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信息教学

电子信息教学

时间:2022-11-20 10:1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信息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信息教学

第1篇

1目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不相适应,所讲理论知识与现场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距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理论基础尚可而动手能力较差,参与意识较强而工程素养不足,这反映出这些学生平时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软件而轻硬件,理论设计正确却无法在工程上实现。

1.2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要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学生的内在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它注重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和规格化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培养。教育学家多年来提倡的因材施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1.3考核方法和素质提高不相适应目前我们实行的考试方法仍然是以课本理论知识为主,以闭卷笔试为主,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4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由于长期使用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实验安排过多过细,重复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太多而自主设计的实验少,单科性实验多而综合性实验少,采用传统的方法多而应用最新的技术少。这样的教学模式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1.6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竞赛的成绩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表现,不同学校学生实践能力之间的差别,反映出教师教学水平之间的差距。而西部地区高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

2以电子设计竞赛促进教学改革

电子设计竞赛的举办为电子信息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契机,下面就从教学计划调整、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课外活动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电子信息教学改革。

2.1重新制订教学计划重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个性特长以及协作能力为重要依据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修订的主要内容有:调整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压缩课内学时数,减小必修课程数量,增大实验学时数,加强实验环节,从而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提高其动手能力。

2.2改进教学内容,适应电子时代要求首先应调整电子技术课程内容。随着集成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器件的广泛应用,对课程内容必须不断充实和更新。在教学中,在强调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增讲新器件,增加有应用前景的专用集成电路,使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在功率放大电路部分可以增加介绍应用广泛的LA4100~LA4102集成功放,从连接方式说明如何根据要求将芯片分别构成OCL和OTL功放。在电源部分增加介绍三端直流稳压电源CW78、CW79系列,可调式三端稳压电源CW317系列,以及扩展输出电压、电流的方法。通过对新器件和专用集成电路的介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和方法注重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安排设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实验,修订实验大纲,将单一验证性实验逐步转向科学验证、分析设计、系统综合相结合。(1)改进基础实验教学,加强应用实验环节。基础实验主要由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的配套实验组成,以基本电子器件的验证实验为主,实验内容覆盖理论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处于被动的验证实验原理的状态,尽管有些收获,但成效不显著。因此,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改革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了验证性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在应用实验环节中增设应用性实验、集成电路实验,让学生通过安装调试,学会在实验中调试元件参数,以满足实验要求。通过简单的设计使学生熟悉常用元器件,并掌握快速查阅元器件手册及通过网络搜寻所需资料的方法,使他们能正确选择所需器件,并能进行器件之间的参数匹配。并通过电子实习,安排学生装配收音机,使他们熟练使用电烙铁和万用表等工具和仪器仪表,对电路的制作、安装和调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2)增加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由老师拟定设计题目,提出设计要求,给出主要参考器件,由学生设计电路原理图、焊接实际电路、测试电路数据、绘制电路波形、撰写设计报告,这些设计性的实验的完成,能促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由技能到素质的跃变,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建立一定的工程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3)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一些新器件(如CPLD、FPGA等)和新技术(如EDA、电子电路软件仿真、虚拟仪器技术等),从而丰富实验内容和手段,提高实验课的技术含量。EDA是电子器件与电子设计发展的技术潮流,由此掌握EDA技术是对当今电子工程师的最基本要求。学院建立了EDA实验室,积极开展EDA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水平。(4)在实验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仿真系统,推动教学改革。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中知识点在大量增加,教学时数要求压缩,课时资源紧张是一大难题。计算机仿真系统弥补了传统硬件实验的不足,解决了上述矛盾。另外也解决了经费紧张、器件品种和数量少等现实问题,有些不能实现的复杂实验,则可以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仿真。

2.4改革考试方式采用理论闭卷考试、实验开卷考试、实物设计考试等综合考核方法。例如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规模不太大的电子系统,让他们在课下先设计好,然后来实验室安装调试或用有关电子虚拟软件进行仿真,根据所设计的系统能否达到题目要求、电路是否合理、花费时间长短来确定成绩。

2.5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学院所有的实验课都对学生课外开放。另外建立专门的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在开放实验室里除了配备信号源、示波器、万用表等常规实验设备外,还应配备单片机开发器,DSP实验板,计算机等实验设备,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为部分优秀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环境,提供发挥创新思维、展现创造力的广阔空间。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出,特别是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要涉及到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通信原理、单片机技术、可编程器件等多门课程,因而对实验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课程体系下的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更新知识,难以从容面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会应用新器件、新技术才能胜任当前的教学工作。我校从2007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来,先后获得了四个省级一等奖,五个省级二等奖。通过参加竞赛,促进了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2篇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实践教学改革;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电子信息处理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属于工科专业,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现有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三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国赛)和湖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省赛)逢奇偶年交替举办多年,其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得到了大多数开设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的积极响应,是评价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1]。

