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0 21:3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政收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且不论上述对话真实与否,但所表达的却是客观实在。即不管欧洲诸国面临怎样的债务危机,往往都是政府没钱,而人民则不一定没钱。不过,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却是另一番景象。
财政部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3740亿元,比20lO年增长24.8%。不仅大大超出财政部长谢旭人在2010年末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公布的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预期增长8%的指标,而且又一次将全国GDP增速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财政收入一般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这是一个通常的现象。一般来说,如果税收增长是GDP的120%、130%,还能理解,但是我们现在GDP增长速度比税收增长速度要少20个百分点,因此这里要分析一下它的合理因素之外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教授表示,多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速有时甚至高达两倍,令人担忧。
又一次远超GDP增速
不出所料,2011年度,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又一次远超GDP增速。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度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相比之下,全国财政收入24.8%的增长速度是其两倍不止。
其实这也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增速连续18年高于GDP增速。对此,有学者就向记者提到了一组数据: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约4万亿元,到2010年超过8.3万亿元。2006年至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1.2%。而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3%,远远高于GDP增速。
而在2006年之前的情况同样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说明:从1994年到2003年,GDP只增长了150%,而财政收入却增加了316%,对比相差一倍。2005年的GDP比1994年增加280%,但税收收入却比1994年增加461%,财政收入增加507%。
同一情况也反映在各个地方政府层面。
通过查阅2011年度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记者发现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17个地区财政收入增幅超过30%,占比超过半数,更有近两成的地区其财政收入增幅超过40%,几乎全部地区财政收入增幅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两倍以上。
以上海、北京、新疆、天津和重庆为例。
2011年上海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8.2%,而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29.8亿元,比2010年增长19.4%,差不多是同期GDP增速的2.5倍。北京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7.7%,同年GDP增速8%多一点,差距更为明显。
对于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天津来看,2011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尽管GDP增速也达到了16.4%,但两者增速差距也超过了2倍。重庆市财政收入为2908.82亿元,同比增长46.1%,尽管其16.4%的GDP增速与天津一起位居全国第一。
实际上,过去的一年财政收入“跑赢”GDP,还是在全国经济增速下滑、楼市调控收紧以及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下取得的。
众所周知,2011年是房地产调控之年,地方土地出让金普遍减少。据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公布的2011年土地年报显示,仅在上海,2011年土地成交价格大幅下滑了289.62亿元。所以早前外界曾普遍担心去年地方财政收入将会“缩水”,但事实证明却非如此。财政收入何以高速增长
实际上,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均对财政收入的增长有所解释。
财政部就指出四大原因导致2011年度财政收入总体性收入增长较快,它们分别是经济增长因素、价格上涨因素、企业效益较好带动企业所得税增长因素以及政策性增收因素。
据介绍,201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9%(按可比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1%、进出口总额增长22.5%,相应带动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等较快增长。而且,这一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1%,国内生产总值如按现阶计算增长17.4%,带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相应增加。
在土地出让金明显下降的情况下J财政收入仍以两倍GDP的增速上涨,上海官方解释,服务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等因素共同支撑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
“服务业对财政收入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上海市2011年地方财政收支情况》就指出,“来自本市商业、金融、租赁和商务等服务业的财政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制造业能级提升、效益改善对财政收入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市电子信息、成套设备、生物医药等制造业企业所得税均呈现两位数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从税收宏观负担情况看,第一产业最低、第二产业居中,而第三产业最高,所以,轻税产业或行业在GDP中占比的下降,确实可以为税收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速度提供―种解释。但需要指出的是,这―说明并不能解释为何诸如新疆这样的内地省份财政收入增速会高于GDP增速。
然而在专家们看来,财政收入超过GDP增速另有原因。
在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看来,财政收入曾幅较大除了物价因素导致之外,主要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具有追求高财政收入的动力。“政府存在税收指标问题,每年制定税收指标并层层下达,且全是增长性指标,自上而下追加任务,这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连续18年高于GDP增速。”
新税种的开征和税基过宽、税率偏高和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大也是主因。“我国的增税政策依然多于减税政策,包括资源税在内的税收政策也都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告诉记者。
实际上,长期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增幅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幅度,令人无法释怀。正是如此,两者增速的差距―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怪,就连财政部长谢旭人也不得不在会议上公开解释,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在数量上并不是一―对应关系,两者不完全同步是正常的。
“有三个因素决定了财政收入和GDP增速之间的差异,即财政收入以现价计算,而GDP以不变价计算;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而第二、三产业增长通常高于GDP增长;部分税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没有直接关联,有的还是反向关系。”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
在2011年的“两会”期间,戴柏华曾解释,2010年,工
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按照现价计算后GDP大致增长16%左右,与财政收入21.3%的增幅差距明显缩小。
然而,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虽然两者增速可能出现偏差甚至是反方向的关系,但总体来说基本同步才合理。“财政是对经济的综合反映,财政收入则是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表现。但是,如果财政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远高于经济增速,那么这样的增长就有可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符合财政的内在要求。”杨志勇指出。
税政“利好”埋下隐忧
中国税收再以两倍于GDP的速度增长的势头,不仅没有令人兴奋,反而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首先,人们担心会出现“国富民穷”的局面。一般来说,用“政府的全部收入占GDP的比例”可以表征一个国家人民的税负。依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的计算,中国政府的全口径收入(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已经从1998年的1.73万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0.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也从1998年的20.4%上升到2009年的12.2%。
据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分析:从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2倍。与美国作―下横向比较,2010年中国财政收入是83080亿元,合1.262万亿美元,GDP是6.475万亿美元,而美国该年的财政收入为1.6万亿美元,GDP为14.5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当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占到了美国的79%,但国内生产总值连美国的一半都不到。正是如此,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其次,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已在制约老百姓收入增长,影响拉动内需、启动消费,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工人、农民为市场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被相应提高收入和福利。据了解,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已连续22年下降,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39.74%;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
