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

时间:2022-10-09 01:0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责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责任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江苏省泰州中学;责任教育;教育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44-02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简介:蒋建华,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校长,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

“责任”一词由来已久,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一般而言,责任由责任情感(责任意识、态度等)、责任能力和责任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负责任”是一个好公民的人生底色、精神气质与道德品格。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素,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保障,“负责任”说到底就是要勇于担当。

“负责任的教育”(以下简称“责任教育”),其内涵简而言之就是要办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其根本宗旨是造就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以及履行责任的本领[1];其目标就是要让“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成为每个人的立人之本。

“负责任的教育”是引领人生、成就人生的基石,是健全人格、完善自我、实现梦想的翅膀,关系民族素质与国家命运。尤其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教育往往封闭了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原点,演变成为呆滞、僵化、不负责任的教育。正因为此,我们怀着对教育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负责任的教育”,并引导教育的实践:将责任融于生命,将责任融于教育,让责任融于生活,让责任及“负责任的教育”的理念入耳、入脑、入心、入行,让“负责任的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让办好“负责任的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生态环境成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的共同追求,以携手办好“负责任的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品位。

宋代教育家、我校精神鼻祖胡瑗有这样的名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充分揭示了政府、学校、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担当。2005年,我担任江苏省泰州中学校长后,在深入研究我校千秋文脉及胡瑗教育思想、关注中外教育发展趋势、反思国内教育现状、联系学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率先提出“负责任的教育”的理念,通过全校师生的反复讨论,最终确立以“倡导负责任的教育”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因而可以说,这一理念的提出基于学校千秋文脉、基于责任、基于国情、基于时代。

近年来,我校坚守“责任教育”理念,将爱与责任融入教学与管理之中,努力为学生的成才精心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环境,着力推进以“责任教育”为显著特色的特色高中建设,以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课题“发掘‘三名文化’,推进‘责任教育’实践研究”为平台,积极探索“责任教育”途径、构建“责任育人”体系,努力将“责任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通过制定《江苏省泰州中学责任教育行动指南》、增强“责任意识”、造就“责任团队”、打造“责任课堂”、提升“责任本领”、营造“责任文化”、铸塑“责任校魂”等途径,将“责任教育”具体化、生活化,让每位师生将“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作为自身的立人之本;让每位师生多一些“责任情怀”“家校情怀”“家国情怀”;让每位师生懂得好教师、好学生、好公民、好干部,都应当以责任感做事;让每位师生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

我们在自身践行与坚守“负责任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各种机遇、各种平台、各种形式不失时机地呼吁全社会共同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导向、科学的评价机制与健康的舆论氛围,携手办好“负责任的教育”教育。[2]

随着“责任教育”的不断推进,这一理念已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领导、专家、学者、校友、家长分别给予关注与好评。例如,2013年8月,在全省普通高中校长暑期学习会上,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时任副厅长胡金波在讲话中分别称赞我校“负责任的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我校1976届校友袁振国寄语:“责任是人的立身之本,责任教育是育人的灵魂。”《人民教育》原总编辑傅国亮寄语:“责任教育是教育的责任。泰州中学的责任教育是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3]著名教育专家傅东缨来泰州中学讲学时寄语“责任教育”――“兴于泰州中学的‘负责任教育’文脉渊远,意旨博大,自下理接地气,至上大道通天。其境大气,根为大爱,魂为大任,核为大智”。江苏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科院原副院长杨九俊寄语:“泰州中学所倡导的‘责任教育’要义可概括为:天职意识、挚爱情怀、科学精神、大家品位。”著名语文教育家、我校原副校长洪宗礼寄语:“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最大的责任,学会做人之道是学子最重要的责任,关注教师、学生的发展是校长应尽的责任。一句话:泰中办学的主题词就是两个字:责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相继宣传报道“责任教育”理念内涵、实践探索与初步成效。2011年6月,“打造‘责任教育’品牌”实践活动被教育部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表彰为全国中小学创先争优活动优秀载体特别推荐奖。

参考文献:

[1]蒋建华.践行负责任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3-04-01.

[2]蒋建华.以“千秋文脉”引领“责任育人”[J].教育发展研究,2014(2).

[3]蒋建华.着力内涵发展 提升办学品位[J].人民教育,2013(8).

Promoting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and Fulfilling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y

JIANG Jian-hua

(Taizhou High School, Taizhou 225300, China)

第2篇

责任心是对责任教育的最广义概括,它是由责知(责任认知)、责情(责任情感)、责意(责任意志)与责行(责任行为)四个因素构成的一种个性品质。它不是这四个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这四个因素的有机结合。 责任认知是形成责任心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对于责任心内涵及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责任情感是伴随责任认知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责任意志是形成责任感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与责任情感一起,在责任心结构中处于中间环节,是责任认知向责任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与内部动力。责任行为则是责任认知、情感、意志的综合表现,是责任心的实践。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的教育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

1.以岗位角色为途径,提高学生的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包括:了解自己应当完成什么工作?知道自己对这些工作负有什么责任?了解所负责任的重要意义何在?知道为了履行此种职责将要付出哪些代价?对责任的认识乃是构成责任心的基础因素,没有这种认识,责任心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

在初一入学的第一天晨检,我在进行了入学教育之后, 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入班"仪式, 每个同学在印有红领巾以及初一(2)班字样为背景的纸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光荣地成为了初一(2)班的一员 ,从今以后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班级的形象,"班荣我荣,班耻我耻"。之后的班级建设我开始实施"人人岗位责任制",设立了10个班委会成员、17个课代表、12个小组长、1个后勤部长共40个岗位, 每个岗位制定了相对应的管理职责,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及爱好选择3个岗位,我再根据他们的意愿进行调配,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把班级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接着我按不同类型给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明确各自的责任,发扬他们主人翁精神,尽快加入到班级建设当中。同时我还实行轮流值日班长制,每个学生轮流管理班级一天,并告知他们要对当天的出勤、学习、纪律和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全权负责,并写成班级随笔,记录班级成长足迹。这样,每个人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他们在这种岗位责任的规范中提高了自己对集体的责任认知,历练出良好的岗位责任感。

在学生逐步明确了自己对班集体的责任认知后,我又在班里召开责任主题班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同时还担当着不同的角色,然后进一步学习各种角色应该履行的职责,并将自己不同角色的不同职责写在责任卡上,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去履行这些职责,从而将他们责任认知从班级层面扩展到各个层次。

2.以集体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处于整个责任心的核心地位,它是人所具有的一定责任认知的一种体验,一个人认真负责地完成了符合个体要求或群体利益的工作,他就会产生积极的体验,肯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构成责任心的动力因素,因为责任情感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积极地影响和调节人的责任行为。各种活动的举行,可以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形成积极的责任情感,在每一次活动中发掘自己的闪光点,进一步激发他们履行责任的热情,从而更多地担负责任行为。

学校每学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就是激发学生责任情感的良好途径,尤其是第一次集体活动。初一入学不久学校组织了队列广播操比赛,之前我在全班进行动员,告诉学生这是我们班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号召他们积极为班出力,向全校师生展示我班的最高水平。学生们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之后的练习中都非常认真,虽然练的次数并不多,而两套操也都是刚学不久,但学生们的认真程度让每次练习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我们在比赛中取得了全校区第一的好成绩,学生们也非常高兴自己的第一次努力给班级取得了荣誉。也正是第一次集体活动催生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情感,激发了学生为集体争光的热情,在接下来的各种比赛中他们几乎都全力以赴。

3.以榜样典范为导向,强化学生的责任意志

责任意志是构成责任心的维持因素,在认真负责地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总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外在困难,此种或彼种的内心障碍,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意志而不怕困难、不畏险阻的人们,才能胜利完成任务,切实履行责任。 有了责任认知,激发了责任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但是由于这种认知的有意识性以及学生的自制力的有限性,使得影响力并不能永久。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可塑性极大、模仿性极强,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明确,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唤醒学生责任需要,强化学生的责任意志。

