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05:0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简易性
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涉及很多内容,但是要将这些内容精简开来.简单地说,评价指标体系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执行,有利于教师操作.另外,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我国师范类院校的校情,使得学生可以长期收益.
2评价指标
长沙师范学院采用8学时考评制度,占总学时的11%,更加方便学生锻炼和学习.表1所示的标准中,采用了10次/s蹲起和吸氧量来对学生的心肺功能进行评价.上述两项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该评价标准,进行持久的锻炼.长沙师范学院通过心肺功能测量、评价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各个脏器的互动规律、特点以及心肺功能,为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提供依据.上述两项标准对辅助器械的要求不高,比较容易操作[3],并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心血管机能测量工具为:秒表、节拍器和心率遥控器;测量方法为:学生休息5min的脉率换成1分钟脉率P1;测试这在0.5min内完成30次蹲起,最后一次蹲起测试15s脉率,休息1min后,再进行,在15s脉率换算成1分钟脉率P3,测试结果如下:长沙师范学院参考奎因学院台阶试验评价表,即男子95分最大吸氧量(ml•kg•min)为59.3,女子95分最大吸氧量(ml•kg•min)为40.0.
在长沙师范学院体育成绩评分标准中,将采用相对评价法,对学院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成绩进行横向比较,避免各个专业之间的不平衡,采用大规模的偏差值参考方法,实行统一考试.相对评价法虽然适合大量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但忽视了各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客观地反应体育学习水平.因此,长沙师范学院为了弥补评价的不足,增加了绝对评价指标,即依据男女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成绩标准.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只提出最低的技术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提高成绩,让他们认识到在体育学习中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水平高低,不要从横向比较,而要从纵向比较,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成绩合格以后,继续努力获得更高水平的成绩,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从学科的角度来说,个体作为重点的评价对象,更能客观地反应体育效果.
本文对长沙师范学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2%的专家鼓励学院采取上述体育成绩评分,46.1%的专家支持学院采取上述体育成绩评分,也就是98.1%的专家支持学院采取上述体育成绩评分,另外1.9%的专家表示弃权.本文研究认为学院采取体育成绩评分体系,其效果来源于长期的体育教育时间,针对不同个体的身体素质,进行综合、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再课堂内、外的努力,进行体育锻炼,弥补自身的不足.长沙师范学院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制定较高的体育成绩标准,对身体素质不好的制定较低的标准,这样对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意义更加深远(如图1所示).长沙师范学院体育学习内容的评断:3-15分为不及格;15-18分为及格;18-24为良好;24-30为优秀.传统的上课态度和出勤将不进行记分.如果学生旷课超过1/4,次数超过3次将不进行评分.体育理论知识增加了20分,而且要严格按照国家教委的文件执行.国家教委(1992年)提出:“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的体育教材,大学1-2年级的学生理论课为16-18学时,自学学时不少于课堂教学学时.
理论课要占总学时的24%[5],总共为48%学时.长沙师范学院体育成绩评价需要科学的理论知道,所以理论知识评价十分必要.同时,体育课程教学要减轻学生负担,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所以考试应该以考察的形式进行,以了解和懂得体育理论知识为目的.长沙师范学院体育课外锻炼指标的制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应该以良好的学风、校风为教育目的.因此,体育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应该轨道一条基准线,不达标这不给与参加教学效果总分评价的机会.同时,评价体系中的细则需要逐步完善,直至符合学院的各项要求.
3总结
体育成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体现出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迫切行,而且体现处学习成绩的客观性,并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成绩评价指标体系以简单、易操作为宗旨,注重内在价值的提升,提高体育锻炼的整体效果.大学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外,体育锻炼可以塑造学生的身体形态,增强肌肉纤维的维度,使其拥有健硕的体型.长沙师范学院以“达到度”作为学生体育课的学习标准,综合衡量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校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而且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长沙师范学院体育成绩评价注重户外运动,明确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其依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减少传统的表面形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全.因此,长沙师范学院体育成绩评价是学院与教育部要求的完美整合,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突破行为。
作者:黄虹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体育系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4-0104-04
一、引言
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孵化器的发展需要拥有一个健全的硬软件环境,亟需建立一个最优的资源结构,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营环境。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和制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范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在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不少,如张礼建等构造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晏敬东等人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绩效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刘宁晖、王小敏也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徐菱涓、刘宁晖针对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管理与评价之特殊性进行了研究。也包括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研究,如罗公利,边伟民的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影响因素研究。宋艳的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但以上的研究没有考虑到孵化器自身的发展能力方面的指标,全面科学的研究应在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绩效方面的指标基础上,增加有关自身发展的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调查数据,阐述各个指标的量化方法,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希望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在科学的发展观下得到完善,从而能够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以制定促进孵化器健康发展的政策。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与内容
在借鉴大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孵化器自身的特点,得出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分类性、鼓励发展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重点突出等7个原则。
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核心,对指标的筛选和把握是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借鉴前人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在强调全面有效的基础上,第一阶段归纳出具有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的筛选
通过归纳出具有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后,本文选择湖南省作为调查范围,针对全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单位进行调查,主要是为指标的筛选提供实证数据。为了确定有效的指标,并由此指标内容形成第一阶段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设计进行调查,将各个指标对于孵化器企业的重要程度分为“很重要、比较重要、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五个层次,用于测量调查对象对于其重要性程度的评价,即获取最终调查数据。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目前,问卷调查对象是湖南省从事孵化器运营单位、政府管理人员和孵化器研究学者、专家。通过现场调研、电子邮件、传真、信件等方式共发放问卷19份,收回有效问卷11份,问卷回收率为57.9%。收回问卷的孵化器单位,均属于目前湖南省内影响较大、发展较具规模的孵化器单位。
(二)运用信息熵确定指标
在本研究阶段中,主要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为信息熵。调查问卷中获取的对于孵化器指标的评价,即可以看成是一类信息活动,其信息源为问卷调查结果的概率分布,通过信息论理论的量化处理,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从而消除对评估对象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表2是本次评价指标体系中任选的两个指标,共有10位专家对其进行了评价,打分如表2所示:
可以得到:
HC=0.8×log0.8+0.1×log0.1+0,1×log0.1=0.921928
HD=0.2×log0.2+0.2×log0.2+0.3×log0.3+0.1×log0.1+0.2×log0.2=2.246439
对于指标c,专家的评价分布大都集中在“重要”这一等级,消除了大部分的不确定性,故而其熵值也很小。而对于指标D,专家评价分布很平均,对于这一指标的区分度较差,基本没有消除其不确定性,所以其熵值很大。对于D这样的指标,不确定性太大,不利于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故而不会选入我们的指标体系,而指标C集中性很好,可以入选该体系。
运用上面的信息论理论,对第一次调查问卷结果进行计算可得出每个指标的熵值。
通过对各三级指标按计算所得的熵值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并针对本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构想,第一次筛选时,将熵值定为1.8及以下的指标,一共选取21个;第二次筛选时,考虑到在问卷结果中体现的指标重要性的偏向性情况,选取3个,即考虑到指标“孵化器基础设施完备程度”,有40%的调查对象认为其“很重要”,虽然在信息论理论分析的结果并不理想,但因为在专家的评判中重要的程度很高,所以入选本指标体系;对于指标“在孵企业创造的年销售收入”,有40%的调查对象认为其“比较重要”,40%的调查对象认为其“重要”,其重要性的偏向性较为明显,且在专家的评判中也处于重要位置,故也选人本指标体系;对于指标“孵化基地面积”,鉴于湖南省孵化器目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其在现阶段以及可预见的短期未来内,是具有很大实际意义的,酌情人选本指标体系。最终,本指标体系一共选取指标24个,如表3所示:
四、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权重
在以上指标筛选的工作基础上,确定一个由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如表3所示。根据确定的指标内容形成了第二份问卷,让调查对象对各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进行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水平的对比,以此确定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应有的权重。
问卷设计中,将两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水平确定为“极端重要、强烈重要、明显重要、稍重要、同等重要、稍不重要、明显不重要、强烈不重要、极端不重要”九个水平,调查数据来源于专家调查所得,被调查专家通常为理论与实践界权威人士,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有深入的研究,他们通过理论推导以及实践经验选取最合理的选项,以此获取最终的调查数据。
