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03:4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设计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突出艺术设计教学特色
(一)结合当地办学优势在艺术教育教学的设置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办学优势,这是实现创新艺术设计的途径之一。结合当地的办学特色就是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学生边学习边进行艺术创作,先创作和设计一些符合本地地方特色的东西;在课程的组织上,就是在组织课堂上突出本地的文化,在办学的理念上也定位在文化本源,在教育的定位上,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有独特文化气质的人才,在毕业生的就业上,也会有相当的优势,在学科的教育上,以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重点。也就是说把创新放在本土,要把教育与当地的特色结合起来。
(二)深入挖掘区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创新有着很大的困难,区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区域文化在教育创新上可以充分的利用起来,从区域文化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这样既可以彰显艺术特色就可以为创新做很大的贡献。
二、探索跨学科的培养模式
(一)综合纳入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帮助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生拓展思路,设计教育出更多更新颖的作品。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门很广的学科,覆盖了很多的领域,与其他的学科有很大的交叉性,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习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拓展其他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们得到综合的发展,这对于艺术创造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学生思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思路,社会实践也是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灵感来源于实践,取材来源于实践,创作也在实践当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了学生的创新创作的积极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开阔的思路,在实践中是最容易找到灵感,当然也是发现问题最多的,在实践中,就能通过自己实践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加强整体师资队伍建设
(一)完善教师招聘制度在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师的水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师资力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质量较高的师资队伍在课程设置,课程完成的目标上都略高于一般水平的教师,因此,学校要对创新能力方面的教师进行严格的教师聘请制度,在教师的聘用上进行严格的考核。与此同时,对教师还要进行定期的考核制度,对于一些质量较差的教师拒之门外,使教师时刻保持警惕,不断的完善自我。另外,在薪资的待遇上也有所侧重,对于表现好的教师要有学术上和艺术创新的奖励。
(二)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加强整体教师的建设队伍,是优化艺术设计的重要途径。在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第一,对艺术设计方面的教师进行定期整体的培训,让他们及时的更新知识,更新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培训可以让教师更加完美的设计自己的课程,可以把教育做的更好。第二,师资方面乐意走艺术家和设计师结合的道路,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设计师和艺术家相结合就是说教师可以经常参加艺术的会展,多与外界的艺术家们进行交流,把交流的思想带到教学中。
作者:佟雪霏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
1.忽视设计专业的差异性。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经过大概30多年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也有一些传统思想在制约着艺术设置专业的发展。比如,“重理论基础、轻实践应用”思想,许多艺术设计专业都将绘画课程设置成了公共课,但这就忽视了不同艺术设计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教学与本专业之间脱轨,导致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都不明确。
2.重理论,轻实践。
刚才在第一点中也提到了“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危害性,其实危害性还不止于此。目前,大部分的艺术设计教育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表现,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技能,这使得学生毕业后与就业岗位不能成功对接,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时感到恐慌和无所适从。
3.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中,艺术类考生专业课加试达到一定的分数之后,相对的文化课分数要低一些,其结果是艺术类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或多或少存在难度。
二、艺术设计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相对于“图案”和“工艺美术”来说,艺术设计是个新生词汇,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与词汇的变化相同,艺术设计教育也出现在图案教育和工艺美术教育之后。在这个发展历程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现阶段的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创新教育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艺术设计实施创新教育的举措分析
1.以校园艺术为载体实施创新教育。
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再是一门单纯学科,它与人文、自然、社会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托校园文化,有助于全面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在校园中可以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比如可以定期举办艺术沙龙、艺术研讨等不同活动,也可以邀请知名的艺术设计专家举办艺术相关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开阔学生们的眼界。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使学生们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在校园内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作品展览与作品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中公开招标的设计项目,比如企事业单位标志的设计,使学生与一线接轨,保证艺术实践的效果。再次,鼓励学生在校内建立艺术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社团活动主题可以为虚拟设计,也可以通过竞标各种商业设计而成为实体设计,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们的组织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创新型教师推动创新教育。
首先,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每隔一段时期,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标准就会出现,与此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做合格的创新型教师。其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适应学生群体的变化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充实自己,进行教学创新性探索,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创新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非凡的创造力和设计激情,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3.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创新应用能力。
艺术设计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商业设计、校内设计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得到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实践环节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比如可以向学生下发教学实践任务书、实践日志等教学材料,并且还要做好各阶段的检查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督促和评价。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掌握从设计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4.以创新教育模式带动创新教育。
前面就已经提到过,我国的艺术设计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所以在教育模式上存在一定差距,实施创新型教育模式在现阶段很有必要。创新型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具备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带动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此外,还要注重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课程,完成传统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变,可以利用模块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手段落实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
四、结语
关键词:商业艺术设计现代设计教育综合素质
(一)艺术与商业并重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对人的灵魂有直接的改造提升功能。而商业为满足人类物质追求或某种欲望而存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艺术在作为个人追求时可以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但当它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时其商业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艺术设计”就其表现语言来说,应当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它应用于商业目的时才具有了商业属性。绘画、文学、摄影、书法等艺术是它的思想基础。因此,艺术设计首先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与实用艺术的时候,商业理念就开始时刻影响着它。我们不得不考虑观众的口味与商业上的成功与否。艺术设计作为艺术,同样需要商业化的理念。因此,“商业艺术设计”既有“艺术性”又强调“商业性”,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1.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
