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设管理论文

建设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29 21:04:41

建设管理论文

第1篇

1、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

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方方面面的经营和管理目标。健全而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管理沟通效果,将企业长远战略发展方针政策溶于管理制度中,使得内部信息传达和沟通准确顺畅;而且还可以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所偏差的经营问题予以向上反馈,有助于管理层及时调整及时改进,从而实现企业系统目标。

2、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完善而健全的制度建设过程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有效弥补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从而杜绝贪污寻租的现象发生。企业的管理制度稳定而健全并且地位在领导职权之上,这样的科学而规范的管理形式使得员工在心理上有所保障,职工的业务行为和操作只要是在企业的管理制度范围之内的,就可以不必按照领导的喜好而行事,便于员工发挥自身主动性,从而拥有工作职权。对于经营管理者而言,可以按照管理制度来行使职权,从而有利于形成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行为处事方式,避免个人主义和官本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3、有利于形成良好企业文化

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开始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的制度建设过程一定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基础管理规范。拥有现代化的管理规范制度体系,企业在流程执行过程中可以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塑造出高效而有绩效的企业管理形式,从而提升社会评价和口碑。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制度应具有合法性、可行性、严肃性和先进性,为满足“四性”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来阐述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分析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揭示了作用于企业管理效率的要素和内涵。在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业务流程的长短和效率决定了各个部门的运行效率。将企业的管理活动按照业务的开展进行设计,以流程为导向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从而满足了系统性流程管理的原则和思想。

2、以人为本原则

在企业的组成成分中,最重要关键也是最具有可变性的就是员工。但是企业管理是否能取得成功、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功能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可见只有在各个业务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企业才能够取得经营目标。3、稳定性与匹配性相结合原则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利消极因素总是要进行不断否定的过程,保留和发扬其中的积极因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这就从客观上需要遵循和按照稳定性和适应性相匹配的原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宏观对策

做好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从宏观上来说需要关注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单项制度,它们共同组成了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各个单项制度之间彼此关联相互支撑,既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发挥有效作用,有所侧重,同时也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只有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得各个管理制度合理配合,自然衔接从而发挥制度的整体协同作用,保证管理制度的积极性和合理性得以发挥。

2、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实用性

在企业制度方面,每个企业各有千秋,由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因此在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除了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行业属性之外,还要求制度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契合,只有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最合适的。如果企业不顾客观情况而照搬其他成熟管理制度生吞活剥,轻则会使企业正常的作用无法发挥,重则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投入。

3、提高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

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决定了如下特点:问题要尽量简化,形式不宜繁琐,体系建设不宜复杂。相应的管理制度应当是详略得当,简化有效。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情况,对于当前急需执行的任务,优先发展的制度予以制定并执行,同时随着企业的业务需要和制度需求的认识加深,再根据重要性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从而逐步有步骤地建设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循序渐进的流程和完善的体系建立过程可能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

4、确保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时效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相应地,企业管理理念、方法等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这就使得原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产生了滞后性、不适应。因此,企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与时俱进的提升和改善。与时俱进就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组织建设相结合,管理制度随着组织架构的变动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只有在不断地变化中进行完善,才能够从性质上实现企业人员、制度和职能的相互搭配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

5、保持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先进性

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增长利润的来源。企业要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适应,就需要进行持续创新和学习,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有所创新的行为模式是企业想要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企业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也碰到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机会,企业必须以开拓创新和勇于发展的进取精神,落实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全面综合的提升企业形象和潜力,以迎接新任务,适应新变化。

四、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微观流程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有一定的程序,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劣,进而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成效,整个企业的存亡兴衰。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流程。

1、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调查研究

制定和计划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安排企业中涉及制度建设的部门和管理人员、专职人员对于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在结合国家大形势及方针政策路线的基础上,学习其他优秀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经验上,进行分析,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管理制度的起草拟写

在进行了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就要进行制度的起草阶段。起草阶段的工作可以根据各个部门具体工作进行,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进行资料草拟阶段,可以多准备些相关的资料以便开展后续工作时有大量的资料进行整合。管理制度的规章内容是由标题、发文时间和正文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的标题内容通过事项和文体进行组合。发文时间写在标题下面(也可以写在正文之后),有时还要写上经什么会议通过。正文一般有三种写法:

(1)条目式。即整个规定从头到尾部都以条目的形式反映。一般前一、二条写制订本制度的原因、目的、依据等,中间写具体内容,末尾几条写实施说明,如适用范围、执行日期、解释权、与原有关制度的关系等。

(2)总则、分则、附则式。其中总则要写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原则;分则要写明该制度的具体内容;附则要写明该制度的生效时间、适用范围、解释权等。

(3)前言、主语、结语式。其中前言写制定制度的目的、依据、原由;主体部分写规定的具体内容,一般分条写,可以列若干个小标题,小标题下用序码排列条目内容;结语部分写实施说明、执行日期、解释权等。一般来说,内容比较简单的用前言、主体、结语式;内容比较复杂的用条目式;内容复杂、层次较多的用总则、分则、附则式。不论采用哪种形式,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总则或前言或条目式的前一、二条,都是说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或适用范围(也有的把适用范围放在最后一部分);第二部分,即分则或主体或条目式的中间部分,这部分是制度的核心内容,要写的周密、准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第三部分,即附则或结语或条目式的最后一、二条,都是写该制度的实施说明,如执行日期、解释权等。

3、管理制度的讨论审议

草稿写成以后,应进行讨论审议。讨论审议应在拟稿人员中间和有关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中进行。并报请有关部门会签和专家领导审定。讨论审议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的重要环节。对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进行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查漏补缺,精益求精。讨论审议可先在拟稿人员中间进行,在草稿初具规模后,再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一道进行会签、修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最后经企业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对于涉及企业整体利益或职工切身利益的管理制度,如工资、住房、医疗、职工教育等,需提请有关会议审议通过。

4、管理制度的试行修订

第2篇

我国水工建设的管理想要进一步提升,最主要的是针对当前的施工管理水平予以加强,在全面了解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文章针对施工的不同时期中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别对施工前期的管理、施工中期的管理以及施工后期的管理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了论述,主要内容如下:

1.1前期

在该阶段应当形成必要的合同管理模式,以建立工程师作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充分协调施工各方的利益,包括承包方、业主以及监理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的管理内容即合同管理,主要是对合同内容予以明确,包括质量要求、工期要求以及对投资予以明确。

1.2中期

在这一时期的施工管理中,其主要的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施工人员必须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通过严格审核制度,保证施工能够按照图纸严格予以执行,同时也能够对现场的安全措施予以核查。另外还需要对工程量的完成状况以及相关文件资料进行整理。

1.3后期

这一时期的管理主要是针对竣工后的验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配合监督部门的工作,保证验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以此对施工的质量予以保障。

2实际存在问题

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多年的施工资料总结,针对水利施工项目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如下内容讨论:施工人员缺乏相关的管理意识;管理工作人员也不具有与岗位相符的管理素质;在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没有充分的予以准备;对于施工管理的目标没有予以明确,最后则是现场管理混乱,没有明确的管理手段予以规整控制。

2.1施工人员缺乏相关质量意识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一旦质量有问题,其它的一切都是免谈。要想提高质量,首先要培养施工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而目前,我们很多的水利施工单位中,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相对淡薄,导致出现了较多的豆腐渣工作,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疏忽大意,没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没有按照规定办事所致。由此可见,施工相关人员质量意识淡薄是影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2.2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素质较低

在水工建设中,低素质的工作人员是影响管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施工中,很多技术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因而不具有专业的技术素养,在控制工程成本、进度以及质量等共组欧中,无法正确的予以抱我,有些人甚至没有现场技术以及管理经验,这些都是影响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导致水工建设的质量受影响。

2.3前期工作不充分

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了后期的水工建设质量,并决定了施工管理水平的发挥。一个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水平,而我国当前的很多水工建设项目,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调研中变遇到了诸多问题,但是往往为了协调施工进度,而没有对此类问题予以充分的解决,带着问题开始施工,这样就使得在后期的施工中便存在问题,无法保证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施工管理工作质量。

2.4管理目标不明确

工程的顺利推进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管理目标,但是很多单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此进行明确,导致了管理方向模糊,且无法落实和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如此一来,不但无法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也加大了成本,降低了管控力度;并且在质量管理中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的现象,这都会对项目的推进造成影响。

2.5现场管理秩序混乱

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场管理质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推进状况。当前很多施工单位没有有科学合理的现场管理经验,因而现场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这是造成现场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3改进措施

水工建设项目仍居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3.1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可以知道施工管理,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施工中遇到质量问题,做到了有章可循,因此,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尤为关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从措施、制度、组织等各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从管理层面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与监控,只有这样,工程质量才能有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3.2强化资金管理

资金是保障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必须强化水利工程施工的资金管理,尽可能的做到用最小的成本,建设出较高质量的工程。避免浪费,对资金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3.3重视材料管理

很多的水利工程所处环境复杂,需要的材料品种多,变化性大。因此,为了保证施工管理,必须重视材料管理,一定要做好材料的计划管理,做好材料的进场验收,做好材料的储存与保管,做好材料的使用和监督,做好材料的回收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节约投资成本,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3.4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

为了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人员和机械一定要相对固定,实现操作证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作业。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工程建设;标准员;管理;实施

