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殖技术论文

养殖技术论文

时间:2022-12-20 13:05:00

养殖技术论文

第1篇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与进出口国,因此,在生猪养殖行业,我国在世界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着重论述生猪的养殖技术,旨在加强生猪养殖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更好地为养殖户朋友服务。

2生猪养殖技术

2.1对养殖环境作出改善

首先,要对猪圈周围的环境作出改善,既要适当的考虑到猪圈内的阳光照射问题,又要大幅度地减少夏季阳光直射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此给出的建议是,夏季,可以在猪圈周围合理种植一些阴凉、可遮蔽的植物;冬季,可以采用现今广泛流行的大棚等技术,同时及时打扫猪圈内的卫生,及时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以及清洗身体等活动。特别注意猪出圈的时候对猪圈内的粪便进行清理,避免细菌滋长,影响生猪的生长环境。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起环境因素帮助生猪养殖达到最佳水平。

2.2加大养殖密度

从养殖密度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养殖密度越大越好。养殖密度越高,猪在吃饱之后的活动空间会被极度压缩,因此生猪通常会选择休息睡觉,吃完就睡的生猪更加容易长肉。这样做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节省出大幅度的建猪圈的费用,同时,能够加快生猪的养成速度,最快程度的帮助养殖户朋友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养殖密度也不能过大,一旦养殖密度过大,出现疫情后会难以控制,给养殖户朋友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

2.3养殖终点的选择

对于生猪来说,一般的养殖户通行的做法是在养殖到200斤左右即宰杀。在生猪的体重达到200斤左右后,其体重增长曲线逐渐趋于缓和,而且其增长的多为肥肉,性价比比较低,在市场上没有一个好的行情。在生猪养殖到200斤之前,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而200斤左右作为养殖终点是最为合适的,也是现今市场上公认的养殖终点,不同品种的猪可能其养殖终点略有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大。

2.4对于猪仔的选择

生猪的生长情况一方面取决于养猪户给予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仔猪的品种。一般来说,杂交代数越多,其猪仔品质越高,因此,养殖户对猪仔进行选择时,要注意那些品质优良、多代杂交、广受好评的品种。

2.5对饲料以及防疫方面的控制

对于生猪的养殖来说,饲料一直是占的比重较大的一块,在生猪养殖的不同时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饲料的组成进行一定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营养的控制,不能出现某一元素的投放量很多而另一元素投放量很少,这样会造成生猪生长的不均衡。在此,笔者推荐全价料,这是目前我国生猪饲养行业的大势所趋,也是经受了实践的考验的。同时,要对生猪的防疫作出重点的监控,首先要按照检疫规定接种疫苗,接着对一些疾病做一些基本检查,另一方面,对猪的身体表面以及肠道内的寄生虫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寄生虫的检查往往在初期便能够帮助养殖户朋友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及流行。

2.6饲养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对于猪仔的环境控制要合理,对于猪龄为一周内的猪仔,要为其保持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同时,可以定期使用红外线或者紫外线灯对猪圈内进行消毒,确保其健康成长。其次,一般猪仔在哺乳阶段的吸奶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人工的帮助。接着要做的便是注射补铁剂以及对猪仔进行过仔并窝处理,对每头猪仔的补铁剂的注射量也要作出控制,根据现行的科学成果,一般注射一次补铁剂其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00毫克左右为宜。同时,根据母猪的母乳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猪仔,将母猪的母乳最大化利用。一般来说,在猪仔出生一周内就需要学会饮水与饮食,在猪龄为半个月后即可开食,断奶的时间点选择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为宜。同时注意对猪圈内的卫生进行消毒,切记要对仔猪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切实防止猪瘟这一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在对猪仔的管理方面,需要根据每头猪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管理。例如,根据猪的品种、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力等情况,作出分组,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饲养管理计划作出调整。一般来说,将每组里分15头猪左右为最佳密度。在分组之后,要对猪进行“调教”,以便于对其日常行为作出控制。例如,控制其在固定的地方饮水、饮食以及排泄,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能够方便打扫卫生。其次,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猪的排泄情况,因为一般的疾病都会在粪便中有所反映。同时,对于猪的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情况也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评估、了解,如果发现可能爆发疫情的可能要及时向卫生检疫部门报告。

3总结

第2篇

论文摘要从养殖场所选择、苗种质量、放养密度、水质管理、科学喂养、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从而为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无公害青虾因其品质高、价位高、易养殖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和养殖户的喜受,近几年睢宁无公害青虾养殖发展很快,主、套养近1000hm2。但随着养殖的再发展,出现了诸如规格、品质、产量的下降、疾病的大量发生、商品率、经济效益的持续下滑等现象。根据与养殖户的探讨及有关资料的查询,笔者现将无公害青虾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以促进无公害青虾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

1选好养殖场所

青虾池应建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爽、水草丰富的地方。如果养殖池塘没有水草,可移植水花生、苦草等水生植物,其移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30%,移植位置一般离池埂2.0m,呈长条形。要注意水质要求,养虾比养鱼要求高,pH值宜中性或微碱性,以利于虾的脱壳生长。养殖池面积3333.33~6666.67m2,长方形为宜,水深1.2~1.5m,过浅则水体昼夜温差变化大;过深则水体垂直溶解氧相差大,不利于青虾的生长。池底淤泥层不超过20cm,池塘四周最好有4~5m宽的浅水滩脚,以便于晚上青虾觅食。如果是老塘,最好带水清塘,以杀灭黄鳝、泥鳅等敌害。稻田养殖须挖虾沟,宽3~5m,深1m,清塘要彻底,最好用生石灰清塘。

2重视苗种质量

青虾苗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成虾的品质和养殖产量,虾苗以外荡天然繁殖的仔虾为佳,要求规格整齐、体色鲜艳、弹跳力强。人工繁殖要以外荡大规格抱卵虾为亲本,有条件可采取两地优质雌雄交叉繁殖,以提高子一代的性状。尽量避免为了节约成本而连年不换种、不清塘,养殖虾自繁自育,致使其性状退化、规格小、抗病性差等情况的出现。

3改进放养模式,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以放养抱卵虾为主,采取自繁、自育、自养的养殖方式属粗放养殖,虽然方便实用,但难以控制养殖密度,易产生“几代同堂”,青虾上市规格不齐,产量效益不高。因此,要提高养虾产量和效益,必须采取改粗养为精养,改放养抱卵虾为放养虾苗,改养一茬虾为两茬虾等技术措施。合理放养提高秋季虾的商品率,应在7月下旬至8月初放养1.5~2.0cm/尾的壮苗60~75万尾/hm2。如购抱卵虾自繁的,应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选择湖泊外荡或河流中体质健壮、成熟度好、个体在5~6cm以上的大虾,设立专塘育苗,待虾苗长至1.5~2.0cm/尾时,过数进塘。

4做好水质管理工作

养虾池的水质要求较高,尤其是秋季养虾的主养青虾池要求更高,要通过不断调节施肥、投饲、注水等措施确保池水肥、活、嫩、爽,饲养前期水透明度调控在25cm,中期30cm,后期35cm,溶解氧不低于4mg/L。前期以施肥为主,可施用复合型肥料,用量为75~150kg/hm2,培养饵料生物。中期定期注水,加注新水可以增加水体溶解氧、营养盐及微量元素,增强青虾的食欲,并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后期勤换水,防止水质老化,促进青虾蜕壳生长。进排水要严格过滤,防止逃虾和敌害鱼类进入。同时,每隔15d泼洒生石灰1次,提高pH值和增加水中钙离子,保持池水pH值在7~8之间,以促进青虾健康生长。

5重视饲料质量,科学喂养

青虾为杂食性动物,1年中养殖2茬青虾就有2个摄食高峰期,即4~5月和8~10月;6~7月为青虾繁殖育苗期,摄食下降。掌握上述特点,便于进行科学喂养。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提倡青虾饲料以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为主,做到正确掌握投喂量,少散失,多利用,以减少生产成本。①选择颗粒饲料。目前,多种商品饲料都可以用来饲养青虾,但青虾对各种商品饲料的喜食程度和利用率不同。青虾喜食的动物饲料有螺蛳、鱼粉、鱼靡等,植物饲料有豆饼、米糠、麸皮等。大多数养殖户采用以菜饼、米糠等混合糊状饲料投喂,其利用率低,易恶化水质。因此,青虾精养,最好用颗粒饲料,且动物饲料在30%以上为宜。②合理投喂。青虾喜欢在夜间沿池边觅食,可以观察青虾吃食情况,一般投喂2次/d,早晨投喂量占全天总投喂量的30%,傍晚占70%。

6严格病害防治

养殖病害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须从清塘开始,清好塘,选好种,养好水,投好料,层层抓好防病关,使青虾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生长。一旦发生病害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水质,对症下药,减少损失,在治病时一定要注意青虾敏感类药物的使用。

7重视混养轮养

青虾养殖应重视混养轮养,这不仅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及养殖效益,还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从近年养殖情况看,连年养殖青虾的池塘因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病理因子的积累,往往发病率较高,而混养轮养的塘口较好。目前可选择

虾蟹混养、虾鱼混养、罗氏沼虾与青虾轮养等方式,在提高池塘利用率的同时,可促使青虾养殖健康持续发展。

8适时清除野杂鱼

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池塘内可能出现少量的野杂鱼,如不及时清除,野杂鱼既与青虾争食,又消耗水体溶解氧。另外,严防虾池“臭绿莎”的出现,对已出现的可采取下列2种方法清除:一是人工用竹竿赶至下风处,随水从排水口放出池外;二是用硫酸铜稀释,用喷雾器逐步喷洒,用药浓度不得超过0.5mg/kg。

参考文献

[1]苏坚,陈享顺,陈权志,等.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2):314.

