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13:59: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社会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牧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中典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与日俱增,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在很多大型牧场及社会的管理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制约性因素,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创新化社会管理的理念出现在人们面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了我国产业结构发生着转型,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渐的浮出水面,传统的社会管理必然要被创新的模式和管理方式而取代。
关键词:
富裕牧场;创新;社会管理;探析
以富裕牧场的发展为例,从该牧场组建成功至今,大大的改变了周边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和牧场的壮大无不给周边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在时间不断推移的过程中,富裕牧场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人员的集中化和矛盾的增多无不成为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于当前的发展格局,想要实现富裕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在社会管理工作上实现创新化管理。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背景
近些年来,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当前时展中最热的话题,并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在2012年的人大会议中,第一份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文件正式出台,这代表着我国正向着创新的社会管理迈向新的一步。黑龙江占据着全国三大垦区之一,在黑龙江垦区当中,有着属于全国最大的农场群,这些农场的建设与发展为黑龙江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农场长期经营的发展的过程中,也相继的出现了很多关于社会管理的问题,不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更影响到了各职工的幸福指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农场的社会管理面临着创新化的改革。富裕牧场位于齐齐哈尔市的富裕县境内中,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牧场经济发展进程也在逐步的加快,牧场中的居民几乎都集中居住在场部,人员过度集中,再加上居住人口结构的复杂化,为牧场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传统单一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和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时代和环境的发展,实现牧场创新的社会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富裕牧场面临的社会管理现状
富裕牧场是由三个牧场合并而成,由最初的贫困状态,在几年的发展和领导的带领下,富裕农场慢慢地得到了改观,富裕牧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经济的迅速提升,同时也促使了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员众多的地域必定会因人员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出现很多社会管理的难题,然而富裕牧场所处的社会管理模式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整体幸福感下降、社会矛盾增多是富裕牧场面临社会管理最为突出的问题。从人们幸福感的角度出发,这个词汇也是近些年被广泛提出的,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所知,导致人们幸福感不同的问题所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社会的保障制度、公平正义的社会、民生问题的合理化解决。总而言之,一个能够为人们创造出高度幸福感的社会,一定都合理的解决了以上出现的问题。新时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口碑,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的时期,和传统的时代相比,新时期中社会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转变,无论是从工作的内容上,还是从工作的对象以及要素之间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自然的让国营牧场的社会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国内研究人员王占龙曾针对某个大型牧场在管理的模式和体系上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影响牧场创新社会管理的因素在于:人们的责任意识淡薄;其次就是缺少专业化的素质团队;相关的领导及部门的工作模式过于独立;缺少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牧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企业和社会性质的统一体,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制度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革,关于牧场的创新化社会管理问题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试点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众多研究人员在多年的实践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牧场想要在当前的时代中实现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达成与时俱进的、创新化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问题中出现的矛盾。
三、富裕牧场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
想要实现富裕牧场的创新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为管理模式的创新,而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是完善管理社会管理模式的重点内容。所谓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指的是在当前管理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新鲜的管理元素,例如创新化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人性化及创造性的管理手段等等,只有社会管理模式实现了创新,那么离构建全新的是社会管理体制就更近了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化社会管理,不仅应该包含政府及领导的有效协调机制,更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主,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创新的社会管理更应该综合政治、文化和经济三大方面从而实现公共的服务。创新性管理模式的构建虽是解决牧场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问题,但是最为重点和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刘中起(2011)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曾经指出,在实现创新的社会管理过程中,相关的部门和领导应该将人们的基本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在进行政策或改革决断的时候,应该积极听取人民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意见,并满足知情人和管理对象的基本权利,真正的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汪勇(2012)对创新的社会管理也提出了相关意见,他认为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管理的过程中合理的协调利益之间的关系,并维护好社会及生活中的公平和正义,进一步推行国家的民主及法治化建设,以此为人们的基本生活做到良好的保障,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主动的处理好社会之间的矛盾,消除两极分化制度,实现区域和城市的共同建设及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创新化的社会管理。实现牧场的创新管理更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群众的智慧往往是社会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财富,相关的管理单位应该拉动企业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激发出社会中的活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公众化的参与,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管理的公平性原则,设想一下,在当前牧场管理和发展的背景下,如果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可以有效的解决掉人民群众与管理者之间出现的矛盾,原有存在的矛盾消失了,也就让人民群众得到了自给自足和满足的生活状态,那么这样的社会创新管理也就真正的达到了实际的管理效果。公众的合法权益和基本权利的保障并不是简单的几个社会活动就能完成的,应该围绕这个问题制定相关的法规及制度,特别是在政府及管理部门要采取透明化的管理体制,并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去执行,创新的社会管理是建立在法治化框架基础上而实现的,贾宇(2011)曾经说过,任何一种创新的社会管理只能建立在法治框架内才能实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样的创新管理才具备长期有效的生命力。
四、结语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创新的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时代革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多,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时展的需要。富裕牧场的创新化社会管理同样如此,面对着时下最为严峻的社会矛盾以及出现的各类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创新管理的一切准备,完善各项创新管理的制度,管理人员更要积极的吸取更多的创新化管理元素,时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主,促使社会及人民之间的协调发展。
作者:陈波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夏元秋;杨永生.富裕牧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中国农垦,2012,(8):51.
