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9:4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附图
图1 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 The statement of human knowledge system by Qian Xuesen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网络系统(图2)。
附图
图2 科学分类的网络体系
Fig.2 The network system of science classification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表1 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略有修改)
Tablel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附图
2 地理信息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附图
图3 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 Five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的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
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3S(Remote Sens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 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中国的人口问题、西部开发问题、21世纪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洪旱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农业问题、城镇体系问题、基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无不属于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当研究西部开发时,如果国家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石油开发只考虑石油开采与输送管道;交通只考虑公路建设;铁路只考虑铁路建设;水利只考虑南水北调问题;城镇建设只考虑城市规划等,那么整体的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许多事倍功半的现象,例如修了公路没有物资运输;城市居民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不配套等。钱学森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统工程与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地理系统工程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人口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是人口系统中的要素;资源中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资源、大气资源等又是资源系统中的子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交通、铁路、航运、航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电讯、电视、计算机网络是基础建设系统的子系统等。系统嵌套系统,分层次子系统与交叉子系统,构成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首先是将系统分解为多层次的子系统,明确其中的交叉子系统;其次是从定性到定量地确定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与指标体系;第三是根据指标(相似准则)建立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最后是检验该巨系统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大多数是分别研究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子系统,在一个地区全面研究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有效实例不多,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还远远够不上地理系统工程。笔者曾在2000年底提出中国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统一解决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曾进行报道,之后笔者在“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一文中进行阐述,首先所能进行的研究是虚拟地理系统工程。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是21世纪的世纪工程,尚需有识之士共识,广泛地深入研究,进一步的论证。转贴于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复杂的地理系统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地理系统工程的实践指日可待。
4 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13];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5 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14]。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 钱学森.就“地理科学”答《地理知识》记者问[J].地理知识,1990,(1):90-93.
[4]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0-129.
[5] 马蔼乃.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33-541.
[6] 马蔼乃,等.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8.
[7] 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5.
[8] 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21-529.
[9] 马蔼乃.遥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学报,1996,51(3):266-271.
[10] 马蔼乃.地理信息编码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83-302.
[11] 马蔼乃.地理知识的形式化[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61-274.
[12] 马蔼乃.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首届黄河论坛暨王化云治黄思想研讨会)[N].黄河报(转载),200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目的抽样法,依据访谈目的,选择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个体或小样本人群作为访谈对象,从理论上获得对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样本量以资料信息达到饱和、资料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最终抽取访谈对象是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系中经历过教育实习的20名学生(见表1)。
2.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访谈内容涉及6个维度,包括:①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②大学课程的设置是否有助于你地理素养的培养和提升?③在课程之外,你是否获得了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若能,以何种方式?④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教学中是否感到力不从心,有哪些问题?⑤作为准教师,你认为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否有必要?为什么?⑥为提高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高校和你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访谈方式:资料收集方法采用半结构式个案深入访谈的方法,即事先设计好关键的核心问题,以开放式提问方式,不分先后顺序进行自由访谈,以挖掘尽可能多的信息。
分析方法: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分析相关记录。资料分析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分析法,反复聆听并将录音资料整理成文,采用反复阅读、分析、反思、编码、分类,最后提炼出主题。
二、研究结论
1.地理教学的调查结果
(1)人文地理教学现状。高考“3+综合”模式实施后,政史地三门学科的综合,提出了加强学科间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史实去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地理原理和事实,已成为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地理师范生虽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2)自然地理教学现状。地理学科的知识点“形散而神不散”,各知识点间总有着一些内在的联系让地理师范生充分发挥理科学习思维的优势,并且结合已有的理科知识利用模拟实验等富有创新的角度轻松、愉快地开展地理教学。但是,总体上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在自然地理方面的教学中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融合度并不高。
2.总体结论
目前,高师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主要是中学地理教师岗位。但是,根据访谈资料统计分析,应届毕业生在地理教育教学实习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理解程度不同。大部分师范生了解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内涵。其中,75%的学生知道地理科学素养由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意识和地理科学精神五部分组成,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只有60%的人对人文素养的组成和内容有所全面了解。
(2)思维方式不同。受访的地理师范生有85%的学生认为:由于基础教育过早的文理分科,自己始终偏重理科性学习,加上人文知识明显不足、缺乏人文素养,科学与人文知识不能很好地融合,普遍形成了理性思维的授课风格。另有大部分学生感到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力被压抑,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得不到启迪。同时,访谈发现,有2/3的师范生认为:缺少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使教学内容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
(3)知识面狭窄。80%的学生认为自己知识储量不足,原因是地理基本知识不牢靠、教学理论相关知识不通达、相关学科知识不丰厚。地理学科空间范围广、研究对象庞杂,有75%的学生感到运用知识时不善于利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史实去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地理原理和事实。
(4)知识体系不完善。有近2/3的学生认为:高等院校制定的地理专业课程较为固定,大学现有的专业学习虽然有利于单科的深化但是很难全面地形成对学科的认知体系。3/5的学生认为地理学习中自己感兴趣内容不能得到满足,即使自己重视补充课堂以外知识的扩充,只能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但是由于缺乏引导,学到的知识十分零散,过窄的专业学习让自己的视野受限,在教学实际中很难做到旁征博引。
(5)积极性不高。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大学地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内容轻形式,重严谨轻趣味,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6)评价方式单一。访谈得知,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上交统一主题方向的论文为主,考试内容为讲义中的知识,学生感到固化的考核制度很难让他们将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分析与讨论
1.高等学校促进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融合的对策
(1)革新并优化地理科学的课程编制。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的内容要以专业知识的综合学习与基础教育为背景,广泛开设人文地理专业选修课程,为不同兴趣、爱好与需要的学生提供极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与选择余地,以此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与培养效率。另外,发挥学科优势,开设各具特色的地理课程。高校地科院或地理系应充分发扬各自的学科传统与区域特色,发挥教师的学科专业优势,多开设不同性质类型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以改善地理专业师范生地理人文素养不足的现状。
(2)丰富地理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学教师应当尝试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为地理专业师范生设计新颖灵活的问题,并不断地进行启发、引导和评价,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扬民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生疑、发问,以达到学而思、思而惑、惑而解的意境,在求解过程中培养地理专业师范生的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并强调二者的融合。
(3)创设丰富校园文化和倡导多元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等师范院校应创设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并通过各种方式提倡多元学习,如课题研究、知识竞赛、读书报告、参观考察等。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促进地理专业师范生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
(4)完善地理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与内容。在考试方式、方法上,应根据地理学课程的实际,提倡包括闭卷、(半)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试、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文献综述等考核形式的多样化,鼓励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融合贯通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和探索,充分表达一己之见,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考试成绩评定方法上,应对标准答案式的成绩评定方式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方式方法的考查。考试成绩除终结性考试成绩外,还应有平时考核成绩(作业、课堂讨论等)和阶段性考试成绩(课程论文、期中考试等),也可将参考科研、竞赛的成果加上鼓励分数。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激情,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师范生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
2.师范生自我提升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融合的对策
