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工程技术

大学工程技术

时间:2022-09-05 12:40: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工程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工程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OA系统 现状 未来

一、OA系统简述

OA(Office Automation)系统又称作办公自动化,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指的是应用计算机、电子设备和软件,来数字化地创建、收集、存储、处理,并传播完成办公室任务所需的信息。

近年来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办公自动化可以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对我国的OA系统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办公自动化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办公自动化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单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1.OA系统的利

(1)迎合时展趋势,走在时代前列;

(2)无纸化办公,节约成本,保护环境;

(3)网络化办公,节省人力,高效快捷,特别是针对跨校区办学,学校面积太大等情况效果非常好;

(4)电子文档的审阅、修改、修订不存在丢失问题;

(5)快捷的信息共享。领导通过OA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全面的掌握、掌控信息,处理和分析之后进行决策,同时下达决策到各单位。普通职工通过OA系统,可以快捷的查询到需要的文件,也可以把需要的信息传递到所有人。OA系统还可以查询职工的基本信息,如办公地点、电话等信息;

(6)高效的协同办公。当你还在为办一件事情找不到人,或者办事人在外出差而苦恼的时候,OA系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你只需要在网上轻轻一点,工作流就到了对方账号上,对方只需要找个能上网的地方,就可以办理工作流。

2.OA系统的弊

(1)网络安全制约OA系统发展。现在我们用到的OA系统都是单位和企业内部的系统,没有跨单位、跨企业、跨地域的OA系统,这样就限制了单位、企业、地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信息采集。

(2)OA系统无法有效兼容其他现有系统,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务学籍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统计系统等。这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收集、集中、整理,就成了信息孤岛。

(3)OA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金钱,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没有一定实力和资本的单位和企业根本不可能建设OA系统。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信息化建设根本无从谈起。

二、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OA系统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1.现状

(1)学院目前使用的是校本部提供的由泛微公司研发的协同办公系统,该系统是基于J2EE的各种技术,B/S模式的三层结构设计。

(2)学院办公用计算机属于一般配置,操作系统多采用Windows XP,也有少量的Win7操作系统。

(3)OA系统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院领导,系主任,办公室主任,机关各部门等人员上。这些人员从年龄上看,上至55岁,下至23岁;从学历上看上至研究生,下至专科生;从职称上看上至教授、研究员,下至讲师、助教。

(4)学院OA系统主要用于处理公文、会议通知等方面。

2.问题

(1)权限问题。因为是共用校本部的OA系统,而且部分教职工人事关系依旧在校本部,在OA里面的体现也是在校本部所在院(系),在选择人员的时候不好找。新增加人员我们没有权限添加。OA系统我们有以下权限:工院流程设计、回收和强制归档;工院人员信息修改、调动。如果有老师忘记了自己账号密码,我们只有提交校本部重新设置密码。

(2)办公电脑问题。①第一次使用OA系统需要安装特定的系统插件才能正常使用,有极个别个人电脑系统有问题,出现安装了OA系统插件后还不能使用的情况,从新安装个人电脑系统后可以正常使用。②OFFICE要使用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不能使用其他公司开发的OFFICE。一台电脑拥有多个办公软件的时候也不能正常使用。

(3)兼容性问题。不能融合学籍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造成数据浪费,信息重复统计,最终增加工作量,没有达到最初设计和使用这些系统的最终目的。

(4)使用效率问题。OA系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是首要因素,没有领导支持,没有教职工支持是用不好的。没有经常登录OA处理文件意识,处理OA流程时间超长,未经培训不会使用OA系统,各单位OA系统使用人员经常变换等问题是制约OA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

(5)归档问题。电子文档归档问题一直是我国档案机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如何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长期性是电子文件归档的核心指标。尽管国家档案局先后出台了《电子公文归档与管理暂行办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标准和规范,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

(6)OA系统不仅仅是行政办公收发文件

3.解决方案

(1)使用OA系统后,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和环境。这就对办公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办公人员积极的投入、主动的融入是建设的关键。人们接受新生事物都是循序渐进的,OA系统虽然在我国发展也有很多年,但是对与学院来说还是新鲜事物。虽然高校教师在使用OA系统时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是没有合适和理性的方法,将与我们最初推行OA系统的愿望相违背。我们还需要不定时的开展业务技术培训,要邀请OA系统方面的专家和对OA系统使用有心得的老师做相关的知识讲座,从根本上转变办公人员观念和素质,从而提高办公水平,真正发挥现代化办公设备效能。

(2)一个队伍行进的快慢不是以最快的人的速度决定的,而是由最慢的人的速度决定。这一句话在OA系统中体现的很清楚。要提高OA系统使用效率,除了潜移默化的、一步一步慢慢推进的方式,还要需要加强行政手段。可以把及时处理OA流程的程度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标准,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处理OA流程的采取一票否决制。也可以通过扩展OA系统功能做到每到达一个流程采用短信方式提醒一次,如果第二天还没有处理,可以再一次发送短信提醒。每天由OA系统检测没有处理的文件,定时督办。

(3)目前在电子文件归档方面通常的做法有逻辑归档和物理归档。逻辑归档的过程中,电子文档其实并没有交给档案部门管理,交给的实际是电子文档的权限,这种模式也属于实时归档,在这种模式下只需要注意电子文档形成过程中的各个流程的完整、安全、可靠,就能有效保证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物理归档的方式和现在纸质文件归档方式有些相似。不同的是物理归档是把电子文档下载到适当的载体中,在档案规定的时间内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

(4)虽然学院使用OA系统主要是行政办公收发公文,但是OA系统绝不是行政办公收发文件系统。高校的行政管理业务所涉及到的方面都可以用OA系统来实现网络办公、无纸化办公。比如:①科研管理方面主要是要实现项目申报、研究和结题这三个阶段的核心环节。申报课题中个人申报,可以由申报人控制研究课题的进度,通过申报OA流程和监控任务完成程度进行修改、审核,然后提交研究报告。申报课题中团队申报,则由课题负责人依据OA系统功能,组成功能群,课题负责人为该群OA系统功能群管理员,实时监控本组人员工作进度及动态。组内其他人员可以看到本群所有人,有部分权限设置、修改、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但不能下载。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OA系统功能建立设备申请流程、维修流程等。③财务部门可以根据OA系统功能建立报销审批流程、预算审批流程、出差审批流程、接待审批流程等。

