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6 04:2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笔者随机抽取了1500名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60份。对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处理,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核心竞争力的认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等这些话语。
一、背景分析
1977年冬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越来越多渴望获得知识的人才进入高校继续学习。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政策带动之下,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1999年开始,各大高校相继扩招,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质量问题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中国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增强自身的本领,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担负起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德拉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从此核心竞争力概念广泛运用在管理学中,标志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建立。
武向荣和赖德胜2002年在《教育研究》发表《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中,才把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到现在只有十余载的历史。
教育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的界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应用到教育上可以定义为通过学习如何获得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有用的、可评估的、实用的、有序的结构化的信息)并把这个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促进了人们能力的发展(Stewart 1999)”。很多学者又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笼统等于“就业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等于有其道理,但是也欠妥当,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集专业知识、人际交往、团队精神、兴趣爱好、诚信品格、吃苦耐劳等为一体的综合体。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不断的去专研,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努力专研,花更多的时间,寻求专业知识之外的附加值,在生活和职场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深。
表1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含义
诚信
品格 吃苦
耐劳 团队
精神 创新
精神 专业
知识 兴趣
爱好 人际
交往
研究生 7.15% 4.22% 15.11% 28.37% 20.42% 9.6% 15.13%
本科生 5.34% 4.57% 13.72% 29.5% 21.15% 11.64% 14.08%
专科生 5.17% 3.62% 16.55% 30.45% 22.18% 7.98% 14.05%
(一)自己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具有系统化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具体指: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一门专业所包括的核心知识体系。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都有相应的专业,不论自己是否喜欢,不论前景是否光明,高校既然开设这门专业,教育部既然承认这门学科,必然有其可取和存在之处。每一门专业在国内外都有知名专家、学者,自己是否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呢?当大学生把自己专业学到很精通出类拔萃的时候,还愁在社会上不能立足吗?社会的竞争是如此的激烈,如果没有好好的学习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淘汰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加值。笔者所指的兴趣爱好是:不仅仅自己喜欢,同时在喜欢的基础之上,付之于行动实践,达到出类拔萃足以谋生的程度。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多的是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技能,比如说:计算机网络、动漫设计、文学写作、口才演讲、小语种等等。在专业知识和竞争者不分高低的时候,自己的兴趣爱好附加值就成了加权的砝码,也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表2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管理
自己 参加
实践 学习
创新 交往
表达 明礼
诚信 吃苦
耐劳 其他外
部因素
研究生 15.67% 17.55% 19.79% 14.21% 12.32% 15.17% 5.29%
本科生 8.72% 16.34% 21.45% 15.37% 13.18% 16.72% 8.22%
专科生 9.28% 16.31% 20.74% 13.95% 15.21% 12.36% 12.15%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学习创新为主,兼顾管理自己、参加实践、吃苦耐劳、交往表达、明礼诚信、其他外部因素等综合素质。主要是约束自身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主要是靠自己本身,但是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父母、高校老师、社会环境等。
(一)自身努力
思想上准备好,行动上实践,精神上吃苦耐劳。一个人首先得自信,假如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那么,还有谁敢相信你呢?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人才,可以学好专业方面的知识。自主的去学习,学会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时时刻刻更新知识,在学会书本知识的同时转化成为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知识,面对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学习肯定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学会吃苦耐劳,特别是遇见困难的时候,要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困难的自信,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二)家庭父母
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才可以保障孩子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家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幼小心灵是否健康的成长,影响全家人的幸福指数。在和谐美满的大家庭之中,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千万不可以勉强苦逼孩子意愿,适当的积极促进中鼓励让孩子专研自己兴趣爱好。孩子进入高校后,充分给予选择喜欢专业就读的权利,并且帮助孩子制定计划目标、职业规划。这些,才是开明的父母应做最好的抉择,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三)高校老师
辅导老师,应做到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学生走弯路和邪路;解决好学生日常生活问题,让孩子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组织一些专业性很强又有意义的团体活动,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专业任课老师,努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课堂上尽量生动有趣,不空洞乏味,让学生有意愿和冲动想听你授课;对课堂认真负责不可以只图完成任务,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和建议;课后与学生多一些交流,尽量可能的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个课程下来应该认真反思和总结,以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达到精益求精。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寝室或者社会上,都应该具有一股良好的学习风气。曾经网络流传了两张凌晨4点哈弗大学图书馆大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影起了社会特别是中国高校的反思,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好好学习知识能行吗?哈弗大学并不是神,有的是学习氛围、有的是刻苦努力学习的学子们、有的是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有的是一种证明和象征。餐厅、医院、寝室、广场等等都应该成为学习的场所,拥有一股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五、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会在茫茫人海之中,被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的淘汰,最后自己失去信心、斗志,导致埋怨社会的不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得就是这样的道理。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自己、父母、高校、社会都有积极作用。
(一)对自己
大多数大学生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对父母依赖性较强,自我意识比较欠缺。培养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可以面对迅速变化的环境,比竞争对手适应环境更快,可以保持自己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未来职业规划发展奠定基础,拓宽视野锐意进取,增强了面对社会竞争的实力。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学生,往往可以脱颖而出,迅速把握好发展机会,甚至创造发展机会。否则,即便拥有机会,也无法把握,只会处在面临淘汰和被动选择接受的尴尬地位。
(二)对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作为人上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少受一些磨难和悲伤。大学生培养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好自己,可以让父母少一份忧愁和担心,让父母安心放心。父母开心、安心、放心,身体健康长寿,让大学生也少一些顾虑,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这种良性循环、一箭双雕的事情是积极可取的。
(三)对高校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增强,不仅仅大学生可以提升综合能力,加大就业砝码,也可以促使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提高高校的声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通过口碑相传,高校影响力的扩大,学生生源和质量、竞争的师资力量、招聘的企事业单位都会源源不断的走进高校。
