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1 15:2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村主任任职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按照省委组织部通知精神,近期要认真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关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妥善安排选聘大学生食宿
选聘大学生原则上安排在乡镇政府食宿,县、区委组织部要提前通知乡镇安排宿舍,宿舍要干净、安全,伙食按照乡镇政府机关用餐人员标准收费。县、区委组织部长是负责选聘大学生工作、生活和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赴乡镇检查选聘大学生的宿舍和食堂,并经常了解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农村工作生活环境。
二、做好选聘大学生上岗前送迎工作
选聘大学生岗前培训结束后,县区要举行选聘大学生送迎仪式。8月24日上午通知各乡镇党委副书记到永昌县委党校,由县、区委组织部派专人举行欢送仪式,由乡镇党委副书记亲自陪送到任职村上岗。各村要召集大学生任职村党员大会,欢迎并宣布大学生所任职务,有条件的村可举行简单的欢迎仪式。大学生所任职务由乡镇党委负责派人宣布。
三、做好选聘大学生的职务任命工作
选聘大学生由乡镇党委决定任命,是党员的可任命为村书记助理,是预备党员或团员的可任命为村主任助理,并根据各村实际,让他们兼任村团支部书记或妇女主任,也可负责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工作。任命文件同时上报市委组织部和县、区委组织部备案。县、区委组织部要结合任职村发展现状,与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签订三年任期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乡镇党委要与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
四、做好选聘大学生合同签订和工资核定工作
县、区人事局要在8月31日前与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书》,聘用期限为3年。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党团关系转至任职村,户口可留原户籍所在地,也可落户在任职的县(区)政府所在地或乡镇。人事档案由任职村所在县、区人事部门负责调取和管理,或由县级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免费。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和其他待遇按照《甘肃省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五、及时上报选聘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
要建立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实绩报告制度,要求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认真填写《甘肃省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工作日志》。乡镇党委每季度填写《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工作实绩报告单》,每季度向县、区委组织部上报一次,作为对其考核的重要依据。县、区委组织部对选聘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要向市委组织部每月上报一次。市委组织部将定期不定期向选聘大学生了解相关情况。
最近,XX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经管局、县民政局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村级班子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查采取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调查范围涉及平口、小淹、杨林等10个乡镇、20多个村。调查结果表明,我县村级班子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调查中发现,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一、我县村级班子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县1180个行政村(居委),共有村干部4948名,其中35岁以下的891人,占18%。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的1179人,占23.8%。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县在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一是班子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各乡镇党委在选拔和任用村级干部时能坚持“以人为本”,勇于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选人用人观念,全方位启用人才,及时将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近3年来,全县先后调整村支两委成员1984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548人,村主任492人。村级班子整体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二是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大多数两委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了按章理事。特别是近年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村干部们的廉洁自律,拉近了干部、群众的感情距离,改善了干群关系,强化了村干部的民主意识和群众观念,也促进了村干部作风转变。大部分村干部能勤政务实,兢兢业业地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村级班子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三是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县、乡两级将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纳入了干部教育规划。近3年来,全县共举办村级干部各类培训班386期,受训的村级干部达26840人次。特别是通过村级“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全县村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党性党风和政治理论教育,政治思想素质明显提高。四是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大多乡镇对村级班子实行了岗位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村干部报酬全面实行了统筹,推行了“基础职务工龄村类别绩效”的结构工资制度,并严格按规定兑现奖惩,使村干部干有目标,管有依据,评有尺码。同时,大部分乡镇党委政府能做到用真诚与亲情联络村级干部,在感情上与村干部真心交朋友,工作上及时为村干部撑腰壮胆,生活上尽力为村干部排忧解难,村干部不安心的思想不断淡化,工作积极性普遍高涨。五是后备干部队伍不断壮大。近3年来,全县共培养和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党员750名,其中已任村干部的164名,已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储备的达415名。
调查也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村级班子建设中出现和存在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一是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全县4948名村干部中56岁以上的达756名,占15.3%。有的乡镇56岁以上村干部的比例高达30%以上。江南镇老屋村和百花村支部书记年龄已满70岁。全县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503名,占30.4%。有的村干部连自己的名字、同意开支等简单的字都不会写。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村干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往往理解不透,认识不深,贯彻不力,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二是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仍然不够。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缺乏依法行政、按章理事的自觉性。墨守成规,不求改革创新。一些村级班子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收入方面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据各乡镇党委评定,全县村干部能力一般和较弱的达2696名,占54.4%;村级班子能力一般和较弱的673个,占59.3%。三是部分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工作合力不强。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存在拉山头,闹派性的现象。有的支书与村长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班子不协调,思想不统一,无法发挥出村级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工作无法开展,群众无所事从,经济无从发展,基本失去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集力。四是村级干部队伍难稳定。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现象较普遍,甚至干脆“撂担子”。东山乡高星、下茶两个村共有党员51名,曾任村组干部的22人,近三年来辞官不做的12人,现任村干部中外出打工的10人。五是部分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村级组织难于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部分地方对村干部后备人选的培养选拔缺乏硬性措施,真正有文化、有素质、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很难选拔,后备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有的村甚至找不到合适人选出来担任村干部。
二、当前农村基层班子建设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第一,个别乡镇对加强村级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有的乡镇只把经济工作视为主要任务,使基层班子建设与经济建设脱节。忽视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忽视对基层干部和党员管理与教育,不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与发展。有的村甚至近10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和后备干部,组织生活基本没有正常开展。