在班级教育中可以发挥三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古今中外伟人和楷模的榜样作用;二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三是老师本身的示范作用。从初一开始,每周一的午检时,我们班在总结上周工作之后,都会安排一个主题教育,通过讲述几个名人或楷模的故事, 学习他们突出的优秀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的可贵,最令人敬佩;身边的榜样,最使人鼓舞;教师的身教,最让人信服;通过这三种榜样的示范,学生就会无意识地朝着榜样的方向去努力、去学习、去奋斗,这样无形中就让他们的的责任意志日益得到加强。

4.以量化管理为手段,促成学生的责任行为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体育 责任教育 分析研究

高中生已经接近于成人,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迫在眉睫。调查研究显示,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感弱化或缺失的现象。作为一名学生、一名社会成员、一名子女,分别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他们脑海中还没有形成清晰概念。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成长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中生责任意识现状分析

高中生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即使到了长大成人的时候,许多学生的脑海中还有较强的依赖思想,自己思维和行为上的独立性相对不足,责任意识淡漠,学习生活及与人处事等各个方面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责任意识缺乏既表现在生活中缺少担当,没有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集体的成员如何维护集体荣誉,如何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又缺乏对青少年一代所承担的责任的清醒认识,特别是站在强大民族、建设国家这样的高度,没有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等,这些方面综合说明对高中生强化责任意识教育迫在眉睫。

二、立足体育学科特点,在课堂环节培养学生责任感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体育学科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培养学生责任感,要选准教学环节中的有利契机,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效进行,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在课前准备中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体育室外课教学中,课前需要开展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将体育器械从仓库搬到操场,清点所借用体育器材的数量和登记是否符合等。这一项工作往常都是由体育课代表带领学生完成,为了让学生增强责任感,意识到这一项工作是大家的工作,并不是体育课代表和固定几名学生的工作,笔者在课前要求体育课代表排定值班表,明确哪一节课的体育器材由哪一组的学生搬运,同时完善相关手续,形成固定的值班表轮流完成这一项工作,使大家认识到为其他同学做好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大家应当共同分担这一项工作,共同完成这项任务。这一小小环节的运用,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具有教育意义。

2.在合作训练中增强学生责任意识。高中生中许多学生往往以个人为中心,他们习惯大家围着自己转,习惯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而对如何帮助他人及自己在集体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则模糊不清。对此,笔者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将学生分为六人小组,明确要求教师示范之后的动作训练由小组进行,各个小组之间要进行训练效果的比赛。这就将教学训练的任务落实到小组这一载体上,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合作训练,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强化责任意识教育的好契机。学生要进行动作规范化训练,有的学生动作规范有的欠缺,此时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就要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主动承担起帮助小组其他成员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关心他人,也是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为了提高小组的综合成绩而努力,学生作为集体一份子的责任感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责任感都有了显著增强。

3.在安全防范中增强学生责任意识。高中体育室外课中如果稍不留心就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对此,笔者充分强化安全防范教育工作,同时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在安全防范检查中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室外课进行一些项目训练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对各方面进行检查,例如场地检查看沙坑中有没有碎砖头,跑道上有没有异物,所用体育器材中有没有损坏的现象。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因为一旦出现安全隐患,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出现伤害。要求学生仔细认真检查每一处场地、每一件体育器材,让大家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参与这一项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另外,在体育运动中的保护也是重要环节,较典型的是引入拓展训练时开展的信任背摔项目,承担托起任务的学生,每一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都要紧紧拉住手为背摔的学生提供强有力的保护,这是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有利契机。

4.在思想教育中增强学生责任意识。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同时也要强化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责任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强化学生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了祖国更加强大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意识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在体育发展事业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到中国体育兵团频频夺得佳绩的喜人态势,引导学生感受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再从这一成果延伸开去,延伸到祖国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军事实力等,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展之强大。同时也要告诫学生,祖国的未来要靠当今青少年一代去接班,你们今天的努力学习、茁壮成长就是祖国未来发展强大的有力保障,成功地将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情感渗透与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思考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责任意识教育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教师在教育工作者要强化研究,认真分析责任教育生态,更好地开展探索。一是要将责任意识教育贯穿始终。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环节或是一节课,要将责任意识教育与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二是要切实激起学生内在的共鸣。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增强责任感,才能真正从思想和灵魂深处受到教育。三是要注重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责任意识教育的深化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地创设情境,通过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增强责任感,从而强化责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瞿长华.德育工作:以责任教育为核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07).

第4篇

[关键词]学校 道德责任教育 有限性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嬗变,带来许多道德问题。其中,道德责任的缺失引起人们的关注,探究这一问题时,人们习惯性地把它与学校教育对应起来。人们期待通过学校教育破解这一德育痼疾。而面对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低迷,人们盲目地对学校教育横加指责。学者陆有铨认为“对于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功能、作用,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的确不能低估,但也不能无限拔高”。厘清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作用限度,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定位学校德育的价值,也有利于学校履行好自身的责任。

一、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内涵

“责任”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道德责任教育理所当然的应当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但这是否意味着学校教育应该对个体的道德责任养成承担无限的责任?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水平发展的心理规律,使其掌握一定的道德规范,并通过其内心体验,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养成道德责任行为习惯的活动。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即自觉地做好应当做的事的心理态度)。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培养其道德责任感,从而使之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学会负责任地生活。从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定义出发,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认知的方面,道德责任感;践行的方面,道德责任行为习惯。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然而,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可能出现“知不一定行”,或“知而不行”甚至“知而妄行”的情况。

二、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有限性的表现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有限性,是指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局限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和程度。表现在:

1.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环境的有限性。

学校空间是由熟人组成的空间,同龄人大量聚集,关系相对社会空间比较单纯。在社会空间里不同年龄段的陌生人分布其中。陌生人世界往往是表面客套而内在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么是由礼仪客套控制,要么是由规则和法律支配,要么是由礼仪和契约调节。在一个充满了陌生人的空间,虽然周围有很多人,但这些人和我没有关系,我对他们也没有责任。而在熟人社会,人和人之间是直接由道德联系的,熟人社会的空间是由道德责任的担负而建构的空间。在这种熟人空间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与我有关,我对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熟人社会提供了人们履行道德规范的动力,因为利人被看成是积德。利人就是利己,从而有力地约束着不道德行为,因为损人利己会在共同生活的群体中引发巨大的代价――在这个群体里无法立足,损人其实就是损己。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在学校里热心班级,乐于助人,被大家认为有道德责任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却表现出种种失德现象。比如,坐公共汽车不给老人让位,在公园里践踏草坪等等。究其缘由,学生在学校这样的熟人社会里,必须考虑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会引来同学的排斥,老师的谴责。可见,学校的道德责任教育是有限的,也许在学校这一空间里,学生表现的是一个有道德责任的人,离开了学校这一熟人空间,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2.学校道德责任教育载体的有限性。

在我国,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德育课程作为“直接道德教学”其作用是有限的。杜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这一论断指出了德育课程至今还没能很好解决的困局: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与道德无关的,对行为没有影响,即不使行为变得更好或更坏的观念和片段知识”。杜威在其《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开篇就指出,“无需讨论所谓的直接的道德教学(或更好的关于道德的教学)的局限性或价值,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盖棺之论:如果把借助于教育的道德成长的全部领域考虑在内,直接的道德教学的影响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在数量上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少、在影响上则比较轻微”。同时,学校德育课程对学生所进行的道德责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道德责任感的认知,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可教的。雅思贝尔斯把知识分为现行知识和原初知识。他认为现行知识是可以以简单的、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而关于人的存在的本源和根本处境的哲学却无法传递。真理性知识无法完全用文字和书面语言来传达,它是在对话(“毫不保留的对话方式”,是生活交往中的对话)中,通过暗示、象征的体验方式间接传达的。对真理的把握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与人的经验相联系的基础上的感悟,它要借助于人的自主意识和自由决断。这一思路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个体处事哲学的道德责任是无法通过德育课程教给学生的。道德责任涉及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人的情感、意志、动机等非理性因素。

