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时间:2022-05-21 06:2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存在问题 改革建议

1.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配合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与实验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电子电路的设计水平,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今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有必要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进行改革,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重理论,轻实践。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般为期一周,学生在一周内很难完成查阅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安装调试及撰写报告的任务。由于时间紧迫,所选课题受到限制,因此大多数学生只重视理论设计,而忽视实践制作及调试,整个设计变得枯燥乏味,使得课程设计有名无实,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选题盲目。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般由指导教师拟定若干课题,学生从中选择,由于选题时间有限,学生选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另外,指导教师拟定的课题往往难度太大,内容太偏,使学生失去设计兴趣,过于依赖教师,加重辅导教师的负担。

2.3综合职业能力认知度较低,积极性不高。

数字电子技术一般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参与的实习实训较少,大多数学生的工作岗位职业意识淡薄,综合职业能力认知度较低,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数字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自我怀疑,造成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较差。

2.4仿真软件利用率较低。

目前,应用EDA软件进行电子线路辅助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Prote1具有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是目前最为流行、使用最多的EDA软件之一,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完全可以利用EDA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利用Prote1软件设计印刷电路板,弥补自行设计电路的不足。由于很多学生对这些软件了解不多,现代化的软件利用率较低,与现代企业实际脱节。

3.关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3.1合理制订计划。

合理的课程设计计划对课程设计教学的实际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时间改为两周,课程设计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设计制作印刷电路板及组装调试。这样,学生就有充裕的时间完成任务,充分发挥主动性,使课程设计的成果多种多样。课程设计的计划制订拟定如下: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计划表

3.2灵活选题,教师把关,贴近实际。

合理选题对课程设计完成的质量及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影响,选用实用性较强的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成熟的电子电路数不胜数,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灌输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及要求,有意识地多介绍一些常见芯片的典型应用,多提一些趣味性较强、实用性较高的题目(如电子密码锁、循环流水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由选题,指导学生合理选题,选出感兴趣的课题,这样既可进一步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又可减轻辅导教师的负担,还可避免以往课程设计中学生抄袭的现象。

3.3营造职业氛围,树立职业意识。

讲解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管理理念,产品的开发、生产流程,设计时按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权责明确,将一个个设计课题当成产品去做,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积极营造职业氛围,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人的基本品格。

3.4充分利用现有的仿真软件。

在授课过程中,介绍电子线路设计中的常用软件,让学生提前了解,在平时实验时就学习使用,在课程设计时鼓励学生用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仿真,用绘图软件进行绘图。

3.5合理制定评定体系。

合理的评定指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可采用以下方案评定:

3.5.1审阅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占总评成绩的40%,报告要求条理清楚,格式规范,图表完备,技术用语正确等。

3.5.2现场实物测试并提问,其中指标完成占30%,外观占5%,焊点质量及布线占5%,该项占总评成绩的40%。

3.5.3集体答辩,根据组员分工情况集体答辩,该项占总评成绩的20%。

3.5.4总结分析设计、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就课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4.结语

课程设计是数字电子技术课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普遍重视的问题。制订合理的设计计划、合理选题及应用先进的软件进行辅助设计等,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技能得到提高,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及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夏茂忠.电子技术综合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1.设计题目及内容的改革

对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设计的题目要够多,这样学生的可选择性才够大;其次,设计内容要新颖有趣,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每个题目都可以巩固学习电子技术课程重要的知识点,比如:电压超限报警电路的设计可巩固学习比较器和555电路以及各种逻辑门的使用;编码电子锁的设计可巩固学习触发器和门电路;多路数据巡回检测电路会用到包括寄存器、计数器、数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等多个中等规模集成电路的内容;广告灯控制电路包括了可逆计数、逐位显示和蜂鸣报警电路等单元部分,会用到显示译码器、计数器和555电路等电子知识。指导教师在告诉学生设计题目的同时还要把实验室的现有资源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可在这些限定的条件下进行设计,比如:实验室可提供的触发器只有D触发器,逻辑门只有与非门。这样,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用到其他的触发器和逻辑门时可以相应地改成实验室已有的器件。这就要求他们要熟练地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能够随机应变。当然如果实验室确实无法提供器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购买,这使得他们熟悉了更多新型电子器件的规格和功能,提高他们亲历亲为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2.预设计方案的确立

进行预设计时要鼓励学生用模块化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根据设计要求自行确定实施方案,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使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充分扬其所长。由于学生受到知识面的限制和其他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初步的设计方案难免存在遗漏和错误,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把关,保证他们的设计能实现基本功能。同时,也可通过集体答疑的方式组织学生公开讲解设计方案,让学生互找问题、讨论解决方法,从而达到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这些方法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调动了学生们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初步的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就要进行仿真实验。Multisim是非常适合模拟/数字电路仿真的软件,它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元件模型,且仪器仪表种类之多是很多电子实验室无法比拟的。通过Multisim进行功能仿真可以发现一些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电子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学生把初步的设计方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写出一份详细的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题目、设计任务、总体方案的设计、单元电路的设计、元器件的选择与参数计算,画出总体电路图,列出所用元器件的详细列表和参考文献。这样,做到设计思路清晰明了,为后面的安装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3.安装调试

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安装调试,是学生非常期待也是最能得到满足感的一个环节。按照预设计报告中元器件列表领取器件,然后分模块进行安装。在这个环节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体布局的美观、规范,比如:电源线和地线要分开,各成一列,并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导线进行区分。在确定安装无误的情况下进行通电调试。在调试阶段,有些学生只要发现实验结果不对就手忙脚乱无从下手,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信号输入的一端开始逐个模块进行调试,排除故障的方法要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最终找到故障的确切地点。在调试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自己查找、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通过调试使学生加深对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学会调试电路查找故障的方法。调试完毕后,不要马上拆线交给老师完事,指导老师要鼓励学生用调试好的电路做实验,例如:可以对单元电路的输出进行实际的测算,并跟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电路的特性。这样做可以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4.撰写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是学生对课程设计全过程的系统总结,不能等同于平时的实验报告,因此,学生应按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总结报告的图纸要规范,所有图纸都按工程设计标准严格要求。这样可提高学生的方案表达能力、工程制图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等基本综合素质,为毕业论文的书写打下基础。

