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本教研总结

校本教研总结

时间:2022-09-03 01:5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本教研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本教研总结

第1篇

宁波十五中自然教研组

新课程的推行已逐步进入人心,而新理念新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如何让教师尽快更新理念,适应转变,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四个有和三个一”,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着眼于自身教育与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求每节课后有分析,每周教学后有反思,每月有典型案例(课例、课件或公开课、经验交流),每学期有课改小结,每学年有课改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要求教师读一本对课改有启发指导的理论书籍,上一次校级公开课,进行一次校级经验交流。

而我们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正是围绕以上中心展开的。

一、自我评价反思与组内评价交流相结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凭借自身的努力,教师能够有较大的进步,但是在相互的交流与学习中,我们更能得到宝贵的经验。取得更大进步。为此,我们教研组根据本校、本组实际情况,每两周安排一位教师开设一堂公开课,期中以前安排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教师先展开示范交流,让青年教师、新教师有一个学习、取经的过程。期中以后尽可能安排新教师及教龄较短的年轻教师展示,要求青年教师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所展示的公开课尽量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创意。同时课后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评析。由开课教师陈述课堂安排及构思依据,组内教师积极评价,分析优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规定每位参与评课教师至少指出一条不足之处,给出一条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使评课真正取得效果,使参评双方都有所得。

教学的实施如果没有分析与总结,经验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教研组要求组内教师每节课后写好教学反思,针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及课堂实践找出不足之处及成功体验,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提高备课质量及课堂教学水平。教研组长定期进行检查。根据这样的安排,组内教师每一学年至少有一次公开课授课及评价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同时,学会反思与归纳,更有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新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二、发挥本校“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的优势,展开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学年我校被批准为“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结合校本培训内容,我们组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1.“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分析与研究;“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教研活动。对于教研室组织的每次市级公开课研讨会我们教研组都非常的重视,不管路途远近,我们都会选派相关教师认真参与、学习。寒、暑假期组织了初一教师和其他年级青年教师认真参加通识培训与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培训,选派代表认真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及时、全面地向组内教师传达新信息、新理念,尽快适应新变化。

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①由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张老师)主讲了“怎样说课”,结合学科特点展开说课的各个环节,指导新教师怎样说课;

②组织交流了“怎样撰写教学论文”,共同交流、学习优秀论文的选题,构思及撰写;

③组织探讨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问题讨论”(吴老师),一起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自然科学学科特点”等。

④共同研讨了“怎样更好地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进行竞赛辅导”等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校有份校刊:《教研论坛》,里面都是我们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每期我们的自然组教师都有若干篇论文入选。这里的论文和我们组推选到各级参评的论文,就是在我们组这样浓厚的交流、研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升华而得到的。我们的校报《十五风景线》第二、三版都是我们教师教学、教研成果的展示。学校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舞台,我们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被激活了。

三、结合学校课题,有效展开校本教研活动。

XX年6月,我们学校探索申报并被批准立项了市级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性研究》。为此,我们教研组及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听、评了李骏老师的《真菌》和钟意定老师的《有关纯电阻电路中电功、电功率及电热公式的选用规律》两堂探究课,由两位老师提供这两节课的案例,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明确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一起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同时也学习、交流了案例的撰写与点评。

四、充分体现新理念,成功展开新课程

华师大版科学教材XX年9月份新学期在宁波市市区各中学七年级新生中全面展开。这套教材以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7-9)课程标准”为依据。全书以“立足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教材的核心理念。针对新课程推行,我们组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任组长,备课组长为副组长,备课组成员共同参与的学科实验小组,负责新课程教学实践。

从目前我们学校的实施新教材的情况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来看,对于这套新的教材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从教材的编写思路上看,新教材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知识点上的整合,将原先一些较为分散的知识点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当然,由于新教材本身的特点,对于我们教师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仅仅是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几本有限的“教师用书”和一些练习作业上,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浓厚的兴趣。我们学校在每个科学教师的办公室电脑上都安装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光盘。同时我们的学科实验小组教师平时都很注意收集相关的教学网站,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教学方面的信息,并且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集体优势,现在很多学生家里都具备了上网条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他们经常会拿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教师请教,教师在这个时候,切不可因为这些问题和我们的书本知识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说对这些问题敷衍了事。因为,我们在中学阶段科学最大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我们学科实验小组的成员随时关注新课程的推行情况,积极组织研讨探索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在上课的时候注明这是由某某同学搜集。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则,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课改实验学校的协作交流。组织教师(主要是新初一任课教师)去北仑实验区的长江中学听课、学习,我们教研组的青年教师为来访的诸暨和松阳三中的教师开设了三堂教学观摩课,我组参加工作才一年多的李骏老师在不久前开设了一堂市级观摩课,获得相关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数字化小分队”作用,更灵活地展开教研组工作。

因为学科特点,我们自然组教师经常是三个人、五个人为一个备课组,就象军事上的“数字化小分队”,由于人数较少所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备课组的成员比较容易找到空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制定远期和近期教学目标、一起探讨教学手法、组织相互间听课、评课等活动,因此,经常是一堂校级公开课前,备课组内教师已经一起探讨、听评了好几次。在XX届学生中考复习中,我们初三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划块分工备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如物理部分我们把它划分成热学、力学、电学、光学,每位教师负责其中一块的知识点、资料、例题及习题精选等准备工作,备课组交流讨论后资源共享。其它内容也是如此安排。因此,在XX届中考中我校自然学科平均分超过119分,取得较好成绩。无论是教学安排、教学手法、学科资料、多媒体课件,甚至是一道难题的解题思路,我们的备课组教师间都能无私共享、探讨,我想这也是我们自然组能够不断向上原因之一。

六、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奋进

第2篇

校本研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通过校本研修,要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请笑纳!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1本学年以县局提出的以抓实常态教学的过程管理为指导,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从四个方面手,通过一年的运作,经过充分反思,有以下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常规教学方面

一是抓实学生“一日常规”的落实。学校按学生年龄特点,分别制定各年级段学生的“李各庄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和“李各庄小学课堂常规”,使每一个学生明确要求,知道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从而,强化纪律这一学习的保障。

二是注重习惯培养。通过落实“李各庄小学课堂常规”,使学生明确上课习惯、遵守课堂纪律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动脑钻研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有条理、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习惯等要求,实现行为定型。要求每个班级、每位教师都要从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入手,抓实学生的养成教育。

三是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一抓学生的练习。学生练习以“三阶梯训练”为主。第一阶梯以巩固练习为主;第二阶梯以复习穿插相结合练习为主;第三阶梯以综合加查缺补漏练习为主。教师都要在每一章节、每个单元的教学知识砸实、练熟,使每一个单元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达到融会贯通。二抓实了教学中的单元监测。每个学科都要建立单元监测档案,教师的单元教学要做到底码清楚,哪些学生能顺利过关,哪些学生能勉强过关,哪些学生不能过关,建立了后进生转化档案,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有措施、有时间安排的转化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每一个单元知识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提高,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三抓实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做到了每天都为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学生都要准备预习作业本,做到了提前了解教材,预设自己的疑点和难点问题,有准备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四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各学科尤其是语文、英语学科都要求学生准备了阅读积累本。由教师按教材相关知识内容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籍和材料,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把自己发现的好词、好句、好段落记录或背诵下来,教师经常督促检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五抓表彰,凡在学校、乡、县的质量检测中成绩好的学生,奖励的比例在班级人数的10%,并奖励超名次学生,打造学习氛围,使学生明白努力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成绩不好是自己的过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勇于争先,敢做人先的精神。六是在学生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和学校定期竞赛、评比,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发现自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的高效率打基础。

二、校本教研方面

1、建立了教师的电子业务档案

网络平台是新浪的博客,以学校博客为基础,对教师的博客进行链接,业务档案的初步分为10部分:个人情况、三年规划、计划总结、班级管理、教学反思、教育叙事、学科教案、名师研究、养成教育、学生评价。

四名年老教师和四名家里有宽带网的年轻教师结对子,协作完成。虽然内容不是很充实,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2、业务学习:上学期继续沿用20__年的做法(每人一个学习小本),规定好日期,教师能够坚持经常,学校每月定期检查让教师带着任务(新课改)去学习,从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下学期为了加强过程性管理,让业务学习更有针对性,采取了两个月为一个周期,由学校指定教师的学习内容,月末上交评比。