现代商业设计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门类的教育体系,它集合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摄影、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等。单纯将其局限在某一个研究领域是很片面的。作为教师要涉猎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院系,公开资源、增进交流并且及时吸收其他院校以及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代商业设计教育开放式思想的体现。
2.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商业意识的培养
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个人经历是这样的:从正规艺术院校毕业,考取研究生,然后留校任教,一直在学校内工作,他们缺少了一个参与商业实践的工作经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达的是美学、纯艺术的信息,而忽略了学生们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我们并不提倡所有的教师都涉足真正的商业领域,去做公司,去给学生真正的“商业”资讯,但是,教师的关注范围是可以扩展的: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与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有长期的接触与互动关系,并从中汲取最新的商业动态、设计趋势、就业信息等,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增加实用性,同时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注他们这个阶段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教育软环境的改善
目前艺术类专业学科的硬件条件已经较为完备,但软环境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商业艺术设计的学习来说,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比较优良的外部环境条件。这包括艺术教育群体努力奋斗的志向与力量和其营造出的艺术设计良好的教育学术氛围,以及设计界与教育界联手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实习机会。
(四)教学重点的转移
1.培养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集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设计人才
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或公司并不需要某一专业极强、其他方面平庸的员工。企业或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应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变化,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大多数学生具有专业的宽泛性、实用性和对岗位要求的应变能力。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之前的应试教育已不再是唯一与必须,更多的是学生思维与技能的全面提升。因此,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旗帜,成为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改变目前“死记硬背”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展开想象空间,以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来进行学习,这种创新型思维教育模式将成为新时代的标杆。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特别是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工艺美术学院及综合院校将专业方向进行调整,设立了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各相关细化分类的专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工作者不断提出的高要求,我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进而使得高等艺术教育迅速膨胀。1998年教育部将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名称正式确定后,各大高校相继开始开设艺术系,大量招收艺术类学生,年招生量超过上百万人。如此庞大的招生量,不仅为社会培养了艺术人才,也为学校带来了创造性的经济效益。
如此大规模的发展,表面上好似提升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全民化,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原本艺术设计所培养的人才是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都离不开设计。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在应对目前大批量高要求的人才需求下,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从目前社会现实情况来看,飞速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并未使我国的设计水平提升,也未能使我国在设计界取得相应的成绩。学生在经历四年高等教育进入社会后,才发现很多实践的内容并未掌握,所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毕业生专业水平逐年下降,尤其是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创新意识更不能很好地展现,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这是因为许多学校在整体规划不全面、教学资源配备不足,以及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并非是喜欢艺术而学艺术,而是为了上学才学艺术,大量滥竽充数者导致艺术专业素质水平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缺少互动与启发,空洞的理论教育传授与艺术设计原本所强调的“想”的初衷相背离,使得学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降低。
艺术设计是专业性极强的实践课程,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经验去面对实际工作中高难度任务,并在实践中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然而现在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思维与技术,很多设计只是一味地抄袭,而从未想过如何构思与表达。动手能力弱,执行能力差,知识与实践相脱节。根据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就需要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尽快去解决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创新”理念的培养。创新是一个人素质、能力的体现,是知识文化的积淀和修养的综合表现。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敏锐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创新,最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更加得心应手,成为高素质、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与提升又离不开创新思维的表达。创新思维是人主观能动力的展现,通过对事物的观察,采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创新意识的目的所在。将创新思维应用于艺术设计教育中,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入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1.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观念,摆脱固化教学模式
目前,创新意识已成为全世界教育体制共同改革的目标。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表现在于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以及文化修养的综合表现,社会所需要的是拥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却与此理念相悖。我们很多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古板教学,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及脑力培养过于疏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看看学生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然后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础,进行选择和定向的培养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多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授课中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授课的趣味互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多元化教学模式
随着当下时代与社会的大接轨,专业学科的教学均已打破固定模式,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会涉及到人文、自然、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各学科之间开始相互融合、渗透,从而达到知识资源共享的层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要广泛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独特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其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这样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3.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是设计的前提,虽说传统教学也给学生提供了创作的空间,但多半是基于课堂中的封闭式训练,学生直到毕业才有机会接触社会实践。然而这种接触让许多学生产生了胆怯心理,因为大学期间根本没有系统的实际操作。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如何进行设计?怎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其中?成了毕业生的首要难题。其实在校期间教师虽然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个思维并没有建立在一个实际的方案中。在作品表达上,因为没有特定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作品多半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表现。
也有学生一味地抄袭和模仿,自身的设计缺少创意没有特色,甚至有些作品完全雷同。还有学生利用电脑软件将若干个图形进行拼凑,认为只要拼凑出绚丽的色彩、超炫的图案,就自认为是一张创意作品。殊不知一幅好的作品是需要想象、创造、定位等一系列环节连贯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上如何将构思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或设计公司合作,由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通过教与学有针对性地制作相应的设计作品,使学生尽快从教室走入市场,与社会接轨,得到真正的锻炼。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时展趋势,熟悉设计流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设计出更具人性化的设计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
