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20:3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检验医学与临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学检验;进展;临床
【中图分类号】R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25-01
1 医学检验的进展
1.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检验医学也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临床检验诊断学,对疾病诊断深入到基因水平,称为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分析(FISH)技术、波谱核型分析(SKY) 技术以及蛋白质组技术等。
1.2 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片的概念现已泛化到生物芯片(biochip)、微阵列(micr oar ray)、DNA 芯片(DNA chip),甚至蛋白芯片。基因芯片集成了探针固相原位合成技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精密控制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使得合成、固定高密度的数以万计的探针分子以及对杂交信号进行实时、灵敏、准确的检测分析变得切实可行。
1.3 流式细胞仪的应用:流式细胞仪(FCM) 有别于普通细胞计数仪的方面在于它不仅能够进行细胞计数和简单的三分群或五分群,而且能够对细胞亚型进行检测。临床上,FCM 主要应用于免疫学和血液病学方面。它克服了传统免疫技术难以准确定量的不足,可应用于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对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进行监测;用于肺泡灌洗液中T 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能够快速、准确的测定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为多种肺部疾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信息。FCM 还可同时检测T 细胞总数、Th 细胞和Ts 细胞,结果准确、报告迅速,国外已用来进行HIV 的常规检测。FCM 在血液病方面主要是对白血病进行分型,可以克服传统免疫荧光镜检法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细胞计数少等造成的误差,使之更为快速和精确。FCM 还可进行淋巴瘤的免疫分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和化疗效果监测、骨髓移植和干细胞移植的监测等。用FCM 检测活化血小板表面受体是近来血栓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
1.4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临床上,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甲状腺疾病相关免疫检测、生殖内分泌激素检测、心肌蛋白的检测和贫血指标的检测等。该技术以其灵敏度高(可达10- 18mo l/ L)、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所使用试剂对人体无危害的优点,成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技术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之一。
1.5 现场即时检验(point o f care testing, POCT):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在急诊科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快速检验很有必要。这种需求刺激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给予了现场快速检验的新生。
1.6 细菌耐药检测: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临床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并出现了ESBL、MRSA 等广谱耐药菌。因此,尽早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对控制感染和节约医疗成本至关重要。临床微生物室不仅需要分离鉴定感染标本中的病原菌,而且应该进行药物敏感实验,为临床医生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
1.7 自动散射比浊分析的应用:散射比浊分析仪主要检测的是血浆、体液中的特定蛋白系列,包括免疫球蛋白系列、补体系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系列、炎性反应蛋白系列、载脂蛋白系列、尿微量蛋白系列和小分子药物等。这些蛋白成分的检测,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病理生理指标,作为临床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分析预后的依据。
2 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试验数据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等;②根据发病机制,建立合理治疗,如针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诊断特异性疾病,如利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 ③为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筛选试验,如测定血中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用以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④监测疾病的病情好转、恶化、缓解或复发等,如利用肝功能试验对肝脏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监测;⑤治疗药物监测。即根据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调整剂量,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辅助评价治疗效果,如测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监测结肠癌的治疗效果;⑦遗传病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病的发病率。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之一,其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学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②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3 总结
检验医学的发展,不仅是循证医学的必然要求,使医疗行为更为科学和经济,也将可能为前瞻性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随着新的仪器及方法的扩展,检验医学在临床生化、微生物学、血液学及免疫学等多个分支出现了一些新的检验项目与技术,使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更为合理和快速。
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②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4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专;医学检验;临床实践
中专医学检验教学,是培养能在医学检验科室、血站、医学类实验室等工作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关系非常密切。然而,由于当今医学检验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各种检测仪器、检验方法日新月异。检验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治疾病及医学检验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技术改进的速度远远快于教育过程知识的更新周期,使得医学检验临床实践与理论教育形成严重脱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专医学检验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对目前中专检验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 中专医学检验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
中专医学检验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多个学科的理论教育与临床检验实践操作都有所体现。
