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时间:2022-12-28 07:5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思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思想

第1篇

【关键词】 教育平等思想 教育公平 启示

一、教育平等思想的渊源

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因素、借鉴西方文化有益成分以及深受近代“教育救国”等思潮影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他的教育平等的思想。

30岁以前,基本上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的。他很赞赏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认为周天子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和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等主张是“平民主义”的重要体现。他也十分欣赏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和“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归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平均主义”思想。就男女均应平等地接受教育而言,受清末学者俞正燮的有关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对其“从各方面证明男女平等的理想”推崇备至。

二、教育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

1.男女都要受教育,并且所受的教育都要一样

在中国,男女不平等有几千年的历史,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期遭受压抑,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均处于无权的人身依附的地位。以其教育家的敏锐的洞察力,对妇女的弱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强调妇女要自立自强,要立足于社会,使自己成为人格独立的国民。他说:“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他认为,女子只有到学校接受教育,有了与男子一样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有了知识和技能,能谋独立生活,做到不依赖男子,自己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实现男女平等。可以看出,在看来,平等地接受教育是男女平等的首要条件。

2.不问阶层,都应接受教育

十分重视工人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1918年4月14日,在的支持下,北大开办了校役夜校,即工人夜校,其目的在于为学校工友补习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他在北大校役夜校开学式演讲中精辟地论述了工人阶层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他说道:“在常人之意,学校为学生而设,与校役何涉。不知一种社会,无论小之若家庭、若商店,大之若国家,必须此一社会之各人皆与社会有休戚相关之情状,且深知此社会之性质,而各尽其一责任。

3.不问贫富,都应接受教育

就“平民”二字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即“‘平民’的意思,是‘人人都是平等的’”。就教育而言,实际上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试图普及教育,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教育。“从前只有大学生可受大学的教育,旁人都不能够,这便算不得平等。现在大学生分其权利,开办这个平民夜校,于是平民也能到大学去受教育了”。为了让贫苦百姓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主张打开大学校门,鼓励师生走出去,为老百姓办他们所需要的教育,从而提高平民百姓的文化素养。

三、对教育公平思想的评价

提出的关于教育平等的思想所涉及的对象具有全民性。他的教育对象既有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又有工人、农民、店员等生活于社会下层的平民,更有大字不识的文盲。他认为,全体公民无论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地位、贫富等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育起点公平,即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过程公平,即教育条件相同;教育结果公平,即学业成功机会相同”。据此,可以看出,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公平“三层次说”中的第一层,即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的平等。这也就说明了,教育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可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个人受教育权及共享教育机会权还未得到充分的保障。那么,如何促进教育起点公平?教育平等思想对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具有以下启示:

1.教授多样化的教育内容,是促进男女公平地接受教育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的对女子的教育中,其宗旨是培养贤妻良母,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伦理和生计教育,如缝纫烹调、抚养子女、侍奉公婆等知识和礼仪。认为,通过对女子的教育,不是要把女子培养成贤妻良母,而是要把女子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即使之与男子一样,能够担负起社会改革的重任。他主张,女子应该成为通晓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如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女子在求学时,应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关知识,如“专诚学教育,专诚学科学、美术、实业均可”。

2.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消除因阶层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认为,“从前在京师大学堂里面的听差,不过赚几个钱,喊几声大人老爷;现在北京大学替听差的开个校役夜校,他们晚上不当差的时候,也可以随便的求点学问。于是大学中的无论何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利。不过单是大学中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还不够,还要全国人都能享受这种权利才好”。在当时,要为广大老百姓建立更多的社会教育机构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

3.开辟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消除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由于当时“实以四年义务教育,所筹经费、师资,亦属数量太巨之故”,提出,“应限期实施一年制之短期义务教育,对十足岁至十六足岁长年失学儿童,实行强迫教育”。而且要“注意竭力推广充实小学教育,并切实推行半日二部制”。就社会教育而言,教育途径有依托学校开设的各种补习班和习艺所,有利用报纸、杂志、无线广播等各种传播媒介施行的教育,还有利用小说、电影等各种文艺形式施行的教育,等等。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可使贫苦老百姓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当今,我国经济虽有较快发展,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仍没有根本改变。虽然国家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向中西部、向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力求使教育均衡发展,力求逐步努力消除贫富差距,但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应举办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教育,开辟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努力消除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不问男女、阶层、贫富、民族等,都要受教育;传授多样化的教育内容,是促进男女教育公平的基础;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有利于消除阶层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开辟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教育平等思想中的这些合理因素,对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嘉毅.教育公平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J].西北师大学报,2009,(01).

[2]施莉.论社会教育思想 [J].宁波大学学报,2006,(05).

[3]李文忠.的教育独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J].学理论,2010,(06).

[4]欧阳琰.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启示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6).

