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01:03: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姓名 得分
一、 我会计算 (12分)
42-8= 70-7= 53-30= 46+7= 61-7-40=
9+32= 68-6= 84-8= 70+24= 8+42-20=
二、 我会填空(33分)
95 90
32
1、
2、10+8=24-=-2=-10=9+=+5=
3、56是由( )个一和( )个十组成。
4、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8大,个位的数字比1小,这个数是( )。
5、减数是10,被减数是42,差是( )。
6、把15 、98、0、20、51按从小到大排列,排在中间的数是( )。
1、3个一和6个十是( )。( )个十和( )个一是45。
2、个位上的数是7,十位上的数是5,这个数是( )。
3、最小的两位数是(),再加上()就是的两位数。
4、32十位上数是( ),表示( )个十,个位上数是( ),表示( )个( )。
5、比69多21的数是( ),比69少21的数是( )。
6、的两位数是( ),的一位数是( ),的两位数比的一位数多( )。
7、和3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8、(1)写出1个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 (2)写出1个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 )
(3)写出1个十位上是4的两位数。( ) (4)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三个数( )>( )>( )
9、在22与30这两个数中,( )最接近27, 6、40比( )大1,比( )小1。
二、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数中,( )比76大,比79小。
①89 ②58 ③76 ④78
2、()不是的两位数,但比96大,而且是双数。
①99 ②98 ③97 ④96
3、红花有89朵,黄花比红花少很多。黄花可能有( )。
①88只 ②25只 ③90只
4、同学们去浇树,六年级浇了30棵,三年级比六年级浇的少一些。三年级可能植树( )。
①32棵②26棵 ③30棵
5、2张1元,2张5角,5张1角组成()。
①3元 ②3元5角 ③10元
三、计算
1、小明和小芳一起做跳绳,小明跳了67下,小芳跳了48下。小芳再跳多少下就和小明跳的一样多?
2、果园里有桃树66棵,梨树38棵。
(1)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2)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3、同学们在收废电池,小丽收了35节,小亮收了20节,小娟收了16 节。 他们3人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4、衬衣47元 帽子8元 裤子54元 鞋28元
①爸爸给小明买了一顶帽子和一双鞋,一共用了多少钱?
②衬衣比裤子便宜多少钱?
③爸爸买一件衬衣,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钱?
④你还能提出和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5、商店卖了38个西瓜,还剩20个,商店原来有多少?
6、庆六一要做一批纸花,已经做了38朵,还有20朵没有做,这批纸花一共有多少朵?
1、3个一和6个十是( )。( )个十和( )个一是45。
2、个位上的数是7,十位上的数是5,这个数是( )。
3、最小的两位数是(),再加上()就是的两位数。
87 93 99
2 3 5 8 12 17
75 60 50 45
写作( ) 写作( ) 写作( )
读作( ) 读作( ) 读作( )
6、32十位上数是( ),表示( )个十,个位上数是( ),表示( )个( )。
7、比69多21的数是( ),比69少21的数是( )。
8、的两位数是( ),的一位数是( ),的两位
数比的一位数多( )。
9、和3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10、(1)写出1个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 )
(2)写出1个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 )
(3)写出1个十位上是4的两位数。( )
(4)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三个数( )>( )>( )
5、在22与30这两个数中,( )最接近27,
6、40比( )大1,比( )小1。
二、我会比(12分)
( ) ( ) ( ) ( )
三、36+29= 28+34+23= 50-20-18=
8-29+51= 25+85-96= 65-(45-40)=
33+20-40= 78+(92-80)= 78+ 9- 60 =
四、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数中,( )比76大,比79小。
①89 ②58 ③76 ④78
2、( )不是的两位数,但比96大,而且是双数。
①99 ②98 ③97 ④96
3、红花有89朵,黄花比红花少很多。黄花可能有( )。
①88只 ②25只 ③90只
4、同学们去浇树,六年级浇了30棵,三年级比六年级浇的少一些。三年级可能植树( )。
①32棵 ②26棵 ③30棵
5、2张1元,2张5角,5张1角组成( )。
①3元 ②3元5角 ③10元
五、、数一数。
1、
( )个 ( ) 个 ( )个
2、图形大世界。
(1、)你能把各种图形整理一下吗?
