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

时间:2022-11-25 19:4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音乐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音乐教育

第1篇

幼儿的早期教育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设置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要根据纲要内容指导实践活动。从教育的目标设置上来看,更加强调幼儿要感受艺术中的美,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注重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强调幼儿自身的参与性以及情感的陶冶。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设置也随目标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例如,新增了指挥、多声部朗诵及身体跟随多声部的音乐运动。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幼儿早期音乐教育目标设置合理,教育内容丰富,较比之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步,总体来说还算乐观。但是,在幼儿园的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音乐设备的闲置

目前,在一些幼儿园里,钢琴设备只是摆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钢琴的次数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其他的音乐器材。幼儿园提供的这些音乐器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二)课堂教学死板

课堂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一般程式化的教学可以应用在逻辑思维比较缜密的学科中,而音乐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教育活动是幼儿通过亲自参与其中来感受音乐的魅力,可以通过唱、跳、打击乐器等来理解美、感受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不能只是按部就班,更应该以指导者的身份来启发幼儿,使幼儿通过不断的实践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重知识,轻能力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机械地完成任务,把教材中的儿歌教给幼儿,只注重数量,满足于幼儿学会儿歌;有的教师只是放一些歌曲,让幼儿唱唱跳跳就结束了活动,没有挖掘到音乐教育所能发挥的更深层次的作用。教师只是强调幼儿的歌唱水平,却忽视了对音乐本身内容的理解,阻碍了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四)教材的使用缺少灵活性

幼儿园音乐教材的内容编排有一定的科学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作为参考。但是,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与地区文化的不同,所有地方都采用统一的教材就缺乏灵活性,没有考虑到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脱离幼儿生活的实际,缺乏生机。

二、幼儿早期音乐教育培养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音乐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应处处渗透着音乐教育,而不是仅局限于音乐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音乐教育形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享受氛围,让幼儿在充满人文色彩的环境中感受音乐,使幼儿的音乐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丰富幼儿的音乐知识,比如,通过散步、劳动、讲故事、做游戏等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从活动中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在音乐中欢快地舞蹈,从而感受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二)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欲望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讲,一切事物都显得比较陌生,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手段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使其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地激发幼儿去感受音乐的美。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要选择节奏欢快、曲调优美、朗朗上口的音乐,歌曲的内容应生动活泼,易于幼儿理解。还可以挑一些简单易学的舞蹈,让幼儿有节奏地跟随音乐翩翩起舞。另外,还可以让幼儿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例如,观看音乐类节目,组织举办音乐节,让幼儿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欲望,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三)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运用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语言吸引幼儿的关注,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要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合本地区幼儿音乐发展的方式,教幼儿唱本民族的歌曲,跳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教学活动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集中教育,也可以分小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幼儿的自身发展特点,听、唱、跳相结合,更加丰富多彩地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

(四)争取家长的配合

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全面发展;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85-01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基础,同时又兼跨音乐美学、

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幼儿音乐教

是人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如何做好幼儿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良好环境,让孩子“静听”

保持宽松自然的情绪,拥有独立安静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倾听”环境。在每次倾听活动之前,首先要关注的是每个幼儿情绪状态,大致了解幼儿的情绪后,先请幼儿稍稍休息,可以用语言暗示他们:“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去想,休息一会”,让他们保持基本情绪稳定,保持心平气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能有比较宽松的心境去倾听,然后,请幼儿一同整理活动空间,将室内空间尽量腾空,所有课桌椅移到走廊,并关上门窗,防止外来干扰,并提供人手一块小座垫,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个人活动空间,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请小朋友找个宽敞的地方,用自己觉得坐的舒服的姿势,坐好”,其间,关注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尽量避免相互影响,让幼儿保持平静的心态进行倾听活动。

二、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

三、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景

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先提出若干问题,这样可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有事可做,避免幼儿分心。这些问题必须有价值,并有一定难度。记得有一次听到一位老师上的课,她给幼儿们听《野蜂飞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仔细听听乐曲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动物,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结果有个幼儿说出了这样的答案:“一只小兔在拼命逃,一只大灰狼在后面紧紧地追它”。当时老师表扬了这个幼儿:想象力真丰富。这个幼儿的音乐感觉很敏锐,虽然他的答案与乐曲原来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说的故事是由他所体会到的紧张、急切的心情所致,“不停地追与逃”不正是乐曲连贯、急促地旋律特点吗?如果能由此进一步地提问:“小兔子在逃跑时心情是怎么样的?”就能立刻引发出幼儿的共鸣。

四、激发幼儿兴趣,进行趣味性的唱歌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歌,我认为首先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唱歌的兴趣和欲望。通过歌唱教学的探索实践活动,我发现培养幼儿对唱歌活动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要逐步引导幼儿从乐听—爱唱—会唱,才能唱好歌曲。唱歌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要形式多样,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我们会用唱歌的方式互相问好,有时让幼儿跳一段律动,有时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节奏,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蚂蚁搬豆”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一个幼儿当扮演大蚂蚁,另一部分幼扮演小蚂蚁,配上道具“大豆”,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此种歌唱方法。

五、适当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幼儿情绪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教学 审美快乐

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幼儿教育中需要更多地投入情感,按照幼儿教育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在教学中创新教学的模式,并灵活运用,让幼儿从音乐教育中感受到美与快乐。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和理论知识,在下文中具体探讨了如果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使音乐融入幼儿的生活

