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时间:2022-07-25 05:33: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态心电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24h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冠心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冠心病的早期确诊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首要任务。冠状动脉造影虽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是一种高费用的创伤性检测手段,使其应用范围受限。找到一种新的无创、准确的冠心病检测手段成为当务之急[1]。笔者通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用于疑是冠心病患者的诊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我院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80例,男102例,女78例,年龄34-68岁,平均(48.76±6.3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动态心电图组、平板运动试验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患者就诊前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和胸疼。排除有心脏手术史、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肥厚等疾病的患者。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体状态等方面比较,不具有差异性(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在检查前一周停用能影响心电图结果的药物。动态心电图组:患者佩戴美林公司生产的世纪3000型24小时动态心电检测仪,获取12导联动态心电图。阳性标准:缺血性ST段改变:(1)J点后ST段下斜或水平压低超过0.1mV,且持续时间超过1min;(2)再次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间隔超过1min;损伤性ST段改变[2]。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组:使用美国GE公司T2100运动心电测试系统,在Bruce方案的指导下,检测患者12导联心电图。阳性标准:(1)有典型的心绞痛发生于运动过程中;(2)ST段下斜或水平压低超多0.1mV,持续时间超过1min;(3)运动中出现损伤性ST段改变或心率失常[3]。联合组:使用动态心电图联合平板运动试验进行诊断,患者具体检测过程参见动态心电图组和平板运动试验组。所有患者经动态心电图和(或)平板运动试验检查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中存在狭窄超过50%即为阳性。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临床数据经SPSS 17.0软件处理,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P

2结果

2.1各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

动态心电图组、平板运动试验组和联合组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例数分别为36、31、35。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动态心电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分别为61.11%、50.00%和60.00%;平板运动试验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分别为60.00%、58.62%和58.33%;联合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分别为85.29%、 76.92%和 81.67%。动态心电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动态心电图组和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

表1 各种检测方法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比较

ST段改变在动态心电图中的表现:发生和消失都比较突然,一般不伴有心率的改变,一过性基线粗大波动常出现于ST段下移初期。ST段改变在平板运动试验中的表现:由运动诱发ST段改变,心率上升明显,疾病程度越重,ST段改变出现越早,压低程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3讨论

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是冠脉造影,但其是一项有创的检查方法,难以作为冠心病的早期筛查手段。冠脉造影仅能反应血管形态学的改变,不能对血管功能、心肌缺血的阈值、心绞痛发作的规律等提供有效的信息[4]。近年来,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因其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和便捷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检查中。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是利用负荷量的运动使心率加快,引起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收缩率增加,使心肌达到最大或接近最大的血液供应能力。如冠状动脉存在异常,血管贮备能力受损时,心肌就会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引起心肌缺血,心电图上能反应此类变化过程。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对隐匿性冠心病的敏感性高,能准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动态心电图的最大优势是能清晰的呈现患者在日常生活自主运动中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 缺血程度和心率、 心律之间的联系,也能反应冠状动脉舒缩张力与心肌缺血的关联性。

两种检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反应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状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可起到协同作用的效果。在自主生活中通过平板运动试验增加心肌耗氧量,使动态心电图被动记录的模式发生改变,可以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可以记录运动和自主神经作用下的心肌供血情况,真实反应心肌的状态,降低了误诊率的发生。本研究中动态心电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动态心电图组和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

综上所述,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弥补了单一检测手段的不足,提高了冠心病的诊断率,是该类疾病的可靠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赵小平,王兴.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比较[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4):269-271

[2]施陈刚,张怀勤,黄伟剑,等.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分析与评价[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36(4):379-381

第2篇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体表心电图心脏病患者健康者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32-02

为了探讨和揭示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隐匿型冠心病、心肌炎与拟诊心肌炎等病诊治过程中的医学价值,我们于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在我州院诊治的120名资料完整的就医者使用山东龙口生产的Pxd-3型监测仪,进行了相对的监测并做了回访,实验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就医者资料介绍。120例就医者中,具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有60例,其中患有冠心病的39例,患有隐匿型冠心病的有16例,患心肌炎患者有5例,另外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

1.2分析方法。对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同类疾病间对动态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做对比结果分析,对健康组中所有人都做动态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间的对比。

1.3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当P

2结果

经过对120例的就医者动态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的检查,分析出不同的结果,其结果详情见表1。表1120例动态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的检查结果情况

3讨论

从1961年在动态心电图中应用了心电图记录之后,心电图学就随之而产生。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动态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仪器设备的不管改进下,动态心电图的范围也跟着扩大了很多。本次研究通过对我州院就诊的120例的健康者和心脏病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结果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发现健康组中,动态心电图对ST段改变,T改变,早搏与体表心电图检查结果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各类心脏病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结果中,却有着一些差异,其中,患者组的动态心电图检查与体表心电图检查相比较,动态心电图在隐匿型冠心病患者中,对ST段改变、对T波改变及早搏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

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在器质性心脏诊治中,动态心电图(DCG)和体表心电图(ECG)相比,对早博率有着更明显的提高,而且在冠心病组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是显著高于ECG体表心电图(P

综上所述,在临床检查中,对那些健康者或者正常体检者,一般就只做常规体表心电图即可,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又可以减轻病人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而在一些心脏病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在做体表心电图的同时,最好结合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以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参考文献