5.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注重结论正确的同时,应该强调整个设计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成绩评定包含五个部分:一是预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及仿真的结果,占总成绩的25%;二是实验动手能力(包括安装工艺水平、仪器使用、调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占总成绩的30%;三是学生的答辩情况,占总成绩的10%;四是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占总成绩的10%;五是总结报告(包括方案的论证、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收获和体会等)占总成绩的25%。这样一种相对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认真对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实验的信心由于设计题目与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学生在独立完成电路后兴奋不已,很多同学对自己设计并调试成功的电路爱不释手。

2.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动手实践设计过程中,学生们从通过查找资料给出预设计方案到互相配合着进行安装调试,最终得出实验结果,每一环节都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成开友(1963-),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45-02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学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后配套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相联系的桥梁。学生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巩固及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盐城工学院电类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进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对这门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改革,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一、传统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计的题目少,内容单一、陈旧

以前,课程设计只有一个题目而且年年如此,后来改为三个,但还是太少,内容也陈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选择的题目不多,致使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不高。由于老师对设计任务给的太细,学生可发挥的空间就小,在进行预设计时难免会有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

2.教学形式呆板

过去担心学生受能力的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设计任务,所以在课程设计开始教师总是详细讲解,并且给出具体的设计资料,将学生限制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和指定的器件内,结果在同一个课题上学生给出了相同的设计方案,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成绩的评定缺乏规范性

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往的评定方法只看做出试验结果的快慢和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不顾过程,其弊端是教师的主观性较大,评定的标准不能具体量化,很难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改革的方法

1.设计题目及内容的改革

对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设计的题目要够多,这样学生的可选择性才够大;其次,设计内容要新颖有趣,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每个题目都可以巩固学习电子技术课程重要的知识点,比如:电压超限报警电路的设计可巩固学习比较器和555电路以及各种逻辑门的使用;编码电子锁的设计可巩固学习触发器和门电路;多路数据巡回检测电路会用到包括寄存器、计数器、数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等多个中等规模集成电路的内容;广告灯控制电路包括了可逆计数、逐位显示和蜂鸣报警电路等单元部分,会用到显示译码器、计数器和555电路等电子知识。指导教师在告诉学生设计题目的同时还要把实验室的现有资源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可在这些限定的条件下进行设计,比如:实验室可提供的触发器只有D触发器,逻辑门只有与非门。这样,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用到其他的触发器和逻辑门时可以相应地改成实验室已有的器件。这就要求他们要熟练地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能够随机应变。当然如果实验室确实无法提供器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购买,这使得他们熟悉了更多新型电子器件的规格和功能,提高他们亲历亲为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2.预设计方案的确立

进行预设计时要鼓励学生用模块化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根据设计要求自行确定实施方案,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使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充分扬其所长。由于学生受到知识面的限制和其他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初步的设计方案难免存在遗漏和错误,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把关,保证他们的设计能实现基本功能。同时,也可通过集体答疑的方式组织学生公开讲解设计方案,让学生互找问题、讨论解决方法,从而达到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这些方法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调动了学生们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初步的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就要进行仿真实验。Multisim是非常适合模拟/数字电路仿真的软件,它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元件模型,且仪器仪表种类之多是很多电子实验室无法比拟的。通过Multisim进行功能仿真可以发现一些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电子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学生把初步的设计方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写出一份详细的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题目、设计任务、总体方案的设计、单元电路的设计、元器件的选择与参数计算,画出总体电路图,列出所用元器件的详细列表和参考文献。这样,做到设计思路清晰明了,为后面的安装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3.安装调试

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安装调试,是学生非常期待也是最能得到满足感的一个环节。按照预设计报告中元器件列表领取器件,然后分模块进行安装。在这个环节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体布局的美观、规范,比如:电源线和地线要分开,各成一列,并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导线进行区分。在确定安装无误的情况下进行通电调试。在调试阶段,有些学生只要发现实验结果不对就手忙脚乱无从下手,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信号输入的一端开始逐个模块进行调试,排除故障的方法要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最终找到故障的确切地点。在调试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自己查找、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通过调试使学生加深对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学会调试电路查找故障的方法。调试完毕后,不要马上拆线交给老师完事,指导老师要鼓励学生用调试好的电路做实验,例如:可以对单元电路的输出进行实际的测算,并跟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电路的特性。这样做可以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4.撰写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是学生对课程设计全过程的系统总结,不能等同于平时的实验报告,因此,学生应按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总结报告的图纸要规范,所有图纸都按工程设计标准严格要求。这样可提高学生的方案表达能力、工程制图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等基本综合素质,为毕业论文的书写打下基础。

5.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注重结论正确的同时,应该强调整个设计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成绩评定包含五个部分:一是预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及仿真的结果,占总成绩的25%;二是实验动手能力(包括安装工艺水平、仪器使用、调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占总成绩的30%;三是学生的答辩情况,占总成绩的10%;四是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占总成绩的10%;五是总结报告(包括方案的论证、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收获和体会等)占总成绩的25%。这样一种相对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认真对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革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实验的信心

由于设计题目与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学生在独立完成电路后兴奋不已,很多同学对自己设计并调试成功的电路爱不释手。

2.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动手实践设计过程中,学生们从通过查找资料给出预设计方案到互相配合着进行安装调试,最终得出实验结果,每一环节都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结束语

课程设计时间虽短,但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成果显著,为了保证电子课程设计顺利高效进行,除了老师的正确指导外,还需要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器件的配置,并希望以后能够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系统,将专业实践课程科学合理地进行整合,开设综合性的大实验,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粟田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职教育研究,2006,(2).

