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素质论文

大学生素质论文

时间:2022-12-13 11:32:05

大学生素质论文

第1篇

一、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人文素质,明显区别于人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其中,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工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等。相辅相成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面对“科学主义”和“货币拜物教”给自然、社会与人性带来的危机,当代教育应如何抉择?1998年4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给出了答案:跟世界各国一样,我国也在“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努力“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正是对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阐释。邓小平同志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也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就教育的本质功能而言,如果说古代教育以传承过去为主,现代教育以接纳现实为主,那么,当代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设计未来”。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将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成功地设计未来。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升华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有利于培养出知识扎实、修养好、能力强的人才。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现实思考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种语言的习得过程也是对特定文化的吸收过程。同样,对某种语言的摒弃也意味着对特定文化的摒弃。“强势语言的‘入侵’以及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对交流的要求,影响到社会母语本体的安全,使得社会母语内部的语音、词汇和句法受到影响而出现许多类似‘洋泾浜’的现象,或在用本民族社会母语时不时嵌入强势外语的语码。这些语音、词汇和句法的不规范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母语的纯洁性。”这反映的正是当下的实际情况。当代青少年也包括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使用汉语时出现了不规范、同音、简化及不完整等现象,这对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比如,有些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不能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大学生汉语能力的一种退化。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家长、同龄人和社会的关注并掌握话语权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如何应对?其实,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随着对本民族文化吸收的增多和对本民族语言运用能力的增强,大学生理解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也会提高,从而更加促进其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培养、情意的完善和情操的陶冶,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天,新时代的大学新生对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现状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2013年秋季,笔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初期研究显示:认为最缺乏能力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学新生为72人,所占比例为65.5%。这其中,有15.5%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9.1%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要当众作即兴演讲或者有准备的演讲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6.4%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尤其感到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2014年秋季,笔者以演讲能力为主要调查项目,对某高校大学新生进行了“大学生能力现状”二期调查,参与者为六个专业共六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实际参与人数为235人。调查中,我们发现:第一,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间,报名比率的差距很大。教师在课堂上第一次提出,要求准备有演讲稿的“课前演讲”任务时,立即有学生当堂报名,自愿接受上台当众演讲的任务,此种学生在所在班级占的比率不同,六个行政班级的比率从高到低依次是34.2%、33.3%、29.7%、27.9%、2.6%、0.0%;此种学生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1.3%。第二,报名比率在日后又有变化。初次报名比率极低的两个班级,在课前演讲进行第一次后就陆续有同学报名自愿上台当众演讲。课前演讲进行到第十七次时,先前的2.6%上升至31.6%,先前的0.0%上升至25%,后来的变化甚微。第三,若不受报名时日的限制,自愿报名上台当众演讲者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0.2%。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对比一期与二期的相关数据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代工科大学新生亟待培养和增强的能力之一。大约有65%至70%的大学新生对“语言表达能力”即口头与书面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自信。可见,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语言文化素养表示不自信。

三、“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在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充当重要角色