(1)增加地理专业知识存量。几乎受访的学生在经历教育实习后都深感知识储量不足,着眼自身应该掌握更系统完整、更坚实精深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努力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最新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所遇到的思维障碍;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2)丰富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根据大多数受访者的体会:地理师范生不仅要加强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学习,还要扩充政治、历史、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机制、思维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等。积极与其它学科教师一起探讨有关综合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问题,以便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加强自我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
(3)完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多数受访者的实习经验:地理师范生应认真分析研究相关学科间横向知识的联系,并把这些知识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实现综合教学。尤其是一些对政治、历史知识贫乏的教师,更要主动汲取,弥补知识的不足,以适应政史地综合教学。同时,应关心自然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从地理综合角度去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杭州湾跨海大桥、阿富汗战争以及世贸组织等,以便在知识体系的完善方面有选择地加强自我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实践探究
地理学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就其在高中阶段就在自然方面考察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冰川学、火山学、地震学等方面。高中考擦人文方面是必修二中的所有,比较简单,考察农业、工业、社会为主。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探索。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掌握、了解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的一些自然现象,还可以在农村中去了解农业,城市中去感受工业。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准确、深刻。
一、教师带领深入实践
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们所处地球或所属区域的地理环境,例如天气,水循环,气候等,还有我们的人文环境,包括农业的特点,要求;工业的地理位置选择等,地理跨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高中阶段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与课本脱离,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时,要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刚开始学习地理时,主要是学习简单的比例缩放,图标,方位等。这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让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图。加强学生对方位空间的理解。再有学习水循环章节时,分别在晴天和雨天带学生外出,让学生观察地面上的水是怎样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最终如何形成水滴下落,流入地下的水会最终汇集在哪里,还可以带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和城市中水的汇集速度,和汇聚地。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学会这一章节内容。比如,城市的水下渗难,乡村的水下渗容易,城市的水经常积聚在一起,形成水灾,而乡村则的雨水很快就流入地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对比和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城市硬化面积大,水不容易下渗,常引发洪涝灾害。而乡村绿化面积比较大,雨水容易下渗。学生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然后设计解决方案。
二、小组自由组织实践学习
高中相比较初中和小学而言,自主学习更加重要。早晚自习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地理学习中,有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老师没有办法带领每个学生进行。这时候要求学生自主组队去生活中实践探索。学生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外约定时间一起去从事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农业这一章节时,农村的孩子可以分别带领一些城市的孩子去农村观察,掌握农业生产的时间、条件。城市的学生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商场观察,掌握商业的地理位置条件、人群密集度等。如若家住黄土高原,学生分组去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并提出各自小组的解决方案,老师可以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向这方面前进。秦岭、淮河一带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季节考察这条线的地理位置,冬天观察是否真的是在它南方的区域不结冰,而北方结冰。观察它一月的温度是否接近于0度,观察它南北的植被是否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观察它是否是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等等。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项进行观察、研究。
三、实践评估
对学生实践评估对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考察与指导,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掌握的速度更快及深度更广,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一下那些掌握速度较慢,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让学生共同进步。其次,评估活动也有一定的准则,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必须符合新课标要求,设计科学具体细致且可操作性、实践性强,老师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掌握这一条评价标准。评估中要关注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价值;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活动的成功及社会效益;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通过对地理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估,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不长处和不足,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的改进。例如:在学生考察城市商业中心的地理位置选择的实践活动中,城市的孩子对这项实践活动比较有感觉,农村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理解少一点,这时候在评估时就不能一下定结论,而应该在下一次实践活动时城市学生带领乡村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后再做评估。
四、结论
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活动,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内容新注入的生气,以往的地理只注重传授学生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实践活动则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书本上的内容。现阶段,老师在实践活动上要加强改进,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对实践设计得目标要明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方院校;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创业的转型阶段,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在此背景之下,地理科学专业也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艰巨任务。实践教学体系是地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科学教学实践体系的现状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该专业现拥有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拥有环境监测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8个专业实验室;建有登封嵩山、江苏南京、连云港、山东日照等多个野外实习基地;与商丘市气象台、商丘市污水处理厂等相关部门达成业务共建单位。在服务社会方面,学生每年都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实习实践活动,如开展商丘市刘口黄河故道实地调查、碧水蓝天小组三下乡活动、水木清华社会实践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豫东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很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对历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院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应用型课程设置偏少,野外实习考核方式单一,针对地方需要的地理特色课程缺乏等。
三、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1.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以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淡化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建立学生到企业、农村、社会等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线,以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为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和最高效率的利用。
2.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加强实践教学,分流培养。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工作,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本着“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利用企业、地方、社会等开设第二课堂,通过“校―地”“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实施学程分段、学业分流,构建“师资型”“学术型”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培养一批能适应中原经济区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
(2)整合实验室资源,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省级“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核心,整合实验室资源,增设基础性实验课、专业性实验课、综合性实验课及设计性实验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专业共享实验室”的理念统筹建设实验室体系,如将城乡规划、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设立为专业共享实验室,并分步骤对以上实验室进行集中投入和建设,实现院内甚至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
(3)强化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地理科学专业教育一直具有开展野外实习的良好传统,地质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学科的野外实习教育,要求学生多接触自然与社会,全方位锻炼自身的能力。
(4)探索“产―学―研”培养方式,服务于地方经济。建立学生到企业、农村等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学习的有效机制,探索“产―学―研”办学的新方式。依托本专业点建立的省级“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校级“数字城市”“北斗测绘公司”等科技创新平台,瞄准豫东区域的环境演变、自然灾害与风险评估、经济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城市发展与规划等社会热点,凸显商丘师范地理科学专业服务社会的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这些现象反映出地理教育走入了低谷,地理专业产生了“危机”。
走入低谷和产生“危机”的原因何在?首先是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实行这个经济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通 过竞争,调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企业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迅速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个体制势必影响到人们的择业观念,也影响到 高校的专业结构与方向,进而影响到中学,特别是高中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地理学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已有数百年之久。既然它能发展到今天,仍成其为一门科学,肯定有自己的生命 力,否则这门科学会被历史淘汰。而一般人,对地理学了解不一定十分全面。地理学什么,有什么用,知道得 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高考取消地理说明教育部门的一些人对地理学的内容和作用也并不十分了解,这一举措更 加剧了地理学科走入低谷和地理专业产生“危机”的程度。
