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5 20:0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知识体系;技能标准;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涵,课程设置及其教学质量反映了一个专业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可以追溯到2001年底国家推出的示范性软件学院计划,该计划中的专业定位是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型软件实用人才。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修订的学科目录,把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这充分说明了软件工程学科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我国1900多所高校中有近200所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但是,软件工程的专业教育现状与软件工程的技术发展差距较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适应产业市场不断发展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1 职业技能结构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同样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是怎样培养人(即高校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在软件产业迅猛发展过程中,虽然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人才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矛盾还很尖锐。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型软件企业对中高级技术和管理岗位人才需求量很大、要求也很高,这类人才通常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有两个以上的项目经历;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每年大量进入就业市场的计算机类毕业生很难直接符合企业要求,有些毕业生需要经过社会培训机构或者软件企业培训,有些毕业生甚至放弃了本专业工作。
在软件企业中,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塔的顶部是高级开发和管理人员,中间是相当规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人员,底部则是大量的基础程序员(也称软件蓝领)。这样一种合理的人才结构是软件企业的期待,更是对教育部门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明确目标,毕竟大量的软件人才是需要经过高等学校的学历教育。一个软件专业毕业生走出学校之后,其成长过程基本上遵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模式。进入软件企业,在初始的工作岗位上,首先通过短期培训,从事初级的技术开发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实践,逐步提高其职业技术水平,成为中高级工程师;通过更高级别的培训,使其承担更为重要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可见,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外,从事职业的技术能力和适应工作的职业素养培养十分重要。
软件工程是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换言之,采用工程的方法、技术、工具和管理手段,以期开发出低成本高质量的软件产品。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软件人才大致可以划分为技术型和管理型两类。从产品的技术角度看,不仅有产业标准和行业规范,而且项目的施工和管理有一套技术文档,这就是软件工程规范。从项目的管理角度看,分工协作是软件产业市场的总趋势,项目团队的分工合作是现代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职业特点,因此,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具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可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职业技能可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职业素养可分为基本素养、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在专业教学中,强调专业知识中的核心基础知识,不求全面知识,知识教学内容必须与技术发展同步更新。把职业技能分为特定技能、通用技能、核心技能3个层次,其中核心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职业生涯中受益终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按照软件的阶段划分,制定不同阶段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如编码阶段,要求有规范代码书写、单元测试能力,教师或项目经理要善于观察、发掘、培养新人;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通过固化训练或交叉培养其设计、编码、测试、文档书写等能力。在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过程中,关注哪些学生是技术型的,哪些是项目管理型的,哪些是技能操作型的。由于高校不是企业,企业也无法承担高校的职能,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训,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明确企业和高校的职责分工边界。在职业素养训练方面,着重训练学生的交流表达、文档写作、分工合作、敬业奉献等能力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素养边界,坚持“任何人都有用”的原则,关键是用到何处。比如刁钻苛刻的人用到测试上,勤奋好胜的人用到技术攻关上,豁达人缘好的人用到项目协调上,条理规矩的人用到设计上去。
2 专业知识体系裁剪
软件工程学科是从计算机学科发展而来的,经历了从软件、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到软件工程教育的一个发展历程。国内许多高校参照了IEEE-CS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SWEBOK2004,该指南给出了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10个关键知识域,指出每个知识域的教学内容。此外,SWEBOK分析了软件工程职业特征,认为软件工程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数学、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相关。这说明该专业需要开设一些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但是要确定软件工程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公共边界,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内容裁剪。
浙江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如下: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7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50学分,学科平台课程1分,专业核心课程31学分,专业方向课程30学分,基础性实践课程5学分,提高性实践课程31学分,创新性实践课程4学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通识课+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基础性、提高性、创新性)”体系,其中“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该计划是在调研其他兄弟院校,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的基础上,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专业课程的进度安排,设置了4个层次的专业主干课程,如表1所示。
3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面向社会需求,以课程为载体,合理设置课程。课程设置的原则是打好专业基础以保障学生就业能力、掌握主流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职业素养以成就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加强数学基础,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功底,引入国际公认的CMM5级能力成熟度模型,旨在提高学生规范化开发和团队分工协作能力,强化程序设计基础,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开发环境和工具。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遵循软件工程思想,强调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课程开发要求项目真实、文档齐全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项目实例教学,通过实例体验让学生掌握知识点。通过项目式教学改革,在掌握最基本、最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较浅的程度内掌握一两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然后学习目前流行且高效率的软件开发工具(如果企业需要,还可以学习一些更加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学习实用的软件编程、数据管理、系统维护等技术,构建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我们提出了“以职业技能为根本、工作体验为主题、知识点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遵循软件工程规范,把职业技能划分为特定技能、通用技能、核心技能;提出“遵循软件工程规范、研究职业技能结构”的课程建设思想,构建了以核心技能为主的3个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分类及内容如表2所示。
专业课程的教学充分尊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在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通过教学的3个阶段划分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见表3)。
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经。本文以黄河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本校“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讨论民办教育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式。论文首先对软件工程专业社会需求和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和能力点;最后,围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详细论述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使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既有专业应用能力,又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民办高校;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软件工程专业
基金项目:黄河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JG1008512103)。
作者简介:邵开丽,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孔繁民,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数学,软件工程。
随着民办教育的迅猛发展,其在社会多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明确了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据2010年中国民办高校网统计(chinam /),全国民办普通高校达到350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为48所,成为高等教育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1-2],而提高办学质量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3]。因此,为了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本文以民办本科院校黄河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本校“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目前软件产业界的各种需求。
1 软件工程专业社会需求及就业状况调查
目前国内外对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十分
旺盛,并有逐年扩大之趋势。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对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的统计数据显示,软件产业总收入已达13 364亿元,同比增长34%,产业规模比2006扩大了几乎三倍[4]。2009年软件业从业人员213.2万[5],而且软件业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针对2008年人才市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IT行业每年存在至少5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
据中华英才网对IT职场人气职位统计的结果显示,计算机软件位列前茅,其中以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及软件测试工程师人气职位增长最快。然而,从对历届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多数软件类应届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却难以感受到这些数字所带来的欣慰,很多毕业生并没有顺利找到对口的工作。虽然这些学生身份上属于工程技术类的应用型人才,在目前IT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结果却是“毕业即失业”表现得愈加突出[6]。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软件工程人才短缺;二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因此,民办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明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及其内涵,探索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构建与软件产业需求相适应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7]。
2 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规格
2.1 基于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民办高校教育仍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因此,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民办高校教育的特色之一。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应用的综合体现[8]。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性能力和社会性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了贯彻和实施黄河科技学院“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软件工程专业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确定,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体系的安排等环节指明了方向。
2.2 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一书指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该具备四大专业基本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能力[8]。软件工程专业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二级学科,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更有利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就业时既有专业应用能力,又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学团队成员对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运用软件工程思想对以上四大能力进行分析、分解,形成更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即:软件分析能力、软件设计能力、软件实现能力和软件测试能力,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软件工程专业方面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工程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开发、软件管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能运用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具备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软件工程思想是一种成熟的指导软件管理和实施的先进思想,重点研究如何以系统的、可控的、高效的方式开发和维护高质量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本专业运用软件工程思想对专业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依据软件工程中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问题的定义及规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确定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能力,以满足企业或社会的实际需求。文献[7]对软件分析与设计