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创造美的能力。而创造音乐美,首先就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小朋友们对音乐感兴趣,乐意去学习音乐知识a等、

众所周知,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借助幼儿无意识记忆比较强的特点,从小给小朋友们传授一些音乐元素,一些比较好的音乐元素,营造轻松活泼的生活环境。比如在开展日常活动时,在小朋友们做游戏时,可以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播放不同的音乐,营造出良好的压力。在早上小朋友们入院时,也可以播放一些音乐;在中午小朋友们休息时,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小朋友们在安静的环境中,伴随着音乐的美好坠入梦乡,提高休息的质量。[1]

二、引入音乐剧教学模式

小朋友的天性是活泼爱动,这是众所周知的,热衷于影视剧、动画片的主题曲。所以,在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引入音乐剧角色训练模式,训练小朋友的角色意识。当前,音乐剧在我国内地很流行,如果能在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中引入音乐剧,这肯定有助于小朋友们更好的对人物、歌曲等进行有益的情感体验。

音乐剧也被称称之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歌唱、对白、表演和舞蹈等多种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所以笔者认为,音乐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小朋友多样性的需求。幼儿教师可自主创设情境、角色、台词、表演和歌唱等,让天赋异禀的小朋友找到各自喜欢的扮演的角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舞台表演。

音乐剧角色训练模式以音乐和剧本为规定的情境,是一种综合特别强的音乐教育训练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提高小朋友的表现能力,包括小朋友的思维、感受和行为能力。

为更好发挥小朋友的想象,拓展其想象空间,培养小朋友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儿教师需要选定音乐剧的歌曲、歌词,设定音乐剧情境。为防止纯粹的模仿的出现,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提高对白的趣味性,还原歌唱本社所可以带给小朋友的快乐与美好,使其在完成舞台表演后,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做成一件情,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在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中,音乐剧角色训练模式的推行,也需要遵循这个原则。比如《白雪公主》这个音乐剧。幼儿教师可先把白雪公主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然后让小朋友复述白雪公主的故事;其次,在课堂上播放背景音乐,给小朋友们讲解整个故事;接着可以让小朋友们饰演《白雪公主》中的不同角色,让小朋友们按照《白雪公主》的故事情节,把白雪公主的遭遇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2]

三、家庭与幼儿园有效合作

对小朋友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进行,也需要家庭的参与,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小朋友的父母更了解小朋友的特点,这样便可以因势利导,按照小朋友的喜好对小朋友进行音乐教育。而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父母首先要营造出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比如在平时播放小朋友喜欢听的音乐,在播放时给小朋友讲述小朋友的内涵以及其中蕴含的意义,结合一定的小故事,提高小朋友对阴雨的理解能力;

第二,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平时多听音乐,有益于身心的音乐,比如下班之后可听一些轻音乐,对于放松心情有很好的效果,久而久之,这种方式便会对小朋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小朋友形成优秀的音乐习惯提供帮助。

第三,充分发挥小朋友的个性和天赋,让小朋友自主选择喜欢的音乐,通过弹奏各种乐器,提高对各种乐器的认识等。

总而言之,及时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小朋友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受快乐的能力。

结语:

对幼儿园小朋友来说,培养其音乐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必须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入手,从细节入手,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小朋友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时结合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小朋友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美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孙玲玲,刘丹丹,朴爱明.审美与快乐的幼儿园音乐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3)

第4篇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档案袋

我们发现,档案袋评价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克服传统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单一化、偏重评价的鉴定功能、偏重量化评价、重幼儿认知发展评价轻幼儿情感和社会性评价等局限性。将它运用到幼儿音乐教育里,能让教师、家长和管理者看到幼儿在音乐方面的努力和进步,进而不断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幼儿音乐教育档案袋评价的优势

1、档案袋评价可以为幼儿园选择音乐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音乐活动中不是盲目的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仅仅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选择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不应局限于幼儿园所规定的“教材”,而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幼儿音乐教材,制定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计划。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持续的关注追踪及记录,描绘出每个幼儿的音乐发展情况,更好地拟定幼儿具体发展状况的教育计划,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成长。

2、档案袋评价可以提醒教师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幼儿音乐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和个性特点,幼儿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年龄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在音乐能力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从而造成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的不同。档案袋评价的研究是长期持续的,这样可以反映出不同幼儿在音乐方面各自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的音乐能力水平开展音乐活动。这样既能体现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共同状况,又能不断促进个别幼儿的发展。

3、档案袋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状况。档案袋评价为教师提供了幼儿随着时间发生的发展变化的信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收集幼儿在音乐方面发展的各种资料和对幼儿个体进行的评价,可以明显的反映出幼儿的发展情况,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幼儿在不同时期音乐能力发展的状况。在创建和收集幼儿档案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的个体特征、思维特点、所取得的成就、能力以及弱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档案袋的整个创建过程和评价过程,能够熟知每一个孩子,认识到并培养起自己对他们的爱。

4、档案袋评价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发展、认识幼儿教育、建立经常性的家园联系。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在家庭中的音乐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更好的促进幼儿特别是有音乐天赋的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家长需要了解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状况。档案袋评价的出现解决了家长的需求,为家长如何更好的指导孩子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家长可以通过幼儿音乐教育档案袋评价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对幼儿进行指导,努力为幼儿创造高质量的音乐环境,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音乐活动。

