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2 01:1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夯实基层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农村文化建设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文化氛围“好”。近几年,县委在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龙游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了构筑“浙西中等规模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全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编制了《龙游县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重点扶持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有1个特级文化站、1个一级文化站、9个二级文化站,建有业余文艺队伍128支,5164名业务骨干。近年来,宣传、文化、社区(街道)和农办等部门以“彩色周末”、“和谐家园”等系列文化活动为依托,常年深入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艺下乡活动,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艺精品。三年来,全县农村共举办各类文艺演出、边际文化交流和展览活动180余场次,参与活动人数达2.5万余人次,观众70多万人次。
二是整合力度“大”。近年来,龙游县抓住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工作的有利时机,整合统筹社会各方力量。一是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利用电脑网络平台,把网络由乡(镇)延伸到行政村,文化部门专门建立文化网站,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更新网页内容。编发《文化信息简报》,对外宣传介绍全县传统特色文化项目,报道各地文化活动动态,指导农村文化工作。二是整合文化阵地设施。以创建“百个特色文化村”、“文化艺术之家”,实施“东海明珠・金走廊工程”、“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等系列文化工程为抓手,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双建设、双整治”、“康庄工程”等工程建设,因村、因需而宜改建、新建了一批文化场所和文体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三是整合文艺队伍。以文联为纽带,建立农村文化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及时吸收有专业特长的农村文化人才进入文联各协会,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
三是乡土气息“浓”。大力挖掘植根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一批特色文化村落和文艺节目。2002年湖镇镇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塔石镇的脱节龙、沐尘乡的三月三畲乡节、小南海镇的剪纸艺术、士元乡的貔貅舞,都极具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这些传统节目还经常应邀参加省、市、县的文艺演出活动。湖镇硬头狮子、塔石脱节龙应邀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和“2004西湖狂欢节”大型踩街活动,并双双荣获金奖。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采风,创作了如小演唱“四老汉奔小康”、道情“乡镇干部帮贫致富”、小锣书“老土管”、“三农”颂、“老太婆逛新城”等一批充分反映当前农村新面貌、展示农民新形象为题材的作品,倡导“歌舞自己演,技能相互比,展品人人献”,以小品、快板、三句半、表演唱的形式融合方言乡音进行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四是活动载体“新”。以争创全省特色文化先进县为抓手,深入开展创建文化特色村活动,不断创新文化活动载体。2003年举办了全县民间舞蹈汇演,来自全县基层农村的20多支民舞表演队同场竞技,各展风采,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数万名群众争相观看,有力地促进了民间特色文化的发展。2004年组织全县农村基层的村两委和中小学教师共5000余人开展了“知龙游、爱龙游、建龙游”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参观近年来在城市、工业、旅游、交通建设中的新亮点,使群众在耳濡目染中亲身感受发展成果,在旅游娱乐的宽松氛围中接受教育。
五是取得成效“实”。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陶冶了情操,改变了农民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许多群众说:“大家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健康向上,既开心,又受益。”有一村民因长期迷恋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导致夫妻不和,家庭濒临解体,自参加村组织的座唱班后,他便整天热衷于表演,成了座唱班的骨干,改掉了不良嗜好。妻子也回心转意与丈夫和好如初,逢人便说:“文艺活动挽救了他,也挽救了我们这个家”。群众通过文艺活动,接受了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拓展了视野,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明显提高,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逐渐减少,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风尚逐步形成。农村比过去更积极更健康了。
二、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矛盾
(1)需求日趋旺盛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对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综艺演出、民俗文化活动等需求强烈。由于相关部门对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文艺活动质量不高,县乡两级的文化产品不足和文化资源贫乏,内容炒冷饭,形式老面孔,缺乏吸引力,群众参与率不高,满足不了群众求知、求新、求乐、求变的多元化需求,供求矛盾相当突出。
(2)参与意识增强与文化阵地不足的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群众欣赏文化的品位也在逐步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自已看、自己听,自己演的欲望正越来越强烈。然而,由于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文化工作提不到议事日程,必要的机构和人财物问题得不到解决。据调查,全县21个乡镇文化站中,真正能较好发挥作用的仅占72%。乡镇一级财政基本上拿不出专门的文化经费,现有的文化服务中心器材不足、设备老化,甚至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目前仍有6个乡镇文化站不能正常开展活动,以致一些非常宝贵、具有传承价值的民风、民俗正渐渐消失。
(3)文化事业发展与人才不足的矛盾。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工作由政府布置,经费由政府投资,人员工资由政府拨付,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基层文化干部存在不稳定倾向。在调查中,认为文化工作“符合自己兴趣,很乐意从事”的占21.57%,“服从组织安排”的占42.08%,“如果有选择,将会换其他工作”的占35.3%,“从事这项工作较长,工作缺乏耐心”的占62.79%。而且文化专干基本上身兼数职,每年真正用在文化工作的时间平均不足2个月。乡镇文化干部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9.8%,36~45岁的占66.7%,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仅占57.1%。基层文化干部存在多年只出不进的现象,造成文化站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年龄日益老化不可避免地带来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精力不足、学习创新困难等问题。
三、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和谐发展
(1)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保持文化活动经常化。文化活动是基层文化建设的纽带,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是提高文化工作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在“三个力”上下功夫:一要在加强推动力上下功夫。实践表明,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是促进和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关键。宣传、文化职能部门要做好文化发展规划,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要求,确定活动主题,加强面上指导;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加强工作协调和具体策划,真正发挥文化站、文化员的作用,指导和组织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村级基层组织是农村文化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和参与文化活动,尤其要调动农村文化活动“热心人”和“带头人”的积极性,发挥其文化骨干作用。二要在增强内驱力上下功夫。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变群众被动接受文化为主动参与文化,增强农村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在动力。三要着力在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重视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始终以群众的意愿为出发点和归宿,准确把握农民的文化需求特点、文化欣赏习惯,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教育性与娱乐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为群众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活动体验获得的享受、参与的享受、创造的享受,使人人享受文化”,让“文化陶冶人人”,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的文化权益。