[1]周红等.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及注意事项[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3,12(1):23

第3篇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心电检查室,河北沧州061000

[摘要] 目的 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 000 ms进行临床分析,并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其鉴别和诊断的方法,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该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显示长RR间期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导致长RR间期的病因和心电图变化。结果 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7.05%(141/2000)。其中病因为高血压65例,冠心病43例,心肌梗死13例,糖尿病10例,心肌疾病4例,慢性肺源性疾病6例。导致患者发生长RR间期变化的相关原因为:窦性心动过缓伴心率不齐、房性早搏未下传、高度房室阻滞等。其中房性早搏未下传、二度 I 型房室阻滞、二度I伴II型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等的发生率均在10%以上。交界性早搏、窦性停搏和三度房室阻滞等的发生率低于1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探查长RR间期的相关病因,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有效减少临床意外的发生。对于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临床鉴别和诊断长间期的病因等,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关键词 ] 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181-02

[作者简介] 张昆(1976.5-),女,河北沧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用于动态、长程记录心电图的技术,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心血管监测手段。动态心电图又称为Holter监测心电图仪[1]。可以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大量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诊断,并在15~30 min内分析患者24 h的心电图情况,给出相应诊断并打印诊断报告。和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可以在1 d之内连续记录大约10万次以上的心电信号[2]。有效提高了对心律失常和短暂性心肌缺血的检测率,提高了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动态心电图在24 h内对生理状态全方位的检测中,捕获异常心电的机会比普通心电监护设备大很多,对长RR间期的监测也更加具有时效性。同时动态心电图可以确定患者的头晕、心悸等症状是否和心律失常有关,是临床上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3]。该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显示长RR间期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性别、发病原因和心电图诊断等所占的比例,探讨其发病机制、良恶性质和鉴别诊断方法等,以此提高长RR间期的诊断和鉴别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000例,选择监测显示伴有长RR间期患者141例,总发生率为7.05%;其中男86例,女55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65.2±5.1)岁,45岁以上患者103例(73.05%)。所有患者心电图监测显示长RR间期均≥2 000 ms。临床资料使用均经过患者本人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使用我国深圳市旭天科技生产的ECG-D32A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进行连续24 h的密切监测,观察记录患者是否有明显的头晕、胸闷等身体不适。通过计算机自动检测分析软件,人工筛选并删除干扰,对≥2 000 ms的长间期(RR间期)发生时间、频度及24 h总心室率进行统计,诊断结果交由至少2名专业医生审核。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长RR间期的发生率、发生次数和时间分布状况等,分别记录心电图改变多于一种的具体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5.0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χ2检验,统计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主要临床表现

其中病因为高血压65例,冠心病43例,心肌梗死13例,糖尿病10例,心肌疾病4例,慢性肺源性疾病6例。

2.2 发生长RR间期的相关原因分析

发生长RR间期变化的相关原因很多,并且这些原因有一定的相关性。对141例患者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中各项心电图诊断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分布、发生率等的具体情况统计如下表一。从表1可知,其中引起长RR间期发生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房早搏未下传26.95%、二度 I 型房室阻滞15.60%、二度I伴II型窦房阻滞14.89%、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和阵发性心房扑动或房颤 12.76%等,交界性早搏、窦性停搏和三度房室阻滞等的发生率低于10%。其中房性早搏未下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相关因素,三度房室阻滞在心电图监测全程都可能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率很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4]。动态心电图可以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大量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诊断,并在15~30 min内分析患者24 h的心电图情况,给出相应诊断并打印诊断报告。可以确定患者的头晕、心悸等症状是否和心律失常有关,也是临床上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和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捕捉信息的量更大[5]。在24 h之内可以连续记录大约10万次以上的心电信号,大大提高了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动态心电图对长 RR 间期的检出率约为3.2%[6]。大部分检测到的长 RR 间期患者为中老年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器官的病变增加,长 RR 间期对患者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对长 RR 间期的发病原因进行正确分析,并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诊断对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7]。动态心电图可以持续监测长 RR 间期的心电图变化,并对起搏器等临床治疗过程提供一定的评价指导。长 RR 间期的发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的较多,主要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发生率更高。发病期间患者可能有头晕、胸闷等症状,如果发病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8]。有学者认为心室长RR间期是二度房室阻滞的表现,还制定了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条件。而另外一些学者[9]认为这不是二度房室阻滞的结果,而是由于迷走神经的影响以及隐匿性房室传导导致的。因此,采用动态心电图对长 RR 间期患者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9]。