[2]张辉.红光农场创新社会管理探析[J].农场经济管理,2014,(1):65-66.
[3]王义昭;王千六;丁锋.建设“互联网+牧场”以信息化助推现代乳业新发展[J].中国农垦,2015,(6):8-10.
关键词:社会管理 创新 探索思考
2011年2月19日,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标志着我国从“十二五”起进入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自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我们国家在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1.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繁重任务和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发生变化,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社会管理组织不适应。原有单位管理功能弱化,新的社区管理功能不完善,社会成员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低,社会管理缺乏组织依托。
(2)社会管理职能不适应。大部分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相继剥离并让渡给社会,而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建立,社会问题自上而下的解决遇到了“断裂层”。
(3)社会管理体制不适应。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变,既是社会管理单元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的转变,也是社会管理网络从工作场所到居住场所的转移,为适应社会流动加快趋势,必须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1.2随着社会结构剧烈变动,不同群体的管理难度显著增加,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阶层结构变动带来社会整合难。社会分层体系1走向复杂化、多样化,不同的社会主体力量内部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
(2)城乡结构的变动带来社会管理难。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了城市人口的高集中度和高流动性。
(3)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社会服务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大量出现,搞好就业服务面临新课题。
1.3随着利益格局调整重塑,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利益的多元主体不断引发社会矛盾,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中出现了新的利益分歧和利益冲突,这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
(2)利益的变化曲线深刻影响社会心态,当前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更多的是结构性调整,既有你多我少的问题,也有你增我减的问题,过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是“既患寡又患不均”。
(3)利益的差距拉大容易隐藏社会风险,在利益格局重塑的过程中,“铁饭碗”破了,社会失落感增强;“泥饭碗”多了,社会平衡感打破;“大锅饭”少了,社会归属感减弱,一些人甚至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情绪失常,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实践活动,必须全面把握、统筹推进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促进服务与管理融合,建立健全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2.1强化社会管理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不断在健全服务体系中丰富社会管理内涵,在完善服务模式中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在突出服务重点中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2)坚持社会协同、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的协同参与和自治互律作用。
(3)坚持统筹兼顾、依法管理。既统筹各方利益诉求、兼顾各方群众关切,又依法回应社会诉求、保障社会权益。
2.2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1)加强组织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政权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自治组织建设。
(2)优化社区服务夯实社区基础。坚持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使社区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沿、构建和谐社会的阵地。
(3)提高工作水平夯实工作基础。改革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综合管理服务格局。
2.3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1)构建法治化的制度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推进严格执法,保障公正司法。
(2)创新人本化的保障体系。坚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创新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实现政府尽责服务、社会志愿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相衔接。
2.4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1)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创新社情民意表达方式,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2)健全情绪疏导机制。认真研究社会心态,积极回应人们关切;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及时疏导网络民意。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推进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着力
3.1围绕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着力“治安”
公共安全是社会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责任制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3.2围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着力“治差”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口管理的重点是流动人口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大量流动人口的服务需求,积极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好服务环境差、服务功能差、服务水平差和服务效率差等方面的问题。
3.3围绕民生权益保障管理着力“治难”
社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就是民生和权益的保障问题。社会管理加强了,民生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民生权益保障了,社会管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当前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社会管理创新在当下已经不是什么网络词汇,更不是什么热门概念。2011年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当今,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才能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社会管理创新”被“千呼万唤始出来”。那么如何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深入研究、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并得以全力推进的重中之重。
北京市东城区依托统一的数字化社会管理平台开展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社会管理的快速反应和社会服务的快捷高效;朝阳区打造了“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改进了公共、公益、便民服务途径和手段,实现了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与社区服务效能的科学配置和功能优化;海淀区加强舆情调查,发挥了统计部门情报功能和服务功能,实现了为政府及时洞察民情民意、制定决策的服务目标。
每一个走上现代社会发展之路的民族国家,不仅要通晓“富国富民”之术,更应谙熟社会创新和社会建设之道。