“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发展,不是源自中国的内部需求,而是严重依赖出口贸易。可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依赖单纯的外向型经济成为发达国家,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健增长必须建立在其强健的内部需求的基础上。显然,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影响到了内需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指出。
李炜光教授还提到,大量的财富在政府手里,还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的举步维艰。“中国目前60%的储蓄来自政府和企业,在1994年至2002年间,这一数字是47%。高储蓄又促成进一步高投资,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将难以提高。而财政收入却增长很快,简直快极了,30%以上,银行利润增长也不慢,50%。如此,民营企业如何赚钱?家庭收入如何增长?”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基本特征。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其公共权力以法律、法令形式对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权力)与义务进行制约,既不是由纳税主体按照个人意志自愿缴纳,也不是按照征税主体随意征税,而是依据法律进行征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税收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征税过程中。
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一律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财政统一分配,而不直接向具体纳税人返还或支付报酬。税收的无偿性是对个体纳税人而言的,其享有的公共利益与其缴纳的税款并非一对一的对等,但就纳税人的整体而言则是对等的,政府使用税款目的是向社会全体成员包括具体纳税人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税收的无偿性表现为个体的无偿性、整体的有偿性。
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预先规定了统一的征税标准,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这些标准一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税收的固定性包括两层涵义:第一,税收征收总量的有限性。由于预先规定了征税的标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征税数量就要以此为限,从而保证税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适当比例。第二,税收征收具体操作的确定性。即税法确定了课税对象及征收比例或数额,具有相对稳定、连续的特点。既要求纳税人必须按税法规定的标准缴纳税额,也要求税务机关只能按税法规定的标准对纳税人征税,不能任意降低或提高。当然,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于某一个时期而言的。国家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地修订税法,但这与税收整体的相对固定性并不矛盾。
二、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税收是财政收入中最基本、最稳定可靠的形式,税收过程就是国家组织筹集财政收入的过程,也是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有重要作用。在财政收支和税收征管中都要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和税收都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调节手段。税收的作用与财政的作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它们都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重要的经济杠杆.都可以调节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的作用中包含着税收的作用,税收是财政发挥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或重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财政的作用包含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的作用。
三、税收的财政收入职能
税收具有组织收入的重要职能。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从早期的奴隶社会起,税收就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手段。如我国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相传罗马的土地税、古埃及向农村公社强制进行的农产品摊派等,都是当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在中国,素有“皇粮国税,自古有之”之说,就是例证。税收财政职能发挥,要处理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税收组织财政收入职能的发挥程度,首先取决于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如果税收比重过低,意味着人们把较多的财政收入任务放在其他收入形式上,税收筹集资金功能的发挥不可能充分;而当税收成为最主要财政收入形式后,意味着税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其组织财政收入职能才会有较大程度的发挥。
2.税收(财政收入)总量。当税收确立其最主要财政收入形式的地位后,税收总量的确定,实际上就是财政收入总量的确定。这个总量的确定,应坚持满足国家履行职能的需要,又不能超过社会经济负担能力的原则。
3.税收筹集资金的形式结构。税收组织财政收入职能的发挥,总要借助若干个具体的税种,这就牵涉税种形式结构的问题。税种形式结构问题包括税种数量和各税种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地位等问题,科学合理的税种结构有利于发挥税收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作进一步的讨论。
四、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收入逐年大幅度上升,我国的税收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95%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支持农村发展,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公共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开展外交活动,保证国家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税收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来源的广泛性。税收不仅可以对流转额征税,还可以对各种收益、资源、财产、行为征税;不仅可以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征税,还可以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征税;等等。税收保证财政收入来源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一种财政收入形式不能比拟的。二是税收收入的及时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因此税收就把财政收入建立在及时、稳定、可靠的基础之上,成为国家满足公共需要的主要财力保障。
五、加强税收管理创新
伴随着新税制的实施和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税收管理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家财政收入呈现大幅度稳定增长的态势。1994年到2001年,财政收入增加了2.14倍,年均增加1593亿元,增长17.7%,是历史上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增长最稳定的时期。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4年的11.2%提高到2001年的17.1%,由不断下降的趋势转变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地方财政收入也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从1994年到2001年,地方财力年均递增19%,增幅高于中央财政收入16.7%的增长幅度。但是。税收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加人WTO后,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正面临新的挑战,迫切要求加快税收管理的改革创新,实现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应加强税收管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以实现传统税收管理向现代税收管理转变。
1.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税收管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税收管理正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为创新税收管理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税收管理技术,以信息技术和通迅技术为基础,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税收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基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核心内容就是税收利益的分配;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形式;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税收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物质前提是社会有剩余产品,社会前提是有经常化的公共需要,经济前提是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层条件是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594春秋时代鲁宣公实行“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才出现的。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税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主要体现在:1.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说过:“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废除捐税的背后就是废除国家”。没有税收,就没有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是国家的象征,并与国家共存亡。2.税收是以法制为基础的一种分配形式。税收的通常定义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向居民和经济组织进行强制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固定收入。国家通过立法和采取相关政策,赋予税收极强的法律地位,使税收征收呈现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更加凸显了税收法律地位的重要性。3.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出来的结论。所谓统一性,就是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一经制定,各地必须无条件遵守。所谓权威性,就是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权在中央,各地无权随意制定。所谓严肃性,就是各地不得擅自违反或不执行税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否则要承担相应责任。实践证明,只有高度维护税收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地位,国民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我国的税收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90%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支持农村发展,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公共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开展外交活动,保证国家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时,税收能够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凡是纳税商品就具有生产和经营的合法性受到政府的保护,可以在全国市场上通行无阻,具有竞争的权利;税收能够适应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需要,各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在国家与企业及个人分配关系采用平等纳税原则,一视同仁,对各种所有制实行公平负担政策,使各种所有制具有平等竞争能力;税收适应企业自主经营的要求。企业可以根据税法和自己的经营情况,确定自己的利益,具有确定利益界限,可以使企业摆脱主管机关的财政控制和财政部门过多的干预。