研究中如果以长RR 间期≥1 500 ms为标准,则标准的阳性率会明显下降,如果以≥3 000 ms为标准可以明显提高阳性率,但<3 000 ms的患者也有发生长RR 间期的可能。因此采用≥2 000 ms为最佳,如果有遗漏可以在最慢心率和最快心率之间进行人工检测。该组研究表明,房早搏未下传是动态心电图长 RR 间期发生的最大影响因素。房性早搏的提前一般比较早,例如房室传导、某些药物作用和侧支应激功能减退等都可能导致房性早搏未下传。同时房性早搏未下传在夜间的发生率很高,可能和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等因素有关[10]。此外二度 I 型房室阻滞、二度I伴II型窦房阻滞和窦性心动缓慢伴不齐的发生率也很高。房室阻滞可以是持续性的过程,也可以出现反复、过性的间断状态,窦房阻滞和房室的传导等功能密切相关。二度 I 型房室阻滞和房室缺氧、缺血纤维化等本身功能和传导功能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都有关系。窦性心动缓慢伴不齐一般由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所致,部分也和窦房结缺血、病变、坏死等因素有关。三度房室阻滞可以发生在长 RR 间期监测的全过程,可能有先天性的因素,但先天性概率比较低。可以是心肌梗死的过性心电图变化,也可能是心肌缺血的最早表现,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并可能导致心跳骤停,需要引起临床急诊的高度重视。该次研究中二度 II 型房室阻滞的发生率不是很高,大部分是由于器质性器官病变所致,阻滞位置一般较低。窦性停搏和高度窦房阻滞主要由病窦综合征引起,可能伴有风湿结构病变,如有需要应运用起搏器治疗。

综上所述,对长RR间期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临床鉴别和诊断长RR间期的病因等,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参考文献]

[1] 李爱萍.315例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1(19):75-76.

[2] 边越.动态心电图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1,25(2):56-57.

[3] 葛学敏,张良洁.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动态心电图及临床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0,10(6):98-99.

[4] 卢喜烈,王晋丽,马一鸣,等.心室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9(2):58-59.

[5] 陈宇清,徐曙东.动态心电图和cTnI联用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1(8):45-46.

[6] 李学斌.编后语:大剂量镇静药物治疗交感风暴需慎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2(1):36-37.

[7] 李星,陈德芳,蔡丹,等.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0,15(4):62-63.

[8] 刘争建,王立志,邓军将,等.高原地区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1,13(1):42-44.

[9] 庞志茹.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3(12):56-57.

[10] 杨静,程立顺,施有为,等.老年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2010,16(12):67-68.

第4篇

【关键词】阵发性室速;动态心电图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严重的心脏病患者,是引起心脏猝死的原因之一。室性心动过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很大,使心排血量降低,从而心、脑、肾的供血不足,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严重者也可能发展成为致命的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室速是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一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100次/min,常规心电图中难以检测到。动态心电图(DCG)是一种佩戴在患者身上可以在活动和休息的状态下昼夜连续监测记录心电图动态变化的检查,检出率远高于普通心电图,特别有助于心律紊乱、心肌缺血的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证据。因此,我们对24 h动态心电图(DCG)资料中的50

例室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室速的发生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共收集到有室速的动态心电图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38~84岁,平均(58.9±7.6)岁。50例患者均有心慌、胸闷,冠心病2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合并糖尿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例,心肌炎后遗症1例,脑梗死1例,右室发育不良1例。经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19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室、心房和全心扩大,5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

1.2 研究方法 检测仪器为同步12导联记录仪,胸部安装10个电极,连续做24 h记录,佩戴前全部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中详细记录患者一天的活动,情绪变化,服药情况等。

通过计算机回放分析处理。PVT的定义为:室速是指起源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快速连续性室性异位激动,自发性者室性异位激动需连续≥3个。QRS波呈宽大畸形,时限≥0.12 s,其前无P波,频率在150次/min以上,持续时间30 s内能自行终止。心肌缺血诊断标准:ST段压低0.1 mV以上,最短持续时间1 min,两次发作间隔至少1 min[1]。

2 结果

2.1 室性心动过速的类型 本文50例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其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65阵,早搏型室性心动过速60阵,其中多源型室性心动过速29阵,频率在105~245 次/min,加速型室性心动过速21例,频率在62~112 次/min。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0例,频率为241次/min。

2.2 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 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时间为0.11~0.27 s,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宽QRS波群,均有左心功能不全,在QRS波群宽度

2.3 发作时间 发作时间多出现在夜间睡眠或午睡,本组室速发作时室率150~160次/min 9例,160~170次/min 35例,170~180次/min 6例,其中发作1阵者23例(46%),由此可见室速多为一过性出现。根据室速持续发作的时间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分为持续性室速和非持续性室速(每次发作在30 s内能自行终止者)。日间一般活动时出现者10例(20%),轻体力活动时(如晨练、上楼等)出现者5例(10%),26例出现在睡眠时,9例与昼夜及活动无关。

2.4 发作时的症状及心电图改变 本组50例中,室速发作时有胸闷、心悸者9例(18%)、头晕、黑蒙者3例(6%),其余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ST-T改变35例(其中缺血型ST-T改变26例),ST段降低0.1~0.2 mV 12例,0.2~0.3 mV 5例,0.3~0.4 mV 3例,0.5~1.0 mV2例,单纯T波倒置5例,继发性ST-T改变3例(为束支传导阻滞),急性损伤型改变5例(为AMI监测ST段始终在基线以上,最高抬高为0.2~0.5 mV)。心电轴在诊断VT时具有很大意义。文献报道,电轴左偏(-30°以上),倾向于VT。当V1导联为负向波时,电轴右偏也只能发生在VT,而不可能发生在室上速。当患者窦律时的电轴不在无人区,而宽QRS波心动过速发作时呈现,该心动过速只能是VT,而不是室上速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2]。

