒙古农业消耗量高达149.4亿m3(大农业,以下同样),比上年的146.1亿立方米增长2.3%,占全区用水总量171.5亿m3的87.1%,占地表水天然补充量371.27亿m3的40.2%,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37.95亿m3不够农业的消耗量,还少了11.45亿m3;农业消耗全年用水总量的87.1%仅创造2004年GDP的15.2%。从每万元农业产值(《内蒙古统计年鉴》〈2005〉,第290页的大农业产值)消耗水资源看,2004年我区农业产值消耗的水量1754m3,比2003年的2192m3下降了19.9%,与全国每万元农业产值消耗水量1726m3相比,我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m3水。可见,内蒙古农业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必然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节约用水势在必行。

(二)水资源工业领域利用分析

2004年,生产消耗水量10.4亿m3,比2003年的10.1亿m3 增长2.9%,占全区用水总量171.5亿m3 的6.1%,占每年地表水天然补充量371.27亿m3的2.8%,占每年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37.95亿m3的7.5%。随着我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高耗能、高耗水资源工业的发展,加剧了水资源供给矛盾,水资源已成为内蒙古工业较快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难题。

(三)水资源生活领域利用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计算,2004年,我区居民生活消耗水量10.9亿m3,比2003年的10.0亿m3 增长9.0%,占全区水资源消耗总量171.5亿m3 的6.4%,占地表水天然补充量371.27亿m3的2.9%,占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37.95亿m3的7.9%。目前内蒙古有18个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年缺水量达7亿m3,近650万人的日常生活受到水荒困扰。在农村牧区饮用水安全问题很突出。据自治区人畜饮水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在全区有78个旗县约384万人不同程度存在饮用氟超标水,其中中度超标为186万,重度有66万人。从2000年至今,国家投入内蒙古用于人畜饮水建设的资金已达15.07亿元,目前已完成资金投入13.42亿元,已解决36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三、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农村水利发展滞后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的矛盾突出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3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少骨干建筑物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已经老化、损坏,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损坏率较高。河套灌区大部分水利设施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缺乏正常的养护和维修,70%的桥梁、渡槽、涵洞和尾闸等工程严重破损,直接影响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农业生产灌溉。农村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还严重威胁农民的健康,还有不少农牧民没有喝上干净的水。而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

(二)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

我区不仅水资源短缺,水环境质量也日益恶化。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或部分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也使水资源短缺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全年污染严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辽河和黄河流域(内蒙古地区河段),此外松花江流域(内蒙古地区河段)污染也较为严重。全区有60多个旗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问题,主要集中在旱作地区。虽然近几年加快了生态建设,可是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一些地区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

统计数据表明,我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2.3%,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8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极为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差较大。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两个盟市国土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6%,水资源量却占全区64%;通辽以西10个盟市国土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区总量的36%;特别是呼、包、鄂金三角地区是我区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但水资源量只占全区9.22%(不包括黄河分配水量,如含则为10.2%)。而且,东四盟市耕地面积占全区的55.6%,水资源现状利用率仅为18.6%;中西部广大地区耕地占全区44.4%,水资源现状利用率达59.8%。为此,我区各地地表流量、耕地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及利用率低,制约着我区灌溉农业的发展。

(四)局部地区严重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内蒙古是干旱少雨高原、典型的旱作农业地区,决定农业灌溉主要依赖地下水。这导致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如辽河井灌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形成了近20002 的漏斗区;土默川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区已扩大到1200 2,水位年降幅0.5―2.3m。呼和浩特市年超采地下水6342万吨,日超采17.3万吨,在市区2002范围内,59%的浅层地下水被疏干,深层地下水位下降40m,漏斗中心降深达53m,而且地下水位漏斗每年以1米速度下降,缺水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亟待重视地下水超采问题,反之这些地区地下水枯竭后无法弥补,后果不堪设想。