(一)处理数据得到估计值
本次调查统计数据表现为离散型分布,使用矩法估计模型处理得到样本均值的估计值,作为两个指标的相对权重均值。
(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是将上述处理过的数据运
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处理,得出每个指标相对于这个体系的相对重要程度。
根据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与相互之间的联系,把指标划分为三个层次,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分别为目标层(即整体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三级指标层。建立的层次结构如图1:
最上层就是研究要达到的整体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层(A)、二级指标层(B)、三级指标层(C)所包含的具体指标见表3。
建立了递阶层次结构后,就可以逐层逐项进行两两比较,利用评分办法来比较它们的优劣,并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形成比较判断矩阵。
全部计算结果列示如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C3、C4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在统计学方法中通过对数据的合理调整可以使得结果通过简单,但在本项目中,由于数据面来源广泛、正确性要求高,因此不能对数据进行随意的调整。因此,本研究保持了原有的数据及结果。在本研究中,8个矩阵中仅有2个明显没有通过检验,即75%的结果通过了检验,数据的处理结果还较满意。
完成了层次的单排序之后,要进行层次总排序。利用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确定递阶层次结构中的最下层(方案层)中每一元素(方案)在总目标(最上层元素)中的权重。
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处理运算,获取了整个研究体系中不同指标的相对权重。本研究共选取了24个三级指标,按其重要性权重排列如表5:
基于表5建立了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员工素质结构以及优惠政策落实。
五、结束语
本研究采用了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对第一份指标筛选问卷进行处理,获得了“员工素质结构”、“中介机构数量”等24个评价指标;在第二份指标权重设计问卷当中,项目组采用了概率论中的点估计法综合了当前的问卷数据,得到了修正后的综合数据以用于最终指标权重的计算。在权重计算的过程当中,本研究使用了统计学中的层次分析法,获得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
以湖南省为数据调查范围,可以发现研究的结论强化了当前科技企业孵化器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结论。湖南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此体系建设,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给予相应的加强,同时孵化器管理部门也应在此指标体系的参考下,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和促进。研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目前国内科技企业孵化器最重视的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排列的前十位指标多数为孵化器环境评价指标,其中尤以软件环境为各大孵化器所重视。因此,必须要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环境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软件配置环境的建设),同时积极提供政策性的服务和引入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这样才能使科技孵化企业从根本上提供多维的企业孵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礼建,郑荣娟,程乐,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造[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48-151。
[2]晏敬东,简利君,胡树华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管理,2004,(6):44-46。
[3]刘宁晖,王小敏,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绩效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2007,(12):20-22。
[4]徐菱涓,刘宁晖,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管理与评价之特殊性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2):32-34。
[5]罗公利,边伟民,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影响因素研究[J],高新技术产业化,2008,(6):38-47。
关键词:指标体系绩效指标政府采购
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能够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督促,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财政资产的使用效率。构建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我国公共财政力度体系改革里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政府对我国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的一种主要手段。
一、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我国政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已正式提出财政效益的概念理论,政府提出并推行该制度后,我国有许多学者针对我国政府的采购绩效评价行为进行了研究。然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能构建一个统一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种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政府的财政资产使用效率,严格监督采购部门的落实情况以及政务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程度。随着我国政府的采购部门与采购规模逐年增大,对其管理转向制度化、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实际行动上与相关理论上急切的需要成立一项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且行之有效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情以及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发展进程来看,对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施行有效的指标体系建设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1]。
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与完善我国政府的采购工作,从而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公共资金使用率不高与透明度低的问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科学有效的标准体系可以严格、客观的反映出我国政府进行采购行为时的基本情况和结果[2]。
二、施行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整个指标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整个绩效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政府采购体系可以反映出政府采购的状态与采购的绩效,并且可以有效的对政府的采购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测,对预测与计划我国政府采购行为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合理且全面的对我国政府的采购活动进行综合监督与测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应该遵守以下四个原则:第一,统一性和代表性的原则,第二,可控制性和可比性的原则,第三,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第四,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有效结合的原则[3]。
1.经济性原则
是指政务在完成了采购目标的同时又实现了采购的财政资金最少,也就是指在获得指定水平的投入时,怎样使使用的成本降低到最低的水平。经济性原则追求的目标是在充分利用现有财政资金的前提下获得最大范围与最科学比例的投入。政府需要攻克采购支出分配不平均现象以及资金浪费严重的现象。
2.效率性原则
我国政府的采购效率主要体现为政府在进行采购行为时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政府的最佳采购效率所追求的是用最小的投入达到想要的目标,即是一定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产出效果。效率性原则不仅在我国政府的采购效果评价中尤为重要,在世界各国的政府采购绩效考核中也具有相当高的评价,这是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中的首要原则。
3.有效性原则
是指政府的采购结果能够达到经济、政治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预期指标的程度。有效性讲究的是采购的效果,这包括相关政府采购的质量与成效是否能够满足单位与公众的社会需要,以及是够到达到预期目标,其重点在于目标与结果。有效性原则主要体现于政府采购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些效益不仅需要考虑近期效益,更需要权衡长远效益与间接效益。
我国政府在借鉴发达国家“3E”原则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政治理念与相关理论知识后,添加上公平性原则(Equity),从而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E”原则。我国政府在进行采购行为时应该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提高政府采购行为活动的透明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社会公众,提高我国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因此,在构建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时应该加入公平性指标。
三、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的采购行为逐年增长,这将直接影响政府的采购支出占GDP与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使得我国政府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逐年上升,同时也见证了我国政府采购活动的公正性。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来加强与完善我国政府的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可以通过由国务院先来制定政府的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以用来约束评价人与被评价人之间的关系,最后可交由相关部门来制定一个详细的采购评价实施准则,以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与评价工作,使得工作得以规范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相富、盛荣永,政府采购绩效评审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政府采购,2010,04(3):14-15
[2]朱立言,张强.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历史演变[M].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
(一)绩效审计的含义目前,世界各国对绩效审计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审计总署将绩效审计解释为:在客观全面地对现有证据进行检查的基础上,对政府工作、机构、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行为进行独立审查。英国的《国家审计法》则明确规定,绩效审计是对组织配置、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的行为。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认为,绩效审计是一项评价程序,其主要目的是对政府的各项活动和管理运行情况进行审查,以改善公共管理质量,审查范围主要是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于1986年在悉尼召开了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会议提出:“除了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还存在另外一种审计类型,它主要与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有关,这就是绩效审计。”
