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7 12:0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zhǔ yì zhī dào mǎ yǐ fēi cháng
( )( )( )( )
wàn hóng hé xiù
( )紫千( ) ( )风细雨 山清水( )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东( ) 画( ) 以( ) 跳( )高( )
冬( ) 话( ) 队( ) 桃( )亮( )
试( ) 常( ) 钩( ) 喘( )赶( )
式( ) 党( ) 钓( ) 端( )起( )
三、写出有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8分)
门:( )( ) 辶:( )( )
口:( )( ) 氵:( )( )
四、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
长大(zhǎng cháng) 音乐(yuè lè) 着急(zhāo zhē)
干活(gàn gān) 仿佛(fó fú) 高兴(xīnɡ xìnɡ )
背包 (bēi bèi) 天空 ( kònɡ kōnɡ) 看着(zháo zhe)
五、想一想,连一连。(8分)
圆圆的 动听的 多彩的 闷热的 蓝蓝的
天气 荷叶 歌声 天空 春天
诚实 冷淡 骄傲 高瘦
虚心 热情 胖矮 虚伪
六、照样子,填量词。(5分)
① 个 ②面 ③双 ④条 ⑤张 ⑥把
小猴子,开铺子。一(⑤)小桌子,两( )小椅子,三( )红领巾,
四( )小鞋子,五( )中队旗,六( )小杯子。
七、 选一选,填一填。(6分)
(他 她)1、( )是我的爸爸,( )是我的奶奶。
(像 象)2、大( )的腿( )四根柱子。
(座 坐)3、我( )在( )位上写作业。
八、按照课文内容填空。(27分)
1、牧( )骑( )牛,( )声振林樾。( )欲捕鸣蝉,忽然( )口( )。
2、唱啊,跳啊,敬爱的( )( ),亲爱的( )( ),我们一起度过这( )( )的( )( )。
3、我画了个( )( )的太阳,( )( )冬天。( )( )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 )。
4、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 )伞。”小鱼儿在荷叶底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 )( )( )很美很美的( )( )。
九、读一读,做一做。(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一)
过些日子,小灰兔把白菜吃完了,又到老山羊家里去要白菜。这时候,他看见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来了。小灰兔很奇怪,问道:“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
小白兔说:“是我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的,才有吃不完的菜。”
1、“挑(tiāo)”字共( )笔,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先查大写字母( )。
2、小灰兔到老山羊家里去( ),小白兔给老山羊( )
3、我想告诉小灰兔:( )
(二)
今天,妈妈带我们去市场,市场里的蔬菜可真多啊!有胖嘟嘟的豆芽,有红彤彤的萝卜,有圆滚滚的冬瓜,还有嫩生生的竹笋。妈妈拿起一根绿绿的、像弯弯的镰刀一样的蔬菜问我叫什么,我回答:“毛豆。”卖菜的阿姨笑着说:“这不是毛豆,是刀豆。”
1、填一填:“我”认识的蔬菜有( ),有( ),有( ),还有( )。我不认识( ),把它说成是( )。
AJMRQBOTjmqarbot 二、我会写。我要把字写漂亮。(16分)shuō huà ɡān jìnɡ mǎ yǐ rè qínɡ huǒ bàn ɡāo xìnɡ táo shù xǐ ài 三、我会变。照样子,我来试试看。(12分)
例:千+口=舌
土 +( )= 埋 闷 — 心=( )
舌 + 甘 = ( ) 闯 —( )= 门
合 + 手 = ( ) 跌 — 足= ( )
四、我会连。找找我的好朋友。(10分)
美丽的 眼泪 朝霞对 绿水
有趣的 天气 蓝天对 水秀
闷热的 夏夜 鸟语对 白云
闪亮的 星星 青山对 花香
伤心的 问题 山青对 碧野
五、我会选。(10分)
在 再
1、小鸟( )天上飞。
2、我( )次来到公园里。
那 哪
1、 你要到( )儿去?
2、 小河( )边是我的家。
相 想 像 象
1、妈妈给我和小狗拍了张( )片。
2、她的眼睛忽闪忽闪的,( )两颗星星。
六、我会背。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汉字。(12分)
1、《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小爱晴柔。小荷才露( ),早有蜻蜓( )。
2、《所见》:牧( )骑黄牛,歌声振(zhèn)林樾(yuè)。意欲(yù)捕鸣蝉,忽然( )。
3、《司马光》: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 )哭了,有的( )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七、我能写。照样子,写句子。(4分)
1、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_______一边______一边________。
2、小青蛙的尾巴已经长出来了啦!