(四)对社会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促进了大学生的和谐就业,有利于推动劳动力转型、科技的创新,利于社会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高素质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可以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高回报,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可以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目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利于综合国力增强。
六、结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坚持不懈。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环境之下,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样才可以让自己走的更加的长远。
参考文献
[1] 陈树冬,张佳.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管理学刊,2011(01).
[2] 宁晓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
[3] 林长远.浅谈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科技信息,2010(12).
[4] 李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自我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着力点
受全球就业形势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高端和低端人力资源市场的双重挑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自己自身的职业发展,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顺利实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当前形势下,不仅要解决“就业好”问题,更要解决“就好业”的问题。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需要。
一、河南省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河南的经济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一是就业人口总量压力依然较大。由于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未巩固,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增长相对不足,毕业生规模继续增加,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适合自己的毕业生。
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体系构建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经济学的观点,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它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作用的理论成果。对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套用经济学的核心竞争力观点,可理解为: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整合和内化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自身特定价值和不易被人模仿、学习和替代的能力,因此能够在就业竞争中战胜对手,即使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就业的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综合的结果,核心能力是综合能力中起决定作用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决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方法途径上也涉及到多个培养主题,包括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
基于个人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关键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各种资源平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品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1)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为有用人才的关键,他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础,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再高的才华都将是昙花一现。
(2)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除了完善人格,学会做人,就是要学会学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关系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要不断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在课堂的学习外,还要加强自学,向同学学习、向老师学习。
(二)基于学校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主体,是人才培养比较集中的一个时期,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上承担着重要角色。
(1)加强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平台的作用。学校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出发,丰富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知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两个结合,一是将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相结合;二是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重点讲解、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课堂授课方式,创造和谐生动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改善学校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平台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要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高度,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就业软实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基于家庭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但家庭教育却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核心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培养和提高方面,如忠诚、主动、沟通、执行等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挥家庭的启蒙和跟进教育作用。家长一定要摈弃考上大学等于人生成功和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懂得感恩的心理品质。首先,要做到群体教育与个体交相结合,现有教育模式都是群体教育,这种情况下学校很难把握每个学生思想动态。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使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每一过程都比较了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其次,要调整职业规划理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就学”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观念,在初中就要开始引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观。
(4)基于政府和社会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市场运作的指导者,规则的制定者,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的认可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所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反馈对高校人才培养起着指导性作用。在小政府大社会发展趋势下,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人不容忽视。
总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多主体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各方联动、紧密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各主体积极因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2013.05
[2]王建国.高校学生司司长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3]廖迎春.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01
现今社会,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想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学有所用,就要在上学期间努力的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就要求高校在制定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当然,我们只有清楚的明白什么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并了解其特征,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够突显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特征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在以往,人们很容易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混淆。所谓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中有一种战胜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找到实现和发挥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它是基础、环境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总和。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所培养出来的,它将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整合和内化进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进行求职时具有其他学生所不具有的独特的、有价值的竞争能力,继而在寻求合适的职业时更具有优势性,并且在就职后让自己的职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由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区别于其他的能力的,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1、它具有内化性。所谓的内化性就是核心竞争力不是将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简单的加法进行组合,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一般能力进行提升和提炼,进而将学生的优势展现出来。所以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个体对于技能、道德品质以及知识进行吸收内化的结晶。可以料想,在大学生就业时,核心竞争力的内化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只有具有高度内化性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更快的寻找到适合的职业。
