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19:3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数学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个别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所以,继续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也将是我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3、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4、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5、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6、教学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8、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9、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10、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1、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2、教学措施: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3、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善于钻研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14、从计算入手,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计算,使学生打好计算的基本功,做到计算细致,快速,正确。
15、注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和概念要让学生弄明白,并且能够根据一些定理进行计算,且正确灵活。同时注意学生在讲课中学习活动的参与,同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尊重。
16、抓好各单元的测验,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期中、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好复习。
17、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一道应用题应该多读几遍之后再解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当中,进行基础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需要增加适当的学习经验。比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章当中,不仅需要使学生了解内角和为180度,也需要使其可以灵活使用基本定理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到实际操作当中,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自身灵活使用知识的能力。
一、建设针对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数学知识需要不断累积,才能使知识得到深化。所以老师需要将以往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结合情况,建设针对性的学习情境,而且这个学习情境也需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根据数学情境,建设有关三角形的数学模型,激活学生脑海当中的知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首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已经了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有关的内容,因此可以使学生联系以往学会的知识进行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可以灵活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多阅读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其次学生也已经比较熟悉平角、直角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折纸,使其了解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均为180度这一理论。最后要从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章进行引申,使学生进行了解为什么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这两个差别比较大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是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为学生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丰富教学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量
在教学大纲当中清楚地提出数学基本思想主要是指建模、推导、模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从数学的表面进行解决问题,需要将问题进行转化,使其变成比较简单的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首先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舍弃一些比较难的问题,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其次要将所选择的问题进行转化,使学生可以学会解题思路,使其学生灵活使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解决许多具有难度的题目。比如在老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时候,使学生自己进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度,并且使其应用所验证出来的结论进行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为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浓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点,使学生按照自身的想法加入到等腰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锐角三角形这四个组当中进行验证内角和是否为180度这一理论。使每个组在纸上剪裁出不同的三角形,并且将三角形的角剪下来进行组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可以从纸上计算和实际动手操作这两个方面进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论,也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问题,使学生解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丰富教学活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数学经验,就需要经历许多数学活动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进行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章的时候,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进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首先老师要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比如老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要学生预先进行阅读《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章,使其获得初级的知识,并且根据章节的内容找出自身感兴趣的问题,等待到课堂上进行提问,获得对应的答案。其次老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使学生自由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所得出的不同答案进行辩论,确定最终的答案。