3、校本培训:选择有些价值的通俗易懂,容易引起教师兴趣的内容,搞好培训,下以观看光盘的形式搞此项内容。

4、课例研究通过寻找对教师有启发意义的好课,尤其是每周的空中课堂,通过录像机录下来,教师反复研究,听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得到了提高。

5、课题研究,解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的研究,让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本学年课题是《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中自选小课题进行研究。目前内容过半。

5、名师研究,教师自己确立一位名师,学校为其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相关资料,教师自主研究。

6月份,教师们通过观看和收听魏书生的报告,深受启发。

本年度我校的校本教研主题是关注学生,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开展,总结出了从设计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相互评价、创设课堂情境等四方面关注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主题活动方面

语文诵读:每两周搞一次诵读的交流,利用双周的周五最后一节课搞,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并且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下去,要求让学生轮流做主持人,可自由分组或分角色读20__年学校教学教研工作总结20__年 学校教学教研工作总结。可以是挑战的形式。也可以是课本剧表演的形式等,本学期达到了每月一次。

数学口算(估算):本着从基础入手,扎实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原则,通过开展低年级数学口算比赛,促进学生口算能力的全面提高,为学生后续进行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选拔优秀的数学好苗子。

英语活动:继续开展丰富多彩英语主题活动,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展内容,英语书法比赛、英语习作比赛、办英语小报(英语办报展览)、表演英语短剧、自制英语卡片比赛、主题对话等形式。数学活动:平时训练,老师将口算题目制成口算卡片,利用数学课开始前2—3分钟进行口算和估算训练。竞赛活动,学校根据年级不同,安排不同的内容的比赛。英语活动开展了两次。

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六个好习惯为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预习的习惯);四年级(读书的习惯);五年级(背诵的习惯);六年级(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习惯),要求各年级在本学期与主题活动相结合进行,班主任设计出活动方案,经过实践,然后逐步推开。

明显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多年来,由于以单一的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现在仍是),教师对主题活动的开展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学校不抓不催,就不会主动去做,期中、期末的统考让教师认为,主题活动的开展会耽误时间,还认识不到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期需要认真斟酌,把主题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四、开发课程资源方面

地方课程:能够按照教材上课,由于教材《可爱的乐亭》内容不多,本学期又增加了《辉煌六十年》或《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任课教师对教材上面较为难懂的内容做简单解释,主要以学生读为主,然后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感受。

综合实践活动课有骨干教师担任,由于是创新性的课程,采取了边学习、边上课、边探索的方法,重视团体合作开发。《我是菜农》、《我与小树共成长》、《参观蔬菜大棚》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开展。尤其是《我是菜农》这个主题,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在校园内亲身实践,比种菜、比管理、比收益,学生兴趣浓厚,个别老师已经买到了学生种的菜了,有的小组还把菜拿到村里的小市场上去卖,这个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有的非任课教师也不由自主的加入进来,参与到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很有成效,是一门朝阳课程。

校本课程:在去年编制了校本课程《可爱的乐亭》的基础上,今年编制《学会生活------家用电器》教材,以后逐步编制《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劳动工具》、《家庭的其它用品》等方面的内容,教材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成为“小明白人儿”“小能人儿”,这门课程采取集体编写,有一半教师要分工合作共同编写,现在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电饭锅》、《洗衣机》等内容,已经截稿,通过这一形式,提高了教师的团体合作意识。下学期一位年老教师开发出了《三字经》存在问题:开发课程资源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全体教师通力合作,才能逐步完善,任务是艰巨的,但乐趣是无穷的。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2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曙光学校坚持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李海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20年4月根据地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文件精神,制定了《曙光学校教师专业能力训练与培养校本研修活动实施方案》,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

二、加强理论学习,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读书活动。通过读书活动,使教师们对先进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手段不断丰富,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步。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创为课程研究小组由全体拓展课老师组成,致力于完善学校课程结构,探索开发新课程,注重在学习交流和课程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达到有为。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校本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加强通识研修,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二是确保研修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研修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通过校内各科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研修,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及时向全校教师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校本研修,引导教师通过参与广泛的各种层次的校本教研,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教育科研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校本研修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我校采取了集中研修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了校本研修活动。教研组活动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基础。学校充分利用教研组贴近教学实际的优势,立足课堂,发挥组内老师的能动性,促进新教材实施,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通过开课、听课、评课,促进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和学习,掌握扎实而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发展学科优势,培育学科特色,加强教研组教育教学研究。教研组定期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以教研组教研公开课,进行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做到课前反思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使教学反思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

我校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引领广大教师走科研之路,开展多层次教育教学研究,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使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专题讲座,听课评课,课堂实践等,基本确立了“确定课题——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评课研讨——(再)课堂实践——评课研讨——课堂反思——学期总结”的校本研修模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能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课题为引领的校本研修

组织教师围绕课题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让教师由被研究者变成教研的主体,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以课题依托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学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由各学科组长具体引领承担本学科的日常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机的整合。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多元联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每一位教师专业能力。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研究主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骨干教师已对这方面有一定实践研究的基础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的主题,因为引领的力量与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开展“十一·五”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整体推进校本研修工作,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进一步注重教师的学习与反思,完善每一位教师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落实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提供给每个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把校本研修工作做得更精、更好。校本研修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按照我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集中研修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活动一次,把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把每一次“公开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教学案例的实效性,以及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教学理念的理解以及各疑难题的解决办法、课堂教学改革内容进行研讨、交流,互说、互听、互帮,从而使教师树立积极参加教研的意识,真正发挥教科研的作用。

为了让校本研修工作顺利开展,为了让教师真正有收获、有成效,学校就专门成立了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抓,业务副校长具体负责校本研修具体落实。有计划、有实施过程记录。让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更新观念,在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提高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我校持续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我校校本研修机制的完善落实,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形式的丰富灵活,使我校逐步形成大家共研修的学习局面,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显着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整体工作也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3本学期我校按照上级部门安排,确立了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提升教师整体教科研水平,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遵旨,以理论学习、高效课堂观课议课、小课题研究为抓手,大幅度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朝着“有特色、有品位、有创新、有活力”的方向不断迈进,立足学校,服务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主要完成的工作:

1、开展教育大讲堂及理论学习,凝练高尚师德,提高了理论水平。

2、全面深化高效课堂,优化细化各大环节,初步形成了校本特色。

3、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推行每周公开课和观课议课活动。

4、申报区级课题两个,开展人人参与的校级小课题研究,并规范课题确立、申报、研究、结题过程。

5、继续加强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活动,推广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

6、加强了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实效。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开展教育大讲堂及理论学习,凝练高尚师德,提高理论水平。

本学期,我校加强了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培训,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师开展了新改版教材及中考动向培训与交流,再次学习《宝鸡市陈仓区高效课堂教学组织实施办法》、《中小学小本研修管理办法》、《陈仓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并对《教师行动手册》的使用及管理进行一次专门培训。结合每周常态化的公开课活动,每周坚持开展理论学习,材料主要以《陕西教育》、《教师报》、《陈仓教研》为主。并开展了名校教研教训经验学习交流。通过长期系统的学习,大多中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明显提高,理论指导实践作用也在日常教育教学显现出来。并计划开展四教育大讲堂活动,主要以教学能手、新秀、上学期评选的标兵及先进为主讲人,以高效课堂理论、课堂反思及操作策略、学生教育与管理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凝练高尚师德,提高理论水平。

(二)、全面深化高效课教改实验,提升教师教学艺术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学期我校高效课堂全转入全面深化阶段,我们借此机遇,大力推动我校课改工作。

在上学期导学案应用的基础上,利用两周时间在教研组中全面展开了研讨,研究符合我校的基本框架,进一步进行精练,使导学更具有可操作性,更灵活、更加科学、更加是我校实际。每学科分年级确定了一名导学案负责教师,把全学期导学案开发任务分解给所有同学科教师,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确保所需导学案编写及时、有效。并且导学案在使用前须经过教研组长检查认可,教导处进行审查。增加了导学案印制人员,确保时效性。现各主要学科都基本开发出了一整套较符合我校实际的导学案。