第3篇

论文摘要介绍稻田养殖大龙虾技术,主要包括稻田的选择与整理、虾苗的放养、田间管理、防病除害、捕捞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农户稻田养殖大龙虾提供参考。

大龙虾体内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并且胆固醇含量极少,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低胆固醇营养佳品,出肉率达60%~67%,平均100g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须氨基酸31.60mg,肉质与味道优于海水成虾。稻田养殖大龙虾是在以稻为主、以虾为辅,充分利用稻田所提供的水、肥、饵等条件下,改善稻田生态环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一般稻田养殖大龙虾的产量为225~450kg/hm2。因此,稻田养殖大龙虾是一项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较好的致富门路,也是一种新型养殖技术。

1稻田的选择与整理

要求选用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没有工业污染、进排水比较方便的稻田;田块底质比较肥沃,田埂比较厚实,不渗不漏,保水性好,以自然田块为单位,集中连片经营为宜;交通方便。

1.1加固加高田埂

为了防止满水逃虾,一定要对田埂加固加高,一般田埂以高0.5m、宽0.5m为宜,并要捶打结实,做到不渗不漏不垮,以防止大雨冲塌或漏水塌方。

1.2挖好虾沟和虾溜

为了使水稻在生长期不同阶段能正常生长,同时避开稻田因施化肥、农药或除草剂时对虾苗的毒害,以及捕捞时方便易捕,必须挖好虾沟和虾溜。虾沟可分为环沟和田间沟。环沟是养虾的主要场所,可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离田埂距离因田而异,一般可离田埂2~4m处开挖,沟宽1~2m,深0.8~1.0m。田间沟又称畦沟,主要供虾苗出入稻田觅食隐蔽用,可视田块大小,在田中开挖几条横沟与环沟相通。在交叉点上挖虾溜,深1.0~1.2m,面积约为3~8m2。虾沟和虾溜的面积,通常根据田块大小而定,一般占稻田总面积的15%~20%。

1.3筑好进出水口和安装拦虾设施

通常养虾用水要和农田用水分开,单独建设进水渠道。进出水口建在稻田相对两角上,并都要安装滤网,以防止虾苗外逃。滤网一般以6~8目为宜。出水口滤网要高出田基20~30cm,下部深埋在基土中,进水滤网长度为2~3m,成弧形向稻田内安装,严防野杂鱼混入。

2虾苗的放养规格、密度和时间

为了提高大龙虾的成活率,必须放养3.0~3.5cm的大规格虾苗。放养密度掌握在1.2~1.5万尾/hm2;若投喂饲料,放养密度掌握在2.75万尾/hm2左右。规格小,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放养时间以4月上旬为宜。

3田间管理

3.1定期换水

一定要坚持定期换水,使虾沟内的水质保持清新,特别是夏秋高温季节更要勤换水,即使在水稻晒田时也要保持虾沟内水位稳定,为虾苗生长提供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3.2投喂饲料

幼虾放养后,立即开始投饵,一般可用麸皮、豆饼,或鱼(虾)用颗粒饵料投喂。每天投喂2次,以傍晚投喂为主,日投喂量可按在田虾体重的2%~4%掌握。根据季节、天气和苗虾吃食情况,合理调整,使虾吃饱吃好,促进生长。

3.3处理好施肥用药与养虾的矛盾

使用农药应尽量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控制安全用量。撒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1)干水撒药法。在撒药前将水放干,让虾苗集中在虾沟虾溜中,然后进行撒药。将药物撒在稻叶上,待药物毒性消失后,再往田间注入新水。

(2)深水撒药法。先把田水加深,再进行撒药。

(3)药物浸秧法。插秧先将苗根部放在药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插秧,这种方法治螟虫有特效。

3.4定期巡查

定期巡查进出水口是否畅通、拦虾设施是否完备、田埂是否牢固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暴雨天常会出现田间大量积水,甚至田埂翻水,容易冲垮田埂,更应加强巡查。

4防病除害

(1)严把虾苗质量关,选购体质强健、无感染的虾苗。

(2)做好水质管理体制工作,定期使用生石灰增加碱度,改良水质。

(3)选用优质饵料。

(4)及时捕捉老鼠、水蛇等,禁止鸭子进入稻田。

第4篇

线粒体DNA非编码区由两个tRNA基因分离,D-loop区域就处在这个非编码区中[2]。在线粒体DNA中,D-loop区是重链和轻链的复制起点,也称之为“控制区ControlRegion”,其进化压力较小,是线粒体DNA基因组序列和长度变异最大的区域,Horai等[3]发现该区域的基因变化速度比细胞核DNA和其他细胞器的基因快5倍,同时也是进化最快的部分。因此,选择D-loop区作为鉴定种群遗传状况的分子标记直接有效。利用D-loop的序列在群体遗传学上进行分析的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展开了,那时候仅仅用于分析区域内种间的亲缘关系。现今,D-loop区已经广泛被用作非常高效的工具来推断不同区域内种间或种内的亲缘关系和遗传状况。D-loop区中仍然细分为3个部分,中央保守区、终止序列区和保守序列区。其中终止序列区包含了线粒体DNA终止复制的相关序列,是变异最大的部分[4],最具研究和分析价值。在进行数据结果分析时,由D-loop序列分析得到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是两个评价群体遗传资源或者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指标。

1.1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1.1.1D-loop部分序列分析D-loop序列分析中,由于并不是整个D-loop序列都发生碱基的插入或者替换,可以采取对保守序列区或者终止序列区的部分区域进行扩增。由于这两个部分的进化比中央保守区迅速得多,只对这一区段的序列进行分析也能代表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过程。张仁意等[5]对青海4个不同湖水采集的155尾裸鲤(Gymnocyprisprzewalskii)个体的线粒体DNA的D-loop区中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得到754bp的序列长度,分析发现155个样本中有34个单倍型,但4个群体中可鲁克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远低于其他种群;进一步的遗传分化系数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已经产生一定的遗传分化,但由于地理隔离的原因,系统发育树结果还没有发展出明显的单枝,加之该区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偏低,需要进行重点保护。

郑真真等[6]对全球大青鲨(Prionaceglauca)进行了D-loop区中694bp扩增分析,采集了来自中东太平洋、中西太平洋、中东大西洋、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5个海域的165尾个体,分析发现145个单倍型,变异程度非常大。进一步分析后发现5个区域的大青鲨种群的单倍型和核苷酸都处于较高水平,种质资源较好;但是遗传分化指数显示5个区域存在强烈的基因交流,种群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邹芝英等[7]采集了8尾长鳍鲤(Cyprinuscarpiovar.longfin),扩增得到600bp的部分序列,找到了与终止区域相关的6个特征序列;对这些特定的区域分析得到6个单倍型,13个变异位点,显示了较好的种质资源状况,核苷酸多样性数值与其他鱼类接近,遗传状况中等,由于该物种稀有且仅存在偏远地区,保护珍惜水产动物资源已经迫在眉睫。向燕等[8]为了了解3种鲟鱼: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中华鲟(A.sinensi)和史氏鲟(A.schrencki)亲鱼的遗传状况和遗传背景,对线粒体D-loop区部分序列进行分析,扩增得到400bp的序列,49尾亲鱼个体一共得到仅18个单倍型,并且对于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分析后,发现集中在6个单倍型中,说明这些群体很有可能来自同一母亲;不过各单倍型遗传距离较远,说明父本来自不同的个体;其结果提示,在生产中仍要采用不同单倍型进行人工繁育,以避免近亲而导致种质退化。

Kumazawa等[9]研究发现,D-loop的5'端和3'端有串联重复序列,这段的变异速率较快。Abinash等[10]在北美不同区域采集淡水扁头鲶(Pylodictisolivaris),对35bp的串联重复区进行分析检测,从美国35个水系采集了330尾样本,分析结果发现,在东南墨西哥湾的70%样本出现串联重复的变异,而采自密西西比河95%的样本和墨西哥湾西南沿岸的扁头鲶没有出现这个区域的变异;系统发育的计算结果表明,在70万年和205万年左右出现群体分流;从地理位置上看,密西西比河的支流进入墨西哥湾西南沿岸流域,而东南墨西哥湾为另一条流域;该结果表明种群的遗传结构受到地域特殊性的影响。D-loop区部分序列的结果分析能满足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状况分析,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数据帮助人们进行资源保护和简单的育种工作。随着科技进步和测序水平的改善,进行全序列的测序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全长序列将获得更加完整和正确的结果。

1.1.2D-loop全序列分析D-loop的多态性一种是来源于碱基的突变、插入和替换形成的不同单倍型,不仅种间有差异,种内个体间也存在差异,只是重复的差异小于种间的差异。而且在个体中D-loop一旦发生差异,线粒体DNA会稳定地将这种差异遗传下去,这种差异在个体间表现为线粒体DNA分子的长度变异,因此对D-loop全长进行分析研究更能体现整体的变异程度。肖明松等[11]在淮河淮滨段、凤台段、蚌埠段、洪泽湖段采集84尾野生乌鳢(Ophicephalusargus)进行种群资源的研究,分析发现33个单倍型,检测了单倍型多样性(h)、核苷酸多样性(Pi)、遗传分化指数(Fst)、遗传距离以及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和NJ树,发现其h和Pi较高,表明种群平均多态性相对较好;但在遗传距离的分析中发现所有群体的差异都较小,这可能是由于在淮河流域中不同支流的种流程度较高造成的,所以变异发生在种内,而种群之间的分化较少。董志国等[12]对大连、东营、连云港、舟山、湛江和漳州6个地区的野生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atus)进行D-loop全基因组区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选择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作为重要指标,并加入了群体遗传分化指数的分析,进行Tajima’sD中性检验和单倍型间的分子变异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梭子蟹的遗传多样性很高,产生一定的遗传分化;不过在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中,地理距离对遗传距离没有显著的关系,原因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赵良杰等[13]在千岛湖汾口、富文、临岐3个大眼华鳊(Sinibramamacrops)主要繁殖区域采集了115尾个体,对样品进行了形态学和D-loop序列测定后,分析形态主成分和各个基因遗传学分析指标,发现千岛湖各地的大眼华鳊之间有丰富的基因交流,并没有形成容易灭绝的小种群,表明各个地理群体仍然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面对一定的灾害时有一定的弹性,不过这样的良好状况仍然需要政府和渔民对该区域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高志远等[14]对海南松涛水库南丰镇、番加乡、白沙群体的长臀鮠(Cranoglanisbouderius)的D-loop序列全场进行分析,44尾个体中发现11个单倍型,但在分析中发现单倍型较高,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认为是由于海南岛偏僻的地理位置难与大陆长臀鮠进行基因交流,推断在历史中可能出现过严重的瓶颈效应;中性检测也表明没有任何整体或局部的种群扩张,数据皆表明该地域长臀鮠正处在较危险的境地,需要进行种群的保护措施。

