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07:0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由于小学生自主能力不强,依赖心理较强。在美术课上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包括教师准备工作不足、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因此教师要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个班级里,必然存在着学生美术能力强弱不同的情况,能力强的学生需要更深的指导,而能力弱的学生则需要基础指导。但是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无力顾及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实现个性化教学与分层教学,而翻转课堂却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
一、美术教学设计原则
(一)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的颠倒安排,使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能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它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主。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不仅仅要独立完成作业,而且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中,在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掌握知识。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促进作用。
2.有效交流。
课堂互动交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对课堂互动交流应该有准确的定位和深入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交流的数量,应当重视课堂交流的质量,并根据学生的课前知识掌握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以确保课堂互动交流的有效性。
3.输出结果。
教学设计中应强调“作品展示”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课堂作业的展示机会,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美术教学流程设计
(一)美术教学流程阶段划分
美术教学流程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对教师而言,三个阶段的任务分别是:课程开发、知识传授和评价反思。对学生而言,三个阶段的任务分别是:任务、交流和评价。其中,教师和学生的三个阶段任务是一一对应的,且三个阶段完成之后又进入下一循环。
1.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的任务核心是“作业”。此“作业”是课前教师安排的自主学习内容,之后会在课堂用来开展活动,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设置精心准备作业,然后再围绕作业制作相应视频。每个视频针对一到两个特定的问题,供学生课前观看学习。教师应在课前将作业和导学视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完成相应要求。学生则应按教师的要求观看视频并完成作业,同时根据自己完成作业的情况总结出经验和困难,以便上课时与教师进行交流。
2.课中阶段。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自己在课前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向教师请教。教师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疑惑,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选择探究。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而定,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深度的问题,以便尽可能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式:(1)通过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2)通过小组协作,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拓展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并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成果展示。通过成果展示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师生相互评价,进而实现课程开发的反馈、修改和提升。同时促使学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课后如果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次观看视频,也可以向教师或是同学请教。
三、结语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所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适用于美术教学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能实现个性化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能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从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2012(4):46-51.
这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五彩斑斓》一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着重介绍色彩知识。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是一项系列知识。有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对比色等等,这些都以原色为基础。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原色之间互相混合,可以产生许多色彩变化,并学习应用,装点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色彩知识。
二、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感受,从多种颜色入手,对色彩有整体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认识了三原色,三间色,并进一步调和出复色,最后通过色相环由小到大,少到多,了解色彩的特性。欣赏名家作品,体会画家们怎样利用色彩的特性去创作。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美,欣赏美,追求美。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形象地体会创作过程以及学习调色的方法。范画的欣赏贴近学生,不断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色彩在小学阶段曾有过色彩创作的尝试经验:第二册的彩色棉签画、第三册的“尝试水粉色”单元、第四册的“滚印真有趣”单元等,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实践阶段。本课是中年级小学生色彩的开始。是让他们初步认识色彩的美术语言,让他们知道三原色红、黄、蓝是最基本的颜色。用三原色相互调配,可以产生出许多其他颜色,而这三种原色是无法用其他颜色调配而成的。三原色相混可成为黑灰色。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看、画等操作有所深人体会色彩的特性。
四、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3.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学习调色的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和间色的调色方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颜色水、一次性杯子、颜料、色块等。
七、教学流程
(一)和学生聊聊颜色,引出课题
(色彩是个大家族,在这个大家族,你知道哪些颜色的名字吗?)
学生说说。(正因为有了色彩这个大家族。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出示课题:五彩斑斓
(二)倒水实验,认识三原色,三间色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底有多少种颜色呢?你知道这么多的颜色最初是从什么颜色调出来的吗?)
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杯(请学生上台倒水,能调出多少颜色。)
小结:三原色是不能用别的颜色调出来的,但却能调出很多颜色。
板书:三原色,三间色
出示色相环(三原色――原色与间色――间色。复色)
(三)欣赏名家作品,感受色彩的美
(色彩的家族如此庞大。我们的画家他们不仅爱惜这些颜色而且很有本领,他们会挑,会选,会调,可不是什么颜色都用的!)
作品欣赏:
①蒙德里安的作品(看,画家蒙德里安他喜欢用什么颜色?)
②康定斯基的作品(在统一的色彩背景上作品,充满一种音乐的旋律)
③凡高的作品,向日葵(黄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土黄……凡高的黄色如此动人,散发着无比感人的魅力,来自太阳的光是金色的火焰。画布上流动着金色的阳光,向日葵生气勃勃,尽情地吸收着热量、辉煌。)
④一种色彩为主色调作品:红色调为主,蓝色调为主(红,什么是红色,红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蓝,什么是蓝色,看到蓝色你有什么感觉?)