因此,社会管理创新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各级政府科学谋划,积极应对。首先,要继续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其次,要重点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同时,还要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应该说,社会管理创新是一座桥梁,是一座连结民心、顺乎民意的桥梁;社会管理创新更是一个舞台,是一个集政府之精华、展社会之繁华的舞台。让我们共同期待社会管理创新走向更加成熟,成为构筑和谐社会的坚强基石,成为圆百姓安居乐业之梦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社会组织 源头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67-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去年经济总量已经达到47万亿,人均超过5000美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活力蓬勃迸发,社会矛盾也不断凸显。这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艰巨的任务、严峻的挑战,这就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与时展特征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一、以公共服务为中心,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到发展型社会。在这个发展的新阶段,多数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转向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相应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开始快速增长,就业、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标准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求吃好,更要吃得健康和安全,不仅要求享受到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资源,更要享受到优质资源。这些年我们各级政府加大了公共产品的投入,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目前人们所需要的公共产品还存在着大量短缺。目前,上学贵、看病贵、养老无保障、就业难、房价高等公共产品短缺,取代私人产品短缺,成为城乡居民普遍面临的生活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变化,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第一,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提高公共产品供给。7月份,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公共基本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在这个《规划》中,鲜明地提出了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理念:“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这就需要政府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到发展成果。
第二,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在这些不均衡问题中,最突出的是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根据世界银行报告,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我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公平公正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实现了基本的公平公正,社会才会有稳固的基础,因此政府要通过一系列政府的实施,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对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扶持,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等,逐步推进城乡、区域间、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实现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多元治理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们要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这个新格局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治理结构,更加注重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实现社会管理的多元治理,首先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但是政府的主导不是全能的,需要调动、组织社会和公众的力量。长期以来,“全能型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挤压了社会发展的空间,造成了社会自治能力很薄弱。比如,社会组织,现在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比较缓慢,数量少,规模也比较小,以每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为例,发达国家一般超过50个,如法国110个,日本97个,美国52个;发展中国家一般超过10个,如新加坡14.5个,巴西13个,而我国还不到4个。
提高社会自治能力,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要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以非营利性为特征,以公益性或互益性为活动方式,独立于党政体系、企业之外的正式组织。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组织是政府职能转移的承担者,是增强社会自治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力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又能在一定范围上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政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包办一切,把一些具体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交给社会组织,政府只管一些社会组织不愿意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
其次,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单元和细胞,社会管理创新要在基层覆盖,就要通过服务来实现。因此,政府要将各种资源下放到社区,让社区真正有资源、有能力实现自治,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社区服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的一条贴近百姓、服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化服务新路子。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我国的社会成员逐渐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人,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的多方面需要给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积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扩大公众参与。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众参与。从公共政策制定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地尊重、吸纳、体现民意。只有公众在政府决策过程中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政策的出台才会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在信息高度开放、公民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政府的公共决策要充分征求百姓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保障了民权,也沟通了感情,一个经过协商的流程做出的决策一定是矛盾最少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能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如果决策部门珍惜并且善待善用这些智慧,公共决策会更加完善。
三、加强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和能力,首先要做好源头治理的工作。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防患于未然。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与成果共享,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把蛋糕做得更大。同时,要把蛋糕切好,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的生活改善了,幸福指数提高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从社会管理本身来讲,就是要构建源头治理体系,使关口前移,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从现在多发凸显的社会矛盾看,从触点多、燃点低的社会问题看,最主要的根源就在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完全落实到老百姓的民生福利上。民生保障的实现首先需要合理配置公共财政,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配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公共财力和资源更多更好地用于民生建设,以满足民生需求为目标,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关注民生。其次,民生的保障需要与时俱进,让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能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升,让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有平等的机会进行自身发展。第三,要大力发展经济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是发展。经济不发展,就失去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公共财政理念也将变成无本之源。经济发展必须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一、整合资源,统一搭建社会管理平台
