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

时间:2022-04-04 16:0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养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养殖

第1篇

关键词:白鹅;生态养殖;综合技术;推广力度

现阶段,湖南各地区积极开展精准扶贫计划,将养殖业、农业、林业作为主要项目,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打“特色牌”,走生态发展道路,创新养殖模式,建设白鹅养殖基地,打造品牌项目,以增加养殖收益。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白鹅生态养殖,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生态养殖的经济背景分析

现如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涌现出各类生态养殖项目,白鹅生态养殖是其中之一,成为湖南部分地区产业支柱,已经形成产业规模。生态养殖主要是依靠生态资源,选择环山抱水的地点,建立纯生态养殖基地,开展各类养殖项目,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体来说,白鹅生态养殖具有以下特点:1)早期生长发育快。在粗放饲养条件下,30日龄的白鹅,其体重能够达到1.5kg左右;60日龄的白鹅,其体重在3.1-3.5kg范围内。2)觅食能力强。3)肉质好。4)产绒量高。

2白鹅生态养殖综合技术

2.1育雏技术。白鹅生态养殖,要合理选择雏鹅。在选择时,要选择健康的、孵化期为30d的雏鹅,出壳重量在80-100g范围内,雏鹅的腹部要柔软、脐部收缩良好、毛色光亮。在育雏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保证育雏室环境良好,营造干燥、清洁的环境。在进雏前3-7d,要做好消毒处理。雏鹅出壳后24h,要喂饮高锰酸钾水,对于日龄在1-7d的,日喂食6次;对于日龄在8-15d的,日喂食8次,要按照先喂再饮的顺序。2.2套养技术。2.2.1牧草种植方法。白鹅生态养殖必备的条件是牧草和水源,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尽量利用生态资源优势,选择依山傍水的地点,以降低养殖成本。若为稻草轮作养鹅模式,要选择优质草种,选择1年生的牧草,保证供草期。2.2.2套养方法。在购进雏鹅时,需要结合牧草生长情况与供草能力,避免大量购进,采取分期套养的方式。若供草月份在3月份,则需要在2月份购进首批雏鹅,进行一个月的室内保温饲养,喂食叶菜类的青饲料。在3月份,进行室外饲养。当首批雏鹅进行室内饲养后,则可以购进第二批雏鹅,结合牧草供应量,来调整购进数量,确保能够达到养鹅的需求。2.3饲养技术。白鹅生态养殖,在进行饲养管理时,要做好以下要点的把控:1)青饲料+精饲料。在育雏阶段,要合理搭配饲料。对于青年鹅,要以青饲料为主,适当补充精饲料。在上市前两周,要增加精饲料量。2)放牧+饲养。在饲养的过程中,要合理放牧。通过室外放样,增加鹅锻炼次数,提高鹅肉品质。3)做好疾病预防。在各阶段,做好育苗注射,同时需要做好养殖区域的卫生与消毒工作,避免发生疫病,造成经济损失。4)做好环境保护。目前,部分鹅企被迫关闭,主要是因为环境污染较大,对此需要妥善处理粪便,做好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率[1]。2.4放牧技术。进行雏鹅饲养时,对于喂食与放牧,要使用不同的信号,让白鹅养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以轻松指挥鹅群。在放牧时,选择好头鹅,以带动鹅群。同时需要合理选择放牧地点,对于仔鹅和成鹅,尽量选择青草茂盛的草场,选择附近存在清洁水源的地点。除此之外,还需要合理安排放牧时间。在雏鹅日龄大于5d后,开展放牧。在温和且没有风雨的天气下进行放牧,放牧时间为上午8-10点和下午4-6点。完成放牧后,要合理补充饲料。

3白鹅生态养殖推广策略

3.1创建示范基地。从白鹅生态养殖效果来看,具有推广价值。为有效推广白鹅生态养殖综合技术,采取创建示范基地的方式,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水资源与牧草丰富的区域,选择具有养鹅经验的养殖户,对其进行技术指导。鼓励养殖户创新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当获得成功后,带动更多的农户种草养鹅,带动区域经济增长。3.2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若想不断提升白鹅生态养殖综合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包括新品种、新设备等,全面提高生态养殖技术含量,提升鹅肉的品质,确保食品安全。同时,要注重引进高技术水平的养殖人才,做好饲养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其技术知识,提高其白鹅饲养管理、育种繁育等技术水平[2]。以某地区为例,其开展白鹅养殖,采取林业种植+白鹅套养模式,运用歌曲训练方式,使得白鹅养成习惯,当音乐声音响起时,白鹅寻着音乐声音,出现在苗木林中,有序的排着队回到鹅舍内,在10min左右的时间内,6000多只白鹅全部归舍。此林下养殖方法,不仅能够给果树提供肥料,降低林木种植的成本,还能够为白鹅提供草料,降低养殖成本,具有不错的经济效益。3.3推动白鹅生态养殖产业化发展。通过创新白鹅生态产业经营模式,全面推动白鹅产业化发展。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作业,促进白鹅产品开发,改进产品加工工艺,丰富产品种类。除此之外,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明确市场需求,科学扩大白鹅养殖范围。湖南某地区白鹅养殖大户,通过创新养殖思路,采取养殖基地+农户+专业化模式,带动其他养殖户,扩大白鹅生态养殖规模,组成50多户贫困户的合作社,为贫困户发放鹅苗、养殖技术、销售跟踪等服务,通过规模绿色养殖,创建绿色品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白鹅生态养殖,要具备牧草与清洁水源等条件。在养殖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牧草种植技术、饲养技术、放牧技术等,做好科学养殖工作。从养殖实际情况来看,可通过建设养殖基地,推动产业化发展,做好生态养殖推广工作。

作者:刘宗文 单位: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畜牧兽医水产局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愈加重视,对产品、品质、口感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生态畜禽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生态养殖应运而生,生态养殖已然成为现代养殖中最多的话题,生态养殖在各地不断兴起,但由于对生态养殖的理解不同,生态养殖方式也就不尽相同,文中解答了生态养殖中存在一些误区。

关键词:畜禽;放养;生态养殖;疾病防治;种养结合;误区

1认为传统的放牧养殖方式,即为生态养殖

随着各项产业的发展,产业之间争地问题突出,适合放牧的土地在逐年减少,就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而言,据上世纪1983年草场资源调查,有效草场面积44万亩,而到2016年末,全市各类草场总面积4万亩,其中有效草场面积不足1万亩,与1983年相比,锐减43万亩,仅有的1万亩草场还是零星分散,靠放牧养畜来发展畜牧业已不切合实际,传统的以放牧为主的养殖方式已不现实,况且传统养殖方式的出栏率、商品率、经济效益均低,不能满足市场对肉食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养殖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不管是生态养殖,还是集约化规模养殖都要符合实情。有的养殖户租一片林地,放养畜禽,即称为生态养殖,不做科学合理的规划,不实行轮牧,时间长了势必会破坏生态,同时也不利于疫病防控。