2014年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人事司下发了《关于开展施工现场标准员岗位设置试点工作的通知》(建标实函〔2014〕21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标〔2014〕32号),云南省作为全国施工现场标准员试点省份之一,在省内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标准员通过对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组织、监督、效果评价等工作,为实现工程项目施工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也为工程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

1标准员的工作职责

标准员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应全面收集所承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应执行的标准,列编标准强制性条文并配置有效版本,参与质量安全技术标准落实措施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在施工准备过程阶段负责组织工程建设标准的培训和宣贯,参与施工图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质量计划、专项施工方案、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计划的编制,确保标准执行的有效性。在施工过程中,负责标准实施交底,同时跟踪、验证施工过程中标准执行情况并纠正偏差,通过参与质量、安全事故调查等对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标准员通过对标准实施情况记录及分析评价并收集技术人员对标准的意见或建议,对标准化工作的改进提供支持。

2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工程建设标准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内在联系,它们既相互依存、补充和衔接,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就是工程建设标准的体系。因此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指工程建设某一领域的所有工程建设标准(包括现行、在编、待编),按照其相互间内在的关联关系,遵循一定的划分或组合规则,为实现某项或多项目标而构成的一个或多个标准系列及其集合。通常用标准体系结构图、标准项目明细表和必要的说明来表达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及其全部标准名称。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示意图以及综合标准体系框图示意见图1、图2。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首先要筹建编制组制定标准编制工作的大纲,其次应收集整理相关的技术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或组织试验验证、编制标准征求意见稿并收集各方意见,然后要补充调研或试验验证,编写标准送审稿并组织审查,最后要编制标准报批稿,完成标准的有关报批文件、组织审核

3工程建设标准的实施

[2]3.1工程建设标准的实施计划

施工现场标准员应熟悉建设工程常用的标准图和有关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并结合工程的特点,编制标准实施计划,制定出工程施工所需的标准和标准图集清单,并根据清单编列标准强制性条文清单,制定出标准实施计划的落实措施,保障标准实施计划的顺利进行[3]。

3.2施工前期标准的实施

施工前期标准的实施主要是标准员要负责组织工程建设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并参与施工图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标准化实施方案、专项施工方案、施工质量计划、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计划并确认执行标准的有效性。宣贯和培训主要是通过学习强制性条文及全文强制性标准的内容,掌握其含义及要领并对关键技术和控制重点进行专题研究,对强制性条文和全文强制性标准主体制定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文件,明确检查方法和判定合格的条件。

3.3施工过程标准的实施

施工过程标准的实施主要包括负责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交底,每道工序施工前,标准员应将技术标准的规定、施工程序技术要求、施工过程注意事项及质量安全要求等向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技术交底;跟踪、验证施工过程标准执行情况并纠正标准执行中出现的偏差,标准员通过资料审查及现场检查验证,根据强制性标准(条文)的执行情况和符合性判断相关判定要求,对施工过程工程建设标准的实施情况判定,若不符合应确定处置方案,分析愿意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参与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情况记录及分析评价

4.1标准实施情况的记录

标准实施情况主要记录内容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执行记录、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执行记录以及施工单位企业技术标准的执行记录。标注实施情况记录要做到真实、全面、及时,强制性条文的控制措施文件是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审批检查的主要内容,也是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因此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贯彻应按其要求进行分类并逐级落实到实处,分别将责任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如材料、设备的质量应落实到材料供应部门,质量验收落实到质量管理部门,安全生产落实到安全监督部门。

4.2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价

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一段时间后,按标准化工作的目的及工作要求,通过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综合评估,促进工程建设标准实施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价应该包括:确定评价类别和评价指标;确定调查方式并拟定调查问卷和调查大纲;对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及综合分析并编制评价报告。可以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专家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对标准的实施状况、实施效果和科学性进行评价。1)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状况评价由推广标准状况和执行标准状况两项指标综合得出实施状况的评价等级[4]。通过评价标准状况、标准发行状况、标准宣贯培训状况、管理制度要求和标准衍生物状况等五项指标来评价标准推广状况。通过对标准是否及时面向社会在相关媒体刊登了信息,调查标准发行量比率(实际销售量/理论销售量),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或者社会培训机构是否开展了所评价标准的宣贯或培训活动,所评价区域的政府是否制定了以标准为基础的加强某方面管理的相关政策或制定了促进标准实施的相关措施,是否有与标准实施相关的指南、手册、软件、图集等标准衍生物在评价区域内销售。通过单位应用状况、工程应用状况、技术人员掌握标准状况等3项指标来评价标准执行状况。通过所评价标准是否纳入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当中,并处于“受控”状态以及单位是否开展了相关的宣贯培训工作来评价单位应用状况;通过调查标准的执行率(执行率是指被调查单位自所评价标准实施之后所承担的项目中,应用了所评价的标准的项目数量与所评价标准适用的项目数量的比值)以及标准在工程中是否能准确有效的应用来评价工程应用状况;通过调查技术人员是否掌握并能准确应用所评价标准来确定技术人员掌握标准状况。2)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可以通过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环境效果等3个指标来进行,使标准的实施效果体现在具体因素的控制上。通过分析标准实施后是否产生了节约材料、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有利的影响来评价经济效果;通过分析标准实施后是否对产生了保证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安全生产、技术进步、人身健康及公众利益等有利影响来评价社会效果;通过分析标准实施后对于能源资源节约、能源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是否产生了有利影响来评价环境效果。3)工程建设标准科学性评价可以通过可操作性、协调性、先进性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通过分析标准中规定的指标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严谨、准确、容易把握以及在工程应用中是否方便可行来评价可操作性;通过调查标准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是否与同级标准协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否与上级标准协调来评价标准的协调性;通过调查标准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技术政策、是否采用了可靠的先进技术或科研成果、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相比是否达到先进水平等来评价标准的先进性。通过对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实施进行评价,对加强和改进标准化工作,更好的发挥标准化对工程建设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推动标准化工作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项管理内容和管理目标,数据分析工作能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积极的推广实施,能够让工程建设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进而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中的管理水平。

作者:李雪梅 刘龙岩 娄永超 杨龙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辉,杨成.标准员岗位理论与实务[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8.

[2]李铮,李大伟.标准员岗位知识与专业技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2.

[3]DBJ53/T-73-2015云南省施工现场标准员管理规程[S].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9.

[4]DBJ53/T-69-2014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专业(管理)人员配备标准[S].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3.

第4篇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由于各省市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从而决定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规格和数量有不同的需求;同时,由于各高职学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安排等也不尽相同。然而,通过横向比较,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规格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基本以旅行社、宾馆酒店、景区景点等方向为主,课程体系也以这些基层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进行设计,因此一些院校把旅游教育培养目标笼统定位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这种培养目标既没有结合区域的旅游资源特征,也没有体现出本校的专业特色。同时,还存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规格定位上把握不准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过于过于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弱化了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的学生最终因缺乏操作技能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与旅游人才市场急需的实践能力强、具备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管理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相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管理知识与理论不足,最终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

1.2课程建设不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变化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在课程建设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上没有平衡好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有些高职院校课程理念传统,注重知识本位,重理论轻实践,而忽视学生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缺乏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没有体现能力本位。与之相反,有些高职院校又过分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职业素质养成和后续发展的知识储备。(2)课程设置雷同,既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也没有按照区域所需求的旅游人才规格来设置课程。(3)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智慧旅游、在线旅游以及行业、企业的新规范、新方法、新标准等内容因大多数院校未能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之中,从而跟不上行业发展。(4)现代旅游专业教育对于学生职业兴趣和综合能力培养不到位,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教育,设置的选修课程虽然数量不少,但所占的学时比重轻,对于学生的创新、协作、沟通等能力培养不足[3]。

1.3“双师型”教师资源贫乏,实习实训环节有待改善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从旅游企业调入任教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多数教师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有些教师没有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少,缺乏实际岗位上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同时,由于旅游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参与不足,实习实训环节的设计缺乏系统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计划和内容得不到有效地落实和有力地保障。

1.4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目前,多媒体教学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旅游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已经达成共识;案例教学是各院校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而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课堂中使用不足,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仍然占有很大比例,而与国际接轨的“双语教学”以及“学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加强。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策略

2.1多方联动,打造“五位一体”的旅游职教联盟

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充分整合各种有用资源,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培训机构、职教研究机构等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助、资源共享的平台,需要成立“五位一体”的旅游职教联盟如图1所示,从而形成政、校、企等诸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关系。这样不仅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实训场所不够、师资不足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机制保障。通过成立联盟,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培训机构咨询机构、大学和职教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使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又承担培养人才的职责,从而使联盟具有以下职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环境;为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术培训、认证考试组织、协调与管理;规划专业教材的编写;为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科研活动等提供智力支持;收集研讨相关机构和专家的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建议;进行“课程改革”、“认证考试”;分享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互动共赢,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体系诸元素之间的经济利益、政策利益、社会利益、人才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互享,使培养人与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有效克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转化脱节等“两张皮”现象,形成人才培养与就业的多方联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2.2把握市场需求,研究岗位分析