地理学走入低谷,就社会原因而言不是地理教学改革本身所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但改革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地理学的科教工作者要宣传自己,宣传自己的专业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 是历史的“专利”。现在似乎一提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其实地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有自 己的立足点,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在中学教育方面,不仅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可 以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它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对学生进行建设、保卫家乡、热爱乡土的教育;能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祖国,进行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能使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对学生进行国际 主义教育;能使学生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唯物主 义教育,并进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以获得关于生产资源分布知识,关于人口、环境、 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知识。此外,在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方面的知识的应用上也都 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此,地理教育,无论在中学课程中,或在大学为培养地理师资所设立的地理系都没有被砍掉过。无 论在中国,在世界其它国家重视程度时有起伏但都依然保留。只要肯定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大学师范地理 专业也定会被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我们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强国。在这种形势下 ,中学教育会强调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而地理教育其重要程度是应当削弱呢,还是应当加 强呢?结论是更应当加强。因为地理学来源于实践,也必然要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无论 是地理知识教育、地理技能教育、地理智能教育,地理教育中的德育都和实践,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上述种 种地理教育更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许多地区,盲目上马了许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重污 染小型企业(如小造纸、小冶炼、小化肥、小水泥厂等),它们虽为部分人或局部地区带来了暂时的经济利益 ,然而却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国家、百姓,以致于子孙后代造成严重危害,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效益。这 些小企业经营者及其决策者们多是地理文盲。所以地理教育的重要性仅只地理工作者知道是不够的,更主要的 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尤其是一些决策者,党政工作者了解,才不致使地理学走入误区。
地理学摆脱“危机”,还要克服不可忽视的自身存在的矛盾,即要解决在当今世界和中国特有的环境条件 下地理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就其综合性来说,无论哪一个专业都难以比 拟;但就其研究领域中自然经济各要素的深度来说,哪一个要素都有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就其实用性来说,也 不及许多专业产生经济效益明显。这是它在今天市场竞争的经济条件下不及其它许多学科之处,在竞争中处于 劣势地位。
地理学究竟要占领哪一个领域?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发展?尤其应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与经济建 设挂钩?地理学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其研究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偏离方向,应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综合性 和区域性的特点。如研究投资环境如何优化,研究资源、人口、环境和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特点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全球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都能发挥地理科学的优势,体现地理科学综 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不少大学地理系更名,就是想要竖起一面改革的旗帜,与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挂起钩来 ,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便广招生源。其实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地理系叫××系(有的叫“城市与区域信息科 学系”,“城镇规划与建设系”,“国土开发与建设系”,“旅游系”等),而在于它的实质。关于地理学的 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可作专题研究。这里需要认识的是地理科学今天不能仅是少数专业人员掌 握的科学的武器,而是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劳动者及中青年,人人都应具有的知识,因而地理科学的发展会 激发人们对大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视,而对地理教育的重视也会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
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如下若干问题。
1.高考不考地理,名曰“克服应试教育、而抓素质教育”,但在当前高考作为学校指挥棒是学生学习主要 驱动力的现实情况下,结果是造成学校对地理教育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有的由于对地理课时的删减,教学 计划完不成,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后果而言,高考取消地理,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举措。
2.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许多重要规定得不到落实。如规定高中一年级96学时,平均每周3学时,许多学校每周 只开2学时。理由是每周两天工休日,课表排不下,此外还规定高中三年级地理有选修课,实际早已名存实亡了 。
3.知识与理论脱离实际,重知识教育,轻技能、智能教育。教学大纲及教材安排实习、实践活动、校外调 查研究活动甚少。反映有关人地关系的上述活动更少。如原大纲中规定阅读课外读物,看地理影片、电视节目 ,参观天文馆、气象台、自然博物馆、天象观察、气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考察,地理调查等“ 每年应不少于一次”。九年制初中新大纲在乡土地理部分笼统提出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但缺乏明确的 要求与规定。
4.师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理论应用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5.大多数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电教设备不足,经费不足,难以安排正常的实习实践活动。
初、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去向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相当一部分是分流就业。无论工作在什么岗位,地理知识 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最基本的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变动的可能性要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得多。 任何人都很难说没有面临新的择业的机遇与可能,而具有广博地理知识的人会在新的择业中占一定优势,更容 易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当一个好村长、好乡长、甚至是合格的县长、市长,应当说必须具备广博的地理知 识与能力,所以如果对中学地理教育不重视,不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是很难达到上述要求的。
地理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
1.改进师范大专院校地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突出应用技术课程比重,增加实习、实验比重,提高师 资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与能力。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需要,必将要求各项地理活动的开展。地理教学大纲是指导中 学地理教学改革,完善人才素质学科构成,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准绳。因而制定或修 改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计划及地理教学大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孙景沂先生在《中学地理教 学参考》94年7-8期和96年9期中先后介绍过编制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的探索和编写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从 文章介绍看,在适应形势要求、内容更新与改进方面都大大优于现行高中大纲,建议地理实践活动安排要加强 ,要具体,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贯彻实施。
3.在课程设置方面初中以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为主,高中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主较为适宜,应保证时 数不得随意删减,加强对统考的严格管理,保证其严肃性,把好质量关,更应当恢复地理在高考中的原有地位 。
4.在地理教师任职资格方面切实落实教师法所规定的要求,非师范地理专业毕业的地理教师均属不合格的 师资,这部分人应通过进修达到符合要求的水平。
5.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省地市,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组织好现任教师师资培训工作,重点是提高对新 教材的授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实践活动的能力。
6.在教学设备方面要满足教材内容和实验、实习的要求,建立电化教室,将录像、幻灯、投影作为重要的 教学手段。全国统一编制地理图片、录像片、幻灯片、投影片,及时与教材同时配套出版发行,供应。
7.各地应建立自己的乡土地理实习基地,编写相应实习指导书发给学生使用。
论文摘要:在分析产品供求地理特征的基础上,阐述广告制作、广告传播与地理学的关系,提出广告产业应用地理学理论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地理学与广告学的有机融合、发挥地理学原理的指导作用和突出POP广告的地理特色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广告产业应运而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壮大,广告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对广告内容的设计、传播和受众心理接受程度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少广告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广告涉及的内容、受众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广告学必然涉及地理学的有关理论.迄今为止,有关广告学与地理学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结合国内外一些广告制作和传播,拟对广告学中的地理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地理学在广告产业中的应用及其措施等.
1产品供求的地理特征
广告制作的主要目标是宣传产品,增加某种产品的销售量,力求突破时空差异,获得尽可能多的消费者的认可.而产品的销售和需求具有鲜明的地理待征,直接决定了广告产业的运作月.
1.1产品销曹区域的趋同性
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经济交流的不断扩大,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月在此背景条件下,产品销售区域的趋同性日趋显著.主要原因是随着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融合,交通、通讯技术的改进,产品销售不再局限于产地及其附近地区,覆盖的区域越来越广,一些品牌产品更是如此.诸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等产品的销售可以覆盖全球产品销售区域的不断延伸,导致彼此交叉或重合,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为了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广告信息也在向不同地区传播,尤其是借助广播、电视、报纸、邮政和互联网络等媒体,广告的贾盖区域空前广大.
1.2产品籍求区域的局限性
对某一地理区域而言,某种产品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和购买能力.该产品的销售量存在一个临界值.在正常条件下,产品的销售量不可能突破这一临界值,要想扩大产品的销售量就必须扩大销售的地理区域产品销售量与地理区域相关的特性,决定了广告产业的区域界定性.这一特征在广告产业中具有明显的意义.
第一,它决定了广告制作的目的,即主要是提高某产品在市场的占有份额.广告传播不能增加某种产品的市场.急需求量,只能是通过创意设计,使广告覆盖区域内的受众了解和认可自己的产品,提高本产品的竟争力,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促成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购买,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二,由于特定地理区域内产品需求量的有限性,广告主应当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确定适当的宣传战略.对产品需求量大的地区,应当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重点进行宣传.如保健口服液,城市的需求量比农村大,应当加大在城市的宣传力度,相反,农药、化肥在农村需求量大,广告传播应当集中在农村地区.对自己产品销售业绩显著的地区,应当保持一定的宣传频率,以巩固产品在本区域的占有率对自己产品销售处于劣势的区域,必须作为广告宣传的重点,选择产品打入该区域的突破口,逐步扩大自己产品的影响.第三,产品需求存在一定的地理区域界限,要求广告制作和传播必须充分注意某些产品的销售区域,如我国大型联合收割机,只能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广阔的平原地区有市场,而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则会无人间津.其他一些产品如日常生活用品也有类似的区域限制.因此,在产品无需求的地区,无论该产品的广告创作如何完美,也不会促进产品的需求量,
1.3区域消费群体的差异性
某一地理区域的消费者的态度,直接控制了产品的销售业绩广告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使公众接受被宣传的商品.由于不同地区公众的语言、文化素质、风俗习惯、宗教、收入状况和自然环境等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广告信息的接受程度,进而决定了产品的销售,广告制作必须对影响消费者购买态度的因素进行充分研究.如果广告对不同地区之间民族风俗、生活习惯考虑较少,与当地的人文特征不相一致,广告信息内容很难被受众接受如中国“蝙蝠”牌电扇出口受阻,在国外销售量增长缓慢,经调查方知,国外消费者对蝙蝠这种动物有习惯性的反感心理,后来更改品牌名称后才打开销路,
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多种语言,同种语言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广告语言难以消除这些差异,但在制作中应当对之充分考虑.美国和欧洲诸多国家经济发达,文化背景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语言上难以克服的障碍,彼此之间的广告制作常告失败,至于向印度这样方言极为复杂的国家制作广告,则更为困难[[3]如果一个区域消费者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大,对广告信息的理解发生偏差或认识不足,他们就难以认可产品,产品的销售量不会大幅度上升.
