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医疗卫生

社区医疗卫生

时间:2022-10-11 01:1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医疗卫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医疗卫生

第1篇

我国医疗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加强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其目的是加强和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减少社会医疗公共资源的浪费,让人人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好处。做到小病近治,省钱、省力、省心,让人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利用率,同时缓解社会交通压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传染病及慢性病防治、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所辖社区的民众服务。

1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现有医院的区别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现有医院不同,它以预防保健为主,主要是为常见病、多发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模式是主动服务,是上门服务。社区医生有固定的服务对象,一个医生对所管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不仅要了如指掌,还要指导社区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居民有病先找社区医生进行治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现有医院的区别:(1)公益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除了基本医疗服务以外,更多的是公共卫生。大医院主要是为了看病,社区除了看小病以外,更大的作用是搞预防、搞保健康复。(2)主动性,大医院的人员很少上门服务,社区卫生提倡主动,上门服务、搞家庭病床。(3)为全体居民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服务,大医院主要是为病人提供服务。在社区,不仅病人、亚健康人群是它的服务对象,健康人群也是它的服务对象,目的是使健康人不要变成亚健康人,使亚健康人不要变成病人,所以全体居民都是它的服务对象。(4)综合性,除了医疗以外,社区卫生服务还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是多位一体的服务。(5)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进行连续。(6)可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在居民家门口,按照规划要求步行15min就能到达,而且它的费用低,居民也能够负担得起。如果社区医生处理不了,就马上转诊大医院,一般疾病在社区治疗,大病到大医院治疗后再转回社区进行的康复治疗,双向转诊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2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医疗水平比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医生学历低,对西部某省2009年城市社区卫生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开班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中专学历的占70%、大专25%、本科5%,因此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水平信任度差,不管大病小病都习惯到大医院治疗。高水平医生都集中在大医院,但看病医疗费用相对较高。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2)“转诊制度”落实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应实行“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时将患危重疾病的病人转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的康复病人和慢性病患者及时转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实际效果看,从社区向上级医院转没什么问题,而大医院的病人转入社区,难以落实。(3)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医疗设备较落后,甚至无最基本的医疗检验设备,而大医院医疗设备先进,这也造成社区居民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4)现在大多数社区医生还只限于坐在门诊,没有真正到社区居民家中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建立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提供多位一体的服务。(5)社区居民支持配合不够,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认识不足,传统的到大医院看病的观念和习惯一时不易改变。

3 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才开发机制

要改变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必须认真制定适合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策略方针和目标。政府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和调整医疗卫生发展规划,把培养与提高卫生人员的素质列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和重点发展目标。制定卫生人员的开发、培养计划,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梯队,逐步建立和完善引进、招聘制度,加强培养卫生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严格管理、规范操作,防止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社区卫生资源需求的预测与分析(包括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供给的来源和方法);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政府挂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4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策略

4.1 注重人才资本的投入 开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提高卫生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可以普遍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要保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投资的连续性和动态性。(1)人力资源投资从连续性上讲是一个长期工程,不同时期投资的形式、内容、目的不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升华的过程。(2)运用法律的手段既要约束受益方,又要保护投资方,实现社会、投资方、受益者三赢的局面。(3)加强医学教育的投资,与相关教育机构院校进行合资办学,在医学院校建立全科临床医学专业,其目的是把先进的医疗技术传授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4)作为人才资本投入的补充,引进人才是发展的长远战略。

4.2 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和生存离不开良好的人才环境,为稳定现有的卫生人才队伍,吸引更多的人才,建立多种多样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4.2.1 加强合作培养 当地政府与医学院校合作,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对有志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青年人可采取以下措施:(1)对高考落榜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录取,学习结业后回到当地。(2)单独组织考试,组织到医学院校进行系统学习。(3)在当地举行培训班进行系统医学理论的培训,聘请医学院校教授、专家和有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授课。

4.2.2 建立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轮回培训模式 大型综合医院定期和不定期的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派遣医疗服务队,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巡回医疗,一是发现病情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二是可以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传授新的医疗知识。同时,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定期到大型综合医院进修,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工作能力和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增强卫生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理念。

4.2.3 聘请有经验的离、退休专家定期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帮带老专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这样既可以发挥老专家的专长和余热,又可以帮助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跟随专家学习医疗知识和增加医疗卫生工作经验,同时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高层次的医疗服务。

4.2.4 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医学院校在建立全科医生专业的基础上,要进行该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的水平。

4.3 加快人才结构调整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自身发展进行人才结构调整,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首先,要加强现有人才的专业升级培训,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对那些不适应的人员则鼓励他们退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或提供优惠条件支持他们更新专业或继续深造,以便早日转移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其次,调整目标瞄向国际化,并力求达到高起点和高效益,一方面根据社区卫生事业实际情况巩固现有的技术,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好的效益;另一方面,加快基层卫生人才的布局和知识结构的的更新,提升卫生人才专业知识水平。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形成适当的人才梯队结构,以保证社区卫生事业顺利的蓬勃发展。

4.4 改变现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的管理体制

第2篇

关键词:职业中学教育;医疗护理技术;城乡社区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正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以医院为重点,现已转变为正以城乡社区为基础的初级卫生保健,也就是医疗卫生保健的服务需求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需求趋势,医学专业的教育应从原来的学校、医院逐步向社区扩展,如何有效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为未来基础医疗服务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职业中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教学上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意义

