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化工论文

化学化工论文

时间:2022-11-25 08:4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化工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化工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化学化工 毕业论文(设计) 高校转型发展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及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现阶段高校的毕业论文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个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及就业冲突,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为此,我们对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些卓有成效的效果。

一、目前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有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实力突出,学生选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有些教师有较深的工科背景及横向研究经历,学生选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深入研究的潜力。毕业论文(设计)所在的第八学期恰恰是学生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学生往往忙于就业,无心论文,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复试、资格证考试、公务员考试冲突[2]。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往往依托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实验实践时间需求较大,导致很多课题刚刚获得突破就急于结题,有些课题还未优化结果就要撰写最终结论,一些很有潜力的课题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随着毕业而被束之高阁。学生为了突击应付毕业论文工作,只好假题假做,甚至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2]。这些做法不但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应该的作用和意义,还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败坏学术风气。

二、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所做的探索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我院经过大量研讨和调查后,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探究。

1.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

因为毕业论文环节放在第八学期,就业等原因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所以我院尝试对毕业论文(设计)灵活化处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至第七学期开学前三周的时间段内申请提前选题,部分学生暑假即可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考研深造的学生可以利用长达一年的毕业论文系统的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化工设计类的学生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和化工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就业的学生则避开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

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修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及相应的化学实验,已经基本具备处理化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文献检索、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及学年论文更是为毕业论文工作的提前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完全具备实现的基础。

2.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

高校本科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将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的话与实习工作并无太大冲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是第七学期开始,同时是本科实习开始的时间。这得益于我院的另一项探索即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我院与实习单位达成校外毕业论文(设计)合作教育协议,针对确定从事该行业的同学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合作培养,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参与一线生产的同时,完成第七、第八学期的相关学业。

三、毕业论文(设计)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针对毕业论文(设计)施行的一系列的举措,我院很好地缓解了毕业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毕业论文期间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共有241名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李全良老师等指导的毕业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两届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均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

总之,根据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较明显地提升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肖鹏,康爱红,吴正光.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0):77-80.

第2篇

一、模块化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

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已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我们重在研究为有效指导与监督教学过程的系统制度化管理,制定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和《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

2.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已由网络学院完成)。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院在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教育《化学》专业,2008年在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修订后,专业更名为《化学教育》专业,同时新增《应用化学》专业。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网络教育的继续教育特色。教学计划是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习年限和教学对象而制定,没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计划。网上教学组织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作为考核、验收教学质量的标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各自包含不同的11门专业课程、各有特色的6门选修课程、教育实习或工业见习以及毕业论文。《化学教育》遵循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模式和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有所依、学有所用;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基层教学单位,因此依托基层教学单位完成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合理的与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性强的毕业论文题目,精心进行指导。而《应用化学》则遵循当前经济改革浪潮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来自工矿化工企业的学生实践优势,依托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化学网络教育教材包括文字类(一般使用统编教材制作为电子课件、题库和案例库)、图形(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等教材,各类自成体系,独立使用。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主要从资格审查、培训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上进行管理。学院规定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网络教育经验。教师任课前均需经过岗前专门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能够主导学生的在线讨论活动,准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化学网络教育教师档案。教学队伍建设: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有相应要求,按照“化学化工学院关于成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决定”,针对学院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情况,通过外聘请内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有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究、高校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高校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化运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等。鼓励教师总结自己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按照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撰文投稿,给予相应奖励,推动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网络教育具有“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性质,教师角色淡化,教学管理弱化,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凸显。我们在每个年级实行班组管理,自选班长,定期轮换,让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管理,锻炼自主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由自我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组成。自我性评价:学生先完成自测题目和思考题目,提交后与标准答案比较而做出自我评价。客观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给出具体的分数,通过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受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教学秘书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做相应教学调整。

二、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特点

西南大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化学化工学院是学校较早开展网络教育的传统学科,拥有具有学术理论基础的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为网络教学管理的实施提供智力、人才,结合网络教育学院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教务管理,形成较好的资源共享,为化学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点。

1.制度管人。学院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从教师选派、教材选用、网络课件建设、具体教学(直播、录播、网上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命题和答辩等)一一做出相应规定,使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制度管人。

2.责任到人。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学校和学院的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责任到人。

3.监控有人。学院成立的“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检查各教学环节的完成情况,定期与不定期通报检查情况,如增加了对作业批改和论文指导的中间检查次数,做到在网络学院检查日期前,提前2天进行院内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有效避免了各类教学事故的产生,教学事故率为零。化学网络教育的管理与其它学科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需要针对各功能模块,认真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者:傅英姿 单位:重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3篇

绿色化工就是要在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技术上的加工,使得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化工。重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发展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以多种多样的高超技术加以研究。绿色化学前景的探索对于我们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绿色化学化工;绿色概念;绿色化工产品;绿色环境;友好化学

引言

政府只有深入研究和发现各种绿色产品,探讨绿色化学化工,才能使出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每一个问题的发生我们都要追根溯源,从根本上根除问题。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多,我们要设计研究低公害,经济效益高的绿色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适当的材料,例如新型的催化剂,溶剂,油漆等。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以废弃物作为原始原料,生产一些绿色化学化工产品。国家要想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就不要有自给自足的传统思想,否则将可能出现很严重的结果。在宣传方面要倡导绿色化学化工产品,这些产品的新生将会给化学史上增加一笔新的光彩。