[2]李志强,等.数字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J].西北职教,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01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气类、自动化类、信息类等相关专业。学生在大学完成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以及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之后,就会就对以上的相关专业进行实践和设计。它的任务就是学生掌握和具备电子技术的基本技能以及简单的电路设计之后,进一步学习电子电路的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方法,着重增强学生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深程度的电路设计打好良好的基础。

1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关键性

(1)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理工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可以体现出它是基础理论和正确实践兼备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课程的设计教学当中,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注重全面的发展和创新完备的实际教学体系的建立,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形成勤于动手、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单独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素质。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已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我们难免会受到这一体系的影响,而且我国在工科类专业教育方面投入的实际经费较少,体现出了这其中的看重基础、轻视实践;看重书本、轻视设计与创新的落后教育思维。如果不及时对此问题加大重视力度,并且及时修改和整顿,则会让学生耽误了终身的创新发展。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普遍来讲,现在我们国家高校现在正在实行的教学计划,电子技术的设计大部分都是安排在大二的第二学期上,当学生的课程结束以后就开始展开实习周,开始训练,这两个教学工作是由两位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除了这两个环节其他比较分散的教学内容则导致了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内容和电工电子实现的基本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更好地联系实际。设计课程的环节大部分都是以拟定的设计目标为依据,并且通过在实验器材上的实际操作与设计进行电力测试,这其中不包括动手制版的过程,也不能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连接和调试。但是在电工电子实践的环节中,通常就是指导教师将已经是成品的电路板以及对应的电器零件发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按照发放的零器件对照给定的电路图对零器件进行对号入座后,用焊台和焊枪等将零器件连接起来,接上电源看看电路板是否能正常工作,实际上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好的,因为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根本没有了解各个零器件到底是什么功能,电路板的整体工作状态是什么原理。也就是说制版电路设计的过程和实际工程调试的实践过程被划分开了,成为两个单独的教学,这样就使学生无法将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相联系起来,得不到有效的设计和实践的充分锻炼效果,这就直接体现出了现实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化实践创新的弊端。

2 新教改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改革

(1)使课程设计的手段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变得多样化、彻底有效地贯通课程设计和实习教学。丰富课程的设计手段和实验教学内容,是构建多样化、立体全方位教学体系的核心基础,因此,我们应该从加强基础的能力入手,是创新的教学体系以整体的形式覆盖模拟、数字化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同时综合电路设计的专业训练,此外还包含了编程逻辑的器件、CAD设计、EWB方针、单片机等创新技术的实验教学,通过这些来促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如在点在的元器件教学的内容上采取利用多媒体文档的形式和教师的实验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电子课程的设计环节采用上机的实际操作的教学和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在电子产品的实践制作的环节上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以教师的教学材料为辅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学生自主探索式教学和问题的情境教学的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创新以及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要注重课程设计与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的方法相整合优化、有次序的关联起来,通过这些方法为学生构建出集电子技术设计,电路器件的测试、计算机的辅助的应用和设计、制版焊接的技术应用、系统的调试技术等综合技能于一身的教学体系。

(2)科学的编制电子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大力推举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的完善建立,在编制课程设计的大纲环节上,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电子技术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为指导方向,要充分注重教学的实践性、素质教育、自主创新,要突出对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双方面能力培养,为学生制定出一系列的、分为不同层次的、不同渠道的实践训练课程,推动课程结构和其他科目的贯通,从而使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能跟上时展的脚步,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这样的人才需求。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必须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武器来武装自己,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设备、教学材料和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模拟演练、虚拟实验练习并构建完善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题库,使这一教学具有科学、综合、实践、新颖、包含的知识量多、内容完善的特点,从而可以推动学生对研究电子科学的积极性。我们在编写课程设计指导书的时候,要对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环节加以充分的重视,让学生通过查询各种不同的资料,为他们提供自主创新、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接通电力原件、测试调试环节的依据,从而使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指导下实现自主的实践的充分锻炼。

3 结语

通过本文可以了解到,我们只有改变现有的课程编排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的效果,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新教改体制的创新要求,才能使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更加具有新时代的特点,更加具有创新的价值。

(1.九江学院电子工程系,江西 九江 332005;2.中国船舶工业集团6354研究所,江苏 九江 332000)

第5篇

关键词 电力电子技术;工程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098-02

Teaching Research of Course of Pow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ZHAO Tao, SHEN Yaibin, XU You, XU Kaiyu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ety for the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the teaching re-

form of the course of the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have been im-

plemente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project design, practical innovation training, and gradua-tion project.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of students is improved. Better results in teaching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power electronics techniq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一门技术,是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电力电子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除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要求外,更强调对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这些要求具有普遍意义,反映了对这类人才的通用标准。本文根据电力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能力的要求,就如何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计及大学科技活动和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2 面向工程应用的问题导向法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概念多。要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把电路、波形讲透,让学生都能理解,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也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其获取也越来越容易。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的角色需要由过去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激励者;过去是告诉学生所不知道的知识,现在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自主获取知识,并使之系统化。为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应有所改变。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过去冰冷、枯燥和抽象的知识点融入工程应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仿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基于PSPICE、MATLAB、PSIM和MathCAD等软件,采用虚实结合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软件资源,提高学生求知欲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5]。利用仿真软件搭建仿真电路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学生可以观测任意一点的电压和电流波形。为了取得良好的仿真实验效果,必须较好地掌握仿真原理、仿真操作和调试方法等。正确的仿真波形也是对学习的一种鼓励和奖赏。

3 基于工程项目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完成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电力电子器件的性能和应用方法,以及基本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在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有不少院校开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但课题多是进行理论计算和设计,主要完成参数计算、电路设计和仿真等。严格地说,该类课程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际课题开设较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实验安全性和设备耐用性差。而课程设计一般为开放性的,其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完成焊接、调试电路,不宜采用课内实验用的集成的实验装置。因此,如何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是实施课程设计的一个难}。