关于职业中学医疗护理技术人才教育的目的是“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好的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根据职业教育目的观,非常明确地指出职业教育是要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调的是培养具体应用能力、创新技术能力,而并非具有“后劲”的“知识理论型”人才,这样的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既确保了人才的多样化,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更适合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向社区、面向基层,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在职业医学教育中贯彻落实。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要达到职业医学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适应目前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遵循“面向市场,发展短线,按需设置”的原则,系统地调整专业设置,以此来满足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需求。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下,需要逐步突破原有的旧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适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教学体系,提倡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老师讲解的知识要为学生能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服务,传授的理念要为解除患者的病痛服务,传达的态度要为良好的医患关系服务。职业医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的优势,在社区里进行教学,让学生进入未来实战的场所,感受实实在在具体面临的问题,使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从而提升各个方面的专业能力。

三、目标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现在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如此,而目标教学法则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所谓目标教学,是指将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知识、目标测评等几个环节,并根据这些环节组织实施教学。通常运用模拟情景设置、独立展示操作演示、团队协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学习检测评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借助这些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教与学的互动性,因此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的实操能力、判断分析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理解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会大幅提升。目标教学正视并承认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擅长、专注的领域有所发挥。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和培养医疗人才方向的转变,原来单调的应试教育明显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另外,从学习能力来说,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缺,总体上相对来说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稍弱一些,原来所接受应试教育的纯理论教学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并不适用,并没有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目标教学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目标教学也已作为新的现代教学的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观念,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每个学生来说,既要引导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引导其“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学会劳动”,即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医学护理人才。

根据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规律来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合理有效组织实施教学课程,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成长,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素质教育更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教学的教学方法更符合素质教育。护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在专业技术知识上过硬,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情商、人文关怀以及照顾他人的品质,需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职业态度,需要具备全方位的综合技能。原有的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这种传统的单向输入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课下写作业,形式简单枯燥,方式方法单一,学习效果也不明显,而目标教学提出的“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则能很好地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在巩固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另外,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目标教学引入个别化分层教学措施,这种方法避免了原来大班教学中优秀学生“吃不饱”和学困生“吃不了”的困境,让学生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重复性,教学质量也能得到大幅提升,使班级的每个学生能力都能充分发挥,综合能力有效提升。

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体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出发点,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基层卫生投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状况,逐步缩小城镇卫生差距,满足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目标任务。在全市建成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市镇两级、镇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健康需求。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按照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原则,构建新型城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进规范化建设。鼓励、引导城市二级医院通过上下联动、对口支援等方式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优质卫生资源向社区、农村转移。加速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镇卫生院。云阳人民医院纳入公立医院管理改革范畴。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以政府举办为主,实行一体化管理。按照每3至10万居民规划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和站的建设必须符合《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全市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所,分别为:云阳镇丹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阳镇横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荆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练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胡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云阳镇丹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丹凤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2.云阳镇横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云阳镇横塘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开发区荆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云阳镇荆林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下设分中心:大泊分中心

4.开发区练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练湖中心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下设分中心:河阳分中心

5.开发区胡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选址:原埤城镇胡桥卫生院

(2)设置床位、服务范围及常住人口

(3)下设分中心:前艾分中心

(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由镇卫生院、分院和村卫生室组成,坚持政府举办,实行一体化管理。每个建制镇设立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3000-5000人口设立一所村卫生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非建制镇卫生院,设置为卫生院分院。所有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省定建设标准。全市设建制镇卫生院12个、建制镇卫生院分院9个。

三、服务功能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卫生信息收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残疾人康复指导和恢复训练、精神病人管理和心理健康指导、计划生育技术宣传和指导、社区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处理等。基本医疗服务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慢性病治疗,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等。

(二)镇卫生院: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开展基本医疗、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康复等综合卫生服务,同时负责辖区内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指导,对乡村医生培训、考核和管理工作。

四、人员编制

按照每万常住人口配备12人的标准核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数。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1~2名。按照每万常住人口配备18人的标准核定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数,原则上镇卫生院一般配备院长1名,副院长1~2名。卫技人员所占编制不低于总编制的90%。

五、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一)严格准入制度。政府举办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低成本的服务,维护其公益性质。

(二)转变服务方式。全面推行全科团队服务和责任医师制度。对区域内居民家庭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双向联系,以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着重开展居民常见病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和妇幼保健服务等工作,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降低收费,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

(三)建立分级医疗和转诊制度。制定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标准。加大二级医院对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力度,通过采取临床服务、人员进修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重点对医院管理、专科建设、临床诊疗技术等进行帮扶,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二级医院医生申报临床、口腔、中医、预防类别的中高级职称任职资格,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满一年。

(四)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严格人员准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人社部门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以事设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完善人员考核及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满足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技术能力、工作绩效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

第4篇

在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社区卫生服务被当作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倍受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强调疾病的三级预防,希望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和最便捷的方式增进居民的健康,显然它是个好东西。但是,人们似乎感觉到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并不容易,也并不顺当。这种“不容易、不顺当”的感觉其实是“条件不满足”所致。

最近,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例”的制定工作,目的是以法规的形式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保证和指导。“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例”就是要全面调动各种资源,实行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等单位名尽其责的协作方式共同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创造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条件。这是值得称赞的举措。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居民认可的服务质量,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核心在于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质量。仅是加大投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恐怕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居民信任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服务,这才是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最根本的条件。

若想要吸引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力,还须有医学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报酬、技术职称晋升等政策相配套才可,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草创阶段,吸引退休医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然而,当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来办时,完全依赖退休人员就绝不是长久之计,似乎没有见到发达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有依赖退休人员的成功个案。若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站)工作者的收入与三级医疗机构人员差距过大,又如何能吸引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并长期潜心于社区卫生服务呢?