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仅仅包括汉语言文学,还包含了历史、哲学、美学以及狭义文化等多种人文内容。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感悟能力;培养和增强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真假、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与审美能力;训练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在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同时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首先,“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经典、锻造学生优秀思想道德素养的坚强阵地。自近代以来,海禁大开。中国人和西洋思想接触之后,儒家的中心地位便渐渐被动摇了。固有的中心思想虽被摧毁了,新的中心思想却并未建立起来。于是,近代、当代的中国人便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步入歧途。然而,“立国之道,尤有其大经大法,……断非剽取他邦文物所能为功。”我国立国之道的大经大法,已为我们的先民所验证,这就是存于经典里的以“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经”,是我们“先民数千年来精神所系者也”。“经”,是我们中国“文字之所从来,学者不欲保存吾国文字则已,如欲保存之,以振起中国特立之精神,则读经一事,其关系岂不重且大哉”。而中国人的精神即我们的国民性———“中山先生谓我民族生而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诸德”,“固有的道德和智识的策源地即在经书,而恢复固有道德和智识,也只有从读经下手”。即便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典依然是现当代最有价值的思想养料。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从经典中认识古代的文化。例如,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读《易经》;要了解古代的文物制度,可以读《礼经》;若以史为鉴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可读《春秋左氏传》,春秋二百四十年里的治乱兴衰,一定程度上可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和参照。我们为了“明天”而读“昨天”的文化,或是政治的或是经济的,或是思想的或艺术的,都可以从经典中找出有价值的资料。另外,“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真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工科院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专业规范和课程体系,那么,在工科院校里应如何教授经典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讲,一要选取显明易解的善本;二要注意选择程度浅深相宜的读本;三要有通达的教师来指导;四要批判地继承。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文字的变化相对于语言来讲“较慢、较规范,延续性较强,要多写多练,在书面语表达的练习中去促进口语表达的规范发展”。所以,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和塑造工科院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其人文素质。其次,“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提升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有效平台。通过名篇阅读、诗词鉴赏、口语交际训练、写作实践、演讲训练等形式,“大学语文”课堂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其生动性、趣味性对工科院校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演讲训练为例,最初上台演讲的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从准备演讲稿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从互联网上下载文字资料,而自己加工、润色的部分并不多;二是,从上台演讲时的口头语言表达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会被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束缚”住,不能流利、自然的表达,“背”稿的痕迹明显,有的同学慷慨激昂一番却给人以空洞无物之感。教学中可以以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一是“静中生慧”,即在课前作有准备的演讲。这种演讲可以是全命题式的,也可以是半命题式的或者是无命题式的自由演讲。要求结合幻灯片文字播放,适当插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二是“急中生智”,即台上同学完成有准备的课前演讲之后,由台下同学上台进行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事先可不指定点评嘉宾,这样利于台下大多数同学进入“观众”的角色,也利于台上与台下的互动。以上两种训练,在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及敏捷度等方面有益于大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在处理新问题时的品格素质。这种在课堂上的“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举办辩论赛也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选择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并由本班学生充当主持人、计时员、评委、智囊团成员、亲友团成员等,辩论正反方均派出四名选手,以“国际大专辩论会”为模版,适度创新。这种训练可以培养与增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对新事物认知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对事物的忍耐力等,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其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当今,高等教育注重培养与增强大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作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在提高大学生品格素质与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它在训练大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同时,可以不断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总之,“大学语文”可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智慧基础与心理基础。高等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要向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和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为增强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供可靠的思维保障与心灵支持。

作者:徐晖 黄霞 尹晓红 滕驰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2篇

(1)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后发现,我国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相关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大概23%的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意义非常了解,有近30%的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近40%的大学生表示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了解,有6%的高校大学生表示对人文素质教育了解较少,剩下1%的学生表示对此问题不是很了解。

(2)民办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知识的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较为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认识有些模糊不清,更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素质一点都不清楚,同时也没有对知识的渴望心理。通过相关权威部门的分析可以发现,民办高校要想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以及条件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有所差别,这就造成了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并不全面,在相关的教学政策、组织管理、以及师资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有相当的欠缺。通过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同相对比后可以发现,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但是在价值取向、理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方面与公立高校的学生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种情况的出现不符合国家对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培养理念。但是我国民办高校也是我国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同样承担着培养祖国后备人才的任务。

2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1)我国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情况来讲,从学校的校领导到各级的基层领导等都没有对此问题进行重视。如果想要在民办高校中建立起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在我国开展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定位过于理想化宏观化,导致了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不能能很哈的理解,造成了目标模糊的情况出现。同时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没有足够的实力,这将严重的影响文化素质教育情况。

(2)课程单一、师资力量不足

就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来讲,民办高校应该具有非常高的自主办学能力,同时在学科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可以有更多的空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受到教师能力以及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大多以公办院校所走的道路作为标准,只是一味的走公办院校走过的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以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为主,并不追求教育的效果,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较低,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品格的塑造。

(3)形式较为单一,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构建

第3篇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讨论

3.1研究方法的选择

重复测量是指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某一观察指标在不同场合(如时间点)进行的多次测量,可比较某种处理前后的差别,更好地集中于处理效应。而前后测量设计是一种较常见的重复测量形式。本研究中,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点(每半年1次,连续3次)进行素质评估,属于前后测量设计的资料,由于处理因素只有1个(素质教育),适合应用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可以比较素质教育前后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素质教育的效果。这种考量素质教育效果的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应用的有益延伸。

3.2医科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分项素质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可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各分项具体素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都是不同的。2012年5月相比2011年5月,综合素质和各分项素质都有提升,可见,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若将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前期(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和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有效,而且开展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3.3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

素质教育虽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对各项素质发展状况的测查中,我们发现各分项素质的发展不尽相同。在观察的1年中,始终稳步直线上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期得到大幅提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在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即“先下后上”的是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发展则与众不同,在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反而有所下降,即“先上后下”的趋势。 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对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具有“滚雪球”效应(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尽管前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大幅提升,在观察的1年中,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总体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较为特殊,刚开始有效果,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出现反复现象,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的效果不确定,也说明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水平的发展不稳定,存在反复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及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4本研究的缺点

第4篇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正直,王滔,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王有权.对心理学中自我问题的探讨[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144.

[3]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4]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2005,(1).

