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前教育实习生

学前教育实习生

时间:2022-08-25 10:2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前教育实习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前教育实习生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实践能力;对策分析

目前幼儿园的学前体育教育活动开展比较薄弱,这跟幼儿园师资、场地设施、以及整个幼儿园发展理念是密不可分的,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幼儿教师培养质量,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既然是培养应用性的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而体育实践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应基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同时,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把体育技能内化成体育能力,加强学生对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

本文对四川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进行了体育实践能力的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走访幼儿园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结合各幼儿健康活动教学法的相关资料,从中总结经验,构建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便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结合技能学习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四川幼专2010级实习的100名同学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学生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走访对象;为了解幼儿园教师对实习生体育实践能力的评价,有针对性的和四所幼儿园的实习生、指导教师进行了交流,并提出部分意见和建议;访谈优秀幼儿教师,吸取成功的幼儿园体育健康活动组织经验,以供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借鉴和参考。

 

2.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了近年来相关体育学术期刊和体育教育专著,对涉及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内容和促进其发展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收集整理。

 3.数据整理

 

通过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从而分析出存在能力不足的地方,找出相应有效措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实生习在幼儿健康活动中表现出体育实践能力不足之处

在对实习生幼儿健康活动组织中能力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过程中,在回收的100份有效问卷中,有6份没有填,有94份问卷完整填写。在94份完整问卷中,游戏组织存在能力不足的人数为64人,所占比例为68%。 幼儿操教学示范中存在能力不足的人数为53人,所占比例为56.3%。组织调队中存在能力不足的人数为42人,所占比例为44.6%。幼儿操创编中存在能力不足的人数是37人,所占比例为39.3%。所有实习生中有7人体育综合能力强,对问卷中提到的活动组织内容,均表示完全能胜任,所占比例为7.4%。通过以上数据可能看出,2010级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存在最大不足的是游戏的组织,其次是幼儿操的教学示范。

(二)游戏组织和幼儿操教学能力不足的原因

1.游戏组织中存在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实习生中由于情景设计不符合幼儿教材特点引起的人数为44人,所占比例为70.2%。由于组织教法不恰当而引起的人数为35人,所占比例为55.3%。由于没有做好游戏各项准备而引起的人数为24人,所占比例为38.7%。由于品德教育没有渗透其中的人数为18人,所占比例为29.7%。由于没有把握讲评时机引起的人数为11人,所占比例为18%。完全不能组织游戏的学生人数为2人,所占比例为4.2%。可见对幼儿健康活动教材的理解是导致游戏组织过程中存在能力不足的主要杀手。

 ① 对幼儿健康活动教材缺乏了解造成能力不足。

 ② 组织教法不恰当幼儿造成能力不足。

 ③ 品德教育没有渗透其中造成能力不足。

 ④ 讲评不合理造成能力不足。

 2.幼儿操教学中存在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实习生中幼儿操的讲解是学生的另一大难题,存在语言不规范的学生人数为32人,所占比例为61.7%。对示范位置,示范形式的选择不当,同时造成学生示范运用不熟练的学生人数为25人,所占比例为48.9%。对示范动作是否适合幼儿教学的学生人数为20人,所占人数比例为39.3%。早操形式单一,缺少创意的学生人数为18人,所占比例为34%。32%的学生对运用器械有困难,没有发挥各种器械的特点和作用的学生人数为15人,所占比例为30%。由于操节口令不清楚的学生人数为10人,所占比例为19.1%。

 ① 讲解语言不规范造成能力不足。

 ② 示范方式和位置错误造成能力不足。

 ③ 动作不优美、协调造成能力不足。

 ④ 早操形式单一造成能力不足。

 ⑤ 没有体现操节特点造成能力不足。

⑥口令不清楚造成能力不足。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队列口令与学生组织调队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教师组织要多样化,包括分散的个体活动,分组活动、全班活动,及分散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等。基本队列教学要包括动作、变换队形的方法和口令、识别方位等内容。学生的队列和体操队形的练习中,除要求掌握方法外,还要有计划地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调队能力。

2.操节教学与学生授操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要选用节奏鲜明的音乐贯穿始终。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姿势为主。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形式的示范,激发学生对操节教学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动作表象并感受体态美。能示范并体验操节教学的艺术美,充分理解示范是无声的语言表达,讲解则是有声的动作形象的道理。

3.游戏教学与学生游戏组织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要丰富学生对幼儿游戏教材的了解和积累,通过采用各种情境游戏、角色游戏和竞赛游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专业意识,点拨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让学生组织游戏,积累各种游戏的组织教学方法,特别强调一些情境性游戏的组织,要以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4.健美操比赛与小型团体操的培养

健美操和小型团体操的组织,可以让学生把队形变化、组织调队及幼儿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团体操,不仅是现代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方法。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发展个性,成功诱导活 动中学生自我设计和思考的潜能。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学前专业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是在游戏的组织和幼儿操教学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在学习和训练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这也是教学中教师转变观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各种实践能力不足产生的原因不同,但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幼儿园健康活动教材不熟悉,组织方法不得当,语言不适合幼儿身心特点造成的。

3.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每周到幼儿园听课,及时收获幼儿健康活动前沿思想,了解幼儿健康活动教材,多与指导教师交流经验。多带领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督促学生认真做好各种准备和教学实践。

(二)建议

1.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新设计

教师把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及所需的意志品质,作为选编和构建内容体系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体育锻练与技能提高相结合。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同时,与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真正实现体育教学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目的。

2.学生与教师身份转换意识培养

有经验的幼儿教师与学生在性格方面的区别在于:教师面对幼儿是一种和蔼可亲的形象。培养学生这种职业习惯,首先应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与幼儿相处的态度上去培养。其次要加强体育理论学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多创造学生随机应变的机会,一定要让学生从活动参与者转换成活动的组织者。

3.改革考试模式,完善评价体系

体育活动实践能力培养除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改革一些不科学的评定办法,制定出能全面反映体育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估指标。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时应注意两点:①学生能否大胆地组织教学,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出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②注意表扬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4.建立良好的学生组织能力培养的环境

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体育技能进行专业训练,训练中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既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也要有个体的创造性,只有呈现出各种组织形式学生才有思维发展的空间,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幼儿师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健康教育 顾荣芳 薛菁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外国学前教育史[M] 周采 杨汉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3]王则珊主编.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07

第2篇

作者:侯敏 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双语教育研究院

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经验不足”、“师生缺乏互动”等,对问题解决又无从着手,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于教学经验上,他们认为有了足够的经验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有效性建议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这样的实习是缺乏有效性的,远离了教育实习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变得有效呢?笔者在此谈一些粗浅的建议。分析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幼儿园学生学习的显著特点是在活动中与他人共同交流来获得经验和知识,可以通过活动获得“德”、智”、“体”等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像小学生那样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取间接知识。由此可见,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关键是怎样创设适合幼儿园学生认知学习的环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不同个性的学生沟通和交流,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敏锐地捕捉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设计真正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课,教师只充当一个引导者,这样在活动课上才能与幼儿有效互动起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幼儿教师需要唱歌、弹琴、舞蹈、美术、语言样样精通,这些将成为日常教学、庆祝活动的必需。幼儿教师不仅“具有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而且要把这些能力运用到教学当中。教育教学工作中语言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对广大幼儿园教师而言,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标准、清晰、规范,还要尽量做到语言的表达的“儿童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停顿,最重要的是语气、语调和节奏。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语速过快,语言不精炼,口语表达缺乏逻辑性,语调声音没有亲和力,这将严重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实习生应该容融入到设计的教育活动当中,把自己当做一个引导者,用幼儿的语言与他们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在实习期得到全面的提高。

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高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教学变革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常年执教于高校,缺乏与幼儿园教育的直接交流。对于现行幼儿园教育模式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以至于指导实习生时未能把比较先进的教育动态及时传达给学生。高校和幼儿园应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研究表明,高等学校和幼儿园应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合作关系。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在教育实习期间,幼儿园有大型活动的时候也可以参观,并从中获得最直接、最有价值的经验体会,而幼儿园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教育理论的指导,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可以把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聘请到大学课堂进行演讲,也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园教师与高校教师在一起交流,共同探讨和研究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实习指导方法,这样双方教师都会获得最直接、最客观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高等学校和幼儿园应保持很好的交流合作关系,这样就能将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使教育实习得到进一步升华,显著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层次。