为了掀起高效课堂研究,学期初开展了一次高效课堂基本功赛教活动;期中考试后开展了一轮高效课堂评教赛讲活动;学期末开展了一轮高效课堂电子白板应用评教赛讲活动。通过赛教活动推动教改,为高效课堂注入了活力,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巩固了校本研修成果。

鼓励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传统手段与现代化手段并用,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鼓励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整合,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多样性和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实验的核心要义就是先学后导,因此学生课前预习至关重要。预习有没有落实,预习的好不好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出了学校调整学生每天预习时间外,还对学生预习方法进行指导。每天下发各科《预习情况记录表》,强制落实预习活动。

(三)、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推行每周公开课和观课议课活动。

我们相信,教学能手绝对是练出来的,同时也为了避免教研活动内容空洞,活动不能很好地延续而导致青教培养效率不高的弊病。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推行每周公开课和观课议课活动。教导处将所有科任教师划分为文理两大组,各组在每周星期四下午第二节课、第三节课安排两节示范展示课,并组织本组教师听课,第四节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本组全体教师评课。教研组长课前负责审查讲课教师的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以便评课。评课时重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要求采用高效课堂模式上课,并在上课、评课中要体现本组教研专题。每位教师全学期

听课都在20节以上。在长期的听评活动中获得进步,促进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四)、强化小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研修能力。

本学期我校有成功申报两个区级小课题,现已全部立项。我校将在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细化分工,展开扎实的研究工作。同时,每位教师结合自己所带学科或岗位确立本人校级研究小课题,全员参与,人人研究。涉及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安全、后勤各个方面。并规范了选题、申报、立项、研究等全过程。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分析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服务育人水平。

(五)、适应时代要求,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为了鼓励中青年教师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延续上学期的电子白板应用培训,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先后四次专题培训,并在45岁以下教师中开展了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赛,点燃中青年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热情。通过教研组组内赛教、校级大赛,评选出我校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能手。并推荐赵宝国、吴瑞亮两位老师参加了区级比赛。借助“人人通”平台,评选了我校优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张伟、李梅梅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被评为优质课。

(六)、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培训的实效。

(1)继续开展了“以老带新互帮互助”活动。每位青年教师都必须与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教师结为互帮互助小组,虚心向他们学习,刻苦钻研教材教法和学生教育方法,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2)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了教师成长当档案,记录收存教师成长点滴。对表现突出的在职评、绩效考核中给予加分照顾。学校修订《提质振兴奖励方案》的内容,对在高效课堂、小课题研究、、电子白板教学方面做得突出的教师进行单项奖励。

(3)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和投入。

通过多方争取安排8名教师参加网上远程培训,3名教师到西安、宝鸡教育学院参加面授培训。并争取机会选派出25名教师参加“送教下乡”面授培训。学校多方争取,为参训教师报销全部培训费用。

三、从在的问题今及后工作设想

校本培训及高效课堂缺乏专业引领,一直在低位运行,整体水平不高,

较难有大的突破。师资有限,基本同学科为两名任课教师,工作繁杂,导学案开发有时力不从心。出现导学案断档或质量不高的现象。

我们今后将继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一方面开展校本培训,让相对课改水平较高的教师从高效课堂的不同方面进行专题讲座是培训。另一方面,邀请名校名师来我校经进行较长周期的跟踪指导培训。每位教师增去一年去名校参加影子培训。在导学案开发方面,在研讨学科模式,进一步优化。建立学科资源库,把一个可开发的导学案分享出来,在后教学中改进。避免重复开发,节约工作成本,提高效率。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4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引领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加强集体研讨,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广大教师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作简单的总结。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我校所有领导和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理论的学习当中,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他们既是新课程实验改革的身体力行者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因此,在课改实验中,他们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校内每次课改学习,自觉学习教育报刊,广泛吸收课改信息。为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我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07—2019年新一轮校本研修的工作方案。通过座谈,讨论,使全体教师明确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广大教师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教师的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校本研修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按照我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我校采取了集中研修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在研修方式上,形式多样。首先是行之有效的教研组活动,我校通过各教研组的活动,让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各位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定出每次教研活动的内容,由教研组长负责,围绕每次活动主题开展活动。为了使研修更加生动,我们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专题培训、主题研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会诊等多种形式,务求取得实效。

三、继续努力,力求完美

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工作有待加强和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为建设一支合格稳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而不懈努力。

(一)继续强化教师素质意识,使校本研修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造就一大批名师、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深化教育科研工作,形成兄弟学校那种良好的科研氛围,并争取把我校的教师教育博客办成在当地有影响的博客群体。

总之,校本研修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重点,通过校本研修,要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教师的教。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5在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指引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校园和形式多样的教师校本研修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中心无论是在创建学习型校园,还是在教师校本研修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改观。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1.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校本培训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中心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副主任、工会主席为校本培训副组长,三个部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校本教研的实际特点,建立了“主任决策调控-副主任具体负责-部长相关领导组织落实-教师群体开展实施”的校本工作运行机制。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制定计划,定期召开校本教研会议,研究校本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的培训活动,并做好检查、考核工作,把校本培训的任务落到实处。使我校的校本培训走向了制度化、科学化、可持续化。

2.时间保障。

我们每周一、四为校本培训固定时间,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文件,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参加中国校外教育网组织的“校外视频会议”,与全国优秀的校外场所互相交流、探讨校外发展。

3.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保证经费投入是校本培训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为确保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购买了相关的校外培训书籍100多本、报纸、杂志20多种,还有一些音像资料;中心向上争取了教学设备采购资金30万,对校外场所需进行再完善、再提高;对师资力量进行再培训、再加强;对培训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再开发、再创新;争取了“校外场所能力提升项目”资金80万,翻新楼盖、改造室内卫生间、装修功能教室、更新走廊文化建设等。今年,教师外出培训、交流费用5000多元,为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健全制度,落实培训

学校注重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各种教师培训档案资料齐备完善,分类存放规范。制订了《校本研修长远规划》、《青少年活动中心研修工作计划》、《名优教师培训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期工作计划,制订的每年度校本研修管理实施方案,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

活动中心的校本培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师的校本培训:

1.抓好师德教育培训。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为师者的准则。教师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灵魂,无论是哪一面,都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此外还要有丰富的、适当的、有效地育人方法和技巧。因此,活动中心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做到懂法守法;一方面,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教师的思想素质。

2.青年教师的培训

青年教师培训关系着中心的现在和未来。为此,在校本培训中,我们注重对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一方面,派年轻教师参加全国校外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校外专业发展;一方面,在工作中锻炼、培训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使校外年轻教师和能适应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

3.骨干培训。

制定名优教师培训方案,确定了培训目标、内容、措施,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在全员培训的过程中,对中层以上干部以及后背干部、骨干教师通过教师进修学校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

三、坚持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是校本培训全方位开展的平台。

“校本培训”工作中,提倡发扬个人学习反思,同伴交流讨论,专家点拨引领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针对校外教师队伍的结构特点,探索总结出一些灵活多样又极富实效的培训方式和途径:

1.以课题研究带动培训。

科研兴校是中心主要的办学思路之一。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对校外活动的研究,以此带动教师培训。每位教师研究校外活动,如《少儿才艺大赛方案》、《科技节活动方案》、《九九重阳情活动方案》、《民间工艺进校园活动方案》等,达到活动的丰富、活动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2.外出学习培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学习、借鉴他人的办学经验,学习兄弟校外场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萝北县校外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坚持多年的做法。中心有体育、心理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代表3人参加全国校外专业培训;中心组织教师到省内各家活动中心参观学习。为了放大考察学习的效能,建立了外出学习报告制度。将先进的办学理念、思路、经验、最新信息由个体、部分辐射到全体,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3.个人研修加集体研修培训。

个人研修是校本培训主要形式之一,中心鼓励教师自我研修。首先为每个教师配备了校外教育教学书籍,如《与研究同行》、《实践·探索·反思》;《好玩的科技创新实验》、《一起走

进七彩世界》、《创意电脑美术》《主次与语言表演》等,还提倡教师通过网络,阅览电子图书,边读边记,边读边悟,通过自主学习来升华教育感情,提高理论水平。其次为了解决当前教师视野不够开阔,理念不够先进的局限性,中心采用“请进来,走出去”集体研修的方式,帮助教师提高水平。今年,中心相继邀请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赵清福教授来萝北青少年活动中心指导校外领域中的课题研究;相继又聆听了赵清福教授的专题讲座,使全体教师明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了解当前校外教育科研新动向,更新观念,逐步养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通过兄弟活动中心的交流活动,共同研究校外教育的发展,交流成功的工作经验,进一步畅谈今后校外的健康发展之路。

