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17:1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采用每天连续24h或接近24h的一种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以替代受损肾脏功能。近年来,技术日趋成熟,其临床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了肾脏替代治疗领域,已经扩展到各种临床上常见危重病例的急救,已超出肾脏替代治疗的局限性,这一技术在国外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普遍得到使用,临床疗效评价日益肯定[1]。它适用于肾脏疾病:重症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非肾脏疾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全身性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肺转流术中与术后、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药物过量、农药中毒、高热等。CRRT在ICU运用越来越广泛,ICU护士要求在床边独立进行操作。守护在病人床前,因此ICU护士不仅要照护好病人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独自解决任何突况。我科开展CRRT七年来,总结全科人员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发现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习及顺利完成此治疗的关键。此项治疗对危重患者的重要及高昂的治疗费用,许多护士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的心理问题。我科针对此问题对新护士进行CRRT培训方面增加心理素质培养,现在新护士单独值班后培训两周就可以独立上机,且心理问题明显较前减少,以下是我科的一些方法。
1 研究对象及现状
我科原有护士28人,工作年限6个月~20年,其中责任护士有24人,CRRT由责任护士完成。今年七月因病房规模扩大,新进35名新护士,通过进行CRRT培训方面增加心理素质培养,每名ICU新护士从培训到上机需要最短仅需二周,最多仅需五周。而2012年以前CRRT新护士从培训到上机需要最少需要四周,培训时紧张﹑焦虑是CRRT新护士普遍存在的现象。
2 心理状态
2.1 紧张 对于初学者紧张是普遍现象,原因主要来自:仪器体积大,目前是科内使用的最大医疗仪器,看见就有一种紧张感;仪器显示器界面英文较多,对于英语能力较弱的护士来说出现仪器故障报警常不知道是什么意思;CRRT管道多,只要有一处出错就会报警;出现一些报警及故障时不知所措,害怕病人失血过多等。
2.2 焦虑 此现象多见于刚开始独立工作的新护士,原因主要是:CRRT适用范围广,当病人病情需要时随时都可能开始治疗;CRRT治疗时常常会出现报警,护士要一直守护在床边。
2.3 恐惧 此现象多见于被病人和家属及医生对治疗效果提出不满的护士,因为,目前现状:CRRT费用高,病情危重,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病人及家属不理解;因护士独立操作,医生不可能时刻守在床边,当效果不明显及治疗持续时间不长,医生就会对护士的操作产生怀疑及批评。而以上问题最终的原因还是新护士害怕操作不当导致失败,担心在护士长及同事心中增加工作能力不行的印象。
2.4 抑郁 多见于独立工作的新护士及心理内向的护士,原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倒夜班生活无规律,面对的病情危重的病人而家属期望值高;心理内向的护士遇到问题是不愿向其他人倾诉,当问题积怨在心中长期不解决时会产生压抑感。
3 方法
3.1 心理素质的培训放在培训的首位 对CRRT护士特别增加自我训练过程:定时组织对从事CRRT的人员进行自我训练培训,依据美国 Joseph J. Lucian 自我训练七个原则即:人人都会有不安全感思维先于感觉焦虑和抑郁是试图控制生活的错误尝试控制不过是幻想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缺乏安全感是一种习惯而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可以摆脱的,健康的思维是选择的结果,好的教练就是好的激励着【2】,将以上方法以书面及授课的方法进行教育,教育科室所有新护士学会自我训练。同时鼓励每名新护士学会主动改变心态挖掘原因自勉自励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3.2 依据心理情况合理组成一帮一小组 我科成立一帮一小组,每组一个组长负责,给每人一个可以交流的对象,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护士长定期询问每组人的心理生活家庭及工作情况,及时发生心理问题及时汇报,及时了解每名新护士的心理状态,依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培养CRRT新护士。
3.3 规范CRRT的管理模式 在进行操作培训前让护士参观科内的CRRT治疗,请厂家的工程师来操作理论培训,科内成立CRRT技术小组,固定带教老师,规范操作流程;根据科内经验交流和临床工作中问题的总结制定CRRT应急处理规范流程,将困难问题及时汇报总结请工程师讲解,共同协商应对办法及改进措施。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及培训,在进行培训前提前一周通知护士,以谈心的形式询问其学习有何困难,答疑解惑,开始培训时鼓励新护士向有经验的护士学习,并暗示在高年资护士的指点下大胆动手操作。科室将CRRT操作的流程﹑常见问题总结,制定成文件夹,提供给新护士及时学习。
3.4 其他 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不但充电,扩大知识面,学会和不同层次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因为CRRT时多以护士专人守护为主,我们应充分利用时间长这一特点,主动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应适时地询问病人上机后的感觉介绍疾病健康知识了解病人及家属的社会支持力和心理状况等【3】。提倡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多学习专业知识,这样即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又可以有效指导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新方法培训前后新护士独立上机时间比较 见表1
英语基础扎实的护士,通过科室一到两周培训均能完成独立上机工作,而且通过定期组织学习问题分析等,通过提高科室护士的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每个护士能够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CRRT操作技巧,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因此带动全科护士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都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存在心理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每名新护士的心理,一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ICU新护士是做好CRRT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季大玺,龚德华,徐斌.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 2002,82(18):1292.