(2)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促进文化发展长效化。要树立“大文化”意识,坚持跳出文化看文化、抓文化,充分整合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等资源,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扩大文化工作辐射面,不断强化农村文化工作的渗透力。要从强化领导、健全组织、落实责任等方面入手,通过选聘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和文化干部担任文化村指导员等各种形式,坚持以城带乡,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夯实农村文化工作基础。不仅要向农村送文化,更应注重在农村建文化,增强农村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引导农民朋友参与到活动当中来。要着力建立科学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考核体系,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经济工作一样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政策导向,探索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3)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化。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有效地实现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切实推进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实现由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既使政府集中财力、人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充分调动全社会创办文化产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建立行政保障机制。要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乡(镇)党委、政府议事日程,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列入同等重要位置,定期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要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积极调整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市场,将市场机制运用到文化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对全社会文化资源市场化的有效配置,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和自身投入相结合的多元投融资格局。
(4)注重结合、强化效果,确保活动方式多样化。要坚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努力使文化活动内容包容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网络咨询等;文化活动形式上涵盖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相互融合,满足多元化需求。要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在参与中享受快乐、接受教育;在服务他人中得到满足、提高素质,增强农民的文明、创新、守信意识,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5)优化资源、拓宽渠道,实现人才队伍社会化。农村文化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自觉树立人才观念,建立农村文化人才档案,建立有利于农村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切实做好农村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举荐工作,充分挖掘蕴藏在广大农民中巨大的人才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好、发挥好、调动好本土人才的积极性。一要通过重点培养、重点扶持、表彰激励等方式,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培育一批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有文艺专长的农村文化带头人。二要保护好民间老艺人,加大整理、传承工作力度,使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并把文艺绝活变为文化品牌。三要大力培养各类农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经纪人才,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发挥经营人才和经纪人才的“架构”作用,使农村文化既能“走出门”,又能在家门口欣赏“外来文化”,真正在农村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基层基础警务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只有抓好基层基础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派出所工作,公安工作才能有作为、有突破、有希望。结合当前武安市派出所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必须从全警视域明晰派出所的地位,切实增强做好派出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集打、防、管、控、服于一体,是维护稳定的第一战线、联系群众的第一窗口、预防犯罪的第一屏障。
(一)其业务是公安机关履职维稳的“最大主业”。公安机关的大部分业务,最终切入点和落脚点都在派出所。派出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公安机关对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不断增强,各类新兴组织大量涌现,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给处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前沿的派出所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公安机关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派出所业务是公安工作最大主业”的理念,大力加强和改进派出所建设,确保派出所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其身份是代表公安形象的“最大主角”。派出所民警每天都接触群众、面对群众、联系群众,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执法活动都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方面处于特殊的位置、具有特殊的优势。可以说,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直接与群众沟通的“最大主角”。派出所工作的成效,除了其自身的能力素质外,关键还要看其背后的支撑力强不强。上级机关要多为派出所服务,多一点帮助,少一点干扰。机关警种、部门要千方百计在业务、信息、技术、文化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切实纠正“单纯下任务、定指标、忙考核”的现象。只有突出派出所“最大主角”的地位,切实增强派出所实力,才能确保各项公安工作取得实效。
(三)其队伍是创新发展公安工作的“最大主体”。派出所警力原则上应占全部警力的40%以上,如果算上辅警、文员,数量会更多。无论是推进“三项建设”,还是创新社会管理,派出所都是最重要的平台和执行主体。如果不能牢牢抓住派出所这个执行的“最大主体”,那么上级的理念再先进、部署再及时、措施再有力,各项工作也不可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派出所掌握第一手信息数据和民情民意的前沿性,及时听取派出所的合理意见、建议,不断修正完善决策部署,使之更加贴近实际、富有实效,只有充分尊重、肯定和鼓励派出所的首创精神,公安工作才能不断发展创新。
二、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必须围绕派出所的功能定位,着力加强派出所基础业务建设
派出所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内容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一)完善实战型的信息化主导警务机制。在推进公安信息化进程中,派出所始终是源头、是基础、是关键。没有派出所工作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公安工作的信息化。公安机关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警综平台应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各类数据采集、录入、分析、研判工作,确保数据质量全面、准确、鲜活。通过信息系统的整合、关联、比对、碰撞,为精确打击、严密防范提供有力支撑。顺应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依托信息化建设成果,积极推进“网上公安局”、“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建设,及时掌握网上社情民意,及时发现社区网民反映的治安问题及各类涉稳苗头信息,网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实现网上网下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补,深入探索警民沟通互动的新途径。