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
八、辨字组词(8分)
{外( )处( ) {亮( )高( ) {怀( )杯( ) {往( )住( ) {牛( )午( )九、阅读短文,做练习。(20分)
快乐的节日
“六•一”儿童节来了,小朋友们可开心啦!
今年过节可真丰富,有的进行了节目表演,有的组织了游艺活动,有的观看了卡通剧,还收到了精美小礼物呢!
我最开心的是我当上了“六•一”的礼仪小姐,给和我们一起过节的市长伯伯献上红领巾。市长伯伯亲切地说:“谢谢你,小朋友,祝你节日快乐!”我听了高兴得不知说什么了。
“六•一”真快乐,我永远也忘不了。新课 标 第 一 网
1、这篇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请你用序号标出来。(2分)
2、今年“六•一”都有哪些活动?用横线在文章中划出来。(4分)
3、仔细读文章。请你在文中找到与“开心”意思差不多的两个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开心”的近义词朋友_________
4、文中的“我”最开心的是什么?请你用“ ~~”把句子划出来。(2分)
5、你的“六一”节是怎么过的?写几句话介绍一下。一定要写自己最开心的事,不会写的字写拼音吧(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睛 棉 晴 莲 远运 洒 散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音乐(yuè lè) 望着 (zháo zhe) 长长的(zhǎnɡ chánɡ)
聪明(mínɡ mín) 活泼(bō pō) 伸手 (shēn shēnɡ)
三、我会写。
chūn jié lǜ cǎo lián mánɡ pénɡ yǒu
( ) ( ) ( ) ( )
mǔ qīn dǎ sǎo mínɡ liànɡ ɡān jìnɡ
( ) ( ) ( ) ( )
sònɡ hua huánɡ yè fànɡ xīn zǒnɡ fēn
( ) ( ) ( ) ( )
四、把下面的字用直线连起来组成一个新字,并写在( )里。
立 禾 日 走 女 木 日
日 月 里 也 千 马 几
( ) ( ) ( ) ( ) ( ) ( ) ( )
五、连一连,组成词。
柔 空 改 顾
睛 展 事 目
朝 软 照 情
爱 阳 题 变
六、比一比,再组词。
看( ) 全( ) 意( ) 秀( )
着( ) 会( ) 童( ) 李( )
七、给字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主_______( ) 元_______( ) 可______( )
人_______( ) 才_______( ) 早______( )
八、给下面的字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少—( ) 哭—( ) 后—( )
九、用直线把下面的词语连起来。
雪白的 杨树 朝霞 水秀
快乐的 节目 和风 蓝天
绿色的 头发 碧水 晚霞
高高的 叶子 山清 细雨
十、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口—( ) ( ) ( )
辶—( ) ( ) ( )
攵—( ) ( ) ( )
讠—( ) ( ) ( )
十一、选词填空。
呀 吗 吧 呢
1、你吃饭了( )?
2、下雨了,你快回家( )!
3、今天,你怎么有空出来()?
4、妈妈正忙着做饭( )!
十二、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①牧( )骑()( ),歌( )振( ) 樾。
②小荷才露尖尖( ),( )( )蜻蜓( )( )头。
十三、用下面的词语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注意加上标点)
1、我的 荷叶 凉伞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hǔ yì zhī dào mǎ yǐ fēi cháng wàn hóng hé xiù ( )紫千( ) ( )风细雨 山清水(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东( )冬( ) {画( )话( ) {以( )队( ) {跳( )桃( )三、写出有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8分)
门:( )( ) 辶:( )( ) 口:( )( ) 氵:( )( )四、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
长大(zhǎng cháng) 音乐(yuâ lâ) 着急(zhāo zhē) 背包 (bēi bēi) 干活(gàn gān) 仿佛(fó fú)五、想一想,连一连。(8分)
圆圆的 动听的 多彩的 闷热的 蓝蓝的
他
天气 荷叶 歌声 天空 春天
他
诚实冷淡骄傲高瘦
他
虚心热情胖矮虚伪
六、照样子,填量词。(5分)
① 个 ②面 ③双 ④条 ⑤张 ⑥把小猴子,开铺子。
一(⑤)小桌子,两( )小椅子,三( )红领巾,四( )小鞋子,五( )中队旗,六( )小杯子。
第二部分 阅读积累(33分)
七、 选一选,填一填。(6分)
(他 她)
1、( )是我的爸爸,( )是我的奶奶。
(像 象)
2、大( )的腿( )四根柱子。
(座 坐)
3、我( )在( )位上写作业。
八、按照课文内容填空。(27分)
1、牧( )骑( )牛,( )声振林樾。( )欲捕鸣蝉,忽然( )口( )。
2、唱啊,跳啊,敬爱的( )( ),亲爱的( )( ),我们一起度过这( )( )的( )( )。
3、我画了个( )( )的太阳,( )( )冬天。( )( )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 )。
4、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伞。”小鱼儿在荷叶底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 )( )很美很美的( )( )。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14分)
九、读一读,做一做。(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一)
过些日子,小灰兔把白菜吃完了,又到老山羊家里去要白菜。这时候,他看见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来了。小灰兔很奇怪,问道:“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
小白兔说:“是我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的,才有吃不完的菜。”
1、“挑(tiāo)”字共( )笔,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先查大写字母( )。
2、小灰兔道老山羊家里去( ),小白兔给老山羊( )
3、我想告诉小灰兔:____________
(二)
今天,妈妈带我们去市场,市场里的蔬菜可真多啊!有胖嘟嘟的豆芽,有红彤彤的萝卜,有圆滚滚的冬瓜,还有嫩生生的竹笋。妈妈拿起一根绿绿的、像弯弯的镰刀一样的蔬菜问我叫什么,我回答:“毛豆。”卖菜的阿姨笑着说:“这不是毛豆,是刀豆。”
1、填一填:“我”认识的蔬菜有( ),有( ),有( ),还有( )。我不认识( ),把它说成是( )。
2、写一写:我喜欢吃的水果看多了,有_________ ,_________ ,还有 ________。
第四部分 阅读理解(12分)