我个人认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医疗机构的纵向整合。只有二、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才能构筑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保证体系。若在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点,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生命力和持续地发挥其作用的前途是令人担忧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参照国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发展经历,我认为医疗服务原本就是一种“信誉品”,而社区医疗体系建设更需要打造高质量的“信誉品”。但是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可靠信誉是需要时间的,也需要充分的条件予以支撑与配合。如果我们通过努力建设起高质量服务的社区医疗,那么“好酒不怕巷子深”,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一定会受到居民的欢迎,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的状况才会从根本上改变。

第5篇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 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 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为此,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布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指出高等医学教育应以卫生需求为导向,加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逐步实施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我校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模式”(项目编号03-114-137)工作,从2010年起,学校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根据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乡镇及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及调研结果,我们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按照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1]的要求,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设置主干学科和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全科医学课程及选修课等课程群,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学等与乡镇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的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2],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的改革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选修课等课程内容,培养的医学生以从事医疗工作为主,而现阶段基层对医疗卫生人才的要求是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卫生服务工作,这就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对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

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岗位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结合基层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职能转变和卫生服务特色,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调整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类课程的学时数;重点增设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等农村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将内、外、妇、儿科学改设为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同时针对农村及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增加健康教育学与管理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预防医学课程[3]教育,适度增加预防医学课程[4]的学习;加强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类[5]选修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意识。

2.实践教学的改革

不同于乡镇级以上医院,大多数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缺少高年资医师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医师“帮、传、带”刚毕业的医学生,加上基层医疗人才紧缺,又要求刚毕业的医学生能较快上手操作,并独立完成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更强调实际应用,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倡学生早期接触乡镇及社区,早期接触临床,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拓宽实践教学范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开展临床课间间习、集中见习等获取临床能力,尤其是要强化乡镇及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的训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提倡开设一些选修实践项目供学生选修,将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纳入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早期结合。在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多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50周毕业实习时间,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需要不断地科学地进行教学探索、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才能最终推动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改革,真正为乡镇及社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苗.建立特色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947-948.

[2]刘民,甘雅芬,谢清平.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课程设置探讨.教育与职业,2010,11:94-95.

[3]杜鹃,白雪松,宋春梅.深化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中国科技信息,2012,6:136.

[4]梁楠,张晓,何彦芳,等.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105-107.

[5]刘向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课程文化的构建.重庆医学,2011,40(17):1762-1763.

第6篇

[关键词]社区医疗;服务社会;医疗卫生

社区医疗是指病人在转诊到医院前的一些医疗。社区医疗提供整合的便利医疗保健服务,在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背景下工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保健体系是世界公认的理想保健体系。社区医疗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工作,其服务对象除患者外,还包括高危人群与健康人群。其任务是以预防和导向照顾为主,对社区个体和家庭实施健康保健与全程管理。

目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使大医院形成了“路上时间长、候诊时间长、诊疗时间短”的现象。患者往往等候几个小时才见到医生,但就诊几分钟就处理完了。相比较而言,在社区治疗就医节省了时间,而且患者能够与医生有更多的时间沟通。尤其对一些患有慢性病、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来说,社区医疗对他们很有吸引力。社区医疗服务整体运营成本低,在门诊费、治疗费和药费上可以为患者省下很多开支。

1 当前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特有的客观情况,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我国的社区医疗服务虽已起步,但人们的医疗消费观念中,“依然保留着‘看病到医院,看病找专家’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看小病、日常保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习惯。”

1.1 相关制度的缺失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应属于非营利性质的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对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资金的投入、补助的落实直接影响到中心对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很多国家相关政策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或不能及时到位,影响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正常工作的开展。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包括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在卫生资源上无法同大医院相比,自己的特色得不到发挥,只能处于维持现状的局面,这种状况与居民对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相反,造成居民小病也要去大医院,花多的钱看同样的病。现阶段,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虽已建立,但并没有建立满足居民最低医疗卫生需求的保障。尚有一部分居民有病不就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该解决这部分居民的问题,让全民都能享有最低的卫生医疗保障。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施不完善。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否则就不具备会诊资格。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尽管干净方便,但医疗设施不太完备,对于非常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宁可到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

1.2.2 社区医疗机构应该是“平价医院”,但事实上各个医疗机构的药价和其他服务价格往往不相统一。有的地方虚报高价,使得诊者寥寥无几;如果按照要求降低价格,却可能因为价格过低无法补偿其他费用而亏损。

1.2.3 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们往往对社区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造成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仍显冷清,而大医院又异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所有病人时,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在一些患者心目中,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

2 对策和建议

2.1 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

引导居民“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积极开展社区首诊制及双向转诊工作,引导和组织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规定大中型医院必须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转来的患者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