4.教育资源培训

积极开展“向最美丽教师张莉莉学习”的活动、观看《师德启示录》,每位老师写学习感悟,优秀的张贴在学校的廊报上,供全体学员、教师、家长浏览、阅读。此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热情。积极浏览全国校外网站,学习外地校外场所的办学经验,学习校外名师、专家的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让名师的言行来影响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5.加强基本功训练

一方面采用三种基本方法训练教师基本功。

(1)中心将公益性普及项目作为常规训练,主要采取自学自练的形式反复练习,在具体培训中进一步研究、提高。现在,校外每位教师都能承担一个专业的普及班培训或“三下乡”活动中的对乡镇学生的校外兴趣培训。

(2)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

校外工作要以活动为载体,让未成年人得到身心健康发展。活动中心注重了教师对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训。活动中心每年组织十多项目大型,在活动中,教师们得到了很大的训练。目前为止,教师们不仅能根据校外实际、策划出有意义的活动,还能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各岗位都能管理到位,使我们成立五年来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非常圆满。

(3)撰写活动案例分析。

活动中心不仅重视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训练,而且注重对活动案例的研究。

我们通过活动的开展锤炼教师基本功,又通过活动后的反思进一步提升教师们分析、总结能力,教师的校外基本功和研究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实现校本培训与自我主动培训相结合。中心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层次的活动,中心为教师搭台,组织多种活动,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从而获得价值感,以更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校外教师有了很大的收获,(

四、培训成果

一年来,中心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示县级优质课5节,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2节;涌现出各类优秀:县优秀教师1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人,县读书先进个人2人,县校本研修先进个人2人,市优秀教师1人,市优秀教师1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1人,5人在全县中小学生首届艺术节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3人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各类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活动中心艺体部荣获了萝北县“校本研修工作先进教研组”,教育系统行风评议先进集体,教育系统特殊贡献单位、“妇女与计划生育工作新进单位”、“先进职工之家”、“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全国“县(区)级示范性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荣誉称号。上级领导多次莅临校外检查指导,对萝北校外的管理和组织的活动、培训,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当然,本次研修活动除取得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1、观念有待转变,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些教师不认真或不按时完成研训任务及作业,有的即使完成了,也是被逼无奈。

2、博客研修尚待努力。

“博客研修”是研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条有利途径。但是,我们发现个别老师把“博客研修”当作一种负担。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校外在职教师队伍中,缺乏专业型教师,缺乏专业化培训。

第3篇

一、研什么

时下,农村校本教研仍然是“涛声依旧”,茫然无措,不知该研些什么?笔者认为应从研究自己的行为,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手:

1、抓理论学习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为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

2、抓集体备课

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组织同年级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

3、抓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其操作程序大致为:⑴、选择课题。应以问题为中心,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⑵、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⑶、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⑷、课题研究结题。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今后进一步进行探讨。

4、抓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5、抓教学反思

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强调教师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教后反思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

6、抓总结提炼

抓总结提炼对教师升华认识很有好处。要求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二、怎么研

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应做好“三个结合”,即教研与教学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研与师训相结合,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1.开展讨论与交流,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开展教育科研的大讨论,转变思想观念,澄清部分教师在校本教研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研究的性质。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创新。为此我们要立足于平时每一节课教学与研究,把“教学”当作“研究”,勤写教后随笔与反思,大胆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是校本教研。

2.广泛学习与宣传,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本教研的氛围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保证。校本教研的氛围主要指观念氛围,我们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邀请教育科研专家以及市进修校老师到校进行教育科研方面的讲座与指导。引导教师树立三个观念:⑴、明确教研与课改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教研须先行”的观念。⑵、明确教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⑶、明确教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研的主力军”的观念。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教研先导”,“向教研要质量”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之中。转贴于

3.加强领导与管理,构建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

首先,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组织领导,保证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到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小组,制定各科课题实验方案。帮助教师总结教育科研成果,要求每位教师平时要注意教研资料的积累。学校每学期均收集每位教师的教科研经验总结或论文、最佳教案、教学随笔等材料,并将其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学校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00-01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的教育研究(Schoo1.based EducationalResearch),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校改进(school improvement)为目的,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质量,还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新课程改革以来,每所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搞校本教研,我们农村小学也不例外。然而现在的校本教研还处于观望徘徊阶段,有些学校纯粹是为了跟上形势而搞校本教研活动,存在得过且过现象,如随便上几节校内公开课就算校本教研活动。其实校本教研是一个值得我们永久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给出一些改进意见。

一、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有计划 无规划

每学期我们都会积极响应上级行政部门的号召,将校本教研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具体由教导处组织实施。各学科教研组也会根据教导处的要求制定计划。然而计划只是一些理论性的套话,只是规定教研活动开展的次数和要完成的任务。事实上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也缺少针对本校实际和各成员特点的长远规划。

2、重形式 轻内涵

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般步骤是先由轮到的教师做一个学习讲座,另外教研组组长组织组内成员集体备课后(事实上是比较简单、凌乱的讨论,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案),由轮到的教师进行上校内公开课,其余组内成员进行听课评课。评课也是草草了事,评课完后并没有再次组织上课,就这样就完成了任务。校本教研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缺少对其内涵的提升。

3、重数量 轻质量

教导处一般规定双周为学校的教研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实行教师轮流主持校本教研制度,主要内容是主题学习和集体备课,各教研组都能安排规定次数甚至超出规定次数的活动。虽然活动的次数较多,但教研活动内容随意,形式简单,主体单一。由于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教研活动收效甚微,教师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

4、无主题 无课题

虽然校本教研在我校实施已有多年,但是还是没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活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还是过去常规式的听课、评课,上课没有专题,听课没有目的,评课也只流于形式。缺乏教师从自己日常教学中发现的“自下而上”的“草根化”问题,更缺少将问题视作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意识。

二、改进意见

1、教研态度要端正

首先,学校领导干部态度要端正。不能认为校本教研只是搞形式,走过场而已,要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要把校本教研当作一项长期的硬任务来抓。其次,教师态度要端正。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甚至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听听课,网上东拼西凑一些论文、反思什么的,搞搞形式而已。事实上校本教研是为教师搭建的一个尽快转变观念、交流和切磋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能力的平台。只有每位教师积极参与,真实地投入其中,才会品尝出其中的苦乐,才会有进步的喜悦感。

2、参与教研要积极

教师的教研态度端正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意识,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让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要让他们尝到校本教研的“甜头”,消除他们对于校本教研的神秘感和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我们可以通过领雁的方式,先培养一些校级骨干教师,然后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导广大教师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浪潮之中。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只有作为主体的教师处于自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才能实现有效教研。

3、教研活动要务实

学校要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期确立一个主题或有针对性的选取日常教学中发现的“草根化”问题进行研究,并不是盲目地搞校本教研。另外教研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如集体备课,案例教学,课例研评,专题讲座,观摩互动等。教研活动的开展要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装点门面而开展。一定要防止“旧”、“虚”、“空”等脱离实际的教研活动。

4、教研活动要及时反思

校本教研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反思的过程。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总结和反思,是保证研究取得预定目标的有效举措之一,总结反思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每次教研后都要及时对活动的具体操作和效果进行总结反思,以提高每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改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方式。

5、教研活动要有制度保障

根据学校的实际,针对校本教研活动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证教研活动的规范开展。但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制度是为研究服务的,制订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制约教师发展,而是为教师更好参与研究提供条件,然而制度一经制订就应该严格的执行,就必须要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程晋宽.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8

第5篇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对全面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扎实推进,深入实施。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和反思教学行为,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

校本教研是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要求教学研究重心下移,促使教研人员深入一线,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有利于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校本教研是重建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是学校提高办学品位的必由之路。校本教研要求学校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突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教学、研究、师训一体化,努力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提高学校实施和开发课程的能力,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明确工作目标,创新教研方式,进一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及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教学研究人员和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实施、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理清思路,创新教研方式,努力营造严谨、求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积极推进新课程实验。