言传身教 润物无声
带着一份憧憬,带着一份喜悦,带着一份期待与责任,我有幸参加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咨询师"千人培训计划"第二期培训班,聆听了李泳康博士、杨凤池教授以及胡海波老师的讲授课程,三位老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都设计了实用技能操作环节,并邀请现场的学员做亲身的感受,体验心理咨询师应当如何在咨询过程使用技术方法。
特别是杨凤池教授独成一家的理论体系和润物无声的咨询方式让我体会颇多,受益匪浅。
现在细细想来,首先有以下几点是我在今后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所必须学习的。
好的咨询关系是一切的基础
记得原来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无论教科书还是老师一直都在强调关系的重要性,当时记住了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往往忘了这一条,或者是不知道具体怎样建立这种"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节课杨教授首先就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杨教授用实际的例子一点一点的教这些学员到底怎样说才能让来访者感受到来自咨询师的尊重、理解和接纳。这样的讲解和练习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关系的重要,尤其是怎样建立好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呈现三种状态
整个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师首先应该处于被动状态,甚至表现出白痴,弱智,这样才能让来访者在心理上感觉占据优势,他才会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随着咨询工作的推进,咨询师和来访者逐渐成为平等互助的状态,在这一阶段两者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最后咨询将要结束时,咨询师转为主动状态。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
咨询流程
一个完整的咨询,首先要建立关系,在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在来访者倾诉的过程中,咨询师要大脑飞速运转,收集有用信息,然后进行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任何行为都是技术。在杨教授的治疗方式中,分析之前的步骤比运用什么技术更重要。
心理学教师培训心得
以阳光的态度正视自己,以积极地心态正视世界
人最大的魅力,就是拥有一颗阳光的心态。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阳光心态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每一个学生,从而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基。在“全国幸福学校共同体”这个大平台的桥梁作用下,我有幸成为了广东省日慈基金会“幸福心灵计划”第二批学员。通过几天全身心地与积极心理教育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连心的沟通、手牵手的互动,全面提升了自己的积极心理学理念,切实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审视自我的能力。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天的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让我知道除了智商、情商之外,还有乐商,我知道了感恩会让自己更加的阳光,更加的积极,我知道了作为一个家长,应该以怎样的角度面对自己的孩子,我知道了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任俊教授的讲座,让我明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要怎样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在李鹃老师的课程中,系蓝丝带的环节让我倍受感动,平常老师深埋内心的感激的话语,在这一时刻得以完全的流露,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让心与心的交流更紧。成人都能这样敞开心扉,相信以这样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积极心理引导,更能拉近孩子们的内心。
李劲波老师的《情绪管理》,让我知道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对于无法改变的事实,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曾几何时,爱,在我们生活中也似乎越来越少,越来越遥不可及,我们很难感受到爱与被爱,越来越不会表达自己的爱,甚至是羞于表达自己的爱,只觉得爱就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用行动表达出来的才叫爱。殊不知:给孩子一颗阳光的心、给孩子投以关注、给他人予以帮助、给自己一些宽容、给陌生人一些关爱,这些都是爱。在面对困境时,如果你心理健康,你就能够学会乐观地看待这些事情,你就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来。心理健康的人也比较善于积极思维,对事物永远能找到积极的解释,然后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到解决的结果。
幸福似乎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至于幸福是什么,亦是无法言说的。幸福其实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以阳光的态度正视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正视世界。让自己的阳光感染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幸福心灵计划”项目在西部地区的大力的推广,希望帮助一个老师,可以照亮成百上千个孩子!帮助一所学校,可以孕育出成千上万颗幸福的种子!
[关键词]高校;心理委员培训;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12-2
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迅速在各高校中普及,心理委员选拔、培训、激励和考核制度已初具规模和成效。但由于心理委员工作的特殊性,如何建立有成效的、可持续的心理委员工作模式还是一项很严峻的任务。在所有管理环节中,培训环节是廓清心理委员职责、传递心理委员理念、教授心理委员专业知识、增强心理委员凝聚力,从而建立其工作自信心,激发心理委员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某高校心理委员培训制度的效果调查,分析了培训环节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针对心理委员培训的对策及建。
一、心理委员培训制度探索
为了保证心理委员的培训质量,激发心理委员的学习热情,学校为心理委员设立了校选修课,所有心理委员必须参加一学分的课程培训才能上岗。在课程建设方面,校团委负责提高心理委员的组织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兼职老师负责心理委员的专业知识培训,采取集体教研备课,学习内容包括变态心理学、咨询技能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之外,还请学校心理学专家为心理委员进行讲座培训等。
二、心理委员培训满意度调查
本培训模式持续了一个学期,在学期末笔者调查了心理委员对于培训的满意度和建,用于指导开展以后的培训工作。本次调查共发放自编问卷193份。我们设置了四道题考察心理委员对于心理培训的态度,分别是“我对本次心理委员培训活动内容的满意程度很高”、“通过心理委员培训,我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收获颇丰”、“心理委员培训内容的操作性很强,可以指导我将心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果有下一次,我还会主动参加心理委员的培训活动”。调查结果如下:
68.4%的心理委员表示在培训中学习掌握了相关心理健康知识,57.5%的心理委员认为培训内容可以指导其工作,70.4%的心理委员愿意主动参加以后的心理培训活动,但是只有17.6%的心理委员对心理委员培训感到满意。对于这种矛盾的情况,我们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委员的培训确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心理委员对自己担任此职务的专业素养信心不足,在后面的调查和访谈中我们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现象。心理委员迫切希望能从培训中迅速得到提升,对培训抱有极大的期待,当期待与个人现实发生冲突时也必然会感到失望。这也解释了虽然大多数心理委员对于培训内容不满意,但是却有一半以上的心理委员认为培训内容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仍然愿意继续参加培训。
三、心理委员培训需要改进
在问卷中我们设置了3道题调查心理委员培训工作中仍需改进的方面。
第一,笔者设置了一道题来从一个侧面考察团队的凝聚力。问题设置为:“我认为心理委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调查结果如下:
70.1%的心理委员认为心理委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心理委员之间互相借鉴学习有助于增强工作自信心和促进工作开展,因此可以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增强心理委员队伍的凝聚力,加强各学院心理委员的工作交流。
第二,为了指导心理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笔者调查了心理委员最迫切希望提高的方面。问题设置为:你觉得要做好心理委员的工作,以下哪个方面现在最需要得到提升?(单选)
A:心理委员心理健康知识的专业性还需提升
B:同学们对心理委员工作的认可度还不高,需要提升
C:学院老师对心理委员工作的重视程度还需提升
D:心理委员的组织领导能力还需提升
E:其他____(如果选“其他”,请将内容填上)调查结果如下:
本题选项集中在A和B两项,两者共占71.5%,分别是:心理委员心理健康知识的专业性还需提升;同学们对心理委员工作的认可度还不高,需要提升。这提示学校要继续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加大对心理委员工作的宣传度,增进普通同学对心理委员的认可和理解。
第三,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水平,笔者调查了心理委员培训中的薄弱环节,问题设置为:你认为自己所参加的心理培训中最大的缺陷是以下哪一项?