1.2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目前,国内对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生长不良与病害频繁大多归结于饲料与环境的问题。诚然,营养和免疫是养殖的关键,但是由于人工育种和繁育杂交造成的种质资源下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养殖户往往在育种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育种群体的遗传状况,导致近亲杂交,子代产生各种问题。徐钢春等[15]对灌江纳苗养殖刀鲚(Coilianasus)的子三代品种与在淡水生活环境下湖鲚(C.nasustaihuensis)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进行单倍型和核苷酸分析后,发现养殖刀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优于湖鲚,这可能是由于刀鲚仅是子三代,还未经历大量的人工繁殖和育种,保留了较好的遗传状况;而湖鲚由于其陆封型的特点,导致其种质资源渐渐下降,需要进行放流等活动保证种质资源。姚茜等[16]对来自浙江湖州某公司的养殖群体、缅甸引进的群体和两者杂交的“南太湖1号”群体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的D-loop区进行分析,共16尾群体分析得到14个单倍型,结果表明缅甸引进的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浙江湖州人工养殖群体的多样性最低,说明人工育种对遗传多样性有较大的影响。通过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分析发现,杂交群体更加偏向本地种群。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可在杂交代中选取优秀性状的沼虾,与缅甸种群杂交,以获得更优秀的品种,为今后的人工繁育打下基础。李胜杰等[17]将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品种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与北方和佛罗里达两个野生群体进行D-loop区的遗传分析,在23尾采集的样品中,5尾个体含有两种单倍型,北方11尾个体发现9种单倍型,而佛罗里达仅有1种单倍型。在遗传距离分析上发现,珠江水产研究所的养殖群体与北方群体更加接近。对于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群体与国外种群相比,其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开展种质的保护工作,应引入国外品种进行杂交,改善国内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提高遗传多样性,丰富大口黑鲈的种质资源。

1.3亲缘与起源分析D-loop区串联重复的现象虽然丰富,但是不同动物的重复位置不一致,重复的序列和重复的单元也不一致,所以相近物种之间对比分析有助于明确不同物种的关系。郝君等[18]对乌克兰鳞鲤(Cyprinuscarpio)、鲫(Carassis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和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ussuriensis)6种不同鱼的线粒体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了种内、种间遗传结构差异,发现作为分子标记对系统分化效果的差异,6种不同鱼的碱基含量、碱基差异、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都有显著的差异,构建的D-loop序列的NJ系统树展示了6种鱼的分类地位,肯定了D-loop区比邻近区段的tRNA和12sRNA在鱼类识别、分类、种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上更加可靠。侯新远等[19]对5种虾虎鱼类进行了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中华沙塘鳢(O.sinensis)、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glenii)及尖头塘鳢(Eleotrisoxycephala)这6种虾虎鱼类同源长度约为830bp的D-loop序列,通过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距离分析,得到6种鱼类的亲缘关系即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中华沙塘鳢、平头沙塘鳢聚为一支,尖头塘鳢、葛氏鲈塘鳢和褐塘鳢等聚为另一支,为鱼类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提供了基础。马波等[20]在额尔齐斯河采集了两种类型的银鲫(C.auratusgibelio),对几种鲫鱼的可量性状和D-loop区进行分析,得到了优势种群的生长性状,确定了它们的遗传学特征和分类学地位,同时通过D-loop区的单倍型共享率研究了两种鲫的起源和遗传特征,这些结果对我国将来进行银鲫育种有很大帮助。Klaus等[21]利用D-loop序列对欧洲鲤鱼(C.carpio)137的起源进行研究。在此之前对于欧洲鲤鱼也有过很多关于起源的研究:Zhou等[22]发现一些欧洲养殖的鲤鱼起源可能在德国和欧洲,而俄罗斯主要养殖的鲤鱼起源在亚洲。Zhou等[23]在德国镜鲤和伏尔加河的野生鲫鱼利用D-loop区全序列获得独特的3种单倍型;而Mabuchi等[24]在日本鲤鱼中发现有两个D-loop区单倍型与Zhou等报道的欧洲发现的单倍型非常相似。Klaus等[21]的研究结果指出欧洲和中亚所有的鲤鱼品种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有可能是在后冰河时期传播到中亚或者欧洲。对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育种过程中,没有进行规范的养殖记录,导致各种群出现杂交现象。而且,养殖户挑选具有优势性状的品种进行,容易导致其他稀有单倍型的消失,从而使得种质资源慢慢下降。

1.4个体内异质性分析同一个体内存在多种重复序列数目不同从而表现为异质。高祥刚等[25]采用克隆技术,在我国海域随机采集了3头斑海豹(Phocalargha),每尾个体任选14个克隆菌,对它们的线粒体DNAD-loop区的终止序列区进行扩增测序,发现其个体内存在多种不同的串联重复单位,即存在异质现象,说明我国的斑海豹种质资源保护较好,进化状态比较积极。张四明等[26]在野生的中华鲟种群种间和个体体内检测线粒体DNA的长度变异情况,发现中华鲟有较多个体的异质性,表现出良好的遗传多样性。由此可见,个体的异质存在是导致线粒体DNA中控制区D-loop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个体的线粒体DNA长度异质性是直接推动动物物种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线粒体D-loop区的序列分析已经在水产行业取得大量进展,D-loop区基因的插入、突变和替换都是影响多样性的关键,而个体内的异质和串联重复的高频率变化不仅存在于水产动物个体中,也存在于种群内,甚至在不同物种之间都对野生水产动物的起源、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动物进化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养殖群体中,D-loop区的分析正在渐渐起到重要的作用,若结合微卫星、RFLP等其他分子标记技术,将来对人工育种和对亲鱼、亲虾的选育工作有重大意义。

2细胞色素b序列(cytb)

线粒体DNA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有还原型辅酶I的亚基、ATP合成酶的亚基、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3个亚基和细胞色素b[27]。Zardoya等[28]研究认为,cytb的进化速度适中,适合进行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分析。现今利用cytb序列多数用于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分化分析、遗传图谱建立和遗传多样性调查,并辅以其他标记技术进行组合分析。王晓梅等[29]获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cytb序列的PCR产物后,利用DGGE技术分析了温州、仪征、江都、南京、盘锦和合浦地区的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并与合浦绒螯蟹(E.japonicahepuensis)对比,发现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遗传距离较大,在亲缘关系上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仍有部分遗传标记相同,说明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

黄小彧等[30]利用cytb序列检测了长江支流贵定与干流合江和宜都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的遗传距离,结合地理因素分析了该物种的种质资源现状,发现合江的遗传多样性最好,而支流群体与干流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地理隔离使同一物种的基因交流程度降低。夏月恒等[31]利用cytb序列对中国近海3个地区的鮸鱼(Miichthysmiiuy)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解释,认为中国鮸鱼基因型的单倍型多样性高和核苷酸多样性低可能是因为种群在某个时期突然扩张,使单倍型突变大量产生,但这段时间对于提高核苷酸多样性时间不足,所以产生了如此差别;且Fst结果极低,说明该地区遗传分化程度很低,加上不同地理的单倍型网络图交错呈现,有可能是因为种群由于扩张之后还未达到平衡,需要对该地区进行保护。钟立强等[32]调查了长江中下游5个湖泊的黄颡鱼,利用cytb序列分析了不同地区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程度,60尾个体检测出37个单倍型,Fst分析显示这5个种群的变异大部分都来自群体内,说明各个种群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系统树显示它们没有分化成谱系。司从利等[33]从长江贵定和乐山两个群体的泉水鱼cytb序列分析其遗传状况、结构和多样性程度,发现这两个群体由于三峡大坝的地理因素,已明显受到严重的影响,出现高度的遗传分化,建议对该物种进行分区保护,提高遗传多样性,丰富种质资源。

司从利等[34]在广东、广西等地基于cytb序列分析了华南居氏银鱼(Salanxcuvieri)的遗传现状,从邻接树上可发现有一定的分支,认为地理因素正在逐渐影响遗传结构,推测琼州海峡的地理位置可能影响广东、广西种群间的遗传交流;中性检测结果表明在更新世晚期发生扩增,地球当时的气候影响了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现状,建议分地区对该种群进行人为保护,避免出现种质退化。李伟文等[35]两年中在7个远洋捕捞点采集了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扩增了cytb部分序列得到663bp,108尾个体仅有24个单倍型,且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都处于较低水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差;Fst分析得到变异大多发生在群体内部,表明其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并且基因交流非常强烈,种质资源正在衰退,这与人类破坏环境和大面积捕杀有密切关系。谢楠等[36]利用cytb对鲂属(Megalobrama)4种鱼类及长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进行了系统分类。但在结果分析过程中仅靠cytb的信息难以准确将不同品种进行区分,仍需要配合其他标记进一步研究。