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于2013年重新开设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为了解决上述难题,针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DC-DC变换和DC-AC变换的两种变流电路[6],

结合数字化控制的发展趋势,开发了开放式的DC-AC变换和DC-DC电能变换通用实验平台。图1给出AC-DC电能通用实验平台结构图,学生通过该平台,可以进行SPWM逆变器设计,也可以实现直流电动机的四象限的控制,掌握交―真―交变流电路的结构,单、双极控制,SPWM调制等控制技术。

拟定课程设计课题,主要考虑5个原则:1)注意内容的先进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反映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水平;2)应适合实践教学和启发创新;3)内容不应太简单,难度要适中;4)能够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5)成果最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可考核性。表1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部分课题。

由于课题贴近工程应用,学生兴趣比较大,能够独立完成电路设计,主电路和驱动电路的制作、焊接和调试,及磁性元件的计算与选择。经过三届学生的实践情况,取得良好效果,为后续的课程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三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

电力电子技术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的定位最终要落实到培养过程之中。具体来说,就是以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为工程应用背景,结合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和技术,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选题。通过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设计,三位一体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做到点、面结合。图2给出教学、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框图。

以电力电子装置典型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分解为核心模块、提高及创新模块、系统模块、辅助模块。课程实践环节可以完成核心模块的设计和调试,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可以完成提高及创新模块、系统模块。辅助模块通过相关课程完成。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及算法研究,保证项目的连续性。三位一体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在各种竞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实验内容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互关联。学生工程实验能力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重构,打破了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以电力电子技术工程应用为核心,建立分类分层的课程实践、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既突出优秀学生能力培养的点,又兼顾多数学生基本工程实践能力的面,以点带面。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与被动实践,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就业和深造等都有较大帮助。参考文献

[1]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Rashid M H. Power Electronics: Circuits, Devices, and Application[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陈建业.电力电子电路的计算机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w涛,张永号,刘启新,等.MathCAD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3):55-58.

第6篇

关键词:煤炭高职特色;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煤炭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后续专业课脱节,很多电子技术讲授的知识点后续专业课用不上,而真正用上的知识点又没有深入地去讲,煤炭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专才教育,而不是像本科的通才教育,所以,应立足以煤矿生产应用为主线,充分考虑以煤矿生产对课程的要求,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力争编写具有煤炭高职特色的电子技术教材。我们的改革设想,就是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期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使电子技术课程在煤炭专业上用得有理由、有方向、有目标;使教师教得有方法、有工具;使学生学得有动力、有用处。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我们煤炭高职的培养目标。

一、改革的内容、目标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煤炭高职电类专业课所涉及知识范围为切入点,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2)如何将后续专业课所涉及的电子技术实例纳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去。

(3)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学时数、内容、讲授方法、相关性等进行研究。

(4)对课程的实验、实训及课程设计等环节中的内容、实施时间、实施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系统配套改革。

2.课题研究的目标

电子技术作为煤炭高职专业基础课,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占有较重分量。通过教学改革将达到如下几个目标:

(1)师资队伍建设,要求队伍要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但要代电子技术基础课,而且要求同时代后续专业课。

(2)不断改革课程内容,跟踪煤炭类电子技术最新发展,充实和完善一流的教学内容。

(3)优化教材内容,总结教改经验,追踪煤炭类电子最新技术与器件,力争编写符合煤炭类专业教育的高质量教材。

(4)完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进一步完善各种教学文件和有关教学资料,实现教学管理合理化。

3.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结合煤炭高职的办学特点,根据各专业所涉及电子技术的后续专业课,完成《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整合。

(2)在煤炭高职办学基础上,完成《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有关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的编写。

(3)制作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煤矿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方法、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1.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结合我院煤炭类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基于煤矿的生产实践,剖析煤炭高职后续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点等,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我们的实验、实习、实训及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不合理的内容、时间与方法,制订出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计划,注重计划的可行性、实用性、实效性。

2.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法

(1)教材改革

教材编写应以煤炭类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出发点,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以文字叙述为主,借助图表说明问题;侧重器件选择使用、电路调试方法;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煤矿生产应用实例的介绍,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应介绍新知识、新内容。

(2)教学内容与方法

从培养煤炭类高职技术人员的角度出发,对课程重点内容、授课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课程讲授应遵循的教学规律,并按课程主讲教师多年总结的经验,归纳了一些科学的讲授方法。

(3)实验改革

实验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掌握一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及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使实验课真正发挥作用,应多安排与煤炭类专业课相关的实验,如,简单的电子保护器的设计,以便对后来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帮助。

(4)课程设计与实训

课程设计、实习这两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从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与煤炭专业素养出发,应安排与后续专业课相关的设计和实训项目,例如,电子综合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训。

3.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计划

从煤炭类高职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出发,考虑到本教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化改革:

(1)理论教学

①教学内容,课程的重点内容、知识点、教学时数、教学的重点内容、具体课时分配、采用的教学手段的改革。

②教学方法:实物展示、专业课电子部分实例的引入、多媒

体等。

(2)实验教学

①实验内容:引入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后续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提前验证。

②实验方法:由教师设计题目,学生进行设计并验证。

(3)课程设计和实训

把传统的焊接收音机、放大电路换成煤矿电气设备电子保护电路的设计。

(4)可行性分析

本教改课题立足于煤炭类高职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将煤炭特色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煤炭办学理念与电子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实效,本课题的实施将会使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

争力。

总之,该项目拟建立煤炭高职教学特色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新思路和方法,把后续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煤炭类高职培养专才教育为出发点,对现行的电子技术教学进行合理改革,以适应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以后煤炭类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京南,余玲玲,堵国梁.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04):20-21.

[2]侯俊勇.师范院校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03):28-29.