(五)中水的利用率很低,是巨大的浪费

中水又叫“再生水”,主要是指城市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循环模式是把工业与城市生活产生的污水,集中进行净化处理后二次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增加灌溉水资源无疑能够缓解农业用水压力,形成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良性循环。据内蒙古环保局提供的资料,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为优质矿泉水,稍加净化处理即可直接饮用,现在却被人们大量用来冲洗马路、厂房、厕所、洗车、浇灌草坪,令人心痛不已。中水虽然不能饮用,却可以用来洗车、冲刷地面、冲厕、浇灌草坪,还可以灌溉农业。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水利骨干工程

目前,解决我区水资源紧缺问题,必须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水和雨水的利用率。如我区东部地表水资源丰富,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由于缺乏控制性工程,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而且较多的雨水白白流失,利用率仅为18.6%。同时需加大投资力度维修以前建的水库,目前这些水库严重威胁着几十万人口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亟待维修。所以,应有计划地兴建一批水利骨干工程,既可以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又可起到防洪和灌溉农田作用。

(二)加强工业的监督管理和扶持企业污水处理能力

现在河流污染源主要是工业生产出来的污水。由于有关部门的监督不到位,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把生产出来的污水简单处理排放或未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导致河流污染,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最终制约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环境治理部门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企业保护环境等于有永续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政府政策方面扶持企业的环保能力,企业改善环境就给予减免税收,鼓励他们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

(三)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型农业

农业发展应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进行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以节水、高产、高效为核心,采取节灌技术和农艺节水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注重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率和农业利用效率,应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防止盲目发展丘陵区灌溉,又能实现产出多元化,避免农产品单一。

(四)节约用水是减少超量开采地下水的有效措施

一是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感和节水意识,让节水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二是把节水作为一项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节水投入,建立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体系。

(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中水的利用率

在水资源总量既定下,提高中水利用率扩大水源,对严重缺水的内蒙古来说是建立节水型经济社会的巨大贡献。加大科技投入,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对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的试验研究,促使循环水的大范围使用,把水循环回收利用的实施作为循环经济建设的切入点。目前,包头市在分级用水上迈出重要一步。包头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43m3,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为珍惜水资源,包头市园林部门投资铺设了回用水管线,用中水灌溉市区绿化带,日节约饮用水4000多m3。提高中水利用率是缓解水资源供给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

(六)持续开发空中水资源,发展人工增雨技术

根据内蒙古气象局提供的资料,2002―2004年全区人工影响天气累计投资9449万元,比1999-2001年三年的投资(4407万元)增加122%。据初步分析估算,通过有效的飞机和地面火箭增雨作业,共增加降水约140亿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三年来全区增加经济效益约为18亿元。以2004年测算,直接用于增雨、防雹作业经费2000万元,取得经济效益7-8亿元,投资效益比约1:35到40。

第9篇

【关键词】浓海水;资源化利用;零排放

1 我国海水淡化浓海水资源现状

近年来,海水淡化技术迅速发展,可有效解决水资源危机。目前我国已引进多种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包括以多级闪蒸(MSF)和低温多效(MED)为主的热法淡化工艺和以反渗透(RO)为主的膜法淡化工艺[1],其中反渗透技术和低温多效技术占全国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的99%以上(图1)。

海水淡化技术普遍存在淡水回收率较低的问题,热法海水淡化和膜法海水淡化的回收率分别为15%~50%和30%~40%,其余大部分浓海水被直接排回大海[2]。浓海水中含有大量钠、钾、溴、镁和锂等宝贵的化学资源,从浓海水中提取化学资源,既可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2 浓海水中提取常量元素

浓海水提钾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等。袁俊生等[3]研制出“改性沸石钾离子筛”核心技术并投入产业化,改性沸石对海水钾的富集率达200倍,钾肥质量达进口优质钾肥标准。张家凯等[4]开展了以天然沸石为富集剂的离子交换法海水提钾技术研究,在提取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高附加值产品时取得一定进展。