关键词:财政收入;核算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30日
一、引言
政府财政核算体系(简称:GFS),是反映政府治理国家、管理经济的多功能体系,目前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由于我国政府财政核算起步较晚,至今对GFS的研究较少。上海财经大学的葛守中教授,在《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GFS)通论》一书中阐述了我国的GFS,但他所研究的GFS是在1986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简称:GFSM)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核算流量的会计基础是现金收付制,将大量的实物交易排除在外。200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新修订了GFSM,记录流量的会计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介绍了收入、支出、非金融资产交易及金融资产与负债的交易四种类型的交易,并且引入了存量核算。
修改后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在收入核算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保障缴款不再包含在收入之中,出售资产获得收入的行为划为非金融资产交易。在现今条件下,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政府财政收入也变得更加复杂,而我国政府财政收入核算的方法仍然相对落后,因此研究政府财政收入核算显得十分必要。
二、收入的界定
财政收入核算是政府财政核算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界定收入是正确核算的基础。2001年的GFSM指出,收入是增加广义政府部门净值的交易。因此,在掌握收入的含义之前,了解交易和净值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一)交易和净值。交易是指两个单位之间依据相互协议进行的相互作用,或者是一个单位内部的行为,将这种行为作为交易处理具有分析价值。大部分交易是两个单位之间的行为,一个单位的内部交易只包括固定资本消耗和库存的变化。净值是所拥有的总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价值与总负债价值的差额,是一个财富指标。
对于金融资产交易及非金融资产交易,一定会引起其他资产的相应增加或减少,这两类交易不能引起净值的变化。因此,区分一项交易是否是收入,即从是否能够带来净值变化方面进行考虑。若能带来净值增加,则是收入;若不能,则不是收入。对于政府财政核算来讲,能引起收入增加的交易,未必是收入交易。
(二)收入的构成。只要是由于交易造成收入增加的科目,都是属于收入。2001年GFSM规定,收入包括税收收入、社会缴款、赠与、其他收入四个部分。
1、税收收入。税收是政府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既可以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筹集资金,又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调节收入分配及稳定宏观经济。通过税收核算,可以了解政府通过税收筹措资金的能力,了解税收的总体规模及结构,分析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由广义政府单位的强制性转移构成,但不包括罚没收入、社会缴款等强制性转移。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规范性的特征。
2、社会缴款。社会缴款是雇主代表雇员缴款,或雇员、自营职业者或无业人员自己缴款而形成的实际收入或估算收入,这些收入使缴款者、受其赡养者或遗属获得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这些缴款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的。与SNA相比,GFS社会缴款的范围要小,包括:社会保障计划的缴款;未备基金计划的缴款,但不包括提供退休福利的未备基金计划的缴款。提供退休福利的未备基金计划的缴款,及自主和非自主养老基金,形成政府部门的负债。
3、赠与。赠与是一个广义政府单位从另一个广义政府单位或国际性组织得到的非强制性转移。按照赠与的来源,将其分为来自外国政府的赠与、来自国际组织的赠与和来自其他广义政府单位的赠与,最后一类只有在编制广义政府单位的数据时才需要编制。
4、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包括财产收入、商品和服务的出售收入及其他杂项收入。财产收入是广义政府单位在向其他单位提供它所拥有的金融和非金融资产时所取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准公司收入提取、租金等。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市场基层单位的出售;(2)管理费,包括强制性的收费和作为出售服务处理的其他管理费;(3)非市场基层单位的偶然出售;(4)估算的商品和服务出售。罚款和罚金是对违反法律或行政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强制性经常转移。除赠与外的其他自愿性转移收入是转移的一部分,是自愿性转移中去除赠与以外的部分,包括来自个人、私人非营利机构、非政府基金、公司和除政府及国际组织以外的任何其他来源的赠品和自愿性转移。除此之外,还有杂项和其他未列明的收入。
三、我国财政收入核算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预算制度特有的缺陷,及我国核算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不够,在按照国际接轨的形式进行政府财政收入核算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各交易间相互交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确说明,各交易间不得交叉,而我国的政府财政收入,常常与其他交易相互交叉。交易之间的交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和支出之间划分不清。按照GFS的规定,收入不能当作负支出,同时,支出也不能当作负收入。我国的收支分类中存在着多处收支划分不清的现象,如对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的处理。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所补贴的一般是由于国家政策干预而使国有企业发生的亏损,按其性质,该项属于支出中“补贴”的范畴,是开支,而我国政府预算将其作为负收入来处理,冲减了收入,缩小了收支的规模。
2、收入与非金融资产交易之间划分不清。非金融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库存、贵重物品和非生产资产四项,非金融资产交易是对上述资产的获得、处置及生产过程中对固定资产的损耗。GFS规定,非金融资产的处置属于非金融资产交易,所获得的收入不能归入经常性收入。而我国政府预算体系将出售、转让国有资产的收入当作经常性收入,无疑虚增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金融资产的处置与收入交易划分不清。金融资产是对其他机构单位的债权,金融资产交易是对金融资产的获得和处置,金融资产交易往往表现为一种金融资产转化为另外一种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处置,一定会带来现金等其他金融资产的增加。GFS规定,金融资产的处置不能当作收入交易,而我国的预算体系中,混淆了收入和金融资产处置之间的界线,往往把对金融资产的处置当作经常性收入来处理。比如,企业对政府各类贷款的归还,减少了政府对企业贷款的持有量,是政府金融资产的处置,而我国政府预算体系将其归入经常性收入。
(二)收入分类不规范。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包括经济分类、职能分类以及经济与职能的交叉分类。经济分类是用于识别交易的类型,职能分类提供某项交易的目的的信息,我国现行的收支分类将不同的分类方法混杂在一起,类、款、项、目有的按部门分类,有的按功能分类,还有的按经济分类。这种不规范的分类方法,使得对某些财政指标的核算,需要拆分原有的数据,给核算工作带来困难,也使得核算的内容不够精确。
(三)社会保障基金核算不健全。我国没有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核算,社会保障基金除在基金预算收支中有所反映外,还分散于行政费和各项事业费等多个科目之中,这种不规范的管理很难全面反映基金收支的总体情况。另外,2001年GFSM将社会缴款分为社会保障缴款及其他社会缴款,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只有总额核算,不能反映社会缴款的结构。
四、解决办法
2005年,国家财政部提出了财政收支分类,指出收入分类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要克服原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不合理、内容不完整、分类不科学、反映不明细”等弊端;2007年财政部下发了财预文件,对原有的收入分类科目进行了调整,全面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使得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收入分类的改革使得收入的核算更加全面,但是我国仍然存在与国际不接轨的地方。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规范我国的收入核算方法,应对我国的收入分类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一)将收入交易与其他交易严格区分开来。将收入和其他交易区分开来,首先应区分收入与支出的界限;其次,要区分收入与非金融资产交易,与非金融资产处置有关的交易是非金融资产交易,而不是收入交易;最后,应合理划分收入与金融资产与负债的交易,收入是能增加净值的交易,而负债的发生及金融资产的处置都可以增加广义政府单位的现金流量,但却不影响广义政府部门的净值。
预算外资金是按照法律法规征收的政策性资金,具有财政性资金的性质,因此政府财政收入应包括预算外收入。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一直把预算外收入排除在外,缩小了收入的范围。
(二)正确界定收入的来源和性质,规范收入分类。设置出我国的GFS科目,从而形成我国的一套GFS。这就需要将我国预算收入科目进行一系列的拆分、调整与合并,调整出与GFS口径一致的收入核算指标。
(三)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核算。在政府财政核算中,社会缴款的核算属于单独的一项,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核算,是全面进行政府财政核算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宇程.试析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与新制度下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J].财经界,2014.9.