十、你喜欢小动物吗?请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在质疑教学中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疑问,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1、紧扣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窗口”,在文章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教学时,我注意诱导学生从解题方面提出问题。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我在出示课件的同时,通过屏幕展示了一幅小壁虎甩着尾巴在墙角里爬来爬去捉蚊子的画面。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再从题目处发现问题,我们读了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吗?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小璧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怎样借尾巴?最后,小壁虎借到尾巴没有?小朋友的问题提得多好啊!一系列问题体现了文章学习的思路,打破了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公式,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投入课文的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天地。
2、抓住重点词句质疑。要求学生在关键词句上反复思考,并把学到的理解词句的方法,运用于自己阅读实践,理解文章就更透彻,质疑也更富有创见性。如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浪花》一课,文中写到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还写浪花给小姑娘捧来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以前,我总是通过比较、划词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浪花怎样来?它来干什么?让学生从中体会小姑娘的欢乐。现在,聪明的小朋友愉快地向老师提问了,有的问“老师,浪花真的会唱歌吗?它会笑吗?”这些都是学生经过他们认真思考提出的。这时候我们应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珍惜他们的求知欲,表扬和肯定他们质疑能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又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一课,文章最后有这么一句,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这句是文章的重点句,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学习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己来质疑,学生循着老师的启发,竟也能提出一些颇有质量的问题,如“什么是向导?这里的向导是谁?蜜蜂真的能把列宁领到这儿来吗?它有领路的本领吗?”这样的质疑富于创见性,就这些问题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讨论,最后排疑解难,学生的创造思维也由此得到发展。
3、讨论释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通过与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当文中写到邻居的急切劝说和那个人不置理睬时,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了两人的对话,读得既生动又传神,此刻,我不失时机引发他们质疑一个学生说:邻居和那个人,他们俩谁说得对呀?”另一个学生说:“蚜虫吃叶子,叶子没了,跟葫芦变黄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的问题恰恰提到了课文的重难点之处。对于学生的提问,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启发他们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展开讨论,允许他们根据个人的理解或阅读经验各抒己见,并在相互交流中弄清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可见,在课堂上营造愉快互动的学习气氛,提供展示学生自己的平台,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
二、在求异教学中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求异”,就是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采用求异思维的训练方法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引导逆向思维。思维定势消极的方面缺乏创新,如果自觉地采取反思维定势的措施,从相反的方向作一番思考,往往会导致创新发明。在语文课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反向思考,以开阔思路,发挥创造性。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狼和小羊》一课,文中最后一句讲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小羊肯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有意设计这样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相则反,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掉进河里淹死了。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刚好猎人来了,一枪把狼打死了,等等。这一部分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2、鼓励发散思维。发散教学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不同意见的争论,不迷信、不盲从,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产生新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就是可以采用发散教学。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要求学生看图,想象那个人的心情,学生独立思考,谈出自身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他们用上“悲伤、难过、伤心、大吃一惊、奇怪、遗憾”等丰富的词语来形容,同学们的脑子真棒!我马上给予肯定和表扬。指导学生用词说话或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也一样,都应鼓励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这样在语言文学训练中,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才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立性得到培养和锻炼。