图 形
合 计
个 数
(2)、( )最多,( )最少,( )和( )同样多。
(3)、 比 多( )个,比 少( )个。
3、接着画下去,你所画的第15个球是( )(黑球 白球)
七、谁的规律和别人不一样?(把不一样的划线)
(1)10 11 12 13 14 (2)21 22 23 24 25
(3)47 49 51 53 55 (4)27 28 29 30 31
八、我会解决问题
1、'电话机 º录音机 p遥控车 &书
42元 80元 28元 9元
①录音机比书贵多少元?
②小明买电话机找回8元钱。小明付了多少钱?
③笑笑有70元钱,可以买 和 ,正好花完。
2、一年级有93人去春游,租了两辆大客车。还有几个人没有上车?
3、
足 球 跳 绳 毽 子
原 有 45个 ( )个 50个
借 出 20个 36个 ( )个
还 剩 ( )个 24个 26
4、小明和小芳一起做跳绳,小明跳了67下,小芳跳了48下。小芳再跳多少下就和小明跳的一样多?
5、果园里有桃树66棵,梨树38棵。
(1)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2)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6、同学们在收废电池,小丽收了35节,小亮收了20节,小娟收了16 节。 他们3人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7、衬衣47元 帽子8元 裤子54元 鞋28元
①爸爸给小明买了一顶帽子和一双鞋,一共用了多少钱?
②衬衣比裤子便宜多少钱?
③爸爸买一件衬衣,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钱?
④你还能提出和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 ?
算式:
8、有28人参加跳绳比赛。
(1)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2)踢球的有多少人?
(3)踢毽子与踢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 )的人数最多,参加( )的人数最少。
(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9、商店卖了38个西瓜,还剩20个,商店原来有多少?
10、庆六一要做一批纸花,已经做了38朵,还有20朵没有做,这批纸花一共有多少朵?
42-8= 70-7= 53-30= 46+7= 61-7-40=
9+32= 68-6= 84-8= 70+24= 8+42-20=
二、 我会填空(33分)
95 90
32
1、
2、10+8=24-=-2=-10=9+=+5=
3、56是由( )个一和( )个十组成。
4、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8大,个位的数字比1小,这个数是( )。
5、减数是10,被减数是42,差是( )。
6、把15 、98、0、20、51按从小到大排列,排在中间的数是( )。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0450-9889(2013)05A-0062-02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一定要结合身边实际,特别是平面图形的学习。平面图形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而来,但又与平时的认识不同。例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这一课,角的特征很简单,即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学生把很多不是角的图形也当成是角,例如:。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把物体凸出的一块,尖尖的,就当成是角。但图形是抽象的,跟物体是有区别的。怎样让平面图形的学习立足于生活而对知识的把握更加科学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探索。
一、枚举物体,建构平面图形的印象
【案例1】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体来强化对图形特征的认识,例如,墨水盒是长方体,礼品盒是正方体,蛋糕是圆柱体,皮球是球体等等。利用学生常见的物体来巩固各种形体的特征,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从物体的特征迁移至形体的特征。
【案例2】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有这样一道练习:量一、一庹、一步的长度,作为身上的尺,给笔者很大的启发。抽象的知识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验,再利用直观的体验帮助学生记忆掌握抽象的知识。例如,笔者把长度为1mm、1cm或1m的物体的举例当成一个常识来抓,让学生知道小孩的手掌宽约5cm,成人的身高一般是160~180cm,一般的门高2m,让学生建立了关于长度的具体印象,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这些抽象的题目也有了具体的“标尺”。以前学生感到填长度单位和比较大小这两类题目比较困难,现在做这两类题目就胸有成竹了。
二、亲历操作,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
【案例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教学:
片段1
师: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请你折一折、量一量,通过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上下两条边都是8cm。
生2:左右两条边都是6cm。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对边相等的。
(示范略)
片段2
(学生说出正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师引导:和长方形一样了?怎样说明四条边相等呢?