(找一找颜色,说一说感受)
(四)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画一副郁郁葱葱的树林,选用蓝与黄调和出绿色,以绿色为主表现蓬勃的生命力。)
(五)欣赏教师、学生范画,说说感受
出示教师范画,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
欣赏学生范画(选用了哪些颜色,用了什么创作手法,表现了什么?)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
(六)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要求:以三原色、三间色为主或选择一种颜色作为主色调。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利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的红,黄,蓝三色颜料来画画。)
(七)作品展示,拓展延伸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来谈谈自己作品用了什么颜色,以什么颜色为主等等。
拓展:生活中也充满了色彩的艺术美欣赏图片(各种色调的室内装修、生活用品、民族饰品)
八、教学反思
1.激“趣”贯穿于教学始终,本课设计从一开始的图片欣赏创设强烈的视觉感受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求知兴趣,再以学生最喜欢的拟人动画形式――“色彩的自述”使学生产生认识色彩的欲望,然后通过“变魔术”,把学生最初的“感兴趣”提升为“探索秘密的兴趣”,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的亮点是采用大量的色彩鲜艳图片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大容量的视觉冲击中感受色彩世界的奇妙,在生动的拟人动画中接受三原色和三间色的知识,使学生在一连串有趣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2.动手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这节课虽然是一节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的概念认知课,但自始至终设计了大量的实践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探索的动力。当学生正为自己能调配色彩而兴趣盎然时,适时进行色彩练习,通过几何图形组合填色练习,感受色彩的组合搭配,在实践中感悟色彩,领会并运用色彩。
关键词:动画资源;小学美术教学;运用
动画资源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能提升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对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画资源与美术教学的结合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个新的途径,有利于小学美术教学效果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价值的重要路径。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不足
根据调查,我国很多小学中的美术教学都普遍存在以下的不足:教学设计具有单一性,以欣赏课及绘画课为主,美术教师运用导入―绘画方法―示范―学生绘画的模式,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定式,大多数学生只是简单地模仿,缺乏创新思维;学生对美术课程缺乏兴趣,这都是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美术教师只是将课本的知识进行讲解,课程枯燥,课堂沉闷。
二、动画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解决小学教学中的不足,将动画资源运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1.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动画故事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因此,美术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将动画片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中,动画片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童话、写实、改编及科幻。其中最多的就是童话类的动画片。比如《白雪公主》《铁壁阿童木》《哪吒》等等。这些动画资源可以成为美术教师的课程导入资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动画声音
动画故事给学生以视觉感受,而动画声音则能满足学生的听觉感受。比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教学生画小动物的课程,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动物的动画声音,比如《森林王子》等,这里有很多小动物的声音,将其作为导课部分,让学生对小动物有一个声音认知,让学生对动物的特点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绘画做好基础。同时有些动画音乐很优美,教师也可以作为资源利用到美术教学中。
本文主要分析了动画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弥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不足,利用动画资源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尤其是应用到导课中,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目标技能;课程设计;专业技能
众所周知,随着世纪之交的教育格局调整,中师教育从辉煌逐步走向彷徨,美术教育也日益边缘化。无论是生源、教学目标,还是教材及培养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五年制中职师范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都将走上特岗教师或各级小学、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工作岗位,所以,有必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求实创新精神,能为人师表;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可胜任小学美术和艺术课程教学;能承担美术活动课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并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身心健康,富有爱心、耐心和信心。情感丰富,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计划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哲学原理、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语文、英语、音乐、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书法、电脑美术设计、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国写意画、中国工笔画、儿童画创作、简笔画、小学美术教学法、艺术概论、中外美术简史等。
在上述课程中,应体现出专业特色,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元素。应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其中,专业基础课、儿童画创作、简笔画、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手工制作、小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能突出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应当着重研究、落实并见成效。
由于生源的变化,五年制师范生既不同于高校扩招前的三年制师范生,又不同于现阶段师范院校的美术学科的学生。他(她)们的文化课起点普遍较低,分数线一般每年都在中考成绩的300分左右。美术专业课水平多数学生基本从零开始。所以首先要了解学生,从内心里接纳学生,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美术专业一年级的课程为素描几何形体、简笔画和美术基础知识,使他们初步懂得造型的方法和绘画的乐趣。万事开头难,老师应精选教材,研究教法,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素描以抓住结构、比例为主,简笔画重在用线,感悟线条的美感。二年级学习素描静物,色彩及简笔动物、人物,中国美术鉴赏常识等,注重造型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三年级学习石膏人像、白描花卉、图案的制作、色彩静物及外国美术鉴赏常识等。四年级主修素描人像、工笔鸟类、平面设计、色彩风景及艺术概论等。五年级主要学习油画、美术课件的制作、工笔人物、儿童画及小学美术教育理论、教学法等。
三、专业技能
1.能欣赏,会鉴别
著名画家潘天寿说:“学艺之道,首在鉴别。”学美术首先要眼高,懂得造型的规律和美学辩证法,将美术学习提高到文化的高度。运用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欣赏什么是和谐、优美、意境、神韵等。在绘画实践中明了比例、结构、色彩、调子的高下之别。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充满着神秘莫测和人文主义的光辉。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给人一种力量之美,大气磅礴,充满生机和活力。欣赏印象派莫奈的《日出―印象》,可体会到画家笔底涌动的色彩,表现大自然光色奇妙的变化。面对齐白石透明的河虾、徐悲鸿奔腾的骏马,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能写美术字,会画简笔画
在当今读图和键盘时代,汉字的书写功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退化。去年央视科教频道的“全国汉字书写大赛”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美术字将汉字和美术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技巧性,是未来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人人会写,且有相当的书写水平。实际上,写美术字要比写毛笔字容易。只要有一定的素描功底,写好美术字就不是十分困难,但要写出相当高的水平却另当别论。简笔画造型较简,容易入门,学生较感兴趣。学好简笔画能为今后的儿童画辅导打下基础。简笔画重在用线,要求学生画出均匀、有力、流畅的线,结合有趣的形象,画得既快又生动。
3.能出黑板报,会设计制作
黑板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编排黑板报是师范美术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它涉及构图、文章内容、书写、图案、美术字及色彩等综合知识技能。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指导学生编排校园生活题材和青年成长题材的黑板报,要求内容健康,主题突出统一,版面美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设计制作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制作一个小动物、一个人物、一个建筑物,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能力,力戒浮躁和马虎。设计制作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材以廉价、易得和环保为宜。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变废为宝。
4.能教学设计,会评价反思
学会教学设计,又称会写教案,是毕业生参加招聘考试的需要,也是教师未来从业的需要。首先必须告诉学生教案的结构。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时及教学过程等。教学目标应包括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节课应有一个重、难点,有时重难点是重合的。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可切分为导入、活动(老师和学生)、评价、小结、反思等几个部分。导入应新颖,可多样化。而活动部分又是重点,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学写教案者不易把握,要对所教的课程内容进行挖掘,才能抓住关键。如教小学生画树、花、鱼等动植物,可进行关爱自然及环保教育的渗透,又如教《我的妈妈》《今天我值日》等美术课,可进行亲情关爱和热爱劳动的教育。
评价即对学生的作业、作品进行评述和鉴别。以鼓励为主,但要真诚,实事求是。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盲目吹捧,应恰到好处。评价的方式可多样化,如师评、生评、学生互评等。
反思即教师或执教者对所授课的得与失进行的自我小结。一节课有成功的亮点,也有不足的败笔,可理解为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教学水平越高,其反思和小结的水平就越高。这正如高考生的自我估分,成绩越好的考生,估分越准确。
教学设计可先仿写,再由学生设计,循序渐进。尽量写他们熟悉的课题。如《美丽的大森林》《海底世界》《大公鸡》等。
教育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中师美术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仍在路上,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
[关键词]小学美术 动画资源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57
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美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设计缺乏创新与突破,打击了一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影响了小学美术教学效果。动画历来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合理开发动画资源,将其科学、恰当地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当中,对优化小学美术教学大有裨益,具体做法如下。
一、运用动画声音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都是简单的作品欣赏和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导致美术课堂失去了灵性,学生逐渐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动画对小学生有很强大的吸引力,为了优化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动画声音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的《动物明星》一节内容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Premiere软件,对学生非常喜爱的动画片《森林王子》《喜羊羊与灰太狼》《功夫熊猫》等作品中各种动物的声音进行编辑,制作成一个汇集了各种学生熟悉的小动物声音的课件。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就播放课件,先让学生听一听,辨别各种动物的声音。学生对这些动物的声音十分感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伴随着课件的播放,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动物形象,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由此看来,悦耳动听的动画声音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刺激,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大脑,丰富学生对声音的认知,促使学生获得真实而独特的美感。