3.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时间的有限性。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处于个体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只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序列内作用于个体的道德发展,因此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形成只负有有限的责任。个体道德责任的形成是动态发展的,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是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作用于个体道德发展的活动。如果把个体的生命比做座钟,学校教育只是这个座钟上的一个刻度而已。虽然学校教育在个体道德责任的养成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当个体离开学校这片净土,生命的时针指向下一刻度,在学校中接受的道德责任教育将受到社会中种种观念的冲击,学校道德责任教育作用的发挥将受到不同时刻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道德责任的养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三、学校道德责任教育阈限:启蒙教育和转交责任相结合

学校在道德责任教育中所担负的是启蒙教育和转交责任的任务。启蒙教育是指学校向学生传授与社会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大大小小的子系统中的作用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在面临价值冲突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另外,青少年时代是一个动荡混乱地带。青少年身份的特殊性,需要学校开展关于青少年身份角色发展的心理学宣传教育,使他们明了自己的心理变化,摆脱成长带来的困境。同时,学校要将启蒙教育与转交责任教育相结合,转交责任的核心是参与。道德责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从小开始,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活动空间里承担小责任,学校通过提供参与式的行动机会以及与此相关的责任转交,使他们在迈向一个成熟社会的方向上前进一步。

总之,学校在道德责任教育中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对学校教育抱一种过于浪漫的态度,不能“随心所欲”。这里说的不能随心所欲,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学校教育是被社会决定的,往往“身不由己”;第二,学校只能做学校的事,不能为所欲为,不能对学校教育赋予过多的幻想。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都是影响源。这其中还离不开学生的道德责任的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8]陆有铨.从学位论文看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学报,2008,(4):4,5.

[2]邓达.论当前我国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新走向[D]:[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2.

[3][4][5]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7,208,209.

第5篇

关键词:90后 医学生 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针对“90后”医学生特殊群体的主要特征,从以往责任教育工作中忽视医学生生活环境的营造、责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视不够、医学生责任教育弱化的根源等问题入手,全面研究解决对策。同时为强化医学生责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为医学生责任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补充说明,为医学生责任教育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高校德育教育重视责任教育,责任是他们德育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很多领域提倡责任教育,尤其是医学领域,他们重视医德。美国非常重视德育,德育被奉为“教育最本质和最高目的,是学校的重要职责之一”美国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对青年参与社会生活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责任教育也被拔到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这样美国教育在关注学生创造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举列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责任公民”的理念在美国传播开来,“责任公民”在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权力的自由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履行社会义务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如此,美国还通过立法的手段推进了道德教育及责任教育的贯彻落实,20世纪80年代末,联邦政府接连颁布了500多个教育法案,要求学校制定相应的道德教育评估标准,并在这些标准中突出了责任教育的倾向。在医学教育领域,美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医德的塑造和培养,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并通过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其对学生医德养成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西方的国家特别注重德育教育,尤其突出责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非常重视人的思想和道德的培养,重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强调做人的基本准则。反映出教育意识和大学的办学理念,即不仅要教会做事更要教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益的人。作为医学生承载人类健康之大任,责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责任教育就应放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2 国内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理念淡薄、人文教育薄弱等等众多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生道德责任标准语观念的坚守正遭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些现象引起了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责任心”、“责任感”几乎成了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大学生责任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他们通过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

方面。

2.1 对大学生责任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谢志远、夏春雨在《加强责任教育,注重方法创新》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即责任教育方法僵化、责任教育内容空泛、责任教育实效性差。王燕的《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观及其培养》认为,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责任观的教育既是现实之所需,又是国际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观尚需引导,利他观念较为缺乏,集体责任观还处于他律阶段,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也有待提升。彭定光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认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里凸显出来。可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趋于淡化,这使大学生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对于部分大学生呈现重才而轻德的现象,高等教育没有承担所需的社会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石丽萍在《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若干作法》中提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涵义,认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一方面,医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在现实的选中,许多医学生却把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不再满足传统意义上的贤人和完人,而是注重追求成为现代社会竞争的能人和强人。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膨胀,使很大一部分医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时分析了医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根源,给出了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许多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兴趣不大,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对医德教育课程比较反感。

道德培育内容呈现滞后性医学院校学生道德培育在内容上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缺乏时代性、先进性。调查问卷显示,您怎么样看待您的医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认为医德教育课程“内容丰富,资料新,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只有37人,占14.9%,不到20%,认为“内容丰富,但资料陈旧”有116人,占46.8%,还有38.3%的医学院校学生认为“医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跟不上时代”。李明涛在其《互联网时的代道德》中表示: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医学院校均已普及多媒体教学,它在给医学院校德育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又使医学院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交往提供了便捷渠道。但网络上“垃圾”信息对尚未完全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医学院校学生产生诸多消极影响。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弱化了医学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意识。“90后“处在网络这个完全开放的信息环境使德育工作者很难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受到了哪些信息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网络中干了些什么,从而增加了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往往是使医学院校学生产生价值困惑的重要因素。一旦接触到一些行业中的不良风气,医学院校学生常会有感于医德信念原则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异。传媒的大量负面报道,亦使医学院校学生并不稳固的医德信念观产生动摇。

2.2 对大学生责任教育问题产生原因的

研究

(1)个人因素方面,阎海潮和柳靓的《缺失与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问题的思考》,苗春霞和卢建科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张众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论文研究从大学生责任缺乏的内部原因出发,指出大学生责任缺乏的内部原因在于大学生主观心态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自我人格、自我修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严重缺失。陈文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再思考》认为素质和责任感都受一定的先天条件和遗传因子的制约,但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在于后天的教育,主要体现在:第一,片面的个性教育使学生过分强调个性发展与其身边同学格格不入;第二,缺乏人生的目标教育,他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连自己人生目标都不明确的人如何承担起自我责任,社会责任和人生

责任。

(2)社会因素方面,从徐文才,何洪英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段志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苗春霞和卢建科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已有的研究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冲破计划经济的桎梏,激活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发展的齿轮的同时,也击溃了人们的信仰与道德的价值尺度,激起了灵魂最深处的贪邪之念。再加上大众传媒不适宜的导向作用,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这在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和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就是对自我的过分关注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3)家庭因素方面,苗春霞和卢建科的探究中还论及了家庭因素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感低下的影响。事实上,“90”后多生长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中,他们在家庭中往往处于被关注的中心,从小衣食无忧,习惯了父母的宠爱,比起对他人的关注,他们更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个体

意识。

(4)教育机制方面,在刘范美、李萍及张众的研究中均提到我过教育机制不完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家长常常为了孩子能得到一个好分数而包揽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雷巧霞的论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中提到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应当根据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所处的现实社会背景和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两方面,同时积极借鉴英美等国的教育实践经验,从社会实践、优化人文环境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王宏宇在论文《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中也表明了这一要点,要结合哲学与伦理学的观点,全面分析了解责任感的内在含义和构成要素,并针对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原则与途径。韩小香,冯基聪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思考》论文从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对其本人、学校、社会等的重要性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有赖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情感,深化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切身体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模式,并建立责任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3 结语

综合目前国内外有关责任教育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尚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一些研究大多仅仅是停留在分析现象的层面,理论上尚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够紧密,研究产生现象的原因较少,提出加强责任教育的对策少,雷同的较多而创新的较少。如相关研究不够系统化,对医学生责任教育的专门及论述尚不多见,研究专著更是少之又少。研究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论文较多,但将医学生的责任教育作为研究主体的文献则相对有限,而作为培养和提高广大医学生责任感的理论指导,现有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现有的研究文献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选材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大多是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而对不同学科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没有足够的关注;另外,研究的时效性较差,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研究以单纯的现象描述为主而缺少有理论深度的剖析,因而其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值得怀疑。当前医学生的责任教育拯待加强,对责任教育的研究尚须深化。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1.