第7篇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创新设计

作者简介:郭华(1977-),女,山西忻州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讲师;申忠如(1946-),男,陕西米脂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教授。(陕西 西安 7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第四批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00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47-02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学习存在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实践教学方法,深化理论知识、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5]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依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基础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在这种训练下,从主动学习、自主测试到自主设计和创新设计逐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突出“应用型”特色是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根据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育上不能过分强调“宽口径”,否则会造成学生“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懂”;应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特色,重点在实践能力的提高。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加强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掌握,使学生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解释现象、分析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在需要进一步深造时具备再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应用系统设计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后续课程。[6]

1.基础实验:验证课本知识

基础实验包括与课本章节相关的8个验证性实验:双踪示波器使用、共射极放大电路性能测试等,旨在加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训练学生分析、设计与调试电路的基本方法。

教师结束课堂教学之后,根据理论内容给出实验题目要求,提出预习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预习报告,熟悉实验内容;然后按照实验教材给出基本电路及其工作原理,学生自己搭建电路、测试其性能指标,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熟悉仪器设备的使用,学会利用仪器设备发现并找出电路的故障。

2.课程设计:培养动手能力

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和课程实验结束后的综合应用实践环节。本项教学改革将模电课程设计分为两部分,一是为弥补实验设备不足而进行的仿真设计。仿真设计包括三个环节,首先进行常用单元模块电路仿真;然后结合课本知识,给定电路参数和设计要求,进行仿真电路设计;最后拓展内容,对一些实际应用广泛的应用电路仿真进行学习。三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层层递进,前两个环节为“必做”,第三个环节为“选做”。

二是从设计、制版、焊接直至调试全过程的综合设计制作选题。有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MAX038函数发生器的设计和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调试。题目要求尽可能实用有趣。

3.综合实训:提升综合素质

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综合实训。这其中已经不只是模拟电子技术一门课程,它将与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综合开发设计题目,训练学生的系统设计的能力。在训练方法上通过主动学习、自主设计和创新设计三个步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1)主动学习:根据实验系统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和达到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利用软件仿真电路,并通过调试确定适合的参数;写出预习报告。

(2)自主设计:根据软件仿真电路搭建实际系统的硬件组件;完成系统程序设计;进行软硬件调试,通过查找错误、解决问题,达到锻炼提高的作用;测试系统的基本参数和功能。

(3)创新设计:完成实验系统的进阶指标:如增加功能或提高指标;对系统进行最终测试,给出误差分析;写出实验报告,提交实验作品。

综合实训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系统设计过程的选题、立项、方案论证、电路设计、装配调试、系统测试、总结报告、文档整理等全过程,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严格考核制度

要想使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

(1)基础实验。根据学生每次做实验前的预习报告和实验中的操作表现、实验后的结果分析,给出实验成绩,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总成绩的20%。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总成绩 = 70%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 20%的实验成绩 + 10%的平时成绩。

(2)课程设计。完成课程设计中常用单元模块电路仿真,成绩为“及格”;完成课程设计中常用单元模块电路和规定电路的仿真设计,成绩为“中等”;完成课程设计中全部软件仿真设计,成绩为“良好”;完成课程设计中全部软件仿真设计和一个综合设计制作选题,成绩为“优秀”。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配套工作

除上述改革措施外,为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硬件设备和运行经费的投入是必要条件;编写相应教材,加强较适合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重要。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工作如下:

(1)吸取经典教材的宝贵经验和新的教学理念,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本院课程设置和课程大纲的要求,编写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的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7]以及配套的实验及课程设计指导书。

(2)开设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EDP),为学生就业增加砝码;指导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专业竞赛等,促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

(3)建立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与实验的网站,实现了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拓宽了主动学习的空间。

三、结论

经过3年的试点,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和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课程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科学的实验思维、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得到了训练;分析数据、讨论误差、撰写报告的能力得到提高;符合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良好的训练,学生毕业设计及论文写作的完成质量明显提高;我院自2009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以来,除2011年获得1个三等奖外,每年都有1项一等奖。教学改革需要长期、系统地工作,还要继续努力,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新华,陈志武.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24-26.

[2]刘芬.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教学方法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2):112-115.

[3]刘艳,朱昌平,宋凤琴,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0,27(2):110-112.

[4]张新安,熊文元,包本刚.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24-27.

[5]晏湧,蓝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253-254.

第8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 实践教学 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73-01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要能够利用当前先进的通信、电子技术从事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维修、管理等实际工作。这就需要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时,对实践教学以及配套的实验室进行改革与创新。目前,由于电子类人才的缺乏,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电子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但据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自身的能力与工作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构建新的电子信息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高等院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将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把教学与生产实际、与新科技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大学教育更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针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内容,构建具有明显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确立和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突出工程能力培养。

在教学计划制定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实行单独考核,实行明确的时间和学分要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周数为40周,学分为42,对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进行了优化,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

(2)用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理论课教师充实实验教师队伍。

传统的实验课仅仅就是让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按照实验步骤学会测量几组实验数据,而内部的电路原理根本不予理睬。这样就使得他们成了没思想的“机器人”,只会按部就班,死搬硬套,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仪器突然出点故障,他们束手无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实验现象的原因、原理进行解释和说明,通过现场操作对仪器的内部电路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实验室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

(3)改变传统的实验授课模式和内容。

传统的实验课设置主要以基础实验为主,大体包括电工实验、模电实验和数电实验等;讲课方式基本是沿袭老一套的方式: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这样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实验内容大多是理论教材的复制本,内容陈旧、公式繁多,计算复杂、理论性太强,使学生看到就头疼。在未进行实验前,他们心里上就会产生这样阴影:电路设计太困难,太复杂,使他们心灰意冷。