水蒸汽蒸馏法和空气吹出法是目前海水提溴的主要方法,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但仍存在生产成本过高和运行难以控制等缺点,因此研究学者将目光投入开发高效节能的提溴方法。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提出“聚乙烯管式膜法”、“沸石吸附法”、“表面活性剂泡沫解吸法”、“离子交换吸附法”、“液膜法”、“气态膜法”等新型提溴方法[5-6]。吴丹等[7]设计了鼓气膜吸收法海水提溴过程,溴的提取率达90%以上。汪华明等[8]采用乳状液膜法开展了浓海水提溴实验研究,溴的提取率可达99.4%,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前景。

浓海水中镁含量丰富,主要以氯化镁和硫酸镁为主。传统工艺获得镁盐以氯化镁为主,兼产一部分硫酸镁,这类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氢氧化镁化工方面作用突出,又是生产氧化镁、金属镁以及其他镁盐等精细化工品的基本原料,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马敬环等[9]利用RO副产浓海水去除Ca2+后,采用氢氧化钠沉淀法和陶瓷膜洗涤分离相结合的方式制备高纯纳米级氢氧化镁,得到产品质量指标远优于氢氧化镁的化工行业标准。针对浓海水提镁过程中Ca2+的干扰,衣丽霞等[10]采用碳酸钠法对浓海水制备高纯氢氧化镁的钙杂质进行预处理,可达到80%以上的去除率。

3 浓海水中提取微量元素

锂及其化合物是重要的能源和核工业原材料,可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和用于核聚变发电。目前,世界上商品锂主要产地是南美洲的巴西和智利,一些贫锂国家,例如日本和韩国,相继开展了从海水中提取锂的研究工作。目前,从浓海水中提取锂主要分为溶剂萃取法和吸附法,包括应用无定型氢氧化物吸附剂、层状吸附剂、复合锑酸型吸附剂、离子筛型氧化物吸附剂等[11]。我国对从浓海水中提取锂元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锂离子筛前驱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例如,Li4Mn5O12等[12]。

随着我国核能产业的发展,对铀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陆矿铀资源储量已不能满足产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海水提铀极具发展潜力。英国是最早开展海水提铀的国家,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最高。我国也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海水提铀相关研究工作,相继研发出数种吸附剂。王君等在模拟海水的实验条件下,研发的吸附剂对铀酰离子的吸附容量高达3mg/g,其研究成果使从海水中提取铀向经济化时代迈出重要一步,并引发国际关注。

铷、铯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中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铷和铯的原子很容易失去价电子,即使是可见光的微弱能量都可将其原子电离,因此它们是制造真空管和光电管的重要要材料,铯可以作为燃料,用于热离子发电和磁流体发电。目前,铷、铯的获得主要提取自陆矿的锂云母和铯榴石,对于铷、铯含量低的液体矿,如海水和盐湖卤水也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一般采取吸附法和萃取法。

4 浓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工艺耦合

基于以上浓海水化学资源单项提取技术,国内外学者不断优化浓海水利用中各元素的提取顺序及品种,研究各元素提取工艺接口条件,优化并集成浓海水提镁、溴、钾等技术,开展浓海水综合利用新工艺。张家凯等[4]在传统的海水综合利用基础上,提出浓海水综合利用新工艺流程,并建立了30m3/d浓海水综合利用全流程新工艺实验装置。装置不仅有手动操作系统,还设置了计算机监控系统(DCS),实现计算机对整个工艺过程中每个温度、压力、流量、密度等控制和测量点进行随时监控和数据的记录。浓海水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更能保护海洋环境,其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Zheng X, Chen D, Wang Q, et al. Seawater desalination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4, 242: 404-413.

[2]马学虎,兰忠,王四芳,等.海水淡化浓盐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与零排放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1,30(1):233-242.

[3]袁俊生,纪志永,陈建新,等.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的资源化利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1):29-35.

[4]张家凯,蔡荣华,刘骆峰,等.浓海水综合利用新工艺研究[J].盐业与化工,2012,9:009.

[5]袁俊生,吴举,邓会宁,等.中国海盐苦卤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进展[J].盐业与化工,2006,35(4):33-37.

[6]袁俊生,纪志永,陈建新.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的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0,27(2):110-116.