由于各地方旅游资源的不同,从而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类型以及规格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地方旅游资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找准学生就业岗位,认真研究岗位分析,从而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培养急需和紧缺的合格人才。比如,贵州、安徽、海南三省对景区开发与管理人才需求增加趋势明显;内蒙古、三峡库区、苏北地区对旅游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人才备需求旺盛;泸州、吉林省对旅游规划与项目开发人才需求逐步增加;而黑龙江省和湖北省旅游商品的设计人才严重短缺京津冀旅游圈的建设对北京市旅游人才新需求必然增加。这些市场需求就为专业定位和就业面向提供了参考依据[4]。通过调研发现,旅游企业岗位如旅行社核心岗位中的计调、导游等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流程。比如,计调的工作任务包括价格谈判、线路设计、采购等,需要的都是建立在专业功底基础上的沟通、协调、设计、销售的综合能力,无法通过生产或工作的流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整合,而通过岗位任务分析确定能力,进而根据能力的需求整合教学内容更适合专业人才培养。再比如,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认为酒店外语应用能力体现了员工在酒店中的岗位级别。管理的职位在酒店越高,对他们酒店外语的应用能力要求就越高,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酒店国际化的发展,也为人才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进一步细分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行业的各个岗位分析,按照“初级岗位中级岗位高级岗位”的阶梯设计好学生的职业发展升迁路径,见表1,这样才能得到社会认可。

2.3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学生应从内心真正理解服务的本质和服务的回报,需要学习操作性的知识并通过训练掌握相关技能,但同时,也需要学生有独立的思想、有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有批判和创新精神而且热爱这个行业。高职教育正是培养既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充分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均有各自的任务,专业教育是一种行动的、促使学生跟现实世界互动的实践活动,能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实用价值的教育,可以为个体在社会上的谋生做准备,因而广受欢迎。而通识教育旨在培育“社会人”,是一种思辨的、基于大脑思考的一种训练,使受教育者在智力、体能、道德、情感各方面均能和谐发展,具有非实用性、非功利性,需要依赖课堂知识,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以外的亲身体验,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其知识、能力和素质。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特别是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贯穿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而在通识教育中可适当融入专业方面的内容,不仅丰富了通识课程的内容,而且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因此,要培养既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又具有健全人格和发展潜力的旅游人才,就应该做到两者的整合与统一。

2.4实施差异化学训交替式的教学方案

结合旅游行业淡季与旺季的特点以及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按照学期安排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寒暑假,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可实施差异化的学训交替式的学训方案,如表2所示。通过入学后第1学年暑假实训的职业认证培养学生定位职业角色的能力;通过第2学年的专业技能训练、考证和寒暑假企业实习,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能力,并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通过第3学年的管理运行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以上4种能力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训贯穿始终,实现人才“交互成长”和“素质养成”。既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也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2.5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它决定了学校如何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1)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要按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把旅游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课程划分为“职业素质、职业基础、职业技术和职业拓展”4个模块,并据此构建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2)要紧跟行业发展,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新职业及其能力要求,一方面开发旅游网络营销或旅游电子商务、自驾游管理、餐饮创意设计等新课程,同时,创新性地将一些跨领域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将管理学类的课程整合成《旅游管理学基础》;将与动物、植物、地理、生态等有关的课程整合成《旅游环境与生态》等相关课程进行。(3)增加学习的自主性,满足个性需求。目前,由于旅游护理、旅游营销与策划等方向“小而精”领域人才缺乏严重。因此,要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实际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课,为学生自主和更加合理的进行职业规划创造条件。例如开设急救护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保险销售与理赔、私人旅游顾问等课程以满足新兴职业的需求[5]。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南京长江二桥工程建设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一、工程概况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下游11km处。国家批准建设的南京长江二桥由"二桥一路"组成,全长12.517km。其中:南汊大桥为五跨连续的钢箱梁斜拉桥,主跨为628m.桥全长2938m,在同类桥型中国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北汊大桥为五跨连续的预应力连续梁桥,主跨为3*l65m连续梁桥,桥长2172m,在同类桥型中居亚洲第一;一路即八卦洲引线,全长5.698km。江苏省批准为二桥配套的南、北引线共8.83km。全部引线设有互通立交4座,分离式立交4座,特大桥4座,大桥8座,中小桥17座,涵洞通道62道,路基土石方总量为380万m3。整个工程静态投资概算33.5亿元,交通部核批工期4年。工程于1997年10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01年7月1日建成通车。

南京二桥建设标准为路基宽335m,桥面宽32m(不含斜拉索锚固区),是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车在100km/h,设计荷载:汽一超20级,挂一120,设计风速为桥位区20m高度百年一遇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

32.6m/s,桥墩按船舶撞击荷载顺水流向为27000kN,横水流向为13500kN进行验算,抗震按7度设防,通航净空24m,设计洪水频率:桥梁为300年一遇,路基为100年一遇。

南京二桥的建设,不仅使途径南京的四条国道104,205,328,312增加了新的过江通道,也将宁连、宁通一级公路、南京绕城公路、新机场高速公路和沪宁高速公路连成一体,使南京公路交通基本形成"城外成环",从而改善交通拥挤,有效缓解南京地区"过江难"问题。

南京二桥经过30多月的施工,南汊大桥已在2000年7月9日实现合龙,北汊大桥也在8月中旬实现合龙,全部引线已完成沥青中面层的摊铺,沿线三大系统、交通工程、绿化均在加紧施工,二桥公园等配套附属也已全面展开,按照目前的进度,南京二桥全线可在2D00年年底实现全线贯通并完成主体工程。

二、南京二桥建设的组织管理简介

1.南京二桥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建设指挥部和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方式进行运作,建设指挥部作为二桥建设项目的业主,是南京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二桥建设管理,这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二桥建设的重视,也便于在建设过程中体现重大基础项目中的政府行为,使项目享受政府所能给予的优惠政策;同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指挥部又作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是南京二桥的投资法人主体,具体负责建设资金筹措和融资。

南京二桥建设指挥部下设总工程师、办公室、计划处、工程监理处、财务处、物资处、开发处(征地拆迁)等职能部门。南京二桥建设指挥部内部的工程监理处、计划处、物资处、办公室、财务处既为指挥部(业主)的职能办事机构,又作为总监办公室的办事机构,执行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总监办公室的部分职能。总监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各标段监理组(监理工程师代表办公室)进行管理和协调,承包商由各标段监理组(监理工程师代表办公室)负责具体管理和协调。

2.二桥指挥部资金筹集及概算控制:南京二桥经国家和省核批静态投资总额为33.5亿元,交通部和省交通厅补助85亿,市里筹措5亿,其余主要还是利用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目前正在以二桥建设指挥部(二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购主要发起人,与其他回家投资公司酝酿组建二桥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二桥工程项目剩余资金的筹措,并作为投资主体,参与今后南京重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和管理。

我们通过严格监理、严格招标、严格控制超标准的变更和各方面精打细算来控制造价,至目前为止,我们

所有单项工程项目均没有突破国家批准的概算。

3.二桥指挥部建设材料采购与供应;南京长江二桥静态总投资33.5亿元,其材料费用占60%以上。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南京二桥的工程质量。为了保证南京二桥材料的组织和供应,尤其确保主要材料的质量,专门设置了物资处(物资公司)负责二桥大量建筑材料的供应。

物资处作为甲供材料的唯一采供机构,主要供应钢材、钢绞线、水泥、木材、支座等主要结构材。另外,对于大量的建筑用地材,我们依靠情况熟、资质好,积极协助配合各施工单位进行调查采购,发挥组织协调功能。

对于甲供材,我们采取如下措施来确保供应,确保材料的质量:(1)实行严格的资格预审制;(2)实行二桥物资采供协作网;(3)实行招标,择优选择供应厂商;(4)加强甲供材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5)加大甲供材料质量的抽测频率和覆盖面。

在地材方面,由于施工队伍大多来自外省、市,对南京及周边地区地材品质及位置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物资部门向他们积极提供有关信息,帮助确定货源。从宏观控制人手,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并协助厂家做好施工单位的服务工作。价格由双方自行商定,但所选用的地材必须经过检测和化验,通过现场施工监理检查,符合国家标准及二桥工程建设要求。

三、南京二桥建设的相导思想、质量方针和目标

1.指导思想: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监理、科学管理。动员二桥全体建设者,发扬"严谨、高效、团结、苦干"的优良作风,把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建设成标志性工程,建设成跨世纪的国优精品工程。

2.质量方面:"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条件下,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建设指挥部都将始终如一坚持质量第一,质量优先的原则。

3.质量目标:通过全体建设者的努力,分项、分部工程检查一次合格率100%,优良品率为90%以上,交工验收单位工程优良品率达100%。通过国家组织的竣工验收,工程按交通部(JTJ021-94)公路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为优良级工程,评分值在90分以上,并使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都达到国内一流先进水平

四、南京二桥对分项工程、单位工程及总体建设工期安排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的建设,国家批准工期为4年。南汊桥、南岸引线在1997年年内开工建设,北汊桥及引桥、南汊桥引桥,八卦洲引线、北引线在1998年陆续开工建设,南京二桥将于2001年7月建成通车,建设总工期为45个月。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北主桥按照5个标段来建设,分别如下:南汊桥索塔及基础工程建设为A标(南、北主墩、过渡墩及辅助墩分别为A1,A2标),建设工期计划为24个月,南汊桥上部结构为B标,计划工期为15个月,南

汊桥南引桥为C标,计划工期为28个月,南汊桥北引桥为D标,计划工期为30个月,北汊桥及其引桥为E标(根据工程量情况,在主跨连续梁中心分界,分为E1,E2标),计划工期为30个月。详细情况见工期安排表。

五、南京二桥工程的重点、难点

南京二桥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分别是钢箱梁斜拉桥--南汊大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北汊大桥以及引线改性沥青路面及南汊桥钢桥面的铺装。