3其他标记与组合分析

16SrRNA序列、12SrRNA序列和COI序列在线粒体基因组中变异速度较慢,保守性较高,因此很难由其单独作为验证工具来进行遗传分析,往往需要结合其他的基因片段,才能同时作为鉴定种内亲缘关系和物种遗传多样性程度的工具。刘萍等[37]选取了山东青岛中华虎头蟹(Orithyiasinica)野生群体的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但是发现16SrRNA变异程度较小,效果不佳;在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研究中,两种技术检测了不同蟹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它们的进化分化时间,利用NJ系统进化树发现中华虎头蟹与梭子蟹类的亲缘关系最近,并采用“分子钟”对4个蟹类的分化时间进行计算。吴玲等[38]对沿海6个群体的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和日本文昌鱼(B.japonicum)分别进行COI和16SrRNA序列的研究,发现两种鱼种内遗传多样性较高,但还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其中茂名群体和威海群体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多样性,很有可能为这两类鱼的祖先。

翁朝红等[39]对近江蛏(Sinonovacularivularis)、缢蛏(S.constricta)、小刀蛏(Cultellusattenuatus)、尖刀蛏(C.scalprum)和大竹蛏(Solengrandis)的COI和16SrRNA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和分析,在进行遗传距离和系统演化分析后,结果表明近江蛏已进化至独立为一个种,并且通过聚类分析推断近江蛏应归属于竹蛏超科,解决了这几种蛏分类归属。郁建锋等[40]结合12SrRNA和16SrRNA的序列为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的分类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发现了大量的变异位点和简约位点,而且在两种标记的验证下,比较得出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与福建流域河川沙塘鳢已经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同时,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与其他鳢已存在遗传分化差异。王庆容等[41]对长江中上游舞阳河、乌江、雅砻江、岷江和金沙江5个野生鲇(Silurusasotus)群体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比了核苷酸和单倍型多样性,发现舞阳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杨慧荣等[42]同时利用D-loop和cytb的序列对长江水系的赤眼鳟(Squoliobarbuscurriculu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分析,通过遗传变异率、单倍型多样性等指标发现长江赤眼鳟遗传多样性较高,种质状况较好;同时,根据Fst和分子变异等级差异分析发现,不同水系的群体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系统发育树证明了珠江水系赤眼鳟与长江水系赤眼鳟正在逐渐分化为两类群体,并提出cytb序列在变异显著的群体间更能发挥作用。

孙希福等[43]利用cytb序列和D-loop序列分析了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在鼠豚类及一角鲸类的分类地位,系统发育树表明,江豚的遗传距离与一角鲸科较为接近,并确定棘鳍鼠海豚、太平洋鼠海豚及黑眶鼠海豚3种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否定了之前仅凭借形态学的分类方式。毕潇潇等[44]在某一水产品公司采集了来自美国与荷兰的狭鳕(Theragrachalcogramma)、太平洋鳕(Gadusmacrocephalus)、蓝鳕(Micromesistiuspoutassou)和远东宽突鳕(Eleginusgracilis)4种不同属的鳕鱼,利用16SrRNA、cytb和COI序列比较了它们的序列结构,根据核苷酸分歧速率以及NJ系统发育树,将太平洋鳕、狭鳕和宽突鳕归为一支,也显示了它们较接近的遗传距离,给分类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4展望

线粒体分子标记技术主要用于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亲权分析和物种进化程度分析。该基因组功能重要且能稳定遗传,是物种个体基因组中变化速度较快且保留较好的部分。对D-loop区的序列进行测序、比对、计算和分析后能得到物种的种属分类、遗传结构、历史发育情况和遗传多样性状态。而且,D-loop区稳定的母系遗传,使得分析起源有较好可靠性,聚类分析结果准确。同时,细胞色素b和16SrRNA等序列虽然进化速度较慢,但其稳定性的特征可以得到较好保留,获得的插入、替换和缺失等突变可以持续遗传,以作为数据分析的可靠依据。在进行不同情况的分析时,可以结合一到两种分子标记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参考标记。

综上,在水产行业的遗传分析中,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是将来进行育种和引进的关键,通过线粒体分子标记技术对野生经济水产动物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是高效、准确和可靠的。其中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表现了分子结构的变异程度,体现了野生群体种质资源的现状;遗传分化特征能表现群体的基因交流状况,表明了群体间自由的自由度;分子变异等级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地域群体突变的来源,表现了群体遗传结构的差异;中性检测等分析从分子层面揭示了鱼类的系统发育状况。

第5篇

黄鳍鲷养殖分为以池塘饲养和网箱两种,可分为“单养、混养和搭配饲养”三种方式。混养的种类有蓝子鱼、鲻鱼、金钱鱼等;搭配饲养一般是主养黄鳍鲷,搭配放养一个种类,如笛鲷类、鲈鱼和卵形鲳鲹等。放养全长5cm以上黄鳍鲷鱼种。单养方式:黄鳍鲷放养密度为1.5×104尾/hm2-2.2×104尾/hm2;混养方式:黄鳍鲷占总量的60%,其他鱼类约占40%;搭配饲养方式:黄鳍鲷约占总量的80%,搭配种类约占20%。在常见的鱼虾混养塘中,黄鳍鲷和南美白对虾混养密度,根据池塘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常见的方式见下列表1-3。

2黄鳍鲷鱼苗的淡水驯化

黄鳍鲷肉嫩味美,为上等食用鱼类。黄鳍鲷为杂食性鱼类,池塘中混养黄鳍鲷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达到增收的目的。黄鳍鲷是鱼虾混养塘经济效益相对好的品种,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随着混养技术的成熟,在淡水池塘中引入该品种进行混养时增加混养塘收益的重要技术,黄鳍鲷经淡水驯化之后,与南美白对虾进行搭配混养获得成功已经有很多报道。研究表明,黄鳍鲷可以适应淡水环境。淡化盐度下降的最适梯度是:30‰-10‰-5‰-2.5‰-0。值得注意是,10‰为淡化的转折点,鱼苗淡化最适阶段,是全长在3㎝左右的幼鱼。

3黄鳍鲷种苗选择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黄鳍鲷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先后突破了亲鱼驯养、培育、催产、孵化、仔稚幼鱼培育等关键技术,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已成熟。目前,黄鳍鲷养殖苗种来源是从海区捕捞的天然鱼种或通过人工育苗获得,据市场调查发现大多数是海捕苗为主。海捕的苗种供应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海捕苗的种质一般参差不齐、鱼苗规格大小不一致,且捕捞过程中鱼苗损伤厉害,在水温变高季节水体病菌开始肆虐,有伤口的鱼苗易感染细菌导致死亡率过高。建议养殖户要重视苗种的质量,具体是:第一,把握黄鳍鲷繁殖有季节性特点,放苗时间及时安排;第二,鱼苗需要经过标粗,达到一定规格(3~5㎝以上)再转入混养塘;第三,放苗时做好消毒工作,鱼苗标粗期间做好营养强化工作。第四,有区别地对待混养黄鳍鲷和精养出鱼的时间,适当控制混养塘放苗密度,以便更好掌握出鱼规格,混养塘出鱼尽量避开其他精养与类大量上市的时候。

4混养塘饲料选择

据研究报道,网箱养殖黄鳍鲷宜采用蛋白质含量为40%的配合饲料,与对照组相比,黄鳍鲷的相对群体日增重率提高10.7%,每生产1千克商品鱼饲料成本降低3.70元,生物学综合评定值提高15%。而在鱼虾混养塘中,南美白对虾对饲料中蛋白含量要求一般也在38%~40%左右甚至以上才能满足其生长。考虑到鱼虾混养密度的差异和水体中生物饵料丰富程度不同,在整个养殖周期中,湛江南三等区域的养殖户都遵循“养虾收入为主,养鱼收入保本”的理念,所选用混养饲料蛋白含量应尽量以虾类需求为主。这样既满足了对虾正常摄食和健康生长的营养需要,同时也保证黄鳍鲷在既定的时间段有合适上市规格。在福建龙海,同样是黄鳍鲷和南美白对虾混养,则是选用草虾料饲喂。成功的鱼虾混养区域,对混养饲料品种都非常有经验。可见,混养塘饲料如何选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避免选择低档沉性饲料。诸如淡水草鱼料和罗非料等这类饲料,在原料品质组成、粉碎细度等可能不适合南美白对虾和黄鳍鲷消化吸收,且饲料耐水性方面跟专门的鱼虾混养料和虾料相比都要逊色不少。发现有些养殖户认为这些饲料比较便宜,存在过量投喂的做法,这样饲料不能被鱼虾及时摄食,就容易大量沉底,造成浪费,更糟糕的是导致水质恶化,威胁鱼虾健康;第二,避免选择膨化饲料。鱼虾混养中鱼除了能卖价钱之外,同时不应该忽视它的生态功能,通过黄鳍鲷到底部摄食来搅动水体,起到活水增氧作用。混养塘如果只投喂膨化饲料,不仅对虾不能摄食到食物影响生长,而且也养成黄鳍鲷一直在水面摄食而不到底部搅底,容易造成水体分层,虾生活的底层变成死水;第三,避免选择沉料与膨化料搭配使用。不少养殖户认为混养塘鱼摄食量过大,于是采用膨化料和混养料搭配,认为可以先喂饱鱼再喂虾。其实这种搭配方式不仅出现第二点提到的弊端,又产生新的问题,就是部分比较强壮的鱼摄食量很大,除了采食膨化料外同时还到底层跟虾抢食沉料,而其他鱼可能抢食不到这么多饲料,出现黄鳍鲷摄食量不同,直接导致塘内鱼会出现大小不一致各种规格,影响卖鱼价格。福建龙海当地养殖户,曾经尝试过这种搭配投喂黄鳍鲷和南美白,认为不可取。目前有经验的养殖户的作法是:前期投喂虾料,鱼虾混养料时投喂高档鱼虾混养料。标苗期间,投喂营养充足饲料保障虾苗生长强壮,提高成活率。等鱼虾都放苗后,,考虑经济性和营养搭配合理性,逐渐过渡到投喂高档的鱼虾混养料。