1.1 微生物检验方面: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侵入性技术),导致院内感染的细菌谱发生了改变,一些原来意义上的条件致病菌变为院内感染的主导菌(如铜绿假单胞、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和黄杆菌等)【1】。而这些菌在理论教学时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条件致病菌,认为其致病力很弱,不加以重视,理论课上讲得很少或不讲,这就出现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脱节;还有,现在临床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比较广泛,甚至可以用“泛滥”一词来信形容,这就导致细菌呈多重耐药性【2】,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
1.2 生物化学检验方面:现在大多数医院包括县级医院生化检验室检验操作基本都被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所取代。而中专学校日常教学主要是从基础出发,将各种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断、临床意义进行讲解。实验操作主要还是进行手工操作,配制各种试剂,按照常规方法检验,使用721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人工换算出最终结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会在很大程度上不如生化分析仪。更重要的是,当学生走上临床之后就发现,平时所学的操作没有用武之地,而所用到的又是平时没有学到的东西,不知道如何使用生化分析仪,甚至对生化分析仪测出的结果也会抱有怀疑。
1.3 免疫检验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就目前比较普及的酶标记技术和金标记技术等进行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就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临床检验的实际操作。对于其他的标记技术只能做理论讲解,学生也只是凭想象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是“空”对“空”的;再有就是由于免疫检验技术更新比较快,教科书理论知识的更新不能跟上临床实践的发展【3】。
2 中专医学检验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成因
2.1 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作为中专学校,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由于经费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无法购买最新的或先进的医学检验仪器,学生与老师都无法接触到最新检验设备。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也只能够在利用陈旧的设备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学生所学到的检验方法和手段大都落后于临床,有的甚至已被临床淘汰。
2.2 教师与临床脱离 中专学校教师大都是毕业后就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很少到接触临床。教师教学主要依据书本知识和毕业前临床实习时的经验教课,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容易很好的与临床结合,理论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很难避免。
2.3 教材编写周期过长,内容与临床脱节 虽然国家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努力,缩短了教材编写的周期,但一本教材从编到使用结束的周期最少也要3至5年,而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周期是以年计,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教材内容跟不上检验技术发展速度的局面,形成教材内容和临床脱节。另一方面,教材编入的内容要求是较为成熟的技术,而临床应用的却是研究成果,这在观念上也造成了教学内容落后于临床的现实。
3 解决中专检验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中专医学检验教育的教学改革已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改革方案。首先,尽可能的更新实验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手段。要想改善当前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首先应从更新设备入手。没有好的设备,即便是教师有改善教学模式的设想,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模式的改进也无从谈起;其次,推荐教师到医院参与实践。教师不能亲身参加临床实践,无临床一线操作经验,在讲课时多数时间是照本宣科,不敢超越教材的内容半步。因为无实践经验,对新的检测仪器无直观的认识,对其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无法预知。如果推行这一方法,让更多的临床教师走上临床,多接触临床实际操作,就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总之,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目前脱节问题,使中专检验毕业生能适应社会需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各个中专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锐意改革,不断消除这种脱节现象。
参考文献
[1]王箭,罗君,王江桥等.重症监护室感染流行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J]广州医药 2007年 第38卷 第04期 59-60
【摘要】我国的检验医学已发展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医学领域重点学科,检验医学进入了一个仪器自动化、方法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人性化的新时代。在高速度发展的同时,新的理念需要深化与理解,新事物需要逐步消化与吸收,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不断总结与提高,因此实践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检验医学;医学检验;工作理念;临床
1 临床医学与实验医学的关系慎密
医学检验又叫临床检验,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实验医学的飞速前进密不可分,以临床医学与生物学三大工程(基因、细胞、蛋白质)为例,如DNA合成技术,基因表达调控技术,各种电泳技术,细胞和器官培养技术,DNA、RNA提取技术,层析技术等都是21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的聚焦。例如神经生物学迅猛发展,在生物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中,正在崛起的认识科学和行为科学,对精神世界进行研究成为可能,这对于人类思维发展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又如基因技术不仅在遗传病、产前诊断、肿瘤、老年疾病等看到光辉前景,在这些疾病的预防、病程观察及治疗发挥作用,正常基因得以表达,从而使有缺陷的基因错误信息能够获得纠正,使细胞、器官功能恢复正常。通过上述,临床医学面向21世纪发展将对实验医学有更高的要求。
2 工作理念的转变,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而现代检验室中,常听到的则是医师所不熟悉的术语,如EQA (室间质量评价),IQC (室内质量控制),PT (能力比对检验)等等。这些检验工作理念的转变,显示了检验管理的科学化。现在也已经建立了很多制度并设立机构进行管理,包括方法标准化、实验室和检验人员资格能力的考核认证、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仪器试剂的质量考核监督、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等等,都有一套制度,甚至立法形成法规。今后国际范围的质量控制,相互承认的资格认证,以及检验方法的国际标准化必将进一步加强。
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目前检验技术正在逐步向“小型化、简单化、床边化”发展,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在现代检验科室中,人人参与科研,人人参与同临床对话和对检验结果的阐释,科研素质的提高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职位:检验医师。
3 加强医学检验实验人员学习临床知识,接触病人开展经常性与临床工作者对话极为必要