幼儿音乐教育档案袋评价的实效性

1、选择幼儿音乐教育档案袋评价的研究对象。档案袋评价需要一个长期且连贯的观察及追踪过程才能显现出它独特的教育优势,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及现实的局限性,我们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班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抽样法选择出具有典型特点的十名幼儿(其中,男孩女孩各五名)进行长达三年的持续的追踪观察并做出及时有效的记录。在这个过程中,会视具体情况减少被观察对象的数量(不少于六名幼儿),直至确定出准确固定的观察对象。

2、确定幼儿音乐教育档案袋评价的维度。通过对幼儿音乐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我们大体上确定了音乐认知、审美情感和社会性三个评价维度。具体到细致的层面,我们对幼儿音乐认知方面的评价主要以相关的音乐测量为主,另外根据目前幼儿园主要是从歌唱活动、音乐律动、打击乐活动和音乐欣赏这几个方面来设置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我们会对幼儿在这些音乐活动中的表现直接进行观察和评价。

其中,一些比较外在的直观的表现和能力在短时间内就能较容易的开展评价。如在歌唱活动中,幼儿唱歌的咬字和吐字清晰度,教师能较容易的进行听辨对比继而作出快速的评价。而那些内在的隐藏的能力则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追踪、观察和记录。如在审美情感中,能够根据音乐的情绪情感展开想象,会给教师的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长期的追踪和观察,熟知被观察对象的性格特点和个体发展能力后,才能作出有效客观的评价。

3、幼儿音乐教育档案袋评价的效果。通过观察和对比,我们最终选定了六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同步课堂追踪后,我们欣喜的发现每名幼儿的音乐素养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以个案A为例,个案A在音乐活动中注意力相对集中,学习也比较专心,对音乐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通常情况下都不会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并且对音乐的节奏、节拍掌握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选用适合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因材施教,经常为个案A提供在大家面前表演的机会,注意幼儿对音乐节奏节拍的掌握,并且会穿插这样的练习。在家长工作方面,教师积极把A在幼儿园音乐方面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提示家长回家后也多通过一些亲子音乐游戏训练幼儿的胆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经过一个阶段的强化训练后,个案A相对以前较积极的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手舞足蹈放声歌唱,心情比较愉悦,性格也阳光开朗了不少。

除了设计灵活多样有趣的教学活动,因材施教和家园合作之外,教师还会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音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晨间活动、课间活动、餐前餐后等为幼儿播放音乐,有时也会复习学习过的歌曲、律动、音乐欣赏等,让音乐成为班里孩子的必需品。这些无不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

以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契机的中国新一轮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以关注幼儿的生活,对幼儿充满人文关怀,赋予幼儿教育以生命意义为改革的要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教育要求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就要求幼儿艺术教育要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陈鹤琴先生就提出“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音乐要与儿童的生活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我们要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陈鹤琴先生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是指要使音乐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把富于音乐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使音乐教育方式变成幼儿积极参与并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1]幼儿园音乐教育怎样生活化呢?本文将从以下两大方面讨论其实施途径: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教育内容

1.自然生活中的音乐教育内容。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肯定了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给我们人类展示了丰富的审美内容: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山水林泉、风花雾月,鸟语花香等一直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声音是自然美的构成要素之一,它直接涉及自然事物的运动形式,展现为千鸣百啭的美的世界。

2.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来自生活,是将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现象和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除了自然界之外,家庭日常生活中也都充满着各种音响:刷牙的声音,洗脸的声音,擦桌子的声音,洗菜、切菜、炒菜的声音;油炸食品的声音;各种炊具、食具相互碰击的声音;鼓风机、排风扇的声音;夏天席子的声音;整理床铺的声音;风吹动窗帘的声音;轻轻走路、讲话的声音以及家里或在外面听到的各种动物的声音和马路上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这些音乐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环境中,都是幼儿音乐倾听的对象,在这些音响中,有的声音节奏感非常强,是幼儿进行节奏练习的最好资源,老师们应充分挖掘幼儿一日生活中可以利用的音乐教育资源,引导他们仔细聆听,分辨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及不同的音色等,并进行适当的模仿,丰富幼儿对声音的各种感性经验,培养他们对音乐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细腻的表达能力。

3.地域文化生活中的音乐教育内容。儿童的生活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一个地域所特有的风俗民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获得了对某一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认同感的文化人、社会人,同时也获得了健康成长的文化根基,使其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能保持自身特色,不被淹没,并在交流对话中能吸收借鉴其他文化,进而不断传承、创新与发展自身文化。”[2] 幼儿从小生活在地域文化氛围中,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地域文化环境,开发适合幼儿发展的地域文化音乐特色课程。

二、选择幼儿喜爱的生活化音乐教育组织方式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具有“前审美”性、假想性、自发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幼儿喜爱的生活化音乐教育组织方式在这里是指让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以幼儿喜爱的游戏方式存在,是将游戏融入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去除音乐教育中干瘪的,枯燥的、理性的说教,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建立在幼儿爱游戏、好嬉戏的天性需求和发展特点之上的。音乐与游戏,在幼儿生命初期,本是一体的,最初的生命律动蕴含着舞蹈的萌芽,幼儿的音乐创作本就是他们的游戏。因此,幼儿喜爱的生活化音乐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猜谜语。猜谜语是幼儿酷爱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谜语本身形象生动,而且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完全符合了幼儿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鲜感,好奇心强,以及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心理。很多适合幼儿园孩子的谜语本身就是以诗歌、歌谣或儿歌的形式出现,它节奏感强,如“稀奇,稀奇,真稀奇,鼻子拿来当马骑”、“千根线,万根线,落在水里就不见”等。以猜谜语方式进行教学,幼儿会感觉很新鲜,印象也会十分深刻。幼儿教师应精选一些谜语与音乐结合起来,既可激起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中音、形、意美的感受。