生1:量一量,四条边都是75mm。
生2:斜对折。
(示范略)
思考: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探究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片段3
在实践操作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你能利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吗?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
“请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怎样折得最快。”
“请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说说画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思考:学生通过拼一拼、围一围、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认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的结论,才会印象深刻。
【案例4】《认识多边形》这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练习: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笔者预设会出现三角形、五边形和梯形。例如,
但有学生得出了以下两个不规则的图形:
笔者为这样的生成而感到欣喜,学生也因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而兴奋不已。学生只有亲手操作中才会有富有创造力的发现,才能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案例5】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圆的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观察每组的四张圆形硬纸,在小组内说一说。
(指名回答略)
师:那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出示要求:
1.测量不同圆形硬纸的周长。
2.将测量得到的周长及计算出来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填入记录单内。
3.计算。
(汇报过程略)
思考:学生通过量、计算、比较最终得出了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多一点。为什么教师要让学生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求一个已经知道的量(即圆周率)呢?我想在这一节课上,学生不仅学习了圆周率及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更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只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还是问题解决、描述和理解结构的模型”。
三、激活知识,感悟平面图形的运用
【案例6】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中有这样一道习题:给长40m、宽15m的长方形花圃围篱笆,求篱笆的长度。很多学生反应不过来,该怎样求篱笆的长度呢?这时教师要解释一下篱笆的长度也就是花圃的周长。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的答出来了。
新课标中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意义所在。
【案例7】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你能用‘?蒺这几种图形拼一拼、画一画吗?看能拼出什么?”同学们拼出的作品有树、房、车等,有的还赋予这些图形具体的形象和生命,用‘?蒺画了一个地球和一个太阳,用‘?蒺画出了动物的头像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让学生把图形与生活交融在了一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87—01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实验、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创设探究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引导他们积极探究,进而获得知识和能力。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探究兴趣
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是小学生思维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丰富深化感知,激发探究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并点拨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植树活动,亲自观察、验证,进而解决问题。待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教师趁热打铁,抛出另外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一头植,一头不植,会是什么情况?两头都不植,又是什么情况呢?”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当然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教学时,适时创设情境,制造悬念,营造探究氛围,必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在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制造冲突。教师要利用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产生探究热情,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1.创设游戏情境,营造探究氛围。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数学教学中适时组织游戏活动,寓教于乐,乐中施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左 右”时,可以设计大量的游戏活动。如“握握手”,“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抬左脚,伸右手”等活动。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2.创设故事情境,营造探究氛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一些童话故事、数学历史故事,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降低理解上的难度,变枯燥地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分数知识”时,教师可以深情并茂地讲“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孙悟空说要把一个西瓜的分给师傅,把剩下的西瓜的分给八戒,又把剩下的西瓜的留给了自己。八戒不答应,硬要悟空的那份,八戒是不是很聪明?学生利用手中的馒头当学具,比划,演示,然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调动探究热情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标也强调,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要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图文并茂,一张张精美的主题图散发着浓浓的德育气息。我们细细分析那些主题图不难发现,这些主题图不仅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材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载体,值得我们每一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去挖掘。
1.“社会公德”的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的渗透在一年级数学教材中主要体现在热爱学校、尊师爱生,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珍惜时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勤俭节约、合理使用零用钱等方面。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第2页的“数一数”、第18页的“第几”、第42页的“6和7”、第84页的“11—20各数的认识”、第91页的“认识钟表”、第114页“我们的校园”等。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第1页的“上下”、第6页的“生活中的数学”、第37页的“生活中的数”、第46页的“认识人民币”、第81页的“认识时间”等。
2.“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一年级数学教材中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的形象,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无不渗透着环保的思想。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环境保护意识主要是培养小朋友爱护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感情。如一年级上册第15页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47页的“做一做”、第51页练习七的“第13题”、第53页的“8和9”、第58页的“做一做”、第75页的“加减混合”等。一年级下册第20页的“做一做”、第43页练习八的“第3、4题”、第60页练习十的“第11题”等。其实,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很多例题、习题都以小动物、花草树木来配图,随时可以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
3.“美的情操”的陶冶
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有很多方面。就一年级数学教材而言,数学的美是直观形象的,主要体现在简单几何图形的简洁整齐上面。教材通过对图形的拼组、分割及用简单图形作画等途径,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如一年级上册第32页的“认识物体和图形”等。一年级下册第27页的“图形的拼组”等。
4.“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主要体现在通过动手操作、组织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等。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都是最基本的,能让一年级小朋友有所体会、感受就可以了。如一年级上册“数的分解组成及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来初步感知实践的重要性;在“看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某些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再如一年级下册“上下、左右、前后”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上有许多事物是相对的,在“图形拼组”的教学中,领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
二、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知识性和思想性是相互统一的,寓德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是完全可能的。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坚持将德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结合教材内容——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重点
我们应该明确,数学课中的德育是有机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教学,更不能喧宾夺主地外加许多德育素材,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因而,数学课中的德育内容因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来决定。就一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而言,我们可以结合一些主题图的讲解渗透德育。
案例(一) “8和9”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书上的这张画好看吗?请你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
生:图中画了很多树、花、草,还有蝴蝶等。
师:这些花草漂亮吗?