第5篇

1.由素质结构看,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和灵魂,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从它的内容看,心理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自我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很多非智力因素。发展和丰富了以前的全面发展学说,使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更加成熟完善。

2.从变化万千的发展形成看,学校必须得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主要在大学期间,社会、家庭、就业各方面无形的压力,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大学生的灵魂。他们渐渐开始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但是灵魂却在外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变得精神恍惚、焦躁,于是他们开始厌学、逃学,甚至犯罪。所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急不可待。

3.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专业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学习美术时,我们发现,基本技巧的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较快的提升,但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些心理因素却经常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研究表明,提升美术生的基本功虽然重要,但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更加重要,我们应建立完善的健康心理教学机制。

二、美术活动和美术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美术兴趣社团活动、艺术展览、美术比赛、美术讲座等都是美术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彼此交流,学会了共同合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各种精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责任感等好的品质得到充分发挥。年龄相仿的人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让集体活动和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先确定目标后研究方法的做法在实践课程中不一定可以采取,而应该达到目的和方法有机结合。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潜力,让他们能主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开展美术课程,绝不仅仅是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美术活动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学生能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秩序性,能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心理状态。完成美术作业时是自由、自主的,没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开心扉,审视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中自主独立地完成美术作业,在作业中认识自我,随着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养成自觉、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正好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学生努力细心的创作过程,会有很多困难。克服各种遇到的困难,可以锻炼抗挫折意识,调整克服脆弱心理。

三、利用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习美术专业时,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能力,同时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这种教育去强化大学生心理呢?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去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坚持改善教育体制,丰富校园文化与多开展美术活动等。

1.通过老师去影响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的素质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成功的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德育观是每个老师必要条件,自觉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能知道解决简单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自己以身作则和对学生的管理相结合,把情感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要知道树立心理素质教育是教授学生专业教育中应该明确提出的,是整个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的艺术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愉悦感,才能相信老师,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在专业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6篇

1.提高大学生就业力

纵观各高校中的大学生,其存在的思想问题主要是对自己未来道路的茫然、不知所措,而对未来就业和职业选择的恐惧则是导致这种思想困惑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经济发展日益蓬勃,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所要求掌握的专业能力,其需要的是对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够适应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有大学生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具备了职业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

大学生今后所从事职业中会体现其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的是一种能够将人们对职业的信念和态度进行反映的观念。人的价值观会伴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认知能力的改变而改变,作为价值观的一种,职业价值观也不例外。凭借一个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训,能够引导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大学生在各大高校学习的时间,就是能够改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最好的机会,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形成如下的意识:只有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会获得社会声誉,才能被人们所肯定,被社会所认可。

3.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道德建设是基础。因此,只有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了,才能提高公民整体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而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引导大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身道德素养。全国各大高校都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职责,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能够更加凸显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范畴的风采。

4.增强大学生职业安全意识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都没有很强的职业安全意识,这是因为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不重视对于大学生职业安全的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忽略了这方面的教学,这就导致大学生欠缺系统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通常来说大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教育都是在他们实习的时候做一些简要的教育,要点并未被做出详细说明。如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就要灌输职业安全意识,使大学生这方面意识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和自我保护。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通常欠缺实效性。大多数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点讲解的是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并不会侧重对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和如何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开展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做到让学生能够凭借对职业道德的学习,不断认识到,学习到的知识会化作自身今后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比赛等方式进行。可以请知名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指导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素质就是团队合作能力。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需要各大高校完成的,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培养其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目前各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更看重的是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

3.开展大学生能力教育

首先应该培养的就是其适应能力教育。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学生应该具备比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不少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都在培养基础深、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可以展开跨学科培养、试行主辅修制、文理交叉等,现在这些都变成了不少高校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其次就是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现在各个高校虽然在专业课的教学方面做的很到位,但是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方面依旧比较薄弱。大部分高校都不能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这就造成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不具备很好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够满足自身岗位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农村支教,到企业实习,到机关做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最后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就是靠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进步的,创新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创新能力已经逐渐变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对人才评价体系进行积极的改善,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化为重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求新求异思维不断培养起来,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4.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社团活动中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这是需要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所参与的社团活动来进行,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这就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实践方面的要求。在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中应该对相关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并由专门的老师带领,对活动加以引导,将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提高。在各高校的学生社团中开展同职业素养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正确的应用,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有利于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作能适应,并且对遇到问题有解决能力。各高校教师只有用心去管理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才能将其职业素质培养起来。同时,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开展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以及能够承受挫折的能力,将大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培养起来。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38-02

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大扩招阶段,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化为了大众教育。但不可否认大学生的素质相对于扩招之前也有所降低,其中降低最明显的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许多学生只注重专业素质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高,其中以理工科大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高新一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是当务之急。