一年级下册有。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词汇有春暖花开、春风拂面、万里无云、五颜六色、百花盛开、欢歌笑语、父母、子女、眼睛、医生、太阳、喜爱、照顾、改变、离开、摆动、精彩、奇妙、认真、欢乐、生气、事情、变化、另外、刚刚、完全、奇怪、聪明、冰凉、活泼、可口、准备、赶快、包围、堆积、花花绿绿、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团结、尊重、停止、议论、英雄、理想、办法、街道、勇敢、感动、慌张、顺心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歇后语;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86-02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入编歇后语情况、分析该情况产生的原因,总结该情况对实践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入编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的基本情况,现选择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三个版本: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进行数据统计,并分别对小学语文这三个版本全十二册的语文天地、练习、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部分所编入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六种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这六种语言形式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和对联。
1.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调查。北师大版教材这六个语言形式按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歇后语0次;谚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10次;成语14次;古诗文43次。这六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在此版本总共出现73次。该版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下册中没有出现任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出现在全十二册中出现次数为“0”。由此可见,此版本存在过分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而忽略歇后语重要性的现象。
苏教版六个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1次;歇后语、对联2次;格言警句5次;古诗文31次;成语61次;总计101次。数据显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说传统文化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全十二册教材的始终。但是,该教材过度强调成语和古诗文的学习,使得其它语言形式出现的机会甚少,比如,歇后语和谚语等。因此,苏教版歇后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教版六个语言形式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2次;歇后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9次;古诗文21次;成语31次,总计69次。此表在数据分布上显示出“整体均衡”的特点。歇后语在此教材中总共出现3次,对比之前两个版本有所增加,但其数量仍不足。
2.分析及结论。
(1)三个版本共同收录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的总次数为243次。三个版本所收录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句分别为:歇后语4次;成语106次;谚语6次;古诗文95次;格言警句24次;对联8次。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分别占总收录数的比例约为:歇后语1.65%;成语43.62%;谚语2.47%;古诗文39.09%;格言警句9.88%;对联3.29%。
(2)在所选篇目中,成语出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谚语,而歇后语排在最末位,在概率上远远落后于成语及古诗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选的是全国应用最广的三个版本的歇后语数据统计,而其中北师大版的数据统计表格中竟然出现了歇后语总数据为“0”,即完全不收录歇后语的情况。
(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全十二册尚未收录任何歇后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收录了以下歇后语,人教版收录的歇后语共十七则,相对丰富一些,但也非常有限。无论是只字未提的北师大版,还是相对较多的人教版,简简单单数则歇后语相对于广阔歇后语海洋,可谓沧海一粟,极难显现出歇后语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在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呼声渐高的如今,歇后语却似乎渐渐被教材“免疫”,被遗漏在历史的洪流中。
3.原因透析及实践启示。这三个版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所有教材中歇后语的入编情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歇后语缺失的严重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
(1)可能是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要求。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要规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必须地对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做到严谨、规范。而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过于鲜活,有时甚至打破常规,不如“成语”、“古诗文”等形式规范。
(2)这与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关。从时间范围说,儿童首先认识的是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逐渐地知道过去的人和事。从空间范围说,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论识字、阅读还是作文,其内容的选编都应当做到由近及远,逐步扩展。而歇后语是经过千古传诵而发展至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才能够实现透彻的理解,这一点也导致歇后语不被广泛采用。
此外,不同版本教材的歇后语收录情况各有差异,这也代表着各个不同地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比如,北师大版在整体上不如人教版和苏教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歇后语完全未入编也是可想而知的。苏教版是三个版本中最能体现“传统”二字的小学语文教材,但是苏教版更加倾向于收录成语和古诗文这类形式较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人教版则综合了前两者的特点,追求较均衡的结构,以最宏观的方式呈现教材。
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歇后语的缺失,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都不应该被小学语文教学拒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充分证明歇后语教学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郭沫若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在茫茫的字海中,怎么才能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独特魅力进行识字呢?