奉化将“六台合一”,设立市民情会办中心,并根据发现、研判、处置等社会管理环节相应设立了受理部、办理部、舆情部。将原有的12345市长电话、81890求助服务中心、96178廉政投诉中心、市委宣传部网管科、市公安局网警大队、奉化新闻网部等社会管理资源整合为市民情会办中心。其中,受理部由12345市长电话与81890工作人员负责管理,通过24小时值守的热线电话和电子信箱等统一受理群众各类来电、来信及网上;办理部由原市长电话与96178工作人员负责,将受理部移交的各类来电、来信等向相关部门转办、会办、自办、督办,并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对办理事件进行督查等。舆情部由宣传部网管科、公安局网警大队、奉化新闻网部工作人员负责管理,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引导和处置工作。
“六台合一”是集收集、研判、引导、服务、督办等功能为一体的政府社会管理平台。通过“六台合一”整合,民情会办中心集中融合了民情搜索、投诉处理、办理督促、协调查处、政策咨询、求助服务等功能,实现了广泛搜索社情民意信息,快速回应各类投诉咨询,严肃依法落实督办的统一,有效解决了群众多头投诉,相关部门多头处理、相互推诿等现象,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成为快速反应高效服务的便民服务综合热线。
二、先行先试,探索新领域社会管理创新
大量增加的流动人口成为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奉化市在实践中闯出一条通过公寓式社区化管理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模式。
奉化通过企业化运作方式在工业企业和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西坞镇集中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为区内企业务工人员提供住宿和生活服务。同时,在外来务工人口公寓式聚居形成的新社区――力邦村,成立全部由外来人口组成的居委会并采用自治方式运作,由外来务工人员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种以“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外来人口适度规模集中居住、村民自治管理”为特征的“力邦模式”,成为了奉化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张新名片。
在此基础上,奉化市针对流动人口中的城市拾荒者――“破烂王”特殊群体,创新管理思路,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改“驱”为“疏”,通过建造拾荒者公寓,实行拾荒从业人员集中居住、集中作业、集中经营和集中管理的模式,对拾荒者实施公寓化、规范化、社区化“三化”服务管理,有效地加强了对拾荒者群体管理引导。
以力邦社区、拾荒者公寓为代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把大量“社会人”纳入社区管理,使其成为“社区人”,实现了社会管理由体制内循环到体制内外互动的工作模式,实现了有限的政府管理、有效的企业管理和有序的自治管理有机结合,
三、社会参与,发展志愿者队伍
奉化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志愿者参与的工作制度。奉化市积极探索借助和引导社会力量融入社会管理的思路,把建立工作志愿者队伍制度列为社会管理创新的自主试点项目,成立志愿者制度指导组精心组织实施,通过志愿者队伍并让志愿者参与陪访接待、包案化解、结对帮扶、案件督查、民情反馈等,帮助解决大量难题。
奉化市坚持自愿参与、好中选优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募公益事业心强、群众威望高的志愿者。志愿者制度指导组不定期对志愿者开展培训,使其掌握必要政策、法律知识、工作技巧,提高专业素养。坚持学以致用,适才选人的原则,指导组有针对性地安排合适志愿者参与陪访接待、包案化解、结对帮扶、案件督查、民情反馈等,通过实践锻炼和发挥志愿者才干。
奉化市镇两级志愿者已参与化解征地拆迁、环境整治、劳动社保等疑难问题150余件220余人次,已单独解决或帮助协调事项30余项,提出合理建议36条。志愿者不仅仅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调处矛盾纠纷,更是代表人督促各职能部门尽快、尽善地办好案件,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督促党政机关转变作风, 发挥了联络员、服务员、协调员、监督员、宣传员的“五大员”作用。
四、警调对接,打造基层矛盾化解新平台
奉化市全面实施“民调入所”工程,在基层派出所设立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建立完善“警调对接”机制,形成公安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一)基层派出所设立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
全市12个派出所均建立了调解中心,14个警务站设立了调解室,落实了专门办公场地,配齐配全各类设施,使驻所调解室达到“五有标准”,即有房子、有牌子、有标识、有人员、有台账。同时,加强调解室规范化建设,统一调解室的外观和标识,提高“警调对接”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充实调解工作队伍力量,全市共招聘专职调解员36名。同时,每个派出所由1-2名民警为专(兼)调解民警,主持调解室工作,加强对外联络衔接。调解员上岗前均进行培训,并进行资格考试,经考试合格持司法调解员证件后方可上岗。
(二)理顺关系,规范“警调对接”机制,建立“二三四”工作模式
建立二级对接机制:采取派驻或联动方式,实现基层公安派出所与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接,社区(村)警务站(室)与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接。派驻式由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当地公安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派驻人民调解员常驻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动式由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与社区警务站(室)联合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调解地点一般选择在社区(村)社会服务中心、警务站(室)或辖区其它合适场所。
严把三道工作流程:针对“警调对接”工作受理、取证、移送、交办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工作纰漏,制定了先期处置、分流调处、后续处置三个层面工作要求。第一层:先期处置。派出所接到群众110报警后即开展先行调解,及时固定搜集相关证据。其中属于民事纠纷的,及时告知当事人到公安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调处或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纠纷。第二层:分流调处。对可以调解处理的现行治安案件、适用和解的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纠纷和其它当场难以调解的各类纠纷,严格依法调处。当事双方愿意调解的,处警民警在依法做好调查取证后,报派出所负责人审核后,移交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第三层:后续处置。对可以调解的治安案件和适用和解的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纠纷,调解成功的,由责任民警及时办理相关手续;调解不成的,责任民警及时报请终止调解,由公安机关依法作出处理,并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其他民间纠纷,调处成功的,由人民调解员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建立四项调解制度:一是建立公开调解制度。对外公开“人民调解室”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和调解人员基本情况,方便群众上门办事,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按照“警调对接”机制有关要求,落实纠纷排查预警制、先行调解制、现场取证制、移交督办制、办结报告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三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统一采用《案件受理登记本》进行登记,案卷制作采取全市人民调解案卷统一模板;四是建立调解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督促人民调解室及时开展调解工作,及时掌握公安机关负责的调解案(事)件进展情况。对于重大疑难一时无法调处的纠纷,及时向领导或上级报送信息,使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纠纷,避免矛盾的扩大和激化。
据统计,“警调对接”分流公安110接处警矛盾纠纷类警情数量达30%,各类纠纷案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7.7%,顺利调解了一批重大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经济纠纷、意外死亡等易引起的各类纠纷。
关键词社会管理 , 创新 , 科学化水平
Abstract: in February 19, 2011, the provincial or ministerial main leading cadres and its innovation project social management in the workshop central party school each class, President hu jintao in KaiBanShi published on important speech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ocial management scientific level,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ystem of social managemen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is "short board", social management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hort board". Social management many problems in restric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1025" period of the target of the task, especially a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to a large extent depends on social benefit relations coordin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social management as a times topic, increasingly highlights its challenging, urgency.