Schwarz在“开展临床与实验室对话”一文中强调了实验室管理的要素就是交流、对话。和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可将医生的建议和专业问题深入阐述。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为影响检验结果除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还有临床的用药等治疗措施。如在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同样的例子在输血后可影响血液分析和骨髓检查结果。Schwarz提出“一个实验医学工作者没有同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实验工作者也要倾听病人的意见。一份有氨味的尿液(碱性)常是病人不了解尿液分析必须留取新鲜尿,是放置一夜后造成的。同样常在门诊看到病人送检的粪便是“正常”的(实际上他不了解要送检含粘液、脓液、血液的病理部分粪便)。这样的例子很多,同病人的沟通、解释也是有益的。我们就碰到女性病人送检有阴道分泌物污染的前段尿,造成结果明显异常。其实用无菌棉签搽拭尿道外口,真正留取中段尿就能避免污染。实验室人员必须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开展新的实验方法,才能在与医师对话过程中提出新观点,例如循证医学(Euidence based medicine)就强调实验方法的渊源性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中发现后正确解决。例如出血时间的毛细管刺血法(Duke)在多年的应用过程中既不反映血管损伤,也不证明血小板减少,就要选择敏感的其他方法取代。不看书,不上网就掌握不了新理论、新技术。此外,实践、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4 医师到实验室主动与检验人员对话是加强沟通的积极措施
有的医院试行新分配的临床医师(特别是内、儿科)到实验室轮转,了解实验检查项目数周周,这是有助加强医检联系的好办法。医师在开展科研课题时要主动与实验人员联系,指定方案,共同努力完成,也可以邀请检验医师为临床开展讲座,对新开展的实验项目的标本要求、参考值、影响实验因素、临床意义等进行讲述、最好由临床出面邀请实验相关人员到病房参加病例讨论及查房。讨论对话不仅活跃学术气氛,也可以加深相互了解与支持,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 Jones RT•Education in the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 thePast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Med Lab Sci•1987,44:388-392
[2] 朱忠勇•医学检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临床检验信息,1999,6 (3):74-80
[3] Guiles HJ, Ward-Cook K•Learning and utilization of genericskills by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medical technology [J]•Clin Lab Sci•2006,19 (2): 104
[4] 丛玉隆,秦小玲•检验科治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11(26):649-651
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依据来自于医学检验活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诊断工作也需要更加准确的检验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医疗机构配备高精度的实验检验设备,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受到样品质量、检验试剂、人员操作等因素的影响,检验误差仍然会出现,影响到医疗诊断结果的准确性[1]。以下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实验误差的控制措施,对临床检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误差种类与特征
1.1 系统误差
1.1.1 来源 其一,在操作检测仪器之前,没有对仪器进行重新校核。其二,患者自身的感官障碍所引起的偏差也会影响到检测结果,从而产生实验误差。想要消除系统误差,就必须在技术方面采取措施,或者对检验制度进一步完善。
1.1.2 特征 系统误差是由固定的因素引起的,指的是检验中具有相同倾向的数据偏差。只要影响因素不消除,系统误差就会一直存在,不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并且找不到明确的分布规律[2]。误差大小可以通过测量进行估算,消除影响因素是根治的方法。
1.2 随机误差
1.2.1 来源 随机误差指的是在检验过程中由于仪器、设备、药剂引发的误差,除此之外,也包括检验人员的不当操作,以及不良的环境影响。该误差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此加强仪器、设备、药剂的管理工作,提高检验人员的操作水平,能够有效降低误差发生的概率。
1.2.2 特征 随机误差在变化上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在控制上的难度更大。不过,增加检验次数、提高检验进度,就能够减小这种误差。而且,随机误差的数据具有对称性,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点[3]。
1.3 抽样误差
1.3.1 来源 所谓抽样误差,指的是在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会因为存在变异情况而与总体不符所产生的误差。避免抽样误差的方式是增加样本数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1.3.2 特征 抽样误差与样本数量有密切的关系:样本数量越多,抽样误差越小;样本数量越少,抽样误差越大。
2 误差的排除与控制
2.1 样本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对策 样本在采集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不符合要求,就会导致误差产生。比如对患者采血时,如果手臂刚好事前有过输液,就会使血样标本被稀释,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面对此类情况,检验科室应该从样本的检验需求出发,对操作过程进行规范和完善。同时,操作人员要明确注意事项,保持严谨的态度。
2.2 设备和试剂造成的实验误差对策 对于检验设备而言,提高了检验效率,为医师降低了工作量。但是,在外界环境、使用频率的影响下,必须经常对设备进行校验工作。对于此,应该制定设备的操作管理规定,让检验人员掌握注意事项,从而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按照标准规程进行。还要对仪器进行及时的保养和检修,制定设备保养的周计划、月计划。对于检验试剂而言,应该确保检验试剂是相同的批号和规格,并且委派专人负责试剂的保管,加强试剂的管理工作。
2.3 人为操作造成的实验误差对策 在检验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尽管可以通过复核的方式来降低误差发生率,但工作人员处于繁忙时段,就会顾及不到复核工作。在开展检验工作时,要培养检验人员的职业修养和工作态度。检验人员要对实验误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会议的方式来增强检验人员的责任心,确保检验人员能够了解并掌握操作规程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
2.4 加强检验科室管理是控制误差的关键 通过对以上误差进行分析和排除,要求检验科室必须加强管理工作。第一,分析检验内容的需求,完善现有规程,制定固定的误差控制方案。第二,由于检验工作具有特殊性,要求加强执行过程的监督,在完善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第三,将检验工作的内容和职责落实到每一个检验人员身上,并且要对工作质量负责,科室主管对检验工作进行监督、复核[4]。第四,医院的人力管理部门制定岗位职责评测制度,对检验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评价,以工作质量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采取奖惩措施。
1.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的因素
1.1非病因素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非病因素是除病情外其它生活环境因素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临床医学检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患者没有遵从医嘱亦或者医护人员未在告知工作中疏忽导致其自身的饮食、活动甚至药物服用比较自甶,检验结果也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而患者自身的生理变化和精神变化也能对检验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属于非病因素。除了患者自身,医护人员在采集样本时如若没能按照标准的采集流程采集环境等规定进行,也会导致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不利于临床诊治。样本采集后没有及时检验,也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1.2科研人员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医护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水准是临床医学检验是否标准的重要条件其直接决定了检验过程是否完善,理疗设施运作是否正常。在我国,甶于专业的技术力量较为缺乏,理疗设施也比较落后,使得许多医院检验科室的检验系统并不够完善。许多医院同样缺乏拥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手法的检验人员。因此,在检验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与准确性。此外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时常会忘记检验检测设备是否故障忘记更换检验器皿这些也都是检测结果失去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2.临床医学检验准备措施
2.1检验前的准备措施