4.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是思维展开的臂膀,知识是有限的,对于知识的了解,想象其实更为重要。因为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无限伸展包罗整个宇宙。艺术设计是门创造性的学科,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只有在设计中强调创新思维表现,才能达到设计的独一无二与活力。而“想”就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人类无限的想象力是推动科学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学生好奇心较强,凡事都喜欢一探究竟。对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励和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对学生的想象不应加以批评、讽刺,应积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把想象变为现实,敢于创造独特性。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给学生创造自由、愉快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斯曾说过任何的思维模式,无论再怎么抽象,都是从观察入手。要想有好的思维能力,前提是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得是否彻底、是否深刻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学生敏锐力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起主导作用,告诫学生每次在观察之前,如何根据目的、任务及要求,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如何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总结等。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所研究的事物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当兴趣被激发后,学生的脑海中才会产生诸多灵感,通过这些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总 结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社会模式下,各行各业都在改革中寻求收益,艺术设计教育也应在改革中求发展。设计界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想培养出高素质优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就必须革新教育模式。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对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教育和实践要落实于人才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改变教学的固化模式,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设计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艺术专业的基础内容并不复杂,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有着较强的通融性,但是,艺术学科除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更多的专业课程实践作为一种消化知识的方式去巩固所学内容。因此,现在的艺术教育方案要进行一定层次的改革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不断将学生看作是传承和发扬艺术的后备军,要将专业知识授予他们,并且能够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这样就能够将艺术设计的力量实现过渡。要秉承专业和科学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从中整理并取得经验,以便于应用到相关的需求中。现在有些教育模式较死板,对于学生来说,失去了一定的保障,也就是失去了创造力和个性。我们应根据市场需求以及生产一线技术岗位需求构建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不断丰富专业技能,并灵活建立创新的应用机制,改善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艺术教育中,实践是最重要的,也是实现艺术教育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只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因为艺术有着审美性、直观性,有着个性和潜能,需要学生进行演示和实践,从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模式。比如,能够结合考核的意见,将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实践分数统计,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实习,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评级不断完善艺术的重新认知,将实践作为重点,以够用为度,在专业课教学中必须突出岗位针对性与实用性。
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现在,高校课程中对艺术教育课程,多数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以带动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够在脱离课堂之后进行独立性思考和实践。因此,课程大纲和目标只能作为一种导向,不能奉之如圣旨。对于艺术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实现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展开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明确的认知,对艺术实践的概念理解等。艺术本身较抽象,需要活学活用,才能够不断探究出艺术的魅力,提高艺术造诣,并能够得到更多的技能,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师生之间应和谐相处,不断交流,新的理念也要求教学技术向应用转变。
结语
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就是要不断提升艺术实践的能力,制定实践能力培养的战略方针,要进行社会评价,就要深入到社会中,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和灵感源泉,不断完善艺术设计的理念,在一定基础上进行个性的创新,完善各自的艺术能力。学校的学习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将无限的创造力进行发挥,就要一定程度上脱离课堂,提高实践能力,寻找自我的闪光点。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将艺术造诣真正提高,完善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能力,还能够培养出一定的艺术原创能力。高等人才的培养都是注重实践,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借鉴相关的成熟理念去完善和发展。不断加强创新的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局限性,不断进行各种有利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完善现有教育模式,并全方位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
作者:邢学生
(1)目前创业教育普遍还处在宏观理论指导层面,并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深度融合。
(2)艺术设计类的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内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教学教改研究大多缺乏可执行性,无法融入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课程模式。
(3)艺术设计教育辖多个专业方向,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壁垒增加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难度。
(4)“创业教育”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大多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这种看似“稳妥”的办法往往流于形式,使学生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不在文献归纳式的定性研究,而在于实证,即在创业教育的具体操作环节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力求通过设计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为该专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实证其具体操作环节的可行性。
二课程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目前中国高校的专业课程多是单元制,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门或一个单元的课程,而创业教育在时间上的需求是分阶段、渐进式可持续实践的模式。设置一门单元制课程或课余时间讲座,都不是创业教育在教学时段上最好的选择。第二,中国高校艺术设计范畴内包含多个专业方向,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外观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这些专业因设计对象及专业范畴不同,会形成较明显的专业壁垒。创业教育作为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通识课,在操作层面如果细化到满足这些专业的不同特点,除创业理论外,在创业训练或实践环节很难做到统一指导。往往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只能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课程的实践环节因专业的差异化而夭折。不论专业教师的配备,还是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课题选择,都将因“众口难调”而流于形式。第三,在创业训练环节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许多创业实践或训练项目就是依托现有设计公司的工作岗位进行模拟,其实质更倾向于职业教育。
(2)发现市场空白,主动创新就业岗位的实践项目较少,或流于务虚概念,可实现性差。如何将“市场、专业、创新”三者有机结合,成了创业教育在实践环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突破专业壁垒及常规课程观念的创业教育
第一,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为完善单元制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帮助。常规的单元制课程,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制约,适合理论教学,而实践训练及指导环节则可以通过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得以完善。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组织由多个专业教师组成的创业教育团队进行平台建设维护。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版块:创业课程教材及资料电子档、创业课程视频教材、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积累、创业指导区、创业经验交流区、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前两个版块用于学生的自学需要,是提倡自学能力培养的有益补充;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积累是经过教师指导整理后创业案例的过程展示,由此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创业指导区,利用微信等即时聊天平台,以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为主导,联合企业设计师、工程师等职业导师为学生的创业实践随时提供指导;创业经验交流区是学生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可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创业需求,自由组成项目团队,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专属平台;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版块是创业教育课程与现实社会接轨的对接平台。为使课程成果不流于形式,也为了找寻课程效果的客观检验方法,利用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版块,将学生的创业项目面向社会展示,一方面增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好的项目寻求外界的合作伙伴,进而为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提供可能。