一、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们党目前正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不仅是科技发达,物质富裕,人们过上小康生活,最重要的是人的和谐。所谓人的和谐并不仅仅是指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和乐观的心态,也指一个人有高尚的人格,富有爱心,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日常生活中间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才会自觉的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不是自私自利、贪得无厌。

(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可悲的是自近代以来我们落后了,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所幸的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赢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经过了六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使中国变成了一个经济文化都非常强大的国家,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收入还比较落后,科技文化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新一届领导人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激动人心的伟大历史口号,目前全国上下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群策群力,齐心奋斗,而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重任,如果他们只有理工科知识而缺少人文素养,那样中国梦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所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已经是当务之急。

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途径

(一)开设人文类课程

哈佛大学一位校长在召开新生开学典礼时有这么一个故事,他首先对理工科新生说:“祝贺你们,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科学技术的时代,你们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火车头”这个时候他看见文科大学生一个个垂头丧气,自惭形秽,于是又对他们说“文科大学生,抬起你们的头来,你们是驾驶火车头的司机”可见这位大学校长多么重视人文科学。据统计,哈佛大学要求每个理工科大学生必须选八门以上的人文课程。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受苏联的影响,我国撤并了大量的文科类院校,比如清华大学原来是一所国内外知名的文理综合大学,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变成了纯理工院校,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的领导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重办文科,但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其他许多学校的情况也类似,恶果已经显现。我国虽然每年有大量的理工科大学生毕业,但他们中间却很少有人能做出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这虽然有多种原因存在,但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欠缺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人文素质的欠缺,缺乏人文关怀和大爱精神,一些理工科毕业生甚至在校大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所学的理工科知识不但没有造福社会,反而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祸害,有鉴于此,我国的高校应该开设大量的人文类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二)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影响人塑造人,目前我国的社会大环境并不是很好,虽然经济越来越发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社会道德水准却似乎在下降,比如有的人价值观念错乱,认为金钱就是一切,把拥有金钱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有些商家为了金钱不惜制假造假,以至于各种有毒食品泛滥成灾,有的医生收取红包严重恶化了医患关系,有些公务员收受贿赂严重恶化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甚至素来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美称的人民教师,也一心向钱看,大搞有偿家教,严重毒化了师生关系,影响了教师在公众中的形象,这一切都不能不让我们倍感忧虑。也许社会的大环境不是我们一两个人能改变的,他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但校园这个小环境则是我们经过努力所能改变的,我们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学生,而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塑立良好的学风

良好的学风包括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谈不上良好的学。有没有良好的学风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兴衰成败。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哪一所高校学风败坏却能够建成高水平大学的。当年,西南联大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许多学生只能在露天听老师讲课,却能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跟他们严谨勤奋的学风有着莫大的关系。许多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只要一提起联大当年的学风,都赞叹不已。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校园是一个美好的大集体,应该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它包括领导与教师的和谐,只有领导与教师和谐,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含着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与科研,促进学校的大发展。还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们感到了教师无私关爱,他们才会有认真学习,锐意进取的积极性,才能对他人充满爱心。还包括领导班子的和谐,领导班子和谐,避免内部矛盾冲突,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兴学校。还包括教师之间的和谐,教师们相互和谐,他们才能心情愉快,相互学习和借鉴对方的长处,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素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同学们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来到了大学校园,他们将在一起度过美好的四年大学时光,如果没有和谐的同学关系,他们的大学生活将会黯然失色,如马加爵杀人案以及最近连续发生的数起大学生残害同寝室同学的恶性案件,证明了建立和谐的学生关系是何等的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要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我们的大学校园变得更加美好。

3.美化校园环境

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的校园环境都是非常美的,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的来密西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其校园环境之美,令人流连忘返,这样的校园环境最适合让教师和学生潜心科研和学习。这些大学之所以大师辈出绝非偶然。我国国内好几所大学环境也非常优美,比如北京大学的燕园,湖光塔影令人陶醉;清华大学的清华园,水清木华引人入胜;武汉大学的樱树,每到樱花盛开的季节游人如织;厦门大学依山傍海,仿佛人间仙境,这些学校之所以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难道是偶然的吗?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美化校园,让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整洁,人文荟萃,让大学生们也包括理工科大学生们受到优美校园环境的陶冶,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较高的审美精神。