南京二桥建设的难点可分为如下几类:

1.长江主航道上深水基础施工:大直径(φ36m)双壁钢围堰抛锚定位、吸泥着岩;8m厚(近6500m3)水下混凝土封底施工;超长、大直径(长103m,φ3.0m)钻孔灌注桩施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控制。

2倒Y型索塔超高空(绝对高度达195.41m)混凝土浇注、大曲率小半径环向预应力施工、空间斜拉索套筒定位等。

3.扁平流线型钢箱梁制作、悬吊以及钢桥面环氧沥青铺装。

4.628m跨径的斜拉桥施工控制、165m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施工控制。

5.长江副航道上软弱地基的水下基础施工;北汊大桥钻孔灌注桩施工。

6.软土路基的技术对策、质量控制和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研究。

六、南京二桥工程建设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南京二桥工程规模宏伟、工期安排较紧,牵涉专业广、技术难度高,施工风险大,建设任务艰巨。南京二桥建设指挥部在二桥建设过程中就二桥质量管理与控制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严格项目法人制,充分发挥项目法人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组织协调作用,采取各项措施,牢牢掌握工程建设的主动权。在南京二桥建设初期,结合南京二桥工程的具体情况,认真编制南京二桥总体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工期和各道工序衔接,明确各阶段质量、进度和投资的控制目标,始终把握工程建设主动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对施工的组织安排、协调,还是对施工中出现的难题及社会矛盾等,指挥部作为业主的派出机构,不推委、不扯皮,充分发挥项目法人的主导作用,既运用政府的行政手段约束保证项目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工程顺利实施,也依靠二级监理机构对工程的质量、进度及投资均严格控制。在这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1.打破常规,提前招标制作双壁钢围堰。在南京二桥南汊主桥的水下基础施工中,用于基础施工围水设施的钢围堰直径为36m,高65m,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施工围水设施。国内已建及在建的几座长江大桥都是由施工单位进场后完成钢围堰制作。但指挥部根据二桥实际情况果断决定,指挥部打破常规在1997年5月份单独将钢围堰的制作作为独立标段进行招标,这样既保证省市政府要求在1997年10月份实质性开工的目标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为南汊桥并不宽裕的工期争取到宝贵的5个月左右时间,又在1997年至1998年的枯水季节实现钢围堰下沉着岩、封底等工序施工,为第二年南汊大桥深水基础安全渡过1998年特大洪水创造了有利辛件。如钢围堰不提前加工制作,在1998年特大洪水面前,钢围堰能否安全被汛,结果不堪设想。

2.坚持重大施工方案和工艺报审制。作为项目法人,指挥部为强化对项目的组织控制力度,对重大施工方案和工艺,均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提前申报施工方案,对重大施工方案和工艺还由指挥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以便施工单位提前做好工序转换的准备工作。如在钢围堰封底施工中我们邀请舟桥部队参与方案的讨论,为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了保障;在索塔施工前即对索塔施工方案举行专家研讨会审定,在钢箱梁制作过程中,我们提前做好斜拉索下锚箱的疲劳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和方案,以便施工单位根据确定的方案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缩短了工序转换时间,提高了工程的组织力度,大大减小了施工风险。

3.结合二桥工程实际,合理安排各道工序,以期取得保证工期并节约投资的双重效果。如为克服八封洲引线软土路基后期沉陷和保证路基稳定,提前进行八封洲路基施工,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工程可以安排在1999年开工建设,但指挥部考虑到通过先进路基施工,结合采取技术措施,使软土路基沉降尽可能在施工期完成,以减少较上路基的工后沉降,特别是八封洲软土地基有20多米深,路基后期沉降量大,如改变路基填筑材料并提前路基施工,用时间堆载预压是解决路基后期沉降和稳定的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措施,指挥部即决定在1998年初开始路基填筑,利用一年多时间堆载预压来解决路基沉降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4.依靠科技,勇于技术革新,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指挥部注重优化工程施工工序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掌握工程主动权。如将钢围堰嵌岩改为着岩,一举赢得两个月时间;深水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通过试验缩短了桩长并将泥浆护壁钻孔改为清水钻,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确保工程质量;再如索塔中塔柱施工中采用5道主动横撑,在保证工程质量、改善结构受力的基础上加快了施工进度。

(二)认真编制招投标管理文件,严格贯彻工程招投标制,择优选择一流单位参与二桥建设。在工程开始实施前,我们就把择优选择好的队伍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因工程质量的主体是设计、施工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总体的质量意识如何,管理水平的高低,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进度。为使南京二桥整个招投标过程做到规范化、程序化,指挥部首先依据交通部、江苏省交通厅有关招标投标规定、公路建设币场管理办法及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等法规性文件,结合南京二桥工程标段划分的原则,制订了《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管理办法》、《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建设工程项目标底编制及管理办法》。其次我部委托专业设计咨询单位,依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结合二桥工程的实际情况,考虑与国际惯例接轨等因素.认真编制了一整套招投标文件,并经交通部审查通过。明确主体不许分包、转包,不准联合体投标,增加了反行贿条款,反对低价抢标。对重要标段的项目经理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项目经理离开工地必须向指挥部和总监请假,更换项目经理

必须取得指挥部同意。招标过程中,坚持按规定程序办,坚持择优选择队伍,不主张、不赞成低价中标,抵住人情关、说情关,不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实行全过程的纪检、公证参与,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在指挥部清标的基础上,邀请专家评标,最后由招标委员会讨论,采取无记名形式投票定标。通过严格的招标,我们分别选择了南、北汊桥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将近三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没有选错,为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供了保证。

(三)贯彻工程监理制,根据国际FIDIC条款、国情及南京二桥的实际情况,建立两级监理体系,聘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监理。根据多年的工程管理实践,在工程监理组织体系上,指挥部进行了大胆创新,建立并完善了"两级监理''''体制,一级监理由项目法人担任,主要负责工程的总体组织管理和计划安排,负责阶段目标和年度目标的考核,资金的筹措,检查并督促二级监理的工作;二级监理由社会监理担任,主要负责施工现场的三大目标控制。两级监理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两级监理都能根据自身条件发挥各自优势,使工程的各阶段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一级监理充分运用项目法人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优势,在工程的总体协调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使二级监理能够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实施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二级监理也通过事前指导、事中控制、工后验收三道环节,通过坚持旁站和巡视,从而消灭质量管理上的盲点死角。如在南京二桥南汊桥南塔中横梁预应力施工中,施工单位在不报验的情况下,擅自更改施工工艺,尽管事后经检查施工质量达到要求,我部仍坚持对违反监理程序的责任单位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全线通报和经济处罚处理,确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事前指导、监理尤为重要。这不仅是进度和质量的问题,而是一些工程本着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如围堰着岩、封底,42根钻孔桩的施工等不允许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去改正,必须保证一次成功,否则,任何补救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这套监理体系是行之有效的,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如在索塔中塔柱施工过程中关于横撑道数问题,通过"一桥四方"的研究和监理的事前指导,将横撑道数由7道改为5道,既减少了工序.又确保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和降低了投入,为索塔按期封顶创造了条件。

针对目前国内社会监理难以承担合同管理的全部内容,指挥部运用了两级监理的体制,周工程建设的管理,特别是对工程的进度、投资及设计变更,由总监办提出主导意见,最后报业主审批。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践,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两级监理体制和指挥部总体协调、组织的作用,最终实现对工程三大目标的有效控制和强化对合同管理的力度。

(四)依靠科技作为抓好工程质量的保证。一是在交通部的支持下,成立了由全国交通系统14位专家组成的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技术专家顾问组,加强技术指导。从初步设计到目前的施工,我们先后召开了10多次专家审查会、咨询会,对设计方案、施工方案以及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点进行审查、论证。二是委托美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桥梁专家邓文中先生作为指挥部技术咨询顾问,对设计、施工进行咨询。同时,通过设计单位委托日本长大公司对桥梁关键结构进行同步设计和咨询。目前,美国、日专家已先后现场咨询6次,帮助进一步把好设计、施工的质量关、技术关、施工关。

同时利用在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聘请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参与试验监理.作为指挥部中心试验室,聘请河海大学作为测量中心,在化工大学进行混凝土骨料碱活性试验。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校和设计、施工单位联合组织干酮试验、风洞试验、索塔节段足民模型工艺试验,钢箱梁施工控制、钢桥面铺装试验、连续箱梁施工控制及温控试验、大吨位支座等专题研究,这些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增加工程科技含量,保证工程质量共节约工程投资。

(五)强化管理,加大投入。二桥主体工程施工中,指挥部鼓励施工单位加大现代化设备投入并在资金上予以支持。现代化的桥梁建设需要有现代化设备,今天的桥梁施工打的就是设备仗,只要施工单位购置现代化的大型施工机具,指挥部在资金上就予以支持,加大功率德国钻机,电脑控制全液压塔吊,混凝土输送泵、引进MSS移动架桥机、VSL全液压吊机,美国160吨震拔锤等都是在指挥部的组织支持下购进的。指挥部还针对南汊桥索塔环向预应力半径小、钢筋密集施工难度大而受力又特别重要的特点,组织引进VSL公司真空辅助压浆的新工艺、设备及材料,尽量减少预应力损失和保证永久预应力,为索塔质量提供了保障措施。