最后由老师对学生所给出的答案进行点评,使学生了解其所犯的错误在哪,使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提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这种问题,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使学生可以主动进行思考问题的答案。同时使学生进行不断计算,进行验证不同三角形的度数,从而可以深刻地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从而可以灵活使用这一理论解决许多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理论传授,需要通过不断引导、解析和积累,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不仅需要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内容,也需要使其了解对应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自身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的探究过程、积累学习经验等方面出发,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理论,并且充分利用这一理论,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赖文学.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6(03):88-89
我县小学阶段学生水平测试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而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数的运算能力比较差,致使数学成绩偏低,原因是小学数学测试中的计算量比较大。经过实践,我认为如果能从以下几方面改变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数的运算能力。
一、学生要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
课标版北师大数学在教材中,并没有对计算法则以明显的形式出现。如三年级数学下册《乘法》第二节,这节内容其实就是两位数乘法的学习,通过问题情境:"一栋楼共有12层,每次14户,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学生根据信息很容易列式:14×12,然后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的迁移,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算法。部分学生可能这样计算:14×10=140,14×2=28,140+28=168,14×12=168;部分学生可能这样计算:12×10=120,12×4=48,120+48=168,14×12=168;也有学生列竖式计算(竖式附后)。在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后,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计算法则。再让学生选择一种方便且容易的算法,学生自然就会选择用竖式计算。通过教师强调法则,学生很容易掌握乘法计算法则,这也为以后的小数乘法学习也打好了基础。
1 4× 1 2
2 8 ……14×2
1 4 0 ……14×10
1 6 8 ……28+140
二、学生应掌握验算方法。
小学低段学生在水平测试中,很多学生只顾作题,可能对题都没看清楚,导致出错现象较多,并且大部分学生考试只做一遍,让学生检查后再交,学生不知道如何检查。例如课标版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加与减一》,P60页(2)题(全部是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减法),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学生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验算方法,再出示几道加法的练习题,让学生计算并验算,也让学生说一说验算方法,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考试结束还有一段时间,无事可做,不会检查,等着铃声交卷的情况。
三、学生应掌握简便算法。
在小学四则混合运算中,有好多题学生只要留心,就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节省了列竖式的麻烦,也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如课标版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P94页,有这样一道混合运算:514-496+182(没有强调用简便算法),如果直接计算,学生口算有一定难度,必须列竖式计算,而且在计算过程中还出现了退位、进位,学生不注意就会出错。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简便算法,这道题就变得简单了(算法附后)。再如课标版北师大四年级上册P103页第5题:"你能很快算出答案吗?",这8道算式,只要学生能联系学过的运算定律,大多数学生都能简便计算。如果教师再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再进行必要的练习,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简便算法。
514-496+182
=514+182-496
=696-496
=200
四、加强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的运算有这样的学段目标: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而如果学生会估算,并且敢于大胆的估算,就可以使算式变成口算的过程,并且能发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另外估算也是验算结果的重要手段。如14×12这道题。如把算式中的12看成10,14×10=140,所以计算结果应大于140;再把算式中的14看成15,15×10=150,所以正确结果大约为150。如再引导学生14×10这样算少算了多少,学生发现是少算了14×2,如果口算能力强,学生很容易得出14×2=28,所以14×12的结果就是168。其实无论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可能在算之前让学生进行大胆的估算,这样学生掌握了估算的机巧,也为提高数的运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学生口算能力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小学1-3年级数的运算具体目标之一是学生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而4-6年级学生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对口算的练习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智力差异、学习的过程,制订标准,但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学会口算的方法机巧。因为学生不可能随时身上装着计算器或带笔和本子,在平常的购物活动中肯定会有计算,如果学生口算能力比较强,就可以很快地计算所需商品的价格,按钱办事。在水平测试中,能口算不笔算,学生就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就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一些应用题的结果进行判断。如课标版北师大四年级下册P104页14题:"买3枝铅笔比买1枝圆珠笔多花0.5元,每枝圆珠笔3.4元,每枝铅笔多少元?",学生平时都买过铅笔,结果一比较,就能知道算的准确性。再如课标版北师大四年级上册P62页列举了人步行、飞机飞行、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如果学生在计算中出现了计算这些速度的问题,那么比较一下也就知道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许多数学问题的结果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判断。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评价机制的改变,数的运算,大多数地方可以借助于计算器或计算机。如现在初中生中考、高中生高考在我县已允许使用科学计算器,将来小学毕业检测考试也可能允许使用计算器。但是学生掌握了计算法则、验算方法、简算方法、估算能力、口算方法、以及会联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后工作也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中高年级 数学思维 培养策略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及时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为此,笔者主要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进行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性学习思维