第2篇

关键词:成功教育;教育思想;促进;发展

“成功教育”中的教学思想:

(一)成功教育的含义及其在中外教育史上的运用模式

成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的教育方法。

“成功教育”的教学思想,是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成功的教育思想,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是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的桥梁。“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一点进步、一点成功,尽可能帮助学生,让学生在多方面获得成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成功教育促使学生获得成功,改变消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成功教育”的发展模式:

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地改革,成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1.我国“成功教育”思想的模式

我国是由刘京海教授提出的,“成功教育”的教育信念是三个相信的教育信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

他探索出“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的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这三个模式既有纵向的发展次序,也有横向的交互作用。

第一阶段为“帮助成功”。这是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反复失败的课堂教学的实际提出的一种具有矫治性策略的模式。教师以“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期望自己能取得成功,对学生有信心,要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学生积极模仿、反复操练,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通过反复成功,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得到恢复,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阶段为“尝试成功”。是变单纯的教师传授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五个一”方式,即“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尝试成功”是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

第三阶段是“自主成功”。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使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的习惯,要引导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明白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应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看到失败中的成功之处,找到不足和教训,要鼓励学生争取成功,让学生逐步做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自我鼓励。

2.外国“成功教育”思想的模式

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认为,在任何一个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都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斗争。因此,在教育儿童,特别是缺点、错误较多的学生时,必须采取正面教育,充分调动起儿童的积极因素,使优良品质在他们身上占支配地位,这样才能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上进的信心,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尝试成功。成功教育的核心是要有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学校应又浅入深、由近及远,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他断言,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他会爱自己的祖国吗?爱出于奉献,奉献中生出情感美。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思想最能体现赏识教育思想,教师的赏识是学生成功的关键,重视学生自信的培养。

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她的自由和纪律的协调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她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工作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工作,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她促进孩子的成功。成功教育需要有爱,她晚上也跟儿童住在同一幢楼里,她敏锐地感觉到他们的需要、兴趣,把他们置于自己生活的中心。她爱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她能耐心细致的观察儿童,对儿童机智及时的指导,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成功,让儿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成功教育”在当今我国中、小学各学科中应如何运用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强化阅读,“四能”并举。“阅读是教育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说写结合。没有丰富的语文材料和积累,也就没有准确生动的表达,阅读在思想情感、人格气质、审美修养等方面对学生精神境界都会发生潜移默化作用。(2)承认特点,发展个性。阅读和表达是带有浓厚个性色彩的心智活动。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时总离不开自己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和意志品质。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总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作品的思想。同样的作品,不同的阅读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读自己喜欢的书,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愿意写的文章,就可以满足他们参与、发表的欲望和引人注意、获得成功的心理要求,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3)鼓励参与,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起点要低,使他们产生学好的信心;步子要小,教学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时时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进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活动要多,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开展各种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馈要多,因为学习困难的学生遗忘速度比一般学生要快,所以要进行多次反馈,这样可以巩固知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矫正,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用爱心、耐心、细心让学生树立信心,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老师一次交心的谈话,一句中肯的评语,一回无意的表扬、鼓励,甚至一次善意的“欺骗”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老师眼中就是最棒的,这种成功的心理暗示会一直激励他们前进;(2)因人而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在课上都想发表自己见解并且有的可说。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鼓励,使学生真正成为推动课堂的主体,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成功的体验对他们尤其重要;(3)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在求知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小组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即可以同学间取长补短,认识自己的差距,又可以亮明自己的观点技压群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领头羊”;(4)在测试中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在平时的测验中,采用“易-难-易-难”的循环命题策略,通过简单的测试,让学生感受前所未有的“高分”,通过难题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能正确审视自己,即树立了信心,又克服了盲目自傲。学生只有不断体验成功,才能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才能发掘潜力,才能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只有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最后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

(三)“成功教育”的意义

1.“成功教育符合教育本质特性,有助于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成功教育适应学生自身需要,评价因人而异,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因此,学生心里充实,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的实践。”成功教育“把激发形成学生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过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2.”成功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它包括人格、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功点,从而使之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成功教育是一种侧重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它以尊重学生个性、正视学生差异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运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3.“成功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成功教育是以人的成功心理为心理依据的,所谓成功心理,即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的心理倾向、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等的总称。成功教育的本质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成功者,使每一个学生在多方面都得到主动地发展。

5.成功教育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思想。我们在提倡成功教育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失败。我们还要让学生体会困难、挫折教育。并且,提倡成功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对象,不能无论优差生,都给予相同的评价。优生在教师的过多鼓励当中很可能会骄傲自满,不思上进。所以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01]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0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03][英]洛克。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04][苏]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00

第3篇

[关键词]孔子 “有教无类” “乐学” “因材施教” “变通”

正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靠政令、刑律去治理国家,百姓只能被动地去遵纪守法,而不能够有廉耻之心,不懂得为什么要自觉地去遵纪守法,是不能够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的。如果用教育的方法去教育人民,使人民能够用礼法去约束自己,懂得言行的规范,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那么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孔子认为政令、刑律都不如教育更加有效,因而孔子一生开私塾,广收弟子三千,有才能者就有七十二人,因而孔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我在这里仅仅就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点进行分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仅仅是王孙贵族,普通人的子女也可以接受教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他认为人的素质都是一样的,只因为环境与教育的不同,才使人有了差别,尽管当时孔子已被人尊为圣人,但他始终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是学而后知的。由此可见,他认为任何人只要受到教育都可以成为圣人,他强调学而后知,不仅是谦虚,也是他的信念。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后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了他的主张,在他的弟子中就有各式各样的人,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孔子教导学生要注重提高道德素质,也提倡老师要讲究职业道德。

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把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只懂搞教育,而不懂道德要求,那么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一个有很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却助纣为虐,为战争贩子研制杀人武器;一个掌握有高超印刷技术的科研人员却研究和大量印刷假币,严重干扰和威胁国家经济,这样的人于百姓、于国家、于社会有何益呢?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许多有识之士已开始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道德教育。