3 讨论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DCG已成为重要的无创性诊断技术之一,一般来说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20 s左右的心电活动,而某些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暂时性或阵发性的,常规心电图很难捕捉到,而动态心电图则可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进行24 h心电活动记录。而且能够结合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劳动进行心电图的动态观察,从而发现常规心电图难以检出的各种状态下心电活动的暂时改变,尤其是各种心律失常[3]。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长程、动态记录心电图的技术,比普通心电图记录的心电信息量扩大了2 000倍以上,使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大为提高,增加了心电图临床应用的价值[4]。

大多数室性心律失常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明确的诱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急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缺氧、缺血、坏死、Q-T间期延长,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神经及内分泌功能失常等一种或多种因素。室速是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室早,室速有导致心脏猝死的危险性,目前认为非持续性室速为良性室性心律失常,属低危,预后良好。本组50例253阵室速均为非持续性。27例为冠心病的患者,提示室速不一定发生在级别较高的室性早搏患者中,因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受损的心肌与正常心肌间电生理不均匀,可诱发折返激动引起室速,认为心肌梗死的非持续性室速是持续性室速或室颤的标志。可见积极改善心肌缺血再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是预防心脏猝死发生的重要措施[5]。本文27例冠心病患者,室速发作时及发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由此证明室速的发生与心肌供血不足有关,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动作电位振幅降低,时程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心肌复极和恢复时间不同步,遂产生室性异位搏动或异位心律,因此室速多起源于心室受损部位。

在50例中,35例ST-T改变者有70%心电图呈不同程度缺血型改变,提示心肌缺血常伴发心律失常[6],可能是心肌坏死后细胞外高钾浓度对心肌细胞和神经末梢有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儿茶酚胺增加,细胞内钙超载。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在室速的同时存在严重心肌缺血,说明与心肌缺血有关。有5例患者为45~55岁女性,有可能是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导致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心肌兴奋性增高所致。

DCG能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用于指导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治疗以及评估突发时间的控制情况,是预防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必要手段,因此,DCG检查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使用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心动过速及某些特殊现象的图形来预测心室颤动、猝死的发生时,还需要结合临床作出判断。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动态心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9-671.

2 梁苏女.56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分析.实用心电图杂志,2007,16(3):219.

3 乔文祥.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147例.河南医药信息,2002,10(23):29.

4 Ren SG,Kang K,Wu DN,et al.Primary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of perimembranous and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Amplatzer occluder devices.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2,57(2):104-111.

第5篇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随着医学的发展,动态心电图检测在临床上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它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心脏病检测方法,病人容易接受。现将126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7例,女49例;年龄10~74岁,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确诊者80例,无症状及有心慌、胸闷、头晕的症状而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者46例。

1.2检测方法采用MGY-H12M型动态心电图检测系统,肢体导联与加压肢体导联均固定在体表相应的部位,胸前导联与常规心电图位置相同。让患者佩带24 h,并要求患者详细记录24 h活动情况及不适症状发生的时间。

2结果

126例患者中24 h最高心率为72~186次/min,大多发生在爬山、上楼、喝酒、骑车等活动时。24 h最低心率为39~72次/min,常发生在安静或夜间睡眠时。本组病例中发生各种心律失常者占93%,房性期前收缩者88例(有二、三联律、成对房早、短阵房速、间歇性房颤),室性期前收缩者79例(有二、三联律、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多源室早、并行心律),其中房早、室早都有者68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窦房传导阻滞2例,有窦性静止1例,ST-T有动态变化者占87%。

3讨论

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具有自动检测、自动分析、多画面呈现并显示打印状态的功能,非常准确方便地记录了整个心脏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了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病的检出率[1]。在24 h检测中,期前收缩频度大于100次/24 h时才有临床意义。本组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的最高频度为15 326次/24 h,其中单纯房早20例,有成对的房早、有二、三联律、短阵房速68例。本组受检者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最高频度为25 631次/24 h,单纯室早15例。按Lown氏分级方法:Ⅲ-Ⅴ级共有53例,其中多源室性期前收缩31例,成对室早及短阵室速21例,并行心律1例。通过检测可见功能性的期前收缩常发生在夜间睡眠时,而白天或者运动后期前收缩反而减少。较复杂的心律失常常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要引起重视。对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而心电图检测正常者24 h动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占80%,目前也有资料表明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冠脉事件和心脏性死亡的增加有关,应该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

总之,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有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检出率很高,它与常规导联心电图相一致,具有对心肌缺血定位的独特功能,全面准确反映了患者在不同状态下的心肌供血情况[2]。更重要的是为心律失常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助于指导治疗,控制和防止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在嘉,徐义枢.临床冠心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20.