(单选)
A:培训过程很枯燥,无法吸引我
B:培训次数太少
C:培训内容不系统,无法指导我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D:培训老师水平太差
E:其他_____(如果选“其他”,请将内容填上)
调查结果如下:
本题的选择分布集中在B、C两个选项,总共占73.1%,同学们认为培训次数太少,培训内容无法具体指导工作开展,根据问卷后面的开放性问题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此外,也有23.3%的心理委员认为培训内容过于枯燥。在后面的开放性问题中,当让心理委员为培训提建时,71.5%的同学表示希望培训能提高和实际接轨的程度,所学知识能用于指导下一步的工作。这也说明对于心理委员而言,如何利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工作是其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培训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大培训力度,贴近同学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培训活动,致力于提高培训内容和实际接轨的程度,增强培训的指导力度。
四、建
(一)在心理委员培训中重视心理委员团队建设内容
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委员培训都更重视课程内容建设,而忽略了心理委员是作为一个团队参加培训的。组织凝聚力高的团队能够形成组织内成员更高的满意感,成员以成为这一组织的一员而骄傲、自豪,在这一自豪感、满意感作用下,使他们更加愿意参加群体活动并遵守组织规范,忠诚于组织,同时也促进组织内成员的沟通,而沟通又促进了相互了解,增强了趋同性,提高了凝聚力,也提高了组织绩效。因此笔者建在培训中加入心理委员团队建设的内容,增强心理委员之间的支持力度,给心理委员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一方面极大激发鼓励心理委员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培训的质量。
(二)从心理委员实际需求出发,增强培训实效性
从许多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培训的实效性是一个突出问题。大部分的心理委员在开展工作时,自己往往觉得束手无策,甚至会出现强烈的无力感,本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同样的问题。心理委员对于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没有自信,不知如何开展工作,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心理委员确实缺乏应对简单心理问题的技巧,这方面可以通过在培训中注重实战演练,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心理委员了解支持周围的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的手段。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心理委员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对专业知识有着过高的期待,低估了朋辈支持的作用。心理委员起源自国外的朋辈辅导制度,其优势就是朋辈之间更加容易互相支持、了解,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借鉴牛津同学互助小组培训的经验,在专业知识培训方面应注重从实际出发,训练心理委员的倾听、表达的交流能力,培养其开放、积极的心态,充分发挥朋辈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沈建红,组织凝聚力的三维形态与高校党建的着力点[J]浙江学刊,2008(3)
摘 要 高校游泳运动员培训过程中往往极易忽视心理素质的提升,强硬的心理素质恰是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高校 游泳运动员 心理培训
相对于专业的游泳培训而言,高校游泳运动员或多或少经历瓶颈期,再仅凭加大训练量是不足以激发他们的更高潜能。其实,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根源在于心理培训力度不够,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心理水平不符,导致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容易发挥失常,成绩不断倒退将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分析了高校游泳运动员在训练中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游泳运动员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训练中极易懈怠恐惧
高校游泳运动员正值学习的黄金时期,他们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游泳训练,对体能是极大的考验,而学校中各种纷繁的活动也不断吸引他们去实践,这样短期成绩得不到提升情况下极易出现学生懈怠放松、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心理负面反馈将导致学生成绩下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过程中,如若不能及时调节,学生极易放弃游泳训练。很多高校游泳运动员在比赛时段极易焦躁,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学生在面对很多人时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往往发挥失常,与培训水平极不相符。
(二)高校心理培训体系不健全
长久以来,我国很多高校游泳运动员培训往往注重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靠增加训练量来提升或维持学生的竞技水平,发挥偶尔也会出现失误,有的同学甚至越练越差,师生间的对立情绪不断攀升,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游泳心理培训体系不健全。高校游泳运动员的心理水平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不尽相同,每个人面对同一训练科目的表现那也自然不同,情绪调节、情操爱好、性格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子,而健全的心理培训体系能尽可能同化这些不同,这恰是很多高校所缺乏的,极大的制约游泳运动员成绩的提高。
二、加强心理培训对策
(一)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游泳运动训练局限于场地,对外部辅助设施要求高,训练成绩进步并非短时间得以迅速提高,需要靠训练量不断累积。高校教练员要帮助游泳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鼓励学生负出努力,坚定运动员能游出好成绩的信心。同时,教师要不断与学生沟通,通过挖掘运动员每一次进步细节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从而保持更加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训练热情,在学生心中烙下我能行的信念。
(二)注重运动员性格的塑造
性格对于高校游泳运动员的训练至关重要,积极、健康、外向的性格心理更加阳光,对自我的情绪能很好的调节,有助于与教师融洽沟通,遇到重大场合处事不惊,对外界的干扰能很好的规避,保持内心的平静。当然,性格的养成与改变非一朝一夕,却可以在一年半载内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逐渐淡化师生间的鸿沟,要做到训练作为严师、生活成为好友的相处模式,帮助学生为人处事张弛有度、学会聆听、严以律己、谦虚礼让等传统美德。当然,学生性格的塑造并不容易,需要教师保持足够的耐心,以身作则,用行动感化运动员,避免强制性严苛的厉责。
(三)引入科学的情绪调节模式
在现代职业游泳运动员培训体系中,情绪调节模式受到广泛重视,直接关系着运动员的临场发挥。因此,教师在技能培训课时也一定要根据每位运动员的自身特点选用特定的情绪调节方式,做到比赛前心静如水,比赛时动若脱兔。在日常训练生活中均可以不经意间加强调节,例如师生在生活中可以先相约在茶馆品茶或图书馆阅读,再接着去KTV、溜冰场等热闹喧嚣场所,做到静动有序衔接,根据环境的需要合理调配运动员的机能细胞。这样,赛前能迅速静心做到临场不乱,赛时能立刻激发斗志激情。
(四)加强运动员情操培养