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推崇的是使学生“乐学”。《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见《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能熟练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能弄明白的时候,不去点拨;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清楚时,不去启发。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除了以上关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贡献以外,孔子还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他现身说法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前我们还有相当部分教师还没有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扭转。哲学告诉我们:变,才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变就不能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论语》

[2]《论语名言解析》

第4篇

关键词:《蒙田随笔全集》,主要教育思想,革新性和现实意义,局限性

了解蒙田的教育思想源自他的和《培根论人生》和《帕斯卡尔思想录》并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的《蒙田随笔全集》。在《论对孩子的教育》里蒙田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地谆谆教诲着实让自己感动许久。选择这本书原因有三:一,蒙田是启蒙运动前法国知识权威和批判家,是感情冷峻的观察家,在这个易浮躁和功利的的氛围下,我们特别需要这样一份冷静和理智,而《蒙田随笔》是其思想研究的集大成,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力;二,蒙田37岁便退隐到书室直至逝世,二十年一直看书写作,这份定力让人佩服。他说:吾书素材无他,即吾人也。本书对作者自己的大量描写和剖析是让我们和这位思想家对话的最直接途经;三,本书“闲话家常,抒写情怀”的独特写作风格不同于其他学术著作,能让人在轻松欢愉中获得真理和指引,这种举重若轻不是谁都能做到。

书中蒙田对教育的论述较为丰富且具现实意义,所以这里对蒙田的教育思想作一浅析。其教育观集中于《论对孩子的教育》、《论学究气》、《论父子情》这几章中,此外,我们也可从《论人与人的差别》、《论读书》、《论身体力行》这几章汲取一些零碎但同样重要的教育观。

一、主要教育思想

1、不同以往的教育目的

受启蒙运动倡导理性、自由,解放天性大环境影响,蒙田主张的教育目的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他说学习不是为了图利和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教育目的不是培养教会执事,书院学究,而是经验丰富的实干家。学习的益处是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和完善,增加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而不是储存知识。一个人受的教育,进行的工作和学习都是为了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接受知识的灌输。蒙田的主张也是时代背景下禁欲主义和反对教条束缚的表现。

其实很多做学问的人都是不诚实的,孔子也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假儒者不是通过学习充实内心而是为了满足附庸风雅的虚荣。蒙田引用西塞罗的话说:要把学问当作生活的准则,而非炫耀的目标。是的,只有一种追求实际,理智冷静,摆脱功利和浮躁的学术态度和氛围才能产生真正的学问。

2、重视德行教育

蒙田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称其为世间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学问。他说教孩子如何更聪明和更优秀之后才有必要教他们具体的学科知识。对于教育,蒙田主张先成人,后成才,他更重视受教育者的德行和为人处事能力的完善。柏拉图说:坚定、信念、真诚是真正的哲学,与之无关的一切只是装饰品,这也体现了古代西方哲学重视精神教育的传统。

蒙田认为,有时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生活中重要的价值观:何为知与不知,何谓英勇、克制和正义,区分雄心和贪婪,奴役和服从,放纵和自由。教会他们正确面对死亡、耻辱和痛苦。总之,让人大脑受教育之前先修身养性,拥有优秀的判断力、生活能力和美好品质。他强调人要有敢于蔑视一切的胆量,要节制明理,要有很强的适应力,享受得了衣锦繁华,也经得住贫困交迫。他还要人做一个唯真理者,不要为面子或虚荣而固执地坚持错误的东西,这份诚实和强有力的判断力正是难得的哲学家的品质。

3、“全面素质教育”

蒙田主张学习应博采众长,开展“全面素质教育”。和别人一起时,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学会用心。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要只局限于课本,要关注社会中的事务,比如了解君王的风度、才华和婚姻,读史书等。蒙田不主张书呆子似的学者,他告诉孩子应锻炼口才,精于选择自己的论据,说理切中要害。可以说现在推行的全面素质教育在蒙田那里可以找到依据。要智育,体育,德育全方位培养,不仅教与知识,还要让其举止得体,善于处世,体格健康,心灵完善。

4、理性对待权威,学会独立思考

蒙田认为不应轻易相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蒙田是积极的怀疑论者,主张通过对一切教条和权威的怀疑通达真理。人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习惯,意见,法律和习俗的影响,很容易改变和掩盖自己的天性,所以能摆脱外界影响显得尤为可贵。他说教师的权威多数时间不利于学生学习,重要的是加以适当引导,教会他们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他攻击一切唯书和唯上的学究气,倡导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学习是为了形成自己的观点。

5、因材施教

蒙田主张因材施教,顺应孩子的发展和能力,不应强迫和压制。人在年幼时天性表现模糊,趋势不稳定,要对其作出推测和判断非常困难,所以对于其后天的发展不应臆断,而应顺应。此外也不能任其天性发展,鉴于其判断力还不完善,应引导其做最有益的事。教育中尤其是家长,不要过分预测孩子的发展,甚至过早地为其规划未来,确定路途,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志的人,而不是谁的附属品。

6、选师标准

蒙田很重视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他对老师的“选聘”标准非常高,不像现在有高学历的“硬件”就行,还应具备各种软实力。他明确区分了知识和智商,学识和智慧,认为智慧除了知识还应包括完美的判断力,聪明的处事方式,美好的德行等更为重要的东西,老师至少要智商高于知识。老师也不应性情忧郁,喜怒无常,因为情绪会影响学习效果。老师不应是个书呆子,过于贪求知识,只会变得愚不可及。此外,学习要讲究方法和效率而不要用时间衡量,好多时候这只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