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更为突出,由于他们的观念、感情、习惯的不同,常常以传统文化自负,不甘效仿其他地区,如北美洲墨西哥的家庭妇女认为购买冰箱要比支付子女教育经费更有意义,而北欧瑞典的主妇认为,购买洗衣机是一种极度奢侈的行为,如果在这两国分别制作冰箱和洗衣机的广告,所收到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不同地区的消费倾向还受到人们宗教信仰的支配,正统的犹太教徒对销售的大块牛排会避而远之,印度把牛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社会绝对禁止牛肉,在这些地区不能制作有关牛肉的广告.人们消费行为受到地区收入水平的影响,比如高收入地区的人们认为汽车是必备的交通工具,而低收入地区的人们则把汽车视为奢侈品,因此有关汽车广告的宣传应当主要面向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另外,人们的衣食住行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消费态度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北极圈以内区域年平均气温较低,在该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制作冷气机广告,结果必然是收效甚微.温带地区的蒙古草原地区,畜牧业发达,饮食以奶制品占重要地位,奶茶消费是其显著特色,在该地进行有关茶广告宣传,会受到蒙古民族的普遍欢迎.
由于消费者对产品销售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研究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态度成为广告产业中重要课题之一针对难以克服的差异,需要提出较为周密的解决方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Sprite饮料在中国销售即为成功一例.匆rite的中文之意为“魔鬼”、“妖精”,直译它必然令中国人厌恶,可口可乐公司采用音译“雪碧”作为在中国市场的名字,以此制作广告内容,“雪碧”以纯净、清凉的含义,很快进入中国市场.
广告内容突出本地人文特色,客观上表达了广告主对受众奉献的爱心,使受众很快产生亲切感、熟悉感,能够从心理上使受众认同,为受众进一步认可广告内容创造条件.可口可乐公司在97年春节期间,以我国东北地区冰雪景观为背景,以风车为题材,通过电视制作了以恭贺中国人民新春快乐为主题的广告,使大多数中国人在欣赏壮观风景的同时,很快接受了这一产品的宣传.
2广告与地理学的关系
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向公众有关信息的行为,后者是指同市场经济相联系,以传播商品和劳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行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都需要经过广告制作和信息传播环节,这两个环节均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1广告制作与地理学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广告宣传的对象是各种产品,产品的生产或制造地是广告的基本内容之一广告制作需要尽可能充分反映产品生产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优美的自然环境、发达的经济水平会为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为进一步了解和信任该地的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广告使用的媒介不同,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内容选取有所不同一般通过报纸、广播等制作的广告,上述内容的介绍较为详细.当然,电视广告尤其是在“黄金时间”播放的广告,受时段的限制,广告内容需要十分精炼,不一定必然包含有关地理内容.
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广告表现三个基本要素是3B,即Baby(婴儿)、Beauty(美丽)和Beast(动物),认为具备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广告会使受众容易接受.这种观点过分关注了广告的局部感染力,忽视了烘托3$的Background(背景),脱离背景的广告往往显得乏力无味,难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背景条件主要由地理学所称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组成因此,’为了形成生动的广告,应当尽可能包含地理学的一些内容第13届亚运会期间,立邦漆在电视台金牌榜栏目中制作的广告较为成功.该广告没有采用3$要素。而是以茫茫无际大草原的绿、万里夭空的蓝为背景,通过一群普通劳动者对几座普通民宅的粉刷喷抹,崭新铮亮的白墙红顶式建筑展现在观众眼前,绿、蓝、白、红相互映衬,从远处望去,堪称草原上别具一格的花园别墅,很容易使观众接受“立邦漆。光芒异彩”的广告主题至于有关旅游景地、农副产品等广告,由于制作的出发点是突出本地的特色,更应当注重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状况卜
广告在介绍产品质量和性能时,还要介绍生产该产品厂家或单位的地理位置、通达度和通讯方式等基础设施概况,这些都是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地图是地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工具之一,不少广告还借助于地图加以说明.如果缺乏上述基本信息,即使受众认可后,也难以购买到所需要的产品。
2.2信息传播与地理学
广告信息的传播是指借助于媒介将广告信息送达给公众媒体覆盖的地理区域越广,广告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大,但是传播需要的费用就越高,如何用最低的费用,使信.息覆盖的地理区域最大,并且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信息的效用极大化,是广告传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不同的商品因其种类、用途等不同,销售的地理区域存在很大差异如冰箱、彩电、汽车等销售的地理区域非常广泛,消费市场广大,应当增加广告传播的开支,以扩大覆盖面,而对于一些主要面向局部地区的产品,无论广告传播的区域如何广泛,产品的销售也难以突破地区的限制.如甲地的面粉厂、砖瓦厂主要销售范围局限在甲地地域内,即使通过媒介使其产品信息覆盖邻近的乙地区域,也未必能使面粉、砖瓦的销售量在乙地明显增加,因为乙地也有类似的面粉厂、砖瓦厂,考虑到运输成本,乙地消费者不可能到甲地购买面粉、砖瓦,另外,由于面向本地的产品,一般已被当地消费者普遍接受,没有必要再制作和传播广告.
同一广告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方式应有所不同.受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受众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不同.如同一种方便面的广告,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城镇,由于电视普及率较高,信息传播速度快,通过电视(含有线电视)、报纸等传播形式,传播效果较为明显;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如一些偏僻的农村,交通较为困难,采用报纸传播广告,难以及时投递,广告的效果较差,通过电视播放广告,因电视的普及率不高,能够看到广告信息的人数不会太多,但是,农村仍以广播传媒占主要优势,通过广播的广告信息会被更多的农村受众所知.
为了便于不同的消费群体接受某一产品,应当加强在不同地区采用何种传播方式的研究.除了上述形式外,城市广告传播形式多样,并借助于现代技术,包括电子信息牌、大型广告牌、霓红灯广告等.农村地区多以墙壁广告、路牌广告等为主,
3广告产业应用地理学理论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广告制作和传播中适当应用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大大提高广告制作效果和产品的销售量,但是,由于地理学是一个内容丰富、学科众多的复杂体系,如何在广告产业中有效地运用地理学原理,需要不断深入地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3,1加强地理学与广告学的有机融合
广告学与地理学的有机结合,是广告产业发展的需求,二者的融合,不是以牵强附会的形式出现,而当应充分反映广告的主题.分析有关广告的制作,融合的主要方法如下.
3,1.1比拟法
比拟法是指把广告反映的主要内容和所处地理环境相互比拟.将之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包含地理内容的广告创意,可以使广大受众认可广告内容,并且使广告内容本身更加丰富、活泼、生动.1996年美国西海岸城市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举办夏季年会.主办者为此制作了一则广告宣传画,广告创意思维是把翻动的书卷比拟波涛起伏的海洋,既说明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的地理环境,是夏季的旅游胜地,又借助波澜壮阔的知识海洋的比喻,突出年会的主题,二者相辅相成,很自然地把地理环境和会议主题融合在一起,堪称应用比拟法的范例.