第6篇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最长r-r间距 异常发生率

动态心电图(dcg)中最长r-r间距是指24h发生的最长间歇[1]。它可发生于多种情况,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最长r-r间距以及与dcg异常发生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我院2007年5月~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查dcg异常者94例,男性43例、女性51例,年龄22岁~88(平均62.2)岁。

1.2 方法 受检者检查dcg前做常规心电图,再采用北京美高仪12导联动态心电图仪24h全程记录,记录时间22~24h,同时记录生活日记,回放自动检出最长r-r间距,出现时间及各类心电图情况,并经人机对话后确认,再依据最长r-r间距长度分为四组:a组(最长r-r间距<1.0s);b组(1.0s≤最长r-r间距<1.5s);c组(1.5s ≤最长r-r间距<2.0s);d组(最长r-r间距≥2.0s,最长达4.2s)。分析最长r-r间距的发生原因及dcg异常发生情况,比较各组dcg异常发生率。dcg异常诊断依据相关文献报道[2],结合常规心电图结果判断dcg异常发生情况。

2 结果

最长r-r间距发生原因最多见于窦性心动过缓与不齐44例,其次为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26例,其它依次为窦房阻滞6例,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4例,心动过速终止后间歇7例,心房纤颤伴长r-r间距5例,二度房室阻滞1例,交接性逸搏1例,窦性停搏1例。最长r-r间距发生在22:00~6:00有63例,占总数的67.0%。dcg异常情况表现为频发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阵发性与持续性心房纤颤、一度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死、st-t改变等。其它情况见表1。表1 最长r-r间距相关情况分析

3 讨论

生理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不断地受到中枢压力反射和呼吸活动等协调控制,使心动周期呈生理性变异。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使窦房结的自律性下降,心率减慢,异位起搏点阈值增高,故对心脏起保护作用。因此最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以窦性心动过缓最为多见,部分窦性心动过缓伴有早期复极,且随着心率的加快而消失,说明早期复极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窦房阻滞和窦性停搏多为暂时性的,多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功能亢进或颈动脉窦过敏者,持续性窦房阻滞和频发的窦性停搏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脑血管意外等病变,还见于高血钾、洋地黄类药物、乙酰胆碱等药物作用。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多为生理性的,合并二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较少见[3],不要轻易做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从分组看b组dcg异常发生率最低,d组异常发生率最高,说明适当的最长r-r间距对患者是有益的,心脏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调节,一旦迷走与交感神经的协调作用失衡,使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时,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最长r-r间距过短(<1.0s),患者总心搏数增加,24h平均心率增加,说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甲亢、贫血、交感神经敏感者以及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等。对于>2.0s的长r-r间距,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决定治疗方案。 d组有1例40岁男性者为家族性窦性心动过缓,最长r-r间距达2.4s,最慢心率为28次/分,24h平均心率为58次/分,运动后心率达85次/分,平素身体健康,无任何症状。对此情况只需定期随诊观察,因为不必要的起搏器植入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和轻重不一的症状,以及精神上的不安和负担。有症状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应接受起搏器治疗。总之最长r-r间距可发生于多种情况,针对不同病因,做好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参考文献】

 

1 卢喜烈,卢亦伟,朱力华.动态心电图报告的书写与解读.实用心电学杂志,2008,17(2):86

第7篇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隐匿型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294-01隐匿型冠心病又叫隐匿性心肌缺血或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是患者客观存在心肌缺血,却没有胸痛等可感知症状。SMI普遍存在于冠心病中,其还能引起可逆性或永久性的心肌损伤,甚至造成泵衰竭、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严重时猝死。现对Mason- Likar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型冠心病的临床运用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组观测病例共246例(均通过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实验前都没有置入支行架),其中男146例,女100例,年龄分布为32~70岁,平均年龄为57岁。

1.2方法

先将全部的患者进行ECG检测,然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时,从早上八点到次日早上八点观察并记录全体患者的全部信息,连续24小时;同时监控每位病患ST段压低变化情况。

1.3诊断标准

DCG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标准: ST段呈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即J点后80毫秒处下移t大于0.1mV,如果患者之前就表现为ST段压低,,那再降低大于0.1mV; ST段每次明显压低持续时间大于一分钟且小于三十分钟;每次发作距上次发作相隔大于一分钟[1]。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9.0软件包分析, P

2.结果

在246例病患中,常规心电图检查出179例患者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72.76%,Mason- Likar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出218例患者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88.62%,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隐匿型冠心病因较具有轻地病变程度、较短地持续时间、较小的范围等特点,或病人因血液中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含量到一定值使痛觉阈值升高而产生了较强的耐受力,所以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病人在情绪激动、饮酒过量、快速跑步、吸烟过量、失眠严重等情况发生的时候,容易出现胸痛、心慌、心绞痛、心肌纤维化、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甚至猝死[2]。对S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大部分冠状动脉都出现狭窄病变。对实施冠脉造影检查的病人,再进行DCG检测,发现ST段压低水平与冠脉狭窄支数和程度密切相关[3]。其广泛存在于冠心病患者中,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危险情况的重要影响因子[4]。但易被忽视,而其所带来的后果又十分严重,所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常规心电图只能检测出即时的、静态的心电变化[5,6],而隐匿型心脏病仅仅在病发时候才能被常规心电图监控到危险,所以ECG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应用上具有很高的局限。但是DCG的应用范围广泛,能够二十四小时内不间断地检测患者的心脏状态变化[7],可有效检测出临床表现不明显的SMI,检出率远高于常规心电图。与其他诊断方法(如运动试验、冠脉造影、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相比, DCG有低风险、无创、高检出率、低成本、可重复性好等优势;且DCG体积小、便于携带,不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所以,应大力推广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特别是用于检查隐匿型心脏病,在对隐匿型心脏病的预防、治疗和恢复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锦雄,刘跃,朱文欣,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18):54.

[2]胡建强, 周炳炎, 毛红娟, 等. Holter 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作用[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7): 798-799.