(三)开展广泛的社会活动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因此仅仅开设人文类的课程还不够,还应当促进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暑期社会活动,参观孤儿院、敬老院,帮助残疾人和各种社会弱势群体,义务献血和义务募捐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心、爱心以及时代使命感。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应该成为新一代大学生也包括理工科大学生的座右铭。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生由于受浮躁的功利化的社会思潮以及拜金主义的影响,只在乎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前途,而不关心国家、民族和他人的利益,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的高度忧虑和关注。冰心有一首著名的小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如果理工科大学生都孤芳自赏时,所有精力和注意力就都放在了自己身上,以自己为中心,周围的其他事物都变成了对比物和陪衬物,天地自然就小了。其实天地何谓大,何谓小?只是因人而异罢了!心地宽大,天地自然大,心胸不能放开阔,只能看见自己身边有限的天地,那自然小了!通过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可以引导理工科大学生们从小我中走出来,融入全社会的大我,以博大的人文精神去促进全社会的公平和谐与进步。

三、结语

总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并不仅仅是理工科大学生们自身的事情,也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事情,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让他们成为学业优良,知识渊博,情感高尚,富有爱心,具备高度人文素质的人。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实现提出的伟大的中国梦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1).

[2]徐葆耕.理工科大学生的文科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5).

[3]谢开勇.高等工科教师与人文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1996,(3).

[4]黄莺,王敏.理工科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探讨[J].科技信息,2011,(15).

[5]赵健.论理工科大学生航空科技风险意识现状及应对措施[J].商品与质量,2011,(7).

第8篇

(一)高校生犯罪的主观因素

(1)信仰危机,高校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受拜金主义侵蚀严重,物质需求不能满足,为了获取金钱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高校生对人生悲观,面对社会、学校的激烈竞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2)高校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文化程度高,但是心理不够成熟,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易受其影响,使大学生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就很可能会落进犯罪的深渊。(3)个人修养问题,不懂的尊重他人,交往礼仪不当,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容易产生矛盾,易冲动,矛盾激化如不及时调节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4)自以为是,一些高校生自认为文化水平高,投机取巧,骗取他人钱财不仅来钱容易且自认为不易被发觉,可以愚弄大众。

(二)高校生犯罪的客观因素

改革开放,高等院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高校已不再是以前的高墙深院和完全封闭,取而代之的是推掉围墙搞三产、开放性办学.科工贸公司、生活服务设施、公共娱乐场及农贸市场遍及学校内外,使得学生一人学就独立观察社会、接触社会的开始。经济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收费制的,使得学生从人学天起,就产生了要走上社会劳动报酬的动机,做家教、打点工在高校中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对外开放,西方社会思潮及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腐朽自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社会不良风气的耳濡目染,高校在校生犯罪的思想根源。(1)社会不良现象对高校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和带有黑社会性质“黑色污染”,对高校生的危害最为严重。低级、庸俗的文化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侵害、腐蚀高校生的灵魂,对黑社会的模仿直接影响了高校生的行为。(2)网络游戏与高校生违法犯罪有密切关联,大学生业余时间富裕,然而因为无所事事把时间浪费在了网络游戏上,因沉迷网络、等不良因素导致的高校生违法犯罪率上升。高校生的成长过程易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表现为高校生与网络环境的强烈互动,网络游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生的行为。

(三)学校在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中所存在的问题

本应在校园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花季少年为何会将自己的金色年华染成黑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它与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方面所存在的下列问题密切相关:(1)招生制度不严密。当前各类学校为了创收,招生不顾质量,只要家长肯缴钱,无论学生成绩高低、表现好坏都可以升学读书,这样造成了学生不注重自己的品德表现。(2)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有的学校迫于升学压力,重智育,轻德育。抓德育,抓思想工作,仅满足于一般性号召和对违纪犯法学生进行处分。(3)学校管理松懈。有的学校虽然制订了多项管理制度,却流于形式,常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学生奔波于“三点一线”上,不少学生觉得生活单调枯燥,产生厌学情绪,想上的“盲点”得不到疏导,体内充沛的精力和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泄,于是另觅精神寄托。而学校对学生的课余生活疏于管理,一些男、女生受社会“污染源”的影响,酗酒抽烟、赌博行窃、斗殴滋事。

二、预防高校生犯罪的对策

(一)强化高校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强化高校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高校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是预防高校生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高校生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帮助高校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二)强化校园内部治安管理

高等院校保卫组织是高校稳定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中的保卫处(科)存在着人员少、年龄大、素质低、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个问题应引起学校的领导的重视,并尽快解决。

(三)大力优化高校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丰富高校生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高校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相关部门要坚决取缔含有诱发高校生违法犯罪、宣扬色情、暴力、迷信、赌博、恐怖等内容的出版物,防止高校生接触不健康文化和不良的社会环境。促进高校生的健康成长。