强化实结,培养反思意识和自省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提高对教育实习的反思能力。经验的获得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前提,它可以通过教学实践获得宝贵的经验知识。只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反思和自省意识之后,才能在教育实践环节过程中迅速提升反思和自省能力。在教育实习之初,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实习工作中的活动进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自省的内容示范。比如说,在教育活动前引导其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教育方法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方式等进行系统讨论和分析,提出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对整个活动的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等是否能够真正培养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当等问题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可以切实提高实习生的反思能力,加快他们成长的步伐。

制定严格的学前教育实习管理制度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制定的学前教育实习管理适度还不完善,并没有发挥更深层的职能作用,由于近年来各大高校进行扩招,实习生的人数也很拥挤,因次,多数学校会采用学生集中式的实习,这样就造成实习生没有过多的机会在实习期间进行公开课的演练,评价也只是对大多数实习生进行整体评价,具体分析个别实习生的机会甚少,这样为了完成而走形式的态度很难达到教育实习的预期效果。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实习制度,给予每一个实习生完整的全面的评价,改变以往的教育实习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全面地评价,为学前教育实习从政策制度上给出有力的保证。

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专科生实习 问题 对策

一、实习过程中折射出的问题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职业素养和表达能力欠缺、所具备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幼儿园的实际需求等问题。

(一)幼师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比较欠缺

幼儿园教师面对的都是2~6左右的孩子,教育对象年龄较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需求。如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耐心和坚强的毅力、能正确看待孩子的成功与挫折;有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与家长、幼儿园、及幼儿的关系融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及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然而,我校学前教育专科生在实习过程中,以上几方面的职业素养都相对欠缺。

首先,我校部分实习生吃苦耐劳及遇到困难不退缩的良好品质比较欠缺。吃苦耐劳及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品质,对于从事任何职业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必备品质。然而,在巡视幼儿园期间,据实习单位反馈我校学前教育专科实习生仍然有部分学生存在怕苦怕累、做事缺乏毅力、在带班过程中遇到困难就退缩等幼师的必备品质。而这些品质无论对其今后无论从事哪种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的学生却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品质的重要性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所调研的14所幼儿园中,有实习生不到三天就因为园方提供的食宿条件差而到外面去租房子居住,而不到2周便向园长提出离开该幼儿园转而到其他地方去实习了,实习单位对此非常反感。这些实习幼儿园的园长一致认为:实习生们年轻,缺少生活阅历及人生经验不足,这都不要紧,只要能够吃苦耐劳、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对待幼儿们,并且能够在实习期间坚持不懈地跟着指导教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那么,他们也是非常乐意帮助和指导这些实习生不断进步的。

其次,社会交往能力比较欠缺而显得不够主动和灵活。社会交往技能是人的社会性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社会交往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社会关系的好坏、事业的成败以及人在社会上的吸引力和别人对他的满意度。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技能所导致的良好的同事关系,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和取得学业、工作成功的必要前提。然而,我校学生在实习时,多数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例如,一方面,实习幼儿园反映实习生跟着指导教师带班时,看到指导老师忙不过来,也不知道主动上前搭把手。而另一方面,实习生也反映他们确实不知道要做什么,该如何与同事及幼儿交流、如何与幼儿家长交流沟通、如何取得家长的信任、如何才能让家长积极配合她们管教幼儿的工作等。

再次,职业定位不明确并对幼儿事业缺乏一定的热情与对策。职业定位对大学生择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职业定位可为他们将来择业提供一定的基础,是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我校学前专业专科生在校期间尽管有职业规划的课程,依然有部分学生在前2年半的时间里没有明确就业方向,这样他们就根本不清楚未来的职业方向,也不知今后要做什么以及能从事什么职业。因而即使到了幼儿园实习,要么表现出“人在曹营心在汉”,要么表现出漠不关心或随便应付了事的姿态。

(二)实习生表达能力欠缺

首先,多数学生普通话不太标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班的学生有95%是海南人,他们的普通话确实不够标准,在实习期间经常遭到来自幼儿而不是家长或指导老师的嘲笑,这对实习生来说是无比大的打击。而根据学生反映,尽管他们在校期间也通过了普通话考试,但在考试之前他们没有进行训练,比如,跟着视频或教学软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发音等。因而,即使获得了普通话的相关等级,但依然很多音发不准确。

其次,姿态表现能力欠缺。人的情感状态、能力特性和性格特征有时可以通过身体姿态来自发地或有意识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身体姿态表情。比如,幼儿舞蹈,需要展示学生舞蹈的基本功,动作协调、灵活、舒展而优美、流畅而富有表现力及童趣等。而这些技能也是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的。然而,据实习生反映他们有些幼儿舞蹈的姿势根本就做不来,因为在校期间的幼儿编舞、排练及展示都几乎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因而在实习期间只能边学边做。尽管多数学生都会根据幼儿园的教材来设计教案并进行编舞,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训练功底,靠零时抱佛脚编排的舞蹈,在第二天教孩子时其姿势也比较僵硬和不协调,总是引来孩子的嘲笑而感到异常的尴尬。

(三)学生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幼儿园的实际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幼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及其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生学习过,并在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在一线教学时信手拈来加以运用。然而,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要么缺失幼儿园所必须的一些专业技能课,要么所学课程与一线幼儿园的实际需求脱节。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而导致学生实习时很多知识和技能都不具备。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课程设置中,涉及幼儿教育的理论课程比较多,因而学生在校期间也学习了较多的幼教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将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也就更难以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和技 能灵活有效地运动到幼儿的课堂教学和常规管理中去。也就是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衔接能力存在极大的问题。

其次,幼儿教材方面的课程严重缺失。比如,幼儿编舞、幼儿儿歌、幼儿泥塑、幼儿英语、数学和语文。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都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直接的影响便是学生实习时根本没有办法上课,而只有在经过幼儿园较长一段时间后才能慢慢做这些工作,这一点既令实习单位失望,也令实习单位感到棘手。

再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缺少幼儿园教材研读这类课程。目前,我校教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当前幼儿园使用的最新或最流行的幼儿教材。比如,幼儿五大领域的教材,教科院没有为学生订阅,学校图书馆也没有为学生订阅,更不用说在校的三年或四年期间,经常有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对当前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研读、设计教学环节并进行教学观摩、反思并加以修改等提升其幼师专业技能的教学环节,因而学生到了实习基地,对当前所使用的幼儿教材一概不知,比较茫然。

二、对策

(一)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往,主要由其认识、习惯和情绪等因素决定的。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今后我校教师们在上课期间,也要客观地给学生分析幼儿教师的辛苦,让学生有个较为恰当的心理准备,而不是一味鼓吹教师的好处等。当然,在学生去实习之前,拟定一些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政策制度,明确要求学生不能轻易离开实习单位,否则将有较为严厉的惩罚等也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的训练。

针对学生缺乏与家长及其他同事有效的沟通交流技能,我校在培养幼师时不妨采取示范模仿的方法。教师在示范模仿教学中,可以事先把幼儿园常见的社会交往技能分成具体的几个小步骤,按序用课本或图片、影视及学生编排的节目来呈现。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教练式训练的教学方法,即先将历年实习生遇到的社交困惑收集起来并加以整理,然后研究出解决措施,并有计划地培训学生并提供机会与学生一起练习,然后再在教师指导下复习直至熟练掌握为止。

针对学生职业定位不清楚或不够准确,建议学校修改培养方案,最好在大学一年级期间都不分专业,经过一年的通识教育后,让学生自行选定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调配具体专业的学生名额。当然,目前在校生今后也将会走向实习或就业岗位,针对在校所有学生,在实习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与今后想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单位去实习,不一定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到幼儿园实习。这样,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及已有的实习基地都可以供不同学院的学生共享。

(二)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我校采取以下这些措施来帮助学生。一是学生在考试普通话证书前,要组织学生进行培训,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同时也能纠正其发音的有效方法,如集中时间让学生跟着普通话视频或教学软件读字词句,并及时录音,然后师生一起听录音并帮 助学生找出其发音不正确的字词句,调整口型及舌位后再不断练习与纠正。二是可以与实习单位共同拟定合作方案,让他们在实习期间能够得到实习老师的专门辅导。比如,我们所调研的一些幼儿园就专门要求指导教师每晚抽时间训练其实习生的普通话。虽然这些幼儿园没有与我校有这样的合作培养方案,其目的纯粹是因为实习生做事踏实、认真,希望她们毕业后能够留在该幼儿园工作,但从实习生的专业技能发展来说,是很有好处的。而有的幼儿园却没有这样的专项技能培训措施,因而要想实习生们在幼儿园一线工作期间能够拥有一口标准的与幼儿园教学用语密切相关的普通话,我校与实习幼儿园签订长期的合约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加大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力度