为了能够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实践型电子类人才,高校需要对传统的实验授课方式与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在实验教学中,应紧跟时代,侧重新器件、新技术的运用。在相关理论课的章节中,理论课老师可以适当借助仿真软件引入实验课的内容,让学生提前感受实验内容,课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利用诸如EWB等电子仿真软件完成简单电路的设计与仿真,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和掌握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上,实验老师应重点讲解元器件的选取、各模块电路内部的主要构成及作用、以及与实验内容相关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器件。在实验阶段,学生应独立制定实验方法与步骤,亲自调试电路,对电路的性能参数进行测试,从而作出参数对电路性能影响的定性分析,达到改进电路性能的目的。

(4)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过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以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增强。但是,学生还没有建立一个很强的系统概念。如何弥补这样的缺陷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计划制订中始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应安排《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电路CAD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课程设计》《CPLD/FPGA应用技术课程设计》《DSP应用技术课程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以及《专业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要认真贯彻执行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系列实践环节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为了使学生具备现代电子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可以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安排“交通信号指挥灯控制系统设计、简易CPU设计、PID控制系统设计、数字时钟设计”等8个专题,要求学生在EWB电子仿真平成《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利用PROTEL软件平成《电子电路CAD课程设计》,包括原理图、印制板图设计;使用MATLAB软件平成《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等。

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能力,需要将软件仿真与现实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单片机是一门应用面十分广泛的实用课程,一味停留在几个基本实验或仿真实验无法体现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真枪实干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系统设计的完整过程。为此,在教学计划中需要将《电路CAD课程设计》与《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了从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原理图、印制板图设计到元器件组装、焊接、硬件调试、软件开发与调试等完整的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近几年来,我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实践表明,本专业实践环节的实施受到历届学生的普遍好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学生的就业优势也恰恰体现在这里,一到工作单位就能马上上岗,独当一面。

(5)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适应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需要,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努力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创建网上教学平台,建设校内生产实习和培训基地,确保学生在多方面得到系统的动手训练。通过改革实验室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现代电子综合创新实验室,为开放教学和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祖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3):76-78.

[2] 周鲜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3(6):117-119.

第9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效果;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41-02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子、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但由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涵盖广、知识更新快、综合性、应用性强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感觉难、记不住、抓不住要点,因此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方法、综合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几方面进行改革完善,提高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的优化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在讲授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不是在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也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发问,而是在讲授课程内容、提出的问题上具有启发性,即课程内容的思路能深刻揭示所讲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律,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如在讲授555定时器应用时,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先将555定时器构成的简易电子门铃或报警电路提出来,同时将实际产品展示给学生,以此为契机,引起学生注意力,再讲授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启发学生思维、分析,并应用所学知识,这样可以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是与理论教学相配合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好实验课不但可以加深理解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同时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技能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中,根据实验内容、结合实际应用,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计数、译码、显示实验,可根据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二十四进制设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任务选择集成块,设计实验电路,搭接电路,进行测试,若在测试中出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排除故障,这就要求学生熟悉每一种器件的逻辑功能、工作原理、使用条件等,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不但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很大提高,这时的实验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一种既动脑又动手的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三)讨论法

课堂讨论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课堂讨论可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在讲授集成计数器应用内容时进行了一次讨论课,教学时首先讲解置数法、清零法,然后提出问题,如:若想完成六十进制计数器,如何实现?学生有的采用74LS160、有的采用74LS161、还有的采用74LS290、74LS190等,有的采用置数法、有的采用清零法,还有的学生一人就提出几个方案,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综合训练的强化

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发挥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综合训练可以利用习题课,也可以利用课程设计进行。

(一)习题课

习题课也是收获课,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很多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通过习题课,可以复习、巩固,将所学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组合逻辑电路讲完后的习题课让学生分别用逻辑门、74LS138和74LS153完成1位二进制全加器的电路设计,通过该题,学生将前面逻辑代数、集成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三章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分析、考虑问题。

(二)课程设计

学生对实际应用感兴趣,而课程设计的数字电子钟、抢答器、交通信号灯等项目就是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因此在提出具体要求后学生会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设计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如数字电子钟主要由时、分、秒计数器及校时、译码显示及报时电路组成,学生通过查资料、确定方案、设计、制定实施计划、绘制图纸、购买元器件、制作电路、调试、写项目报告,整个项目做下来,学生不但能将数字电子技术中石英晶体振荡器、分频器、计数、译码、显示、逻辑门等综合应用,而且还能对常见故障进行分析、调试,学生综合应用及实际应用能力得到锻炼,效果十分明显。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依靠语言、板书进行教学活动,然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领会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知识,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融于教学中。

(上接第141页)

(一)多媒体技术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隐含的知识清晰化、枯燥的课题生动化,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仿真可以使学生看到电路结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如讲授计数器应用时,让学生设计完成六十进制计数器,有了是正计时,有的是倒计时,然后教师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画图、仿真测试,结果被直观、真实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其效果是板书达不到的,实验中的电路可先由学生设计,再进行计算机仿真,最后搭接电路进行测试,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学到电路设计的方法,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互联网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校精品课,校园网上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复习指导、网上答疑等,教学大纲中有理论、实验、课程设计的大纲,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有教学进度安排、各章电子教案和各章多媒体课件,实践教学有教学进度安排、实践考核方法、实验项目、实践条件、实验室开放计划等,复习指导中包括各章测试题、习题及答案、参考资料、常用集成电路引脚图等,另外学生可以直接与各主讲教师进行网上答疑,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情况登陆校园网进行学习、浏览,非常方便、快捷;同时利用互联网,学生可以查阅关于数字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最新应用、最新方法等,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实践证明,在教学方法的优化、综合训练的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几方面进行的改革完善,使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学效果的提高依赖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只有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雪,刘立军.关于高职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6).