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的校本教研机制。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要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自我反思,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学校要重视教研组,尤其是薄弱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加强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建立以备课组、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各校教研组要以教师或教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制定计划开展研究。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各县(市、区)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各校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争取来自各方面的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学校教师素质提高。

市、县(市、区)教研室要不断创新教研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积极推进并普及网络教研,以推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整体转型。要开设教研网站,为教师搭建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帮助学校建立主页,积极探索网络教研的内容和形式。网络教研要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要与资源库建设相结合,培养和提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能力。网络教研要充分发挥名师作用,实施名师共享工程。教师要增强网络教研的意识,在教研网站上交流教学设计、课件、试卷、案例反思等,以提高网络教研平台的教师参与度,增进网络教研实效。

三、加强学习,行动跟进,进一步提高教师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水平

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教师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在学习和研究中,要努力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

全市各类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要以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课改沙龙、主题研讨、专题论坛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来提升校本教研的内涵和质量。

校本教研必须“为了行动研究、基于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以行动和反思为主要研究形式,遵循“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式,体现研究的基本性质,规范各项要求,努力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校本教研中既要注重研究日常性、生成性、随机性、教师个性的教学问题,又要注重研究专题性、基础性、规划性、教师共性的问题(课题),把短效性和长效性、应用性和基础性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视教师集体合作的研究成果,鼓励教师以叙事方式总结撰写教学案例和文章,不断提升校本研究的水平。

四、建立和健全教学研究制度,进一步提高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效果

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学校要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建立正常的业务学习制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学校每周应安排不少于半天的时间,用于教师的理论学习或教学研讨。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鼓励教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集体交流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应根据校本研究和新课程的理念,要创造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一方面反思和提升学校现有的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开展新型的教研活动,以此作为推进校本研究的主要策略。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优化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要研究探索和综合应用各种成型的模式,并恰当地将其予以校本化改造,不断创造出符合本校个性特征的新型教研模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鼓励教师经常性地开展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各个层面的教研活动。每位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学案例,并定期交流、互相促进。重视案例剖析,以案例展示理念,以理念回归课堂,及时发现研究中的成功案例,并加以提炼、推广,再实践再提高,形成螺旋式提高深化的发展过程。

建立和完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校本教研内涵。课题研究是深化校本教研的重要措施。加强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培育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学校要不断强化科研带动的策略,积极组织教师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或成功的经验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做到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学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课题管理办法,关注课题研究过程性和实效性。要把课题研究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将研究过程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机整合,协同运作,将研究成果进行校本化加工,进而推广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提高学校实施和建设课程的能力。

建立专业引领制度,努力提升校本教研水平。各县(市、区)教研机构要努力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举办一些层次较高的学术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本地区教师讲学,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加自觉。各校要定期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到学校指导、参与学校教研工作,以提高校本研究水平,避免校本研究囿于同水复。同时学校要适时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听取专业人员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学习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教研人员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学校校本教研,有的放矢地提供现场指导,使教研工作植根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

建立多元的教师评价制度,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各县(市、区)教研机构和各类学校都要立足于教师未来的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制度。评价工作要面向全体教师,面向教师的全面,体现公平、进取,注重过程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工作可采用教师个人提供信息和群体量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做到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互相评议、学生评价和管理者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要向教师反馈,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建议。学校要为每位教师建立业务档案,定期编制《教师专业成长手册》,记录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为多元评价积累资料。

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积极推广教学研究成果。认真落实市教研系统三项评比活动(指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和课堂教学评比),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和先进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评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学科教研组建设。学校应根据实际,定期开展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的平台。学校要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定期开展校级先进教研组、备课组评选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的活动。市教研室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和先进教研组长评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学科教研组建设。

五、明确责任,加强管理,为深化校本教研提供强有力保障

各县(市、区)教育局、课改领导小组要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落实专人负责校本教研的规划和实施。校本教研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教研室承担。教研部门要做好本地区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规划,并履行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组织、引领的新方式,制订适合本地的校本教研指导意见。

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将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校长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不断实现学校教研管理的制度创新,根据校本教研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和逐步完善相应制度,并通过配套措施加以落实,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第6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自我反思;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学中校本教研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校本教研既是一种组织文化,又是一种实践形式,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更多的中小学教师通过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成为名师。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提升自我。

一、校本教研

20世纪5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发明了行动研究法,将实验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半个多世纪以来,行动研究法也不断地得到完善和修正,根本目的在于明确教学研究会对实际教育过程产生怎样的效果,从而评价各种影响因素,对实践活动进行改进。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只有教育专家、学者和教授才会进行教学研究,而教师只要接受教学研究的成果,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了。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校本教研成为新课改的内化方向。也就是强调教师是研究者,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对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进行落实。传统的教育研究过于艰深,偏重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不紧密,难以真正改进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大量的教学一手资料,充分地了解了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和问题,能够通过行动研究将合适的情境教学理论构建出来,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

校本课程是行动研究的一种衍生,是行动研究的本土化模式,当前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形态。校本教研就是要以学校为基础进行教学研究,要将学校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将一线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针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来进行实践性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丰富理论、探索规律,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的特点在于其核心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以教师群体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在当今社会中,由于行业和工作的分化,每一个行业都具有特殊的规范、态度、技能和知识,我们称其为专业,例如教师、律师、医师等。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五个具体的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获得机会,能够参与专业成长活动;第二阶段,教师积极参与了专业成长活动;第三阶段,教师在专业成长活动中获益;第四阶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第五阶段,教师利用反思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专业成长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从而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一项专业化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实现专业成长。教师要将自己打造成为专业教育家,通过教育专业成长,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教师要突破“教书匠”的桎梏,成为教学的反思者、实践者和研究者。

三、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1.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通过校本教研,教师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否符合教学规律,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否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和探寻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特别是了解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效果,包括当前的效果和将来的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自行自觉地和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研究。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可以督促教师认真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对教育教学行为中的有益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使教师具备理性化、显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的专业知识难以模仿和言传,而是体现在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行为中,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总结、积累的结果。教师的学识修养、个人经历、生活环境、独特个性都会影响到其教育教学中的智慧、价值观、信念、洞察力、教学灵感和直觉。通过校本教研,可以使用实践经验总结、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方式,把这种隐性的知识和技能显性化。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应细化的专业知识进行转化,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教师可以充分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其进行自觉的理性化和显性化,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改进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师会对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习惯进行反思,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就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省,了解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以此为根据来矫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理性。通过校本教研,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本质、教师的社会职能、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地方的教育政策、国家的教育方针等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有意义的改革建议。

4.使教师走向教育自觉

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自觉地进行专业化成长,教师不仅可以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能改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职业价值,获得职业幸福感。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能够通过理念和方法,超越教育本能,获得理性上的升华。教师可以通过校本教研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和精神境界,进行自我成长、自主发展。校本教研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学校中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使教师内在的成长需求得到激发,从而学会自觉地研究、学习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

校本教研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连续的、全面的、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自觉地进行理论研究。校本教研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平台,使教师能够通过校本教研中的理论学习、同伴互助、教学反思、经验总结等活动来获得专业成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实践证明,我国中小学的校本教研遍地开花、成绩斐然,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惠闵.在传统的学校教研基础上发展校本教研[J].全球教育展望,2012(02).