2.编故事。幼儿对故事有一种天生的痴迷,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通过故事的情节、人物角色的分配来承载音乐教学内容,便于幼儿理解音乐。

3.角色扮演。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角色扮演是幼儿用动作、表情、语调和服饰等扮演自己所熟悉和理解的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在动情的音乐表达中深刻地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学习和提升相应的音乐技能的一种活动方式。在幼儿园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都是以动物、植物、人物等角色为主题的,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作品的形象,我们可以在音乐教学活动设计时加入一些角色扮演,让幼儿体会每个角色的情感,产生对学习歌曲和音乐欣赏的浓厚兴趣。

4.“乐”中画。在我们生活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画面”都是音乐的素材,看到了那幅画,会使人联想到可能的声响,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应充分用这些“画面”来引导幼儿联想音乐,创作音乐。“乐”中画就是让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把头脑中的遐想表现在绘画作品上,以提高幼儿音乐欣赏兴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幼儿大胆想象,乐于创造表现,增强幼儿对乐曲的鉴赏力的一种活动方式。

从生命诞生之日起,人就生活在世界上,处在与世界的交往之中,生活历程本身就是生命活动的过程。生命之初,幼儿对追求未知世界的一切充满了激情,对周围声音的敏感是他们音乐的体会。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理念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关注幼儿的生命价值。让音乐教育生活化,让生活化音乐进入幼儿世界,让幼儿享受音乐的无穷乐趣,最终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

在幼儿音乐中开展生活化教育,教师一定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的实际出发,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开展幼儿生活化音乐教育,有效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的音乐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幼儿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其能够紧紧地围绕生活,注重艺术活动和生活的联系,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塑造健全的人格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幼儿更好更快地进步与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使幼儿的音乐教育更具生活的色彩与意义,使自身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在生活化的教育当中得到不断的挖掘,推动幼儿健康全面地进步与发展。为此,在开展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每个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对所学音乐的表现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的认识,因此在尊重幼儿表现的同时适时地给予幼儿肯定与表扬。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幼儿不仅对各种各样的物品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又具有好动的鲜明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与实际生活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既能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小碗在唱歌》《神气的小鼓手》等音乐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敲打他们在实际生活当中接触的物品,让幼儿了解到不同的物品被敲打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可以让幼儿认识更多生活中的物品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到其实生活中还蕴藏着更多更美妙的声音。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材

幼儿是教学中的主体,而为了更大限度地调动教学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最主要的就是其教材能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材,使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让幼儿感觉更加亲切。例如,在学习《小兔子乖乖》《假如你是一只小兔》等歌曲时,有的幼儿喜欢其他的小动物,这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自行创编歌词,然后组织幼儿在大家面前进行表演。这样不仅有效保持了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深度挖掘教材蕴涵的教学思想

教师在组织幼儿学习一首歌曲时,不要仅仅只是对一首歌曲进行欣赏,还应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加工,使教材中所蕴涵的教学思想得到深度挖掘,让幼儿体会到更多,学习到更多,从而成长更快。例如,学习感受《摇篮曲》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开展母爱教育,让幼儿更深刻地感知到父母的爱,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辛苦,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鼓励幼儿回家之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如为父母捶捶肩、洗洗脚等行为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既使教学得到了升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环境生活化

1.创造极富美感的教学环境

音乐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了可以更好地开展幼儿音乐生活化教育,应该为幼儿创设更具吸引力的音乐环境,让幼儿生活在音乐的天地中。比如,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极具动感的墙饰,使幼儿看到就非常喜欢。为幼儿建造一个“音乐屋”,里面有各种动物和水果制成的节奏卡片,绿葱葱的大树上挂满了不同的打击乐器,清晰醒目的五线谱等。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学习阶段以及不同的需要更换富有动感的墙饰,进而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营造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

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可以有效帮助幼儿放松身心,更好地投入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小兔和狐狸》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先通过听音乐去区分两种音乐形象,让幼儿结合生活实际当中看到的这两种动物去模仿它们的动作,引导幼儿表现出小兔子玩耍时高兴、快乐的表情以及狐狸在做坏事时所表现出的狡猾、机警的表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将其大胆地表现出来。

总而言之,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中更多更美好的事物,使幼儿的潜力得以深度的挖掘,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因此,持续开展幼儿音乐生活化教育,使幼儿音乐教学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1.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

音乐能刺激大脑皮层,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及脑功能的发展。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孩子智力结构趋于完善,使儿童更加聪明。

2.音乐摘 要:幼儿天生就喜欢音乐,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文章旨在通过以托班幼儿为例,对音乐教育意义的认识和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实践中的探索研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幼儿音乐教育。教育能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 它把旋律、节奏、和声、音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探索

1.让音乐贴近幼儿的生活

孩子天生就喜欢音乐,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看,我们班这群刚入园不久的托班孩子:听到音乐就会露出好奇的表情;还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地跳着……那份稚嫩的可爱让人忍不住心情愉悦。音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让我来记录孩子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吧。

