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

时间:2022-08-03 18:58: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建设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1篇

长期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虽然带来了一时经济的飞跃,但造成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大量而随意地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对后代和其他生物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发展模式,人类行为不仅应有利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还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若新农村建设引入城市规划模式,对于占国土面积达99%的中国广大农村,以及脆弱的农村环境和退化的农村生态将是灾难性的打击,势必造成我国永久性不可恢复的环境和生态灾难。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引入生态理念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其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作。只有把生态理念引入新农村建设的近景规划和远景规划,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

本课题从生态理念出发,利用生态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规划学和统计学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和工程数学等方法,全面分析了江西农村发展的现状,并通过借鉴国内外生态农村建设规划的成功经验,就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战略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及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如下研究成果:

(1)通过分析江西农村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阻碍江西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一是村庄建设杂乱无章,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二是村庄卫生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人居环境条件较差;三是建设基础较为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四是村庄缺乏规划,即使有规划,也往往忽略了农村建设的特点。

(2)引入生态理念,对指导新农村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要有利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还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实现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三是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合理有效利用各项资源,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3)深入研究国内外生态农村建设规划的经验,为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是结合“生态中心论”和“人本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人们可在乡村社会找到在城市社会所难以找到的个性化、归属感的空间;二是通过不断增加乡村各种基础设施,提供电信普遍服务,重新分配土地扩大“农业疆界”等措施,来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改善农民的生活;三是运用小规模改善规划型、适度改造规划型、整体改造规划型、整体搬迁规划型等农村生态规划模式,以及重点突出产业规划,以富民为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

(4)运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剖析了当前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认为当前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优势大于劣势,机会高于挑战,应当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大力推行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

(5)根据江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各地生态特点,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划分为五种生态类型区域,并提出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工作重点。根据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江西农村在某一方面突出的生态特色及主导目标,本课题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分为生态农业型、生态住区型、旅游观光型、生态保育型、生态家园型等五种基本规划类型。在进行规划时,可因地制宜,把握区域的类型特点,选择相应的规划类型,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设计。规划的重点在生态人居、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四个方面。

(6)根据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涵和特征,建立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该评价指标体系涉及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和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叠加后形成10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分析,并以人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士2”的研究结论,引入五分位的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分别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给其评定等级,在统计并分析各位专家的评定结果后,根据公式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该评价体系的特色主要有:一是将评价指标分为核心指标和普通指标两类,使得规划评价的结果更为直观;二是权重系数的确定将咨询验证和层次分析相结合,增加了指标权重的科学性;三是将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分为四级,A,C两级有具体标准,这样便于操作也减少了干扰因素;四是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采用等级状态方程的形式输出,可进一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被评者较直观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增加了评价的科学性。

(7)为确保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构想变成现实,提出了加强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集聚,因地制宜,尊重现状,从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编制或修订村庄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城镇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益;二是改善村容村貌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既要适当超前,又不能标准过高,按照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着重加强道路网络化、供水安全化、信息网络化、服务社会化、能源清洁化五个方面的建设;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建设,主要通过优化“三级”机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经济和安全兼顾的办法,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着力解决区域性和行业性的污染,切实建好碧水蓝天的生态农村;四是应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和支点,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明确体现“两个反哺”,并对农村干部和农民开展教育、引导、培训和示范,鼓励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生态新农村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农民在生态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受益、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8)以某县某镇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案例,进行规划考核评价实证分析。依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参照相关专家意见,对该镇生态新农村规划成果进行了21项指标的分析,并通过等级状态方程E=∑Hj*(等级)j[h]+∑Pk*(等级)k(j=1,2,3,……n;k=1,2,3,……m),得到E=28.5A[h]+15B[h]+0C[h]+0D[h]+34.4A+18.1B+4+0C,Hid=0,Pid=0。Hic=0<8,Pic=4≤11;Hin=28.5≥28,Pin=34.4≥34的结果,反映该镇生态新农村规划综合评定符合评价体系确定的优良标准。通过实证分析实现了生态新农村规划考核评价模型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考核的升华,提高了课题的实践意义。

第2篇

第一章概述...................................................................................................................................................................4

1.1规划名称......................................................................................................................4

1.2建设单位......................................................................................................................4

1.3建设范围......................................................................................................................4

1.4建设内容......................................................................................................................4

1.5规划投资......................................................................................................................4

第二章基本情况.........................................................................................................................................................4

2.1自然环境概况..............................................................................................................4

2.2土地利用状况..............................................................................................................5

2.3社会经济状况..............................................................................................................5

2.4情况分析......................................................................................................................5

2.5目前存在问题..............................................................................................................8

第三章指导思想.........................................................................................................................................................8

3.1指导思想......................................................................................................................8

3.2建设原则......................................................................................................................9

第四章 总体目标...................................................................................................................................................10

4.1生产发展....................................................................................................................10

4.2生活宽裕....................................................................................................................10

4.3村风文明....................................................................................................................10

4.4村容整洁....................................................................................................................10

4.5管理民主....................................................................................................................10

第五章建设任务和内容......................................................................................................................................11

第六章效益分析......................................................................................................................................................13

第七章保障措施........................................................................................................................