能力、软件实现能力、软件测试能力及工程综合能力应该掌握或具备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详细阐述。
3 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对培养目标的落实、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教学内容的安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软件工程专业应用性强,而且技术发展迅速、变化快,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结构必须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快速适应专业新技术的能力。我院设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从而有效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基于篇幅,本文仅对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详细介绍。
3.1 基于能力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上述2.2中对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我院将其理论课程体系分成普通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职业与创业教育平台三部分,紧密结合学校的“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关心学生将来科学研究、继续深造、道德素养及创业能力的教育。
软件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三个平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中,普通教育平台主要包括政治、外语、数学、人文、体质等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职业与创业教育平台是民办教育的特色,通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引导、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是软件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以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使学生具有软件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能力,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本文着重对专业教育平台的建设进行详细探讨,分析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点、依托的核心课程、能力培养达到的程度及测试要求等方面(如表1所示),保证应用型专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施。
3.2 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使毕业生就业时具备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围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阶梯螺旋上升的方式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并把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及职业资格认证贯穿其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完善和实践专业教学体系。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1) 课程实验。
为了使学生学好专业理论课,软件工程专业的每门课都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同步课程实验,并且
加大实验课的过程管理,具有严格的实验监管体系。要求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30%~50%;每门实验课有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对每次实验课的内容都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及对实验的分析;制定详细的实验报告评阅标准,对教师的评阅情况进行阶段性评比;对优秀实验报告进行展览和评比;成立督导组不定时抽查听课。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各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操作和应用,更好地为后继高层次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实验课的进一步深化,一般放在课程结束的学期末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有较强的综合性、工程性和系统性,要用1~2周(至少30个课时)的时间完成。因此,开设课程设计的课程必须能体现出这些特点,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都可以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软件开发技术与方法。
为了突出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放在同一地位。如果课程设计不合格,与专业课程一样实行重修,从而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而不是走过场。
3) 企业实训。
企业实训是民办高校不可或缺的关键实践环节。目前,本专业已和6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实训环节放在每个学年的结束,时间为2周(60学时)。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及掌握专业知识的层次不同,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与学生相适应的实训计划、实训方案和实训内容,共同参与学生实训成绩的考核。实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项目开发及企业管理。通过企业实训,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包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技术、开发平台及环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通过企业实训,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IT行业的现状、企业文化及其管理情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人的风范,懂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为以后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一定基础。通过在企业实训,可以让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及早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
4)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在学生学习完大学本科专业所有课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社会实验,目的是通过模拟软件公司项目开发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讨论、写作等综合能力。实习期间,以5~10人划分成个多个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承担一个独立的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为1个月)完成实习内容。在此期间,每个成员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并且有相应的考核标准,督促学生按计划顺和完成。通过专业实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思维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5)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五个月的毕业设计工作,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课程的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设计能力、软件编程能力、软件调试和测试能力,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三年来,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实施第三方评审机制(聘请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评价),对本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有效提升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6) 软件设计大赛。
软件工程专业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软件竞赛,参加竞赛的学生比例达到专业人数的60%以上。所参加的正保教育杯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河南省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及学校组织的软件设计大赛等,取得大小奖项20余项。2008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竞赛管理中心,负责各种赛事的信息收集、组织、培训指导及与赛事相关的服务工作。竞赛平台的搭建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环境。通过参加竞赛,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各种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历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初步能力的重要举措。项目团队人数一般为3~5人,项目执行时限为半年到一年,鼓励软件专业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可以跨院系、专业、年级联合申报。申请的项目团队成员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获得立项或取得优秀成果的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两年来,本专业获得立项近10项,申报的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如基于WSN的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研制、基于.NET和TonyOS的电量监测系统开发等。
8) 职业资格认证。
为了实现高校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更好地实现“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学校向省市劳动部门申请,成立培训中心,全面负责学生资格培训的管理工作,为学生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提供保障平台。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我院把职业资格认证和软件工程专业的某些课程对应起来,拿到某项证书后,就可获得一定的学分,免修对应的课程。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认证(如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软件评测师等)的占专业人数的23%,获初级资格认证(如程序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等)的占45%。
4 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系统地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造和设置。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吸引了很多企事业单位前来招聘,如:
中国电信、中兴公司、河南软件孵化园等,使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签约率达到86%以上,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职业竞争能力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走向健康、持续发展之路,未来专业建设需要从教师结构、管理制度、设备投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力推进与软件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与市场接轨,争取培养出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大学IT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钱国英.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3): 50-53.
[2] 张亚丽. 新时期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09(6):146-149.
[3] 罗丹. 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升的途径探析[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1):172-174.
[4] 杨婧,李玲. 软件外包与我国软件产业升级[J]. 中国外资,2011,237(3):22-23.
[5] 2001-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概况[N]. 中国电子报,2010-5-28(1).
[6] 文志诚,曹春丽.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4):59-62.
[7] 檀明,张向东,许强,等. 以能力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10(21):88-92.
[8]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24.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Ability Cultivating Model
SHAO Kaili, KONG Fanmin
(HUANGHE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Zhengzhou 450006, China)
2009年4月12日,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便于不同信息使用者获取、分析和利用,进行投资和相关决策;基本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进一步提升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基本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
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公布《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指出财政部主管全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负责拟订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政策、起草和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指导和监督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会计软件功能。强调会计软件应当保障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开展会计核算,不得有违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功能设计。会计软件应当提供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会计科目分类和编码功能,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显示和打印功能,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满足外部会计监督需要。并鼓励软件供应商在会计软件中集成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功能,便于企业生成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XBRL财务报告。要求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者岗位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未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企业,由其委托的记账机构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财政部报送XBRL财务报告。鉴于此,本人认为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优化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相关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田金玉(2005)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入手,系统全面、层层深入地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为线索,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从而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思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王海洪(2005)认为,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的平台,对财务软件的教学,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该重点开展,但应该对过去会计电算化下的教学设计做一些改革,选择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程。2006年4月,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关于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问题展开了探讨。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鄢志娟、吴青川(2006)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入手,针对本科阶段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目标、课程设置及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认识。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黄旭(2007)从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内涵及其关系入手,分析了有关高等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现状,提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主要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发表了看法。重庆工学院陈旭(2007)主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逐步应用于会计领域,特别将基于XBRL信息技术引入会计信息化领域,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会计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以日俱增。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重新优化构建课程体系。