一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内容和特点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起源于1994年,湖南省电子设计竞赛开始于2012年,交替错开每两年举办一次,采用“政府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社会参与”的组织运行模式,其竞赛规则、比赛时间、评审要求和组队规模都有一定的要求。竞赛题目具有实际意义和工程应用背景,主要包含电力电子、高频通信、信号检测和处理、自动控制等几个方向,综合应用性强,必须依靠多学科知识才能完成。竞赛内容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面广,其中包括单片机(微机原理、可编程逻辑器件、嵌入式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检验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通过竞赛发现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脱节。电子信息是一门日新月异、更新速度极快的学科,而目前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学生无法接触到新技术、新理念和新产品。(二)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较差。没有将所学专业知识系统化集成化,在电子设计竞赛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践思维,很多学生不能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具体应用问题,不会将具体应用场景理论化和进行建模,在竞赛中表现为盲目动手,毫无理论依据[2]。(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扎实。部分同学对基本仪器仪表(示波器、万用表、信号源等)的操作不熟练,电路布局、元器件焊接、走线等不规范不美观,考虑问题不全面。(四)综合能力较差。对单元电路论证缺乏系统分析,对系统电路论证缺乏逻辑性,硬件调试和程序调试缺乏经验和方法。部分同学团队协作能力、文档编辑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心理应变能力更需要加强。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一)注意学科教学的前沿和发展状况,注重教学内容的面向工程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内容主要涉及到单片机、电子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就本人已经主讲的六年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其原来课程配套教材围绕Intel生产的8位MCS-51单片机为主,配套编程语言为汇编语言。然而,实际上Intel公司早就把单片机核心技术卖给ATMEL公司,自己不再生产单片机芯片,市场上产品化所用的单片机更是以AVR、PID、STM32为主,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程序存储器不再是ROM而是Flash结构,单片机编程语言以方便易懂、移植性好的的高级语言C语言作为主流。由于学校更着重的是基础教育,与企业公司和研发机构联系不多,接触新技术比较困难,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其题目和要求的难度和深度促使高校相关学科老师和学生去寻求最新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更优化的算法、更流行的解决方法和设计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校中培养学科教学内容在实际项目当中的运用,使其面向工程化。(二)广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学院成立了电子竞赛指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学院具有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组成。依托创新训练中心,联合其它学院每年上下学期开展校内电子设计竞赛,同时作为国赛和省赛的遴选工作;宣传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性实验的申报,联合院团委组织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竞赛活动申报、评审工作,以及“电脑鼠走迷宫”、“毕昇杯”等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热情逐渐高涨,参加各类学科实践竞赛的人数增多,积极性也加强,参与竞赛是对电子信息类学生一次锻炼和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3]。(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把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特别是实际工程问题的介入,吸引学生,继而提出与为题相关的课程知识点,展开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强调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资料的整合能力,这就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淡化概念的条文背诵,强调概念的理解、相互联系和运用、强调自学能力。应使学生学完之后懂得如何应用,应用时知道要查找什么资料,如何查找,哪里查找.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总体性和有机联系性。(四)重视课程配套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实验态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和实验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老化,缺乏灵活性,且书本知识与实践环节的联系相对单一,实践内容多为课本理论知识的测试性、验证性、模仿性内容,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几乎没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相对比较差[4]。本人主讲的两门课程,附带的实验共有7个,其中验证性实验5个,设计性实验2个,实验内容都与程序设计相关。对于验证性实验,除了根据实验要求得到实验结果外,另外提出若干个问题,对实验结果和实验附带程序进行分析,每组参与实验的学生随机得到一个或者几个问题,通过研究程序、分析数据、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方式最后求得解答。对于设计性实验,针对一组的每个学生,将实验要求作一点点小的变动,这样,避免一旦某个学生程序成功,其他学生利用现成成果坐享其成的现象,迫使每个学生真真正正参与实验过程中去[5]。(五)优化师资队伍,实施阶梯型培训措施。教师必须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查阅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资料和算法实现,加强高校院系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与各仪器供应商生产商保持紧密联系,跟社会和市场电子信息类技术保持同步。同时,由于参与竞赛学生的年级和专业不一样,形成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差异性,仅仅靠几个教师是没有办法形成普及化指导,这就需要高年级指导低年级,软硬件各有优势的相互学习,形成“学生指导学生,老生指导新生”的模式,既能加强学生之间团队能力和沟通能力,又能减轻指导教师的负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6]。

四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教学改革发过来推动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发展和成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通过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经验,可以明确自身的强项,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这为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近年来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竞争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也需要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邹孝 刘美容 马天雨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姚有峰,赵江东,汪明珠.从电子设计竞赛谈电子类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31-132.

[2]何莉,张里.电子实践教学与电子设计竞赛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5):275-277.

[3]杨民生,伍宗富,任艳惠.以电子设计竞赛促进自动化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123-124.

[4]付艳平,韩德复,王光野.实验课传统教学与管理的缺陷[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2):34-36.

