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时间:2022-08-19 20:2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陶行知教育思想

第1篇

行知认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陶行知倡导,“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小学校;从活的中小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他同时指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指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倡导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联,只有受过教育的生活才能发出生活的火花,发生生活的变化。“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行是知之始”。

从以上陶行知教育思想可以看出,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倡导创新精神的当代教育思想一致。“活的乡村教育”、 “活势力”、 “活本领”、 “新生命”等字样的反复使用,可以看出陶行知对于“活”的充分强调与肯定,正因如此,他的教育思想不受时代变迁的限制,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仍然可应用于指导当代教育。

其次,“社会即学校”、“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想,实质上倡导的是所学要结合实际,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等不能脱离现实。

最后,陶行知教育思想也注重实用性――“生利”、“国家的强盛”以及“民族复兴”等的强调,可以看出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为目的的。离开了实用的目的的教育学习,都是对资源、时间、人力等的浪费,是没有意义的。

二、当代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及同事等通过与浙江省以及吉林省等地的农村村镇干部、农村学校领导、农民子弟学生及家长等人流时发现一些当代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了当代城市与农村教育的不平衡性。首先来看农村教育中对于中小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首先体现在思想上不重视。

第2篇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生活教育”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且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进步。陶行知曾把“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由此,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和生活熔为一炉。

他的生活教育观,要求我们用丰富的生活内容去教育孩子,不能脱离孩子生活的内容。他说:“我们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当然他所说的实际,主要是孩子生活的实际,用孩子般的心考虑孩子的问题,不能只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处理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联带于“生活即教育”而来的。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他说:“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一来,它立刻要求拆墙,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之围墙,使我们可以达到亲民亲物的境界。不但如此,他要求把整个的社会或整个的乡村当作学校。”“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他告诉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孩子的学习时时处处都在。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学校的校训,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陶行知明确指出:“教学做合一不是别的,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法。”“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分析生活和教育的关系而得出的。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与学联系起来。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出现成的解决方法去传授学生,而是要把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教给学生,使学生能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其实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教学生学外,还要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注重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得教、学、做三者合一。这一观点既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又强调了学生主体、以人为本的理念。陶公办的礼堂叫“犁宫”,也就是要让农村的学生不要忘记耕田种地,注重实践。图书馆叫“呆子莫进馆”,言外之意就是死读书的人不要进来。他主张学生要学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把书中学的和实践联系起来,活学活用。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倡导要教活学生,这一思想不就是陶行知思想的回归或者发展吗?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论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培养“真人”是陶行知的办学目标。他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对做人道理的培养。要做学问,先学做人。要学做真人,不做人上人(不要过于自负,以至于脱离群众),不做人下人(不要自卑),不做人外人(不要孤立自己),要做人中人。他还有“面包和水仙花”论,面包代表的是物质文明,水仙花代表的是精神文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第3篇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1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 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着》,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着》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新《纲要》中提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应遵循:“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因此,我们应让孩子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锻炼,增加与自然界和社会交往的机会,了解生活、了解自然,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孩子们对新鲜的刺激物有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想学的欲望。从孩子的生活中去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动力,让孩子在自由探索、自我发现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放飞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一直思考的问题,可是怎么样才是把权力还给孩子呢?每个人又各有不同的见解和方式。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陶行知先生的“六解放”中第一条就是解放孩子的头脑。我认为解放孩子的头脑就是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孩子对一切事物都特别敏感、好奇,他们很容易接受教育。但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幼儿教育提倡要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来发展。比如在吃点心的时候,我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摆弄着桌上的饼干,听到他们在讨论,萌萌说:“这些饼干很像小朋友的眼睛”。俊毅说“我觉得很像花瓣”。哲哲说:“像微笑的嘴巴”。我说:“你们说的都对,要不就试试看,可以把饼干拼成笑脸、花朵”。听了我的话有些孩子就拼了起来,有的拼了花朵、有的拼了笑脸、还有的拼了蛇龙。当然在孩子们拼的时候我会把他们的作品及时的用相机或手机拍下来,等到空余时间再把他们创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这样的话孩子们既能吃完饼干又能欣赏到自己的作品。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胆想象就是他们创造的萌芽,是智慧的火花。