3.1.2铺垫法
以地理内容为背景或前提,借以说明和深化广告内容的主题一般是选取与广告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地理事物或内容,对其进行简要描述或刻画,然后较为自然地引出广告主要内容,使受众在了解有关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认知和接受广告主题.如“华龙”方便面制作的电视广告,首先以辽阔平原上金黄的麦田为背景,以“优质的小麦,优质的面,养育中华几千年’为解说词,然后推出“华龙”方便面的广告内容,既展示了北方地区几千年来以小麦为食的生存环境,又为以优质小麦为原料生产优质方便面作了铺垫.
3.1.3借用法
将带有明显意义的地理事物作为自己的名称,制作广告时借用这些地理事物的重要含义,以提高产品的影响和知名度.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产品广告宣传,而且有关宾馆、商场等广告也可采用.如”长城,.牌电扇以“长城电扇,电扇长城”的广告词,将产品宣传和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联系起来,很快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郑州亚细亚商场广告词“亚细亚,太阳升起的地方”,将商场与亚洲联系在一起,为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产品或单位名称要恰如其分,与产品的质量或所处的地位相适应,如果一个小型的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小旅馆冠以“大洲”“全洲”之类的名称,并借此名称进行广告制作,收到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1.4夸张法
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张性的描述,以吸引受众对广告内容的注意‘广告内容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地理事物采用适当夸张的描述,可以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从而产生巨大的效果.如荷兰一家航空公司制作一则广告,标题是从某时起,“大西洋将缩短24 % ",广告后很快引起人们注意,急于了解为何大西洋缩短的人们,看完具体内容后才明白,原来该航空公司提高了飞行速度,使得飞越大西洋的时间节省了20 %,合理的夸张手法抓住人们节省时间的心理,使该公司的机票销售额很快大幅度提高.
3.2发挥地理学原理的指导作用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图与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研究范畴广,研究内容丰富,与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密切相关,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发挥其在广告产业中指导作用.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开展地理学在广告产业应用的研究
广告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随着广告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理论应用于广告制作和传播,其中包括地理学一些理论和知识在广告产业中的使用,但是,毕竟地理学理论在广告产业出现的时间较短,如何恰当地选取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理论以及如何建立地理学应用体系等仍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根据广告心理学理论分析,地理理论是广告主体的背景和辅助部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选取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地理事物和现象过多有可能导致喧宾夺主、难以突出广告主题,地理事物和现象过少,又可能使广告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由于广告传播媒体的不同,应用地理学理论的手段和尺度大小,也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如果通过费用较高的媒体广告,选取的地理内容必须高度精练和概括,发挥一字千金的功效;如果选用费用较低的媒体,可以适当多涉及一些地理内容,尤其在印刷形式媒体和报纸、杂志上制作广告,可以配备一些风景图片或地图,总之,对于每一具体广告的制作,如何应用地理学理论,需要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若干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筛选,选取最能被受众接受的方案进行广告的正式制作.
3.2.2建立专门的应用研究机构
目前,在广告产业中集中了经济、管理、美术、电子、数学等方面的人才,并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没有专门从事地理理论应用的专门人员,更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即使广告制作中应用了地理学的一些知识和理论,也大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地理学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在广告产业部门建立相应地理学应用的专门研究机构,可以结合广告制作,系统地探讨地理学应用的机制和运作规律,为每一个广告的制作提出合理的应用方案,并负责对已广告效果的调查与评估.积累地理学应用广告产业的经验和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专门的应用研究机构,必将使地理学应用广告产业的途径和措施日臻完善,增大广告制作的效益.
3.2.3普及地理学的基本知识
除了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外,仅有少数专门研究人员从事地理学应用研究仍然不够,还必须依赖广大广告从业人员的参与,在他们中间普及有关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同样重要.通过培训和指导,使从业人员掌握与广告制作和传播有关的地理学知识,在广告制作中能够自觉地加以应用.
3.2.4加强对重要地理因素的评估
产品的销售受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对一特定产品,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因素起重要影响作用.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对重要地理因素的预测,以指导广告的制作和.尤其是在制作广告之前,更需要对影响受众需求的重要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如1979年中国放宽了对家电产品进口的限制,日本、欧洲打算把产品打入中国市场.日本率先对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在10亿人口中,尽管收入低,有勤俭持家的传统,但仍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市场潜力较大.因此,很快制定了针对中国市场的广告,待欧洲也意识到这一点时,日本的家电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早已独占鳌头.
加强对重要因素的评估,就需要具有敏捷的洞察力,对众多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借助主导因子分析、层次分析和专家决策系统等定量分析方法,确定权重最大的因素作为重要因素.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广告,
3.3突出POP广告的地理特色
POP( Point of Purchase)广告又称售点广告,是指没有传播媒介的参与,通过售货地点直接的广告,采取的方式包括门面装渔、橱窗、陈列、商场布置和人员接待等.由于POP广告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消费者可以直接感知、判断,因此,PQP广告对消费者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统计大约有81%的商品是受POP广告而销售的.尤其是自选商场、超级市场的大量出现,POP广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探讨POP广告的地理特征,是微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方面。
POP广告采取的方式多样,包括门面装潇、橱窗陈列、商场布置和人员接待等.这些形式的安排既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以最大程度地吸引顾客,又要符合一定的布局规律,即充分体现各自的地理特色.门面装满要突出售点的风格,让顾客很方便地通过售点外观就可判断销售产品的性质、类型和主要内容等,大型售点和连锁店一般有明显的标志,如消费者可以通过特定的符号识别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健力宝等销售网点.
橱窗陈列的格局应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使消费者容易接受,如橱窗尺寸应与销售点建筑物大小保持一定比例.比例过小,达不到吸引消费者的效果,比例过大,过于突出橱窗展览,喧宾夺主,削弱销售点在消费者的地位,有华而不实之嫌.供陈列的产品,要及时调换,保持橱窗的清洁、陈旧和覆盖灰尘的产品往往使消费者认为销售点的产品长期无人问津.
商场布置要按照区位性原则,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要,大型售货点一般分层布置,食品类在一层,服装、电器类等依次在高层排列,大体上符合顾客的购买心理和要求,值得研究的是,每一层商品的排列要使顾客一目了然,并留有挑选的空间.另外,不少商场仅在主要楼梯通道设有每层购物指南,在其他楼梯通道处或没有指南,或很难被顾客看到.为了节省顾客时间,应当在所有的通道处设置标志明显的分层购物指南,小型售货点的商品布局则不要刻意追求豪华,而以顾客实用为原则,一般把最常用的摆放在显著位置,把同类商品的不同品牌排放在一起.便于顾客选择购买.
设置接待人员是售货点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安排导购人员,在商场明显位置设立咨询柜台和安排佩戴标志的模特.其中导购人员的作用极为重要,在货架周围安排相应的导购人员若干,了解顾客的购买需求,取得他们的认可和信任,从顾客的角度分析商品的优劣特点.帮助顾客挑选满意的商品.