三、未来发展

1.使用投资方OA系统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作为所独立学院转制是必然的,转制以后脱离本部也是必然的,那么很多系统都要从本部中脱离出来,尤其是OA系统。这时可以使用投资方的OA系统,融入到企业中,在企业OA系统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适用于学校的OA系统,作为今后行政办公的方式。

2.继续沿用本部OA系统

如果不脱离本部继续沿用本部OA系统,那么就要交费使用。当然相对的OA系统权限将比现在要大的多。

3.融入校园信息化建设

独立之后,如果学院有实力,可以另外建立一整套校园信息化系统。那么OA系统只是这套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校园各个系统将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数字化校园。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编号:FIB120456)

参考文献:

[1]傅晓萍.OA系统下的高校行政管理绩效研究

[2]郑祥.OA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探讨

[3]杨鸿章.OA系统的应用和发展现状_以凯里学院为例

[4]陈大发.OA系统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的实现

[5]滕秀梅.对高校OA系统实施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6]崔海莉.高校OA系统电子文件的归档及保管方式_

[7] 郑业萌.科研工作流程OA系统的设计分析-以某省级科研单位为例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01-02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和工程技术等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医学中防病治病的方法,从而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从工程学角度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生物学与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问题的综合性专业。本文结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围绕专业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突出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社会需求,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 中国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支柱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已成为中国生命健康产业中最具成长性的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开设的高等院校主要包括两大类:(1)理工类大学;(2)医学院校。理工学校注重工程技术的培养,其学生有较强的物理电子计算机知识,但对影像设备在临床运用中的管理、操作、维修和开发能力欠缺;医学院校则相反,注重医学知识的培养却忽略工程技术理论的学习,工程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在当前社会形势下,要求培养出一批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对医疗仪器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维护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 当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有一百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问题表现在:

1.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在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上没有及时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没有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未能使学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的最新状况和趋势,不利于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工程与医学的有机结合还不够紧密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型学科,部分高校或缺乏工程技术背景,或缺乏医学背景,教师的知识结构很难融合多学科的知识,由于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过分讲究专业对口,使专业课程设置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狭隘,缺乏创新思路。

3.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严重

由于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实验场所的限制而偏重理论教学,忽视了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开设的实验绝大部分属验证性的实验,很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性环节不足,主要以医院见习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应用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普遍偏低。

4.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

目前大学生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课外科研活动少,科研活动的参与率较低,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差,科研成果少,导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弱。

5.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起主导作用,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普遍存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师层次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单一的教学型教师已不能满足当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6.学生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医学与各种工程理论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大部分高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很难到相关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运用工程技术方法来解决医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三 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江西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隶属于计算机学院,创办于2003年,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于2010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按照学校“建设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理念,密切联系经济发展的实际,立足江西省医疗仪器行业需要,确立以医疗器械、设备的开发、应用、管理为主,医院信息管理、生物信息处理为辅的发展方向,突出计算机与中医药、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体系。这些改革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凝练专业发展方向

面向市场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总结我校专业建设经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坚持工程技术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方向,突出计算机与中医药、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等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应用、维护及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就业竞争力

秉承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与时俱进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特点,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设计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早科研、重实践”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大一打基础、大二熟技术、大三搞科研、大四出作品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师兄带师弟、参加电子大赛同学带其他同学的良好风气。大三时相当部分的同学进入实验室跟随教师搞科研,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检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成长提高,部分同学甚至在大二时就跟随教师搞科研。大四时,所有的学生都要设计软件作品或电子作品才能进行毕业答辩。因此,在四年的学习中,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直没有间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3.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基础性与综合性,重视多样性与前瞻性,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课程结构做到平整、模块清晰;课程内容和设置服从培养目标要求,实现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优化;鼓励教师们结合专业特点,努力寻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中医药的最佳切入点,立足地方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使培养方案在质量和可操作性上得到提高。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分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构建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组成的系列化实验体系,形成“启发式教学、个性化培养、系列化实验、开放式管理”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如征集生物医学工程、中医药领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完整的项目实训),制订和完善大学期间全过程的实践培养计划,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既有教师职务,又有实践背景的教师,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为进一步凸显中医药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发挥学科组、教学团队的优势,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目标转变。

6.校企双方共建专业,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更好地探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于2012年9月与江西天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办学,启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订单式培养学生。校企双方在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已开展了相应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四 结束语

本文就利用学校医学资源的优势,结合当今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适合社会需要、深受学生欢迎、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即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并学会运用工程技术方法来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能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在人类健康、医疗仪器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达到“医为工用,工为医服务”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宏花、桂志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0~122

[2]黄小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162~163

第3篇

1.国外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现状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活跃的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医疗器械)销售额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水平。BME产品的国际贸易额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销售利润可达50%以上。因此,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发展BME高科技产业,抢占国际市场。全球范围内,BME产业的主要产地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美国是最大的生产、使用和出口国,其次是日本、德国和法国。

2.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现状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材料科学的发展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兴起,我国BME工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源泉,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新发展,走上了 BME科技产业的道路,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民族产业不强,高、精、尖的BME产品依赖进口现象严重,加快了医疗费用的高速膨胀;由于我国BME产品档次低可靠性不高、缺乏创新能力等原因,难与国外产品抗衡;BME产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组织规模不大和产品档次低,难于参与国际竞争。但我国人口众多,BME产品需求量又相当大。所以,发展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改革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3.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教育

工程学突飞发展的今天,生命科学也在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生物技术给BME以极大的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作为典型的交叉、融合、边缘性的学科,其含义更深更广:不仅是工程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也包括所有其他学科和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结合;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医学中人体结构功能的交叉结合,而且要考虑工程技术的相应理论方法与生物技术的交叉结合。正是由于上述诸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BME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医学水平。

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有多少BME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和医学分支,没有那一个学者、那一个科研结构可以涉足其全部。而且,BME所指的学科交叉,不是生物医学同那一个工程学科分支的简单结合,而是多学科、广范围、高层次上的融合。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各类学科都有了迅猛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出现,而且专业基础也在变化,这些发展变化给生物医学工程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有必要站在新的高度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教育的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4.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思考