(1)音乐能安抚幼儿的情绪。托班孩子刚离开熟悉的父母和家,第一次开始集体生活,环境的不熟悉容易让他们产生不安、焦躁的情绪,于是他们会哭、会闹。面对这样情景,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利用音乐,可以对孩子起到一种安抚的作用。

(2)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音乐。生活是美好的,需要的是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和大人不同的,他们更能感受艺术最初的真谛,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这样他们就更喜欢去探索这个世界了,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2.让音乐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

新入托的孩子,因为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和习惯,情绪总会不稳定,哭闹不停。而当孩子在音乐世界里,感受着美妙的音乐和动人的旋律时,他们会停止哭泣,静静听着歌声,暂时忘记一切。针对幼儿的这种特点,我们设计了用音乐指挥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案。

(1)用音乐“指挥”幼儿。幼儿早上来园时,我们播放轻快的音乐迎接孩子的到来,让孩子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愉快地开始新的一天。

(2)让音乐贯穿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收玩具、上厕所、喝水、自由活动、户外活动……让幼儿一日的生活都受到音乐的熏陶。这些音乐是结合幼儿学到的歌曲录成的,幼儿听多了也就熟悉了,同时让那些不喜欢开口唱的幼儿愿意跟着音乐唱起来了。

3.让音乐活动具有游戏性

音乐能让人陶醉,音乐能带给人动力。对于托班的幼儿,音乐能带给他们无限的快乐。

(1)感受音乐的快乐。托班幼儿天真无邪,易受音乐的感染,那白纸一样纯净的直接反应和追求,最贴近艺术的真谛。在游戏中,他们不仅得到了情感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会有最真最纯的感情和表情的流露。在游戏中,他们受到了音乐的熏陶,获得了简单的技能,得到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2)音乐在游戏中的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只有真正地让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它的效应。托班幼儿学习经验少,对于学习新的东西,总是有些“慢半拍”,学习新的歌曲时,教授活动中常常都是老师和幼儿干瞪眼……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熟悉而陌生”的方法,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着学”为“创造学”。

4.用愉悦的心情学唱歌

要让幼儿喜欢唱歌不难,因为托班幼儿只要一听到音乐就会动起来,听得多了就会慢慢熟悉歌曲。难的是该如何教会幼儿很好地唱歌。

(1)托班幼儿年龄特点。托班幼儿年龄小,他们发声器官柔嫩,需要学习正确的用嗓方法,用自然的声音唱歌,让他们乐意开口唱歌,学会随琴声一起开始和结束歌声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培养的目标。

(2)营造愉悦环境氛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开心的时候会哼哼小调;伤心的时候也会听听忧伤的歌曲,有时候还有一种特别想唱歌的冲动。歌曲是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幼儿把唱歌当作一种情感的宣泄,感到愉快的时候,唱歌就会成为他们喜欢的活动。

让我们在生活实践中做个有心人,注意教学方法,了解幼儿的情况,相信幼儿,这样一定会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 蕾.灵活运用游戏方法 开展快乐音乐之旅[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12):17-20.

第8篇

一、奥尔夫教育方式的思想基础

作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的创始人,他同样是世界范围内十分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由奥尔夫开创的“原本性”教育思想受到世界音乐教育界的重视,这种思想着重强调将音乐教育与多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即,将音乐与舞蹈、语言等形式相结合,充分表达人类原始情感。更是是感情的自然流淌。通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性,实现幼儿音乐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同时也符合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奥尔夫教育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被带入台湾,一个名叫苏恩世的神父首先将并开始推广,这名神父漂洋过海,从比利时来到台湾,不辞辛苦的开始了奥尔夫教育思想的传播。直到30多年后,台湾第一个奥尔夫教育学会成立,奥尔夫教育思想才真正开始应用在儿童教学中。由于台湾学者对大陆儿童的音乐教育的关注,一大批学者来到大陆讲学,两岸音乐教育的交流更加深入,奥尔夫教育思想也在中国传播开来。在这之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多次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音乐教育方式。在多年的研究、探索后,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所认同,并实际应用到很多幼儿的音乐学习中。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对幼儿学习音乐兴趣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主张让孩子参与到游戏中感受音乐,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体会音乐,游戏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这与功利性的音乐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相比传统的教育的生硬模仿、反复练习,奥尔夫教育法更加灵活,也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奥尔夫教育给孩子“零负担”的学习方式,让孩子自己找到音乐中的美好,体会到快乐,畅享未来,成为音乐真正的主人。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懵懂的他们刚刚要了解这个世界,很多意识要在这个时期建立,枯燥的学习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想法,对以后的学习是及其不利的。奥尔夫教育法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幼儿园在幼儿音乐学习中运用游戏的方法,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每个孩子都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音乐学习。游戏教学的范式锻炼了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能力。

(二)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影响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各种感官共同参是他们进行审美感知的方式。音乐、动作的统一给孩子带来新的新音乐感受,这种教育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戏剧、文学的教学中,让孩子对艺术产生自然的感受。这种“唱、跳、说、演”共同参与的感知过程与幼儿喜欢生动教学的特点不谋而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也符合幼儿时期生理发育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特点。这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形式非常适合幼儿的音乐教育,在实践中进行艺术学习,为他们感知艺术的魅力,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提升了他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对幼儿的创造潜能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育转变了幼儿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应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教堂上,用作画形式表示 mi、sol、la 的音高时,有的小朋友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高高的天线是 la,开关按钮是 sol,机脚是 mi;有的小朋友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其中最小的泡泡是 mi,中间泡泡是 sol,最大的泡泡是 la,鱼儿们唱着 356 356| 356 356 |的歌……面对幼儿这些天真的创造,老师都予以肯定并鼓励,并引导他们用语言、动作等当众表现。