第二,缺乏健全的村级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党委、政府对于村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上缺乏完善健全的工作机制。靠家族、帮派势力当选村干部的现象仍然存在,那些觉悟高、观念新、能力强,善于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到村级班子领导岗位上来。有的乡镇对村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对于村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抓得不力,资金和精力投入不够,村干部出现思想问题时,主要采取调整的办法而很少采取教育的办法解决,客观上难以建起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第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弱化了村级班子作用的发挥。实行后,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弱化。据调查,安化县80%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60%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是空白,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少。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三提五统”等收费项目取消,乡(镇)、村两级财力进一步减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矛盾更加突出,村级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条件受限。群众长期得不到实惠,对干部缺乏认同感和信任感,导致不少村班子软弱涣散,在群众中没有威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出现基层干部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
第四,待遇偏低难保障,抑制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基层干部承担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但许多情况下他们的责权利并不明确,也不平衡,存在着对基层干部责任上严格要求,但权力上无相应保障,经济待遇上又不够关心的情况。这使农村基层干部难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任务上,对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只是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影响了村级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责权不一,心理难平衡。计划经济时期,村干部手中掌管着生产的领导权、劳力的调配权、收入的分配权、实物的支配权、资金的使用权等,“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找,当地有威信”。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不断调整和发展,村级干部原有的工作权力实际上变空或大部分丧失,而责任却越来越重,计划生育工作以村为主、“三收”任务完成情况与村干部报酬挂钩等等,责任与权力的不统一,使部分村干部心理上难平衡。部分村干部认为,有本事外出打工赚钱,当村干部是“要蠢不化的人”搞的。许多村干部存在一种经济上的“危机感”、感情上的“遗弃感”、政治上的“压力感”。二是经济待遇低、难兑现。据调查,目前我县村支书年平均误工在200天左右,最多的达300天以上,村主任、文书和计生专干年平均误工180天左右。而年平均报酬收入为:村支书1180元、村主任1120元、村文书1038元、村计生专干854元。全县60%的村干部年报酬收入在1000元以下。这样的工资待遇使许多村干部无法养家糊口,村干部普遍认为不划算,即亏了自己,又亏了家庭。即使按这样的标准许多村也不能及时足额兑现。全县有40%的村因无法完成乡镇的工作任务,村干部领不到足额的工资数。有的村干部的工资完全用于填补上交缺口,最多的村一年用村干部工资垫补达5000多元。三是政治待遇上无奔头。以前,优秀的村干部可以招聘为乡镇合同制干部,甚至还可以考录国家公务员,对村干部鼓励很大。政策取消后,一些有能力的农村青年认为村干部在村任职,最多干到村支书,既不能进事业单位,又不能进入公务员序列,感到当村干部政治上没有奔头,不愿当村干部。有的在职村干部则认为“劳多,酬少,前无出路,后无退路”,工作上得过且过,有的甚至干脆“撂挑子”。四是卸任后生活难保障。卸任村干部生活贫困的现象较为普遍,全县6413名卸任村干部中,生活处于特困状况的达1308人,占20.4%。为探求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我县曾于1996年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办法》,但由于保险体制变化和存款利息大幅下调,不得不于2000年将已收的保险金连本息退还给乡镇。县每年下拨6万元专项经费到各乡镇,由乡镇根据财力状况适当解决。各乡镇虽然根据卸任村干部的任职长短,每年给予了适当补贴,但仅仅是表示意思而已。目前,卸任村干部的待遇不如农村五保户、残疾人、复员军人和特困企业下岗职工。
三、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班子建设的重视和领导。各级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切实加强对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领导和指导。要认真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乡镇党委的责任。党委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党委成员要齐心协力抓。二是出台有关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县委要根据上级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关优惠政策,特别是鼓励村干部建功立业的倾斜性政策,吸引优秀年青人才从事村干部工作。三是营造有利于村干部工作的良好环境。乡镇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执纪执法部门要强化措施,确保村干部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新闻媒体要加大村干部的正面宣传,在全社会推介一批优秀村干部典型。市县乡三级建立定期评比表彰先进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机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二,健全村干部选任机制,致力提高队伍素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通过全面推行村支部“两推一选”的办法,选拔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村级班子,并有重点地进行帮带、培养。一是把好政治素质关。要把那些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二是优化队伍结构。要围绕支书这个“主角”优化群体结构,配好支部班子,选好行政班子。村干部队伍要形成以40岁左右、初中以上文化为主体的年龄梯次结构,每个村级班子至少配备1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人。三是拓宽村干部的选配渠道。既要注重在致富能手、复员军人、回乡知青中选配,又要动员在外打工或经商的能人返乡任职,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国家干部下派任村干部与从回乡下岗职工中选配村干部的用人机制,使村干部的来源渠道不断扩大。四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重点是培养有一定知识水平和专业特长的回乡知青、退伍军人和外出打工返乡的优秀青年在农村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为村的干部储备人才。要注重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有计划地选送他们接受各种职业和专业培训,参加实践锻炼,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能够使用的,尽快进入村干部实职岗位。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教育和管理。一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级干部的岗位责任制、村级组织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村级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村干部建立考勤、考绩、考察、考评、学习、请假、会议、财务管理、村务公开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强化村级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建立培训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主阵地的优势,强化在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县委党校要分期分批次对村主头进行理论培训,乡镇党校每年对村“四头”培训2次以上,切实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同时,加大典型的培植力度,选树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村级干部典型,发挥示范、辐射、教育、带动作用。充分运用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建立起来的经常性教育机制,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强化经济监督,由上级党委组成专门班子,坚持每年对各村财务开支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更好地实施对权力的配置和限制。建立上级党委和基层干部谈话制度。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工作透明度。搞好考察和民主评议。全面掌握干部的真实情况,对评议中得不到群众满意和拥护的干部要及时进行调整。
关键词:后税费时代村民自治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先后到四川省遂宁市、南充市、巴中市、广元市等地一些农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于2006年底又组织了近200名在校大学生利用寒假期间,专门以村干部为调查对象,对四川省大部分地市州的100多个村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解村干部对当前村民自治工作的意见和看法。此次问卷调查的范围涉及四川省的19个地级市(自治州),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依据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多少进行统计排名来看,调查样本选取量最大的前十个地区依次是:成都、南充、广安、泸州、阿坝、绵阳、眉山、宜宾、广元、遂宁。
此次调查中男性占调查对象的84.1%,女性占15.9%,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说明村干部的性别构成以男性为主。从年龄构成来看,有74.7%的调查对象年龄处于36-55岁阶段,而18-35岁阶段和55岁以上阶段分别只占11.8%和3.5%,可见村干部的年龄构成以中年人为主,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都不高。从文化程度上看,被调查对象中初中文化程度占45.6%,高中或中专占40.8%,可见绝大多数村干部的文化程度属于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现将此次调查汇总的情况以及我们的分析报告整理出来,供有关部门领导和对村民自治感兴趣的学界同仁们参考指正。