Keywords social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scientific level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准确把握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
首先是谁来管理的问题,就是社会管理的主体问题。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已经提出要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同志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四位一体,有机联系,不可分割。政府必须告别传统的“单打独斗”的行政思维,要借助社会其他主体在资源、信息、技术甚至是机制上的优势,搭建公共问题处理的公共治理架构,最终促成公共问题的妥善解决。
其次是管理谁的问题,就是管理客体的问题。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因此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社会管理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或者说社会管理的界限在哪里。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管理的七项具体任务: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三个“最大限度”,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上述主体、客体、任务、目的构成了社会管理质的规定性,成为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管理区别于其他含义的社会管理以及其他管理的显著特征。
二、发挥各类社会主体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一)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由经济主体型和投资型政府向公共管理型政府转变,由单一的不全面的发展观向科学的发展观转变,以 GDP衡量政府政绩向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置于更重要的位置转变。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就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我们谈到管理不要认为就是高高在上地管制别人,而是要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也是把握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需要。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扎实推进我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取得实效。
统一战线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管理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质、目标、任务上具有一致性。全区统一战线各部门(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立足统战工作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拓宽统战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渠道,切实提高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参与和服务中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作用,以促进社会和谐和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要积极发挥统一战线智力密集的优势,组织各派、党外代表人士加强对现代社会管理知识的学习。宁夏社会主义学院担负着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方针政策宣传“三个基地”的重要作用,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纳入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对党外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强化对现代社会管理规律的研究、探索,不断推进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区社会和谐稳定、充满活力作贡献。利用统一战线的“人才库” “智囊团”以才引才、招才引智,引导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承接部分政府职能等,努力在统战工作领域形成品牌集群。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优势和团结凝聚功能,利用统一战线组织多、网络全、联系广、信息灵的特点,发挥联系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社会成员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汇聚成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强大合力。
发挥统一战线议政建言的渠道优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体制完善功能,组织和引导全区各党派、阶层、团体、宗教等各界人士,广泛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发挥统一战线代表人士的独特优势,围绕宁夏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重点和难点,找准参政议政的切入点,提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派各级组织通过承担党委、政府等重点调研课题,形成 “党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宁夏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点、难点和亮点,深入开展调研,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建言献策。要积极搭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履职平台。紧紧抓住推进社会建设的新机遇,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以畅通参与和服务通道为着眼点,积极搭建新的“知情”平台、“交流”平台、“问政”平台、“信息”平台和“活动”平台,不断扩大统战工作的社会开放度,提高统战工作的社会参与面,拓宽统战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积极地参政议政,充分尊重并保护好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推动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的功能优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有着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独特优势。要注重源头治理,构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立健全民情收集和处理机制、民主参与制度以及代表与选民、委员与界别成员互动的机制,推动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通过平等的沟通协商、细致的教育引导、真诚的帮助服务,支持有关方面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确保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协调有序,以统一战线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发挥好统一战线在整合力量和协调关系方面的优势,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高度重视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掌握社会各方面群众、各阶层人士的思想动态,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通过尊重和兼顾不同成员的自身特点与特殊利益,及时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各类矛盾,使全区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及各界人士在共同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在为实现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而协同奋斗的过程中和谐相处。
发挥统一战线联系群众的根基优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抓手是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本身就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在反映社情民意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要认真总结我区统一战线在促进做好群众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着眼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深入研究统一战线参与社会管理的独特理念、功能优势和工作思路,注重研究企业家群体、社会新阶层和新市民群体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挥这三个群体中的统一战线成员作用的问题,推动统一战线在扎实做好群众工作上取得更新成果、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大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作用,组织群众自主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基层组织具体负责,代表人士辐射带动,广大成员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各级统战工作,加强国有企事业单位统战工作,发挥派、统战团体以及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团、社区、网络统战工作,努力在服务社会管理中创造新经验。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和基础工程。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新形势下,山东省莱州市通过实施“4+1”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初步走出一条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子。
一、“4+1”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做法