[2]汪德华.中国全口径财政支出规模核算与分析:2003-2013[J].地方财政研究,2015.7.
关键词:GDP 财政收入 相关性 差异性
地区生产总值(GDP)和财政收入,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价值的总和,也称增加值。它是反映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模和结构的总量指标。财政收入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也是GDP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二者关系是相互影响,互为依存的。经济增长决定财政收入的提高,财政收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如何准确把握它们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对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对GDP和财政收入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财政收入与GDP关联性分析
(一)财政收入与GDP总量关系
GDP与财政收入总量呈正相关发展。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逐渐向好,我区主导产业发展良好,全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不断扩大,GDP从2000年的13.0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1.66亿元,增长5.5倍;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02亿元,增长12.4倍。郊区GDP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与全市、全国趋势一致。2012年全市GDP达602亿元,比2000年增长6.4倍,财政收入也由2000年的8.0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41亿元,增长17.5倍;全国GDP达519322亿元,比2000年增长5.8倍,财政收入也由2000年的1339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17210亿元,增长8.8倍。由此可见,GDP和财政收入总量是同步增长,表明财政收入的提高是以经济总量的扩张为基础的。
(二)财政收入与GDP增速关系
一般而言,财政收入与GDP增速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GDP增速上升,财政收入增速上升;GDP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因此,财政收入增长是建立在GDP增长之上的,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互动的关联性,只有经济的持续增长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固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GDP和财政收入不仅在总量上不断扩大,在相对量上也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全区GDP增长9.7%,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速14.8%;财政收入增长19.87%,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21.5%。除2001年我区财政收入增幅比GDP增长低以外,其他年份都是经济增长快,财政收入就高速增长。
(三)财政收入与GDP的弹性分析
财政收入弹性是指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名义增长率之比,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财政收入增长率。用公式表示: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时,表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对于涵养税源有利;当财政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时,表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对增加财政收入有利。财政收入弹性的高低决定了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是否同步或协调发展。根据郊区2000―2012年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等有关数据可以算出这些年财政收入的总量弹性变化较不稳定。最高在2008年达到7.6,最低在2001年降至0.6,除2001年弹性系数小于1外,其他年份系数都大于1。可见,这些年总体上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快过于GDP的增长速度。
(四)财政收入与GDP占比关系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处于什么状态为宜,国际上并没有通行的标准。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逐步提高的,而达到一定比例后则趋于稳定。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30-40%,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20--30%。从2000年以来我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012年,我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6.8%,比2000年高7.9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6个百分点,但很不稳定,波动较大,其中2001和2005年两个年份是下降态势。
二、财政收入与GDP差异性分析
从理论上讲,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经济总量决定财政收入的规模。经济的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量。经济快速发展,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一般来说,财政收入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同步的,但受诸多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与GDP的增长不同步。
(一)经济结构的影响
GDP总量是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之和构成,而税收总量则是税务部门依据不同的税率、不同的税种对经济活动各行业征收的总额。从产业结构看,一般而言,GDP中一产比重越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低;二产比重越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三产比重越高,地方可控财力越强。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同会导致税收总量征收的差异。
(二)收入分配因素的影响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的总和,财政收入是GDP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从初次分配看,各部门创造出增加值之后,形成国家、企业、个人三部分收入。而从再分配中,初次分配后的企业和个人的部分收入又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等形式上缴财政。因此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自GDP,GDP总量扩张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
(三)经济效益因素的影响
从财政的征收对象看,财政收入不仅与增加值有关,而且与增加值的构成项目有关,如企业所得税只能从盈余中征收,企业效益好,所得税就多,反之就少,即使两个企业从事同一个行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一样大,但由于两个企业效益状况不一样,从这两个企业征收到的税收就可能有很大差异,这种状况也反映出增加值与税收的不同步现象,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企业,也可能出现在不同地区的GDP与财政收入的量化关系上,最终导致GDP与财政收入增长不一致。
(四)统计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的差别
GDP核算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应统”的原则,即采取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经济活动中,只要权责发生改变,就应进行统计。但税收入库则是实际发生的征税额,采用的实际收付制。统计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的另一个差别是:并不是所有记入GDP的项目都进行征税,而进行纳税的项目也并不都记入GDP。例如,对教育、卫生、政府机关等非赢利性单位提供的服务,GDP计算了这些单位的增加值,但税务部门并没有对这些单位进行征税。
(五)统计计算方法的差异
[关键词]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结构;优化;实证分析
一、成宁市财政收入的现状分析
1.财政收入的税收结构分析。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一共有23个税种,按照课税对象不同分为5类:一是流转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二是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类,个人所得税类等:三是财产税类;四是资源税类:5是行为税类。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已经被取消,以上税种除极个别外,在市县乡几乎都有征收。下面根据咸宁市的的税收现状,从下面二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1)主体税种分析。由下表可知,主体税种由2005年的2.18亿增加到2009年的5.92亿,年均增长34.3%:三大主体税种占地方的税收收入的比莺逐年提高,从2005年的29.40%上升到2008年的32.66%;增值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对稳定,保持在9%~12%之间;营业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在10%~17%之间。(如下表)