2生态养殖不喂饲料

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对养殖畜禽投喂饲料产生误会,认为饲喂饲料生产的动物产品不安全,这是一种片面认识。诚然部分不法饲料生产商和养殖户为了追求利益,在饲料中添加过多的促生长剂及疫病预防药物,或在选择饲料原料时不严格把关,使用劣质原料,造成饲料污染。但如果我们选择的饲料原料不受污染,不添加任何促生长剂,所配制而成的饲料是安全的,投喂这样的饲料生产的畜产品也是安全的。畜禽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需要也不同,在进行生态养殖中,应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供给相应饲料,饲养的畜禽才能正常生长。生态养殖在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内,放牧场地有限,畜禽不能在放牧中采食到所需的食物,必须补饲,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有的养殖户认为生态养殖不能喂饲料,在养殖过程中只喂少量玉米,甚至还用老的养殖方法,将青绿饲料和玉米粉煮熟了喂,这样的养殖方式,既不利于养殖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养殖效益的提高。

3生态养殖不打针不投药

为了体现生态养殖,一些养殖户对外宣称,他们在养殖过程中,畜禽生病不打针、不喂药,养殖场地也不消毒,认为只要用药治疗,或场地消毒就不安全不生态了。动物疫病防控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但在生产实际中,纵然做好防疫,畜禽也还是会生病(目前还有很多疾病不能有效防疫),如气候突然变化引起感冒发热,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其他疫病继发感染,再如一些细菌性痢疾、寄生虫病和外伤感染等都要采取措施,积极治疗,才不至于造成损失。如果不对养殖场地进行定期消毒,长期饲养,病菌滋生,毒力加强,致使畜禽感染发病。放牧的畜禽,饲养周期长,容易感染寄生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的旋毛虫、囊虫等),若不定期驱虫,一旦感染,所生产的畜禽产品也就不安全了,因此,生态养殖不打针不喂药是不科学的。当然,在疫病预防治疗中应严格遵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和《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的要求,禁止使用违禁药品和未经批准的药物,对允许使用的药物和药物添加剂严格执行使用规定和停药期规定。对病死动物不出售、不转运,原地做无害化处理。只有应用现代科学的养殖技术,提高畜禽免疫力,达到少用药、无药残的无公害生态养殖效果。生态养殖是一个复合系统,单强调某一方面都有失偏颇;对生态养殖观点不同,阐释也不尽相同,

笔者比较赞同以下观点:“生态养殖是以生态技术为核心,立体种养为特色,在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内,把动物生产通过饲料和肥料将种植生产和动物养殖合理结合在一起,建立良性物资循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加养殖收入,生产无公害绿色的动物产品,力求综合效益最大化”。

作者:杨瑞江 陈绍仓 杨雨梅 单位: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畜牧站

第3篇

论文摘要从池塘建设、合理放养、温度控制、水质调控、病害防治、温室养殖转外塘养殖等方面介绍了甲鱼生态健康综合养殖技术,以期为甲鱼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目前,从事规模生态健康养殖甲鱼分为2个阶段,即温室育苗阶段和大塘养成阶段。第1阶段是整个甲鱼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密度高、投饵集中、水质易污染和病害多的特征,因此,做好甲鱼的温室育苗工作对提高甲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第2阶段为外塘养成阶段,它不仅能提高甲鱼产量,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甲鱼品质,是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将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和基层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1建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

根据实际需要和规模大小,认真搞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的建造,使之便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并且利于防病治病。

(1)温室建造应符合建筑管理的规定,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相应的加温、增氧、进排水等设备。一般5000m2养殖池配备0.5t的锅炉2台,1.1KW增氧机10台,颗粒饲料机1台,加温池80m3,管理用房100m2左右。

(2)养殖池建造应符合甲鱼生活习性的要求,大小统一,每口面积20m2,池高1m,池壁顶端向内伸延10cm左右,以防甲鱼外逃。饲料台用长3m、宽0.5m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沉没在水下15cm。池中设置网袋用以甲鱼隐蔽之用。

(3)外养大塘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1hm2放养1.5万只左右,塘四面要有防逃设施,以高1m的围墙为好,塘中搭建隐蔽网袋和饲料台。

2苗种的选择和放养

稚甲鱼应选择健康、无伤无病、活力强、反应快、规格整洁、体重3g左右、种质优良的品种。放养前,必须先进行消毒。将稚甲鱼放进塑料盆里,用15~20g/L食盐水浸泡10min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浸泡水以没过稚甲鱼背为宜。浸泡过甲鱼的水溶液,要倒到池塘外面,不能随甲鱼倒进养殖池。

温室内合理的放养密度十分重要,一般稚甲鱼的放养密度为20~30只/m2,放苗后应在养殖池中直接开食,这样既可减少苗体损伤,又可使其早适应、早生长。开食饲料可用稚鳖饮料等商品饲料,且从第1次开食就可把新鲜的猪肝按10%~20%的比例添加于开食饲料中。

3温室温度的控制

水温30~32℃为甲鱼的最适生长温度,水温高于20℃时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若低于最佳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低;若高于最佳温度,甲鱼活动量增加,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因此,室温一般控制在33~35℃,且尽量保持恒定。

4充分利用微生物和增氧机调控水质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微生物的功能进行水质调控,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微生物制剂的合理使用可大大节约水质调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一般光线较暗的温室可用光合细菌或活水宝(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害物质。采光温室可采用EM复合微生物制剂培养水中有益藻类来创造水体平衡,同时可减少换水次数和数量,节约水电费用。生产实践证实,使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是改善水质、净化底质及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温室甲鱼养殖池人工增氧很重要,合理的增氧既能增加氧气,又可改善水体环境,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理化指标,促进甲鱼生长。放养密度为20~30只/m2的一般前2个月,1.1KW的增氧机天天开4h左右,第3~4个月天天开9h左右,第5~6个月天天开15h左右,6个月以后全天增氧,期间可以结合化学增氧制剂来调节水质。