为了贯彻落实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莱州市从2006年开始在全市范围组织实施“四德工程”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心灵工程”,即“4+1”工程。“四德工程”包括:“孝德工程”以“孝”为切入点进行家庭美德建设,突出“生活保障、精神慰藉、敬业回报”主题;“诚德工程”以“诚”为重点进行职业道德建设,突出“忠诚事业、诚实劳动、诚信待人”主题;“爱德工程”以“爱”为核心进行社会公德建设,突出“关爱他人、爱护环境、奉献社会”主题;“仁德工程”以“仁”为目标进行个人品德建设,突出“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主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心灵工程”,突出“心灵沟通、心灵塑造、心灵保护”主题。
在实施“4+1”工程的过程中,莱州市通过有效的载体和多样的形式,保证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是创新宣传教育。在媒体开设《美德赞》、《和谐风》等专栏,广泛印发《感恩父母》等教育读本,编唱道德歌谣,设立道德图文浮雕,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二是树立先进典型。注重从日常生活、平凡岗位上发现先进事迹,每年从农村、企业、学校等各个层面选出“莱州现代二十四孝贤”、“百面旗帜”、“感动莱州十大爱心人物”、“阳光少年”等各级各类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三是强化道德实践。注重构建灵活有效的实践载体,主要包括:签署以提高赡养父母标准、解决医疗费用、改善居住条件、提供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孝德”责任状,制定各行各业自律守则,组织开展爱心救助、志愿者助残、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文明出行、家园保洁等“十大爱心行动”,实施面对面的心灵沟通行动、心贴心的心灵塑造行动、手牵手的心灵保护行动。
二、“4+1”工程带来的启示
“4+1”工程的深入实施,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道德风尚,解决了长期以来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虚化、弱化、形式化等问题。打牢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对于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莱州市实施“4+1”工程的实践探索表明,要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责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须遵循思想培育、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步积淀的过程,需要把加强教育引导与加强思想培育、道德养成结合起来。莱州市从孝、诚、爱、仁等方面切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就是从现实问题人手、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把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变成良好道德风尚养成的过程。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须与做好群众工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思想道德建设是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应与做好群众工作结合起来,采取入情、入理、入心的方式,多做给予关怀、增进感情的事情,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尊严、温暖和幸福;坚持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指向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相一致,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加大政府投入,提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为良好道德的养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
花溪区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立足区情实际,精心组织实施“六大工程”,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力助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今年第一季度,花溪区在全省经济强县排位中从第17位上升至第10位。
实施“优化顶层设计”工程,建强工作阵地。花溪区委群工委、群工中心挂牌成立后,在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重点倾斜,确保群工机构工作高效运转,职能充分发挥。
实施“扁平化管理”工程,稳步推进城市基层体制改革。今年4月28日,组建了明珠、阳光、贵筑、清溪、溪北五个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并结合实际,分别确定了各自的定位及发展方向。将以新型社区的政务服务中心为载体,实现社会管理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服务面对面,构建扁平化社会管理的工作格局。
实施“阳光党建”工程,纵深打造“阳光花溪”。继续弘扬“负责、大气、开明、诚信”的花溪精神,营造“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形成干事创业的“阳光环境”;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公推竞岗、公推直选等选人用人的“阳光模式”。今年在全区公推直选了3名乡镇党委书记,在全市公开招考了13名科局级领导干部,其中有4名为区外干部;切实开展区委领导班子 “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蹲点调研活动和“干部群众谈心”等活动,推行“阳光服务”;在花溪的“五大新城”及“六大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中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自愿者服务队、党员廉洁示范队等,树立“阳光形象”;推行“阳光评价”,开展群众满意乡(镇、社区)、群众满意部门和群众满意企业创建活动,增强全区各单位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
实施“平安花溪”工程,提升群众安全感。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了流动人口二级办证网络并投入使用,截止目前共办理《贵阳市流动人口居住证》13364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增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平安花溪”创建工程,推行社会治安“网格化”防控,构建了防控体系和四大机制;健全各类奖惩机制,对各乡(镇、社区)实行流动黄牌警告制,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募集见义勇为奖励基金,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治安防控;落实包案机制,实施“县级领导干部包案督访”,对影响较大或解决难度较大的矛盾纠纷,由县级领导包案落实,限期解决;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创新教育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加快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
实施“幸福花溪”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大力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和“十大民生”工程。区域内投放30辆公交车、120辆出租车营运,方便市民出行。加大棚户区和保障房建设力度,完成了一期棚改拆迁安置房共186套9237平方米的建设工作。全面稳步推进社会各项保险,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加大教育投入,花溪区城区中心幼儿园、青岩镇中心幼儿园、花溪区2012年寄宿制学校等建设项目已批复立项,并完成了4所学校的征地任务。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持续增收致富,确保高坡、马铃两个贫困乡年内实现“减贫摘帽”。
此外,高品质、高效率、高质量建成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2012年成为贵阳市唯一一家“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实施“社会联动”工程,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加强和谐促进会建设。和谐花溪促进会成立一年多来,已发展涵盖各行业、各领域的会员88名,认筹捐款钱物总金额达391.4万元。共化解社会矛盾、办理实事31件,使用捐赠资金203万元。推进维稳的机制创新,组建了“教师劝解队伍”、“司法调解队伍”、“妇女群团队伍”、“老干部志愿者队伍”、“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队伍”五支队伍,这五支成员总数达500余人的“维稳别动队”,以“柔性调处”的方式参与社会管理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已参与调处矛盾纠纷368起。
充分发挥我区高校教育资源聚集的优势,加强校地共建整合资源。实行校地定期例会制,定期邀请高校专家在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中建言献策,定期组织包括村(居)干部在内的干部职工到高校进修培训,组建高校师生志愿者队伍400余人,参与我区的各项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作者系贵阳市花溪区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吴文仙)
[关健词] 控申检察, 创新, 管理, 途径, 方法
[Abstract] Particip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 is "social contradictions dissolv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impartial and honest law enforcement" three key work of one component of, and actively explore participate and strengthen the social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of new ideas, and maintain social order,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is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s important task, and it is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should perform their functions of responsibility, the author appeal based on the procuratorial work, expatiate on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ppeal procuratorial functions, promoting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probe is discussed.