(2)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2005~2009年期间,本市税收收入从2005年的3.75亿增加到2009年的12.15亿,增加的绝对值为8.4亿,年均增长95.62%。这表明咸宁市在这五年间,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期间,由于国家不断加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力度,本市非税收入规模从3.70亿增加到5.99亿,年均递增24.97%。在非税收绝对量增加的同时,本市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49.61%下降到2009年的33.00%。(如下表)
2.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分析。有关数据显示,县域经济日益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如何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事关全省经济发展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和优化。自2005年以来,咸宁市各县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经济规模不断增强。二是地方财力不断壮大。咸宁是一个县域经济相对不协调的区域,由于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等不同要素的影响,该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县发展极不平衡。咸安区,赤壁市发展比较快,而通山,通城等地发展相对缓慢。表现在财政收入上是不同区域的财政收入很不平衡,地区间的差距是极为明显的。
3.财政收入的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中央提出要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因此,研究和分析咸宁市产业结构现状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向,对推动成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从上图可以看出,咸宁市一,二,三产业在近几年内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从2005年的80亿增长到2008年的154亿,四年间近似翻了一翻,发展趋势很好。第三产业也从2005年的70亿增长到2008年的124亿,但增幅小于第二产业,亟需发展提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研究,现代经济具有产业结构不断趋向高级化的基本规律,即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第三产业结构重呈上升趋势。咸宁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三次结构变化也在逐步印证这一规律。咸宁市于1996年完成了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一产业),1999年又完成了产业结构第二次升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在2008年咸宁市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2.8%,42.8%,34.4%。随着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咸宁市的财政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
二、成宁市财政收入中存在的问题
(1)咸宁税收结构中存在主体税种不明确、收入规模小。我国目前共有十几个地方税种,但每一税种都不具备对地方财力起决定作用的特点,从而使得地方税的收入规模较小。(2)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不协调。税收收入很高,非税收收入很高。(3)县域经济不平衡,县域之间对财政收入贡献率差距大。市县财政发展不平衡,县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状况难以改变。县域内地方财力增长滞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4)咸宁市产业结构存在一,二,三产业规模增加,但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亟需提升;咸宁市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5)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2008年的比重只有42.8%,相比其他城市比重较低。(6)支柱产业发展滞缓。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为支柱产业,发展及其缓慢,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对策建议
(1)确立主体税种,加强税收管理,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确立主体税种,优化市县税收结构。在分析咸宁市财政收入税种比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应将营业税确定为咸宁的主体税种。同时加强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咸宁市的非税收入总量很大,对财政收入起着很大的贡献作用,因此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是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与监督体系。其次要强化部门预算,切实落实国家的收支两条线,使非税收入更多的缴入国库,从而使咸宁市的财政收入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2)以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来发展县域经济。咸宁各市县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极不均衡。通山县的经济基础薄弱。通过咸宁核电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通山县政府可以做好与此相关项目发展的产业规划,为通山县财政收入的扩大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赤壁市在咸宁市四县一区一市中,经济基础较好,但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二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当地政府应在把握好蒲圻电厂进行二期扩建这个重大项目的历史机会的同时,整合赤壁市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优化赤壁市产业结构,转变赤壁市经济增长方式。咸安区在咸宁市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财政收入规模也是最大的,在此基础上,政府为更好的发展咸宁,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科学开发,从而更好的巩固咸宁作为武汉城市圈”后花园”的地位。嘉鱼县的财政收入在咸宁四县一区一市中处于中间地位。但应加大财政投入夯实嘉鱼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构建大园区、招引大项目、办好大工业、优化大环境,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
的发展。(3)努力形成良性,持续的增长机制,依靠国家政策,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财政收入的优化和突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夯实第一产业的地位:一要加大对农村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三要适当提高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出比例,并建立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四要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支柱财源。采取政府引导,要素倾斜,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中,主攻电力,冶金,旅游,电子,食品饮料加工,森工业等优势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壮大财源支柱,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加快以无烟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税收结构,使财政收入增长具有持续性。要把发展以休闲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作为优化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积极开展“第三产业发展年”。加大以咸安区温泉旅游业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景点景区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品牌宣传,着力挖掘旅游文化,为咸宁市调整产业和税源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吉洁.中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8)
[2]李一花.中国县乡财政运行及解困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
[3]刘明慧.外国财政制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
[4]王玮.地方财政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
[5]项怀城.新财税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4)
[6]宫照海.优化贺州财政收入结构的探索[J].经济研究参考.2009
[7]洪梅华.我国财政收入适度规模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5(3)
[8]王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适度规模研究――以温州为例[D].同济大学.2008(3)
[9]谭建立,闰俊斌.论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的科学化及实现途径[J].现代经济.2006(9)
[10]张丽.我国地方政府收入结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3)
一、考核内容
各乡镇(街道)2014年度实现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二、考核方式
考核按照“按月公布、年终考核,分档计奖、一次兑现”的方式进行考核,即:每月公布收入完成进度,年终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分档计奖,年终一次兑现。
三、奖励措施
设完成任务奖和税收占比奖,奖金最高为10万元。
(一)完成任务奖。按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乡镇(街道)本级国税(不含营改增)收入任务分别计奖。