[2] 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李威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

[4] 何兆雄.中国医学道德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8.

第6篇

以责任之心育责任之人贯穿校园文化精神;

以责任之心育责任之人滋润师生心灵;

以责任之心育责任之人灌溉师生血脉。

――寸滩实验学校邓军校长教育手札

责任当先 振臂再向前

当前形势下,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综合国力竞争,而教育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需要每一个人为自己的作为承担责任。因此,学校大力开展“责任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

教育专家指出,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和心理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在“以责任之心育责任之人”这一办学理念指导下,重庆市寸滩实验学校提出独具特色的“责任”校园文化,以强化对学生的责任教育为落脚点,积极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努力将学生塑造为品质优秀、个性健全、行为规范、具有责任感和创造精神的世纪新人。

责任学校 孩子成长的摇篮

坐落在重庆市江北区寸滩的寸滩实验学校,就像是闹市中的“桃花源”,淤泥上盛开的白莲花,在这个纷杂的环境里,如同家一般,充满了温暖和希望。作为一所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规范,社会声誉良好,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学校,寸滩实验学校本着责任立校的精神,用心用爱去栽培每一个学生、栽培祖国的未来。

学校以“责任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育人规律,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凝练出“学会责任”的校训,以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理想、树立人生奋斗目标,磨练意志品质、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以“责任教育”为主题,寸滩实验学校通过对全校师生的思想引领,方向指路,激励师生塑造成功信念和目标,激活动能,做最好的自己,促进了学校和谐快速发展。

学校将“责任”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突破口,营造浓厚的责任文化氛围,让“责任文化”溢满校园,精心打造“责任学校”。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要求教师发扬“教学工作五认真”的优良传统,始终不渝抓观念更新,大力推进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青春、阳光、自信的品格。

第7篇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责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家庭成员的关系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国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有限,且一个家庭常常有数个孩子,为了家庭能持续发展,每个孩子都必须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他们无形中受到了责任教育。而目前我国的家庭经济收入提高,由于计划生育的因素,每个家庭生的孩子极少,这些孩子受到父母双方家庭的关注,他们成为家庭的重心,受到极多的宠爱。

这些孩子是目前初中生的主体,在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责任感不强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当去承担责任;有的学生即使意识到承担责任也拒绝承担责任,宁可把责任推给家庭或社会;还有的学生对责任的划分不明晰,反而构成心理问题。初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时,要重视责任教育的问题,要通过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心理独立、愿意承担起责任、愿意培养承担责任能力的人。

一、引导学生拥有责任意识

责任是由于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而产生。比如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妹妹、上司对下属等,人在社会中拥有不同的角色,就要承担起这个角色的责任。许多初中生没有足够的责任意识,是由于他们扮演某种角色的时候,没有了解到他们应当承担的角色。比如有些学生的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他们不忍心让自己的子女承担责任,把子女应承担的责任全部包办代替;部分家长自己的知识有限,他们自己也不了解责任意识;部分家长自己的责任意识淡薄,他们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也就不会强求学生承担责任。学生感受不到自己需要承担责任就不会拥有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人首先就要让学生拥有责任意识。

教师要让学生拥有责任意识,可以从观察的角度让学生意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观察,是指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成为一个“角色”就要承担一个责任的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责任意识非常重要的方向着手。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是中学生了》一课中,让他们观看美国著名的影片《伴我同行》,它讲述的是四个小伙伴一起历险了一夜,然后回到家乡的事情。观看以后,学生会对影片中禅述的友谊进行评论,有些学生谈到其中两名朋友碰到朋友有难的时候独自跑了,非常不道德。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不能跑?学生经过思索认为因为彼此是好朋友,在朋友遇难时就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你不希望朋友在你遇难的时候跑掉,那么你在朋友遇难的时候应当怎么做呢?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责任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两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段感情才能正常维系。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那么单凭另一方的努力很难维系。学生就会慢慢去思考自己和别人是个什么关系,在这段关系中自己又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二、引导学生勇于承担责任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会发现有些学生即使心中有责任意识,也会因为自己任性、懒惰而拒绝承担责任,他们把一切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导致彼此关系恶化以后把过错也全部推到对方身上。如果学生不能勇于承担责任,即使他们了解责任意识也不能称之为有责任感的人。要让学生愿意承担责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关心自己的生活着手,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承担责任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时,学生才愿意自主地承担责任。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时,引导学生留心当自己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些事情,倾听家人心声的时候,家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家人会显得和自己更亲近?当学生能了解到只有自己愿意承担自己的角色责任的时候,别人会更信任自己,更关爱自己的时候,学生就能了解到责任是一个付出和得到的过程,拒绝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让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更疏远。学生如果意识到承担责任与自己自身生活紧密相连时,就会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而尝试着勇于承担责任。

三、引导学生能够划分责任

教师在引导学生承担责任时,有时会发现学生因承担过多的责任而引发心理问题。有些学生或者感觉很自卑,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无力改变身边的事;有些学生会变得很沮丧,情绪起伏很大,变得很偏激。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正区的划分自己和别人的责任,才不会因为别人的责任引发自己的心理问题。

有些学生的家长工作压力很大,回到家把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学生感觉到自己似乎没有做错事却无端的被责备,不知道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看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书籍,辅助学生学会划分责任。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命只有一次》时,让学生阅读《中毒的父母》一书,学生能够理解到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完成好自己的责任,不要把别人应承担的责任硬背在自己的身上,学生就能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困扰,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

总结

第8篇

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的小柱是南京某大学学生。小柱在父母无法给他继续交学费的情况下,一气之下把自己的父母诉至连云区人民法院。在法庭上,他请求法庭判令父母继续支付自己今后三年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法院经过调查发现小柱的父母确实生活困难,最终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此案以小柱撤回而终结。

素材解读:为了学费和生活费,这位大学生选择将父母告上法庭。父母含辛茹苦将孩子供到大学,已耗尽他们全部的心血了。很显然,孩子的想法太幼稚了。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一做法已经伤透了父母的心,也伤害到那些想帮助他的人的心,伤害了社会的良心。

适用话题:法律意识欠缺、自我为中心、溺爱

玩电子游戏可帮科学家忙

电子游戏通常都以娱乐为目的,但英国科研人员最近开发了一款电子游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希望通过玩家的智慧帮助科研人员找到防治白蜡树疫情的方法。

英国基因研究机构约翰・英尼斯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发的这款叫Fraxinus的游戏,其名称源于白蜡树的拉丁文学名。近年来,欧洲出现了真菌导致的白蜡树顶梢枯死病疫情,英国已为此销毁了超过10万棵树,还曾专门召开政府紧急会议讨论如何保护森林。

据介绍,白蜡树的基因组中有多达10亿个核苷酸,致病真菌的基因组中也有约6000万个核苷酸,对它们进行分析需要的工作量巨大,因此研究人员希望借助电子游戏来发动大众的力量。

素材解读: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它也可以成为大众的游戏。英国科学家为了解决科学问题,用电子游戏的方式让广大网民参与其中,而且得分高的人的名字还有望出现在相关科研论文中。这时,游戏与科学就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做,既可以让网民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又可以让科学难题得以解决,可谓一举两得。

适用话题:创新、科技、游戏、结合、一举两得

15岁上大学28岁当教授 励志哥的“彪悍青春”

刘清15岁上大学,22岁硕士毕业,26岁被聘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副研究员,28岁被聘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31岁成为博士生导师。如今33岁的他,一手组建了近40人的微机电科研团队,成为团队学术方向带头人。

大学里,为了学好英语口语,刘清开始练习英文rap。洗衣服时,他一边唱,一边跟随节奏搓洗衣服,路过的同学都把他当外星人。看美剧时,他听完一句就暂停,自己读一遍,同原声比较,寻找差别,然后纠正自己的发音,力争做到每一个发音都听不出与原声的差别。2002年,他拿到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全额奖学金。