一、村干部对于当前村民自治状况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主要有以下一些认识和看法:
1、对于村民自治工作的认识和评价:
(1)从选举程序看,调查显示,62.4%使用流动票箱投票,33.5%秘密划票,4.5%由村干部。可以推测大部分村庄的投票做法是比较规范的。
(2)从选举效果看,91.8%认为上届村委会选举效果很好和一般,仅有8.2%认为效果比较差和非常差。因为此次调查对象即为现任村干部,他们都是通过上届选举当选的,所以绝大多数人是肯定这次选举效果的。
(3)村民大会以及村民代表会议召开情况:28.3%的对象表示所在村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13.1%表示以前开过,而36.2%表示很少召开,另外有22.3%的对象表示不清楚此事。由此可见,目前农村的村民大会以及村民代表会议的召开情况并不理想。
(4)村务公开情况:94.1%的村干部对村务公开表示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仅有0.6%表示不关心,另有5.3%对此抱无所谓态度。
(5)一事一议的情况:76.4%认为一事一议效果很好和比较好,12.1%说不清楚,11.5%认为不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看来大多数村干部还是认为一事一议的效果是好的。
(6)对本届村委会工作的评价问题。45.5%认为很好和好,50.3%认为一般,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只有4.7%。
可以看到,与近期以来我们同样在上述地区就村民自治工作对普通村民所作的调查结果来对照,【1】村干部对于村民自治工作的总体评价较之于村民而言,是明显偏高的。因为此次调查对象的身份是村干部,所以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评价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2、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干群关系问题
调查也表明,取消农业税之后,被调查者中有84.5%认为干群关系比以前好,14.3%认为没有什么变化,只有1.2%认为比以前恶化了。由此看来,农业税的取消可以说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
3、农业税取消后农民的负担问题
被调查者中有80.5%的人认为没有负担或负担合理,有19.5%的人认为负担仍然很重。可见,与以前相比,农民负担切实得到了减轻。
4、关于村委会工作成效问题
认为影响村委会工作成效的最主要因素是村集体缺乏资金。调查显示,影响村委会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依次排列为:村集体缺乏资金(54.1%),村干部能力不够(14.6%),村务管理不民主(14.6%),村民对村务管理比较抵触(10.8%),宗族势力干预村务管理(5.1%),其他(0.6%)。
5、关于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问题
有70.6%认为村干部的报酬太少和较少。有近1/3的人不愿参加下届村委会竞选,其原因主要是:工作难开展46.3%、报酬低14.9%、得罪人10.4%。
6、认为选举中最令人担心的问题依次为:
选民投票率低32.7%、乡镇政府影响干预24.5%,个别人通过非法手段操纵选举14.5%,候选人竞争激烈14.5%。
7、关于选举的竞争性问题
认为村委会选举应该加强竞争,并愿意和非常愿意通过一些积极主动的方式参加竞选。愿意通过走家串户、贴海报宣传、发表演说等方式竞选的人有47.3%,说明较多村干部还是愿意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参加竞选。
8、关于乡村关系问题
调查对象中有65.5%认为现实中的乡村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和“主要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35.0%认为是“指导和被指导”和“主要是指导和被指导”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现实中的乡村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
9、关于两委关系问题
调查对象中有58.6%认为两委关系应该是“相互配合”和“各管各的事”,说明较多的村干部对两委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有86.7%认为两委关系是很和谐与比较和谐的。但也有33.7%认为应由村支书管村委会,只有7.7%认为应由村委会管村支书,这表明在现实中村支书的权力和影响,要远远大于村主任。而对于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问题,66.3%表示不赞成,16.0%表示说不准,仅有17.8%表示赞成。可见,大多数村干部并不赞成“一肩挑”。
10、上届村委会选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29.4%认为选举动员不够,20.1%认为乡镇领导干预选举,17.9%认为部分村民借选举要求解决个人问题,16.0认为候选人贿选拉票,9.9%认为受到家族势力的干扰,3.5%认为黑恶势力的影响,3.2%其他。
通过上述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村干部对目前村民自治工作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同时又认为还存在着一些共同性的问题,村民自治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那么,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正确的策略应对挑战,这正是当前村民自治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通过对上述这些问题加以归纳和梳理,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其成因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事务难办的问题。此次被调查的村干部中,有54.1%的人认为,影响村委会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是村集体缺乏资金,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各个选项中比例最高的。事实上,自农村实现以来,大多数村庄集体经济解体消失,成了“空壳村”。但在税费改革之前,村里还可以通过提留获得一些资金用于村庄公共事务。而在农业税取消之后,彻底断绝了村集体的经济来源,村集体资金的缺乏导致村庄公共事务的经费投入没有来源和保障,这就必然影响村委会的工作成效。所以相当多的村干部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事务难办。与此相关的还有三个问题,一是74.3%的村干部认为村级债务是村委会工作中最头痛的问题;二是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有70.6%认为村干部的报酬太少和较少。这次调查表明,有近1/3的人不愿参加下届村委会竞选,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报酬低;三是认为税费改革后最难办的事情是(共有450个选择,这里依次排列前五位答案):25.3%公共建设,15.3%计划生育,12.7%债务纠纷,11.6%社会事业,10.9%发展经济。可见,集体经济的空虚薄弱是制约村民自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关键因素。
2、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29.4%的村干部认为选举中最令人担心的问题首先是选民投票率低,这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答案中排列首位的选项。村干部们的这种担忧可以说既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也是理论分析的必然结论。因为,无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要推行一种科学的民主管理的机制,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了,并且也有能力当家作主了,村民自治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村民自治也才有内在的动力。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一种基本形式,尽管政府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但经济的原因是始终是基础性的制约因素。因此,村民自治要高质量地运行,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保证。美国政治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参与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2】在中国,广大农民刚刚摆脱温饱,还在为自身和家庭的生存而奋斗,与大多数农民最贴近的只能是较低层次的物质利益。用明恩溥的话来说,“中国农民的生活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胃’,一个是‘钱’。”【3】民主政治对广大农民来说还不像阳光、空气一样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贫困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并不真正需要高级的民主政治,从而导致村民自治往往流于形式。这从我们在四川各地一些农村进行实地考察时了解情况中也可以得到证实,许多村民的看法是:“村干部拿他的工资,我种我的田,各管各的事”。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之后,许多村民觉得村委会与自己已经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关系,农业生产是自己的事,现在村干部不像以往那样收取税费,干群关系也比以前缓和了,村集体也没有什么资源值得关注,村委会也不能帮助村民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至于上面所倡导的所谓“一事一议”,也就是要村民自己出钱办事,而许多事情由于人心不齐也办不成,于是许多村民对村民自治也就越来越感到没有多大意思,村民的政治参与也就越来越缺乏动力。
3、农业税取消之后的乡村关系问题。有65.5%的村干部认为现实中的乡村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和“主要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对村民调查中得出的看法也大体如此,有53.5%的村民认为乡村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应当说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乡村关系的实际状况。然而,近期以来学界曾经有人想当然地以为,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不再需要村干部去征税,村干部也就不能从税收中获得利益,这就打破了乡村的利益共同体,于是村组织不再履行征税的任务而减少了行政职能,从而就可以更好地管理村务,成为真正为民谋利的自治组织。但从我们的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观点仅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推论。而实际上,村自治组织如果缺乏经济上的独立性,在实践中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治,仍然不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政府派出机构”,而且可以说今天的自治组织甚至比以往更大程度上被“附属行政化”。其理由非常简单,既然现在村干部不再从村提留中获得经济报酬,而是从乡镇政府领取补贴和各种奖金,完全没有一点经济上的独立性,那么,正如俗话所说“吃人家的饭,为人家办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因而村干部也就理所当然地必须承担乡镇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加名副其实地成为乡镇政府的“一条腿”。况且,村干部的这些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又是乡镇政府对村干部年终进行个人工作绩效评价乃至个人升迁的标准,所以说,以往存在的自治组织附属行政化的状况在今天决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并且在许多地方比从前更有甚者。由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经常被倒置,村委会应有的自治色彩被淡化,因此,村委会不但难以充分体现农民意愿,反而更多地作为乡镇政府一些行政职能的延伸,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乡镇政府意志的执行者,那么它自身的自治功能也就很难实现了。