5狠抓病害控制

温室养甲鱼由于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轻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因此,必须严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根据甲鱼生长不同阶段的发病特征,每15d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溴氯海因、光合细菌及EM菌等,可交替泼洒使用。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免疫多糖、VC及病毒星等,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药物防治时尽量使用生物制剂或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在饲料中添加酶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若发现疾病立即查明原因,并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药物功能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6高度重视从温室养殖到外塘养殖方式的转变

甲鱼从温室转到外塘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搞好转塘工作必须注重下列几个新问题。

第4篇

“猪―沼―鱼”生态养殖是综合利用能量及食物鲢转换原理进行循环养殖的一种新模式,可实现养猪、养鱼增收及利用沼气节约能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及推广价值。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综合设施建设沼气池容积8~10立方米,池型及建设规范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建造,专业养殖户可采用“猪-沼-鱼”专用全自动沼气池。

猪圈按照二栏设计,要求养殖量不少于3头。

鱼池形状以长方形为宜,长宽之比一般为2~4∶1,东西边长,南北边宽,宽的一边最好不超过50米。养成鱼的池塘,面积以3300~10000平方米为宜,水深最好保持在2~3米;鱼苗、鱼种池面积可在3300平方米左右,水深在1.5米左右。

2.合理进行鱼、猪放养沼肥养鱼适用于以鲢、鳙鱼为主要品种的养殖模式,精养鱼塘一般每667平方米投放较大规格鱼种1500~2000尾,粗养鱼塘每667平方米放养500~1000尾,其中鲢、鳙鱼放养比例在60%以上,其他混养鱼比例不超过40%。混养鱼以底层鱼为主,可选择名优新品种等高价值的品种。在放养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进行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抽水干塘,清除过多淤泥,修整塘基、进出水闸,使养殖鱼类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之后用生石灰100千克和茶枯60千克。二是把握鱼种质量,同龄的鱼种规格应力求整齐、发育良好、色泽光亮、体质健壮、游动活泼、逆水力强且体表鳞片完整无损,没有鱼病、寄生虫等。三是注意鱼种消毒。鱼种下塘前,应先用漂白粉或硫酸铜溶液浸洗20分钟左右,或两种药物同时并用。也可用4%的食盐水溶液浸洗鱼体20~30分钟。四是掌握放养技巧。鱼种放养,应选择晴天气温高时进行,切忌雨雪、刮风天气放养,放养地点应选择在避风向阳处。猪种可选择优质的三元杂交仔猪等优良品种,养殖量在3头以上。

3.科学合理投饵施肥利用沼肥养鱼要注意施肥方法和技巧。对于基肥来说,一般在春季清塘消毒后进行,每667平方米施沼渣150千克或沼液300千克,全池均匀泼洒。对于追肥,每年4~6月份,每周每667平方米施沼渣100千克或沼液200千克;7~8月份,每周施沼液150千克;9~10月份每周施沼渣100千克或沼液150千克。施肥时间在晴天8~10时施沼肥最好,阴雨天光合作用弱,生物活性差,需肥量少,可不施;闷热天气,雷雨来临前可不施。对于水体透明度大的,浮游生物数量少的鱼池可增加施肥次数,每2天施1次沼液,水体透明度回到25~30厘米时,转入正常投肥。沼肥等不一定能满足鱼生长所需营养,还应酌情投喂饲料。养猪时宜采用全价配合饲料,或者采购饲料原料按配方自行配制饲料。要保证猪舍全天供料、供水,育肥猪自由采食、自由饮水。

4.加强日常管理维护一是适时调节水质。放养鱼种时每周应加水1次,每次加注新水10~15厘米,至6月中旬达到最高水位时,以后每隔半月左右换水1次,每次换水1/3左右,保证水体透明度在25~30厘米之间,pH值为7~8。二是注意日夜巡查。要经常观察检查沼气设施的运作情况及养殖水体的水质情况、鱼猪吃食生长、猪圈的卫生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沼气池及沼气使用设施要经常检修,厨房洗涤排水不得进入沼气池。三是注意防治病害。生态养鱼的水面水质情况也有一定的变化,除了在投放鱼种时抓好水体消毒和鱼体消毒外,还要定期用生石灰等药物调节水质,防治病害。投喂的其他饲料要消毒处理,以防带病进入水体诱发各种病害。

第5篇

一、养殖条件

养殖池宜建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朝阳通风的地方。池塘面积一般是5~30 平方米,池深70~100厘米。池塘按东西走向建造,池底泥土应松硬适度。在池塘较高的一端挖一进水口,在相对一侧的最低处留一排水口。进、排水口均要罩上拦鱼网布。

在放苗前10~15天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50~200克或漂白粉10~15克,全池泼洒消毒,杀灭有害病菌。一般清塘消毒7~10天后向池塘内注水10~20厘米。

黄鳝适宜在15~30℃的温度下生长,可在池中1/3的水面适度种植凤眼莲、浮萍等水生植物,在池边种些南瓜、扁豆等,供黄鳝遮荫,以利于黄鳝生长。

二、鳝苗放养

可从原产地采捕自然繁殖的鳝苗或从国家认可的黄鳝良种场购进人工繁殖的鳝苗。应选择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无病无伤、活动能力强、规格整齐、大小基本一致的鳝苗。一般要求每尾重量以20~30克为宜。若投放每尾重30~50克的大规格鳝鱼,则成活率高,增重快,产量高,会获得更好的效益。放养时间以早春为好,一周内放齐,放养量一般每平方米投放鳝苗50~60尾。放养前应用浓度为3%~4%的食盐水或10ppm漂白粉浸洗消毒10~2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水霉病,放养时水温温差不宜过大。

三、饲料投喂

黄鳝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投饲时应以肉食为主。同时,也可搭配投喂一些米糠、豆饼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植物性饲料。

黄鳝喜欢昼伏夜出,因而投饲应在傍晚进行。黄鳝贪食且耐饥饿,饱饥不易觉察,因此投饲要注意定量。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每天投饲料400~500克,约占黄鳝体重的5%~8%。投喂的饲料一定要优质新鲜,不能投喂腐烂变质的食物。饲料要投入食台,便于掌握食量。在温度适宜、黄鳝生长快时应多投、勤投,高温时少投。

四、水质调节

养殖池的水深要适当,一般以10~20厘米为宜,水体呈嫩绿色或浅褐色,水面无油膜、绿藻等。为保证水质清新稳定,在高温季节或水质过浓时要根据池塘水质状况及时换水,做到肥、活、嫩、爽。每10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进行消毒,每次每亩15~20公斤。每半个月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一次,以调节水质。