生:漂亮。
师: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了花草会怎样呢?
生:那肯定会很难看,我们人肯定活不了,因为我听爸爸说过,世界上没有了花草树木,人就没有氧气可以吸了。
……
师:讲得太好了,花草树木对我们的生活太重要了。我们要像画中的小朋友一样,爱护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瞧,花坛旁边还竖着一块牌子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牌子上“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这八个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躲藏在这些花草树木里面的几个数字。
【反思:教师寥寥数语,通过主题图揭示了花草树木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初步懂得爱护花草树木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种子。】
2.注重直观形象——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关键
我们面对的是刚进入校门的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还没有抽象概括的能力。如果简单地讲一点道理,作一些表扬,不但收不到效果,相反,会引起一年级小朋友的厌倦。一年级数学课中德育的渗透应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渗透才会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莫大的思想教育。
案例(二)“图形拼组”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做好的风车)这个风车漂亮吗?你们知道风车为什么这么漂亮吗?(学生一时语塞)让我们拆开来看一看吧。注意观察,它是有什么图形拼成的?
生:它是由4个三角形拼成的。
师:对。其实用数学图形拼出来的东西是很美的,你还能用我们认识的正方形、长方形、圆这些数学图形来拼出一些美丽的图画吗?
生:我用长方形和圆拼出了一辆小汽车;瞧,我拼得房子漂亮吗?它是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拼成的;我用三角形和圆拼出了一只可爱的小鸟……
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用简单的数学图形拼出了漂亮的房子、可爱的小鸟……其实,数学图形还可以拼出很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自己拼出的美丽图案吧。
【反思:数学是美的,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案例中的教学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那就是要注重直观形象,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注重直观形象要求教师多使用教具、挂图,要求学生多使用学具、实物,注重直观形象要求教师多演示,要求学生多动手操作。】
3.挖掘生活素材——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难点。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知道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的许多材料都可以为数学教学所用。在选用这些材料时,要尽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小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如互相帮助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用钱、捡拾垃圾保护环境等事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案例(三) “1到10的认识”的教学片段
师:1、2、3、4、5、6、7、8、9这些数字,小朋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生:我在家里的电视机遥控板上见到过,这些数字是用来挑选电视节目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有了彩色电视机。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机了解很多事情,学到很多知识。
生:我家电脑的键盘上也有这些数字朋友,这些数字朋友可以用来打字,还可以用来计算。
师:真不错!电脑可是一种很先进的设备,它的用处大着呢。
生:我家的钟面上有数字,这些数字是用来表示时间的。
师:你真棒,知道了数字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小朋友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
【反思:挖掘生活素材渗透,需要数学教师多观察生活,尤其要用数学的眼光、德育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德育问题。另外,要注意避免非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发生,要注意在选择生活化的数学素材时,不要选择一些“过去”的生活内容,不要选择一些远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内容。】
笔者认为,有效的德育教学,理应创设鲜活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性、道德潜质参与课堂学习,用“心”感悟,通过心灵的触动,来感知道德的力量。真正让数学教学达成“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有效协同,从而实现数学课程“促进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需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⑴视频。对于一年级数学,视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工具。作为视觉辅助材料,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和DVD展示。例如,在学习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九课统计时,教师可以使用一段马路交通的视频片段,要求学生记录每分钟的客流量,这样可以让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可以生动地展现数学的功用。
⑵幻灯片。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来辅助说明知识点,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当讲到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时,通过PPT图片中熟悉物品的添加和消失,加强一年级学生对数字的识别。一年级的数学课程还包括识别时间,认识图形,学会数钱等应用性的内容,如果结合使用PPT,必定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高涨。同时加强数学技能的运用。
⑶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使用电脑下载以教学为目的而设计的模拟软件,或关于数学技能的挑战性游戏。以教学为导向的软件使用范围很广,如绘画的软件程序,教师可以用此软件模拟题目过程,2个苹果加3个苹果便是5个苹果,这就是随着数量变化的加减法2+3=5,这种演示同时加强学生了基本的数学概念。