5常见病害以及防治

黄鳍鲷常见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6小结

第6篇

1.定期清淤,彻底改善池底环境

新建或清淤后的养殖池塘,在1~2年内刺参生长快、病害少,养殖3~4年后的池塘影响刺参生长的负面因素逐渐增多。定期清淤不仅除去了腐臭底泥,而且在清理过程中通过曝晒、氧化,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同时,清淤后的池塘施肥养池,繁殖好底栖硅藻,对刺参的生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刺参养殖池塘每2~3年要进行清淤,软泥底质、进水浮泥较多及死亡大型海藻较多的池塘最好2年清淤一次。

2.定时使用底质改良剂,预防池塘底质恶化

刺参养殖池塘除冬季低温期,每月应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养殖2年以上、高温季节、刺参出爬前后、软泥底质、刺参养殖密度大、腐烂大型海藻多、池底污染重的池塘,半个月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池塘水温稳定在15℃以上使用生物底质改良剂,低于15℃使用化学底质改良剂。

二、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保持池塘生态稳定

刺参养殖池塘定期施加EM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对保持池塘内生态环境的稳定非常重要。微生物制剂半个月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剂禁止与抗生素、杀菌药、强氧化剂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须过一周后方可使用。

三、加强增氧,提高刺参抗逆能力

水中的溶解氧是刺参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气,刺参容易患病。增氧应选用底部增氧设施,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底层溶解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池塘的氧化反应,加快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有效降低硫化物、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防病和立体利用养殖水体的效果。而且池塘溶解氧充足,刺参能经常保持旺盛的活力、食欲以及较强的抗病能力,降低感染发病概率。水温回升、高温、降雨等都能引起池水分层现象,无风天气池水上下交换能力差,池塘底部易出现缺氧状态,增氧机充气使池塘水体上下垂直运动,打破分层。池塘表层水体在光合作用下产生丰富的溶解氧通过水循环输入到池塘的底层,能迅速提高底层水体的溶解氧。高温季节的下半夜、无风沉闷天气及雨后要延长开增氧机的时间,防止池水缺氧,必要时同时投放增氧剂。越冬期间,水面结冰,如果冰面上覆盖积雪,应及时清除或破冰,增加光照,促进池塘内低温藻类繁殖,提高池塘溶解氧。

四、使用药物灭藻、杀灭鱼虾类,要避开刺参生长期

池塘内大型海藻及杂鱼虾过多,影响刺参生长,需要及时杀灭。灭藻和杀鱼虾类施加的药物对刺参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所以一定要错开刺参生长期。池塘施加灭藻药物,应选择在刺参出爬前和夏季休眠期(低温时期施药需延长药效时间)。施加杀鱼虾类药物,应选择在刺参冬眠前。藻类和鱼虾类死亡后要施加解毒药物和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底。春季严格控制池塘进水网目,可有效减少杂鱼虾蟹的卵子进入池塘。如果池塘大型海藻数量过多,腐烂后会造成池底严重缺氧,加之刺参行动缓慢,夏季又有休眠习性,不能迅速脱离不良环境,往往会造成死亡情况。所以,先施加灭藻药物,在大型海藻死亡分解前组织人工捞除,防止败坏池底。忌在大型海藻生长旺盛时期捞除,因为断裂的藻丝随风漂到池塘其他位置,又会扎根生长。

五、养参先养池底,繁殖好底栖硅藻

底栖硅藻是刺参最好的天然饵料,底栖硅藻含有许多活性物质,对促进刺参生长、补充人工配合饵料所缺少的营养要素、提高刺参免疫力和抗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养虾先养水”、“养参先养底”,所以,应特别重视底栖硅藻的培养,底栖硅藻繁殖好的池塘,刺参生长明显增快。春秋季适温期,要适当降低池塘水位,施加水产养殖专用肥或无机肥肥水,有利于促进底栖硅藻的繁殖,施肥繁殖底栖硅藻的同时,培养好池塘单胞藻。保持良好、稳定的藻相,对提高水质环境的自净能力、吸收池水中有毒无机盐、降低氨氮和硫化氢、高温期缓解池底温度升高、降低透明度、抑制大型海藻繁殖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生长期投喂饵料,促进刺参生长

春、秋两季是刺参的快速生长期,进水浮泥少、自然饵料缺乏及养殖密度大的池塘,在刺参摄食旺盛季节需要适量投饵。投喂的饵料可使用刺参专用人工配合饵料,也可购买鼠尾藻、马尾藻、脱胶海带等藻粉,掺入适量免疫多糖、多种维生素类、酵母等,配制成配合饵料投喂。水温8~20℃,为人工投饵喂养期,最佳投饵水温在10~16℃。每周投饵2~3次,投饵原则以适量为准,宁少勿多,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1%~3%。投饵量还要根据刺参摄食情况、残饵量、粪便粗细和多少等适当调整,投饵期间要加强使用底质改良剂。

七、适时净化池塘水质

春季刺参刚开始活动和秋末刺参冬眠前使用碘类制剂,起到杀灭池塘内的致病菌、净化池塘水质、降低刺参发病概率的作用。而且,碘类制剂对治疗刺参初期化皮效果明显。

八、放苗量要适中,提倡立体养殖

第7篇

獭兔各阶段的管理尤为重要,总体要求是:三查、五看、八注意。三查:即查食量、饮量、粪便。五看:即看精神、食欲、五官、动作、皮毛。八注意:即听到特殊动静应注意、闻到特殊气味应注意、天气突然变化应注意、幼兔断奶应注意、新的饲料更换应注意、更换饲养环境应注意、新引进的种兔应注意、新发生疫情时应注意。獭兔的生长阶段分为仔兔期、幼兔期、青年兔期、怀孕母兔期、哺乳母兔期、种公兔期。各个阶段的管理如下:

1.1仔兔

从出生到断奶的小兔为仔兔。此阶段要保证仔兔早吃奶、吃足奶,防黄尿病、冻伤、兽害、外伤等。

1.2幼兔

断奶3月龄的兔为幼兔。这一时期的獭兔最难饲养,应给予富含蛋白质又易消化的饲料,少添勤添,保证定时、定量喂食,积极预防球虫病及肠炎的发生。

1.3青年兔

3~6月龄的兔为青年兔。此时公、母兔应分开饲养,防止早配。这一时期青年兔代谢旺盛,采食量大,日粮中应适当加大粗纤维的比例,有利于兔的健康成长,又可降低饲养成本。

1.4怀孕母兔

在怀孕初期,应给兔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苗进行预防。母兔产前3天,应做好接产准备,对产箱消毒、清洗,放入软的垫草,预产期可适当安排饲养人员值班,防止发生意外。

1.5哺乳母兔

这一时期应保持兔舍、兔笼内清洁卫生,环境安静。饲料要多样化、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根据哺乳的数量、产后的天数决定饲喂量。除此之外,还要经常检查母兔,防止发生炎。

1.6种公兔

种公兔要一笼一兔,防止相互咬斗,兔笼地板要光滑,经常清扫消毒,以防发生生殖器官疾病。公兔的日粮中要注意添加维生素A、D、E,以及微量元素Zn、Fe、Cu、Mn、Se等以提高配种受胎率。配种前要检查公、母兔的生殖器是否有炎症和兔梅毒等疾病。公兔1d可1~2次,连续2d,休息1d。

2搞好防疫

2.1要搞好日常卫生

除每天清扫粪便外,还要定期进行消毒,消毒方式可采用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

2.1.1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法:包括清扫、洗刷、通风和滤过,清除病原体和排泄物、分泌物。(2)热消毒法:通过高热使病原体变性、凝固,达到灭活目的的一种消毒法,如火焰或沸煮消毒等。(3)光消毒法:利用阳光和紫外线进行消毒。

2.1.2化学消毒法

(1)福尔马林:用37%~40%甲醛溶液浸泡器械或消毒兔舍、笼、地面、墙壁、料槽及用具。熏蒸消毒兔舍,每m3空间用高锰酸钾25g放于容器内,加福尔马林25mL、水13mL,密闭消毒24h,1d后放兔。(2)来苏尔:3%用于兔舍笼、用具及场地、车辆、兔的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3)复合酚类(农福、农乐、菌毒敌、毒菌净等):0.3%~1%浓度的溶液可用于兔笼、舍、用具、场地、车辆、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4)氢氧化钠:又名火碱、烧碱、苛性钠,2%~4%浓度热溶液可用于兔舍、水泥地面、木制用具、陶瓷用具等消毒。该药物对金属制品有腐蚀性,对人的皮肤和黏膜有损害,一般不用。(5)生石灰:10%~20%浓度的溶液用于地面、墙、围栏、粪池及污水沟的消毒。(6)草木灰:草木灰20kg加水100L煮沸,过滤后即可。30%草木灰水溶液常用于洗刷兔舍的地面、墙壁及饲养用具。(7)漂白粉:每m3河水或井水中加6%~10%消毒30min后可作饮水用。10%~20%乳剂常用于兔舍、地面运输工具消毒,3%的澄清液用于食槽消毒、饮水器消毒及非金属用品的消毒。(8)过氧乙酸:国产药制品分甲液和乙液。配制时取甲液2份和乙液3份混合,再配成1∶20浓度的溶液,用于兔舍喷雾消毒及室内空气消毒。(9)新洁尔灭:0.1%的溶液用于消毒木制品、洗手等。0.15%的溶液用于兔舍喷雾消毒。(10)洗必泰:0.02%的溶液用于洗手,0.1%的溶液用于饲养用具及器械的消毒,0.05%的溶液用于兔舍、场地、仓库及工作室的喷雾消毒。