第二,目前高校课程的设计多趋于模式化,创业教育课程的模式化虽然方便了学生的模仿,却制约了创新思想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专业壁垒使学生很难跳出已有职业范畴的束缚。如服装设计的学生,很难从其他角度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除设计服装外,还可以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平面设计的学生除了设计CI、广告、装帧等,还能够发掘出什么新的市场空白。尝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突破观念上的专业界限,结合其他专业的知识,组合创新,构建创业实践的核心基础——原创事物。围绕原创事物开展的创业实践,才是将创新融入创业训练最有效的途径。作为通识课程,创业教育需要将原创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内容。面对专业壁垒,可以忽略观念上的专业界限,从市场出发,以新产品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切入创业项目的设计训练,不论什么专业方向,都可以发掘自身知识结构能够创新的原创事物。例如,环艺专业的学生开发装饰建材产品作为创业项目核心;服装专业的学生开发手机时尚资讯APP;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发陶瓷玩具等,这些原创事物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属于艺术产品范畴,因此将“艺术产品开发”作为各艺术设计专业的通识课课题最能打通专业壁垒,体现创新思想。艺术产品开发的具体授课内容可包括以下几部分:市场调研、产品需求分析、艺术产品开发设计、产品推广等。市场调研可以训练学生快速了解市场、了解受众需求;产品需求分析训练学生挖掘市场空白的能力;艺术产品开发,则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设计全新的产品或服务,结合专利申请等内容,强化创新与知识产权意识;产品推广则是项目训练成果的一种检验。通过艺术产品开发这样的课题,不仅可以轻易突破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中不同专业壁垒的限制,还可以作为创新思维的切入点,将课程模式化的禁锢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任何交流都像是对话,必然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承认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理论的优势,也要确保民族文化根脉的活力。让我们高校师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情境的重要性及对学习的影响,从社会和个体角度来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本文试图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更好地进行教学与实践。
【作者单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关键词】: 传统民间艺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正文】:我们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来说包括三大类别:1.工艺设计类(如苏州灯彩、无锡惠山泥人、扬州漆器南通风筝、蓝印花布、织毯等);2、建筑园林类(江南民居、苏州园林等);3、民间绘画类(如木刻版画、邳州农民画等)。
传统民间艺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江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然而,在西方强势文化传入的背景下,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曾经一度被人淡忘、甚至抛弃。如蜚声海内外的苏州桃花坞年画、无锡纸马、南通扎染、常州挑花、南京白局、扬州清曲等都已经消亡或即将消亡。幸而在盲目崇洋的喧嚣之后,许多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失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大力提倡“本土文化”的回归。但是,江苏的现代设计教育并没能及时适应这种可喜的转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中仍旧是一个断层。不仅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理论没有形成,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以西方三大构成为设汁基础的教育体系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我们既要承认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理论的优势,也要确保传统民族文化根脉的活力,让我们高校师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情境的重要性及对学习的影响,从社会和个体角度来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实践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为基础组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可以看作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开端。上个世纪80年代后,当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尤其是三大构成理论引人之后,我国的“工艺美术设计”开始转变为以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为基础的“美术设计”。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在改革开放后短暂的二十年间迅速地与国际“接轨”,呈现出跳跃性发展的特征,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无论从设计形式到艺术语言都受到西方现代设计的强烈影响.传统的图案式样与审美趣味快速地被抽象的、几何的视觉符号所取代。这样的过程和经历在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留下了清晰的轨迹,直到今天问题仍然显得非常突出。在专业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中“三大构成”取代了传统图案与相关传统课程的主导地位,大部分学生对于江苏传统艺术元素的了解和认识,仅仅限于美术史或艺术鉴赏中笼统的印象,以及逢年过节时张贴或悬挂的中国结、福字年画、窗花等等,对其所蕴涵的传统意义,承载的传统观念认识偏颇,即使在设计中运用了传统图形,也只是简单的挪用,机械地复制,设计语言苍白乏力,既缺少时代精神,也没有传统意趣。这些无疑导致了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二、将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带入高校课程的实践性尝试
目前江苏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主要是西方模式的“三大构成”,缺少民族性、地方性和民间性特点。把江苏省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带入高校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是一种新的尝试,并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理论价值。
我们以江苏省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研究为切入点,在反思、批判与思辩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与理解,突破仅从认知角度的知识传授,重视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将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导入课程教学,以教育的方式去传授,理解传统民间文化,进而达到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宣传、保护与弘扬,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活态保护”。这一尝试既可有效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又可拓展原有的课程教学空间,让我们高校师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情境的重要性及对学习的影响,从社会和个体角度来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并收到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的实际效果。
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通过相关专业师生集体讨论,对江苏省传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认真筛选,以调研方式对部分典型进行专题研究。如扬州漆工艺; 无锡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邳州的农民画、剪纸;南通风筝、蓝印花布、织毯;南京秦淮花灯的专题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组织师生按照各民间艺术资源分布地进行调研活动。并采用文献研究法、影像记录法、图稿绘制法等,尽可能以图文形式留存有关传统民间美术工艺流程与作品特征;组织师生以采访方式,尽可能对民间艺人进行访谈,了解其身世背景、制作工艺发展演革等。最后对采集的资料做分类梳理,对传统艺术资源的形态依据现代精神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以期达到古今融合,革古鼎新的效果。
这种运用新方法、新角度将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引入课程的研究,可以通过学生展览、报告会或其他自由形式介绍给家长、管理者及其他社会成员。突破了以往对此类资源的单纯鉴赏与评价,着力于探究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课程价值,整合传统课程形式与民间美术资源特色课程。针对目前大专院校艺术设计课程研究现状不足的情况,提倡实践性研究,有效利用传统艺术资源的课程开发与研究,体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特点,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对本土艺术的学习不需要靠前人抽象的解释和复杂的分解,而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环境的耳濡目染和不断地尝试来理解、掌握的。这种艺术学习没有什么抽象的艺术概念,更多的是依赖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材料的一种互动体验,而这恰恰是一种生态学的艺术教育方式,是一种更人性、更符合艺术教育本质、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1]将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引入课程开发,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建立民间艺术教育体系,将会促进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产生、流变、种类、造型、色彩及其审美特点,培养对民间美术的感情,使他们成为民间艺术的欣赏者和传播者,可持续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民间艺术。
三、结束语
我们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社会需要传统民间艺术创新,而传统民间艺术自身更需要创新,民间艺术的保护不能是密封式的,而是积极地、开放的,只有创新才能找到在新时代生存下去的根本。现今社会,设计艺术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巨大产业,现代设计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传统民间艺术与设计艺术无论造型手法还是创作思维都有相似之处,两者的沟通几乎没有障碍,这也为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最直接的路径。民间美术的传承其实就是元素的传承。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地研究,建立起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论体系,使民间艺术得以良好地保护和传承。注重原创精神与文脉传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构建出既有自己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教育体系,才能找到为世界认同的“中国设计”。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杭间:《艺术向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张道一:《美术长短录》,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3.赵农:l:《设计艺术概论》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6.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