遥感是湖北大学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近几年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实践及学术反馈意见,发现学生对于遥感在本专业的应用认识不足,突出表现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存在困难,无从下手。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1.1 学生基础知识背景不一致
湖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有悠久历史,但是本科专业招收学生不分文理科,每个学生基础不同,而遥感导论采用的教材是梅安新的《遥感导论》[1],内容以理工为基础设定的,着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文科背景的学生对于遥感原理中涉及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
1.2 其它课程不能有效衔接密切
遥感在多个行业学科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如地质、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学生提前具备这些相关知识对于了解遥感的应用非常重要。但在很多教学计划中将遥感设置为早期专业基础课,而其它相关课程要么同时开设,要么安排得更晚,这种时间安排上的错位,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遥感的具体应用,加上对理论知识无法深入领会,导致学习遥感课程缺乏兴趣,教学达不到效果。
1.3 课程实践安排不够多
目前的遥感课程设置仍主要以基本原理理解为主[2,3],教材中对实际应用方面缺乏具体指导,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衔接,从而在实际问题解决上存在困难,难以培养学生对遥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
1.4 实践教学无法与专业挂钩
学院专业任课老师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缺乏地理科学实际应用项目的支撑[4],无法从专业角度上给予更加生动丰富的例子进行说明遥感的重要性。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高校遥感老师对各行业的应用知识体系并不完备,要清楚介绍遥感在其它学科中的具体应用,是存在难度的。
1.5 教学方式互动性不足
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配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5],但缺乏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和实际项目的操作,并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导致多数学生认为该专业较难,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从而在衔接研究生课程阶段,无法正常使用遥感、GIS工具,动手能力不强,不足以支撑自主创新性研究,不利于科研人才培养。
2 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途径
根据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遥感和地理科学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法:
2.1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遥感教学体系
遥感原理中大量的数学、物理基础对于文科学生是相当困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所有的数学及物理基础[6],因此针对文理学生兼有情况,简化遥感基础的描述,规避大量数学、物理公式,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上,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会遥感原理。在实践操作中,适时补充说明原理及用途,结合软件教学,说明书中的知识难点。
2.2 构建实践型学习的遥感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重点是对遥感图像进行基本处理,结合书本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前期处理、数据图像处理、影像分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规避大量文字及语言、公式的学习过程,能在较短时间让学生理解遥感课程的内容。
2.3 拓展学生思维,增强空间科学相关的理解
地理科学及城乡规划专业是认知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地理概念和地理要素的理解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认知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方式都难以真实、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地理科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机会不多,难以经常性的外出认知真实的地理要素。结合GIS和三维遥感技术[7-8],利用arcgis软件,实现三维,从三维角度,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从现实角度理解遥感和GIS空间科学专业。
2.4 丰富完善互动式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丰富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区域,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遥感数据类型,查阅资料及掌握网上数据下载方式,如自己的家乡为分析区,从数据理解到处理及应用,逐步完成遥感教学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5 结合丰富的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者所在的资源环境学院能有机会参加自然地理及城乡规划相关项目,因此结合实际项目经验,分专业进行综合操作:
(1)地理科学专业,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因此实习中侧重对地物的理解,例如植被类型图的制作,水系图的制作等应用。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对遥感图像的前期数据准备、数据几何纠正,影像分类过程有较好理解。
(2)城乡规划专业,更加关注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格局变化。因此在实习中,为加强对规划相关内容的理解,如要求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结合GIS统计各项土地利用情况及现状分析;或者以某项目布局进行设计,结合高分遥感影像和GIS,完成功能布局以及一些统计量,或对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结合遥感高分影像及分析数据进行总结。
3 教改效果分析
近学期年来,通过一系列的遥感实践教学探索,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
(1)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解决一些跟遥感相结合的专业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一部分学生对遥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研究生期间选择以此为研究方向进行继续攻读地理/规划方面的研究生。
关键词: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95-02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已经由规模的扩张开始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主,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教育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开始实施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为目的的质量工程。为贯彻教育部文件和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德州学院确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教育模式。近期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中心,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德州学院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德州学院地理系自2002年开始本科招生,至今有八年历史,首届本科生考研率达50%,其余学生均已就业,通过与用人单位联系、与兄弟院校交流、与毕业生座谈等方式对我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调查,了解到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学习范围过于宽泛,占用学时过多。一方面课程层次、相互联系不清晰,学习效果往往容易流于肤浅,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过于偏重知识学习,缺乏针对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致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技能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不够。(2)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进入研究机构后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够,影响专业提高速度和高度。(3)应用型课程设置偏少,针对社会需要的地理特色课程缺乏,学生就业面比较狭窄,就业后缺少专长。就地理教育而言,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比重低,课程不配套,实践类课程少,导致学生就业后适应能力不高。
二、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一)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引导培养方案的总体方向,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服务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社会需求、学科功能、学科发展方向和学校实际水平与特点。
1.社会需求――具有一定技术专长,专业基础宽,发展后劲强的专业人才。社会发展是地理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以人类环境、人地关系和区域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就市场需求的时序变化看市场经济对地理科学人才的需求变化很快,新的需求不断出现,就业领域也在不断变化 [1]。因此,从适应市场需求角度来看,对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既要适应职业类别变化,也要适应同一职业不断变化的工作内容。为满足社会需求,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本科人才的模式应是在共同地理基础上的一定的专,培养就业中长期适应能力较强又具有现实市场需求的劳动者。
2.学科功能――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地理学的功能可概括为“认知”、“ 实用”、“修身”几个层次 [2]。“认知”功能即发现和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的功能,其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研究型人才;“实用”功能指地理学在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中可发挥独特的作用,实用功能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如为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城市、旅游、测绘、公共管理乃至军事、海洋等管理机构和企业、学校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修身”指提高大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空间感与地方感。就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主要强调认知功能和实用功能,人才培养目标是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3.学科发展方向――研究日趋复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本科教育应具有较宽基础。地理科学同其他学科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地理学从过去单纯培养理论研究与师资,发展到广泛的应用与技术领域。从文、理结合发展到文、理、工、技相结合。在层次上,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共同发展的格局。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经济、人文诸现象的空间格局、发展变化规律,相互影响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的学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日趋复杂,其空间格局、相互影响日趋多样性,人地关系也日趋高度综合性。因此,地理学今后发展的特点,是日趋复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3]。这种学科发展要求本科教育应具有较宽基础。
4.学校实际水平和特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教学型学校的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和为地方服务的适用特点。德州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较短,教育资源短缺,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又加上刚刚跨上本科层次,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生存、发展的关键 [4]。德州学院具有教学型学校的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和为地方服务的适用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应充分体现这三个特点。
(二)德州学院地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流机制研究
综合分析地理学科人才需求特点、专业功能层次和学科发展方向,结合德州学院实际,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分流机制,把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划分了三个方向:基础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
1.基础研究型――基础研究型人才是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的研究型人才服务的 [5]。就德州学院地理系而言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素养较高,具有较强科研发展潜力的基础性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理论学习为主,进行地理全面训练,为此类学生考研深造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2.应用型――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 [6]。与致力于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为目标的研究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就师范背景下新上本科的德州学院地理系而言,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管理、教育需要,专业特点突出、技术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复合型――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 [7]。
(三)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来完成,教学过程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科学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随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更新而更新课程设置,这涉及到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是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改革的重点。
实现德州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课程设置中处理好“基础”与“专长”的关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础”主要是指打牢和拓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加强进一步深造的潜力;“专长”主要是使学生有较为独到的学识和技艺、专业本领、才能。具体而言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地理学方法方面的课程应相对稳定并需要加强,而专业课程要有针对性、多样化。
必修课决定学生专业基础和素质,选修课体现特色,在选修课基础上应重视选修课的设置。课程设置中把反映学科前沿、细化专业方向的课程列入选修课,以保证教学内容既科学先进,又专业特色鲜明。必修课和选修课二者有机结合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此外根据本学科综合性强、社会实践性强的特点,聘请社会相关领域的科研与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报告或选修课,丰富学生知识,了解学科应用领域。
过去,在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在买方市场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不仅仅看应聘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还要考查是否具有完成岗位职责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改变原来知识本位的学历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本科教育改革的共识。地理科学本身就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注重实践活动、重视学生课外和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市场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需求。除教学过程中必须完成相应的实验、实习环节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条件,鼓励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模拟、分析等方法对环境进行观察和研究,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生产、社会等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尚哲,李吉均,王恩涌.地理科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若干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9-42.