1.凡完成当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
2.凡完成当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乡镇(街道)本级国税(不含营改增)收入任务的一次性奖励4万元。
(二)税收占比奖。在完成当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的前提下,按税收占比分档计奖:税收占比在85%(含85%)以上的奖励3万元;85%-82%(含82%)之间的奖励2万元;82%-80%(含80%)之间的奖励1万元,低于80%不予奖励。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虽完成任务但税收占比低于70%的乡镇(街道)完成任务奖按60%执行。
(三)奖金分配。考核奖金主要奖励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有功人员。奖金总额的70%用于奖励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其中党政正职的奖金比例分别占奖金总额的15%。
四、处罚措施
对未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的乡镇(街道),取消年终目标考核全面先进单位的评比资格。
五、相关要求
(一)强化税收征管。各乡镇(街道)要认真排查税源,全面掌握税源分布情况,建立健全纳税户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税源稳定。
政府从国民经济增长中筹集的货币资金的总和叫做财政收入。在规定的年份中,国内商品的消费、投资的价值总和称为国内生产总值。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成递增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水平越高,财政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都会相应的提高,反之就会下降。由此可见,财政收入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又能够对经济产生制约作用。而2011年头八个月我国的财政收入大大超出了年初预算的百分之八的增长幅度,有关专家分析未来一年财政收入可能要超过十万亿元,而且这还是相对保守的估计。目前,稳定增长机制使国家财税竞争力不足,但是政府在调控能力上需要稳定增长机制作为保证,因此制定稳定增长机制的措施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国家要进行减税和对税制结构进行调整。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变动的情况
我国的财政收入从1994年实行分税改革之后一直都超过了经济增长。其中在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比去年增长了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二亿元人民币,其中税收收入就比去年增长了二十三个百分点。由此证明我国的经济的增长率远远的落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政府赚取了大把的社会财富。那么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原因
一、经济增长统计与财政收入口径不一。首先是通货膨胀的因素在GDP的预测中已经提出,价格按可比价格来计算。不过财政收入是采用当年的价格来计算,所以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率在出现通货膨胀时容易出现水分。第二点是在统计内容上,两者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计入财政税收的经济内容无法在GDP当中计入。
二、GDP结构与税收结构之间存在的差异。税收主要来源于GDP三个产业增加值当中的第二、第三个产业。第一产业由于税负较低,因此它的增加值增长较低。相反第二、第三产业由于税负高而增幅比较快。由此可见,税负由低到高排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所以,财政收入增加的原因就是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下降的同时,二三产业逐渐上升,税负也就会随之上升。因此也可以总结为财政收入超过经济增长的原因就是税收与GDP结构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三、财税政策有利于拉动财政收入。我国自从改变了财政政策之后,调整力度明显加强,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让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有了很好的发展。为了能够使财政收入增长得到保障,提高企业的效益非常的重要。而目前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抛弃了原有的自负盈亏的管理方式。致使盈利能力、经济核算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我国对税收政策也做了一定规模的整改和完善。尤其是分税制改革的出现,更是为我国的税收起到了促进作用,它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而在一九九四年产生的。在规模、范围、内容上都是空前的。它的作用是使得偷税漏税的现象减少,中央也对自己的税种征收管理加大了力度,这最终也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加。
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一,通过老百姓的收入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一定的改善,由此我们得知诸如房价飞涨、经济过热等现象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老百姓负担过重会连累企业,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不利。
第二,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使得政府对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盲目的进行投资,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还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财政收入超越经济增长现象的相关建议
第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要从依靠资金支持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资本投入支持经济增长。同时为了能够使企业更有竞争力,应该在科技和人才上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并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而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
第二,应该把一些性质较为相似的税种合并。并把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方向转变,改变传统的生产型增值税。在征收安排的问题上要重点考虑。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要加大。
第三,若想使财政收入更加稳定而且快速的增长,提高经济效益非常的关键。政府应该鼓动企业运用税收等形式扩大企业的规模,增强技术能力。
本部分利用京津冀地区1994-2014年的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以及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构建面板数据以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所取得的基础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官网,在实证分析时,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为剔除通胀因素的影响对所获得的基础数据均取对数处理,比率数值保持不变。
(一)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本部分则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为1994-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主要包括地区人均财政收入(RJGSH)、地区人均GDP(RJGDP)、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BZFIRST)、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BZSECOND)和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BZTHIRD)。对原始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分别检验各序列一阶差分序列 D(logrjgdp)、D(logrjgsh)、D(bzfirst)、D(bzsecond)、D(bzthird)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示: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的 ADF 值均小于 10%的临界值,这些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本文采用E-G二步法选取logrjgdp、logrjgsh、bzfirst、bzsecond、bzthird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logrjgdp、logrjgsh、bzfirst、bzsecond、bethird存在协整关系。
(二)构建固定效应模型
本文进行了极大似然比(likelihood radio)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由于2005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致使第一产业增加值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明显,所以在分析产业结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时,本文只选取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PD的比重作为影响变量。
建立模型为:
模型1:logrjgshit= c+β1logrjgdpit+β2bzfirst+β3bzsecond+β4bzthird+ai+uit
模型2 : logrjgshit= c+β1logrjgdpit+β2bzfirst+β3bzsecond+ai+uit
logrjgsh为地方人均财政收入的对数;c为总体均值截距项;logrjgdp为地方人均GDP的对数;bzfirst、bzsecond、bzthird分别为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uit为残差项;ai则为个体对总体均值偏离的个体截距项。