[3]Aronow W S. Silent MI. Prevalence and prognosis in older patients diagnosed by routine electrocardiograms[J]. Geriatrics, 2003, 58(1): 24-6, 36-8, 40.

[4]杨新春. (二) 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总负荷[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3, 12(1): 6-8.

[5]刘培良, 陈瑶, 李轩, 等. 坎地沙坦和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对照研究[J]. 心脏杂志, 2007, 19(1): 67-69.

第8篇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b)-150-01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许多病例由心律失常引起。尤其在中老年人,多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异常或者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因此用动态心电图对可疑心原性晕厥病例进行检查是明确晕厥原因的可靠方法之一。本文对178例疑为心原性晕厥病史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并分析其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4年1月~2007年10月有1次或多次晕厥发作史患者,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脑电图、性低血压试验、超声心动图等均未发现晕厥的直接原因,但临床上疑为严重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的患者178例,其中,男性124例,女性54例;年龄40~85岁。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55~85岁)共94例,中年组(40~54岁)共84例。所有病例检查前均停服一切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律失常性质分为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

1.2方法

采用12导动态心电分析仪,全信息连续记录24 h心电图,详细记录日常生活起居,准确记录晕厥发生的时间,记录结果采用计算机和人工分析结合的判断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字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满足方差齐性条件)。

2结果

2.1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心律情况对比(表1)

表1 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情况(例)

*心率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计算t值

2.2 发生晕厥情况

见表2。

3讨论

晕厥是指清醒和自主状态下突然短暂性意识丧失伴不能维持自主。晕厥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血管性、脑源性、心原性、血液成分异常性等几类。其中心原性晕厥较为常见,也是预后最为凶险的一类[1]。其发生系心脏流出道严重阻塞,停搏或心动过速时间过长,有效心搏出量减少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流出道的严重阻塞多能通过心脏的超声多普勒、心室造影等检查发现,心律失常引起晕厥的患者,其病因诊断较为困难,由于发作短暂,用常规心电图很难发现,而动态心电图能长时间不间断地描记动静状态下心电改变,能准确地提供病变信息,是诊断心原性晕厥较好方法。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也逐渐增加。本组178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老年组发生晕厥比例明显高于中年组,虽然平均心率及最大、最小心率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比较发生心律失常的性质明显不同,老年组主要以缓慢型心律失常为主,而中年组主要以快速型心律失常为主。在临床工作中面对发生晕厥的中老年患者,应高度警惕,对发作性晕厥患者,须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晕厥原因,但检查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心原性晕厥。早期识别心脏性晕厥或猝死患者的高危心电图表现,及时采取干预手段是有效防止心原性晕厥的关键[2]。

能够引起心原性晕厥的心律失常多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这是因为一些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大,其发生率亦进行性升高,同时与窦房结细胞逐渐发生退变、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有关。心原性晕厥病情加重,预后差,DCG对心原性晕厥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阳性率较低,阴性时应进一步检查,有条件可行经食管调搏心脏电生理检查,以期查明晕厥的潜在性机制及提供预防和治疗依据,从而减少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Linzer M,Yang EH,EstesNA,et al. Clinical efficacy assessment profec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J].Ann Intern Med,1997,126(12):989-996.

第9篇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心电图

缺血性心律失常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11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和缺血性ST改变的机制和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3例老年(60~89岁)冠心病患者全部来自2009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体检者,均符合1979年全国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其中男65例,女48例,平均年龄66.6岁。另随机选取同期老年前期45~59岁冠心病患者139例,其中男83例,女56例平均年龄52.1岁。检测ST段变化时,排除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及服用洋地黄药物等引起的继发性ST段改变。

1.2方法 采用北京北京世纪今科MIC-12H,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导联,选用CM1及CM5,改良模拟V1及V5导联,受检者连续带记录器24 h,人工检测并按患者的生活日记作症状对照。分析标准:①缺血性ST段的诊断标准按Schang等,ST段水平型或下斜性压低≥1 mm并延至J点后80 ms,持续≥1 min,并与其他缺血型发作相隔至少1 min;ST段降低程度以ST段压低最明显处计;ST段改变的同时又明确心绞疼发作的患者划入有症状组(PMI),否则为无症状组(SMI)。②总缺血负荷(Total ischemic burden TIB)为有症状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之和。

1.3统计学处理 计算资料作t检验,技数资料作χ2检验。

2结果

2.1心律失常检出情况,见表1。

2.2心肌缺血检出情况

2.2.1 ST段下降阵次 老年组共检出缺血性ST段下降296阵次,其中SMI224阵次(占75.67%)。老年前期组共105阵次,其中SMI69阵次,(占6 5.71%)。老年组TIB显著高于老年前期组(χ2=11.19,P<0.05。两组SMI阵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7.31,P<0.01。

2.2.2 ST段下降幅度 老年组ST段下降1~2 mm者62例,>2 mm者40例,ST段平均下降2.22 mm。老年前期组ST段下降1~2 mm者48例,>2 mm者6例,ST段平均下降1.40 mm。ST段缺血性下降>2 mm者,多见于老年冠心病患者(P<0.01)。