第7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 研究意义 方法和模式 研究理念 改进

一、提出问题

什么是校本教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二、实施校本教研的意义

(一)校本教研是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开展以校本课程、校本培训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研,将有助于增强教研部门的服务意识,拓展服务空间,积极主动介入中观及宏观的问题研究,与校长和老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一起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诊断,共同制订立足于学校实际、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富有校本特色的中长期教科研计划,从而实现从微观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到中观学科课程研究及学校宏观办学特色研究的转变。

(二)符合哲学上的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避免等同化一概而论

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从校本教研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校本教研是从每个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教师为了改进教学,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目的。

(三)校本教研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其理论和实践都是一片处女地,特别有待学校一线教师和广大教研员去开拓,在这种开拓的过程中,教师会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教研员也需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因为在其中现成的经验、传统的做法必须要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探索新的理论,构建新的模式。

三、校本教研的方法和模式

校本教学研究不只是关注研究的结果,而且重视整个研究的过程,这与“行动研究”的精神是一致的。

行动研究法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准教育科研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四、校本教材的具体研发

我校的校本教材的具体研发是用了“四环节模式”:

(一)发现问题

由于我们的学校是职业学校,所以适合我们层次的学生使用的现成的教材很少,也不理想。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前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组织各学科都根据自己的情况统计已用教材,发现知识空白的部分。最后在多次研究之后确定了,在应用最广泛的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编写校本教材。

(二)组织团队

学校最后落实了研究人员的名单。领导只起监督作用,不参加编写。所有的编写人员都是一线的授课教师。向学生说明了编写教材的意图,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家长询问意见。结果家长非常支持这项活动。

(三)设计实施

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例如:计算机英语、机电英语和服装英语。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找到的好的内容上报上来,共同参与。观察面对的困难,即时解决问题。例如有些词汇在计算机英语里的含义与普通英语的含义不同,有些不能望文生义,是学生遇到的难点,也是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如:drive驱动、upload上传、download下载等。

(四)总结反思

经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最后完成了校本教材的编写。计算机英语的校本教材共分为十四个单元。编写组经过多次的讨论,研究,最后定稿,并交稿印刷。

五、我校校本教研的研究理念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学机制,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学习性的组织。

(一)分组形式

学科型教研组(备课组)与综合型教师研究小组(经挑选将有经验的教师组为一小组)相结合。

(二)教研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主题活动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以“教学反思(教后记)”“课例(个案)评析”“三课一条龙(听课、说课、评课)”“问题会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与教师对话”“课改沙龙”“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主要形式为教研形式。

六、校本教研的核心在于改进

(一)改进主体――教师

重视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为了督促在职教师的进修提高,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教育科研水平,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研究部门均提出制定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进修提高。

(二)改进主旋律――合作

“合作”或“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合作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参与各方长期的努力,共同承担责任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达到某种结果,它不光是共享信息,而是要带来改变,即同时关注过程和结果。

七、总结语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下转第115页)(上接第114页)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我们相信,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思想的指引下,校本教研实践是21世纪现代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人们对与其重要性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清晰,同时给予它应该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慧琦,胡兴宏主编.《学校教育科研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吴锦骡.《反思实践法初谈》《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2期.

第8篇

一、农村校本教研的分析:三个难题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在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具体开展中存在着三个突出的难题。

1.真实问题难发现

校本教研强调研究真实问题,亦即学校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而具体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农村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反思能力不高,很难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与外界沟通甚少。虽说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但投入偏少、资金短缺等问题造成许多农村中小学还不能配备电脑等设备,个别配备了的学校,也基本上不具备上网的条件。更有甚者,有的学校领导担心教师“不务正业”,硬性规定不准教师上网,从而使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很难获得。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数量受编制的影响而严重不足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如我区76处学区小学中有1/3的学校教师在10人以下,个别学校甚至只有6名教师。这就导致教师兼课现象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其他班务、校务工作,农村教师真可以说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哪里还有时间去回顾思考呢?

2.全员参与难实现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换句话讲,只有人人参与并不断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校本教研的目的。但在现实的农村校本教研活动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很不容易。原因除了农村一线教师的意识、习惯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组织上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活动的计划性差,组织教研活动都似完成紧急任务。在正式活动前,不进行周密的布置安排,也不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没有活动前足够时间的准备,就导致了出现如研讨课不知上什么课、主题研讨活动不知主题是什么等现象,从而导致教师在互动阶段无话可说;再加上互动研讨时不平等、不民主,要么是校长讲话大家听,要么就是已在活动前确定的主讲人或主备人一讲到底,这又导致广大教师有话难说。此外,在活动规模、具体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着人数过多、时间过短等不合理的问题。

3.激励措施难兑现

校本教研像其他学校工作一样也需要用管理来激励广大的教师,以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但现实中的许多农村校长过分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激励,披红带花送喜报的场面已很难见到,而物质激励又受限于办学经费的不足往往导致不能落实,这就使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此,作为活动组织者的农村中小学校长经常大发感慨:唉,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主动性真难啊!

二、农村校本教研的应对措施:三项机制

面对以上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三难”问题,我们尝试构建了引领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三项机制。

1.调研会诊――发现问题的机制

调研会诊就是由区教研室组织区域内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调研团队,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内对区域内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进行现场调研,除每次把调研情况与学校当场交流外,更重要的是在现场调研结束后,调研组成员坐下来,集中精力将调研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最终总结出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区教研室再专门召集由各校校长参加的会议,对问题进行通报说明,并要求各校将调研发现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回校后广泛发动学校教师围绕主问题来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不妨“对号入座”,查摆自己的不足之处;学校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将教师发现的问题予以收集整理,最终确定一个学期或学年校本教研要研究的问题。

调研会诊的实质是用问题来引发一线教师进行分析比较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示例,其目的就是引领教师从不疑向有疑转变。实践证明:这种机制有利于一线教师问题意识的增强和反思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欢迎。有位老教师曾感慨地讲:一石激起千层浪,调研会诊的主问题激活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从熟视无睹变为熟视有睹,从只顾拉车变为也要看路。

2.随机确定――人人参与的机制

针对全员参与难落实的问题,我们在活动的具体组织上构建了随机确定主讲或主备人的机制,放弃了原来的事前指定主讲人或主备人的做法。其具体操作要点是:提前将具体活动主题、程序及要求等向参与教师讲明白、讲周全,然后给教师以足够的时间围绕主题、要求去做准备,在人人都有较为充足准备的前提下,用抽签方式确定主备人或主讲人,接着再进行活动。这种机制让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承担着任务,从而很好地发挥了任务的驱动作用,无论是主讲人或主备人还是参与教师都在活动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而保证在互动交流中都有话可说。

在实行这种机制时,我们还注意了两点:一是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二是强调教研员、校长要以校本教研的研究者身份参与活动,民主平等地与广大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以上两点确保了参与教师有话“能”说,从而提高了同伴互助的效果。

3.召开年会――激励推进机制

第9篇

【关键词】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26-03

【作者简介】邹响太,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桥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56)校长,高级教师。

201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提出,各地要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学习、研究和交流。近年来,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乡村学校教研组形同虚设,教研走形式,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的教研活动;有些学校的教研活动赶时髦现象严重,研究的问题与实际相脱节,造成了“两张皮”。校本教研的功利化的趋向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课改进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笔者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解L地区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现象: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呈现的滞后状态

1.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丧失主体性。

从调查来看,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处于从属、次要的位置。多个学校关于校本教研的工作方案制定缺乏普通教师参与讨论和建议。校本教研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不能反映出教师的个人需要。许多校本教研在普通教师看来只是完成了学校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与自己发展没有太大关系。这种主体性丧失,必然导致乡村教师对于校本教研的抵触情绪,影响校本教研的活动效果。

2.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丢失主动性。

首先,推进策略影响乡村教师主动性发挥。许多乡村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未能系统阐述其教育价值,不能从理念角度加以引领,仅仅靠行政推动,采取强硬的措施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使得教师往往是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影响了创造性。其次,评价方式影响乡村教师主动性发挥。校本教研的考核评价方法简单,缺乏激励性和发展性,不能体现教师对校本教研专业追求,教师参与的热情因此就会被不断降温。另外,考核奖励方案不公平,使得教研成果被不公正分配和奖励,导致了一些教师积极性受挫,从而丧失了校本教研的主动性。

3.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迷失方向感。

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可具体化为“唤醒和维持教师的职业情感、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有些乡村教师由于对校本教研的教育价值缺乏充分认知,未能理解校本教研对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的意义,缺乏教科研的兴趣,从而丧失了方向感,参加活动被动应付。

4.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缺失成就感。

主观上,有的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急功近利,不能持之以恒,参与了许多研究,往往是无功而返。有的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不能聚焦于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好大喜功,不能脚踏实地开展研究,很难收获研究的果实。客观上,农村教师由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所研究的问题常常观点陈旧没有新意,很难获得同行的认同。加之针对乡村教师研究成果的专项评估和奖励比较少,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很难体验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广大农村教师就丧失了成就感。

二、原因:乡村学校在校本教研中的管理缺位

1.对校本教研的认知缺失,行动不积极。

从调查来看,部分乡村学校的管理层不能充分认识校本教研对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能充分了解校本教研的丰富内涵、核心内容和活动形式。