7、师生关系

与以往经院教育不同,蒙田主张的师生关系不再那么遥远,冷漠,“规矩”,他倡导一种严厉又温和的为师态度和有建设性又亲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这从他的教学方式里可以看出来。他提出四种授课方法:讲解书本,详细讲解精神实质,阅读与课程相关的作者选段,闲谈。闲谈显然是一种轻松平等的氛围。他主张教学相长,认为老师不应一个人讲,也应该听他的学生讲一讲。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可以平等地共享真理,没有必要对书籍和老师顶礼膜拜。蒙田也明确反对一切形式的体罚。

二、局限性

当然蒙田的教育观也存在一定缺陷:一,他确立的学科体系对于今天是不健全和不实用的。二,他的教育思想仅停留于一些有价值思想的堆砌,而没有形成体系。三,受启蒙运动影响,他过于强调理性和享乐主义,以致显得有些心机过重,理智过剩,过于圆滑的计算。例如他主张自己拒绝做的事,别人做了也无需责怪,不必同习俗格格不入,内方外圆有时会让人活得复杂且累。他说教育孩子只有在棋逢对手时才发表议论或进行争论,即便如此,也不要把所有的招数都展示出来,只要使用对他最有利的,这未免显得心机太重,计算太多。虽然这里是我不敢苟同的地方,但也无可厚非,时代氛围下过于强调理性必然会导致理智的过盛。

三、结语

本文从多方面对蒙田的教育观加以论述,展现其现实意义和局限性。我们应全面看待每一种思想,借鉴光芒,反思局限,促进教育的更好发展。

第5篇

在上学学习的时候,总觉得一些教育理论用处不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不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现在,我认为应当用教育思想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把爱给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教师没有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没有对生活和事业的爱,就无法引导学生对生活充满爱;没有对家人、朋友的爱,就不可能塑造学生善良的心;没有对学生的爱,爱工作就是一句空话。爱在教学中贯穿始终。真心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在每一件事上关心他们,如学习和生活,教师要同一个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不管是条件好的还是差的,不管是做过好事还是做过坏事,老师都要一律平等,不搞特殊化,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学习有一个愉快的场所,这样他们才能认真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比如,课余时间和学生一块儿玩,学生给老师打招呼时,老师要特别亲切,并且时时注意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学生会以点滴之恩涌泉相报,这就是收获,每每和学生们欢笑嬉戏时,学生跑到宿舍问我有什么帮助时,我总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充盈心头。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向他们负责。相信每位学生都很棒,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学生,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用埋怨的眼光去看学生,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二、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思想

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尊严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谈不上谁更加尊贵,绝对不能居高临下,趾高气扬。教师得到学生的尊重是缘于他的知识、人格、敬业精神等,而绝不是教师在学校的优势地位。教师只有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才能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才能看到孩子看到的一切,才能从孩子的位置出发去理解世界。

三、要把创新还给学生

教育可以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也可以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止学生的发展,甚至阻碍创新发展的步伐和创新发展的潜力。在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以及当今社会的名流人物,都需要激励发挥重要作用。如今,质疑是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质疑能力是学生课堂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高效课堂的重要表现。通过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课堂上的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教师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学生就敢于质疑;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学生就善于质疑;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就经常质疑。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应用相关的资料,回答或解决存在的问题。依据这些观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形形的教学手法,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课内课外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生活上指导实践,如让学生办黑板报、办手抄报、手工制作、歌咏比赛等,在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样的教学措施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实践证明,人的大脑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智慧源,需要激情去点燃。当我们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的创新意识已经苏醒,一旦激起他们想像的火花,创新思维的火把就被点燃,接着就是创新的熊熊大火,教师如果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舒展双翅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地飞翔,那只有不懈努力地去挖掘,探索!在新世纪教育的竞争不仅要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老师,因此,在当今的社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还要有开拓和创新的精神,要树立良好的师德。教师认为学生聪明,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教师认为学生愚钝,学生就可能越来越愚笨。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心目中可敬可亲的父母兄长,我们的教诲才能真正润物细无声地沁入每一个学生幼小的心灵。爱一个学生就等于成就一个学生,讨厌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给学生一片晴空,让他们展翅飞翔;给学生一片海洋,让他们遨游万里。

一个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而不要和其他教师进行攀比,要以真挚的感情,调解自己身心;以奉献的精神,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以精湛的技术,引领学生;以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 只教学不学习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学习不教学的教师,其学习是空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形成时时学习,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这就是我的教学思想。

第6篇

关键词:谭嗣同教育思想;当代大学生;启示

一、谭嗣同教育思想的渊源

1.深受名师启发,辱中觉醒,并掀起了一股西学浪潮。中国近代著名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在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的影响下,自少即有爱国思想、鸿鹄之志。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言语妙天下。1877年,谭嗣同师从涂启先,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的历史典籍,并接触了格致学、算学等自然学科。此外,湖湘文化的代表船山思想也备受谭嗣同推崇。2.游历经验丰富。此外,谭嗣同还爱好游历,数十年间,来往于湖南、湖北、陕西、新疆、台湾等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尽管谭嗣同早期的游历生活是因为父命,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游历机会,才催生了谭嗣同的维新思想以及后来的《仁学》创作。期间,一方面他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另一方面,他看到了社会的腐败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国家的贫弱进一步激发了谭嗣同心中爱国的热情,坚定了他爱国救亡的信念。在游历过程中,谭嗣同还结识了不少佛家和西学方面的饱学之士,这使其眼界大开。在他们的熏陶下,谭嗣同潜心读书,知识与日俱进,思想日臻成熟。因此,谭嗣同的整个思想体系,很明显地留有佛学和西学的烙印,其教育思想也不例外。