(四)建立精神信仰

中国古代信仰佛教道教等教派,古人信奉神灵,认为抬头三尺有神明,不敢轻易作恶,新中国成立后,以及后来一些活动的开展,导致了大多数的中国人没有了精神信仰,国外大多数国家都信仰一些宗教例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教派,其中的教义让人向善,洗脱罪恶,帮助他人。应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一份努力。

(五)加强高校生文化建设

推进高校生活动阵地建设,鼓励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业余生活,锻炼个人能力。国家应推进互联网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逐步完善网络法制建设,打击网络低俗文化,遏制互联网犯罪行为。

(六)做好重点高校生群体的预防工作

第9篇

要想令思想教育达到理想效果学校就应该对教育的空间区域进行开拓,引导大学生到更为宽广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体验与磨砺.在大学内每个年级的负责人或不同院系的管理者都可以设置一些历练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体验,令学生的心智在体验活动中得到锻造与磨砺,从而形成更深刻的思想认识.目前,学生经过拼搏升入大学之后,学习方面的课业增加,使学生很少有深入社会的机会,致使大学生对外界的变化欠缺认知,对于社会上的竞争不够了解,因此有些学生毕业后无法担负起来自岗位和职业的压力.要想使大学生日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迅速融入城市工作的快速节奏,老师应该为学生争取一些实践机会或者实习岗位,使其尽早体验社会的压力.学生参加完体验活动或实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呈交一份工作笔记或者心得体会,通过这些资料来探知学生对于工作的看法以及对问题的态度,从而开展适度的指导.在实际体验中,学生直接面对社会,从社会获取校园中无法得到的体验与感悟,同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情智与内心,令学生提前完成角色转变,形成一种对本职工作、对社会以及对自身负责的意识.此外,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的学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也是对个人的思维、价值观念进行考验,令学生懂得三省吾身,反思自己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的态度,对自己存在的缺陷进行反省并改正.

2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益气氛

大学的环境以及气氛对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管理松散、老师态度冷漠、学生片面重视成绩,就会形成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如果内部管理严谨、师生以及学生群体内部的关系十分融洽,学生注重综合性发展,那么就能形成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氛.这种氛围的营建需要从思想教育层面入手,将大学的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格培育融合起来,利用文化建设优化思想教育,同时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引导校内文化向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对此,大学需要增加校内活动,多开设一些平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使学生有展现才能的机会.比如建设网络论坛,使学生发表诗词文章,或者在交流区表述自己对时事的观点.此外,学校可以在校园中张贴一些名言警句,令大学生时时得到文化熏陶,并创办多种学生社团,令有不同爱好的学生融入团体,懂得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爱好[3].

3通过家庭及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父母要通过思想教育给家中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在居家环境中,父母双方除了是学生的家人,也是学生品格修养以及谈吐习惯的模仿样板.所以父母双方应该树立给子女开展心理引导以及修养培育的意识,在居家活动中给子女做好榜样.当代社会健康概念,不但是指生理方面的健康,同时还有正确的理想、价值观念以及良好的内心状态.从绝大多数的当代家庭看,父母一般会对学生的分数非常关心,同时还会注意子女的体质是否健壮,却极少关注他们内心的想法,以及真正的诉求.家长这样的态度难以在心理层面给予子女正确的引导,甚至会使某些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想法和叛逆情绪.所以要想令当代的大学生达到内外兼修的程度,并且心智、课业以及体魄都能协调发展,父母双方就需要通过思想教育给家中上大学的子女开展心理引导,协助教师完成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具体而言,父母一定要具备端正的言行和人生态度,令子女在居家生活中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在和子女相处时,父母应该多给予子女尊重,多倾听子女的观点和想法,让子女愿意对父母说出自己内心的诉求以及心理上的问题.当子女在感情方面或者课业学习方面遭遇窘困时,父母一定要先给予子女宽慰,而不能恶语相向更不能打骂子女伤害他们的自尊,而要倾听他们的倾诉,再从自身的工作生活经历出发给予他们一些有用的建议,帮助子女度过难关.

3.2利用社会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了使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疏导,大学中负责进行思想教育的人员要探索大学生某些关键心理障碍的形成根源,并针对这些根源问题,从社会层面争取心理引导工作的支持.首先,大学可以和城市中的大型传媒组织取得联系,比如本地的广播频道、电视台、电子媒介以及大型报刊等,对思想教育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在电视上播放一些宣传影片,同时报纸以及杂志书刊可以刊载一些具有心理引导作用的文章,使大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调整心理状态.同时,广播频道可以专门给大学生设计一个能够宣泄情感并得到心理辅导的节目,使大学生通过写信、传送邮件或者拨打热线的方法,对主持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从专家或主持人那里得到宽慰和有用的建议.在政府方面,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可以在城区、街道中设立一些心理咨询室或者小型诊所,让有心理舒解需要的大学生在城市中的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专业的帮助.此外,市政部门可以和大学取得联系,和大学的思想教育人员一起编制具有积极意义的宣传语或者设计一些心理教育海报、公益广告等,通过张贴宣传语和海报、播放心理教育短片,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氛围,使大学生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怀,渐渐消除消极的情绪或者心理障碍.

