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06:3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护理干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孕产妇们的共同心愿。孕产妇在经历怀孕、分娩、产褥期及哺乳、照料婴儿等一系列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的改变,一旦某些改变的程度和性质超越了正常的界限,则成为病理性的改变。
为减少产妇的恐惧心理,顺利完成分娩,我们对我院的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89-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的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8月初产妇,无严重的内科及产科并发症,孕周为37~41周,单胎、头位。年龄20~32岁,平均24.5岁,随机分为干预组(638例)和对照组(630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助产服务。干预组在常规助产服务上采取干预。观察两组分娩方式,产程及产时、产后2h出血量。
1.3结果
1.3.1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见表1。
表1组别例数剖宫产阴道分娩对照组630302328干预组638128510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P
2待产妇临产后的心理特征
孕妇入院待产,心理状态是复杂的。由于环境的改变,有陌生感,既有将做母亲的喜悦,又害怕分娩,怕在分娩过程中母亲及胎儿出现异常情况,希望被重视,渴望陪伴。诸多因素使产妇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2.1恐惧、焦虑心理:因首次经历分娩,害怕疼痛又缺乏相关知识,对分娩存在恐惧心理,担心难产,害怕畸形,怕胎儿会发生危险,都会使其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和焦虑。
2.2依赖心理:许多待产妇因阵痛煎熬往往对其家属及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心理,尤其是丈夫,特别是进入分娩室后仍希望家属陪在身边。如果对陪伴的助产士产生信任感,就会要求这名助产士陪伴其左右。
2.3择优心理:待产妇入院后,希望医护人员对她认真负责,盼望有经验丰富的医生产士为其接生,对她不满意或不了解的医护人员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合作,不予配合。
2.4自尊心理:待产妇往往希望医护人员和家人时刻关注自己,对医护人员的各项检查和治疗都非常敏感,稍不如意就表现为情绪激动或沉默不语。因此,医护人员应体贴和关心产妇。
3待产妇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医疗过程中通过对孕妇进行心理安慰、知识、劝解、疏导以及调节方法,保持孕产妇良好的身心环境,积极指导孕产妇配合分娩,增强孕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更好地帮助产妇顺利地完成分娩过程。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身体各系统发生生理变化同时,心理方面也会发生微妙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孕产妇顺利分娩。因此,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护理,鼓励孕产妇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使孕产妇在这一特殊时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是助产人员的主要职责,也是提高产时护理质量的主要环节。
3.1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助产士面带微笑着使用文明用语,可以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调节孕产妇的紧张情绪。要认真倾听,适时给予反馈,充分表示理解和肯定对方的意思。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接触中应该用善意、亲切的语言,表现出更多的关心,使其心情放松,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3.2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一个温馨的环境有利于产妇的分娩,保持病室清洁整齐,使孕产妇感到舒适,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设置家庭式的待产室和产房,适时的放些令人心悦的轻音乐使孕产妇心情舒畅,从而减轻产妇的心理负荷,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3.3疏导产妇的焦虑心理:助产人员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产妇,了解他们的心理要求,针对性向孕产妇讲解分娩知识及过程,减轻宫缩疼痛的方法,如何使用腹压配合助产人员顺利分娩,以消除孕产妇的恐惧、忧虑心理,以最佳心理状态愉快地度过分娩期。
3.4提高助产人员素质,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助产人员熟练正确的掌握助产技术,仔细严格观察产程,良好的工作技能给孕产妇带来安全感和责任感。
3.5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产前要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分娩有关的心理卫生宣传,树立正确的生育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人员的配合,允许丈夫和家人在分娩过程中陪伴产妇,使产妇心理上有所依靠。在分娩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尤其是丈夫提供的支持可唤起产妇积极的反应,缓解紧张、焦虑感。
3.6开展导乐陪伴分娩:实行导乐分娩,对每位入院的孕产妇进行一对一的陪护,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减轻其心理压力,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
3.7开展分娩镇痛:采取硬膜外注射麻药的方法进行分娩镇痛,让产妇减轻疼痛,并让产妇正确对待产痛,学会减轻疼痛的呼吸方法。另外,在产房内放轻松的音乐,转移产妇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营造相对轻松的分娩环境。
4结论
心理干预助产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待产妇的顺利生产,也有利于生产后的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护理干预助产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妇产科的形象、改善医患关系、增强我院的市场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癫痫患儿;心理护理干预
癫痫是一种因脑功能异常导致的慢性原发病,患儿与家长普遍存在明显的焦虑、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对患儿及家人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极为必要[1]。本院对2011年1月到2011年10月间我院就诊的部分癫痫患儿护理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优质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到我院癫痫患儿护理2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试验组124例患儿中,男74例,女50例,年龄为1个月-17岁,平均8.19±2.48岁;住院时为癫痫持续状态23例,大发作35例,失神小发作15例,婴儿痉挛14例,简单部分性发作21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6例;常规组124例患儿中,男77例,女47例,年龄为1个月-15岁,平均7.55±3.11岁;住院时为癫痫持续状态26例,大发作33例,失神小发作22例,婴儿痉挛12例,简单部分性发作14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7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经各项常规检查确诊为癫痫症状,可自行表达患儿主诉症状为眩晕、心悸、幻觉、肢体麻木、幻听、幻视等;婴幼儿则表现出伸臂、点头、屈腿、面部抽动等动作。所有患者每次发病均持续30min以上。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根据病症相关规程完成操作,平时进行饮食、环境、日常生活等一般护理,抽搐时进行及时必要的治疗护理和用药护理[2]。试验组患儿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优质的心理护理:①指导患儿及家人正确的认识病情,注意患儿情绪变化,安慰鼓励家长,并详细解释病情和预后情况,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②平时休息与活动时应保证患儿心情愉快,并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患儿情绪的大起伏、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通过适宜的活动和娱乐,提高患儿抵抗力,保持心情愉悦[3]。③为本院患儿建立档案,定期组织由神经内科的医生与护士组成的癫痫宣传教育活动,消除社会的歧视心理,为家属创造一个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护理经验的场所,让患儿在团体中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健康成长[4]。
1.2.2 评价标准 根据患儿治疗后情况及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所获数据评分患儿情况,评定指标包括患儿的独立功能、认知功能、社会、自制、适应能力等指标[5],各项指标合计最高得分100分(评分表以及具体评分情况),得分越高,治疗越成功。根据得分将护理效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四级,优良率为优、良之和。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使用SPSS18.0统计学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2 结 果
2.1 疗效 研究表明,常规组对癫痫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护理效果评定优22例;良33例,合格37例,不合格32例,护理合格率为87.1%;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优质的心理护理,护理效果评定优31例,良43例,合格34例,不合格16例,护理合格率高达74.2%;两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显著,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
组别n=124 优 良 合格 不合格 合格率
试验组 31(25.0) 43(34.7) 34(27.4) 16(12.9) 108(87.1)
常规组 22(17.7) 33(26.7) 37(29.8) 32(25.8) 92(74.2)
X2〖6〗X2=6.61
P〖6〗P
3 讨 论