2.2 完善补偿机制及配套措施

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力补偿,以补充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资金不足,真正使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成为社区居民的守护人、医保的守门人。同时,应调整医保相关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切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通过药品购销等环节进行经济创收的渠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得到体现。社区医疗可以完全解决“看病贵”、 “看病难”问题,通过实施基本医疗药物零差率销售,积极开展惠民医疗服务,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有效、便捷、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看病吃药费用明显降低,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2.3 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新方法

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给社区卫生服务带来很大的需求和新的课题。一要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问题。二要在家庭保健合同制家庭医生、家庭护理、社区康复等服务模式上不断探索发展,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实行不同的服务新模式和新方法,如家庭照料、临终关怀、安宁护理等。三要在服务方式上采取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公卫医师组成的团队服务,以块为主、分片包干、明确条线、责任到人,建立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全面推进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3 结束语

社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式综合,开展有利于社区广大居民的服务项目,其中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这是缓解大医院压力、减少患者经济开支的一个有效措施。同时配以相关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和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构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努力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就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就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社区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当前情况下,社区卫生的服务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经济运营结构和系统。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经费投入还是有所欠缺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区的卫生机构只能从一些药品,或者是医疗上进行相关的创收并以此来进行弥补,而且还有一些社区的卫生机构必须依靠医药的昂贵收入来进行维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药养医”这样对于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甚至只会进入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恶性循环。进而导致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根本就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而是放在的谋取利益上。

(二)社区卫生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的卫生经济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的服务理念也表现的较为滞后,经营管理理念不到位,相关的服务态度和治疗技术也不尽如人意。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些得到了政府的相关支持,但是在力度上仍然不够,其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客观,进而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这样一来,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就会出现职责、相互关系的模糊。虽然医疗卫生属于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但是在当前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就需要我们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来进行管理,也就是加强经济的管理和完善,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也许我们的卫生机构就很难进一步的维持和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卫生机构中,还会有一些个体的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还不够到位,对于经济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甚至变相的追求经济利益,这些都需要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以便更好的协调这种情况,最终推动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关于加强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分析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当前社区经济的发展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其中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寻求有效措施来予以解决。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要深化对社区卫生经济服务和管理的认识,加大投入的力度。社区经济的管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那么其本身就没有更多的资源和经费来进行社区的完善和改革。对此,就要积极的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对社区的投入,进而来积极构建一套覆盖面广、运行成本低的社区医疗服务系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所服务。所以,我们加强社区卫生经济的管理就要重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经费投入。在这方面,要根据实际界定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比例关系,进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调配。与此同时,我们那就要依靠政府来承担社区医疗的相关费用,使得其成为一个非营利性的服务机构,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并降低病人的就医费用。

(二)加强政策的扶持,有效推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需要有政府的有效参与,并协同制定相关的长期发展规划,以便更好的依靠政策和制度来对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服务。在这方面,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政策的扶持,同时依托综合性医院来有效建立社区首诊制度及社区、医院之间有约束性的双向转诊制度。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更好的实行社区医院和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的配合。而大医院也就可以对社区转来的患者进行相关优惠(如减免一定比例的检查费、化验费)等,这样,在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充分的利用了医疗上的相关资源,并且实现了更好的社区服务,达到医疗资源共享。但是,在进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积极的依靠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来进行统一有效的监管,其中这些卫生行政部门不仅对医疗机构进行公益性的财政支持,进行相关的统筹补偿,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对双方利益进行合理地分配,以便更好的对社区医院进行管理,促进社区医疗能健康地发展运行。

(三)国家医疗保障必须与社区医疗挂钩。我们知道,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该项制度的推行对于我们的社区医疗卫生经济管理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其中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社区医疗体系,按照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要求来进行管理,其中要做好和社区医疗的有效结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社区医疗费用由医保报销,如果社区卫生机构不能很好的按照政策规定执行的话,那么就会给社区居民的看病造成困扰和麻烦,造成社区医疗系统的发展可能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对当前社区卫生结构进行调整,完善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不断的降低药品价格,实现对医药的科学化管理。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知道,在当前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很大一部分的医疗费用是呈现不但增长的趋势的,而在这其中,药品费用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当前社区卫生经济管理就要充分的重视该问题,并寻求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和完善。首先的一点,我们要明确造成药品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其中,如药品成本提高给费用所造成的影响。对此,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可以控制的环节,如价格管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如果医院相关的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的话,就会出现医药的乱收费和高收费,甚至进行不科学合理的用药等。所以,在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过程就要通过完善相关监控制度来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避免社区医药经济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中去,实现其健康的发展。

(五)对于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说,要在实际的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运用财政补偿资金,并通过较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实现有效管理。其中,我们要进一步的强化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力度,最好是推行全程成本核算。我们知道,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和管理也有相应的模式,其中需要考虑到利润和效用的问题,对此,也就需要考虑在实际工作中的投入、价格以及成本和产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综合的考虑成本的有效控制和优化与投资者的运营能力之间的关系。其中,社区卫生机构有效的进行成本核算就要对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各项经济费用进行记录、汇集以及计算和分析,并且需要我们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关于不同项目和不同范围情况下医疗卫生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最终通过科学化的计算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医疗服务所需要的成本,及总体的成本水平,通过这样的成本考核,我们也就能够更好的反应不同医疗服务项目所产生的消耗,从而更好的催相关医疗费用进行分配和管理,最终达到控制成本,提高医疗结构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8篇