(二)完善务实型的社区农村警务机制。社区和农村警务是公安机关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社区和驻村民警是公安机关从事治安防范管理和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公安机关要结合实际,科学布建、高效利用社区和农村警务室。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将警务室由原来“一区一警、一警多能、责任到人”的模式,改为“一警为主、多警联动、责任到人、多项服务”的工作模式,坚决杜绝“有室无警”的问题,切实提高民警的“管事率”和群众的“见警率”。坚持工作在警务区、驻脚点在警务室、着眼点在群众中的原则,全面推行派出所领导联系警务室制度,派出所每位领导每周要有1天在警务室工作,机关民警、交警、消防民警等要定期到指定的警务室与社区民警一起为社区群众提供多种途径、多种项目的服务。真正把警务室建成最小综合实战单元,使社区和驻村民警切实担负起搜集社情民意的信息员、强化治安防控的协调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宣传政策法律的宣讲员、提供便民服务的服务员的“五大员”职责。
(三)完善服务型的实有人口管理机制。人口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全市公安机关要把实有人口管理作为派出所基础工作的核心,加强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全面、准确掌握人口基本情况。加强重点人口、特殊人群的帮教管控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提高列管率和管控率,坚决防止发生漏管失控问题。紧紧抓住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的有利契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牵头、部门联动、依托社区、齐抓共管”的原则,各派出所要与基层组织和辖区单位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
业管人”有机结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提高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做好社会治安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多元型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正确处理好职能防控与社会防控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方面的社会治安资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防控工作的热情。特别是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进一步充实壮大协警员、治安员、联防队员等治安辅助力量队伍,切实把社区“三老”人员调动起来,利用群防群治力量协助公安机关参与巡逻防控工作,有效缓解派出所警力不足的问题,确保派出所民警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基层基础工作中去。把巡访、巡查、巡逻“三巡”作为派出所民警的主要勤务方式,在巡访中收集情报信息,在巡查中发现治安问题,在巡逻中及时处置警情,近距离防控违法犯罪,零距离服务人民群众。以“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为契机,加强对危险物品、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强化出城卡点建设和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立辖区社会治安预警防控机制,定期排查整治辖区内治安乱点区域和突出问题,及时消除治安隐患。积极依靠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及时将影响稳定的苗头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广泛收集各类社情民意和违法犯罪线索,着力提高对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和重大群体性治安事件的预警能力。
(五)完善主动型的警务勤务机制。全市公安机关要坚持打、防、管、建、控多措并举,完善符合派出所实战化要求、提高社会面管控能力的警务机制和勤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盲区,消除治安隐患。推行“多警合一”、“警治联勤”、“流动警务”等警务模式,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让民警从“坐等报警”转变到主动出击、现场管控。在警力较少、治安相对平稳的派出所,可实行一人多岗、一警多能的警务模式。各派出所要从辖区治安情况出发,根据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实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主副班工作制,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切实把有限的警力投向案件高发时段、防范薄弱时段、便民服务时段,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通过完善和改革派出所警务勤务机制,实现对社会治安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控。
三、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必须在警力、装备、经费、待遇、导向等方面强化保障,为派出所工作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推动警力下沉,实现警务工作前移。按照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原则,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民警到派出所工作。凡是新录用的民警,应先充实派出所或到派出所工作锻炼。在警力配置上,能充实的要最大限度的充实,消灭空白责任区;能回聘的老同志,应尽最大的热情回聘,给一定的待遇。回聘后在4个岗位发挥他们的作用,即做暂寄住人口的专管民警、做防火工作的专管民警、做驻校驻企警务室的联络员、做人民调解员;能稳定的最大限度地稳定,在派出所工作不满三年的原则上不予调动,调动时也应先进后出,不先补充不调动,能借助社会力量的要最大限度的借助社会力量。
(二)切实解决派出所存在的实际困难。要为派出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能只下任务,不搞服务。竭尽所能为派出所工作和建设提供帮助和支持,真正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获得重视和支持,使派出所长全部进入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有条件的应担任乡镇(街道)副职,努力解决好派出所长高配和民警的职级待遇等问题。加大对贫困地区派出所办公用房、装备经费的配套专项补助,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武器、警械和防护装备,改善民警的工作、生活环境。关心爱护基层民警,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实实在在地为民警解决一些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加强对派出所工作的指导。公安机关各部门、警种都要关心支持派出所工作,在警力、经费、装备、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为派出所工作和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应尽可能地为派出所减负,避免政出多门,滥下指标,使派出所疲于应付。加强业务指导,特别是户政(治安)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派出所治安管理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使派出所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做好工作。
为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完成,现根据今年统计报表,对我区20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分析如下:
一、人口计生指标情况
1、出生人口情况分析
社管处总人口36077人,出生383人,政策内生育344人,政策外生育39人,计生率90%,与去年同期比较,符合政策生育率偏低。
2、出生统计质量分析
3、出生性别比分析
全年出生男孩208人,女孩175人,出生性别比为118,高于正常值。
4、节育情况分析
已婚育龄妇女7625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人数6985人,其中上环4464人,结扎2169人,综合节育率91.61%,长效节育率87%.与去年同期比较保持稳定。
5、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分析
二、当年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2、统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需进一步提高。
4、基层基础工作需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上述分析存在的问题,为确保今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目标的全面完成,我们务必加强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继续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逢会必讲计划生育工作,并每月听取一次计生办工作汇报,及时研究部署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情况明,措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计生各项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2、加强宣传教育,引深协会作用。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引深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生育关怀行动、“五到家”活动等,加大对“两非”的打击力度,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引导群众树立新型婚育观念;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加快推进基层自治千村(居)示范活动的步伐,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3、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基础信息核查工作,查漏报、清理重复、查**向不明人员。对没有进入数据库的人口要抓紧核查并录入进库,大力提高全员人口数据质量。