2.2按期防疫

母兔配种前3天注射葡萄球菌苗,每兔2mL。母兔产仔当天皮下注射敌菌锐克0.4mL/只。仔兔23日龄肌肉注射敌虫锐克0.06mL,皮下注射敌球锐克0.15mL。仔兔27日龄肌肉注射波大疫苗2mL/只。仔兔32日龄肌肉注射巴波二联苗2mL/只。仔兔40日龄皮下注射兔瘟单联苗1.5mL/只。仔兔60日龄皮下注射二联苗或三联苗2mL/只(二联苗:瘟巴苗或巴波苗;三联苗:瘟、巴、魏三联苗)。每5个月对兔群加强免疫1次。对烈性传染病(如兔瘟、巴氏杆菌),4个月免疫1次,每年3次。断奶仔兔立即进行首免,6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1次,可有效控制兔瘟和兔巴氏杆菌(出败)病的发生。

2.3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发现病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病情严重的立即淘汰扑杀,尸体火焚或深埋,以免病情蔓延。兔常见病有兔瘟、腹泻、皮肤真菌病、球虫病、传染性鼻炎、葡萄球菌病、魏代松菌、河门氏菌及兔疥螨、毛球病等。

2.3.1兔瘟(又名病毒出血症)

病兔、死兔是主要传染源。该病是由病毒性出血病毒引起獭兔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青、壮年兔,乳兔不易感染,60日龄左右有被感染的可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更多。毛兔、肉兔、皮兔场易感染。依病情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4类。最急性:健康兔感染后12~20h即突然死亡,死亡前不表现任何病状,只是在舍内乱跳,倒地而亡,此类多发生在流行期。急性:健康兔感染病毒后24~40h,体温升高至41℃左右,精神沉郁,不愿动,想喝水。临死前突然兴奋,在笼内狂奔,然后前肢伏地,后肢支起,全身颤抖,倒向一侧,四肢乱划,惨叫几声而死。有些死兔鼻腔流出泡沫样血液,临死前松弛,粪球外有黄色胶样分泌物。亚急性:一般发生在流行后期,兔体严重消瘦,皮毛无光泽,病程2~3d,大部分最终死亡。慢性:病兔精神沉郁,低头触地,四肢无力,不吃不喝,拖至5~6d后死亡。病理变化:肺出血、充血、水肿,肝脾大、质地变脆,淤血呈黑紫色,部分肾脏出血。防治措施如下:(1)定期用免瘟疫苗进行预防注射。(2)紧急预防:本病发生时,表现临床症状的兔很难治疗,不表现临床症状的,可进行紧急接种。(3)被动免疫:每只兔皮下注射4mL高免血清,可迅速控制病情,7d后注射疫苗。(4)主动免疫:每兔皮下或肌肉注射2~3倍量的疫苗,注射后4~5d病情可得到控制。为防止本病扩散,死兔应深埋或烧毁,带毒的病兔应隔离,排泄物及一切饲养用具均需彻底消毒。

2.3.2球虫病

兔球虫病是球虫寄生于小肠或肝管的上皮细胞内引起的疾病。根据其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肠型、肝型和混合型,但以混合型感染较为常见。本病主要特征是患兔瘦弱、贫血和下痢,常使幼兔衰弱或大批死亡,降低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力。球虫分布很广,是兔的各种疾病中最主要的一种,常呈地方性流行,死亡率高达80%,故此病对养兔事业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现将防治球虫病的有效方法介绍如下:(1)饲料要经高温制粒。(2)发现病兔及时隔离、治疗,病兔不作种用,死兔要深埋。(3)平时饮水中加三字球虫粉0.03%浓度饮水,连用5d,停3d,再继续使用。(4)发现病兔要及时治疗。对原笼进行清洗、消毒。灌服藿香正气水10mL、呋喃唑酮20片、生理盐水50mL的混合液,每次2~4mL,每天3次。对于球虫病的治疗要及时,一旦发现有兔感染应立即使用药物治疗。除中草药外,化学合成药物要交叉、联合、轮换使用。

2.3.3兔传染性鼻炎

该病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恶劣的外界环境或其它应激因素是鼻炎发生的诱因。症状:患兔鼻端周围皮毛潮湿,从鼻腔流出分泌物,初期分泌物为浆液性、较稀薄。随着病情的发展,渐变为黏液性或脓性,较浓稠,部分兔呼吸受到影响,呼吸加快,呼吸变粗。防治措施如下:(1)改善环境条件。兔场应选在通风良好、干燥的地方建造。舍间距离应足够,以6m以上为宜。舍内及时清除粪尿,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经常用消毒液在兔舍内进行喷雾。(2)严格控制病情。首先要把好引种关。引种时应认真考察种兔场,不从有明显鼻炎的兔场引种。引来的新种应隔离检疫1个月,合格的作为种兔,并入大群。不合格的要坚决淘汰。(3)药物治疗。对于发病较多且又不可能全部淘汰的病兔,应给予适当的治疗。注射鼻炎清1~2mL/只,1d1次,连用3~5d。或用3~4倍量氟呱酸加入饲料中,连用数日。(4)免疫注射。传染性鼻炎的病原菌多能引起家兔的肺炎,导致死亡。为了降低死亡率,应注射相应疫苗。

3适时取皮

第8篇

(一)池塘条件

池塘位于宿迁市中扬镇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内,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且进排水方便,试验塘口2个,总面积40亩,每个塘口都为20亩。池塘平均水深1.1-1.6m,塘埂高1-1.3m,顶宽1.4m左右,不渗漏。池塘四周靠池埂1m左右用聚乙烯网布作防逃网,防逃网高70-90cm,地下深埋30cm,上网口加缝25cm塑料膜。每池配备增氧机两台。

(二)放养前准备

1.清塘消毒

冬季抽干池水冻晒一个月左右至淤泥开裂后注入新水10-20cm。每亩用生石灰150kg化水后全池泼撒,杀灭池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用60目过滤袋套在进排水口处,防止野杂鱼进入。

2.施肥培水

消毒10天后,每亩施发酵过的家禽粪肥300kg左右,培育浮游生物,为扣蟹提供适口鲜活饵料。

3.水草移植

1月10日开始移植伊乐草,3月20日至4月20日种植黑叶轮藻,4月20日种植苦草,水草面积达到水面积的40%-50%。

4.螺蛳投放

人工投放螺蛳既可为河蟹提供优质的天然动物蛋白原,又能净化底层水体水质,第一次投放螺蛳要早,以便于螺蛳尽早适应池塘环境,产出幼螺供幼蟹食用。两次投入能防止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长。3-4月份投放干净无污染的螺蛳200-300kg/亩,7-8月份投放100-200kg/亩。

(三)苗种放养

在2月12日放养体质健全、活力强、附肢齐全的扣蟹,规格为140-160只/kg,每亩放养1000只左右。搭配放养规格为10尾/kg的花白鲢(比例为1:4),每亩放养2kg。4月10日每亩放养规格为4-6cm/尾的泥鳅苗75kg,鳅苗要求规格整齐,体色鲜亮,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无出血、破损、脱黏等现象。鳅苗下塘前可用3%-4%的食盐水浸浴10-20分钟,以杀灭病原体。放鳅苗下塘时应先试水,取塘中水放入鳅苗三小时后无异常才可放养,同时塘水温度与运输鳅苗水温差不超过2℃。在鳅苗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当地人工培育的,运输路途短的苗种,切忌收购药捕或电捕的鳅苗。

(四)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

河蟹、泥鳅均属于杂食性动物,养殖全程投喂河蟹颗粒饲料。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位、定时,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3%-8%,泥鳅不需单独投喂。根据季节、天气、蟹的生理状况而调整。春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40%,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3%,每日投喂1次;夏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34%,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5%;秋季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36%,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8%。饲料投喂需注意天气晴好时多投,高温闷热、连续阴雨天或水质过浓则少投;大批河蟹蜕壳时少投,蜕壳后多投。

2.水质调控

5月份之前,少量多次加水,保持水位在60-80cm。6月后,加深水位,使水位保持在120-150cm,水体定期施加可溶性有机肥保持水体相对肥而清爽,维持水体藻类、菌种和各类浮游动物的相对平衡。7-8月高温期每10天用一次生物底改和益水宝调节池塘水质。

3.病害防治

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4月中旬用纤虫净防治纤毛虫一次,5-6月使用二溴海因消毒一次,每立方水体用药0.3g,高温期每月用中草药伴饵投喂,每次7天左右,提高河蟹免疫力和抗病力,养殖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病害。

4.日常管理

首先是坚持巡塘检查,每天早、中、晚巡塘,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做好敌害防御,泥鳅的生物敌害较多,在日常管理期间,要及时清除生物敌害,严防生物敌害侵入。可用每立方水体0.05-0.1g敌百虫杀死水蜈蚣、蜻蜓幼虫、红娘华等生物,用药时要避开河蟹蜕壳期。最后是及时记录养殖生产情况,包括天气、水温、饲料投喂、用药、起捕上市等数据。

二、试验结果

9月份按照“少量多次,捕大留小”的原则开始用地笼起捕泥鳅上市,泥鳅要在9月底前尽量捕捞出池,为河蟹后期育肥腾出空间。用地笼起捕泥鳅时,地笼口要敞开,使误入地笼的河蟹能及时从笼口爬出来。中秋节前后结合市场行情,适时捕捞河蟹上市销售。①池塘捕获河蟹1706kg,平均规格为145g;泥鳅3274kg,规格为35-52尾/kg;②池塘捕获河蟹1680kg,平均规格为142.6g;泥鳅3056kg,规格为37-53尾/kg。