首先,临床检验在准备阶段应该准确的核对患者的性命、性别和年龄重要资料,必须准确然后在对取样部位以及患者即将检验的项目进行准确的核实。之后要根据患者自身状况指导患者如何控制情绪并且为患者提供调整生理状态的方法,最后将检验的禁忌与注意事项明确告知,以防患者的疏忽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以血液抽祥为例患者两星期内都应当对自身饮食习惯机型调整整,72小时忌油腻,24小时忌酒精,12小时内要保持空腹,都是医护人员应当叮嘱的事项。
2.2样品的采集
样本的采集是临床检验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使用合格的器材,在样本采集的规定部位进行采集并且及时对样本进行分析。而患者也应当保持适合采集样本的身体状态。比如血液标本采集通常会在清晨进行患者应当保持空腹。采集之前患者应当休息五到十分钟在采集的过程中患者也应当保持一个合适的姿势,并且保持低于六十秒的压脉带。采集部位一般是患者铅笔肘窝正中的静脉,但是具体情况也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
3.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3.1对检验仪器的维护
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是临床医学检验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仪器老化会使检验失去原有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在工作之余对常对相关仪器进行检测,并且对其进行维护保养。对于复杂的仪器应当时刻注重其运行状态,对其功能性的运行也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调整,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当检测出仪器的问题是应当主动修整,让日后的检验工作得以正常运行。
3.2准备检验试剂
检验试剂在检验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医护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制定合适的流程,检验试剂也应当严格的按照说明书中的方法进行配制。临床医学检验中试剂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配制好的试剂也应当严格遵守的操作流程进行放置,如若需要低温状态保存,则应当及时将其装入冰箱。另外较长时间没有使用的试剂在使用前应当对其进行检测避免使用不合格的试剂,如若试剂已无其原有的特性,应当及时更换保证检验的完整性。
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化学、物理方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医学检验技术和检验仪器不断更新,临床实验室工作效率得到稳步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大众健康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临床医学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减少误诊是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评价是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临床医学检验设计质量控制方法的依据。本文主要探讨了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1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评价
基于保证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考虑,临床医学在使用检验方法对患者标本进行检测前,必须采用相应的实验去评价检验方法的基本性能,只有符合临床使用要求的检验方法才能用于临床检验。而在性能评价内容、评价类型与评价方案上,具体分析如下
1.1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内容在性能评价内容上,主要包括:①检验方法的特性。即检验结果可报告范围和检验方法的灵敏度。②检验方法需证实的基本性能。即检验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总误差。③检验方法整个分析性能的其他内容。即特异性分析、建立参考范围及其他必要的性能。
1.2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类型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建议指南ep192中对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类型做出了如下描述:①建立(establishment)。主要是检验仪器制造商在产品研发阶段对其操作性能的规定。②证实(validation)。即制造商为确保其产品性能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产品性能证明工作。③验证。即临床医学检验部门为保证检验方法能够满足临床需要而进行检验方法性能的验证工作。目前,临床医学检验部门多采用6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来评价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该评价方法用数据说话,以科学的分析为依据,简便、直观,是行之有效的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手段。
1.3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方案在性能评价方案上,主要方案流程如下:精密度→准确度→总误差→检验结果可报告范围→参考范围→交叉污染→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
2临床医学检验方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2.1实现检测系统的塑源随着各级临床检验中心对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的日益重视,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实现检验结果准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和保证检验结果的溯源性,而只有检测系统具有溯源性才能保障临床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比性。目前,国内临床检测系统大多未能实现溯源,致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落后于进口试剂。因此,实现检测系统的塑源是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方法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检测系统的溯源主要有两种方法:主要溯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溯源至国际约定的参考方法,包括酶类的检测项目。另一种则是溯源至国际或国内约定的参考物质,包括酶类以外的各检测项目,以通过溯源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2建立临床检验参考体系大量临床医学检验数据显示,在很多情况下不同实验室、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检验结果之间缺乏足够的可比性,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存在检验误差,也会造成重复检查。要现实结果互认,必须研究准确测定技术(即参考体系),参考体系的建立是现实检验结果互认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要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需开展有效的质量保证、评价和控制工作,而开展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具有可靠的准确性依据,此依据即基于可靠或公认分析原理的准确测量方法(即参考方法)和利用参考方法准确定值的参考物质。因此,建立临床检验参考体系,研制多种参考物质,建立多个检验项目的参考方法,并通过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工作的框架下开展的多项室间质评项目,从而实现全国三甲医院和所有采供血机构常用检测项目结果的互认是实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又一重要环节。通过检测结果互认,不仅利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检测重复检查现象,避免卫生资源浪费。
2.3在临床与实验室间“架桥”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分析前变异必然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而避免分析前差错的重要一环是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良好沟通,因此,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系中,应在临床与实验室间“架桥”,加强检验工作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检验质量。首先,加强异常结果的沟通。对于一些与病情不符的检验报告,以及与历史结果差异大的检验报告应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其次,检验科在医院内网设立专门的“检验信息”栏目,提供检验新项目介绍、检验项目一览表、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等具体内容的查询,方便临床医生选择检验项目,同时方便护理人员查询标本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为提高检验前质量打下基础。最后,在开展新的检验诊断项目前,首先征求临床医师的意见,熟悉和了本文由收集整理解临床需求程度和对疾病诊断的实用价值以及患者对检验费用的承受能力,掌握临床对开展新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期望,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有效、合理、经济的检验项目组合、指标“参考范围”、“危机报告值”等。