五、病害防治

鳝病预防应以生态预防为主,药物预防为辅。

建造池塘时要注意清塘消毒,鱼苗放养前要浸洗消毒。投喂饲料要定点投喂,及时清除残饵。生产中所用的工具应定期消毒,每周2~3次。

中草药含有大量的黄酮、生物碱、有机酸、免疫多糖等物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用中草药来防治黄鳝疾病,无公害无残留,绿色环保且效果持久,因此,要优先选用。如对毛细线虫病,可用贯众、荆、苏梗、苦楝树根皮等中草药合剂煎汁拌入饲料投喂治疗。同时,每个池中放入数只蟾蜍,利用其分泌物预防黄鳝的梅花斑状病也很有效。

六、捕捞收获

捕捉黄鳝,可以采用网捕、笼捕等方法。

网捕法黄鳝喜欢栖息于漂浮于水面的水草下,所以把渔网在水草下面展开后向上移动,然后迅速提起四个角来,捡出水草,黄鳝即在网内。这种捕鳝方法省时省力,效率高。

笼捕法笼捕黄鳝是根据黄鳝的生活习性,将鳝笼设置在池底,使黄鳝自行钻入而诱捕的一种捕鳝方法。捕鳝前,在笼内放上蚯蚓作引诱物。放置鳝笼时,前笼身应横卧着固定在水底,后笼身则上翘。一般傍晚下笼,早晨起笼。

第6篇

1河西地区发展生态型肉鸡产业的必要性

1.1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居全省前列

生态环境脆弱,要求肉鸡产业遵循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河西地区总面积27.48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0.44%,人口密度为16.47人/k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耕地0.19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河西走廊光照充足,年均气温6℃~9.3℃,≥10℃的积温2800℃~3580℃,年日照时数3000~3300h,走廊绿洲农区是省内最主要的灌溉农业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只占全省的19.64%,却提供着全省70%的商品粮。区内还有大面积的可垦荒地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62.90%,牧草地753.4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41%,这些都为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但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00mm,最西端的敦煌市年降雨量不足40mm;2/3以上的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沙漠面积近2.3万km2,占总面积的8.37%,由于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低,加上降雨季节分配不均,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该地区传统粗放式经营方式不仅不能有效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而且会进一步加剧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充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综合多级利用,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肉鸡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无污染、无残留的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忽视生态平衡,致使畜牧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河西地区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城乡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时有传播,直接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限制了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另外,由于城镇化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生态型肉鸡产业,是实现河西地区肉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3河西地区肉鸡产业特征,促使其走生态型养殖之路

随着河西地区肉鸡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规模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肉鸡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解决矛盾达到双赢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型肉鸡产业。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河西地区沙漠、荒漠、草地、林地、果园等资源,开展肉杂鸡放养,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肉鸡产业,使河西地区肉鸡产业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2.1具有发展生态型肉杂鸡的气候条件

甘肃河西地区地处西北干旱荒漠区,地域跨度大,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条件,工业污染较小,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优良,是发展生态型肉鸡和生产绿色鸡肉的优势区域,尤其对于发展以资源、气候为生产基础的生态型肉杂鸡产业提供了优越环境,因为,生态型肉杂鸡是在沙漠、荒漠、草地、林地、果园等处放牧饲养的鸡,气候条件和地理资源环境对其肉质影响很大,可见,河西地区发展生态型肉杂鸡的潜力巨大。

2.2具有成熟的繁育体系,种质资源充足

生态型肉杂鸡是肉蛋杂交鸡,是利用海兰、罗曼等商品蛋鸡做母本,用父母代快大型白羽肉鸡公鸡(如艾维茵)或父母代红羽肉鸡公鸡(如安纳克)做父本,采取经济杂交方式生产的商品代肉鸡(商品蛋鸡×父母代肉公鸡=肉杂鸡),为亲缘较远的杂交鸡,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河西地区商品代蛋鸡养殖数量大,生产水平高,能够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生产提高足够的种质保证。

2.3实行季节性与弹性化生产体系,规避市场风险

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明年4~10月为生产旺季,且实行“产量有升有降”弹性化的生产体系,在市场行情好,价位高,出现大量订单时,对产蛋的商品蛋鸡实施人工授精,随时获得大量种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迅速组合生产要素,在短时间内迅速大规模养殖。当市场行情不好时,则停止人工授精,蛋鸡饲养场继续生产销售商品鸡蛋,产业链其他环节都跟随降低产量,规避产品难卖,价格下降的市场风险。

2.4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畜牧业是利润较低的行业之一,而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而生态型肉杂鸡采取放养,鸡在草地上自由活动,生存空间大,远离污染,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饮水天然洁净,保证了动物福利,放养时多食用牧(青)草、草籽,捕食各类虫蛹、蚂蚱和甲虫,并适时补充五谷杂粮,加之运动锻炼,体质健壮,因而具有毛色光亮、肌肉丰满、肉质细嫩,鸡味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其售价也被普通鸡高出一倍甚至更多,加之,生态型肉杂鸡是节约型畜牧业,节约煤炭、电力、耕地、淡水、建材等资源,养殖成本较低,据调查,每只生态型肉杂鸡获利20~25元。

2.5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河西地区作为“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重镇,是开拓中亚市场、联系远东的纽带,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与甘肃邻近的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是世界畜产品主要进口国之一,为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其次,生态型肉杂鸡是绿色食品,国内、省内及河西地区本地也有广泛的销售市场,总体上供不应求,因此,生态型肉杂鸡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6具有政策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退耕还草的实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特色养殖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为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物质保证。

3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3.1结合河西地区实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河西地区土地面积大,光照充足,饲料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群众文化基础高,养鸡积极性好,但干旱少雨,生态脆弱。要提高环保意识,走绿色环保之路,把发展肉鸡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基地,为龙头企业和市场提供大量质优且稳定的产品,确保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3.2延长生态型肉杂鸡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众所周知,畜牧业生产要经历养殖、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其中加工、流通收入占70%,可见增值增收的主要环节在加工、流通上。因此,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要以创建名优产品为突破口,瞄准国内外市场的多种需求,促进产品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养殖的总体效益。选择养殖规模适中、鸡群净化好、技术力量雄厚、社会认可度高的商品蛋鸡场繁育肉杂鸡,采用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新技术,严格控制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保证生态型肉杂鸡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生态型肉杂鸡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实现多次增值。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精心策划,树立品牌,使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逐步发展为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逐步完善各类产业化模式,加速产业化体系建设