二、谭嗣同教育思想概述

1.学问保国的教育观。自1895年中日爆发以来,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帝国主义掀起了一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杰出代表,为挽救民族危亡,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他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提出学问保国的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弱民穷,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是因为人才零落,所谓“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欲讲富国以刷国耻,莫要于储才”“培植人才,为自强本计”。因此他得出结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教育是救亡图存、富民强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为此,他不辞辛劳,躬行实践,对我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例如,在湖南,他鼓励兴办学校,创立《湘报》《湘学报》,并建立浏阳算学馆。这些不但成为学校变革和建设的典范,它所带来的维新气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湘人的视野和湖南学界的新风气,使广大民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学习新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当时反对旧式封建教育,提倡新兴文化教育上,比起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谭嗣同这个后来者毫不逊色,教育救国是谭嗣同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2.中西互通、继承兼容的教育理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一直使用的是科举取士,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等,这就决定了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灌输“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儒家思想。不可否认,在儒家经典里面,凝聚了许多哲人思想的精华,而且,相较于爵位世袭,科举取士确实为统治阶级、为朝廷招揽了大批人才,一定程度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到了清朝末期,随着西方科技的进步,传统封建教育内容的弊端,科举取士的没落性和腐朽性显露无余。《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于大厦将倾的清王朝而言,仅仅靠“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熏陶出来的人才,是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把教育的目光转向了西学。西学作为实用性科学,在很多人眼里,被认为是救亡图强的必经之路。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忧国忧民,崇尚教育救国,而且学贯中外,自然也会将教育救国的眼光投向西学。谭嗣同认为,西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但西学博大精深,名目繁多,因而主张将西学中的数门学科分门别类,由学生各选一门以学之,以更好地将西学落到实处。他提出,考生“必须真精通一门(西学)。始得考取,不兼西学,虽制艺极工,概量不录”。他在浏阳算学馆、中华女子学堂和时务学堂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提出在必须开设格致学、算学等自然学科外,还必须增设外国语言文字一门。可见他对西学的推崇。不同于一般有识之士的是,谭嗣同认为,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思想,是捆绑人们手脚的镣铐,封建落后的科举制度更该废除。但在传统文化中、国学精华中蕴含的求索精神、爱国情怀、经世致用、勇挑重担的品格,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感是应该继承的。沟通中外,海纳世界,同时在批判中继承传统国学的精髓,兼容世界文化的精华,谭嗣同在把维新变法的理念融进教育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3.稽古振今,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两眼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生动写照,也是许多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科举制下,教育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求取功名。谭嗣同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经世致用,也就是“实”,让每一个读书人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谭嗣同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稽古振今,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其实也是他教育救国思想的体现,和他的学问保国教育观一脉相通。4.重视德育,以德化人的教育思想。谭嗣同深谙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读书的目的在于“济世安民,以天下为己任”。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清王朝风雨飘摇,民族危机空前绝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挽大厦于即倒,救民族于水火,需要一大批具有圣贤豪杰的高尚品德,敢于担当,勇于为国献身的英才,而这又离不开德育教育。关于德育,谭嗣同提倡以圣贤豪杰之品德,育经纶天下之英才。他认为学生应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善于自理其身,达到“大无畏”的境界。他开办的时务学堂里,就培养出了后来像蔡锷那样的品德高尚,意志坚定,济世救国,捍卫共和的奇才。他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唤醒民众,感染了许多后来的志士仁人,实践了自己以德化人的德育思想。