我国已有的BME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工科大学的BME专业,另一类是医学院校的BME专业。理工科大学的BME专业侧重点在于工科,以培养能从事BME研究、开发和生产的高级BME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而医学院校的BME专业则培养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密切结合,能为医疗和医学研究部门进行工程技术服务,能从事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与质量保证工作的高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培养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我国仅设一级学科,不设二级学科。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20多年来,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和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步,但从总体水平上看,与国外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BME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缺口较大。

4.1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不平衡在研究方面,引进、消化、跟踪研究多,创新性研究较少;理论方法等应用性基础研究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较少。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对材料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医疗器械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几乎没有涉足。

专业设置偏、少目前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面比较集中在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只有个别学校在培养目标中增加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方面的内容;各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科研方向)基本以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医学成像、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研究为主,部分涉及到分子电子学、分子光子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等方向,只有少数大学比较集中在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材料以及人工器官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面相比本科生的专业面宽广。

医工结合不突出由于受到认识和理论上的因素、文化心理上的因素、管理体制上的因素以及国家政策上的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工程与医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上体现的还很不够,综合院校往往具备更深的理工基础而缺乏医学背景,医学院校与临床结合紧密,但工程力量又显得薄弱。虽然近年来,不少医科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背景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限制,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专业层次不合理目前我国举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各高校,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基本执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方针。然而,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和学科自身的高度交叉、融合的特点,可以设想,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又怎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工的交叉融合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是其产业化的基础,而研究必须通过产业化才能实现为医学服务的目的,但是当前办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学,很多在基础研究方面并不具备实力,所以对于本科教育而言,其研究和产业化的任务也很难实现。

4.2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设置内容。在我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经验比较成熟的大学往往存在着偏重于理科或医科的现象,没有体现出生物医学工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所以我国的BME高等教育首先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拓展学科建设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合于多学科合作发展的运行模式。其次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设置课程体系。美国生物医学工程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既能体现学科本身涉及面广的特点,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又能结合科研优势,突出重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医工结合与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BME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人员需要同时具备医学和工程技术两类知识和经验靠以往的医生+工程师来组成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无法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所以必须从现在起,特别重视BME教育工作,加强现有专业点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改革现有教材,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关键点。以医、工、理为基础,为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结构。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科研究方向确定知识结构的主干,同时注重拓宽知识范围,使学生既能有相应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又具备在其他领域中发展的基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工、生物医学的交叉和融合。

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控制本科生招生数量 目前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然而依据生物医学大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型生物医学工程已经在我国形成规模,但其就业市场还是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几乎没有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过程的知识能力进行培养教育,学生个人很难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从教室或实验室直接向市场和产业转化。所以,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的发展应该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控制本科生招生数量和规模,学制可以考虑为五年,限制或减少专科层次以下的学生在校人数,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重心应该是为研究生教育打好理工科、生物学和医学基础。

第4篇

1材料化学工程的概述

材料化学工程是由化学工程学科和材料学科交叉渗透所形成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新材料为基础,不断发展反应过程的反应技术,比如吸附过程、膜过程、催化过程等。该方向主要是通过材料的特征将其分离并进行反应,其目的是揭示材料微观结构中物质进行传递和反应机理,进而总结出适用于材料设计和反应过程优化的理论方法和工艺技术。二是在材料制备的过程中,用化学工程的理论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关键问题,比如如何运用微结构的性能关系来实现对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控制,从而完成从材料制备到定向制备的转化。新材料的开发是材料化学工程发展的关键和先导,直接可以衡量出国家的材料化学发达与否,因此,开发新材料对于材料化学工程的发展至关重要。材料化学包括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磁性材料、化学传感材料、电子材料、超硬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催化和吸附材料和薄膜材料等,这些材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材料化学工程的领域,对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新材料的开发

我国在新材料的开发领域取得了很多亮点,这些新材料的开发成为分离和反应过程的重要基石。一些研究所和大学正在开发一种非晶态的金催化材料,这种材料很有发展前途,因为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催化特性,而且其催化活性还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具有显著的催化活性和特殊的选择性。对这种材料进行流程综合和技术集成,可以有助于我国新型石油化工技术的构建。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也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钛硅分子筛催化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定向氧化催化作用,可以实现“原子经济”,使“零排放”工艺成为可能,而且也具备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而在新材料的分离技术方面,我国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南京工业大学发展了以陶瓷膜材料为原料的新单元技术,同时加强了对集成单元技术的开发,这些研究不仅使我国陶瓷技术更加趋于成熟,而且还形成了陶瓷膜新产业,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材料化学工程技术的进展

材料化学主要是对产品微结构进行调控,其主要手段是在加工材料时,将化学方法引入进去,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宏观条件来调控产品的微观结构,从而为材料的加工和制备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因此,化学工程技术的改进将直接促进材料化学工程的发展。我国在化学工程技术改进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清华大学在碳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引入了传统的流化床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使此生产技术可以用于工业化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北京化工大学则用超重力场技术来放大纳米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形貌控制问题,这样就可以通过调节超重力场的强度来调节和改变产品的粒径,。通过这种方法,我国已经成功制备出碳酸钡、碳酸、碳酸锂、氢氧化铝和碳酸锶等纳米粉体,并且形成了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展望

材料化学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不仅促进了材料工业的发展,而且也丰富了传统化学工程学科的内容,因此,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意义。我国材料化学工程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可喜的成就,很多成果在世界上都位于领先水平。但是,材料化学工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再接再厉,争取使材料化学工程的研究更加深入,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5结语

材料化学工程在新材料的开发、材料技术的改进以及技术的工业化普及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有着非常大的研究价值,其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材料化学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新材料的开发和技术制备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取得的巨大进展和成就,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研究成果的出现,以促进我国材料化学的发展,为我国创造更多的效益。