畜牧业的创新突破,在于畜牧业生产业的发展。有了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持,才能改变畜牧业在市场化、国际化环境中的处境,没有服务体系就没有新型农户,就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发展过程中,“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政府服务组织+协会+农户”及“专业市场+农户”及“服务体系+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大部分是以生产业做支柱的创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服务体系中,有种鸡场、孵化厂、饲料厂、兽药厂、屠宰场、养殖户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有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这些产业链上的成员,构成了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链接形成有分有合的网络体系,将产业链成员联合起来构建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化经营,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促进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

3.4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担负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角色,既是生产加工中心,又是信息、科研、服务中心。所以,龙头企业必须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全程服务的综合能力,是发展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生态型肉杂鸡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同时,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只有与农户真正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具有活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

3.5“产、学、研”结合,加强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在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进程中,要注重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重点抓好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建设生态型肉杂鸡繁育体系、推广规模育雏、规模放养、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技术培训,逐步提高从业者的科技素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第7篇

关键词: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964;F32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产养殖业仅年来的发展速度一直很快,但传统水产养殖业限于对环境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对水质的破坏。传统水产养殖中不注重对环境可循环利用的理念,在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水产养殖动物排泄物不合理处理,导致一些有害细菌的繁殖,从而对水体产生破坏,同时也对水产动物本身健康状况构成了危害,最终采用药物作用来改善状况,这些都使得水产动物本身的安全问题。而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种种问题,它是一种更加合理,更为环保,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法。

1水产养殖的技术特点

1.1水产苗种选择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动物苗种,苗种的好坏对生态养殖的质量以及产量都有影响,因此,选择好的动物种类是好的生态养殖的第一步。关于如何选择好的苗种,一般尽量避免近亲繁殖的苗种,选择苗种选择比较健壮、健康的苗种,避免选择无病的苗种,除了选择好的健康的苗种外,还有就是选择的苗种要具有好的经济价值,来保证水产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1.2生态养殖中水质中的平衡控制水产养殖中的苗种的生活环境主要依赖水环境的好坏,水产中的水环境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因此,在水产养殖中水质的好坏的控制,对整个水产养殖都起着关键的因素。1.3选择好的饲料进行喂养饲料的投放在生态养殖中占一个基础的地位,饲料的好坏对于苗种的健康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差的饲料对水质具有坏的影响,会对水质产生危害,从这一方面来在选择饲料方面一定要首先选择好的饲料,对苗种进行喂养。在选择质量好的饲料前提还要注意合理的投喂方式,投喂方式要合理,不能过量也不能喂养不足,喂养的饲料过少或过量都会对苗种的发育有影响,因此投喂饲料的量需合理。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投喂时间,保证苗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生长。1.4药物的使用水产养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病害现象,出现病害现象要注意及时用药,并要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使用的药物要是国家规定的药物,不能使用违禁的药物,这些违禁的药物对苗种本身具有危害,同时对水质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选用合适的药物之后,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用量的合理的把握。

2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应用分析

2.1构造好的生态系统水产生态养殖相比于原始的系统,就是要构成一个好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把水产养殖的水体当成一个生态系统,把水产系统中的水生动物当做生态系统中的主体。这个生态系统是要注意维护好,水产生态系统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循环系统,注意里面的废物利用,注意其建立中合理的生态链结构。在水产系统中通过载重合理的绿色植物,产生氧气,共水产动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反过来供水产体系中的绿色植物吸收,还有生态体系中的微生物对里面的水生动物的排泄物等进行分解,又可供绿色植物吸收。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就是构成这样一个小的生态系统,通过能量的循坏转化,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这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2.2对水产生态养殖体系进行控制水产体系必须进行温度、氧气浓度等条件控制。水生动物具有自身合适的温度生长范围,在其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可以使得水生动物生长速度处于快的生长状态。氧气的控制,氧气的浓度既不能太浓,也不能含量过上,可通过使用一些增氧设备,对水产体系中进行氧气的控制。水生体系中由于各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白天由于进行光合作用,一般不会出现缺氧现象,夜晚,由于光合作用的下降,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也会消耗一部分的氧气,因此,要注意在夜晚的时候防止出现缺氧现象,合理的使用增氧装置。2.3水产生态养殖系统中环境的控制水产生产养殖系统本身是一个封闭的小型生态系统,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进行中,会出现一些污染物的出现,对水体会产生一些危害,因此要注意其中对生物系统中的污染物等的控制。对水产养殖体系稳定性的控制就是要保证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生物之间的稳定。水产养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微生物含量超标,导致水产生态体系中的各项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控制,保证其中的各项指标的稳定。关于如何做到这方面的控制,主要可以从这两方面控制:1.对水体中微生物的控制,可用一些除这些微生物的药;2.通过对苗种的用药,使苗种本身形式一定的自身免疫系统,从而来抵抗病害。2.4对水产生态养殖系统进行标准化控制对水产养殖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一些合理化规定,建立养殖标准。从最开始苗种的选择、用药的选择、条件的控制、系统中氧气温度的标准控制,形成一套合理的体系,让整个生态系统的控制更加合理有效。

3结语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非常具有前景的一门养殖技术,同时也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一门技术。水产生态养殖既能满足现在对环境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也是更加健康的养殖方式,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社会也具有好的影响。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大力推广推进水产养殖行业具有很好的效果,对环境也能起到好的方面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光彬.探析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3).

[2]李文凯,陈利国.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J].科学时代,2015,(2):70-70.

第8篇

鸽粪喂猪,沼气煮饭,沼渣肥树,沼液喂鱼,母猪睡“产床”,仔猪进“婴房”,湖南省隆回县石门乡海兴肉鸽养殖园的生态养殖模式让笔者大开眼界。

这个颇具科技含量的生态养殖园是由一位普通打工仔创建的,他叫肖池竹,今年37岁,石门乡大塘铺村人。头脑灵活的他25岁时就开始在广州开美容美发店,过硬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他的生意日渐红火。不过,每年三四十万的收入却没能留住他的心,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赚够钱后回乡发展。