[Keywords] appeal procuratori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way, means
中图分类号:DF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承担着特殊功能和重要使命。本文立足基层控申检察业务,拟就如何充分发挥控申检察职能,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做好控申检察本职工作是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最根本途径和方法。
控申部门的工作项目多,包括来信、来访,刑事申诉、国家赔偿、检调对接、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等,长期以来,控申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实践中,控申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得不到理解和重视,理论与实际脱节,工作没有亮点和特色。笔者认为控申检察工作有化解社会矛盾、引导群众行为、服务大局、监督制约权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制度和政策的规范制定等重要社会功能, 控申检察工作已融入到社会管理的大局之中,因此把控申检察本职工作做好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是畅通渠道。进一步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从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出发,完善受理、分流、办理、答复群众、举报的工作流程和规范,深化涉检排查、积案化解、涉检终结工作等制度体系。坚持控申部门和业务部门联合接访、中层干部轮流接访、新提拔干部到部门挂职等制度,使群众诉求及时在法律的轨道上得到解决。通过热情接待和释法说理,缓解了来访人的紧张对立情绪,达到平息、化解来访人的越级上访的问题。
二是认真办理刑事申诉赔偿案件。严格按照规定的办案流程,对受理的刑事申诉、赔偿案件做到“四专”,专人登记、专人审查、专人呈送、专人督办。严格按程序办案,是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前提,严格依法办案,是案件当事人息诉服判的前提。对于涉及重大社情民生、弱势群体,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申诉、赔偿案件,依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大力推行刑事申诉公开审查方式,通过公开审查的方法充分示证、论证,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的同时加强释法析理、解惑答疑的工作,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促使其自动接受处理结果。这样既能增强检察机关办案的透明度,也有利于解决一些久诉不息的案件。
三是扎实开展检调对接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服务中心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根据最高检和省院关于开展检调对接工作意见精神,我院积极开展检调对接工作,坚持跟踪回访,检察机关会同人民调解组织对适用检调对接机制办理的案件,定期对案件双方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案件执行情况和社会效果。建立协调联络制度。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人民调解组织加强沟通联系,定期通报检调对接的工作情况,总结分析检调对接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共同推动检调对接工作的健康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二、健立完善规范工作机制是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是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严格落实涉检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拟决定事项,特别是在办理重大复杂案件和作出不批捕、不、不立案、不赔偿、不抗诉、撤案等决定时进行风险评估,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因执法不当引发涉检特别是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从源头上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使各种利益得以协调、诉求得以表达、矛盾得以调处、权益得以保障。
二是建立完善涉检信化解机制。主动走访,深入基层,认真研究社会矛盾的性质,积极探索解决涉检上访问题的有效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多渠道化解社会矛盾,将社会矛盾化解在源头、化解在基层,修复检民关系;依托“大调解”工作体系,做好刑事和解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避免在检察环节引发新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要建立健全领导接访工作机制。坚持领导定期挂牌接访,特殊情况预约接访,重大情况巡回接访,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苗头,把问题处理在基层,促进案结事了人和。通过接访发现和寻找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近距离地感知群众所盼所求,使作出的决策、制定的思路、出台的办法更加符合实际和贴近群众,有效减少决策不当,防止引发社会矛盾。
三、创新创优便民利民措施是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便捷径和方法。
以和谐检民关系为契点,延伸业务触角,为提高检察机关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找准方向,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多渠道途径,积极创新规范执法,创新便民利民措施,拓宽检民沟通渠道,建立完善便民利民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执法办案的监督作用,提高检察工作的服务保障水平,有效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确保人民生活安定有序。
一是大力倡导文明接访。坚持换位思考,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用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句问候拉近与来访者的距离。坚持检察长每周接待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难度较大、多次来访的问题,当场了解、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解决。
从中长期看,在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浪潮的过程中,社会养老保险将必然要得到新的强化,就目前来说,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参保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针对体制本身不足,采取相应的对策,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一道为社会成员建立比较可靠的社会养老屏障。
(一)改革征缴方式,体现发展水平。应对当前社会保险费征缴主体一分为二、缴费基数双轨运行的征缴模式进行完善,让税费征缴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现社会保障征缴扩面工作的优化组合。一是明确征缴主体。建议社保征缴“改费为税”,设立社会保险税,并由税务部门代为征收。首先,在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财、物力紧缺,手段、措施缺乏刚性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征收,恰恰用其当然的“强势”弥补了社保经办机构的先天不足。其次,这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险费收缴率。税务部门长期从事税收工作,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分布尤其是财务活动情况,可以在发票管理、银行账户、税收稽查、税收保全等方面采取强制性的有力措施,迅速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险费收缴率,从而真正地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再次,按企业工资总额征收社会保险费,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通过虚增工资和虚列人员偷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行为,因为虚增工资就会被征收社会保险费,虚列人员又将会造成个人参保方面出现破绽,也有利于税务机关规范纳税人赋税。二是突出缴费主体。政府应该承担起缴费主体的责任,“增投”为参保群体“减负”。政府在社会保险中承担责任的上限应该是保障水平与社会保障的性质相符合,下限应该是保障水平与财政能力相适应。 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要占到GDP一定比例、而参保人员的社保待遇要占到当地平均工资一定比例,且增速要相互适应。做到凡有GDP产生的地方,凡发生工资关系的组织,就要产生社保投入,避免让农村社保的参保缴费、社保待遇与农民收入脱节,进而缩小贫富差别,缓解弱者痛苦,达到共享发展成果的目的,让经济社会指标与民众幸福指数同步增长。三是强化稽察主体。可借鉴发达国家实行普享型和缴税制的社保制度,使征缴与支付分别由税务和社保经办部门负责,并明确社保经办机构稽查主体地位。《社会保险法》及其原有的配套法规已经直接或间接地确立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稽核行为的行政执法属性和地位,可组建对社保征缴监督、待遇支付的队伍,形成既有经办职能、又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保经办机构,最终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促进养老保险事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调节分配方式,共享发展成果。助于防止当前的不平等固化和由此导致未来的不公平。因此,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着力点要放在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程度差别,促进二次分配公平上。一是优化财政投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应推进财政改革,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权与责任相匹配。