农业保险是指由保险机构经营,对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因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事故或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保险活动。通过农业保险,可以聚集和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及时有效补偿农业灾害损失并迅速恢复生产,最大限度消除农业风险的不良影响,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些年发展农业保险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在防范农业灾害风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农业保险工作已呈现出“业务较快发展、作用逐步发挥、服务日益广泛、保障更加全面”的良好局面,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在承保品种上,已经涵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各个方面;在开办区域上,已涵盖各省、区、市;在保障范围上,逐步增加了农民迫切需要的风险责任。同时保险的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作用也日益凸显。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保险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关部门应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再上新台阶。
1.积极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
“十二五”时期,农业保险工作应以满足农业、农村、农民风险保障需求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尊重实践、创新发展,使农业保险的发展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业所需,顺应农民所愿。要抓好重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稳定,积极开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粮棉油作物、大宗畜牧品种、天然橡胶、渔业和森林等保险业务,争取使主产区的粮棉油作物的投保率进一步提高,推动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促进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要针对地方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积极开展蔬菜、烟叶、果木等保险业务,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针对农民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积极开展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等保险业务。要着力构建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进一步夯实农业保险商业运作的市场基础;加强风险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积极拓展天气指数、市场风险等保险产品,改善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探索有效的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形式,鼓励基层农林服务部门参与农业保险服务,争取所有乡镇都有“三农”保险服务网点,实现农业保险的“面对面”服务。
2.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业保险科学发展
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保险基础制度体系的重要核心和基石,是农业保险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更加重视制度建设的支撑作用,通过基础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来增强农业保险的内生增长能力;要进一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保险监管部门、保险经办机构、农户等相关参与主体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权责;要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参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形成由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实现农业巨灾风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散化解,提高保险业抗御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
3.健全服务网络,加强信息化建设
要健全服务网络,强化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基层工作的成效是农业保险工作的“晴雨表”,基层服务能力的高低是农业保险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时期,要切实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有关部门要推动经办公司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延伸自身机构或借助农业、林业部门基层机构及其他基层涉农机构的力量,强化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协同开展相关工作,有效提升基层服务水平;要强化信息建设,夯实基础数据,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信息化建设是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保险相对于其他险种,数据信息量更加庞杂,相关行业的数据基础更加薄弱,保险公司的投入也相对不足。因此,农业保险要下大气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数据。通过对农业保险信息网络的扩容改造,加强基层服务机构的电脑配置等,构建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可扩展性的农业保险信息网络体系,大力提升服务能力,以满足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快速扩大的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还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农业保险相关研究工作,为农业保险的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我国农业风险评价、农险费率精算等技术层面的基础性研究,加强遥感与无人机航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在农险业务中的应用,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基层民政是党与政府民生政策惠及百姓的最终实现者,怎样夯实民政为民服务的基础,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民生需求是一个值得民政人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我州的实际,笔者认为当前应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破瓶颈。
民生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且需求的期望值不断提升,民政工作已远远不再是拜拜年发发钱,送送物资解解难”简单操作模式了不仅在传统的民政业务上新增了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建设、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老龄服务、民间组织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而且各项民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丰富和延伸,服务对象也由过去单一的社会困难群体扩展到全体社会公众,基层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愈益凸显,这就对民政基础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更多更严的规范标准。但从我州乡镇民政工作的现状来看,与群众的现实需求相比,基层民政基础建设还比较滞后,工作平台的设计有些粗糙且稳定性较差。据调查,全州164个乡镇(街道)都没有核定民政办的机构编制,大部分乡镇只安排一个兼职的人员分抓这项工作,以应付日常事务的处理。由于兼职较多,压力过重,经常顾此失彼,为弱势群众解决民生的过程中,乡镇民政干部的执行力较为疲软,服务“缺位”问题时有发生,导致许多为民服务的工作“横到不了边、纵到不了底”基层民政基础的弱势状况,使得基层民政工作平台的支撑乏力,制约了为民服务效率的提升。