三、启示

谭嗣同的教育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而言,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1.紧扣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之魂。谭嗣同一切的教育思想都是构筑在学问保国的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是谭嗣同教育思想的灵魂,是核心部分。当时代的巨轮驶进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的富强使每一名中国人为之而自豪。然而,个别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大行其道,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失误。昔日,志士仁人忧国忧民,从落后挨打的惨痛现实中试图走出一条学问保国、富国强民的变革道路,这是一种艰辛而酸楚的爱国。今天,大学生们身处伟大的时代,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时代不同,但历史赋予的使命相同。如果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缺失了爱国主义教育,丢掉了爱国之魂,将何以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何以完成复兴中华的宏图大业?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有多种,铭记历史是一种爱国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也是一种爱国教育,重拾儒家经典、国学精华也可以是一种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应浸透于大学学习的任何一门功课,贯穿于大学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2.继承传统美德,崇洋而不。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功不可没。西方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经验、先进的管理模式,一切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优秀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定地学习,闭关锁国的回头路我们决不能再走,这是近代中国惨痛的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但是,开放国门的同时,也有一些与传统美德相悖,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西式思潮裹着潮流民主的华丽外衣泛滥于中国大地,盛行于大学校园,侵蚀着大学生的灵魂。在传统与“新潮”,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面前,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在学习西方一切先进东西的同时,过滤掉一切不良的思潮?这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绕不开的问题。在谭嗣同的教育思想里,中西互通、继承兼容是他变革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主张在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同时,应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已不可能再是井底之蛙。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增强免疫力,洁身自好,抵制各种视觉和功利的诱惑,崇洋而不,应成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3.脚踏实地求知,做社会有用之才。谭嗣同的经典教育思想是“经世致用”,也就是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服务于社会。大学本是学习知识的殿堂,淬炼人才的熔炉。然而,有些人一进入大学,便开始不思进取,混日子,捞文凭,四年光阴虚度,未来人生迷茫。毕业后,又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好高骛远,叹息找工作难,埋怨社会之大,却没有给自己留下能够奋飞的位置,不知道从自身寻找原因。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规划人生,制定目标,不空谈,不死读,脚踏实地地学习真本领,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知识,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将来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他们才会闪耀出自己灿烂的光辉。4.平等相处,友爱待人。平等、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墨家“兼爱”思想的体现,和西方现代的民主、民权思想是相通的。谭嗣同摒弃尊卑,开办女学,这种教育思想里显然蕴含着平等、民主和友爱的思想,是我们今天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所必需继承和坚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看到存在于大学生生活中的矛盾点,教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矛盾,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加入“平等”“友爱”的元素。5.加强德育工作,坚持以德化人。谭嗣同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启示是大学要重视德育教育,要以德化人。“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运用道德力量鞭策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谭嗣同十分重视德育,并以他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演奏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之歌,激励了许多后来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地为国捐躯。今天,我们的时代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楷模,如拯救“东方之星”潜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官东、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等,他们的英雄事迹可以激励今天的大学生树立复兴民族、为国献身的理想和信念。

参考文献:

[1]熊春林,黄正泉.谭嗣同教育思想新论——浅谈谭嗣同的教育思想与湖湘文化[J].船山学刊,2006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杨健康.谭嗣同教育思想的实学特色[J].船山学刊,2002

[5]张洪萍.试析谭嗣同的教育思想[J].阴山学刊,2005

[6]齐豫生.仁学(中华文学名著百部古典散文篇)[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初中

一、“陕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部分

国外对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由来已久,基本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的初中也已经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但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课程和学生的升学考试关系不大,又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专业的教师,所以已有的生命教育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我国初中阶段,比较系统的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是思想品德课程,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无论是从课程性质上还是从目标上,都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初中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各有不同,笔者主要针对“陕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进行分析。“陕教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空间很大,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加凸显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总共有五册,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适度的法制教育、生存合作教育、亲情和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利用高科技电子产品和网络查询资料、丰富知识、扩宽眼界、促进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利用初中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防护的能力向初中生传播了负面、消极、污移、暴力内容,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容易使他们产生孤僻的性格,还可能诱发犯罪,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初中生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他们茫然无措,不懂得自救自护;面对社会竞争的影响的时候,他们深受学校、家庭的压力而不知如何排解;面对社会不良思想侵害的时候,他们不知如何去辨别与预防。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全面的了解自己和欣赏自己,合理解决少年期所面临的困惑和烦恼,为他们如何控制和处理心理上的问题提供一些指导建议,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需要

初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这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新课程改革后,依据新课标编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通过内涵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生理和精神内容,进而了解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将生命教育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许多思想品德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生命教育培训,缺少相关的生命教育的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以提自身生命教育素养。一方面,教师应当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感染学生,了解并且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用心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生命中的潜能价值。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理念的储备,提高自身生命教育教学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和强调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内容,拓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引起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二)改善教育方法,在思品德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序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说教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换位思考法、隐性教育法、问答法、实践法、个性化教学法及体验教学法等,动态的展现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生命教育环境

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所以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资源,把德育与生命教育连贯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关爱生命的教育生态环境圈,做到全方位、多渠道的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更多的力量影响生命教育,完成教育关怀生命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12(3)

第8篇

【关键词】 陶行知;创造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启示

创造力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文明的进步就是依靠人类创造力的不断提高。而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对于孩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内容

在陶行知先生思想教育理论中,陶行知先生对创造教育思想,进行若干理论叙述,其中包括:《儿童的世界》、《创造宣言》等多部文章。对幼儿创造性教育的实践途径和意义进行详述,同时对幼儿创造教育的方式和重要性作出论述,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内容丰富,对我国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1.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在很早以前,外曾有一名教育专家率先提出:创造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但在我国范围内,陶行知先生率先提出此理论,同时进行大量教育实验。陶行知先生在他一本著作中,曾经说过:所谓创造幼儿教育,并非指的是教育能够创造幼儿。其教育的前提是幼儿自身,通过周围事物、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幼儿的创造能力进行挖掘。陶行知先生所指的创造教育思想,其实是同外界因素对幼儿的影响,而启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其根本目的是幼儿通过创新能力,而对事物进行进一步创新。

2.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方式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具体实践方式指的是:第一,幼儿要有足够的营养成分,当幼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够全身心地体验自然万物,当幼儿营养不足时,就会缺失创造意识。其二,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当幼儿建立一个完整的思维模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在无形中养成一个优良的思维习惯,使大脑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其三,尊重个体差异,每一个幼儿所接触的生活环境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差异,所以,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也是教育思想理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校,教师是幼儿的教育者,而在家庭中,父母则成为了最直接的教育者,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认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本著作,家长们可以借鉴学习,这著作主要提倡,将家庭教育思想,作为新理论思想对幼儿进行教育,不仅可以合理地培养幼儿,更能够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曾有教育专家提出:生活和科学是教育的两个不同的环境,但又有着某种关联。科学的产生是通过对生活的研究,换句话说,生活是研究科学的基础,但当科学和生活分开,教育本身就会出现危机。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下教育的问题所在,家庭是基于生活所联系在一起的,但目前的家庭教育眼中,缺少对幼儿的生活教育,导致幼儿生活能力缺失,长此以往,使幼儿丧失生活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脱轨。