三、研究目标
课程体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兼容科技与管理知识的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高智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目前我国本科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较,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一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上岗适应期较长,无法及时满足用人单位迫切的上岗需要和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高速发展。二是适应面较窄,计算机专业水平弱,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三是缺乏系统、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相关法律学习。这些现状促使重新审视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课程体系,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研究的内容
(一)实践调研,优化课程体系
2015年7月,走访了包括厦门金蝶财务软件公司、厦门金海峡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厦门金牌橱柜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广泛交流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素质,一致认为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必然趋势。
会计学专业原本是传统专业,会计学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会计学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比较广泛,会计学专业课程,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也有一套严密的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既要懂理论,又要熟练运用会计方法。进入21世纪,我国会计专业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会计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使现代会计学教育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一是国际化的要求。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熟悉国际经济商业环境,要求具有外语沟通能力。
二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要求。现代科技的发展,IT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使信息传递没有时空的限制,会计编制财务报表及其传递越来越简单和快捷,会计工作的中心从记账、算账、报账等数字整理转移到为管理者进行分析、筹划提供决策方案上来,这都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三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企业必须扩大市场和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懂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法治社会的要求。市场经济客观上是法制经济,我国市场秩序越来越规范,要求会计人员懂经济法和税法。
五是金融环境变化的要求。金融环境对企业有直接影响,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会计,还要懂银行信贷、证券、股票等金融知识。
因此,现代会计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会计教育,还要包括商业环境教育、金融财政教育、管理决策教育。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方法,而且要熟练运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素质:会计专业课体系完整、融入计算机课程体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懂法规知识、懂礼仪等,能够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跟随时展,及时更新知识。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从高职高专到本科教育都十分雷同,总体上都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培养的学生财务会计专业外语能力比较差。大学的外语主要是应对英语四、六级考试,会计专业外语时间短、实用性差。
二是培养的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比较差。会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课程内容少,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各行业环节的会计实务工作。
三是学校会计教育不能与系列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认证考试紧密结合,削弱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及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
四是课程整体结构不合理。专业课过多过细,形成比较严重的财务会计课程重复,例如供、产、销三大过程的帐务处理,多次循环和重复,浪费宝贵的学时。
五是教材、教学方法滞后。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在课程讲授中,仍然以满堂灌为主,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特别是重视于海西发展的本土高校,我想我们更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把培养优秀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视为我们的崇高目标和责任,我们理应设置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这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现在我结合了当前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调研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对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构想,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五、本课程体系的特色
以会计课程体系完整为主线,增加会计发展方向的新课程(XBRL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以及软件工程的主干课程和金融投资知识的必要课程,按照满足现在会计发展方向所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需求,能够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建议软件工程会计信息化的方向的选择时间在二年级比较合适,这样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更专业的理论知识。
二是会计专业的系统专业课包括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学及其相关的实训课,由浅入深,符合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这也是传统会计教育长期形成的系统性的优势传统,这要继承和保留。这些课程的教材都要选用国内出版的优秀精品规划教材。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能力训练。开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ERP等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四是结合了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如投资学、货币银行学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扩充,为今后实践中的资金管理提供了的知识。
五是加强实践和实训课教学。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学生一方面在院内会计实验室实训,另一方面,与会计事务所或企业合作,建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寒暑假及毕业实习的岗位或机会。
六、总结
关键词:整体项目模式;项目Bus;软件工程;教学
0 引言
文献1论述什么是整体项目模式以及整体项目模式的优缺点,文献2论述整体项目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结构,同时也提到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教师的要求。在实际过程中,整体项目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较为复杂。首先,需要理清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需要明确专业课程和项目过程之间的关系;第三,需要掌握专业课程教学和实际项目之间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最后,学生要能切实根据自己所做的项目,从不同的侧面或教学内容方面书写项目文档,并认识到同一项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和编程。
传统的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和整体项目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学存在很大区别。传统的专业课程项目教学主要是没有从整体项目模式考虑教学问题,割裂了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只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列举案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建立起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提出过很多问题:软件工程和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学习面向对象?不学习可以吗?作为一个专业课任教师,如何进行解释?如果学生有足够的项目经验,前期是否一定要有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文档?针对最后一个问题,若是不具备丰富项目经验的教师回答,那答案是一定要有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文档;但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则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定的。小型或者微型项目的前期不一定要有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文档,可以直接在编程过程中进行分析和设计,那么这是否违反了软件工程呢?当然,答案也是否定的。如教师在讲授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课程时,必须强调某一开发方法的优缺点,可以综合运用其他开发方法如结构化分析方法、形式化编程,甚至弱化分析过程,强化设计和编码过程,主要目的是明确整体项目开发过程。
1 软件开发流程和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
1.1整体项目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结构
任何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教学体系结构。一个好的教学体系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该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建立项目开发过程的全局观。文献2中建立的整体项目驱动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项目Bus横贯整个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各自只使用同一个项目案例贯穿于系列课程中,从而从不同的角度让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同一个项目的相关内容。
1.2软件开发过程流程
图2所示是笔者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开发过程流程,包括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工程文档、软件标准规范、实际软件开发规程等方面的内容。在每一门课程的开始和结束阶段,笔者都要将该图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确自己已经学到了哪些内容,还存在哪些欠缺。
1.3软件开发过程对应的专业课程设置
笔者有幸为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以及本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合办的3+2软件工程国际合作试点班的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包括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用户界面设计、软件项目管理、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5门课程。对于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我们将不做说明,如CMMI、软件过程、软件质量保证等。
这些课程与软件开发过程流程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软件工程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流程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软件需求提取、分析、设计、测试、维护变更管理以及软件质量控制、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配置变更管理、软件开发标准以及软件开发方法。软件测试贯穿软件开发过程的始终,包括用户需求的确认、用户界面的确认以及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Alpha/Bete诅测试、评审、验收等内容。用户界面设计主要包括软件界面设计理论、原则和规范,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是图2中的系统概要设计/用户界面驱动分析部分,通过与用户反复沟通确认需求,是测试的基础,同时也是软件编码阶段、评审、验收阶段的依据。软件项目管理主要对软件的质量、成本和进度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考虑如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或者降低风险的影响。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着重于软件开发过程中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包括用户分析、界面设计、类模型、动态模型、状态模型等一系列的分析和设计。
这5门专业课程从不同的侧面讲解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和方法,各有特点。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这几门课程,以及它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明确的。
2 整体项目模式下系列课程的教学
根据整体项目模式原理,实践项目应贯穿到各专业课程之中,系列课程最好使用同一项目,这样更能加强学生理解软件开发过程的不同方面。该项目在专业课程开始之前就必须存在,即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实践项目,因此,系列课程必须是相互联系并且能基于同一项目案例,这和传统的项目教学方式虽然模式一致,但是效果却有本质的不同。图3为系列专业课程的项目案例、课程和学生实践案例示意图,5门课程都基于同一实际项目案例,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项目,按照不同专业课程要求的格式和内容书写相关文档。
2.1先案例后理论的案例驱动教学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非常强,软件工程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案例后理论的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符合软件工程专业的授课特点。
首先,教师要讲解实际项目案例的文档,该文档是一套完整的、从不同侧面反映软件开发过程的实际文档。对于每一门专业课,教师首先讲解需求提取、需求分析过程、功能提取、系统功能结构框图等,让学生明确该系统的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功能以实现目标。
其次,教师要联系实际项目案例,讲解课本上的理论,将每个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的项目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在实际讲解过程中,对于新开课,新教师若碰到教学学时偏少的状况,可以言简意赅地讲解重点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碰到学时偏少的情况可以精简案例功能,讲解1~2个功能即可。
最后,教师必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给出标准的文档规范,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项目书写标准的文档。在每一门课程讲解完毕后,教师再一次帮助学生回顾该课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位置。