1检验医学的特点
1.1新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提升了医学检验的科学性:医学检验比起其他的专业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更加的前沿。很多的新技术在医学检验中能够发挥出比较好的效果,让医学检验的范围和精确度得到了提升。像是分子生物学,能够让检验医学的范围得到拓展,除了对疾病的事后判断向预测进行转变,因此可以延伸至治疗领域,对于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具有评估性,让疾病的发展以及流行病学、健康学等等医学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2满足社会的需求,像是基因检测的应用前景比较好:国际社会对于医学科学的发展都是比较关注的,很多的新检验方法不断的出现,让医学检验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代医院中很多的医生都是依靠医学检验来获得患者的病情信息,以便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现代检验医学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而在这一环境下,传统医学检验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现代检验医学在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前提下进行了发展,也获得了发展的契机,这也是近些年检验医学发展如此快速的根本原因。
2检验医学的意义
检验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噶,他除了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之外,还是医生的判断依据,因此联系的是患者、医生和医院这几个严肃,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具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反映。精确的检验能够让评价更加准确,治疗更加有效,对临床用药指导具有帮助,让医疗水平得到提升。因为以上的一些作用推动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检验医学在医学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而且正发生着改变,过去检验医学仅仅是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作用,而如今其逐渐的发展为核心地位,没有医学检验,很多的临床治疗都无法正常开展。
3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临床实验室的重点是在检验质量上,因此检验人员需要和临床科室进行交流和沟通,来解决问题。3.1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1)检验科负责人需要参与临床会诊和病例讨论中,这样能够加强检验科室和临床科室之间的直接交流让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检验医生需要多主动的去交流和探讨,在检验过程中存在疑问的时候,要向医生和患者进行核实,以便更加准确的进行检验。(2)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因为检验医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检验医学的结果是诊断的核心依据,其并非是单纯的数据提供部门。以前检验可是一直都是作为辅助可是存在,而如今,检验科室应该被重新定义,其地位得到了提升需要参与到诊断中去,通过精确的诊断来为临床提供参考检验,而且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主要依据和核心依据,这样的地位是过去所达不到的。(3)丰富临床知识储备,提升临床意识: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是单向的,应该是双方面都给予重视,培养良好的意识,掌握丰富的知识。检验科室一方面要对自身的管理进行强化,同时还要对临床意识进行强化。实验室工作的目的应该包含了为临床提供一些资料需求以及信息,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实验室人员专注于技术研究,他们往往缺乏相关的临床知识,这就导致了临床和检验之间的断层,失去的联系的桥梁。所以检验科需要对目前的人员结构以及人才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引入医疗系的毕业生来让检验科更加的贴近临床部门,安排检验医师的岗位,让临床和实验室之间具有比较直接的沟通和联系。3.2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临床医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检验的了解来将检验项目合理的搭配,来提升检验的有效性。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不需要将全部的几十种物质标本逐一的检测,不仅是时间的浪费,更加是财力和人力的浪费。所以临床医生在检验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上,需要注重关联性,这样通过知识的交互,才能够让临床医学更加有针对性,促进两者的共同提升。刚刚毕业的医学专业学生,因为目前的检验项目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停留于表面,对于很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都一知半解,甚至不知道,这样就导致了临床和检验之间的脱节,检验使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临床无法掌握其效果,这样是对科技应用的不力,也是临床效率提升的阻碍。所以对临床也好,检验也罢,相互之间对于新技术和方法的相互学习和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相互渗透才能够相互融合,两者的紧密结合对于患者的治疗来说,具有促进意义。邀请检验医师来临床科进修讲座,对其进行新项目新技术的讲解,让临床医生对于检验项目有更深的认识和比较。
4总结
医学检验和临床医学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一方单独的发展都需要另外一方的配合和渗透,因此两者的联系性比较紧密,治疗和应用的时候通过对彼此的了解来更加好的选择使用。两者之间需要更加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够让结果更加的精确,这也是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让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优秀。
作者:沈福利单位:七台河精煤公司总医院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沟通;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0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39-01
1 引言
现今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 检验人员与临床科室沟通的意义
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决定报告能否发出,检验科应积极参与临床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指导临床。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此情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应用过速率法座测定的检验人员都知道由于其灵敏度高于过去的赖氏法,使得临床医师很难适应,如今的血液分析仪测得的直方图、MCV、MCH、MCHC、RDW 等对血液病有很好的诊断意义,而有的临床医师仍仅会应用个别项目,许多药物及生理性波动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而临床医师又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
3 扩展检验医学的涵盖
当今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入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 14C 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淬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 DIC 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 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4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4.1 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 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