良好的情操有助于游泳运动员成绩的提升,紧张训练前后,如何最快让运动员得到最快的放松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职业运动员有专业的康复师,而高校游泳运动员则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调节。情操的调节多种多样,依据个体爱好不同选择,如听音乐、按摩、瑜伽、阅读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关键要让学生认识到最适合自己的爱好。在日常训练之外,要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外活动,静心的项目如书法、绘画、钢琴等,亢奋的活动如溜冰、迪吧、攀爬、真人CS等,这些均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有助于调节枯燥的训练活动。
(五)积极参加学校社会实践
高校其实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各种为学生服务的社团和机构较多,但也是往往被很多学生所忽视所在。如很多高校均有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多参与这些公益组织,从别人不健康的心路历程中不断纠正自身的不足之处,也让学生换位思考自己如何做到更好,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谈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些积极的社会项目,如大型赛事的服务员、社会区的宣传调查活动等均可让学生试一试,而对新事物、新环境学生怎样做的更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陶冶学生的人文社会情操。
(六)建立科学的心理培训体系
大多数高校均设有体育学院,一般均开设有相关的心理培训课程,学生学习也较为系统。高校游泳运动员应该积极选修心理相关的课程、学校也应为相关的运动员配备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健康合理的自我调节心理,极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在游泳运动队内部,教练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训练状态及成绩水平等制订科学的心理培训方案,使专业技能培训与心理培训同步进行,让学生尽量避免心理干扰。当然,健康的心理除了依靠科学的培训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外界因素,如队内文化氛围、教师自我修养、学生间的友情等,这都要教练员做好各方面的平衡,营造和谐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
三、结束语
高校游泳运动员本身作为学生来学习的,其各方面能力均处于提升期,其社会心智也正处于完善阶段。通过教师的合理安排及学生的自我努力,提高高校游泳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是能够实现的,让学生构建更好的认知能力,消除成绩进步的心理瓶颈,使高校学生在今后正常学习及训练中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培训不是万能的,没有培训是万万不能的”,现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特别是培训界都流行这句话。我们该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句话?对于企业来讲,培训是自身新陈代谢、不断发展的催化剂和必由之路。培训的主体是“人”,每个受训者对培训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什么样的培训更能符合受训者的心理需求,真正做到培训“以人为本”,从而使培训更有效果,是从事培训的工作者长期以来探讨的问题和难题。作为社会学科门类,心理学在培训中如何得到有效的应用,我们如何利用人们的心理来促进培训工作,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根据培训的定义我们可以延伸说明,培训是通过人的心理来研究人的行为,然后通过人的行为从而最终改变人的心理。
首先,作为培训来讲,主要是通过公司的发展战略,结合员工个人发展需求,进行相关理念、文化、技能技术等方面的教育训练。培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公司理念培训,确立公司生存的目的,也就是说公司存在的理由除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之外,对社会、个人能够满足什么需求,对待客户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服务方式。这些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如果连这些都没有搞清楚,这个企业的生存就会难以为继。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年左右,但在大多数企业开业之初都提出要建成“百年老店”。“百年老店”从何而来,难道只是一个口号吗?这需要很多系统和体系的支撑。首先需要转变的是人的心理,投资人的心理,换句话说,投资人为什么要建立这个企业?可能开办之初主要是赚钱,满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需要,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处于最低层。对于员工来讲主要是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这在心理学上主要体现在人本论取向。
公司步入正轨之后,公司需要对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进行能够胜任岗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如何体现,换句话说我们如何利用心理学来指导我们的培训工作,在开展培训工作的时候,我们不但要考虑公司的需要,这是主要矛盾,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次要矛盾,那就是员工的需求。我们如何通过研究各类群体的心理,来具体安排我们的培训计划和课程。比如20~30岁年龄的人群,我们在安排培训课程时,主要从如何增强其工作能力和增加其工作技能、工作经验方面进行考虑;30~40岁年龄的人群,我们主要是从如何拓宽其工作思路和增加其工作知识方面进行考虑;40岁后年龄的人群,我们主要是从如何接受新的事物和方法方面即理念方面进行考虑,这是根据人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方面进行考虑的,这在心理学上主要体现在认知论取向。
其次,我们可以从心理学上的社会文化取向方面来进行考虑。心理学上的社会文化取向主要是强调人的行为是在各个文化地区的文化传统及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考察、分析、推论该环境中行为,必须要考虑这些地区的社会文化特点。这一点具体到企业中,我们可以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社会有大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企业要明确提倡什么、禁止什么、鼓励什么、打压什么,结合企业所在的行业和地区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我们如何适应企业文化,对于培训管理部门来说,我们如何在企业文化的指引下,开展适应企业战略发展和企业文化的独具特色的培训工作,这在我们具体的工作中就是首先思想要统一。根据心理学研究,只有人们的思想进行了统一,人们的行为才能趋于统一,在体现个性的同时体现共性,才能使人们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体现团队意识。这在我们的培训工作的具体体现是新员工培训,新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除了包括规章制度、企业发展简史、岗位职责,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公司的企业文化,比如联想集团的“入模子”培训,华为独具特色的军训,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要通过“洗脑”能够顺利接受公司的企业文化、工作氛围和公司理念,使之能够顺利地融入到公司的团队当中。心理学上有一个对比效应,作为成年人,踏入任何一个新的公司,心理上总难以忘却上一家公司的优点和缺点,拿新公司的方方面面与之相比较。那么在新员工培训中我们要注意如何消除这种对比,只有消除了这种对比,才能使他们的期望值降低,根据幸福论的观点,这样他们才能更容易得到满足,才能使其在工作中对企业的敬业度和忠诚度增强。