以软件项目管理为例,在正式进入课程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需要准备的文档有项目需求、项目需求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开发计划书、项目Demo程序演示、软件项目投标书、软件项目开发合同。然后,开始进人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过程教学,软件项目主要内容有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人员管理、风险控制等理论内容。实际的软件项目管理主要分为4个阶段:IT项目的启动阶段、IT项目的计划阶段、IT项目的执行控制阶段、IT项目的收尾阶段,这在一般的教材中很少提及,但是教师在内容讲解中要明确阶段任务。IT项目的计划阶段涉及48个文档;IT项目的执行控制阶段涉及45个文档;IT项目的收尾阶段涉及14个文档。
教师在讲解合同的内容时,可以直接参照“软件项目开发合同”进行讲解。对于必不可少的合同内容,教师就必须跟学生讲清为什么必须要包含这些内容;讲解成本计算的时候,根据文档“工作包、进度和预算”进行项目的WBS分解以及基本的估算方法。
总之,由于教材先理论后案例的局限性,在听课之初,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教师通过先案例的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项目实践奠定基础。
2.2学生项目实践环节
每一门专业课都有上机实践部分,学生在实践课上主要是书写文档。每门专业课都有各自不同的文档,软件工程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标准的13个文档;软件测试课程需要软件测试报告文档;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有127个文档;面向对象的软件分析方法课程有包含9大部分内容的软件项目分析与设计文档。每一门课程的文档内容非常多,要求每个学生最好独立完成,主要训练每一个学生的文档书写和理解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书写的项目文档一定要给出标准的、规范的文档格式,包括目录、段落、标题、字体等排版之类的要求。项目模板可以采用软件工程国标文档或者相关的其他标准文档,最好和某一软件公司的案例文档格式相一致。笔者在软件公司任职过程中,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书写文档的水平非常差,主要是文档格式、结构和内容混乱,往往给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整体项目驱动模式下的课程教学,首先强调的就是文档格式和正确的文档排版,其次才是内容的正确性与完整性。
在学生项目实践中,任课教师最好跟踪指导。学生每次在实验课上必须完成相应的实验,并把实验的电子文档通过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提交给教师。电子文档的批改能快速纠正学生文档格式不规范以及内容方面的错误,但这个工作量往往很大,每一次电子作业批改的工作量往往是学生数量的3~4倍。这是因为学生按照批改意见进行修改后又会返回给教师,最终达到合格标准的电子文档往往会被修改2~4次。
2.3考核方式
完成每门课程的项目文档是学生对文档书写熟练程度以及课程内容理解的直接反映,也是培养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素养和习惯的有效途径,克服学生疏于或懒于书写文档的缺陷。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书写的项目文档进行考核并将其反映在学生成绩上。项目文档的成绩占学生总成绩比例的30%~50%较为合理。
2.4教学效果
笔者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以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08级学生为例,首先,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软件项目,包括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基金项目;其次,学生能很好地书写申请软件项目著作权系列文档以及毕业论文,书写的文档格式规范,只需稍加修改就能将文档立即转化成学术论文并发表。这表明学生无论是在文档格式还是在内容编排上都取得了进步,进一步提高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有的素质。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和计算机其他专业学生之间非常明显的差别。
就前2届学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回访了2家用人单位,他们对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刮目相看,称赞学生书写的项目文档很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构建云计算教学平台是一种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现代技术手段。文章介绍翻转课堂的概念,提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讨论如何构建一个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平台。
关键词:翻转课堂;云计算;软件工程;教学平台
0 引 言
软件工程是一个具有实践性、工程性、实用性等特征的综合型应用学科。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目前各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仍然沿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较差。业界诸多学者提出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式来强化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翻转课堂是这些教学理念中较为成功的一种,而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所在,云计算环境的引入就是翻转课堂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1 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顾名思义就是颠覆课堂教学过程和课下学习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林地公园高中于2007年最早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概念,该校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使用软件录制了一段教学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中供缺席的学生学习,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和答疑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很快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翻转课堂在全美迅速推广,各大高校推出的微课视频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促进了翻转课堂的发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在课上通过实践完成知识内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于同学的互动中主动学习,避免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形式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寓教于乐的教学视频也可以提高学生在课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知识传授提供了新的形式。
2 软件工程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较为抽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各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都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但仍离不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这些都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下降。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本专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特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和教师的即时交流完成知识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统计课程的开展情况,酌情安排课上时间分配。在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集中讲解学生反馈的疑难知识点,对重点内容进行简要归纳,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统计结果提出实践学习内容。学生自由分组创建实践团队,按照软件开发过程的要求进行分工和调研,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具有项目特征的实训工作,提交相关的设计文档和研究成果。教师的课上任务就是点评提交的成果,总结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等。
3 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支持,云计算环境无疑是最佳选择。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哈师大软件学院构建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教学平台,包括课堂软件开发、课前理论学习、运行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模块,如图2所示。
3.1 软件开发模块
软件开发模块体现了翻转课堂中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整个教学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按照软件工程对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定义,软件开发模块分为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实现和系统测试等教学过程。在一个项目目标的规划内,每个教学过程都对应前后关联的任务、文档和成果。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登录云计算平台进行实际的软件项目实训练习,以团队的方式完成项目,编写文档和提交成果报告。教师也要登录云计算平台全程监控和指导。云计算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库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得来的,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真实的软件开发项目,学生甚至可以在企业项目经理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平台进行真实项目的开发。软件开发模块结合了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和校企联合等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理念。
3.2 理论学习模块
理论学习模块是体现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学习的功能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教学视频、课前训练和课程统计等。教学视频功能的资源都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公开课,并且具有快进、回放、重放、暂停等播放功能,便于学生自定义课前学习。课程教学视频的内容、视觉效果、互动性和长短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定期调整,不仅要保证教学内容和课前学习的目标吻合,还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课前交流。课前训练功能是在每个教学视频播放前设置一些教学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寻找答案,在视频结束后学生要根据提示进行简单的问题解答和知识训练。课程统计模块可以统计学生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有效提高教学的目的性。除了上述3个主要功能外,教学平台还提供了方便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论坛,所有与课程相关的讨论和问题都可以在论坛上交流和解答。
3.3 运行管理模块
运行管理模块是部署在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云端应用服务层中,将各种即时通讯、视频播放和在线论坛等应用集中封装的服务层次。具体的功能包括项目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和师生沟通等。
1)项目管理子模块。
项目管理模块用来保存学生的实训成果和相关报告。该模块具有文档在线编辑和软件展示功能,可以根据课程类别和章节提供在线的实训环境和展示服务。学生在课程进行中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在项目管理模块,由任课教师或企业专家在线解答。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项目管理模块掌握所有学生团队的项目进展情况,并通过在线成果交流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学生在项目管理模块中能够即时了解本队同学和其他团队学生的开发进度,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作,还可以通过比较和竞争提高团队凝聚力。
2)学生管理子模块。
学生管理模块用来监控学生的课前视频观看和课中实训练习状态。学生课前的视频教学是独自进行的,有效的教学监控是保证出勤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管理功能不仅能监控学生是否观看了视频,还能知道他们观看了哪些视频,哪段视频的播发次数最多、时间最久。这些监控数据对教师掌握学生课前学习状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在线统计获取课前学习数据,也可以在线设置各项参数自动获取指定人员和章节的统计数据。对于课中的实践教学,学生管理模块也可以获取学生团队的练习资料,比如项目进展情况、资料是否齐全等,这些数据可以为课后评估和项目管理等模块提供有效数据支持。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成绩也通过学生管理模块统计和查询。
3)资源管理子模块。
资源管理模块用来存储和维护云计算教学环境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理论学习视频、课堂项目资料、软件开发资源和企业开发知识库等。这些资源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比如理论学习视频是否寓教于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项目资料是否具有针对性直接影响教学的应用价值,企业开发库的资源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等。资源管理模块不同于传统的软件资源库,它具有在线文档编辑、视频制作、网络资源搜集等高级功能,可以实现对已有资源的改进和创新,也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汇总和摘选。另外,通过和一些国内知名云供应商的合作,我们还构建了包括软件开发云环境、企业软件项目库和软件开发技术资料库、软件开发文档模板库等在内的高级应用型软件开发资源平台。
3.4 学生评价模块
学生评价模块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估打分。其中学习过程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分为课前理论学习和软件开发实训两部分:课前理论学习主要包括视频观看、作业完成、课堂交流表现等方面的评估;软件开发实训则是通过对项目成果和研发报告的评估来获得分数。这两部分分数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学生专业课程的课程分数,和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一起考核。对教师教学的评估则通过课程中的表现定性评价,评价的指标包括在线时间、操作频率、交流次数和学生打分等。
4 实施效果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软件工程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经过4个月的试运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使用云计算平台的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技能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比往届学生有较大提升。学生可以通过线上交流和团队合作完成开发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审核完成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云计算平台的设计目标。
为了进一步掌握云计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通过校内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和计算思维意识。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普遍认同,对自身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感到满意,教师则对系统带来的丰富教学资源和低成本办学模式感到满意。
关键词: 软件工程; 实践教学; 工程能力; 阶梯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1-93-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he objective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is defined, and the strengthening engineering capability education and the adjus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with the demand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 are put forward. In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the practice teaching hours are increased, the ladder typ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course experiment, course design, comprehensive course design/enterprise practice, graduation design" is proposed, and through the related courses of the course group module,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ability is strengthened with obvious effect.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engineering ability; ladder type