(二)绩效审计的3E特征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并不断地拓宽其领域和内容。绩效审计正是按照这种发展规律,于上世纪中期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中延伸而来。相对于传统财务审计而言,其最大的特征可以总结为经济型、效率性和效果性,即3E特征。经济性(Economy)关注的是在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成本是否得到充分的节约以及对各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合理。之所以许多西方国家选择开展绩效审计,最初正是考虑到了经济性这一点。在绩效审计中,要对经济性特征进行评价,就要调查所投入资源的成本,并分析和评价在保障最终产品和服务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该成本是否降到了最低。它有利于被审计单位节约资源、优化配置,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原先确定的目标。效率性(Efficiency)通常关注的是支出和回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分析是否能在获取一定量的回报时支出较少,或者是否可以凭借一定量的支出获得较大的回报。效率性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非一个绝对概念,它将最终的支出回报比例与先前的期望值进行比较,以得出评定。它更多地应用在制度设计、执行和预定目标的达成等方面。效果性(Effectiveness)则主要应用在项目考核方面。在项目完成时或者一笔资金支出后,将所达成的实际成果同项目之初所预计的成果进行比较,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考察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要对效果性特征进行评价,一是要考察被审计项目是否实现了其预计的目标;二是要探究最终达到的成果是否全部是由该项目实现的。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虽然在不同的审计领域,由于审计对象的差异较大而导致绩效审计的方法和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可以统一的。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将主观要求与客观实际相统一的过程,它在助学贷款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主要是指指标构建既要考虑到绩效审计自身的内在特征,也要符合国家助学贷款特有的特点、性质及规律。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主要是要求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完整系统地反映助学贷款绩效审计各个方面的要求。3.可测性原则。可测性是指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可以被测量,包括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指标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可行性。4.可比性原则。可比性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在选取时,在时间、空间范围内具有可比性,而且要求选取的手段和方法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也就是说,既要能够横向、纵向比较,也要能够在技术上进行比较。
二、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是系统化的、紧密联系的、反映评价对象整体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一组指标或具体指标的结合。要建立一套严谨且有效的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应当遵循基本原则之外,结合助学贷款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管理方法,它主要关注组织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以往由于企业自身盈利性的特点,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财务业绩进行评价,故大多采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平衡计分卡则引入了多项非财务指标,以便给出更为综合性的评价。它强调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方面,对组织战略及其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基于平衡计分卡自身的特点,它除了适用于一般的盈利机构外,还适用于公共部门和非盈利组织。特别是在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平衡计分卡自身的特点显得更为突出。(1)引入非财务指标。助学贷款作为专门用以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不难看出,相比盈利而言,其目的更多地是实现社会效益。因此,单纯按照传统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助学贷款绩效是不合理的,也达不到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初衷。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我们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非财务指标,以便能够更为合理、客观地对助学贷款进行考量和评价。(2)重视过程指标。对于助学贷款来说,绩效审计评价应当贯穿于贷款申请、审批、发放和还款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单一地关注某一环节。因此,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不能仅仅关注结果,更应当重视过程。(3)协同短期和长期指标。助学贷款从申请、发放到还款,整个过程往往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否达成也无法单纯运用短期指标进行判断。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首先根据助学贷款的最终目的确定长期指标,再将最终目标科学地分解成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短期目标,之后根据所分解成的短期目标确定各项短期指标,并将短期和长期指标协同考虑,以便综合评价助学贷款的绩效。(4)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由于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存在差异,因此,在对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进行评价时,仅仅运用定性指标或者仅仅运用定量指标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不够科学。所以,在设计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使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达到各项指标的优势互补,以实现最终评价的科学与合理。
三、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内容
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本文将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四个不同方面,即财务、目标群体、流程效率、反馈与改进,并依据3E特征对每一方面建立了细化的绩效指标。
(一)财务方面对于企业而言,由于盈利性的本质,其绩效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因而评价指标中也更多地涉及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然而,助学贷款是政府投资,不像企业那样以盈利作为最终目的,应当更多地关注贷款的社会价值。财务方面的主要指标有:助学贷款支出占GDP的比例、助学贷款金额增长率、实际发放金额占申请金额比例、回款金额比例等。其中,助学贷款支出占GDP支出的比例反映了经济性特征,在满足相同需求的情况下,GDP中助学贷款支出所占比例越大,其经济性越差,反之则越好;助学贷款金额增长率和实际发放金额占申请金额的比例则是典型的效率性指标;回款金额比例则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审计的效果性。
(二)目标群体方面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减轻高校因为学生拖欠学费所引起的经济负担。因此,助学贷款绩效审计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可以表述为“目标群体”。这一方面主要的指标有:违约率、实际发放人数占申请人数的比例、贫困生获得贷款人数得奖比率等。其中,违约率是指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未能在规定的还款时限内偿还助学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行为,该指标值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经济性特征,指标值越大,银行成本越高,越不经济;指标值越小,则表明银行成本越低,越经济。实际发放人数占申请人数的比例则反映了贷款的实际发放程度,指标值越大说明实际得到贷款的人数越多,体现了效率性特征。贫困生获得贷款人数得奖比率则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效果性特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贫困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以便为毕业工作后回报祖国和社会做好准备。衡量助学贷款是否达到效果,就要看获得贷款的贫困生在校期间是否能够勤奋刻苦、好好学习,而最能体现其学习能力与结果的指标就是他们获得奖励的情况。
(三)流程方面为了更好地达成助学贷款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在指标设计方面,不仅要在财务和目标群体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整个程序进行评价也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设计了流程方面的绩效指标用于评价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行过程,这些指标可以度量助学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反映助学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及效力大小。流程方面的主要指标有:审批所需时间及手续、发放贷款及时度、贷款周期等指标。其中,审批所需时间是反映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时的效率性指标,所需时间越短、手续越简单说明效率越高,而申请时间越长、手续越复杂则说明效率低。发放贷款及时度则是助学贷款发放时的效率性指标,发放贷款越及时说明效率越高。贷款周期衡量了一项助学贷款从申请到还款的时间长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国家助学贷款的流程效率。
(四)反馈与改进方面财务、目标群体和流程这三方面的绩效指标明确了要达到期望绩效必须努力的方向。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只有不断的反馈与改进,发现不足,改进不足,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目标,实现长远的发展。这一方面的主要指标有:助学贷款业务人员培训率、助学贷款满意比例等。其中,助学贷款业务培训率可以影响到贷款业务办理的效率,因此培训率越高,业务人员办理效率越高,反之则业务人员办理效率越低。助学贷款满意比例是效果性的体现,满意率越高说明反馈改进成果越好,反之则越差。表1是基于绩效审计3E特征和平衡计分卡理论初步构建的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在该体系框架中,财务、目标群体、流程、反馈与改进这四个方面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影响显然是有所差异的。财务方面是衡量助学贷款资金使用效率的主要指标群,而根据助学贷款的最终目的,目标群体方面的指标则应该是该指标体系的关键与核心。这两方面的指标都与国家助学贷款的自身目标紧密连在一起,属于外部指标。相比而言,流程方面的指标群是从助学贷款的实行过程来评估绩效的。反馈与改进方面的指标群则是从学习与成长的角度出发,对助学贷款绩效水平的发展前景做出一个预测。这两方面的指标更加关注组织自身内部,属于内部指标。该指标体系中各个方面的指标群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和科学。
四、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定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是一种将错综复杂的、模糊不清的关系转化为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对结构复杂、难以量化且构建模型较为困难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时,层次分析法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层次分析法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先把它们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因素,然后将每一因素按属性不同自上而下地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层次结构,再对每一层的因素做两两成对的比较,判断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最终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将研究问题按属性不同,自上而下地分解为若干不同的层次,并最终形成一个层次结构。本文将助学贷款绩效审计分成四个因素,即财务、目标群体、流程以及反馈与改进,并如前文所述共列出了12个指标。
(二)构建比较矩阵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A层支配B层,B层支配C层。此时,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对于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的各因素,用两两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比较矩阵,直到最下层。本文以目标层A与准则层B之间的联系为例,描述了判断矩阵,见表3。其中,Bij表示准则与准则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比例标度,该标度按照1至9赋值,见表。