作者:刘玉琴单位:浑江区东兴街道办事处

第5篇

一、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必要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跨医学和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培养医疗仪器设备公司所需的设计、生产、调试和售后维修服务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向医院提供从事影像技术和设备维护的技术人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医院都在进行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拥有大量现代化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成为医院达标的重要指标。医院正需要掌握这方面技术的人员。同时,卫生部已下达文件,到2010年大医院实现医学图像数字化管理,中小型医院要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而我们开办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突出了影像技术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掌握医学图像的获取、传输、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国家正在加大医疗仪器设备国产化的力度,扶持和发展医疗仪器设备生产的民族企业,一大批从事医疗仪器设备生产的民营企业纷纷建立,它们需要大量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中级人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人才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我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既有利于江西医疗仪器设备工业的发展,又能满足周边省份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通过我们对厂家和医院的调查,以每年招生50人计年2月中算,5年内仍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规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标准,是培养人才模式的重要内容。根据社会需求和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电子技术、医疗仪器设备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医学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各种医学仪器设备的专业知识,能在各企业从事各类医学仪器设备系统的设计、制造、调试、维修及销售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在医院从事医疗设备管理、维修和应用的技术人才。要求学生主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等技能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掌握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具有生物医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医学影像诊断方面的应用能力,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掌握医学电子仪器和影像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具有医院信息化管理、医学图像传输和处理、医院办公自动化、远程医疗技术,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动态。

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工程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生物医学工程应在现代医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学科课程)体系。要培养复合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使之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我们教学改革的原则是“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增多方向”,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从变革和发展内涵入手,在扩大专业基础面的同时,分类加深加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我国开办较晚,没有现成的培养模式,也没有配套教材。为了达到培养目标,确保培养规格,我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十分慎重,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系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学分为170分,学时为2500个左右,课程有40多门,主要课程如下:

1.通识课模块。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奠定基础。

2.医学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基础医学概论含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含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向医学交叉学科方向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3.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测量与工艺、单片机及其应用、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医用传感器原理、工程制图、Matlab应用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牢固的基础。

4.专业课模块。主要包括超声诊断仪器原理、X射线设备、医用检验仪器、医用电子仪器、医用电动仪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概论、医学图像处理、医用制冷设备、生物信号处理、临床医学工程技术等课程。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和各种医学仪器的专业知识,能成为在各企业从事各类医学仪器的设计、制造、调试、维修及销售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在医院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和应用的技术人才。

5.实贱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了军训、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和设计。其中军训2周,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各安排1周,毕业实习和课程设计各安排10周。

第6篇

就其中的催化科学与工程而言,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最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据统计,与催化有关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催化剂是目前更新换代最快、经济产出比最大的技术产品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材料物理、表面科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绿色化学、生物化学和纳米技术的进步给催化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解决资源、环境、生命和材料等领域中科技问题的支柱科学技术。

培养目标:使毕业生适应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成为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化工生产技术的专业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从事过程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主干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机械、精细有机合成原理等。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一门必选的专业方向课程。 另外辅修化工经济技术分析、电工电子等。

主要专业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工业催化和应用化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要求较高)等。

专业发展方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精细化工。

1.华东理工大学 2.天津大学 3.北京化工大学 4.南京工业大学 5.大连理工大学

6.浙江大学 7.中国石油大学 8.华南理工大学 9.太原理工大学 10.四川大学

11.郑州大学 12.湖南大学 13.哈尔滨工业大学 14.西安交通大学 15.上海交通大学

16.江南大学 17.中南大学 18.南京理工大学 19.中国矿业大学 20.湘潭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创办于1949年,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一批著名化学家汇集大工,形成了具有雄厚实力的化工学科。改革开放后,化工各学科发展很快,师资队伍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发展为化工学院,学院设有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化工、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机械等9个系,24个教研室。现有本科生2410人,硕士生494人,博士生241人,博士后科研人员7人。教职工37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37人,教授53人,副教授80人,高级工程师17人。

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其全部五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并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还有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化工过程机械博士点和3个理科化学硕士点。生物化工、应用化学、环境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院拥有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三个辽宁省重点学科,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中心及15个研究所,拥有400兆核磁共振,气/液质谱、飞行时间质谱、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分析仪器40余台,成为我国培养化工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化工学院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重要学院,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家各部委和省市领导,中科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厂矿企业的厂长、经理、总工及业务骨干,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了复合型、外向型高技术人才。

化工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已经与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

化工学院办学宗旨是以人才为本、创新为先,办学思路是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促发展。重视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每年都承担一批国家、省市级科学基金和“973”“863”及“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同时与企业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紧密型协作关系,解决技术难题及高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化工学院每年科学研究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近两年科技成果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

问题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怎样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问题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可到工业部门从事化工类产品的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以及贸易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科研、商贸、行政等部门从事与化学工程相关的工作。

也可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还可以到化学工厂、大学、政府社团、保健服务、中学、医院、工业实验室、图书馆、医药公司、私人企业、实验研究所等从事相关的工作。

问题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不同有差异么?

化学工艺包括能源化工、材料化工、有机化工、环境化工、高分子化工、无机化工等众多领域,覆盖面广。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基础领域,同时与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环境等学科渗透融合,不断地培植出新的生长点。它既是一个历史悠久、曾作出重大贡献的学科,又是一个新世纪不可缺少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学科。

化学工程是以化学工业及相关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物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所用设备的设计原理与操作方法以及最终实现过程优化所应遵循的共性规律。本专业方向学生主要学习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化工数学、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等课程。为拓宽专业面,增加适应性,还开设生化基础、石油炼制工程、环境化工、化工机械基础、ChemCAD等课程。

问题4: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近的专业是什么?

制药工程(主要是化学制药)。

问题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的催化科学与工程具体是什么样的学科?