..............................137.1领导措施....................................................................................................................13

7.2宣传措施....................................................................................................................13

7.3政策机制....................................................................................................................14

7.4技术保障措施............................................................................................................14

7.5资金保障措施............................................................................................................14

7.6把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14

7.7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15

第一章概述

1.1规划名称:__县__西镇__村委

20__—20__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1.2建设单位:__西镇__村委

1.3建设范围:规划建设涉及全村委12个自然村。包括:大毛忽洞、小毛忽洞一、小毛忽洞二、小毛忽洞三、金坝壕、河沿、乌兰忽洞、上队、下队10个村组。

1.4建设内容:1、退耕还林 2、舍饲圈养 3、修建公路 6、建公厕 7、建村卫生室 9、机电井修复及配套 12、劳务输出 13、饲料种植加工 14、搬迁

1.5规划投资:项目总投资1383.5万元;需上级投资。

第二章基本情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__村位于__西镇镇政府所在地东约10公里处,全

村总面积37657.6亩。辖10个村组,共7个自然村。

2.1.2地形地貌

全村委境内大部分属缓坡丘陵,有部分低山,少量滩川地,平均海拔1300—1500米。

2.1.3气候

该村委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220mm左右,无霜期90—105天左右,年日照3000多小时。属典型的干旱少雨,靠天吃饭地区。

2.2土地利用状况

该村总土地面积52657.6亩。其中,耕地33744.6亩,占总土地面积64%,丘陵河川地16250亩,占总土地面积31%,林地820亩,水浇地260.6亩,15度以上坡耕地270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25%。

2.3社会经济状况

总人口2157人,共490户。近年来本村农民由于生计等多种原因外出流动1619人,占总人口的75%。留守人员基本是:老、弱、病、残、幼、孤和少数务农人员。

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油菜籽、油葵、花葵等。20__年粮食总产量141482公斤,牲畜存栏2182头(只),20__年人均纯收入1498.12元,没有村集体收入。

贫困人口542人,特困户人口100人,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为1439人,享受低保人数为25人。

本村目前未发现矿产资源,也无驻村企业,仅有的两家油坊也因油料短缺而早已关闭。

各自然村均呈现一种寂静、萧条、衰落的景象。

2.4情况分析

2.4.1人口及外流情况

全村总人口2157人,共490户。近年来由于连续干旱无雨、禁牧闭荒,农牧业收入剧减以及子女教育、外出务工等多种原因外出流动1619人,占总人口的75%。而暂时未外流的人员基本是:老、弱、病、残、幼、孤和少数务农人员。经调查,在留守人员中除孤寡老人外继续流出的意向很大,外流的趋势仍然很明显。可以推测,在当地经济没有新的发展或增长点这一状况的继续存在下,农民的继续外流是必然的。很可能在几年后全村迁移、村落搬空,出现历史性的非政府行为的自然人口大转移。所以,在以人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新农村的建设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人口的稳定性,这一因素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及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意义。

2.4.2农业及工副业情况

本村总耕地面积33744.6亩,常年耕种面积约为28192亩,耕地使用率是83.5%。其中15度以上坡地共270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25%,而19.75%的5552亩较平坦的耕地又零星分散,改造成传统水浇地的可能很小。几年来连续干旱,无法耕种,截止今年已是第三个旱灾年,收入甚微。本村的耕地要想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局面,必需大力发展喷灌式的水浇地,但是,据调查,当地挖井找水很困难,就连人畜饮用的井水也逐年水位下降,难以找到新的水源。所以,本村的农业发展任重而道远,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困惑,亟待寻求新的解决思路。

另外,本村目前未发现任何矿产资源,也没有驻村企业,原有两家油坊也因油料短缺而早已关闭。

2.4.3畜牧业及禁牧情况

本村共有牲畜总数2182头,其中家禽235只,猪109头,占总数的16%,其收入甚微,农民权当捎带着饲养,贴补生活之需;全村共养羊2070只,占牲畜总数的84%,是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羊肉和羊毛的微薄收入补贴维计农民的基本生存,在农业受旱收入不济时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

说养羊收入是当地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实施禁牧闭荒政策,提倡舍饲圈养,由于农民没有做好羊种的改良和饲草的引进种植,不能放养又无饲草供给的情况下只能卖羊、杀羊,羊的数量急剧减少。尤其今年旱灾严重,更无饲草喂养,各村各户纷纷将自家剩留的几只羊继续变卖,虽然知道羊还不肥、还不到卖的季节,但是都想尽量减少一点损失,挽补养羊的最后一点收入。可以看得出,农民传统式养羊的这一牧业收入将很快进入历史,将永远消失。所以,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的变革中,走舍饲圈养的路是最好的选择。2.4.4合作医疗参合情况

本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为1439人,参合率66.7%,造成参合率底的原因有:外流人口联系信息不畅,不能及时办理参合手续;办理参合手续时限较短;办理参合时间宣传不够,农民知晓率不高;部分农民还没有完全认识和接受参加合作医疗的意义;定点医疗机构有限,加之农民流动性大,不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2.4.5河沿自然村不宜继续留存的情况

河沿自然村应有126人,外流101人,现常住人口25人,除学生外仅住10余人;无法开展农牧业改造及一系列集体性生产生活活动,缺乏互助条件,生活不便,常年干旱,自然条件恶劣,又无水浇地发展条件,所以不宜继续留存。

2.5目前存在问题

一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近三年天旱,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收入下降,返贫现象严重。

二是外出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

三是水浇地少,且不能保灌。坡地多,难以保证连年丰收。

四是农民文化知识层次较低,接受科学技术能力较差。

五是农业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低。主要停留在出售土豆、肉类等初级农产品。

六是养殖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主要是品质差、良种化低、科技含量低、专业化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加上资金投入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使养殖业的饲养规模和效益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

第三章指导思想

3.1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__西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为从根本上改变该村的面貌,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走上富裕之道,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利用三年时间,以“收缩、集中、转移”农牧业人口为突破口,以农田水利建设、舍饲圈养、异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工程为载体,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加大投资,开展各类项目,建立起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农村面貌大变,农民收入增加。