癫痫俗称为羊角风,因为大众对病情的误解,该病备受歧视,患儿与家长普遍存在明显的焦虑、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我们在对癫痫患儿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同时,还应给予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干预,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促进患儿的全面康复[5]。癫痫患儿人性化护理和心理支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加强与患儿和家属的沟通,让他们正确认识病情与预后;平时帮助患儿保持愉悦情绪,避免较大的起伏,并参加一定的活动,提高患儿的抵抗力;多组织患儿的集体活动和该病的宣传活动,让社会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也让患儿能互相鼓励、交流和支持[6]。
本次研究中,常规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护理效果评定优22例;良33例,合格37例,不合格32例,护理合格率为87.1%;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优质的心理护理,护理效果评定优31例;良43例,合格34例,不合格16例,护理合格率高达74.2%,两组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 李硕,黄加云.癫痫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4(16):1838-1840.
[2] 舒芬华,夏元喜,旷小君.癫痫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2009,11(3):42-43.
[3] 陈明远,高申菊,杨红秀.护理干预对癫痫患儿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山西临床医药,2010,19(29):37-40.
[4] 任巧玲,侯东强,姜海燕.癫痫患儿的生活质量以及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12(22):113-114.
[关键词] 恶性肿瘤;心理护理;心理状况;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3-007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care interventions for cancer radiotherapy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ases of cancer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which was in accordance with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ventional care group SAS scores and SDS scor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group of former SAS score and SDS score significantly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nursing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ancer; Psychological car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pplication results
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由于该病多数属于不可治愈疾病,从而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影响整个临床治疗[2]。因此,在患者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重点分析恶性肿瘤放疗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的120例恶性肿瘤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干预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22~77岁,平均(63.1±4.1)岁。病理类型:头部肿瘤20例,胃癌16例,宫颈癌14例,乳腺癌10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文化20例,高中以上文化40例。常规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21~76岁,平均(62.8±4.5)岁。病理类型:头部肿瘤20例,胃癌15例,宫颈癌15例,乳腺癌10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文化24例,高中以上文化36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放疗前护理 在实施放疗治疗前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且对患者的抑郁和焦虑以及紧张等情绪表示充分的理解。同时,需要对患者的疑虑进行耐心回答,且尊重每一位患者[3]。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患者采取回避和攻击等消极情绪方式,需要进一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且责任到人,并且包床到护。护理人员对其分管的患者应全程观察,并且做到无微不至的护理。最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的认识,鼓励其积极进行抗病治疗[4]。
1.2.2放疗中护理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应巧妙运用心理疗法,消除其不良情绪。入院后应对患者的病情与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并且告诉患者医院的基本情况,鼓励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施护[5]。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帮助患者改正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并加强家属的健康宣教,充分发挥家属的作用,多给予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护理人员应全面向患者介绍开始放疗治疗的具体方案和日后安排,可以阐述这种方法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6]。最后,护理人员应多采取积极的言语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减轻痛苦。依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等,及时改善其负面的情绪[7]。
1.2.3放疗后护理 放疗后应及时安稳患者,由于放射治疗辐射影响,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因此,护理人员应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并且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可以放轻松的音乐,观看有趣的节目,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应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多叮嘱家属给予精神上支持与心理上的帮助,及时疏导患者的情绪,并且叮嘱其多参加公益活动[8]。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观察的临床指标:①焦虑评分;②抑郁评分;③临床护理满意度;④生活质量。
1.4评定方法
1.4.1焦虑与抑郁评定 ①焦虑状况主要采取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该量表主要由20个项目组成,且每个小项目均按照1~4分评估,将各个小项得分相加为粗分,最后将其乘以1.25作为焦虑得分,而50分为其临界值,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焦虑越严重[9]。②抑郁状况主要采取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且该量表主要由20个项目组成,且每个小项目均按照1~4分评估,将各个小项的得分相加为粗分,最后将其乘以1.25作为焦虑得分,53分为其临界值,分数越高则表示抑郁越严重[10]。
1.4.2满意度评定 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主要采取百分制进行评估,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越满意[11],将其分为4个等级:①非常满意:评分在90分以上;②满意:评分在70~89分;③一般:评分在60~69分;④不满意:评分不足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
1.4.3生活质量评定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估,SF-36量表包括36小项目和8个大项目,主要包括: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5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变化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6.3±3.2)分,常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73.4±2.5)分。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常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给予放疗或化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在实施放疗的过程中,多数患者伴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整体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加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是可行的,能够有效改善不良情绪,提高整体治疗效果[12]。
临床中相关研究显示,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实施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与抑郁状况,并且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临床中心理因素能有效通过改变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限制恶性肿瘤的发展,进一步减少患者的心理困扰[13]。同时,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抑郁与焦虑状况,从而让患者能够主动看待问题,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更好促进患者的康复[14]。通过本研究分析,临床中对于恶性肿瘤放疗的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对自身的病情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并促使患者进一步了解病情状况,降低其负面影响[15]。同时,研究还显示,心理护理干预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调节不良情绪,给予情感上的支持,满足患者的需求,促使患者的期望值得到实现。另外,数据还显示,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放疗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是可行的,能且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文荣,耿翠红,袁成,等. 恶性肿瘤放疗病人焦虑情绪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护理研究,2012,26(33): 3111-3113.