它是催化化学、材料物理及化学工程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理工结合的特点。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催化科学技术基础和掌握化学反应工程理论,具备扎实的材料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现代化学物理研究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科技现状与发展前景,能胜任化工、能源、材料、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中相关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工业化的复合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第7篇

为了能更好的进行做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对现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进行了修订工作。根据本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先后选择到本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学科排名靠前的重点院校,如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和同一地域的兰州理工大学和宁夏大学等高校进行调研。并在征求了部分在校生、毕业生和化工企业对现行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调研的信息和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来看,现行培养方案的的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符合专业特点及专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也基本符合专业的要求。但是现行培养方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理论课的学时较多,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和从事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时间不足,而且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应用于实践,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中表现尤为突出。(2)由于公共课程较多的原因,学生在前三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真正的专业课程,真正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也造成了安排在大一下半学期的认知实习难以对学生产生相应的专业影响。(3)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突出,既没有从课时上保证,也没有从考核方式上来要求。(4)没有专业概论课程,学生到了三、四年级,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没有概念,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5)部分课程内容重复,难以形成教学上的高效率。(6)课程体系中没有能很好地跟上现代化学工业中信息化的脚步,已经广泛应用的设计软件,如Aspenplus、ProE等还没有进入课程体系。(7)毕业实习还有待加强,目前安排的毕业实习时间较短,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美国、德国等发达工业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比例为:从事工程科学研究的人才为5%,这部分人才主要以研究和发现工程过程中的基本理论为主,偏重于工程学术研究;从事设计、开发的工程人才约占35%,主要工作是将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从事生产工艺、运行维护、管理销售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约占65%,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后两者可以统称为工程应用人才。化工学院在建院之初,就确定了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根据几年来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确切地说,我们应该以打造工程生产一线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造和在实践工作岗位上的锻炼,成为工程人才。培养化工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就是要强调本科教育的专业性,通过本科教育这一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周期,是学生接受相对完整的、作为一线工程师所需要的基本教育,具有一线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学生通过这样的教育,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主动的自主学习能力、灵活的岗位适应能力,在现有成熟的化工技术和规范的基础上,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特别是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同时,一线工程师还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环境意识。现代化学工业,不仅融化学科学、化工技术、艺术于一体,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等重大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在“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在培养的学生多数服务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环保意识。经过四年的执行,现行培养方案在培养应用型化工技术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方案修订过程中,要在保持原方案优点,尤其是突出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原方案的不足,结合现代化学工业新的发展现状以及地区经济,来综合考虑,完成修订工作。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新的培养方案,需要遵循“理论系统够用,突出实践动手,营造工程背景,重视过程培养与评价,提倡自主学习,强化创新训练”的原则。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宗旨,以高素质、重能力、求创新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综合能力、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提高、传承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素质教育与技术训练的统一。

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明确提出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完善和落实本科综合培养方案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形成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教学思想活跃、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优化的教学梯队;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改革和创新之路,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1理论课的教育改革

(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知识结构,本着“理论系统够用”的原则,认真梳理现行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方向,确定4~5门核心课程,凸显核心课的核心地位,以核心课程为中心,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按课程的特点、内容和相关性进行进一步整合,划分为课程群,即将部分前后有衔接的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减少重叠内容,突出重点,通过课程群的建设,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更加连贯,便于融会贯通。(2)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吸收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将化工及相关领域新技术、新成果纳入课堂教学;(3)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提倡案例教学;主要课程注重引进和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不断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4)改革教学技术,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仿真等。尽可能采用双外语教学。(5)改进教学和管理机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培养和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大纲上和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自学。

2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育改革

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创造新的技术成果的能力,包括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新流程和新装置的设计,新的工厂生产过程操作运行方案等。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在改革中高度重视和加强实践类教学环节,继续保证实践教学的突出地位。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构建由易到难,贯穿全程,逐步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在整个培养方案的比重不低于25%,适当调整理论教学课程,使教学前移,为学生创造更多地时间参与工程实践,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3+1”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教学计划内要求的实践性教学,结合工程实际,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建设。具体方案:在基础实验方面,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规范操作和严谨务实的作风的培养。在专业基础实验方面,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教师的科研方向开发大综合专业实验项目,逐步引入具有工程意义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的比例。为后续实践教学、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奠定基础。在校内实训平台建设中,基于工程背景及地方产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动手及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为出发点,形成满足培养化工类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实践综合能力训练及培养的实训课程体系。以学校建设化工实训中心为契机,加强工程实训,弥补毕业实习过程中只能看不能动的缺憾,是学生真正了解化工厂。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贯彻卓越工程师计划,建立学生到企业和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精选认识实习单位,加强基地建设,继续为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结合就业,让学生能够在就业后缩短适应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和优越感,提高学习本专业的兴趣。毕业设计以工厂实际设计为题,毕业论文以教师科研为题。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程与科研实际,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实施双向选择和规范化管理。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

3课堂外教学环节的教育改革

第8篇

关键词:CDIO;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ACJYYB2014110);“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模式研究”(编号:ACJYZD201432);“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ACJYYB2014105);安徽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效果提升研究”(编号:2014jyxm14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0日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设立的。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使我国未来的房地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社会对于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巨大的、长远的。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其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CDIO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二、CDIO简介

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这些学校的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已全面采用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2005年起,汕头大学工学院在顾佩华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研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现在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2008年4月,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立。课题组的任务是通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整合各校资源、采取联合攻关等措施,探索并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2010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试点工作组13所高校成员名单,设电气、机械、土木、化工4个专业组。试点工作组不仅开通了中国CDIO网站,举办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各专业组还按计划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通过加强课程大纲、专业教学大纲、专业课程计划等CDIO教学文件标准化建设,形成科学的CDIO范式,用以指导具体教学工作,形成了适用于国内高校改革的教学组织运行参考标准。

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培养具有正确的工程与社会、经济、人文、科学观念,掌握现代工程技术的人才是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虽然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中外企业对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共同反映是:毕业生普遍缺乏对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薄弱等。针对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工程技术背景缺乏。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培养既具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又具有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等基本知识的工程管理型人才,工程管理必须是基于工程技术之上的管理,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性,而财经类院校通常都不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缺乏工程技术背景,使得开设的管理、经济类课程失去基础支撑,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

2、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财经类院校主要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与理工类学校相比,工程管理学科办学需要的硬件投入明显少于理工学科,缺少能够动手操作演练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场地,导致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技术类课程涉及到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3、师资力量薄弱。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教师都无从事工程实际的经验,很难将专业理论有效联系到工程实际教学,青年教师到工程业务部门进行实践、实训的机会较少,“双师型”教师培养有待加强。