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获得的税收比例及收入水平,与其后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已经不相匹配。20__年,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医疗事业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37%和92.63%。20__年,这两个比率变为4.09%和95.91%。同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省级财政支出与收入的比率分别达到130%、232%和276%。且不论省级政府的财政状况一般优于地市级和县(区)级,中西部省级政府如此之大的财政支出缺口,既暴露出财政体系的隐患,又凸现了欠发达地区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需求。因此,必须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调整投入结构和方向,保证欠发达地区的政府拥有足够的财政资源,用于支付国家承诺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发挥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在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缩小地区之间差异。二是提高统筹层次,理顺基金转移机制。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的特点,按照县级统筹——市级统筹——省级统筹——全国统筹的步骤层层推进,或者直接从县级统筹过渡到省级统筹,最终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与此同步,还要不断提升社会保险管理手段,特别是要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进程,建设一个完备的省、市级中心数据库,实现省、市、县三级业务联网。在政策调整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省级基金预算管理,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规范转移的操作办法,建立健全省级基金调剂制度,加大基金调剂力度,减少结构性资金缺口,增强基金调剂能力,使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更加顺畅。三是提升待遇标准,激发社会参保热情。对于社会养老保险,政府的目标不能止步于“全覆盖”,还需进一步提高居民保险的政府补贴、保障水平。能否继续完善社保“补缴补建”制度,将现在符合条件但尚未自主参保的人员先期纳入财政补贴的笼子,按辖区人口总数进行社保补贴?或探索适度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实现低收入群体低缴高补?按20__年数据计算,XX市农民纯收入(9040元)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3元)的39.94%,按缴费100元档次算,城居和新农保平均月退休金是要提高到310元,才能达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月平均退休金(776元)的39.94 %,与实际每月的60元相差250元,而20__年,我区城居和新农保参保及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总人数是2.5万人,这意味着,要实现城居和新农保与企业养老保险退休待遇与平均收入水平一致,财政需要年增加补贴 7509万元,对我区这样一个全年财政收入刚过6亿元的中部省份发展中地区,确实比较困难(增加的补助支出大概要占财政收入的12.02%)。20__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到441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0%用于农民养老保险补贴(即441亿元),中央政府应该有能力履行这一职责。不足部分可由地方财政来负担,这样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险所应有的“社会 性”和“福利型”,才能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三)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全民参保。让保障弱势群体享有养老保障,是实现参保扩面的突破口,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一是促进充分就业,提高缴费能力。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一种全民充分就业状态的社会。地区就业状况应该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考核体系之中,政府应该花更大的力气在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当劳动就业不成问题时,人们能有足够的购买力参加社会保险,很多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对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使决策层在体制设计时正确把握各种政策措施的力度,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朝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二是降低个人缴费,灵活续缴方式。 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应尽可能降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统筹比例,并结合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缴费基数;取消或降低最低缴费连续年限,允许个人视经济情况跨年或灵活选择缴费年,并按“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原则计算待遇。完善社保各险种之间的互转衔接,允许异地缴费或引入网上缴费系统,让参保者在变换就业状态时能够保持其缴费连续性,降低参保门槛。三是探索社保免单,减少参保盲点。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已经建构,但是一些失去就业能力的非重度残疾人、临时特困群体等弱势人群还是不具备主动缴费的能力,经办机构应该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协助其参保和缴费。通过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保与低保联动机制,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金支持和补贴,实行对低收入人群实行免单入保,真正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弱势群体中实现全覆盖。
从过去的家庭养老,到现在的社会养老,养老保险实现政策层面的全覆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和推行,使处于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劣势群体可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推进了社会的公平。通过对养老保险金的筹集,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巨大的资金来源,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而公共财政对社保的投入也增加了人们的收入,间接地拉动内需、带动消费,给经济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保制度的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绕不开的关口,作为劳动保障部门,必须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社会潮流,适应社会成员流动加快的社会实际,对社保体系进行稳慎改革——通过制度框架的总体顶层设计,妥善处理新旧制度的关系,完善各项制度的衔接,逐渐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由分到合”,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让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及单位制的解体,传统警务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加强社区警务,是推进社会管理创
>> 社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警务创新展望 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的警务改革实践 社区“大党委”制与城市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社会管理绩效考评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以社区平安稳定助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 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城市社区统战工作与价值的张力 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安全社区建设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创建安全社区 创新社会管理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 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社区 立足社区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社区党建 工会组织依托社区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发展社区“草根”组织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麻宝斌,王洪军. 社区警务:公安部门治理变革的典型案例[G].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2004:674―685.
[10]詹肖冰,马勇军. 浙江:公安机关开展社区警务建设综述[EB/OL]. [2002-10-30]..
[11]上城区文明办.上城公安分局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突破口深化“平安上城”建设[EB/OL].[2011-11-24]. http:///article.htm1?id=1260083.
[12]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