2008年,肖池竹去上海接受美容美发技术培训时,途中受到一位农业专家的点拨,肖池竹决定带着打拼8年的积蓄回乡养鸽。在隆回县科协、石门乡党委政府的极力支持下,肖池竹用90多万元买下了1.6公顷地和2栋楼房,购置了自动调光机、3套孵化机、1套饲料加工机组 ,采用自动饮水、电脑孵化、人工育雏等领先技术,引进2600对美国白王鸽、泰平王鸽、法国黄卡奴王鸽、法国蒙丹王鸽、深王鸽、泰深王鸽等优质鸽子。肖池竹梦想的肉鸽养殖场创办起来了!村民们都争相前来观看,有叫好的,也有捏把汗的。此后,肖池竹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一对鸽子一般成本12元,养殖25天就可以出售,每只可以盈利5元左右。在肖池竹的养殖场里,有6排60余米长的鸽笼,屋顶、天空上不时有成鸽起飞。目前,该场设置了鸽种繁育区、鸽种培育区、电脑孵化室等,鸽子数量已达16000多对。为了扩大养殖规模,肖池竹聘请了6名工人,在场区内新建了加工、屠宰、包装车间。如今,养殖场已成规模。每年,他都要对外销售乳鸽240万只,鸽蛋50万枚以上。随着养鸽产业的扩大,肖池竹成立了“隆回县海兴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投入注册资金700万元,自已兼任是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合作社在鸽子养殖的基础上,新建存栏200头肉猪的猪场。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养殖品种,统一技术培训服务,统一疫病防控,统一经营销售。

养殖过程中,肖池竹始终以生态科技开发为指导,建设3口沼气池、2口鱼塘,空地上栽种果树蔬菜,利用鸽子粪做猪饲料,猪粪入池,沼气煮饭,沼渣肥树,沼液喂鱼,形成“鸽-猪-沼-鱼-果”生态循环养种产业链。今年,他的猪场又新设3个分场,宽敞明亮,设备齐全,实行分类养殖,母猪睡“产床”,仔猪进“婴房”。肉鸽、生猪齐头发展,前来订货的顾客络绎不绝。合作社被评为中国肉鸽养殖优秀专业合作社,生态养殖园被评为湖南科技创新名优企业,肖池竹也被评选为湖南省科技示范户、隆回县政协委员。

短短几年来,合作社社员从原来的16户发展到现在的100余户,肖池竹的生态养殖梦越做越大。“只要大家相信我,我就敢带着大家一起干,共同走向生态养殖致富路。”憧憬着未来,肖池竹非常乐观,也充满了信心。

(湖南隆回县政府422000 罗理力 刘健)

第9篇

关键词:生态养猪;养殖技术;饲养管理

近年来,畜牧业产值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上升的还有人们对猪肉品质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对猪肉品质的需求,养殖方式需要改变。在人们意识到工厂化养猪存在的各种弊病之后,生态养猪这种养殖模式开始兴起,但是由于养殖户对生态养猪模式还不够了解,致使管理不到位,导致产品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1科学的场址选择

场址的选择是建设生态养猪场的重要环节。选址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符合当地政府部门对城乡村落的整体规划。二是要远离人口聚集地,如居民区、工厂等。同时要与铁路、公路等交通主干线保持一定的距离。场址周边不能有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厂。场址要在居民区的下风口方向,尽量选择地势较高且交通便利处,确保附近有充足的清洁水源和电力供应。如果散养的话,应尽量选择独立的丘陵地带。

2饲料和水源

养殖场内使用的水源应采用自来水或深井水,饲料要无药物残留及无异味和霉变等情况,确保用料的安全、无公害。禁止动物性蛋白饲料的使用和家明令禁止的一些违禁药品,如苏丹红和瘦肉精等。牧草同样要求不能含有违禁的高残留农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兽药必须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购入,并严格遵守施药标准。禁止使用含砷制剂和含重金属的添加剂,尽量使用益生菌和中草药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处于生长阶段的牧草,严禁施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制品,以保证青饲料的品质不受影响。

3科学制定饲养管理方案

养殖过程中要按照猪的营养需要设计不同的饲料配方,饲料投放要定时定量,从喂料逐步过渡到喂食青料。同时还要确保每天清洁饮水的定时补给。寒冷季节时尽量把圈舍内的温度控制在18~25℃,高温天气要注意防暑降温。

4强化消毒及卫生管理

不论大型还是小型养殖场,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消毒及卫生管理制度,按照养殖规模配备消毒池、紫外线灯等相应的消毒设施,构建良好的消毒机制。随时保持圈舍内的卫生,对排泄物和食物残渣等要及时处理。圈舍内定期铺洒适量生石灰,能够起到除菌抑菌的作用。每隔一段时间要对圈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消毒。

5控制抗生素使用量

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原料中,有近一半被用于畜牧养殖业。由于长期大量地添加和使用抗生素,“超级细菌”已经开始出现。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还会造成药物严重残留及对环境的污染,并诱发猪只免疫力下降,从而对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之所以提倡生态养猪,就是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生态养猪应该防止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出现,严格管控抗生素的使用量。生态养猪要大力提倡使用绿色添加剂和生物饲料,兽药采用安全无残留的中药制剂与生物兽药。

6疾病防治

生态养猪也需要定期给猪只接种疫苗。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消毒剂和抗菌素会对发酵床上的微生物造成较大影响,所以消毒药剂绝对不能在发酵床上喷洒。饲养人员要及时清理发酵床上的粪便,以免造成环境污染而影响猪只健康。

7树立绿色环保概念

生态养猪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持,养殖者要对猪圈和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猪粪做发酵处理,防止对周边土地造成污染。污水严禁直接排放至河道内,必须经由地下水道流入废水处理池。同时,在猪肉制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至出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监控病原微生物,保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健康、肉质鲜美的猪肉产品,打造生态养猪绿色健康品牌。总之,生态养猪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在发展初期还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经费。但是,作为一种迎合市场需求、顺应时展的养猪模式,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雪雅妮.传统猪舍与生态养猪效果比对试验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06):20-21.

[2]龚春明.生态养猪模式典型案例的综合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923-3925.