4.2 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4.3 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4 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5 检验人员与临床科室沟通的必要性
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对话。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决定报告能否发出,检验科应积极参与临床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指导临床。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此情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应用过速率法座测定的检验人员都知道由于其灵敏度高于过去的赖氏法,使得临床医师很难适应,如今的血液分析仪测得的直方图、MCV、MCH、MCHC、RDW 等对血液病有很好的诊断意义,而有的临床医师仍仅会应用个别项目,许多药物及生理性波动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而临床医师又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
6 结语
检验科医师与临床医师主动沟通,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 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的形势,重构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是摆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本校于2013年开设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改革,回顾对重构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的体会与思考。
一、明确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
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地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医学检验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并且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教育中还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学制短、任务重,要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又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需要在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必修课程学时过多,让学生能够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适应临床第一线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校的四年制课程设置如下:
1.注重人文教育,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论、邓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卫生法学等。
2.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打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学等。
3.大类基础医学课,为专业学习打下医学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内科学,外科学总论等。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深入,开设基因诊断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
4.根据检验专业特点,开设专业教学课程,包括:血液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检验仪器分析,临床检验学,寄生虫及检验,检验专业英语,输血与输血技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覆盖医学检验各个方向的专业课程。
三、加强临床实习,增强实践技能
根据医院检验技师岗位的要求,现在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系列,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归于医学技术类就是适应这一实际需求。加强临床实习,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适应新的医学检验发展形势的人才。具体分阶段进行:
1.在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以各医院检验科及试剂、检验仪器生产企业为依托,时间2周左右。在第三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CBL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常见的检验指标,使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对临床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了解医学检验内涵及发展。
2.强化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安排在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进行。针对专业实习要求、医学检验综合技能培训等项目进行。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3.临床实习强化检验的综合技能。在第4学年进入临床实习,时间52周。其中10周设置为临床内科实习,使学生对临床对检验的需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32周检验专业的轮转实习,在此期间加大力度训练检验的操作技能,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检验结果及掌握其临床应用的能力。10周设置为毕业论文撰写,在临床实习开始,针对每位学生安排一对一的实习指导老师,在进入专业实习时即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课题设计,提交开题报告,由实习单位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估。让学生经历从选题方向、查阅文献、确定方案、着手实验、反复验证,再到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一系列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严格专业出科和毕业综合考核。各专业出科考试安排在某个专业轮转结束时,如该生轮转完生化检验,则在出科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录入实习综合考评表。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毕业综合考核,毕业考核主要为论文答辩,成立答辩委员会,专家根据论文实际工作,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设性建议,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论文设计,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培养基本的科研思维并巩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
四、结语
检验医学是现代精密的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较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外延已经扩展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和产品营销等[3]。
对于新形势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培养,尤其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必须进行高效的课程体系整合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借鉴较早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学院校的先进经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4],为全面推进医学检验四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候振江,李红岩,李吉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2):4-7.
[2]陈敏,胡建达,林孟戈,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7(2):66-67.