[2] 刘蕾,郑臣. 放射治疗对肿瘤患者的心理影响及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205-206.
[3] 柯艺芬,李三梅. 系统性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3(19):2627-2628.
[4] 贺小兰. 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4):140-141.
[5] Boggula R,Jahnke L,Wertz H,et al. Patient-specific 3D pretreatment and potential 3D online dose verification of Monte Carlo-calculated IMRT prostate treatment plans[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11,81(4):1168-1175.
[6] 梁广立,张敏茹. 一例神经外胚叶肿瘤患儿放疗期间的心理护理[J]. 天津护理,2013,21(4):357-358.
[7] 张果枝. 浅谈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放疗后的心理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1(21):416-418.
[8] Fernandez-Pineda I,Spunt SL,Parida L,et al. Vaginal tumors in childhood:The experience of 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J]. J Pediatr Surg,2011,46(11):2071-2075.
[9] 张新彩,李莹,焦见芬,等.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相关性调查[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74-75.
[10] 郑宝华,鞠微,宋园明. 心理护理在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6):101-102.
[11] Lozano EM,Pérez LA,Torres J,et al. Correction of systematic set-up error in breast and head and neck irradiation through a no-action level (NAL) protocol[J]. Clin Transl Oncol,2011,13(1):34-42.
[12] 张红玲,钟序素,谢素娟,等. 宫颈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淋巴囊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中国医药,2013,8(6):857-858.
[13] 龚智逊,徐英. 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的心理状况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23-824.
[14] Healy B,Frantzis J,Murry R,et al. Development of a dosimetry inter-comparison for IMRT as part of site credentialing for a TROG multi-centre clinical trial for prostate cancer[J]. Australas Phys Eng Sci Med,2011,34(2):195-202.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心力衰竭;疗效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病程长,病变复杂,治愈性差,患者工作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我院自2009年2月以来对40例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4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80例,心功能Ⅲ-Ⅳ级,合并高血压40例,高血脂52例,糖尿病32例。排除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合并未控制的感染,合并严重的肺、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50~78岁,平均(62.5±7.3)岁,病程(5.4±1.8)年,受教育年限2~8年,平均(4.5±1.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以及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护理措施。心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由我科经过心理护理培训的护师完成,3次/W,每次1 h,持续3周。心理干预内容:心理支持:热诚、耐心听取患者诉说,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为其提供个体化的适应方法。认知干预:进行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教育,增强治疗信心,改善预后。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教会患者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宣泄法及自我放松法。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前后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服药依从性,统计住院时间,随访1年,观察复发率情况。服药依从性依据4个问题进行衡量:①每天服药次数遵医嘱。②每天服药量遵医嘱。③每次服药时间遵医嘱。④坚持服药不间断。完全拒绝者0分,偶尔做到者得1分,基本做到者得3分,完全做到者4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sup>检验,P
2 结果
2.1 HAMD和HAMA评分2组护理前的HAMD[对照组:(24.7±4.2);干预组:(24.9±4.5)]和HAMA[对照组:(24.5±4.3);干预组:(24.6±4.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的HAMD(15.8±1.6)和HAMA(15.2±1.3)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1.7±3.1;21.0±3.2)(P
2.2 服药依从性两组护理前的服药依从性[干预组:(1.75±0.25);对照组:(1.72±0.23)]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的服药依从性(3.52±0.47)明显优于对照组(1.98±0.34)。
2.3 住院时间和复发率干预组的住院时间(28.5±3.8)以及复发率5.0%(2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5.6±4.2;15.0%(6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发生发展和转归不仅与各种生物因素有关,而且与社会因素有关。最近的研究指出,长期不良的心理会影响患者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影响体内有益的激素分泌,使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感染,从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1]。心理干预能够通过改变患者错误的疾病认知,并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支持,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抑制病理生理过程,恢复内环境的稳态,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心力衰竭复发率[2]。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HAMD和HAMA评分,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住院时间和复发率。心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身心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骨折术后;失眠影响;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现阶段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失眠的影响确实比较大,一方面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促使骨科患者术休息正常,另一方面那些不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却会对骨科患者术后失眠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只有充分分析骨科患者术后失眠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治疗措施,重点从心理治疗角度来调理患者的情绪,通过排解患者心中的疑虑和担心,再配合一些药物治疗,如此才可以有效改善骨科患者术后的失眠现状。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55例,女性患者有45例,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在40岁。此外,在这些患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有20例,腰椎骨折的有20例,颈髓损伤并截瘫的有30例,股骨胫腓骨的有15例,手外伤的有15例。所有的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并在手术后采用合适的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均得到了康复。
2心理护理干预技术
通常护理干预是指利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来达到综合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显然心理护理干预则是主要从心理护理方面来对骨科患者进行科学的治疗。心理护理干预技术是在骨科患者术后,由专业护士来解决患者身体不适问题。同时还要给患者心理进行安抚和开导,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和效果。目前心理护理干预技术主要有心理开导、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以及患者失眠调节等其它实用的护理干预技术。这种心理护理干预技术能够大大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程度,而且还能改善其健康行为,提高骨科患者术后睡眠质量。