1.诗画――让生字彰显生活感性
教育家卡罗琳说认为,孩子们最喜欢游戏,游戏最容易激发他们的思维。低年级的孩子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为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识字情境,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大胆创作想象,彰显语言文字的感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语文下册《找春天》一课中的“溪”字,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小溪”中“小”字的干扰、影响,把右半部下面的“大”字写成“小”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插图描绘“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的句子,启发想象,让“溪”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溪水犹如高山流水,“溪”字仿佛三座山的流水(“溪”字中的“”)弯弯曲曲、婀娜多姿的溪水汹涌澎湃冲向一块块大石头后,再向大江河流奔腾而去。学生即兴创作了一首儿歌:“三点水,爪字头,上跳下舞碰石头,溪水源源不断向河流。”学生一边朗读儿歌,一边书写“溪”字,教师相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溪”字的右下写出“大”字。学生在《泉水》课文中深受“溪”字的启发,情不自禁就给“流”字创作了一幅画,油然而生地哼出了另一首儿歌:“三点水,点横头,扭一扭,碰石头,水分三路走。”
这样的课堂让枯燥无味的生字却成为一幅幅有灵气的画,变成了一首首有韵味的诗,从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中流露出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最自然的爱。
2.动画――让生字涌动生命灵性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他们具有形象又活跃的思维。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开拓学生思维,发挥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激活静止的生字,让生字活鲜并富有灵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课文里的“看”字,学生就是用“动画”识记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师引导学生把右手放在额上,眼睛望着远方。原来“看”字的上部是“手”的变形体――“”,下面是“目”――“眼睛”,学生就能理解想看到更多更远的景物,把手放在眼睛上方遮住强烈的阳光就能看得更清楚了。又如,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课文中的“叫”字,学生从“看”字得到启发。有位学生把两只小手在嘴边合拢,正视前方大声喊叫:“喂,我发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快来救救人啊!”教师相机诱导学生说:“快看,他的这两只小手多么像一个‘叫’字的右边部分呀!”然后,全班同学模仿他的动作,齐声喊叫:“我学会了‘叫’字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配上肢体的“动画”,很快领悟了汉字笔画的精妙!
“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通过“动画”识记,有了想象思维的发挥,学习语言文字就有了灵性,焕发生命力,进一步激发了有灵性、有生命的文字的创造性,让学生学习汉字成为一件乐事、趣事。
3.质疑――让生字张扬会意个性
学生在识记生字过程,在看似无疑之处自然产生疑问,开启他们敏锐观察事物的思维,点燃探究学习的热情,鼓足敢问、会问、生疑、寻疑、质疑、解疑的勇气,激活了探求真知的创新意识。例如,有一位学生突然质问老师:“老师,‘哭’字是张大嘴巴大声哭泣掉眼泪,上面夸张地用了两个‘口’,那为什么‘笑’字用竹字头?”教师当场一愣,真的无法答出。看着这位学生考倒老师得意洋洋,老师趁势追疑学生:“你真会思考!看似很平常的一个字,你竟能提出高深的问题,老师真的佩服你!如果你能够解答出来。你就是高人一个。那么,共同探讨,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教师通过查阅资料,经过反复思考,不断探究切磋,才找到了答案。李阳冰说:“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笑之。”古人造字,学问深不可测。第二天上课,教师莫名其妙地叫全班同学起立,然后说笑话,引发学生尽情开怀大笑。教师问:“笑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学生受到启发,纷纷举手。教师特意请那位提问的学生说说他对‘竹’字的理解,他说:“人们开心大笑的样子,就如摇摇晃晃的竹子一样,笑得直不起腰来,所以用竹字头。”学生恍然大悟。如此的识字教学,既是师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智慧产生碰撞,又使学生的能力自然生成,处处飞扬着美的神采。
小小汉字,奥秘无穷。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潜心研究汉字构成特点,挖掘每个汉字蕴含的趣味因素,想象文字的形状,合乎逻辑地表述汉字结构,那么识字教学就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春色M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文献:
一、明目标――从模糊到清晰
简单说来,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词语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切忌模糊,注意教学的几个梯度:认读、书写、理解、运用。例如,一年下册“语文园地三”“我会读”的词语,课前,老师可以先进行盘点,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原本无序安排的词语,教师作这样的教学安排,就是为了加强词语教学的针对性,求得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教学过程胸有成竹。
二、找规律――从“举一”到“反三”
1.分类探究。
人教版教材采用专题编排的形式,每一组课文往往反映同一个主题或内容,具体到重点词语,往往也能体现同一主题。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并相机授之以法,让其自行盘点、举一反三。仍以上面所举的一年下册“语文园地三”的词语为例,笔者是这样设计:
(1)出示第一组词语(指课文所排的):
指名朗读。自己挑选一个词语,用上这个词,说说怎么样的什么,比如:(奇怪)的问题,(聪明)的头脑……看谁说得多。
(2)出示第二组词语:
选其中的一个词语,用上句式说句话,例如:
(小猫)准备(去钓鱼)。
(谁)赶快(去干什么)。
(什么地方)堆积(什么东西)。
……
(3)出示第三组词语:
指名读词,引导发现规律,板书AABB
弄清干干净净和干净的区别;
延伸拓展:像这样AABB形式的词语你还能照样子说几个吗?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每组词语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分类整理,使原有的零散的词语系统化,提高了复习巩固的效率;随后的拓展练习,又使这些词语“立体”起来,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
2.延伸拓展。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校条件、教师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来合理选择、使用灵活多变、富有个性、充满灵性且又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二年上册“语文园地四”的“读读记记”带数字的成语:
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数字成语,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对于这些数字成语的教学,教师不妨这样安排、设计:
(1)自己读读这些成语。
(2)你发现什么特点?(都带有数字)是啊,所以我们称这样的成语为数字成语。
(3)老师报数字,小朋友念出相应的成语。