2、它具有价值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体现在它能够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最大限度的实现统一,而且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它能够让学生掌握就业竞争的主动权,这样就能够将大学生面临被淘汰的几率降到最低。
3、它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特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是大学生具有自我特色,不同于其他人的一种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是其他的学生不具备的、不能够复制的核心特质。在竞争中,大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能力,那么在竞争中就像有了一件法宝,就有了自我的优势。核心竞争力越强越明显,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也就越突出,其在自我职位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为企事业单位所创造的效益就越大。
4、它具有动态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静态性的,一成不变的,学习一次就永远的占有竞争的优势、就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的,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提高和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各种素质、技能等完善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松懈的进行自我的核心竞争力的积累,才能够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的动态平衡。大学生一旦放弃这种积累,那么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也就消失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优势也就消失了。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以及特征的介绍,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学生在毕业后求职时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所以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让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能够具有独特优势就显得很有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大学生努力地提高自我的竞争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有意识的锻炼自我,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多多的参与社会活动,这样就能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在学习期间,选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对于自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制定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规划。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核心竞争力,或称求职核心竞争力,它是来源于管理学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最初由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之后,随着核心竞争力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教育领域中也引入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套用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够更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纳自己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下一代的生力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1、提升大学生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目前,大学生队伍成为高校就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顺利就业,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升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顺利就业的根本条件。
2、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促进高校就业工作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被提升到事关高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高校就业工作,除了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之外,重要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途径。
3、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高校大学生代表着社会的最高学历,他们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能否较好实现就业,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关系到大学生家庭的利益,这是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必须要着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高校要面向社会,整合各种资源,明确办学特色,制定能够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也要通过自身努力,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各种资源,自我提高。
1、加强素质教育,突出特色教学
高校应该紧扣市场,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毕业生。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据此设置新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在教学内容上,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校教育是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的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现在的学生缺少自我控制力,意志薄弱,缺乏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对学生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应该把学生的专业与个人理想、职业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从内心热爱本专业。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职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3、做好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具体来讲,要从思想、心理、政策和技巧四个方面进行指导。
(1)思想指导
就业必然会涉及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面对地域、单位、工作岗位等诸多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选择结果各不相同。就业首先是一种思想活动,这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从个人实际和自身特点出发,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做到以事业为重,勇于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建功立业。
(2)政策指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成功地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是一次巨大的深刻的转变。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指导,宣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则、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和具体实施办法。同时要对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劳动法规、医疗保险和人事制度等有关政策进行指导和教育,以帮助学生克服在就业时因对政策缺乏了解而表现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求职技巧指导
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交流和选择的过程,更是学生展示自己品质、才能和实力的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求职技巧,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求职的程序和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如谈吐、服装、姿势等礼仪规范,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和求职岗位的相关情况,以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指导毕业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学会介绍自己,推荐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才能和有关特长,以提高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4)心理指导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是很复杂的,有的缺乏主见、存在依赖心理,有的期望过高、存在失望心理,有的低估自己、存在自卑心理等等。这要求学校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其次,化解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负重感,正确分析形势,正确认识社会, 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参与就业竞争。第三,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调适,消除就业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总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工作,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学生工作中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和机会,我想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7).
[2]朱克勇,卢克祥. 刍议可持续发展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效培养 [J]. 高等农业教育, 2010(6) .