第3篇

一、 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现状

电子信息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便于学生在某一个电子信息领域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便于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就业。与此同时,还开设有选修课程,学生在主修核心课的同时,可以学习其它感兴趣的东西。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课程会造成交叉重复的教学,使得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目前选用的专业核心教材多为国家规划使用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颖性,但是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梳理规划的并不是很清晰、相互连接和承接不是很流畅,很多大纲中重叠交叉的知识点没有及时修订过来。

此外在教学中学生的知识面很狭窄,学生只看到了书本中的一些知识,不能及时的从外界获取知识,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狭窄。同时,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能实时的动手操作,不能把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太过于重视理论性的培养,不注重学生的应用型的培养。在平常的教学当中,学生不能实时的了解当代如今电子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现状。学生会产生疑惑,从而会产生怠慢学习的态度。而那些敏而好学的学生又不能实时的获得更多的电子信息知识。这样使得整体的教学难以维持一个高的学习氛围。

另外,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考察方法过于单一,往往以每学期期末试卷库考试为主,这样的抽查方式过于简单,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应该更多的从平时的学习中取考察。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热情。

二、 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改革

首先,现在大学生的教育已经不同于以往的高中式的应试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更多的注重交流,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再是纯粹输入式的教学而是平等探讨式的教学。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理论性的推导上面,会让学生对于其真正理论的使用性价值产生怀疑,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去演算和推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老师可以采用案例式的教学,由教师给出一个实际应用的案例,然后由学生先思考如何去发现和解决实际应用的实际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发的去解决问题比由老师去讲授解决问题,学生更加容易掌握。

其次,试验内容多改革创新,多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以新旧知识的结合,采用过渡性、适时性的引进现代的电子的专业技术。让学生从实践中去弥补对于操作知识的短缺,使得学生进入工作后更加快速的融入工作。与此同时,让学生注重思考,多分析,多探讨,学与思相结合。

再次,学生的教学还应该和国际接轨,学生不仅仅要了解和掌握现有的知识,更加应把眼界放到开阔的国际市场,学校应该开设专业外文核心课程,比如医学有医学英语,那么电子信息专业也应该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来扩充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更多的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考察不再以每学期末的考试为主,而应该把眼光放开阔,平时多开设实验课,这些成绩都可以去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范围,让学生更加均衡的发展。

三、 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展望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电子信息越来越面向国际化,细节化,生活化,这对现在的电子信息的教学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考验。现在不能在教学上停滞不前,这样电子信息的教学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学生学习的东西很难在工作得到实际的用途。不过现在人们对于社会的进步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积极的态度,人们也迫切的希望在电子信息教学方面做出进步。

现在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会与时俱进的更新,随时保持和社会的现代化接轨,教材也慢慢开始注重实际的应用,但是也不缺失理论性的推导。在教材知识点重复方面人们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尽量不让教材的知识点重复,力求做到知识点衔接连贯。学校也慢慢越来越多的在做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理论的实际应用。学校师资配备越来越专业化,老师上课的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现在加入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教学的方式上获得比原来更多的课外知识。虽然现在电子信息的教学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不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慢慢调整,一切都会朝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在电子信息也发展的当代,让中国的电子信息获得强有力的竞争。

第4篇

关键词:专业英语;电子信息;教与学

作者简介:姜文英(1971-),女,吉林长春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50-02

电子信息作为信息全球化发展的前沿学科,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专业外语课程是以专业课程和通用英语为基础,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英语阅读技巧和专业英文资料的阅读和翻译技能,同时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能够撰写较规范的英文摘要,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动态,为今后技术借鉴、应用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1-2]随着知识总量的快速增长,在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学习必定是终生的学习,因此在专业英语教学中除了要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针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主客观因素,即教材内容选择和学生对该课程认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就如何加强“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了探索。

一、认真筛选教材

教材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基础,教材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英语课程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翻译及科技写作等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且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知识和技术更新快,为紧密结合技术发展现状,教材在内容、组织和结构的编排上要能融会专业知识并涉及相应技术,符合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以及时效性,反映技术的新发展和当今应用状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由于电子信息学科涉及较多专业,一些教材注重广而全,内容过多,涉及技术广泛,作为教辅资料很有价值,但由于课时限制,教材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教师需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本专业特点遴选一本最贴近专业教学要求的教材,并深入研究教材,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规定的学时内,创造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作为科技人员,专业科技综述文献是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某一学科、专业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提炼而成的一种总结性、前瞻性文献,能够提供技术的发展现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和资料,是了解科技动态的一种重要文献源。学生们阅读此类文献,对于他们的专业发展非常有益,因此为开阔学生专业眼界,会选择一定数量的综述文章进行学习。然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快速,教材出版几年后,其中许多专业内容还能满足教学要求,但介绍技术发展的综述文章就会显得陈旧、落后,这需要从各种资源获取最新的反映专业发展动态和研究动向的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合理整合教学资源以满足内容的时效性。

教材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前期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主动对教材进行评判,同时结合相关参考资源来完善教学内容,这一过程将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同时,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度

在开设专业英语课时,由于学生已完成普通英语课程的学习,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普遍存在错误认识。一部分学生认为已经具有足够的英语应用能力,只要通过查字典就能看懂文章,因此并不重视这门课程。但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的实践环节中,特别是阅读理解及翻译环节,并未占据绝对优势。这主要因为在科技文体中,附加了较多限制性和扩展性的成分来表达缜密的思想,句子通常较长,关系代词“that”和“which”以及非人称代词“it”使用频率高,[3]除了运用英语语言的知识,有时更需结合专业知识及上下文内容,才能准确判断成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缺乏信心。这些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许多消极学习行为。