因为幼儿的思维没有受到过多的复杂社会的干扰,所以他们创造的潜能巨大,在即兴参与中,他们兴趣盎然,全身性的投入音乐,自然的领悟到音乐自身的美。同时,在音乐游戏过程中,幼儿在情境中融入了自己的大量的情感和想象,在喜悦的感情影响下领悟了音乐的规律。幼儿在幻想的美丽世界里自由翱翔[1,他们在参与中可能会提出幼稚的问题,但可贵的是他们拥有了探索的欲望,收获到精彩的情感体验。

(四)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奥尔夫积极倡导的“原本性”与当今世纪注重人格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不谋而合,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与我国教育理念相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幼儿人格的和谐发展,它强调对人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的孩子,并且每个孩子产生不同的感受,关注孩子对文化精神的感受,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阐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时要求教学要与幼儿生活实际的联系,并要求教师应该为幼儿的表现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自由的学习艺术,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鼓励他们的进行创造,使他们充分体验艺术美的感受,享受由此带来的快乐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

四、结语

从幼儿音乐教育开始加强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巨大的进步。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育,从朗诵童谣、歌舞蹈表演开始,让孩子的思想中渗透艺术的一点一滴。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经典的、有特性的音乐的学习、表演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有利资源,充分释放音乐教学的魅力。奥尔夫音乐教育与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非常契合,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进步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9篇

[关键词]幼儿自我控制力 音乐教育 方法和手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61-01

在艺术的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最能够激感的,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从而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因此,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情感和美感,同时,也对幼儿的智力开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幼儿今后的健康人生培植动力、奠定基础。

幼儿园的孩子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较差,具有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同时,处于这个阶段的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得尚未成熟。因此,总结幼儿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

音乐教育必须面向每一名幼儿,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主张,反映了人们在教育领域内要求实现教育民主、教育平等的共同愿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对幼儿的音乐教育也应以此为目标,要促进每一名幼儿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音乐教育要符合以下特点。

一、每一名幼儿都享有学习音乐、接受音乐文化的能力和权力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教授在他的早期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曾经说过:“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当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同样认为:“音乐性在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人的音乐才能高低取决于内在的音乐性有没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我们身边的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人的音乐能力,尤其是早期儿童音乐能力的普遍存在。幼儿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表现能力都明显超过成人。幼儿的音乐潜能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幼儿的音乐表现时,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和了解,充分尊重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例如,一个孩子在歌唱时音准把握不好,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没有音乐才能,也许他有着出色的节奏感;一个孩子在学习舞蹈时动作做得不够优美,也不意味着他一定就缺少音乐天赋,也许仅仅是他的动作协调能力不够好,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音乐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能力。

二、了解每一名幼儿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教师必须了解幼儿,必须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十分细致、深入地观察、记录和分类,熟悉每一个幼儿在音乐的感受和记忆、表现等方面的特性,从而有的放矢地制订教学目标,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需求,切实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只有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才能为每一名幼儿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教师如果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那么,他在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不可能做到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以满足幼儿各不相同的发展需求,而只会从教材出发,单纯考虑怎样以教材为中心来完成教学任务,不去考虑怎样以促进幼儿个体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目标,也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以多样化的音乐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促进幼儿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铃木教育法 幼儿音乐教育 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于用音乐来开发儿童的智力,音乐教育不仅能从音乐素养上给予幼儿所需的艺术才能,还能使幼儿开发大脑,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许多家长大力投资于幼儿的音乐教育事业,买音乐器材、请音乐教师、寻求短时有效地音乐教育方法。20世纪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创办的“铃木教育法”,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小提琴教育法,“莫扎特教育风暴”等曾经风靡全世界,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意义。

一、铃木音乐教育法

铃木音乐教育法发明者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出身于日本音乐世家,17岁铃木镇一开始学习小提琴,上世纪20年代初,留学德国,跟随克林葛学习小提琴。后回到日本与兄弟组弦乐四重奏到处演奏,并且从事小提琴教学,创办了音乐学院,集中致力于对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的探索和钻研。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总结出一套培养少年儿童乐器演奏才能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被称作“铃木音乐才能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并掀起了广泛的影响。

1.锦绣人生,靠才能――才能的培养。“每个孩子都具有将所谓的口头语言学得流利而漂亮的才能。”铃木镇一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儿童是有望能够发展出那种在语言中体现出的超乎寻常的才能的。教育者通过对幼儿的教育,使其才能都可以达到语言发展这一水准,那么也就可以为以后的人生创建良好的基础。而音乐也是展现人才能的一个方面。

如果幼儿可以将语言学的那么好,那么只要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各个方面,儿童就能很好的发展其才能,从而成功。铃木将这一想法运用在音乐教学上,特别是小提琴的授课中,从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到小提琴的技能的掌握,其道理都是相同的,这也是铃木才能教育的主要思想。

2.教育从现在开始。铃木主张儿童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童年过多的智力发展并不会造成身体上的虚弱或影响大脑的发展。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过早的进行教育会有碍于大脑的发展,但通过铃木在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发现,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两兄弟,一个从小就不断地思考问题,而另一个则沉溺于关爱之中,无心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世界。从小不断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孩子大脑尽早的得到了训练,而另一个则未受到训练。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同一父母所养的同胞兄弟,如果他们的大脑在早期教育中接受了不同的训练程度,那么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截然不同,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早开始训练孩子的大脑。