[3]赵志川,陈香兰.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一、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获得就业岗位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取较高优势的竞争力。主要包括: 职业道德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然而,从就业市场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 一) 职业道德素质较差。现在的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特别是对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需求更大,但从应聘工商管理的大学毕业生来看,大学毕业生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比较差,职业道德素质较差,有的大学毕业生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比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从基层做起,一部分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学生也因为缺乏工商管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 二) 学习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后,必然面临许多新问题,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要求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学习能力。然而,现在的大学评价机制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素质,而忽视考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更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不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需求,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足,就业后也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
( 三) 应用能力不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应用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一些新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比较差,实验、实训不到位,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从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 四) 创新能力低。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现代企业的管理必然是现代化管理,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必然需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比较高的创新素质。但是,由于许多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特别是新办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又缺乏管理实践经验,教育教学中普遍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差,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化管理创新。从对毕业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供给不足,但是有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 五) 缺乏实践经历。当前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普遍没有开齐开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由于大学扩招,特别是一些地方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差,但招生多,工商企业实习接受能力有限,客观上形成了工商管理大学生实践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软件配套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模拟训练,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创新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应用技能比较差。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高等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创新,组织管理缺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到位,教学计划安排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实训不全面,不能完成实践实训任务,同时学生对实践缺乏认识,重视不够,不能全面完成实践工作,学校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因此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比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理念,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 一) 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 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形象礼仪教育、ERP 沙盘课程与实践,到工商企业体验等; 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二)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 三) 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 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 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 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 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 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培训和考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和考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商管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测评师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一、缺乏实践经历
当前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普遍没有开齐开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由于大学扩招,特别是一些地方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差,但招生多,工商企业实习接受能力有限,客观上形成了工商管理大学生实践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软件配套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模拟训练,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创新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应用技能比较差。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高等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创新,组织管理缺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到位,教学计划安排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实训不全面,不能完成实践实训任务,同时学生对实践缺乏认识,重视不够,不能全面完成实践工作,学校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因此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比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理念,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一)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形象礼仪教育、ERP沙盘课程与实践,到工商企业体验等;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培训和考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和考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商管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测评师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五)增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工商管理岗位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而当前的毕业生又比较缺乏实践经历,针对大学生缺少实践体验和实践经验的特点,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力度,在实习过程中增强体验和增强工作经验,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增强体验和实践经历,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特聘教授,指导学生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发现实际工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固定的寒暑假实习岗位或机会。
(六)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文献检索、经济应用文等课程平台,ERP沙盘实训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科创比赛平台,全面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荀关玉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笔者从事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这个职业几年来,一直在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一线岗位。对学生管理,特别是新时期的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和培养,有一些自己的见解。高职高专的学生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共同的特征,如勤于思考、情绪不稳定、情感世界敏感而丰富等。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独特性,他们又具有与普通高校在校生不同的特点。针对他们的这些特性,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中,更应注重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1高职高专学生核心竞争力组成
1.1获取资讯的能力和意识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总是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汇,科技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低头党,手机族。可是,能在互联网世界任意遨游的学生,对资讯获取的能力和渠道却非常局限。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取资讯,成为了影响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瓶颈。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一个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一定是一个获取资讯能力强的人。而能及时的获取各种资讯,就能给自身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竞争中保持领先。所以培养获取资讯的能力和意识,是高职高专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
1.2专业知识能力
现在是史上更难就业季,但是从市场的信息来看,总是有很多岗位缺乏对应的人才,这是一个矛盾、供需矛盾。大学里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毫无疑问,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是其中的核心。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点:(1)学校教育。在学校里,通过系统培养获得的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2)专业知识技能。出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跟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所在行业的专业技能。(3)再学习能力。在大学中锻炼的学习能力,是再学习能力。虽然学生在大学中学习的专业课程相同,但是今后在不同岗位使用的情况不同,并不是所有的专业课知识都会在实际的岗位中用到,所以能不能快速的学习和掌握自己岗位所需用到的专业知识,是对学生再学习能力的考验。
1.3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事业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分配给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合作的态度,要求我们在用心做好事业的同时,要注重团队合作。看清楚每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作用。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1.4职业反思
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我们进行职业反思,也就是告诉大家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阶段性的思考。为自己下一步的计划,作出指导。
1.5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本操作,已经成了职场基本技能之一。现在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过级考试已经普及,在学校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考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而现阶段,不管哪一个工作,哪一个工种,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只有具备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大学生,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这也是大学生必需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
1.6责任心
责任心也是职业素养的体现,而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就是遇到问题和挫折太容易放弃。而责任心在职场中的体现,就是遇到困难不抛弃,不放弃。
2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不同的阶段的培养方式应该有所不同。
2.1入学阶段,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养成教育
入学阶段,是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可以注重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养成教育。根据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在初入大学的时期,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定成长计划,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资讯的能力和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2.2专业学习阶段,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除了基本学校教育的内容,还要强化专业知识的训练。通过一些考核,增加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
2.3专业实践阶段,注重责任心的培养和职业反思
这一阶段,以专业实践为主。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体现在学生责任心的养成,和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职业反思。引导培养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独自面对挫折和困难,独自解决困难的能力。
3培养高职高专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希望得到指引。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要求,更是高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生,才能在竞争中保持对竞争对手的领先,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获得更大的优势,更好的展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卢淋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6).