2.3老年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检出情况。

2.3.1心率、发作持续时间、ST段下降程度与SMI;SMI与PMI比较,当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均较发作前增快,但PMI组更明显。SMI平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PMI显著延长。两组ST段下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2昼夜节律SMI发作高峰时间在6∶00~12∶00占(51.68%),尤其是6∶00~7∶00占(26.3%)。而午夜至6∶00最少占(10.07%)。40.7%和活动有关。PMI有类似规律,6∶00~12∶00和0∶00~6∶00发生率分别为53.6%和9.1%,75%和活动有关。

2.3.3 SMI与心律失常 SMI及PMI分别在334阵次占(74.72%和42阵次占(28.97%)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及传导障碍P

3讨论

本文动态心电图结果提示老年冠心病异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室上性居首[2],房性早搏最为常见,其次是室性早搏。较多患者表现为房室性早搏同时存在。部分患者心率呈减慢趋势,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占(12.17%)。其中4例临床证实为病窦综合征,占缓慢心律失常的(10.67%)。这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增高显然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加,窦房结退行性变对肾上腺素的反应下降,起博细胞数目相应减少功能减退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都可使心率减慢。

本文老年组心肌缺血程度较老年前期组严重[3],且SMI发生率显著增高。研究认为ST段改变程度轻频率低及持续时间短者SMI检出率较高[4]。但本文观察到SMI组与PMI组缺血性ST段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而SMI平均每次持续时间反较PMI长,其原因可能与本文SMI者约43.6%来自有心梗史者,后者至少有一支冠脉完全阻塞其储备能力降低及SMI者因无症状而不限制活动及保护性用药致心肌缺血持续存在有关。SMI的"无疼"可能系血浆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增多疼阈增高脑动脉硬化对疼疼反应降低,以致保护性胸疼警报装置不能发挥作用所致。本文SMI有明显的昼夜,以6∶00~12∶00,尤其是6∶00~7∶00发作最频。其机理可能系早晨醒来,血中儿茶酚胺及皮质醇增多血小板聚集增强,使得冠脉发生一过性狭窄而致血供减少。该时段与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作高峰时间基本一致。夜间SMI随然较少,但易发生心率缓慢,呈慢心律依赖性,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及冠脉阻力增大,血流缓慢有关。说明造成心肌缺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此外,SMI多伴严重的心律失常及传导障碍,提示SMI易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对老年冠心病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志周.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律失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8-9.

[2]黄云捷,顾嘉颜.760例老年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观察[M].北京:首届全国临床动态心电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心血管杂志),1990:67.

第10篇

【关键词】围绝经期;女性;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57-02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絮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综合症,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约1/3的妇女可以平稳过渡,没有明显不适,约2/3的妇女出现程度不同的低雌激素血症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因其心电图多有改变,常被疑诊为“冠心病” [1]。现将近年来围绝经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评价文献综述如下。

1 心率异性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降低,使正常的下丘脑-卵巢轴之间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雌激素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和垂体功能亢进,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引起下丘脑内源性鸦片肽(EOP)下降,继而引起中枢儿茶酚胺系统活性增高,儿茶酚胺使心肌细胞的Ca2+通道开放的概率增加,心肌细胞4期除极加快,自律性升高,传导加快,不应期缩短,从而导致心率加快[2]。

文献报道围绝经期组平均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围绝经期组SDN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围绝经期组SDANN、RMSS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3]。30例患者全部出现心悸不适症状时其适时心率均高于佩戴期间平均心率,心悸不适症状出现时间多以非活动期间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出汗、烦躁等症状[4]。

2 心律失常

雌激素具有Ca2+拮抗作用,雌激素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Ca2+阻断作用及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透性有关。此外,雌激素还能促进内皮NO合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等。雌激素水平降低时易出现焦虑、烦躁不安,在自主神经失调的情况下,儿茶酚胺系统活性增加,使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肯野组织在活动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同时,原有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在儿茶酚胺增多情况下可能出现异常自律性,产生主动性异位心律,以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多见[4、5]。

文献报道围绝经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出现的类型: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复合型异常。而频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ST-T异常、复合型异常围绝经期组与围绝经期合并冠心病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显然对判断是否合并冠心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6、7]。其中45例中有7例多发室性早搏伴有ST-T缺血性改变,年龄均在50岁以上;13例室性早搏伴阵发性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2-60次/分);8例室性早搏伴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125次/分);室性早搏按Lown氏分级法:有室性早搏≤II级者36例、≥Ⅲ级者9例[8]。

3 ST-T改变

Ca2+通道的开放概率增加的同时,还可影响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平台期,使平台期延长,从而导致心电图ST段改变;儿茶酚胺系统活性增高使动作电位3期K+外流下降,从而导致T波倒置、低平等[9]。

文献报道围绝经期女性300例中出现ST-T改变者70例,占23.3%,同龄男性出现ST-T改变者仅占1.0%,ST-T改变率在两性间有显著性差异(P

4 结语

围绝经期是“多事之秋”,许多疾病都有可能“乘虚而入”。调适得不好可能引发躯体、心理等诸方面的疾病[7]。综上所述,围绝经期女性易出现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及ST-T改变等,应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分析,进行细致的检查,而动态心电图检测是一项较为客观的指标,可以全程记录任意时刻的信息,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可以准确判断患者发生心脏症状时的心电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的依据[11],对判断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是否合并冠心病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12]。

参考文献:

[1] 段宗艳.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评价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079-1080.