3.母语式的教学。铃木认为,语言学习是一般认知的反映,可以用于解释其他领域认知掌握的原则,即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为语言学习体现了学习行为的一般特征。最终,铃木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迁移到学习音乐上来。对于学习母语来说,孩子的一般经验是由“听”到“说”,再到“读写”。基于这一规律,铃木也将学习音乐的过程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因为音乐学习是一种声波传递,所以在学习中,要首先对音乐进行感知,通过反复的聆听之后才能进入演奏阶段。

二、铃木音乐教育法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启示

铃木音乐教育法在总结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实践,为许多的家庭及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符合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可操作性极强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注重幼儿早期发展,抓住教育的关键期。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能具备卓越的才能。因此,在铃木镇一的教育理念中,把早期教育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现代社会来看,随着家长对教育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越发的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幼儿期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形成一定的性格、才能之后,对未来进入学校及潜能、智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教育者及家长也要做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了解,不能采用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技能的学习与不断重复的练习,会使幼儿觉得音乐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倦之情。所以如何能够使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氛围,都应该尽量做到趣味化。家长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与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的互动,不但能够拉近亲子间的关系,还能充分加入到幼儿的教育当中。家长还可以创造机会,多带幼儿参加音乐会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铃木认为,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学习器乐。正如在父母及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呀呀学语一样,要想让儿童更好更快地学好音乐,就要为他们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以培养孩子对音乐和乐器的兴趣。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音乐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幼儿从基础开始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而最基础的感知就是“听”。家长可以多给幼儿放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听开始,只有听得顺了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后才能够唱得出来、弹得出来甚至最后创作出音乐来。

铃木教育法不仅为培养孩子能力提供了方法,还为许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导。对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音乐才能、深挖其潜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音乐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是挖掘孩子的音乐潜能的基础,能使孩子慢慢地听懂音乐,理解音乐,表演音乐。对孩子音乐表现手段、感受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全部幼儿音乐活动之中,必须始终注意,不要把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限制在音乐欣赏课里,还应当渗透到音乐教育的每一部分中。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好时机,我们班尝试选择了一些中外经典童谣、名曲、性质各异的各类乐曲,在幼儿游戏、午餐、午睡、上课等环节中播放,使班内每个角落都充满音乐,让幼儿一入园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音乐气息,以愉悦、热情、饱满的情绪来迎接美好的一天。幼儿受到美妙音乐的熏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首曲子该做什么,随之自然而然地伴随音乐产生相应的积极情绪,在一组乐曲幼儿熟悉一段时间后,再更换一组,使幼儿在一年的生活中接触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从而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同时,孩子在园生活学习游戏时的各项常规,我们都尽可能地用简单易懂的音乐来表示,如起立、坐下、表扬等,就用不同旋律和节奏来指挥。这样,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不再是靠原来单一紧张、压抑的口令或信号了,而是用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接收特定的信号。

幼儿年龄小,接受能力却很强,可以说,每个幼儿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因此,我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欣赏天地,尽量让孩子多接触音乐。通过多种渠道,如教师的演奏演唱、录音机磁带、VCD等让孩子欣赏、倾听悠扬的歌曲,优美的旋律,把孩子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中,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同时,我还恰当利用空余的时间,如孩子们来园时、午睡前、进餐、离园等时间播放音乐,让孩子生活在音乐中,使孩子的生活充满音乐,激发孩子倾听音乐的兴趣。如早晨孩子来园时,我们经常播放一些悦耳动听的幼儿歌曲,当孩子听到《小鼓响咚咚》这首歌时不由自主地拿起小鼓敲击对话,对歌曲产生兴趣,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想、去感受歌曲中愉快高兴的情绪。幼儿倾听热情逐渐高涨,只要一有空就会来到欣赏天地欣赏音乐。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欢音乐、体会音乐,音乐的种子埋在孩子们的心里。现在孩子们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一有音乐就会侧耳倾听,自得其乐。

二、将音乐教育活动与各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音乐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但是整合不是大拼盘,不能把凡是能沾到边的内容或领域都凑在一起,整合的方法、形式、手段应丰富多样。先要树立整合的观念,这样才会有整合的教育,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音乐教育的整合应把审美、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指导与幼儿的感受、发现、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把室内、园内和室外、园外的活动结合起来,把先前的活动和将要进行的活动结合起来,避免音乐活动目标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其实人的素质的提高也是一种整合,最终音乐教育的整合要看幼儿的发展,即幼儿发展了什么能力,锻炼了什么技能,获得了什么情感,形成了什么态度。我们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整合的要素,在符合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如听音乐绘画、画连环画编故事等。

三、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音乐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于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地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得到强化。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要坚持从培养幼儿的兴趣出发,精选一些妙趣横生、有趣味的教法,让幼儿多听多唱,放手让幼儿在音乐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要给幼儿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幼儿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的自己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流于形式,反对勉强儿童机械模仿。

第12篇

一、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孩子有进行歌谣和身体活动相结合的活动的需求,参加这类活动有助于他们在许多重要领域的发展。