第10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微课程;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33-02

一、引言

以大数据为标志的新型技术,其具有海量信息、多样化、灵活性等优异性能,这些新型技术不仅改变着人民的生活,也对于现今的教育资源带来了更多转变。作为新型技术对于教育改革的新型产物――“微课程”也在逐渐引入到当今的教育改革之中。“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组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微课程”把当今的信息技术资源与传统教学元素有效结合在一起,以信息、网络、媒体等手段为基础平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系统性知识。

“微课程”的制作形式主要有三种:①PPT“微课程”,由文字、音乐、图片构成,设计PPT自动播放功能再转换成视频,时间在5分钟左右;②讲课式“微课程”,由老师按照授课内容进行模块化授课拍摄,形成微课程,时间为5―15分钟;③情景剧式“微课程”,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进行情景剧设计策划,撰写脚本、选择演员、场地拍摄,经后期剪辑制作,最终形成“微课程”,时间为5―15分钟。“微课程”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的弊端,以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增强教育实效。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微课程”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以期提高新型教育模式的教育效果。

二、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课堂时间有限,授课形式传统。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现场授课以及实训为主。碍于传统教学课时时间的限制,教师讲解和演示速度都较快。而多数高职高专阶段的学生理论与操作基础相对较差且接受能力较为一般。这种学情状况下势必会造成学生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于大量知识信息根本无法很好的掌握,同时更加也无法进行充分的操作练习。例如,在现今的高职院校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主要是以近百人的“大课”形式进行。课程所选择的教材多以知识点的形式分电工、电子两部分组成。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按照章节,分为电工以及电子两部分进行讲解。这样的讲授方式由于人数众多、课程时间有限、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分散等原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尽量推进教学速度,很难顾及到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更加无法照顾基础薄弱学生。所以难免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现象产生。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主要以操作技能为主,培养的学生要能离校就上岗。现今的开课形式,教师不仅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构建理论知识基础,且效果并不良好。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展的技能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

2.对“微课程”利用单一,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据相关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电工电子技术综合能力较为薄弱。其中最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实践操作的时间极为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疲于在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中权衡取舍。教师在现今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还是以传统教学形式为主,例如在现今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仍然是分章节,先电工后电子,按部就班的讲解。讲解过程中知识点抽象、分散与操作的关联少,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具体的授课中主要还是以板书为主,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虽然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多种以项目化驱动的课程设计。然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该门课程内容的繁杂,设计知识点较多,在对知识点进行整合时难度较大,最终会导致课程实施又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对于“微课程”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且形式单一。部分教师虽然在课程实施中使用了“微课程”,但也仅仅只是把“微课程”作为简单的应用工具,很少结合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去综合制作“微课程”,这样的“微课程”其实质与教师平时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无异,质量并不高。在对“微课程”的认识上,部分教师简单的认为录制一段教学视频也就是“微课程”了。对于“微课程”概念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这样制作出来的“微课程”势必很难吸引到学生的眼球,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实效。

3.缺乏有效的传播平台。从现今设立过电工电子技术“微课程”的高职院校的传播平台来看,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有效的、强有力的支撑传播平台。由于传播平台的缺乏,造成信息传播阻塞,很难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各个学校各自为阵的“微课程”制作,不仅仅浪费资源,在课程建设的交流方面也是一个极大的障碍。例如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微课程”而言,教师做好“微课程”之后,由于学生较为分散,很难随时随地找到传播平台下载所需视频,极其不利于“微课程”的信息传播。高职院校对于电工电子技术“微课程”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规划,也是造成“微课程”难以形成有效传播原因之一。

三、“微课程”在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作用

1.有效拓展教学时间。相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而言,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抽象性等特性。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掌握海量信息,即使学生提前自主预习课程内容,也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然而,“微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来说,在项目化的课程设计中,对于那些繁杂的、抽象的、操作难度大的技能,我们可以采用“微课程”的形式呈现给W生。“微课程”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有效使用,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去分析相应的知识要点,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还可以反复观看帮助理解,很好的弥补了课堂时间的限制。从总体的教学时间来看,“微课程”的应用能有效拓展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2.丰富教学模式。在“微课程”的内容选题、制作过程中,不能完全借鉴以往的教学模式,而是创新理论,应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在制作电工电子技术“微课程”时,表现方式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在以教学知识点为主的基础上,应该采用动画、视频或者极具吸引力的表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例如在电工电子“微课程”的课程准备过程中,教师应该广泛收集大量辅助教学素材,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要深入探讨、分析,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讲解,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正是通过对于“微课程”的每个细节、步骤进行深刻分析,精良制作,正是凭着“微课程”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去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微课程”所传播的“潜藏知识”。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真切发挥“微课程”的真正作用,确保“微课程”能够发挥应有作用。

3.科学搭建“微课程”平台。从现今的“微课程”的推广程度而言,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搭建“微课程”传播平台,利于学生进行传阅。教师可以以院校的资源库为传播平台,把相关“微课程”视频投放到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下载阅览。另外,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把相关电工电子“微课程”资源投放其中,这样也便利于“微课程”资源的传播。同时,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教也可以通过公众号和学生进行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交流沟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科学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资源之中。“微课程”就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衍生产物之一,随着“微课程”在高职院校的不断拓展应用,也正在不断拓展众多师生的视野,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传播较为精炼的知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2]]曹丽琴,李治江.微课程教学研究与应用探析[J].大学教育,2015,(2):163-164.

[3]刘梅.浅谈“微课”及其在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21-23.