3.2建设原则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学教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围绕结构调整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农村康居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统筹发展思路,走科学发展道路,使新农村的建设规划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尊重民意,切合实际。遵照市委关于农村牧区实施收缩、转移、集中的战略部署,实施“退耕还林、禁牧闭荒、舍饲圈养、撤村收缩、人居集中、劳务输出、逐年迁移”等一系列发展思路,逐步建立“以商富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加快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3.2.1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科学安排各类建设项目。

3.2.2尊重民意,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

3.2.3坚持统一领导,合理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

3.2.4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头投资,发挥各方面的能力。

3.2.5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整体推进。

3.2.6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种殖和养殖示范基地。

3.2.7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3.2.8坚持把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和劳务输出相结合。

第四章 总体目标

到20__年末,81%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建成以舍饲圈养为核心的养羊业、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1生产发展:20__年,81%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共退耕地27100亩,改善生态环境。剩余9%的耕地将努力改造成水浇地,为舍饲圈养配套种植饲草料,同1时完成羊种的改良。建成健全劳务转移机制。

4.2生活宽裕:到20__年末,全村户籍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以上。基本消灭特困人口。

4.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文体活动中心、村卫生室、书报阅览室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培训新型农民。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4.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修缮,架设太阳能路灯。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达到村民集中居住、生活方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4.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第五章建设任务和内容

计划在三年内完成以下目标:

5.1坡地退耕还林面积27100亩,投资406.5万元。

5.2

水利工程 建设机电井10眼,配套喷灌设施,水浇地改造工程。项目实施后平均每个村组1眼机电井,人均3亩水浇地。项目总投资300万元,需帮扶300万元。在所辖10个村组实施。5.3舍饲圈养工程 建设标准化棚圈及配套设施100个,购进种羊20只。项目实施后每个村组10个棚圈,2只种羊,每个棚圈配套3个青储窖。项目总投资320万元,需帮扶320万元。在所辖10个村组实施。

积极争取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为舍饲圈养作好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更新观念,走科学喂养之路。在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引进高质肉羊,改良种羊,完、善技术难题,全部闭牧,实施舍饲圈养工程,并与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长期合作,建立长效供需关系,成规模发展高质肉羊养殖,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全部采用舍饲圈养方式,提高牧业收入。

5.4村卫生室:100平方米,配套医疗设备,投资15万元。

5.5建公厕10个,投资10万元。

5.6维修15公里村级公路,安装村中路灯,需投资65万元,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达到村民集中居住、生活方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5.7河沿村实施整村搬迁,投资252万元。

5.8维修原机电井3眼,配套机泵3台,投资5万元。

5.9发展优质饲料地200亩,投资10万元。

5.10健全劳务转移机制,要引导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创业,同时外出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也可使当地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增收。

实时根据全县对村庄整体搬迁的政策,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积极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镇居住,增加就业几率,改善教育、医疗等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

5.11对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扩建,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集中居住的村庄应统一规划,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宣传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政策规定、劳动力市场信息等。有针对性的向农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以实际事例教育、帮助农民破除“故土难离”的狭隘思想,使广大求职人员确立外出打工是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致富创业的新观念。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女青年和村中富余劳动力,集中开展宣传发动,在全村营造关心、支持人口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

5.12搞好弱势群体的五保,低保、医保工作,并大力推广社保,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能够达到最起码的保障。

第六章效益分析

三年规划实施之后,可给__村委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意义,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收入得到进一步增加,医疗卫生、通讯、交通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完备,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农业、畜牧业、林业等项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实施,重点做好下述工作:

7.1领导措施

规划项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步调,为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内容,村委在镇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团和村委下派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由村委会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各村小组组长协助工作。

7.2宣传措施

充分调动本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新农村,广大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中,要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想所需,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发挥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励办大事。在工程实施前村委一定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大力宣传国家、自治区、包头市、__县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7.3政策机制

按照各级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和下派新农村工作团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各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7.4技术保障措施

项目建设要与各项目建设单位进行协调配合,同时要积极与林业、农牧、水利、广电、劳动、民政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技术及资金上的帮助。

7.5资金保障措施

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并加大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和力度,争取外来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资金到位,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范围。

所有资金将实行“专户存贮,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各项投资按照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同时要聘请镇财务工作人员成立财务监审小组,负责对资金的运作管理,确保各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7.6把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

我们一切事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发挥好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的作用,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整党员结构年轻化,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全村党员成为推进__村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7.7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要切实加强__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村居环境。

第3篇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创新,超前运作,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市地域面积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选择正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该说,*市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在我市都具有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区发展实际和自然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市在都市区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模式,例如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特色经济,这些做法都亟待归纳总结和加强引导,提升档次。

三、抓住重点,加快我市经济发达区域和近郊区新农村规划编制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切实将城乡规划放在基础和龙头地位。*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全覆盖理念;二是注重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三是注重推进镇乡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直接指导新农村村容整治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快速推进,规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都市区新一轮总规确定的8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已有460平方公里实现控规覆盖,其中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及山外主要拓展用地如大学城和茶园地区等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另外,在编控规220平方公里,也即将形成成果。都市区单独编制的36个小城镇规划,除极个别城镇因特殊原因适当延后外,其余均基本完成。这些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控规编制,特别是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拓展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都市区控规全覆盖;积极做好控规维护和更新,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引导都市区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另外,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开展农民新村规划编制和都市区范围内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工作。试点启动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充分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亚太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积累的宝贵经验,尽快出台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引导村容整治工作。