三、小结

第9篇

可采用移动式塑料大棚和简易砖混石棉瓦2种结构形式。鸭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每栋长30~55米、跨度6~9米、顶高2.5~3米,拱形结构。鸭舍外墙开挖排水沟,设置棚舍通风口、照明、供水、供暖、喷雾装置等设施;棚顶覆盖薄膜、气泡膜隔热层或稻草、遮阳网,两侧安装摇膜装置,便于调节舍内温湿度。在鸭舍内圈外侧可留2米左右的空间用于堆放饲料和储存工具。鸭舍围栏高40~60厘米,用丝网或塑料网围成。料槽设在鸭舍发酵床中部,饮水槽设在鸭舍两侧边缘。将饮水槽安装在漏缝地板上方,有利于将鸭饮水或嬉水时洒落的水及时、充分地排出,以防止床面潮湿。发酵床的建造方式有地上、地下和半地上式3种。饲养肉鸭的发酵床深度一般40厘米为宜,因此地下式发酵床应下挖40厘米,铺上垫料后与地面平齐,床底部为自然土层。四周用水泥预制板、砖块、木板等材料砌挡土墙,以防止泥土坍塌。地上式发酵床则在四周砌成略高于垫料的矮墙,床底部为自然土层。地上式发酵床也适用于旧鸭舍的改造,地面要求是泥地;若为水泥地面,可开钻直径为4厘米左右的孔,每平方米6~10个。半地下式发酵床,可参照以上2种方式,只需下挖20~30厘米,利用相应材料砌挡土墙。

2.发酵床垫料制作

根据惰性强、透气性好、吸水性能强和无毒害等原则选择垫料原料,锯木屑是发酵床垫料首选,同时结合当地资源情况,选择稻壳、花生壳、玉米芯和干稻草粉进行适当比例的替换。垫料成分比例为:锯木屑50%~60%、稻壳(或粉碎的玉米秸秆、玉米芯和花生壳等)40%~50%、米糠1%。按每立方米垫料添加固体生物发酵剂0.1~0.2公斤,发酵剂主要成分为乳酸菌、酵母菌、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效活菌含量大于100亿个/克,添加前用水搅匀稀释发酵剂预先复活和扩繁。将发酵菌种均匀喷洒在发酵床垫料上,混合过程中要边搅拌边喷水,使含水量控制在35%~40%之间(以手握紧垫料能成团不滴水,松手能散开为宜)。混合好后的发酵床垫料需通过堆积发酵熟化,堆积高度为1~1.5米,每堆体积至少10立方米,铺上草毡或麻布袋。2~3天后,在垫料快速升温时翻堆,以使其发酵完全,垫料层温度达到35℃以上即说明发酵床已形成。发酵成熟时间一般是夏天4~6天、冬天7~9天,气温越低所需时间越长。采用分层法铺设发酵床,先将未粉碎的稻谷壳、花生壳、棉籽壳或粉碎的玉米秸秆、玉米芯等铺在发酵床最底层,厚度为5~8厘米,再由内往外翻耙平整发酵成熟的垫料,然后在垫料表面铺设10厘米左右现配的未经发酵的垫料原料,经过24小时后即可进鸭。发酵床垫料厚度以40厘米左右为宜,不得低于30厘米。

3.发酵床日常维护

使用发酵床育雏,要提前12小时预先升温。如果不在发酵床中育雏,则进鸭后的前10天为观察期,防止垫料表面扬尘。若垫料太干,有扬尘出现,应根据其干燥程度向垫料表层喷洒清水。每周根据垫料湿度和发酵情况翻垫料2~3次,随肉鸭日龄和群体密度的增大应适当提高频率,可采用人工或小型翻耙机翻料。一般8~15日龄每3~4天翻料1次,16~42日龄每2~3天翻料1次。每批肉鸭出栏后,在垫料中掺入适量的菌种,重新堆积发酵,待下批肉鸭进场。

4.肉鸭饲养管理

发酵床养鸭和常规饲养方式在饲料配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日常管理方面类似,但在育雏期管理、密度控制、通风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①育雏期管理。发酵床饲养肉鸭可采用雏鸭在专用育雏舍、生长育肥期转至发酵床饲养的两阶段饲养模式,也可采用育雏至出栏全部于发酵床饲养的模式。前一种模式在专门的育雏舍育雏;后一种模式则在较小的育雏区内进行,在育雏区内育雏时,周围用塑料薄膜与外界分隔开。随着肉鸭的生长,育雏区逐步扩大,直至布满整个发酵床鸭舍。

②饲养密度。发酵床养鸭密度相比传统饲养方式略小一些。一般发酵床饲养肉鸭每平方米密度为:1周龄30~35只、2周龄10~12只、3~5周龄6~8只、成年中鸭6~7只、成年大型肉鸭4~6只。

③通风管理。对半封闭鸭舍通风的目的在于调节舍内温度与湿度,而对于全封闭鸭舍则还有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流通新鲜空气的作用。相比传统饲养方式,因发酵床自身产热,对鸭舍通风的要求更高。

④防暑降温。高温季节,特别是夏季气温和发酵热构成了高温、高湿的环境,极易导致鸭群热应激反应。全封闭房舍宜采用适当的水帘、冷风机和喷雾降温,加强通风、降低饲养密度等综合措施来缓解高温、高湿对鸭群的影响。对于半封闭鸭舍,可采用喷雾和架设遮阳网等方式缓解鸭群的热应激。

第10篇

鱼苗一般在春季放入,可于冬季把池中的水放干,进行冻晒池底,时间可在20天以上。如果池底淤泥量过大,在春季化冻时要适当清池,在鱼种放入前的半个月,放入15厘米深的浅水,然后撒施生石灰进行池塘消毒,减少病害的发生,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50公斤。

2鱼种放养

鱼种一般在春季放入,为充分利用池塘水层,可以根据鱼的分层特性,同塘多鱼混养。在以草鱼为主的池中,可以同时放入生活在底层的鲫鱼,数量控制在规格为15~20尾/公斤的鲫鱼种300尾。生活在上层的主要是鳙鱼和鲢鱼,数量可以控制在规格为5~6尾/公斤的鲢鱼种50尾、鳙鱼种10尾。草鱼是主要生活在水中层的鱼类,以水草为食物,规格为200~250克/尾的草鱼种每亩投放300尾。放入时要把鱼种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然后放入池中。

3饲料投喂

3.1饲料选择

草鱼的饲料在选择上,一是要注意质量控制,要从正规的大厂家购买,大品牌正规厂家的饲料在质量及各种元素的含量上都能有所保证;二是要注意饲料的特点,草鱼的饲料有很多种,最好的是膨化料,其次是颗粒料;三是在饲料粒径大小上也要有所选择,要根据草鱼的大小来决定饲料的粒径,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适口性变差,影响草鱼进食的积极性,不利于草鱼的生长,同时也降低了饲料的利用率,造成浪费,增加成本,并会加速水质的变化。

3.2投喂方法

要根据温度、溶氧、水质等因素,决定每天饲料投喂量。一般应选择晴天太阳出来2小时后,溶氧达到一定标准时开始投喂,效果较好,持续阴雨天、鱼类浮头天气尽量少喂或不喂。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同时,可搭配投喂青饲料。青饲料有利于增强鱼类体质,降低养殖成本。饲料投喂一般每天投喂2次,以2小时内吃完、草鱼摄食8成饱为宜。3~6月以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8%的颗粒饲料为主,日投饲率为3%,适量投喂青饲料;7~9月,控制颗粒饲料投喂量,日投饲率为1.5%左右,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为28%,加大青饲料投喂量,控制鱼病发生;10~11月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2%的颗粒饲料。连续投喂颗粒饲料一段时间后,应停喂颗粒饲料1周,间隔期内投喂原粮饲料。为避免草鱼患上肝胆综合症等疾病,并在饲料中可以适量添加维生素,补充草鱼的维生素量及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保证草鱼能健康生长,减少死亡。

4水质管理

草鱼养殖的日常管理中,要做到经常巡看,密切注意水质的变化。良好的水质是草鱼健康生长的必备条件,一是注意水色的变化,二是要注意水中氧气的溶量。正确及时使用增氧机和适时的加注新水,保持水质的稳定。增氧机一般在每年6月~9月,由于天气变热,所以在晴天无风时,每天下午要增氧2个小时,在早上也要适当增氧,如果遇到阴天,要提前进行增氧。在向池中加入新水时,要注意加入水量,不要一次加入过多,而要采取小量排出,小量加入,经过多次排进排出,达到池中水质更换的目的,因为水温的变化对于鱼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在6~9月期间,可每隔3~5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10厘米深,每隔半月用15公斤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消毒一次,以保证水质清洁。

5病害防治

草鱼常见病有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对草鱼危害最大,并且容易并发,故将它们统称为草鱼“三病”并发症。烂鳃病症状:病鱼不合群,独自游动,头部变黑,主要病症在鳃部,鳃盖、鳃都有充血发炎症状,而且严重时鳃会出现腐烂、带有污泥现象,鳃盖中间形成透明小窗,呈不规则状,鳃丝有肿胀现象,末端损坏,伴有大量粘液。肠炎病症状:患上此病的草鱼也出现不合群、独自游动的情况,但游动无力,头部也变得乌黑,最主要的症状腹部变得膨大,有红肿现象并突出,如果轻压患鱼腹病,中会流出黄色粘液和脓血。赤皮病症状:主要病状表现在鳞片上,因为患鱼的腹部两侧出现发炎情况,严重时会导致鳞片松动脱落大量脱落,鳍基充血或糜烂,鳍部的蛀蚀状严重,患鱼游动无力,常离群独游。防治措施:一般采取内服外泼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外泼主要以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剂为主,连用3天;内服以“三黄粉”药饵效果较好,每50公斤鱼用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碾成碎粉后搅匀)0.3公斤与面粉糊混匀后拌入饲料中投喂,连用3~5天。投喂的饲料一定要保证质量,切忌投喂霉烂变质的饲料。