当前,学习兴趣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最好驱动力。通过合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于小学中高年级段的学生比较喜欢游戏,教师需要投其所好运用课堂游戏的形式,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教学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这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今天要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小明一直想要一个滑板、一双耐克牌运动鞋及一把玩具冲锋手枪。妈妈到商场里咨询了一下,这三样东西的价钱如下:滑板155元,一双耐克牌运动鞋365元,一把玩具冲锋手枪45元。你能帮小明妈妈算一算,要想买到小明的所爱得要多少钱?”通过学习游戏,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加法运算的数学学习问题,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把运算定律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就是为了在生活中用数学。通过学习游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
二、数学理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中高年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理性思考,完整地分析解题思路。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都涉及“学生理性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等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红在商店买3本书,共计消费18元,小明在同一家商店再买了同样的5本书,则需要花费多少钱?”教师此时需要引导班级中学生站在全局性解决问题的角度发现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合理地绘制表格(详情见下表)。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学习讨论,进而全面得出:小红18元买到3本书,可以求得1本书的价格;小明需要买5本书,需要求出一本书的单价;小红与小明买的书相同,经过已有条件的梳理,自主学习讨论,学生得出小明需要花费的金钱数额。
从这一实例可以看出,在一般比较常见的应用题解答过程中,条理性的数学思考能力需要借助一些表格类数学解题技巧进行整理,同时这也是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例作为学习素材
当前阶段,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师若是一直停留在对数学教材内容的教学,是十分错误的。教师需要充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1]。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教师需要组织班级中学生进行举办一次虚拟的“卖场交易活动”,将班级中学生合理地划分为卖家组和消费者。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全面展示商品的具体价格,学生自主进行商品的选购、商品价格结算。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意识,学生也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清楚地认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生发现数学学习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四、有效进行数学语言专项训练,全面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在进行解答数学学习问题时,最先需要进行解读的就是学习题目,否则就无法精准地发现解题的具体素材,为此,数学学习问题中的语言作为数学思维的外部显像,教师需要侧重对其进行训练[2]。例如,学生在进行解答假设句式这一问题时,教师需要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合理的教学训练。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课时,23×30=36×20=?,首先我们需要按步骤进行计算,首先从个位、十位依次乘以0;其次个位十位再依次乘以3;最后得出的结果是690。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阶段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教师需要深入进行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当前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全面推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22-01
“不要跟学生纠缠!”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如果就某个环节与学生纠缠不休,不但会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而且会让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事实上是如此吗?当课堂上发生“纠缠”时,往往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有效激活,正是发挥探究实效的关键时机。因此,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虚与委蛇,而应当积极地应对和正确地处理。
一、纠缠有价值,寻求探究真效
能否正面应对课堂上发生的“纠缠”,取决于教师能否从纠缠中发现其中蕴含的珍贵教学资源。当教师敏锐地发现纠缠中的价值时,就需要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视角来分析纠缠产生的原因,找到矛盾的源头,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辩论中互相得到启发。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一课时,有学生对为什么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不一样产生疑问,比如3.14为什么不可以读作“三点一十四”?有的老师用“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来搪塞。事实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分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读法:首先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不是十位,4也不是个位,因为小数部分的数位是向右无限延伸的,小数部分的数读的时候不能带上数位名称。这样,学生不但对小数的意义及数的组成有了更深刻、全面地认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了他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
二、纠缠有预谋,开发探究深度
有预谋的纠缠,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把握,是对课堂教学流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一种预判。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某个重点环节发生纠缠,“于无疑处生疑”,推动学生在此环节发生分歧,让他们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在纠缠中澄清认识,促进探究过程走向深入。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学习用圆规画圆这一环节中,笔者有意识地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与学生展开纠缠――
师: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如果没有圆规,我们就不能画出一个圆吗?
生:应该是可以的!
师:都是这样想的吗?好!现在请取出事先准备的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来。
(学生有的用圆形的瓶盖,有的用三角尺中的圆孔,还有的用绳子系住一块橡皮甩动……)
师:同学们进行了各种美妙的创造,那么为什么古人依然会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呢?