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在第一堂课上教师除了会详尽介绍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以及通过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外,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会在第一次课结束前布置一段稍微复杂的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让学生翻译,随即再做讲解,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发现不足,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这门课程;针对英语基础不够好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讲解基本的词汇、语法、修辞和翻译技巧等基本内容,加强其英语基础,还要结合授课内容,适当播放一些内容相关、情节生动、语言简单的英文科技视频,既丰富了专业知识,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下,增强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具有重要作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5篇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新理论、新器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尤其是与微电子技术的日益融合,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桥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我国是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业大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然而,随着全球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升级,我国比较重视课堂知识传授的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创新品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严重不相符合,在此,针对我校电信专业学生现状和地方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的需求,提出了关于武汉纺织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实践体系改革

通过10多年的教学摸索和企业调研,提出了将一大批课程实验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从理论课分离,实行实验独立设课,并根据内在联系,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按技能发育的实验项目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由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线,将“基本实验/实习”、“课内单元实验”、“课外开放实验”、“课内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及各种校内、校外实习等工程实训环节于一体,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2、实践方法改革

目前的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缺乏严谨的作风,遇到困难比较容易放弃,没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和越挫越勇、迎难而上的信念。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对电子信息专业的研究历史以及科学家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缺乏了解;对电信知识体系缺乏整体、系统的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兴趣,端正学习态度。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配合多方面多层次的引导,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使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除了学习的主要因素外,也要帮助学生克服心里障碍,不能有畏难的情绪,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能跨越难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找到适当的点,积极引导,善于鼓励,让困难较大的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增强意志力。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促进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融合”。以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和就业导向为指导原则,创立以语言与商务、技能与素质、理论与实践、单项与综合、校内与校外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职场化训练模式。这种职场化训练模式把商务工作内容作为语言训练的内容,把商务项目作为训练载体,用模拟或真实的商务场景为语言训练营造氛围和环境,单项技能强化和综合运用训练相结合,按照商务流程序化语言训练模块。通过实施这种职场化训练模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在商务环境中得到有效提升,充分体现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实现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用产业发展引领专业教学。

改进实践评价体系,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工科教学和文科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内容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话,更加加重了教学难度,根据教学经验和调查结果,如果实验中敷衍,人云亦云或过于注重实验数据的正确性,从而导致不注重对现象的分析,而致力于比对数据甚至编造抄袭数据,其学习兴趣将荡然无存。实验评判中坚持结果错误但能够在数据分析时找到错误原因不降低得分的原则,以及实验过程遇到不可预见问题未能完成全部内容,但事后数据分析时对所见现象分析的合理得当同样得高分的作法,将使得学生注重对过程的记录和剖析。学生的能力逐渐提高了,实验内容自然会全部完成了,同时由于有了实质内容,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也有了保证,其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可持续学习的动力就具备了。

制定一整套实验室管理规定。对创新实验室的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约束。实验室由学生自主管理。将实验室日常管理完全交给该校电子社团的学生,实验室的钥匙由学生管理,学生可以全天候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实践,甚至在参加暑期竞赛培训期间,学生就搬到实验室,以实验室为家。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使用在项目得到批准后签字领用,项目结束后归还,学生对实验仪器负责;同时要求学生自己配置计算机和常用工具,实现了部分设备的自主管理,并鼓励学生自己将计算机搬到实验室,实验室提供实验条件。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实验室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坚实制度保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国家各级各类项目申请和学科竞赛。通过各个渠道多方面来筹措资金和资源,获得先进的实验开发平台和工具。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对某些科研方向的学习兴趣,竞赛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活动。通过举办校内专家教授、企业高层技术人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行业动态、行业最新技术和企业对学生的最新专业能力的要求。给学生以危机感,并指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属专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形成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各种科学而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达到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增添学生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引爆”和“释放”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个性化培养与团体协作培养相结合

大众化教育下,学生数量的激增与学生的多样化,带来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培养模式到专业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针对学生在大众化阶段下因数量增长而呈现差异放大的现实问题,针对基于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开放的、弹性化的人才个性化培养是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难题。“人力资本是先于其他一切投资要素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将如何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和教育共同面临的重要战略课题。我们所提出的个性化教育培养理念一是以地方企业岗位需求、学生兴趣为导向,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全面开展个性化培养。美国学者卡罗尔认为,个性化教育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所学知识、概念、行为、学习环境、激励系统及习得性技能之间的一种合理匹配,而且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因此,高校应遵循“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完美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模式。二是通过学生整体素质分类,强化阶梯式培训,全部学生素质分层提高。主要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即基础好、技术能力强的学生以解决实践环节中的疑、难、险、重问题为目标,通过深入钻研各项知识,使能力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中间层次学生在巩固和熟练实践技能上下工夫,努力向基础好、技术能力强的看齐;实践技能相对落后的学生以保证实践能力的基本掌握为目标,加强实验基础培训。通过目标的合理设定,实现了鼓舞一批、培养一批、推动一批的功效,“引爆”和“释放”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推动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三是通过学生对不同实践课程选课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最终达到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能力;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相应的有区别性的发展;在多样的人才评价标准上,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类型的效果。四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发现、开发学生潜在的个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全体学生,并在实践教学中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发现其闪光点,引导学生成长。学会用“心”与学生做平等对话,以达到师生的彼此真诚理解。五是固定小团体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科研能力。该教学模式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展开,以团队合作方式为激励,使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完成基本实践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引导各固定小团体自己去学习、去创新。改变学生团队精神淡薄、自我管理欠缺、集体荣誉感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的现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起到一定作用。