首先,调整课程设置及课时分布。为了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师的需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加以调整,增设一些目前没有但幼儿园又切实需要的课程。比如,泥塑、幼儿编舞、社会交往技能等课程。不仅如此,还应逐渐调整已有课程的课时分配。比如,可以将专业技能课的学期安排提前至第一、第二学期,其中,适当增加基础技能课(泥塑、手工、琴类)和艺术实践课(儿歌、编舞、戏剧、专业技能汇演)的学分。当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研读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材,同时观看一些教材教法的视频,并加以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幼儿园教材研读及其教法课程,最好设在学生实习前,这样学生实习时可以加以有效地运用。而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汇演并将设置学分,这样既可以及时展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也能够很好地展示学生在“弹、唱、跳、书、画、说”等几方面的技能,能够较为有效地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的培养目的。

其次,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体系。比如,“全实践”的见实习体系,即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这种实践方式将所有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整合到在现实的幼儿园实践场域中去。全实践体系,具体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分散在各学期的见习和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等环节。当然,构建有相对固定指导教师的“全程见实习”的见实习体系也是“全实践”的内涵之一。根据目前学前教育专科生实习过程存在的问题,不妨适当调整其见实习的时间分配,将学生的见实习分散在其求学的整个3年中,构建有相对固定的“全实践指导教师团队”。这种实践模式可以先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某个年级进行试点,具体操作是在大一新生时,将该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10人,配备1名指导教师和一位幼儿园实践指导教师,组建一个12个人的见实习小组,然后由教科院教师及幼儿园园长、指导教师等一起商讨学生见实习的具体内容并编制成册,由我校带队教师定期带领学生前往幼儿园见实习,并在此过程中收集整理见实习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加以研究,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试点一段时间后,再逐渐推广。以此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地训练我校学前教育专科生在各方面的实践技能。

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全实践;实习课程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下列要求:全面、正确地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系统化的实习课程。目前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课程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学前教育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关于实践教学,有关研究说明包含实践整合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可见,实习课程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在“全实践”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实习课程,构建实习课程体系,是学前教育专业亟待完成的课题。

一、分析学前教育实习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实习主要集中在学制中的最后一年,通常由学生自己联系用人单位去实习。这种实习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安排,但由于实习点分散,学生长期脱离学校的实习管理和指导,客观上造成了对学生的放任,更有一些幼儿园也以用人为目的,缺乏对实习生的培养,背离了实习的宗旨。综合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习内容笼统

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目标和任务通常定位在保育和教育两方面。对于保育和教育实习究竟有哪些模块的工作需要学生去实习,按怎样的阶段划分,先后顺序应如何安排,应达到怎样的标准,都没有深入细致地研究,只是粗略地划分两个阶段——保育实习和教育实习。如此,很难给幼儿园的实习指导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幼儿园考核学生实习成绩主要凭据是实习生的工作态度、带班能力和其他老师的配合能力、一节考核课等方面的表现。这样的实习内容没有细化,考核标准笼统、印象化。因此,建构实习课程,明确实习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及考核标准,显得尤为迫切。

(二)实习时间集中

实习集中安排在毕业前,忽略了平时的实习。根据“全实践”的理论,实习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而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实习。

(三)实习指导欠缺

对实习生的专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实习指导的主要承担者是幼儿园,通常以幼儿园带班老师为主,这是一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指导方式。学校专业教师配合幼儿园的实习指导欠缺。师傅带徒弟的指导方式诚然有很多好处,但这样的实习指导缺乏系统性、标准化,指导的效果会打折扣,存在弊端。建构实习课程,加强实习指导,是研究的重要部分。

(四)实习管理粗放

目前对实习生的管理以制度管理为主,由师范院校制定实习制度,幼儿园依据制度配合学校管理实习生。由于客观存在的空间距离,学校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联系不够紧密,幼儿园对制度的执行力度、要求各不相同,造成管理标准的不统一,实习管理呈现粗放的形态。这种管理形态,容易造成实习训练标准的不一致。所以,迫切需要研究实习课程,以课程管理替代制度管理,使实习管理细化、标准化、明确化,以增强管理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急需建构合理的实习课程,并逐渐加以实施和完善,以保证准幼儿园教师上岗后能顺利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二、建构实习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实习课程,就是指学前教育专业为实现培养具有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准幼儿园教师而选择的与幼儿工作内容相关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以项目的方式呈现。

(一)建立符合学生情况及幼儿园实际需求的目标体系

要建构实习课程,首先要明确实习课程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纲要对教师素质要求的分析,昆明教育学院的王建华、唐敏将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为:

1.激发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情感;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

2.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开阔学生眼界,帮助其获取幼儿教育改革的新信息、新知识。

3.培养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观察、研究幼儿发展规律的能力,设计和组织指导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创设环境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教育反思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等。

以上三项目标可以作为实习课程目标的借鉴,成为实习课程的总目标。具体实习课程实施时,还应有项目及阶段的目标。如此,才能构成合理完善的实习课程目标体系。

(二)建构与实习目标和幼儿园教育工作相吻合的实习课程框架及内容体系

实习课程内容框架,可根据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内容,以模块的形式建构。分析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任务,主要有环境布置、班务工作、案头工作、家长工作、活动设计与实施工作五块。据此,可将实习课程按这五个项目来建构。

项目一:环境布置

这个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正确的幼儿园环境布置理念,学会利用各种材料布置幼儿园班级及走廊等处的环境。

这个项目的实习放在第一阶段(二年级)比较合适,因为刚进入学前专业学习的学生,首先需要建立对幼儿园的感性认识,而美术、手工、学前儿童教育学等课程的学习,又为学生完成这项实习内容奠定了基础。通过环境布置的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幼儿园特色、幼儿园的理念、幼儿园的环境,有利于她(他)们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培养她(他)们的动手能力,并让她(他)们体验成就感,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项目二:班务工作

这个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班级一日常规工作的实习,使实习生了解幼儿的特点,熟悉班级常规工作的流程,能逐渐独立带班,能解决班级工作中的常规问题。进一步形成和巩固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产生喜爱儿童的情感,形成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这个阶段是学生开始尝试接触儿童,接触班级实际工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安排班务工作实习,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幼儿,把握幼儿园工作的实质,培养教育能力,形成对待幼儿和班级琐碎工作的正确态度。

这个项目的实习可以更详细地划分为保育、班级常规、了解班级成员、沟通工作等几个子项目。

项目三:案头工作

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学会写作教育教学类资料,学会填写各类班级工作管理资料,并通过案头工作,整理自己的教育思路,开展自我评价,总结和积累工作经验。

这个项目的实习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教育教学资料的写作,包含各类计划、各类工作总结反思;第二是各类班级管理资料,包含班级管理过程性记录、幼儿信息、班级大活动资料、班级网页管理等;第三是家长工作资料,包含家园之窗、家长会记录、家长开放日资料等。实习生可以选择实习其中一部分案头工作,以提高她(他)们的写作、整理、总结能力。

项目四:家长工作

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尝试学习与家长沟通,了解与家长沟通的目的、内容、方法、技巧,并通过家长工作,逐渐明确家长、教师在教育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懂得尊重家长,学会与家长合作。这个项目的实习内容主要有和家长交谈、填写家园手册、参与亲子活动、管理家园之窗等。

项目五:活动设计与实践

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设计各类幼儿园活动,会制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制作和使用各类课件教具,学习听课、记录和评价,以提高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实际能力。

这个项目的内容包括设计、组织、评价反思三方面。这个模块是实习课程中最难的一个模块,对学生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有着综合性的要求,前面的四个项目有利于奠定学生的基础,因此活动设计与实施模块放在最后比较合适。

(三)确立与目标体系和幼儿园工作任务相匹配的课程评价体系

确立实习课程评价体系,可有效避免学校和幼儿园双方在实习课程执行和管理中的随意性。实习课程评价体系应从实习课程的目标及幼儿园工作任务出发,以实习模块为基点,围绕学生的实习态度、理念及实践能力进行架构。所以,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1.态度理念

这部分考核主要从学生的儿童观、教育观、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同伴合作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幼儿园对学生实习行为的日常观察。

2.实践能力

这部分考核主要围绕五个模块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可以通过作业、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

实习课程的评价可以由幼儿园及学校双方共同配合进行。必须制定详细的考评方案,以客观真实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实习课程完成情况。