生:……
这个片段中,不但利用纠缠让探究活动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凑,而且拓展了“规矩”这一词的内涵,让学生体悟“没有规矩,仍成方圆”的突破性思维。
三、纠缠有生成,拓展探究广度
意料之外的纠缠,则需要教师第一时间作出价值上的估判。如果是枝节上的纠缠,则可以一带而过;如果纠缠的根源在于探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则要及时介入,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向深入。
抓住生成中的有效纠缠,及时捕捉并巧妙地纳入课堂流程中。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取出量角器并仔细观察,然后提问:“为什么量角器是半圆形的?“为什么量角器中的90°只有一个?”笔者以“为什么量角器上只有一个90°”为突破口,以点带面,顺势解决了其他问题,从而做到了有效选择和有机整合。
四、纠缠有收获,延伸探究空间
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纠缠时,教师要在预设的时间里开展操作实践、合作讨论及其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增强体验,引导学生在纠缠中思索、在思索中提升,让数学课堂因纠缠而变得更有味道。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巩固和完善三角形内角和的意义,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师:这是一个很大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这么小的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还是180°。
师:我把这个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取出其中的一个小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90°。
生:180°。
(师组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11-02
所谓学段目标,是指小学不同学习时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根据课程规定,小学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个学段,即第一学段为1~3年级,第二学段为4~6年级。其实,“学段”还可以理解为学习单位,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称之为学段。教师要对“学段”进行科学分解,为每一个“学段”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果每一个“学段”都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行为自然会成为实现“学段”目标的基本措施。每一个教学单元学习实效性则会大大提高,数学教学就会由一个目标走向下一个目标,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
一、厘清学期目标,确定教学方向
小学生的认知有自身的规律。数学教学进行学段划分,这是学科教学的自然要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教学有宏观调控意识,明确不同学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厘清不同学段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从总体上把握教学方向,能积极地提升教学措施的针对性。小学四年级属于第二学段的起步阶段,这个学段的学习目标要求带有过渡性质。教师在制订教学策略时要注意厘清上下学期的学习目标,体现数学认知的系统性。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接触过轴对称图形,通过本节课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轴对称有深刻的认识。教材设计“试一试”“想想做做”等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动手折纸,找到正方形的对称轴,通过画对称轴,自行研究图形的对称轴条数。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首先要对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把握,甚至对整个学段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了解。小学四年级数学对学生学习目标中有明确要求:能够根据图案,进行图案位置、图案特征和图案变形等相关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在具体施教时,教师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实践,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建立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概念,用图形比较来掌握对称轴的条数。教师对课时学习内容有明确认知,对学期甚至学段学习目标有清晰把握,才有正确的教学方向。
二、厘清课时目标,明确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制订课时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深入了解后,找到文本、生本契合点,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才会有针对性。新课改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强调三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忽视情感目标的存在。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现学习目标的均衡性,明确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打造高效课堂。
厘清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内容,教师要在掌握足够信息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一课,教师设计了一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行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实际应用;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并从探索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信心,并在合作学习中建立协作意识。很显然,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符合三维教学目标的一般要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都得到兼顾,而且各种教学目标能够相互融合,形成统一集合体。教师在具体贯彻教学策略时,也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效果值得期待。
三、厘清即时目标,落实教学措施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属于即时学习目标。为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即时学习目标进行科学设计,让教与学随时随地高效互动,这也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学会分解任务,将课堂教学目标化整为零,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配套有即时学习目标,让课堂教学成为诸多单元构成的一个整体。课堂即时学习目标设计没有固定限制,也不需要进行形式限制,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课堂即时学习目标应该是最小的学习任务单位。教师在具体设计时要提出明确要求,要让学生知道如何操作,这样才能确保任务的圆满实现。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首先要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师让学生自行探索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最终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结论。学生开始利用现有条件展开实践操作,有的利用量角器进行测量,也有用三角板进行比对的,还有学生采用折纸来探索的。尽管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但绝大多数学生最终都能够总结出“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结论。可见,教师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56-01