3骨科患者术后失眠的影响因素
骨科患者术后失眠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而且每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也会大为不同。例如骨科患者术后大量的疼痛则会导致患者长夜失眠,遭受疼痛的煎熬,而患者身体体质也会造成患者睡眠质量不同,另外骨科患者术的情绪问题也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降低。现阶段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骨科患者术后失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影响和心理影响两方面因素,而生理影响主要是由术后疼痛、饮食等外界问题而造成骨科患者失眠。心理影响则主要是由患者售后心理疾病和情绪问题而造成骨科患者失眠。因此对骨科患者术后失眠影响因素进行准确的把握,才是提其睡眠质量的关键。
4心理护理干预在骨科患者术后的应用
骨科患者失眠主要是指入睡障碍和睡眠维持障碍而致使患者无法正常睡眠,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骨科患者术后过于担心疼痛和治疗风险,脑中老是化解不了这些担心,从而影响睡眠的质量,同时也间接影响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程度。故而只有良好的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干预,才可以有效改变失眠这一现状。现今心理护理干预在骨科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认知行为疗法、支持心理疗法、操作行为疗法、健康教育等方面。例如采用支持心理干预,则主要是通过一些帮助和指导骨科患者分析了解当前所所出现的问题,使其消除疑虑,同时也让患者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控制潜力和优势。在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双方试图从讲解劝导、信任和鼓励支持的角度上,来调节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另外在操作行为干预过程中,需要移除患者术后疼痛因素,例如用言语鼓励患者战胜疼痛,以增加患者的信心,同时也还要充分利用团体帮助的力量,来转移患者的疼痛关注视线,也可利用音乐治疗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除此之外对于健康教育方面,心理护理干预人员必须要综合分析患者失眠的真正原因,鼓励提倡绿色健康治疗。主要是从患者心理方面进行沟通交流,真正做到"劝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此充分科学利用心理护理干预技术,才会更好的保证骨科患者术后的睡眠质量。
5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要想提高骨科患者术后睡眠质量,除需要对骨科患者术后失眠影响因素有很好的把握外,还需要有一套科学可行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另外还需要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高度重视。其主要包括:①在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过程中,最易造成认知错误和患者患者控制行为失当,这主要是心理护理人员在干预过程中,未能从患者切身感受角度上来确定具体的干预措施,从而这导致失眠的影响因素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只有做好充分了解患者术后心理真正需要,多揣测患者的情绪,以便可以准确控制。②在采用支持心理治疗时,由于患者术后抵触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与心理护理人员发生口头争执,从而严重影响睡眠的质量。鉴于此种问题必须要以劝导启发、鼓励支持以及同情说理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使其度过心理危机。③健康教育环节也是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部分心理护理干预人员经常没有提前告知骨科患者术后产生失眠的原因、程度以及应对办法,从而使患者在突发失眠情况下不知所措,给患者的正常睡眠带来负面影响,于是这就要求心理护理干预人员必须提前做好心理护理准备,充分告知患者应该注意的事项,使患者提前提前做到心里有数。
6结论
目前心理护理干预技术已逐步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大力认可和支持,但是具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确实非常的复杂多样,对骨科患者而言心理护理干预虽然可以有效加快恢复患者的速度和质量,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弄清骨科患者失眠原因的话,则只会倒行逆施,不仅不会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而且还会给患者耳朵身体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危害。因此只有不断地完善心理护理干预技术体系和骨科患者术后失眠分析系统,在科学可行的治疗条件下,才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爱伟,毛忠强,王铃.骨科患者术后失眠原因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报刊,2013.
【关键词】 心理干预;护理实践
按现代医学“社会-心理-疾病”模式,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生物、生理因素,如创伤、手术等对患者所致的影响,更应重视社会、认识、心理因素,如认知缺乏、恐惧、焦虑等对患者以及疾病的影响[1]。
Anderson等学者认为,病人患者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感觉反应,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心理影响,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2]。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疾病认识观,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因此,对患者进行多方位的心理干预便成为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心理干预系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解环境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
针对我院广大住院患者现状以及护理工作实际水平,我们采取将心理干预贯穿到护理实践的各个角落去的全方位护理方法。
1 护理干预的开展形式
1.1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现代整体护理发展的产物,它的着眼点是如何使人们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维持人们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心理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人们能选择性接收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治疗、康复等各个角度的健康知识[3]。
我院患者从入院、接受治疗或手术到出院,积极开展了如入院宣教、健康指导、术前指导、术中引导、术后照顾和随访、出院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操作示范、口头指导、挂画、宣传等方式实施。在此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了不同认知层次、接受能力的患者应“因人制宜”的原则。如文化层次、认知接受能力较高者,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尽量运用专业术语的口头指导;对文化和认知层次相对较低者,多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避免令患者和家属费解的专业术语。
1.2 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 好的环境能给人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齐全的设备能给人提供方便、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我院每个病房都设有呼叫器、负压吸引器、输氧通道装置、电视机、小台灯等,再加上温馨宁静的氛围,使患者治疗和心理上需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有好多患者反应有一种家的感觉,这无疑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心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1.3 加强社会支持系统 一套健全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患者良好心理的支柱。因此在护理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好家属、亲友的思想工作,建议他们多探视、细致照顾患者,不让患者担忧家中的烦恼事和医疗费的问题,多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从而使他们树立了积极的治疗信心。
1.4 鼓励患者及时表达异常症状和不良情绪 治疗期间,细心观察症状和患者表情,认真耐心地听取患者的不适主诉,并给予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理。对患者的不良心理,鼓励其向护理人员、家属及其他患者诉说,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以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意识,尤其是针对手术患者。
1.5 努力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 患者心理上相信能力的说服力、技术的运用即是知识体现。所以,娴熟、规范的操作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都将有效地提高患者对医院水平、治疗能力的信任度,从而树立乐观的治疗信心。在严格规范操作的同时,我院通过护理技能培训、考核,督查小组不定时地督查、抽考、人才引进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护理质量。