4、结语

高等院校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必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交互式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总而言之,现代高校的改革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信息;实践教学;分析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也使高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因此中职学校就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努力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高素质、专业素养较高的新型人才。当下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热门课程之一,将其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使其变成高新技术人才,进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1职校电子信息实践教学存在的题

当下很多中职学校都将实践教学融入进了电子信息教学中,这也就将问题逐渐的暴露出来,首先就是当下实践教学中,其内容较为传统,很难和现实的水平相一致,电子技术作为当下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中职学校由于师资等问题使得教学内容和现实情况关联性较差,学生毕业后往往发现自身所学跟不上现实的工程实践。其次就是实践教学通常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而一些基础能力较差的同学就会无所适从,而且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工科重要组成,其专业性通常较强,如果只专注基础好的学生,就会使基础稍差的学生出现厌学或者不学的现象,从而为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带来巨大的隐患。

2职校电子信息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当下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有三个明显的作用,首先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曾经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感觉课堂较为枯燥,并且电子信息的知识通常较难,如果仅是一成不变的教就更难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在电子信息教学中应用实践教学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比如对PLC进行讲解时,如果单纯的讲就会很枯燥,而如果利用实践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切身的参与到实验中,进而更好的接受知识。其次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养成团队协作的精神。在中职学校实践教学中通常都会将学生进行分组,同时还要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让其在规定时间完成,要求学生必须要进行组内的交流和协作,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渐渐的就会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培养。最后实践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必须要亲自动手去完成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

3职校电子信息实践教学的策略

3.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教学工作,其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素养,还需要学生有着良好的专业基础。这就需要中职学校要根据当下教学的总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而使得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在计划制定时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并不相同,就需要教师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摆脱传统的实践教学仅是基础较好学生的特权。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巩固能力。

3.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一直充当着教学的引导工作,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结果的优劣。电子信息专业作为职校最难的科目之一,其实践教学操作需要很高的专业素养,这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水平,还需要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当下的教师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使其往往在理论方面较强,而在动手方面较差,这就需要职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职校可以定期的找一些专业的电气工程师来进行授课的形式,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这就能够有效的改善电子信息实践教学质量,进而为社会主义高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3.3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其合理的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的必然措施。而当下中职学校内部的实验基地设备过于陈旧,也使得学生实践所学与现实应用不符。这就需要中职学校要加大实验基地建设投资,引进当下生产线中使用的先进设备,让实践教学与现实接轨。同时企业还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定期在实验基地进行讲解,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电子信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能够有效的通过实践教学来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增加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中职学校要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建立良好的师资等手段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良好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赵若静.浅谈高校电子信息教学中的实践教学[J].高教学刊,2015(24):215-216.

第7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课程 实践教学 操作技能 考核机制 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11-02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科技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日益扩大,合理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电子专业又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由于电子专业课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技学校的学生大多难以适应,影响了教学质量。

1 中技电子信息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中技学校的实践教学无论在其所处的地位、教学体系及教学的安排等,都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体系没有构建起来,实验课程体系不尽合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实验项目的拟订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远没有达到中技实验教学评估规定的要求;实验经费不足,实验的开出不能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实习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实习计划尚不能完全成体系,设计类教学环节都有待于完善和规范。这些都不符合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中技电子信息专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 中技电子信息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设置上。突出的问题,是电子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而且有的课程已经过时,造成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重复较多,实用性也不强。同时,电子专业的《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等基础课程,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课,而不能较好的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时学时安排较少,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较低。

2.2 师资力量薄弱

现有中技师资普遍存在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梯次结构不合理、学科型教师占有很大比重等状况。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走出过校门,虽然大多数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却缺少专业实践,也缺乏对电子行业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思考。

2.3 实践教学基地及模拟实训教材缺乏

首先,许多企事业单位出于自身考虑,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更不愿意外部人员知道电子整机产品操作的全过程,这也就造成了实践教学的难度。其次,许多电子专业模拟实训教材内容陈旧,存有不少漏洞,实训资料也是“仿而不真”,与实操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较大差异。最后,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备课使理论教学与时俱进,模拟实训教材却难以进行及时地更新。

2.4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合理

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目前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应试型的,缺少对学生过程的考核,致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只要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了。

3 优化中技电子信息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

3.1制订突出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增加实验实训教学的课时数,增大了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并建立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应组织成立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标准,并负责评估、审议实践环节的保障体系,使之具有操作性。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具体的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岗位技能训练等内容。

3.2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教师要认真备好实验、实训课。教师备好实践课,一是要针对实践内容进行反复实践,增强可操作性。二是在实践过程中随时记录出现的问题,做好动态掌握。随着电子专业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专业教师只有深入学习相关前沿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培训和进修,才能更好地进行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程的操作和指导等工作。专业教师不定期下企业进行学科调研,带着课题到企业第一线实践,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企业相关工作程序、要求和技术指标等实际情况,也可以了解所培养的学生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征询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有哪些需求。

3.3完善实践课程设置,加大实验、实训力度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突显实践教学主体地位。适当增加实训课程比例,扩充本专业实训科目,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体现中技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加大电子专业实训、实验室投入,建立良好的实践基地。建立实践基地,无疑是电子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实施的主要途径,特别是仿真模拟实验室,能够将不可视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可视化、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3.4改革实训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