二、将动画故事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
动画故事普遍具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极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喜爱的动画故事和美术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渗透美育,为美术教学增添无穷的乐趣,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优化美术教学。
例如,在教学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的《动物面具》一节内容时,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面具制作的步骤和特点。教师在对面具的制作进行简单的示范之后,选择了一段学生非常喜爱的动画片《森林王子》,让学生认真观看,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动画片中的角色设计面具。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尝试,他们在观看动画片之后,对故事中的各种角色进行了面具设计和制作。教师在学生制作面具的过程中,及时地给予指导。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面具演绎动画片中的情节。
由此看来,动画故事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是活跃美术课堂的有效方式。教师可留心学生喜爱的动画故事,将其贯穿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通过动画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创新美术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开发和利用动画资源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时,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相关的动画作品,通过动画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印象,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美术上册的《水墨画动物》一节内容时,教师通过分析教材,了解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墨画的特点和绘画方式,体会水墨画的美感和情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到动画片《牧童》,并通过多媒体播放这部动画片。一些学生对《牧童》这首古诗有一定的了解,一下子就被生动的画面吸引。由于这部动画片是水墨动画,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对水墨画的美获得真切的感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时地引入了水墨画的知识,让学生尝试运用毛笔和宣纸,结合自己的想象,对牧童和水牛的形象进行再创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看来,动画是教师创新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可以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美术学习,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感性认知,活跃学生的思维。
一、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多媒体备课
小学美术课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特独的个性化教学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对人类发展的本质进行了很大钻研,把人的培养放到教学的第一位,让儿童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更多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同时在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要上好一节美术课,都会去做一个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不光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而用现在的教学要求来衡量一节课的优劣,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儿童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的方式。备多媒体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而进行备课改革的一种。
所谓备多媒体课,就是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以便于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设备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种备课方法。
我们很清楚,多媒体备课并不是在备课时将多种媒体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集成利用,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小学美术课中运用多媒体备课,与传统的备课相比较,有其自身较明显的特点:
(一)、多媒体备课的内容大大拓展,而且更注重多种形式教学资料的集成化。
多年来,“口耳相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美术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们在备课中较注重向学生说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些什么,回答些什么,做些什么练习等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备课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这种方式决定了不少教师的备课是通过手写为主完成,所我们也备课为“写教案”,教师们的教学目标制定、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学检查中我们也较注重文字教案。而备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课从内容到方式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备课的范围,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这些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音像材料等;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备课前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使之能更好地用于教学,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需要多种媒体的配合协调使用。
我们所准备的教学材料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符合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较方便地协同使用,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进行合理地“整合”,使之符合教学的各种需要,这种整合的手段就需要用到多种现代化媒体。比如,巨大的实物无法进入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扫描(或直接用数码相机)成图片、录像等形式来转换,微小的实物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进行放大展示,用计算机处理可以使各种图片变得更美观和符合需要,通过剪辑可以把不同时段的内容编辑在同一段录像内等,从这中我们可能看到,现在更多地把多种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再用于教学。
(三)、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更适合儿童的美术兴趣。
小学美术课中需要运用大量直观的形象进行辅助教学,而由于教学设施尤其是教学资料的严重缺乏,使美术课曾不得不象上语文数学那样以教师讲、学生听,也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主来进行备课和教学。这种现象曾较大地阻碍了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因为美术课仅仅以文字表述是大大不够的,它要求教师“写好教案”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些什么样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提供哪些审美对象,如何更好地进行启发和引导等。多媒体备课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小学美术课由于其审美性的特点,要求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欣赏与审美资料,教师的演示过程又要让学生看得清楚明了,有些风景与现场环境还要求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学生的作品能较全面地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这些要求是传统的备课方法几乎无法完成的,而多媒体备课能较好地完成这一项项特殊任务。这些量大、涉及面广的教学材料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过多种视、听为主的设备让学生体验线条、色彩、形体、音乐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依靠媒体,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用好媒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美术教学的备课形式
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在媒体的运用上是对传统美术备课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寻求合适的备课方式是提高备课效率,保证备课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上好课的必备条件。在美术课的备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备课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性实践。下面试从不同的角度把小学美备课作一个简单归类。
(一)、从教案服务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纯粹的“备课”(亦可称之为“教案”),这是和传统的方法相似的一种方法,备课做的是“幕后文章”,这种备课方式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只体现在教案之中,不直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备课方法,它有助于教师很好地钻研教材,进行教材分析,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设计等,这种备课的方法主要是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而服务的,换句话说,它更多地为教师服务。另一类是把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甚至把教师的部分或全部教案直接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案更多地成为学生的“学案”。这种备课的方法既强调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服务,更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这两种方式虽然备课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且可能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从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来看,教师在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中多备学生的“学案”,可能会更多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教学。
(二)、根据小学美术课教材的特点,又可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备课分成以下几种形式:
1、以文字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备课。
这种备课的形式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备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较多地研究分析教材,钻研教材内在的关系,再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多媒体备课中,以文字为主的备课主要体现为通过计算机处理文字进行备课。小学美术课以需要文字为备课主要内容的教材很多,比如各册教材中都有许多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美术知识与背景知识,这就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来进行说明。
在进行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备课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教师的备课习惯,在计算机备课中建立一些相关的“超文本链接”,这是一种超越传统文字备课的计算机技术,它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更多的相关教学资料而又不使备课的篇幅过于冗长,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教学前查阅较多的相关资料,也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给教师提供“非线性”的教学习惯和思维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流程不固定在“一条线(固定的思维模式)”上。比如在有的画家介绍中需要对画家的生平进行比较详细地介绍,我们可以在备课中安排一些画家的生平小故事,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来展现。
另外,在美术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分解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分析式备课。也可以用列表备课的形式展示,比如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围绕一个分解目标,横向地用下列表格来展示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需要达成的目标——教师活动安排(时间)——学生活动安排(时间)——学生可能产生的结果与问题——使用教具(学具)及方式说明教学总目标的分解目标——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与占用时间——学生活动与占用时间——学生学习的结果与问题——分析媒体与方法。