作为课堂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课堂小结”这个教学环节的地位显得越加尴尬,它往往缺乏变化:时间固定、句式固定、形式固定,让教师麻木,让学生反感。“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改造“程序化”的课堂小结,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
一、课堂小结不妨“缠缠绵绵”
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或者有时候由教师自己再强调一遍,收效甚微。
“缠缠绵绵”的课堂小结,是允许时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第一课时之后,我在课堂小结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设计一份圆规的使用说明书。”显然这样小结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几分钟内完成的,他们首先需要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格式,对说明书的项目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圆规的构造”“圆规的功能”“圆规的用法”等,然后才开始积极地回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尽管这样的小结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们却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成合作小组,交给了老师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小结理应“疙疙瘩瘩”
课堂小结方式的僵化,让一些“久经考验”的高年级学生变得轻车熟路,他们大多数会将板书读一遍,陪着教师顺畅地走完这一过场,而其他的学生则沦为“看客”。提升课堂小结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梳理、构建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总结方式、自己确定总结顺序。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将各个知识点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故意打乱板书的排列顺序,最终形成的板书结构显得非常凌乱。面对“乱七八糟”的板书,指名小结的学生在复述时吞吞吐吐。此时其他同学自发地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梳理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彼此联系,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结。
三、课堂小结应尝试“断断续续”
课堂小结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固定环节,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地扩大小结的范围,在适当的契机适时地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反思,从而促进后继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使得反思归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课堂小结也并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大胆地拓宽课堂小结的时空,让课堂小结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小结活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生活用具的价格,用虚拟物品的形式开了几家百货商店,要求学生任意购买两件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由于活动耗时较多,笔者分次开展活动。学生在这种“买”与“卖”的趣味性活动中,兴味盎然地开展小结,巩固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小结方式比那种“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堂小结应求“快快乐乐”
改变传统的课堂小结,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转变以往那种或单纯围绕“知识点”进行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或让学生为自己找榜样——你觉得这节课哪位小伙伴表现得特别棒等。让学生从课堂小结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再创造的喜悦,变被动的复述为主动的构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然后小组之间说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着本节课中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在与自己密切联系的数据中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小结的氛围。针对学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尽管没有要求学生在小结过程中说出那些抽象的定义,但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1、一个四位数,位是6,十位上是5,其余数位上的数是0,这个数写作( )读作( )。
2、在计算除法时,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 )。
3、比687少96的数是( ) 388比112多( )
4、你7:40到校,11:40放学,上午在校( )小时。
5、8700千克=( )千克( )克 8千克-5( )=3000克
1千克鸡蛋大约有( )个 你的体重大约是( )
6、在 里填上“ 或=”以及得数。
54秒÷6=( ) 2分12秒=( )秒 200秒 3分
600克 1千克 86千克=( )克 3千克+2000克 5千克
438+164 2101-90 297 573-286 967-158 809
7、把6千克、60克、5000克、5200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 ”,错的画“ ”。(10分)
(1)读数和写数时,都要从位读起和写起。( )
(2)在减法中,被减数必须大于减数。( )
(3)一个四位数减一个三位数,可能得一个三位数,也可能得一个
四位数。( )
(4)1千克棉花和1000克铁比较,铁比较重。( )
(5)男生比女生多35人,女生比男生少35人。( )
班级 姓名 得分
平时你一定做了不少计算题,现在可是你露一手的时候了,细心点,可不能让别人说你是小马虎。 三、
1、口算。(15分)
48+25= 340+60= 480-70= 500+4000= 86-27=
370-200= 46÷5= 0÷3= 63-36= 540-80=
60÷9= 1000+5= 700-40= 90-27= 24-16÷8=
2、列竖式计算(画横线的题要验算)。(8分)
2408+3795= 8010-4568= 247+968+8293=
3、脱式计算。(12分)
4054-507+614 25÷5+168 (416-360)÷7 580-8×9
四、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5分)
1、请你按照电子表表面的时间在右面的钟面上补充上分针或时针。
3:05 9:30
2、小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学校到公园有三条路,如图所示,那么小华家经过学校到公园,走哪条路最省时省力?(请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来。)
学好数学的用处可大呢!下面就请你用自己的本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五、
(30分)
1、幼儿园买了48个白皮球,24个花皮球,平均分给9个班,每班分得几个?