四、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该市理顺规划工作关系,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这些举措对我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规划管理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工作机构薄弱,导致了乡镇一级规划管理的缺失。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范围由20*年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新增96个镇乡,均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都市区内的每个建制镇,均需要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形成“市局—分局—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同时,为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整村镇规划管理职责,建议将村镇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对远郊区县,目前大多数区县未设立单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职能仍由建设主管部门代行。而镇乡一级的规划管理更是严重缺位,从而导致规划无法有效监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区县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按照城乡一体、集中统一的要求,帮助其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管理职能延伸至镇乡。应尽快帮助万州、涪陵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按规定成立独立的政府序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行政辖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区县,按规定成立规划局;帮助辖区人口不足50万人的区县,根据需要参照设立规划局,或者完善现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的职能职责。积极帮助各区县在其辖区特大镇,建立规划办公室,其它镇配置专职规划管理助理员,建立起“区县规划局—规划办(规划管理员)”的管理体系。

第4篇

?一、自然环境及历史沿革

? (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沿革等内容)。

?二、经济发展现状

? (农村各类产业发展水平和村民经济收入等内容)。

?三、建设现状

? (包括道路与绿化、给水与排水、电力与电信、公共设施、人居环境的现状与问题等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四、发展条件评价

(对村庄的区位、文化遗存、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建设条件进行优劣势总体评价)。

?

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编制依据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四、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 1、经济发展目标

(包括各类产业、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目标要求)。

? 2、社会发展目标

(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人口素质的提高,民主政治建设等总体目标)。

? 3、人居环境目标

(包括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建设、省政府提出的四化四改等目标要求)。

?第三章 村域总体布局与产业发展规划

?一、村域发展总体布局

(包括村域各自然村居民点的分布与搬迁,产业与建设用地布局及功能组织,空间资源管制划分与要求等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二、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三、产业发展布局

(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四、产业发展措施

(整合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等内容)。

第四章 总体布局规划

?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按用地性质划分到小类。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第五章 基础设施规划

(要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一、村庄道路交通规划

?二、村庄绿化系统规划

(包括绿化树种的选配,要求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等内容)。

?三、村庄给水排水规划

?四、村庄电力电信规划

?五、村庄燃气设施规划

?六、村容村貌治理与环卫环保规划

(包括垃圾收集与处理等内容)

?七、村庄防灾减灾规划

(防洪、防火、抗震、防地质灾害等内容)

第六章 社会事业设施规划

(要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一、教育设施规划

(包括入学率、在校人数、发展水平、空间位置的划定、用地数量与建设规模等内容)。

?二、医疗设施规划

(可参照教育规划内容进行细化)。

?三、文化设施规划

(可参照教育规划内容进行细化)。

?四、便民设施规划

(包括商业服务代销点、邮政便民服务点等内容)。

第七章 民主政治建设规划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设施

(包括村委会办公场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务公开专栏的空间布局、用地数量与建设规模等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第八章 近期治理规划

(要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一、村容村貌整治规划

?二、建筑环境更新规划

?三、基础设施完善规划

?第九章 规划实施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管理措施

第5篇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二、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三、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四、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五、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六、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七、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超级秘书网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第6篇

处理及信息数据可视化的表现。涉及的核心技术包括:地貌、建筑的三维模型虚拟、本土文化传承与生活习惯的传承、信息技术传输等。其中地貌信息系统作为数字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虚拟现实技术是实现数字新农村建设可视化的关键技术。作为数字技术可视化重要基础,运用前景广阔,从而使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成为热门。

1、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所谓虚拟现实技术就是以计箅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它融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生成的视觉环境和音效是立体的。人机交巧是和特友好的。一改人与计算机之间枯燥、生硬和被动的现状。在这个环境中,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巾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①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交互性、主观性、多感知性的特点。这就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逼真的视觉效果,也为大众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体验效果。

2、虚拟现实技术新农村建设运用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的建设与规划不仅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生工程,也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对科学地规划村容村貌、传承地方文化、节约建设成本、保护本土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3、虚拟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3.1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行的建设规划设计中以沙盘模拟居多,虽然这种方式也能可视化,但是地貌数据准确度较低,推广起来难度也较大。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貌特征及地理测试数据,通过三维软件将地貌形体制作出场景模型,在根据本土的气候、风俗习惯等制作适合当地的建筑模型和材质,在计算机中生成具有互动性的沙盘,从不同角度来观看新农村建设后的效果,以此来推断它在建筑取光、绿化、格局布置的合理性。这样的规划设计具有直观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点,利用现代网络交流平台展示,有利于听取更多人的建议,修改起来也极为方便。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优势,将是其他展示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3.2 基于三维技术的形体实现

由于新农村建设虚拟现实应用是基于在VR技术之上,所以它具有一般计算机VR技术的特点,又要具备新农村的建筑、树木、地貌、景观小品等设计的特点。新农村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电脑硬件基础之上,利用软件技术尽可能的还原规划设计场景的真实感。那么实现其场景真实的重要因素就是模型、材质的制作逼真度要高,可根据从不同角度实拍的地貌和真实材质的图片。在借助三维软件MAYA、3DMAX进行制作,模型制作包括多边形与曲面两种,曲线建模的优势是用较少的点控制较大面积的平滑曲面,以建造工业曲面和有组织的流线曲面见长,可以利用CV、EP、铅笔工具创建曲线,通过放样、布尔运算等方式做成模型,但是这需要很好的结构掌控、塑造能力,这样可以在制作地貌及圆滑的形体时可以运用。多边形制作起来比较便捷,多边形建模可以较好的塑造复杂的场景结构,但是Polygon建模得布线与结构处理时比较难的,多边形从技术角度来讲比较容易掌握,在创建复杂表面时,细节部分可以任意加线,在结构穿插关系很复杂的模型中就能体现出它的优势,比如在制作地域代表性标志和文化传统人的形象。材质就是物体的材料、质感,即物体本身的材料属性和纹理。模型创建完毕后,通过将材质的纹理、贴图、反射,高光和凹凸调整完毕,并且指定到模型上去,再添加灯光照明,生动的图像就呈现在眼前了。在运用3DS MAX中完成静态新农村建设的场景后,可以直接将做好的场景导出为VRML文件,采用VRML语言实现交互式操作的功能。