  除了解放头脑以外我们还要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是的,孩子们在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有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机会。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晨间锻炼时孩子们欢快的在操场上奔跑,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阳光的明媚与温暖,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寻找春天的足迹;自由活动时,小朋友争着告诉我:“老师,昨天我到外婆家去,看见柳树发芽了,长出了绿绿的叶子,很漂亮?”“我也看到了,我看到了粉红色的桃花;我还闻到了泥土的味道,看到了田野里开满了金色的油菜花”天天涨着红红脸的说。“我看见芽苞苞长出来了。”听着孩子们尽情的述说着自己眼睛里看到的春天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的观察力是敏锐的、细致的,孩子的表达是大胆的自信的。在春天里小朋友最喜欢干啥呢?让小朋友们各自说说自己内心的想法,然后动手去做做,比如挖野菜、采映山红、放风筝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可以在春天里能看到、感受到、并且能亲自去体验的。

  孩子们的学习不仅是看和说更要动手,只有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在动手的过程中才会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大自然大社会无时无刻不处与运动变化中,让孩子们直接去认识大自然、大社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孩子们知、情、意、行的培养。同时,我们也将大自然、大社会融进我们的幼儿园。我们在班里开设了自然角并且根据季节的变化不断的变更自然角的动植物。孩子们通过对植物的播种、浇水、采摘,给动物喂食、换水的过程,不仅感知了植物、动物,激发了对动植物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劳动习惯,发展了观察力、口语表达力。大社会也是儿童的世界,孩子们可以从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人与事物的动态关系中获得知识。我们利用班内空间,在各个区角开设了“新丰小吃”、“娃娃家”、“爱心医院”等区域,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激发他们各类角色游戏的愿望,在游戏中学习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何与人交往、分享、合作。

  陶行知先生的“六解放”中还提到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的花朵、树木、青山、绿水、日月。从而扩大孩子的眼界,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万物复苏、草木峥嵘的春天里,我们组织了亲子春游活动,在稻谷飘香的秋天我们还组织幼儿到田间观看农民收割稻子。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奇异变化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认识对象,给孩子们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后,产生了关心动植物、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爱惜粮食的情感,同时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要解放孩子的时间,在幼儿园要给孩子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但不要把孩子的全部时间占去,让他们有学习人生的机会。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孩子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由于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积累的经验互不相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他们在认知发展上的个别差异,加上智力特征在个体上表现出来的不同。这些都使得孩子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学习形式、学习速度。比如在数学活动中,根据数学所具有的特性,作为教师应根据孩子的特点避免用统一的进度、标准要求他们,不要“催促”孩子尽快完成操作,应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速度来完成所选择的任务,讨论、试验、检验或修正自己的假设,交流与分享自己的发现,以保证他们获得全面满足的体验。解放时间使每个孩子都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学习,充分开展思维活动。

  学习是无止境的,很多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还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仔细思考。当我们采用了适合的教育模式以后,我深刻的感受到孩子们的认知恰恰是通过自身的探索、积累经验、再探索、再积累这一螺旋规律发展起来的。孩子们不仅在幼儿园能更自主、更独立的学习、他们的社会交往、与外界的沟通也更主动、大胆。他们的表现、态度和性格上转变使我们感到欣慰,同时也更深深的意识到成为孩子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这一身份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好我们祖国的花朵,使他们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对于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几点启示:

  一、教育要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我们也更应该明白我们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背书只会知识的学生,而应该是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方式多样化,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第4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蒙学教育;生活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幼儿的生活与蒙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并发现蒙学教育的作用。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会利用生活环境

在幼儿园蒙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些显性和隐形的生活环境,而善于利用的老师就能将这些生活环境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蒙学读物的名物常识类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蒙学读物中的名物常识类内容包括科技、农业、艺术和生活类知识,其内容多为贴近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易学易懂,幼儿容易接受。如,《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是一部内容全面的启蒙读物。从“知某数 识某文”到“此十义 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简单明了。