7.李群:《传统美术》,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出版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设计管理 设计 设计师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20世纪以来,人们在探讨艺术设计教育时,不能跳过和忽略的就是“包豪斯”,它几乎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代名词。人们不断研究其带给艺术设计教育的广泛指导意义,表现在其本身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成就,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等,而后者才是包豪斯能够取得如此大成就的核心和根本。
包豪斯体系强调的是:
1.设计应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2.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3.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
4.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5.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如果说,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和从业人员都达到了以上几点的要求,或许今天也就不需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说,艺术设计教育相对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纵观国内的艺术设计行业,社会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业内不满意,最核心的表现就是没有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无法清晰透彻,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没有建立一套自己满意、社会满意、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正因如此,各个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都存在着较大水平上的差异。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艺术设计教育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都是我们艺术教育过程中宝贵的指导思想。
二、设计和设计师
何谓设计?它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还同时肩负着把制造产业与尖端的软件产业一同吸纳进创造磁场的重任。”①而设计师,则是从事设计这一职业的人的一个统称。
设计师,是特殊的族群,与设计师们的对话有时可显示出更宽广的胸怀,改善环境的渴望,打造更美好的世界,提高大众对艺术、设计的品位,去帮助或改变这个社会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有些设计师们的世界是很“窄”的。
笔者认为这和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的弱点是一样的。有些知识分子大多缺乏一种大文化观,他们看问题多只是从专业的、局部的、个人的、地域的角度出发,这对于整件事情和整个层面来说,是相对狭隘的。而有些艺术设计师,将自己圈在一定的小文化背景里,其认识和境界或许就停留在较窄的层面。
设计师以及设计师的创作,应面向社会。对于社会,设计师应积极参与并有责任感,在文化意识上发生作用,并把个人和现实文化联系起来。相应来说,艺术设计教育教会学生一种思考艺术的能力,教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反应的敏感力、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推动的不是某一层面的技术载体,而是思想上的变化,这比教技法更重要。
三、设计和设计管理
管理需要设计,设计必须加以管理,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产品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是因为他们在设计的应用和行销上经常进行创新,其重要因素就是掌握“设计管理”,强调在设计部门中所进行的管理,以提高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将设计部门的业务体系化进行整理,以组织化、制度化进行管理。
设计管理,很多人对于这个词还是比较陌生的。1965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简称RSA )颁发“设计管理最高荣誉奖”。此奖目的在于借以“鼓励企业设计活动,经由广泛性、合理性、计划的步骤,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②。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设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定义,是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于1966年提出的,他认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的设计师,并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③他把设计管理视为解决设计问题的一项功能,侧重于设计管理的导向,而非管理的导向。不难看出,Michael Farry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提出定义的。
设计管理,从企业层面的理解指的是企业领导从企业经营角度,以企业理念和经营方针为依据,对设计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是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管理,使设计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设计管理,企业的设计管理,在目前看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企业品牌形象CIS战略的运用,是最典型的设计管理的实例,也是目前企业运用的设计管理。
四、如何进行设计管理
在现代的企业行为中,不管是以设计为背景,还是以管理为背景去理解设计管理,其基本的内涵已渐渐走向统一。那么,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又该如何进行设计管理呢?相信这是很多人目前真正关心的,下面,笔者以多年的教学和从业经验谈一些理解。
第一,设计战略和策略管理。
设计战略和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企业情况、市场情况、产品情况等)作出的针对设计工作的长期规划和方法策略,是对设计部门发展的规划,是设计的准则和方向性要求。它是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的总体性规划。企业必须要制定自己的设计战略,并加以良好、有效地管理。
第二,是设计目标的管理。
设计必须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除战略性的目标要求外,企业的设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近期经营目标制定近期的设计目标,这一点很重要。前面在说到设计师们是一个特殊的族群,一般较为感性,在目标的设定、执行等方面最好能有强有力的管理,使之切实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
第三,设计程序管理。
设计,是一个讲究创意、思想的工作,但并不表示设计就不需要流程。设计的流程管理,是为了对设计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确保设计的进度,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和任务。
第四,设计作品的品质管理。
设计作品的品质管理,是使设计师的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在生产阶段达到设计所要求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设计质量的保证与提高。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集思广益”,即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
艺术设计是一个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专业。艺术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艺术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是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不是偏重理论研究,而是注重实践和应用。对比中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我国现阶段更适合建立一种以大量实践型高等专业教育为主、少量研究型专业教育为辅的模式,以较高的专业水准来带动艺术设计教育的普及,最终提高全民的设计素养。
一.现有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艺术设计学院教育观念的定位不清
综观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专业院校里存在着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很多院校更注重基础教育,认为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专注在造型艺术、观念和方法的教授,对设计实践教学重视的程度稍显薄弱,学生对专业技能和项目实践能力的很少能够在学院教育中得到锻炼。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毕业生容易面临失业的窘迫。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由于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质量的欠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注重技能培养,过分地强调实用主义和商业化,忽视了全面教育的特点,导致我们的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理论修养等严重缺乏,只能满足低端市场需求。这两种教育观念都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设计师。这不得不引起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找到培养学生实践和理论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2.师资力量和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作为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工作者,设计观念和知识体系不仅决定着他们个人的设计水平,更重要的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对学习设计的学生和设计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的师资队伍比较单一化,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少,导致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的创造力是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设计操作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理论修养。如果教师没有具备完善的设计教育思想体系、学术水平,那么学生水平的提高将是空话。我们的艺术设计更多的变成了纸上谈兵,设计强国也只能变成空中楼阁。在师资队伍里也可邀请国内外艺术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指导实践,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和教师,丰富我们的艺术设计师资力量。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课堂讲授和虚拟的作业训练,对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有用则无人关注,学生对所学专业也缺乏兴趣和动力,其创造力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3.实践教学基地缺乏