[7]吴丹,武春瑞,赵恒,等.鼓气膜吸收法海水提溴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0(2):76-79.

[8]汪华明,徐文斌,沈江南.乳状液膜法提取浓海水中溴的研究[J].浙江化工,2010,41(9):20-23

[9]马敬环,周军,孙宝红,等.从淡化后的海水制取纳米级氢氧化镁的工艺[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7,24(5):428-432.

[10]衣丽霞,董景岗.浓盐水制备高纯氢氧化镁过程中钙杂质的去除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4):62-65.

第10篇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节水灌溉;对策

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除了水的自然循环之外又出现了水的社会循环,而且水的社会循环正逐渐占有更大的比例,而且正在逐渐引发水资源危机。在现有农田水利建设中,必须要以节水为重要目标,借助于现有节水灌溉技术,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提高单位农田经济收益,推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借此改善农村人民生活设施,真正地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我国水资源利用概况

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分为农业用水与工业及生活用水。农业用水趋近于自然循环,节水只能从提高利用效率入手。而从水的社会循环可以得知:污、废水回用可以减少城市由天然水体的取水量,缓解水资源危机,所以污、废水回用也是节水的重要面。可行的污、废水回用有多方面,工业企业内部水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是使用最广的一种,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不少差距,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0%~60%,经济发达国家在70%以上,其中钢铁、化工和造纸业中水的重复利用率竟分别高达98%、92%和85%。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情况看,人均农用水资源严重不足,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差距明显;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再不得到加强,能够有效利用的农田面积将不断减少,粮食安全问题将会逐步凸显;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功能退化,许多水利设施超期服役,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仍显不足,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有较大矛盾;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及水价机制等亟待完善;全国粮食安全的基础薄弱,人均粮食占有率还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2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管理的实施规划

2.1 加强组织领导

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中,要建立建设常效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应该把握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首要工作,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研究院所统筹组织安排起来,建立建设领导小组,协调与带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且在工作中,实施人员变动、机构不变的政策,进一步促进当地的农田水利工作的快速发展。

2.2 完善地方法规

为了保证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在建设中,以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为标准,从水土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实际出发,加强认真调研,科学合理规划,满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基本要求。另外,相关的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要上报上级部门,在经过审核批准后,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同时,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法规,将具体的规划纳入到法律中,实现法制化管理,在没有特殊要求和特殊情况下,不允许擅自变更,既要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切实保证其良好的效益。

2.3 优化水资源配置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加强水资源的依法管理,规范相关的审批程序,优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禁止水资源的违法开采和浪费,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效益,既要满足各个行业的用水需求,同时,也要满足节水型社会的建设需要。

2.4 强化工程监督管理

主体工程建设要公开招投标,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公正、公平,并且要由专人进行现场监督,同时,要吸收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确保工程按照设计目标和工程规范合理完成,充分发挥其在农牧业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创新管理

3.1 对工程中的风险进行级别评定

根据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工程的技术特点,从工程投资、环境、安全、质量以及工期等各个方面入手,对工程中的风险进行级别评定,有效地规避风险的发生。

3.2 建立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体制

成立各级节水工程管理组织,并制定完善的运行管护制度,跨村的节水工程由乡镇成立灌溉服务队,隶属乡镇水利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站;村级节水工程由村成立灌溉服务组,由乡镇水利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站进行技术指导。节水工程由相应管理组织实行统一管理,专业承包、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并由水利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节水灌溉技术培训。

3.3 实行节水工程产权转让制

结合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对节水灌溉工程实行拍卖、转让、租赁和股份合作制,把部分已建成的节水灌溉工程以拍卖、转让、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形式交给农民或个体承包户管理,将回收的资金用于节水灌溉工程的再建设,实行建管结合,滚动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节水灌溉发展新机制。

3.4 加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信息化建设

要加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信息化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工程的数据化建设,通过硬件软件设计的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工程风险控制的信息化水平与能力,提高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的节水和灌溉能力。

3.5 建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管理数据库

要建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管理数据库,提升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管理规范化水平。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管理部门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实时记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发生的所有事故和事件,并将其中有代表性或是重大事件进行总结归类,汇编成易于一般工作人员理解的工作手册或操作规程,指导实际工作。