2.蒙学读物的道德、礼仪类内容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同伴互动是影响其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同伴互动中,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差异。如《三字经》中“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强调幼儿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千字文》的韵语形式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熏渍淘染。我们今天在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关注幼儿道德范畴中的“先前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有效地引导,使他们具有伦理道德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二、注重实践,实现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告诉我们,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1.为教学活动创设情境

情境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幼儿理解、记忆、运用,在情境的渲染下幼儿的活动兴趣相对较高,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建构蒙学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如,特色活动的开展,我们将《三字经》中“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编成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改变传统吟唱诵读教学方式,通过生动、具体的动画形式,幼儿自主探索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让幼儿亲身体验

很多知识,仅靠教师的讲解幼儿很难理解和接受,需要幼儿的亲身实践。如,将《三字经》中“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改编成话剧,孩子在边演边学中,不知不觉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将《弟子规》改编成早操,让幼儿在学习《弟子规》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寓教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使每位教师明白,蒙学教育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

陶行知思想的精华,对蒙学教育的启迪是深远的,它如同漆黑的天空中的启明星,使黑暗中探索的教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把陶行知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让陶行知思想在蒙学教育中熠熠闪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I词:生活教育;历史课程;价值观“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许多人心中,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与现实生活无关,与未来生活无关,所以学习历史就是学习和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而不用关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许多教师受这样的观念影响,在历史教学中为教历史而教历史,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地向学生讲授老一套的、一成不变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讲授的历史知识缺乏生活气息,与时代严重脱节,较为沉闷,往往会让学生认为历史和现实无关,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用处,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强大动力。

那么,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关注?如何让融入现实生活的历史教育成为“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呢?下面,笔者以“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精选富有生活气息的历史课程资源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称,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历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就“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而言,本课的重点是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业传统。教师可以将古代的农业生态保护内容作为本课历史课程资源的结合点。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特别是和谐发展的农学思想,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珍贵的历史遗产,在这一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业传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

在学习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时,教师可以通过农具的创新让学生明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需要对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而且还要治理土壤,保持地力常新。只有深耕熟犁,才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作用。

在学习土地利用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耕作制度的创新让学生明白人类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经常受到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种种困扰和报复。过度耕作和收获引起土地贫瘠和土壤功能下降,从而促进休耕轮作制度的产生。

二、探究关怀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历史问题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时代、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历史不仅是过去的现实,也是今天的现实;现实不仅是将来的历史,也是现在的历史。关注现实与过去之前的历史联系,关心人类发展的需要,教师在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中应把这两点作为价值出发点。

就“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而言,教师可以从农业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思路去设计问题,如谈谈现代粮食安全的问题或农业未来的发展,这远比辩论小农经济的优缺点更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可以从以下思路提出问题:中国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农业的发展会遇到哪些问题?古代农业是如何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古人的农业技术进步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大量使用和依赖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制剂,导致了土地沙化、盐渍化、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了多种农业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农业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和不稳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上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一定要全部探讨,或是要讨论出明明白白的结论,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对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关注与思考,同时,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古代的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及借鉴价值。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节粮、节水、节电”教育,全社会开展“光盘行动”,作为价值观教育主阵地的历史课堂应当大力弘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强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勤俭、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采取更多的诸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只有融入价值观教育的历史课堂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

参考文献:

