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4 23:5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始终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经过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时期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任务更加艰巨。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部署,采取严格措施,保质保量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要强化目标考核,抓紧分解下达节能减排目标,建立严格责任制,切实抓好落实。要坚持工程减排与结构减排并举,严格控制新增高能耗项目,牢牢把住关口,加大政策调控力度。要加快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大节能技术开发、利用和推广力度,积极推进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实现因地制宜、多能互用。要加强公共建筑能源管理,大力推广住宅节能技术,扩大节能减排工作的覆盖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使节能降耗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定位,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区县、各部门要围绕节能、减排、清水、绿化、净化、循环利用等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围绕生态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到工程项目。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时刻紧绷廉政这根弦,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不断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细化监管、跟踪检查。要健全体制机制,靠制度管人、管钱,靠制度预防和遏制腐败。要抓好惩防体系建设,重点加大对项目招投标、工程质量安全、土地开发、资产评估、招商引资等环节的监管,保证权力公开透明干净运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素养,克己自律,守住道德底线,既要干净做事,又要干净做人,切实做到风清、气正、务实、廉洁。
生态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市委、市政府把构筑生态宜居高地,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作为总的目标任务,确定以三年为周期,滚动实施生态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年第一轮生态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建立了创建生态区县的良好机制,西青区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评估;完成全部火电机组和10吨/时以上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工程;完成60座污水处理厂的新建、升级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7.5万吨/日;完成中心城区10条河道、环外29条农村河道治理;开展了锅炉改燃并网,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二级良好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年的86.6%提高到9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新建、提升绿地1.42亿平方米,植树造林71.7万亩。
从今年开始,本市将启动实施第二轮生态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立足点,以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要手段,计划围绕改善大气、水、自然生态环境和加强固废噪声治理、农村环保、生态工业建设等方面,安排25项重点任务。
综合交通调查
综合交通调查是国内外大城市全面掌握城市交通发展状况、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创造便捷舒适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我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将于今年4月启动。调查将形成三项重要成果:《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报告》,全面总结我市交通特征,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营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开发综合交通需求模型系统,模拟全市交通现状,预测交通发展趋势;建立综合交通信息数据库。
关键词:高校 工科学生 人文内涵 交通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文教育,夏、商、周为教化之用,强调明人伦、倡人文,《礼记》记载周以三物教万民,“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娴、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人文内涵的当代意义是人文知识和人文内涵使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思想品味、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和人生观、价值观等[2]。
大学是一个青年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但现在的大学教育却多有工具化倾向,尤其是工科教育,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专业知识是器,人文素质是道,本文以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就工科人文教育现状问题、改进方法加以研究。
2 高校工科学生人文内涵现状
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人文内涵相对缺失是很明显的现象,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调查报告显示,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欠缺人文、社科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没有完整阅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达到60%,而能列举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不足5%[3]。
2.1人文精神缺失
科学技术创造社会的物资基础和物质条件,而人文精神赋予社会精神力量和前进的方向。人文修养欠缺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些工科学生语言和行为不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行为失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高尚道德情操。
2.2 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科技教育价值至上的理念引导下,工科院校不重视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科大学生也不重视历史、文化知识学习。工科高等院校已开设的人文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少有必修的人文素质课程,无论师资质量还是开课数量都十分有限 [4]。
2.3 表达和交流能力欠缺
大学生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常见的社会问题,尤其成为工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一道重要障碍。当下信息社会,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网络语言和广告文字铺天盖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文字水平;同时,工科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枯燥的科研实验和图表分析[5],没有丰富灵活的语言表达,更加剧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下降。
3 高校工科学生人文内涵培养原则
3.1转变教育理念
当今社会,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至上的功利导向观念,高度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就业情况[6],而轻视人文社科教育的思想氛围。所以,加强工科专业人文内涵培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培养意识,明确大学的责任是培养品德高尚、具有学术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3.2教学计划系统规范
工科专业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等原则[7]。基础性和系统性要求文化科目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存在,同时在与专业课程系统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自成完整体系,使人文精神贯彻到工科教育的各个领域。综合性是指工科专业的人文社科课程不应当是专业人文课程,而应当是综合性的交叉课程,如科学史、工程伦理和技术人文等。
3.3课程体系有效实施
工科专业人文课程体系设计规划之后,应当利用各种政策和资源保证有效实施。人文教育是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效果缓慢而微小,成果也相对难以评估,就需要学校提供持续的资源保障,包括学校政策的支持,如加入人文社科课程的必修课;组织和经费保障,为人文课程的教材选择、开办讲座等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同时采用合理的区别于理工科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师资和学时保障,人文课程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实施的质量,加大人文社科人才的引进和人文课程的学时才能保障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
4 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人文内涵培养方法
4.1开展通识教育
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交通文化、交通历史、交通景观、交通法规课程等内容。学科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分析前人提出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前人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科研品德和学术精神。
通过与工科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的学习,还有利于加强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工科学生受到人文学科知识的滋养,受到文科教师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在言行和思维方式中发生变化。
4.2教学方式多样化
加入人文元素进行教学,例如刘宝宏[8]通过易经八卦来阐述集合论中的集合、数制、关系、映射和组合论等概念,可以将学生从烦闷中释放出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同时,感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魅力。
针对人文课程研究项目较少的问题,应当在课堂之外开展专题讲座和沙龙等形式的延伸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补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系列化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参加,收获作为成绩参考进行考核。
4.3与社会实践结合
社会在变化,人才在变化,工科专业的人文教育应当关注现实,关注学科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在坚持学科品格和真理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思路和方向。社团活动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相关文科社团中交流思想、培养特长和兴趣是对工科学生非常有益的措施。以交通工程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创办交通调查兴趣小组、交通规划研究社团,举办模拟项目设计大赛等。
5 结语
当今社会,国家的竞争在包括工科专业在内的科技技术人才,技术人才的竞争在创新培养和优质教育。没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工科大学生走出社会很容易承受不住压力。曾说过一个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容易通过两种方式堕落,一是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欲,二是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和人生追求[9]。工科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在设计院和建设单位工作,一部分从事其他职业,未必都是所学、兴趣、特长所在,因此多发展专业以外的兴趣和特长,不仅可以作为闲暇时舒缓身体和精神的活动,必要时还可成为工作的辅助。
参考文献
[1]孙诒让.周礼正义卷19[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7256-257.
[2]吉海霞.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原因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桂义.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2第14卷第1期.
[4]严峻.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段继红,王桂华.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重要性及路径[J].经济师:2011,12.
[6]侯菊英.理工科大学生应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25-26.
[7]李洪.工科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
[8]刘宝宏.大学本科理工科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渗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