第三,我们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对受训者的心理状态我们也要充分了解,我们只有认识到他来受训的目的,我们的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是培训管理工作中的培训需求调查部分,同时也是作为专业培训讲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除了我们对成年人学习的特点或者说是学习的心态,我们还要对学员的职业、岗位、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了解、分析,这些对于我们准备什么样的培训内容有着基本的指导意义。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还要从学员的表现来具体分析学员当时的心理状态,我们要避免他们中间发生心理学上的鲶鱼效应,否则我们的培训工作很难开展下去。当然从另一方面讲,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他们中间发生的这种效应,来促进我们的培训工作。比如我们可以以一个学员作为标杆和旗帜,来具体说明和阐述培训给他带来了什么利益,比如他的薪资变化、职务变化、绩效变化等方面。这时我们不妨给其他学员做一个示范分析,使其以标杆为榜样积极参加培训,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培训工作,从而使受训者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心理上让他们认识、感觉到培训给他们的工作、生活,甚至是家庭方面带来的益处,从而扭转现在一些企业的培训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第四,我们在日常的培训工作中,培训讲师要充分利用学员的通用心理反应,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条件反射,关于条件反射的发现起源及定义,这里不再累述。这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俗语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狗相当于学员,食物相当于讲师和课程。狗看到食物会分泌唾液,某些学习能力强的学员,看到课程,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所以讲师的课程内容要符合学员的需求,这是让学员产生自然反射。而铃声相当于培训现场给学员的,或讲师给学员的某种“刺激”,讲师通过这些“刺激”,和学员脑子里,固有对学习的理解、或某种经验呼应起来,于是导致了学员学习行为的发生,所以是条件反射。
第五,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讲师用的比较多的除了上面所说的经典条件反射,还用与经典反射略有不同的工具性反射又称斯金纳实验。
“一个装小白鼠的箱子,箱内有机关,小白鼠只要碰到这个机关,就有一粒食物掉出来。开始时它们在箱子里乱动,碰巧触动机关,就有食物丸掉出来。以后,小白鼠越来越少去碰其它地方,而越来越多地去碰这个机关。最后,为了获取食物丸,它们就去碰这个机关。”
在培训中,有的讲师也在使用这个原理,授课前,讲师把规则讲清楚,大家分小组来竞赛,讲师发小礼品,或给学员颁授红旗或笑脸的图案,来调动大家学习的热情。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此类方法的操作要结合授课的课题,如果是营销或管理的课题就不太适合,因为无法准确判断学员的答案正确与否,因为这里课程问题本来就没有正确的答案;二是此类方法的操作要结合学员的层次,如果是高层培训,最好不要使用这类方法,因为作为学员的他们参加的培训太多了,他是希望通过培训能够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或者说给他带来某些启迪性的东西,他关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可能会给他带来反感。
最后,培训工作是一个需要综合学科知识的工作,比如开场我们通过什么办法打破学员的“社交恐惧症”,使学员对培训课程的期望值回到正常的状态,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什么手段和方法,调动学员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学员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培训中我们通过什么手段减低学员的视觉疲劳、听觉疲劳,课程结束时,我们通过什么样的回顾方式,使学员对本次课程的内容、方法、技巧、知识要点等了然于胸。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培训工作中,说到底是培训讲师如何从开始就把握学员心理,培训过程的学员心理的变化,培训讲师能够通过相应的变化,使我们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
论文摘要:课堂组织教学、培训的问题行为现象与分析,问题行为的处理与控制原则,课堂问题行为心理控制方法。
观看了学校课堂教学监控影像资料,看到上课时有的学生睡觉、有的学生打闹、有的学生迟到、看课外书、听MP3、接打摆弄手机等现象。我们德育教研室老师进行了认真讨论,就课堂组织教学、培训的心理控制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课堂组织教学不仅在课的开始进行,而且要贯穿全课的始终。组织教学不是教师的机械施教行为,而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种心理能力的协同作战,实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融。它以智慧打动心弦,以语言启动思维,良好的组织教学是教师应用教学艺术和经验总结的结晶。
一、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现象分析
就课堂教学管理过程来讲,实质上是师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培训的组织者与施教者,应该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促进与维持课堂的良好环境,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以保证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培训目标。那么,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有那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教学培训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培训能力与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讲课准确、清楚、新颖、生动、有激情且风度翩翩,就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最佳水平。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废话连篇、拖泥带水,就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产生厌烦情绪甚至造成消极或对抗的课题心理气氛。二是课堂领导方式,教师权威式的领导方式对学生要求严苛,动辄就训斥或压服,学生会产生压抑或反抗情绪。民主式教学培训则易形成和谐的教学互动式的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要有教无类,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另外,还有生源素质、班级学额及班风等因素。
二、课堂教学、培训问题行为处理与调控的原则
(一)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课堂随机表扬与批评兼用原则。这是一种把赞扬好的、批评差的有机结合起来的组织教学原则。表扬和批评要恰如其分。以表扬为主,表扬可以提名,赏识教育可催人上进,以批评为辅,批评尽量对事不对人,批评应是善意的,反对讽刺挖苦,侮辱人格。
(二)任何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能超过30秒钟。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因为处理学生的一些问题行为耽误很长时间而影响授课进度,甚至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课堂集体纪律差,学生都说话就不讲课了,“你(或你们)说吧,等你(或你们)说够了我在讲课”的消极做法是错误的,是违背教学原则的,相当于教师把讲坛的主阵地丢了,靠学生的自觉性恢复课堂良好秩序的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做法体现了教者的束手无策和不负责,把“皮球”踢给了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驾驭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堂问题行为心理控制方法
(一)暗示信号中止法。教师对那些课堂违纪学生要用目光暗示和手势暗示等均可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起到有效的作用。如发现有学生悄悄说话或看课外书时,用目光凝视对方,或向学生摇头示意,或轻轻摆手,或静场数秒等信号示意学生停止。当学生领会老师的暗示后,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听课上来。