三、确立实习课程管理方案

(一)实习课程的时间及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见习观察阶段

这个阶段从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就应开始,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以见习、观察和体验为主,主要任务是熟悉幼儿园环境、设施;熟悉幼儿园工作的流程和方法;熟悉领导、同事、幼儿及家长;体验教师工作的喜怒哀乐;认识教师工作的职责和意义,从而逐渐把自己融进专业学习的氛围中,形成角色意识。该阶段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见习、记录、写体会、交流、汇报。

第二阶段:实习操作阶段

这个阶段按课程项目,可分为五个子项目——环境布置、班务工作、案头工作、家长工作、活动设计与实践。当然,这些子项目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实习操作阶段包含阶段性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形式,阶段性实习是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的全过程的,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安排,集中实习主要是毕业实习。

第三阶段:熟练考核阶段

这个阶段的任务可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进行。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独立、熟练担任班级一日教育和管理工作,接受幼儿园和学校共同监督下的考核。

(二)实施课程的管理方案。

对实习课程实施管理,首先要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其次是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确立对实习课程实施管理的有效保障,使实习课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以确保课程的实施。课程的管理的形式应体现目标性、多样性和双向性。

1.目标性

所谓目标性,就是指课程的管理必须遵循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学生专业化的教育和训练,强调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敬业精神的培养,可通过交流、感想、总结、反思等形式开展课程教学。

2.多样性

所谓多样性,就是管理的形式要丰富。由于学生分散实习,集中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在管理中更需要借助多种形式弥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不足,消除学校与学生在实习课程实施中关系松散的现状。可采取专业教师实地指导制、学生定期召回制、阶段作业汇报制、网络平台互动制等方式实施课程管理。

3.双向性

所谓双向性,就是学校与幼儿园双方要加强联系,达成共识,共同管理,同步考核。只有加强校园双方合作,才能保证实习课程的有效实施,这也是学校向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人才的保障。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课程的建构和实施,是确保师范院校向用人单位输送专业化、应用型、富有潜力的新教师的有力保障,也是师范院校本身得以生存的必要保障。我们将在这一领域不断深入研究,使实习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使学校、幼儿园、学生三方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 要】面对新时期幼儿园不断提高的要求与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实际需求,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文章结合幼儿园对人才实际需求以及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发展现状 课程改革

一、背景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我校重点专业之一,从2005年开设以来一直受到学校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办学成果突出,学前教育专业于2011年被认定为市级重点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结合社会与市场需求情况,不断深入探寻适合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有幸于2015年5月份到仓山实验幼儿园参加了“专业教师职业技能企业实践委培班”,观摩本校实习生在园实习的现实情况,并通过两个月的实践学习清晰把握到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动向,深入了解了幼儿园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实践结束之后,笔者在本校进行了一次讲座,将在幼儿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带回学校,并与师生进行了分享,与诸多教师交流、研讨,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调研。下面笔者结合幼儿园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出一份力。

二、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虽然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在时展的情况下,现实问题也越来越多,具体现状及问题表现如下。

(一)缺乏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没有针对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前学前教育改革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以至于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如:艺术教育教学专业课程结构失当,前瞻性不足,缺乏应有的综合性;学前教育课程欠缺与幼儿园教育实际情况的吻合度;标准化课程体系不完善等。

(二)专业理论课程师资相对不足

我校涉及幼儿园教学类和幼儿园理论课的师资存在缺口,一些专业基础课由本校其他专业教师承担。这些教师缺乏相关学前教育专业背景,不了解当前幼儿教育工作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候往往会出现要求过高或过低甚至脱节等现象。

(三)学生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活动较少

我校只有二年级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当前幼儿园实践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同时,缺乏专业教师对学生见习和实习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不能有效地让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三、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基于以上现状及问题,我校学生培养与当前幼儿园工作实际存在一定差距,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的需要,所以,三年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必然的。但课程改革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课程设置应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加强“校园”合作,全面推进中职教育发展。

(一)与幼儿园接轨,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艺术领域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内容,它不仅综合了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技能、风格流派等内容,还综合了多种艺术学科以及其他学科。如实习生带领幼儿游戏时候,只会单一地做游戏或者唱歌跳舞,这暴露了相关艺术课程的单一性,反映了艺术课程设置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没有很好地渗透多门学科。因此,应整合好声乐、美工、键盘和舞蹈表演四个课程模块,注重实践环节,建构多元综合、系统实用的课程体系。

此外,实习生在教学中,专业程度不够,缺乏儿童感。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性教育不足。由于专业师资缺口问题的存在,缺乏幼儿教学法课程,使得幼儿园活动课程教学任务的艰难显而易见。因此,幼儿园教学类技能和幼儿园理论课的讲授,应该由那些专业对口的教师来担任。课程设置应注重整体化设计,根据实际需要增减教学内容,把教学法摆在重要位置,增加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教法课的课时,保证课时量。

(二)与幼儿园同步,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幼儿园实际,选择幼儿园教育教学所需要的课程内容。如以往幼儿园较重视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艺术素养,所以经常组织数学、艺术活动。然而,随着幼儿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幼儿园方面逐渐认识到健康、社会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幼儿教育教学中有所侧重。这样,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也应适当调整,不能只重视艺术、数学层面的教育,还应让学生学习相关健康教育、社会教育内容。所以学前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要以《幼涸敖逃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基点,联系幼儿园实际,联系学科特点删减教学内容。

(三)加强职业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需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中职学校应建构一整套有效专业的师资培养体系,通过专题培训班、进修研讨班等培训形式,辅以座谈会、参观访问、教研活动等形式,完善教师职业培训体系,促使教师队伍水平普遍提升,从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等方面获得崭新发展。要将师德培养与教育理念结合起来,重视实践教学能力,着力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学校可定期指派教师入园调研,了解其教育情况,掌握幼儿教育发展趋势,并与教师教育教学相结合,全方面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四)依托多种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在观摩实习生上课时,笔者发现很多问题,如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处理、控制课堂等都折射出学生职业教育弊端。因此,今后教师工作的重难点应该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1.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作为准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增强自身的专业认同感,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专业情操以及专业认同度不够,缺乏应有的职业意识。如抵触幼师职业,幼师职业意识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多方引导学生逐渐喜欢上幼师职业,让学生亲身体验幼教实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就感,使学生在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疏导下,逐渐增强专业认同感。

2.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终究要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么必须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经验,掌握相关理论体系,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为提前适应岗位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少讲空洞理论,根据幼儿园实际,重视提高学生技能。如实施分组教学,强化技能考核验收;或者通过办各类技能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从而顺利扭转当前学生教学技能有限,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等局面,以便更好地应对今后的职业竞争。

(五)深化“校园”合作,有效拓展学前教育模式

中职学校与幼儿园之间进行深度合作,可以打造共赢局面。特别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校园”合作能够促使他们更快地适应职业发展需要,使得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效率。

1.形成常态化幼儿园见(实)习机制

见(实)习是学生职业成长的关键途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应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见(实)习。如新生入学即安排见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本专业,增强职业意识,在“校园”合作中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2.寻求幼儿园帮助学校,丰富教育资源

学校应寻求幼儿园方面的帮助,因为幼儿园更直接实施幼教工作,教育资源更丰富,不但可以聘请资深幼师或园长到学校讲学(讲座),开展教学教法的指导,而且也能有效补充学校教学材料的不足。

总之,新时期幼儿园教育发展迅速,学校应结合幼儿园对人才的需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有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技能的培养,规范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为其今后的学前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鄂秦泰.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06):142-143.

[2]虹岩.幼儿师专课程设置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56-157.

[3]李辉.千禧回眸:展望中国幼教改革之路[J].学前教育研究,2001(04):5-7.

[4]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牵引幼儿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09-12(4).