环境与绿色这两个词是分不开的,绿色环境就是要把环境好好经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污染物大量出现,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为了暴利不惜破坏环境,所以要研究出符合经济条件的绿色化学化工产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率。

一、绿色化学化工的重要性

(1)世界各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造成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泥石流,地震的频频发生,以致于对绿色化工越来越重视。

(2)绿色化学化工基本的问题是技术与人才问题,绿色化工可以很好的保护环境和带动一系列的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工业上起到经济效益好,实用性强的理念,还可以消除化工工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影响。

(3)绿色化学化工具有一定的循环利用性,工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一些资源的利用率得到百分百的提高,绿色化学在国际上被称为是解决污染物的科学杀手。从目前看来,绿色化学化工前景广阔。

(4)化工上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从观念上强化,在制造绿色产品方面,要有好的建设,制度要明确。

二、政府重视绿色化工技术和人才的教育培养

政府要主导绿色化工的技术发展,优化政策对于绿色环境的要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观念上要高效,经济实惠,简洁,建立一系列的新形势下政企的合作关系,国家政府要落实和扶持这一方面的有关条例。其中还要结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绿色化学化工产品,优化环境等有利条件。

加快建设对于绿色化学化工方面的人才,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发绿色化工的发展和服务。

国内先前在冶金、钢铁、矿类上的开发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现在需要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加入为这一类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在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设计和建设中加入高技术的含量。

化学与化学工业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以前的原料,不可再生资源的危害,相信大家有目共睹,这些问题制约了国家化学工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是绿色化学化工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一方面,人才上要遵循科学发展的道路,要有着对未来前景的预测,人才具备这些才能很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学校培养人才研究,绿色化工的规划,研究论文,环保意识上,要深入到骨髓里。绿色化学代表了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共同发展趋势和目标之一,即无论是化学还是化工,不仅要面对社会发展对环境、健康和能源等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

三、绿色化工的前景预测

(1)我国企业主要是以工业化为主,所以绿色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作用,对推动我国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2)化学工业在教育方面,虽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还是可以培育一代代优秀工业人才,这些人才使得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加速。

(3)绿色化学观念上实施科学主义发展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绿色化学含义的这种变化不仅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而且也使它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越来越丰富。从它现在代表的意义来看,还可用环境友好化学、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等词汇来描述,在当今社会,环保,政治,国际上多方面的推动下,我们绿色工业发展前景相信会越来越广阔,也将会越来越好。

四、我国对于绿色化学化工上采用的战略

1、国家研究院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目前我国有很好的合成、催化绿色化学技术。如研究院的基础研究绿色化学合成,有机化学产品的检测和研究。

2、在战略实施上重视可再生资源,自然界中含有最多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植物,有着一定的可再生资源,总结方案,在绿色化学化工的问题上采用更好的方案。

3、战略上要重视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的发生,迅速推动国内的科学化工业的发展等,国际上对于绿色化工工业产品的溶剂,反应条件,催化剂等化学使用方法,对于高原子的组合,目标分子的研究,使绿色化学工业上保持了有效的功能外,同时让有害影响降到最低,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结束语

从绿色化学化工的定义,原理研究的方向下,我国慢慢的展现了完整的绿色化学化工体系,以及国家人民对于绿色化学化工意识上的加强,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健全,如发展速度很快,导致一些内部问题的发生,还有对于绿色化学化工的产品定位,望日后有更多推进绿色化学化工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麻生明.环境友好的合成化学.1999年科学发展报告[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1-105

第4篇

当代化学工业对化学化工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综合性大学化学化工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综合性大学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化学、化工和制药等企事业单位业从事研究开发或工程技术工作,这种趋势还会随着创新性国家的建设而逐年增长。化学工程基础是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唯一的一门工程技术类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理工学科交叉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综合性大学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在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通过对理科专业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充实和调整,为化工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和造就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胜任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工作、适应性强的化学化工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研究改革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化学工程基础课程内容新体系。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与化学反应工程(“三传一反”)仍将是化学工程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应不断充实更新才能反映学科发展现状和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化学和化学工程学是支撑物质转化相关工业的学科,前者研究分子之间发生反应的可能性、必要的条件和产物的结构,后者研究物质的流动、质能传递及其对反应过程与产物的影响。

1.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反映体现学科发展与技术进步。化学工程基础作为理科化学专业的工程技术课程,其教学内容除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与化学反应工程以外,还应当及时反映和体现学科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根据授课学时,突出教学重点,优化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以化学工程学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核心,结合典型化工过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熟悉研究与应用对象,为今后从事化学化工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其他科学技术的带动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化工分离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膜分离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新型分离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在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这些内容,便于学生从课堂上了解新的科学知识,拓宽学术视野。