(一)总体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到2015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二级综合医院为支撑、依托市中医医院建立有效的对口支援、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巩固完善,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二)年度目标

1.2013年底,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有县级综合医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2014年底,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有县级综合医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3.2015年底,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所有县级综合医院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4.促使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每年有所增加,并在“十二五”期间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服务量的3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

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1)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2)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和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付范围。

(3)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其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要比使用其他治疗的提高10%以上,对住院病人采取针灸治疗的报销90%。在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对全部使用中医药治疗的门诊慢性病和住院参保人员,其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至少提高5%。

(4)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中,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就诊。

2.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中体现中医药特点

(1)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常用药品的遴选优先考虑临床常用、效果显著、价格合理的中成药品种。

(2)按照基本药物制度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3)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暂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积极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中药饮片,提高使用量。

(4)鼓励使用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完善县级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功能。到2015年底,全部县级综合医院按照国家《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配齐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中医床位数不低于总标准床位数的5%,二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2个。

2.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底,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置中医诊疗设备;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中,强化中医药功能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在项目绩效考核时,将中医药科室达标情况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达标的关键性指标之一。

3.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基层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支持。

(三)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县级综合医院积极推行中医药人员参与西医会诊、查房、重症患者抢救等制度,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相关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相对独立、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形成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的中医药服务模式。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运用中成药、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2.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1)抓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市区凤凰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2)依托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系统,接入国家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中医远程会诊和视频会议等。

(3)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编印的《基层中医适宜技术100法》为教材,对基层中西医人员进行培训并推广使用。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3.积极创建各级各类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单位。把创建先进和示范单位作为落实提升工程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和抓手,积极开展全国、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我区筛选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到2015年,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数量达到3个。

(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加大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到2015年,力争创建1个省级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

3.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

4.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试点中提倡使用中医药干预措施。

(五)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

1.合理配备中医药人员。到2015年,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达到以下要求:综合医院按照中医床位比例配备中医药人员;10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2.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组织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开展中医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基层培养更多实用中医药人才。

3.组织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

4.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到2015年,在全区县(区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中分期分批遴选3(50/13)名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培养7(100/13)名左右的中医临床骨干和中药实用型人才;培养社区中医类别全科医师13(已经报名参加2013年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名。

(六)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1.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2.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鼓励医疗机构依法审批使用中药制剂,按要求做好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资源共享,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

3.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4.加强中药质量监管,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七)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形式,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和中医文化宣传;建立专业的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开展中医药知识讲座,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医药文化知识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科学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方法。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95%以上社区和85%以上家庭。

三、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

2013年4月根据市里总体安排,制定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成立相应组织,5月中旬前各单位要启动提升工程。

(二)目标管理

将提升工程核心指标纳入医改目标责任书,与医改任务同步推进,同步考核。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已将中医药服务单列为一级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将占10%以上。

我区成立提升工程领导小组,每年度至少要组织一次检查评估工作,及时督促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监测评估

我区要加强本地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9篇

在我国深化医改的条件下,应该加大推进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为此,本文针对我国当前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医改;公共卫生服务

我国于2009年4月出台了新的医改方案。在新医方案中提到,各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所有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3年3月推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明确指出,加大政府购买医疗卫生以及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力度。

1 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3》中披露,我国到2012年末共有91.26万个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11.97万个,其它社会力量及个人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79.29万个,它们分别占全国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1%和86.9%。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按照医改方案的要求,政府应该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购买力度,以保障乡镇与城市内低收入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医疗卫生服务包含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两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购买的主要内容,政府利用公共财政购买到公共卫生服务后,通过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提供给城乡低收入群体。2013年国家已经参与购买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主要有: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十一类别。医疗服务包含基本医疗与特需医疗。其中,基本医疗是准公共产品中的一种,由个人付费,政府及企业再采用补贴的方式解决。特需医疗属于私人商品,在市场中解决。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主要是指政府购买基本医疗服务。比如政府为残疾人提供辅助设备以及政府为城乡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补贴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购买规模还比较小,还具有不确定性

各级政府参与购买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规模还比较小。各级政府参与购买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上,当前国家并未有统一性的购买清单,各级政府参与购买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呈现碎片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地方政府在实施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前,缺乏调查或者调查不充分,可能导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持续性不够。比如对一些高危性具体疾病的提供人群,经常会出现可能只提供给部分人群而没有体现政府购买行为应具有的公益性特征。

2.2 多头管理

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是为了全体人民服务的,从目前我国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存在购买多头管理的状况。也就是说,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部门不明确,存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财政购买同一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情况,如残疾人康复项目,就存在残联与卫生管理部门同时购买和支出。如此的多头管理,一方面造成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益无法最大化实现,另一方面不同部门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后,存在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进行相关服务,很难保证整体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2.3 购买动力不足

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购买服务的意愿并不强烈,出于为了保护政府部门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益,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更多地是将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直接给予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有隶属关系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不是采用进行公开招标的形式让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也能参与竞标获得提供服务的机会。

2.4 购买操作不规范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在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时,没有规范的流程,在购买方式、内容、资金、程序等没有实现统一,很难彼此间协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购买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