素材解读:压力也是动力。刘清的成功可以说是这句话的最有力佐证。每个人成功的方式不同,但是执着是每个成功者必须具有的一个条件。刘清的执着是有目共睹的。他心无旁骛,每天带领团队工作到深夜,想的只是实验。最终,他研发出了气象传感器芯片,以及一些性能达到乃至超过国外水平的高端产品。刘清用自己的执着获得了成功,也证明了自我的价值。

适用话题: 执着、心无旁骛、自我价值体现

年过花甲“治沙狂人”13年坚持 成就“绿色传奇”

头戴草帽、身挎水壶、嗓门洪亮、热情好客……这些都是年过花甲的“治沙狂人”――万平给人留下的质朴实在的印象。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家坚持在科尔沁沙地上自费治沙13年。起初,他被人看成“疯子”,可他奇迹般地让85公顷沙地变成了绿洲。现如今,已经有上千名志愿者和当地群众追随他的脚步,用坚定的心和勤劳的手继续创造“绿色传奇”。

万平认为,治沙造林的关键法宝永远是“人心”。团队组建比经验传播更重要,因为每一处沙地沙漠及其周边的环境都不同,经验有时不可复制,应当因地制宜。“要想成功根治环境荒漠化,最重要的是有团队一直坚持下去,要真正扎根在基地,通过长时间的志愿服务改善环境。”

第9篇

关键词:责任教育;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实践与思考

一、责任教育的内涵

责任是外界条件对行为主体的客观要求,是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约束和规定。责任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责任观、责任感、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确切地说,对于高职学生的责任教育就是在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增强他们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亲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珍惜生命的责任行为。据此,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在实施“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形象教育、爱心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活动中,确定的个体责任教育目标包括健全的人格与品德、健康的心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开展责任教育的必要性

(一)责任是道德的应有之义

黑格尔说:“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他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所以,重视道德责任,实际上是重视塑造人的心灵秩序,以此为中介,建立人类社会的运行秩序。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所在,它同时也是人们强调道德责任教育的依据所在。

(二)责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十分重视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的责任教育对责任的外延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它包括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三个方面。实际上,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和理念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

(三)责任教育也是发达国家道德教育的重点

在发达国家,其教育工作者较早的意识到责任教育应进入高校德育体系。如:美国学校的德育,强调培养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展青年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创造新生活的品质。如美国社会推出了500余个教育法案,鼓励学校制定系统的德育评估标准。其中主要有12条,即:自立、值得信赖、勇敢、自信、成为真正的自己、尊重别人的权利、正直、勇于承认错误、信守体育类行业道德、谦恭有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创造性。突出了责任教育的倾向性。

三、责任教育缺失的现状

当前,高职学生责任教育缺失的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及“极端功利化”趋势。

“无兴趣”,即有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劲。上课没劲,不去上课也没劲;去玩没劲,不去玩更没劲;打球、看电影、谈恋爱,都没劲。“没劲”是这类学生心态的典型反映。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空虚,情感萎顿,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天天嘴里喊着郁闷。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当然也就谈不上为完成责任而努力了。

“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大到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前途、国家的命运、人类的理想,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都不想参与。他们以一种很不在乎的甚至调侃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因而面对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履行的义务时,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寻找种种理由敷衍塞责。

“无意义”,这部分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的一切都看成了“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了争名夺利,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也渐渐冷漠起来。

与此相对应的是“极端功利化”思想的泛滥。一些学生的学习带有功利色彩,重工轻理,重理轻文,重钱轻人,学知识而弃文化,甚至新的“读书无用论”现象有所抬头等不一而足,有的学生忙着考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似乎在学校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就业,个体过于强调自身的利益,而对他人、社会以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这已成为大学生责任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四、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在责任教育方面的实践总结

(一)最有效的手段――榜样

榜样示范即是一种责任教育方法,也有一种责任教育手段。高职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思想品质修养、具有一定独立的判断能力。采用正反并举的榜样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正面的榜样示范中得到教育和引导,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反面的榜样示范中吸取教训,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的责任判断能力。如院团委通过开展“责任教育”主题征文活动,评选表彰了10位院优秀模范学生,示范带动了全院其他学生对责任教育的再思考。

(二)最深层的手段――情境

情境手段主要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等深层次的教育。通过这种手段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是比较长效深刻的。学院学生处组织开展责任教育主题班会时,请同级其他班主任到课堂观摩,班会通过繁多的情境手段,包括实验情境、说明情境、体验情境、责任两难情境、体谅情境、后果情境、冲突情境等。在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时,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最具感染力的手段――环境

责任意识与品质主要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学校的道德环境,特别是具有道德感染力的集体生活气氛相当重要。同理,责任教育的实效性更需要一个负责任的集体生活环境。如安财学子上公交排队、爱护小草温馨提示牌、文明宿舍的开展。其实,学校和课堂是个小社会,在有效的责任教育氛围中,学生相互尊重、彼此负责、相互影响。创造和利用这样的责任环境,对学生的责任教育一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最直观的手段――体验

在责任情感、责任信念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学生责任教育过程中,应该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这种体验。例如:各教学系组织了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无偿献血、到社区义务支教等体现对他人、对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回馈责任意识,也使得学生感受到对社会、对他人负责本身就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获得实现的过程,从而产生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相结合的需要,进而内化为责任意识和责任感。

(五)最典型的辅助手段――奖赏与惩罚

奖赏与惩罚是责任教育的辅助手段。各班主任针对学生生活表现,在鼓励学生高尚行为、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约束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时,往往配之以一定的语气、表情、体态。在责任教育过程中适当运用奖赏与惩罚等辅助手段对责任教育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奖赏对大学生责任行为的强化功能,惩罚对大学生失责行为的抑制作用是责任教育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但不可多用、滥用、错用,否则将对责任教育起消极作用。

五、对做好责任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目前,还存在着过分强调理想教育而忽略最基本的责任教育的弊端,忽视了责任教育对情感培养和理想确立的驱使和激发作用,内容空泛,实效性不好,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和强化责任教育。

(一)改变传统工具德育模式,完善责任主体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责任感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应特别强调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学校开展责任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传统中以灌输为主的德育模式,其效果在今天已变得十分有限,甚至有些学生因其方式不对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觉得那是虚假的教条。因此学校的责任教育要避免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规范操作性经验的积累获得与规范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真实地感受,使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二)校内与校外整体互动,小处着眼,大处落手,实践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责任教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单一层面,它渗透在教育的点滴之中,既包括校内,也包括校外,既包括工作学习中,也包括家庭生活中。小到责任公民的培养,大到对集体、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责任,都离不开责任教育。因此责任教育应从小处着眼,大处落手,不能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把责任教育简单化、单一化,容易形成学生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双重人格”的畸形发展。

(三)吸取西方责任教育精髓,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学校责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探索

西方主要国家在德育责任教育方面探索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强调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与学生自主承担道德责任之间的联系,并建立起了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区中心等组成的制度化的联系和立体化的网络,同时提出课堂改革,提出“隐蔽课程”,即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教学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和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他们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的教育。2R课程(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都有客观的重要价值。5E法是: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向学生解释(Explanation)某些规则,给予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Evaluation)各种价值观,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应该参与各种活动,亲身体验(Experience);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发挥环境期待(Environment Expectation)的作用。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日本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它借鉴了法国和美国的德育教育方法,并借鉴了中国儒家的思想,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我们应积极吸取西方责任教育精髓,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对学校责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探索。

总之,责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责任感的形成,对未来社会生活理性、和谐健全至关重要。因此强化其责任教育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寇进忠.简论系统责任教育[J].系统科学学报,2007(1).

2、李洁.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施[J].教育评论,2005(5).

3、张学知.加强转型时期的大学生责任教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

4、刘伏良.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J].邵阳学院学报,2006(8).

5、赵文静.试论责任和责任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2000(10).

6、唐锋.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

7、吐尔洪江.教师责任与大学生责任教育[J].中国西部科技,2006(13).