[2] 卢喜烈,郜玲.围绝经期妇女心电图改变其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5):42-43.

[3] 丁宇慧,余秋实,杜晓晖,等.围绝经期妇女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J].人民军医,2006, 49(4):193-195.

[4] 王利亚.围绝经期妇女动态心电图改变的观察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136.

[5] 段宗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2):60-60.

[6] 许吕耘.围绝经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7):3930.

[7] 王风肖.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心律失常300例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下): 247.

[8] 王玉佩.45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室性早搏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0):48.

[9] 彭洁敏,周建华.围绝经期妇女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2):463.

[10] 余芳,黄蓉.围绝经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7,16(1):19-20.

[11] 段宗艳.200例更年期综合征女性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J].首都医药,2011,18(6下):24.

[12] 沈文锦,徐成斌主编.现代心功能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8.

第11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2010-2013年收治的16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其中男106例,女54例,年龄38~7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体检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1~6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选用十二导同步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购于深圳市博英医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BI9800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所有受检者进行24h十二通道心电记录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内容包括:各类心律失常、ST-T异常。

1.3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异常诊断标准

J点后80ms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1min,两次发作间隔时间≥1min。高危心律失常包括: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快室率的房颤、房扑、室上速,频发室早,室性心动过速等。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电事件发生情况见表1。

2.2两组高危心电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3讨论

第12篇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诊断

doi:10.14033/ki.cfmr.2017.3.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59-02

临床上,冠心病又被称作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调查显示,近几年,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给人们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研究与实践证实,动态心电图可以在24 h内对患者超过10万次的心电信号进行连续记录,相对于常规心电图,能够大幅度提高非持续性冠心病的诊断率。在短暂性心肌缺血发展、一过性冠心病诊断中,优势明显[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展开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42例,女26例,年龄35~76岁,平均(52.7±12.3)岁。本组患者中,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心绞痛者30例。合并糖尿病者24例,合并高血压者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自愿接受临床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受试者展开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全身放松,经常规12导联连续描记,并用25 mm/s的纸速进行心电记录,保证GCG基线平稳,无明显干扰,图像清晰。以T波低于同导联R波1/10并且ST段水平较0.05 mV低时,视为缺血性ST-T改变,将其作为诊断标准。

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采取24 h动态监测系统,模拟Ⅱ导联及Vl、Ⅴ5导联,对24 h 12通道心电信号进行记录,信息处理分析、人工校正、回放。动态心电图阳性诊断标准为:等电位基线为标准时,ST段表现出水平型或者是下降型,下降幅度超过0.1 mV;下移时间超过1 ms;两次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隔>1 ms,同时ST段测量显示,J点后80 ms为准[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心电图检查阳性率比较

本组68例患者经常规心电图检查,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57.35%;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49例,阳性率为72.06%。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阳性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P

2.2 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高(P

3 讨论

临床上,冠心病为心脏冠状动脉管腔阻塞、狭窄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肌供血不足,进而会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脏疾病,甚至会诱发心力衰竭[5]。研究证实,诸多器质性病变均会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均为常见诱发心律失常的疾病[6]。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受心律失常类型、性质、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心律失常会造成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甚至会诱发患者猝死。因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因此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漏诊率。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心律失常进行诊断的主要手段为心电图检查,并且,在病情判断、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心电图检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规心电图的应用十分广泛,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重复性好、无创、检查所需时间短、对环境没有更高的要求,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便可以接受临床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常规心电图检查具有较高的漏诊率,如果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血流动力学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未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或者是冠状动脉血流供应尚可,经过常规心电图检查显示结果为正常。在患者出现急性心肌缺血性梗死时,常规心电图才可以对冠状动脉M窄情况予以检出,但是,这时候患者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并且正在逐渐恶化,无法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的预后效果也相对较差,因此,部分特殊情况下,常规心电图无法正确对病情进行判断[7]。

常规心电图检查在临床上一直为对无痛性心肌缺血进行诊断的主要手段,冠心病患者的冠脉虽然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狭窄,但是依旧可以对静息状态时的正常冠脉血流予以维持,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在开展心电图检查,多无异常表现。曾有文献报道,经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进行检测时,阳性率在52.4%左右,由此证实,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时,特异性不高,值得关注。近几年,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相对于常规心电图而言,其能够对在24~48 h内,多次、连续对患者心电信号进行记录,从而能够形成各个时间点心电信号信息集合,此时也可以捕获一过性心电信号改变,在短暂性、阵发性心律失常诊断中,敏感性高,临床效果显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受检者周围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间佩戴,使得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进而导致动态心电图应用受限。

本次研究中,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展开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本组68例患者经常规心电图检查,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57.35%;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49例,阳性率为72.06%。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8-9]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价值显著,优势明显,相对于常规心电图,其能够对患者任一时间点的冠脉缺血情况、心律失常发作时间、频率等进行检测,准确性更高,值得关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吕室江,潘小宏.动态心电图与心电图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比较[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3):239-241.

[2]苏杭.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9):1063-1064.

[3]程林.女性患者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97-2098.

[4]刘海燕.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13-114.

[5]毛小琼.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院,2012,12(S1):49.

[6]郑易,岑镇波,胡海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R床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6):639-640.

[7]郑小雍.两种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1):87-88.

[8]汤喜红,孙玉敏.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医学检验,201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