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夯实基层民政基础。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抓手。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民政工作特别是基层民政工作的重要性,要适应民生需求多样化的特性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乡镇(街道)设立专门的民政机构,科学整合充实人员编制,配齐配强基层民政干部,保持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通过理顺工作服务体制,突破平台制约瓶颈,破解基层民政办事缺机构、做事缺人手的难题,从根本上夯实民政为民服务的基础。
二、加大投入。
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福利待遇或者经费保障等方面,州基层民政工作条件比较艰苦。都与所从事的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比如乡镇民政办公场所简陋且不固定,普遍缺少电脑、传真机、专用档案柜等办公设施,各项业务仍然袭用原始手段开展,查灾、报灾、核灾依靠口述手写,优抚、低保、五保老人管理仍是手工操作,低保、优抚等重要档案资料无处存放。同时工作经费短缺,如救灾用的交通费、通信费、低保动态管理走村入户核查调查的车船费、误餐费等均无固定来源。由于经费的短缺,一些工作人员有时会对民政资金这根“高压线”抱有“临时停电”侥幸,从而有可能出现资金挪用截留等违规使用的问题。硬件环境的落后,导致基层民政工作信息化程度和工作效率都比较低,民政民生资金的运行会因为没有“防滑链”而出现安全隐患。
把改善基层民政工作条件作为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决策之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更好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的要求出发。要敢于投入,舍得投入,科学投入,努力加快基层民政设施建设步伐,优化为民服务工作环境。当前亟待解决的要为乡镇民政机构提供固定的办公场所,配置必要的电话、电脑、传真机、摄像照相机、档案柜等办公设备,要在财政预算中为基层民政工作配足相应的办公经费,确保民政工作的正常开展,要针对基层民政干部经常走村串户、出差时间多的实际,适当增加出差费或帮助解决交通工具等问题。同时要改善基层民政干部的福利待遇,关心他成长,从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上,提高基层民政干部的工作热情。当然改善环境,各级民政部门也应有所作为,要抓住“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机遇,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要求,精心谋划,研究制定我州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既实事求是又科学可行的向当地党委、政府建言献策,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通过多方支持,形成合力,从而以最优的方式取得工作环境与工作职能的和谐匹配,实现基层民政为民服务的边际效益和资金安全最大化。
三、强化培训。
政策法规还在不断丰富,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领域还在不断扩大。全新的民政业务还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民政业务还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不断予以创新、改善、整合。这就对民政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分析能力、协调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强化培训,就是要根据基层民政工作群众性、政策性、政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采取培训、自学、挂职交流、深入第一线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基层民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基层民政解决民生问题的综合能力。
所做的为弱势群众雪里送炭的工作,民政面对的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这“炭”送得是否及时,否到位,否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到群众的身上,除了依赖于为民服务的硬件环境的优劣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基层民政工作者素质的高低。所谓提高为民服务的素质,就是要求民政工作者要勇做弱势群众的代言人,真做困难群众的三心”人(即贴心人、知心人、放心人)勇做代言人,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敢于用心说话、讲真话、讲实话;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以务实的精神、扎实的作风、求实的态度,把事关民生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通过自身的有效工作,把党和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统一起来。真做“三心”人,就是要求民政工作者对困难群众的苦处、难处、急处,要先知先觉,先知先觉才能先动先行,才能从群众“最盼”上着力、最急”上着手、最忧”上着心。
【关键词】安全 结对 共建 机制 实践
构建供电企业内部安全结对共建机制,开展各基层单位安全共建活动,深化“大安全”理念,扎实开展安全专项活动,全面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努力夯实企业安全基础,充分发挥各单位在安全保证体系方面的作用,加强各单位之间安全工作的整体协调、配合、联系和沟通,全面提升供电企业安全工作水平。
1.安全结对共建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1 指导思想
以企业安全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电网安全、员工平安、企业稳定、社会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各基层单位单位结对安全共建活动为载体,以互帮互助、互动互学、共创共进为途径,立足强基固本,坚持过程管控、强化末端治理,全面提升安全工作水平,形成安全对标、互学共进的安全工作格局,确保企业安全稳定。
1.2 工作目标
通过各基层单位安全共建活动,加强安全工作交流互动,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加强各单位之间安全工作的整体协调、配合、联系和沟通,全面提升基层单位安全管理水平,夯实安全基础,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2.安全结对共建机制的构建
供电企业各单位紧紧围绕安全共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按照工作统一安排,结合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活动。遵照“优势互补、促进工作”的原则,以“一对一”的形式组织开展,重点在安全对标、安全督察、安全培训、安全活动、应急演练等多个方面,互学互帮,共同提高。
2.1 安全对标互评,夯实管理基础
围绕结对双方专业特点和安全工作指标,按照“优势互补、促进工作”的原则,组织开展安全工作学习交流,互相借鉴先进做法,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共同提高。双方结对活动同步布置落实,同步考核检查,共同创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结对双方加强自身安全工作基础建设,同步加强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和落实安全工作机制,加强上级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现场安全措施规范化、标准化水平。通过开展安全工作两级对标互评,学习双方的对标评价办法和对下属单位和班组、供电所开展的安全工作二级对标工作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安全标杆,分析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断改进,持续提升,深化安全竞赛评比活动,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促进企业安全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2.2 工作现场互查,健全督察体系
围绕进一步强化现场安全督察,杜绝安全生产事故、遏制违章违纪行为,确保安全生产稳定的目标,开展结对双方工作现场互查,加大违章行为的查纠和考核力度,做到以“三铁”反“三违”。结对双方单位组织有着多年现场工作经验的职工分赴对方的运行、检修或施工作业现场开展安全互查,主要关注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行为是否规范、现场是否存在违章现象。工作现场互查,真正做到贴近生产现场,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提前预防,助力安全生产、提升督察成效。活动结束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并及时向对方反馈加以整改。通过工作现场互查,发挥各单位互相安全监督的作用,深化企业安全监督体系全覆盖、监督全过程、管理全闭环、问题全暴露、全员反违章的专业化工作体系,构筑安全生产齐抓共管格局。
2.3 安全培训互帮,提升队伍素质
把提高员工安全职业素养作为加强基层单位安全工作基础的根本着力点,以培育员工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为核心,立足基层、基础、基本功,开展安全培训互帮互带,不断推进实施“员工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单位、班组、员工间开展结对互帮,制定互学互帮、互带互促的具体措施,通过学习和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结对找差、兼职安全培训师讲课、安全大讲堂和建立安全标兵示范岗等一系列活动,共强素质,共同进步,共创业绩,促进双方单位员工安全思想意识、工作行为规范和业务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安全培训互帮,开展安全积分评比,引导并加强班组自我管理意识,落实现场作业标准化和员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班组标准化建设,促进双方员工养成严谨、细致、规范的行为习惯和自主、自动、自发的思维习惯。
2.4 安全活动互动,拓展活动形式