4、现实中的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关系即两委关系问题。此次调查表明,有86.7%的村干部认为两委关系是很和谐与比较和谐的。当村支书和村主任两人意见不一致时,90.4%认为应相互协商,还有7.8%认为村主任应听村支书的,另有1.8%则认为村支书应听村主任的。从上述7.8%和1.8%两个数据的比较也可以推测,现实中村支书的权力影响通常要大于村主任。通过这上述这组数据也充分表明,大多数村干部是能够正确看待两委关系的。而对于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的做法,大多数村干部并不赞成。这表明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这两个职位分设是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一肩挑”虽然可以避免某些矛盾和摩擦,但显然不利于合理分工,更不利于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有悖于村民自治的初衷的。
三、积极应对现实挑战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政府应加大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提供公共产品上要重点向农村倾斜。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村集体缺乏资金,因而只有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进行集资修路、兴修水利等等,于是一些地方农民负担又出现了反弹。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资金短缺是一个很现实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主要包括农村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广播电视、优抚定补、五保户补助等。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对农村履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政府对农民是“多予少取”还是“多取少予”的基本政策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政府应当转变观念,在履行公共职能上,应当本着城乡平等对待的原则,既要加强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也要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要理顺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渠道,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从根本上扭转乡镇财政收入的多少和公共产品的多少取决于农业税费多少的局面。考虑到长期以来,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欠账和农村公共产品的严重短缺,政府应加大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提供公共产品上要重点向农村倾斜。
第二,逐步增强村委会选举过程的竞争性,提高当选村干部的责任感、荣誉感,同时,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解决村干部的一些后顾之忧。据调查显示,现任村干部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通过一些积极主动的方式参加竞选。因此,有必要增强选举的竞争性,使竞选者通过走家串户、贴海报宣传、发表演说等方式竞选,这样既可以加强竞选者与选民之间的直接接触,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也可以使当选者任职后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增强其合法性、责任感与自豪感。这是有利于村干部履职后顺利开展工作的。同时,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也应适当提高和增加村干部的补贴,条件具备是还应解决退休村干部的养老保险等问题,使他们解除各种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上来。
第三,乡镇政府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尊重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权,改变过去随意干预等不妥做法。有的研究者提出,近年来村民自治呈现出逐渐弱化以至退步的倾向:一是某些地方强制推行党支部和村主任“一肩挑”,使的村民难以自主地选举村委会主任;二是全面推行“村财乡管”这一做法,削弱甚至取消了村民在财务方面进行自我管理的权利;三是某些地方政府规定村级组织主要领导由县乡财政发工资,把将工资作为乡镇控制村级组织的手段;四是党政机关往村里下派干部,特别是把新毕业的大学生派到农村当“村官”,目的是为了帮助农民,但实际是把村民自治变成官员统治了。【4】“如果任由这些现象发展下去,村民自治的应有之义就可能被曲解和取消,村民自治的已有果实就有逐步丧失的危险”。【5】这种情况在四川省一些农村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如果乡镇政府不能还权于村,村民自治就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发展,而且目前确实有逐渐弱化以至退步的倾向。
第四,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区群体组织,增强农民与村庄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提高村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有的基层干部这样描述农民对待民主的态度:“如果民主与他们的利益相关,他们就热心参与;如果民主只是一项在上级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他们就不感兴趣。”这与雅安市委副书记张锦明的观点有着相似的逻辑:“在上面,民主是个理论问题,是制度设置问题;对基层政府官员来说,只是操作程序问题;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则是个利益问题。”【6】由此看来,实行村民自治,究竟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这是决定他们政治参与是否具有积极性的关键之处。所以,开展村民自治,一定要与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相结合,与完善农村社区服务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这个战略目标相结合。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等五位教授向中央汇报,他们发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农民无法参与政策制定及实施有关。面对组织化程度薄弱的中国农民,这些为“三农”问题奔走呼吁的学者,更多地希望这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能够有一种组织化渠道以供意见表达。【7】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才能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村民自治和新农村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第五,加强培养和树立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村民自治。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对于目前一些地方村民自治面临着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既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农民不愿意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有的即使参加了也是勉强应付,草率从事。有的村民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就把选票连同自己的民利一同出卖。有的在决策村内重大事务时,不发表意见,而按法律要求应当完成的任务也不积极完成。这些现象都与村民的主人翁地位不相匹配,也难以适应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村民的民主法制教育和文化知识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终究要靠农民群众自己,只有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切实履行自己的民利和责任义务,这样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才能越过越红火。
(注:本文由项目负责人任中平执笔完成。在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中,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青年教师尹学鹏、2005级政治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崔山磊、李睿、高峰、王潇雨、葛长鲜、田谢辉、黄东华、张晓燕以及我校近200名本科生参与了此项农村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工作,并由崔山磊同学对资料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
注释:
1、另一项专门对村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村委会的工作满意度不高,认为村委会不能帮助农民解决什么问题,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29.0%的调查对象对目前村委会工作十分满意和比较满意,而52.9%选择了“一般”即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还有18.0%则表示不满意。可以判断村民对村委会工作满意度不高。参见:任中平.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的困境、归因与出路[J]软科学研究.2007.5
2、塞缪尔·亨廷顿[美].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明恩溥、林欣译.中国人的素质[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4、于建嵘.村民自治取得的成果有逐渐弱化倾[J]南方周末.2006.8.10
5、刘松山.民主为什么不能只从基层开始[J]法学.2007.3