2、小芳看一本书,每天看5页,9天后还剩56页,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3、学校买粉笔,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42盒,彩色粉笔39盒,买了多少盒白粉笔?
4、同学们参加方块队训练,三年级22人,四年级35人,五年级24人,每9人一行,应排几行?
5、植树节四、五年级同学种了108棵柳树,还种了3行杨树,每行7棵(在下面选择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解答出来。)
(1)种的杨树比柳树少多少棵?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棵树?
(3)四、五年级共种树多少棵?
加油啊,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智力大冲浪
1、用0、0、2、4、四个数字按要求组成四位数。10分
(1)由这四个数组成的的四位数是( )。
(2)由这四个数组成的最小的四位数是( )。
(3)一个零都不读:( )、( )。
(4)只读一个零:( )、( )、( )、( )
2、把一根绳剪成两段,其中一段长24米,是另一段的3倍。这段绳长多少米?(5分)
3、一年级一班参加三个课外小组的共有25人,参加英语组和美术组的有18人,参加美术组和舞蹈组的有20人,参加三个小组的分别有多少人?(5分)
精巧点拨 课堂教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80-01
所谓“等待点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等待学生思维启动,在学生的思维获得充分历练之后,再给予点拨,帮助学生尽快走入学习的核心内容。“等待点拨”教法运用的关键是做到适时,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要适度,教师给予学生点拨的时机要适度。在学生探究中、在学生合作时、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都需要教师耐心等待,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点拨,可以有效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形成数理学习并理性感知。
一、探究中等待,给予学生思维导向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动探究的精神,进行多种方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数理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及时甄别学生的思维动态,耐心等待,等待学生的思维启动、运行,不急于引导,在 学生的思维进入问题门槛时,教师再适时出手,激发学生的思维运动,并矫正学生的学习方向,引导学生在研究中触感、探究、领悟,主动接受数学认知。小学生思维宽度有限,在启动时难免呈现“慢热”现象,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不急于作出判断,也不能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让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时,教师提问:“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以此类推,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教师泛问,学生大多都能够回答出来。教师要指名学生来回答,很多学生就开始交头接耳。教师稍微等待一下,指名一个学生回答:“你说说两位小数与什么分数有关呢?”该生回答很干脆:“百分之几。”教师继续追问:“那千分之几,该用几位小数来表示?”该生没有想到教师会继续追问,愣住了。教师对他点点头:“好好想想,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那这千分之几,该用几位小数来表示呢?”学生立刻回答:“三位小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答案,就是在等待,待学生的思维理顺之后,教师的点拨自然收到成效。
二、合作时等待,调控学生合作进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等待点拨”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在重要教学环节中加以应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合作学习是当前数学课堂最常见的学法方式,教师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进行个性化分组,形成不同的小集体进行学习讨论,小组成员之间要形成有效互动,利用集体力量解决学习难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只是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合作学习的效果。如合作学习时间设计不合理:合作学习时间长短应根据合作学习内容来决定,如果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就终止了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自然沦为形式主义。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时,教师给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说一说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时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开始讨论,小组长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教师巡视,观察各个小组的讨论进展情况。当教师发现有的小组好像完成任务了,就开始提示:“这小数除以整数,需要估算、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还要考虑除不尽的问题、如何进行补零、商中间出现零的情况等,咱们需要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点拨之后,又开始了热烈讨论。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时,各个小组都能够圆满地解决问题。教师给予合作学习足够的时间,并给出适时点拨,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突出。
三、错误处等待,引导学生自行纠正
学生学习数学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情,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和纠正,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感悟的时间。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并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提示,让学生自己调整思维方向,并在积极思考中获得思维突破。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闯关练习活动:第一关是听算:125×8,4×25,3.6+6.4,1.25×8,0.4×2.5。第二关是简便计算:25×19×4,128×3+72×3。学生开始闯关,教师巡视。在成果展示时,教师在学生说答案之后,问有没有出现不一样的答案。有几个学生举手了,教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不一样的答案,然后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很快,学生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便开始自行纠正。教师没有马上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通过展示操作步骤自己发现问题,这无疑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学生出错处等待,让学生实现自我矫正,这样的成长更具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75-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不是独立的自然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说,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从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来看,数学教学中有其它学科无法达到的优势。单独对学生进行法制讲座教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让适当的法制知识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图形的认识中渗透法制教育