2 开展方式
2.1 心理干预与护理实践有机结合[4] 将心理干预的内容贯穿于各项护理实践中,既合理安排了时间,又因势利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输液时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利用护送患者检查或手术时讲解检查目的和意义,注意事项,配合方法,告知他们不要紧张。利用晨间护理时间,关心患者睡眠饮食,讲解有关疾病知识,防护注意事项等。经过观察,较之专门的时间讲解患者都乐意接受这种适时适地的方式。
2.2 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 由于文化层次、职业、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社会支持系统等不同,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文化层次高、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快的患者,我们尽量进行全面、专业化的心理干预;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患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是关键。对老年人应反复宣教以加深记忆。
2.3 分阶段心理干预 入院阶段:讲解入院须知、责任医师和护士以及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住院阶段: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协助树立良好的认知、心理等(注意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性质和表现进行)。出院阶段:指导出院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方法、遵医嘱服药、交代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和时间间隔等。这一方面让患者在各个阶段适时地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干预,较便于自我调节、实施;另一方面也让护理人员层次分明、心绪整齐,不会遗漏。
2.4 针对不同心理问题施以不同心理干预 以焦虑、恐惧心理为主者,应态度和蔼,言语温和,语气委婉地给予安慰,深入浅出地向其解释说理;以悲观、绝望心理为主者,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以病情好转、痊愈患者为实例,帮助其正视现实,振作精神,激发其对生命的留恋和对家庭、子女、社会的责任感;以孤独、抑郁心理为主者,应热情关怀,主动与其交谈,协助其完成一些生活问题。
3 评估
我院通过多形式、多方式的心理干预与护理实践,使患者满意度提高,不良情绪逐渐减少或消失,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护患关系融洽,患者自信心、主动性增强,疾病康复速度加快。同时,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也相应好转。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也体会到了患者心理良好、信任、感激的乐趣,充实了护理内涵。
心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在得到患者肯定和看到效果的同时提出强烈的要求,更有效的方法和方式,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以提升心理干预的质和量,提高护理质量。
4 体会
4.1 感情上融洽、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预成功的关键 在进行心理干预和护理时,最主要的是与患者有密切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多下病房,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4.2 有针对性进行“三适”心理干预期 针对不同疾病、不同阶段、不同个体,选择不同时机,适时、适地、适人地进行心理干预,才能体现干预的本质要求。
4.3 持之以恒、常于不懈 不气不馁、不急不躁、毫不松懈地长期进行心理干预,才能表现出更加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克,黄少珊.汕头市居民心理护理模式.广东医学,2001,22(7):636.
2 Andersno KO,Bradley LA,At Yang LD.Review of physiological factors related eletiology effects and treatment.Pshchological Buletin,1998,3(12):358-387.
【关键词】患儿输液;心理护理;常规护理;临床疗效
婴幼儿由于免疫力低下,常常会发生感冒,发热等各种疾病,而输液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被广泛地用于婴幼儿的疾病治疗中。但是婴幼儿到达输液室后,往往会因为环境的陌生以及对打针的恐惧而表现得相当不配合,常导致输液进行不顺利[1]。我院此次针对在我院输液治疗的154例患儿开展研究,通过对比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对幼儿的影响来探究心理护理对患儿输液的临床疗效,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输液的患儿154例,其中年龄最大为9岁,最小为1岁,平均年龄为(4.5±3.4)岁。各年龄段的患儿人数分别为1-3岁54人,4-6岁63人,7岁以上为37人。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心理护理干预组(n=84)与常规护理干预组(n=70)两组,两组患儿排除其他危重疾病,并使分组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试验方法对两组患儿均采取观察法,通过观察对比常规护理干预组与心理护理干预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的配合度,精神状态以及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根据结果来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在患儿输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影响。
1.3心理护理
1.3.1心理护理的定义心理护理主要是指我们的护理工作者通过对患者的接触,用自身的言语以及行动来感染与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以一个良好的,积极地心态来战胜疾病。
1.3.2心理护理干预的措施[2]就本次研究而言,由于我们的研究的是婴幼儿在输液过程中的表现,所以在心理护理干预上应做到:①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护士应该以一个和蔼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并且通过言语沟通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护士可以事先从患儿父母处了解到患儿的兴趣爱好,并通过与之谈论其感兴趣的人或事来弱化其对输液的关注度。②诱导与暗示疗法,由于患儿年龄小,想象力丰富,护士可以诱导并暗示患儿是个勇敢的人,使其自身放松可有助于输液治疗的进行。③娱乐疗法,根据每个患儿不同的性格特点,护士可以通过玩具或听音乐等娱乐方式使患儿感到愉快与放松,同时也可加速患儿对输液室这个新环境的接纳,从而可以缓解输液过程中的不适感与疼痛感。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关键词】 心理干预; 高龄产妇; 分娩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on the delivery for elderly parturient women.Method:Information on 56 cases of elderly parturient women were analyz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chronological order,each of 28 patients.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usual care,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re,then the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 15 cas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got better nursing results, the patient recovered after treatment.Clinical symptoms of 11 cases improved,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nurse was 92.9%,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5.0%)(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lder mothers; Childbirth
从我国开始推行晚婚晚育政策后,高龄产妇的人数越来越多,据资料表明,我国有五分之一的产妇年龄都在35岁以上[1]。由于高龄产妇年龄偏大,其阴道伸张力与子宫收缩能力较差,分娩具有一定风险,产妇会因此加重紧张与恐惧感。不良情绪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促使产妇在分娩期间发生难产和大出血,从而危及母婴生命安全[2]。为了使高龄产妇分娩的成功率得到提升,必须为其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护理干预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产妇痛苦,使产妇顺利度过分娩过程[3]。为了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的影响。对本院2011年9月- 2013年9月接受治疗的56例高龄产妇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56例高龄产妇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35~41,平均(37.85±2.56)岁。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把产妇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经产妇13例,初产妇15例,平均年龄(39.54±2.36)岁。观察组经产妇11例,初产妇17例,平均年龄(37.65±2.84)岁。所有产妇均无多胎妊娠和其他疾病,两组产妇在年龄、身高、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必要时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定期巡查病房,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并观察产妇身体有无不适症状,分娩前后,为产妇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确保其体内营养的均衡[4]。在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产妇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术前,协助麻醉医生为产妇行麻醉,一旦发现产妇存在不适症状,必须立刻告知手术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为患者行心理护理。高龄产妇主要担心的问题就是由于分娩知识的缺乏,害怕在分娩过程中出现意外,且对于分娩后是否会出现并发症也存在担忧,因此,必须为其行心理护理干预[5]。