2、以图片等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备课。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小学美术课由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更是如此。教师在备课中以图片为主要内容进行多媒体备课是一种适合多种课型的备课方式,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备课形式。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安排的教学内容,寻找较多的图片资料进行筛选,选择有助教学任务完成的图片整理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备课中整理的这些图片内容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
以图片为主的多媒体备课形式当然也需要插入必要的文字内容,但文字内容在整个备课内容中所占的比例不大。教师在备课中所使用的文字也只是对必要的教学过程以及图片的内容进行说明和阐述,或设计一些必要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精心选择图片内容,使学生在各类图片的欣赏和使用中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我们在安排欣赏课时,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进行,教师的备课就可以图片为主。这种备课的形式在传统的习惯上不被人所接受,主要是因为以往的图片只作为简单的“教具”来理解,而教师在备课时也只把图片当作教具来使用,导致图片只是图片,其功能还未全部发挥,而且由于教学需要的图片既要符合一定的大小(太小学生看不清,太大更是不容易使用),又要有一定数量,而美术课所需要的教学图片又几乎少得可怜。通过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把图片、文字甚至声音整合到一起,以图片为主要内容来完成备课,完成教学,这是完全可以的。
图片式多媒体备课的重点应放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图片的选择和运用上,即怎样尽量合理地使用每一幅教学图片,教学环节中如何处理以图片为媒介,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尤其是语言表述的能力和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配套设备及相关软件的普及,美术课教学用的图片来源越来越多,比如通过扫描仪可以把较小的图片和照片输入计算机,通过数码照相机可以把一些美丽的风景、人物的动态场面、大幅及立体的美术作品变成数字格式输入计算机,通过素材库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图片资料,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制图软件自己制作一些必要的图片等。教师在有了这些教学图片以后,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而且要通过一些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必要的处理,这样才能使已有的图片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
3、以多种形式资料集成为内容的备课
这里所指的“多种形式资料”除包括上述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外,还包括声音、动画、录像等资料。“集成”即“整合”,也就是有机地组合。这种多媒体备课的形式也可以称之为“综合式多媒体备课”。小学美术课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及相关教学资料,许多美术教师在备课时运用一定的软件制作一个或几个教学课件,这个课件就是一种集成的备课形式。这种备课形式由于其集成的功能强大、直观性强、使用方便、使用效果好等特点,目前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美术教师所采用。
集成式的多媒体备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较多的内容,其重点在于根据教学设计“选择媒体”和设计媒体所展现的内容。比如为了能让学生看到一些绘画或制作过程而现场操作又需要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我们可以设计在备课时将绘画或制作过程用录像拍下来,通过剪辑,整理在录像机或计算机中供教学使用;一些微小的操作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放大其局部;为了让情节性的内容更有趣,给画面配上一些声音、音乐等等。
集成式多媒体备课一般的过程为:
选择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设计选择与收集教学资料选择与运用媒体集成制作教学资料教学实践(试用—修改—使用)
集成的多媒体备课也有一些自身的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在于教师备课工作量大大增加,占用时间多,而且对美术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要求也较高。随着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美术教师较好地掌握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并且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备课之中。
(三)、再从备课内容的展现形式来看,我们还可以把美术多媒体备课分为:
1、演示型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的教学内容(或某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所借助的媒体展现形式是以教师演示为主,也就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这种备课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还可以帮助教师较好地掌握课堂的主动性,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交互型备课。
这种备课形式需要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教师需要制作一些交互式的教学课件,如果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设备,学生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操作技术等。但这种备课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较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让学生抛开原有工具,尝试新的创作工具。比如在教学“图案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在许多不同年级中都有不的安排)时,在学生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前提下,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设计作业,这些设计作业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成交互型(也可以安排一些自由创造型的内容)的练习,让学生在人机对话与主动学习中既学到一些基本知识,又能通过计算机完成一定的设计创作练习。
3、流程图型的备课。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备课形式,它几乎适用于小学的所有学科,兼有演示型与交互型两种备课的特点。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大环节,把每个教(或学)的环节以任务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在每个环节中设计一些相关的任务,安排一定的教学活动,教学实践中可以按不同的课堂发展趋势通过不同的路径完成教学任务。流程图式的备课多考虑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体现,给教师尤其是给学生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备课的方式在样式上更多地运用超文本链接方式。
4、探索式的备课。
这是除上述几种多媒体备课形式以外的一些备课方式,这就需要广大的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和探索一些新的有助于教学的备课方式。比如运用一定的软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去等等。
三、小学美术多媒体备课的要求。
1、多媒体备课需要一些必备的设施设备,比如计算机及相关的辅助设备及配件(要有能运行相应软件的配置),一些必要的操作平台软件等。
2、选择适合的备课形式。小学美术多媒体备课的形式很多,教师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选择自己多媒体备课的方式:
一是自己备课的习惯。每个人的备课习惯不同,体现在多媒体备课上自然也有较大的差别,运用多媒体备课要建立在传统的备课基础之上,并不是抛弃原有的一切方式去另创一种全新的备课方式。比如在选择应用程序上,每个教师的习惯可能就不同。
二是不同的课型要求。美术课的课型较多,教学形式也较丰富。始业课要向学生明确学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要求,新授课要让学生学习许多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练习课要向学生明确练习过程和要求,欣赏课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欣赏对象,等等。根据这些课的类型,一般有不同的备课要求。
三是教学环节的需要。要根据美术课教学环节的需要来设计使用适当的教学媒体,有些环节可能只需要教师用语言表述就可以了,那就没有必要用复杂的多媒体技术,而有助于教学任务完成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环节,可能使用了现代教育媒体效果会更好。
四是学生实际的需要。每个班的学生实际不同,相同的教材、备课方式和授课方式可能在不同的学生面前会有不同的效果。多媒体备课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
四、多媒体备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是抛弃传统的教学媒体,而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地结合,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都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媒体本身并没有先进与落后”,而媒体使用者的教学观念和使用是否恰当合理和到位显得更为重要。
2、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需要进行多媒体备课,也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进行多媒体备课。有些教师错误地以为,只要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这堂课就一定是好课,教学效果一定好。这种片面的观点只要在教学中稍加实践就能证明,一堂好课的标准有许多,但如果媒体使用不当,只会产生负效应。
【关键词】美术教学多媒体备课
小学美术课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特独的个性化教学等特点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广大小学美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把人的培养放到教学的第一位,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并且在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要上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都会做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以现在的教学要求来衡量一节课的优劣,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教师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方式。多媒体备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备课改革的方式之一。所谓多媒体备课,就是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以便于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设备进行教学的一种备课方法[1]。多媒体备课并不是在备课时将多种媒体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集成利用,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把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多媒体备课使教学内容大大拓展,同时更注重多种形式教学资料的集成化多年来,传统的“口耳相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美术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在备课中比较注重向学生说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些什么,回答些什么,做些什么练习等内容,也就是说,备课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这种方式决定了不少教师的备课是通过手写为主完成,所以我们称备课为“写教案”,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学检查中注重的也是文字教案。而多媒体备课从内容到方式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备课的范围,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教学要求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这些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音像资料等。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设计需要把备课前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不同手段把不同资料进行“整合”,使之能更好地用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2]。
二、多媒体备课需要多种媒体配合协调使用我们所准备的教学资料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符合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方便教师的使用。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进行合理的“整合”,这种整合手段就需要运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比如,巨大的实物无法进入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扫描(或直接用数码相机)制作成图片、录像等形式来转换,微小的实物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进行放大展示,用计算机处理可以使各种图片变得更加美观并符合需要,通过剪辑可以把不同时段的内容编辑在同一段录像内等,由此可见,把多种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3]。