第6篇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较少

到目前,银川能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较少,从办园性质方面来分析现有实习基地情况:现有基地中,民办幼儿园占绝大部分,多年来合作过的公办幼儿园只有银川市第五幼儿园及宁夏大学幼儿园两所,学生的实践场所相对较少[1-2]。这主要是由于公办园教师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零时缺少教师的情况很少,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顶岗实习的学生,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较少,结构不合理。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基本问题无法解决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很多的基本问题,例如公办园不提供实习生的住宿与吃饭,学生实习中最基本的吃住问题无法解决,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学院与公办幼儿园合作较少的现状。这些问题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尤为重要[3-4]。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未来发展建议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创建完整的实训条件,构建实训基地网;构建以考察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进行改善和创新,从而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一)创建完整的实训条件,构建实训基地网

当前专业学生实习期满后能够继续留在实习基地工作的学生人数很少,大多数学生选择离开,重新寻找新的幼儿园工作,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不到幼儿园工作,直接改行。这主要是由于实习基地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等学生接受不了,幼儿园提供给学生的环境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幼儿教师工作辛苦、压力过大、工资待遇低等方面原因造成[5-6]。针对这些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可以通过创建完整的实训条件,构建实训基地网等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学院可以积极与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构建一直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加强对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整合各类现有的资源,优化管理模式,对舞蹈实训室、钢琴实训室以及微格实训室等等进行重点建设,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的满足当前学前教育机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构建以考察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学院需要建设完整、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各项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从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学院可以结合幼儿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以及能力结构,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通过基础课程考核、各项技能大赛以及作品展览、艺术展演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将校园内的学习生活与学生校园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弹、唱、舞、美等多项综合技能的评价,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就业创建良好的条件,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实践教学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38-03

一、实践教学信息化的背景

国家与政府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政策为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2010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尽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强调把信息化教育手段应用于各级各类教师教育。

近年来,随着国家与政府不断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各种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名额剧增,许多幼儿师范类院校面临着在政府指导下的急速扩张,出现了分散多校区、招生规模扩大而专业规模发展不平衡、办学成本高而收费低、培养培训任务繁重而技术手段落后的情况。在扩张的同时,如何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技能的落实则需要实践,如何在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寻找一条破解诸多难题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势在必行。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实践教学的信息化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有待于学界加强研究与探索。

二、实践教学信息化的指导原则

(一)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着力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也有教学模式改革的论述。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刚升格的高等专科学校,应积极贯彻国家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改革。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教师与企事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正式聘任的企业兼职教师达到50%,企业兼职教师所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专任教师每两年下企业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根据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是不可能达到此要求,不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比较难以实现实践技能的培养,而破解的唯一方式就是信息化。

(三)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改革的突破点。信息化模式的改革不是凭空的,必须要有所依托,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支持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信息化校园网,是改革必经之路,是改革的突破点。

三、实践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建设措施

(一)建构空中教室,共享优质资源。建构空中教室,可以实现职前与职后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办学成本,做好、做实“2+1”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期工作,提高办学效率,可以较好地解决前面遭遇到的种种困难。

1.打破常规见习模式,提供远程见习渠道。“2+1”教学模式改革中,前2年的教育见习,通常是采用集中式见习1~2周,由于跨地区办学,运营成本高。通过建立空中教室,实现试验点场景现场直播,让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实时连线试验点,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信息化平台建构的空中教室,可以免去两地来回迁徙之苦,提供更多的远程见习机会,见习的时间可以大大地超过2周,从而积累更多的实践知识与经验。

2.提高教学效度,加强见习共性问题集中性指导。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人员比较紧张,教学任务比较重,再加上见习指导任务,以致教师的工作强度相当大的现状,建构空中教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强度,把远程见习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远程见习、教学观摩等方式,发现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性指导,对于个别性问题则可以灵活处理,从而有效地提高指导效率。

3.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职前职后资源设备共享。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除学历教育外,还承担着广西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建构空中教室不仅可以让全日制学生获益,同样也可以让参加职后教育的学员受益,而这些设备与资源可以实现充分地共享,有效利用校内各方资源,降低办学成本,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资源设备充分共享。

4.拓展教研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来回两地奔波,没有太多的时间深入幼儿园等实习基地观摩学习,而空中教室的建立,提供了远程观摩的机会,极大地拓展了教研资源,组织专业教师观摩学习,研究一线的教学,保持良好的教研氛围,对于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可以利用高清录播设备,进行录制收藏到特色课程资源库,以备日后反复观摩研讨,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善用微格教室,提升师生教学技能。微格教室是在装有电视摄像、录像系统的特殊教室内,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媒体,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微格教室已经被国内外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作为培训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需加强微格教室的建设,充分利用微格教室来提升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

1.在教育见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技能训练。“2+1”教学模式中的“2”,是在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微格教室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训练学生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或片断的分析,如语言、表情、动作、演示、提问等教学技能,训练学生的导入、强化、组织、试误及结束等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

2.促进微型教学常规化,提升师生评价水平。信息化模式的改革,需要时间来推进,利用微格教室可以有效地促进微型教学的常规化。在微格教室中,教师借助摄像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每一组学生的训练状况,学生在模拟教学训练后,通过及时重播录像,也可了解自己训练的情况。在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具有多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角色扮演者通过重播自己训练的录像,肯定成绩,分析问题,进行自我纠正和评价;也可以是同组训练的“学生”角色扮演者通过听课、一起观看重播录像,对“教师”角色扮演者的模拟教学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此外,指导老师也要对“教师”角色扮演者的模拟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这些评价方式,对于帮助“教师”角色扮演者提高教学技能是及时有效的。有效的多种评价方式可以真实地反馈信息,客观、全面的评价,有效地提升师生的评价水平。

3.以较少的教学实施,传授较多的教学技能。进行微格教学的一般方法是:由受训者(人数以10人为宜)用10至15分钟的时间,对某个教学环节,如“组织教学”或“授新课”进行试讲。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时间短、人员少、速度快。试讲情况由录像机记录,指导教师和受训者一起观看,共同分析优缺点,然后再作训练,直至掌握正确的教学技能。经过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使得受训者教育教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技巧。

4.实施资源信息化管理,实现异时点播教学或同步教学。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利用微格教室,可以对优秀教师、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程进行转播或实况录像,供其他师生观摩、学习。学校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做报告,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园卫星电视网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校同步实况转播,供全校师生观摩、学习。利用信息化平台的资源管理功能,对优秀资源可实现异时、异地点播教学。

(三)教育实习实训信息化。“2+1”教学模式改革中的“1”即最后一年是到幼儿园或幼教机构进行实习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教育实战能力。加强教育实习实训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教学模式改革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选择有合作关系的幼儿园作为示范点,包括四种类型:亲子园示范点、幼教特色示范点、区内优质园示范点、区外先进地区优质园示范点。这些示范点的信息化改革具体表现在:

1.岗前技能训练信息化。岗前技能训练是指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习之前或进入幼儿园实习初期,应对学生强化技能训练。岗前技能训练信息化,是指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各实习点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阅读岗前技能训练方案,了解训练项目内容、训练要求、实训地点和时间进度安排、分组与指导教师安排、过程考核模式、经费预算等,逐项完成训练任务,并通过训练日志汇报实训过程,以便学校对训练过程的了解、检查、调整,做好质量监控。

2.实训过程管理信息化。实习过程包括集中实习和顶岗实习。集中实习是指学生到学校统一安排的(下转第51页)(上接第39页)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是指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进行的具有就业倾向的实习。实习过程包括在工作岗位观摩、见习、岗位实践、完成实习任务或项目、总结反思、能力提升等。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教师对实习工作的指导到位、系部对实习工作的管理到位、学校对实习工作的监控到位,提高实习任务完成的效率,保证实习工作的质量。

例如,在实习准备阶段,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帮助学生阅读《毕业实习任务书》,了解实习目的与要求、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和地点、实习步骤与内容、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管理办法、成绩考核办法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每日(或每周)实习日志和教师指导日志,加强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互通,系部、专业带头人可与实习基地和兼职指导教师加强信息沟通,实习生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实习生与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实习生互相之间的信息沟通;帮助学校、系部对实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等;在实习的总结阶段,通过管理软件,开展多方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社会评价等,检测实习效果,以便进一步开展团队交流、技能比赛或专业技能展演等,展示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信息化。学生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接受老师指导,进行选题调整、资料收集、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作品创作、作品修改、成绩评定等。

4.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管理信息化。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和工作情况的信息跟踪,分析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度,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此外,信息化模式改革还包括校内课务管理信息化、学籍管理信息化、师资管理信息化和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化等方面,通过管理软件模块和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安排课程、教师、教学场地与教学时间等,以解决学校多校区、系部多级管理状况下的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强化质量监控,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2010教育技术规划》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10(8)

[2]谢应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5)

[3]唐林兰.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史丽君.应用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实践研究,2010(12)

[5]米庆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6]张宏星. 网络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1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12)

第8篇

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实习前准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完成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教学实习,再到单位参与实践、完成顶岗实习,可以缩短从学校向幼儿教师的过渡,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从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成效难以保证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指导缺位、实习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单位学生自行选择,导致实习的预期成效很难保证。