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复杂,涉及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律类四个平台的课程,但是由于这些课程通常是由不同专业教学系部的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课程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融合,使得学生不能将各类知识结合起来,不利于把握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

5、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及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财经类院校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此外,由于校外实习成本高,难度大,一些实习环节也变成了走马观花,大多数实践教学模式还只是停留在参观实习、课程设计等层面上,对于实体工程中项目工程全过程管理涉及得不够。

四、基于CDIO理念的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基础方法,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融资及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应用复合型人才。为有效培养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进行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合理扎实的课程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最基础最核心的。既要考虑建设领域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也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需要,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相关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除学科基础课程之外,应积极构建专业核心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实践育人平台。专业核心平台主要开设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工程经济、建设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与行业动态密切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平台主要用于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等不同专业方向需要的课程选修,实践育人平台主要用于各专业课程的综合专业调研、专业实习与实践。

2、加大实践投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实践性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其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财经类院校因工程技术背景缺乏,无相关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教学支撑。为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成果,一方面应该加大实验室投入,积极建设虚拟技术仿真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虚拟情境中学习;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依托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走进工程实际去学习,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努力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工程管理专业要培养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一批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另一方面也要为广大教师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在重视教师提升学历水平和晋级职称的同时,应该积极鼓励并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参与工程实际项目管理,拓宽教师的行业视野,增强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积累。

4、改革传统评价模式,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传统考核方式只重视期末考核,期末考核主要通过试卷的形式一次性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期末考核,造成很多学生平时对学习不够重视,上课积极性不高,不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应该将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理念贯彻到课程考核改革中,采取分阶段多层次考核的方式,考试内容更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考试方式要多样化,可以采取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方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使课程考核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

[2]郭晓剑,廖志浓.CDIO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31.4.

[3]佘健俊,申玲.CDIO理念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

第9篇

生物工程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生物工程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纳米生物工程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基因操作技术包括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术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与开发、加工与利用,以及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筛选、小分子药物设计等;创新药物和产业化开发上,将重点建立完善的药物筛选体系、研制重要药物品种、实验室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学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基因组的研究,使得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从作坊式转而进入了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基因组研究以人类基因组为代表,其研究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在整体上破译遗传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学科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大规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业运作方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引起实业界浓厚的投资兴趣,投资量逐年递增。

2.精细分析和广阔综合的统一。生物工程技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乃至群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工程技术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统复杂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可能。

3.科学进步和技术革命互为因果。生物工程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技术革命相关,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也是越来越模糊了。

4.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生物工程技术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这些应用学科的基础,也能从应用学科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很多重大社会需求的问题会构成揭示自然规律的一些重大科学工程的出发点,如对艾滋病、肿瘤、人口控制、抗病虫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产业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种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工程技术基础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距离较之以往大大缩短。

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生物工程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对人类解决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十几年是世界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生物工程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之一,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农业生物工程技术。近几年来,国际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发展之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中研究最活跃的是应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对家畜、家禽及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达到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洋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海洋生物工程技术这一新的领域。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加速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种、提高海产养殖业产量和质量、获取有特殊药用和保健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新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已将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轻工、食品生物工程技术。轻工、食品行业是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农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发酵制品、酿造等产品;二是以生物工程技术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新产业,如低聚糖加酶洗涤剂、高果糖浆等;三是以生物工程技术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4.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投放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和开发医药领域的生物工程技术,已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基因治疗技术和新型生物药剂方面的开发应用最为广泛。

5.其他生物工程技术。随着世界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工程技术除广泛应用于农业、海洋、食品、医药等领域外,在其他诸如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三、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第10篇

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推动了生命学科和化学学科的发展,也形成了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化学生物学,引领着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革命。

湖北大学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顺应学科的高速发展态势,打破传统化学与生物学实验学科专业口径单一的瓶颈,结合两个学科的特色,将科研成果引入本科实验教学,以科研促进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中心围绕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及本地区和学校发展要求,深化与推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规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了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有这些,令人欣慰。

实现“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构建跨学科、跨专业、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任重道远。作为中心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2013年岁末,教育部又批准了120个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大学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榜上有名。作为湖北大学首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如何诞生的,它具有怎样的特点?

杨艳燕:关于中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为发挥学校化学与生物学科的传统优势,依托学校较强的教学科研整体实力,1996年学校申报并经教育部批准启动了“化学生物学理科基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湖北大学也因此成为国内最早开展化学与生物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

2000年,学校化学学科根据所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层次、三段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的教学改革内容,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在优化重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001年,学校生命科学学院以承担教育部21世纪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契机,成立了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3年,学校化学生物学理科基地班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评估结果为优秀。化学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的建设,为学校化学学科与生物学科的合作共赢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两院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协同发展,特别是促进了两院实验教学的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两院的教学质量,并为学校申报获批国家级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奠定了基础。

2005年,学校化学和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分别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学校决定整合示范中心优势资源,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提高资源共享利用效率,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以化学生物实验大楼为基地,组建申报国家级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大学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利用符合现代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方法,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开放运行机制。依托国家理科基地试点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省级品牌专业、省级化学及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战略新兴产业计划的综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心整合与优化了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优质资源,构建了多层次递进式的本科实验教学模式,并打造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学团队。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中最宝贵的资源,也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重点经营的力量。我们了解到,贵中心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且经验丰富,是一个充满朝气并具有发展潜力的实验教学团队,中心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艳燕:锻造充满朝气并具有发展潜力的实验教学团队,是搞好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确立了师资队伍建设总目标,努力建设一个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专业核心课程优秀实验教学团队。与此同时,我们就加强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多项措施。

围绕专业核心实验课程群,我们以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使实验教学理念和方法紧跟国际国内最新发展前沿,整体提升了实验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实现了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我们建立了中青年教师“双向”培训机制。为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赢,我们与相关企业共建了“双师型”教学团队,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实验教学的师资结构。

为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鼓励教师从事实验课程改革,学校还推出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包括奖励实验教学优秀成果与论文,对参加相关竞赛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支持实验教师与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等。

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团队建设。中心通过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参观考察与在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了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实验教学队伍,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100%达到了博士水平。

近年来,中心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8篇,出版教材22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奖63项;承担科研项目326项,总经费3 569万元;发表SCI索引科研论文315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获科研成果12项,获省级及以上科研奖8项。