6适时捕捞

第11篇

等离子体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特殊物质形式(气态、液态、固态之外的第4种物质形态),具有较高的热动能(最高可达几千伏特),能在瞬间高速击穿、腐蚀和氧化微生物中蛋白质和核酸物质,使其灭活,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该系统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通过对分子气体放电,形成密度>1012个离子cm3的等离子体,再由强力风机通过铺设在粪道空间的管道,将等离子体送入粪道空间,实施快速的粪道空气、养殖设施和粪便表面的灭菌消毒。一是使得畜禽舍内的空气净化强度增强形成了一个立体空间控制,畜禽舍内环境可得到显著改善;二是可对畜禽舍的粪道及粪尿出口进行有害气体的分解与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灭杀,改善畜禽舍内生长环境。

2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天津市农机推广部门从2006年开始关注该技术试验应用情况,于2008年开始引进该项技术,在部分区县开展试验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积累了技术实施经验。从2010年开始,连续4年以科技项目形式开展技术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了禽舍空气电净化防病促生技术引进示范推广项目和畜禽健康养殖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分别在津南、西青、塘沽、北辰和宁河建立项目试验示范点,示范应用规模包括猪8940头、鸡16.11万只,其中仔猪3740头、育肥猪5200头、肉鸡6.11万只、蛋鸡10万只,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1蛋鸡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应用效果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1个产蛋周期)期间,在两栋鸡舍,蛋鸡品种、存栏数量相同,生产管理相同的情况下,对两栋蛋鸡舍的存栏数量、死亡数量、产蛋数量和防疫情况进行了监测。2012年12月15日—2013年12月15日,试验舍和对比舍蛋鸡存栏3万只,经过1个生长期,试验舍死亡389只,产蛋320t;对比舍死亡605只,产蛋289.6t。产蛋数量增加10.5%。2013年3月—2014年3月,试验舍和对比舍蛋鸡各存栏4.5万只,经过1个生长期,试验舍死亡434只,产蛋675t;对比舍死亡572只,产蛋605.48t。产蛋数量增加10.4%。

2.2肉鸡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应用效果

2013年6月—2014年2月(3个生长周期)期间,在两栋鸡舍,肉鸡品种、存栏数量相同,生产管理相同的情况下,对两栋肉鸡舍的存栏数量、死亡数量、出栏数量、出栏总质量和平均质量进行了监测。第1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同日进雏鸡6000只,经过1个生长周期,试验舍出栏5890只,平均质量2.545kg,共14990kg;对比舍出栏5740只,平均质量2.471kg,共14184kg。第2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同日进雏鸡3500只,经过1个生长周期,试验舍出栏3395只,平均质量2.776kg,共9425kg;对比舍出栏3385只,平均质量2.605kg,共8818kg。第3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同日进雏鸡3000只,经过1个生长周期,试验舍出栏2927只,平均质量2.656kg,共7774kg;对比舍出栏2851只,平均质量2.61kg,共7439kg。通过对比试验,应用畜禽空气电净化防病防疫系统后,试验舍肉鸡不易得病死亡,而对比舍肉鸡较易得病死亡。肉鸡死亡率分别减少2.5%、0.3%和2.5%,平均质量分别增加5.7%、6.9%和4.5%。试验证明,畜禽舍空气电净化防病促生技术及粪道等离子除臭灭菌技术可提高肉鸡舍内的空气质量,减少疫病的发生,使肉鸡在更加安全可靠的环境中生长,质量平均增加达到5.7%。

2.3仔猪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应用效果

2013年3月—2014年5月(3个生育阶段)期间,在两栋仔猪舍,母猪品种、数量相同,生产管理相同的情况下,对两栋猪舍的仔猪繁育数量和死亡数量进行了监测。第1生育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母猪存栏42头,经过1个生育期,试验舍仔猪出栏400头,死亡率1%;对比舍仔猪出栏358头,死亡率17%。第2生育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母猪存栏45头,经过1个生育期,试验舍仔猪出栏430头,死亡率0.6%;对比舍仔猪出栏418头,死亡率10%。第3生育阶段:试验舍和对比舍母猪存栏39头,经过1个生育期,试验舍仔猪出栏412头,死亡率0.7%;对比舍仔猪出栏350头,死亡率16%。通过3个生育阶段的对比试验,应用畜禽舍空气电净化防病促生技术及粪道等离子除味灭菌技术,仔猪死亡率分别减少16%、9.4%和16.7%,平均值是13.8%。

2.4育肥猪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应用效果

2012年12月—2014年6月(3个育肥阶段)期间,在两栋猪舍,生猪品种、存栏数量相同,生产管理相同的情况下,对两栋猪舍的存栏数量、死亡数量、出栏数量、出栏总质量和平均质量进行了监测。第1育肥阶段:2012年12月15日—2013年5月7日,试验舍和对比舍生猪存栏500头,经过1个生长期,试验舍出栏498头,平均质量110kg,共54780kg;对比舍出栏496头,平均质量105kg,共52080kg。平均增质量达5.2%。第2育肥阶段:2013年6月10日—12月27日,试验舍和对比舍生猪存栏300头,经过1个生长期,试验舍出栏298头,平均质量112kg,共33376kg;对比舍出栏296头,平均质量107kg,共31672kg。质量平均增加达5.4%。第3育肥阶段:2013年12月31日—2014年6月15日,试验舍和对比舍生猪存栏350头,经过1个生长期,试验舍出栏349头,平均质量102kg,共35598kg;对比舍出栏340头,平均质量100kg,共34000kg。质量平均增加达4.7%。通过3个育肥阶段的对比试验,应用畜禽舍空气电净化防病促生技术及粪道等离子除味灭菌技术后,生猪质量平均增加分别为5.2%、5.4%和4.7%。

3健康养殖物理农业技术空气净化效果监测

在每栋鸡(猪)舍内按米字形布点原则选择5个测定点,在每个测定点测定各种空气质量指标,测量高度距室内地面1m,连续测7d,每天测3次(9时、14时和20时)。对比检测证明,PM2.5浓度平均下降47%、PM10浓度平均下降49.5%、NH3浓度平均下降46.1%、SO2浓度平均下降46.5%,畜禽舍空气电净化防病促生技术及粪道等离子除味灭菌技术的应用,可提高畜禽舍空气质量,预防气传病害的发生。

4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4.1建立项目区,确定示范点及科技示范户

建立项目区,确定示范点,建立科技示范户。经过调研走访,选定津南区、北辰区、塘沽区、西青区和宁河县5个区(县)实施,并选择基础条件好、运行规范、管理人员素质高的畜禽养殖小区及农户建立示范点,同时建立责任心强、认识程度高的养殖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4.2加强技术宣传,培训技术应用骨干

该技术实施对群体技术要求较高,采取逐级培训与集中讲解相结合的形式,对畜禽养殖户、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使大家掌握技术要点和设备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为技术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4.3总结技术经验,扩大应用

及时对技术示范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汇总。通过实地调研,对各示范点出现的问题、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比对,及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开展多次技术示范现场会、技术培训班,并在报纸、电视和网站等多种媒体上刊载了技术应用和效果宣传,扩大了技术应用规模。

5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12篇

1.1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就我国生猪生产而言,仍以传统的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猪生产的规模化以及标准化,此外,我国生猪业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服务体系等也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种猪场受基础设施等因素的限制,选育水平会相对较低,显然这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2)技术服务机构不够健全。兽医是保障生猪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中国存在的问题是兽医队伍不稳定,不能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产品。

1.2环境污染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目前,中国面临的生猪业发展现状是规模化猪场的数量不断增加,猪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与规模化生产相适应的排污除污技术却严重滞后。当下国内猪舍采用的排放粪便方式大多是结合水冲的直接排放,这不仅影响猪舍周围的环境,还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可见,降低猪舍治理成本势在必行。另外,农村散养猪的排泄污染也不容忽视,它会影响人们的饮用水安全,从而影响养猪业的未来发展。

2生猪标准化综合养殖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

(1)它是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的畜牧业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猪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在中国,如果能够有效的推进生猪的标准化规模养殖,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还能够科学的壮大养殖场的规模,此外,它还能够适应农村社会分工的需要,实现生猪生产数量、质量以及效益这三者的统一;(2)使用生猪标准化综合养殖技术,可提高母猪平均每胎产活仔数达11头以上,断奶仔猪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每头能繁母猪年提高肉猪达19头以上,料重比低于3.2:1;(3)切实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能够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目前,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成为做大做强生猪优势产业最重要的措施,相关研究表明,要想发展农业,就必须重视畜牧业的发展。2012年,这一技术已在部分规模养猪场得到推广应用,主要针对的则是苏中以及苏北的生猪主产区。

3生猪标准化综合养殖技术应用注意的问题

3.1要重视建设的规范化

随着生猪规模养殖的不断扩大,改造和完善养殖基础设施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它是提升生猪产业素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养殖场的建设还不够规范,相当一部分养殖场并没有配套的动物防疫以及环境保护设施,由此可见,生猪产业建设的规范化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那么,怎样推进生猪场等建设的规范化呢?它要求人们不能再走传统高起点、高标准、低水平的路子,相反的,要从场地选择、建设规模、生产设施以及饲养管理等方面着手,相关畜牧部门也要不断加强技术指导,加快推进养殖场等建设的规范化。

3.2要明确相关的核心技术以及配套技术

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高产母猪培育技术。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能够选择最佳杂交组合生产二元杂交母猪,在后备、怀孕、哺乳三阶段控制母猪膘情,受胎母猪使用定位栏,哺乳母猪使用高床、漏缝分娩栏;(2)健康的养殖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养殖方式以及养殖布局,而目前人们接触的最广泛的就是全进全出养殖方式,它有利于实现干湿分离以及雨污分离;(3)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技术。这就要求人们要选择那些优质的代乳料,要适时适当的对仔猪舍进行适度改造,不断完善条件的建设。此外,它还包括了一定的配套技术,比如后备母猪定向培育技术、妊娠母猪控制饲养技术以及优质三元杂交组合技术等。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