由于受艺术设计思潮中观念重于表现的影响,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被重视。实践基地不被重视,即便有实践基地也极不正规,未能和教学衔接配套,最终还是教学脱离实践、脱离生活。学生也因为缺乏实际应用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在具体工作中只能充当美工师的角色,设计的作品和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因此,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与理论教学相匹配并逐步形成自成体系的实验教学保障系统,就成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拓宽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二.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学科,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教学与科研才有方向,内容才更接近实际,也更充实。没有实践基础的教学与科研都容易流于肤浅和空洞玄虚。我们应该对于本专业的基础性理论、方法,甚至工艺、材料、生产方式等进行思考与研究,并且带有实验性质地去实践,这样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有创造力的设计人才,有助于快速提高我国整体设计水平,提升国家整体设计实力。
1.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要以实践教育为重点,但并不忽略思考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对艺术设计有丰富的经验,以便不断保持教学的时尚性和专业性。教师往往能带领学生了解业界最新的动向,比如一些大型的设计比赛、企业标志设计招标等等,并把这些真实的课题作为练习,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也能够检验学生学习的能力。实践教学不仅是动手能力的表现,也是参与社会的表现。艺术设计院校应该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有效地利用周边资源;另一方面很多院校可以开设艺术设计与公众生活的相关课程,鼓励学生通过作品影响他人和社会,创作具有社会效应的学生作品。注重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以及设计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学生不仅要学会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这样必然会促使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理解设计的社会属性,真切体会到作为设计师要具备务实的设计观念、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有设计创意的表达和实现能力,还要有设计开发到实现的整个商业运作能力。
2.丰富实践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设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与制造业有着密切关系。设计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将设计力转化为生产力来体现其价值。在英国工艺运动以及莫里斯和鲁斯金的学说的影响下,就已出现了对设计实践的重新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主流思想。专业课都是工作室形式,非常重视设计与制作的关系。实践教学的建设是教学与就业之间的桥梁。艺术设计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打破了陈旧教学壁垒,为学生创造在学科实践中学习和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在学校内建立与其专业相关工作室,比如环境设计工作室、模型工作室、动画制作中心、摄影工作室等,将这些工作室变成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场所。建立实践基地真正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工作流程上的熟悉,而且培养了学生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对于了解材料、工艺、技术都有极大的帮助。对这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应当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验设备,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掌握数字化创作的能力。艺术实践教学不仅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而且也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校外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当地的公司企业合作,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以大学为轴心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结合体系,注重教学和研究的质量和创新,注重研究工作与工业系统紧密合作,建立校企联合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实践学习和社会实践并举策略,运用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尝试在教学管理中引入企业化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强调学科知识运用于实践,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从而来弥补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并最大化地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为公司、企业带来产出和效益,以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逐步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逐步完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进行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中还有很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与探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参考文献:
[1] 郑曙:考察后的对比――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美术观察,2001年第9期
[2] 蔡军: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美术观察,1999年第12期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其教育模式方面仍然处于一个发展过渡的阶段,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则是中职学校教育模式转变的一个表现。想要“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得更加成功,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必须对教学中的落后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装潢艺术设计
所谓“工学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各种环境下,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相结合,更好地对理论知识加以深刻理解。
1装潢专业工学结合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装潢艺术设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也随之增加,由于装潢艺术设计的发展前景比较好,对这方面的教育投入也比较大,所以中职学校装潢艺术设计的教学着重于“工学结合”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学习型人才。而对于装潢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法,必须遵循对传统的优良方法加以有选择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融入时代的元素,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装潢艺术设计的发展,其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应通过“工学结合”的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中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中职学校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改革,但是在这种新模式的实际运用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对国外教学观念的引进,但是国外与国内在文化上有着一些冲突,对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开展形成了阻碍。在教学当中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只是将工学结合的形式进行了应用,在其教学理念上并没有加以很好的运用,再者由于本专业属于一种比较新型的专业,很多学校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在教学经验与师资力量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弊病,很多学校甚至只是对美术类本科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模仿,这种方法与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不相符合。由于以上问题的产生,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成功推出一种完善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国外教学模式的学习本身而言是没错的,但是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不能盲目照搬,特别是德国的工学结合模式,在目前为止还不适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现状,其中一些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帮助我国中职学校创新教学模式,对其本身的一些教学优势也是一种冲击。中职学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定位进行分析,完善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仅仅依靠模仿可以实现的,还需要自行研究与创新。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都有着严格要求。装潢艺术设计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实践性、综合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找出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3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3.1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的装潢艺术教学改革思路
(1)在中职学校对装潢艺术教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加以进行运用时,可以对其大致的教学方法进行借鉴,但是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必须依靠自身的实践研究。对于国外的教学模式要进行有选择性的吸收,正确认识其中的弊端,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和不适合的部分并进行一定的改革,和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现状相结合,更好地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装潢艺术设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服务。(2)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是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的核心。装潢艺术设计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进行艺术设计能力,比如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工作时,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对室内空间加以利用,将美学与实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设计不断提升自己,将设计的思维方式与自身的设计习惯相结合,要更好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价值。