第10篇

论文摘要 从池塘建设、合理放养、温度控制、水质调控、病害防治、温室养殖转外塘养殖等方面介绍了甲鱼生态健康综合养殖技术,以期为甲鱼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目前,从事规模生态健康养殖甲鱼分为2个阶段,即温室育苗阶段和大塘养成阶段。第1阶段是整个甲鱼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密度高、投饵集中、水质易污染和病害多的特点,因此,做好甲鱼的温室育苗工作对提高甲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2阶段为外塘养成阶段,它不仅能提高甲鱼产量,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甲鱼品质,是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将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和基层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1建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

根据实际需要和规模大小,认真搞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的建造,使之便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并且利于防病治病。

(1)温室建造应符合建筑管理的规定,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相应的加温、增氧、进排水等设备。一般5 000m2养殖池配备0.5t的锅炉2台,1.1KW增氧机10台,颗粒饲料机1台,加温池80m3,管理用房100m2左右。

(2)养殖池建造应符合甲鱼生活习性的要求,大小统一,每口面积20m2,池高1m,池壁顶端向内伸延10cm左右,以防甲鱼外逃。饲料台用长3m、宽0.5m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淹没在水下15cm。池中设置网袋用以甲鱼隐蔽之用。

(3)外养大塘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1hm2放养1.5万只左右,塘四周要有防逃设施,以高1m的围墙为好,塘中搭建隐蔽网袋和饲料台。

2苗种的选择和放养

稚甲鱼应选择健康、无伤无病、活力强、反应快、规格整齐、体重3g左右、种质优良的品种。放养前,必须先进行消毒。将稚甲鱼放进塑料盆里,用15~20g/L食盐水浸泡10min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浸泡水以没过稚甲鱼背为宜。浸泡过甲鱼的水溶液,要倒到池塘外面,不能随甲鱼倒进养殖池。

温室内合理的放养密度十分重要,一般稚甲鱼的放养密度为20~30只/m2,放苗后应在养殖池中直接开食,这样既可减少苗体损伤,又可使其早适应、早生长。开食饲料可用稚鳖饮料等商品饲料,且从第1次开食就可把新鲜的猪肝按10%~20%的比例添加于开食饲料中。

3温室温度的控制

水温30~32℃为甲鱼的最适生长温度,水温高于20℃时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若低于最佳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低;若高于最佳温度,甲鱼活动量增加,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因此,室温一般控制在33~35℃,且尽量保持恒定。

4充分利用微生物和增氧机调控水质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水质调控,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微生物制剂的合理使用可大大节约水质调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一般光线较暗的温室可用光合细菌或活水宝(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害物质。采光温室可采用EM复合微生物制剂培养水中有益藻类来创造水体平衡,同时可减少换水次数和数量,节约水电费用。生产实践证明,使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是改善水质、净化底质及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温室甲鱼养殖池人工增氧很重要,合理的增氧既能增加氧气,又可改善水体环境,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理化指标,促进甲鱼生长。放养密度为20~30只/m2的一般前2个月,1.1KW的增氧机每天开4h左右,第3~4个月每天开9h左右,第5~6个月每天开15h左右,6个月以后全天增氧,期间可以结合化学增氧制剂来调节水质。

5狠抓病害控制

温室养甲鱼由于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因此,必须严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根据甲鱼生长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每15d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溴氯海因、光合细菌及EM菌等,可交替泼洒使用。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免疫多糖、VC及病毒星等,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药物防治时尽量使用生物制剂或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在饲料中添加酶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若发现疾病立即查明原因,并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药物作用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6高度重视从温室养殖到外塘养殖方式的转变

甲鱼从温室转到外塘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搞好转塘工作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搞好消毒和防病。外塘提前15d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450kg/hm2(或提前7d用强氯精15kg/hm2泼洒)。且在放养前对苗种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同稚甲鱼的放养。转外塘养殖的甲鱼容易患穿孔和咽喉炎等疾病,预防方法以内服为主,饲料中每100kg干料加双黄连或双黄毒片100g,连续喂5~7d。

第11篇

田螺属于软体动物门,是一种淡水腹足类。栖息于土质柔软、腐殖质较多的水中。以水生植物、浮游动物残体、动物内脏、下脚料和细菌、腐屑以及麸皮、米糠等一些植物性饵料为食。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挖掘水体生产潜力,我们采用青鱼池套养田螺生态养殖模式进行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现介绍该技术如下:

一、场地选择及池塘要求

试验场地选择在江西省上饶市水产科研所古南试验基地的养殖池,池塘排灌方便,通风向阳,东西走向,水质清新、无污染。每口养殖池面积0.67公顷(10亩),共3口。水深1.5~2米,池塘底质为壤土,保水性能好,塘底淤泥厚度10~15厘米。池塘周围环境安静。每口池安置一台功率为2.5千瓦时的增氧机。

在冬季捕捞结束后对池塘进行清塘,即在放养前半个月每667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清塘消毒,以杀死野杂鱼,改善池塘底质。

二、苗种放养

1.清塘结束后,在2月底放苗,每667平方米放一龄青鱼种300尾(6~10尾/公斤),二龄青鱼种100尾(0.5~1公斤/尾),还要投放花白鲢鱼种100尾(6~10尾/公斤),以调解水质。鱼种放养前做好消毒工作,用10毫升/升的聚维酮碘消毒液浸泡鱼种5~8分钟。

2.清明节前后,每667平方米水面采取带胎一次性投入田螺400公斤。

三、日常管理

1.青鱼的投饵管理。青鱼的饲料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以在38%~42%之 间为佳。有时还要补充一些新鲜的动物性饵料,如鱼糜等。一般选择“通威”等品牌饲料,可用沉性颗粒饲料或浮性颗粒饲料或沉性、浮性颗粒饲料结合使用(先投沉性饲料占总投饲量的70%~80%,后投浮性颗粒饲料)。根据青鱼的大小选用合适的饲料粒径,采取“定点、定时、定量、定质”投喂。每口池塘搭设两个饵料台,根据水温、青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节投饵量,一般投饵量为青鱼总重量的3%~5%,每天投饵二次,上午、下午投喂量比为4∶6,投喂量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宜。

2.田螺的投饵管理。投喂时应将固体饵料泡软、把鱼杂、动物内脏、屠宰下脚料及瓜果、青菜等剁碎,最后经过煮熟成糜状后,再加米糠或豆饼充分搅拌均匀分散投喂(即拌糊撒喂),以适应田螺舔食的需要。每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以上午8~9时为宜,投喂量为螺重的1%左右。

3.水质管理。6~9月份是整个鱼类生长的高峰季节,这时池水中的残饵、排泄物大量增加,如不注意及时采取措施,很容易败坏水质,引起发病。因此,当天气过热时,应加深水位。水质恶化时,可以排出一些污水,加注新水。当遇闷热天气、阴天时,还要开动增氧机2~3小时,以保证水中的溶氧含量。每个月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667平方米用20公斤生石灰化水在全池泼洒,可有效调节水中pH值,以利鱼类生长。另外在高温季节换水后一天,每667平方米泼撒2~3公斤生物制剂,在池水中形成光合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优势种群。使池水pH值保持在7.0~8.0之间,培育水色为茶褐色或淡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

四、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应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科学用药。青鱼在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少,但是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4月和11月份每立方米水体各用一次0.5克鱼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5~9月份每半个月定期用0.4克强氯精对全池泼洒。