3.3 新农村建设的交互技术平台构建

虚拟现实交互技术是指使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特点范围的虚拟场景,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等同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2]互动技术作为虚拟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推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点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环保、构建符合本土文化发展的和谐家园。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动,有利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通过虚拟现实互动技术构建网络数字平台的来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地方民俗文化、建筑特色都显得尤其重要了。相信这将会极大的推动新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也是保持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结束语

由此可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已经应用于建设规划、展示宣传、文化保护等方面,正在对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VR技术在心农村建设中处于起步阶段,成功的经典案例较少,相信,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浩,郑隆成,陆亚琴,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9(12)。

第7篇

[关键词] 村庄整治 规划 内涵 协调 措施 探析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11-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再次被提出,以新的理念指导又一次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改革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村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村庄的状况反映了三农的发展状况,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村庄进行良好的整治,做好根本规划和建设。村庄整治规划已经成为了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解决我国新农村问题,促进我国新农村发展十分重要的途径。村庄整治规划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农村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以及村庄发展规划等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是结合多个规划的综合体。当前我国的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配套、道路设计、建筑规划、用地布局以及产业发展等等多个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少一定的村庄政治规划工作。虽然我国的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村庄发展规划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很强,但纵观我国整体的村庄整治规划,这三者是一个统一体,相互联系并且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下面,笔者就探析村庄整治规划的内涵与协调。

一、村庄整治规划的内涵

村庄的整治规划必须要强调人本的思想,借助当前新材料、新观念以及新科技,创造出一系列立体化空间以及联系空间,对各个阶层人以及各个年龄人的需求进行考虑,提供不同趣味以及不同性质活动空间的场所,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休闲和舒适的家园。从村庄整治规划思想出发,这是更高层次上的规划,这一思想不仅仅体现出了村庄发展的思想,又将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融入到其中,包含了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村庄发展规划。具体来说也就是结合村庄自身的自然条件,实施整体功能布局、环境面貌整治、建筑形体特色整理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等设计。村庄整治规划必须要为村庄近期整治以及村庄远期发展提供实施策略以及方向,进而形成近期建设、规划布局以及构思策划三位一体的规划体系,使得农村规划更加具有可行性以及连续性。与此同时,还要很好的体现出城乡互动的思想,城乡互动、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三者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挂钩。村庄整治不仅仅是整治的规划,更多的是治理。治理必须要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进而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解决,实施规划的整治工作。新农村发展的村庄整治规划又可以分为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二者缺一不可。

1.村庄整治的发展规划

村庄整治的发展规划就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村庄整治的过程中,要明确村庄发展的主要方向。村庄整治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村中的居民提供一个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经济来源及良好的教学条件,按照他们的所需来规划发展。不同村庄由于地理位置、自然风景的不同,有着独特的人文风俗和独特的乡土特色,人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所需自然也不尽相同,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确定发展方向是十分必要的。一些乡土特色突出的地方,对其发展进行规划时可以针对它的特色进行规划引导,如保护古村的建筑文化发展旅游业、发扬特色手工业和土特产等;在适宜种植业的地区大力发展合适的农作物种植,在适宜养殖业的地区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等,利用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发展。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在规划具体项目时就要根据发展所需进行规划,使之有目标、有规则地进行。

2.村庄整治的建设规划

村庄整治的建设规划就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村庄整治的过程中,要明确怎样建设、建设怎样的适合时展的新型农村。对村庄进行整治建设必定会涉及到对村庄各种格局的重新规划问题,交通道路、活动场所、排水灌溉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农村普遍存在道路设施差、绿化面积少、垃圾杂物乱堆乱放等问题,建设新型农村需要我们对这些进行新的规划。根据村庄的交通运输需要,开设新的道路,清理整治脏、乱、损坏的路面;在耕地范围外,植树造林防沙防尘,屋旁路边种植花草树木使生活环境清新美丽;管理杂物、废弃物的对方,合理处理无用垃圾,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空间,这些都是村庄进行建设规划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村庄整治规划协调措施

整治村庄的过程中,无论是发展规划还是建设规划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耕地作为土地中的优先资源是农村生产的基本,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村庄的整治规划中,既要做好发展建设又要保证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就需要这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对规划进行全方面的整体协调。

1.村庄发展规划要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布局必须要围绕着村庄规划具体的要求以及目标来实施,主要体现在为了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以及大力发展养殖业的目标,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将养殖用地及时安排,养殖用地必须要做到合理选址,避免对于空气以及生活用水产生污染,在必要的时候,要对原有养殖场所实施拆除,这从本质上体现出了农村发展规划目标用地。除此之外,要发展村庄企业,村庄企业的不断发展已经关系到了村庄经济的发展,企业存在于村庄的生活区之内,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限制,需要将企业规模扩展,产业的用地也有所欠缺,从本质上会导致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所以,在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生活区和村庄生产区之间分离的原则,将生活区和生产区进行单独规划,使新农村建设既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又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所需。

2.村庄建设规划要和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村庄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自身的建设规划之间是相互协调以及相互影响的,主要针对村庄建设用地而言,村庄建设将村庄建设的规划作为一定的参考,那些缺少建设规划的村庄不仅仅布局混乱,影响到了村庄中的景观,更加影响到了村庄规模经营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所以,村庄的建设规划必须要和土地利用规划相互协调,土地的利用规划自身必须要结合土地规划区域之中自然的条件,对村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分析,实施更多建设规划必须要在细节方面来实施调整,和规划目标相互结合,对规划用地范围里面已有风景资源进行调整,使得村庄的景观能够融入到其中,由此可见,合理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引导村庄建设的规划,村庄建设必须要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控制,并且要严格按照村庄发展规划需求实施渐进式开发以及合理开发,严禁出现大规模建设。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村庄整治规划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村庄发展规划要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以及村庄建设规划要和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这两个方面对村庄整治规划协调措施进行了探讨。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目的是使农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整治规划过程中,我们必须统筹村庄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村庄具体的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人文风俗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将村庄整治规划与村庄土地资源的利用相互结合和协调是我们促进农村全面、长期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黄爱朋,牟胜举,黄凯.精明增长理论对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麦村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8,(11)B40-42.