2.引导学生建立工程技术与技术经济观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和渗透,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综合性大学理科化学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工程实际,启发学生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强调工程实际的特点,突出工程实践的技术经济问题,灌输学生节能减排与绿色环保的理念,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物理与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化工单元操作与工业装置中涉及的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思维方法与工程设计等综合素质。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化工单元操作与工艺过程。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没有见过真实的化工设备,对化工厂与化工设备和装置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感知与思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对化学工程基础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由不熟悉、不了解化工企业与装置转变为喜欢应用学科、乐于进入与应用密切相关的教师实验室开展业余科研。为此,我们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放映一些设备的实物图像。另一方面,在有关课程中增加了实习参观环节,组织学生到石油化工厂、有机化工厂和精细化工厂等企业参观实习,增强学生对加热炉、精馏塔、泵、换热器等主要化工设备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团队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为根本,以科学的课程新体系为核心,以优良的规划教材为保障,强化教学团队的建设,使所有主讲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高水平运动员和创新教育的优秀教练员。

1.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从事课堂和实验教学的主讲教师也要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我们承担“化学工程基础”的主讲教师都具有教授职称并担任博士生导师,承担了一些科学研究项目。同时,也积极思考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坚实基础。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不可能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第5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化学化工类教学 科研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或是部分专科院校合并组建而成。专升本的最初动机大多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根据此人才培养目标,化学化工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注重以职业技术应用为主线,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整合注重以基本技能为主题,教学实践开展注重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特色,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1]。如何把科研引入到教学中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是促进知识转化、知识拓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

一、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科研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对教学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1.科学研究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科研是促进知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能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化学化工类专业教学涉及的学科和内容十分广泛,教学内容的流动性、变异性强,其基础理论知识是稳定的、固定的,而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科研的技术、工艺、方法却是日新月异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师了解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技能,并将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新思想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知识形态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编写新教材,开出新课程,从而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研究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坚实平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保证,而课题研究可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科研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平台,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使教师以愉悦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可以为教师提供畅通的信息平台,积极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信息和科技信息,提供各种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可以为教师提供物质平台,为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相关的设施、设备,设立专项科研经费,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的平台,在学院进行专门的科研成果评审鉴定活动,并把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向省级甚至是国家级评审机构,积极为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牵线搭桥,提高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3.科研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产业和行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高素质、有特色”的创新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教学是使学生掌握化学化工类的基本理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即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科研教学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学生能扩大知识面,感受到较好的学术氛围,对科研工作的目的、意义、进行过程有了一定的体会,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尽早介入科学研究,不仅能提高实验室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体会知识创新的过程,形成一种独立探索、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全面提高化学化工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化学化工类教学与科学研究分离的原因

教学与科研分离,这是国内高等化学化工教育普遍存在的现状[2]。理论教学上,传统的化学化工类教学以教师课堂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长期被书本所束缚,导致思维被禁锢,对前人的理论只有接受的态度,缺乏自己动脑和动手进行主动创造的机会,学生对于科研的概念非常模糊。实验教学上,实验内容陈旧或实验步骤过于简单,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研究性实验偏少。学生按照教师配制好的试剂、设置好的设备和仪器,根据实验教材、讲义上的方法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缺少在选择、尝试和失败中学习的机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更谈不上科研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实践,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甚至将学生的科研能力等同于动手能力。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对科研理念的融入

1.理论教学中融入科研理念

化学化工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流动性和变异性要求专业教学材料应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教师在众多的教材和参考书中,可优选一本作为主教材,同时辅以参考书、教研专著及工程案例等,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思想体现到教学内容中,不断丰富、扩充和更新教材内容。

在专业教学的规划和设计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合理化改革和精要化设计,吸收当代化工化学发展的重大成果,反映化学化工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摒除陈旧、过时的化学化工教学内容,逐步将学生引至学科发展的前沿,在传授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应用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验仪器,展示新技术、新方法;同时利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研讨方式,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学生由被动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有目的地探究问题。同时,可定期邀请化学化工类的学术带头人和企业的骨干召开讲座,就目前学科的发展状况和企业攻坚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促使学生在对本专业知识行业的现状准确定位,有目的地进行科研学习。

2.实验教学中融入科研理念

实验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技术、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化学化工人才提供基础,在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实验路线设计知识的前提下,应用最新的学术思想、学术概念、研究方法、分析手段,通过开设综合研究型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和分析问题,并运用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问题,使实验教学的知识层面得以提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置应依据自身专业的特点,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人才需求,优化实验项目。如可根据本系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成果或教师个人的纵、横向的科研成果提炼和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实验项目。学生在确定实验方向和目标后,通过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教师指导等步骤确定可行的技术路线,再进行仪器的选取、组装、使用等自主完成实验。教师适时适量引入科研成果,能使学生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对前沿学术动向的了解。

3实践教学中融入科研理念

(1)在校内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可采取多渠道、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入学新生,可利用假期实践、“三下乡”等社会活动,师生共同完成社会实践项目的确定、筹备,制定实践计划与方案,总结实践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掌握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当学生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后,则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包括资料的收集、项目的申请、方案的制定、实验的操作、科研论文的撰写等,让学生在科研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2)构建校企合作的双平台。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业见习和工业实习层面上,可让学生毕业设计题目选自企业攻关项目或与企业合作的科研课题,由企业出题,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的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这样可免去企业岗前培训所需时间和经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能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经费不足的问题,达到校企双赢。