(三)计算单层次权重系数及一致性检验根据表4的标度征询相关人员和专家的意见后,我们对Bij赋值,构建比较矩阵B=(Bij)m*m,并计算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设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为W,由于有B*W=λmax*W,可解出特征向量,经标准化(使向量中各元素之和等于1)后得到W,所得到的W即为这一层次(B)对于其上一层次(A)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系数。需要注意的是,要证明构造的比较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由分析可知,若对于所构建的比较矩阵B,有λmax=m,且其它特征根都为0时,该比较矩阵是完全一致的比较矩阵。然而,在通常情况下,由实际得到的比较矩阵大多不是完全一致的。认为比较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的范围内,有较为满意的一致性,能够通过一致性检验;反之,如果CR>0.1,则说明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很差,此时需要对比较矩阵进行调整,再做一致性检验。同理,依照同样的方法可以继续对下一层进行分析,分别对准则层B1、B2、B3、B4对应的分指标层构建比较矩阵C=Cpq,再计算出每一层的权重比例,并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每一个分指标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比例。
五、研究结论
关键词:低碳审计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质上,低碳经济是对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是以石化燃料为主的工业时代向着生态文明进发的一次跨越。除了思想意识的提升,低碳经济的践行更需要各类低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而这些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均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企业中低碳技术的推广需要对二氧化碳的排量进行精确合理的测算与控制,政府机构也需要全面的碳排放信息来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策略,实现真正的战略减排目标。因此,建立适当有效的信息披露体系,以监督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碳排量的实际情况和低碳技术的推广与践行,显得尤为重要。
一、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低碳审计的概念界定。随着低碳经济逐步深入社会各界,低碳的概念也愈加广泛,从日常的人居生活到社会生产以及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均可践行“低碳”。基于研究的针对性,本文对于低碳审计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即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审计范围。目前与低碳审计相关的各类名词主要有低碳经济、低碳评价、碳审计等,虽然都致力于对节能减排的鉴证,但是其内涵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研究的侧重点亦不相同。因此,在对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低碳审计的概念进行界定显得尤为重要。从其作用上来讲,低碳审计较于低碳经济,更侧重于监督与监察的手段与方式的选择,而从范围上来讲,低碳审计的范围介于低碳评价以及碳审计之间。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实践,其指标体系的构建,涵盖了碳排量的测定,同时也兼顾了各项政策的执行、落实,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等现实背景。
(二)低碳审计的审计主体和对象。
1.审计主体。所谓审计主体,是指接受委托,实施审计的主体,也就是审计工作的执行者。根据国内外审计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来看,一般将审计划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三大类。基于对传统审计三大主体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的比较,本文认为,对于刚刚起步的低碳审计而言,应该以第三方审计为主导,利用社会审计的独立性与公允性对被审计单位的低碳政策的实施、低碳技术的推广以及相关资金的运用进行独立审计,并利用政府审计的权威性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与监管,以确保低碳审计的有效实施。
2.审计对象。作为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的罪魁祸首,生产以及生活中的碳排放一直都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这也是企业能否贯彻低碳、落实低碳的先行基础。因此,企业碳排量的测算与监测也是落实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另外,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与产业,企业实行低碳的转型,不仅涉及到理论的创新,更涉及到技术的改革与更新;不仅需要技术的更新改造,更需要大量政策的扶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的效益如何,各类财税等政策的落实情况如何,都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低碳审计在鉴定企业践行低碳过程中的主要部分。因此,鉴于低碳审计本身的特定性,低碳审计的审计对象将紧密围绕企业碳排量的测量与监测、低碳技术的推广效益以及相应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整体思路。根据前文所述,低碳审计从概念上侧重于对企业低碳生产经营或是企业碳排放责任的监督与审查,从范围上也较低碳经济和低碳评价更具针对性。因此,本文在已有的低碳经济研究以及社会低碳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关键绩效指标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企业低碳审计评价体系。
(二)设计过程。
1.指标架构。本文沿袭目前很多学者倾向于的架构――三层指标体系,通过“总体目标层、分类准则层以及具体指标层”三个层次构建低碳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内容。企业低碳审计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即以“低碳企业”为主要战略方向的总体目标以及“低碳生产技术――低碳职能管理――低碳经济效益――相关政策支持”的支撑体系。两大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低碳企业”是企业进行低碳审计的总体审计目标,而“生产技术、职能管理、经济效益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则是企业践行低碳、维持低碳的具体落脚点,也是审计工作具体开展的主要方面。
3.权重赋值。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到审计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间权重的确定。本文分别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KPI)以及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的计算进行最终确认。
三、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确定。在指标确定的过程中,本文首先在对大量低碳经济、碳排量排查等文献研究、总结、归纳等基础上,筛选出低碳生产技术、低碳经济效益等四大类近60项指标并形成调查问卷,向有关审计、能源、会计等专家进行发放及走访。最终在专家意见的隶属度分析以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后,形成最终的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表1)中四大类共20项指标。
(二)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1.权重的计算。本文主要以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为例,阐述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过程。
(1)权重矩阵的形成。根据专家意见表以及问卷调查,对于二级指标:低碳生产技术、低碳经济效益、低碳职能管理以及相关政策支持各项的得分进行排序,利用A.L.Saaty的九级标度法综合得出表2。
得到总体指标得分矩阵A1:
(2)计算层次单排序权重。本文采用的是和积法计算层次单排序的权重。
首先,将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作归一化处理,令Bij=Aij/Aij(i,j=1,2,3,4,…,n),则矩阵B1转换为:
其次,将每一列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得到Wj=Bij(i=1,2,3,4,…,n),则Wj=(2.3502,1.0120,0.4870,0.1508)T,并对向量Wj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Wj=(0.5875,0.2530,0.1218,0.0377)T
因此,权重分别为:0.5875、0.2530、0.1218、0.0377。
2.验证矩阵一致性指标。CI=(4.0042-4)/(4-1)=0.0014。根据AHP法的判断原理,当CI
3.权重分配。根据上述计算,得出准则层的权重分配为0.5875、0.2530、0.1218、0.0377。
(三)权重的计算结果。根据上述计算方式,依次计算各类三级指标的权重,如下页表3所示。
四、结语
从指标以及所属权重中可以发现,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以及企业碳排量的严格控制是低碳审计所关注的两大重点,而低碳技术为企业带来的各方效益也是评价被审计单位低碳实施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企业低碳审计的实施提供量化的标准与指标。从目前的低碳审计发展现状来看,低碳审计的理论实践体系尚未成熟,各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行业、企业间的背景、发展程度也各有差异。因此,在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对低碳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出不断的修正与改善,以更符合社会的现实性要求。
参考文献:
[1]江易华.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指标:设计与筛选[J].天府新论,2011,(01).
[2]马靖忠.基于AHP法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1,(21).
[3]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温室气体议定书――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R].2002.
[4]徐晓飞,赵琛,崔艳娟.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
关键词: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引言
目前,全球正面临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这已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而全球变暖又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因此,全球变暖问题引发了各国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类活动所放出的温室气体中,农业生态系统的所占比例为1/15 ~1/5,主要气体有CO2,CH4、N2O和NOX 等,所以强调低碳乡村发展并借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低碳乡村的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值得系统研究。
二、低碳乡村的内涵
一般来说,“低碳乡村”包含“低碳乡村生活方式”和“低碳农业”两个方面的内容。低碳乡村生活方式是指生活作息方面所消耗的能量最少,从而达到降低CO2的排放量,即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发展有机、生态、高效农业,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三、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该模型主要研究三大系统,即社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经常被用于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根据以上原则,本文提出如下构建原则:(1)指标简洁、代表性强;(2)指标数据确定,具有可比性;(3)与该地区制订的政策目标相符;(4)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含义
根据以上原则,本文设计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目标层即低碳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准则层即农业生产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乡村环境低碳化、社会环境低碳化,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20个具体指标体系及其含义见表。
四、结语
低碳乡村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概念下提出的,目前低碳乡村的发展评价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根据乡村的具体特点制定适应的低碳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而为低碳乡村评价提供借鉴和指导,值得系统探讨。
本文构建的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也只是对低碳乡村发展的相对评估,在指标选取确定方面仍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但依然可为低碳乡村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R].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63-67.
[2]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2009(05).
[3]王青,郑红勇.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03).