4结束语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自1995年教育部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想后,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摸索,我国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作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高校也在抓好学生素质培养及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

2002年起部分高校己开始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并以素质教育活动体系为主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阔了同学的眼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使笔者在此实践和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发现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由此对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1.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目前国内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评价中,缺少学校的“个性特色”,许多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的理念以及在其引导下的评价模式都属于“拷贝版本”,有些则是直接从境外移植过来的,没有充分考虑各高校自身的条件和现状,与现实的结合及针对性不够。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特点的探讨,探索和确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充分发挥各高校优势、体现各高校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理论和评估模式。

1.2在高校内学生个体的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中,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学生个体整体素质的综合考虑,在实际的操作中缺少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有些高校还将学生的职业生涯测评和素质教育评价作为对立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如:某些高校将反映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内容作为他们四年的素质拓展活动的总和,并以此评价学生个体素质的高低,活动记录多的就素质高,没有活动记录和活动记录较少的就素质低,抛弃了高校第一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具有较强的片面性。

1.3在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构建体系的评价中也缺少科学的评价理论,有的高校单从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元素的多少来评价体系合理性的高低,有的抓不住整个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的核心,往往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只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的单个单元进行评价,割裂了整个体系的联系,造成评价结果的错误。如:在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开展工作的评价中,有些高校把学生证书记录条目的总和,作为单位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工作的评价,条目多的就是先进,少的就落后,完全割裂了证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开展单位的特点、特色。

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来认可和保护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成果和创新、创造能力,这一点在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课外的素质教育活动成果不能得到合理评价体系的承认,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损害,就不可能激发出更多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冲动,这种损害将直接破坏两大课堂的互动,阻碍学生的成长、成才。

2.建立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构建为内容的数字计算机评估平台

2.1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为导向,构架大学生素质拓展“展示”空间,围绕学生个性化,综合性开发,打造“团队之星”、“敬业之星”、“礼仪之星”、“应聘之星”等素质的“明星”,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最终以职业生涯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综合素质的评价,把知识、能力与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如:围绕就业主题,举办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应聘之星”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观念,对学生情商、智商、心理承受能力、现场反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验,目的是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职业素养等能力,最后以活动记录和毕业时的职业生涯测评分数作为此项素质活动的评价结果,帮助引导大学生完成大学期间甚至整个人生的职业规划。

2.2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中,建立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学分,并将其作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作为本科生必修学分统一要求,定量考核。根据学校教育改革的总体安排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计划的实施需要,规定教育内容和学分分布、分类教育目标及要求。同时,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学生参加各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考核指标,和达到规定的量化标准所应获得的第二课堂学分,并针对理工、经济、政法、艺术等各大专业类型提出了第二课堂素质培养训划。如:针对我校是综合类大学,具有不少实力强大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大部分学生又有科技兴趣和参加学科竞赛的热情,因此突出科技活动项目,积极倡导科学研究与人文培养相结合,以专家为指导核心,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小组,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对科技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性交流等方面,在素质教育学分上予以倾斜。同时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强化文体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项目,邀请各种艺术团体进校演出,承办各种大型文化艺术活动,邀请文化名人来校演讲,积极组织学生艺术团队,规范和扶持学生自发的各类文化艺术社团,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将科学素质与文化艺术素质协调发展。

2.3建立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的合理评价机制,我们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分为职业测评、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和公益服务等六个板块,分别研究了它们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内在的联系,在体系评价中引入教学管理评价模式,发挥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长处,减少了第二课堂的随机性,同时第二课堂所具有的灵活性、思维的多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优势,又扩展了传统教学评估的范围。如:河北大学开展的网上评教活动,在第一课堂的教学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评价中可以将其演变为网上评价素质教育活动体系,也会对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的合理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对整个体系的综合评价,以概率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并及时调整六大版块的比重系数,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机制,以此作为高校各单位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评比依据,和各高校评价体系对比的根据。

2.4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及互联网功能,开发一套动态的、开放的、信息化的数字平台,进行网络化管理和数字化分析,集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构建为一体的捆绑式体系。据笔者了解,在国内还没有这样一个软件和数字平台,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整个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内在规律还不能完全掌握,对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存在很多争议,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才能较快的实现此项内容。