【关键词】 临床学、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98-02
几十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取得了稳健并且快速的发展,随之一起发展的循证医学也在临床医学中起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临床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发展,检验科不再是以往的辅助科室,其渐渐的在与临床相关联,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医学检验是一门运用科学的现代物理化学知识和手段来进行医学诊断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实验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医学检验涉及了基础医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等诸多的科目,运用这些学科可以快速的准确的为疾病提供诊断的确实依据,是现代医疗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一 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检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便在中专卫生学校开设了医学检验的专业,借此培养初级、中级医学检验相关人才。1983年有相继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了本科医学检验的专业,并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医学检验相关高等人才。直至今日,我国的医学检验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完成,形成了一套专业的人才培养渠道。现已经形成了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这种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临床检验医疗事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并使得临床检验人员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普片的提高。
我国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但部分学科以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质控体系。目前,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和分析后质控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良好发展,其已经可以基本的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经济增长,我国也在大力的运用国际信息技术交流,学习和引进医疗发达国家的先进专业技术和检验设备。
二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管理的不合理:目前,许多医院的资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好,其具体体现在:人员编配不合理(存在部分岗位人员配置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和医疗设备的编配不合理。人员编配不合理导致了检验队伍的松散,相互之间不能形成有力的合作,检验过程存在着误操作和不合理,导致了检验结果的误差。而且这种人力资源编配不合理现象还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同一医院内重复配置人员设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人员配置的分散,还会使得整个体系得不到统一的管理,使得医院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
2.2检验医学理论体系不全:虽说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医学检验领域在发展上主要集中于硬件的建设上,更加倾向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反而忽视了对于检验医学理论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的医学检验只能算是“实验医学检验学”其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新的理论体系。针对医学检验问题上的科研能力较低,相关人员的创新(科研)意识淡薄,这种现象已经阻碍了检验医学的良好发展趋势。
2.3质量控制不到位: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其还可能误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给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质量控制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重视,但部分检验人员因为现代化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开始逐渐的淡薄对将质控工作的重视。
三 临床医学检验未来的发展趋势
3.1提高人才素质:我国的检验医学正向着信息化、自动化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和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检验人才。首先,临床医学检验的检验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中包括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物理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其次,临床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设备操作技能,设备操作的规范可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最后在教育上还应当进行引导,努力扩宽临床检验人员的相关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当对其它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
3.2加强信息化建设:新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是新世纪的发展趋势,目前许多行业都运用了信息化,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临床医学检验领域中建立以收集加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已是必然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实验室的将会采用更多的自动化方式传递检验结果,并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将检验结果传递与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甚至实现院与院、市与市和国际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促进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3.3向自动化发展: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检验科室的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都是单机的自动化,而发达国家的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相连的机器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即为自动化。所以,为了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和检验结果,我们也必须向发达国家看齐,实现检验的自动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检验学的提高,很多以往靠人工进行的检验科目现在也逐渐的被自动化仪器所代替,其检验的速度和检验项目的数量都比以往要大大的提高。这便是我国未来医学检验工作在设备上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万本愿,吴茂红.医学检验前后质量控制的剖析[J].江西医学检验杂志,1999,17(3):169
[2] 王前,郑磊,曾方银.加强临床实验室与临床交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67-69.
[3] 张美和,宋文琪.应重视检验与临床的交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9):880
1医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内容多种多样,从内容上看,包括尿液检验、血液检验、粪便检验、检验、羊水检查、前列腺液检查、脑脊液检验、胃液检验、引导分泌物检验、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检验,根据检查诊断活动、检查项目领域、检查技术内容的差异,检查方式也有所不同。医学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对于临床诊疗工作有重要影响,细菌鉴定、药敏实验等,都关乎着临床诊疗工作的成败。
2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现状
现代化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强调多学科的配合与渗透,满足检验工作的要求,检验工作是一门综合化的学科,各类单项学科技术对检验工作都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就现阶段来看,临床医学检验不仅可以应用在医学诊疗工作中,在保健、卫生预防、康复领域也有广泛的使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诊断工作也实现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在规模建设、机构设置还是普及率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统一化的管理机制,制剂管理、仪器配置、实验室设置、科室管理上还存在漏洞,导致医学检验时常发生错误,此外,各类新技术的诞生也对临床检验人员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需要针对临床检验工作的要求进行改善,发现间题、提出间题、解决间题,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
3提高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措施分析
3.1提高临床标本的采集质量