把班组安全活动作为推进安全共建最基础的平台,加强班组间安全工作互动,通过定期交流、共商共建等形式,互相邀请双方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班组长、安全员及员工参加对方班组安全活动,以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规范管理。参加活动人员针对平时各自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参与班组讨论,对现场安全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班组安全活动不仅靠“学制度、讲规定、读通报”等规定动作,还不断在“自选动作”上有所创新,把安全技能练兵、工作现场考问、安全管理讨论、事故案例剖析等内容带进安全活动,组织各自安全技能水平高的人员轮流进班组,在班组安全活动日讲解安全知识,答疑解惑,充分利用班组安全活动开展安全专题集中学习,不断拓展活动的形式,使安全活动更加形象生动,易于掌握,有效提高了班组安全活动的效果。
2.5 应急演练互联,提高实战水平
围绕“应急管理实战化、应急响应联动化”的目标,在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装备等方面下功夫,开展结对单位联合应急演练,努力提升应急管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基层单位定期修订完善各自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结对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无脚本演练等各项应急演练活动,加强应急联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应急抢修队伍,相互组织开展应急技能培训,配备各类备品备件和抢修物资,健全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开展结对双方举行的联合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案,强化了全局观念,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协调水平,高效检验各单位面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及应急协同作战能力,为企业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安全结对共建工作流程
3.1 实施计划制订
各基层单位通过相互了解,摸清结对安全共建双方情况,按照《基层单位安全共建结对表》,制订年度结对安全共建活动实施计划,对安全共建活动做出全面部署安排。各单位每月至少开展一项安全结对活动。同时,各单位将各自《年度安全共建结对实施计划表》报送上级备案。
3.2 开展结对共建
(1)各基层单位每年按实施计划组织开展各项安全结对共建活动,不定期邀请上级领导或相关职能部门参加活动。
(2)各单位将活动开展中的信息、重要情况加以宣传,并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报送。
(3)供电企业不定期对各基层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共同探讨挖掘活动开展中的难点、特点和亮点。
3.3 总结评估调整
(1)各单位及时总结安全结对共建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于每年年底前报上级相关部门。上级部门通过梳理汇总,以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等形式将富有特色、值得推广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加以固化,促进安全结对共建活动的不断提升。
(2)每年末,各单位在总结本单位全年安全共建活动的基础上,制定下年度安全共建结对实施计划并报企业相关部门备案。企业根据当年组织机构变动情况,及时将安全共建结对单位作调整,对安全共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形成安全共建结对长效机制。
(3)企业结合年度安全工作评价、季度安全对标竞赛考评,将各单位开展安全共建活动的情况列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4.安全结对共建机制的实践应用
供电企业构建安全结对共建机制,开展各基层单位安全共建活动,是贯彻落实上级安全工作要求,围绕电网安全、员工平安、企业稳定、社会和谐的创新之举,是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转变的有益探索和尝试。该项机制推行以来,各基层单位深刻认识到开展安全结对共建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广泛发动和组织一线班组和员工积极参与,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4.1 精心组织,全面推进
各基层单位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了具体的安全结对共建实施计划,做出阶段性安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结对单位双方建立定期沟通交流制度、日常工作互助制度,并各明确一名联络员定期沟通情况,通过相互加强联系,按照预定目标,有计划地抓好推进落实,并及时做好安全结对共建的总结,建立活动常态机制,确保活动的长效开展。
4.2 突出重点,取得实效
各基层单位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大力开展了安全专项活动,结合安全重点工作,全面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强化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管控,以认真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深入推进员工素养职业化、风险管控流程化、隐患治理常态化、检查监督专业化、应急管理实战化、责任追究制度化,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提升安全工作水平。
4.3 宣传发动,抓好结合
[关键词]三基工作基层建设质量安全
一、“三基”工作的概念及作用
“三基”工作指的是: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它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大庆油田总结出的基层管理经验并在石油行业发展推广,提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的“三基”工作。
“三基”工作是我们石油石化企业几十年积累、培育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是我们夯实管理基础、推进队伍发展的“传家宝”。
二、基层队伍存在问题的现状
我们作业一大队作业二队现有职工31人,其中管理干部3人,专业技术干部2人,作业技师1人,担负着试采一厂油井的作业维护施工任务,今年初,我队出现新分配人员多、保油上产任务重、降低单井成本压力大、设备逐步老化等一系列困难。要改变目前不利的局面,只有通过抓“三基”工作建设,才能提高队伍提素质,解决这些问题。
三、三基工作的具体实践
1.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加强班子建设,提高队伍战斗力。党支部是基层的战斗堡垒,我们从党政班子的作风建设入手,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好对班子成员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形势任务的学习,抓好干部值班制度、干部跟班劳动制度的落实。在执行决议时,班子做到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责任面前不推诿扯皮。今年初的上产会战中,我队接到真35-10井、真35-13井试油任务后,班子成员主动放弃休息跟班作业,给职工做出榜样。使两口井在雨季到来之前顺利投产,为保油上产夯实了基础。
2.依靠严、细、精管理,加强岗位责任制,促进队伍基础工作。我们以“规范行为、强化责任”为指导思想,坚持在固本强基上下功夫。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安全工作做到严。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今年5月份,领导对我队陈堡某井场进行突击检查,把查出的问题作为反面典型通报,这件事对我队职工触动及大。我们以此为突破口组织职工就现场的安全工作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与反思。让职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工作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是实实在在保护职工生命安全的基石。我们采取了定期组织职工开展安全知识学习活动,严格执行现场标准化管理和划分干部安全承包区三大措施。执行标准化管理保证工了用具的及时上架,油管、油杆及时排放整齐和井口安全通道畅通。按照HSE量化标准管理要求,从设备、工用具摆放,设备、井场卫生,现场资料,安全通道,防护装置,照明线路,人员穿戴,操作方式,应急装置,排污设施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当场检查验收,严格考核。不符合HSE量化标准管理要求的,停工整改合格后,方能进行后续施工。
(2)质量工作做到细。质量是一个生产单位的生命线和经济保障。我们要求技术人员在认识油井作业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仔细研究每口油井的生产规律和检泵周期,着力找准质量控制点,快速高效地施工作业,切实保证施工质量,延长检泵周期。此外还从优化方案入手,向科学决策要效益。责任到人,落实到井,实行质量通报制度,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对复杂井、疑难井请处工艺所相关人员给予重点讲解剖析,总结推广好的质量控制方法,推动队伍不断改进生产管理手段,提高作业施工质量。今年6月在瓦庄某井由于我队技术人员的细致工作直接避免了一起返工事故发生。
(3)成本工作做到精。成本是干某项事情所花的费用。作为生产单位,成本主要体现在材料、特车使用及设备修理上,为此我们制定了“一支笔三对照”措施,既签字一支笔,相关人员对照确认,审核人员对照确认,成本员对照确认。这项制度的落实使我队各项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各项费用都在可控范围正常运行。
3.强化职工培训,用岗位练兵来提升职工基本功素质。结合生产管理实际,在岗位上练兵,提升职工基本功素质。我队在职工培训上,着力把好“三关”:
(1)入队安全教育关。学会危害识别及安全防护用品、消防器材的使用,明白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了解队上安全生产现状、危险点源分布情况、各类防护设施的使用和各种应急预案。
(2)基本技能合格关。我们围绕“一强化、二提高、一达标”,严把基本技能合格关。一强化:强化各工种岗位作业标准内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二提高: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一达标:职工本岗位技术水平达标。使我队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平台,提高职工技能操作。超级秘书网