三、将生活教育引入当代家庭教育策略

1.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幼儿思想意识、性格观点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从小营造一个宁静、祥和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够使幼儿健康的生活和高效率的学习,相反,幼儿从小在一个争吵、怀疑的家庭中成长,对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父母间的和平相处、相互信任,使幼儿有一种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幼儿体现更多的是正能量,想要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父母就要以身作则,在幼儿心中埋下一个温馨的种子,幼儿阶段的孩子,其模仿能力较强,而幼儿的模仿多数是来自于对家长的言行举止模仿,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关乎着幼儿的成长。

我在从事幼儿教学时,发现班级中有一名男孩的性格较为内向,不愿同其他幼儿一起玩耍,在初期,我只是认为可能是新的环境,幼儿有种陌生感,但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发现,幼儿可能是性格方面存在问题,于是,开始对幼儿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从其母亲的口中得出,父母平时工作繁忙,无法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即使在下班时,父母多数精力在手机上,孩子只是独自玩耍。因此,我针对这样的情况,不仅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在平时教学中,我会主动地与孩子玩耍,逐渐的孩子开始沟通,当得到孩子的充分信任时,会引导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有了明显的改变。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家庭缺少关爱,因此,家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每名幼儿都是具有开发潜力的,并且其潜力也会不同,孩子最佳培养创新能力的时期是幼儿阶段,幼儿阶段是挖掘孩子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于一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感和探索欲,当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时,就会主动地对事物进行探索、求知。在幼儿阶段,孩子创新能力对今后生活、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幼儿阶段,家长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创造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模式的象征,它对于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仍然有很多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同时我根据多年对幼儿的研究,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将培养创造力意识落实到家庭教育中,给予幼儿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9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思想;教学改革;启示

一、生活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幼儿教育相比于普通的中小学教育,它不需要面对繁重的课业,不需要为了应对升学考试而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所以它更需要注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的培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包含三个重要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作为一名现代化幼儿教师,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有着以下认识和理解:

1.生活即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生活就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小朋友在学校中最应该学习的是如何融入集体生活,这也是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打下基础,在原来的生活中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掌心的花朵,但是来到了学校,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学生,都是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即是合作,有些小朋友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想要一个人完成,久而久之合作对于他来说已经渐渐不太可能,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小朋友团队合作的能力。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社会即学校”所要阐述的观点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各类社会现象都会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获取实时的各种社会热点,这些热点或好或坏,但是它们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样的,现在的小朋友很小就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iPad等高科技产品,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特别快,过去的教育更多的是源于书本,但是书本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该要源于网络,源于社会。作为幼儿教师,如果我们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于他们未来之路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如何让这三者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成为了一个教学难题,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只要注重“教”这一个重点,学和做也是推动教育进步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学养教,以做育教,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教而不学,师之惰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得过且过,必须让学生真真正正学到所教之物,“做”是检验学的标准,对于幼儿教学,没有考试这种检验学习的手段,就更加需要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运用师之所教,己之所学。近年来,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老师布置的小作业,往往由孩子的父母代孩子完成,使孩子失去了锻炼自身的机会,久而久之教学由于缺少实践而失去了意义。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督促小朋友在做作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过多的依赖父母,这样才能使教学变得有意义。

二、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对于教育来说,行动是教育的根本,知识是教育的结果,创造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教育,就是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幼儿教育处于教育过程的最初期,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正如陶先生的这句话所说,纵观古今中外各种发明家,无一不是通过不断动手实践,并加强思考最终取得成功的。

2.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儿童的创造力毋庸置疑,但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创造力往往由于传统教育的限制而被忽视,并渐渐消失,最后能保持这种创造力的孩子少之又少。作为现代化的教育,不仅应该更注重孩子创造力的保持,并且应该使孩子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传统教育的模式决定了它必须遵从老师教,学生学的框架,但是仅仅依靠老师课堂上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现代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学习自动力的培养。

三、师德思想

作为现代化的教师,师德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师德的建设也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授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做人的道理,师德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核心。

1.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众所周知,人的成长离不开教师,教师可谓是人类发展的明灯,二战后的日本,在一片废墟中重建,并从一个弹丸之地发展成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就是因为他们大力推行教育。

2.爱满天下。

幼儿教育在需要我们给予知识的同时,更需要的是我们的爱,这是一个缺少爱的社会,人们经常对着周围的弱者视而不见,这种现象需要改变,只有让我们这最年轻的一代感受到爱,才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爱人。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室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小家庭,而老师就相当于这个家庭里的家长,特别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这个小家庭里的家长就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楷模,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是小朋友模仿的对象。现代的教师已经具备了很高的素养,所欠缺的就是如何把这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小朋友,让他们真正从学习生活中学习到这些优秀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就是在课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持最好的姿态。新课改的理念是贯彻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师观、新的课程观,我想这与陶行知思想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因此,新课改也应该成为实践陶行知思想教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第10篇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和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表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为人处世能力、行为习惯能力等,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一致。