四、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办学定位是面向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对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结合本区域经济的特点,面向区域化学化工类产业培养对口人才。只有在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融入科研的理念,强化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同时加强校企间技术攻关、科研项目的合作深度,新建本科院校才能真正立足于本区域的经济特点,培养可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化学化工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 绿色化学意识 绿色化学原则 绿色化学素养建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资源与能源消耗逐渐加大,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化学品的滥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这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子孙后代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化学化工本身来说,传统上,一方面化学家在开发化学物质合成方法时,主要考虑效率,另一方面合成化学家在开发与设计如何合成所需化学品的方法时,只重视化学工程的始端,往往忽略处于过程末端的废物处理问题。所以,许多已存在的化学过程,在获得满意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一代,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环保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化学教师不但应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绿色环保理念的创导者和践行人。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化学化工专业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笔者就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进行了调研。

1.调查方案的设计

以绿色化学的概念、作用及原则为主要调查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问卷设计;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方法对山西晋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4年级化学(含师范)及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给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本次调查采用以班发放问卷、现场答卷与收卷方法。实发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4份。

2.调查结果统计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认识的调查统计见表1。

3.调查结果分析

表1显示,多数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属性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理解与认识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如约74.2%的学生误认为“绿色化学使化工过程含有废物处理环节,因而会使整个费用增加”。这些学生不懂得,先污染后治理,不仅难度大,费用不菲,而且多数需要停产整顿,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化工过程实现了绿色化,即做到五个“R”:第一Reduction——“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Reuse——“重复使用”,即重复使用催化剂、载体等;第三Recycling——“回收”;第四Regeneration——“再生”;第五Rejection——“拒用”,指对一些无法替代、无法回收、无法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这就能有效实现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变废为宝,降低成本的目标,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恶劣情况。仅约54.2%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追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极少副产品,甚至达到原子经济性”。原因是不少学生缺少对原子经济性的认识。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指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零排放”。可见,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反应,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其次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

表1中选项8-19是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学生对其中9条原则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但仅约52.7%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要求“能量使用应最小,并应考虑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以前化学家在设计化学过程时,往往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产率,而忽略了能量问题,认为该问题是工程师的事情,使得化学工业成为了耗能大户。生产和使用能量的工程,往往也会造成污染,如以煤为燃料所提供的热能,多用一份能量,就多一份污染。因此,设计化工过程的化学家需要对化工各阶段进行调节与优化,从根本上改变其对能量的需求,从而使能量最低,减小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减轻对能源危机带来的压迫。仅约42.3%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衍生步骤会带来更多的副产物,消耗更多的资源与能量。更多的产物意味着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污染和破坏,必然产生需要处理更多废物的费用;更多能量的使用会使成本变高,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因此,在化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衍生步骤,以降低原料的消耗及对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影响。仅约32.4%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中催化试剂优于化学计量试剂。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应该明确,催化反应不仅具有提高原料利用率与降低废物产生的益处,而且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既利于控制,也可以降低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温度。选择性催化剂是绿色化学的重要工具和重点研究方向。

4.思考与建议

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原则缺少认识,其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重视不够,缺少要求;二是化学类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缺少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的渗透;三是没有开设“绿色化学”课程,学生缺少了对绿色化学系统学习的机会。树立绿色化学思想,不仅是化学家与化工专家的事,而且是所有从事与化学有关的人们关注的事。作为专门培养化学化工专业高级人才的高校,应把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并作为课改与教改的指导思想。

4.1在化学类的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教材中蕴涵有大量绿色化学的素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体现绿色化学的原则和思想。通过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学生认识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与资源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都是不可再生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从而对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把“原子经济性理论”、现代化学技术与方法渗透到理论课与实验课中,就如何优化定量与定性实验、物质合成及当前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化学品乱用等重大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学生在校学习与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化学的正面作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奠基。

4.2在化学实验课中培养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化工专业,各类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很大,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就需要实验教师尽量改进传统实验,应用先进的实验研究新成果,以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指导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选择,指导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与实验“三废”的处理,在每一个实验中力求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废物的产生,为师生和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为此,首先,在实验中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反应原料。在进行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等实验时,在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为避开毒害品的使用,可考虑寻找替代品,变更反应路线,设计绿色实验方案,如用维生素B1替代剧毒的KCN做催化剂进行安息香缩合反应;以葡萄糖替代有致癌作用的苯为起始原料,用遗传工程获得的微生物为催化剂合成已二酸;用新型的固体溴化剂四丁基三溴化铵替代Brz与苯酚、苯胺反应制备对位的一溴代物,不仅反应产物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使用Br2带来的有毒、易挥发、不便准确量取等弊端,而且还具有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其次,使用封闭实验装置,回收实验废料。注意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呈现体现绿色化。一方面尽量减少污染很严重的实验,另一方面对一些实验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且污染环境的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想方设法将其设计成为封闭的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与收集装置、气体性质反应容器、尾气收集与处理、导气装置等。在无法封闭的情况下,要注意回收、通风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设法予以回收或适当处理。第三,采用微型实验。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以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

4.3开设专门的绿色化学课程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满足培养具有绿色环境意识的新一代化学工作者和公民的需要出发,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开设“环境生态化学”、“零排放有机化学”、“环境友好催化”、“绿色生态材料”、“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化学导论”等绿色化学选修课程。其次,使绿色化学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系统性与时代性。教学内容以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为主线,围绕绿色化学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介绍绿色化学的产生与发展,绿色化学的概念、原理、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及动向。第三,依据绿色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讲授、讨论、研究、参观、调查和文献研究等适当的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