多媒体备课适合儿童的美术兴趣小学美术课中需要大量直观、形象的图像和画面用于教学。过去,由于教学设施尤其是教学资料的严重缺乏,使美术课不得不像上语文数学那样,用教师讲、学生听,以语言文字为主来的方式进行备课和教学,这种现象阻碍了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因为美术课仅仅以文字表述是大大不够的,它要求教师“写好教案”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什么样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能够给学生提供哪些审美对象,如何更好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等。多媒体备课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小学美术课由于其审美性的特点,要求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欣赏与审美资料,教师的演示过程又要让学生看得清楚明了,有些风景与现场环境还要求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学生作品能够展示在每个学生面前,这些要求是传统备课方法无法完成的。而多媒体备课较好地完成这一项项特殊任务,这些大量的、涉及面广的教学资料通过计算机技术集成在一起,并通过多种视听设备让学生体验线条、色彩、形体、音乐等外在形式的美,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这样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美术课学习的最优效益。
美术多媒体备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美术多媒体备课不是抛弃传统的教学媒体,而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地结合,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都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媒体本身并没有先进与落后”,而媒体使用者的教学观念和使用是否恰当合理和到位显得更为重要。
2、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需要进行多媒体备课,也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进行多媒体备课。有些教师错误地以为,只要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这堂课就一定是好课,教学效果一定好。这种片面的观点只要在教学中稍加实践就能证明,一堂好课的标准有许多,但如果媒体使用不当,只会产生负效应。
3、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不是媒体使用越复杂越好。符合教学的需要,方便教师的制作,使用简便易掌握,这是备多媒体课的重要前提。
4、美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美术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更是如此,设计得再好的课,如果没有必要的教学资料,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这就需要美术教师手中必须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就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收集和整理,见了优秀的美术作品,及时地通过一定的设备存入计算机,到光盘市场购买一定量的资料素材光盘,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录像、动画等,有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放在计算机中,在需要的时候只要调用和处理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1]李兴旺. 小学美术备课中的多媒体应用.《少年儿童研究》2011年第08期
美术教研组工作计划的安排,小学美术中心教研组于xxxx年10月30日下午,在中兴片区开展随堂听课的调研活动。在活动中教研组听了中兴中心小学林梅花老师的一节《数字变变变》一年级的小学美术课,课后林梅花老师谈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授后反思,最后教研组成员和老师们一起研讨交流,参加活动的每位老师也对这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并对今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研讨。
授课老师值得肯定的方面有:
一、教态大方,准备充分;
二、教师的绘画基本功很好,作品欣赏准备充足;
三、教学思路清晰。
要改进的方面:
一、示范作品应抓住美,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范画时要把技法交代清楚,突出要点;
三、授课中要多与学生互动。
通过此次美术教研组成员的组织调研、研讨和交流活动,使美术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 渗透策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是依然熠熠生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对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够增强美术专业知识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绘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小学美术教学日常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赏析传统名画的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绘画的技巧,实现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注意传统文化教学素材的筛选和贴近学生理解水平,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艺术涵养。
一、在名作欣赏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蕴丰厚,不仅有熟知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京剧戏曲,同时也有雕塑、刺绣、陶瓷、铜器等多种文化形态,种类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丰富的美术技艺,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借助名家作品赏析来使学生感知到不同阶段的历史特点、艺术特点,使学生深刻感知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比如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课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国历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生产出的瓷器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艺术作品的形态、图案、色泽与风格、形式、流派等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欣赏,使学生不仅感知到各个时期陶瓷的造型美、纹饰美、釉色美,同时也体会到中国的陶瓷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古老艺术和优秀文化底蕴的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底蕴深厚,传统名作的欣赏能够促进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能够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学生能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美术学习中,学生在掌握更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对传统文化进行长久的传承与发展。
二、结合技能传承,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技能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结合技能教学来为学生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将美术技能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结合教学内容完成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内化。比如“陶泥的世界”中涉及捏制法、盘条法、泥板拼接法等多种制作方法,老师可以在为学生展示制作技艺的同时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制作技法中感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的技法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美感,从而既学习了陶泥的制作方法,同时也渗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的教材内容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美术技能的直观印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促进学生的美术技能提升。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贴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分层教学,将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落到实处。
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
三、实行课堂拓展,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大部分都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保留部分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果单纯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满足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要立足教材的同时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入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从而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流淌进学生的内心,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真正地继承和发扬。[3]比如学习“学画山水画”这课后,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去欣赏历代名家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赏析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技法的名家作品,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品味中国山水画的美,加强了学生对山水画的深刻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于美的发现和创作,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拓展活动引入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全方位审美能力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和传统文化之美,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去发现美和鉴赏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进行美术课堂的拓展和提升,宣扬传统文化,这是小学美术教师的光荣使命。小学美术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渗透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四、融入文化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强化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绘画流派、创作者的生平历史、艺术成就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与创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与美术实践进行融合,既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以“陶泥的世界”这课为例,老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激发起学生对陶作品的浓厚兴趣,进而引出中国关于陶文化的知识内容,老师结合陶作品的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彩陶的特点和风格,使学生在欣赏彩陶文化的同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感知到中国悠久传统文化蕴藏于艺术作品之中的思想内涵。将美术作品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展了知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由表面欣赏走进深层次感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落实开展,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国画等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推动小学生精神文明的构建和发展。
五、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渗透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小学美术教师要立足于美术教材的同时拓展小学生的美术知识宽度,用充足的传统文化素材来为小学美术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使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和无限魅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他们美术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艺术内涵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美术涵养,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度发掘,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促进,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手工主题活动的开展,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小学美术教师要从传统文化中选择文化性强、艺术价值高、教育意义大的教学素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美术课程的高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学生能够丰富美术的联想和产生创新型思维,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小学美术课程是小学阶段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雷娜.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9(12).