根据上述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994-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模型得到的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分析,除了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一变量系数外,其余的变量系数的估计结果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分析能看出,如果地区人均GDP增加1%的时候,则会引起地区人均财政收入产生1.356%的增长。这意味着,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人均GDP的增加会促进人均财政收入的增长。模型(2)中本文只考虑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对人均财政收入的贡献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目前我国服务业处于发展阶段,其业务收入并不能对人均财政收入产生巨大贡献,我国现阶段仍是一个重工业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将会是促进我国财政收入增加的巨大潜力。
二、对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本文另选取了失业率lose、工业增加值lngongye以及居民储蓄lnstore(取对数)三个变量来进一步研究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本文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检验了上述三个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表明lose、lngongye和lnstore为一阶单整序列,并且通过协整检验确认他们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关系。以北京市为例具体分析。
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出参数所得到的VAR模型估计结构如下:
LOGRJGSH= 0.729927*LOGRJGSH(-1) + 0.102006*LOGRJGSH(-2)-2.056210*LOGRJGDP(-1) +0.184726*LOGRJGDP(-2) -0.271526*LOSE(-1) + 0.164234*LOSE(-2) + 0.423127*LNGONGYE(-1) + 1.182325*LNGONGYE(-2) + 0.113144*LNSTORE(-1) + 0.119850*LNSTORE(-2) + 8.119791
可以看出,北京市人均财政收入受经济增长、失业率、工业增加值以及居民储蓄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影响。同时,北京市财政收入也受自身去年以及前年的影响,为正相关关系;与去年地区GDP呈负相关系,说明去年GDP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负向的,与滞后二期的GDP为正相关关系;就失业率看,人均财政收入与失业率滞后一期是负相关关系,二期是正相关;财政收入与工业增加值以及居民储蓄在滞后一期二期均为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财政收入 GDP 经济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的趋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在40―50%之间,发展中国家在25―30%之间。目前唐山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1.9%,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全国平均水平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研究唐山市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关系,对于促进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唐山市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
从1998―2007年,唐山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经济实力持续增强。GDP由1998年的781.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779.14亿元,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43.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30.81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5.62%提高到2007年的11.9%。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唐山市十年间财政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见下表:
从表中数据可见,十年间财政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波动较大,弹性系数的最大值(5.84)与最小值(0.46)相差了5.38。当然,由于经济发展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弹性系数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既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关键要看经济是否发展了,财政实力是否增强了。从唐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现状看,2007年才达到11.9%,与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以探索提高唐山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途径。
二、唐山市财政收入与GDP二者之间的联系
我们利用数学回归分析,对唐山市1998―2007年间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进行分析(GDP和财政收入都是按现价计算的)。现以X表示GDP,Y表示财政收入, 首先计算相关系数r
从Y和X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来看,二者为直线相关。也就是说GDP发生变动(增加),财政收入随着发生大致相匀等的变动(增加)。二者关系的密切程度说用相关系数来反映,从相关系数看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密切的正相关。
其次确定回归方程。设回归方程形式为Y=a+bX,则:
b=[n∑XY-∑X∑Y]/[n∑X2-(∑X)2]=0.146
a=[∑Y-b∑X]/n=-74.88
即:线性回归方程为Y=0.146X-74.88
这个方程的意义是:GDP每增加100亿元,财政收入平均增加14.6亿元。唐山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5年后人均GDP达1万美元,预计到2013年GDP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长0.87倍,财政收入将超过684亿元。
三、提高唐山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途径
1.产业优化升级
唐山作为一座资源型重工业城市,三次产业发展很不协调,主要表现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70―80%。而唐山市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3%。可见,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唐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突破口。政府应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融资等方面的服务, 做优做强第一产业。做强钢铁产业,下硬功夫发展装备制造业,谋划推动化工产业,加大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的力度,提升二产层次。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生产业,创新发展消费业,大力发展新型高端服务业,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
2.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撑点和增长点。现阶段唐山民营经济规模偏小,知名民营企业不多,产业相对集中,多数民营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政府应营造发展民营企业的良好氛围,放宽市场准入,加快产业调整,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高行政办公效率,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溜的软环境,同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依靠人才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3.提高经济效益
唐山工业大多在冶金、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状况不很理想,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数量也少。政府应将经济效益和结构调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努力开拓效益财源,推进经济由“速度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要树立效益优先的观念,努力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经济效益上来,努力挖掘效益财源,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要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高利产品,政府要在政策、资金、服务、信息等方面对其予以支持,提高工业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
4.强化税费管理