选举的运作与实践,总是要以一定的制度框架为基础。显然,这种制度框架并不限指正式的制度文本,更主要的是指制度实践过程。1999年10月至12月底,我们到江西省C、T两县10个乡共40个村,进行村委会直选的现场观察研究。我们在其正式选举前即进入,并进行全程观察,既考察选举前平静的乡村环境与秩序,又观察选举竞争的现场,在选举结束后再进行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本文,我们在40个个案报告的基础上,拟集中分析在村选举中选举规则与程序的落实情况,及其对选举的实际影响,如:选举各个程序、环节上已出现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什幺?应如何尽可能地防止这些“技术细节”出现漏洞?
1.选举各环节上出现的问题
从我们对40个村的选举观察看,虽然多数村基本上是依法操作选举,但在各个程序上也同时存在或轻或重的与法规不一致的地方。
首先,村选举委员会的产生。按要求,选举委员会应由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但是,在操作中选举委员会主任一般由村书记担任,而其它成员的产生也多是由乡镇政府或村支书指定,或由乡镇干部和村支书定下后,提交到村组干部、党员会议上讨论,真正由村民代表、党员和村组干部选举产生的极少。这就带来随意性太强,村干部所占人数过多,缺乏代表性等问题。工作人员的产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此外,在仲村、铁村、桃源等村,个别选委会成员成为正式候选人后并未能即时退出选委会。这些情况为一些候选人作弊提供了方便。
其次,选民资格的确认。在江西省民政厅制定的《选举规程》中,选民资格的属地条件是“必须是本村的村民”。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条件相当含糊。如,判定“本村的村民”的标准,是依户籍所在地还是依现居地,却并不清楚。近年来,绝大部分村庄中均出现了因嫁娶或农转非、购买小城镇(或城市)户口而导致实际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情况,一些居于村中的人未必有本村户口,相反,一些户籍在本村的人未必就常住于村中、并成为村民们所认同的“本村的村民”。因此,在确认选民资格出现这个问题时,实际操作人员往往无所适从,如在罗家村就出现了这种纠纷。
第三,候选人条件的制订。按照法律,享有被选举权的村民都享有成为候选人的权利。虽然江西省规定,县、乡选举工作指导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村委会成员的任职条件提出一些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但同时指出,这个指导性意见须“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张榜公布”。但实际上,各村候选人条件均是由县、乡统一制定,根本未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再说,所规定的一些条件也有不合理甚至不合法之处,如有的规定,候选人必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年龄要在18周岁至45周岁,特殊情况可放宽到55周岁。有的甚至出现“因人设制”、“因人改制”的现象,游村选举中原本规定的候选人年龄须在50周岁以下,但为了让52岁的原村主任继续当选,就将年龄条件放宽至52岁。
第四,选票的发放与登记。在发放选票这个环节上,大部分村都出现漏洞。在选举严重作假的6个村中,大量的选民根本没有得到选票,工作人员在乡村干部的授意下,将选票扣留在自己手中不发下去,自己一下子填写几十张甚至上百张选票,所选的人都是上面内定好的。如在下章村,只发选民证给选民,以造成拿到了“票”的假象。至于《选举规程》“领取选票的应在选民册上作出标志,以便核对统计”的要求,能认真做到的村实际上很少。
第五,正式候选人的确定。40个村确定正式候选人时,大多数虽能遵循省里规定的依法、客观公正和差额的原则,但没有一村采取了由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投票预选的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县、乡政府干预过度,甚至以利诱、胁迫等手段来操作。另一方面,村选委会又过于依赖政府,缺乏自主性,如在艾村、石桥等村,当乡、村组织原先预定之外的选民脱颖而出,理应成为正式候选人时,县、乡、村组织甚至出面对其施加压力,迫其退出竞选。这些都明显违背了《村组法》的精神。
第六,正式选票的设计。在正式候选人确定后,公布名单及选票中候选人的排序往往容易引起争议。候选人是按预选得票多少、还是按姓氏笔划来排序,江西省民政厅的《选举规程》未明确规定,这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无法可依,无所适从。这虽增加了基层组织的自由裁量权,但极易引发纷争。如新坪村选举中,为应付可能引起的纠纷,村支书竟备印了两套选票。
第七,投票中的问题。从40个村的选举看,投票环节最容易出现作弊行为,其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滥用流动票箱。在40个村中,仅有2个村的投票是在村民会议上完成的,其它村皆实行了流动票箱(详见表1)。对此,县、乡、村干部的解释多是:“全村规模大,人口多,居住分散”,“群众对选举不感兴趣,不愿来”,总之,集中投票很困难。最糟糕的是,在使用流动票箱时,一些村并未严格按照规则来操作,甚至严重作弊。从我们对流动票箱投票与选举合法性的相关分析来看(详见表2),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显着(P
投票站 流动票箱 投票站+流动票箱 村民会议+投票箱 村民会议+流动票箱 仅有村民会议 村民会议+投票箱+流动票箱 12.5% 40.0% 10.0% 2.5% 27.5% 5.0% 2.5%
资料来源:对40个样本村情况的调查。 表2:流动票箱投票与选举合法性的相互分析表n=39(村)
选举合法性 流动票箱 Total 是 不是 合法 8 6 14 有差距 17 2 19 违法 6 0 6
资料来源:对样本村情况的调查。
第八,唱票、计票中的问题。《选举规程》规定,有效选票分拣出来后,由唱票、计票人在两名监票人的分别监督下,对选票进行逐一唱票、计票。这一点大多数村能做到,但也有一些村是一人计票,无人唱票、监票。这就为一些村干部在计票过程中作弊提供了方便,如爵誉村,村支书在“一转眼间”即拿出了一沓选票。
第九,对争议的裁定。大部分村在选举过程中都曾出现争议,如选民资格的认定,正式候选人的确定,对废票与有效票的认定等等。从观察情况看,当这些纷争事关选举结果时,村组织往往会请示县乡政府,有时乡镇干部也会不请自到,直接介入。他们对该事件直接表态或作评价,对选委会施加影响甚至拍板裁定,使得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第十,竞选中的问题。在正式投票前,大多数村的选委会并不会向选民介绍候选人,这对一些从未当过干部的候选人十分不利。如在拥有3千多人口的普田村,一位从未当过村干部、知名度不高的村民成为村主任候选人后,他要求选委会主任带他到其它自然村去作介绍,被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结果,该候选人眼见自己当选毫无可能,便自动提前退出竞选。此外,在选举大会上,村主任候选人本应进行竞选演说,村民也可进行提问。在40个村中只有12个村进行了这个程序,这些村仅有坎下一个村安排了选民提问。石桥村甚至安排在投票结束之后、唱票计票之前进行“形式化”的竞选演说。
转贴于
2.成因分析
综览40个村的选举,可以说选举的每一个程序都有得不到落实的可能,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漏洞。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一些乡村干部有法不依。从观察情况看,选举中的问题特别突出地反映在县乡村干部的违规、违法操作上。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未能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致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只停留在较肤浅的程度上,对选举规程并不能熟练操作;对相关法律的精神未能真正领会,甚至曲解。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容易凭经验、凭被他们所曲解的规则办事,违规操作有时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府力求在选举中实现其组织意图。对多数村委会,乡镇政府皆有预定的“组织意图”,他们有时会因此而巧妙地利用选举规则与程序。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通过村书记(选委会主任)来保持对选委会的影响力,或者通过规定候选人任职条件,将其它社会精英阻挡于村委会大门之外;或者在选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时刻,以上级的身份对规则进行解释,使选举结果朝着组织意图方向发展。当这些方法仍难以凑效时,就直接插手干预。
其次,法律法规本身的不完善。如选民的属地资格,正式候选人名单的排序,流动票箱使用的限制,县乡政府及其驻村工作组的职责职能,村选举委员会的工作方式与程序等问题,相关法则并未加以规范。这给基层干部和组织违规、甚至违法操作选举提供了方便之机。
第三,有的法规条款客观上难以落实。有关选举的一些条款好虽是好,但不符合农村实际,落实起来难度相当大。如,法规规定,选民不能参加选举时,要用书面形式委托其它选民代为投票,并需经村选委会确认,再填写《委托投票凭证》。事实上,现在农民流动十分频繁,在我们观察的40个村中每个村都有上百甚至数百选民在外地务工经商。在当前农民自主性政治参与不强的情况下,要落实此程序实在是勉为其难。
第四,违法难究。有关选举的制度法规中的一个重大缺陷是缺乏司法保护,缺少监督落实机制。如从实际的操作看,县乡政府集立法者、执法者、监督者三个角色于一身,既要制定“指导性意见”、并对相关条文进行解释,又要操作选举过程,还要对选举过程进行监督,这就造成他们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立法者进行自我监督的现象。另一方面,法规中对作弊、违法者的法律后果也缺乏明确规定。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督执行机制和制裁机制,在当前普通选民政治冷漠、组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即不容易形成有效的社会化监督,因而往往使得一些人敢于并能够肆无忌惮地违法操作。
3.小结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见,选举规则与程序本身的缺陷正是影响选举质量的因素之一。
我们认为,要提升村民直选的质量,就应当加紧制定《村委会选举法》或《村委会选举规程》。针对选举中发生的问题,建议能考虑并增加以下政策内容。
(1)划分选区,并依此分配村干部名额。有的村多年来已形成片区划分及相对稳定的权力分配格局,这种相对稳定的权力分配格局有利于村治。为此,选举时可根据各村的实际,允许有的村划分选区,并分配村干部名额的办法举行选举,使得每一片都有精英能当选。这既能维持各村长期来形成的权力在各村庄、房族之间的分配格局,还能尽可能地消减弱小村庄与房股在村政中的“边缘化”地位,保障少数派权利。
(2)应根据各村产业特别是劳动力就业的时间特点,安排选举时间。作到尽可能地照顾到外出务工、经商者,使他们能直接参加选举,以增加村庄中的选举精英,从而提高选举的竞争性与公正性,提升村委会班子的素质。
(3)加强和改进对村委会选举的宣传工作。有关选举的国家、省级法规,应成为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进村入户(如《村组法》每户一册)。选举前和选举期间,地方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等新闻传播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应当鼓励村民或其它人士自愿地做选举义务宣传。
(4)对选民资格的认定,可遵循义务与权利对等的原则。只要承担了村内的相关义务,就应有选举权,但每位选民只能在一个村委会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5)村选举委员会应由户代表或分区、分村民小组推选,不得由乡、村干部指定产生。其成员人数可适当增加,以每组至少有一个代表为宜。对村干部在其中的比例,应有具体的限额。选委会要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即候选人的直系亲属和其它一切可能影响选举公正的人不能成为选委会成员和选举工作人员。
(6)选票发放时严格实行领票者逐人签名、登记制度,以便核实,并防止一人记多票或有人记不到票的舞弊现象。
(7)正式候选人的确定应实行预选制,即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按自由、秘密方式投票产生。