(4)同桌相互玩玩报数字成语游戏。
(5)像这样的数字成语还有很多很多,课外,请小朋友通过查成语词典、课外书、网络等方式查找,看看谁能说得多、说得全。
(6)交流自己收集的数字成语,活动方式:办一期数字成语小报、讲数字成语故事班队活动、数字成语填空赛。
这样丰富多样的活动能延续学生对数字成语的探索、积累的热情,真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而有效。
三、添佐料――从乏味到可口
低年级小学生对于教学“味道”,要求更高。味道不好,他们就会偏食、挑食。所以,教师做好添佐料工作,使菜肴从乏味到可口,色香味俱全,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中的“我会读”,有6个成语:
春暖花开?摇?摇?摇春风拂面?摇?摇?摇万里无云?摇?摇?摇五颜六色?摇?摇?摇百花盛开?摇?摇?摇欢歌笑语
对于这些成语,我是这样教学的:
(1)根据以上词语,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和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相结合,请小朋友依据以上词语,画画自己眼中的春天。
(3)选择以上词语,说说自己的画。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画面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进而点染词语的亮度。这样,依托词语展开想象,再从想象走入画面,最后,根据画面输出词语。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效果不错。
四、巧结合――从死记到活用
离开运用的词语,学生读得再多、抄得再好,也只是消极词汇。这样的积累就是无水之鱼、无根之花。因此,一定要树立积累是基础、运用是关键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通过运用,使词语成为其表情达意的左右手,成为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的“日积月累”,可以创设语境,让学生从“读读记记”中选择词语填空:
(1)夏天的午后,(阳光灿烂),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
(2)春天,百花齐放,(芬芳扑鼻),花儿(随风舞动),跳起了优美的舞蹈。一只(黑白相间)的蝴蝶飞来,立在枝头休息。
(一)
利用政治学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侧重从理性的角度来谈人生。流沙河的诗歌《理想》和居里夫人的随笔《我的信念》,都能给予学生深刻的启迪: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理想的实现不懈奋斗!这就是我设定的这两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呢?
此时政治课学习的是《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的课题。我便联系政治知识,设计了以“新的起点”为主题演讲课,要求初中的新生,以1分钟演讲的形式,谈谈自己是如何珍惜新生活、把握学习的新节奏、树立新目标并为之奋斗……演讲课的开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语文与政治互相渗透,有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实现这两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
巧用地理知识,开展探究活动,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我把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定为: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探究性学习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究纬度、经度和高度与气温的关系。
上课时我提出问题:在我国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各个小组都递交了探究的答案:这是纬度的差异。学生们详尽地向我解释: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在北半球,越往北纬度越高,气温就越低,所以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各个学习小组的答案都接近完美,学生们的确是读懂读透了课文。如果教师设计该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时,仅仅把它作为单纯的语文课文来学习,而脱离了地理知识,学生们是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文,不可能真正地明白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巧用地理知识,开展探究活动,能更好地实现语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
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大家再来看2009年湖北孝感市中考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隆中对》)的内容,说说其中的哪些对策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一、比较阅读模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构建以精读课文为中心的比较阅读模式。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简单说来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乡下人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一方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这些话,见地是颇为深刻的。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1.同主题作品的对比阅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表现的是父爱母爱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在特定的情况下那种“信守承诺、爱子情深”的父爱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的父爱,两者的选材完全不同,是父爱事例的南北两极。《慈母情深》中对儿子百般呵护的老牛舐犊的母亲与《学会看病》中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践能力的母亲,两位母亲形象迥然不同。比较同一主题的文章,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研究其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对此,我们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父爱母爱”主题阅读,引进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刘蒙的《父亲的爱》、马一刀的《鼾声》、石涧竹的《父爱安全网》;梁晓声的《母亲》、张玉庭《母爱?风筝?童话》、安徒生的《母亲的故事》、黄衣青的《没有人喝彩的工作》、陈运松的《鱼头》……结合教材编排特点,根据单元主题选择相关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种爱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丰富学生对爱的不同内涵的体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不同体裁作品的对比阅读