The Role of " Micro Lecture " in the Cours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LIU Yue-p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chool,Meish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Meishan,Sichuan 620010,China)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电子技术 教学方法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82-01

从当前中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出发,结合企业用人概况,现阶段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亟须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中职专业建设的有效性。中职教育机电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施旨在通过技能教育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促进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这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教学活动场景化着手,结合必要的任务模块来营造电子技术职业氛围,这是中职课程教学革新的有效路径。

一 当前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教材内容安排

尽管中职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课投入方面耗费了较大的精力,实则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划分不清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囫囵吞枣,长此以往自然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除此之外,中职电子技术在教材内容安排方面也忽视了基础课程和后续专业课之间的有效衔接,教材内容安排难以与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向相对应。课程设计缺乏实践性,单一的课程安排也仅仅局限于陈旧的理论教学方面,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落后的教学方法

传统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局限于黑板与粉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灌输式教学不仅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方面也表现出诸多不利。此外,课堂教学过程缺少新意,学生并没有自我独立思考的时间,忽视了学生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3.评价体系欠缺灵活性

长期以来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考试内容安排方面仅局限于电子线路分析和相关的名词术语概念考查,通过闭卷笔试的方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更好地应付考试,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置于课本和笔记的背诵方面,过分重视理论灌输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实践动手能力低下导致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全面,很难从根本上突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停滞不前。

二 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1.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特征

对于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而言,理论知识灌输应切实突出其实用性特征,重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与调整,通过对技能课的开设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针对教学重难点的划分也应落实到位,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加工的同时也可有效防止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离。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凭借其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优势实现了对现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革新,真正做到了趣味教学。在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被充分激发,这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而言是教学容量和教学质量的双重提升,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多媒体教学在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还充分发挥了互动教学的优势,重视在课堂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思想认知的深刻性,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是课堂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同时对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也有积极的影响。

3.考核方法革新

中职教育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呈现,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显得至关重要,这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在电子技术考核方法革新方面,可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以此更加全面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任一教学模块的结束都应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出对应要求,而全部模块教学完毕后,则应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考核。由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中职课程在考核方法制定方面也应有所侧重,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下,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采用多方位考核模式来对学生专业水平进行认定,这是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进和革新中必然需要考虑的方面之一。

综上所述,相较于普通教育而言,中职教育本身与社会生产实践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职业性是中职教育的根本特征。若是中职教育与现代化建设服务及经济建设内容相脱离,则势必将失去职业教育的教学优势,这对中职院校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显然极为不利。由此可见,当前中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革新需要从自身的内部改革入手,重视对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的合理调整,凸显职业教育的实践优势。在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同时其职业能力也获得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不可否认,教学改革的过程也会面临各种新问题,而作为机电专业教师,更应从实际问题出发,敢于创新,体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实用价值。

第12篇

[关键词]电工技术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63-01

一、前言

由于电工电子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使该课程内容繁多,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必须遵循最优原则。教学设计系统由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阐述、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评价及修改等七项有机整合构成。网络课程的开发要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不对头,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发挥效用。因此,认真做好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1-5]。本论文详细介绍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

二、电工技术课程设计

(一)电工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电工技术的学生都已经学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先修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已经了解和掌握基本电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有独立学习这门功课的能力。对于电工技术网络课程来讲,期望学生达到的状况是进一步深化学习,全面掌握电路基础知识,如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几种典型电路和电路的暂态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电机与控制部分,最后了解电工的测量及供用电等实用技术[3-6]。

(二)电工技术教学内容分析。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即电路部分、电机与控制和电工测量;然后,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即首先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电机与控制部分,最后学习电工测量技术,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际应用、循序渐进地学习,同时也保证学习者头脑中清晰的教学流程,但是各个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的,方便学习任意选择学习。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三)教授对象分析。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体现出来,而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和自己的学习特点联系在一起。学习者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用等提供依据。了解学习者的基本特征,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起点,作为网络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主要是面向技术学校的学生。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具有参与性、自我教育性、差异性和矛盾性等特点。

(四)学习目标分析。电工技术是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达到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电工、电子器件及其基本放大电路和典型电路的功能和应用,能够自如运用一些电工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五)教学策略制定。在本网络课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方式:讲授型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讨论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在电工网络课程设计中,对这五种主要学习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使之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适合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主要考虑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媒体与认知水平的相容性。本网络课程主要面向成年人,采用文本、图像和动画三类教学媒体,以文本为主要教学信息表达形式。

三、电工技术网络课程制作

(一)电工技术网络课程体系结构。电工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由课程目录、课程要求、内容索引、习题指导、课程实验、教学资源、讨论天地七个模块组成。这七大模块构成一个系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二)电工技术网络课程页面设计。文本是在Dreamwaver网页编辑下,进行文字录入的。对电工电子技术网络课程页面中的字体设计基本原则是字体不易过多,不要使用超过三种以上的字体,并且要尽量使用常用字体。本网络课程图形图像采用FireworksMX和photoshop7.0软件进行处理。

网络课程是由一页一页的网页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组成的。页面设计中注重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制作出生动、和谐、美感的界面,整个课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节奏和韵律的格式,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中进入网络学习世界,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三)电工技术网络课程导航设计。网络课程的导航要求切实做到没有迷航现象的发生,它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内容之间自如跳转,不受任何的限制,同时,也不能使页面中的导航按钮功能重复,杂乱无章的任意摆放,以免造成页面面积的浪费。导航系统一般要求清晰、明确、简洁、方便。在电工电子网络课程设计中采用以下几种导航方式:主导航栏、菜单式树状导航等方式。

(四)电工技术网络课程交互设计。“交互”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守如下原则:一致性、简单性、可靠性、趣味性。设计本课程中提供了很多方法和手段支持人际交互,比如电子邮件、电工电子技术论坛、聊天室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际交互方法都是学习者协作学习的有效工具。

四、结束语

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成功开发的一半。本文就详细介绍了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步骤: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确立、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效果评价。按照这七个步骤进行逐一分析与设计,然后把他们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确立出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系统,为后面网络课程的制作提供指导意义。给出了电工技术网络课程制作过程和制作原则。

参考文献:

[1]杨振坤等,电工电子网络课程的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

[2]成谢峰,电工电子网络化教学系统,青岛大学学报,2001

[3]娄淑琴、盛新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国远程教育,2003.

[4]陈宝军、杨改学,试论网络课程的教学交往本质,中国远程教育,2003.

[5]晶玉课件编写组,多媒体课件制作实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沈二,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看国外网上开放课程发展,中国远程教育,200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