3.2装潢艺术设计的实践途径
(1)教学模式改革并不是说要完全摒弃以往的教学课程,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时代的元素。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从提高课程质量着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也是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对于人才培养方面来说,首先要明确人才的具体定位,让人才培养方式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相一致。并且将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其融入时代特点,跟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培养出的人才与时代相接轨,迎合现代建设的需要。教学内容也要与实际相结合,并且可以通过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来实现工学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学习中要对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依靠课本学习也只能局限于课本,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思维模式,勤学苦思,善于追问,多考虑一些和本行业有关的问题,才能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在实际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实践运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行顶岗式作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同时让学生也将学习与工作更好地相结合。比如学校可以设立装潢艺术设计的工作室或是小公司,依照学校的专业投资而定,让学生通过上课的方式进行工作,用更加自然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理论进行实践,更好地掌握理论的同时,还提高了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除了分组练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个人能力培养,分组作业锻炼的是团队合作能力,而个人练习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将来的工作中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3)专业完成质量评估体系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重要支撑。评估标准是多样的,在学校课堂学习中的专业评估带有一定的鼓励性,其目的是出于学生的学习动力所考虑,不断激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特别是职业方面的能力。而对于专业实训中的评估则是比较严格的,为的是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人才评估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但必须把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入企业评估,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企业需要对其进行评估,脱离学校的庇佑,确保评估效果更加公平公正。
3.3封闭式学校教育到开放式社会教育的转变
进行工学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由封闭式的学校教学到开放式的社会教育的转变。通过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当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中的工作需求相对比,从而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节奏。根据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从而找到提高自我的办法并且加以实施,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所充当的角色,以及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探索提高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是将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学生获取知识途径日益增多,在网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所以中职学校教学改革还要根据信息技术而改变,搭建网络教育“云平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开放式教育。用社会岗位实践的教学模式来取代单纯的课本教学模式,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让教学过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案例源于岗位实际。首先是教学内容贴近企业岗位的设定。根据中职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多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要求进行理解,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按照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原则,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学习内容,实施岗位导向教学。其次是要按照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设计。
4结语
装潢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科技、设计潮流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和时尚的设计美感。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想要提高装潢艺术设计中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效率,就必须从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一套适合学校的教学模式,不断地与时俱进,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创新性,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智娟.工学结合模式下中专装潢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J].美术大观,2011(9):154-155.
[2]刘飞.基于市场需求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5(4):246-247.
[3]吴澜.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高职学院装潢设计创新实习实训改革研究[J].艺术科技,2016.29(6):49.
画院教育艺术设计教育人才选拔课程设置审美标准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得追求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正是满足人们对这一需求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专业需要不断完善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审美需求。宋徽宗崇宁三年设立的画学,标志着中国最早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的确立,宋代画院既是创作机构,同时也有培养绘画人才的任务。其招生与考核制度严格而完善,注重对学生创新性的考察;课程设置上文化基础和技法训练的并重等等。这些措施为当时更好地培养宫廷绘画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模式也有很好的启示。
一、宋代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相互影响、渗透、吸收,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宋代画院的繁盛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外,统治阶级政治上的支持重视、帝王皇族(尤其是赵佶)的重视和倡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宋代帝王大都爱好文艺书画,其中以徽宗和高宗最为突出,尤其是宋徽宗。他精绝于书画,与王诜、赵令穰(大年)以及黄庭坚等名手友善,又曾随花鸟画家吴元瑜学画,还有韩拙等在其左右。优越的环境条件使他在绘画和鉴赏方面都达到相当的成就。邓椿在评价赵佶时,说他:“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这在历代皇帝中是极为少见的。
赵佶对于书画的搜集、整理和鉴藏也十分积极,如他选集的古今名画,上自孙吴时代的曹弗兴,下至宋初的黄居寀,共100帙,他敕令编撰的《宣和画谱》集内府所藏晋、魏以来名画,包二百三十一家,计六千三百九十六件作品,详分为十门,并加以品第,给美术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推动了社会上喜画、爱画的艺术风尚。
二、宋代画院的人才选拔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
宋代绘画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而宋代画院则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为完备、规模最大的艺术教育机构,其反应的绘画教育特点,具有突出的代表性。统治阶级的重视、扶持和当权者本身精于书画,属“行内人士”,能对画院的各项事务提出有见地的、切合实际特点的构想,从而进行有效地、正确地指导。在宋徽宗当政期间,画院不仅革新了制度,提高了画家的地位,并培养出很多又才能有成就的画家,中国绘画历史上著名的郭熙、李唐以及刘、李、马、夏、李嵩、张择端等重要画家都出自宋代画院,正是宋代画院教育促成了宋代绘画的辉煌成就。
这时的画院成为科举制度的一个特殊部分,叫做“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画家经考试入学后,按照家庭出身分为“士流”(士大夫出身)和“杂流”(商人及费剥削阶级出身)。考中后,出了学习绘画以外,也要学习古文学,根据学习成绩决定等级的升迁和待遇,这对提高画院画家的文化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宋徽宗在位期间不遗余力地吸纳画家,收集作品,亲自过问画院和画学,任命米芾为书画学博士,整顿和健全画院的组织,订出各种制度,并提高画院画家的政治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宫廷绘画的繁荣,并带动了人们尚画、崇美的艺术追求。
科学合理的宋代画院的考试制度,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宋代画院的考试制度是从徽宗崇宁三年设立“画学”开始,即是“以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来应试的及被录取的“四方画工”其知识结构和考试内容及考取后学习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而我们今天的美术高考,均是考察学生专业基础课的程度为标准来选拔艺术设计人才,而没有一个具有专业倾向的考试标准。这使得艺术设计的教学出现种种弊端。画院平常对院画家的考绩也用考试方法。考试除诗文论策外,兼出题作画,其题目多是摘取古人诗句为之。故所画多含诗意,画院的这种考试,能部分地考察画家有多少见识,有多少想象力与艺术创造才能。那些文学与绘画兼擅的画家,都在画境中讲求诗境的营造,甚至有时仅仅根据诗的寓意所在而作画,使绘画中充溢着浓厚的文学气息,继承和表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对文学的舍弃,对传统文化的削弱,固然有社会风气的影响,但与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大的关系。宋代画院的绘画分科和课程设置,据《宋史》卷《选举志三》记载,“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可见入学之后的分科分门是十分细密的。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专业课和文化课或公共课),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此外则设问答(有关画理、画论方面),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可见画学的学习不仅注重绘画技能技巧的训练学习,还特别重视文化方面的修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代画院应该叫做“画学院”——专门研究关于绘画学问的画院。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主体审美标准。宋代画院的取士标准是:“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这既是取士标准,同时也是宋代画院的教学宗旨和艺术审美标准。宋代院画家正是秉承着这样艺术品评标准,不断创新,终于成就了宋代画院的辉煌历史。