第7篇

英文名称: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化学研究与应用化学研究与应用化学研究与应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1656

国内刊号:51-1378/O6

邮发代号:62-18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8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化工类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基金项目:院级重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化学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引 言

化工行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化工类专业主要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都是技术性、综合性、通用性很强的专业。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必须能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具备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因此,化工类专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 [1-5] 。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化工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才需求重心已由专业化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移,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越来越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地方院校中化工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投入不足

目前,大部分地方院校都处于大发展时期,由于经费有限,往往把大量资金用于基础建设,忽略了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用于实践教学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也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定位不清楚。一些院校仅仅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化工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综合作用,对应用型化工行业的职业特点考虑不足,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2)地方院校中青年教师占较大比例,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深,化工实践技能薄弱,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很少。此外,化工实践枯燥而单调,部分实践教学环境较差,年轻教师不愿从事实践教学,从而导致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质量不高,队伍不稳定。

(3)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较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缓慢,实训条件与现代企业的设备技术差距很大。学生在实验室做的大多是验证型实验,在实习实训基地,大多数企业基于对安全性因素的考虑,不让学生动手,学生很难接触先进设备,由于不熟悉操作环境和自动化控制,学生的实际化工技能水平较低,在工厂实习时往往不知所措,难以适应。

(4)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实践教学投入差异较大,人才培养质量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约束。地方院校往往处于工业落后的地区,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如果去发达区域去实习、实训,经费又不能保证,于是变通了实践教学计划,缩短实习实训时间,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5)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机会越来越少。现代化生产对生产安全性的高度重视,自动化控制越来越多,学生动手机会很少,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2.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很多院校实践教学中缺乏科学有效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对应用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时间无强制性规定,使学生的实际化工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异。以化工实习为例,由于化工生产中存在的诸多不安全因素,生产单位大多顾虑重重,不愿让学生亲临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实践实习;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很多院校出于安全考虑,生产实践实习仅仅是带领学生参观见习。因此,化工专业的学生实都属于“走马观花”,不能深入了解问题,更不用说进行工艺参数的调试操控了。

地方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体察工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学会处理化工一般工程问题的方法,掌握分析和解决化学、化工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从事实验研究的能力。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积极进行地方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陕南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把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分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个模块,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不同学年度安排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详见表1。

2.突出专业特点,完善实践教学方法

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动手能力,除了不断改进化工原理等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之外,重点对实践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对化工生产操作控制技术、分析检测技术等有初步且直观的认识。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采取了传统实验计划和开放式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在开放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其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考虑每一个重要实验步骤所涉及的理论、背景,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针对陕南地方富硒资源和矿产资源特色增加选修实验,拓展选修实验课范围,注重与分析、环境、材料等学科的交叉。

(2)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以拓宽实验时间和空间。教师把科研项目作为开放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制订实验方案,进行较高层次的研究。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较快地熟悉科研一般过程,从中感受科研工作的全部内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提高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3)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探索产学研结合培养实践能力途径。通过专家、学者下基层活动,带领高年级学生走出去,为企业、政府解决实际问题,共同研究产业发展问题,争取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建立稳定、友好、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产学研结合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最先进而且适合市场需求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3.加大投入,优化实践教学条件

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近年来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投资,逐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条件,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

(1)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6]。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在近年来累计投入近200万元用于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充实了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和化工基础实验室设施设备,新组建了应用化学综合实验室,实验设备能基本满足一人一台,可开出的实验个数也比以前翻了一番,确保学生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此外从实验课题内容、方法和管理改革入手,强化了实验的考核,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

(2)大力实施校内实训基地和化工仿真实践基地建设[7]。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已建成化工原理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分析检测实训室、分离提取实训室。通过实训室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在校内就能熟练掌控先进的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学会快速、迅捷地调整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提高对实际生产时间过程中动态运行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3)积极开展校外各种实践基地建设。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建设,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与重庆长寿化工有限公司和地方化工企业合作建立了十余个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和运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展示学生自身良好的素质形象,增强就业心理预期,从而博得生产单位的青睐,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实施相应的考核和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提供锻炼平台。通过对两届学生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中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在首次参加的陕西省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和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分别获得 “第二名”和“银奖”。

4.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系统中最敏感的环节,它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作用,影响教学的全过程。主要措施是:

(1)重视考核内容选择。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实际生产条件,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如基础实验教材、课程设计教材等,使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化、程序化,如实验、设计及实习的具体学时数的确定、课堂讲授内容、现场实习,以及对指导教师的要求等。

(2)重视考核方式选择。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分项考核记分的方式,笔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考核方式还根据课程不同特点采取了实验笔记、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论文报告等考核形式。

(3)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和学生、教师、督导网上评教对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进一步细化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全面、真实、合理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教学工作,促使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共同成长。

结束语

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探索,根据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形成了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有方式:一方面通过科研训练、课程设计、仿真实训等校内实践环节逐步学习和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校企之间的合作项目中来,使学生的化工设计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见习、化工见习和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的进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和体察工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毋庸置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关系着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诸多方面,更直接地影响着学生从事实践生产的适应能力。因此,为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增强自身竞争力,地方院校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密切产学研合作,创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化工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加强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性高校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知识全面、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要求的新型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艳波,李浙齐,邹恩义.化学化工专业生产实习多元化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09, 222(12):55-56.