电子专业的部分课程理论性很强,比较抽象,要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必须设置相应的实验、上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可以从原来跟随课堂教学的实验课,改革为三个层次的实验课,即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逐步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教学内容。在验证性实验中,其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要进行更新和调整,完善实验指导书。

3.5建立有效考核机制,客观评价教学实践效果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确保中技学校电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实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都动起来,运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完成项目任务。教师除了做指导性工作,还必须加强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每一步的考核,考核要实现“零距离”,因此,对于实训教学的考核应打破一张试卷见高低的传统考试模式,采用多次考试、注重平时、加强操作、突出过程性评价的应用,从而规范电子专业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每一名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3.6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行订单培养

根据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利用自身与企业联系较为密切的优势,建立了与企业建立综合教育基地,在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以企业人才培养培训为纽带的各种合作。学校根据厂方需要定向委培学生,优先安排厂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厂方为学生实习、教师工程实践提供场地和食宿条件;进行科研和技改协作,共同攻克生产技术难点,厂方支持学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互聘专家为技术顾问或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活动。

参考文献:

[1]肖贤勇.浅谈电子信息类中职学生手工焊接训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2]涂铁军中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7,(6).

[3]王成安,宋月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7,(7).

[4]汤光华,刘自华,隆平,何志杰.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第8篇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电子信息;实践教学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一项全国性大学生赛事,每两年举行一届,我校从2005年开始参加。结果发现,参加比赛的低年级同学在后来的电子类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接受理论知识非常快,考试成绩都在良好以上,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尝试了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实行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组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措施,包括按专业分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增加实验课时、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的实验课程改革,加强集中性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参赛成绩,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tion of the national electronic design competition are introduced.An analysis on the shorting of the ordinary system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urses is bining the need of the National electronic design competition and that of training 21st century advance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alent,the reform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urses,such as the theory courses consist of module by major,enhancing the synthetical experiments and creative experiments,enhancing the out-of-class technical activity,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based on MATLAB is presented.After this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class,improving the testing of experiments,and etc.After the reformation,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on studying the course is promoted,and the technical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s enhanced,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National electronic design competition is improved.

一、参加比赛暴露出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通过参加比赛,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上存在如下几点缺陷:

1.知识面窄。针对实际产品的制作时,知识面非常狭窄,思维不够活跃。不能够提出多种设计方案来选择根本原因在于知识面窄,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强。

2.实践能力较弱。部分同学虽然做过相关课程的实验,但是制作实际产品时,却不知从何做起,基本的电子制作技能较差,焊接不牢固、虚焊、布线不规范、发现故障不会排除等,实际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3.查阅资料能力较弱,自学能力较差。针对这些缺陷,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时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了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法。

二、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法

1.先理论后实践的缺点。电子类课程理论较难掌握,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分析其原因,课程理论知识比较难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觉得理论知识没有用处。而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同学学习却非常轻松。由于比赛的题目多数都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甚至要求设计一种全新的产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实际问题的解决要靠理论知识来支撑。教师无数次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学生一次实际经历给他们的印象深刻。

2.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作用及效果。低年级的同学参赛前没有学习电子类课程,相关的知识也只是中学阶段和课外自学获得的,并没有系统性地学习。因此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使他们带着问题学习理论课程,问题解决后,也已掌握大部分的理论内容。因此,在电子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如下:

参加过两次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我们向学校申请建设了创新设计实验室,以此为基础,安排低年级新生在实验室制作一些简单的电路并测量结果。购买了一些组装机器人组件,让学生根据说明自行组装,实现各种功能。尽管他们对工作过程不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传感器的作用、电子线路的功能实现、机电配合等都有了感性认识,并对电子线路如何进行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理上产生了获取相关知识的冲动。

教师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指导实践过程中,教师对电路原理只做简单的讲解,告知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组件,并强调在后续的理论课程学习中会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以学生制作过的电路等为实例,结合课程内容详细讲解其工作原理,让学生懂得电路为什么能实现相应的功能。在开始的实践引导下掌握好理论知识,再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是我们的教学目的。理论后的实践是学生自主应用理论知识的过程,这时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场所,由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目的明确地设计和制作小产品。

3.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我们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中紧密联系项目教学方法,以实现一定功能的机器人设计和组装作为主要项目,结合电源设计、功放设计和收音机组装等纯电子线路设计,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电子实践训练。教师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初始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根据教学目标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教学项目。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与论证。由于我们是机电专业,强调机械电子相结合,我们给学生推荐的项目是机器人设计和组装,机器人是典型的机械电子产品,既有机械设计部分,又有电子控制部分,能让学生对机械电子结合有很深的感性认识,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解决,对于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自行解决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学习到的知识远比纯粹的理论讲授印象深得多。

设计制作结束后的评价,以制作结果的性能可靠性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还应参考制作过程中对遇到问题的主动解决能力。这种实践主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目的,因此并不作为成绩记录,让学生无须担心最后的成绩,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师总的要求下,做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来。

参考文献:

[1]曾文波.搞好电子设计竞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

第9篇

关键词:大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锋(1970-),男,陕西商洛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满族,辽宁铁岭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99-02