如以“桥”命题的《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赵州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桥》是篇小小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篇记叙文,两者都是为了赞颂“舍己为人搭建生命之桥”的精神,《赵州桥》是篇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现手法,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美观坚固以及对古代灿烂文化的传承。可以对同一内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如小说与纪实文学比较、记叙文和议论文比较、诗歌和散文比较。也可以由此延伸,如同样是《一件小事》,鲁迅是“一粒沙里见世界”,从车夫一个细小的动作中折射出不平凡的精神,榨出自己皮袄下的“小”来,铁凝则是“半瓣花上说人情”,从邻居一个6号半针头品味出信任、友善、不张扬的立身处世境界;同样从荔枝出发,苏轼快意它的甘美,杜牧却悲叹朝廷的腐败,杨朔看到的是蜜蜂的无私奉献,肖复兴体味到的则是深深的母爱……在比较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感受,使学生领悟到不同表达方式的神奇魅力,进而把握住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这种独特的语文实践与体验的效果是单一文章的阅读所不可比拟的。
3.不同观点作品的比较阅读
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观点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章,比较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引起学生的思考。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开卷是否有益”,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引进《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读书的时光》(弗吉尼亚?沃尔芙)、《造书术》(华盛顿?欧文)等文章,这些文章都说读书,但表达的观点却各有意趣。通过对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观点的文章的比较阅读,可以正反对照,对砥砺思想、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的思维方式具有特殊的作用。另外,对同一作家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倾向的比较,对同一作品的前后两稿的比较,对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对作家的作品与有关的评论文章的比较等,这些较高层次的比较阅读方法,我们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运用。
二、补充阅读模式
教材选文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但是,再好的教材,其内容也是局部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不管哪一套教材都是挂一漏万,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同时,一个学生如果仅仅只盯于教材,那么,他的精神成长的营养是贫乏的,其智力生活也是单调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阅读是学生记忆课本上的公式、规则和结论的“智力背景”或“智力底子”。
1.由点及面的补充阅读,积淀文化
顾名思义,就是从局部、小范围的课文阅读逐步推及到大面积、大范围的课外阅读。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补充阅读模式,大致有三种推广补充方法:①从节选到全文。教材中有很多选文都是从经典作品中节选出来的,《蟋蟀的住宅》选自《昆虫记》,《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将相和》选自《史记》,在第十二册还专设了一个名著阅读单元,这些选文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联结课内外阅读的纽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世界。②从引文到引文全篇。在小学阶段,引文的出现还不是很多,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怀念母亲》中季羡林引用哥廷根写的部分日记,《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引用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这些引文的目的是为了充实文章内容,增添理论(情感)色彩,增强论辩力量。对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引文全篇,学习如何占有素材、运用素材。③从课文到作者其他作品。如读了《桃花心木》,推荐阅读林清玄的其他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迷路的云》等,读了《凡卡》,推荐阅读契科夫的其他小说,如《套中人》《变色龙》等,读了《最后一头战象》,推荐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
2.由表及里的补充阅读,积累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讲的就是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可以从优美词句出发,从典型段落入手,从篇章结构着眼,也可以从课文中所写的某个人物、某种景物、某个事件、某种细节、某种写法甚至是某句话、某个字,拓展到阅读相关作品,达到重复强化、彼此启发的作用。比如,《白杨》是一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可以将《落花生》《桃花心木》两篇文章引进课堂,进行补充阅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展开,从形到神到人。还可补充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白杨》,在明白借物喻人文章的共同点(描述出事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的相似之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不同构篇方式。
还可以将改定的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比如课文《蟋蟀的住宅》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找来原著《蟋蟀》一读,你就会发现两者相差甚远。首先字数不同,原著12000多字,课文900多字;其次内容不同,课文主要写住宅,原著有三个篇章,分别写了它的家政、住屋和乐器;再者表达语言迥异,课文偏向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而原著则多是生动形象、趣味横生的描写性语言。
三、质疑阅读模式
西方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作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质疑读书法是一种精读阅读法,是指带着疑难问题读书进而猎取知识的学习方法。质疑, 就是在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通过思考、查资料、请教教师等方法, 找出正确的答案, 从而使视野开阔而深入。它是“学―思―疑―问”学习心理规律的重要环节。质疑阅读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观点质疑――旁征博引,运用他人观点质疑――集思广益,展开讨论争鸣质疑――深入实践,通过实践验证质疑。疑问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书本上已经提出并且基本上讲清楚的,只要读书就可以解决;另一种是经过思考才能提出来,还需用多方面的知识或借助于他人帮助才能解决。而后一种对我们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1.对文章内容的横向拓展