(8)取消流动票箱。如确因实际困难非使用不可的村,应提请县民政局批准;并规定使用流动票箱的选票不能超过全村选票总数的一定比例(如5%)。
(9)严格规范票箱的制作与管理,票箱必须密封,每只票箱须由三人共同管理。
(10)正式候选人公布和正式选票中名单的排名,应按预选中各人得票的多少来排列;得票相同时再按姓氏笔划排列。
(11)公开唱票、计票、监票,并鼓励竞选者各方分别派出人员参与监督。
(12)增加对选举中违法、舞弊者的法律责任条款。
(13)在投票超过50%的前提下,不宜将投票率作为考核、评估选举质量的指标。
(14)选举中出现的争议应由村选举委员会依法裁定,当村选委会裁定不了时,提请县以上(包括县)民政部门裁定。
一、履行代表职责情况
1、积极参加区人民代表会议,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人大代表参加人代会是代表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最基本的形式。担任区人民代表三年多来,在镇人大和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履行代表职责的关系,积极参加区政府每年一次的人民代表会议,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提高了思想觉悟,强化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意识。平时及每次人代会议前夕都能注意听取本辖区部分村民对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国计、民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向上一级人大、政府反映,并且在会议期间积极同与会其它代表就群众直接利益和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两年多来共收集群众意见三方面6条,通过努力工作妥然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重大问题和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归纳整理后作为提案提交人代会议讨论。
2、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拆迁安置工作有序展开
由于我村地理位置的优势,镇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商品房建设、邻里中心建设、安置房建设、古镇开发建设、道路建设征用1000多亩土地都涉及我村地块。所以,大量的拆迁工作已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和繁重而巨大的压力。去年我村成立了拆迁工作小组,抽调10名骨干力量,主要负责日常的拆迁工作,由书记、村主任为拆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制定了拆迁工作条例,对区政府在拆迁工作中的七个政策文件认真学习和培训,规范积极地推进拆迁工作,做到“依法、合理、阳光、文明、和谐”的拆迁政策,始终贯穿于整个拆迁工作的全过程。将拆迁工作的每个细节都公布于众,做到公开透明,前后一致,一碗水端平。
拆迁就是经济,拆迁就是城市,拆迁就是民生,拆迁安置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拆迁办公室人员采用“白加黑”、“5加2”的工作方法,深入每个拆迁户家中进行宣传引导,确保拆迁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受益的一本帐,做到家喻户晓。所以我们务必摆正执行拆迁政策和拆迁户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拆迁”为工作理念,与拆迁户交朋友,让老百姓感到放心,让他们对改变居住条件,改变生活方式后的生活充满信心,憧憬美好的未来。
最近2年中,我村的拆迁安置工作在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实行了拆迁工作人员分组包干,落实责任、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深入每家每户,摸清家庭成员背景的详细情况做了大量的外围工作。做到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牢牢把握在自然村中有一定威望,能够起到带头推进的拆迁户的工作,以点带面。我们敢于处置矛盾,善于处置矛盾,解决处置矛盾,从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规范运行,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解决在拆迁安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来进一步推进整个拆迁安置的顺利签约、搬迁工作,去年我们村已拆迁安置达223户,今年已完成签约达274户,企业拆迁任务为9家,共计拆迁房屋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并做到“断断清,不留老大难”的工作态势,有力地推动了我村拆迁安置工作的全面落实,确保拆迁安置工作及签约的成功率。
目前,镇政府又下达我村对280户拆迁安置任务。我们决心,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锁定目标,要在拆迁安置中创新机制,形成高效工作体系,以规范化的制度强化依法拆迁。让我们在镇党委、政府的决策下,如期完成全年我村的拆迁安置工作。
在整个拆迁过程中,群众反映的意见逐条递交政府和人大,归纳总结了二个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加快对安置房屋建设的步伐和力度,对拆迁房屋的平方和安置房建设的平方面积掌握在可控、可安置范围,形成一定的比例,让老百姓早日搬至新房,重新开启他们的生活向往。
2)进一步稳定发展村级经济,不要在大拆迁的背景下,消磨村级经济的发展。如何在村级经济“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协调补偿机制,确保我村的财力平衡。
3、认真贯彻区人大工委关于人大代表结对联系社区活动的文件精神,积极促进社区工作。
在人大代表中结对联系社区活动以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特别是便于代表在闭会期间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促进地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我主动积极参加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动,直接接触群众,及时了解实情,反映社情民意,集中民智,提出好的建议,发挥代表作用,接受群众监督。
此外,通过代表联系选民卡“这种”流动的代表公示栏的形式,在所辖社区内联系了8名选民代表,并与其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民情,切实帮助他们一些实际问题。
以上是自己任职期间所做的一些工作,还很不够,离上级组织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愿望还相差很远,今后应抽出更多的时间做好此项工作,做一个群众拥护信赖的人民代表。
二、总结回顾代表工作有两点体会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意识
人民代表是人民意志的传声筒,人民利益的代言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民主意识、法制观念逐渐增强,要求民主平等、维权的愿望更加强烈。从而人大代表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依法行使代表权利的能力。这就要求代表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强烈的代表意识和牢固的法制观念,具备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真正为驻地村民服好务、代好言。
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我院和社区的工作做好,把人民代表的职权行使好
小家、大家都是家,有了小家才有大家。本单位是小家,社区、国家是大家。我国十三亿人口人人都能从自己做起,每个单位把自己的单位、社区搞好,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关注社区的工作,充分履行人民代表职责。积极加强与驻地各居民委员会和居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为我区、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三、对做好人民代表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首先,人民代表的个体素质还须加强,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服务意识仍需要提高,建议区人大工委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民代表学习和培训,以提高代表参政、议政能力。
大家好!自从上届得到大家的信任任职以来已经有两年了,回顾这两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村老少爷门的支持下,自己本着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紧紧围绕全村的中心工作,真抓实干,较好地为我们村集体做了些工作。今天 站在连任竞选的讲台上,竞职报告如下:
一、结合本村实际和工作计划,对村民兑现承诺1、行路难。多年来,我们村内主干土路破旧狭窄、坑洼不平,车辆出入困难,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俗话说,道路通,百业兴,道路建设不仅是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也是一个村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新村委班子按照组建时的承诺在征得全体党员和部分村民的意见后,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努力寻求多方帮助,千百年来,我们村的祖祖辈辈老少爷们每逢遇雨天,人们无法出行,这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的铺设竣工,改善了村民的交通条件、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使我们的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应该说是修了一条富裕路。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我认为路面的修建竣工,对咱们村的经济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所有这一切见规模、上水平的建设项目,也是,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壮乡爷们的积极配合不开的。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的是:
一是修路牵扯的房屋拆除户,房屋被拆除,院墙被拆除,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可他们没有怨言,自觉自愿积极配合,为我村的道路建设付出了无私贡献;二是村委会委员和各队队长以及修路领导小组的每一位成员,他们在施工当中为修路不辞辛苦、不顾酷暑,尽心尽力,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无怨无悔,坚持战斗在施工第一线,从而保障了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三是许多老党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踊跃出谋划策,积极带头集资捐助,率先拆除自己家妨碍修路的房屋,他们的行动让群众感动!大家都也以他们为榜样,慷慨解囊踊跃捐资,为村里的修路;四是得到了身在外地工作的村民与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积极主动为我们村修路出谋献策、集资、筹款。捐款修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1 2 3 4在这里,我再次向在修路过程中付出贡献的老少爷门们以及关心支持帮助我们的各级领导说声谢谢,谢谢大家啦!