3 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科学界定购买项目

建议探讨负面清单制度,即政府规定哪些项目不适合交付社会力量与个人力量举办的服务机构的项目清单,比如水质监测以及卫生监测执法等,清单外的服务项目均可通过购买的方式向人们提供,比如精神康复与救护服务等。

政府在购买服务项目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取证,从最基本与人们最迫切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购买做起,比如设立国家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政府的经费投入首要是投入购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实现保“基本”。

3.2 实施公开透明的招标投标制度

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实施过程,应该遵守《政府采购法》以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这条件下实施公开透明的招标投标制度。特别要提示的是,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中要特别重视价格因素。招标价格不能太低而使企业没有利润。

招标投标制度中要特别注意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为了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应该成立与不断完善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信息制度。在地方人大审查通过预算后,地方政府及时向社会公开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让政府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了解政府需求信息,所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能平等参与投标,政府在竞争中择优选择医疗卫生项目供应主体。

3.3 完善绩效考评评价机制

综合考虑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因素下,制定可行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对供应主体的管理。将考评结果与提供的服务水平以及经费的运用等情况挂钩,考评评价不合格者,取消承接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资格,后期考评合格后继续开展合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周期一般比较长、见效慢,如老年人健康护理等。因此,在做好短期评价的同时,一定要评估长期效果,保障政府的资金投入产生比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4 健全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方面,对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实行全程化、动态化监督,不仅着重对项目具体执行进程进行监督,也要关注对项目执行的质量与效益进行评估,从而形成事前、事中、事后评价监督体系。在外部监督方面,广大民众是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因此需要积极发挥民众的外部监督作用,提高民众的满意度。同时,也要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等的外部监督作用,使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第10篇

澳大利亚实行的全民免费及公私并存的医疗卫生体系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之一,值得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借鉴。

1澳大利亚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特点

1.1三级政府共同管理的医疗卫生体系澳大利亚医疗卫生体系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三级政府管理,各司其职。联邦政府承担患者一般的治疗和药物费用,为公立医院、家庭、居民区卫生保健等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州政府主要为居民提供切实的医疗服务;地方政府主要负责环境控制,同时提供一系列家庭卫生保健服务和预防性个人免疫服务。

1.2全民拥有的医疗保障制度澳大利亚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较为合理地分解了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健康责任,规定了每个公民都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险。公民无需缴纳过高的保险费用,就医只需自付很少的医药费。鼓励公民参加私人医疗保险。

1.3相互补充的医疗卫生体制澳大利亚实行全民健康保险体制,公立、私立医疗机构并存互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以及老年护理服务中心、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药店等都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他们的责任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

1.4以人为本的区域卫生规划澳大利亚在每个州的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以人群为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医院、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等部门作为一个有机的服务体系,注重公平性和可及性,合理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1.5健全完善的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在澳大利亚要成为全科医生必须接受4-6年的本科医学教育,然后在医院做1年实习医生才有资格进行为期3年的全科医生培训。3年后通过皇家全科医师协会考试合格授予学位并注册才取得资格。

1.6独具特色的药品补贴计划澳大利亚实行医药分业管理,法律规定医院和诊所不能向患者卖药,医生只负责开处方,患者自行到药房买药。联邦政府从1948年开始就针对国民实施药物福利计划,纳入计划框架的药品由联邦政府支付主要费用,个人仅需支付较少的费用。

1.7积极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建有设施完善的负压传染病隔离病房和隔离区域;对可疑传染病安排单人病房,用不同符号标注,以便其他医疗机构能及时了解患者信息,实行信息资源共享。

1.8多形式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澳大利亚注重健康意识的培养,健康教育内容涵盖妇女保健、儿童免疫接种、早期性教育、传染病防治、生殖健康、老年人保健、生活技巧、口腔保健护理、慢性病防治、控烟戒毒等。

2澳大利亚医疗卫生体系对我国医改的启示

2.1改革体制与机制坚持公益性,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鼓励多种所有制联合或独立创办非营利性医院,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规范诊疗行为。

2.2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城市应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应以县级医院为中心,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医院与社区的双向转诊。

2.3实现全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扩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范围,落实城乡公共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2.4加大政府对医保投入的力度不断扩大医保城镇居民和农民覆盖面,早日实现全民医保。同时适度提高医保基金筹资比例,鼓励居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控制药价的同时,要把报销水平提上来,让老百姓觉得看病相对不贵。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城乡一体化;现状;对策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处上海与苏州市区之间,总面积927.68平方公里,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1]。近年昆山还凭借雄厚的综合实力蝉联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第一名[2]。昆山交通便捷、教育发达、国际化水平高。财政收入60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工业总产值8200亿元。2012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27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30元,居全国所有城市之首[3]。目前昆山是江苏省3个试点省直管县(市)之一。2012年九三学社昆山市基层委员会为了解昆山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调研发现的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基本情况

昆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把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放到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促进民生和谐的高度加以推进。

1.1公共卫生网络基本健全在加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的同时,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已经成立11个镇级预防保健所(增挂卫生监督分所牌子),承担辖区内的卫生监督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妇幼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等政府公共卫生职能。卫生监督分所主要开展餐饮业、公共场所、职业卫生、医政执法等卫生监督工作。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40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