:仪器设备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础性设施。湖北大学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设备配备情况如何?请您从现有设备中选择几件有代表性的设备,介绍一下其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功用。

杨艳燕:学校大力支持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教学条件,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引入先进的现代化学、生物学实验技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开拓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

目前,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共有教学仪器设备2 076台,价值约2.7亿元。其中,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1 794台,价值9 200余万元;公共实验室仪器设备282台,价值约1.8亿元;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22台,价值1 449万元。

中心仪器设备的更新率在29%,平均利用率为98%。遵循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系统性强、性价比高、避免重复配置、提高使用效率的原则,我们在仪器设备配置方面努力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例如在显微观察室配置的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带CCD)Nikon ECLIPSE Ti-s145000,主要应用于基础技能训练四大模块化的生命体模块实验,在培养学生显微实验技能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仪器分析实验室配置的电化学分析仪和液相色谱仪Dionex sottron GMBH,可应用于基础技能训练四大模块化的有机与生化模块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在有机合成与化学、生化分析方面的技能,也可应用于学生的专业训练集约化和创新实验中,着重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配置的发酵罐GUJS-50AUTOBIO2000、高速离心喷雾干燥机LPG-5,可用于学生的集约化专业训练。在完成基础技能阶段训练之后,学生可依据学习兴趣选择分流专业。该设备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或多个专业训练平台,进行相关专业的技能训练。其中,专业应用性实验模块的内容,会着重体现出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

:最近几年,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时有显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湖北大学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设备很多、实验药品种类复杂,中心是如何加强管理保证师生实验安全的?

杨艳燕:我中心的教学工作覆盖学校化学、生物、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及体育等文科、理科、工科共24个专业。每年,中心要为6 000余名本科生提供实验教学服务,为其他高校培训实验教师100余人,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技术人员500多人,接纳中学生实验技能培训800余人。中心高度重视学生实验安全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实验药品管理和实验室安全的规章制度,并开展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中心学习期间的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

我们制订并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当学生进入中心学习时,首先由实验室专职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安全教育,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中心与各实验室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并实行领导不定期巡查制度,督查安全隐患,从而既保证了学生实验安全,也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例如:中心实验的第一堂课,是安全、环保和实验习惯教育课。课程旨在教育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掌握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中心按照《湖北大学安全保卫工作条例》《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卫生制度》《实验室防火制度》等规章制度,对有毒有害实验物品实行专人管理,建立使用登记制度,对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实行集中收集,规范处理。

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心实验室配有防强酸强碱、可阻燃的人性化设计的全钢结构实验台,设有学生物品存放专用柜及实验查询系统与相关知识展板、实验室分布图、温馨提示等。中心走廊设有安全指示标识,标明了消防设施位置、楼层水电气总阀位置和使用注意事项,并有明显的疏散通道标志。中心配有防火防盗系统、通排风系统、酸碱药品专用柜、紧急喷淋、药品急救箱等紧急应急设备,并建有统一的实验用去离子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以确保实验安全。

:长期以来,在许多学校,实验教学被当做理论教学的附属,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其中,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受到实验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落后等因素的制约。湖北大学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否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你们在实验教学理念与方法创新方面有哪些突破?

杨艳燕: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集合全校优势特色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及管理团队,多方筹集资金,全方位支持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努力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省内先进、国内有较大影响、有特色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其在同类高校中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实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整合实践教育资源,中心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创新了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了跨学科跨专业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创新体系。培育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良性互动环境,中心建立了“教学、科研、社会”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心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不仅可在校内通过网络预约参加实验,还可在校外实践基地和工程实践中参与实验。

按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和创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中心根据学科特点设立了实验、实训和实习模块,通过模块化教学,形成了“基础训练模块化、专业训练集约化、创新训练个性化”的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心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片、仿真实验及实际操作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实验教学,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

中心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与教授专家面对面交流,通过生动案例的分析讲解,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工程应用的认识。中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兴趣;通过承办各种实验技能大赛,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近几年,本科生在各项活动中已获得110余项国家级及省级奖励。

从“要我做实验”到“我要做实验”,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近三年,中心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励3项、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中心教师获得的省级教学成果奖生物科学本科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生物科学本科品牌专业建设与探索等,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受到国内众多高校同仁的认同和赞扬。

主任简介

第11篇

1我国化工工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化工产品的销售市场在不断的扩大,我国化工工业在面对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很多机遇,加快了我国化工工业创新、发展的步伐.

1.1国际贸易对化工工业发展的影响

在改革的不断深化下,我国的贸易开放政策不断的趋于成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全球经济化的局势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挑战.首先,全球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的化工工业不断的总结自身不足,整改合并、发展化工工业精加工及深加工,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和国际地位.这其中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我国化工行业的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成熟和进步.其次,传统贸易形势虽已被打破,但各国的贸易政策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近些年来我国化工工业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挫.如在反倾销和反补贴中我们多数处于劣势.虽然如此,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面对全球的大环境我们更要从自身出发.一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以适应国际贸易的环境.另一方面不断的研发和发展化学工程技术,增强我国化工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改变我国化工工艺相对落后的不利局面,使我们成为全球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不断的增强我国化工工业的跨国竞争实力.

1.2环境保护对化工工业的影响

化工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废水、废物等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轻者影响企业周围的生产、生活.重者影响一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有些污染是长远的、难以恢复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节能、降耗、减排”就是未来化工工业发展的方向.首先,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清洁生产、环保生产.其次,进一步加快整合速度和力度,有效的提高我国化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重视科研投入,积极的研发和完善化学工程技术,促进化工高端产业的发展.第三,寻找可替代资源,减少我国对原材料的进口依赖.改良和发展以煤炭为生产原料的化工工业生产,提高我国企业化工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精细化工业的发展.第四,改变我国化工工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的局面,减少初加工对我国环境的污染,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产品科技含量.