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21世纪,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相应地,电子信息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更新与增长越来越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紧密。伴随着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分化、细化的同时,电子信息各学科、专业或方向之间的交叉基础知识更加多,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变化快、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共识。大类培养模式提倡按大类招生,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事实说明,大类培养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和大类基础课,大三期间学习技术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四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和接受综合实践训练。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尽管大类培养适应了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但要更好地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还必须加强大类学习到专业培养之间的衔接,否则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在大类培养阶段,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缺乏整体认识,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不了解专业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的关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不知为何要学习这些课程,不知道这些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作用,没有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学业规划,甚至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到了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甚了解。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前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绪,找不到发展方向,不能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地学习,甚至出现了所谓“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况。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长的时期,抓好大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可以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为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将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就读的学科与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电子信息技术导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该课程的目标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学科知识体系、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激发部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的兴趣;介绍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

二、“专业导论”教学模式探索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特殊性,为使该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应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1.课程安排

在大类培养机制下,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专业方面接触的主要是大类基础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解专业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个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及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选择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初各开设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

2.教学内容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针对即将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着重介绍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及专业知识体系、实践环节;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研究课题等;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领域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让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分若干模块介绍信息科学的各个学科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动态,如: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模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模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安全模块,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模块,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图像、语音处理模块,光电信息技术等。介绍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框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科学所涉及的领域范畴,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3.任课教师安排

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采用课程教学小组的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小组长为课程的总负责教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系主任担任,小组成员为专业骨干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负责不同的模块。小组长负责介绍课程总体概况,包括主要学科领域、技术、产业、前沿课题等,突出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各模块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发展动态等。课程教学小组经常针对专业导论课进行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课程组长负责,采用作业小论文+课程大论文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模块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选择,最后课程组长综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分给出本课程的总成绩。

作业小论文:若干题目自选,如电子信息技术可分为哪些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及工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各个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感兴趣的产业或领域,某领域的发展现状,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

课程大论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导论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形成课程学习报告。包括各自特长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学习习惯、喜欢的职业,该领域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本科阶段应培养的能力有哪些,大学剩下的时间准备做哪些事情,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你的计划等。

三、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等形式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本课程之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学业生涯定位模糊,对基础课不重视。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09级学生在开课之前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的仅占14.3%,了解一点的占50.8%,认为自己对专业学科领域及相关产业了解的仅占9.5%,认为自己有明确专业爱好的仅占8%左右,不少学生渴望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课程学习之后,有7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学习及今后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学座谈会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和学生管理部门也对该课程持肯定态度。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联系偏少、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课程时间安排

“专业导论”作为大类招生专业的专业先导课程,具有教育和引导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建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并尽早确立今后继续深造所要涉及的发展方向,减少专业上迷茫、学习精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在中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科不同分支,并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对学业和今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规划。因此建议将“专业导论”课程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开设。

2.改革教学内容

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充分把握学科及其分支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并适当结合学校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3.重视条件建设,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积极利用实验室、企业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实现专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大类培养体制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规划和导向作用,指导学生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对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2(1):37-39.

[2]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75.

第10篇

一、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1、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3、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仿真软件

中图分类号: TP311.5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前后联系紧密,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意义重大。本文针对这三门课程,着眼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独立学院的特点,研究优化教学内容,降低课程难度的方法和措施,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2.体系内课程理论内容的优化

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入门难、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比如《电路分析》的公式多、定理多、计算量大。《模拟电子技术》概念多,单元电路分析计算难,每次课的新知识多,信息量大,抽象且枯燥无味。《数字电子技术》逻辑性强,数字电路的种类繁多,实践性强。

对于《电路分析》强调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以加强电路中串联与分压、并联与分流、电位、开路和短路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在讲述网孔方程和节点方程时,只采用基尔霍夫定律。对特殊问题的处理时才采用“超网孔”和“超节点”方法。讲述相量时,采用相量变换与反相量变换的概念,使其与后续课程《信号与系统》中的傅氏变换和拉氏变换呼应。

《模拟电子技术》精选基础和重点内容,保证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删减模拟电子技术中陈旧、过时的内容,简化定量分析计算方面的内容;及时更新和补充新内容,如EDA仿真与设计、模拟(数模混合)可编程器件等。

对传统教学别强调内容进行弱化,如《数字电子技术》中公式法或卡诺图法化简逻辑表达式在传统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现阶段逻辑表达式的化简意义不大,学生只要掌握化简原理即可。改革后的“数电”课程对逻辑化简的技巧不再占用过多学时,考试也予以删减。

与此同时,还要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即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理顺课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工程性和实用性,注重“加强实践、提高兴趣、培养技能、积极创新”的理念。

3.体系内课程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结合

3.1 将Matlab与《电路分析》有机结合

体系内三门课程都具有浓厚的工程背景,目前的理论教学相对枯燥,方法单一。由于《电路分析》课程中许多电路的分析过程较复杂,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较深,而许多学生的数学基础又欠缺,因而时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窘境。Matlab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软件之一,是实现科学计算、符号运算及图形处理等的强有力工具。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辅助分析电路问题是化解教学窘境的有效手段。例如利用Matlab辅助分析动态电路和利用Matlab辅助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可是使理论教学变得直观,易懂。