学前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均是在幼儿园完成,部分学生进入一些管理不规范的私立、小型幼儿园实习时,通常是直接上岗,加上缺少经验丰富的幼儿园老师给予指导,每天只是忙于各类琐碎、繁杂的班级事务,工作中遇到难题时难以解决,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失去实习的兴趣和动力,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也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想做幼儿教师,所以在顶岗实习时,不会去幼儿园,通过各种途径,随便找一个幼儿园在顶岗实习手册上盖个章,就算完成了顶岗实习任务。

(二)岗位适应能力较差

顶岗实习之初,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希望能够做好各项工作与没有自信心的矛盾,加上职业技能的欠缺,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时不能适应,造成实习工作中眼高手低,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出现退缩现象,失去做好幼儿教师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实习效果。

(三)专业认知偏差带来的实习倦怠

提到“幼儿教师”,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就是照看小孩子的活”。可以说这种传统的错误观念,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既然幼儿教师只是一种简单而低微的“活儿”,就无所谓理想、发展,引发了职业前景暗淡的消极思想,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积极性,产生实习倦怠。

二、解决途径

为了确保顶岗实习成效,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加强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管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很明显。要达到定岗实习的预期效果,除了加强实习期间的管理,还必须重视校内对学生多方面的培养,即从学生入校到顶岗实习前,必须从多方面为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学生的校内培养应该包括激发专业认同感、提高职业能力(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职业发展等。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高专业认识,激发专业认同感

高职院校应该从学生进校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准确认知、提高专业认同感。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对专业有基本的认识;通过专业课程,让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加深专业认识,逐步激发专业认同感;通过邀请专家名师、幼儿园园长、幼儿园骨干教师到校做讲座、开座谈会的方式,让学生对专业学习和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有更加具体、深刻的认识。同时与专家、与来自一线的园长、优秀的幼儿园工作者的互动交流,更能激发其专业学习的热情,并能有针对性、目标明确地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二)加强实际训练,做好职业能力准备

怎样缩短从校园走向实习岗位的心理和思想的转变呢?高职院校除了给学生以明确的实习目的和要求外,还应从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幼儿管理等方面给予切实指导,尤其要加强学生的从业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好实习前的职业能力准备。

设置合理的实习体系:见习让学生初步亲密接触幼儿园,了解真实的幼儿,切实感受幼儿园工作环境,为今后专业学习和努力指明方向。教学实习中多岗位锻炼,提高学生与幼儿沟通的能力、教学实践、班级管理能力,促进职业技能提升。

建立实训室,设置专用周:由专门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进行指导,强化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举办专业技能展示,提高学生作为准幼儿教师的信心感。

(四)加强职业发展指导

1.职业道德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面对的是独特的幼儿,这就要求他们搞好保育和教育双重任务,这样工作的时间更长,内容更繁琐、压力更大。对刚踏上幼儿教师岗位的实习生来说,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是不可能在实习中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取得进步和发展的。这种职业精神的培养不是在工作岗位上才开始,应该从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就开始。高职院校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培养敬岗爱业、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2.专业发展指导

开设专门的专业发展课程,实际而科学地向学生介绍学前教育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职业现状与前景、幼儿教师发展出路、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等命题,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顶岗实习的过渡阶段,规划其个体的职业发展阶段,有助于学生树立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克服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倦怠问题,为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适应能力的培养

适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心理准备开始,开发心理教育课程资源,重视对学生自信心、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岗位。

俗话说“有备而无患”,在校期间做好顶岗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能更有效地确保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第9篇

文章就影响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因素与完善对策展开讨论,认为当前影响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客观上社会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的实践岗位不多;二是学生主观上为职业发展谋划的兴趣不高;三是学界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职业发展课程的理论建设。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提出了要在新学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意识,调整奖惩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工作当中,以及组织教学科研力量进行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理论建设三个对策,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相关工作的开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

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

在新学期,影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因素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学校应该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依托,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做好实习、毕业和就业工作,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一、概念辨析

1.学前教育专业

简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是为我国初等教育培养老师的一门专业。这里的初级教育指的是在小学之前对学生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的教育过程。在我国现有教学体系当中,学前教育主要是向幼儿园等机构输送职业老师的一门专业。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软硬件因素,来决定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周期,以适应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对老师教学的多种诉求。从这个角度上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初或毕业之前就应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并且最好能够在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从实践和心理上都做好相应的准备。

2.职业发展

在本文的语境当中,职业发展应该是一门课程。在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学校应该自觉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工作岗位。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应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阶段是理论学习,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内,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了解自己在工作岗位当中可能面对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是实践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校职业发展课程的指导之下,通过学校的组织和安排走到实践工作岗位当中,通过与小朋友的接触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即将面对的工作岗位和现实情况。

二、影响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几个因素

1.客观上,社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的就业实践岗位过于单一无趣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普及,加上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高度统一,当今社会上具有职业发展课程实践任务的学校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其所需要的实践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社会上幼儿园所能提供的大规模、正式的学前教育就业实践机会还是相对较少,同时又因为幼儿园的日常工作都是围绕孩子开展的,因此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国家的相关要求和学前教育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实践课程的相关渴望,往往会与某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达成用工协议,以廉价劳动力输出方式来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这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能在实习的过程中有效锻炼自己的技能。这种实践形式高度单一的情况在很多高校都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之下产生的结果。社会不能为学校提供大量、有效的岗位,学校也无法自己创造适应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双重作用之下,就产生了当前学校职业发展课程实践形式相对单一的情况。这种实践的单一,不仅不能为学生的能力增长创造机会,同时还有可能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此外,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让学生花费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工厂里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对学生来说,显然是很浪费时间,学生本身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也被荒废了。

2.学生主观上谋划职业发展的兴趣不高

观察发现,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参与职业发展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的兴趣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以往的求学生涯当中仅仅需要在课堂中学习就能完成他们本身的任务,而社会实践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本身对参加实践这件事情的认同度就不高,加上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践机会往往是在工厂中从事体力劳动,而不是进入幼儿园中进行专业能力的锻炼。两种原因共同作用之下,学生就从主观上并不愿意参加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不高,会导致学校职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没有效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到应有的知识和提升技能,即使有些学校安排学生从事比较有意义的实践工作,学生也会因为坊间积累的差口碑而对这种实践工作的正义性存疑。而学生一旦怀疑学校,认为学校有问题,就会使学校在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安排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进而产生更多更复杂的师生矛盾。

3.学界缺乏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课程的理论建设

尽管职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在全国所有的学校几乎都在铺开,但是由于各个地方学校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学校的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相关教材,没有一个成型的理论标准,因此在进行相关实践教学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会发现现有的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覆盖各个学校开展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仍无法解决。理论发展不健全,同时也会影响实践教学课程的长远发展。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与实践之间是互相交流、互为表里的,只有实践的进展为理论提供重要参考,理论的发展为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引,双方互利共赢,才能够促进一项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在学校里从事职业发展课程教学的,往往是辅导员老师或者从事其他教职的兼职老师,这些老师拥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在面对职业发展课程的教学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思想和行动上懒惰的现象,教师们会懒于思考如何提升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一是由于其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毫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已经对这门课程的相关课程标准作出了明确规范的前提之下,针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完善并不能给本学校的职业发展课程带来改变。

三、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实践问题的几个完善对策

1.在新学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发展的意识

由于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实践教学的实践形式相对单一,以及在单一的实践形式当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学前教育毕业生和社会人士对学校的就业实践工作都抱有质疑的态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来安排学生从事不同的就业实践。在以往学校无法找到适合学生的实践工作,是因为学校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打开思路。事实上,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公司是需要一些实习生的,只不过他们的招聘是独立的,并且单个单位的用人数量比较少,同时用人单位也常常并不与学校的就业实践工作产生联系。例如宝洁公司每年都需要暑期和寒假的实习生来从事公司内部的运营等方面的助理和实习工作,根据统计,类似于这样的实践工作的缺口,其总量还是比较大的,学生如果能够参与到这些就业实践工作当中来,也就能够避免进入工厂当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情况。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职业发展课程的老师不能畏惧工作的繁杂性,应该想方设法与更多的相关公司和企业建立联系,在学生进行就业实践的时候,与这些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向企业推荐一批学生进入公司当中,从事实习的工作,参与公司的运营,将学生化整为零,对口安排到不同的公司进行就业实践。

2.调整奖惩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当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当前学生并不愿意参加职业发展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学校应该设置奖励条件,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设置一个可供参考的考核标准,那些在就业实践当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假如能够获得学校的特殊奖励,将会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奖励条件的设置上,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可操作这三个原则,让学生能够信任已设定的考核标准,督促学生在实践岗位上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充实自己,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组织教学科研力量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各个学校的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负责老师应该自觉肩负起丰富相关理论的重要职责,因为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教材虽然是普适性的,但是每一个学校乃至于每一个院系都有不同的现实情况,针对各自不同的现实情况进行不同的理论完善和规范的制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课程的实践,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得能力上的增长、阅历上的提升,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自觉肩负的责任,不应该因为此项工作不能给自己带来现实的利益就放弃不做。从学校而言,应该给相关的老师以固定的支持与鼓励,敦促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和规范的完善,让老师不做无用功,给予老师以肯定。

四、结论

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很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当中非常需要进行职业发展相关课程的实践。就当前相关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而言,很多地方还有值得完善的可能,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应该共同努力,为推进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方方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花长友,韩宝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实践育人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9):38—39.