0 引言
2010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逐渐在多个高校的不同专业展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也包含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实践工程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参与到该计划的各高校积极响应会议精神,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研究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1]。
独立学院以应用型教育为主,也就是工程教育,要求学生毕业时具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相符,但是对于大部分独立学院来说,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调研本校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其人事部门普遍反应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丰富,但工程实践能力较欠缺,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距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本文以本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为案例,针对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使教育更贴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 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
虽然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在建校初期,大部分独立学院仍依附其母体公办院校,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基本一致,基本按照研究性和学术性为主制定教学体系结构。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下述两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⑴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习惯于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布置课下作业;实验内容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其设计也往往是多年重复使用的题目,不符合软件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学生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也不知道理论知识如何运用。考核方式偏重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重点发生偏差,重视理论知识的记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在工作中怎么用[2]。
⑵ 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工程化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全面,但是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各自为阵,单独开展实践课程,缺乏连贯性,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贯通,不能形成工程概念,与企业实践需求相差甚远[3]。
经过调研和分析发现,独立学院和其母体公办学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自学能力及应用能力较差,更适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进而理解理论知识,然后加以应用。因此,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同样需要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强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 实践课程体系结构改革
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是可以从事软件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的工程型人才,同时也是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如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软件测试,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等。实践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重新制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并且通过课程群模块贯通相关课程,使学生逐渐形成工程概念,提出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
2.1 阶梯式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专业课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阶梯式的过程逐步完成,如图1所示。
⑴ 课程及课程群的训练
课程的训练通过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两个阶段来完成,重点训练学生每门课的知识应用能力,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设计可以对相关的课程群进行综合性训练,如软件工程等综合应用课程。在旧的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只有课程实验,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导致学生不能宏观的认知和把握整门课程的知识及应用。改革后,减少部分理论教学课时,增加部分专业课程的设计环节,或者增加课程实验的课时,以利于每门课程内部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课程实验:每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设有实验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课时较少,主要是对课程的知识点的验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通过大约两周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单独计学分。课程设计重点训练本课程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应用课程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采用案例讲解+任务驱动的模式,首先通过经典案例讲解项目开发流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每个阶段用到的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指导教师布置多级难度、创新型、发散性题目,给出明确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完成任务,每个人体验实际工作环境中不同角色的工作内容,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提交项目成果,如文档,程序,数据等,还需要作项目汇报,讲解分析问题的过程、方案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指导教师按照每个小组提交的成果及每个成员完成的任务,给每位学生打分[4]。
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题目的设置包括其课程群中多门课程的知识点的综合性题目,帮助学生贯通多门课程的知识点,训练工程实践能力。按照专业课知识点的相关性,将课程划分为课程群,如软件工程课程群,电子商务平台开发课程群,中间件应用技术课程群,Android开发课程群,大数据架构与应用课程群,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等。根据每个课程群包含的课程特点,结合企业需求,确定课程群的训练目标,并且把能力要求细化,提出每门课程的重要知识点。
如图2所示是软件工程课程群实践课程的构成,该课程群由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计算机网络、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测试和软件工程七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都有实验课程,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和软件工程四门课程有课程设计环节,计算机网络有组网实践课程。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群的终极训练,通过完成一个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融合了软件分析能力、软件设计能力、编程能力、数据抽象及实现抽象数据类型的能力、数据库设计及实现能力、网络设计与搭建能力、软件测试能力和文档组织能力的训练,将七门课的知识点贯通,形成工程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理解专业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能够熟练应用,达到所学即所用的目的。
⑵ 综合能力训练
在大三结束后开始综合能力训练,采用校内综合课程设计和校外企业实习两种模式,帮助学生将专业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校外企业实习模式采用3+1的模式,即大四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实习模式[5]。
(a) 培训机构培训+企业实习:学院与中软国际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培训基地,南京网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吾曰思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培训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培训方向有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计算机网络等。经过2-4月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培训机构将学生推荐到企业,学生开始企业实习。
(b) 企业实习生:大三下学期末,部分与学院合作的企业到学校招聘实习生,经过笔试和面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在大三结束后到企业参加为期一年的实习,实习结束后,双向选择是否签订劳动合同。
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实习模式,通过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融入就业单位,就业能力得到增强。
校内综合课程设计:大四时,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学习,主要是参加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工程能力,安排综合课程设计环节,训练本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老师提供多个选题,学生也可以自己提供选题,经过3周的集中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项目。虽然是在校内完成综合课程设计,但是该课程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严格按照流程完成,帮助学生初步熟悉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⑶ 综合能力验证
综合能力验证主要是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实现。毕业设计于大四下学期开始,学生经过综合能力训练,具备了应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14周的时间,学生按照学院要求,在指导老师帮助下,确认开题,按照软件工程思想逐步完成课题的开发,并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答辩。毕业设计主要从论文的质量、实物成果的运行效果和答辩三部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评判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2.2 辅助方案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除了阶梯式实践体系之外,学院还采取了其他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锻炼其实践工程能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每个比赛均有专职教师负责指导,针对每个比赛的特点给予辅导,学生的参赛热情也很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大二暑期,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认知实习,用时两周,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本专业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增强学生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认知。
3 结束语
采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两年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通过企业实习的学生基本可以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因为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提高了研究生录取率;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奖的人数逐年增加,进一步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参赛热情。通过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更符合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推广至其他专业,推进独立学院的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9(4):10-17
[2] 陈玲萍,景新幸,凌惜勤.“大工程观”背景下的独立学院实践
教学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5:8-10
[3] 金国华,金鑫,邓小伟,高梦.大工程观视角下独立学院工程人
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43-47
[4] 王晓蔚,李香菊,潘晓卉.以项目任务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4.24:62-66
针对民族院校自身特点和教育教学中的情况,文章分析了民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新形势下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通过讨论和实施了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教学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举措,构建了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思路,并给出了我校教学实践的人才培养成果。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实践性,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民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民族院校;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概述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当今软件产业和软件应用领域大规模快速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尤其是具有拔尖创新型软件人才,因此,软件人才培养对实现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1]。国务院在2000年和2011年连续两次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和《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明确指出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软件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全国成立了三十多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各高校也增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大力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高软件工程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综合能力。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直属的六所综合性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面向全国三十多个省份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生源涵盖56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近60%,其中在湖北等12个省份按一本招生。然而,这也使得学校生源的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由于计算机学科具有知识结构新、发展速度快、重实践操作等特点,这也对来自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把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与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既遵循高等教育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又尊重民族高等教育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特殊性[2],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构建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特点的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二、民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民族院校有较高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其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民族地区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与内地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其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3]。这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尤其是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目前民族院校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国内各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有着较大的发展规模,而计算机相关不同专业之间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同质性,这也使得软件工程专业存在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问题[4]。由于民族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实际发展的原因,在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往往存在不顾自身实际而盲目追求高目标,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致使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和培养质量达不到预期。因此,专业定位模糊和培养目标模糊不仅会使民族院校失去办校的地域优势,而且也不能达到民族院校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这也使得所培养的学生在其民族地区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二)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