3.2 将Multisim10仿真软件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融合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对于一般、较简单的电路,教师可以对它进行详细分析、讲解,但是,对于较复杂的电路,则应该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教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也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把Multisim10仿真软件引入模电和数电课堂教学,通过仿真软件来绘制电路,观察电路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这样就有利突出重点、解析难点,也进一步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应用更熟练.同时缩短传统课程与相关实用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距离,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说,可以将《模拟电子技术》分解成“直流稳压电源”、“电压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带有反馈的电压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的应用”等。在《数字电子技术》中可以拟定“基本逻辑门电路仿真”、“编码译码器仿真”、“时序逻辑电路仿真”、“555定时器仿真”、“数模、模数电路仿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对电路简单介绍,接着进行仿真演示,之后再回归理论讲解和说明。

4.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实践

近几年来,随着独立学院师资的稳定,我们一直致力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改革,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入手,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和配套的授课计划。尤其是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已经完成从大纲制定,到教材编写以及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课件的制作,并且针对该门课程尝试了在理论课堂引入Multisim10仿真软件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目前的教学改革效果来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与我院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有必要把这种尝试延伸到三门课对应的课程体系,进行通盘考虑,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结束语

在提高学院办学质量这一系统工程中,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改革无疑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课程平台的建设对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不断探索教改新思路,培养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丽亚,杨恒新,张业荣.电子电路平台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

第12篇

关键词:信号系统四基元;信号与系统;物理概念

作者简介:沈姗姗(198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助教。(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51-02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是以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电路、数字图像处理等为后续课程,并且基础课程涉及线性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离散数学、电路分析等多门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在专业学习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对于理论和实践两个体系都有很高的要求。为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在总体把握教学方向上,要结合本专业方向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楚知道自己的专业和自己所学课程的关系,目标明确,学生会更加感兴趣。另一方面在教学细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利用相关性质和理论进行解题,更重要的是注重将数学推导出的结论,和信号或系统的物理意义结合,而不是紧紧机械地进行算题。最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三提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1.提倡教学内容与电子信息专业紧密相联系

对于广义的信息与信号系统,小到我们的生活大到国家军事、工业生产,无所不在,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基本单元,[1] 如图1信息与信号系统四基元所示。对于不同专业的“信号与系统”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广义信号与信息系统上,根据不同的专业有所区别、因地制宜、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

信息与信号系统四个基本单元主要由通信系统—信号与信息的传输,计算机智能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控制系统—信号的自动化控制,感测系统—信号的获取和处理四个部分组成。不同的专业在相同的基础内容上应该给予学生不同的侧重,使得学生明确自己所学的专业课在本专业范围内的应用领域。比如对于通信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通信信号与系统,也即信号的传输的内容教学;而对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则应该侧重与信号的控制系统内容的整合。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该面向信号的获取和处理,如何获取信号、削弱信号中的多余成分、滤除混杂的噪声和干扰、将信号变换成数字系统可以处理分析和识别的形式是本专业信号与系统学习的侧重内容。因此,电子信息专业应该在信号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以信号的采集和处理为重点,以信号的传输为辅助内容进行介绍,更加突出专业特色,明确专业目标。

2.提倡注重物理概念的解释启发学生思考

由于“信号与系统”的学习中需要运用到工程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和老师很容易把它当作一门数学课来学习和讲解。然而数学的推导和计算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利用已得到的数学结果,根据信号系统的相关性质,进行应用和变换。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和更深入地学习这门课程,“信号与系统”理论的讲解应该注重从信号与系统的物理概念角度来解释数学表达式,这是尤为重要的。

比如讲到信号的尺度变换性质时,可以结合语音信号的压缩和扩展来阐释该性质的物理概念。信号的尺度变换说明时域持续时间压缩对应频域的频带展宽,时域持续时间扩展对应频域的压缩。单从时域上来看,语音信号的压缩导致语音速度的变快,信号的拓展导致语音速度的变慢,信号尺度变换建立了信号时域的压缩和扩展与信号频域的关系。从频域上来看,语音信号压缩导致频域展宽,必然带来包含的高频分量变多,声音也就变尖。如果语音信号时域展宽则导致频域频带范围变小,高频分量变少则声音变沉闷。这样学生从听觉的角度切身感受到声音的尖锐和沉闷与该性质的关系,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该知识点。

再比如讲到傅里叶变换的时候,不仅仅要给出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的表达式,还要阐明和比较他们的物理意义。傅里叶级数实际上就是基波频率整数倍的点上的幅度值和相位值,而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无穷小,无穷小并不代表没有意义,相对大小还是存在的,如公式(1)所示。[2]

其物理意义是频谱密度,单位频率上频谱的分布。和傅里叶级数不一样在于傅里叶变换表示频谱分布的概念,讨论对应点上的数值没有意义。如果学生还觉得理解困难可以结合物体的密度、概率密度等概念进行类比教学,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讲授到典型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时也可以运用频谱密度的物理概念来解释数学公式,比如余弦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是在一个正频率和一个负频率点的两个冲激。如图2所示:

其中,非正余弦信号的周期信号可以由无穷多个正余弦分量叠加而成,因为余弦信号本身是只含有一个频率分量的周期信号,所以对应傅里叶变换只有一个频率点,负频率是由于数学计算的结果。从频谱密度上理解,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而无限小,,因此对应于该频率点上是一个冲激信号,和冲激信号的幅度无穷大相吻合。

淡化数学公式的推导,强调物理意义是信号与系统学习的关键。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和总结。

3.提倡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