(二)邻近控制法。教师边讲课边走近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旁边,或用手轻拍其肩背,或轻声提醒,或提问此学生同桌的另一名学生等方式控制其行为。
(三)提高兴趣感化法。教师提高讲课的兴趣或提高一点声音,用行动影响或言语劝导使学生思想行为向好的方面变化的组织教学方法。或使用幽默纠正不良行为,可以缓和课堂气氛,不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听课注意力。
(四)提出要求移除诱因。对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书籍或玩物可以暂时没收以消除诱因即可,一般不批评,课下再处理。对上课时爱在一起聊天玩耍的同学,可调开座位,对注意力分散的同学,可安排在教室利于控制的位置,以防出现问题行为。为维持课堂秩序,在必要时也可公开提出要求,以统一课堂行为,但应力戒训斥,谴责与侮辱性的批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座谈会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座谈会总结一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已经开展了好长时间了,对于一名非专业人员来说,我有点力不从心,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创设育人情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和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了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疏导。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空,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高一二班学生某某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不能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材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座谈会总结二
今天我听了讲师王xx的心理健康讲座,感觉受益匪浅收获良多。王老师从化解心理压力、自我调整、预防和面对心理问题三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感觉老师讲的贴切实际,很实用。
今天刚好是5月20日,讲座开始,王老师与大家做了热身活动“爱的鼓励”,鼓励学生向自己表白,活跃了全场的气氛。王老师首先从怎么化解心理压力讲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压力过大的情况,压力过大通常表现为失眠,注意力难集中,易怒,紧张等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整的方式化解这些压力。自我宣泄,情绪转移,爱好减压,运动卫生是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对美好事物的想像等。压力无处不在,有的人被压力击跨,一蹶不振,而有的人过得更有意义,更有效率。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前者消极面对压力,而后者却对压力进行有效的运用。所以,当你心里有压力时,一定要学会自我缓解,释放压力。
怎么预防和面对心理问题呢?首先不能随便复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找父母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等。其实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学生不愿意将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所导致的,当苦闷遇到孤僻的时候,也就是严重心理问题滋生的时候。其次,活得有自制我,有信心,不随便胡乱比较。这是保持一种健康心态的生活方式。改变自我情绪,增加自信心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自己找一句座右铭或对自己说一些自我肯定的话,以激励自我。只有相信自己,才能笑对人生。
通过听这次讲座我们都从中了解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去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要怎么去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和谐的人。
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座谈会总结三
近日,参加了电大《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学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获得了许多新知识,使我对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学习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通常人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通常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xx年3月8日下午5时20分,南昌大学14栋朋辈心理辅导室的新学期第一次内部专业培训活动在14栋辅导室举行。这一次内部活动的主题是“微表情心理学”,由辅导室成员刘晓静与刘昆明共同主持。
这次楼栋内部活动的主旨是增加楼栋辅导室成员的心理知识与技能,开拓成员们的思维与意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知识,与此同时也锻炼成员的能力,也增加了咨询室的凝聚力。
活动流程:刘晓静与刘昆明主持,介绍了读心术与微表情。微表情收入类作为一种生物的实现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反应,是人类收到有效刺激后不受思维与意识控制的真实反应,最能体现人的真实想法。接着主持人展示了一些面部情绪图,主要包括了微表请的六大种类:愉悦,愤怒,厌恶,轻蔑,恐惧和惊讶。然后又看了一段关于微表情实际运用的视频,让我们了解了微表情的作用与重要性。
最后本次内部活动由王子威学长做总结,具体的谈到了本次活动的优缺点,并给予两位主持中肯的建议。又谈到了开展楼栋内部活动的意义与必要性。一是锻炼新人,而是丰富楼栋成员的心理学知识,三是增强楼栋成员的凝聚力。
下午6时40分,十四栋朋辈心理辅导室内部活动结束。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心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楼栋的凝聚力。这也是我们进行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很高兴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知识。
非常有幸我参加了胶州市班主任心理辅导技能培训,为期五天的班主任心理学习结束了,这次培训是面向胶州市中小学教师就心理咨询方面进行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先后学习了林春老师培训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郭勇老师的心理咨询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学生工作,仅仅依靠满腔的工作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讲究学生工作的艺术,这种管理的艺术可以具体附载到研究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上。在这次学习中,我感受的最大是,这次培训我有了自己的教学经历,专家老师提到的案例感到非常的熟悉,因此,我的学习兴趣是很高的,感受也是很深刻的,具体为:
一、不要过多的、过早的给孩子贴标签。
某个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不认真、差生等”,往往就给孩子贴上某种印象标签,学生长期就认同了,达不到转化教育学生的目的,相反的,我们应该是去赞赏他,激励他,正面引导,塑造孩子的积极观念,消除消极观念,在孩子来说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不能恶语批评嘲笑孩子。孩子是夸大的,表扬大的。对于问题学生,要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
二、老师、家长要学会倾听,处理学生问题不能简单粗暴。
1.全神贯注地听。 2.不仅用耳听,也要用心听;3.要有所分析的去听。