软件产业及其涵盖相关学科具有发展更新快、知识体系新、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目前国内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多是在计算机传统课程基础上拓展而来,在其培养方案中增加数学类、电子类和大学物理这样的课程,使得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地位没有得到突显[5]。民族院校往往照搬综合性大学示范性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依据自身条件及特色设置系统化、层次化和模块化的培养方案,很难形成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
(三)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滞后
在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规划和建设中,国内大多民族院校仍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这些滞后于当今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6]。例如,随着程序规模与复杂性的快速增长,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已成为程序设计主要的发展趋势,而多数院校还是从传统的最基本的C语言的教学开始,再进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教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跟不上软件产业及其学科的飞速转变,又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软件工程专业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新兴专业,尤其对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多数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7],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论学习中,忽略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无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无法培养和积累学生软件开发的工程素养和项目经验,不能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也更不能培养出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三、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几年来的蓬勃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在2006年推出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简称专业规范2006),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制订专业规范和相应的教育办学评估方案,并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三种类型和四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专业方向是这新划分出来的四个专业方向之一。同时,专业规范2006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人才培养类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为了适应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新形势,创建优质特色专业,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培养所需人才,中南民族大学根据教育部专业规范2006的指导性意见和其他大学的办学经验,进一步落实服务少数民族、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不断积累经验。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教育部专业规范2006指导性意见和其他大学的办学经验,结合民族院校自身特点,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面向民族地区并结合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实施侧重强化基础、突出能力、注重素质、面向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与软件产业和计算机科学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软件工程专业。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培养扎实的软件基础理论、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可从事高层次软件研发、项目管理与产品服务等工作的实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教学体系建设
结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突出社会和企业所需的软件工程基础类和技术类课程的比重,构建侧重强化基础、突出实践能力的课程培育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和拓展性,尤其侧重数学类和编程语言类相关课程的理论讲授在后续专业课程上应用性与衔接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体系建设上采取了以下主要具体措施:
1.紧跟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范,结合民族地区人才需求形势,定期修改和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和相应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形势。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以及教学实践课、教学实习课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构成,形成宽、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定期研讨,积极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当前社会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行每年微调、三年小变、五年更新的教改制度,使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这样紧跟专业技术发展动向,提高工程应用型强的教学内容比重,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以项目为驱动、以案例为导向进行工程型启发式教学,成立以学科带头人、教授或副教授牵头的面向实践教学改革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和规划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精品课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专业内各研究方向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逐步建立并形成以精品课程带动的专业课程建设体系。
(三)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相应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还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两条主线、四个层次”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体系中坚持拓宽专业口径,充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现状,实施“两条主线、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两条主线为实验、实训,四个层次为基本技能、综合设计、企业应用、实践创新),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内容每两年重新修订,丰富和充实新的应用技术。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增加典型实践案例教学;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从原来单一的重建性实验转变为重建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此外,开设项目设计和软件开发实践课程,学生在项目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具体软件开发项目,同时在《计算机图形学》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开展项目驱动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通过教学体系改革,推进教学内容调整和整合,形成由基础、提高、再到综合,由课堂教学到项目训练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成立软件创新人才实验室,以及大学生创新基地、计算机工程应用综合实践平台等校内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实验平台详细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及实现过程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在现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我院新建了软件质量测评中心,软件可用性测试实验中心等实验室,这些特色实验室或实验中心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新设计、毕业设计和科研项目开发的设备和场所,同时也便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错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此外,依托专业实验室在学生中建立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门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活动(如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与创业大赛、数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等),鼓励学生到实验室从事相关创新实践活动,营造创新实践氛围,努力将实验室办成学生课余学习场所,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作用。
3.重视和加强广泛联系协作单位,建立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长期基地。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与IBM、INTER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开展合作,开展依托企业的实习实训、定制培训和毕业实习。在第六个学期结束后的暑假,与国内知名软硬件公司合作,开展为期三周的校内实践实习。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习。这样通过实习实训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既可在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项目中得到专业锻炼,也可让学生切实体会企业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找准个人定位,积极调整自己,培养成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加强国际合作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申请并经国务院批准了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2010〕48号文件),成立了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验班依托中南民族大学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拉克罗斯校区(UniversityofWisconsin-LaCrosse,UWL)优质教育资源,以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通过国际合作方式,因材施教,五年完成本科至硕士阶段培养工作。为达到中美双方学位要求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目标,在“厚基础、重理论、强实践”的原则指导下,中美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验班借鉴西方先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软件工程项目为驱动,高标准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人才培养成果
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自2005年设立并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目前该专业全面实施2013教学新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符合教育部关于软件工程专业设置规范的要求,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并进一步于2010年成立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实施本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计划。目前,实验班自2010年已完成六届招生,共计招生133名,共获得各类竞赛奖项86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及以上的竞赛奖项79项。特别地,2013级实验班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专业学科竞赛(个人赛)获奖率达到63.2%。同时,共21名学生主持或参与承担国家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共8项,获得的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共3项。在2015年,共2名学生获得2015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占全院获奖学生数的1/3;共3名学生获得2015年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占全院获奖数的30%。此外,每届实验班均有学生开展参与学生社会创业实践活动。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计划落实和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获得了满意的阶段性人才培养成果。
五、结束语
软件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快速发展,对拔尖创新型软件人才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其课程体系结构、教育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发展。结合民族院校实际情况,遵循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培养规律,通过实施文章中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同时,我们将继续深入调研总结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调整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探索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模式,不断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拔尖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作者:孙阳光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利辉,潘广贞,刘爽英.软件工程教育模式与工业界需求的平衡性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24):80-83.
[2]周济.深化改革突出特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民族院校[J].中国民族教育,2006(3):4-9.
[3]宋海玉,李锡祚,王玲芬,等.民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3-5.
[4]杨爱民,邓芳,高飞.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6(3):64-67.