3.6增强全民爱水节水的观念

构建一个节约型的社会,除了要有一个节约型的社会机制外,构建起一个节约型的社会观念至关重要。要通过各种渠道全方位宣传科学用水、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要把节能、节水的宣传教育当作提高全民素质和创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抓科技节能、节水、用水、管水与保护生存环境的宣传教育。要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危机感和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

3.7应用新技术提高节水效果与效益

城市园林绿地用水可充分利用天然的河流和湖泊水系以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通过与城市天然水系及绿地灌溉系统相连进而使得水资源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研究开发在高层建筑、公寓、宾馆、大专院校、居民住宅小区等建设中水道工程回用部分生活污水,在农田旁和居民住宅小区的楼顶建立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冲厕、园林绿化以及锅炉采暖用水、农灌用水等。应用先进的节水型卫生洁具及控制设备,如水龙头及高低位水箱配件、洗浴制品等,从而使水量和水压及供水时间能得到有效控制。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愈加凸显。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建立常效机制,实现法律化管理,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怀成.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1(34)

第11篇

采用南县站年降雨量进行趋势分析计算(详见表3),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南县的年降雨量和5~10月降雨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另外统计南县1956~2010年各月降雨量,统计数据显示(1)南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252.7mm,其中汛期4~9月降雨量838.7mm,占年降雨量的67.0%,非汛期站33.0%。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6月,其间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41.4%,全年以6月份降雨量最多,占年降雨量的15.2%,以12月份降雨量最少,仅38.9mm,占年降雨量的3.1%;(2)在农作物生长旺季的3~10月中,以9月份降雨最少,8~10月降雨量仅271.8mm,为5~7月降雨量489.6mm的一半左右。在枯水季节的10月~次年3月中,12月份降雨最少。

2带来的主要影响

南县的水资源利用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缺水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南县工程性缺水严重,致使农田干旱经常发生。干旱在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而以伏秋连旱影响最大且最为严重,持续时间长,有的年份可长达100多天。1970~2013年,南县出现干旱的年份有1971,1972,1974,1975,1976,1978,1984,1985,1986,1988,1990,1997,2001,2006,2009,2011年,其大干旱年份有1978,1984,1986,2001,2006和2011年。据统计,1970~2013年南县农作物受旱面积34.57万hm2(518.6万亩),年均0.81万hm2(12.1万亩)。

3对策措施

3.1河流和水资源分布特点

解决南县水资源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为引外河水进入南县的主要用水地区。根据前述的南县河流水系分布,各河流的水资源特点为:(1)自长江通过藕池河、虎渡河和松滋河进入南县境内的径流量进一步减少,断流时间提前、持续时间更长,而且随着江湖关系的变化,这种趋势将更加严重。(2)来自澧水的径流通过南县南部(南嘴)进入草尾河,但澧水在四水中集雨面积最小,南嘴站实测最小流量仅27m3/s(1979年3月7日)。(3)来自沅水的径流进入目平湖后,中枯水情况下水流经过小河咀、挖口子、附山洲后,到达南县的茅草街,此时进入草尾河的水流有50%以上来自沅水。

3.2总体布置

根据南县的河流和水资源分布特点,确定采用南水北调工程解决南县的水资源问题,即:在南县茅草街新建泵站,提外河水进入南茅运河,通过南茅运河灌溉育乐垸、和康垸、南顶垸农田以及大通湖垸乌嘴乡、明山镇、华阁镇和华容县集成安合垸操军乡、华容护城垸北景港镇部分农田,确保南县农田缺水问题得以解决,具体工程布置详见南县水资源调配工程布置图(图2)。(1)在南县茅草街建泵站提水进入南茅运河。(2)在藕池河中支育新泵站出口下游2km处修建临时河坝(或永久性的充气橡胶坝),由育新泵站提南茅运河水源入藕池中支。或在藕池河中支荷花嘴泵站下游1km处临时筑坝(或永久性的充气橡胶坝),由荷花泵站、长胜泵站提南茅运河水源入藕池中支解决和康垸北部、南鼎垸的农田灌溉水源。(3)由钟家嘴泵站提南茅运河水源通过龙江渠入两太哑河后再分别由雀尾港、白合洲泵站提水入藕池中支解决育乐垸上首两太垸、荣伏垸及南鼎垸的农田灌溉水源。(4)开启南洲泄水闸经南茅运河注水入藕池东支解决华容操军乡和北景港镇及南县乌嘴乡、明山镇、华阁镇的部分农田灌溉水源。