要想在图形的认识中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找准法律知识的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我在上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单元“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分类”时,教科书P64中有一个图形是交通标志“慢”的指示牌,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它属于等边三角形,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它的标识含义,从而渗透安全与交通法的知识教育。
二、在认识单位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课中的单位,如,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等,本质上它与法制教育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我们在这里讲的是“渗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渗透点”,灵活机智地使之建立联系,从而顺利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教学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时,我一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天平称出100克的质量,一边告诉学生:天平是非常公平的,我们要学习它这种公平交易,诚实做人品德,100克虽然很轻,但意义无穷。再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在教会学生使用测量工具之后,教育学生:这个小小的尺子,不只能量出物体的长短,还可以量出一个人的品行,我们要学会用“尺”来量一量自己,随时改变个人不良行为习惯。
三、在情境图中渗透法制教育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教科书中,无论是章节情境图,还是练习中的情境图等,其中不只包含数学信息,还含有法制教育思想于其中,正确利用这些情境图中所包含的法制思想进行法制教育,可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P50中“8和9”的认识时,课文首先安排了一幅教师带领学生修剪树木、浇花的情境图,情境图的顶端正中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醒目标题。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情境图的信息和含义之后,对他们进行了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法制教育。
四、利用例题或练习中含有的法制思想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在不少的例题或练习中,都包含一定的法制思想内容于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这样的例题或练习时,要细心留意这些细节,并充分利用处理例题或练习的过程,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达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上册P83的例6中,教材设置了一幅学生分组捡垃圾的情境图,例题内容为“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我便利用这一例题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爱护环境卫生的法制教育。再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P47“做一做”中,课文设置了一幅青蛙在湖中玩耍的情境图,问题是“图里有什么?”。我在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后,对他们进行保护动物的法制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讲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优质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精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精品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解读: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
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二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
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
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三一, 教学 目标
二, 重点、难点 已混点
三,教 学准备 六、课 时安排 七、方 式、手 段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已混点:《塞下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找资料。 1 课时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过 程
第一课时 激情引入,解题质疑.一、激情引入,解题质疑.(预设 5 分)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 立了丰功伟绩。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那位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 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 笔下的古诗《塞下曲》中,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 2、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西汉名将李广的资料。 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0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10 分) 1、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小组内互读。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小队长检查词语。 (1).指读生字词,分析字词,理解词义。 读音重点:卢
纶 没 棱 词义重点:草惊风 夜引弓 平明 白羽等 (2)开火车读诗歌,达到熟读能够背诵的地步。 3、听老师范读,体会情感。 4、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写了西汉飞 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 深入探讨,挖掘主题。( 。(10 三、深入探讨,挖掘主题。(10 分)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自己总结一下 诗意。)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研讨。 A、说说诗句的意思。你认为每句诗中的关键词是谁?能起到什么作用? B、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将军力气大、勇武的诗句,谈一谈理解。 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10 四、把握情感,全班朗读。(10 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 谁愿意做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生讲故事,教师鼓励要声情并茂。 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 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 师生合作。 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五、迁移运用,内化积累(5 分)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 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 师: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 齐读《塞下曲》! 引导发现,尝试创作。( 。(5 六、引导发现,尝试创作。(5 分) 同学们,喜欢这首古诗吗? 其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 6 首。今天我们学 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 5 首古诗中,还有第 3 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 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们积累在采蜜集里,或者是办一张精美的手抄报,然后 一起来展览!