教育孩子要善于等待,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百千次的呵斥责骂,不如一丝的情感触动。
三、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1.一定要把自己定好位,自己就是老师,不是家长。譬如有的家长说,把学生交给您,打也行,骂也行,作为老师,千万不能这样认为,千万不能越权,避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2.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少批评。
3.教育方式上要注意,不要在其他人面前批评孩子,给家长说话要注意,要婉转,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人为地与学生制造湾沟。
4.教育要用语言,不要用肢体语言,更不能暴力及暴力语言(讽刺、挖苦) ,对异性学生不要用肢体语言,孩子们都很敏感。
通过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本科和研究生所学知识的不足,如果想要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好学员学生,就一定要坚持学习,不断对专业保持好奇心和钻研的心态。
在本次培训的过程中,我有时会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他们并不是明白心理咨询师成长过程的艰辛,有时候这种成长的焦虑会以盲目的追寻各种流派、各种奇异的技术行为表现出来。如果督导师或老师能够及早告诉学员他们的路有多长,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惑和困难,就像一个来访者了解了心理咨询过程是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个快乐的过程一样,以后无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心里会有所准备,焦虑情绪也不会变得更加强烈。其实,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健康成长和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类似,可以分为不同的成长阶段,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应有的特点、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处理的问题。
一个人从懵懂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快乐的、适应良好的的成人需要足够好的父母、老师、朋友等的正确帮助、引导和支持。同样,心理咨询师如果有条件或能够在督导师的帮助、支持下,认识清楚自己处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正确地学会处理每一个阶段的问题以及和来访者之间表现出来的困难,那么这个心理咨询师才有可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有力量、有能力、真正能够帮助别人的专业工作者。
根据自己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的体会,结合Ronnestad 和Skovholt的督导模型,我们可以把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大致分为六个阶段。本文简单描述一下这六个阶段的具体状态,希望能够减轻正在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焦虑。
第一阶段:外行帮助者状态
这是刚刚开始进入心理咨询的学习阶段,学员对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咨询理论囫囵吞枣,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消化,但这些新手已经具有了帮助他人的一些经验和比较强烈的助人热情。比如,他们曾经非常喜欢作为朋友,监护人或同事来为别人宽心和解答问题。处于外行帮助者状态的新手更多具备的是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心态。他们也经常很主动地为别人排忧解难、并且乐此不彼。在这个阶段新手的助人状态往往被称为“外行帮助者的状态”。
“外行帮助者状态的典型特点就是在与被帮助的人展开谈话以后,要迅速地确定被帮助者所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同时给予被帮助者强烈的、过分的情感支持,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Ronnestady 和Skovholt,2003)。所以,处于外行帮助者状态的新手一般倾向于快速界定具体问题,趋向于情感和干预的过度地卷入和参与,他们一般总是在表达同情而不能共情。快速界定问题背后的动机是帮助者面对有问题的被帮助者时内心的焦虑和急躁;情感和干预的过度卷入和参与凸显了帮助者在急躁焦虑的内心感受驱使下的无所不能的自恋体现和无能感;而共情是一种需要训练和体会的的情感卷入能力,只有帮助者能够真诚面对自己内心情感和冲动,而且羞耻感较低的时候才能与被帮助者的情感发生恰当的共鸣,而同情是不太需要训练的。
第二阶段:初级学生状态
当咨询师踏入做案例的阶段时,尽管这个状态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好奇和激动的阶段,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终于能够开始真正去体会和实践自己喜欢的助人工作了。但是他们在这个初级学生状态中通常会感到依赖、无助、敏感、担心和焦虑,并拥有脆弱的自信心。他们在案例工作中经常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够,技能不是那么有效,不能经受哪怕是很小的挫折,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的工作会伤害来访者,怀疑自己是不是做这一行的料等。
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师们尤其重视和需要督导师的鼓励与支持。咨询师无论从督导师或是从来访者身上一旦察觉到哪怕是一点点批评的语言都会对他们自己的自信心和士气产生严重的影响。他们主动地寻求“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技术”来完成自己的助人职责,寻找可以效仿的模型或专家级的从业人员以期得到真传。所以,你会看到在初级学生状态中的咨询师总是在向督导师提出:“对于这个问题请您告诉我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您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什么样的技术对这个问题最有效?等”。很多时候他们忘记了他们向督导师提出的寻求“正确而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问题恰恰就是在自己工作中,来访者经常向咨询师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竭力追随和效仿可以模仿的模型,同时也在到处追随专家级的人物。
在目前中国缺乏督导机制和条件的情况下,处于这个阶段的咨询师不得不花费很多的财力和精力到处去听一些专家的工作坊和培训讲课,但是这些短期的授课很难达到督导的作用。
第三阶段、高级学生状态
这个阶段的咨询师通常处于高级见习或实习阶段,他们无论在在心理学理论,还是心理咨询的基础专业水平上已经具备和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和框架。在高级学生状态中,他们的中心任务是在一个基础专业水平上行使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这个阶段他们感觉到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如何把心理咨询工作做的恰当、正确和有效。他们在所感到的这些压力促使自己“正确、有效地工作”,因此他们在工作中通常都表现出一种保守、谨慎和严格的风格(相对于放松、冒险或随意的风格),以此来追求“正确、结构和效率”。
这一状态上的咨询师能够认识到他们已经从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活动中获得收益、进步和成长,并同时感觉到了舒适。然而在这一阶段中,他们仍会产生不安全和脆弱的感觉。因此,督导对他们所提供的支持和肯定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同时,对初级学生提供督导的机会是使他们“能够成为高级学生的一个有力的影响因素” (Ronnestady 和Skovholt,2003)。进一步的督导的机会使进入高级学生状态的咨询师能够看到自己已学会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自信心和继续成长的动力。除此之外,为咨询师提供督导的过程也能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四阶段:新任专业人员状态