[2]蔡运龙.地理学人才结构与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0,(9):17-19.
[3]王恩涌.关于高校地理教育改革的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5-58.
[4]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19-28.
[5]张成武,王道坤.地方高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4):
103-105.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在我们国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第一,教材编写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缺少地理科学史和地理科学发展的具体过程。第二,中学地理教育中以知识点的传授和学习为中心,过于强调地理知识的简单再现,重视一般能力培养而忽略地理学科特殊能力的培养。第三,对地理方法和地理观点的培养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和主动参与关注不够,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的主体发展。第四,以中考和高考为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中考不考地理的地区,初中地理学科便不受重视;高考分文理的地区,理科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第五,地理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教师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资源,受过大学教育并且受到地理学专业教育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但遗憾的是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地理学经常由那些并非受过地理专业培养的教师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了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总之,我国地理科普教育依赖于中小学的地理学科教育,而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等原因,学校的地理学科教育与真正意义上的地理科普教育是分离的,特别是两者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现状
地理科普教育是社会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社会公众对于地理科普教育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地理科普教育的社会氛围,未能为其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社会公众普遍对地理科普教育比较轻视,对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专业人才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作用与价值缺乏认识。目前,我国地理科普教育在学校依靠中小学教育,在社会则主要依靠专业地理从业人员与地理科普设施,同时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造成两种科普教育不能进行有效的融合与补充,直接影响到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发展。把地理科普教育简单的作为地理基础技能与知识的教育,并习惯地认为中小学地理知识就已经达到了地理科普教育的目标,造成政府对社会地理科普教育减少投入,社会各团体组织与个人缺乏参与地理科普教育的积极性,进而不能实现地理科普主体的社会化。
3.地理科普教育的实施举措
(1)中学地理科普教育实施举措
目前开设地理课程的学校包括各级中学及有地理相关专业的大学,其中前者进行的是通识教育,后者则属于专业教育。由于开设地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很少,因此其所培养的地理专业人才数量也非常有限。这样,至少在当前情况下中学地理教育仍然是提高我国公民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为此,建议提高地理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并在高考中增加其比重,尤其是要做到文理皆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中学阶段就开始提高公民的地理素养,才能使他们在将来更好地维护人地关系的和谐,而不是仅专注于经济利益。
具体措施包括:(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2)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地理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互动型、自主型、实践型、理论型等多元的教学方法;(3)实施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课程标准新理念要求教师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更加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在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教师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发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2)社会地理科普教育实施举措
仅有中学阶段的地理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大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比重,使社会地理科普教育成为提高公民地理素养的重要辅助,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全民族的地理素养。在社会地理科普教育中,要特别重视组织实施,采用科学合理的科普教育发展模式。与其它科学技术的普及一样,地理科普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才能长期开展下去,同时地理科普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给予足够的关注、重视与支持才能正常开展。同时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实施举措,做到“因材施教”。
①青少年的地理科普
青少年的地理科普应采取科普基地、居住社区、学校、野外活动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培养青少年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人口观,培养青少年的地理素养,青少年的地理科普方式重点应放在参观学习、阅读学习、野外实习体验和动手制作方面。
②农村及农民的地理科普
农村地理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地理知识,农村地理科普要办农民科技学校,兴农技服务站,建农业生产基地,促城市科教人员“三下乡”,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③城市居民和企业职工的地理科普
城市居民含离退休人员的地理科普一般都纳入各社区、街道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城市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管理等资源,把地理科普工作广泛推广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服务网络中。
参考文献:
[1]刘一美,王娟娟.中学地理素养教育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43-44.
文理分科是目前安徽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必备环节。其作用褒贬不一,为众多教育家争执焦点之一。具体操作一般在高一结束或高二开学进行,旨在让学生具备一定公民基本素养,并且对各科有相对清楚认识基础上进行选择。但笔者实习所在学校的文理分科很有特点:一是文理分科时间早(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后),二是重理轻文现象严重。该校为安徽北部地区一所农村私立高中,离市区55km,交通闭塞;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居多;留守儿童众多;该校采取封闭式寄宿制管理。高中部在校学生1 800人,高考本科达线率70%,深得当地百姓信赖。鉴于该校特殊性,笔者此次调查主要目的为了解选择继续学习地理(学文科)和放弃学习地理(学理科)学生之间比例,并试图从学校自身的特殊性出发寻找原因。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采用不记名式调查问卷。问卷由7道封闭式选择题、2道半开放式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简答题组成。调查对象为该校普通班中的高一(1)、高一(4)、高一(5)班全体同学。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回收率91%。调查时间为2013年11月26日,文理分科前两周。
三、结果分析
1.“重男轻女”和“重理轻文”现象严重
■
此次调查(见图1),男生人数104人,占总人数57.1%,女生人数78人,占总人数42.9%。女生对男生比例为100∶133,高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比100:105。考虑此次调查班级全部为普通班,女生在班里人数比例远远高于重点班,可结果还是低于全国男女性别比。推测原因可能与农村落后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关:一是当地出生婴儿男性性别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男孩高于女孩。
总人数中,35.2%选择文科,64.8%选择理科,与2013年安徽省高考报名人数,文科41.9%和理科58.1%的比例相比,反映出该校重理轻文的整体状况。女生中,42.3%选文科,57.7%选择理科,重理轻文情况稍好些;男生中,29.8%选择文科,70.2%选择理科,重理轻文现象尤为严重。需要说明本校高一共11个平行班,其中3个重点班定位为理科重点班,男生占绝大多数,分课时选理科占绝大多数。所以实际分科选文科比例肯定未达到35.2%。推测原因有三:一是社会大风气决定,理科毕业后能够更直接参与社会建设,有实际可见的功用。这是社会功利性背景造成;二是具体到该校地区,经济落后,理科出身比文科出身好找工作;三是男女比例所致,男生思维方式擅长学习理科,学习文科优势不明显,倾向于学理。
2.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地理学习很难
■
图2显示,54%的学生认为地理学习“很难”,10%认为“不难”,32%认为“一般”,4%认为学习地理“没感觉”。结合图3两次月考地理平均成绩分布,认为造成图2现象原因有四:一是地理本身学科结构所致。必修一为自然地理,地球运动、大气环流、地方时、气候等内容,难度系数大,学生把握困难;二是该校考试制度导致。每次月考由外校出题,考完再送外校阅卷。这就造成命题教师与学生之间脱节,两次月考地理平均分65分左右,数值低于政治、历史、生物、化学的平均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认为学习地理“难”;三是该校教师不合理的绩效制度导致。该校每月每班月考成绩和该月教师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导致每位教师晚自习都给学生讲题目,学生无自学时间,低效率重复、事倍功半。往往一个月的前半个月把新课上完,后半个月做题目训练,学生苦不堪言,上课太快难消化。
3.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薄弱
■
图4表明,44%的学生选择“初中基础不好,上课跟不上”;26.4%的学生选择“对地理没兴趣,学着没劲”;21.4%的学生认为“地理本身太难,怎么都学不好”等。图5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选择“学校开设地理课程,学习认真”;40.1%的学生选择“学校开设地理课,学习马马虎虎”;45.6%的学生选择“学校开设地理课,但几乎没学”等。不难看出,有四成以上学生认为初中地理没学好直接导致现在地理考不好,学地理“难”,又有超过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初中地理几乎没学!在让学生提建议时,学生普遍让教师“补”初中地理,有学生要求“希望老师给班里买张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等。
分析造成该校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原因有三:一是中考指挥棒影响,中考不考,学校地理教学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学习;二是高考指挥棒影响,高考地理是文科,社会不重视文科,高考需要考的人少,初中地理在农村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三是地方发展决定,经济落后,人们很少旅游和谈论国事,平时生活中感受不到地理。
4.地理学习难易对文理科选择影响不大
图6为准备学理科学生放弃继续学地理原因。27%的学生认为“地理太难,学不好”;8%的学生选择“对地理没兴趣”;41%的学生表示“更喜欢理化生”,所以准备学理科,放弃学地理;还有24%的学生选择“其它因素,被迫选理”。其中其它原因让学生自己写,主要有:文科成绩差、不喜欢背书、理科有前途、高考想报专业为理科等。图7为准备学文科学生选择继续学习地理原因。2%的学生选择“地理成绩好”;17%的学生选择“对地理感兴趣”;32%的学生认为“喜欢政史地”,所以准备选文科;49%的学生则是“其它因素,被迫选文”。后面学生选的其它因素,主要是理科成绩差。