[摘 要]开展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提高资源投入绩效,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加快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科学的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绩效评价的基础。本文探讨了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过程和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该指标体系对高校院系进行绩效评价,能提高院系投入绩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绩效评价 指标 院系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投入高等教育经费不断增加,但相对于高教事业发展需要,国家财政投入仍然是捉襟见肘,但即使这样,高校现有资源使用仍普遍存在闲置和浪费,产出效益不高现象,公众、媒体要求政府部门对高校资源投入加强绩效评价的呼声不绝于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则指出要:“完善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对部分省市或地区乃至教育部直属高校,政府已对高校整体或部分工作的资源投入开展绩效评价,并已尝试将评价结果同高校资源分配(如财政预算补助)挂钩。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底公布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绩效评价结果,浙江省从2008年度开始,每年对十五所省属高校的本科教学业绩进行绩效考核,对考核结果为第一名、第二至第五名和第六至第九名分别给予经常性年度预算经费额的15%、10%和5%奖励(第十名及以后没有奖励)。故不断提高高校资源投入绩效,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加快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普遍较大,各高校纷纷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院(系)是高校最重要、最根本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前提下,探讨建立合理的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院系绩效进行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对提高高校办学绩效,加快高教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目标导向性,是院系工作的“指挥棒”,运用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能使院系的工作自觉服务于高校领导的发展战略和思想,体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高校评价内部院系绩效时使用,因此,相关指标使用的数据应能通过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等有关部门直接或分析统计较容易获得或核实,对那些虽具有评价功能、但在实际中无法统计或难以取得数据的指标应予以剔除。
3.相关性原则。指标的设置应考虑是否同院系密切相关,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该指标是否为内部院系所能控制,有些指标虽然同院系绩效密切相关,但如果按该高校当前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该指标不是院系通过自身努力所能实现,则也不应将其列为评价指标,否则将挫伤院系积极性,影响评价效用。
4.探索性原则。由于高校产出的多样性、模糊性和复杂性,院系绩效评价时将会遇到许多精确度量有难度的内容,对于这些现象的统计,无论在指标的设计还是数值测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试验性成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要提倡和鼓励各种探索,在探索中逐步完善。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院系绩效的内涵是多维的,许多指标是抽象、模糊、难以定量测评的,如所培养人才的社会贡献度、社会服务效果等,更适宜通过社会调查或由专家给出主观评判,同时各院系由于发展阶段,历史投入等不同,不可能所有院系全部用一个标准定量衡量,也应鼓励特色,对特色部分也更宜采用主观定性评价。
二、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高校对院系的投入包括师资等人力资源投入,房屋、场馆、设备和家具等固定资产投入和院系运转发展的水电、耗材等流动资产的投入,这些可全部折成人民币表示。高校的产出,对外表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对内则表现为教师素质的提高,队伍结构的优化(学历、学位、职称等的优化)等高校内涵提升。高校院系绩效评价以投入与产出比值作为总评价指标来衡量,即院系绩效评价总指标P= ×Wi(其中Oi 为第i 项产出,Wi 为第i 项产出对应的权重,n 为院系总共的产出项) 。P 值越大,表明绩效越好,反之,则说明绩效越差,评价结果用于院系绩效P的相对排序。
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中,着重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合理核算“投入”
由于高校目前仍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尚未计提折旧,未实行成本核算,所以高校“投入”指标核算主要需解决当前高校会计制度未对院系“产出”实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通过辅助管理系统或账目,正确核算各类资产损耗,包括共用资产在相应“产出”间的合理分摊,对院系实行模拟经济独立核算,合理核算评价期院系“产出”对应的“投入”,将所有“投入”全部折成人民币并汇总计算。
2.正确选择“产出”指标
院系产出分为教学产出、科研产出、社会服务产出和内涵提升四部分,经查阅相关文献,综合相关专家、职能部门、校领导意见,确定如下表的高校院系绩效评价“产出”指标体系。
高校院系绩效评价“产出”指标体系
注:表中指标对应产出原则上均应为评价期间取得,对非评价期间取得的产出,可视对评价期间继续取得此项(类)产出是否产生不利影响及在评价期间维持该原有产出是否需要投入情况,按视同评价期间取得产出的一定比例计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外贸竞争力的研究,世界上的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包括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我国(地区)外贸竞争力,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极为紧迫的课题之一。然而,要研究中国外贸竞争力,就不能不对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指标一般是指一个数量概念,用来反映社会管理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指标体系,则是指由单项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综合状况。在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一般是按等级来划分的,上级指标规定和制约下级指标的内容与范围,而下级指标的完成则对上级指标起到一种保证作用。具体来说,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的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体系要考虑统计研究的目的,满足统计研究的实际需要。为了科学地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观察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探索提高该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途径,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全面反映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外贸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它由产品的外贸竞争力、产业的外贸竞争力和企业的外贸竞争力来体现。产品外贸竞争力,即出口产品竞争力,是指一国的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产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产业及组合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能力。企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本身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产品外贸竞争力、产业外贸竞争力和企业外贸竞争力三个方面构筑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联系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要从定量分析的全局出发,根据现象在特定活动中的作用设计指标,并使各种指标在同一体系内,相互协调,形成有机整体。在外贸竞争力体系中,产品竞争力是核心,企业竞争力是基础和前提,产业竞争力是依托和场所,外贸竞争力是合力和结果。它们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外贸竞争力必须以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其中,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和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企业则是微观经济竞争的主体,所以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关键地位;产品是微观竞争的客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竞争上。特别是在当今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产业内分工和贸易已成为主流,因此差别化产品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当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稀缺性的影响和约束,一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均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国家和产业的竞争力最终是通过企业来创造和体现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相关性和依赖性,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可比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要考虑指标口径、计算方法在地区间、国际间及历史上的相互可比性。本文所设计的外贸竞争力指标既可与历史资料对比,又可用于国家(地区)的横向间对比。
可行性原则
设计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到与客观条件相适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可行性,又要考虑到我国目前统计制度和统计数据基础,不必要的和难以得到数据资料的指标不设置。
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及应用
按照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各指标从不同程度的角度对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进行判定,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法模型(如表1所示)对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进行整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判断,评价出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优劣。
K1―Kr代表外贸竞争力的r个因素指标,具体实践中K1代表产品外贸竞争力、K2代表企业外贸竞争力、K3代表产业外贸竞争力;X1―Xm代表外贸竞争力的M个评价等级,具体实践中将外贸竞争力评价的等级设定为5个等级,分别确定为很强、较强、一般、较差和很差,如果认为某一指标(如产品外贸竞争力)很强,则可以被赋值为1.0;若认为很差,则可赋值为0;其他的中间值以此类推得出。nij代表对i因素指标的j等级评价的调查结果的数量。
将上表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和等级分别赋予不同的权数(由德尔菲法及AHP法求得)和评分,由此得出计算公式:
外贸竞争力=K1×X1×n11+K1×X2×n12+……+Kr×Xm×nrm
=∑Ki×Xj×nij (i=1-4,j=1-5)
总之,外贸竞争力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预决性等特性。在研究外贸竞争力体系时,不能被庞杂的数字所淹没,而应面对数字、做出理性的思考,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做出定性、定量的有效性分析研究,找出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出提高外贸竞争力水平的可行途径。
参考资料:
1.宋明佳、张庚淼,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人文杂志,2003
2.陈春宝主编,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胡列曲,国家竞争力理论的评价与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
摘 要 企业的绩效评价,就是我们利用统计学和运筹学的方法,利用特定的指标体系,用照统一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同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时期内资产、财务、盈利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的风险作出客观和公正的综合性评判。
关键词 企业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企业的绩效评价这一思想最早是出现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后期,可直至90年代,在我国进行了市场经济改革之后企业的绩效评价才在我国的企业中开始应用。因此,对于我国目前企业绩效管理来说,对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分析
1.没有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在如今知识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中,有大量的成功经验证明了,企业的智力资本只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持续优势的重点,并且还是驱动企业在未来经营活动中能够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可是,在我国目前企业绩效现行的评价体系当中,却忽视对企业员工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从而对我国企业的效绩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2.没有对企业的社会绩效进行评价
自从我国进行改革这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促使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这些社会问题,也反过来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我国的企业在追求着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多加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然而从目前我国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当中却没有在这些方面做出相关的贵定。