[2]梁建军,孟飞,刘杰.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110(6): 60-63.

[3]高筠.浅论应用型化工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18-119.

[4]白晓华,郝晓光.新升本院校化学化工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 6: 219-220.

[5]唐酞峰.应用型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8,102(4):102-105.

[6]王士财,张晓东,张中一,等.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06-108.

第9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常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8522

国内刊号:32-1809/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10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应用化学;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97-02

一、引言

应用化学专业[1,2]是分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着力于培养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作为工学专业,自成立起就以应用型为导向,以到企业就业为引导,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中的产学研结合主要体现在于:科研合作及教学合作方面。对于科研合作方面,主要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及转让等;对于教学方面来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共同研究确立未来企业用人需求,针对相关需求,共同制定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结合企业特长及专业所需,共建实训实践基地;(2)在教学内容中结合企业产品及工艺技术,注重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介绍;(3)是在教学方式上要加强针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如实践技能的锻炼;(4)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采用以校内实训实践为主,校外实训实践为辅的方式进行;(5)是在教学效果上要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一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3]

因此,为了改善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社会需求及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辅助教育,与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停留在科研层面,要通过恰当的衔接,将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训练[4,5]。

二、产学研联动的举措

自2010年起,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在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显著影响的实验实训环节如毕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加强产学研联动,促进校内共建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加强学生校内实训实践能力的培养,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通过与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交流,决定共建应用化学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也是学校和企业携手的一次全新尝试。产学研共建校内实习基地可以营造一个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就业之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以便走出校门后立即与市场接轨。建设方式一般为学校投资实习中心场地、部分硬件设施、部分系统软件等,并负责实习基地的运营和管理;由企业投资部分硬件设施、部分系统软件、实习资料、企业案例等。通过校内共建实习基地,可以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三赢模式。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引入企业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进行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实习基地的市场化运作、案例教学等多方面都可为学校教学提供切实的支持。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在与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中进行学习,可以提前了解并掌握该企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不仅提前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相关企业实现就业。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有赖于稳定、有序、成熟的育人机制,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合作,有利于选拔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加强产学研联动,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保持学生的毕业见习及毕业实习能够顺利进行,从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层面,着力于实习教育基地的建设,对于应用化学专业来讲,主要立足于黄山当地的多家精细化工企业为主,如永佳基团的相关企业如黄山华惠科技有限公司、艾仕得华佳化工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新力油墨有限公司等、其他公司如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向荣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主要围绕着粉末涂料原料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固化剂等、印刷软包装材料方向为主,长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关系,约定相关实习基地企业的负责人,根据各个企业的实习内容共同修订见习及实纲;并在后续见习及实习的过程中,企业选派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包括理论全流程讲解培训、现场各个环节参观讲解等,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该产业的过程。同时,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承担着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见习、毕业实习的完成,学生在学校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一线一定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不断开拓学生视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毕业论文及设计工作

毕业论文及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

环节。毕业论文及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相结合,适当向工程设计倾斜,鼓励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类选题,采取一人一题,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教师结合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使学生在毕业论文内容选择方面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相关行业及产品,从而学习企业对产品的制备及检测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在产学研合作的企业里面,就学生毕业论文及设计方面与企业技术人员达成毕业论文选题意向,企业技术人员在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开展征题工作的时候,根据企业技术研发及工艺改进的需要,可以给出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针对毕业设计类的课题,注重学生的就业方向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尤其是在工程设计课题方面,鼓励学生进入企业,指导教师为企业技术人员,在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毕业论文全程在企业完成的方式进行,并按照应用化学专业教研室对毕业论文时间节点的要求完成各部分内容,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这部分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实验实践环节,可以更进一步的认识企业的产品及工艺要求,锻炼了自身的实践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为后面到相关企业就业及更好的适应企业打下了基础。同时,对于已经签约企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充分认识企业的环节,对于企业来说,在此期间,可以对学生进行提前培训,缩短就业适应期,通过实质性的完成项目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联动的效果

经过近些年的巩固与发展,在产学研联动项目的牵引下,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将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变成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些环节如毕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设计环节更好的认识和运用知识,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实践技能得到提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加强及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实践技能更强,且所学技能与市场能够紧密结合,培养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改善,应用型技术得到加强和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为后续就业打下了基础,较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几年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双能型师资进一步加强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来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通过多年来产学研联动实践环节的参与,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地方产业的横向课题也明显增加,只有教师真正的走进企业,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生真正的带出课堂,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产学研联动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及时总结并采用多种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技术能力,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实验技能出众,实践创新能力强的群体。

参考文献:

[1]魏子栋,魏锡文,黎学明,杨明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3,9(6):169-170.

[2]李杰,王俊,李翠勤,王鉴,张荣明.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61-262.

[3]霍冀川,雷洪,梁晓峰,叶旭.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53-55.