首先是分娩前的护理,在分娩之前,护理人员首先要对产妇宣传国家晚婚晚育的相关政策,并告诉产妇晚婚晚育的好处。其次,在对产妇进行检查过程中,动作需轻柔,避免弄疼产妇,同时,将检查结果向产妇讲解,消除产妇的疑惑。在产前,建议产妇多听听舒缓的音乐,让她们能够感觉到胎儿的活动力与生命力,并为产妇讲解整个分娩过程,使其信心得到增强,在分娩过程中保持最好的状态。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会发生具有规律性的宫缩现象,疼痛加剧,由于产妇对疼痛的忍耐度存在差异[6]。因此,不同的产妇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反应,此时,护理人员需以产妇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对其行心理护理。让产妇联想自己与胎儿能够亲密接触的感觉,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做母亲的欲望越来越强,也便于产妇情绪的释放。对于初产妇而言,宫缩比较剧烈,由于第二产程时间延长,通常都会出现宫缩乏力现象,致使产妇精力疲惫,对分娩造成很大影响。此时,护理人员需鼓励产妇,并教产妇深呼吸,使其精神压力得到缓解。除此之外,还要对其子宫进行按摩,有效减轻疼痛。若患者在分娩过程中出汗太多,护理人员需用毛巾将汗液擦除。对于喊叫过度用力的产妇,护理人员要向其解释过度喊叫对胎儿会造成很大影响,严重情况下,可致使胎儿缺氧,因窒息死亡[7]。
完成分娩后,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否则,产妇极易患上产后抑郁。此时,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改善产妇的不良情绪。告诉产妇新生婴儿非常安全,让其放心。患者分娩后,必要时可以让患者服用一些抗感染药物。患者治疗后,医护人员要叮嘱患者多饮水,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饮食,尽量饮食一些营养较高的食物[8]。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效果、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数量、总产程。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产后焦虑、抑郁情绪状态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有15例护理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11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护理总有效率92.9%,高于对照组的75.0%(P
经研究发现,观察组中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实验中,观察组产妇总产程时长为(9.3±2.1)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6±3.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P
实验中,对照组产妇抑郁情绪评分为(49.5±2.4)分、焦虑情绪评分为(68.5±2.4)分,均高于观察组的(37.7±2.3)分、(40.3±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5,P
3 讨论
高龄产妇分娩具备的风险性更大,由于产妇年龄偏大,其阴道伸张力与子宫收缩能力较差,在分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紧张与恐惧感[9]。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有效的心理干预对高龄产妇分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心理护理,观察组中大部分产妇都选择阴道分娩,比例为71.4%,阴道分娩有利于产妇身体迅速恢复正常,且对产妇所造成的伤害小。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使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主动与医生配合,缩短产程,在本组研究的观察组患者中,产妇平均产程为(9.3±2.1)h,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表明通过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可缩短产程时间。除此之外,为高龄产妇行心理护理还可以避免产妇出现产后抑郁,在本次研究的产妇中,观察组产妇的抑郁与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产后无产妇发生抑郁[10]。
我国的医学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对于高龄产妇也同样如此,由于高龄产妇年龄偏大,从生理上讲,这个年龄段并不是分娩的最佳时期,且在分娩过程中,极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现象,导致产妇疼痛加剧,产后并发症率非常高,必定会给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此时,护理人员必须对其行心理护理,一旦发现产妇存在心理情绪不良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开导,否则,产妇的不良情绪会加大分娩难度。实施可行的心理护理,可转变产妇的态度,避免其发生负面情绪,使其心情得到放松,增强对分娩成功的信心,确保分娩手术的顺利进行[11]。护理人员需对工作负责,对待产妇要有耐心,加强自身的专业护理技巧,关心每一个产妇,为产妇提供一个舒适的分娩氛围,帮助产妇平复心情,避免发生产后抑郁。 实验中,观察组有15例护理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11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护理总有效率92.9%,高于对照组的75.0%(P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护理[13];(2)患者治疗后,疼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反应,但是疾病本身引起的疼痛,与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部分患者心理难免会出现恐惧心理。此时,医护人员要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害怕等消极心理,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14]。(3)患者入院后心理难免出现焦虑不安心理,严重患者甚至出现震颤、心悸、出汗等症状。此时,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分心(可以通过音乐法等),同时还能够减轻患者痛苦[15]。(4)患者在治疗前出现的恐惧心理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指导,在心理上拉近与患者的距离[16]。
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产妇行心理护理后,仅有1例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行产钳助产分娩,且产妇的分娩时长大大缩短,其产后并无明显的焦虑与抑郁症状,这表明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助于确保分娩的顺利性,对产妇分娩有很大帮助[17]。
参考文献
[1]李惠.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对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58-59.
[2]温肖玲.影响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原因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44-145.
[3]杨秀娣.护理干预对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0-91.
[4]何苑谷.呼吸减痛分娩法配合饮食护理对活跃期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4-95.
[5]黄小英.产妇分娩大出血后的心理干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74-75.
[6]周海燕.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81-82.
[7]张荣.护理干预在预防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85-86.
[8]邢淑静. 心理干预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期的影响与效果分析 [J].中外医疗,2012,31(7):165.
[9]李家玟.人文关怀应用于宫外孕患者的意义及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89-90.
[10]曾词正,章小雷,张月.扎根理论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05-107.
[11]刘伟莲,李远芬.健康教育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59-60.
[12]张艳军.166例孕妇临产前的心理护理探讨[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81-82.
[13]刘卫芳.高龄初产妇妊娠分娩的剖宫产率和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86-87.