1.2医疗卫生设施显著改善公共卫生中心规划方案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审定,西部医疗中心企业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开发区长江和千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竣工启用,陆家夏桥中心开始土建,新城域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线竣工并运行。加快建设了专科性、功能性公共医疗卫生机构,鼓励社会办医,花桥泰和绿地肿瘤专科医院列入市重大建设项目,宗仁卿1500床位规划及复旦耳鼻咽喉专科医院设置获批。

1.3基层卫生队伍逐步壮大2011年编制总数从2900名增至6174名,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有效解决了护士不足和支援城乡基层医师编制问题。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基层社区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全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596名,185名乡村医生完成了为期3年的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并取得了毕业证书,105名乡村医生通过了全国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全市已定向资助昆山籍全科医学生164名,社区卫技人员占82.02%,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率达90%。卫生部门已组织500多名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社区,组织市级医学专家定期轮流坐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4卫生惠民政策不断扩大

1.4.1大力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化城乡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价销售,社区门诊人均医药费用下降20%以上。

1.4.2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市镇两级财政按常住人口人均35元的标准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数量,足额预算安排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经费。

1.4.3大力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全面完成15岁以下人群第一轮乙肝疫苗补种工作,认真落实“两癌”筛查、农村妇女补服叶酸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上,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04.66/10万、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率分别为407.00/10万和6.47/10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

1.4.4大力推进智慧卫生项目建设全市18家医疗机构之间实现病历数据共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并开展居民健康信息数据采集。

1.4.5大力加强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把具有本市户籍、不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全部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全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大病补助和医疗救助制度。5万元以上至20万元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已调整为95%。对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实行统一的社会医疗救助,扩大了救助范围,包括五保户、低保人员、低保边缘人员、城镇三无人员、特困职工、重残人员以及本市所有年度个人自负医疗费用超过一定金额的人员等八种对象,提高了救助标准,并实施保费救助、实时救助和年度救助。2011年,取消了20万元大病报销封顶的规定。

2存在问题

昆山市卫生城乡一体化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农村卫生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仍然存在卫生资源与人才在市级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过分集中,因而造成不少居民只信任城市大医院而不信任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不管患大病还是小病,都挤向城市大医院,这种局面导致了“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不合理就医格局,造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来就不够充足的医疗资源被闲置浪费,部分定向培养全科医生毕业后通过多种渠道流向市级医疗机构的恶性循环。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尚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以及公共卫生、妇幼卫生等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比较突出。

2.2卫生保障覆盖不全面近几年,昆山市的医疗保障覆盖面虽然逐年扩大,但被征地农民及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并未全部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距,农民自我保障能力相对不足。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如何妥善处理成为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使低收入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保障,才能真正体现本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3卫生服务费用分担不公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的经济每年都保持平稳增长,当地群众总体收入得到大幅增长的同时,其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日益明显。不同收入水平却能够享有同样的卫生补贴,交纳同样的费用享受同样卫生保障的体制违背了支付能力高的社会成员应交纳较多的卫生服务费用的筹资公平性的原则。从这个角度看,低收入群体要与高收入群体缴纳相同的费用才可以享有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3对策

3.1建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对于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利益,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城乡联动分工协作机制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发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支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长期照护机构(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机构等)的发展,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从而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贯性、整体性,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益。

3.2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

3.2.1卫生政策随着农民从自然村落向城镇的集中及全市交通道路框架的完善,亟需重新制定公共卫生考核指标体系,要以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和30分钟急救医疗服务圈的角度进行布局,适当集中卫生服务站资源。推进医疗资源信息透明化,方便市民在有需要时快速了解各医院的床位、挂号响应时间等信息,缩短市民获得医疗服务的等待时间;参考上海[4]等地经验,适时推出网上挂号市级统一平台。

3.2.2医保政策在科学测算基础上,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管理的一体化、保险筹资的一体化以及补偿机制的一体化。在管理一体化基本实现的情况下淡化城乡差异,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医疗补偿范围和补偿水平。目前昆山的医保已经产生了缺口,随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医疗救助的对象进一步增多,医保“僧多粥少”“入不敷出”的现象将更严重。要体现医保的“基本性”和“均等化”,在不降低报销比例的前提下,对各病种的治疗路径和药品要有较为明确的约束,防止出现一少部分人消耗光所有资源。

3.2.3财政政策为城乡居民提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公共卫生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5]。要加大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人才培养、设备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3.2.4价格政策适当拉开城市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的价差,促进患者的合理分流,增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延伸服务项目。

3.2.5人事政策适当增加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在收入和发展机会上向农村卫生人才倾斜。提高农村卫生人才的收入,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吸引合格的医疗人才到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定向培养的基层和农村全科医师,应严格依据入学前协定分配到社区就业。

参考文献

[1]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郡县域经济(政府认同的百强县评价机构).2012-12-10.

[2]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榜单.福布斯中文网.2012-09-26.

[3]撤县设市.中国昆山网.2011-07-07.