8、张明.德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责任心[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1).

9、杜苓,董瑞芝,周婕.大学生责任教育亟待强化[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第10篇

一、目标引动系统

目标引动就是目标激励。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于1967年最早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他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和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

在目标引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高中生身心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三个年级不同的特点,可以分年级提出三个目标。

高一年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处于过渡期,呈现出自我意识与责任意识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冷漠化现象突出,责任意识淡薄。据此,我们可以从遵守常规入手,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确立“以礼立身”的目标。此目标旨在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责任意识,从而实现“礼仪”和“责任”的双赢。

高二年级学生,心理正逐步走向稳定和成熟,独立思考意识增强,但繁忙的学习压力及自我管理、约束的弱化,使他们明显表现出责任行为与责任认知的不协调。据此,我们可以确立“以行明责”的目标,实施责任行为训练,让学生在践行责任过程中感受责任,学会负责。

高三年级学生,有更强的独立性,社会意识已接近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升学和就业压力增大,明显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据此,我们可确立“以心励志”的目标,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奉献,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此外,各年级根据教育主题,还可制定详细的目标要求。我校从学校自身教育实际现状出发,制定了《责任教育规划指南》。

二、环境驱动系统

环境驱动系统是通过有形的、无形的或物质的、精神的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师生通过树立以责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获得对责任感的全面体验,进而形成责任感和责任行动系统。责任教育环境驱动系统的构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校园里营造“负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如,开展“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绿色消费”“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手乱扔垃圾”“节能、节水、节电,从我做起”“争做环境小卫士,爱美爱绿、保护生态、净化校园”等宣传实践活动。

其次,每学期都开展以“责任”为主题的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活动。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使学校形成“班班谈责任、班班树责任、班班担责任,人人知责任,人人有责任,人人践责任”的文化氛围。

最后,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孩子最终的归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不可低估。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接待日等渠道,通过与革命烈士陵园、军烈属光荣院、公园、社区医院等单位签订《学生社会责任实践基地协议》,建立实践基地,充分开发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将学校责任教育的成果在家庭、社会中巩固和延伸。

三、活动运作系统

活动是指一种相互使主、客体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教育和活动二者是有机统一体,责任教育要时刻体现在活动中。学校的责任教育活动,主要着力点应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浸润活动。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课堂互动始终是实施责任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我校很早就要求各学科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探索责任教育的因素,使之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并拟定各学科《责任教育纲要》。

以语文学科为例,中学语文教科书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精华。所以,教师应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入作者简介之中,用作者对国家、社会、家庭等的强烈责任感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教育。例如,讲授杜甫的诗,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了解他对国家命运、广大百姓生活的关心。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窘境中,诗人关心的不是自己风烛残年的病体、艰难凄苦的生活,让他“凭轩涕泗流”的是“戎马关山北”这样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

2.角色体验活动。

责任是行为主体对在特定社会关系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学生的责任感,是从他对自己角色的确认开始的。换言之,学生只有认可了自己的某种角色,才可能自觉践行该角色的责任。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最有效方法是角色训练法。实践中,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角色体验活动,让他们成为角色,参与角色活动,体验角色行为,感悟角色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自觉。

我校的角色体验活动是通过开展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的。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当一天医院护工,做一天清洁工,做一天小学教师,扮演一次交警,做一次心理调节,等等。通过实践,学生感受到每一种角色应具有的责任,并在行动中领会、升华,形成自己的责任自觉。

3.榜样引领活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的,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实施责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树立责任典型,大张旗鼓地表扬典型、学习典型,让学生耳濡目染,利用榜样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影响学生的责任心理,促进学生模仿担当责任的行为。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从三个方面树立榜样。

一是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成为大家的学习楷模,学生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

二是从古今中外的伟人和楷模中寻找榜样。从“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孟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到“铁肩担道义”的,再到“中国的航母不能启航,我便不能休息”的罗阳,这些精神楷模无不对学生心灵产生触动,使学生萌发强烈的责任意识。

三是注重发现、培养学生中的榜样。同学中的榜样,学生易于接受。如,开展“最具责任心青年”“学雷锋标兵”“文明礼仪标兵”“道德模范先进个人”“最具孝心青年”等优秀学生评选活动,是最好的树立榜样的方法。

四、管理调控系统

1.加强队伍建设。

要想更好地实施责任教育,就要构建责任教育管理调控体系,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成立以校长亲自挂帅、学校领导班子为主要成员的责任教育建设领导小组。学校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积极营造联动的氛围。依据“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体制,实现责任教育从班主任向全体教职工延伸,从教学领域向生活领域延伸,从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形成全员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责任教育工作格局。

2.坚持制度导向。

建立责任评价体系,将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日常化、生活化,制定具体化、规范化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考评内容,确定奖惩标准,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内在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管理上做到定性与定量、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责任制度,如入学培训制度、新生军训制度、学生每日常规、班级量化管理制度、班级卫生管理制度、学生仪表管理制度、升旗承诺制度等。各年级还根据《责任教育规划指南》制定《学生责任量化评分细则》,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估。此外,我校还制定了《责任优秀学生评选制度》,在学生中开展“责任之星”竞赛,“星级寝室”“守规范标兵”评比,“最具孝心青年”“最具爱心青年”“自强学生”评选,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宣传栏和校园网上大力宣传,为广大学生树立了对自己负责的良好榜样,使学生强化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3.注重常态管理。

首先,把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作为责任教育的起点。学生每天进入校园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必须遵守学校规范,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一言一行符合学生身份。

其次,利用好每一个教育机会,把责任教育推向全方位。结合节假日、主题日、活动月(日)开展好“责任”主题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校报、社团组织、社会实践等途径,让学生将责任意识植心入脑,使责任教育形成常态,做到全方位开展。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济困育人 责任教育

所谓责任,是指生命个体基于对自身社会角色之认知,自觉践行当下社会伦理要求的伦理行为能力以及其对个体行为后果的自觉承担。关于责任,西塞罗曾断言,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可能没有责任,“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这种责任而出,而一切无德之事皆因忽视这种责任所致”。而“事实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其职业、文化、结社和消费活动中,每天都应承担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于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疾呼:“学校应为每个人发挥这种作用做好准备。”然而,反观当前高校的贫困生助学工作,却忽视了对受助者的责任教育,济困不育人现象较为普遍,这显然不利于贫困生责任能力的培养。

一、缘何不负责:贫困生责任行为之检视

在传统助学制度下,尽管国家逐年加大助学资金的比例,但总赶不上“贫困生”增加的速度,助学效益和济困育人效果不明显,且受助者不负责任之情形层出不穷。

一是恶意欠费,贷款不还。“谁受益谁付费”是高等教育收费的重要依据,而国家现行“绿色通道”却要求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于是高校大多采取“先上车”,后通过“免票”(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一系列伦理关怀措施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但是,盯着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助学金这些“免费午餐”,在趋利思想的作祟下,一部分学生往往通过故意长期拖欠学费来“抢吃”这块“唐僧肉”,而令学校不堪重负。即便申请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很多仍不交学费,也不按期还贷。因此,恶意欠费、贷款不还成为高校助学工作的两大顽症,使高校助学和国家助学贷款陷入了两难境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和政府对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贯彻难度。

二是诚信缺失,弄虚作假。随着国家、社会和高校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日渐加大,部分贫困生开始想方设法弄虚作假,夸大自己的贫困程度,以获取更多的资助;而一部分非贫困生也开始谎报贫困,蹭吃“免费午餐”,并以“贫困”为由恶意拖欠学费。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故意提供虚假信息以逃避债务;而获得勤工助学的学生,也缺乏起码的职业诚信道德,时常出现偷工减料、粗心大意、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情形。这些不端行为不仅使大学生失去了个人尊严,也使这些不诚信表现蔓延校园,阻碍了助学工作的发展。