1、听力技能

当孩子学习语言时,他们首先通过聆听别人对他们说话、他们自己说话而建立起听的字句库;同时,他们常使用听到过的和自己创造的声音来咿呀学语,开始建立说的字句库。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孩子们不断得到成人的引导,通过各种模仿、重复、探索和创造的游戏,逐渐把咿呀学语变成有意义的语言。他们会被他们能发出的声音迷住,也会被自己创造这些声音时的感觉而迷住,当他们基本能够听音乐时也就能够尽快地进入音乐的殿堂了。

2、身体的协调

带节奏动作朗诵一首韵诗要求许多肌肉的配合,像胳膊、腿、手和指,都需随歌谣而动。当朗诵“一个土豆,二个土豆――七个土豆,更多”时,一个拳头一般要像锤子一样敲另一只手,同时数数字,还可以左右手交换做“锤子”。通过讲话和同别人交往,进行同步的身体语言学习,有助于培养孩子对内在节奏的把握。

3、创造的机会

利用许多歌谣和韵诗提供一个机会,一个让孩子懂得用节奏进行即兴创作的机会。当孩子们发现一个新的身体动作或节奏型和一组词汇时,他们便向音乐创作迈出了一步,教师和孩子变成了游戏伙伴。还可加入一些新东西,如动作、声音和节拍等。

二、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音乐教学的一项伟大贡献。奥尔夫在谈到他主张的音乐教育方式时曾说:“原本的音乐(Elemente)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奥尔夫《学校儿童音乐教材》)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

1、语言为歌唱做准备

人声与歌唱在生理上和发声原理上有许多共通的东西,如呼吸、吐字、音色的变化。实际上在歌唱训练中,已经有运用语言作为准备的教学方法。

2、语言让幼儿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

利用说话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熟悉、亲切。它无需专门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准备就可以开始教学,学习中自然减少了心理障碍,也充分体现了幼儿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务入手。如果孩子能够像接触母语那样,采用非正式的方式接触音乐,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会达到最佳。

3、语言为音乐教育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与领域

语言中的音高、音长、音量、音色等要素与情绪的表现特征、风格是相通的,语音、语调、语气等可以成为具有音乐特征的、作为情绪的表露与交流的载体。奥尔夫发现了语言在音乐教育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极丰富的发展可能性,给现代音乐教育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与领域。

4、语言文化是音乐教育的出发点

每个国家、民族、地域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文化最鲜明的标志之一就是语言,可以说,在一个人的文化构成中,语言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所以有“母语”的称谓,又把本民族的、本土的文化叫作“母语文化”。从本民族、本土文化出发的音乐教育,让语言进入音乐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进一步熟悉、了解本民族和本土文化做了准备。

三、语言在促进音乐教学中的方法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其主要来源是语言和动作,所以,最好结合语言和动作来操练(尤其开始阶段)。

1、从字词、姓名开始的节奏朗诵教学

比如姓名,一般是两个字或三个字,少数是复姓、由三四个字组成姓名。刚开学初,孩子们需要相互认识,可以让他们有节奏地报出自己的姓名。

用自己的姓名进行节奏朗诵训练,会使孩子们惊喜、好奇,并乐于接受、模仿并纳入自己的知识库。

还可以选择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如动物、食品、交通工具等。有一次我教孩子们为世界名曲《军队进行曲》伴奏,由于这首曲子节奏较为多样,强弱变化也比较复杂,我没有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教他们认识各种节奏型,而是先引导他们用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创作出了四种节奏型:

通过2/4拍的节奏朗诵逐渐过渡到多声部节奏训练,培养幼儿的创编能力和反应能力;通过引导,幼儿从节奏朗诵很容易地进入到各种节奏训练中。

当熟练了这四种节奏型后,再将全班分成两组练习:

一组先朗诵,另一组按一定规律(小节)进入,成为二声部,反复朗诵数遍,基本整齐后再交换声部,接着再加入图(1)成三个声部,加入图(2)成四个声部。在加入后同样要交换声部。

等基本朗诵整齐后,幼儿看着我的指挥,即兴为《军队进行曲》伴奏。这时,无需告诉他们怎样与乐曲配合,孩子们也无需看图谱,便轻松地掌握了乐曲中几个重要的节奏型,并配出了好听的伴奏。

2、以唐诗、成语为节奏短句的音乐教学

在字词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到小短句的节奏训练,如唐诗、成语、格言、歇后语等,都可以成为音乐教学中的主要语言。如通过唐诗《锄禾》创编四拍子节奏断句时,我让孩子们根据四句诗进行创编,并从中选出几种节奏型:

这样一来,一首唐诗就有了多种节奏型,并且是由孩子们自己创造的。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要求念得顺口,句子结尾要有结束感。

3、针对儿歌、童谣的节奏朗诵练习

从孩子们熟悉喜爱的儿歌开始,运用节奏朗诵进行音乐入门教学,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要让孩子在边朗诵(或唱)、边跳、边拍掌、边跺脚的过程中,培养节奏的敏感性。如图(3):

这种通过说儿歌掌握一定节奏型的练习,加上拍手、拍腿、跺脚三种不同节奏型的伴奏方式,使练习具有音乐性而不是机械的打拍子,让孩子在流畅、自如、有力度和富有表现力的伴奏过程中掌握了节奏。

4、语气的游戏

在近期的教学中,我又加入了语气方面的训练,通过对语气的领会和理解,帮助幼儿领悟音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选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字或词,而且每次只选一个字或一个词,如“好”、“妈妈”、“是”、“不是”,甚至语气词“啊”、“呀”等等。

5、嗓音的声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