[2]刘益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J].航海教育研究,2016(04).
摘要:如何积极有效地指导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和职业生涯进行准确的规划、设计和定位,努力增加他们的知识“内存”和“外存”,是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所面临着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本文就如何有效地指导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努力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竞争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指导;高职高专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在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概念、新理念、新思维。“核心竞争力”表达的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所独具的、支撑企业现在、过去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形成一个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概念提出来以后,因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相当多的企业用“核心竞争力”这个理论指导自己的发展战略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个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人是增强和提升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的因素,因而有的学者借助“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提出了关于“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有的学者指出,“个人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支撑一个人的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特殊力量;还有的学者从打造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特点,认为大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是由其学习力、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沟通力、协调力和创造力等因素构成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具有实践性、专长性、异质性、稳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动态性)等六大特点。另外,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由其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基本要素构成。综合上述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个人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竞争中不易被自己的竞争对手所效仿的、具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的、比较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打造大学生尤其是打造高职高专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其目的就是要增强他们个人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的竞争优势,即让别人无法取代他,让他成为他所在的领域里的第一或优秀。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从事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养学生去自觉提升自己的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为他们未来实现就业、择业和创业,并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也是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报效祖国和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而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与大学本科学生及研究生相比,其本身并不具备学历上的优势,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具体地指导和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即指导他们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呢?结合近几年来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首先,要积极地指导高职高专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高职高专的大学生,首先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人生定位,即,自己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它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谁,即,找准自己目前的人生定位;二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即,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三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能干什么,即,如何为自己实现未来的职业理想做好准备。在这里,我们指导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是谁,就是指导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人生定位;我们指导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就是切实地指导他们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准确地树立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我们指导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未来能干什么,就是指导他们为实现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就要从现在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开始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不断地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技能准备。
第二,要积极地指导高职高专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内存”。所谓“知识内存”,就是指高职高专大学生在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及知识存量,即要不断地增加自己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的总量,并且要达到自己应具备的学历水平。指导和要求广大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要认真地学习和掌握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积极指导和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去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相关学科、背景学科、以及操作性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存量和知识总量。拥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也是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竞争和较量。如果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比别的人多,一个人拥有比较独特的技能,一个人的能力胜过他人一筹,这个人就能在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战胜他人,取得竞争的胜利。那么,如何指导高职高专学生在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积极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内存”呢?一是积极地指导、激励、培养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和思维力;二是积极地指导、激励、培养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三是要积极地培养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努力学会自我控制,不断地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
第三,要积极地指导高职高专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外存”。这里所谓的“外存”,就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社会人脉资源。积极指导高职高专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外存”,就是要积极地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人际交往观,指导他们学会和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如指导他们学习和掌握一些有关人际交往中的称呼的礼节、介绍他人与自我介绍的礼节、致意的礼节、交谈的礼节、宴请的礼节、接待的礼节、送别的礼节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他们的个人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得到提升,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取得职场竞争优势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创造优良的条件。
第四,积极指导高职高专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系统思维和自我超越的素质和能力。所谓学会系统思维,就是指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学会用整体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分析、思考和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所谓学会自我超越,即是指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要不断地突破自我极限,也就是要学会在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制定新的自我发展规划并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系统思维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人辨证地分析、思考和解决在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而自我超越的意义则在于能够提升人的创新和创造的素质和能力。指导和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和掌握自我超越的能力要掌握好三个基本环节:一是指导和培养他们自觉地建立愿景;二是指导和培养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要经常保持一个良好、自信、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三是指导和培养他们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潜意识。当然,高职高专学生学会和具有系统思维以及自我超越的能力,将会大大提升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的个人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其在未来的职场就业竞争中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63-02