关键词:小学美术;个性化;培养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上美术语言。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美术、发现生活中的美术,是他们学习的关注点。小学美术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认识美术语言,了解如何用美术的角度看待世界。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认识美术、熟悉美术,让学生在探究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展开分析、思考,进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1]。
一、小学美术教学情况
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美,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毕业,他们往往需要学会用美术的角度认识美术,了解与美术有关的基础知识。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采用模仿美术作品、鉴赏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策略,鼓励一年级的小学生自主完成部分美术作品鉴赏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对美术问题和基础知识较为熟悉,那么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就会有所加强。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透过美术作品看本质,勇于发现美术作品的美。现有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需要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思考现有的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为学生营造更和谐的学习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使小学美术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利用新颖的教育模式创设美术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美术知识,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目前,部分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分组合作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讲解教学重难点,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难以充分地训练自身的审美思维。因此,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做好美术教育的衔接工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创造美,进而促使学生养成乐于学习美术的习惯。
1.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审美倾向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美术赏析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习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教学工具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知识,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如,在动漫形象设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5~8分钟视频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动漫形象的特征,并总结美术作品鉴赏的角度、技巧问题。在引导学生欣赏动漫形象的有关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有关动漫制作原理的视频,让学生走进动漫世界,发现动漫作品中独特的美。教师要做好幼小美术教育的衔接工作,特别要从学生的角度探索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发现的事物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动漫形象的设计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动漫中人物、景色、事物等形象的美,绘制自己眼中的动漫人物,以此激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眼中夸张、幽默的动漫形象。由此可知,在面对审美对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不同特点入手启发学生,并以此实现教育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2]。
2.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
在幼小衔接期,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术。小学生接触的生活、学习、社会知识有限,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世界,拓展学生的美术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自身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购物常识,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美术的认识。如,在《快乐的家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析家园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家园对于每个人的意义”的故事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家园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赋予美术作品特定的意义。学生在学习时会发现家园美术作品的构造,并了解美术手工作品的设计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颜色对家园美术作品的影响,进而增强作品中颜色的感染力。在自主区分不同颜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手工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提高美术学习能力。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购买制作家园美术作品的材料,进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房屋建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美术学习不仅掌握了部分生活知识,而且了解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化特征,学生设计、制作的家园手工作品也是不同的,其个性化思维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3.创设美术微课教学情境,营造个性化课堂氛围
教师在上微课时可以创设美术课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如,在人物形象美术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的特征,在创作半人像时重点描绘人物的面部、衣服、眼神等。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微课理解描绘人物形象的思路,再创作人物形象,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美术画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画像是如何创作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赋予美术作品特定的意义。学生在学习时会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厘清美术作品的设计思路。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颜色对美术作品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提高学品中颜色的感染力。在自主区分不同颜色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造型的绘制方法、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提高了审美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备绘画材料,进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与人物形象绘制相关的工具[3]。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美术学习,不仅掌握了美术知识,而且了解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动手创作人物形象作品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就会建立起对美术知识的形象思维。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情境的有效构建,可以营造个性化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摆脱以往单一作画模式的束缚。该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顺应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4.结合纸工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结合现有的纸工特色教学工具,制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策略,激发学生对纸工制作的求知欲。在实际的纸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上,让学生从构建纸工制作的思路开始,进入深入理解的学习,使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如,在制作“大嘴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制作嘴巴形状折纸的大致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制作“大嘴折”的基本思路。学生在思考生活中嘴的形象时,会自觉地思考人物嘴巴的特征,确立对纸工作品的认知。学生在上课前应了解折纸、剪贴艺术等基本的美术知识,完成预习,从而提高课堂上纸工制作的效率。教师可以设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口纸师傅的制作技巧,让学生协助,通过视频学习口纸师傅的制作步骤。在学生制作纸工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阶段思考制作层次,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设置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到制作纸工作品的要点。学生在思考如何描绘嘴巴形状的过程中增强了想象力,制作作品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在掌握嘴巴的颜色、形状、折纸顺序的关系后,可以理解嘴巴形状折纸制作方法的不同,加深对纸工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思路,说明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个关于嘴巴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特定的训练,鼓励学生并使其巩固所学知识,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5.结合美术作品故事背景,强化学生个性化情感体验
在小学美术课上,小学生对课堂导入时的美术故事往往很感兴趣,乐于发现故事中的美术知识。学生对于新颖的美术教育形式具有探索欲望,教师通过自主的美术教育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在挖掘美术故事背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特定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分组完成对美术故事背景的探索。教学个性和特色是吸引学生的一大重点,教师要想提高美术教学的影响力,就必须积极分析当前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教学设计目标。如,在梅花作品的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结构丰富、内容突出的美术多媒体视频,增强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加深对中国画工具、材料的认识,并让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教师要在多媒体视频设计中讲授传统的画梅技法,并让学生学会赏析梅的表现技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让学生分析梅花的造型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花朵代表的含义。在分析美术作品故事背景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情感体验。
结语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美术知识,并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学生通过阶段练习,可以建立对美术作品的形象思维,逐步提高自身的美术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红,陆如萍.个性化培养: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J].中小学管理,2019(1):21-24.
[2]崔学英.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214-215.