五、适时捕捞上市

根据市场行情,可采用干塘捕捉,或拖网捕捞方式将商品鱼上市销售。本所养殖场是在元旦前后采用干塘捕捉的方式进行的。

六、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采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水质恶化,青鱼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三口池共收获青鱼18956公斤,其中规格1.5~2.5公斤的约11350公斤,规格2.5公斤以上的约为7606公斤。捕获鲢鱼2350公斤。总共获得人民币111786元。扣除饵料费52000元,池租、工资及水电等杂费16000元,纯收入为43786元。回报率为64%。

七、小结

1.田螺的养殖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管好水质、水温,视天气变化调节、控制好水位,保证水中有足够的溶氧量,这是因为田螺对水中溶氧很敏感。本次养殖在高温天气8~9月份,有部分田螺死亡,可能是水中溶氧量不够造成的。

2.幼螺生长特别快,饵料要求新鲜,含营养成分丰富。如果适当投喂一些干酵母粉,将对幼螺的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12篇

1.1培育水草模拟自然生态环境鳝苗放养前15d,在网箱内投放水花生,营造黄鳝自然栖息生态环境。水花生入箱前先用5%的食盐水中浸泡10min,水花生覆盖80%箱内水面。水花生成活后,用200×10-6生石灰全池泼洒,7d后药性消失,水花生返青后放养鳝苗。

1.2鳝苗的选择、运输与放养选择体表鲜亮、粘液多、游动自如、健康无病的笼捕深黄大斑鳝苗。采用大容积塑料箱带水运输,箱内装入2/3的自然温度池塘水。鳝苗于2012年5月一次放足,放养平均规格为30g/尾,每箱鳝苗规格保持基本一致。鳝苗放入网箱前用生姜水+水霉净+多维浸泡45~90min;挑除在消毒过程中有扬头、跳动、扭曲表现的受伤的鳝苗。消毒完毕后,将鳝苗轻轻放入网箱。鳝苗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此外,在黄鳝摄食正常后,每箱混养泥鳅10尾。

1.3投饵与日常管理鳝苗入箱后2d不投饵,第三天傍晚开始投喂水蚯蚓,坚持“四定”投喂原则。投喂初期每天傍晚投喂1次,投喂量约占黄鳝体重的1.0%~3.0%;6-9月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大投喂量,投喂量为黄鳝体重的5.0%~8.0%,其中早晨投喂全天投喂量的30%,傍晚投喂全天投喂量的70%,并以喂后1~2h吃完为宜。定期给池塘注换水,高温季节加大池塘注换水力度,一般5~7d换水一次,每次注换水20cm左右,注换水温差小于4℃;每月泼洒1~2次生石灰,每次生石灰的施用浓度为15.0×10-6;箱内每个月交替施用1次光合细菌和EM菌等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施用浓度为3.0×10-6,EM菌施用浓度为0.5×10-6。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查箱,每周洗刷1次网箱,及时清除箱内残饵和烂草,检查网箱有无破损或敌害生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关注天气变化,如遇下暴雨,池水位急升,及时提升网箱,以防黄鳝外逃。认真做好养殖日志,逐日记录池塘和网箱投饵、鱼病、用药等情况,并存档备查。

1.4主要疾病及防治池塘网箱养鳝,较易感染的疾病有3种,通过及时用药治疗能得到很好的控制。(1)出血病。鳝苗下箱后,因为环境改变,部分体质弱的鳝苗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而发病。病鳝白天头部露出水面(打桩),晚上身体部分露出水面(上草),体表有血斑,口腔有血液,将黄鳝倒置可自行流出。治疗:用(3~5)×10-3的聚维酮碘全箱泼洒;内服三黄粉+败毒康+电解维他(各2~5g/kg饵料),连用3~5d。(2)腐皮病。受伤的黄鳝由产气单胞菌感染而引起。病鳝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红斑,呈点状发炎充血,腹部两侧尤为明显;游动无力,头部常伸出水面;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规则的小洞。治疗:用(3~5)×10-3的聚维铜碘或0.1×10-6的三氯异氰脲酸兑水全箱泼洒,并内服败血宁十电解多维(各2-4g/kg饵料),连用3~5d。(3)肠炎病。一般在气温高,饵料不干净,水质败坏时由细菌感染而发病。病鳝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或不进食,白天有上草现象,腹部出现红斑,红肿突出,肠边充血发炎,轻压腹部有黄色或红色粘液从流出。治疗:用(0.3~0.4)×10-6百毒杀星兑水全箱泼洒,并内服大蒜素+败毒康+电解多维(各2~5g/kg饵料),连用3~5d。

1.5越冬措施进入冬季,当水温降至10℃左右时黄鳝开始停食,进入冬眠状态。可结合池鱼捕捞,将池水水位适当降低,让网箱箱底紧贴池底,在箱底铺上经暴晒消毒含有机质较多的泥土20cm,箱面盖30~40cm的当年稻草。当气温较低时黄鳝便钻入箱底泥中,气温上升时黄鳝窜入稻草中。越冬期间,减少网箱水体交换。遇冰冻天气,需及时破冰,保证黄鳝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呼吸。

2结果

2.1产量池塘产鲜鱼16912kg,平均282kg/667㎡。网箱产黄鳝66967kg,平均4.16kg/㎡。

2.2饲料投入草鱼、鳊、鲤等常规鱼类共投喂饲料9840kg;网箱养殖黄鳝共投喂水蚯蚓189532kg,水蚯蚓饵料系数为4。

2.3经济效益网箱养殖每667㎡利润8730元。

3分析与讨论

(1)网箱养殖黄鳝不具备洞穴条件,培植水草可弥补其生态要求。试验表明,水草以水花生为好。水花生根部发达,根系层在水下厚度可达30cm以上,可为黄鳝提供类似于洞穴的生态环境;可改善水质,调节水温。水草覆盖面积应达到箱面的80%~90%,水草过于茂盛时,会影响水中光合作用,减少水体溶解氧,其密度超过箱面的90%时应及时捞除。

(2)黄鳝为长园筒体型,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集群抢食时易发生相互缠绕,并越缠越紧,最终会因体力消耗而死亡。试验表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生态方法是在黄鳝正常摄食后混养少量泥鳅。泥鳅为底层杂食性鱼类,与黄鳝的摄食时间一致,在黄鳝摄食时泥鳅上窜下跳,能有效防止黄鳝相互缠绕,还有利于充分利用残饵。一般养鳝网箱中泥鳅混养量以1~2尾/㎡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