收稿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王晓庆(1984-),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基本原理研究。
一、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模式的必要性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的重点应放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上。“核心竞争力”一词最早由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提出,他们在著作中写道:“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概念被深入应用于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中,指导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获取利润。虽然核心竞争力是针对经济规律提出的观点,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人们又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延伸到教育平台。哪所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搞得好,哪所职业院校就有“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局面。解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是我党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的重要体现,全球化时代是一个重视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的时代,因为同自然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是可以重复开发利用、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突出,中国2009届高校毕业生有611万人[1],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为340万,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5%。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仅仅是因为供需不协调,更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缺乏,因此,如何帮助高职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迎合社会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考虑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
(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拿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对学生就业单位进行的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生问卷调查中显示,比起扎实的专业知识,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心理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个人情感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不同在于其“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一目标突出了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学生要更多地发挥自主性和自觉性,提高自学能力,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间仍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二是课程的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实验实训条件简陋,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完全形成;三是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愿意投入去进行新员工的培训。这就要求大学高职毕业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
高职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争取专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改造自我,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活动,扩大交际圈,多和外人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多参与社会实践,比如放假的时候去发发传单,如果有可能的话,做点销售相关的事情,或者做些和未来自己工作有关的兼职,不以赚钱为目的,要以学习为目的。认知自我,挑战自我,尝试改变,做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尝试一些没有涉及的领域。
(四)具备较强的创业和创新能力
用人单位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五)良好的就业能力
广义的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狭义的就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专业研究等能力在内的专门化能力;狭义的就业能力是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发展的,通过求职获得工作机会、保持工作、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并在工作中获得晋升的本领,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的一种内在素质和才能,就业能力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提供的就业平台,掌握求职技巧和求职技能,提高求职能力。
三、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要强化“三方协同”
要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强化“三方协同”,就是社会、高职院校、学生三方的配合协作,构建互惠、互需、共赢的合作机制。通过社会、高职院校、学生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体系。
(一)基于社会视角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策
社会要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多的就业资源和实习实践的机会。用人单位可以和高职院校建立就业、实习实训服务基地协议,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形成“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给在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便更好地去充实自己,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2]。
(二)基于高职院校视角的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策
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根据社会的各种需求,整合办学资源,调整专业结构。继续推进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就业工作机制,促进就业工作全员化[3]。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强化指导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做好专业化、专家化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通过开展就业、创业活动传、帮、带、促。高职院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设置专业,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高职学生视角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策
高职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地去构建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地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机会和平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品质,形成自身特有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费小平.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 杨姗姗.试探创业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3] 傅琼.新形势下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导刊,2009,(9).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WANG Xiao-qing1,2
(1.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raduate Student,Guilin 541004,China;
2.Nanjing Industr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Nanjing 210046,China)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院校应利
>> 从通识教育角度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识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通识教育与就业竞争力提升探究 旅游院校基于通识教育上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论通识教育在就业竞争力培养中的作用 试析通识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跨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策略探析 理工科院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析 理工类院校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网络教学研究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就业力竞争力培养探究 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 贵州理工院校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现状与建议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学生职业胜任力关系研究 文化竞争力 文化创意与城市竞争力 城市文化与城市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与文化外交》课程设计 创造优质通识课程 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④程星.大学国际化的历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37.
⑤⑥[加拿大]简・奈特,著.刘东风,陈巧云,译.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0.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程星.大学国际化的历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谷贤林.百年回眸:外来影响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1).