[14]邓爱珍.优质护理在产科分娩过程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61-62.
[15]赵海珊.手术室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启示[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63-64.
[16]王玉宏.心理干预护理在高龄产妇分娩前后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2,15(31):6881-6882.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a)-0178-03
近年来,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随着国内外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院抽取8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心理干预在肝癌护理中的作用,旨在探讨心理因素引发的不良情绪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存状况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6例,女34例;年龄19~72岁,平均(48.6±1.2)岁;病程2~6个月,平均(3.8±0.2)个月;文化程度:大学36例,初高中28例,小学及以下16例;职业:事业单位14例,商业17例,专业技术26例,农民11例,其他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为对患者进行心理疗法,包括向患者介绍病因、解释病情以及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等,让患者了解疾病,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护理措施,主要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向患者介绍病因及解释病情,解决患者的疑惑,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虑及恐惧等不良心理。②家属方面的安慰护理:护理人员需热情、和睦地与患者家属沟通,安慰家属,缓解家属的紧张情绪,以此使护患之间维持良好的关系。③心理辅导及健康宣教: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疗法,护理人员需用乐观、积极的语言鼓励患者接受治疗,为患者举例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还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患者具体病情为依据,对探视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探视人员不宜过多,并且需保证患者具备足够的休息时间。
1.3 评定标准
护理效果判定标准: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满意度。其中,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好。采取自制问卷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设置100分制,分为4个等级。①非常满意:90~100分;②满意:76~89分;③一般满意:60~75分;④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肝癌患者来说,肝癌是强烈的心理应激事件,患者会产生一系列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多数患者会产生明显的焦虑反应,主要是对身体健康和生命的担心。患者正常的焦虑是其心理适应的过程,但是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会兴奋交感神经,造成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升高等一系列反应,不利于预后。肝癌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心理,因此,在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时,实施心理干预是极为重要的。心理干预是指在遭遇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对受害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实施心理干预最为主要的是倾听,使患者心理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进一步让患者恢复健康的心理状况。在临床医学中,心理干预是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心理干预能够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肝癌患者家属的心理也会受到重大打击,因此,在做好肝癌患者心理干预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家属做好心理干预,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干预的有效实施。心理干预主要是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在精神上鼓励患者与疾病作斗争,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顾虑。心理干预使患者了解病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促进患者积极配合医护治疗,学会排遣不良情绪等。如何减轻肝癌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是责任护士必须面对的问题。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降低患者的焦虑反应,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良好预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护理人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面对患者时需文明、礼貌用语,同情、关心及理解患者,这样才能为心理干预的有效实施奠定良机。本研究中,观察组给予心理干预后,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积极、正确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弱化自身应激反应、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主观舒适度[1]、提高机体免疫力[2],为进一步治疗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治疗的影响。方法 随机择取我院小儿哮喘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实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1年内哮喘发作情况。结果 心理干预后1年内全组40例患儿发作次数只有5次,住院2次,对照组发作15次,住院11次,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关键词】 干预措施;小儿哮喘;效果影响分析
目前,小儿哮喘已成为严重的公众卫生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患儿长期反复哮喘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反复哮喘若未经长期控制治疗,会导致气道结构上的变形,出现不可逆转的气道阻塞,进展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或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慢性持续性哮喘使得患儿生活质量严重受损,难以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耽误患儿上学及家长工作;部分患儿若缺乏正确引导,可能因为哮喘而感到自卑和害羞,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笔者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追踪护理干预小儿哮喘患儿80例,取得预期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住院确诊的小儿哮喘患儿共 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人,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5.0±1.2岁;病程0.5- 12年,平均2.7±1.4年;干预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6个月-11岁,平均4.8±1.0岁,病程0.5-11.5年,平均2.6±1.8年。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均符合儿童哮喘防治常规所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曾经接受护理干预的患儿及随访困难者。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临床医护人员采取的哮喘患儿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对干预组患儿家长和学龄患儿进行哮喘及其药物基本知识教育,内容包括:哮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常规治疗方案,哮喘的常见诱因及防治方法;自我及家属病情监测;②电话随访观察:每周由护士电话随访1次,及时评价病情和治疗效果,调整用药剂量及纠正错误的吸入方法,并针对患儿及家长的疑问解答相关问题。指导患儿家属正确使用止喘药,讲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③饮食干预:指导患儿及家长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忌海鲜食物、甜食物、辛辣食物、食冷饮等;④运动干预:鼓励适当的运动,以增加患儿的机体免疫力。记录观察干预前后1年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及住院次数的变化。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干预内容为:①以精神分析方法克服患儿依赖强烈需求别人照顾和关心的特点,避免患者因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而致哮喘发作;②处理好各种应激下心理状态,如常规运动、锻炼、休息,有效的时间管理技术,一般心理和社会支持;③系统的脱敏治疗。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要求所有患者自测呼气峰流量(PEF),2次/d,第2周、4周、半年各测一秒量(FEV1)1次,以后每半年测FEV1 1次。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定量资料用(±)表示,并用t检验进行组较,P
2 结果
2.1 两组哮喘发作、住院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FEV1、PEF变化比较,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1.5亿人患哮喘,且近年来发病率又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小儿哮喘明显上升。过去认为哮喘是一种单纯的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在治疗上以支气管扩张剂为主。近年来研究揭示哮喘的本质是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的嗜酸性粒细胞(EOS)、肥大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1]可持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吸入香烟、花粉或冷空气及感染等可导致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疾病。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不单纯是下呼吸道炎性介质的产生、释放,炎细胞的浸润,且涉及到患者的心理活动,情绪和个性因素对发病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长期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甚至需终生治疗,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还由于部分患者丧失了工作能力,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及家庭生活,而产生自卑心理,哮喘患者难以用哭泣、大喊大叫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其心理特征是过高的期望值得不到满足,希望得到援助,且情感缺乏。因此,对哮喘患者除躯体治疗外,还应配合疏导、解释和支持等心理治疗和护理[2]。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成为社会共识[3],本研究显示,常规加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哮喘发作次数、住院次数明显减少,肺功能有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临床疗效上产生了积极作用,与以往报道相似[4]。
参考文献
[1] 陈翠琼,唐美荣, 曹结珍.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观察及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753-754.