(六)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制定多项质量奖惩办法。根据省交通厅有关质量创优文件精神.设立质量专项奖励基金,对重视质量的单位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对轻视质量控制,工程管理混乱的单位给予批准与经济处罚,在"一桥四方"中形成重视质量,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良好风气。如在南汊桥钻孔桩施工动员大会上提出专项质量奖、索塔施工动员会提出的《南汊桥A标段索塔施工质量和工期控制奖考核办法》,指挥部承诺各施工单位为保证工程质量而增加的投入,将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给予奖励和一定的补偿。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建设指挥部还要求二桥建设质量的主体--施工单位建立质量工资体制,进一步加大工人工资中质量工资比例,形成重视质量、抓好质量的良好氛围和机制。

此外在二桥建设过程中,指挥部承诺任何单位和个人提出有利于提高、保证质量的建议都将给予支持和鼓励,对提高施工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得到专家委员会确认的,指挥部将视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奖励。同样,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达不到指挥部计划要求的施工单位也决不放过,真正做到在质量问题上铁面无私。如南京二桥北汊大桥一家施工单位因在二桥施工不能达到指挥部的要求,尽管是交通部本系统内的施工单位,指挥部还是将其清退出场,通过招投标选择了一家非交通系统的施工单位继续承担施工任务。

(七)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业主的素质,一桥四方的团结协作,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指挥部为参与二桥建设的各单位的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在多次会议上指挥部明确向各单位表示:合同上规定甲方的义务,我们坚决做到;合同上没有规定的,只要指挥部能做到的,我们也努力做到,处处发挥项目法人的主导作用。我们充分利用建设指挥部作为政府派出的二桥建设专门机构,主动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让施工单位集中力量搞施工。如在钢围堰封底施工中,成功的关键是水下混凝土的供应和组织,指挥部出面协调,请舟桥旅部队架设舟桥,采取两栖供应水下混凝土的办法,请公安、交警、港监、航道、供电、气象等部门做好配合和服务工作,使封底混凝土浇注强度达到200m3/h,确保了封底混凝土质量。

二桥建设指挥部在考虑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基础上,为保证北塔封底施工和八卦洲引线的施工质量,特地在八卦洲上建立陆上混凝土拌和站,从而保证了封底混凝土的浇注量和八卦洲引线所有结构物的混凝土质量。在南塔封底施工期间,为抢修施工便道,指挥部还指定专人组织外单位的施工机械、施工材料对湖南路桥的支援,为南塔封底施工赢得了时间。这些都是指挥部上上下下一心一意创造良好施工环境和提供优质工程服务的实际行动。

七.南京二桥工程质量管理的初步成果

南京二桥开工建设将近三年,无论是施工进度、质量和投资,都控制得比较理想。从工程的形象进度上讲,各标段都达到了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中工程进度计划要求;从工程质量方面讲,从目前已完工的分项分部工程的检测来看,工程质量也全部达到优良级。根据省厅质监站和指挥部、施工、监理单位对已完成的工程所做的质量检测,各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指标都已达到和超过国家施工规范和二桥技术规范的要求。

南京二桥工程共1634根钻钻孔灌注桩已全部完成,经过超声波无损检测及按照5%的抽检频率进行钻孔取芯,所有钻孔桩均为完整枝,无一缺陷,混凝土试件强度评定均超过设计规范要求。

南汊桥南、北主域钢围堰封底混凝土经钻孔取样后检测,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规范要求,钢护筒的平面偏差、着岩平面编位和斜度偏差均低于技术规范的允许误差值.南北主墩42根3m直径超深钻孔灌注桩,经建设、监理单位无破损声测检查,桩基质量优良,均为完整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随机抽检取芯两根,桩基水下混凝土均匀、连续,芯柱表面无空隙气泡,桩基试样强度超设计要求,表明水下混凝土浇注质量良好。

已通过交工验收的南岸引线沥青中面层的平整度就达到0.76mm,已接近沪宁高速公路上面层的平整度.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沥青上面层平整区1.8mm指标。当然,不仅是沥青路面的平整度一项指标达到要求,其他压实质、横坡度、宽度、厚度都达到了技术规范的要求,达到部颁优良级标准,为国内一流水平。南岸引线经过通车一年多每昼夜达20000辆的实际运行考验,路基稳定、路面双桥头的质量均非常稳定,无明显变形和沉降。

1999年9月份,南京二桥指挥部在靖江施工现场召开了钢箱梁预拼的专家评审会,根据国内著名焊接、结构专家对钢箱梁制作的评审,认为南京二桥钢箱梁制造成功采用了极件无余量切割下料技术、板单元件无马组装技术、板单元件反变形组焊技术等新工艺、新技术,钢箱梁制造的总体质量优良,达到国内制造的新水平。

1999年12月份通过交工验收的南汊桥索塔混凝土无论内在质量还是外观质量均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好评,认为是目前国内在建大跨度桥梁主体混凝土最好的索塔。加索塔垂直度设计要求是1/3000,而实际上我们达到了1/90000和1/13500;混凝土试件强度均超过设计规范要求,交工验收委员会最后给出97.60高分。

将近三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表明,指挥部就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措施、做法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八、南京二桥关键技术研究

南京二桥建设指挥部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针对工程建设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为达到我们在建设初期提出的质量目标,我部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现将在二桥建设过程中实施的重要的科研项目汇总如下:

l..根据南汊大桥索塔斜拉索锚固区。环向预应力索的半径小(仅1.55m)及准备引进VSL真空辅助压浆工艺的设计要求,指挥部分别在浙江大学及施工现场做了索塔节段足尺模型结构和工艺试验,确定预应力的设计参数及施工工艺,为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实际经验。

2.针对设计单位提出的在南汊大桥采用辅助索来解决斜拉索风振、雨振问题,指挥部委托同济大学专门对斜拉索风振、雨振问题进行研究,最终采用液压阻尼器取代辅助索,既简化了施工又增加了桥梁的美感。

3.针对目前国内所建成大桥的结构监控还基本处于空白的实际情况,指挥部下决心在南、北汊两座桥施工过程中实施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即完成结构安全监控及运营期桥梁结构安全监控系统,目前此项工作正在实施,相信该项研究有利于提高对二桥的结构安全和运行监测并为其他特大型桥梁的监控提供宝贵经验。

4.钢桥面铺装是世界级的工程难题,指挥部针对此种情况,与东南大学及美国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一道对桥面铺装的强度、变形特性、温度稳定性及疲劳耐久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和试验,根据目前我们的试验结果,提出了符合二桥实际情况的铺装设计和实施方案,计划在8月进行试验段试铺,10月在南汊主桥上正式铺装。

5.南汊大桥主梁为扁平流线型钢箱梁,指挥部针对钢箱梁制造的关键技术,联合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高校进行联合攻关,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制造的钢箱梁得到了国内外桥梁专家的高度评价,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针对施工中的技术难点进行攻关。如北汊大桥钻孔桩施工钻进到岩层后,发现孔内持续漏浆.需不断补浆才能保持孔内水头,而覆盖层没有出现塌孔现象,经过仔细分析.判断认为是岩层裂隙,经过指挥部召集专家进行专题讨论研究,对封闭岩层裂隙提出了两种措施:(1)对于泥浆流失速度较慢,岩层裂隙不大的情况,通过调整泥浆性能;提高泥浆比重、增加泥浆粘度,并在孔内投粘土或粘土制的砖块和碎石(粒径大小根据现场情况定)。然后提高孔内水头,用刮刀钻正循环慢速反复钻进,经过反复护壁达到封闭岩层裂隙的目的;(2)对于泥浆流失速度较快,岩层裂隙较大的情况,采用正循环钻孔,通过钻杆压早强水泥浆(早强时间据现场情况经试验确定)。水泥浆的量根据泥浆流失速度确定(其数量能满足水泥浆凝固前的流失量)。压完水泥浆后提钻井提高水头,达到水泥浆封闭着层裂隙的目的。并在压完水泥浆后恢复钻孔。经过实践,这些应用型的技术措施处理得当,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和进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桥指挥部根据施工中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科研投入,上面所举的例子仅是一部分,诸如GPS全球定位系统在高精度测量中应用、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试验、VSL全液压吊机试验、65000kN大吨位支座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试验等等。总之,在二桥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精品工程不仅体现在工程的质量上,而且体现在工程的科技含量上,希望这一项工程的建设,能够使国内的建设、设计、施工水平再上新台阶。

九、工程建设管理中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在二桥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总结了经验,同时感到在建设管理上还面临着新的课题,在下一步实践中,我们还将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强化和探索:

1.提高施工的科技含量、加大设备投入,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是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工程质量优劣不仅要体现在工程的内、外质量上,也同时要反映在工程的科技含量上。在二桥建设过程中,我们已深深体验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通过引进成熟的先进施工工艺、施工设备不仅降低了施工中的难度,而且对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有利;而针对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开展专项科研不仅能有效解决施工的难题,而且对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提高我国建大跨度桥综合水平有利。在二桥后期建设中我们将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和科技含量,真正体现出现代化桥梁建设的科技水平。