二、争先创优,重在行动一是创先争优活动部署以来,村委一班人不等靠,研究制定了活动方案。在认真学习、理解消化上级有关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阶段性的工作安排,主要是立足实际,狠抓落实。首先是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致 力构建和谐农村。为了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村委会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使用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给村内新生儿童调整分上了土地,;二是挖掘了两条蓄水沟,共计110.00米、3.5万土方,使农田能够及时得到浇灌;三是铺设了村外围两条生产路,方便了村民收割季节出行难的问题;四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带支持下,投资修建了村委办公室、老年活动广场、党员活动室,得到了县、市、省委组织部领导的好评。
三是积极响应上级领导的工作安排支持我县小黑牛养殖场的建设,坚决拥护,把工作落到了实处,小黑牛养殖场房建设早已初具规模,目前,我们正在协调办理交接遗留的后续问题。
四是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并加大回访调查摸底工作,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积极认真摸清底数,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认真负责的态度搞好该项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目前我村形势良好;五是是搞好全国人口普查,成立了班子,摸清底数,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工作;五是千方百计惠民生,使我村村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居民养老金保险工作,已完成村民养老金保险交存工作,参加了社会养老金保险,60周岁以上已领取养老金,使我村由传统的养儿防老向社会保障转变。年终,村委还对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和困难户给予适当发放补助。
1 2 3 4六是加强团结,全面提升基层村委班子建设的工作水平,达到领导班子好、队伍建设好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先进集体。
七是加强村集体领导班子建设。根据创先争优活动要求,把争先创优与村级组织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由老干部、老党员发挥其余热,监督村务,服务发展。同时,不断加强村优秀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村青年的培养,提高服务能力和群众认可度,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组织保证。
各位领导,壮乡爷门们:
三年来,我和村委班子一班人所作的一切,虽未辉煌,更没有为王坡村立下丰碑,但是我们觉得过得实在,这三年来我们把多方筹措来的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现将近三年来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向大家逐一说明:
今天这个选举会,给我一个对过去工作总结检讨的机会。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本人的个性特点和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仍有欠妥之处,在这里向各位领导,父老乡亲们道声“对不起”。我恳请大家体谅我的苦衷,请再赋于我一个机会,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赴汤蹈火地把王坡村的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过去”是成功的经验,是失败者的教训,我将总结上一届的经验,吸取前三年工作的教训,努力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三、当选后的工作计划(一)针对自身不足之处,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的监督|;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贯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理论水平,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与我们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立养殖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发展更多养鸡户、养鸭户、养牛户,种植蔬菜大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进无污染企业;完善农田浇灌用的沟渠挖掘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整体素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促进整体和谐;(三)学习其他村的各种工作和生产的先进经验及优点,总结经验,不断改变自身的不足观念,推陈出新,搞好此项活动;(四)建立村财镇管,建立健全村务管理制度,接受监督;建立村干部管理制度督促工作; 进一步完善村的基础设施保养与维修建设( 五)继续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按照上级领导提出的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和进程,扎实实施,有序推进,为构建和谐农村、生态农村、迈向富裕农村!做出我应有的努力。
*共有9个乡镇,148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旗。由于工业力量薄弱,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度大,现有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576人。为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人事局根据当前形势,按照上级要求和旗委、旗政府的号召将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将科技服务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核心内容来抓。与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
一、完善组织机构,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驻村”工程,2007年成立了由旗委书记任组长,旗委副书记、旗长任第一副组长,涉及的22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在9个乡镇分别成立了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旗乡两级管理网络。同时制定出台了《*委、旗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富民行动”选派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对选聘方式、条件及程序作了详细规定,为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管理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为了将真正有能力、有知识、懂技术、会做农村工作的大学生选到驻村队伍中,我们严把选人关,经过调研和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要求,采取个人报名、公开考试、领导小组考核和专家综合评价等方式,分种植、养殖、柞蚕、特色种养等几大类向社会公开选拔,2007、2008年两年公开选聘出50名技术过硬、文化素质高、想干事、能成事的大中专毕业生为驻村大学生。在派驻之际,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进行具体培训,进一步提升驻村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
二是落实保障措施,规范运作。各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认真做好大学生派驻后的各项后续工作,及时召开了驻村工作人员与所驻村的工作对接会,明确了驻村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指导驻村工作人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均进行了妥善安排。
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沟通协调、指导管理的职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驻村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推进驻村工作稳步开展。同时,根据劳动法等有关规定,指导驻村办与驻村工作人员签订了工作协议书,明确工作期限、工作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关待遇等。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驻村大中专毕业生任职工作的通知》,2007年的选聘的30名驻村大中专毕业生除得力其尔乡的苏刚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以外,其他人均被任为村主任助理。2008年选聘的20名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为便于沟通,强化群众监督,增强服务意识,我们还为驻村大学生制作了通讯录和服务卡,标明了姓名、职务、专业、联系电话及服务内容,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并为他们定做了科技富民小红帽。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驻村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和保险等手续。
三是建立帮扶机制,规范管理考核。为使驻村大学生发挥作用,*制定下发了《关于旗级、旗直机关主要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帮扶机制的通知》,旗级和部分旗直机关主要领导都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了“一帮一”联系帮扶对子,以帮助驻村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进行扶持。帮扶领导除驻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外,我们还选择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备帮扶能力的5家企业单位领导作为帮扶领导,借助单位实力,帮助驻村工作人员发展致富项目。此外,部分乡镇主要领导、村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科技特派员与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均结成了帮扶对子。