第12篇

一、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

区位于中心城区,毗邻投资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74个社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2.9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77万人。全区国民生产总值323.85亿元,财政收入17.52亿元,财政支出95650万元,其中卫生事业支出5751万元,占同期财政支出6.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48元。

(二)医疗资源概况

年末,辖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57家,其中,市直医疗机构: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市皮肤病防治院;司法系统医疗机构:监狱医院、劳教所卫生所、强制戒毒所卫生所;院校医疗机构:华侨大学医院、单位卫生所(室)4个。市管民办医疗机构:东南医院。军队医疗机构:中国人民第180医院。区直医疗机构:区妇幼保健所、市正骨医院(区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东湖、秀、东海、城东、华大、北峰、清源)、社区卫生服务站17个;民办医院18所、门诊部25个、个体诊所71个;原村卫生所103个。

编制床位数1217张,卫生技术人员1955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5.58张(全市2.98张),每千人口注册医生、注册护士分别为1.99人、1.57人(全市分别为1.34人、1.24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区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还不够合理,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区分布不均衡,多数医疗机构集中在中心城区;医疗网点服务功能不强,现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功能发挥不够到位,服务能力还不强;民办社区卫生服务站“重治轻防”现象仍较普遍,三级医疗保健“网底”建设较薄弱;部分医院、门诊部距离较近,功能重叠、服务内容重复,利用效率低。

二、设置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保证城区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整体效益原则。按照全区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明确、功能完善、资源共享、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医疗保健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政府主导原则。卫生事业是政府的社会公益事业,要坚持政府在政策支持和引导、资金筹集和投入、行业监管和调控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三、具体目标与设置要求

(一)专科医院(区医院)

完善和提升市正骨医院的三级乙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功能,巩固提高中医骨伤专科特色。在整并到市中医集团之前,继续坚持发展“大专科、小综合”的目标。同时,逐步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

原则上中心城区不再增设综合性医院。在城东组团设置正骨医院城东院区,北峰组团承接市级规划设置一所200张床位的二级医院。

承接东海、城东、北峰3个组团市级规划,依照规划需要设置专科医院(含护理院、站),但原则上区内不重复设置同类医疗机构。鼓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口腔、临终关怀等服务。

引导民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二)妇幼保健所

保留现有区妇幼保健所,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成为全区妇幼保健、生殖保健指导中心。原则上不再增设妇幼保健机构。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深入推进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与辖区上级公立医院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模式。根据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延伸社区卫生服务,由原村卫生所改进或者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

持续实施《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至2015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四)门诊部等其他诊疗机构

门诊部、个体诊所、医务所(室)、原村卫生所、其他诊疗机构的设置,应当与其服务功能和任务相适应。

至2015年,原则上不增设综合门诊部,1500米半径范围内若无同类医疗机构(含综合性医院、已规划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设置1个专科门诊部。

全区个体诊所控制在每万人口1—1.5个,仅限于个体开业的执业医师申请,所在地500—1000米半径范围内无同一类专科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设置1个。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可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

工厂及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单位的工作特点、职工人数、地理位置等因素设置为内部职工服务的医务所(室)。

学校卫生室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的规定设置。

依照法律、法规,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其他诊疗机构。不再新设置村卫生所,原已设置的村卫生所暂时保留过渡,过渡执业期间若上级行政部门出台新的相关规定,按照上级的新规定执行。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

按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当地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实施本设置意见的组织领导,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调整医疗机构的规模、结构和功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立符合规划目标的区域性医疗服务新体系,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区卫生局要根据辖区内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动态调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实施意见依法对医疗机构的设置进行审批和监管。

区发展和改革局要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会同卫生等部门依据规划对医疗机构布局、建设规模进行把关、审批,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

会同区卫生局协调市规划局将本实施意见纳入城市片区改造同步规划,依据本实施意见做好各类医疗机构建设用地的选址工作;在辖区内新建和改扩建居民住宅区时,按照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纳入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房屋产权依相关法律法规办理。

区财政局要为规划设置的区政府主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经费保障。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逐步增加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基本医疗保险惠民政策。

区公务员局要加强公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和指导服务。

区编办要根据医疗机构定编标准,适时调整核定公立医疗机构的机构编制。

(二)建立和完善财政卫生投入机制

贯彻落实上级医改精神,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政府对卫生投入逐年增长,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按照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补助政策,完善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对承担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政府补偿。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落实《实施意见》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完善人事分配激励机制;贯彻落实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分工协作机制、双向转诊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医疗机构监督管理

1.强化医疗机构全行业管理。区卫生局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加强对所管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统一规划、审批、调整、监督、评估,依法进行全行业管理。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实施医疗机构宏观管理,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准入管理,强化监督执法,严格医疗信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严格大型设备和新技术应用等准入管理。根据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与使用管理办法》、《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严格医院大型医用配置设备的准入管理,严禁超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

3.加强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增强日常监管,加大卫生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无证行医,促进依法执业,规范医疗市场秩序。

(五)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兴医”战略。制定和实施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不断壮大卫生技术队伍,至201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均达到2.0人。

2.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全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健全城市社区卫技人员在岗培训制度,大力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在职教育、岗位培训、全科医学教育、学历达标教育,努力提高我区医疗卫生队伍整体水平。

3.实施“科技强医”战略。加强重点学科、领先特色医疗专科建设,培育和扶持发展具有影响的卫生“名牌”。支持优势学科开展创新研究、开展医学科研,以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传统医学走向现代化,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六)传承中医药发展

巩固提升正骨医院三级乙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的“特色专科”品牌成效,加强重点中医药学科的科研工作。配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规范化建设,将适宜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到社区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服务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