关键词:重构;探究;四大遵循
一、“有分寸”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首先要强调的是,“淡化知识与技能目标”不等于“取消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往的美术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教学目标的中心,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成为附属的,甚至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目标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丧失了对儿童美术素养的整体关照。在知识和技能目标上,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在于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目标的难度,从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并重。但是,要特别强调的是,“淡化知识与技能目标”不等于“取消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应当辩证地看待“淡化知识与技能目标”。一方面要降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难度,并改变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其他领域教学目标的状况。另一方面,又要能够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提出难度适当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因此,美术单元的设计者们,就要掌握好单元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分寸”,合理设计单元目标,要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找准适合学校当地或者本学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准单元目标。任何领域的单元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都是基础,不可脱离。某些脱离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的单元,教师们在上课时先由教师提供课件欣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自由操作进行实践,最后通过作品展示和讲述活动来进行总结。在这种课堂中,虽然场面上热热闹闹,但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却没有任何增长,仅仅在他们原有的水平上从事了一次美术活动。教师没能提出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因而也不能做出相应的指导。这样的单元目标设计,就是完全失败的。如此设计单元目标,还不如不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此进行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就起了负效应。
二、教材改进跳出“盲人摸象”的定势
校本课程开发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盲人摸象”。所谓的盲人摸象,即教师所在的学校往往都有官方选定的教材,教师头脑中容易形成对这一官方教材的认可态度。认可即先入为主了,先入为主后就只能就这一本教材发掘这一本教材还有什么值得改进或者校本化的地方。这一本教材就如同地下的一个圆圈,画地为牢。其产生的结果,也是教师仅仅能摸到一本教材的“象腿”,而难以看到整个大象的模样是什么样子的,从而抓到大象的本质。跳出盲人摸象怪圈的最好方式就是做教材的比较研究。更具体一点说是要进行校本化单元的单元教材的比较研究。这样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教师从选定的官方的一个版本的教材中跳出来,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进单元。比如我校在进行《快乐地创造吧》这个单元设计时,首先进行的就是单元教材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日本的小学美术教材进行的研究,有了如下的发现。(一)内容总量不同:“多而杂”VS“少而精”我们的小学美术教材共12册,内容多而杂。日本小学图工教材只有3册,内容少而精。(二)价值取向不同:“术”VS“工”中国的“美术”,“术”就是技法、技巧,重绘画。日本则叫“图工”,“工”乃操作、运用。中国美术课标的理念是先进的,但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没有很好地体现,比如,学习领域的划分,综合表现等,在教材体现上觉得杂乱,学的内容点到为止,简单地说就是追求如何把画画的技术练熟了。整个美术学科是把技能技法放到了首位,放到了核心地位。课堂上老师还是偏重于重视美术技法的训练,而轻视创造;并以成人的观念为孩子设计学习,教教材占主导,美术教学的目标更多体现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并没有错,只是探究和创新体现不多。而日本则是重操作、动手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注重“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日本教材是学材占主导。引用日本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学习,尤其是大单元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想象、探究、创作、展示,改革了教与学,特别注重了导学,是我们对2011版课标的深入践行。第一,“术”VS“工”的不同,反映的教材总体内容比例上,差别巨大。中国的美术教材,绘画占70%、设计占20%、手工制作占10%。而日本手工制作占80%、手工基础上的绘画占15%、纯绘画不及5%。从所占的比例中,可以看出中国注重的是基本技能、技法训练,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难以达到所提出的目标,单纯绘画的弊端在于:难度太大,学生兴趣不高。日本则把一些繁难的技法,巧融于手工制作中,用眼看、用心悟、用手做,将不易掌握的造型化为触手可及的操作,边做边想,更易促进孩子产生灵感,手脑协调共进。正是这种玩的乐趣,符合孩子的天性,综合能力更易形成,更容易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如设计制作中的科学、数学、语文),都立体镶嵌到手工制作中了。第二,“术”VS“工”的不同,具体细化到教案的设计层面,价值取向也不同。日本的参考书是“导学案”,以引导学生为重,是为学生学而设计的“导学案”,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而中国的参考书过多为教师教提供参考,教技法成技能占了主导。(三)组织形式不同:“个人修为”VS“合作学习”学法引导上,我们过多地强调个人的修为,日本则更注重合作学习。从“构建—运转—激发—阐述”的过程,学生学会了探究、交流、合作、分享,一切水到渠成,从小学生的成长中,培养一个自然人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进行教材的比较研究,不一定非要与国外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当然,能与国外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更好,如此可以取长补短。假如没有条件进行国际性的教材比较研究,那进行国内几个版本的教材比较研究也能取得大致相当的效果。毕竟,比较的目的是通过多个角度对一个课程内容进行研究。研究是为了发现哪种方式更加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学习。
三、内容设计有利于保护儿童愿意探究、愿意想象的天性
天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即人的先天的属性,“天”指先天具有的,也就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各种生理性状,而“性”是指事物的状态,特点或性质。在儿童的天性中,包括积极正面的天性,如爱运动、爱玩、爱探究、爱想象等,也包括消极负面的天性,如自私、暴力、冲动等。作为一名从教近三十年的美术学科老教师,笔者对保护天性深表认同。因为保护天性这句话对美术学科来说可能是“意义重大”!积极正面的天性,是教育者们很多年来都忽视,但是确实很重要,需要进行保护的部分。假如这部分天性的保护得不到重视,那我们很容易在小学六年期间在简单的知识灌输、压抑中使儿童的天性逐渐泯灭。对美术学科来说,需要保护的天性,最为核心的可能是要保护好儿童愿意想象的天性。正如毕加索说的那样: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喜欢涂涂画画,即使是穷乡僻壤里没有纸、笔、颜料的孩子也会用一粒石子、一块小砖头或者一小段树枝,在墙壁、路面、沙滩上绘出自己心中的独白、欢乐、忧伤。对美术学科来说,美术的技法练习很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保护好儿童这种愿意想象的天性。假如孩子技法训练得再好,到了成人之后,他不愿意想象了,或者失去了想象的能力,单纯的技法是没有生命力的。可以说,想象力的培养,是小学儿童美术学科培养的灵魂。最好是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孩子都愿意想象,而且会想象。假如六年级毕业了,孩子连想象都不愿意做了,这样的美术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设计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作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容载体,是落实保护儿童愿意想象的天性的第一步。假如内容是封闭、固化、静态的,是难以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比如美术教材中还是传统地展示出一组静物图片,让儿童模仿静物图片,根据图片本身采用一定的技法去临摹,这样的内容就是封闭、固化、静态的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只能把学生固定在一种“绘画技能习得”的范式中不能自拔。因此,就需要一种开放、动态、流动性的、生成性的内容设计来作为载体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这种课程设计,笔者称之为“生态式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从学生发展的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的喜怒哀乐,是原汁原味、不经过刻意雕饰的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在整体课程设计上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要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儿童的经验发生关系。在目标定位上,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要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为总目标。通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链接,使艺术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田沃土。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的紧密联系。第二,小学美术的课程内容,要多以大单元的形式呈现。而大单元的内容设计本身,需是开放、综合、容纳多元的主题。比如“看起来像什么”的大单元设计。第三,课程内容在适应教学方式上,要适合组织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营造轻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平台。第四,课程内容的评价方式上,要打破完美主义。不能用一条标准来评价儿童作品的好坏,可能美术技法的掌握是标准之一,但是情感的表达、想象的独特性的表达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标准。第五,课程内容要适合个别学习。对美术学科来说,保护儿童愿意想象的天性,落实到教学层面,可能就目前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以“重视个别学习的学习组织形式”为切入点,带动整个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变革。对于小学美术的教学设计来说,从整个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基本都能做到重视小组学习或者是合作学习、集体学习这两种学习组织形式。尤其是小组学习,因为课程与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国家重视,教师们普遍就会注意到。但是目前个别学习被普遍忽略。大多数的课堂,基本的流程都是教师激情导入,学生简短时间的个别学习,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之后动笔画画,最后教师或者学生之间做一些作品点评。这种传统小学美术教育的套路,或者是模式,是一种固化了的模式,传统的艺术教育是以成人的思维代替了孩子们的感受,偏重于灌输一些技法。虽然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忽视了个别学习。笔者更倾向于将美术的学习视作为单个人的行为,更多的是与每个儿童个体发生关系,与儿童的情感、经验、体验、审美等发生联系。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之相比都是次要的。在整个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应该给孩子的是自己思考的时间、构思的时间、动手去实现自己对整个世界理解的时间、把抽象的思维想象具体化的时间。重视学生单个个体的体验、感受、理解、经验、感性理解等是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设计必须要花大力气改革实验去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保护儿童愿意想象的天性的想法就难于“落地”。