[4][加拿大]美.简・奈特,著.刘东风,陈巧云,译.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庞海芍.通识课程我们面临的三大困境[J].科学时报,2009.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C・K・普拉海拉德教授和伦敦商学院的G・海默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及“核心竞争力”一词。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独有的技术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整合一系列企业相关事务,使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校方所安排的课程,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最终形成特有的、对学生自身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使其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能使自身在毕业后的择业竞争和未来工作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既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完胜其竞争对手,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
这里的独特性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竞争对手想要复制这种核心竞争力的难度较大;二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式具有独特性。
2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整合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其在学校通过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形成的。这种知识、技能和能力是需要进行相应的整合才能形成高职学生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整合的过程、环境以及途径均是难以复制的,最终形成高职生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3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创造性
通过对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拥有相应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价值创造性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要放眼全球,审时度势,不断积累、学习,与个体优势相融合去锻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第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是高职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主动占据核心位置的需要。在初入职场的高职毕业生中反馈出一些高等教育扩招以及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譬如,团队协作能力欠佳、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等,这些缺陷潜伏在高职生的人生发展中,导致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陷入被动状态。归根结底,这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个体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就越能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抓住机遇,处于主动核心的位置,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和成功。
第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目前,在大力倡导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势在必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其毕业后的就业层次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最终能够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质量以及该院校在社会中的声誉。
第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形势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接受大学教育就是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核心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二 职业生涯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所要做的职业进行预测和计划。因此,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对自己择业的主客观条件有充分认知,其次要综合分析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并且与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
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对自身的优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对其职业需求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进而培养创业能力和自主规划能力。促使高职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保持就业竞争的持久力,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就与价值。
(二)职业生涯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有效促进全人发展。当前,部分高职生存在缺失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就业竞争力弱化等问题,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给高职生的全人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我,感知职业领域,分析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制定出实现自我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第二,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职业生涯教育所关注的就是对社会、行业、职业以及职位条件的认知,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对学生职业理想的引导,对自我的全面认知,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职业生涯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一)思想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为高职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柱。高职生的职业发展是构建在其职业理想的基础上的,而高职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均是环绕着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就是确立其职业理想,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柱,同样也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有效途径,促进高职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个性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对于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引导作用,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的差异导致了构成此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再者,职业目标的不同也会导致个体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差异,因此,构成高职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在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好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在不同阶段要有相应的评价,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明确和发挥学生的优势竞争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践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加强高职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实效性。培养高职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培养的效果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因此,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一方面加快建设相关专业社会实习实训基地,激励学生到相应的岗位去锻炼;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教育模式,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在促进高职学生对其自身的学业学习、职业发展以及终生教育的理念上的影响,在学习、实践、提升、发展等方面形成自我管理的氛围。只有培养和塑造好高职生的个人竞争力,使其在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持久的竞争力,最终才能实现自我发展,让生命更为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汪翠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9(12).
[2]杨克林,吕卫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途
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3]王德广.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功能
及其内容构建[J].高教探索,2012(4).
[4]窦而立.浅析提高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当代
职业教育,2011(9).
[5]孙小娅,宋悦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学生价值取
向的影响[J].高教研究,2011(1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毕小明(1974-),男,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
基金项目: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A008),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CG37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25-04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其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即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的教育。为更好顺应市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在专业上的发展要求,探索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要探讨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1]。核心竞争力理论虽是针对经济和管理规律提出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及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可以将它的概念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而且这也是对“核心竞争力理论”必要的升华和发展[2]。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在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3]。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企业、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网络运用开发、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要能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仅仅有书本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更是如此。即使学生今天实训的内容就是目前对应岗位要求掌握的技能,可等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岗位要求往往又发生了变化,往往又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获取新知识,跟踪网络新技术。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工作人员之间协同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应包含三方面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