“文本的确定性的存在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之一。”新课标要求“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以《比尾巴》(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为例,有学生提出:“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特别好玩?”这个问题马上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便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阅读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壁虎、袋鼠、鱼、老虎、牛等动物都纷纷闪亮登场。这时又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不也编一个《比尾巴》呢?”于是,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小儿歌诞生了:“谁的尾巴尖?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好像小凳子?乌龟的尾巴尖,鸭子的尾巴扁,袋鼠的尾巴好像小凳子。”“谁的尾巴软?谁的尾巴硬?谁的尾巴最有力?狗的尾巴软,猫的尾巴硬,老虎的尾巴最有力。”……
2.对文章主旨的深度开发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诚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我们在肯定作品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要寻找意义的相对确定性。例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孔子他像个大小孩!平时我们小孩在路上争辩时,哪有大人会走过来问我们争辩什么?孔子居然会走过去问,他的好奇心也太重了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阅读有关孔子的言论或作品,自己作出思考判断,通过质疑阅读有了收获后,再展开讨论交流。
3.对语言表达的精益求精
语言需要锤炼,文本也可质疑。遥想当年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也是质疑阅读的一种追求。如读《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有学生认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中的“和”应该改为“等”,因为青铜利器、名人书画都是属于奇珍异宝,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又如读《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学生认为题目应该用《草船讹箭》,或者给“借”字添上引号,因为这里表示的是特殊意思;再如读《童年的发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学生认为课文写到第13自然段就可以了,后面的6个自然段可以删掉……
设计总体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增设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综合性学习的第一学段阶段目标是: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一年级是综合性学习的起步阶段,要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兴趣、观察以及参与活动上下功夫,为以后的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年级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有那些呢?《国标本(苏)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这样设计的:“3月8日是妈妈的节日。自己做一张贺卡,写上一句祝贺的话送给妈妈,带给妈妈一份惊喜。不会写的字可以问老师。”;“收集你喜欢的体育比赛或优秀运动员的图片,在班上搞一个‘小小体育窗’展览,同学们自己来做解说员”。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语文天地”中,如“大家编故事”、“元宵节”、“灿烂的星空”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则安排在“语文园地”之中,以“日积月累”、“展示台”的形式出现。那么究竟怎样来设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呢?我想,只要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身心规律、符合综合性学习特征的内容都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性
主要反映在字词句学习的综合,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国标本(苏)语文》一年级下册“单元练习”中的“学写字词句”板块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的,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外,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提倡与生活链接,这也体现了它的综合性。
(二)学科性
虽然新课程下的学科观是突破学科中心,使学科从“封闭”走向“开放”,但语文终究姓“语”,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人曾把围绕“三八节”展开的综合性学习上成了美术课,这就使语文课改了姓。如果教师能把教学环节设计为“探究、交流三八节的来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送贺卡、献歌等)庆祝妈妈的节日。”,那么这语文课还姓语,同时又有可能整合信息技术、艺术、手工劳动等课程,达到综合。
(三)自主性
综合性学习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学生可根据学习的目标、内容自己选择学习方式,自己决定学习结果呈现的形式,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弄清三八节的来历,小朋友有的剪报、有的上网下载资料、有的搞社会调查……学习方式可谓多样化。为了表达对妈妈节日的祝贺,小朋友有的为妈妈制作了贺卡、有的说要和妈妈分担家务劳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学习结果的呈现形式可谓丰富多彩。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为教师提供了二度创造的空间。那么我们又以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呢?
(一)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写”主要指写字、写话。听、说、读、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手段。如苏教版下册练习4“学习字词句”的板块,要求学生学习“咕咕咕、叽叽叽、喵喵喵、呱呱呱”等拟声词。设计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先听一听、猜一猜、说一说是哪些动物发出的声音,并“亮开嗓门儿学学”。这一听一猜一说一学,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对拟声词的体验。接着读一读书上的几个句子,再填上拟声词读一读。这一读一写再一读,手脑并用,又促进了孩子对拟声词的感悟。最后,与孩子们共同吟一吟、唱一唱有关拟声词的儿歌与歌曲,并大胆猜测:为什么表示动物叫声的字多是口字旁,还有哪些字可能是口字旁。这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新课程的基本结构——“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非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又分为单学科(如语文)和综合学科(如品德与生活)。语文在向其课程的迈进过程中,第一只脚大都伸向艺术(音乐和美术),如北师大版中的“做一张朋友卡片”、苏教版中的“发挥想像,将这幅文字画改画成风景画,再涂上颜色”。北师大版中的“种一粒种子,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写一个观察记录。”折射出语文与科学融合的设计理念。那么我们在再设计时,思路还可开阔些,想一想语文能否与数学、体育、品德与生活乃至综合实践活动沟通,达成融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