2.施工单位作为工程建设的质量主题,其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质量,而作为施工直接操作者的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的素质是评判一个单位主体素质的直接指标。目前我国工程施工界的现况是:施工单位社会地位低,合格的技术工人较少,高级技工更少,土建施工单位一线操作工人的主体是"农民工";加上标竞争激烈,标价普遍偏低,一般施工企业的一线施工工人总体素质普遍较低,这种现状极不利于施工单位抓好工程质量,由于大量的一线施工人员均是边干边学的农民工,而且人员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施工工人的操作技能、操作水平较低。二桥在建设过程中注意对一线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进行宣传教育与技术培训,如在南汊桥预应力施工中指挥部专门邀请技术人员对操作工人作岗前培训并采取发放上岗证措施,来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和技能,但对面广量大的一线操作队伍而言,仅靠指挥部办这种短训班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3.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及施工的难易程度;监理单位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它体现在对工程施工方案的审查、施工过程的监督及施工后的验收。在现代大型工程的建设中,对设计、监理单位提出了很高要求,但如何保证设计的合理周期,提高设计水平和质量,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各方做出努力,要求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开拓,不能老是在过去的水平上停滞不前。

4.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质量与工期、质量与投资、内在质量与外现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需要的是有质量的进度,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坚决服从质量,当质量与投资发生矛盾时,宁可加大投入,也要满足质量标准。工程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一样重要.在实际施工中,我们不仅要确保工程的内在质量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也要保证工程的外观质量,使大家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外观质量的优美线条中感受?quot;精品工程"的独特魅力。

5.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还缺乏一些规范性的约束条件。目前施工质量管理上人为因素和痕迹较多,只有在施工队伍素质高、监理要求严、指挥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工程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否则,工程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工程质量管理长抓不懈的重要前提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工程质量的强化管理不能停留在人治阶段,质量管理与控制也不能因人而异,因此我们体会到在狠抓工程质量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纲领性、规范

第6篇

在国有体制下,建筑机械设备的投资,由于受所谓固定资产旧式概念的影响,基本上采用的模式为:单位购买—单位所有—单位使用。就如笔者本人单位而言,其大型建筑机械设备购置时间,从最早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建筑企业,把资金主要都投入到主业中,用于持续投资建筑机械设备的资金几近于无,所购设备使用年限基本上都已超过10年,部分已经报废,在用建筑机械设备陈旧。虽然各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设备进行一些革新,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克服了许多困难,狠抓了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但是,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如何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创新使机械设备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笔者仅就这些当前管理工作的现状作出剖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与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技术层面来讲

①机械设备陈旧,技术状况下降。

②操作人员队伍庞杂,素质高低不一。

③修理技术力量薄弱,维修保养困难。

④配件质量好坏不一。

(2)从管理层面来讲

①对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②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不规范。

③建筑机械设备租赁专业人才十分短缺。

2产生建筑机械设备问题的多方面因素

(1)国有大中型企业购置建筑机械设备的时间,大多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在用的建筑机械设备大都已进入使用寿命晚期,经过10多年的使用,即使维修保养到位,其设备现状已不具备良好状态,为了能投入使用,企业必须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来保证其使用,从经营上来说,已是一种负担。

(2)我国建筑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建筑机械是特种设备,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特种作业培训才能上岗,但现在一些培训点,为了更快让人员投入使用,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强度、实践都不够,一些人员可能今天还在人力资源市场等待用工,而明天就成为了一名特种作业操作人员。许多操作人员仅仅只会动按钮,而对一些基本的维修保养作业都不懂,这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作业过程中对安全事故的预防都有害无益。

(3)在90年代初期,国家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在此期间,许多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都大量引进了一批大学生,但从此后,却很少招收中等专业人员,这批大学生现在留在建筑企业的,都已成长为管理人员,但对于进行实际操作的维修技术人员,已出现了人员断层现象,基层大量缺少电工、机修工等维修人员,造成建筑设备维修力量薄弱,设备维修保养困难。

(4)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建筑机械设备的维修配件也打断了专营,进入了市场,其利弊众说不一。但有一点,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机电配件市场上,许多鱼目混珠的配件摆上柜台,这些产品并不是不能用,只是使用寿命有限,或强度不够,造成维修工作不力。

(5)国营企业的企业等级是以固定资产总额作为划分的标准,造成各企业重占有、轻效益,对建筑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每个单一的企业都在进行,造成社会财富巨大浪费和资本的低效益,由于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代租赁意识不足,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机械设备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管理长期处于重用轻管、管理粗放、不重视经营成本的状态,经济效益和机械设备利用率较低,成本核算不清,对设备租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现代租赁观念中,追求资本价值的最大化是其核心内容,这种分岐导致我国租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滞后。目前我国租赁业在宏观管理上还没有具体的部门统一地对租赁业实施有效管理,难以在政策上协调统一,无法形成一个规范的、具有规模效益的社会租赁市场,对租赁业在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估计不足,对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6)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不规范。我国目前尚无一部系统完备的、旨在保障租赁双方合法权益的《租赁法》,只是在《合同法》、财政部的有关文件及专业银行自行制定的金融租赁暂行办法中对融资租赁有一些简单的规定,致使租赁业近似处于一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环境之中,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明显,严重制约了租赁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租赁业发展的需要。经营性租赁业无法可依,租赁合同没有统一的行为准则,租赁市场就难以规范运作,租赁合同的合法权益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财政税收政策上,没有根据租赁业的经营特点,制定符合其经济规律的财政税收政策。由于租赁业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够正常运行,而我国则长期将租赁融资视作贷款,在税收上视同一般商业行为,因此租赁业的经营资金和正常利润无可靠保障。企业看不到利用租赁方式进行交易的独特优势,因而影响了其实行租赁的积极性。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竞争,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部分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出现了内部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但租赁市场的建设没有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地位进行筹划,基本上属于盲目的、不规范的运作。主要表现在租赁市场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用于租赁的机械设备数量少,机型陈旧老化,同时由于租赁企业的资金无可靠来源,更新改造能力不强,租赁市场无法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这种无序的、自发的、粗放的、主要针对企业内部需要的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是一种功能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生命力非常脆弱的市场,虽对降低工程成本起到一定作用,但无法实现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化规模运作和增强投标、承揽工程任务的竞争能力的目的。另外,由于一些私人公司涉足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其购买的设备均是新设备,并进而和生产厂家联合起来,实施以租代买,在租赁费用上,用较低价位对原有市场进行争夺,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形成了较大冲击。

(7)设备租赁专业人才十分短缺。租赁业在我国发展虽然已有20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由于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租赁市场与全国其它行业一样,专业人才十分短缺。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着人员管理水平、文化素质、技术能力不强的问题,加之从事租赁业务的人大多数未从事过租赁专业工作,缺乏专门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租赁业发展的需要,急待调整人员结构,提高和充实专业人员的素质。

3解决建筑机械设备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1)加强教育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首先要抓好管理人员的选配和培养,通过送出去培训、在职自学、函授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和以法管理的能力,善于在复杂条件下实施有效管理专业管理人员。其次要抓好操作人员的教育训练,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定时辅导与集中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积极开展评先创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多手段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对于未按规定使用、维护设备的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同时对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管理规程、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真正把机械设备管好、用好、修好,确保生产的安全、高效、低耗。最后是要抓好维修队伍的建设,通过单位自培、引进中等专业人才等办法,提高国营建筑企业的维修技术力量,通过较好的维护保养作业,努力提高陈旧设备的活力。

(2)立足现有条件,积极想办法改善管理条件。近年来,客观上由于大部分单位管理条件差,经济紧张,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改善设施,这就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陋就简,立足现有条件,挖掘潜力,千方百计搞好保障。在此情况下,要积极想办法克服当前的困难,要精打细算,堵塞各种漏洞,做到计划开支,制度监控,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找信誉好的经销商购买配件,形成长期伙伴关系,这样质量价格可以得到有效保证。搞好修旧利废,充分利用现有库存,能用就用,该处理的就处理,变死物为活物,以弥补维修经费不足。

(3)广泛宣传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领导者对租赁的认识。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实行机械设备租赁是搞好建筑施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机械设备租赁既是一种商品交易方式,也是一种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方式;认识到机械设备租赁对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的领导者应从集团化运作及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把握机械设备租赁对建筑施工的深层意义,树立“机械设备使用比占有更重要”的现代租赁经营观念。要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对机械设备租赁给予高度重视,下大力解决租赁市场运行中的具体问题,统筹安排租赁市场的建设和规范运作。

(4)规范租赁市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根据目前大中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存量资产多、产权界限不清的实际情况,企业应建立内部机械设备租赁市场。采取资产置换、收购、以机械设备折价入股等方式进行企业的资产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机械设备租赁公司既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市场的需求,真正成为要素市场的骨干,又要面向社会市场创收,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效益。各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租赁分公司之间应建立租赁信息网,在保证本企业施工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为增加经济效益,可进行相互调剂、拾遗补缺,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租赁市场的规范运行必须排除来自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形成的陈旧观念以及各方面的阻力,对机械设备租赁渠道、价格、台班定额、交易规则、资金来源及信用等方面经过一个调整和理顺的过程。

第7篇

1我国HIS发展的概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院同样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挑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中型医院大都装配了中型机或小型机和微机。这些医院或采用中型机、小型机进行集中式信息管理,或采用微机进行分散式信息管理,并按照上级管理部门规定的格式,或自定的格式打印各种统计报表。在医院信息化管理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初期开拓者。他们对医院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开发出了一大批应用软件。在实践中他们认识到了单机应用的局限性。对一个信息源十分分散而共享要求很高的医院系统,单机应用很难发挥出计算机的潜在优势,很难实现“最小录入,最大共享”的系统设计原则。那些采用小型机或中型机的单位往往因为系统维护任务繁重而带来很多负担。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微机作为服务器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系统引入中国,网络技术从根本上克服了单机系统的缺点、局限性与不方便性。网络系统使医院内各部门虽然地域分散,却从信息处理角度连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医院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将是建设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条件。各大中型医院采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医院管理计算机化己成为大势所趋。