在这一阶段,心理咨询师学员走出了学习的状态,开始了独立工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不用再受学习阶段的种种要求和督导的制约,刚刚独立工作之后的几年可能会是一个随心所欲、令人兴奋、富于创造、勇于探索、不知疲倦的时期。
新任咨询师对自己的人格不断理解和接纳,逐渐将自己的人格特点融合于咨询和治疗中。随着这一过程的进展,咨询师会变得更加有自信和应付自如。这一时期他们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角色和环境。然而,许多人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他们并非如他们自己想像的那样做好了准备、那样有能力。所以,他们还是需要阶段性的接受督导师的督导,或同辈之间的互相督导,以期不断加深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人格和局限性,不断提高咨询的能力。
第五阶段: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状态
这个阶段中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已经具有一定的年资和某些类型经验,这个时期咨询师的核心发展任务是发现一种可以建立专业权威的方式,特别是要建立一种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兴趣和人格高度相一致的工作风格。
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师已经比较深入的领悟了焦虑的本质、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自己人格特征和防御、应对方式、能够接纳自己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因此,他们在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中表现出了平和的、安静的、等待的、有力量的、安全的、值得信任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这些咨询师都已经开始明白和深入理解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关系对于来访者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技术应用层面也已经达到非常灵活并具有个性化的水平。同时,他们逐渐明白要想对所遇到的情形都找到明确的答案通常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平静、不焦虑、不紧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这种状态中心理咨询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咨询师或治疗师有能力调整自己对来访者问题的参与和卷入水平,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在咨询和治疗中咨询师和治疗师什么时候参与、什么时候不参与、什么时候参与多少等。因此他们可以在与来访者工作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和卷入,随后又能够从此情境中自由地脱离出来。他们能够把来访者作为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许多咨询师感觉到他们所帮助的来访者是他们对初级专业人员进行教导和督导时的重要信息来源的途径。
另外,在此阶段的心理咨询师通常也将目光投向职业之外的领域,如宗教或诗歌,甚至是剧院或电影院,由此来扩大他们对人性和人生生死的理解。
第六阶段:高级专业人员状态
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通常已有20年以上的经验,其特征是已经建立了非常个性化和可靠的咨询和治疗方法。尽管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足够胜任工作,但是他们通常对于自己能够给予来访者的影响作用更为谦虚。同时,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领域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理论、新技术也常抱有怀疑态度。
一、团体心理训练的内涵
团体心理训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为基础,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实现每位成员的成长与发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团体心理训练,学生既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他们通过在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深入探索自我、培养乐观心态、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应对压力与调控情绪、学习合作与创建团队……由老师带领大家通过团体讨论、相互分享、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方式,共同面对和解决大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二、团体心理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设计与操作
团体心理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通过这种授课方式,有助于整合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采取不同的团体心理训练方式,下面列举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方案。(一)教学内容:多想知道我是谁———深入探索自我教学目标:使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团体心理训练活动:1.自画像:让学生在纸上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可以是任何形式,抽象、具体、写实、动物、植物……把自己心目中最能代表自己的形象画出来,并给自己的画起名,并谈谈为什么觉得它能代表自己,并与大家分享。2.20个“我是谁”:让学生在纸上写出20句“我是一个____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反应自己特点、与众不同的语句,并与大家交流。(二)教学内容:掌握生存金钥匙———人际交往技巧教学目标:增进人际沟通与了解,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团体训练活动:1.对牛弹琴: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流,指定角色B对角色A学生的谈话置之不理、或打岔(在A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学生体验不被倾听与尊重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戴高帽:分小组进行,每组成员轮流站在小组中间,接受本组其他成员的赞美,要求赞美一定要真诚且真实。
三、实践成效
在尝试将团体心理训练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采用观察、作业、访谈、心理测评与跟踪反馈相结合的方法,评估课程效果与学生的变化。有96%的学生认为课程效果“很好”或“好”,所有学生都认为自己从课程中有所收获。从学生的反馈中证实了在课堂上运用团体心理训练的技术,可以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实现教育与辅导的统一。学生在反馈调查表中这样评价自己的变化与收获:“这是一次收获很大的美好经历,这是一个活泼精彩、大家都积极参与的课堂,我特别喜欢同学间畅所欲言地交流想法,老师与大家互动频繁的课堂。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部分,不再是等待老师照本宣科地讲授,而是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探索一个又一个问题,每一次小组讨论展示都像一个个小挑战,我总希望自己能为组员提供较好的思路,让我们组有较好的表现。”参与这门课的学生从陌生到熟悉,同学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融洽,他们互相了解、接纳、支持和欣赏,在开放自我、改善自我、信任他人的过程中成长。这也激励了我们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开发更多学生喜爱且受益终身的团体心理训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