[2]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80—82.

第10篇

专业满意度是指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所经历的教育教学服务的期望、态度与评价。本研究随机抽取贵州省X高校学前教育专业291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大一学生91名,大二学生96名,大三学生49名,大四学生55名;女生256名,男生35名;汉族166名,少数民族125名。采取五级记分的方式,即非常不满意为1分,不满意为2分,一般满意为3分,比较满意为4分,非常满意为5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越高。大学生在专业满意度七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是:个人发展3.70,课堂教学3.52,课程设置3.42,专业实习3.32,师资水平3.87,硬件设施3.14,就业预期3.62,可见该专业的总体满意度为一般满意,对各因子的满意度依次为:师资水平>个人发展>就业预期>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专业实习>硬件设施。

不同民族、不同生源地、父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在专业满意度七个因子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大学生在个人发展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得分;大一学生在除硬件设施之外的六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得分;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职中专学历的大学生在课堂教学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母亲文化程度为其他学历的大学生得分;选报志愿但非第一志愿的大学生在个人发展、课堂教学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志愿选择的大学生得分;对专业为非常了解、了解的大学生在除专业实习之外的六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了解程度的大学生得分;对专业为非常有兴趣、有兴趣的大学生在除专业实习、硬件设施之外的五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兴趣程度的大学生得分。

在问卷调查之后,随机抽取该专业30名大学生进行访谈,其中女生25名,男生5名,大一、大二学生各5名,大三、大四学生各10名,进一步了解该专业总体满意度为一般满意的原因及探讨提升满意度的对策。

二、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满意度的因素

专业满意度是一种对专业的期望、态度与评价,学校所提供的软硬件会直接影响专业满意度,但不能忽视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

(一)个人方面。

根据对该专业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发现符合高考所报志愿、对专业有所了解、对专业感兴趣的大学生在专业满意度七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及高考时服从调剂的大学生得分。这与已有研究中所提出的“兴趣爱好是影响专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1]相吻合。

学生学习艺术类技能技巧能力、个人性格会影响专业满意度。由于该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音乐、舞蹈、钢琴、美术等,不同能力水平的大学生在掌握艺术类技能技巧上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取得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善于学习的学生不仅积极主动性强,而且进益显著。性格为外倾型的学生相对容易适应学前教育艺术技能的学习,而性格为内倾型的学生则相反[2],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满意度。

大学期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生涯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一些学生尚未对该专业形成职业认同,没有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认为专业与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目标不符合。尤其是该专业的男生,认为自己在专业上的发展空间狭窄,社会认可度低,得不到家人和社会的理解、支持。

(二)学校方面。

课堂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关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不足,学生感到缺乏相应的教学技能、管理技巧的学习;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每位学生在艺术类技能技巧课上得到教师个别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所安排的专业见习、实习相对有限,使学生感到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现实情况不够了解;幼儿园老师对实习生的指导无统一要求,存在随意性;用于练习的钢琴数量少,与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不丰富。

(三)社会方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仍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带孩子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需要什么文化背景和学历”[3]。诸如此类的社会偏见使许多学生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不理解,不认同,没有正确认识幼师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没有把个人发展、就业理想与专业学习相统一。

三、思考与建议

(一)开展丰富的专业教育,提高学习专业的兴趣。

开展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该专业所开设的各门课程、相应的学习方法,将来有可能从事的工作和专业发展前景、就业形势分析等,从而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树立专业学习的目标。同时,也会相应地提高学习专业的兴趣。兴趣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专业学习中,克服学习困难,并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各项工作。

(二)应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模式,教授实用、前沿的教学内容。

逐步建立教、学互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理解,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向学生抛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加入讨论,引导学生收集与分析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增加一些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紧密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关注的是实践技能的掌握,强调的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与积累”[4]。以帮助学生熟悉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保教活动的技能、策略,还要重视课程知识的前沿性,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新知识理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三)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加强实习指导。

以“全实践”[5]理念为指导,合理安排学生在大一到大四各个学段到幼儿园观摩学习、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尽早接触幼儿,熟悉幼儿园工作环境,积累教学工作经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每次安排见习、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不同的,具有由浅入深、递进式的特点。采取以幼儿园教师为主的合作式指导,选择优秀、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带班教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实习生。实习指导主要以提高实习生的教学技能,加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实施为主,具体包括,使学生明确实习目标,拟定实习计划,学会课堂观察,撰写教案、开展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同时,应及时掌握实习生的实习情况,与实习生就实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实习生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成为学生的理解者、支持者。

(四)淡化艺术技能训练,强化艺术教育能力。

“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6]。所以,在艺术类课程教学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不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适度降低学习难度,减少技能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让学生熟悉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的内容,掌握简笔画、手工制作、儿歌伴奏、儿童舞编排等方面的技能。

(五)引进与培养并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以引进优秀教师,继续加强在职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例如,聘请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园长来到课堂,与学生分享幼儿园教育教育活动中的生动案例。同时在职教师应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

(六)配齐教学设施,打造书香校园。

第一,尽可能地为学生配齐艺术类专用教室,例如增加钢琴数量,设立专用的美工教室。第二,为各班级安排好使用专用教室的时间表,避免使用上的冲突,也使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第三,加强与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电子资源的建设,使学生拥有充足的图书资源和方便快捷的网上检索查询系统。

第11篇

1.乡镇中心幼儿园缺乏专任教师,师资薄弱。

乡镇中心幼儿园大多设在小学,没有固定的办园场所,大部分幼儿园仍然是小学附属的“幼儿班”。幼儿园没有教师编制,所以教师多数是小学教师转岗或外聘教师,几乎每年都要交换教师或有教师转行。由于不是幼儿园正式在编教师,所以积极性较差,责任心不强,部分幼儿园也不愿在教师培训上进行投入,担心有了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之后教师就会跳槽。教师的频繁流动,经常换岗,也给乡镇幼儿园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教师素质是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幼儿接受不到优质的学前教育,甚至享受不到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这有悖于我国当前强调的教育均衡与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2.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不规范,难留人才。

虽然现阶段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现阶段条件限制,大部分乡镇幼儿园虽然是国办园,但办园极其不规范,幼儿园没有独立建制,大部分幼儿园仍然是小学附属的“幼儿班”。调查显示,有一部分受过专业学前教育的教师由于基层幼儿园条件差、幼儿多、教师少,所以工作繁重,难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乡镇中心幼儿园又很难招到新的专任教师。由于大城市幼儿园教师有巨大缺口,每年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专任教师大部分都流向了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其次选择二、三线城市,最差选择在县级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则是无人问津。由于招不到新任教师,得不到“新鲜血液”补充,也就不可能将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根植到乡镇幼儿园,同时也丧失了与外界接触、吸收新理念的机会。

3.教师没有提升渠道,缺乏工作热情。

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乡镇幼儿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提升幼儿教师个人专业化的程度,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但是,对幼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面临重重困难:首先是经费短缺。目前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只能保证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和办公经费,外聘教师及雇佣的勤杂人员需幼儿园自筹。很多地方根本没有继续教育的经费,能得到的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则更少。资金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的短板。其次,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培训工作。2008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幼教专门管理机构也没有幼教管理的专职人员,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教师培训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组织的无序局面。

二、幼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模式内涵及培训思路

顶岗实习是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学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河北师范大学开创了“顶岗实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主题是强化师范类学生的从教技能,同时为河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引入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以期促进河北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幼儿师范学院毕业学生现在的实习模式大多采用“基地式实习”,由幼儿师范院校教师统一带队,在同一时间将学生分配到实习点实习。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是计划性强,便于组织和管理。但是随着扩招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出现了现有的实习岗位与不断增长的实习生数量不相符合,僧多粥少达不到实习目的情况。“十二五”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众多高校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教育信息化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幼师生“顶岗支教模式”的基本内涵