(3)职业道德关。通过宣传学习我队光荣传统使新入队职工迈好第一步,学习“团结、图强、求实、创新”的团队精神和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培育职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不断增强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职业道德水平。
四、“三基”工作对提高基层队伍素质的重要作用
我队以“三基”工作为抓手,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加强基层建设、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夯实基础工作、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打牢基本功训练的“三基”工作,打造高素质队伍。在一、二季度处企管检查和处“优质高效作业”杯劳动竞赛中都取得较好成绩,我队未出现一口返工井,各项承包指标均在控制范围内运行。在今年大队举办技术选拔赛上,我队积极推荐职工参加借此锻炼队伍提高职工的技能操作。虽然通过比赛我队职工团体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但这也让他们看到了与其他队伍的差距,更加激发了学习技术知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任继凯,孙兆光.扎实细致做实功系统推进三基工作.中国石油报,2008.11.
[2]梁汇涛,韩笑.河南石油四措施夯实三基工作.中国石化新闻网,2009.4.
关键词:地基 原因措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们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与地址勘探资料设计相冲突的现象,且不能更改建筑物总体设计,针对这种情况建筑物的基础地基局部必须加以妥善处理,达到建筑物使用安全和筑物的使用寿命。
我们施工中基础土方开挖通常遇见的特殊地基有几种:一、软硬地基(松土坑、像皮土);二、流砂;三、膨胀土;四、小型古墓、古井、局部障碍物。
一、软硬地基(松土坑、回填土、像皮土、弱风化岩、硕石层)产生原因:由于地形起伏低洼处被冲击土冲填形成,地势高差较大。
处理措施方法:
在软土层采用现场钻孔或打拨管桩至岩层或在软土部位,采用人工砂石垫层或作毛石混凝土。
将基岩向下延伸至基底标高下50厘米,填以砂或土砂混合物做软性处理。
加强基础上部结构刚度。
松土坑、回填土处理方法;将松土坑、回填土、软土挖出见天然土层为止,分层分填与设计基层相似材料,每20厘米厚夯实一次,为避免不均匀下沉,在防潮层下可设钢筋混凝土,或钢筋圈梁。
橡皮土如含水量饱和的粘性土时,避免直接打夯,可采用晾槽,或掺石灰粉的办法降低含水量。
地基已成颤动的橡皮土,可采用碎石或小石块、卵石将土挤紧或将橡皮土挖出,再分层夯填及配石夯实。
流砂
产生原因:1.槽坑内水压等于或大于土、砂颗粒浸水容量,使土、砂颗粒悬浮失去稳定变成流动状态。2.水力坡度较大。3.土层中有较厚的亚砂土或粉砂层。
处理措施方法:
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使流动水压力向下,枯水期施工。
采取水下挖土(不抽水火少抽水施工)减小水头差,采用井点降水使水位降至工作面0.5米以下。
基坑周围打钢板减少掺水量、动水压,基坑抛大石块增加土的压重和减小动水压。
三、膨胀土
产生原因:粘土中含有高领土、蒙脱石、水云母、硫化铁等膨胀性矿物质。
处理措施方法:
避免大填大坑,高洼处在结构上适当设沉降缝分开,提前整平场地,使经雨水预湿,适当增加埋深。
采用土墩式基础使上部荷载大于膨胀力。
采用换土处理,将膨胀土层全部挖出,用灰土,砂砾回填夯实(一般厚度90厘米)作垫层,用作缓冲层,建筑周围做好地表排水,散水坡适当加宽1.2-1.5米并设隔水层,室内下水做防漏措施,基槽挖好及时施工。
小型古墓、古井、局部障碍物
产生原因:古人及先人留下建筑产物。
处理措施方法:
将墓穴中松土、杂物挖出,分层夯填原土材料,或用3:7灰土,如有文物,应及时上报当地主管部门处理。
如古井,井内填土已较密时,可将井壁拆除至基层标高下1米处,再用3:7的灰土夯填实,如井直径大于1.5米时,可做地基梁或增加地圈梁等加固。
关键词:T梁;预制场;设计步骤
1 预制场整体设计
路基开挖地基碾压夯实软弱地基换填砂砾石场地平整碾压测量放样防排水施工及场地硬化梁底座施工行走系统施工拼装龙门架检查验收试吊。
2 预制场地的布置
2号预制场利用新场互通与李子园之间路基作为T梁预制场地,起止桩号:K125+080--K125+300,长220米,路基宽24.5米。整个场地分为预制梁区、钢筋和钢绞线制作区、生活区三大部分。
预制梁区设置在K125+080--K125+300路基上,利用运梁炮车纵移,架桥机安装。预制场预设16个台座,其中20米箱梁台座8个;30米T梁台座6个;40米T梁台座2个。考虑到2号预制场预制生产的20米箱梁多于40米T梁,在40米T梁预制完成后,稍作修改底座仍可用于20米箱梁预制。同进考虑30mT梁是全线的绝大多数,当20m箱梁、40mT梁梁预制完成后,所有底座全部改成30mT梁底座,进行30mT梁预制工作,以减轻其它预制场的工作压力。
吊装系统分为主吊和辅吊两大系统,主吊用于T梁的吊移和提升,辅吊用于T梁模板安拆、混凝土浇筑、张拉设备运输及其他。T梁混凝土在龙桥大型拌合站集中拌合后再由砼灌车动输到预制场。
3 底座施工
路基土石方开挖及回填至路面高程下30cm,压路机反复碾压平整夯实达到要求后,测量放样出预制区范围及底胎,然后对各个预制台座的的基础开挖宽1.5米,深0.4米的坑槽,在台座两端T梁支点处开挖宽3.0米,深度0.8米。开挖后底胎基础清除虚土后再进行人工夯实。先浇筑底胎下基层C20片石混凝土,表面拉毛,台座下基层浇筑完成后,进行台座的制作,台座用C40砼浇筑。上基层混凝土完成后进行场地硬化,场地硬化砼采用C20砼,每台座之间纵、横设置2%双向横坡,便于排水。上基层在梁端三米范围内设置一层防裂钢筋网,整个底胎范围内预插锚筋以便和底胎连接为整体。
底胎施工注意事项:
① 放样、开挖基础,检查地基持力层符合要求后,安模设置足够支撑浇筑基础混凝土,埋预埋钢筋。
②底胎的边线误差不得超过±1mm,高程误差不得超过±1mm。每个底胎尺寸为T梁底板设计尺寸-5mm,误差控制在1mm以内,两边预埋[50槽钢,T梁砼浇筑时槽内埋φ35胶管,防止漏浆。
③底胎采用C40小石子混凝土掺适量磨石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100%时用磨光机抛光,平整度≤1mm,以保证梁板底面的平整光洁。经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后涂抹模板漆,以防止槽钢生锈。
④在底胎基础两端部3m范围内设置防裂钢筋网,钢筋直径φ10,底胎厚35cm。
⑤在浇筑底胎时注意预埋Φ50PVC管,按T梁模板拉杆间距尺寸定位,并支撑牢固防止砼浇筑时偏位。便于安装T梁模板时穿拉杆。
4 龙门吊及轨道施工
主、辅龙门吊均采用门跨式。主龙门架为厂家定制120T专用龙门架(见示图)。平车、起吊与龙门架配套。
120t主龙门架辅桁架采用上弦二根I20b工字钢,下弦每边用2[14b,组合成三角桁架。立柱为I25b工字钢、斜拉杆2∠75×8mm角钢组合成支撑系统(见下图)。支撑工字钢与斜撑角钢采用焊接,焊缝均按二级焊缝要求施焊。行走小车采用厂家定制,设计承重为80t。轨道基础采用开挖扩大基础并浇筑C20片石混凝土。
龙门吊轨道施工注意事项:
(1)整平龙门吊基础3m范围内地面,碾压密实。放样、开挖轨道基础,检查地基持力层和几何尺寸,符合要求后浇筑50cm厚的片石混凝土(不符时要求换填)。
(2)钢筋制作与安装必须按施工技术规范进行,预埋轨道螺栓时严格控制螺栓间距与线形,保证轨道的安装不超出误差范围。立模浇筑轨道基础混凝土,,并严格控制砼顶面,其纵向高差不超过+5mm,左右两轨道高差不超过5mm,且轨道纵向偏移不大于3mm。
(3)安放钢轨,并调平调直,固定牢固。
(4)钢筋加工、砼拌合场地、生活设施临建施工
一、坚持区域化整体性工作思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眼于共青团组织的广泛覆盖和整体活跃,进一步夯实团的各项基础工作,积极推动团建创新。1、夯实基础,提升活力,抓好传统领域团组织建设一是加强指导,推进基层团建规范化。着力推进团组织基础建设计划,在去年走访全区427家团支部的基础上,建立组织台帐,对全区各级团组织情况进行动态管理;采取切实措施,分层分类进行建设、扶持和培育;汇总、规范各级各类团组织的考核评价标准,形成团组织评价体系。开展了关于基层支部的专项调研,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提升长宁共青团基层团组织活力的研究》的调研文章。二是资源倾斜,提升基层整体活力。年初开展招标工作,通过招标抓建设,提升整体活力,全区118家基层团组织获得中标项目,覆盖区属团组织约21%。中标项目涉及四大类15种共75项,共计10万元专项经费。三是加强管理,做好争优创先工作。年初,对争优创先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标准,规范程序,激发各单位积极性,目前全区五四红旗、特色团组织和组织奖创建单位共42家,五好团支部创建单位145家,创建比率上升了9%;“一团一品”申报单位140家,上升了4%;其中“一团一品”的创建在教育、卫生、建设、公安等重点大口实现了全覆盖。
2、聚焦重点,加强规范,拓展“两新”组织团建
一是明确目标,年初,通过召开工作会议,对全年“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提出了建团动态跟进党建全覆盖,团建的“七一个”建设目标,全区各街镇、相关行业团组织共申报建团目标36家,团建重点建设单位60家,示范点建设单位20家。二是走访推进,在“两新”团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走访了三大园区、区级重点团建单位及部分市区“两新”示范点建设单位,并申报了8家市优秀单位和2家市示范单位,同时已完成今年一季度新增的14家党建单位中的5家单位的建团工作。三是规范建设。重点对照年初的“七一个”,完成了重点单位“3个一”的建设:都健全了团组织班子,通过建立500人信息库畅通了一个覆盖青年员工的联系渠道,通过申报示范点、新突击手队等争创了一项团内荣誉,同时各团组织根据自身特点,完成了一个文体团队、一个共建单位等工作。
(二)以实施重点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青年人才工作
围绕长宁人才新高地建设,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整体推进青年人才工作,为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培育和凝聚一批优秀青年人才。