笔者就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对温州市近二十家相关IT企业管理人员和温州市近二年高职网络专业毕业的学生173人发放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85份,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历史并不长,但开设的院校并不少,在浙江省49所高职中,有29所开设了该专业。从表2来看,我们的网络专业人才与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还有相当的距离。而从用人单位调查的情况来看,社会对网络人才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这就造成了目前的“两难”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觉得所需的应用型网络专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的毕业生就业难。这说明,当前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
很多高职学校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可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常常过分的为学生职业发展考虑。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认为网络人才的就业面很宽,学生毕业后不一定就从事当中的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多学点东西,什么都懂一点有利于学生以后就业;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认为学生即使毕业就从事某一特定岗位工作(如订单式培养),也存在以后转岗的可能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所以多学些,什么都懂一点也是有好处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好心办坏事,把我们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这也背离了我们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不是什么都懂的通才、全才。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新技术。以Windows服务器的配置为例,据调查,大部分学校都是以Windows Server 2003作为教学平台,甚至有些学校学习的还是Windows Server 2000,实际上,无论是Windows Server 2000还是Windows Server2003都已经过时了。
另外,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太多也是制约学生核心竞争力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不少学校本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设备》、《实用组网技术》三门课程都有开,而从教学大纲所反映的教学内容上,三门课程之间重复的很多,这一方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也极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实践教学环节不能突出仿真性,适用性差,效果不佳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不仅仅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应当是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些学校在“学科本位”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实践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或验证手段,完全处于从属地位,甚至被忽略,这种现象在一些本科高校的高职学院中较为常见。有些学校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办学经费的限制,没有建立合适的网络实训室,而是通过一些仿真软件(如Packet Tracer 3.2等)来进行网络实训。这些专业的仿真软件功能虽然强大,但对真实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以及职能岗位进行全方位模拟尚有些力不从心。近几年,很多高职学校建设了网络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整体上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实训内容与岗位技能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
从笔者收集的各个高职学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各个学校都认识到学生下企业实习的重要性,都在第六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甚至有的学校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安排了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只可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法正常进行。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的下企业顶岗或轮岗实训,常常是学生到企业了,企业却没有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工程,而当企业有相应工程时,学生却在教室里上课。在最后一学期进行的毕业实习,由于学生即将就业,四处找工作,往往也是名存实亡。
(四)教师实践能力缺乏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现在高职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跟踪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知识方面应该不成问题。但很多院校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平台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机会比较少,也没有多少机会参加提升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另外,网络设备一般都比较昂贵,教师也不太可能自买设备来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正是由于这诸多原因,导致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
(一)总体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提高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以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为主线,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为载体,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构建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图1)。
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每门课程对应一项具体的职业技能,如表3所示。从第一个学期开始,每学期期末安排一到二周专项实训,如表4所示。实训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在就业时直接表现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我们引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成熟度模型(如图2)。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下企业顶岗实习,核心竞争力日渐增强,职业能力日趋成熟,最终在毕业前完成从学生到准员工、员工的角色转变。
(二)校企合作,共创三赢局面[4]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可用流程(图3)来表示。首先由企业专家提出岗位及岗位相应的能力要求,这里的企业专家既包括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专家,也包括其他用人单位的企业专家。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开设课程,组织校内实训,学生达到准员工标准后,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毕业实习),由企业检验教学成果,认可毕业生质量,并将对教学的意见反馈至学校,以便更好的改进教学。实践证明。这种闭环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有效果。
2.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除了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外,我们还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担任工学结合课程任课教师,以及校内实训、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担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开设网络新知识讲座和专业与职业素质教育讲座。校内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在企业工作一个月以上,适时参与企业工程项目。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教师良好的理论功底,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企业深度合作还可以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当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时,还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既解决企业的“用人难”问题,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闭环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企业能在学生毕业实习时检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学生的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要通过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否跟踪网络新技术、新知识反映出来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是对基于工作过程这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案中所蕴涵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促进职业能力形成[5]。
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专业主干课程(见表3)的教学中,全部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闭环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由企业专家提出的岗位与能力要求、典型的企业项目,然后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对岗位与能力进行分析,对企业项目进行分解,构建既适合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掌握能基本胜任用人单位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达到将课堂变成工作岗位、工学结合的目的,达到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进行教学时要做好角色转换,要以主导者的身份担负描述任务、组织讨论、引导讨论、控制进程、引入新技术等职责,将“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导”,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四)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评价制度
传统的专业主干课程一般采用“平时成绩(比重小)+期末成绩(比重大)”的成绩评定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更加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利于考查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主干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实施性评价与工作成果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定量化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尤其要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每个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成绩根据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成绩综合确定,可以从工作到岗、工作准备、工作态度、操作流程熟练程度、业务规范化程度、团队协作、工作任务绩效等方面进行评分。而总结性评价一般安排在期末进行,以考核知识点为主,由教师组织考核。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考试和权威认证,并将学生所获证书作为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之一。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核心竞争力[EB/OL].baike.省略/view/157135.htm?fr=ala0_1.
[2]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3]朱丽娟,秦龙.浅谈高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人力资源管理,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