第11篇

关键词:工程化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50-02

工程化学课程是针对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在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工程化学教学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是传授基础工程化学知识、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工程实际应用中涉及的基础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技能[1]。工程化学课程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生命科学的发展等有关化学问题,使学生掌握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促使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2]。因此,工程化学课程的学习对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全面培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由于高考化学课程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过去原本在中学化学课程中讲授的内容放到大学来进行学习,工程化学基础课程对于现在非化学化工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新名词新理论多、跨度大等问题,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吃力、抓不住重点、掌握不住方法[3]。因而,在大学里工程化学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自201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后,为提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化学素养及基本化学实验能力,将工程化学课程教学课时从原来的28学时调整为36学时,并增加了10学时的实验课课程教学。因此,如何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提高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化学素养,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是摆在工程化学课程授课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4]。对此,笔者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讲授工程化学课程的经验,结合我院大一新生特点,根据工程化学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后续课程内容的需要,对工程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与思考。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工程化学课程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贾朝霞教授主编的《工程化学》一书,全书从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溶液的离子平衡等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了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常用油品和化学与环境保护等内容,适用范围较广。

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程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的讲授比例进行了优化,在保证基本知识和原理内容的教学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课程学时的办法,较大比例地增大了课程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当然,要想在有限的学时数里让学生掌握工程化学课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讲授课时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一股潜在的驱动力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愿意将其学好、学透。

工程化学课程相较于化学化工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而言,是让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从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化学角度认识和分析解决工程技术中的问题,这是一种通向学以致用的途径。因而工程化学课程应该有明确的专业针对性。因此,在基础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对于应用量子力学的知识去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这部分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应重思维而轻具体内容,只需要求学生对量子力学解决原子结构问题的思路即可。讲授过程中可以较为系统地介绍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发展过程,从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到卢瑟福的含核原子模型,由波尔理论、鲍林规则到量子力学理论的产生后,人类是如何逐步深入的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化学键和分子结构。使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本质,了解和掌握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以及化学键的成键本质;再从微观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变化的宏观现象,介绍如何运用这些原理来指导实际的科学问题。如可以现代液晶电视中分子间作用力是如何被表征的;混凝土中减水剂分子是如何通过表面化学现象实现高减水的等等。这样可使知识的讲授环环相扣,也避免了枯燥的理论满堂灌。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

工程化学实验是工程化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将来运用工程化学知识解决和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往工程化学课程的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如化学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酸碱滴定等,实验内容比较单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并且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也无法突出专业特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衔接性不好。

目前,我院对工程化学实验课的开设提出要积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压缩验证性实验项目的要求。对此,实验室将原有化学实验仪器的认识和电子天平的使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液中组分含量、水质检验及水硬度测定、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固体氯化铵生成热的测定等五个实验调整为化学实验仪器的认识和电子天平的使用、粗食盐的提纯、水泥熟料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和金属的防护与防腐等四个与今后专业课程内容联系更为紧密的实验项目。而且我院在实验室规定的开放实验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拟定方案、设计实验并和老师讨论后可进实验室进行实验项目工作的开展,让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更大。

新开的实验课项目在满足实验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前提下,注重了实验的设计与综合。大学实验课较为强调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在实验过程要有发散性的思维,敢于试错。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再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需要,以帮助学生学习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把工程化学实验室建造成为大一新生步入的第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场所,让他们学会利用大学的有利环境,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根据专业需求设置实验项目内容,在大一新生掌握他们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可使他们对今后所学专业的应用前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当前,工程化学课程在大一入学第一学期开设,我院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将其设定为考查课。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考核方式与高中一场接一场较为狭隘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大一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经过对大学课程的接触后就会发现大学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与中学时有很大差异,对于长期习惯于学生和老师捆绑式的鸟儿喂食的教学方法的大一新生开始感到茫然,很难在短时间里找到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而工程化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跨度大,入学的大一新生往往稍不努力学习,就会感觉学习吃力。高考胜利所带来的良好感觉将逐渐消失,精神压力也感觉较大。对此,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就应指出大学工程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巨大差异性,其中,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在是单纯依靠期末的卷面成绩,而是要更多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考勤(5%)+作业(5%)+实验成绩(10%)+期终卷面成绩(80%)这种传统的理论课考核权重方式和大一新生高中阶段的学习考核方式相仿,比较侧重于终结性的评价,笔者感觉这种方式由于与高中学习考核方式的相仿而不利于调动大一新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我院工程化学课程考核方式调整为考勤(5%)+作业(5%)+实验成绩(10%)+期终卷面成绩(40%)+个人专题论文(20%)+团队创新实验(20%)这样六部分构成。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是希望学生逐步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这种新体系的考核方式中,更突出了过程性考核,有利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的职业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化学作为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科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思考、解决所面对的生产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当前工程化学课程设置的教学时数和实验课时数相对较少,有限的学时往往也限制了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这些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随着今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搭建出一个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教师与学生能够良好互动的24小时教室。

总之,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教师在当前学校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下,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芳辉.关于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21-122.

[2]冉敬文,任乃林.《大学化学》教学经验与体会[J].广东化工,2009,(5):214-215.

[3]王卫.基础化学原理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11,26(4):21-23.