[1]杨俊中.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第6篇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探索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早期主要的倡导者,他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主张。特别是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和指导意义。我们在对职校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实践。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职校教育目标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根据本校职教的现状,我校提出了具体的教育目标:一是所有入学新生在二年的学习中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要有所长或在校期间帮助发现并挖掘其具有的潜能:三是有能力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习压力。对他们安排成人高考或其他高校入学考试的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元一例外地要受到该教育目标的约束,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既脱离了本校实际,也与我校的教育目标相悖。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实际相联系的教风的探索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这与我们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为了切实加强了学生素质教育,我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问题学生),常号召教师们学习这种精神:“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他去做实验。我们要像利波老板宽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铺子里作徒弟,订书订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订书,一面读书,终于让法拉第在电学上造成辉煌的功绩。”先生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师的天职。根据本校的实际及本人的历年教学体会,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教学中,一个班主任就像一面旗帜,代表着一个班级的班风或班风的导向,他对于班内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我对自己有三原则:一、每天早五分钟到校,晚五分钟离校,今天的事今天完成,处处以身作则。二、勤记工作笔记,每日必记特别是学生表现变化情况。三、及时与家长联系反映该生变动情况,使家长与自己一个声音说话。班主任的正面良好的形象对其今后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衡量学生的标准不是他们本身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从小(事)做起、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我也有三个基本要求:1.力争练得一手好字,作业必须清清楚楚,否则一律退回重写。2.尊敬老师,严格遵守课堂纪律。3.上课时必须要摘笔记,而且不定期要进行抽查,不许偷工减料。在日常的大量的事务性教学工作中,虽然工作是苦了,累了,但这样带出了好班级,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效率,提高了个人的教育信誉度,先苦后闲,最后的受益人也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份。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个性培养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复杂工程,作为班主任,我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一律性,加强针对性,提供选择性。重视个性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懦弱、自卑,主要通过不过多地去指责而是用暗示,鼓励等方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经常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在重视学生个性差异,避免一律性,加强针对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意愿,交给他们自己选择需要、兴趣和爱好的权力,以实现学生的个性、主体性的发展。

四、结论

第7篇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321-0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我的理解是,幼儿教育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不仅仅在生活中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更要把幼儿的生活环境,现代生活的教育元素融入到幼儿教育中。

1."为生活而教育"的幼儿园一日生活

陶行知先生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日活动皆课程"就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课程,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我们都应有教育的目的。

幼儿从入园到离园一天的时间,共分为八个块面,分别是来园、户外体育锻炼、学习活动、游戏时间、盥洗餐点、散步午睡、离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幼儿参与、树立榜样、社会规则渗透、家园合作等方式进行常规的建立和规则的制定,教师通过持之以恒的提醒,让幼儿把班级常规和社会规则进行衔接,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空间,保证幼儿主体性发挥,使幼儿真正的富有个性的成长。

如:在解决班级幼儿乱扔玩具的问题时,不是孩子们机械地提出要求,而是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讨论;在幼儿园中,通常幼儿的被子、水杯、毛巾等都是一模一样的。可以把问题抛给幼儿,怎样才能知道哪一个杯子是你的?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超市东西乱七八糟,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班级常规制定并得到遵守之后,在进行每个块面时都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幼儿收获。

如:小班在《汽车叭叭叭》的主题中,幼儿早上"开车"入园,老师们会为幼儿创设停车场,教师提醒幼儿,车子要有序的停到停车场。在户外锻炼的环节中,组织红绿灯的游戏,在游戏中锻炼幼儿的,更是把交通安全的概念融入到游戏中。在角色游戏"加油站"的游戏中,小朋友开车加油,提醒幼儿注意遵守加油站的规则。

把社会秩序感转化为秩序行为需要充足的时间,我们通过主题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融入社会秩序,让每一个环节都能为幼儿以后的生活打下铺垫。

课程"完全来源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中开展,也从生活中结束"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我们不能只把集体活动看作幼儿的学习活动,而应该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保教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相互协调,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中身心健康地发展,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成长。

2."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活动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如:119消防安全日,小班我们对火警的电话号码进行渗透,认识了相关的消防设施,中班,我们通过小小消防员的游戏,了解了相关消防设施的使用,大班,我们大班走进了消防大队,走进消防教育馆,学习如何结绳自救,如何心肺复苏,我们还进行了有关消防的逃生演习。

再如:重阳节活动,通过"我为爷爷奶奶做件事""我爱爷爷奶奶""爷爷奶奶要开心"等的社区活动,走进社区,帮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由小爱变大爱。

相应的主题节庆活动如:"国庆"、"中秋节"、"清明"、"端午"等活动,把民族的文化,通过社会环境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相溶,从而达到"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