二、利用课堂活动,掌握学习规律
教师可为学生策划一些别具生面的数学活动课,利用各种有趣的材料和生动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掌握学习规律,创造记忆深刻的学习经验。
⑴一分钟计时比赛。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八课,目标是教会学生认识钟表,感受时间的概念。教师明确告诉学生1分钟等于60秒,让他们从1数到60,体验一分钟时间有多长。另外也可以玩一分钟执行动作的计时游戏,教师拿秒表来计时,请学生在一分钟限时跳爆竹,看谁跳得最多,其余的则负责数数。类似的比赛还有限时拍手、跳跃和背诵字母表等。
⑵步伐测量。教会学生在没有标准测量工具下如何测量。教师可把全班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组员2至3名学生,给每组提供的大张方格纸以及分配测量领域,测量工具则是使用到自己的脚。如测量课室、走廊或扫帚摆放区是多大。完成测量后,各组在他们的方格纸涂适量书目的格子,以表示测量区的面积。然后全班一起分享成果。
⑶拼组图形。例如一年级上册第4课,教师可先与学生回顾上节课介绍的平面图形的名字,如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然后提供学生棉花糖和牙签,让学生拼组图形,并过渡到新课内容,用事先做好的立方体模型,把三维图形介绍给学生,要求他们在教室里找到相对的例子。随后学生自己用棉花糖和牙签建立模型,可要求他们独自创造更大的立体结构模型。这个活动也可用于一年级下册第3课图形拼组的学习。
三、运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潜能
在一年级下册第5课中,要求学生辨认人民币,并知道其价值,动手操作有助于加强这一信息的记忆,于是以人民币为主题的一系列动手教学活动教会一年级学生数钱。
⑴配对卡。配对游戏帮助学生将手中的钱与其价值配对。对于还在学习辨认人民币的一年级学生,使用简单的配对卡。拿出印有单个人民币图案的卡,让学生说出与之配对的价值,持续练习到记忆深刻为止。对于已经掌握的学生的学习,可以合计人民币,这时卡上有几种人民币图案,需要学生写出合计金额。例如,卡片上有一张1元的纸币和两个1角的硬币,学生会回答1元2角。或者为了加深记忆,教师可以用真实的纸币或硬币来代替配对卡,教学效果会更显著。
⑵每日一硬币。日常每日数硬币使学生牢记数字。在教室安置一个储钱罐,每日早上按学号顺序轮流把硬币投入钱罐中,由此跟踪记录在学校的日子。开学的第一天,放置1角钱在储钱罐,每一天添加1角钱,直到足够换成1元、10元、50元钱。另一种方法在讲台上展示一组硬币,让学生上来数,获得总金额数目,然后全班一起数检查答案。
⑶模拟游戏。活动1:换币游戏(实物展示1角、5角、1元的人民币各几张。)
师:老师这有一些面值是1角、5角、1元的人民币,我想把它换成零钱,你想和老师换哪张?想怎样换?(学生上台换钱)
师:10个1角就是1元,也就是1元=10角。(板书)
活动2:模拟购物
师: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小超市开业了,有许多优惠的商品,同学们看看都有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想不想用手中的人民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在模拟游戏中,学生了解元、角之间的关系,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建立起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活动2中,教师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我要学”,体会到教学的使用价值和“玩”数学的乐趣[1]。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故文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运用好微课,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微课的案例分析
微课“数学游戏九宫格的填写技巧”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星号题”的探究乐趣 。有一些“星号题”,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从而逐步形成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7页就有一道星号题,内容是“把21、22、23、24、25、26、27、28、29这九个数填入方框里,使横行、竖行和斜行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75”。这是一道典型的九宫格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挑战很有难度。一年级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一个填写九宫格的口诀,简单易学,对解答这道题很有帮助。于是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了微课“数学游戏九宫格的填写技巧”,讲授环节从这道星号题入手,继而引出九宫格的填写口诀;再结合九宫格图进行点位分析和数字的对应填写;接着进行纵横行的数和验证;最后推导出任意九个连续数字填入九宫格的步骤和规律。这节微课虽然是短短的五分钟的内容,却花费了教师大量的心血,最后呈现给一年级学生的方式是通过QQ空间或者微博,同时要求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视频、学方法、解难题。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口诀到验证的科学推导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习方式,这节微课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二、如何通过微课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质量
1.依照一定的设计原则进行微课设计
在进行微课课件设计的时候,要将几个原则性问题考虑进去。首先,进行微课教学就是为简化传统课堂中板书、口述笔记等形式,从而节省课堂时间,所以设计出来的课件应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其次,就是注意课件的趣味性,趣味性的增加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设计出来的课件应该形式多样、内容充足。
2.加强所有教学内容的选题工作
微课的设计环节可以说是整个微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对所教学内容的选题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在选题过程中,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所选的主题最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知识点,以及一些疑难点。另一方面,还得考虑所选择的主题是否适合于微课这样的上课形式。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微课所设计的课件和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匹配度必须足够,以免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3.做好课件的节奏控制工作