3.缺乏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的评价
由于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是独一无二的,而近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不断的破坏,从而让各国环保的意识也逐步的提高。因此,基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战略理念,我国对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将企业环境方面的指标加入其中,但遗憾的是,直到目前为止,在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当中,这一方面的指标仍处于空白的状态。
4.没有考虑地区,行业差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因为我国存在着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因此,我国的各个地区对一些产业都执行着保护和扶持的政策,从而让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存在着极大的政策性竞争优势;而反过来说,那些被限制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必然的就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了。因为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或是劣势,并不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在对这些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时,要将国家和企业所在地区对行业政策方面的指标考虑进去。
二、利用模糊评价理论对企业绩效评价的过程
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与分层
本文根据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评价指标的特征,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绩效评价体系。
2.用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利用AHP来确认权重是十分有效的。由于企业绩效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因素,所以要凭借经验来直接定义一个权重值是十分困难的,可是若将这些因素进行两两的比较,就能够较为轻松的确定这些因素相对的重要性了,而AHP法就是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经过数学的运算,从而间接的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各因素权重。
三、完善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
1.确保绩效考核指标的长效性
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制定时,要将绩效评价的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相互结合起来,并将其同企业的战略部署相匹配。在具体实行时可以将2年以内的划归为短期,将3-5年划归为中期,而降5年以上划归为长期,同时按照这些期限来制定各个时期特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从而避免了企业短期的行为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
2.科学设计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
由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会对企业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设置企业评价指标权重的时候,要极其的慎重。首先,企业在设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时,要避免采用固定的权重指标。其次,在进行权重设置时要引人EVA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最后,在进行权重分配时,要适当的增加非财务指标的权重系数。
3.扩展并重视非财务指标
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的指标相结合,能够全面地提升评价企业综合的竞争力,所以我国的企业一定要在关注企业财务指标的同时,分出更多的精力,来加入到更多能够反映企业特征的非财务性指标中来,从而完善企业整体绩效评价指标的体系。
4.充分考虑现金流量相关指标
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能够降低盈利能力指标为会计所轻易操纵的可能性,它能够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经营的状况。所以企业还要加强现金流量指标的利用,并在企业的绩效评价过程当中,充分的考虑到现金流量指标能够反映出的企业信息。
四、总结
业绩的评价是一个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是企业自我约束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如果一个企业要应适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竞争环境。那么完善和发展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为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岳彦芳,徐晓明.试论业绩评价的战略化.中央财经大学报.2007(3).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医院;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医院进一步发展的不足之处。因此,需要通过弥补这些不足来完善医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强化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并能够引起广泛应用的是平衡计分卡。其是通过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客户、财务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愿景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考核结果可用在医院战略目标的审视、员工薪酬的回报、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预算管理等方面[1]。
一、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指标比重偏大,忽视非财务指标
1.财务指标是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它依托于医院的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其数据来源于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事后数据。医院绩效评价体系中对于医院经营计划与战略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指标(如员工素质、客户关系与服务、服务质量、医院的战略地位等)都没有将其包含。
2.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国家要求医院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讲求经济效益[2]。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几乎全部建立在财务会计数据基础之上,一般对投入产出分析比较注重。这种评价模式在当今以顾客需要为重点的管理理念中已经很难适应。管理者为实现个人目标利益最大化,使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达到理想化水平,会转向在那些与医院战略与未来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些费用项目上进行调整或压缩,从而导致管理者决策行为短期化,使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
(二)财务指标间权重失衡
在对绩效进行评价计分时主要采用功效系数法,辅助采用综合分析判断法,若出现不合理的指标权重,则会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从整体上看,财务指标权重过高则对结果的原因不能得到了解,非财务指标是定性指标,相比定量指标,其所含信息量的宽度和广度远远大于。不但能够对定量指标的不足进行弥补,同时能够对定量指标对长远利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纠正,由此使医院绩效评价更具导向性和综合性。而定性指标权重过低会稀释其作用的体现,所以整体指标比例需进一步调整。
(三)指标体系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较差
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不够强,仅局限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向和决策导向,而中层人员及职员则对其行为对指标造成的影响很难理解。因此,这就造成不同的科室、不同的人员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行其是,由此使医院的共同目标难以实现。
(四)评价范围窄
1.只注重内部的绩效评价,没有外界评价
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是注重医院内部评估,而没有重视医院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侧重于对个人或临床科室的评价,尚未建立医院的外部公众评价机制。一般患者选择医生,只能根据医生的毕业学校、掌握的先进技术、在哪个医院工作、专业领域内的声誉、是否为著名医学院校的教授等。在医疗服务市场设计有利于患者了解医院服务信息的评价指标无疑是必要的。
2.缺少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方面的衡量
现代医院竞争力已经从依赖于财务资源转向依赖于医院获取知识资本的能力和人力资源结构素质方面。知识和智力是医院发展潜能的源泉和动力,所以在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无形资产和知识资产进行反映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是一大缺陷。
(五)绩效评价缺少政府方面的管理
我国尚未形成系统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这就不利于横向比较,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将更有利于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使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二、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意见
(一)重视非财务性指标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其中非财务指标可以包括职员层面、业务流程、客户层面以及技术创新层面的指标,这四个层面的指标相辅相成,能够对医院核心竞争力和经营业绩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进行反应。
1.技术创新层面
资源配置通过医院技术上创新能够更加趋于合理。技术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以如下设置:首先是反映新项目研究开发费用投入与使用情况的研究开发费用率指标;其次是反映新科技研制效率情况,该指标越大越易形成竞争优势;最后是反映新技术投资回报率。
2.客户层面
医院所有的业绩必须通过患者才能实现。客户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设置如下:患者满意度、患者回头率、门诊患者增长率、住院患者增长率、患者投诉率、医疗赔偿率[3]。它对医院对患者需要方面进行满足的经营能力和财务利益的经营目标进行集中反映。
3.业务流程层面
业务流程主要关注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业务流程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设置如下:就医流程评分、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天数、甲级病历率、护理缺陷管理、患者治愈率、诊断符合率7 个指标[3]。
4.职员层面
医院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医院职员的积极性和素质。职员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做如下设置:职员素质的职员知识水平指标;职员对医院满意度职员流动率指标;职员在一定时期内每个职员平均创造的收入、职工年培训课时。
(二)增加行业效率评价
医院的绩效评价需要对级别差异的影响进行考虑,评价医院的投入产出效率。并且对医院的财务绩效根据投入产出率进行相应调整,由此使医院绩效的全面评价得以实现。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缺乏设备使用效率指标,医院上设备、上项目,导致大医院过度扩张。一方面抢夺了本应在基层医院就诊的病人,增加了病人负担,浪费了卫生资源。这种无限扩展的行为本质是对利润的追求,它们享受着高效益,政府及医院领导分享着高业绩,埋单的是病人。
(三)增加知识与智力等无形资产评价指标
知识与智力是医院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保持的支柱。
1.智力资本比率
指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在医院总资产中所占比率。在当今这个竟争激烈的环境中,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在医院的经营机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所占比例呈现日趋上升。该指标对医院对智力资本是否重视以及在医院医疗经营活动中智力资本作用的大小进行了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环境中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2.智力资本投资比率
在企业总投资中医院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投资所占的比重。从长远意义来看,有效的投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对于医院持久生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医院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并且不断开展新技术,这样才能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该指标对医院对未来成长能力的准备情况进行了揭示。
3.知识与智力资产收益率
该指标是对医院在智力和知识投资收益方面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的对智力和知识资产对医院所带来的贡献进行反映。该指标比率越高,则表明医院对智力与知识资产利用越好,产生的效率也越高。
(四)EVA与BSC的结合
作为业绩评价方法,EVA与BSC更有长处,将它们有效的结合能够得到的评价方面也更加的有效。BSC的核心是将战略如何转换为工作计划或行动方案,能够有机的将企业目标和战略相结合,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注重,这恰恰使EVA在这方面的不足得到弥补。还是需要应用财务指标对BSC实施的结果或过程进行衡量,这能够对管理者对业绩驱动因素进行全面跟踪起到帮助作用,但是其缺乏一个关注的重点,可能造成各目标互相冲突的发生。而EVA能够有效的联系各部门目标,由此使创造价值达到最大化。因此成功的整合EVA与BSC两个系统对医院领导者进行战略业绩评价十分有利。
三、结论
本文基于对医院绩效评价体系现状的研究分析,结合绩效评价指标相关理论,提出采用多方位的、具体的评价指标,即在结合EVA与平衡记分卡的基础上,强化政府治理力度,量化社会绩效指标、实现医院经营绩效评价与应承担的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社会责任有效结合,促进医院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玲.医院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04):158.