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产生的效益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系统的事实,并不能带给医院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没有直接的产生,但HIS对医院效益的影响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提高效率,节约优化人力

我们以门诊就诊人群为例,HIS的主要作用就是缩短就医的非医疗时间。一是可以提高各流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二是可避免差错及无价值重复现象的发生。在三级甲等医院中,门诊就医“三长一短”的现象既很普遍,也很难消除。根本原因就在于医疗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相对缺乏和环节沟通不够通畅。因此,提高各环节的内部工作效率和环节间的信息流通效率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

门诊划价收费电脑化是提高门诊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它将门诊划价和收费合并,操作员录入处方,系统自动划价,打印收据,从而减少了病人排队划价次数,缩短了病人就诊时间,并减少了因价格调整而造成的差错。同时,还能堵塞人为造成的收费漏洞,使病人感到放心。

2.2加强控制,完善落实制度

医院是一个以医疗工作为主体,多种工作、多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的机构。医疗管理以及围绕医疗活动这个主体的其他管理,如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制度管理、财务管理、财产物资管理等构成了支撑医院正常运营的基本骨架。HIS系统着重解决的就是围绕医疗活动的财务管理(如划价、收费、结账等)、档案管理(如处方管理、病历医嘱管理等)、制度管理(人员权限管理、退费管理、发药管理等)、信息管理(统计管理、病案管理等)等各种相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效率的提高。

HMIS系统在管理上主要起着堵“跑、冒、滴、漏”的作用。有人估计,采用手工进行病人费用处理的医院,漏收费大约为10%左右,而且很多漏洞难以调查深入,只能根据相关人员的主观估计进行推测分析。

3HIS建设中的问题

HIS可以为医院的管理及其他方面带来很大的效益,但并非任何一所医院采取任何一种HIS管理软件,由任何一个公司实施,让任何人来管理都能达到相同的最佳效果。在现实中,许多医院在实施HIS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实施的效果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3.1定位不准

这包括医院对其管理和适应能力的定位、对其自身需求的定位、对HIS功能范围的定位、对实施效果期望的定位、对实施阶段目标的定位和对HIS长期运行管理模式的定位等等,主要表现在“一步到位”的思想比较严重,以为签完合同就成功一半,医院只管软件使用,以致对HIS给医院管理、运行模式带来的变化(或者说是变化的要求)准备不足,节奏把握不当,没有把握好管理制度调整与落实的关系。

3.2商品成熟度、服务规范性不够

尽管现在的HIS软件品种繁多,但由于我国医院管理模式多种多样,HIS不可能像ERP软件或财务软件那样即装即用。一些不成熟的软件产品带来的问题常常无法解决。加之服务不规范、工程质量缺乏保证,日常维护的服务难以及时和保证质量等,给医院信息化管理带来难度。

3.3人才培养被忽视

医院无论是在HIS的选择、实施还是日常使用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自身技术力量的配合。这既涉及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也涉及医院管理技术。熟悉医院业务和管理,并能熟练运用有关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是医院成功实施HIS至关重要的因素。这种人才很难直接由学校培养出来,也很难在闲置人才市场资源中寻找,选择合适的人进行培养,同时注意梯队建设,是保证HIS应用长远发展的关键。但在医院中,由于这类人员不是临床一线工作人员,重视程度往往不高,在经济待遇、学习培养等方面容易受到忽视,其结果或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或是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

4HIS建设的改进措施

4.1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系统规模的大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大则可以包罗医院信息处理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种类型的信息(病人的财务信息和医疗信息;医院职工的财务信息、人事信息和业务信息;医院管理的各类综合信息;各部门的部门管理信息等),同时信息的媒体可有文字、图像或语音。小则可仅限于某几个部门,解决一两个实际管理问题。大而全固然很好,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如果脱离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而全的规划往往导致浪费和失败。因此,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注意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4.2联合院内外的技术力量

HIS是计算机技术和医院管理科学的结合。它属于医学信息学的一个应用分支,是涉及计算机科学、医学、信息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所以仅仅依靠计算机技术人员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工程的。

在大多数医院里,计算机室技术人员人数少,有计算机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多,要独立、高效率地开发出具有较高水平的HIS系统有一定的困难,故此应与计算机软件开发单位进行合作。选择合作单位时,应注重其实力、技术力量、开发经验和维护能力4个方面。应派人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其技术力量,考察其开发经验,在维护能力方面,应考察是否与医院同在一个地区,或在同一地区有办事处,以及信誉如何。应由医院和合作单位双方共同研究定出系统的构造、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和硬件的配置等方案,再谈判一个包括硬件设备、系统软件、软件开发、网络工程、培训和维护几方面的合理价格。

4.3尽量使用国际国内公认的标准代码

第8篇

不言而喻,开展文化管理和文化建设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文化管理和建设为企业应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提供保证。文化管理和建设通常决定着企业的大小和存亡,这是因为二者的存在能够从理念、行为等方面来规范职工,让企业员工能够与企业同呼吸、共运命,这比拥有更先进的科技技术更具有价值,但凡世界上知名的企业都有一套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宗旨在于通过文化的功效来培育职工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这可以避免企业硬件上的弊病,保持企业长久欣欣向荣。另一方面,从企业发展的外部来看,文化管理与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商誉。所谓商誉,主要指的企业诚实守信的一种信誉,这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财富,能够为企业带来超乎想象的获利。构成企业诚信的网络十分广阔,包含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一切事物,通过企业文化和管理建设,让诚信变为促进企业成功的助推剂,在合作与竞争当中构建良好的信用关系,使得诚信网络中的各个主体都能感到安全与信任,这可以帮助企业走向经营的良性循环。

2.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和文化建设的思考

企业文化管理与建设应该围绕企业发展为中心,通过文化管理与建设来改善企业的生产与服务状况,把持续、良性发展作为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的目标,这成为加强两者建设的根本所在。

2.1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构建文化管理

文化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积累和构建的精神财富,它的塑造过程是长期而缓慢的,通常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才能在人类社会形成一种文化的影响力。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定形式,同样也要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发展演变。这就说明,企业文化的构建在不能进行精准计算和控制的条件下,必须在企业这个范围内去慢慢培育。所以,企业要进行文化管理,则必须以构建企业文化为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来帮助企业实施文化管理。企业文化的构建并不是依靠简单的企业条文规定就能完成,衡量企业文化构建成功与否的标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在于,是否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积极投身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中,将企业的荣辱与自身的命运连结起来,使得企业的理念、战略都融入到他们的头脑之中。换句话说,只有在一个企业之内的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时,企业文化的构建才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

2.2立足企业实际,促进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新阶段跃进

立足于企业实际去构建企业文化,才能让企业文化具有自己独有的特性,这才能促使企业可以在企业文化构建的基础上向文化管理迈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运营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企业遇到决定自身发展的转折点或危机的情况时,就是企业从文化建设跃进到文化管理的最佳时刻。目前,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背景之下,企业所遇到的运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管理手段和方式都要与时俱进,文化管理则在这种情形之下应运而生。在“关注内心,凝聚人心”这一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的文化管理,着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迈进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在企业运营当中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企业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治理,让员工体会到企业的关怀与关爱,通过文化力量来改变职工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二是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提高企业在诚信、创新等方面的管理,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适应宏观经济环境,还可以加速企业文化建设的进度,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2.3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管理与建设中提升企业的核心文化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文化管理与建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它能够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了必要思想保证。因此,企业在进行文化管理和建设时,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支撑,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把正确舆论导向渗透到企业文化管理与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而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功效的落实。品牌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文化力量的传递桥梁,应该将企业形象的塑造熔铸于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当中,有助于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品牌化特征。在当今品牌革命已经来临的时代,完善企业的文化管理和建设就需要品牌文化的支持,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企业的文化水平与层次,因此,在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的实践当中,寻求一条更加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品牌文化之路,就可以有效的将文化管理策略落实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3.结束语

第9篇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

石油工程企业文化的创新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者对基层职工的关爱,会让职工感受自己在企业内是备受尊重的,精神得到极大满足后会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有一定成效后,职工将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会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上,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还能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文化。

二、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创新路径

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亦称为规章制度、管理标准,是企业制定的包括规范企业生产、经济、技术等活动的规则、条例、程序的集合。促进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必然的,其主要创新路径如下。1.创新组织机构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日常经营的基础支撑,设置科学的组织机构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物,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息息相关。组织机构的创新可以从对组织机构重组改制入手,实质是对企业制度的创新[2]。在创新企业制度中,组织机构必须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与全新的委托关系、分权和集权的要求相适应,以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2.创新技术管理这是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企业发展的源泉,是决定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技术的创新不仅是创新技术问题,还是创新管理问题。技术创新应该从研发入手,逐步形成技术的产业化,并推广上市。石油工程企业自身特定的高科技、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关。因此,为了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利用新的工艺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技术、资金等生存经营要素能随意转让,但只有人力资源无法自由转让,因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这就决定了石油工程企业管理的创新,必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以往的管理体系,将管理系统的核心由传统的财务管理转换成人力资本。