在临床标本采集前,要核对好患者J胜别、姓名、待检验项目,向患者解释相关注意事项,保证检验准确性。以血液标本的采集为例,在采集前,要控制好受检者情绪的稳定性,保证标本、注射器的清洁和十燥,避免在血肿部位采集标本,在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空腹时间以8h为宜,避免超过16h,不在输液同侧采血,避免输液稀释受检者血液。在采血时,受检者采取卧位与坐位,先使用酒精擦拭消毒,待酒精完全十后,再采集标本,及时加入抗凝剂。对于尿液标本的采集,要叮嘱患者避免服用抗菌药物等禁忌药物,保证标本的新鲜,控制好尿液PH值,避免检验结果出现误差。检验单应该注明患者的详细信息以及申清检验的项目、标本采集的日期时间、化验的日期和时间等,检验科要建立完整的标本采集手册,将具体的标本采集方法、运送条件、保存方式、注意事项、患者责任等做出详细说明。医学检验只有系统化、规范化,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十扰因素,才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3.2注重检验与临床诊断的沟通
作为检验人员,要加强与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证每一位医生都可以了解具体检验项目的方法和含义,如果发生异常,要及时将消息传达给临床医生,与其一起讨论异常结果的产生原因与对策。此外,检验人员也要积极学习,听取临床医生的建议和意见,完善自己的检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3.3保证检验质量的控制水平
在检验之前,要检查各类检验仪器的备用状态,严格按照仪器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胎临床检验造成误差。对于试剂的使用,首先要保证试剂质量,检验工作结束之后,要加强仪器的保养和维护,详细记录仪器的维修和使用情况,提高检验管理工作的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J胜,为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依据。
3.4促进医学检验成果的转化
各个科研机构、医学院校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成果的转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学检验技术水平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间题,各个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宣传,针对部分企业缺乏成果转让费用、缺乏专利的间题,可以采用技术入股的形式,降低转让门槛,开拓科研机构与大中专院校的经费来源,保证研究工作可以得到顺利的开展。
关键词:检验;临床沟通;意义
新技术和新设备以及新方法在检验实验室中的使用,使得临床检验发展越来迅速。检验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也是紧密联系的,检验人员根据医生检验医嘱开展检验工作,而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长久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检验人员和医生之间并没有形成充分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医生对检验结果可靠性以及检验人员对检验申请合理性、分析前环节影响因素的相互质疑。本文对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与互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1 检验科和临床沟通的现状
1.1检验项目申请问题 临床检验项目的申请主要有以下方面:申请单中患者临床信息不足,导致检验人员无法根据相关信息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特别是在某些异常结果出现时,检验人员无法结合临床患者的相关信息分析异常结果的出现原因是由于患者病情变化引起还是检验过程中的错误引起;部分临床医生因为不了解检验医学的最新进展,不了解各种诊断实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选择实验项目时没有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不能根据病情选择最佳的实验项目及其组合;对分析前质量控制质量中对患者准备的要求了解不够,不能有效指导患者做好采集标本前的准备。
1.2 标本采集及送检不规范 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忽视了生理性的变异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采集的标本不具有代表性[1];抗凝管标本的数量不足;使用的标本容器不符合规范;特殊要求标本未安要求采集运输等因素都会对结果的准确向造成影响。标本采集和送检环节涉及医生、护理人员和转运人员,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规范都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单独由某个部门协调检验过程的结果并不好。因而,检验项目所涉及到的项目申请以及标本送检和结果解释等方面的问题还没得到解决。
1.3检验与临床沟通不足 临床和检验的沟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知识结构不对称[2]。而且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培养的体系是独立的,检验医学以及临床医学之间没有相互渗透,导致两者之间的知识结构不对称,严重影响了两者的沟通[3]。临床医生在诊断中对检验数据的依赖性增强,而对实验诊断新进展了解不够,不能够合理运用实验诊断新项目和新技术指导临床医疗工作,不了解检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忽视试验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检验人员缺乏临床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对某些检验结果异常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不足,也是造成两者沟通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现象的存在容易造成检验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和推诿,增加产生医患纠纷的风险。护理人员缺乏对标本采集重要性的认识。当前,标本采集的工作往往是由护理人员完成的,但是其护理学教育中涉及到的标本采集规范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欠缺,护理人员没有经过检验标本采集的培训,容易造成采集标本存在质量缺陷。
1.4不懂得沟通技巧,缺乏沟通的途径 临床医护人员与检验人员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职责范围,缺乏相互沟通的意识和途径。很多医院的检验人员仅仅把自己定位于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对于临床医生提出的咨询以及疑问没有足够的解答能力,医护人员只关注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对检验过程各环节对结果的影响重视不足。同时沟通的技巧的欠缺也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有效的沟通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关注与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及时提出补救及预防改进措施。
2 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意义
2.1加强检验和临床的沟通可以减少误诊 在检验的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检验结果和诊断不相符的情况,如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没有出血表现,但是使用常规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检测却显示血小板有减少,通过和临床医生沟通,采用末梢血检测即可排除。目前,一些检验的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的过程中,临床大量使用维生素C可造成血糖检测结果大大低于实际血糖水平,改用己糖激酶法即可排除维生素C的干扰。因此,在检验中如果发现和临床的诊断结果不相符的情况下及时临床医生沟通,共同分析原因,获得合理的解释,减少误诊机会。
2.2 检验和临床沟通可以强化分析前的质量管理 文献报道,实验室误差中分析前因素带来的误差占总误差的比例高达70~80%[4]。合格标本是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抽血部位不当,抗凝剂和血液比例不正确、溶血标本等都会导致结果的不可靠。建立检验科和医护人员进行沟通渠道,制定标本采集技术规范,提高标本采集的合格率,才能使得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减少到最低。
2.3共同沟通解决问题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前提。对医生提出的有关检验结果的质疑,检验人员应该认真的核实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向临床医生提出合理的解释和意见。临床医生对检验的结果要全面分析,在考虑病理因素对结果影响的同时,还应熟悉生理因素、饮食、药物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5]。对于有疑问的检验报告,医生和检验人员应及时交流,共同分析,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减少医疗纠纷。
3 结论
做好检验和临床的沟通是长期的工作,从目前形势来看,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相互沟通仍需加强。一方面,检验科可以通过讲座、建立临床咨询机制、编撰临床检验手册等方式向临床介绍新项目、新技术以及检验前,指导检验项目在诊疗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临床科室也应当鼓励检验人员参加会诊、病例讨论、临床科研等工作,提高检验人员的临床应用水平。从医院层面来说,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建立低年资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相互到科室轮转的机制,以弥补其相关知识的不足,共同提高技术水平。检验人员只有积极和临床医生配合,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良好工作氛围,才能提高检验质量,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6]。
参考文献:
[1]顾兵,童明庆,潘世扬.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促进医学发展[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2011:061.
[2]张进贵,李伟.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探讨[A]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Laboratory Medicine):2009,8:1.
[3]汪付兵,黎锦,杨桂,等.临床免疫检验实习带教中注重学生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22:3091-3092.
[4]从玉隆 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 27(8):48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