3."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幼儿园接纳性的教学元素渗透

近年,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国外各种文化都相应通过一种隐性的文化渗透在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中,这些大环境影响着孩子的生活,比如:主题绘本、万圣节、复活节以及圣诞节。围绕这些主题和节日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孩子们了解世界,培养儿童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对幼儿大世界观的培养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如:主题绘本,通过绘本的引进, 我园为构建幼儿园阅读文化,营造阅读氛围,提高了早期阅读的质量,同时提高亲子阅读的质量,通过增加图书馆藏书、布置园内阅读环境来增加园所阅读氛围,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通过好书分享、绘本教学、故事大王、戏剧表演这四部分活动,调动家长参与早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好读书的习惯;通过阅读理念的、绘本教学活动的展示等活动向家长传递早期阅读理念,指导家长正确的亲子阅读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我们把幼儿所经历的生活,通过辨别、分析把有价值的教育元素,通过提炼、整合投放到幼儿活动中。

幼儿教育的教育元素存在于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活动室中的图书、玩具,幼儿园中的环境,各种工作人员,各种活动契机,生活现象,都是对幼儿活动和发展有价值的教育元素,我们也应该利用家庭和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社会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其他资源,努力提高活动的成效。

以上是我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的理解,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如何运用远不止这些,认真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启发。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第154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8篇

关键词:教育思想;有效教学;关注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66-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以及他所留下的600万字的著作,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新课程改革几年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和认同。通过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笔者深刻地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深刻启迪的同时,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实施爱的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竭,像山泉枯竭一样。”在小学阶段,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情感教育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对英语教学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我们要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而对学习差及调皮的学生则更要倾注我们教师的爱,让他们感到老师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表现而放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励他们树立认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陶行知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创造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传授新内容时,我经常穿插一些小型表演,这样能够分散难点,降低难度,而且会使教学显得精彩、灵活,更见成效。例如在教4A Unit9的重点句型“Whats the matter”时,我先用《Whats the matter》这首歌曲引入新课之后,立即打开窗户,并抱紧胳膊说: “Its cold today. Im cold.”学生都会理解,而且会跟着说 “Im cold.” 等到每个人基本上都会表述了,我又问到:“Whats the matter?”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说这句话,并用动作示范来学习其他的单词,让学生自己做动作,其他同学根据动作猜单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学得很认真,不到两分钟,别说是优等生,每个后进生也都会了。

同时,我们应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把学习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自己,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才能形成课堂合力,才能去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果。

三、关注全体学生进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

做教师的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但“一娘生九子,子子各不同”。更何况我们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这些学生受到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力等都各不相同。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学生家长外地上班,家有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只能给予生活上的关心。还有的父母离异,对学生的成绩不关心等,造成了很多孩子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后进生人数日增。教师该怎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呢?陶行知说过,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要热爱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应当对后进生多加关爱,时常督促、鼓励、辅导,对后进生不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所谓学生难教,其实主要是要解决教师的心态问题。因为有时不是学生难教,而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而“回报”较少,教师往往不愿在他们身上花时间。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差的根源所在,明确学习方法正确与否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诱使他们养成自觉思考、善于分析的好习惯,帮助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

第9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英语教学;“四大教育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92.6;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93-01

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中西方教育精华,内容丰富、原则和方法独特,对于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真善美统一”四大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教育作用不容小视,脱离了生活实际,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那么,如何把“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体系体现在英语课堂中呢?比如,可以把生活的内容及意义教育融入英语课堂,进行情感渗透,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地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教育与生活不能相互分离独立,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原则、态度作为一个引线,贯穿课堂的始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用英语将这一课有关生活的内容通俗易懂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理解英语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一点尤为重要。唯书至上的思想,是脱离生活的“死教育”,因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和谐融洽地将“生活即教育”体现出来,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颇为重要。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曾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学生不仅在学校受教育,出了校门也在学习,社会环境俨然是一所大的学校,一个终身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发展,英语在社会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生活中有很多英文标志,比如PARKING、公园里的Don’t step on the grass,超市里的有些商品上也有英文标志。如果不懂英语,那么学生们就会慢慢地故步自封,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英语教育要走进大众生活,深入到社会中去,让学生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篱笆打破,把民众与学生的隔膜打破,给学生们一个广阔的学习与生活空间。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独创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论。教、学、做三者的关系是一体三面,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在英语课堂中,“教学做合一”是十分重要的。英语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板块――presentation、practice和production,十分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体系。Presentation呈现板块,就是教师教授新知;practise练习板块,就是学生操练新知,也就是学;production产出板块,就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已学知识,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有自己特色的反馈与产出,也就是做的环节。在英语课堂中,这三个板块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十分完整地体现“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体系。身为英语教师,就是要把英语课堂设计得使这三个板块更为和谐,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和吸收新知。如何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接受“传道授业解惑”,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