有的乡村学校存在功能主义观点,认为“教学水平的高低不是研究出来的”,导致重教学绩效轻教研成果,出现“教而不研”现象。有的乡村学校存在形式主义,导致校本教研流于形式,出现“研无实效”现象。这种对校本教研价值的认知缺失导致了实施校本教研的行动不够积极。有的乡村学校校本教研是只停留在纸上,显示在计划总结上;有的是应景式实施,上级部门检查就开展做做样子;有的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定时定地点一起拉家常;有的l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常常被临时工作替代。

2.校本教研的方案宽泛,落实不到位。

有些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方案笼统宽泛,没有体现校本研究的本质特征。不同的学科制定的校本教研的活动原则、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应该区别对待。即使同一个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学生特点也是应该有所侧重有所不同。而调查中,有的乡村学校制定校本教研方案没有基于校情、学情、生情和学科特点而有区别的开展,整齐划一搞一刀切。

另外,不同的校本教研模式在方案制定中也没有得到区别对待,没有进行必要策略说明。这种宽泛的规划或方案,很难落到实处,必然导致活动的形式化、表面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校本教研的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调查发现,相当多的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形式非常单一,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分年级的备课组活动和按学科的教研组活动。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校本教研的提法,直接按照学校教研工作进行计划安排。其活动的内容也仅局限于集体备课活动,局限于校内公开课听课和评课,局限于开学初交流教学计划、学期末上交教学总结等。

三、行动:促进乡村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

1.以人为本,确立教师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

乡村教师应当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怀着发展个人职业素养和共同需求积极参与各种校本教研活动,这种参与不是源于学校管理者的行政干预,而是源于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自主需求,源于教师充分表达自我的意识以及教师开展相互对话以达成理解、形成共识的自我愿望。

因此,学校在组织管理校本教研中牢固树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一要转变观念,重新审视校本教研的功能,其主要功能是变革教师的职业意识、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唤醒和维持教师的职业情感,通过合作、指导、学习和研究实现共同成长。二要转变职能,学校对于校本教研的管理主要是服务保障、价值引领和促进合作,促进校本教研的各种活动成为教师追求职业发展的平台,促进校本教研的核心功能从“组织管理”向“教师发展”回归。

2.创新机制,促进教师校本教研的主动作为。

一是建立考核机制,为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的教师压担子,明确量化校本教研目标任务;二是建立培训机制,为缺乏专业发展目标的教师指路子,指导他们制定活动计划、树立发展目标;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为缺乏专业发展引导的教师做样子,用身边人身边事树立专业发展的榜样;四是建立保障机制,为缺乏专业发展机会的教师搭台子,开展各种校本教研的专业评比,让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展示机会、获得成就感。

因此,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形式要由单一形式向多元化转变,在教研组常规活动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的过程要由闭门造车向开放兼容转化,校本教研的活动推向校际合作和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校本教研的主体要由单打独斗向共同提高转化,开展教师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教学和合作研究,促进共同发展;校本教研的实施要由行政推动向价值引领转化,由被动式接受向主动式探究转变。

3.分类指导,引领教师校本教研的发展方向。

乡村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让广大乡村教师认识到校本教研的本质特征是主体性、互动性和生成性,让广大乡村教师明确校本教研的任务,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让广大乡村教师理解校本教研的目标是相互学习、协同研究、共同发展。为此,乡村学校要加强校本教研的分类指导。

一是加强以学科教研为类别的指导。乡村学校应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校本教研分别加以指导,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盲点,指导教师甄别问题、收集资料、展开研究、形成反思。

二是加强以教研内容为类别的指导。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提供不同的策略和技术支持,促进乡村教师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和教育能力。

三是加强以教研载体为类别的指导。乡村学校要对不同的活动载体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保证顺利开展活动,并不断提高研究效果。

4.以“合作”为本,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共同提高。

校本教研的成效并不在于出现多少个学术骨干与带头人,而关键在于多数教师的状态,在于整体水平和教研氛围,形成“多元、合作、交流、分享”的教研文化,成就大多数,才能充分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一是开展合作性教学。合作备课,有助于教师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充分发挥资源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鞭策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上趋向专业化成长。

二是合作磨课。一起提前研读教材,查阅资料、设计思路、撰写教案,最终能达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相互启发,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三是合作授课。教师与资深教师之间师徒合作,基于“同课异构”进行研讨磨课、示范教学、课堂观察、教学反思,以此促进彼此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高。

四是合作研究。多位教师开展备课、磨课、评课、学术沙龙、同课异构等专题研修,共同开展课题研修,这样的共同研究内容具体、过程可控、结果可用。

四、思考:落实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责任主体

1.乡村学校校长是乡村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

首先,乡村学校的校长主导校本研修的决策。校长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学校的校本研修作出恰当、清晰的决策。其次,乡村学校的校长主导校本研修的行动。校长要和乡村教师一起修订研修计划、确定研修形式、认定研修内容,形成研修机制,建立研修网络,考核研修目标。

另外,校长要创设一个有助于乡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内外环境,通过协调关系,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模式创新,拓展研修空间,促进协作帮扶,为校本教研构筑一个系统的、动态的、人文的教育生态环境。

2.县区学科教研员是乡村校本研修的指导者。

教研员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学校、不同的发展层次,设计出不同的教研培训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科学评价农村学校的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竞赛课开展效果,提出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促进农村教师对教与研的理性思考。

3.区域学科骨干教师是乡村校本教研的重要他人。

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成功经验反哺教育,对乡村同行进行示范引领。

第10篇

1.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普通高中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它需要我们科学地审视和研究,提出正确的对策和措施。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

2.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可以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设一支融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新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3.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提高实施新课程水平的有效形式。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探索解决当前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促进学校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的建立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形成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和校园文化。

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目标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要以学校为基地,以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我省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1.建立省级普通高中校本教研“样本校”。结合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的建设,建立首批校本教研样本校,通过总结经验和协作学习,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所有普通高中全面推开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

2.探索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要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滚动发展。采取问题解决、课题引领、联片教研、校际教研、案例研究、课例研究、师徒合作、论坛沙龙、微格研究等校本研修的行动研究模式,逐步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①建立学校领导管理并参与的校本教研制度。学校管理者要成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立足本校实际,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需的经费投入,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创造条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②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等原则,充分利用“天网、地网、人网”优质培训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制度,提高教师学习、培训的实效性。

③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通过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多种形式,形成交流、对话、沟通、协作的氛围,使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建立起积极的合作关系,共享经验与成功。

④建立、完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学研究的基地。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增强学校教研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要从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具体内容上加强管理,实施切实可行的校本研究的课题管理办法,将课题研究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增强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⑤要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教学成果及教育科研奖励制度等,结合实际,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

⑥建立典型引路、城乡互动、强弱携手、区域联动、校际连片、整体推进的教研制度。针对地区、学校在课改中存在的区域间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区域性合作研究的方式,实现优质资源的扩大,经验共享,以优补弱,共同进步,促进课改均衡发展

3.建设研究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省、市县两级学科中心教研组,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课例研讨、问题会诊、案例分析、说课评课、个别指导、教材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做到教、学、研一体化,建设一支能将教学、教研融为一体的新型的普通高中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探索构建校本教研评价体系。各级教育部门要研制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机制和评估办法,并把校本教研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用政策推动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三、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保障措施

1.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规划、协调、经费保障、教师培训、过程监控以及资源统筹和督导评估等方面的组织、指导和管理作用,并在经费、政策、资源、专业支持等方面向农牧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定期研究、指导和解决校本教研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2.各级教研部门和高校专业机构要积极承担应有的专业支持和引领职能,发挥服务、指导、研究和评估作用。要定期举办“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研修活动”,对普通高中学校的管理者、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推广培养骨干力量。要灵活运用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结对教研、网络教研等形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信息优势,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为一线教师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促成学习共同体的建成。

3.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成立“校本教研工作小组”,建立校本教研管理和激励制度,引导和保护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真正落实。

第11篇

推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是推进新课程的需要。只有立足学校、立足实践,围绕课改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采取校本化的研究方式,利用校本研究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各种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才能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

其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校本教研无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由于教师肩负着主体的责任,笃行着行动和反思的方式,实践着捕捉问题、设置课题、开展研究、形成解决方案、应用教研成果等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必然会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和素质提高,使教师的校本专业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