四、进程安排要有利于演绎教学,更有利于归纳教学
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史宁中教授曾经指出:当前的教学普遍更加重视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教学,缺少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教学。演绎的教学长于模仿、短于创造。演绎的方法只能验证真理,而不能发现真理,运用演绎方法培养起来的演绎思维,只能进行模仿,而难以进行创造。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于伟教授,根据当前教学更加重视演绎的教学而提出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是指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儿童更多地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率性教育”办学理念中所提出的“率性教学”的显性化表达。在教学的实践中,一般、演绎意味着从“上帝”、一、绝对、律令、理性、规定出发;而恰恰相反,个别、归纳意味着民主、多元、推测、建构、可能、丰富多彩、个体、经验、生命力、活力、创造、自由。与一般、演绎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小学美术学科可能更加需要的是个别、归纳。好的小学美术教育,需要感性技法,同样需要理性抽象。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内容是先于经验的,事先规定的、预设的、他者的、陌生的、抽象的、有难度的。小学生要理解、接受这类知识,需要适当的情境还原,需要更多的情境体验。缺乏情境体验,缺乏感性,让儿童发展出很好的理性技法知识、真正体悟出美术的本质所在也是难上加难。但是,在强调感性、具体、情境的同时,要注重从感性中抽象出理性。没有理性思考的感性是肤浅的。好的小学美术教育,需要通过开放的情境、动手、操作,培养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尽可能抛弃传统的较单一的“教技法”的倾向、临摹的倾向、演示的倾向,要增加还原知识产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概念、原理、技法产生的过程,让先验的技法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经验的、可体验的、可发现的、可探究的知识。只注重演绎的小学美术教学,难以有创造力、活力,尤其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对艺术而言,有创造力才有出路,有创造力才有活力、生命力。教学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理论体系,一种是以演绎为主的逻辑体系,另一种是以归纳为主的经验体系。目前,我国教学论的发展现状是以演绎体系为主流,少有归纳体系,导致教学论的知识远离教学实践。事实上,这两种知识体系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归纳体系为教学论提供“源头活水”,演绎体系为教学论构建“高楼大厦”;没有归纳的演绎只能是一种智力游戏,没有演绎的归纳只能是一种经验总结。教学论的知识转型就是要引导更多的研究者从演绎式的理论构建走入归纳式的实践研究,进而为教学论的丰富与完善提供研究成果。因此,从教学论的角度倒推单元的设计,单元的设计是既要有利于教师演绎的教、学生演绎的学,同样,也要有利于教师归纳的教、学生有过程的归纳的学。因为有归纳的学,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创新、创生。一味地演绎,一味地从教师处接受确定、固定的内容,学生只能是死读书、读死书,是难以有发现、创造、创新、创生的。对于艺术领域的美术教育来说,没有创新、创生、独具一格,就只能是跟在别人的身后模仿,永远不会有出路。没有创新,小学美术教育就没有生命。因此,单元设计在进行内容设计、进度安排等方面操作时,要考虑先创造好的、开放的,可以培养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情境,让学生能有机会在其中进行实地的动手、体验、操作、发现、体悟、感悟。而且,这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从中可以抽取出、归纳出一般的特点。以《一起快乐地创造吧》单元开发为例,说明单元设计如何做到先归纳后演绎。《一起快乐地创造吧》单元,一共设计了6个课时,在前两个课时,创造了有利于归纳“一般”的情境,这个情境即很多空箱子。而要从这个情境归纳出的一般,就是“通过对空箱子的组合制作活动,把握形状和颜色、组合的感觉,把握自己想要表现的形象”。把握形状、颜色、组合的重要性,才是从情境中要抽象出的一般。无论孩子们会想到什么、做出什么,都可以从中发现那些形状、颜色、组织是更加具有审美特质的一般。单元设计中间的3、4课时的设计则是在1、2课时归纳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演绎的学习。归纳学习并没有非此即彼地排斥演绎的学习。在儿童自主探究、探寻,发现了颜色、组合、形状的一般之后,可以利用这种一般去进行“变换视角,加以想象,找到纸箱等组合形成的新形象”,这就是演绎。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趣味教学;全面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2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147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美术技能,还要培养他们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美术知识,促进他们美术素质的有效提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发挥其素质教育的功效,通过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提高,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一、巧妙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运用趣味性的方法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主动探究意识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地进行美术知识的分析,有利于加快他们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鞋》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鞋:有穿在脚上的鞋、有作为工艺品挂在墙上的鞋、有古代人穿的鞋、有现代人穿的鞋……在丰富的多媒体画面中,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究,并从鞋中品位创作和文化的元素。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画出一双自己喜欢的鞋。在绘画过程中,学生积极地拿起了画笔,进行了积极的创作,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二、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美术技巧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知识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多媒体的引导下进行高效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绘画技巧,使他们在进行绘画时能合理地进行布局和构思,使绘画作品完美地展现学生的创作意图。在进行美术知识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来创设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和思考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并产生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让学生学习构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的图像,让学生明确地理解了如何构图。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合理构图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运用拖动、粘贴等方式来拖动图片,使这些图片主次分明,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多媒体对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使教学取得实效。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时,要引导他们进行想象。通过自由的想象,让他们加深对作品的体会,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能从中学到创作的技巧。在想象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加深对美术技能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想象中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在绘画创作中,学生通过想象来给作品增加创新元素,使他们的绘画具有新意。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让他们灵活地运用积累的美术素材,创造出优秀的、富有新意的作品。在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的思维和构思是独特的,教师要鼓励他们把这种感受用画笔描绘出来。通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学生的绘画能力获得了提高,激励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探究,使美术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
四、给学生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探究,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美术知识的分析和思考,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时,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感受,从中获得美术的技能技巧,通过思考和运用,提高他们的美术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设计的一本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生提出了很多创新的观点。在设计环节中,学生综合这些观点进行了创新,使他们设计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通过引导,让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到美术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活动的双方,要积极地进行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展开充分的想象,运用掌握的美术知识进行绘画,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的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