1、推荐、评选优秀青年。进一步依托党团组织的传统优势,通过评选表彰优秀青年,发掘、凝聚青年,将一批优秀青年纳入各级党团组织的培养视野。上半年,12名青年经推荐被评为上海市新突击手。开展“XX-XX年度长宁区新突击手标兵、新突击手(队)”评选活动,树立和表彰优秀青年典型,经评审,10名优秀青年被评为区新突击手标兵,90名青年被评为区新突击手,46支青年队伍被评为区新突击队。“五四”期间,在《长宁时报》上开设专版介绍“新突击手标兵”的先进事迹,展示了长宁青年踏实勤奋、默默奉献、不断要求上进的良好形象,在全区团员青年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020乡村振兴思考感悟研讨发言2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瞄准全新业态,推动产业全面振兴。在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培训中心的直播间里,总书记说:“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总书记对电商这种新鲜事物、新销售模式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被很多网友评为“史上最强带货官”,这带的是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业态,“小木耳,大产业!”基层党员干部要结合本地特点,挖掘本地特色,瞄准全新业态,拿出全新举措,努力推动产业全面振兴。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突出乡土特色,推动文化全面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文化之魂。各地要加强“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文化载体。要突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结合本地乡土文体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底蕴,订好乡村文明公约,建好文化特色村标。要抓好乡村文艺队伍建设,以接地气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弘扬正能量的文娱节目,让先进文化占领基层阵地;要抓好文化下乡,充分发挥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宣教作用。要通过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彰显本地特色,努力推动文化全面振兴。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提升发展动力,推动人才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各地要扎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力缩小城乡教育的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要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来教育激励下一愤读书,强身健体,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员干部一定要有爱才之心,既要重视本土人才作用的发挥,又要注重引进人才,把“会念经”的和尚请进来,为本地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注重培育农村后备干部、复转军人、年轻党员、大学生村官等后备人才,鼓励高学历者回乡就业、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选调生扎根基层。要通过扎实有效的举措,提升发展动力,努力推动人才全面振兴。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夯实环境基础,推动生态全面振兴。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对乡村百姓有益,对全社会、对国计民生也至关重要。“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总书记口中这个“大教训”,指的是秦岭北麓的违建别墅群问题,曾一度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各地要从这件事上引起充分警醒,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牢牢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当好生态卫士,带领群众夯实生态环境基础,以扎实举措推动生态全面振兴。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强化党建引领,推动组织全面振兴。要深化“X、X”主题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头脑,着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主心骨”和“领头羊”。要加强帮扶工作,教育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严格落实“”和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建设坚强的战斗堡垒,强化党建引领,努力推动组织全面振兴。
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更加注重细节管理,将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企业管理向精益化方向转变的创先路径。省公司在2014年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创先过程中,既要对标先进,也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基础管理,不能采取不顾可比条件的‘唯指标论’,要关注指标背后的管理因素,注重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因此,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是全面深化创先、促进整体先进,提高企业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清城局全力推进深化创先,指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基础管理水平与珠三角先进单位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一些工作落实到位但无长效机制,在日常管理中,有的基层单位对某项工作满足于“一时的”、“一事的”落实,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思考,管理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考核也没有形成闭环,致使一些工作“反复抓,抓反复”,人力物力投入较多却收效甚微。“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等问题在有些工作中没有得到杜绝,与创先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提升基础管理水平,是清城局深化创先急需破解的难题。按照南方电网公司“结合实际寻路径、持之以恒求实效、持续改进上台阶”的创先工作方针,清城局立足实际,以“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为战略目标,积极探索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努力提高基层班所的“执行力”,提高职能部门的“支持力”,形成推动深化创先的“合力”,全面夯实管理基础,最终实现“创先就是更高标准的日常工作”。
二成果的内涵和做法
自2013年1月起,清城局从加强日常工作过程管控着手,探索建立了职能部门对基层单位自上而下“七维度”月考评,以及基层单位对职能部门自下而上“八方位”季评价机制(简称“双向评价”),目前已成为清城局基础管理提升的有力抓手。主要做法如下:
1职能部门对基层单位“七维度”月考评机制
(1)分专业制定考评标准。职能部门分别从安全生产、营销服务、配网运行、电网建设、财务管理、综合管理、党群工作七个维度(对应七个职能部门),根据专业管理标准、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制定考评细则和评分标准,并定期进行滚动修编,每一个考评细则对应相应岗位的专责,落实责任,直线指导。
(2)按月度进行考核评价。各专业每月自行组织对供电所开展月度考评,考核评价分为现场考核和直接评分两种形式。各专业对供电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考评标准进行相应的评分,既是对基层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也是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查缺补漏,及时整改,强化过程管控。
(3)分档次通报考评结果。各职能部门每月5号前在公告板上发文通报月度考评结果和具体扣分原因,根据考评得分将基层单位分成A、B、C、D四个档次,对应相应单位给予6、4、2、0分的积分,综合部每月7个专业的累计积分和考核结果。
(4)依据结果制定整改措施。每月月度考评积分综合排名最后的供电所,需要在当月的行政办公会议上进行表态发言,逐项分析扣分的问题和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形成闭环管理。对于月度考评长期靠后的基层单位,职能部门将组织相关专责协助其进行分析和业务帮扶,实现基础管理常抓不懈。
(5)考评积分纳入绩效考核。一方面,通过开展月度考评,实现绩效考核常态化开展,避免年底一次考核定结果的弊端,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日常激励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月度考评结果将作为管理岗位人员聘任的重要依据,2013年年底,清城局组织对基层单位管理岗位实行全面竞争上岗,其中有5名月度考评表现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得到提拔任用,有8名表现差的员工被降级试用。
2基层单位对职能部门“八方位”季评价机制
制定“八方位”评价标准。下属八个供电所每季度对职能部门及专责进行评价,从目标计划、上下贯通、深化创先、服务基层、工作作风五个方面对职能部门进行评价,从学习意识、工作能力、团结协作、服务基层、工作态度五个方面对部门专责进行评价,并制定了具体的评价标准。该管理创新措施实施以来,清城局指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3年综合指标排名位列全省第二梯队第一名,年度绩效考核被评为A级单位,“双向评价”机制工具和成效受到上级部门和兄弟单位的充分认可。2014年11月4日,省公司江毅董事长在清城供电局横荷供电所调研时对“双向评价”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该机制有针对性,把日常工作按照精益化、规范化、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来统一管理,每个层级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完成的效果如何、能够分清差距,这就是精益化管理的体现。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