关键词:软件项目;绩效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相比一般的工程项目,软件更容易失控这个现象受到了信息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软件项目而言,它的成功与否,与前期的用户需求分析,技术人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开发过程的管理水平等因素息息相关。然而,随着软件项目的规模和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软件项目的复杂性,知识性,不可见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使得企业在进行软件项目决策时感到困惑,无从下手。绩效评价能够为企业以及项目团队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对软件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成为一个众多企业以及学者关注的热点。
一、软件项目绩效评价现状
1.软件项目绩效评价的定义。软件项目绩效评价是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应用数理统计的知识,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用特定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对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对组织产生的影响及最终的软件产品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指导软件过程的改进,达到提高软件项目绩效水平的目的,属于项目开发中评价。
2.软件项目绩效评价的现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提出软件项目管理的概念开始到现在,许多专家提出了软件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来帮助软件项目的管理,但是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软件项目的失控率或失败率相比15年前甚至25年前都没有显著的下降,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下降[1]。
二、软件项目绩效评价
1.软件绩效评价的构成。根据软件项目绩效评价的定义,我们可以将软件绩效评价分为两个部分:产品绩效和过程绩效。产品绩效包括客观和主观两部分,过程绩效体现在主观方面。
2.以基于平衡积分卡的软件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为例进行分析。基于平衡积分卡的软件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是结合软件项目的特点,在传统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做了修正,得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表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IT项目绩效评价体系[2]
对上述软件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以及软件项目绩效构成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1)主观性强。绩效评价中包含的比较多的主观性评价,因此,评价体系中主观性指标很多。也就是说,对这些指标的评价情况受到评价者的个人价值观、心理状态等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会导致评价结果会出现不稳定性,而这种不稳定性会导致评价结果容易失真。
(2)适应性不强。这个指标体系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通用的IT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实不然,对于不同的IT项目,这个指标体系仍然要发生变动。适应性问题反应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每个不同的软件项目的复杂程度以及成功标准不同,同时,其进度以及质量等指标的评价标准也不一致。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软件项目,当软件项目环境发生变化时,原先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却不再适用。
(3)软件项目管理困难。软件项目相比一般的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不可见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及易失控性。软件是纯知识性产品,其开发进度和质量难以估计和度量,其实施过程相比一般的工程项目要复杂的多,而复杂的系统如果管理出现失误,都会严重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
三、建议
1.根据软件项目环境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度的调整
当软件项目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分析评价体系中哪些指标需要减少,哪些指标需要增加,各个指标的权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哪些指标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从而根据实际的情况,对评价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
2.对IT员工的管理
IT员工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如此,泰勒的机械式管理并不适合他们,他们不喜欢被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工作。他们通常将工作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给予IT员工适度的个人生活方面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周边的关心。
对IT员工进行培训,不断地给他们充电,保证他们掌握了最新的技术,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会出现因知识掌握度不够而耽搁项目进度的情况。
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激发IT员工的工作热情。IT员工对与发展机遇、工作乐趣、个人生活以及成为技术主管的机会比较关注,因此激励制度的建立可以以这四个点为依据,同时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
四、总结
合理的软件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提高软件项目的成功率,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正确的软件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深的研究意义,这一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提升城镇化质量。吉林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已成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吉林省城镇化率持续偏低,为全面了解并深层次认识全省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与态势,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客观评价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促进吉林省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吉林省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一)国家层面的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国家层面的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两个方面,而且侧重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较多,今年来较多的包含了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的指标。具体见表1。
(二)地区层面的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地区层面的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多偏重于城镇化发展速度,如四川省、辽宁省和山东省的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地区还是更多的考虑城镇化发展问题,近年来,部分地区也重点考虑到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
(三)有关专家学者对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樊纲(2010)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规模四个方面定义了新兴城区,并作为最终研究对象,选取了城市化进程中最活跃的地区,对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新兴城区发展指数体系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共三个一级指标[1]。二级指标包括经济规模、经济活跃度、经济效率、产业结构水平、城区规模、城市设施、城市服务、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十二个方面。刘艳军、李诚固(2006)认为经济、生态、社会、人口等多种因素影响城市化的综合发展过程,仅从一个方面很难反映出准确的城镇化发展状况,需要从生态建设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社会发展新水平、经济增长水平、空间集聚水平五个方面进行城市化综合水平的评价。孔凡文(2004)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方面,应当从四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2]:最基础的层级由各项基础指标构成;上一层级为群体指标,是单项指标的基本组成单位;群体指标的上一层为单项指标,如城镇管理、人居环境、生活方式、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最顶层的称为总体指标,是反映城镇化质量的综合指数[3]。
(四)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演进趋势10多年来,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及专家学者都对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评价指标选用情况来看,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出以下趋势:1.新型城镇化内涵在深化2000年以来,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才真正的全面展开(叶裕民,2001),评价内容包括人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多方面[4]。城镇化是拉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也带来环境污染、人口拥挤、住房困难等诸多问题,无形中拉大了城乡差距,导致经济发展中“城市病”的出现。为了应对诸多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对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随之开展并逐渐增多。1998-2013年间,在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中,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公共福利、环境保护等这些频率较高的指标逐年增多,突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近期的研究更加追求健康的城镇化,更加关注于发展动力与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与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樊纲,2010;辽宁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13)。2.“速度型”城镇化在向“质量型”城镇化转变人口城市化是新型成长化的一个本质特征,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增加了新的内涵,如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服务均等需求、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服务等特征。(孔凡文,2004;城调总队,2005)。经济发展也不能简单地以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为目标来衡量,而更多地应表现在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李诚固,2006,樊纲,2010)。城镇化质量的表现为城镇管理的加强、环境质量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社会保障的建立、生活方式的改变、科技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而城镇化的速度则表现为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提高等方面。此外,社会的进步,更多地应体现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人口就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各个方面,城市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近年来,“质量型”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突显。3.城镇化功能维度在强化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具体维度,学术界的表述仁智各异。但从对新型城镇化评价研究热点的视角分析,能够窥见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前文评价指标选用情况统计表明,这些重点已集中在产业结构、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生活质量和生态延续等方面,然而第三产业比重、就业、投资、消费、信息化水平、医疗、保障、环保等指标的选用频率在60%以上,关注度从人口比重、经济发展等方面转向了对城镇化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动力。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功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以及城市内部所承担的满足人类(包括当代和后代)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等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和做起的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的发挥所产生的效能(潘承仕,2005)。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响应的城市功能的完善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城镇化进程会加快,城镇化质量会进一步提升。
(五)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综合以上相关的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忽略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只是评价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社会进步、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也缺乏对城市等级规模的系统划分[5]。建立综合、全面、科学和动态的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单是从城市化的集聚方面来考虑是不全面的,而应该增加对城乡统筹、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方面的考虑,在城乡二元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城镇发展的潜力、城乡生态、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也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一)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1.符合国家战略总体要求,又要结合全省的实际情况。十以来,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十八届三中全国、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而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是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2.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就要求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突出反映居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城镇管理、文化教育等方面,全面反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的增长水平[6]。3.科学考核原则。科学考核首先要求在指标的选取和制定过程中,需要通过专家的论证,重视考评指标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将指标体系建立于综合、客观反映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力求在实践中能够进一步完善,让整个指标体系的设计更加客观、科学、全面[7]。4.考核可行性原则。在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各项指标需要具有可测性和唯一性,在计算口径等方面便于比较和分析,能够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横纵对比,并且所选取的指标易于收集和计算,执行起来具有可操作性[8]。5.分层次考核原则。不同类型或级别的城市在区域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大城市综合生产率水平高、吸纳人口能力强,具有骨干带动作用,中等城市是沟通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桥梁,小城市(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城镇化的发展评价应该按照城镇的规模等级来分级进行。6.进程性考核原则。