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对课件节奏的控制工作,掌控好了整节微课的节奏,对课堂效果的提升才会有帮助。在整堂课中,要做好对时间的预留。在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所要上课的内容难度预留时间,要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还有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或是题目之后,也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消化。另外,也要控制好微课整体时长,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4.加强对微课课件的质量监控
加强对微课课件质量的监控工作,让微课的课堂质量又加了一重保障。要做好微课课件监控,必须对所做的微课课件进行全方位的审查,看看所做出来的课件是否有拼写错误、字迹模糊、要点不明确以及图片音频不能正常播放等问题的存在。在保证课件自身质量达标之后,要做好微课课件的反馈监控工作,让学生直接反映当堂微课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以及哪些点在上完课之后还是很不明确。还有就是将这个微课的课件交予其他老师进行点评,看看是否存在需要改进之处,进而不断提升微课的课堂效果。
微课是一种新兴起的教育模式,虽然这种教育模式还没得到普及,但是它所带来的优点已经被更多人所看见,它有着更广阔的学习资源,让教师能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呈现更多的学习内容,并且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微课这种教育模式也会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基于人教版教材的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13-01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接受和分析能力往往比较差,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呢?现笔者结合多年从教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经验,谈几点见解。
一、三读问题,初步了解题意
低年级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对问题有表像的理解。而要求学生认真读,大声读,多读,也是很多名师常用的手段。通过反复的读,学生可以感悟题意。鉴于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对学生的读提出要求,并让学生读后画出题目给出的数量,然后说说它代表的意思,确定要求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也要像语文教学那样,先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题目有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例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1“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让学生读题后理解这两个数学信息:“有15个气球”就是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就是从15个气球里面拿走了9个。再有一个数学问题:“还有几个?”就是剩下的意思,这时气球就没有原来这么多了,所以用“15-9”进行列式计算。这样综合题意,学生回答起来就有了方向,不至于答非所问。学生从中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一般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条件”是解题的依据,“问题”是解题的目的。
二、借图进一步厘清解题思路
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可以接触的、可以描绘的数学题,学生如能做到结合图形解题,化繁为简领悟题意,就能使解题过程更加直观,进一步厘清解题思路。借助图形建构数学模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妈妈买了12个苹果和8个雪梨,苹果比雪梨多多少个?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画12个苹果,在苹果相对应的下面画8个雪梨,从而明显地对比出苹果比雪梨多出4个,示意图如下: 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和比较,在数量关系中找出差别,再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了。
三、求助问题信息,确定解题方法
抓住问题所告知的信息,理解关联之意,是解题的重中之重。数学课是一门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正确、深入理解问题的关联信息,方能不入“歧途”。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题目中的“一共”“还剩”“增加”“减少”“余下”“多出”等关键信息,加强加、减法的应用,从而确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计算。例如:小明的爸爸养了3只小猫、5只小狗,小猫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小明送了两只小狗给别人,还剩下多少只小狗?在学生读了题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一共”这一关键词,理解这是把它们的数量合在一起的意思,所以要用加法计算;“还剩多少只?”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就是说比原来的数量少了,所以用减法。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做适当的改编,举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促使学生都能够准确抓住题目中所包含的关键信息,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各显其能,提倡解题方法多样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善于分析和总结各种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能结合问题特点灵活运用。以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后的一个数学案例为例:小明去超市买了一个书包用去30元,一个笔盒用去8元,他付给售货员50元,还找回多少元?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用去30元”“用去8元”“付给50元”“找回多少元”等问题信息,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第一种方法:用去30元,再用去8元,可以根据题意理解成从50里面减少30再减少8,用减法列式计算:50-30-8=12(元);第二种方法:把用去的钱先合起来算,再算找回的钱,列式计算为50-(30+8)=12(元);第三种方法:和第一种方法的理解相同,只是顺序变了,结果一样,列式计算为50-8-30=12(元)。