结合图6和图7分析,超过六成准备学理科学生是因为喜欢理科,将近一半准备学文科学生则因为理科成绩差被迫选文。可见,影响学生选文理科最主要因素仍是社会大风气——“重理轻文”和基于地域文化的该校风气“重理轻文”影响。如果文理科成绩一样好,学生绝大部分会选择放弃地理而学习理科;地理学习难易和对地理有无兴趣,虽对学生文理分科有一定影响,但综合来看影响不大。
5.地理在文科中重要性较高
■
图8问准备学文科学生政治、历史、地理哪一科目最难学好,结果显示,超过六成学生认为地理最难学好,可见,地理在文科政史地三门中重要性较高。
我省2019年成人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划定
经四川省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审议通过,我省2019年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已经划定。各类控制线如下:
一、高中起点本、专科
(一)专科:文科125分;理科120分。
(二)本科:文科200分:理科175分。
(三)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改革试点专科班:150分。
二、专科起点本科
(一)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165分;
(二)艺术类(一级学科)135分;
(三)工学、理学(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等四个一级学科除外)105分;
(四)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等六个一级学科100分;
(五)法学145分;
(六)教育学135分;
(七)农学135分;
(八)医学(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130分。
三、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及深度贫困县本土人才成人学历提升专项计划
(一)高中起点专科:文科160分;理科160分。
(二)专科起点本科:
(1)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230分;
(2)艺术类(一级学科)150分;
(3)工学、理学(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等四个一级学科除外)160分;
(4)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等六个一级学科130分;
(5)法学150分;
(6)教育学210分;
(7)农学185分。
一、正确认识新知识同传统知识的关系
地理传统知识,大部分是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也是他们中学毕业后学习和工作中探索知识新领域、研究新问题的基矗所以,高中地理新教材首先应从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出发,尤其在课时偏少的情况下,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阐明主干知识,即仍以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为主。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一些过时的、繁琐的传统知识将被淘汰,人们对一些概念、原理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和更新,因而有必要更新知识体系,体现时代性。
毫无疑问,教材内容若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更新,不反映先进的思想和当代产生的新成果,将无法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目标。但是,有几个问题必须注意澄清:一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有较大差异,新提出和流传的观念及名词,并不一定体现了现代化;二是应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对国外教材加以比较、研究和借鉴;三是教材内容的更新应该是渐进的,变更过大会使师资和设备无所适从,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传统的知识内容,只要是反映基本的客观规律的知识,就永远能适应新的形势;五是新内容、新知识的大量涌现,可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总量和负担,应当坚持精选内容。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更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理学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等,教材应有所反映,但并非意味着新知识的过度增加,而应当体现于思想观念、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改进上,不断充实新的科学内容,修正陈旧、老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这种变化,认识和理解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科学。
2.从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大方向来看,新教材不仅要渗透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应力求反映世界地理的最新面貌和现代社会的最新问题,并引用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解释现象、分析问题,以深化和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3.在阐明基础知识、重视基础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应将有代表性的地理研究手段和技术等以阅读材料的形式予以简介,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地理遥感技术、地理卫片航片等。一方面表现了现代地理学领域内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以往地理教材只重视概念和原理而忽视科学技术与手段的介绍,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的科技意识。
二、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在继承和发扬以往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加强地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本国、本地区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争取有所发展和突破。
首先,增强地理科学知识在现代生活、现代生产中的应用介绍,打破纯地理科学的局限,突出学以致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以及对社会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直接效益。对于这些内容的介绍宜选取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原文,可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诸如资源、粮食、人口、能源问题、环境污染与环保问题等,既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也可利用这些现实问题教育学生认识地理科学所具有的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的独特价值。
其次,增强地理科学知识与本国、本地区实际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些地理概念、原理等理性知识,宜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阐述,尤其要注意结合富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和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事例,以增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某些地理事实材料及实际应用内容,则要说明其中的地理原理及规律,指明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及结合,强调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来分析具体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例如通过参与当地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觉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不仅要注重探求、开拓,也要重视学以致用。
再次,增强对学生科学志趣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树立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和建设祖国的宏伟志向。例如:可通过介绍地理科学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社会文化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学好地理科学知识;同时,应通过介绍古今中外地理学家不畏艰难、执着奋斗所作出的重大发现和贡献,教育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报效祖国的祟高理想。此外,可通过渗透现代科学思想和观念,比如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加强国际间合作观念、全球观念、参与意识以及效益观念等,有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第四,增强地理科学成果与其他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一要体现地理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又要反映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强调的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促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联系实际的内涵,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对他们现在的学习,将来走向社会也大有益处。转贴于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倍受瞩目,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新颖性等特点,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质疑,勇于开拓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是创造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可在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1.可以通过巧设悬念,巧妙质疑和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配以图像、图表、演示、演算、演练等,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从而化难为易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知识。
2.继承以往教材的准确精炼、概括性强等优点,以表解、图解和纲要说明等形式来叙述一些事实、材料等陈述性内容,力求突出地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启迪学生探索联系,活跃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而学有所获。
3.通过介绍一些思维独特、别具一格或者尚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展开讨论和辩论,作出自己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的精神。
4.新编教材还可以专设一些“小栏目”、“小天地”等,让学生扮演知情者、参与者的角色,对地方社会经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作出自己的判断、决策或预测,并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专题内容展开探讨和研究,从而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广阔的新天地。
5.可以通过设计题型不同(如读图析图、计算量算、实际演示、观测观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判断推理、迁移应用等)、层次不同(如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进行求同求异思维,形象、抽象思维,直觉、分析思维等练习)、穿插形式不同(如练习题可灵活放在每章节教材前、中、后等)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练习题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诱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重视编排构思,适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