四、“真善美统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美而善,由善至美,从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在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存在着听力障碍,天生的缺陷使她不能取得和别人一样的好成绩。但是她尽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属于她的最好成绩。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真善美的统一”。小女孩的听力存在缺陷,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身为英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生命并尊重他们,在此之上寻求适合的方法进行教育。她在听力方面不行,可以对她书写有更严格的要求,对于她的默写,翻译题比别的同学抓得更紧。和她相处,需要更多的关爱,但不能刻意,搞特殊待遇,在给予关爱的同时要维护她的自尊心,让她能感受到真善美,并且以后也能用真善美去对待他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可能由于学生的天资不同而有差异,但是天资差异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真人”。身为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要让学生能尊重友爱每一个同学。

五、结束语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继承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又积极融合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创立了适应中国国情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真善美统一”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反思,对当前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在以后的英语工作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来积累经验,把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发挥到极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行一知一行;生利主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其职业教育理论尤为突出,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主要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从启蒙到发展、从提倡到亲为、从实践到理论,走过了从“行”到“知”的艰难探索历程,形成了科学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一、“行——知——行”——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认识论

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关系的认识既有前人和同时代思想家的理论影响,又是其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深受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遂改名“知行”。1914年到美国留学,师承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认识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917年陶行知先生学成回国,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逐渐认识到王阳明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陶行知先生针对哲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论断。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杂志发表了《行知行》一文,对行与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了解析,并将时名“知行”易名“行知”。1936年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又更进一步说明:“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在这里,陶行知先生清楚地指明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又进一步去指导实践这一唯物辨证的关系。至此,陶行知先生为职业教育的合理性、必要性寻求到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他的认识论公式就是“行——知——行”,即实践是一切理论知识的来源,实践又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二、生利为主义——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

1918年,陶行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文章开宗明义,“欲职业教育之卓著成效,必自确定一正当主义始”。换句话说,就是要首先解决“指导思想问题”和“培养目标问题”。他指出职业教育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必须彰显其自身的特殊性。“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所谓“生利主义”就是“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够为人民群众“生利”的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主义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核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他认为职业教育师资首先必须有“生利之经验”,也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本领;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常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学识;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学法”,即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生利教授法。二是必要的教学设备。“无农器不可以教农,无工器不可以教。…‘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两种:一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三是科学的课程设置。坚持“按事施教”,课程安排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利”能力为标准。执行自易至难、从简人繁原则,学成一事,再学一事,“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模块化课程。四是对专业有浓厚兴趣的生源。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十分重要,择业的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标准有二,日才能、日兴味。学生应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同时也是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为职业。“故能选最适之业而学之,生大利不难,岂仅生利哉!”

陶行知先生对生利主义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意义,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宗旨,系统地论述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职业教育的设备和课程设置等,涉及了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手段、实施内容等职业教育要件。因此,生利为主义应为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以生利为主义之职业教育,要想在实际教育中取得实效,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陶行知先生认为“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如果把三者分离开来“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手脑并用,既要劳力也要劳心,“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运用心思指挥力量以求物之变化。”手脑联盟,用大脑来指挥手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他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因此,他提出“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如果手脑并用,那么“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