通过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正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愉悦地感受到数学的解题方法不单单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摘 要]小学一年级是学生真正步入数学王国的起始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中习得的一切将直接影响后续乃至终身的学习。身为师者,我们必须谨慎地走好每一步,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进而读懂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 对比 打比方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55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和一年级的教师研究了几节课,对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有了新的思考,下面就和同行们讨论交流。
一、对比中凸显特征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学段(1~3年级)中对有关“图形认识”是这样描述的:“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这几种几何图形。教学中如何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让学生了解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又不拔高其中的“度”(事实上在高年级还要更加全面认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在备课中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不断的试教、调整,最后我们决定在对比中凸显这几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即通过四次的对比,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各自不同的特征。
例如,课堂上,学生介绍圆柱特征时会说:“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躺着滚,立着不滚。”这时,教师可抛出第一个对比:“咦,那球也会滚呀,它和圆柱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很聪明,能马上说出两者的不同之处:“球能到处滚,想滚哪就滚哪;圆柱如果立着就不能滚了。”一个“滚”字说明了这两种图形的相同点——都有曲面,但一个“立”字更凸显了圆柱的不同之处——还有两个平面,学生很快就对这两种图形有了基本的认识。教师在学生介绍圆柱有两个平平的圆面时,又拿出一张圆台,问学生:“它也有两个平平的圆面,那它是圆柱吗?”学生立刻加以否定,并指出了它们的区别:圆柱上下两面一样大,而圆台上下两个面一大一小。通过第二次的对比,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种以相同点去凸显不同点的做法,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图形的特征,因为这是学生通过对比自己发现的,不是教师直接讲授的,所以学生会记得更深刻。另外,教师可将两次对比贯穿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其中一个图形有六个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第三次对比:“长方体(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的六个面有大有小,正方体的六个面却都相等,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完成了基本的认识。接着,教师又拿出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物体让学生辨认是什么图形,学生有的说是长方体,有的说是正方体。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使他们发现这新出现的物体只有四个面相等,而正方体必须是六个面完全相同,最后学生一致认为这应该是长方体。然后教师又运用多媒体巧妙演示长方体变正方体和正方体变长方体的过程,使学生既看到两者的区别,又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正是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的对比,使学生对所学的图形特征越发明晰,从而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运用特征辨认图形,同时真正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点子图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桥梁
关于“数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经历数的抽象与建模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认识数”一直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从一年级上册“0~20的认识”到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它作为运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一直贯穿其中。这次我们选择“10的认识”作为磨课的课题,正是抓住了10这个数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因为它既是从一位数到两位数的分界点,又是学生学习十进制计数的关键。我们通过这次的磨课,对教材中看似稀松平常的点子图有了新的认识。首先,点子图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桥梁。在引导学生数清教材中的主题图有10只鸽子和10个人后,我们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玩“超级变变变”的魔术:把10只鸽子变成10个点子,接着又把10个人与这10个点子一一对应,从而使10个人也化到这10个点子中去。这种动态的演示,很自然地沟通了物体个数和点子个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10个点子“本领高强”,可以表示10只鸽子、10个人以及其他任何表示10个数量的物体,这就完成了从具体形象到半抽象的过程。接着,教师进一步抽象、得出:数字(符号化)10与点子图一样能表示世界上任何10个数量的物品。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经历对数字10的建模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数字10意义的理解。同时,这幅上面5个、下面5个的点子图还有一个功能,即为学生多种形式的数数提供了载体,如从前往后看可以1个1个地数、从后往前看可以倒数、竖着看可以2个2个地数、横着看可以5个5个地数等。在一幅看似简单的点子图中,学生可以用正数、倒数、按要求跳数等多种方式来数10,这些丰富的数数经验必然加深学生对数字10的认识。所以,通过磨课,我们后来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不仅要用到点子图,而且要把它用透、用好,这是本节课带给我们最大的思考。
三、打比方说清道理