三、由宋代画院教育得到的启示
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稳定,人们物质文化精神生活不断提升,人们在购物消费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审美要求和文化需求也不断增加。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装潢设计、环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染织设计、动漫设计等实用型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层次要求实用型审美艺术上一个新的层次。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使得艺术设计人才适应我国大众的审美需要。对于这类问题,长期以来不乏理论上的探讨者。首先,“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先生,对此就作过精辟的阐述。他从康德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根本特征是普遍性和超越。从广义上讲,美术教育就是审美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美感教育和情操教育。这三个层面呈现出一种由低至高的递进关系,并概括出整个美育功效。
现代专业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对对象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在教学中的直接表现就是“技术主义”至上,专业教育仍是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技法和技巧能否跟上社会的潮流,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大学里开设的文化课远比宋代画院要多,但就多数学生的学习体验来看,多数的文化课都属“可学可不学,学了也白学”的范畴。学生四年下来,都不清楚自己究竟学了些什么,文化课起不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这并非说这些文化课就不重要,而是文化课的设置缺乏专业的针对性以及深层次的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也是画法重于画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浮于表面的形式。但是教育是具体的,是有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课程及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需要注重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教学,在传播技艺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作思维的培养,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和美术教育思想的完善,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增加美术文化教育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某种视觉媒介有效地传达艺术感觉和思想,从而提高他们艺术修养的知觉能力。没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和以心理科学为指导的教学,是缺乏现代性的教学,没有文化感的教学仅仅是“匠人”的劳作。既要重视技术的传承,还要着眼于审美文化素质教育、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现代美术教育必须并行的两条路。
此外,美术院校在高考招生时,不论学什么专业大都一律考素描、色彩(有部分院校会增加装饰图案、速写等方面的考试,但也只作为参考),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和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并无必然联系的素描和色彩的学习上;考生考进美术院校后,不论专业方向,基础性练习(素描、色彩、构成)占用了教学课时的很多时间,学生常常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摸不清专业方向,对专业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我们需要在入学考试时增加不同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测试,而宋代画院一样有一个相对精细的分科考试、分科设置课程的做法,是值得我们研究实施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在专业方向上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
引言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认清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发展,对艺术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并打造教育品牌,使艺术设计教育及其品牌管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只有认清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及其品牌管理的现状,才能找到解决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发展艺术教育,实现艺术设计品牌建设的目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艺术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任然有较大差距,要与国际接轨,首先要从艺术设计教育入手。
我国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专业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的混乱局面,专业方向与日益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适应。在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问题,这些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像这样的发展,不是对艺术教育品牌的科学发展,也不是对艺术设计人才的优质培养,而是对艺术设计毁坏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1.采用综合型的指导思想,体现出专业的特色
教育思想与观念常常体现为对教育的理性思考,而教育的价值,在于启迪人的思维,促进全面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以突出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注重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应具有先导性、超越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起点。
2.运用优化的手段,构建合理的艺术教育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体现出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要求改变艺术设计方面教育的理念,同事不能忽视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育上,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做人为目标。
3.充分发挥教师这一角色的作用,发挥育人的功效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以道义的权威,职业的权威,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播艺术设计的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设计潜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水平,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二、品牌建设
想要艺术设计能在如此激烈的艺术设计教育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推动艺术设计不断走向成功,就必须塑造品牌的意识,打造出品牌优势,从而提升品牌竞争的实力。
定位不明确,办学质量不高是一些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较大缺陷,这些缺陷给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要提升自身、师资力量、课程等方面的建设,并与社会开展合作、与国际进行交流,从而打造品牌专业。打造教育品牌是高校在当前形势下获得连续不断的竞争力所需的最重要策略。而作为品牌专业,需要在多方面突出鲜明的特点和它的竞争力所在,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课程体系建设上、教学质量提高上、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学名师培养上、教学实践设置上等等。
1.品牌建设实施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专业方面的建设
其中包括这些条件: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相关产业政策,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高校自身需要的一些条件,如:地理位置,院校声誉,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
2.艺术设计教育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创建应有层次,才能使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通识类和专业类的课程体系是现在的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模式,而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又是对专业类的细分;这些课程从基础一步步提升至专业、从专业慢慢入手从而引导方向,像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并层层深入,照着艺术设计教育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习的进度和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和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
3.艺术设计品牌建设中的支撑条件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本科生在实践和沟通方面能力的形成、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塑造等方面关系到培养的专业人才素质的高低、高校教育能否被社会接纳和承认的关键点。而这些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还需有注重实践,用实践来更好的培养所欠缺的能力。改善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和建立不同功能的实验室。如基础设计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设计展示实验室等,并能在其中建设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实验室,对其重点建设。于此同时,图书馆与资料室在艺术设计上的建设也要得到重视和完善,每年都扩充一些专业上所需的各类书籍资料、声像光盘等,以充分发挥品牌教学中这种可利用资源的辅助作用。还需创立一定数量的实践场所。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多个校内外实践场所,为培养全方位人才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三、品牌原则
总所周知,品牌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而艺术设计品牌的建设也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
1发展原则 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应随经济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需处于这种因社会的需要而变化的状态之中。
2创新原则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更是它的本质所在。艺术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诞生发展至今,曲折向上并一步步走向成熟,其中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