第11篇

摘 要 武术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培养间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内涵,特性及功能的阐述,提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通过武术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作用的论述,挖掘武术文化的功能价值,开拓素质教育的空间,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具有益参考。本课题旨在通过武术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一种解决弥补的载体,为高校提供一种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希望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得以推广。

关键词 武术文化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一、前言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传播中进行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增深拓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武术文化。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深入的分析了武术文化的内涵、特性及功能,进而阐述了其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武术文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1.武术文化的内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就是传统的武术,专指源流有序、风格独特、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领域中文化的总和,包括影视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领域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广义的武术文化包含了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没有武术也就不会有武术文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指的是广义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概念。

2.不同视域下武术文化的功能

(1)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体育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体育武术的防身功能主要基于他的技击的延伸,攻防技巧的应用,目前社会上热门的女子防身术、军警擒拿格斗术等武术防身应用招法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2)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通过武术表演促进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编套路或节目表演,传统艺术的审美知识(形、神、气、韵等)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扩大教学的知识涵量。

(3)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作用

1.传承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如与易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它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功能,它的教育意义应该与武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能体现,充分涵盖武术文化中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都有其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充分挖掘其武术文化的特色价值,寻求在高等教育中的突破口,如果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并不断的研究创新,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融入武术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武术文化、体验学习武术文化,发挥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我相信他们走向社会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促进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注重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对武术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但事实上,常常被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目,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意义,很多人把重心放在竞技武术的争金夺银上,把它作为高考加分为杠杆,竞技武术的文化底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对武术动作的演练和领悟,达到由形及神、由表及里的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的生活文化境界;通过对武术的内外兼修的学习,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营气,对大学生的情感调节和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通过对武术技击动作的演练体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应变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武术文化,能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结语

大学是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完善人格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武术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诸多特点,在熏陶大学生素质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价值。通过对武术文化功能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的利用其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影响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

1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1以独生子女居多

目前,我国积极放宽计划生育“二胎”政策,但就当前在校大学生,还是以独生子女居多,出现了“四二一”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呵护,使孩子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1.2重智轻德,重结果轻过程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升学压力,家长过多关注智力发展和成绩好坏,忽视品德教育和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忽略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

1.3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滞后

在我国,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过低,在农村尤为明显。尤其进入大学后会认为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不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出现了大学生自身忽视家庭教育。同时家长也认为自己文化水平过低,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是无能为力。受到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教育交给学校,家长只是给与物质支持。

1.4高校与家长沟通机制不健全

近年高等教育机制的改革,各大高校积极扩招,在校生逐年增多,而高校现有教师队伍比率不成正比,即便高校想与家长沟通,也是有心无力。高校缺乏与家庭互动,不重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对大学生家庭情况了解甚少,学生在校表现也不及时向家长反映,导致学校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政。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2.1先在性

各种社会因素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家庭是大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素质和修养状况,对孩子影响重大。

2.2潜移默化性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是一种没有专门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随环境而转移的,以潜移默化的“亲子”影响为主的离散性教育,因家长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道德观念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无声教育,家长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无时无刻地对大学生产生一种“榜样”的示范性影响。家长本身素质不高,很难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很关键。

2.3科学性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提升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为合格人才。家长还应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如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心理健康与卫生、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具体的方法和知识等。

2.4终身性

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一个完全社会化了的成年人,家庭仍然是继续受教育的场所,就是到了晚年,还是要在家庭中生活,接受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可以向家长学习社会生活经验,家长也可以受大学生的影响而符合时代的要求。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种差异也就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得到改善。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3.1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均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先入”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往往是有更多的奠基性“走向”作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是人生的重要转型期,家长要进行科学合理管教,精心培育。爱而不惯,尊重信任;严而不苛,民主平等;注意循循善诱,启发培养,又能放手让大学生发挥积极性。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精神情感交融,家庭充满和睦、乐观、愉快的气氛,有利于大学生优秀品质形成。

3.2自我教育的影响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发挥作用。然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影响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诸如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能力等等。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改善家庭生活方式,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家长教育能力,是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根本保证。家长与大学生之间的感染性、亲密性,家长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目的。

3.3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包含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6-18岁以上,脱离对家庭的依赖性,开始独立生活和学习,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家长要帮助大学生强化自立能力。配合学校逐步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引导大学生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引导大学生保持人格完整、保持良好人际关系、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情绪控制。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家长多和大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还帮助大学生有效地沟通,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4未来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时代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希望,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可见,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未来家庭教育重要性,实现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教技能,而家庭教育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有信心、有爱心的人。

总之,在校大学生终将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创建家庭,扮演多重家庭成员角色,履行家庭义务和责任,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相互配合,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全面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