为激发驻村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了驻村大学生的责、权、利,加强了对他们的管理考核,采取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日常考核不定期进行,年度考核采取与本人谈话,与乡镇分管领导和所驻村负责人谈话及个别入户走访的方式进行。2007年年末已完成了对所有驻村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大部分为优秀,没有不称职的。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扩大驻村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及时将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好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新闻媒体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旗电视台、阿荣通讯社开辟了“科技富民在行动”专栏,在全旗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是建立金融跟进机制。为支持驻村大学生创业行动,积极与旗农村信用社协调,探索建立金融与科技相结合、小额信贷与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相结合的金融跟进机制,出台了《*实行科技特派员创业“金融绿卡”暂行办法》,根据驻村大学生的信誉评估,旗农村信用社提供相应额度的贷款,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学生驻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参与民主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施驻村工程以来,驻村大中专毕业生能积极主动的协助村“两委”工作,并结合所任职务和分工,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农民科技意识,承担党建工作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积极深入调研,根据所驻村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长,分别撰写调研文章,为领导谏言献策。六合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宋厚刚,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村民法制观念不强、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等方面分别撰写了5篇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紧紧围绕所驻村实际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意见。同时,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利用我旗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认真学习信息网络化知识,成为了政策法规、科技致富信息等信息的传递员。向阳峪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孙兴儒利用远程教育网下载科技信息并刻成光碟下发给播放点,还有一些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将所驻村的所有档案全部输入微机,实现了档案电子化管理。
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意识显著提高。在备春耕之际,多数驻村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采取了入村办班、入户指导、发放科技资料、播放科技光碟等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培训内容多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涉及到畜牧疫病防治、施肥用药、农作物种植技术、柞蚕放养、特色种养殖等方面。据初步统计,2007年通过驻村大学生举办的各类科技培训班达到95期,培训人数达到1.6万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1万余份。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驻村大学生都把抓好科技示范户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为科技示范户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对比,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带动作用。六合镇东山屯村的驻村大学生刘君,春耕之际入户调研宣传,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帮助村民联系引进一批农作物新品种,2007年该村大豆种植面积只占到全村的30%。据统计,目前全旗通过驻村大学生已推广新品种19个、新技术9项,落实科技示范户490户。
四是积极与农民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努力实现“共赢”。结合“科技富民行动”,开展了“百千万”工程,即每名驻村大学生联系3户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驻村人员以资金、技术、科技成果入股或直接建立基地,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把服务与经营有机结合,实现了与农民真正携手。2007年驻村大学生与农民共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10个,实现经济效益1650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个别乡镇对驻村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未充分调动驻村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个别驻村大学生的工作切入点不够准确,职责任务不明确,缺乏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工作呈现被动状态。
三是部分驻村大学思想不够解放,未能突破搞技术承包、无偿服务的旧模式,与专业大户、村集体创办利益共同体较少。创业服务形式单一,团队式创业服务较少,单打独斗的服务方式较普遍,产业化能力不强。
四是驻村工作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创新机制有待健全。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创新机制,切实增强工作实效。要不断完善驻村工作机制,做好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利益回报与风险防范“结合”文章,保持和增强驻村工作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记贵州省德江县合兴乡第六届人大代表党兴发
(作者:贵州省德江县城南中学学生 任鹏 指导老师:德江县交通局 吴文东)
油黑的脸膛,粗糙的大手,汗渍的衣衫,朴实的语言。这就是党兴发,合兴乡一个普通却又极不平凡的乡人大代表。在该乡合朋片村的发展道路上,他就像一面旗,在他的带动下,合朋片区群众的人居环境一天比一天改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提高。党兴发同志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连续担任了3届村党支部书记职务,2007年,在小村整合大村中,由于村支书为下派乡干部,党兴发同志担任村党支部第一副书记和村主任职务。合并村前,合朋村的总人口为1280人,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1800元,比1996年增加了700元,村里的这些点滴的变化,都凝结了党代表的智慧和心血。
发展致富,他领头群众跑步
为发展教育事业,他百般忙碌。2003年以前,合朋村小教学楼是一个非常简陋而又危险的教学楼,党兴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能让该村适龄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发展好村寨教育事业,党兴发紧紧抓住德江“两基”验收契机,着手与农户协调学校建房占地事宜。而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从农民手上征得土地,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白天农户无人在家,他就晚上过去,动之以情,晓知以理,不和农户签字、订好合同,他就不回去睡觉,就凭着这股“犟”劲,农户的心弦终于打动了,同意出让土地。土地协调好了,修建校舍的钱从何而来,单靠农户集资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一边写报告向县、乡政府要物资,一边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支两委为成员的村级建校领导小组,在他的感召下,合朋尖山完小于2003年4月破土动工,县教育局出资14万元,县委办、县党史办、党校共出资11.5万元,乡政府出资2万元,村支两委筹资5000元,2004年8月底,一座漂亮而又宽敞的村小教学楼全面竣工,总面积6670.2平方米。
为发展地方经济,他模范带动。合朋村赶集市场位于合朋片区7个村的中心地段,为了带动片区发展,党代表着手考虑硬化合朋街道和完善市场。可是谈何容易?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带动一方百姓致富,他绞尽脑汁。终于他想到了交通局,于2003年,他号召合朋村群众兴全足之力集资,并多次组织村党支部跑县找交通局要资金,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该村向交通局争得物资15万元,向县人民政府要得水泥40吨,自筹资金2万余元。至于出工出劳问题,合朋村群众全包了,于2004年4月,一条长600米、宽5米的街道硬化工程全面竣工,为群众市场交易提供了舒适宽敞的环境。
烟叶生产是群众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前几年,该村农民谁也不敢大面积种烟,怕承担失败的风险,即使种一点,都是小打小闹,总不能形成规模,收入很不可观。为了打消烟农顾虑,他开始自种烤烟。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当年,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亩产值达1450元以上。为了增加烟叶的科技含量,他请来了烟叶公司技术员亲自到合朋各组授课,经过1年的努力,该村群众种烟热情异常高涨,种烟面积由原来的几百亩发展到2007年的3000多亩,平均亩收入达1700元以上,180多户群众成了烤烟大户。
为促进与外界沟通,他成了村义务联络员。合朋村路通了,水供上了,电也接上了。人们就缺与外界沟通了。为了方便片区群众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他多次以乡人大代表的名义向铜仁地区电信和联通2家公司写申请要项目,请求他们能在片区安上电话,在他的诚心感动下,于2005年12月,两家公司实地考察后,作出了马上行动的方案,共投资240万元,修建了联通基站和固定电话装置系统。现在,该片区有600多户村民用上了电信电话,有200余户用上了联通,同时他也当上了该片区的电信和联通义务联络管理员。
为民解困,他抢先在前
2001年以前,全村群众都靠担水吃饭,在天干年成,很多农家饮不上水,党代表当任村支书后,为了切实解决人畜饮水难的问题,他多次组织召开村组干部和群众大会,广泛征求意见,经村支两委商定后,决定在该村新街组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该工程由乡党委政府牵头,村支两委负责具体抓。从此,在施工现场,随时可见党代表忙碌的身影,他一边深入农户家中去组织劳动力,一边写报告向水利局要物资,在他的带动和努力下,在工程竣工前,全村共无偿投工投劳6600余人次,向水利局争得物资16.6万元,通过4年的苦战,终于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
人畜饮水解决了,但他时刻也忘不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群众一有困难,他就想方设法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个群众,去温暖村里的每一户家庭。通过点滴的小事,把党对群众的关怀送进群众的心里。他常这样讲,作为一名乡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每一个村民都应该是自己的亲人,尤其是贫困户,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导致贫困的,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拉他们一把,不让任何一户掉队。近年来,凭借党代表的胸襟和见识,合朋村率先在全乡实施了”三培育---争创两满意”工程,即312工程:把党员培育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育成党员,把党员中的优秀致富能手培育成村干部,争做致富党员标兵,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使党员成为农民满意的好党员,支部成为农民满意的好支部。并还组织村党支部去浙江、走上海、奔广东学习取经,根据本村现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合朋村共转移800多个劳动力,人均月收入达2500元以上,有近10名成了大小不等的老板,全村老百姓也开始向致富路迈进。
殡葬改革,他大胆创新
2004年,合朋村柏扬坪组村民杨再友因在贵阳全林集团公司上班不幸病故,其家人知晓后,连夜赶赴贵阳将死者尸体偷运回家安葬,贵阳市民政局、黔灵乡社会事务办得知这一消息后,经查看其死者户口已落户贵阳,于是迅速组织人员驱车赶到合朋村柏扬坪,在乡党委政府和合朋村村支两委的共同协助下,及时起尸火化,并将骨灰及时带回贵阳安葬。这一事件引起了党支书的思考,根据地区环境,如果能在合朋村建起一个公墓,不管是采用尸体安葬还是骨灰安葬,至少能便于管理和节约土地。正是在他这一思路的指引下,他开始大胆探索,白天到山上去采地,晚上到农户家中宣传殡葬改革有关知识,每逢赶集天就到乡社会事务办咨询相关事宜。时机终于成熟了,他选定了本村玉家湾处一块占地面积为18000平方米的荒山地,为了调整好土地,他带动村支两委自筹资金1万元为涉地农户补偿,为了修好基地和绿化地段,党代表在乡人民政府和乡社会事务办的帮助下,多次自带车费到县民政局要资金,因为工作思路创先,得到县民政局的大力支助,解决了合朋村2万元资金建设公墓,该工程从2005年3月份破土动工,同年7月份全面完工,取名为“梦香园”墓地。为了加强管理,他不断学习殡葬改革相关知识,并召集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召开意见征求会,通过多次民主征求,制定了《合朋村关于公墓基地管理的实施细则》,这一细则的正常运行,得到了县民政局领导的高度认可,全县各乡镇社会事务办纷纷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学习,为德江殡葬改革初期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