三是无意感恩,奢侈消费。《诗经》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即受人恩惠,当思图报。但是许多受助大学生自恃贫困,觉得接受无偿资助为理所当然,而不给资助是学校的不对。即使拿到了资助款还嫌学校给得少,俨然一副“吃肉骂娘”的嘴脸,感恩之心荡然无存。而一些贫困生获得资助款后,仍不顾个人家庭经济窘况,在物质生活上不甘落后,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甚至把父母辛苦赚取或东拼西凑借来的费用一并大吃大喝掉,毫无愧疚怜悯之心。

四是坐享其成,索取依赖。当前的助学以无偿资助为主,是典型的“免费午餐”,这给部分好逸恶劳的贫困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于是,一些贫困学生天天等补助、盼减免,渐渐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和依赖思想。甚至有的以故意拖欠学杂费来等学校减免,从而助长了他们“不办贷款等减免、贷款不还等核销”的拖欠行为,极大地催生了少数人日益膨胀的逐利欲与索取欲。

显然,受助学生责任行为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妨害了高校助学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助学政策的贯彻执行效果。不过,与其将之怪责于受助者,倒不如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

首先是传统助学工作中贫困生主体意识之消解。以输血式救济为主的传统助学模式,并非以贫困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贫困生对反贫困的参与作用,缺乏贫困生必要的参与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长期以来,作为资助方的政府、社会,尤其是学校,承担着替受助贫困生制定助学计划、设计助学过程、确定助学目标、实施助学计划的责任。整个助学过程完全是自上而下地由校方来直接主导,使得助学工作在形式上演化为学校包办,助不助,助什么,怎么助,助多少,对此受助者均处于被动受授状态,处于救济的客体地位。至于受助者自己有什么愿望和要求并不重要,而只是被动地接受校方替他们安排好的一切,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关系。因此,助学工作不能激活贫困生的内部因素,难以形成贫困生自我发展的内源性机制。由于助学工作中贫困生主体意识的消解,直接导致了其责任意识的淡漠。

其次是现行无偿资助中激励与制约机制之苍白。“吃大锅饭”是当前助学的一个特点,只要是贫困生,不分学业优劣、品行良莠等,都能获得均等资助而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而且,在资助贫困生认定标准和方法手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往往依靠学生生源地相关部门的一纸证明来确认,这给一部分学生提供了谎报贫困的空间。因此,无偿资助对贫困生的责任行为根本起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在贫困生如何合理使用所获资助款问题上,绝大多数高校并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管制约,于是出现部分贫困生用资助款请客、购置时尚用品、谈恋爱、旅游等,就是不交学费、不将资助款用在学习上,这是背离助学精神的。

再次是当前助学工作对贫困生责任教育之匮乏。贫困生责任意识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学校教育特别是助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责任教育,甚至责任教育已被助学工作所“遗弃”。许多高校助学机构已成为纯粹的“输血”“中间人”,重复着“受理助学申请——申请助学款——发放款项”的工作,只考虑学生的生活解困不考虑学生自我解困能力的发展,只管发放助学款不要求学生承担责任。这种济困不育人的做法,显然在拒绝为贫困生提供培养责任能力的机会,或者说,学校放弃了教育受助学生学会负责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负责任”恰恰是传统助学工作为贫困生提供的各种“教育”的必然后果。

最后是贫困生家庭教育中责任意识培养之阙如。反观当今家庭教育,一些家庭出现了举家“俯首甘为孺子牛”、孩子占便宜夸其有能耐、孩子犯错怪别人等“教”孩子“学会推卸责任”的怪现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未让他们干过一天家务,承担过任何责任,一切均由家人包办、承担。于是,使孩子养成了“人人为我”、饭来张口的不负责任行为。

二、为何要负责:贫困生责任承担之必然

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作为受助者,贫困生的责任承担不仅源自其为责任存在之人,也在于以理性和自觉为特征的道德责任是贫困生作为社会人的根本规定性,还在于其享受道德权利时的道德责任之对等承担。

(一)责任存在:贫困生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承担之内在规定

贫困生和所有学生一样,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是社会人。其不仅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使自己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和自我发展、自我生成的主体,而且可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而道德责任根植于贫困生的社会性生存发展中,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贫困生对责任的逃避、拒斥而消解,亦不因贫困生理性认知能力的强弱而发生丝毫改变。贫困生作为社会关系存在,就要承担对现实世界之责任,也就决定了其必然为责任人而成为一种责任存在。所以,康德说:“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显然,作为人,贫困生的合道德之行为必然包含了在生活世界中对相应责任的承担。而且,“做人意味着……我应当为他者负责……我的责任是不可转移的,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事实上,就是说我作为人的身份开始于我的责任……责任是我单独负有的,是我在人类的范围内所不能拒绝的。这种责任是唯一的最高的尊严。在唯一的标准上,我是我,这个标准就是:我是负责任的,不可替换的我,我能够用我自己代替任何人,但是没有人能够用他自己代替我”。因此,道德责任是贫困生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贫困生只有成为一种道德的存在、责任的存在,其自身发展才有了道德基础。一句话,因为贫困生是人,所以就要负责,这是他人无可替代且自我不可逃避的责任。

(二)道德权利:贫困生作为享有者的责任承担之相对统一

所谓道德权利,就是在道德生活中,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理想而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以维护的地位、自由和要求。显然,贫困生获得国家、社会(企业、组织和个人)、学校的资助,是其获得的道德权利。不可否认,贫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弱势群体,基于学校、政府、社会的道德责任(而非法定义务),其可以得到必要的伦理关怀,这是贫困生基于社会关系存在而获得的一种道德权利。然而,不言而喻的是,学校、政府、社会在道德上有慷慨、仁慈、行善等责任,但绝不意味着任何一个贫困生都能理直气壮地声称——我拥有受到慷慨和仁慈对待的权利。因为,“如果没有道德责任作为抵押,道德选择就谈不上取舍与追求,也谈不上意志自由的价值。没有责任,就意味着选择是任性的、随便的,这种选择本身就丧失了道德意义,丧失了道德价值。”换句话说,只享有道德权利而不负担道德责任的社会道德显然不能得以良性发展。但是,道德责任(义务)作为一种客观社会要求,必须靠贫困生的道德自觉而非强迫而使之尽责,因此,道德责任又不应以道德权利为诱因。接着的问题是,国家、社会、学校因道德责任行为而产生的道德权利要求又如何实现呢?尽管这时的道德权利作为一种道德奖赏可给或不给,但当施助人在希望得到受助者的情感回馈等报答而受助者不予报答时,却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强调道德责任和道德权利的关联性,对于维护一种公正合理的、可持续的、和谐的道德关系是必要的。所以有人说,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的人在履行道德义务、责任或使命等活动中所应享有的权利”,即一切道德权利都被刻以了道德责任。贫困生在享受道德权利时,理应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责任或使命。

(三)持续助学:贫困生作为个体人对集体承担责任之必然

从社会关系、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要求来理解贫困生的道德责任,那就是“道德从一开始起,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求个人把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汇入社会整体或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这个大需要系统中去”。也就是说,贫困生所应负担的道德责任正是个体与整体、个人成长需要与助学发展需要和谐共存的必然要求。从助学关系看,高校助学服务中协调贫困生之间、贫困生个体与助学工作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之必要性,是贫困生道德责任的必然来源。因为满足贫困生需要的助学活动使贫困生之间、贫困生个体与助学工作整体之间结成的利益关系,可能随着个体索取欲的膨胀变得紧张。所以为了保证每个贫困生能够合理地享受有限的助学资源,并保证助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制定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规范,这就是责任。显然,贫困生尽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和保障高校助学这个公共利益,最终也会使个体受益,责任由此成为贫困生个体利益的基本“担保”。由此可见,贫困生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为,是高校助学服务得以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四)德性圆满:贫困生作为道德人对责任承担之自由选择