《塞下曲》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射箭的场面, 赞美了戍边名将的勇武。
板书设 计
《塞下曲》 唐代诗人 卢纶 汉代飞将军 李广
达标测 试
27 古诗二首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将军(jiāng jiàng)平明寻(xún sún)白羽 没(méi mò)在石棱中
关键词:开发;课程资源;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50-01
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有幸给同行们上小学数学探讨课,课后观摩者常常这样评价我的课:“柳老师上课善于开发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四维目标实现最大化。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能力得到有效创新,效果显著……”道出了开发利用数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笔者现就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谈一些个人的实践体会,与同行分享,并请指正。
一、开发双手资源,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段》后,为检查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达到的程度,我在一条直线上画了5个端点,要求学生数一数直线上一共有多少条线段?由于端点较多,学生难以数清线段的条数。面对学生焦急的神情和听课老师关注的目光,我灵机一动,笑吟吟地对学生谁:“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这道题。请伸出你的左手,把5个手指看作5个端点,把指与指之间的距离看作线段的间隔,数一数一共有几条线段?”一阵讨论声过后,小组代表依次回答:“一共有5条线段。”
“ok!现在我把直线上的端点增加到10个,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线段?”我说道。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依次答道:“一共有45条线段。”“大家越来越聪明!说说你们是怎样数的?有什么窍门和规律?”我继续诱导鼓励学生。又过了一会儿,一名优秀生举手回答说:“我把10个手指并排,看作10个端点,并给10个手指从①―⑩编了号码。数完①号指开头的线段,接着数②号指开头的线段……依此类推。①号指开头的线段共9条,②号指开头的线段共8条,③号指开头的线段共7条……同样依此类推。写成算式是10×(10-1)÷2。”“说得真棒!其实用公式来表示就是n×(n-1)÷2,n指端点的个数。大家今后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线段的条数。”我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老师的循循诱导和亲切鼓励下,学生掌握了“捕渔术”,自己总结出了计算线段的科学方法,这与我开发和利用学生双手资源有着密切和直接的关系。
二、开发校名资源,巧妙导入新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八个方位名词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伊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大屏幕出示自制的简易平面图a后,直接对学生说:“这幅图是我们信都镇的简易平面图。看平面图的方法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现在请大家跟老师找一找我们镇的北源小学在镇政府的什么方向?”“在镇政府的东北面。”学生答道。“非常聪明!”我给予肯定。接着,我在大屏幕出示自制简易平面图b,告诉学生说:“这幅图是距我们50千米远的贺街镇平面图,请你在图上找出该镇的东球小学、西塘小学、西南小学分别在镇政府的什么方向?”一阵议论声过后,学生纷纷举手答道:“东球小学在镇政府的东面,西塘小学在镇政府的西面,西南小学在镇政府的西南方向。”“对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首先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开发利用方位名词作校名的资源导入新课《位置与方向》,贴切自然,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能迅速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
三、开发听课者资源,拓展数学知识
上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质数与合数》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名平时喜欢篮球运动的男生抛出了一个令我意想不到的体育常识问题:“老师,我发现篮球队中没有奇数1号队员、质数2号队员、质数3号队员,为什么是从合数4号队员开始呢?”
“你很会动脑筋和善于观察!说明篮球队员编号含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你的问题我请在场听课的李老师回答,他是我们镇的篮球裁判员。”我把问题抛给李老师。李老师走到讲台前侃侃而谈:“篮球队中没有1、2、3队员,是因为在篮球比赛过程中,罚球一个裁判要伸1个指头,罚球2个裁判要伸2个指头,3秒违规裁判要伸出3个指头;队员犯规,队员的编号又要用手势表示。为了避免误会,队员的编号就不用1、2、3号,而改为从4号开始。”男生与其他听课者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开发利用听课老师的资源,及时有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上的困惑,促进了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提高,延伸和拓展了知识,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
四、开发字母资源,体验知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