[2] 何晓芳,王莉红,邱栩文,等.生态村建设规划研究初探.以安吉县禹山坞村为例[J].农机化研究,2006,(4)B9-11.

[3] 邵爱云,方明,李霞.村庄整治项目的确定及相关措施.以北京市平谷区甘营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06,(5)B8-11.

第8篇

一、新农村示范项目的目的和原则

充分利用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通过开展许家台乡新农村建设,破解当前城镇建设发展中面临的土地制约难题,探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全县乃至全市实施迁村并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许家台乡新农村项目的基本思路是:以村为单位整体实行“以地换房”,农户按“拆一还一加优惠”办法实行“以宅基地换房”。所置换出土地用于商品住宅区开发建设,收益用于平衡农民还迁住宅建设投入;对原村庄占地进行复耕,用于周转用地指标的占补平衡。

在实际操作中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二是群众自愿,政府批准。三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全乡总体规划为依据,各村有计划稳步推进。四是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推动新农村项目建设健康开展。

二、项目基本情况

许家台乡,地处蓟县西北部山区,是盘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全乡共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0036人,3087户,村庄占地面积2873.9亩。按照规划建设方案,新镇区位于许家台乡瀑水村附近,涉及拆迁全乡15个行政村,新农村项目总用地面积2700亩,人口规模1XX人。许家台乡新镇区可利用建设用地面积702亩,需要新增建设用地1998亩。按照土地整理复耕规划,拟复耕的13个村庄占地总面积2171.9亩。具体运作上,首批启动小米庄村、歇人场村、花甲石村三个村,一期建设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27.5亩。

三、挂钩周转指标规模

本着尽可能避让基本农田原则,并从新农村项目建设实际可行的角度,按照农民住宅建设与产业功能区同步启动的思路,根据许家台乡总体规划,确定一期建设用地周转指标规模627.5亩,用于农民还迁住宅建设。

四、组织管理

建立政府推动、各村申报的操作机制,以乡政府为工作主体,村抓具体落实,形成乡村联动、统筹推进的格局。

1、乡成立新农村项目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卢旺任组长,乡政府乡长陈恩勇任副组长,党委副书记、政府副乡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推动新农村项目建设的运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许家台乡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整理复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等,制定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各村在项目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村一级工作小组。负责组织群众履行民主程序提出新农村建设申请,并落实还迁、拆迁、土地复耕和维护稳定等工作。

3、以自愿为原则,由村民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将现有宅基地交回集体统一规划使用,换取新镇区内住房的申请。

五、工程进度安排

1、XX年3月底前完成新农村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并完成招商,启动新镇区一期农民住宅建设和相关配套建设。

广州恒大集团盘山国际会议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坐落在我县官庄镇和许家台乡境内,县政府与其签定的合作协议中规定,广州恒大集团负责一期农民住宅工程建设和相关配套建设。

2、2011年月底前完成新镇区一期农民住宅和相关配套,12月底前完成还迁。

在还迁工作中,以村为单位整体实行“以地换房”,农户按“拆一还一加优惠”办法实行“以宅基地换房”。

3、2011年12月底前完成村庄拆迁及土地复耕工作。

农民迁入新村后原住宅由各户自行拆除,乡政府负责将原村庄旧址恢复为耕地。

六、实施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乡成立新农村项目专项领导小组,村一级也成立相应专门工作机构,完成全乡新农村项目的建设规划调整等前期工作。

2、严格周转指标管理,强化监督落实。由县政府出台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决定,县人大审议通过支持开展试点建设的决议,制定周转用地指标“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具体管理办法,按照新农村项目建设规划和实施进度计划,加强监督落实,不能按期则相应扣减建设用地指标。

3、依法民主操作,尊重群众意愿。遵照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规定,已完成前期情况调查,全乡15个村新农村建设同意率达到91.9%。对新农村建设申请、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还迁方案等,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征得村民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与村民逐户完成房屋置换协议签订,协议纳入对原住房实施拆迁和土地复耕的条件,取得农户拆房退地的法定承诺,同时签订与村庄占地整体置换新建农民住宅的协议,保证按计划还迁、拆迁。

第9篇

一、唐山市某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介:

唐山市某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一家刚刚起步的私营公司,迄今为止成立时间仅一年多,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某规划设计院秉承事实求是,艰苦奋斗的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完成了多项总规,控规和详规的编制工作,并成功的从丙级单项姿质升级到丙级姿质,目前公司全体职工正在以更高昂的姿态更积极的行动准备资质的再次升级,预计到2008年能更上一层楼。公司下设设计所两所,拥有国家注册规划师4名,国家注册建筑师2名,国家注册结构师2名,高工数名,设计师若干。

二、实习基本情况简介:

10月8日,我与徐殿根,孟凡力等三人正式开始了在某规划院的实习工作,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公司将我们三个都分到了一所,并按照学校的要求为我们每人分派了一位指导教师,我很荣幸裴院长能担任我的指导教师,裴院长是原唐山市建设局局长,虽然在用计算机画图方面有点跟不上,但在专业理论方面却能给我以极大的启示,在实习期间我在裴院长身上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这些东西足以受用终生。

三、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

实习期间,我们三人在各自导师的带领下,承担了某市某乡6个新农村的规划编制任务;参与了某市某镇总体规划,某管理区控规的编制任务;承担了某县喜峰南路街景设计,某开发区小区详细规划等几个修规的编制任务。

四、实习中专业理论的实践:

(一)新农村建设

工程简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在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撑,是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落后的生活习惯和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一场伟大革命。

按照唐山市和某乡新农村创建工作安排,我公司受某乡政府和各村村两委委托,承担该乡新农村规划编制任务。我们三人共完成6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分别是西小寨村、河南庄村、东祈尔村、西二十里铺村、三官庙村和黄台村。

规划期限:近期:2006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主要文本包括:村庄概况、现状条件分析、规划依据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划范围、规划期限、村庄性质与规模、规划目标、新农村建设规划、防灾规划、环保节能规划、分期建设、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等。

主要图纸包括:村域规划图、村庄建设现状图、村庄建设规划图、村庄工程规划图、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图等。

实习体会

在承担某乡6个新农村的规划编制任务中,我系统的学习了河北省建设厅颁发的《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并根据在学校做新农村的经验出色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受到裴院长的好评。期间,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认识更深刻了,也学到了很多学校里没有学到的东西,比如,在文本中加入了财政预算的内容,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我只能从头学起,好好的向所长及裴院长请教;再如,做实际的工程必需对现场地形特别熟悉,这样做起设计才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也最符合实际。下面我将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学到的一些专业理论整理如下:

1.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村庄规划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目标,立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环境脏、乱、差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防止自然灾害、注重村庄安全;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防止大拆大建。

3.村庄规划远期到2020年,近期一般为3-5年,并于建制镇(乡)总体规划期限相协调。

4.村庄规划应包括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三部分。

5.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规划两个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综合分析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状况,明确村庄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划定村域范围内禁建、限建和适建区域。界定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范围,提出不同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在村域范围内确定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处理、能源供应、农田灌溉、雨水积蓄、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的选址及规模。

6.村庄建设规划应包括村庄用地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公共建筑安排、景观风貌规划、农宅规划设计五个方面。

第10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土地整理;农业; 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 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必然选择,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国家的作用只能是引导,真正的主体是农民。只有让9 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制度创新, 尤其是土地开发整理制度创新至关重要。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能有效地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矛盾,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因此, 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影晌到农民的根本利益。

一、土地开发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 1) 有利于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粮食生产, 重视耕地保护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由于人口众多, 现有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 人口以千万速度递增, 而耕地以百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见效快、质量高、投入少的系统工程已成为节地挖潜,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因此, 新农村建设要把重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制定上。土地开发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处在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它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能做到使耕地总量不减少,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的一个重要途径。

( 2) 有利于建设规划的实施

199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整理有明确规定:“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提高耕地质量,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促进。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 将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之中, 逐步完善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点, 村庄建设等各项规划, 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 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

治, 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为项目区山水路林统一规划整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

据悉, 2006 年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将以集体土地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而不久前, 国土资源部的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要求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的建立。这一决定对于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将起到重要作用。可见, 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与产权经济理论指引的路径是一致的。现代产权经济理论认为完整的产权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完整的产权包括使用权私有、受益权私有和流转权私有。一直以来, 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者只拥有前两项产权,而没有真正的流转权。这意味着农民并没有对土地的处置权, 实质上就是没有土地的财产权, 因而也就无法获得土地出让后的大部分增值收益。因此, 如果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交易, 交易的大部分收益都归农民所有, 对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首先, 土地经营权可以直接入市, 其价格就会上升, 有利于农民对其拥有的产权形成良好的预期, 全力经营使之增值;

其次, 可以抵押贷款, 以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短缺的问题;

再次, 使农民的生存保障的物质基础增加了,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 使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

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 农民就能够合法地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交易谈判,按自己的意愿出让土地, 并获得土地的增值收益, 表明农民对土地拥有了真正的处置权, 拥有了完整有意义的产权, 实际上也就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农民通过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等活动, 以及保护与土地增值相关的公共设施和其他公共资源等使土地增值, 从而使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一致化。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交易, 对重构农民与土地、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开发整理应采取的措施

( 1) 在政策制定上各级政府部门给予必要的顷斜

制定乡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有关政策、标准, 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工作上的指导。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进程, 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研究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和使用办法, 逐步提高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所得的比例, 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整理等方面, 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 2) 建立土地整理资金保障体系, 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充足资金

资金来源有:( 1) 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新《土地管理法》中提到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 10%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这些资金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外, 土地出让金也应按比例作为中央和地方土地管理专项基金。( 2) 按《土地管理法》规定, 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用地单位没有条件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 应缴纳开垦费, 这笔收入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 3) 利用金融部门贷款, 作为土地整理的启动资金。( 4) 投资多元化, 积极引进国际性投资。( 5) 以政府投资为主, 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农民参与, 政府投入与农户相结合, 实现多渠道投入。

( 3) 周密规划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 首先依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 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 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和土地整理重大项目。在编制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时, 应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要向粮食生产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工程顷斜, 主要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中低产田,通过移动建设用地上好的耕作层, 对其进行改善, 使瘦田变良田, 低产变高产, 实现农田高规模经营集中。其次推进旧村整治, 结合撤乡并镇, 撤村并点, 使人口适当集中, 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进行建设用地整理, 彻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通过土地转换、土地权属重拨等形式, 挖掘闲置土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

( 4)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科学组织

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也是政府部门赋予土地管理部门不容推辞的责任。土地管理工作抓得好, 对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建设新农村有着举足轻重的含义。首先要设立专门机构, 专门管理。专人负责, 明确目标责任, 规范动作程序。其次是把土地管理耕地占补平衡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使干部从主观意识上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第三抓好示范区, 由单一的土地开发整理向综合开发转变,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项目, 对农村多种资源整合,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通过示范区建设和实施重大工程带动面上的土地整理工作,抓典型, 逐步推开。第四由国土资源部门配合多个部门, 从制定政策, 编制规划, 筹集资金到实施都要科学组织。多种资金融合, 多项技术结合, 求得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宏翔.现代产权制度视角下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学术探讨, 2010, ( 5) .