(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说道:“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期望他的其他弟子能像颜回那样,举一反三,有自主的思考,活学活用。这印证了我们素质教育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思想。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是一种学习习惯与态度,这也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孔子对学习方法、习惯与态度的阐述,在《论语》中还有很多,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都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供了可借鉴的维度。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

《论语•八佾》中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清晰地表明了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因人施教的理念,也为素质教育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撑。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循着《论语》的足迹,我们可以感受出孔子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充分展示了孔子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谐的师生关系,他和学生谈论问题时明确表示:不要因为自己的年纪比弟子们大,弟子们就不敢发表意见了,弟子们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依次谈了自己的看法。从中我们看出孔子教育的思想是对学生的尊重,对每个学生的看法孔子并没有肯定或批评,只是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来打消学生的顾虑。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与地位。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立德树人

“做人”与“做学问”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决定了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与使命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孔子在《学而篇》中就曾提到这个问题:“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不难看出,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道:在家孝顺父母,出外顺从师长,做事谨言慎行,为人爱众亲仁,如果还有闲暇的余力和时间,则可以学习古典知识,增长文化水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行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而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是放在第二位的。教育之道———教书育人,这里的人即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存在于世间的个体生命,所以教育必然以育人为本,关乎一个生命个体成长的德行必然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我国古代诸多著作、仁师都把“立德”作为“三不朽”之一。《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同样也表明立德在首位、寻求知识在末位。“立德树人”也就成为历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教育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有思想、有内涵、有德行的人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与使命是立德树人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人。

三、仁德思想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仁德”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通读《论语》,通过对于“仁”“德”阐述的理解,我觉得“仁”指的是外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孔子的“仁德”思想强调内省、立志、改过、力行,他教育学生立足于现在,确定志向,将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一)内省

《论语》中这样几段话:“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学生内省自身,有利于其成长发展。

(二)立志

学生要成长就要制定自己的志向,《论语》中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立志是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学生只有确立了志向之后,才有了学习目标、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三)改过

《论语•学而》中说“过则无惮改”,认为改过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一种态度。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过错,需要不断地改正这些过错,把自身的素养提升到完美的境界。

(四)力行

第11篇

一、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博深的学问,就必须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精髓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和及时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对我们是很有启示的,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

二、因材施教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树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孔子确实有着“因材施教”的思想,他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十分熟悉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目的。

三、倡导乐学

孔子倡导乐学。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第12篇

部分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认识不够,单纯依靠就业指导部门、部分学生工作人员及个别教师参与,没有引起学校各层面的人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就业指导由于人员力量单薄,人手不足,难免出现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事务性工作多,抓思想工作少,就业信息多,抓就业观念教育少;讲普遍性问题多,抓解决思想疑惑问题少等现象。

1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念认识的偏差

①大学生的主观认识方面,表现为:价值观念偏差。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看中职业的个人价值与自身利益,忽视国家的需要以及职业的社会价值,呈现出功利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和收入较高的地区、单位和职业。择业期望值高,尽全力争取到沿海、发达地区及经济特区,宁肯待业也不愿到内地、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心目中向往的是进入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外企和合资企业,不想到私营单位,更不愿考虑自主创业问题。根据《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1998~2001)》报道,2%大学生愿意到家乡、基层、西部地区去工作。②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脱离。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择业竞争的加剧,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冲突加剧,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迷茫、焦虑、忧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自我认识过高、理想脱离实际、心理封闭、害怕困难等问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差;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与人交流、沟通存在障碍。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是“80后”,独生子女较多,从小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上较脆弱,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很不完善,精神信仰匮乏,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素质,遇到困难就畏缩退却。因此,在对待就业问题上有研究者认为,“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③大学毕业生违约现象突出。对职业的认识也很模糊和不确定,缺乏职业道德,诚信意识薄弱。一些毕业生一方面比较关心就业问题,对自己大学学习的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但另一方面又对当前就业政策、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主动认识的意识。对职业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和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缺乏诚信意识,违约离职、频繁跳槽现象普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接收计划。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思想认识误区,说明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加强思想教育。面对以上思想认识误区,必须突出思想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地位,把就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思想教育中,把思想教育融于就业指导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等方面改进创新,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1)强化就业形势政策教育。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教育,积极宣传国家和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要继续利用讲座、论坛、网络、新闻宣传媒体等多种方式,坚持正面教育,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动员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去,在校园中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舆论导向,积极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工作。新出台的征兵政策的征兵对象主体倾斜于大学生,鼓励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作贡献。

(2)强化“三观”教育。大学生一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之问的利益关系,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把服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发挥个人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思想教育融合在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把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作为思想教育新着力点,使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要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生军政教育、形势教育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到学生活动1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认识误区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1][2][3]和校园文化生活中,渗透到社会实践和实习中,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引导学生对照自己,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现在有些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缺少敬业精神,有的人甚至把协议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时机成熟,不是要求调离就是不辞而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发奋成才的精神,使大学生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功立业。

(4)强化心理素质教育。由于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出现的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选择理想职业的标准又比较单一,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注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之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成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因暂时的失利而丧失求职的信心和勇气。并注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参与市场竞争。

结语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延伸和发展,是大学阶段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三观”教育、提高毕业生的思想素质的极佳时机和方式。高校应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以健全就业指导机制推进思想教育的成效,完善内容,改进方式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迎难而上,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作者:衡若冰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