第三,是优化教研方式的需要。过去教研工作方式较多地采用自上而下式,注重上导下行、单向传递信息,基层学校教研工作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成果难以得到充分地表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自下而上的教研方式,教研员降低工作重心,与学校和教师合作共建,使教研问题的发生和教研实施的载体都深深根植于基层学校,这将使教研工作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

二、校本教研制度的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之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淡化教研部门工作;

认识误区之二:以学校为基地=不要区域性教研活动;

认识误区之三:以教师为主体=教研员可有可无。

笔者关于这几个认识误区的基本观点是:

1.教研部门是以校为本教研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离不开教研部门的参与和指导;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下,教研部门的工作任务更多、工作职责更重;教研部门在建立和推行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工作中,应该也必须提高对校本教研的引领度和贡献率。

2.区域教研活动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合理延伸与必要补充;区域教研活动必须基于校本教研的经验和成果;区域教研活动必须以各校在新课程推进中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为主题;区域教研活动必须依托基层学校,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实践中研究和交流;区域教研活动必须充分整合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和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

3.教研员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和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中的“特种兵”;教研员及其肩负的专业引领工作职责是推进校本教研制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员专业引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对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研员应与教师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共同体和平等互助的发展共同体。

由此,我们要把上述认识误区的三个等式改写成不等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不等于淡化教研部门工作,而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推行中重要的专业引领作用;以学校为基地不等于不要区域性教研活动,而要使区域性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机整合、相得益彰;以教师为主体不等于教研员可有可无,而要使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与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合作共建。

职责新解:

发展“研究指导服务”的内涵

一、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职责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教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指导、服务三项职责,从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视角去审视,这三项职责的内涵都有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首先要充分研究。研究的着眼点要放在课改推进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和影响全局的关键环节上;研究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需要;研究的方法要侧重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的过程要紧密结合课改的实施过程;研究的空间要基于校本、基于教学实践;研究的主体要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平等合作、互补共建。

其次要有效指导。指导的基点要放在广大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依据新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行为上;指导的依据是上级相关精神、基层课改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包括教学改革方案、有效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案例等);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教学行为的创新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上;指导应采取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式,包括现场研讨、案例评析、互动评课、专题咨询等,多种指导方式可因目标、内容、对象的不同综合交叉运用;指导的过程尤其应强调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在对话和互动中达成共识、相互促进、合作提高。

第三要真诚服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改的不断深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在于为教师传递最新颖和最急需的课改信息、为教师搭建展现才能和加速成长的良好舞台、为教师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的咨询服务、为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服务的核心要务,在于帮助学校逐步建立起校本教研的良好制度和有效机制。

在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三方面职能中,研究是教研部门的中心任务,是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研究的成果进行指导和服务,要加强对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新课改中教研职能的有机整体。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员角色定位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课改理念的宣传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对课改精神、对教学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良好的积淀,在教研会上或深入学校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地作专题讲座和理论辅导,发挥教研员的理论引领作用。

二是教学现场的咨询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对课改实施、对教学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清晰的认识,能够在深入学校教研过程中,围绕学校和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遇到的问题,现场给予咨询和指导,发挥教研员的教学导向作用。

三是研究创新的合作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在新课改中,具有与教师平等对话、合作共建的伙伴关系,具有开发教师潜能、激励教师创新的工作意识和行为习惯,善于发现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闪光点和经验,并与教师一起总结、合作研究,发挥教研员的骨干带动作用。

四是推广成果的组织者角色。教研员必须认真了解和准确把握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改革成果,并作以文本化、操作化的加工,进而通过教研活动组织推广成果,把局部研究探索的成果变成推动课改大面积工作的共同财富,发挥教研员的成果引领作用。

思路设计:

创新教研工作的原则与策略

一、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工作原则

1.推进课程改革的需求之处就是教研工作的任务所在。教研工作必须侧重在课程改革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学习消化新课标、推进综合课、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注重评价改革、指导农村课改、增强德育实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转变学习方式等,并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教研工作的贡献率。

2.基层教师所喜欢的教研方式就是教研员工作的必然选择。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了解基层学校、广大教师对教研员工作方式的意见和要求,并作为重要的依据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活动方式上,由赛课评优为主线变为课题带动、成果推广为主线;在指导方式上,由经验型指导变为科研型指导;在交流方式上,由“我说你听”变为“双向互动”,讲求“研教相长”。逐步打破学科间的封闭状态,由单一学科的孤立研究转变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3.努力促使教研员的学习提高成为积极的自主行为。教研部门应重视教研队伍建设,制订队伍建设规划和教研员培训制度,并通过送出培训、外出考察、岗位练兵、教研实践反思及提高学历层次等措施,使教研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明显提高。尤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教研员的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深入实践、加速专业发展,成为内在的需求、自觉的行为和基本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工作策略

1.研究教研工作规律,解析专业引领内涵。专业引领是指由专业人员、运用专业知识、采用专业化的方式引导和带领服务对象开展工作的一种概括描述。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对教研员引导和带领教师,围绕课改需求、基于学校实践,采取平等、合作、共建的方式完成校本教研任务具体行为的一种集中概括。专业引领是教研员参与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是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支持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教研员专业引领的工作过程中,尤其强调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虚心向一线教师学习,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要善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他们心情舒畅、亲密无间地合作与交流,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引领行为的亲和力与有效性。

2.深入学校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供现场指导。教研员必须深入到课改一线、深入到课堂教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去,向广大教师加以宣传和普及,发挥成果的引领作用。教研员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在具体情境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组织并开展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第12篇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创校本教研新局面

1。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基本要义。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校际校内教育教学研究。

2。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重大作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课堂教与学方式改革与变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正确认识当前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校本教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校本教研的定位不准,校本教研的实效不高等。

二、深化校本教研,提高教研专业品位

4。学校是校本教学研究的基地。要把校本教研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研究的问题应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长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把校本教研融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要深入研究校本教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对校本教研的经费投入,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提供保证,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要走进课堂,参与教研,组织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检查、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管理。

6。教务处、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的执行部门。根据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总体规划,提出各学科校本教研的课题;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制定实施校本教研配套的制度和评估方案;针对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讨课题小型化,形式多样化,成果实用化的校本研究模式;积极督促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检查计划和制度执行情况,考核评价教研组、备课组工作。

7。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要把校本教研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通过校本教研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8。充分发挥教科研部门在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作用。教科研部门要积极承担应有的专业支持和引领职能,切实承担起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服务、指导、研究和评估;要认真研究校本教研工作的策略和经验,为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提供理论和专业支持;要积极组织、协调区域间、校际间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成学习、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9。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带头作用。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通过个别辅导,随堂听课指导,开设示范课,展示研究成果等活动,带领广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起到带头和辐射作用。

三、创新校本教研,提升教科研工作水平

10。校本教研要立足解决学校内部教育教学问题,要采用问题征集——问题研究——行动解决——反思结果的模式。要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校本教研长效运行机制;要根据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确立调研专题,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科研部门特别要深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滞后的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帮助学校制定改进措施。

11。建立培训与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机制。各学校要将校本培训与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结合起来。要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并搭建展示专业成长的舞台,使各层次教师均获得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提高。要积极主动邀请专业教科研人员参与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2。积极探索教科研的校本化途径。把教育科研课题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建立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各学校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并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特点与发展阶段,选择并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多元的校本教科研形式,切实提高教科研质量。

13。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研究和引领。教科研部门要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切实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用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通过教学设计、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片段教学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体现思学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建设校本课程和教学文化的路径和方法。

14。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充分认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不平衡性,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校本研究活动,实现资源共享;要积极倡导学校之间、教师群体之间的对话交流,逐步形成充满活力与合作共进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四、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

15。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管理作用。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管理、研究、指导、服务职能,为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研究制定促进校本教研广泛建设和深入实施的政策;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估和奖励机制,在经费、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和切实保障。要针对本地区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改进的意见。

16。充分发挥各级教科研机构的枢纽作用。要建立健全市、县、片区、学校四级教研网络,形成以市教科所为中心、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学校为基地、教研片区为纽带的教研新机制。

17。切实加强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教研执行部门的建设和管理,落实责任目标,形成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处、教研室为管理中枢,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

18。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各县(市、区)和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规章制度。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督促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