2、王玉庆.土地整理及其原则.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3):40- 43.

第11篇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根据县委、政府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部署,我单位作为全县第二批参学单位,从09年3月我单位开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上级业务部门和指导组的精心指导、敦促下,在全体参学干部的积极参与下,整个活动得以按质按序的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全体干部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增强了对“发展”的认识;二是全体干部振奋了精神,促进边学边改;三是实现实际工作新提高,通过活动的学习推进,一方面使全体干部的协调综合能力、写作能力、调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实现规划工作和指导员管理工作重点切实转变。

二、上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重视全县指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经动员,年初共派驻13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共233名指导员,其中省级8名、市级22名,县乡两级203名,并对指导员进行培训,共开展培训29期592人次。召开了由乡镇分管领导、工作队长,省、市、县指导员参加的指导员管理业务培训会3次。目前,各级指导员按照六大员职责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共为当地群众协调项目61个,争取资金784.2万元,办理实事553件,调处纠纷693期。

(二)抓好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为了切实完成好今年26个自然村的规划工作,我办于1-4月份深入乡村展开情况调研,征求意见活动,于5月份确定了英村、昌和村等26个自然村为今年重点规划单位。并于6月25日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业务培训会,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今年规划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安排。在规划工作中我们注重一边因地制宜抓好文字部份规划,一边抓好村庄外业测绘工作。目前已完成4个自然村的外业测绘工作。整体规划工作有望于12月30日前完成。

(三)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工作。根据县委政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安排,2009年我县共巩固打造100个试点(其中典型示范22个,重点建设21个,扶贫推进57个)。通过项目整合、群众建设,使各试点新农村建设得以较好较快推进。目水长下村、太平水头等66个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正在抓紧实施,已完成投资2041.69万元(占全年计划投资2500万元的81%),其中上级补助1218.13万元,群众自筹532.4万元,其他291.18万元;比上年同期(试点)增投361万元,增幅21%。

(四)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1至4月,我们继续抓好去年已审批的“一事一议”项目的后续扫尾实施工作.同时积极组织相关责任单位人员对上年实施项目的村庄进行项目实施跟踪并进行项目初级验收。4月下旬,在做好初级验收的基础上,去年全县“一事一议”项目顺利通过省市级复查,项目施工申报过程中均未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复查项目共涉及165个自然村,完成总投资3001.87万元,其中:村民筹资103.88万元;村集体资金实际投入71.24万元、暂垫暂借397.79万元;社会捐赠赞助299.25万元;村民以工折资784.22万元;村民以物折资32.69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扶贫整村推进、特少民族扶持项目、国债人畜饮水、)684.82万元;乡级投入16.38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611.6万元,(省级预拨352万元、县级拨付奖补资金259.6万元)。

6月下旬,结合全县实际,在去年实施的基础上,对09年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提出了计划和安排。全年计划实施100个左右的自然村建设项目,计划奖补资金600万元左右。

二、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通过一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二是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三是加快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四是选准路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五是改善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六是建好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尽管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项目化,重硬件、轻软件,重眼前、轻长远现象突出,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突出。

(二)新农村建设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

(三)新农村试点建设推进力度参差不齐。

(四)今年“一事一议”项目省市至今未出台政策,这将使下半年我们工作量过分集中增大,同时也较大的影响到了我县“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推进。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继续做好驻村指导员的日常管理培训和考核表彰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认识,把握规划重点,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

全年计划完成26个自然村的规划,做到图文齐备。

(三)、加大力度,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工作

广泛动员,倾力打造,四方整合,力争到年末实现试点整合投资不少于2500万元,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加强。

(四)、上下联动,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

第12篇

为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和集聚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市农村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根据《省财政厅关于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支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整合支农资金以县、区为主体,以农村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实际,科学制定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计划,积极整合各类财政支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土地整理项目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

二、整合支农资金要坚持"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不改变部门预算安排,不转移资金支付方向,不改变资金分配渠道和资金用途。

三、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原则上包括各级财政安排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主要包括乡村道路、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和示范村、乡村清洁工程、农田水利、三农信息服务、农村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广播、村级组织建设、现代农业项目、农村商品流通等项目资金。各县、区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整合资金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四、支农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批、实施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一是整合支农资金实行统一规划。各县、区政府要以土地整理项目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依据,重点围绕农村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建立支农资金投入项目库,统筹安排各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资金投入。二是支农项目实行统一申报。除上级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所有申报项目均应从项目库中选择,并经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审核同意。三是支农项目实行统一实施。支农项目资金到位后,按照所申报的用途统一打捆使用,集中投向土地整理项目和新农村建设,并对项目实行统一竣工验收。

五、对整合的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和县级报账的制度,要统一协调,分类核算,各记其账。中央和省有关专项资金有特殊规定的,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拨付和管理。

六、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常务副县、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领导和组织本县、区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要加强协调调度,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七、各县、区政府可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