3.3主要工程措施

(1)新建茅草街泵站。(2)疏浚南茅运河43.9km、沿河两岸护坡、整修涵闸122处。(3)钟家嘴提水工程,修建2处过流能力9m3/s涵闸,疏通雀尾港、白合洲两泵站引水渠与两太哑河连结渠道3km。

4结论与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路面雨水资源利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211.1 文献标识码:A

雨水资源利用是指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我国在雨水资源利用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晚,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需水量的逐渐增加,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愈加激烈,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关城市水资源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探索。

1.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意义

雨水资源作为一种较丰富的水资源,对其加以利用则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善用这一资源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第一,城市雨水通过有效途径回收,作为中水加以利用,可直接节约生活用水资源,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状况;第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雨水下渗,可涵养地下水,增加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调节气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区雨洪负荷,减少接纳水体下游洪峰流量和洪涝灾害威胁;第三,城市雨水得以有效利用,可以减轻城区因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减少对城市河湖的水体污染。另外,回收的雨水还可以作为城市中水系统的一个重要水源,对城市给水系统、中水系统的供需矛盾起到平衡作用。[1,2]

2.国内外城市路面雨水资源利用现状

(1)国外城市路面雨水资源利用现状

德国是欧洲极力主张广泛进行雨水利用的国家之一。利用公共雨水管网收集雨水,采用简单的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便可用于街区公寓的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部分地区利用雨水可节约饮用水达50%。道路雨水经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的城市街道雨水口设有截污挂篮,用来拦截雨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目前,德国新建小区时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否则,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3,4]

美国的雨水利用主要以提高入渗能力为目的,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屋顶蓄水系统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美国不但重视工程设施的建设,而且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如克罗拉多州(1974年)、佛罗里达州(1974年)和宾西法尼亚洲(1978年)分别制定了《雨洪管理条例》,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强制实行“就地”滞洪蓄水。[5]

日本从1963年开始收集路面雨水,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储蓄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城市临时杂用水,设施大多建在地下,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建在地上的设施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平时用作运动场。[6]

另外,在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瑞典、印度、以色列、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采取修建小型水池、水仓、塘坝、淤地坝等工程措施,拦蓄雨水进行灌溉,都取得了良好地效果。

(2)国内城市路面雨水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秦汉时期就有修建涝池、塘坝拦蓄雨水利用的历史记载,水窖修筑历史也有数百年;北海团城雨水利用工程是古代雨水利用的典范。民间对雨水的利用也由来已久,新疆地区的坎儿井、西北地区的水窖及民居中的雨水天井和渗池都是这方面的实例。但这种利用只是民间小范围的自发行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7]

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应用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目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研究,特别是北京的步伐较快。目前已报道的雨水收集利用的方案主要是大型建筑设施屋顶集水等示范性工程[8,9],而对道路路面雨水的收集、利用研究还有待加强。北京与德国合作开展“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工程,可将雨水用于生活杂用水、喷洒路面、灌溉绿地、涵养地下水等。该工程推广实施后,城区将有30%的雨水得到有效利用。

3.城市路面雨水资源利用措施综述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措施包括截留入渗、收集利用等方式。对于城市路面雨水来说,通过雨水截留入渗一方面可以补充地下水,增加绿地土壤的含水率,有利于城市生态的保护;另一方面能够削减路面径流排出量,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目前,可行的路面雨水资源利用方案包括铺设生态路面、建设生态排水系统、采用地下蓄水管网收集利用等。