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坚决堵塞税收漏洞,对增加税收总量以及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至关重要。首先要抓好税源管理,切实做好税源的调查、摸底、分析和预测工作,加大稽查力度,规范企业纳税行为。二是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管理制度,加快税收网络化建设,采取金税工程、一窗式办税服务、网上纳税等便民措施提高纳税效率。三是转变工作作风,在税务干部中普遍开展警示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主动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提高税收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光明网有篇文章研究了10万亿对于每个中国公民意味着什么: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2010年中国人口数量为13.4亿,相当于每个中国公民人均贡献财政收入近一万元。据2010年的一项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5%,14岁以下的人口目前占16.6%(中国法定劳动年龄应该是18岁,否则被视为童工。)全国残疾人口总数为6.34%(残疾人不需要纳税),此外,还要排除一些不需要纳税的军人、常年生活在国外的人口等等特殊群体,保守估算,应该有占总人口的40%至少不是纳税主体,换句话说,实际有劳动能力产生财富的公民(包括低收入的农民)人均纳税已经超过1万元。
在全球经济危机纵深发展的这几年,国家财政收入一年比一年增长,直到今天如此规模,对纳税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企业和个体生活步履维艰,意味着更多治理风险正在酝酿。借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评论:“GDP增长几何?百姓收入增长几何?政府财政收入过高,常常会出现非生产性活动大幅增加,生产性活动成本增加,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和个人消费空间,减少企业生产和个人消费的现象。
从文明变迁的角度来看,经济问题导致政治风险可谓常态:1642年英国内战、1789年巴黎士兵攻占巴士底狱、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些都是社会动荡,均有深层次经济因素。
而在晚近的中国:1895年中日《》签订后,国家背负沉甸甸的外债,为了对付国内日益严重的政府财政危机等综合性危机,中国不得不放松了对民营企业的管制,导致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春天”的来临;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国的制度变革没有进展,1901年签订《》后,中国再次放松对民营企业的控制,革命派和立宪派在赛跑,直到由于财政困境,清朝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忘乎所以地将铁路收归国有,四川兴起了“”,在一种“蝴蝶效应”中出乎意料地成功。
今天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世界最成功的革命传统,给中国留下了最为灵活的统一战线,留下了分类控制的维稳体系,留下了最为坚强的危机动员机制。这个社会大体上保持了三十多年一贯的稳定,原因在于革命传统成功地接纳了中国社会重视民生的儒家传统,并且在多年国有企业改制(有人说成功,有人说失败)之后开启了10年之久的国企扩展。看来,只要维持现状,加大民生投入,应可保持社会稳定。
事实上,政府也是这么做的。仍然引用国家财政部的数据:前8月,住房保障支出增幅最高,达1814.04亿元,增长68%;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交通运输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增幅也较为明显,增幅分别为58.3%、43.5%、39.7%和37.7%。从数据中不难得出,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入,远远大于同期全年财政收入的增长。
从中,能够得出的几个结论是:首先,今天政府更加体恤民生疾苦了;此外,今天政府意识到,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通过对民生疾苦的体恤,来缓解社会矛盾的加深。
不过,政治经济学是去道德化分析的。最近几年与财政收入年年增长相伴随的是,中国的一年比一年多,事件的参与者不再如过去是单一个体、特定职业的维权,而是跨阶层、跨地区。
一些地方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一边向中央要拨款,一边挖空心思掠夺性开发。陷入了那种互相比赛谁的财政收入增长得更快的、涸泽而渔的、恶性循环的逻辑之中。一些地方政府被既得利益群体绑架,由于法治欠缺,激化社会矛盾,引起了民众抗议。而由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有限,能够安稳用人民币解决的“人民内部矛盾”也有限。国家财政收入的分配,也不一定全是向着集约化方式进行的。这样,政府管理就酝酿着风险。
政府决策一直有个困境:发展顺利的时候,人们常常不思进取,认为一切都好。国家日渐增长的财政收入数字,似乎给这个不思进取提供了最好的温床。而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就会随之出来,去误导决策者。
沉溺安乐,自我满足一旦成为家常便饭,迟早会促使财政危机发生。
1残差自回归模型
与普通回归分析的思想一样,残差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的基本思想是:[4-6]首先通过确定性因素分解方法提取序列中的主要确定性信息,即ttttx=T+S+e,其中T1是趋势效应拟合,St是季节效应拟合,εt为残差序列.由于因素分解方法不一定能充分提取确定性信息,故需要进一步检验残差序列{}te的自相关性.如果残差序列自相关性不显著,则说明确定性模型对信息提取比较充分,分析到此终止,反之,则说明确定性模型对信息提取不够充分,这时可考虑对残差拟合自回归模型,提取残差的相关信息,进而提高模型的拟合精度.[2基于残差自回归模型的市GDP预测
2获取观察值序列
从《市统计年鉴》(2013)获取市1994年至2012年的财政收入数据,见表1(单位:万元)[9]..2判断原序列的平稳性根据市1994年至2012年的财政收入数据绘制时序图和自相关图.根据时序图容易判定1994年至2012年市财政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长幅度越来越大,初步判断此时间序列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自相关图也显示此时间序列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由于样本观测值序列未达到足够长度,不适合建立经典的ARIMA模型进行预测,故尝试建立残差自回归模型.特别注意,由于财政收入不仅受GDP影响显著,也受税收政策影响显著,所以我们不能采用1978~2012年数据直接建模,因为在这段时间内税收政策发生几次重大改变,如取消农业税、降低企业所得税等.输出1显示回归方程的系数与常数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趋势拟合有效.另外,DW统计量的值等于0.8239,输出概率0.0001,显示残差序列显著正相关,所以应残差序列中还含有信息,具有进一步分析的价值,可考虑对残差建立自回归模型.残差序列的自相关图显示残差序列有非常显著1阶正相关,因此可考虑建立一阶自回归模型.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出了延迟1阶的序列值显著自相关外,延迟其他阶不显著.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延迟2、3、4、5阶的自相关项消除,只剩下延迟1阶自相关项,为了得到直观的拟合效果,我们还可以画出拟合效果图.从整体看,拟合值的相对误差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预测结果较好,拟合效果如输出5.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拟合回归模型的R2为0.9744,而拟合残差自回归模型后的总体R2上升到了0.9828,拟合误差MSE由4.36507E10降到了3.1282E10,最小信息量AIC由522.144742下降为517.017206,这表明考虑残差自相关后,不但提高了模型预测精度,而且模拟的曲线更符合数据变化的实际趋势.下面我们进行三期预测.在SAS程序数据步,只需财政收入数据最后三个定义为缺失数据即可进行三期预测.从输出6可以看出,市2013-2015年财政收入整体预测值为分别为4579861.591、5157038.862、5784272.365万元.我们也可建立延迟因变量回归模型,建模思路同上,SAS程序省略.输出结果如下:整体而言,此模型稍微优于前一模型,但由于区别不大,故在实际应用中可不加区分.
3结论
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对本文进行总结:
3.1模型的经济意义
由财政收入数据可知,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但相对其他发达省会城市,基数偏小.另外,财政收入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依赖度高,比如石化行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对财政投入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依然是过紧日子的财政.另外,这也说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难以自足,故国家应加大财政转移力度,支持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当然,作为市政府,也应该自力更生,尽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最终通过降低社会成本和税收成本来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只要GDP做大了,财政收入自然也就增长了,政府进而也可以利用财政收入进行宏观调控,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这样,整个社会变进入了“良性循环”.
3.2模型的理论分析
延迟1阶因变量回归模型与AR(1)模型不一样,前者可以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建模,而AR(1)模型只能对平稳时间序列建模.在本文中,我们先对时间t进行非线性回归建模,且模型是有效的,故非线性回归建模已提取了主要信息,经验证剩下的残差是平稳非白噪声序列,可以建立AR(1)模型.实际上,残差自回归模型是一个复合模型,由确定性模型和残差自回归模型两部分构成,虽然此计算复杂,但借助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如应用SAS|AUTOREG过程)通过自行编程可灵活实现不同领域时间序列的残差自回归模型拟合,因此它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但它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只能进行短期预测.如果时间序列数据具有较明显趋势,甚至具有周期性,残差自回归方法都可作为经典的ARIMA模型的有效补充.另外,使用时间序列数据一般要求数据大于30个,但很多数据不满足此要去,即便达到此要求,预测精度也不一定高,因为预测精度主要依赖于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数学规律的稳定性.本文数据不多,肯定达不到30个,就目前数据质量,拟合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应注意,如果国家税收政策发生重大改变或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专家预测法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它更能适应发生突变的环境.
作者:王丙参 魏艳华 吴欣蔓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