[2] 王岚,刘荣珍,杨彩红.音乐疗法可减轻机械通气患者的压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2):89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相应的也在需求越来越高的护理要求。从临床护理经验来看,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反应较大,尤其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个人心理意志都存有很大差异,也因是疾病的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同,一般会产生以下心理反应:①恐惧心理;此心理反应多见于女性,大部分是因不了解手术状况或麻醉的安全性,害怕手术失败或病情恶化产生的不良影响,常见脉搏增快、精神紧张和血压升高,甚至有些患者情况严重会导致心率是时常【7】。②焦虑心理:主要原因是对手术的意义不理解,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手术,常表现为饮食不振、精神萎靡、失眠等,尤其随着手术日期的邻近情况愈加严重。
心理护理是针对患者各种不良心理反应所开展的护理,由于病人心身疾病的治疗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联系,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程度自然受病人病人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的影响【8】,所以,将心理护理应用至普外科手术患者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此护理可有效缓解病人对疾病所产生的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帮助病人建立全新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医患关系,便于患者在康复出院后适应社会环境。本文所研究的12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患者不管是护理满意度、SDS及SAS评分方面都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给予普外科手术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消除其心理障碍,克服紧张和焦虑情绪,促使其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和后期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何红梅.心理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 ,2013,(18):289-290.
[2]龙智君.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7):112-113
[3]王芳.普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8):103-104.
[4]宋莉.普外心理护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14,(6):277-277.
[5]陈玉梅,邱菊.心理护理干预在普通外科手术疼痛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745-746.
[6]李红娟.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686.
【关键词】护理干预 烧伤病人 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017-02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ion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burn patients. Method 72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from Jan2008 to Jan2010. 36 cases in control group accept burn routine care. 36 cas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ccept burn routine care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 by HADS was conducted to all 72 cases when they were hospitalized and 1 month later. Result The level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all cases was decreased in 1 month after.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burn patients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depression and anxiety,promote psychological recovery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nursing intervention burn patients psychological recovery
近年来,烧伤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烧伤患者的存活率明显增加,但是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则显得日益突出。严重烧伤可以导致容貌毁损、瘢痕增生、功能障碍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使患者综合生活质量降低[1]。患者担心失去原有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地位及作用,从而产生焦虑和忧郁心理。为了解烧伤后患者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 1月收集7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调查测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本科2008年 1月至2010年1 月住院治疗的烧伤患者 72例,烧伤面积均大于30%,深度为深Ⅱ度以上,烧伤部位:四肢烧伤22例、头面颈烧伤18例、躯干会阴烧伤32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5.2岁,自入院起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分组患者在烧伤面积、深度、烧伤部位、性别、年龄、婚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一般心理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1个月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2]分别进行筛查和评定,筛选时,以8分为阳性起始点,即8分以上为可疑及肯定有症状者。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所得数据采用Excel、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所用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情况比较。见表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抑郁情况比较。见表2
两组烧伤病人入院时焦虑抑郁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病人焦虑抑郁情况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护理干预对策
3.1 入院首次干预 烧伤早期大多数患者因意外致伤,对所发生的突然事件无心理准备,瞬间丧失心理应对能力,产生害怕、恐惧、紧张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入院积极救治病人的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尊重,获得其高度信任。这时,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打好基础。评估内容除病情外还包括:病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社会角色、家庭成员、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等情况。
3.2 烧伤相关知识掌握的干预 研究显示[3]近100%患者及亲属都希望获得与其疾病诊疗和护理相关的健康知识。护士应针对患者伤情及时讲解烧伤后伤情的演变过程、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烧伤后创面护理及瘢痕预防等知识,满足患者和亲属的信息需求,消除疑虑,使其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进展,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医学知识的获得,从另一方面使患者更加尊重护理人员,更好地促进了沟通和交流工作。
3.3 动员社会支持系统的干预 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成正相关[4]。烧伤后患者存在明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障碍,护士要帮助患者寻求社会的支持,以激发其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1)积极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告知家属情绪会影响患者疾病恢复,指导家属调整心态,做患者强有力的支持者,使患者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教会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善解患者内心的感受,使患者获得有利于身心康复的适宜情绪。(2)寻求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
3.4 经济压力的护理干预烧伤患者焦虑症状与收入水平呈负相关,烧伤治疗费用高,疗程长,手术多,大多要植皮、整形美容等,对患者而言,良好的经济基础是获得最佳治疗及康复的保障,许多患者因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后期的治疗及康复,对其综合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入院后要及时告知本人大致费用,提供每日清单,做好费用的解释工作,协助患者办理各种医疗保险,对经济困难者尽量节约费用,免除不必要的费用,减去不必要的治疗。
4 讨论
烧伤患者心理压力过大会出现焦虑、抑郁、淡漠等负性情绪,活动减少,对康复锻炼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能造成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等临床症状[5]。尤其是重度烧伤病人在生理、心理上均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已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心理护理则日益成为促使病人配合治疗、消除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6]。故要加强对烧伤病人的护理干预,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患者对康复重要性的认识,包括躯体功能康复及社会心理康复,将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治疗的全过程,实现救治与心理康复一体化。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沟通技巧,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品质,才能用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7]。
参考文献
[1] 孙永华,功能与外貌恢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国烧伤杂志,2001,17(6):325-326.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23-226.
[3] 林鸣芳,赵艳玲.恶性肿瘤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特征及存在问题[J].护理杂志,2008,25(8B):39-40.
[4] 杨凡,烧伤康复期患者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06-1407.
[5] 贺丹军,康复心理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
[6] 王淑杰,重度烧伤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6):71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