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生“顶岗支教模式”是在大专学生完成两年半的在校学习,系统掌握了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课知识后,通过学生报名,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岗前业务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到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为期半年的支教活动。学生在实习期间要按照所在幼儿园对在岗教师的规定要求履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置换回部分乡镇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为期3~4个月的培训。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幼儿师范毕业生真实的参与到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又为乡镇幼儿教育的发展培养、保留优秀师资,同时又有利于乡镇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幼师生和一线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这种“顶岗支教模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实现双赢。离开了双方的参与,“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对于双方而言,这一模式可以在短期内提升自己教学水平,进一步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发展。

(二)“顶实习支教”置换幼儿教师的培训思路

受到各地区经济条件、教学安排和实际情况的限制,“顶岗支教”置换教师培训模式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出既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又可以使广大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受益的新模式,才能不断促进基层幼儿园的发展。

1.分散实习改为集中实习,教师带队送教下乡。

幼儿师范院校学生的实习工作不可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全部工作,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应在幼儿园主班教师的引领下逐渐熟悉和摸索教学过程。因此,组织学生实习只可以将部分幼儿教师置换到高等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剩下的部分教师一方面要完成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带队的幼儿师范院校的教师将本园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实习活动顶替了部分幼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但是他们也必须完成听课、评课、见习等实习任务,以及帮助幼儿园进行环境布置,制作教具,在规范化办园等方面进行见习。带队教师肩负双重使命:既要管理好、指导好所带学生,又要帮助所在乡镇幼儿园教师在业务水平、规范化教学方面进行指导提升,进而带动所在乡镇幼儿园的发展。

2.置换教师改为集中培训,加强专业与理论修养。

幼儿师范院校将学生顶岗置换出的教师集中到院校进行集中封闭培训,学员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各种公共资源和图书馆、琴房、实训室等专业设施。还可以聘请教育专家和一线优秀幼儿教师对这部分教师进行理论培训,系统讲授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乡镇幼儿教师的理论修养。学科专题培训将作为培训的重点,提高学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尽快弥补乡镇幼儿园教师在教育理论上的“短板”。

3.实习培训成果由不了了之改为跟踪指导。

第12篇

关键词:幼教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中D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35-03

引言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河南省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一面旗帜,始终秉承“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教育理念,坚持“为学为师,至真至美”的价值追求,建校以来,培养培训各类幼教人才13万人,为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全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与河南师范大学联合申请了“河南省卓越幼儿教师”项目,成立卓越教师实验班,将“追求卓越”的理念渗透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提升人才培养的厚度。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学前教育特色品牌专业

第一,围绕岗位需求,强化分方向培养。以“双标”精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以“满足市场需求,发挥学生特长”为原则,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分方向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学前教育专业为基础,根据岗位需求,延伸出科学、英语、绘本、体智能、美术、音乐、早教、特殊教育等十个方向的特色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一专多能”,将学生的学习、思考、行动融为一体,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分方向培养实施以来,学生积极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成效显著。多年来,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个方向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深得社会肯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得到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学校高度重视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多次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教学改革研讨会,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将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课程整合为三大模块[1]。模块一为幼儿园教育活动基本理论,对课程内容相互交叉的部分进行整合,增强了理论课程的逻辑性。模块二加强了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将理论有效运用于实践,加大学生教育实操能力的培养。模块三为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综合应用,重在引导学生将各领域内容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幼儿教育活动规律与实操技能。此外,在课程中还增加了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评价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课程体系。

第三,多措并举,开发高质量教学资源。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原创性教材,重视与幼儿园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开设特色选修课程,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凸显教材的实用性。目前,由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主编、参编的教材达80多部,并与30多家幼儿园合作,遴选汇编了近500个幼儿教育活动案例,推广使用情况良好。

建立了由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辅相成的教学资源库体系。打造数字图书馆,建设了智能录播教室及精品资源课程共享平台,开发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近两年,图书馆新购置纸质图书8万余册,杂志700多种;购买电子图书13万种,累计上传专业音视频等教学资源2 000余个。由该校主办的学前教育网是河南省最大的学前教育专业网站,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学校还与超星尔雅公司、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增设国外著名大学优质网络视频公开课程,挖掘和充实教师教育类课程资源。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服务支持平台,实现查询、交流、导学等功能,使任何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

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第一,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增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新建婴幼儿保育实训室、智能建构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等实训基地,使校内实训室建成数量达到262个,建成集教学、培训、开发、科研为一体的郑州市重点实验实训中心,成为目前河南省最先进的学前教育实验实训中心。

第二,加快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全程化双导师制”。学校积极遴选了省内85所幼儿园及早教机构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其范围覆盖十多个地市。学校与实践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制定规范的校外实践制度,合理安排见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和幼儿教师无缝对接,即出即用,实现 “共赢”。学校通过和用人单位合作,构建 “全程化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培养学生。学校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同时从以各大幼儿园等用人单位为依托的教育实践基地中遴选优秀教师为学生的职业导师,承担相应教学和实践指导。专业导师与职业导师共同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培养和引导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2015年,学校聘请校外兼职教师57 人,派遣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 7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理念,加强了学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第三,加强园校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以“园校合作”为契机,不断推进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开放办学,汇聚合力,成立郑州市学前教育集团,打造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联盟,建立了校内外各种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学校与合作幼儿园共同研讨专业课程设置,将学科教学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确保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幼儿园需求。学校充分听取合作幼儿园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的建议,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科学规划见、实习方案,共同指导实习生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实现实习生与幼儿园教师的零对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智慧,突出做中学,使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和幼儿园教师无缝对接。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合作、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兴校”战略

学校营造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给予制度、物质和环境的支持。

第一,加强政治及专业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幼儿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2]。学校通过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强化教师的法治理念,提高了教的师德修养,使教师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做好教师内涵提升,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先后有200多人次教师分赴各地参加信息技术与教学信息化能力提高,高等院校微课程开发、制作及应用,互联网思维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微课实操应用技能提升暨慕课、翻转课堂建设与教学实施等培训,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学校提供经费、设施设备、信息、时空等资源或条件,优化图书馆、学习室、多媒体、互联网等学习设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教学能力的发挥给予大力的支持。

第三,制定“梯度”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根据教师教龄和专业发展水平,给予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的专业引领,如针对新手教师的“助苗行动计划”,针对熟手教师的“成长拔高计划”;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了“我与学校共发展”“青年教师拜师会”等活动,使青年教师“拜师活动”规范化,骨干教师“传帮带”常态化。同时,学校还建立具体有效的考评和激励制度,根据教师学习和发展的不同需要,成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研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合作,使得人人有集体,在集体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实现各群体专业发展的互利共赢[3]。提升了教师教学规范意识、教学能力,为教师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使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理论接轨,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

四、强化社会服务,推进经济发展

第一,助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根据《河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文件精神,在河南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河南省融合教育发展支持中心。截至目前,学校已组织三期、73所幼儿园、300人次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培训工作。通过参与式培训、现场观摩、任务驱动、案例讨论、问题讨论、讲座等形式的培训,深化了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提升了教师融合教育的行为能力,为在河南省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2015年7月13―17日,学校邀请荷兰融合教育专家到河南省融合教育示范基地――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对河南省融合教育首次试点幼儿园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通过观摩融合教育课堂、融合教育案例讨论,帮助参训教师学习融合教育的专业理论,掌握融合教育的基本技能。

第二,积极投身幼教公益事业。学校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精心组织、多样化开展社会帮扶活动。几年来,学校成功举办第七届东亚“儿童科学”研究项目会议暨东亚学前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承办以“生存与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首届河南省民办幼儿园园长论坛;多次走进县区开展“手拉手”送教下乡公益活动;为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学前教育工作输送丰厚知识营养,提供广阔交流平台。

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各系部多次举办语言艺术大赛(汉语、英语)、科技小制作比赛、爱我中华知识竞赛、服饰艺术比赛、学生说课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各项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例如,理科教学部通过组织开展幼儿科学活动、设计制作科学玩教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4],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特别是在科学(含数学)玩教具设计制作比赛活动中,展出的作品新颖有创意,科学原理呈现方式简单,操作性强,构思巧妙,美观安全,富有情趣,特别适合幼儿使用,不仅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眼球,还让人忍不住试一试、玩一玩、操作体验一番。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发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