前不久听了一位来自江苏特级教师的讲座,标题是《为理解而教》,其中谈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重在理解,而加强学生理解的其中一个有效策略就是打比方”,这一点我们非常赞同。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很感性的,而他们接触的数学知识往往又是理性且抽象的,这两者明显存在矛盾。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用形象、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来看这次我们备课的两个例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57页在学习解决加减法简单问题后,又安排了一道两者对比的例题。此外,这节课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体会到文字信息的重要性。从这节课开始,学生的解决问题模式从纯图画进入到图文结合阶段,对学生而言,这具有挑战性,因为他们前面习惯了看图获得信息,现在要让他们自觉阅读文字信息,一开始会不太适应。因此,在这节课上,对于文字信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打了个巧妙的比方:“文字信息好比小朋友们的另一双眼睛,它能看到我们看不清楚或看不到的地方。”这“另一双眼睛”的比方,一下子让一年级学生欣然接受了这种改变,主动去阅读文字信息。或许对我们成人而言,会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但有时这句话就成了打开学生从现实世界走向数学世界之门的钥匙。
另一个例子是“10的加减法”计算课,这节课除了让学生掌握用数的组成进行10的加减法运算外,还有一个教学目标就是渗透加法交换律,即从原先的一图四式到一图三式,两道加法算式只要写一道就好。课堂上,教师在总结时说道:“同学们,以后我们只写一道加法算式就好,把另一道加法算式藏在心里头。”这一个“藏”字巧妙地沟通了两道加法算式间的联系,让学生做到手上写一道算式,心里想另一道算式。所以,有时候一些比方、几句儿童化的语言,可以让严肃刻板的数学教学变得可亲、随和,使学生愿意慢慢走近它。
数学是众多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它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重大科技发展的基础。因此,学好数学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1.课前认真备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好的教案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努力探索解题思路,同时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的求知欲也会被激发出来,就能更容易主动听老师说话,这样就完成了培养倾听习惯的第一步。
2.课中调动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该把主要知识的讲授放在课堂的前20分钟,结合PPT的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有趣、简单明了、条理分明,教学设计也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这样才能使他们自然地完成学生身份的转变,进而融入课堂,乐意听讲。
3.及r互动检查,获得反馈信息。教师要对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检查,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以及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课堂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倾听习惯就培养起来了。
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源泉。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课本不是单纯地翻看一遍要学习的内容,把能回答的问题回答出来,不能回答的圈出来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阅读找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在课堂上跟着教师一起寻找解答方法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分析、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导致读题目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进而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问题。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中出现的解决问题,“果园里有桃树23棵,梨树比桃树多9棵,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有些同学这样解答:23+9=32(棵),答:果园里一共有32棵树。这样的解题方式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只算出了梨树的棵数,但问题是要我们解答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根据题意,我们的解题思路应该是“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但是题目中只告诉了我们桃树的棵数,我们就应该先根据已知条件“梨树比桃树多9棵”先算出梨树的棵数,再来算一共有多少棵果树。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导致解题错误。此外,如果没有认真阅读的习惯,就会在抄写题目的过程中出错,如在计算“208+305”时,由于不认真读题,学生就可能会把算式写成“206+305” 而导致错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有多么重要。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讲话。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思考情境,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通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进一步开拓他们的思维。在提问答题的过程中,把容易解决的问题留给基础稍弱的学生回答,根据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并且给予一定的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组合成四人学习小组,让他们可以在交流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对优秀的小组予以表扬,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使合作成为一种需求。让学生能自信地把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大胆与组员一起分享,从而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通过在合作中竞争,使每位同学都能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