1.3化工工业发展之路

随着化工工业行业整合的进行和深入,化工企业多而散、规模小的状况基本上得到了改善.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在化工方面我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还是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为了实现化工产品的高端化,解决我国资源缺乏、化工行业生产浪费严重、污染严重等问题.就要进一步加强化工行业的集中度,提高其生产效率和排放物利用率,实现能源开发的综合利用和绿色开发.首先,合理规划布局,使产业布局更加规模化、合理化.其次,拉长产业链,发展化工产品的精加工,促进高端产品的开发,实现初级产品的再加工、深加工.再次,加强化工产业排放物的利用,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排污的统一处理、科学处理.因此,化工工业的一体化、园区化、基地化是最终的发展之路,是化工工业发展的最终形态.

1.4机遇与挑战中的未来

首先,在耗能上要不断的提高能源的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降低能源损耗,最大化的开发能源的利用价值,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注重能源供应区和消耗区的联系,结合能源产品的消费市场,规划最佳的化工工业园区的建设基地.其次,化工工业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增强化工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化工工业产品层次,促进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更可靠、更有利的支持.再次,大力培养化工工业方面的高层人才,提高化学工程技术的科技成果,使我国的化工工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确保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

2.1化学合成等技术的发展

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有利的促进了化工工业的发展.首先,新的合成方法和催化方法加强了物质改变的的速度和效果,使通过化学方式转变的物质更符合人们的要求.同时,利用太阳能等合成手段,节约了能源,促进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一锅合成法简化了原有有机合成的复杂程序,使物质的合成更加高效.同时又避免了许多中间物质的产生,减少了化工生产中的污物排放,促进了合成技术的清洁、环保.再次,生物化工合成法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化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为我国化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鉴定了基础.此外,绿色化学技术的发展引领了绿色合成技术的发展,这种合成法极大的降低了化工合成过程的污染,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化学分离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化工产品的纯度,增加了产品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着这些化工工艺的发展,我国的化工工业的强大指日可待.

2.2环保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化工工业环保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追求产品利润的同时,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变废为宝的实施.首先,新型能源技术的发展为环保化工拓宽了道路.如燃料电池的使用提高了能源使用的洁净、方便、高效.又如废物回收技术的发展使很多废弃的、有污染的物质变为有利用价值的商品.比如垃圾油的深加工技术,可以使废弃的油脂变为燃料、洗涤用品等.其次,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化学工程的技术进入了绿色时代.在化工行业不断的完善技术、创新开发的过程中,坚持了以人类的健康为基础的开发、发展理念,实现了化学污染的源头堵截,确保了化工生产过程的清洁、环保.

2.3化学工程技术设备方面的发展

曾经,技术、化工设备的相对落后,不但阻碍了我国化工工业的发展,还使我国的化工行业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因此,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高端技术和先进的化工设备是化工工业发展和强大的保证.在化工设备的发展中,其技术发展方向以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开发率为目标.目前我国新型的化工设备已经可以实现一台设备的不同功能使用,而且使用可选率高,产品质量有保障,且达到了节能、环保的要求.总之,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业界许多人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的化工工业保持着不断发展的状态,而且我们在化学工程技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失效分析 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失效分析》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201305002)。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0-01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院校办学水平的基础性工程。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新的亮点,各高校今年来也加大了课程建设的力度。材料失效分析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建设好该门课程,影响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且这门课是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基础。该门课程现在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设课程,在该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材料失效分析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在设计、生产、使用与维修上技术的改进,使产品的可靠性日益提高。但产品的自动化程度越高,技术愈密集,一旦出现失效造成的损失就愈严重。绝大多数条件下,失效是由于构成零件的材料的损伤和变质引起的。也就是说材料在使用条件下性能发生了变化,不再能适应使用的要求。因此,要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使用寿命、安全性、可靠性,正确地选择材料,采用合理的工艺制度保证材料的微观结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所需要的使用性能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契合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宗旨,我院根据国家本科生培养计划,结合学校专业发展方向于2010年新设置了《材料失效分析》这门学科基础选修课。我们根据教材同时适当参考了其它教科书上的内容,引入较多的工程实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本课程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指导书,多媒体教学课件等都有待完善;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需进一步改进。《材料失效分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使本课程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围绕课程建设的目标,做好课程建设规划

根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找准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是推动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如何很好的对课程建设进行规划,如:课程建设的背景与目标;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课程建设的计划进度,上网计划等,是推动课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失效分析》是材料科学专业的特色选修课程,在该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失效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因此在教学上以失效分析基本概念为基础,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和科研案例提升学生对失效分析的兴趣和理解,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建设总体规划目标为: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结构优化的教学梯队;整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修订完善课程相关资料;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加强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更是学校发展与壮大的组织保证和源动力。参与本课程建设的老师由分别从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组织结构分析的教师组成。主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在四年以上,要求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搞好本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站稳讲台;课程建设负责人应有步骤有计划的培养多名中青年教师承担本课程相关的课堂教学工作;经常组织开展教学队伍的集体活动,如: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集中一次进行全面的听课、评课,对每节课作出评估提出问题,共同解决。每学年都派出一名青年教师参加全校性的“青年教学明星”的评比,选出典型,引进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整体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教学队伍的科研活动也要涉及与材料失效分析有着密切联系的领域,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为提高教学质量多开展一些教学改革项目。课题负责人及相关骨干青年教师应积极解决实施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该课程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时代在变迁,知识在更新,教育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对学生一生有价值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搞好自身素质的学习和提高。

四、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

1.《材料失效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课程上讲课速度要适中,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并及时完成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很好地复习。在课堂上要讲清思路、突出重点,把握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节奏,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和答疑,帮助学生进行各章节总结,了解章节之间的相互关联,培养自主学习的基本素质。

2.适当采取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或在讲课中穿插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与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互动,做到很好的控班。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和实际生产和平时生活有关的失效现象,诱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除课堂问答外,还安排课下讨论等,改变学生学习就是单纯听课的想法,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学以致用。

3.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交谈,适当的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等新的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学形式上,实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时刻关注大多数学生的表情,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问题的理解程度。课前或课下给学生答疑,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促进老师的进一步教学。

通此次课程建设,探索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使本课程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提升对所学课堂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艳香. 陶瓷工艺学重点课程建设探讨[J]. 中国轻工教育, 2007(3)

[2]吴湘. 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研究.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9

[3]张晶.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