没有道德责任就没有真正的道德。贫困生的道德责任承担显然不只源于维系助学中各种利益关系的需要,更在于其个体生存、发展与完善的需要。就前者而言,其体现出来的是道德责任的强制性,是为使受助者在利益之争中作出某些让步以保证能够各自获得某种利益。尽管被保护的利益一般重于被限制的利益,但人们还是把道德责任看成是强加于自己身上的约束,因而终归是不自由的,而且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但从贫困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看,个人对道德责任的承担显然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人固有的理性,使得贫困生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尤其是道德需要,它以人的自我立法的形式象征人的特殊存在方式。贫困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承担责任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每一次责任承担就是一次德性的自我超越。人的尊严源于德性,而德性出于责任的崇高。德性的力量在于把责任的“应该”变为现实的力量,这就是在责任的恪守中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一切外在规定只有在转化为贫困生个体内在的道德责任要求后,才能得到忠实的履行,所以道德责任具有最高的价值。贫困生对人格境界的追求,对道德理想的向往,最终也要通过自身具体实在而真切的道德责任之承担与道德责任行为之践行得以实现。

三、如何能负责:贫困生责任教育之路径

(一)以学会关心为目标,以责任生存促责任生成

学会关心是关系每个人发展的基本命题,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的基本需要,尤其是贫困生。每一个贫困生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需要被理解、被接受和被认同。学会关心不仅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关心是对关系的发现、关系的认同、关系的情感化,贫困生学会关心可以激发责任自觉,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所以济困育人工作应以“学会关心”为目标,使贫困生能够体验到自我与非我的内在联系,体验到个体存在对整个生态系的依赖,也就能够使贫困生自然生成一种对自己、他人、社会、人类生存状态普遍关心的责任意识和完成责任行为的责任能力。而作为助学服务机构,首先要做到对贫困生的精神关怀,以爱心培育爱心,以精神关怀培育精神关怀。其次是以岗位服务为践行载体、以关爱分享为内化器,让“学会关心”成为以培养贫困生以“行”为重、以“情”为核心的知情行之整合性道德学习过程,并使关爱行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在认知关爱、认同关爱、践行关爱、体悟关爱中,使贫困生将原始的、自发的“关心”感情,提升至理性的、自觉的“关心”感情,形成出自责任的“关心”品质。

(二)以有偿资助为导向,重构助学服务内容体系

为了对贫困生展开有效的责任教育,应大力拓展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创业助学等有偿资助。助学贷款作为各国大学生资助的首选,它不至于使政府和纳税人为教育受益者(贫困生)承担过多责任,也不至于出现贫困生在因为获得这一资助而履行相应义务时影响或荒废学业。它实现了权利与义务(责任)相统一、效益与公平相统一、济困与育人相结合,有利于增强贫困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其艰苦奋斗精神。而勤工助学是“授人以渔”的“造血式”自助模式,既能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救急,又能增强其勤劳致富观念,磨砺其逆境抗挫品质,培养其自尊自信、责任有为和自我救助的精神,锻炼其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从而更加珍惜大学生活并立志发愤成才。至于创业助学,最能激发贫困生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当前助学开发工作实现向受助者为主体转向。创业助学主要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贫困生为主体,在学校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成立创业经济实体,实体的经营运作全部由贫困生创业团队参与,其盈利一部分用作学校助学基金,一部分支付参与创业运作的贫困生薪金。创业助学作为勤工助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勤工助学与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的育人平台,它能为贫困生勤工助学提供帮助,又能为学校助学服务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对贫困生进行了有效的创业创新的体验式教育。创业助学为贫困生创造了展示才能的机会,提升了贫困生自主脱贫及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以感恩教育为重点,为责任承担提供原动力

所谓感恩,是基于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而产生的道德认可并予以合理回报的道德践履行为。俗语“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所说的就是人应知恩图报,把报恩作为自己的责任。感恩教育是培养贫困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因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容易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为承担责任和完成义务而努力;而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绝不会主动去承担责任和义务。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不是简单地培养他们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施惠者帮扶之情的感恩知行,更是对其进行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当然,感恩知行具有过程体验之特征,感恩之心和感恩之行养成于一个连续且螺旋上升的动态体验及德性生成过程中:感恩之情一感恩之行一感恩之悟一感恩之德。为了让贫困生懂得如何负责,我们力求不断通过“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献爱心送温暖”、“做义工”等回报他人、社会、自然的体验活动来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并不断营造校园的感恩环境和氛围,将“小感恩”升华为“大感恩”,从而让贫困生将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转化成为责任承担的源动力。

(四)以诚信教育为核心,提升责任承担的质量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亦曰:“诚者,天之道也;恩诚者,人之道也。”在古人看来,诚信乃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原则。所以康德说,诚信是保证人与人共同生活交往的普遍责任原则,是理性给予意志的普遍规律,因而约束性也是绝对的,是个人必须做到的。诚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必然也是生命个体责任承担的核心价值所在,它决定着一个人责任承担的质量。而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关键在提升其诚信践行能力,意在“行”而非“言”,其最好的方法是回归生活、重在实践、贵在体验。所以,我们要以助学贷款“有贷有还”、勤工助学“保质保量”等要求为契机,通过勤工助学、创业助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贫困生走向社会,参与生产、生活、服务实践,通过亲身参与、内心体验,使之认知诚信、领悟诚信、践行诚信,学会以诚待人、以信立身。当然,诚信道德的养成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贫困生的道德自觉,在很大程度上还应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如健全贫困生诚信制度规范、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规范诚信奖惩制度等。

第12篇

教师做法:像小樊这样一个有点心理问题,对自己言行极不负责任的聋生,怎样培养他的责任感呢?针对小樊在这次事件中的行为,我帮他从三个方面反思:首先,让他回顾小张的做法,即“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我问小樊:“小张是否有意撞翻了你的文具盒?”小樊摇摇头。“事后小张是否向你道歉了?”他肯定地点点头。“小张还做了什么?”“替我捡起所有的东西。”接着,让他思考自己的行为,即“我对别人做了什么”。“我推了他,并骂了他几句,可是我的文具盒就自给他撞翻了吗?我就又敲了他的文具盒。”最后,让他进行“角色转换”,即“自己行为给他人造成什么伤害”。“如果你现在是小张,你会怎样?”“我要马上打他。”“为什么?”“我吃亏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你会这样做,可是小张这样做了吗?”问完最后一个问题,小樊一下进入了沉思。在我的引导下,小樊向小张道了歉。

教师发言:从处理“文具盒事件”过程中小樊的表现,我看到了希望,于是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进行帮助。

一、明理导行。就文具盒被撞一事,我让小樊明白: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对他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文具盒被撞翻,是小张不小心造成的,理应以友善、宽容的态度解决。

二、学会自制。每当要对同学动怒时,要求小樊将手放在背后,心中默念:“1、2、3,4、5……”有意识地磨炼他的控制力,这对他来说很艰苦,但效果比较好。

三、转移目标。一旦发现小樊与同学有摩擦的迹象,就赶快对他进行目标转移,使他能很快冷静下来。

四、交流谈心。经常找小樊谈心,常对他说:“要想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首先要自己对自己尊重,一个连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怎么会让他人看得起你呢?”

五、弹性作业。让小樊先做简单的、有兴趣的作业,再做他认为有一定难度的。在家里完不成的,到学校利用空余时间再补。

六、亲密接触。上课时,经常与小樊做到“三接触”:即语言接触,让他优先发言;目光接触,让他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身体接触,常常有意走到他身旁,拍拍他的背或触摸一下他的头,这时他就会心领神会,做到继续听课不开小差。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小樊慢慢地变了:开始关心集体荣誉,主动和同学一起打乒乓球,上课专心多了,成绩提高了不少……每一次进步都告诉我:小樊的个人发展正趋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特殊教育学校)

编辑发言:对聋生的特殊教育难就难在,他们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对待这些“特殊的学生”,应该“人格尊重”与“行为约束”并行。本案例中的老师,对于骄横无理、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的小樊,不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而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意识到自己不当的做法。这种行为模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经过反复的强化,就有望成为聋生健康人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