第11篇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形成过程;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92-01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历经磨难和艰辛。在他逝世后,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是我国教育史永远的精神财富。他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于今天我国开展幼儿教育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希望能够给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中西教育思想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一)乡土文化背景。陶行知博大的儒学底蕴、徽州独有的厚重文化是在他特有的家庭熏陶和故乡侵染下孕育的。陶行知父亲曾是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晚清秀才,母亲勤俭持家、好学求真,因为生活条件所限,陶行知的启蒙教育由他父亲在家中完成,但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熏陶,才培养出了陶行知毕生教育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工农大众所喜爱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的故乡徽州不仅仅是著名的徽商的故里,更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传承千年,陶行知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徽州人学风极佳,这造就了陶行知治学的良好习惯;徽州人重视教育,注重从小抓起,这也深深影响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徽州人乡土观念很重,成功的商人往往回乡资助教育,而良好的教育成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徽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对陶行知将教育作为毕生事业的思想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政治经济背景。陶行知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均将改变落后状况的希望放在了教育事业之上,陶行知正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这个时期中国采用旧式教育的方式方法,陶行知自身的求学经历使他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是无法“救国”的。唯有让教育走向大多数的平民,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才能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

(三)我国近代落后的幼儿教育现实。我国近代的幼儿教育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刚刚开始,但是学习的内容、方式,不是照搬日本的幼儿教育,就是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文化渗透。民国以后,虽然政府提出要加强幼儿教育,但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国内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靠一些私人的资助和提倡,或是教会办学。后,新式教育开始在国内兴起,但是农村幼儿教育仍几乎为零。于是,陶行知提出并亲自实践建设中国的、平民的、乡土的、省钱的幼儿教育。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期。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对于德国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幼儿教育法,都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他也关注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并期待针对国内落后的教育状况,以“教育”实现救国。

(二)发展期。1926年开始,陶行知发表了多篇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这一时期的陶行知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开始针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将女子幼儿教育和农村幼儿教育看做未来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切实保护好幼儿的身心健康,加大对平民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实践期。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成立幼儿师范学院,并且在他的奔走努力下,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成立。陶行知强调要将生活材料用于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方法。后来在他以及一些幼儿教育先驱者的努力下,以陶行知具体鲜明幼儿教育思想为目标的幼儿园纷纷建立,给当时的中国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带来了曙光和希望。

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有:1.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强调对人的教育要从小做起,重视人格的培养;强调儿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尊重儿童的人权,培养和鼓励儿童创造性的思维。2.在中国普及幼儿教育。他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改变过去忽视幼儿教育的思想和态度;要改变办园的方式方法,普及农村幼儿教育,普及女子幼儿教育;要改变教师的培养制度,形成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3.要创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这主要是针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4.强调教育内容要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在当时国民体质整体水平较低的国情下,强调健康第一,保护儿童的卫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鼓励儿童进行室外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另外他还强调要重视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超越;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21-02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传播者,被称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师承杜威的教育理论,不断创新,在批判中继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创性和实践性的生活教育思想,呕心沥血,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曾称他为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深入实际,有选择地接受外国教育理论,确保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一、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

(一)教育目的的超越

杜威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为资本主义国家培养良好公民,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注重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陶行知早年虽然受到杜威的很大影响,但又不完全照搬其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在劳力上劳心’,这一命题突破了杜威思想”[1],他主张培养“在劳力上劳心”的现代人,能够为劳苦大众服务、改造社会的人。从陶行知一生办学的实践来看,在党的帮助下,培养出一大批教育工作者、艺术人才和为革命献身的干部,这与杜威培养垄断资产阶级接班人的教育目的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教育内容的超越

陶行知的教育内容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体现的大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实现了对杜威教育理论内容的超越。

1.“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生活引进学校,貌似将在天空中的鸟儿关到笼子里,然后再模拟自然界,创造一个封闭的生活空间。而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实践,到劳苦大众中去体验生活,接受教育。他极力主张“生活即教育”,并身体力行,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他强调生活与教育的和谐发展。