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要能够对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定量测算和分析,围绕城镇化发展目标,能够对城镇化进程进行及时的检测预警,以利于为决策部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或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形成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要全面体现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情况,必须从多个角度对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吉林省城镇化进程有其特殊性,在指标体系设计中必须能够体现吉林省的省情。同时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在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又有了的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研究趋势表明,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关注于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功能,而吉林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又要考虑城镇化发展速度,因此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化水平亟待提高。在2000-2013年间,全国的城镇化人口比重从36.22%提高到53.73%,年均增长1.25个百分点,而吉林省的城镇人口比重从49.66%提高54.20%,年均增长仅为0.32个百分点。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针对吉林省城镇人口比重增速放慢的实际情况,城镇化作为发展的关键载体,有必要保持一个适度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2.城镇化质量亟待提升。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6955.1元,而吉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22274.6元,与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差4680.5元。人口向城镇化地区的集中,是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新型城镇化也是更加注重城乡的一体化、均等化,更加注重城乡的集约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更加注重提升农村居民和新增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针对吉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还不高的现状,因此有必要将城镇化质量纳入指标体系中。3.城镇化功能亟待改善。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8314.4亿元,占GDP比重1.47%;而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仅为69.8亿元,占GDP比重0.54%。如果说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反映的是静态的、某一时点上的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状态,那么城镇化功能反映的是动态的,对未来发展的动力、潜力与能力的描述。城镇化功能越高,说明城镇化发展动力足,潜力大、能力强,会进一步加速推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城镇化功能低,说明城镇化发展潜力和能力不足,城镇化进程会相对缓慢,或者出现非协调发展。针对吉林省城镇化功能还有待改善的实际情况,因此也将城镇化功能纳入指标体系中。4.吉林省城市规模等级层次分明按照城区常住人口,吉林省城市规模等级分为6个层级,层次鲜明,包括1个I型大城市(长春市)、1个II型大城市(吉林市)、2个中等城市(四平和白山)、8个I型小城市(含延吉市)、35个II型小城市(含县级市,不含延吉市和前郭县,)和434个小城镇(不含20个县城镇),城镇化进程各不相同,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需分类制定。
(三)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和框架为了推动城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在省域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水平,还要从动态的角度关注城镇化演进的潜力和能力。本文尝试从城镇化水平、质量和功能三个层面,从人口规模、空间分布、产业发展、生产效率、区域活力等多维度来系统全面地描述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城镇人口比重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般度量,但从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角度看,城镇化并非简单的人口集聚问题,而是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功能的多层次问题。从城镇化发展速度上来讲,是指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从城镇化发展质量上来讲就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既表现为城市质量的提升和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完善;从城镇化发展功能上来讲,是指城镇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其表现为要素的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等。为了能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城镇化的内涵出发探讨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贯彻中央城镇化会议精神、五个发展战略,《吉林省新型城镇化(2014—2020年)》,结合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综合城镇化“速度”、“质量”和“功能”三方面的因素,将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炼为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5个四级指标。具体见表3。
(四)基于AHP方法的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评价县(市)城镇化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共计26个指标,而目前的县(市)统计口径限于县域范围,县(市)城镇的数据仅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地区生产总值这五组数据,不能满足县(市)城镇化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数据的基本要求。目前公开的统计资料还没有针对小城镇进行独立统计,小城镇的相关城镇化数据更是难以收集齐全,因此,现只能对省及地市级城市城镇化发展进行考核评价。1.吉林省城镇化水平评价结果城镇化水平分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三个方面,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对这三个方面指标的无量纲化值进行线性加权,经计算整理并得到结果如下:(1)在吉林省城镇化水平进程中,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分值有所提高,但是经济城镇化分值下降较快,综合表现看,城镇化水平分值从36.23提高到38.34。(2)在吉林省大城市城镇化水平进程中,相对于长春的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分值较高而言,吉林市的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演进较慢,而长春的人口城镇化分值略低于吉林市的人口城镇化,其中2013年长春人口城镇化分值为60.47,吉林市的人口城镇化分值61.73,综合表现看,长春市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吉林市。(3)在吉林省中等城市城镇化水平进程中,2013年白山市的人口城镇化分值均高于四平市,而白山市的空间城镇化分值低于四平市,综合表现看,白山市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四平市。(4)在吉林省I型小城市城镇化水平进程中,2013年人口城镇化分值中延吉市最高,经济城镇化分值中松原市最高,空间城镇化分值中辽源市最高,综合表现看,延吉市城镇化水平分值最高,到达了66.64。2.吉林省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城镇化质量分为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统筹情况五个方面,通过层次分析方法确定的权重,对这五个方面的无量纲化值进行线性加权,经计算整理得到结果如下:(1)在吉林省城镇化质量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统筹分值得到了提高,而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分值略有下降,综合表现看,城镇化质量分值从43.36提高到46.55。(2)在吉林省大城市城镇化质量进程中,长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统筹分值均高于吉林市,综合表现看,长春市的城镇化质量分值远高于吉林市。(3)在吉林省中等城市城镇化质量进程中,四平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统筹分值均高于白山市,综合表现看,四平市的城镇化质量分值高于白山市。同时,我们也看到白山市的城镇化质量分值有所下降。(4)在吉林省I型小城市城镇化质量进程中,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分值中松原市最高,居民生活质量分值中延吉市最高,人居环境质量分值中松原市最高,基本公共服务分值中看延吉市最高,城乡统筹情况分值中通化市最高,综合表现看,松原市的城镇化质量分值最高,即达到53.54。3.吉林省城镇化效能评价结果城镇化效能分为要素生产效率、区域创新能力、要素流动性和区域发展活动四个方面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确定的权重,对四个方面指标的无量纲化指标值进行进行线性加权,经计算整理得到结果如下:(1)在吉林省城镇化效能进程中,要素生产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值有所下降,要素流动性分值有所上升,综合表现看,城镇化效能分值从30.84上升到32.09。(2)在吉林省大城市城镇化效能进程中,长春市的要素生产效率、区域创新能力、要素流动性、区域发展活力分值均高于吉林市,综合表现看,长春市的城镇化效能远高于吉林市。(3)在吉林省中等城市城镇化效能进程中,四平市的要素生产效率、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发展活力分值高于白山市,而四平市的要素流动性分值低于白山市,综合表现看,四平市的城镇化效能高于白山市。(4)在吉林省I型小城市城镇化效能进程中,2013年,要素生产效率分值中松原市最高,区域创新能力和要素流动性分值中延吉市最高,区域发展活动分值中辽源市最高,综合表现看,延吉市的城镇化效能分值最高,达到了50.78。4.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分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效能三个方面,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确定的权重,对这三个指标无量纲化值进行线性加权,经过计算整理得到如下结果:
三、促进吉林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过连续多年快速发展,吉林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已经充分释放,要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确实面临比较多的困难,需要在城镇化质量和效能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吉林省亦应采取现实态度,立足现有优势,做好五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城镇集约化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吉林省城镇化仍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增速放缓,在土地资源日益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必须以集约化理念加快新一轮城镇建设,推进城镇集约化发展,合理规范土地使用,在城镇化建设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目前,吉林省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体制机制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还不相适应,应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支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土地市场规范运行,积极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
(二)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化质量依照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当城镇化率处于30%~70%区间时,城镇化属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这种快速发展的传统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下,资源、社会矛盾和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中等收入陷阱”危机出现,影响了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在当下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深刻变革的时期,我省城镇化质量需要转变为提升质量为重点的新型发展阶段,特别是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等已经滞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实现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优化城乡区域经济结构,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证农民工子享受社会保险和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资源。
(三)强化产业支撑能力,完善城镇化效能城镇化的发展关键要有产业的支撑,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这种产业支撑不仅在建城中十分重要,而且是提升整个城镇化水平的前置条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内在关系,对产业结构优化工作做的不够,造成目前我省产业结构中高知识、高技术产业比重偏小,服务业比重长期偏低、要素生产效率不高等失衡问题,直接导致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不足。因此,要理性看待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没有完全做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的前提下,不能贸然加快城镇化发展,否则将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建议认真研究在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切实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工作办法,并加以推进。
(四)培育中部城市群,促进中心区域城市和县城组团发展以长吉一体化为依托加快中部城市群建设能够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由于我省中部城市群的有利条件,能够以此为平台建立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平台,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长吉一体化的中部城市群集中了我省70%以上的人口和8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加快这一区域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我省区域竞争力和城市群集聚效应,以其带动辐射功能统筹交通物流和产业布局,在“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基调下合理配置省内各县市优势资源,逐步化解城镇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将松原、辽源、四平建设成为我省中部地区兼具长吉辐射和自身优势资源的特色发展城市。
(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处理好城镇化与市场化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是要破除制约我省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处理好城镇化与市场化的关系。发展城镇化必须与市场化同步,不可冒进。国内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受市场和政府双重驱动,但以市场作用为主。特别是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化,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强。城镇空间布局、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城镇化投融资、城乡间要素流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完成,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发展城镇化,确实需要政府参与,但政府参与一定要尊重“最小投入得到最大产出”的最优化原则展开,不能人为地圈地迁人,行政造城。政府工作重点是生成、催化和提升市场力量,提供公共物品,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放松管制,减少干预,让市场去选择发展路线,以此吸引资源和生产要素向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地方合理流动和积聚,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樊纲,余晖.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26.
[2]孔凡文,许世卫.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32.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6-27.
[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
[5]辜胜阻.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2.
[6]肖国东.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4):106-107.
[7]王悦.中国特色城镇化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