[5]田生伟,于炯,帕力旦•吐尔逊,等.软件工程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54-56.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于同学的互动中主动学习,避免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形式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寓教于乐的教学视频也可以提高学生在课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知识传授提供了新的形式。
2软件工程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较为抽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各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都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但仍离不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这些都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下降。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本专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特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在软件工程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和教师的即时交流完成知识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统计课程的开展情况,酌情安排课上时间分配。在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集中讲解学生反馈的疑难知识点,对重点内容进行简要归纳,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统计结果提出实践学习内容。学生自由分组创建实践团队,按照软件开发过程的要求进行分工和调研,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具有项目特征的实训工作,提交相关的设计文档和研究成果。教师的课上任务就是点评提交的成果,总结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等。
3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支持,云计算环境无疑是最佳选择。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哈师大软件学院构建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教学平台,包括课堂软件开发、课前理论学习、运行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模块。
3.1软件开发模块
软件开发模块体现了翻转课堂中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整个教学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按照软件工程对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定义,软件开发模块分为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实现和系统测试等教学过程。在一个项目目标的规划内,每个教学过程都对应前后关联的任务、文档和成果。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登录云计算平台进行实际的软件项目实训练习,以团队的方式完成项目,编写文档和提交成果报告。教师也要登录云计算平台全程监控和指导。云计算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库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得来的,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真实的软件开发项目,学生甚至可以在企业项目经理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平台进行真实项目的开发。软件开发模块结合了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和校企联合等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理念。
3.2理论学习模块
理论学习模块是体现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学习的功能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教学视频、课前训练和课程统计等。教学视频功能的资源都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公开课,并且具有快进、回放、重放、暂停等播放功能,便于学生自定义课前学习。课程教学视频的内容、视觉效果、互动性和长短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定期调整,不仅要保证教学内容和课前学习的目标吻合,还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课前交流。课前训练功能是在每个教学视频播放前设置一些教学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寻找答案,在视频结束后学生要根据提示进行简单的问题解答和知识训练。课程统计模块可以统计学生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有效提高教学的目的性。除了上述3个主要功能外,教学平台还提供了方便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论坛,所有与课程相关的讨论和问题都可以在论坛上交流和解答。
3.3运行管理模块
运行管理模块是部署在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云端应用服务层中,将各种即时通讯、视频播放和在线论坛等应用集中封装的服务层次。具体的功能包括项目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和师生沟通等。
1)项目管理子模块。
项目管理模块用来保存学生的实训成果和相关报告。该模块具有文档在线编辑和软件展示功能,可以根据课程类别和章节提供在线的实训环境和展示服务。学生在课程进行中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在项目管理模块,由任课教师或企业专家在线解答。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项目管理模块掌握所有学生团队的项目进展情况,并通过在线成果交流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学生在项目管理模块中能够即时了解本队同学和其他团队学生的开发进度,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作,还可以通过比较和竞争提高团队凝聚力。
2)学生管理子模块。
学生管理模块用来监控学生的课前视频观看和课中实训练习状态。学生课前的视频教学是独自进行的,有效的教学监控是保证出勤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管理功能不仅能监控学生是否观看了视频,还能知道他们观看了哪些视频,哪段视频的播发次数最多、时间最久。这些监控数据对教师掌握学生课前学习状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在线统计获取课前学习数据,也可以在线设置各项参数自动获取指定人员和章节的统计数据。对于课中的实践教学,学生管理模块也可以获取学生团队的练习资料,比如项目进展情况、资料是否齐全等,这些数据可以为课后评估和项目管理等模块提供有效数据支持。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成绩也通过学生管理模块统计和查询。
3)资源管理子模块。
资源管理模块用来存储和维护云计算教学环境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理论学习视频、课堂项目资料、软件开发资源和企业开发知识库等。这些资源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比如理论学习视频是否寓教于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项目资料是否具有针对性直接影响教学的应用价值,企业开发库的资源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等。资源管理模块不同于传统的软件资源库,它具有在线文档编辑、视频制作、网络资源搜集等高级功能,可以实现对已有资源的改进和创新,也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汇总和摘选。另外,通过和一些国内知名云供应商的合作,我们还构建了包括软件开发云环境、企业软件项目库和软件开发技术资料库、软件开发文档模板库等在内的高级应用型软件开发资源平台。
3.4学生评价模块
学生评价模块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估打分。其中学习过程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分为课前理论学习和软件开发实训两部分:课前理论学习主要包括视频观看、作业完成、课堂交流表现等方面的评估;软件开发实训则是通过对项目成果和研发报告的评估来获得分数。这两部分分数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学生专业课程的课程分数,和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一起考核。对教师教学的评估则通过课程中的表现定性评价,评价的指标包括在线时间、操作频率、交流次数和学生打分等。
4实施效果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软件工程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经过4个月的试运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使用云计算平台的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技能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比往届学生有较大提升。学生可以通过线上交流和团队合作完成开发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审核完成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云计算平台的设计目标。为了进一步掌握云计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通过校内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和计算思维意识。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普遍认同,对自身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感到满意,教师则对系统带来的丰富教学资源和低成本办学模式感到满意。
5结语
摘要:围绕软件质量管理与测试专业培养目标,在分析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实践实习等各个环节的基础上,论述软件质量管理和测试专
>>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建设思路 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本土化视角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新探 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 浅谈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试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工商融和视角下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电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初探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单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谨,软件质量管理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3.
[3]SQuBOK策定部会,软件质量知识体系指南[M],杨根兴,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6.
[4]Pfleeger S F,Fenton N E,软件度量[M],杨海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1-11-14)[2013-01-10]..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现状;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485-03
1 概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题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教育技术领域专家何克抗教授给出的定义,充分来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而是伴随着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作用,将其教学应用效果最大化,从而优化教学与管理,提高教学效果,服务教育。
教育技术界泰斗南国农先生指出,信息技术表现为两种形态: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常说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等物化形态;智能形态的技术包括口耳相传,直观教学等。各高校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往往一味追求物化技术的盲从采用,从而忽视了智能形态的技术作用。对物化技术的引用不能因势利导,滥用或者不用都有悖于教育目标和时代形势。
2 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课程整合特点分析
现行高校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传统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等,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不同需求层面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应用程序、局域网络、专题网站以及视频课程等多种教学资源应用与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加速知识的传授与内化,促进学习的发生,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课程整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教学信息海量化、教学方式多媒体化、教学交互方式多样化、教学资源共享化,教学模式新颖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时空扩大化、教学评价实时化等。这些宝贵特性的集中展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由于学校政策支撑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教师认识不深入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产生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滥用与忽视等两个方面:
对于物化形态的技术,因大力提倡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质量的监督;或者因条件限制,而忽视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引用,从而导致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资源匮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对于智能形态的技术,因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挑战,而不加分析的彻底丢弃,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特性的具体分析。或者因资金,硬件等外在条件的限制,而忽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而不能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总之,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策略作为理论指导。作为高校教师,我们需要具体分析自己所任教课程的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等各个方面来展开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课程的整合,勤于思考,大胆尝试,积极参与教改。
3 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现状分析
作为一线教学人员,以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为例,从实际教学环境、教学感悟出发,分析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课整合的现状。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类理工学科。其课程性质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师生对信息技术具有高敏感性,借助这一优势,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另外一方面,过分依赖物化的信息技术,同样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3.1 多媒体教学全面运行,大小课结合,理论与实践综合发展
大课又称理论课,多采用传统大班教学模式下的多媒体教学,适用于核心概念、专业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小课又称实验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支持下实验室环境,人手一台计算机展开相关技术的学习操作。 大课重在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媒体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的展示给每位同学,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及时内化。实验课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和场所,加强技术的操作与应用。
3.2 公共教学资源存放平台,实现资源的畅通与共享
统一的教学文件存放平台,每位教师的教学课件,教案、大纲等教学文件,以及学生提交的作业,存放在统一的资源平台。实现了学生的下载学习、教师相互学习、作业的查看等功能。对于各种软件类考试,资格认证,各种比赛,系内学习活动等各种信息及学习资源由专门人员负责,及时上传与更新,方面相关人员的及时了解与学习。
3.3 积极整合网络信息,紧跟软件发展前沿,组织各种学习与比赛活动
关键词:大数据;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数据分析
1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软件系统的分析、研究、设计、开发和运维的工程实践能力。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1]。在软件工程专业相关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各行业产生的数据呈几何级增长,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地管理、分析。这对软件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应用需求[2]。另一方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也涉及大量的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对于软件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大数据技术为手段,挖掘企业对软件人才的新需求,并结合教学相关数据分析,进行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2大数据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1研究思路
大数据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数据分析,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有效分析,可以挖掘规律、分析趋势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大量的可用数据,如企业对于软件人才的职位需求数据、课程教学过程数据、教学质量评价数据等。其中企业对于软件人才的职位需求数据反映了企业对于软件人才的最新要求[3],随着软件技术发展而动态变化;课程教学过程数据能够记录教学的完整过程,也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则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的被认可程度。这些数据的合理、有效分析将有助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和教学方法改革[4]。大数据技术指导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一方面,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对课程体系、知识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践;同时,通过对改革后相关数据的监控和分析来进一步优化改革方案,持续改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2.2企业职位需求的数据分析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呈动态变化。企业的招聘信息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一变化。高校应该实时掌握企业的需求并在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因此,可以通过Python的爬虫技术搜集主流招聘网站中与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两个方面获得企业对于软件人才的具体需求,并映射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指导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表1显示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对于软件人才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新需求。在知识技能方面,相较于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在编程语言、数据库、数学和算法、大数据平台和工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的软件工程侧重于解决软件的设计、分析与实现中的相关问题,而大数据背景下软件工程面临应用领域的大数据问题、软件开发中的大数据问题等,需要新的知识作为支持。能力要求方面企业强调综合能力,除了基础的编程能力,还要求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考虑到软件技术更新速度快,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软件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3教学过程数据分析