第1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09-02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岗位逐渐趋于饱和,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发展发展步伐的加快,规模以上化学化工企业数量逐年快速增加,地方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提升。因此,我校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原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化学教师,同时培养从事与化学专业相关社会需求的化学专业人才”改为“主要培养从事与化学专业相关社会需求的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我院在持续数年的招生规模扩张之后,学院办学面临着一个从数量累积阶段转入质量提升阶段,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学院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能够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为了提高化学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课题组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资助下,遵循少数民族地区化学专业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对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列改革,通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改革实践

(一)对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1.对四年制本科化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必修课总的学时数将原来的1352学时压缩到1131学时。压缩学时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学,引导思维,启发创新。增加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对化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当今化学学科与材料学科、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特点,以及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特点,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新思维的研讨课程,让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科学知识、方法和研究手段,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补充更适宜的选修课程,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化学实验分为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最大程度地减少基本操作实验中简单重复的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删除一些基本上不能反映出发展现状的实验,扩大综合能力训练及体现学科发展趋势的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2.把化学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几次师生座谈会,得知同学们有个共同愿望,即都很想了解化学各学科的前沿知识,以便拓展视野,提高学习兴趣。面对本科生,我院设置了《化学前沿知识讲座》选修课,同时把它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课,课学时数为24学时,由学院的10位教授或博士主讲,每人至少讲2学时。内容涉及到化学各二级学科前沿知识。化学前沿知识讲座尽量结合各学科热点问题,如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来源、作用、毒性及其防治;兴奋剂检测中的有关化学知识;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蒙药现代化;宇宙化学的研究前沿等等。化学前沿问题、学科最新进展及最新的科研工作成果介绍,使学生能够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提高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

(二)顺利实现蒙语授课班学生由蒙语授课逐步转向汉语授课

我院蒙古族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牧区,汉语基础较差。直接用汉语授专业课时学生的困难较多。因此,开始教学化学专业的第一年尽量用蒙语授课,任课教师要满足蒙汉兼通的要求。学院组织编写了化学蒙语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准备过渡:不用蒙语教材学,而改用汉语教材。同时要求任课教师给学生提供化学专业术语蒙汉对照表。一年坚持下来,蒙语授课班学生基本能够用汉语授课,甚至能够用汉语写作业和回答问题。

(三)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化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微型化学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创新性的变革,它在化学创新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独特的功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实验成本低、污染少、安全性高,有利于学生探索性的实验的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在国外发展较快,已被许多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部门采用。近年来,我国也把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课题列入了高校化学教育的科研规划,但目前广泛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国内高等院校还为数不多。

对于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基础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奠基石。为适应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创新教育的发展,从1998年以来,学院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课的微型化实验改革,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己形成了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实验(包括基础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等)相结合的新体系,两者取长补短,发挥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环节中增加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目前,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已成为我院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学生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能力以外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诸多能力因素。过去,化学专业学生尤其师范专业学生的上述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毕业教育实习,但目前学生扩招之后仅仅靠毕业实习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的,必须把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对所有化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知识结构、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从具体内涵建设上进一步强化,从教学管理规范上加以约束、从学生能力培养上加以提升,每门课程制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指标,把培养学生素质(尤其教师素质)能力培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五)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我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通过在职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目前,我院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已占63.3%,教授12名,博士18名。由他们组建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立项课题的研究,每届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参与了教师的课题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其中有些科研成果如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等已在实验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达到了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目的。

(六)共建院企平台――充分利用校外化工企业教育资源

落户在通辽市的各类化工企业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可利用的极好的教育资源。为了搭建“学校-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我们与在通辽市的高新化学化工技术技术企业(如霍煤集团碳素有限公司、联亿羊业公司、昶辉生物有限公司、蒙牛乳业有限公司、通辽金美化工有限公司)积极合作,开展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平台顶岗实习,真正参与化工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避免了常规参观或者观摩实习中常见的走马观花的弊端。学生通过化工企业的专业实训,完成了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环节相结合的学习实践。学院经常请化工企业董事长、技术顾问给学生进行讲座,介绍化工企业所需要化学的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使得他们受益匪浅。

(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为教学质量工程提供保障

特色专业是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带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的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我院认真抓好化学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为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做出了努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着力提高我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院在学校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全面开展“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并发挥了中心的教学示范与辐射作用。我院化学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八)实行教考分离,带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教考分离”既督促教师重视教学效果又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是教学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从1996年开始,我院化学专业的三大专业课-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先后采用全国或华北、东北区统考试题,实行了教考分离,即任课教师不参与抽题,实行集中统一评卷。很好地“屏蔽”了各种不良因素对考试的干扰,提高了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加强了“三风”建设,实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管和以考促改的目的。“教考分离”形式上是教学与考试分离,实质是学校教育多种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控制的一种保障措施。实践证明,“教考分离”制度不仅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也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化学化工学院毕业学生就业率和考研升学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成效

本课题构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的改革实践成效显著。

1.“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成果突出。我院化学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化学专业于2012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创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2010年“无机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教坛新秀,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考试方式的改革及教考分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明显改善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5年学院“微型化学实验研究与推广”课题成果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我院“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学校实验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荣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2.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升学率均保持较高水平。几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部分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和SCI源期刊上发表。近五年来,我院本科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考研升学率逐年上升,达到了全国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近五年,学院476名毕业生分别考上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其中考上211工程大学或985大学的比例达到60%。平均考研升学率达到38%。

3.教师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加强。适应性和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5年来,学院教师承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4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158篇,其中SCI收录40篇,编写专著和教材15部。获得各类教学奖项19项。一名教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一名教师获得自治区青年科技奖,一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科技优秀青年骨干。

我院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扩宽了学生的就业和深造渠道,研究成果对区内外兄弟院校的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唤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快速成长。我院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将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