三、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融合的创新

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而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发展中形成和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二位一体”关系。因此,为了促进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将两者有效融合。1.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石油工程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企业文化建设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体现,推动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石油工程企业内部和单位之间、职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都渗透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不仅是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容。石油工程企业要积极组织和开展一些有石油工程色彩的文体活动,这是强化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能帮助企业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培养企业职工之间的情感,是企业柔性管理的重要体现。2.利用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石油工程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念的灵魂,企业文化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性质。可见,只有与石油工程企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才能促使企业管理制度更具执行力。企业管理只是企业管理者按照所指定的管理制度开展的工作协调和合作,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建设,以有效的开展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企业的管理要以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为导向[3]。在执行企业管理制度中,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会逐步渗透到职工的个人价值取向中。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内部积极树立典型人物,发挥榜样的力量,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促进企业的发展贡献做大力量。

四、结语

总之,推进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在促进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的同时,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要将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利用企业文化推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作者:王建博 单位: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第10篇

1.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方法

(1)把企业文化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夯实企业文化建设基础。管理型公司研究制定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文化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确立了企业文化管理的决策机构,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为企业文化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把企业文化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相结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型公司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全面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倡导全员学习,引导职工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乐趣,践行“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公司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成立了读书学习小组,同时在公司内部网上建立了“读书学习交流园地”,设置读书心得、好书推荐和阅读书目汇总等专栏,方便大家交流学习心得和读书收获。这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有效引导和激励广大员工积极读书求知,不断提升素养。

(3)把企业文化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及时丰富企业文化内涵。通过及时总结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宣传先进典型事迹等措施,提炼适应管理型公司发展的企业精神,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4)把企业文化与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相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员工参加义务植树、向灾区捐款、结对帮扶贫困农村等各类公益活动,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组织开展“胸怀发展锐意创新”活动、“我为公司添光彩、我为公司献良策”征文比赛等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的的主题活动,不断增强员工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通过组织开展登山比赛、迎新春联欢会、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增强了员工热爱企业和互助协作的意识,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5)把企业文化和宣传工作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公司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宣传工作的主线,将公司的内部期刊打造成展现公司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和进行上下级、内外部沟通的重要平台,为公司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企业文化建设成效

企业文化建设的蓬勃开展,有效提升了管理型公司软实力。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公司全体员工充分发扬“敬事而信,精韧不怠”的企业精神,攻坚克难,拼搏奉献,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基础管理,上市公司及所管发电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持续改善,安全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司等效可用系数和非计划停运系数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公司资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近年来,该公司多次获得电监办年度电力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河南省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等。

二、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目前,该公司所属电力行业面临政策和市场方面诸多挑战,经营形势颇为严峻。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推高经营成本。国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环保标准越来越高,考核越来越严,资源环境补偿费用越来越多,将增加电力企业经营发展成本。资源税费和土地制度改革也将增加电企的资源获取难度并加大建设成本。此外,国家收紧银根加速金融改革,将加大电企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二是电价下调预期高。电价政策对发电业务收益影响较大。最近一次发改委下调火电电价预计将使全行业2014年减利550亿元。业内分析,国家利用煤电联动政策下调火电电价的预期较高。三是电力市场供大于求。今年各行业能耗将进一步降低,“用电大户”高耗能行业的用电量增速将持续放缓,而电力新增装机预计将继续较快增长,使得全国电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突出。同时,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化竞争将更加激烈。四是煤价筑底企稳。2015年煤炭供应总体宽松的格局不会根本改变,但煤价经过两年的下调之后开始筑底企稳,资源税费和铁路市场化改革等因素也可能推高电煤价格。电煤成本降低贡献的利润将减少。五是该公司所管发电企业资产负债率仍居高位,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相当艰巨。六是该公司2014年在资本市场再融资的成功运作给公司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对公司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公司经营管理的复杂性。面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该公司可以从创新和发展企业文化入手,把企业文化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撑,转化为挖潜增效的不竭动力,转化为促进和谐的精神力量,赢得更高层次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思路的探讨

1.制定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和地位

一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核心理念体系的思想内涵以及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总体思路,在继承该企业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制定与发展战略相对应且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二是在建设目的上,要放到推进该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和促进生产经营任务圆满完成上来,建设企业文化不能光是“从文化到文化,从精神到精神”,而是要把战略实施和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覆盖点。三是在建设机制上,要做到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努力形成行之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党政领导来推进、过分依赖政工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使企业文化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冲突与融合的关系,积极培育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该公司目前所管理的发电企业,一方面包涵了电力系统多年来形成的艰苦奋斗、敢打硬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加之电力是自然垄断产业、自我封闭经营和保守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不可避免地带有观念落后、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的烙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电力市场竞争的形成,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经营环境和角色定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组织结构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创新。该公司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应对所管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规范和整合,既要善于总结各发电企业已经形成的优良传统、企业精神和典型经验,充分吸收其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同时又要着眼于新形势下体制变革的实际和企业未来发展,在公司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体系的指导下,把各发电企业的共性和个性有机融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更加有利于推动发电企业的效益和整体协调发展。

3.引导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员工资质和潜能,提高员工忠诚度、归属感和自律能力

第11篇

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工程建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结算超预算的现象发生,在这些情况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因为建筑工程设计出了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对对整个工程的建筑方式,设计的错误会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美观度,更会给建筑带来不该有的质量威胁。一般来讲,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关键在于施工前的两个阶段———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目前工程项目经常出现的“三超”现象———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现象,也主要是因为工程设计人员缺乏足够的经济理念导致的。

我国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现状

在过去我国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设计单位是无需承担由设计失误导致的任何损失赔偿,而且很多建筑工程的设计单位为国有独资事业单位,这就使得这些企业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风险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设计单位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风险观念和风险意识依然不强。我国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在新《合同法》中专门对工程设计进行了民事责任界定,规定工程设计单位要对自身设计的失误承担完全的民事责任。一旦由于设计问题导致工程无法顺利完工或者出现质量问题,工程设计单位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因此,工程设计者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风险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许多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开始纷纷进入到中国市场,致使许多大型工程项目的开发商更愿意与国外知名设计公司合作,从而导致我国传统设计遭受更多的竞争压力。在此情况下,我国建筑工程设计单位需要积极适应国家化形势,并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点管理项目。

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管理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工程设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一)工程设计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工作主要是要在工程施工前确定好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潜在风险,并确定这些风险是否会对未来的施工造成一定的威胁。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识别:第一,专家调查法。此种方法主要是利用该领域及相关领域专家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找出工程的潜在风险;第二,工程分解法。该方法主要将工程项目分解成一份份更易管理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小块的分析来识别风险;第三,事件分析法。就是将之前了解到的相关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并这些事件进行逐步分解,从而分析潜在风险。

(二)风险评估

通过各种风险分析技术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的方法就叫做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将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排序,并反映出不同风险对该工程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工程需要找出解决这些风险的方法。风险评估是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来实现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决策树法。即用树形结构图来分别标出各种风险出现的概率,并以此估算风险大小;第二,专家评估法。即将以前工程中经常出现的风险进行罗列,并请专家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对风险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和打分,从而确定这些风险的的重要程度;第三,等风险图法。即将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风险后可能产生的结果作为标杆,且设定为纵坐标轴,以概率为横坐标轴,通过对不同发生概率和后果相乘,在坐标轴上标出结果相同的点,并将这些点连成曲线,并以此表示风险分布的一种经济学方法。

(三)风险应对

第12篇

医院运行中针对内部管理主要是以医院职工和病人为主要对象,虽然医院在经营管理中明确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主旨思想,但是很多管理者过多的依赖行政管理手段对职工进行管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职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例如,很多医院在针对新进职工定科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其自我发展的需求,而是根据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和科室业务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安排,没有在新进职工定科过程中采用双向选择,一些医务人员被动安排到科室中会影响其工作效率。

二、加强医院建设中经营管理效果的策略

(一)健全医院内部管理制度

医院制度建设方面不仅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对现有基本医疗制度进行优化与完善,并要在卫生部等五部门颁发的《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基础上,从适应医疗市场发展和人民医疗卫生需求出发,结合各大医疗实际情况、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中心来进一步规范医院内部管理。各大医院在新形势下要加大各项制度建设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来推动医院经营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现代化方向发展,确保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施行可以推动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监督机构

现阶段医院在发展中必须建立重大决策、重大人事任免、重大工程和重要项目、大额度资金使用的集体决策制度,针对医院药品采购和设备采购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可以通过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设备采购委员会等对其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通过对每次新增药品或医疗设备采购的论证工作来加强医院内部自我监督与管理,并要通过民主程序、集体决策来使医院内部形成相互制约、权责明确的监督机制,这对促进医院在新形势下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加强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监管

现阶段各大医院建设为了确保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在患者诊疗服务中的落实,一般都会采用院科二级质量控制体系对其进行监管,医院建设中内部管理中不仅要强调医务人员不断加强医疗质量自控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医疗、护理、行风、感染”等部门联合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医疗服务活动向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另外,各大医院也要将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指导各科室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可以适应时展要求。

(四)加强医院文化管理理论的应用

医院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有很多共性,医院文化泛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一种让全体职工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医院文化建设可以不断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增强医院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职工演讲比赛、技能竞赛、户外活动、联谊会以及建立即时通讯聊天群等方式,促进医院职工之间的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让医院职工都积极参与到医院文化建设中,这样才能帮助医院管理者通过医院文化管理理论实践来提高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