目前在线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线教学平台能够详细记录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环节的情况。对这些数据的合理、有效使用能够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为教学方式改革提供数据支撑。在具体研究中,通过学习时长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堂测验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时间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况,通过测验和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构建学生学习状态的监测系统,及时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基于机器学习的相关模型,预测学生的期末成绩,并对学生进行及时预警和个性化的帮扶。
2.4教学质量评价数据
教学是人才培养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南京邮电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由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三部分按一定比例组成,是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和保障。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如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等,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动态监测某门课程的授课情况,及时掌握课程内容、课程与关联课程之间的关系等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反馈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
3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大数据领域的软件开发具有新的平台、新的技术、新的工具和新的应用需求等特点。基于前面的分析结果,从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通过以下措施提升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3.1完善课程体系
结合表1分析的结果,在理论课程中增设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科学基础(双语)、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导论、云计算技术等课程,同时更新数据库系统课程的授课内容,增加分布式数据库、NoSQL数据库的内容。在实践课程方面,开设程序设计实践、软件基础实践、软件设计实践、软件项目实训、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课程,结合课内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依托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螺旋式实践课程体系,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采用模块化管理,包括公共基础与自然科学模块、综合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工程应用与创新模块。模块高内聚,低耦合,从而构建大数据背景下软件人才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适应大数据对于软件人才的特殊需求。
3.2改革教学方法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学活动还应具备可复现性,便于学生课后自我学习。基于此,要扩大教学活动的“战场”,采用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同时小班化教学、翻转课堂和引导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适合软件工程专业[5]。(1)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再带着问题听教师的讲解,由被动式吸收变为主动式获取,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线上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也可以自行建设慕课,以视频形式,方便学生反复观看,符合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教学特点。(2)翻转课堂: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对教师提供的资料消化、吸收后担任教师角色,讲解知识点,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3)任务驱动式教学[6]:将传统的知识讲授内嵌到一系列的任务中,在具体情景下,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来获取知识。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该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具体情景和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任务要能够细化,任务和任务之间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难度上也需要不断提升。
3.3提升综合能力
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7],大数据背景下软件人才培养尤其要关注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出“厚基础能力、重实践能力、广应用能力”的能力培养体系,具体如图2所示。图2大数据背景下软件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大一期间,学生课程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包括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入门课程等,主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数据理解和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等基础能力。大二期间,学生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包括计算机编程语言、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大数据分析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开发工具的使用能力和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大三、大四期间,学生课程以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为主,课程划分不同的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在某一方向上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开放性实验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并邀请企业教师进校开展实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行业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与抽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鼓励学生选修综合素质课程,为解决不同领域大数据问题打下知识基础。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以赛代练,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8]。近年来,本专业学生主持或参加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或科研项目,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级别学科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4结束语
本文结合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职位需求数据、教学过程数据和教学质量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并从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改革和综合能力提升三个方面进行培养方式改革,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大数据.en.jinzhao.wiki/wiki/Big_data#cite_note-Editorial-18
[2]司海平,席磊,刘合兵,李艳玲.大数据时代地方普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思考.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8):97-99
[3]刘翔,李旭峰,陈建峰,邵孟良,闫艺婷.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1(08):87-90
[4]徐完平.大数据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福建电脑,2017,33(09):169,41
[5]毛嘉莉,刘敏,董文,李明东.大数据时代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计算机教育,2016(05):36-40
[6]安松.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0(45):209-210
[7]郝水侠,郭云霞.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02):72-75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软件工程是一门建立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基础之上,同时涉及数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及专业。软件工程教育兼具科学教育属性与工程教育属性,前者培养的是软件工程基础研究人才,后者培养的是软件工程技术、应用、管理和服务人才。我校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将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工程型软件人才。即能够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以工程化的原则与方法为指导,胜任现代软件工程环境下高质量软件的开发、测试和维护等工作的软件工程技术、应用、管理和服务人才。该培养目标可进一步解读为以下三点: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工程学意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2CDIO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用型、工程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定位更加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工程方法学的训练,因此,实践教学的体系建设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鉴和吸收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标准,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和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四个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教学方法的构建上,我们从工程教育的角度出发,形成了“案例牵引、项目驱动、团队合作、引导互动”的教学模式。
2.1教学内容的构建
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我们按照“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南、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将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以下四层次。2.1.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单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也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对学生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在绝大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都设置了课程实验,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课程实验设计为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等不同的层次。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采用完全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将课程知识结构串联起来,并通过“分而治之”的形式来学习各个知识点,将教师讲解与演示、学生实地操作有机融合起来,最后完成整个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采用理论讲解与上机实践并举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2.1.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二层次,是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实践性强且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作为单独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例如,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与课程实验相比,课程设计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术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或实现。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2.1.3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以课程设计为基础,综合运用多门相关课程知识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战训练。综合实训以项目为载体构建知识结构,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体现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工程学和方法学的实施,实施技术与管理能力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综合的培养[4]。根据方向不同,我们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了两门综合实训课程:(1)软件开发综合实训。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综合运用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严格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与规范,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最后提交软件产品和相关技术文档。(2)软件测试综合实训。要求学生以软件开发综合实训所完成的软件产品为被测对象,综合运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测试流程与方法、测试框架与自动化测试等学科知识,使用软件测试的方法与技术,设计测试用例和测试脚本,完成被测软件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生成测试报告,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2.1.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5]。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层层把关。(1)在课题选题上,强调选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忌空忌大,选题最好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或学生的实习工作相关联;(2)在过程控制上,实行师生定期交流与汇报制度,确保毕业设计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3)在毕业设计报告及相关材料的撰写上,从规范性和科学性两方面严格要求,确保质量。
2.2教学方法的构建
2.2.1案例牵引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具有直观性高、互动性强的特点。按照CDIO大纲能力培养的层次要求,结合各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实践教学中精心规划和设置了不同层次、不同复杂度的教学案例,以案例实现过程为驱动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在案例之中,学生以完成案例任务为目标,在老师的指引下对目标问题进行分析与分解,并通过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以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2.2项目驱动工程实践能力是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升华和提高,是从整体上对工程项目的一种实做能力,是工程类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根据CDIO“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思想,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广泛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强调以一个产品或系统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作的完整的构建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为例,在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的教学理念,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开展实践教学。通过一个软件产品从项目启动到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运行维护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实战,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2.2.3分组教学团队能力是CDIO大纲要求工程毕业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将所有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每组由一名组长和若干名组员构成。根据任务分工不同,每名学生都被赋予一定的角色,组员在组长的指挥协调下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实验项目。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员之间分工协作、互学互助,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大为提升。2.2.4革新考核方式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评价,良好的考核机制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动机产生正确的指引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践课程的考核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采取多元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在平时项目实训过程中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工程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1)对基础性的课程实验,重点考核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采取平时实验成绩与期末上机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2)对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类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采取以作品演示、项目答辩为主的考核方式,同时规范化的文档资料也是重要的考评指标。(3)对于毕业设计,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同综合实训。总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能力考评。2.2.5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我们同中创、中远等知名软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联合构建工程型实践教学队伍与教学平台。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不仅充实了实践教学队伍,更带来了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资讯;另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参与企业项目,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此外,通过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尽早感受企业文化和接触到真实的企业项目,也为学生就业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3结束语
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标准,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实际和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南、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案例牵引、项目驱动、团队合作、引导互动”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生的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工程型、应用型高层次软件人才.
作者:郭威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