(1)铺设生态路面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的路面材料多采用不透水的混凝土、沥青,雨水不易渗透进入地下而是形成径流排走,采取新型多孔沥青及混凝土作为路面材料以及在路边铺设草皮砖、渗水砖等可以建成生态路面。生态路面能够有效增加路面透水性能,使降雨被充分截留作为绿化用水或者下渗补充地下水。

不同类型的生态路面适用于不同的道路部位。多孔沥青及多孔混凝土适合行车路线、非机动车道,草皮砖适合停车场、路边绿化带、路中隔离带等区域,渗水砖可应用于人行便道、停车场等。

多孔沥青与多孔混凝土路面结构类似,典型的多孔沥青路面依次由表层多孔沥青、细碎石滤层、粗碎石蓄水层组成,其中表面沥青层避免使用细小骨料,空隙率为12%~16%;细碎石层粒径1.3cm,厚5cm;粗碎石层粒径2.5~5cm,主要用于贮蓄雨水并延缓径流,其空隙率为38%~40%,其厚度视所需蓄水量而定[10]。

草皮砖是指砖块的铺设形式而言,一般结合道路绿化带进行设置,砖与砖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可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目前草皮砖已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两侧以及停车场等区域,草皮砖地面因有草类植物生长,与多孔沥青及混凝土地面相比,能更有效地净化雨水径流及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

渗水砖可以用各种废陶瓷、石英砂等作为原料,可铺设在人行道、停车场甚至飞机场内,其透水性、保水性较强,网络上的某些产品的透水速率可以达到5mm/s以上、保水性达到12L/m2以上。由于渗水砖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保水性,路面雨水会自动渗透到砖下而进入土壤,还有一部分雨水保留在砖里面。砖内存留的雨水将逐渐蒸发到大气中,对调节空气湿度起到一定作用。

(2)建设生态排水系统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道路用地范围内生态排水系统,同样能够有效实现路面径流资源化。道路的生态排水系统一般与绿化带建设结合在一起,适用于绿化带较宽的道路。例如天津市建设的津滨大道两侧各实施30m宽绿化带,采用绿化带与排水相结合的生态排水系统,即利用道路外侧绿化带做成一个大型浅碟式排水沟,路面径流以及绿化带内降水汇集在一个相对平缓的碟形区域内。该系统相比传统的道路边沟具有显著生态功效,不但大大增加了道路两侧的绿化面积,也增加了径流渗水面积从而充分补充地下水,另外也避免了传统边沟积水的水质恶化引发恶臭等污染。津滨大道的生态排水系统示意图见图1。

为了适应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需要,各地区结合自身情况对城市道路绿化面积均作出了相关规定。例如2004年出台的《天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标准》中规定,新建道路绿地率应达到20%~30%、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这些规定将保证城市道路两侧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为实施生态型排水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

(3)建设路面径流收集系统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输送管道系统,可以直接将路面径流排入道路两侧的大型蓄水池或者水库进行储存利用。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建设地下蓄水管网,将路面径流以及透水路面下的雨水收集后利用。例如日本的东京都地区,已经有8.3%的人行道采用了透水性柏油路面,雨水通过透水性柏油路面入渗到地下后,经过收集系统收集并加以利用。

4.小结

城市路面雨水资源利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符合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的“开源节流并重”的水资源利用方针。路面雨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可节省道路绿化所需的费用,为城市发展提供宝贵的水资源,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等问题。随着实用技术研究的深入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日益关注,路面雨水资源利用研究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车武,李俊奇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翟学峰 城市雨水利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4(4) :61-63.

[3]丁悦元.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J].北京水利,2002, ( 6):38~ 40.

[4]李俊奇,车武.德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考察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1):47~ 49.

[5]Erik Ristenpart Planning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with a New Model for Drainage Best Management Pracices [ J].Water SCI Technol,1999,39(9):253~260.

[6]杨文磊.雨水利用在日本[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21(5):35.

[7]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农水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与实践[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7~13.

[8] 任玉芬,王效科,等.北京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污染防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 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