2.“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吸取一些社会生活到学校里面做样子,让学生模仿和体验,而并不是真正的社会生活。而陶行知则进行了超越,提出“社会即学校”,他认为生活教育“不是摩登女郎的金钢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2].他把学校放到社会里面,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校就提供什么教育,但并非要取消学校教育,“说我们在企图取消学校教育,绝非我们的本意”[3],将学生从学校里面解放出来,让学生投入社会的洪流中接受教育,发展成才。

(三)教学方法的超越

杜威主张“做中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认为生活从属于教育,把社会缩小进学校,采用实验主义教育法。而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亲知,从人民利益出发,深入广大农村和农民生活,主张“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生活教育”[4]。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说,从而改造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教育新理论。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我的生活教育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而来的。自然,我的思想,不是抄袭他们的,他们有的只启发我想到某一面,有的我把它反过来,就变成了真理,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动手很重要,这个东西创造一切”[5]。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6]。“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7]。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与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走向了完美的统一。

二、当代价值分析

(一)哲学理论价值

1.尊重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杜威和陶行知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国情不同,因此制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方法也就不同。这启示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要遵循实际情况,要根据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目标和内容方法,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各方面教育改革。正如陶行知所说:“以前的教育,都是象拉东洋车一样。自各国回来的留学生,都把他们在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不问适合国情与否,只以为这是文明国里的时髦物品,都装在东洋车里拉过来,再硬灌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8]。

2.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不是一成不变和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陶行知虽师从与杜威,但是却不是照抄照搬杜威理论和经验而是超越了杜威,根据我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的状况在批判中发展、创新和超越教育理论和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后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应在批判中继承前人的教育成果,找出适合我国当前教育和国情的道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实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应在社会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亲身实践,融入社会生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育,要让学生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参与到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学校活动乃至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学做合一。

4.走与人们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陶行知深入农村和农民,获得第一手的生活资料。教育也要贴近人们生活。教育要走群众路线,为大众服务,不能脱离群众。这给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以深刻启示,教育要贴近生活,教育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状况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情况相适应,使受教育者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实现自身价值,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5.不断扬弃,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周洪宇先生的“继承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继承”[9]评价非常贴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理论的成功改造,“正是由于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继承,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得以形成其生活教育理论。其理论之所以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乃至于现在依然能够看到它的智慧的光芒,其原因也正在于此”[10]。同样我们当今的教育理论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实现螺旋式上升。

(二)教育实践价值

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过程的和谐。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效果的优化。陈桂生教授认为:“教师是否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只是教师与某个、某些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问题,它牵涉到把学生训练成顺民还是国家与社会未来的主人问题”[11]。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12]。有了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共处。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学相长,创设多元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面谈、笔谈、电话交谈、网络对话、短信交流等方式,抑或是通过班会、团队活动来交流,在和谐中沟通,在沟通中和谐。不光重视学生智育,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美育、体育,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统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生活。

2.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使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多管齐下,使学生成长的环境得到净化和升华。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3]。离开了生活,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教育的目标,也没什么目的”[14]。只有植根于生活实际,教育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生活的目的不在于作为终极目标的尽善尽美,而是在于持续不断的改善,在于持续不断的成长与进步。笔者认为今后我们的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看作独立完整充满活力的主体,以友善的途径使生活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其次,在生活中发掘新的教育内容。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道德个体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状况,不断发掘新的德育内容。社会在转型期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网络教育、生态教育等都应成为我们不断创新的教育内容。再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适应生活,扩大人际交往,提高社会技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陶行知否定了杜威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石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创造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本人的勇于探索和创新超越精神以及他的理论贡献、对教育改革的突出成就在今天看来都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因此,今后应继续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实践成果和优秀品质,从而促进我国当代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过程的和谐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开沅,唐文权.平凡的神圣―陶行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207-208.

〔2〕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M].北京:三联书店,1949.3.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45.

〔4〕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90.

〔5〕潘冷云.现代生活与现代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21.

〔6〕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5.

〔7〕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5.

〔8〕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7-18.

〔9〕周洪宇.继承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继承[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4):27.

〔10〕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源[J].云梦学刊,2006(4):118.

〔11〕陈桂生.略论师生关系问题[J].教育科学,1993(3):7-11.

〔1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