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4 08:5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高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课的质量,追求复习的最大效益
1、认真学习新课改的考试说明和考试纲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教学进度的严肃性.高三年级在明确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本学期以来经常进行备课组集体备课,教学案一体化,将长计划和短安排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学期教学的连贯性,又体现了阶段教学的灵活性。
2、准确定位复习难度,提高课堂复习的针对性。我们把临界生这个群体作为高考复习的主要对象,根据临界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来设计课堂教学,不片面地追求"高,难,尖",而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能力要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力促课堂质量的有效性。首先,针对复习课特点,明确复习思路,构建了二轮复习"四合一"的课堂模式:能力训练+试卷讲评+整理消化+纠错巩固。
能力训练做到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排查出学生的考点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试卷讲评做到在错误率统计和错误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讲评,讲评的对象明确定位为中转优学生,评讲效果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中转优学生有没有真正搞懂;整理消化首先确保各学科当堂消化的时间;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以变形的形式进行纠错巩固训练,同时在周练中予以体现.
二、让学生切实做好题,发挥训练的最大功能
1、实行 "下水上岸"制,提高练习质量。 "下水"是为了"上岸",教师做题是为了选题。为此,本人对给学生做的题目自己先过一遍,加强对选题的工作,练习材料没有照搬现成资料,同时整个年段的题目是备课组集体研讨而成;要先改造,后使用,力求做到选题精当,符合学情。
2、有效监控训练过程,确保训练效度.训练上特别重视训练的计划性,明确每周训练计划.认真统计分析,对于重点学生更是面批到位.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纠错,并定期进行纠错训练.
此外,对考试这一环节,严格考试流程,狠抓考风考纪,重视考试心理的调适,答题规范化的指导和应试技能的培养,努力消除非智力因素失分。及时认真地做好每次考试的质量分析,并使分析结果迅速,直接地指导后面的复习工作。
3、强化基础过关,实施分层推进.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实施基础题过关的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实验班适当提升训练难度,同时实行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分档训练。这一举措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我一定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进步,不辜负领导和家长们对我的信任,在来年再创佳绩。
【二】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新的高考形势下,高三数学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去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集体备课,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
即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集体备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长处,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都准备一周的课,集体备课时,每位教师都进行说课,然后对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逐一评价。
集体备课后,我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精心备课,这样,总体上,集体备课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和统一了教学进度,对于各位教师来讲,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
二.研读考纲,梳理知识
研究《考试说明》中对考试的性质、考试的要求、考试的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各方面的要求,并以此为复习备考的依据,也为复习的指南,做到复习不超纲,同时,从精神实质上领悟《考试说明》,具体说来是:
(1)细心推敲对考试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掌握哪些内容是了解,哪些是理解和掌握,哪些是灵活和综合运用。这样既明了知识系统的全貌,又知晓了知识体系的主干及重点内容。
(2)仔细剖析对能力的要求和考查的数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有哪些?有什么要求?明确一般的数学方法,普遍的数学思想及一般的逻辑方法(即通性通法)。
三、重视课本,狠抓基础,构建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良好的知识结构是高效应用知识的保证。以课本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
在知识的深化过程中,切忌孤立对待知识、方法,而是自觉地将其前后联系,纵横比较、综合,自觉地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融会代数、三角、立几、解析几何于一体,进而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如面对代数中的“四个二次”: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时,以二次方程为基储二次函数为主线,通过联系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带参数的不等式等典型重要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四、狠抓常规,强化落实与检查
精心选题,针对性讲评。我们发扬数学科组的优良传统,落实“以练为主线”的教学特色。认真抓好每周的“一测一练”。“每周一测”、既要注重重点基础知识,出“小,巧,活”的题目;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出有新意的题目,只要能抓住这两点,就是好题。
对每次测验和练习,我们都坚持认真批改,全面统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要求学生对自己做错了的习题进行改错,提高习题课讲评的针对性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性。
五、注重“三点”,培养学习习惯。
高三复习注意到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习惯。
六、选择填空题的地位与复习策略
虽然高考中选择填空题占分的比例接近50%,高考考它们的方向是基础与全面,为顾及到各层次的考生,高考一定要考基础,考试的知识点覆盖率应该尽量大,这些设计目标由选择填空题来完成。以它的目的来看,选择填空题的难度不应该大,一张卷有1-2道难度大的题就足够了。
而文科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复习时应用花大的精力去抓选择填空题,实际上,实践告诉我们,难的选择填空题是押不上的,遇到时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数学能力。选择填空题往往有一些技巧解法,如排除法,特值法,代入数值计算,从极端情况出发,等等,我们除了在平时的训练,还作了选择填空题的专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七、不同学生不同要求
高考采用新的模式,学生选修的科类不同,因此学生的整体情况不一样,同一班级的学生,层次差别也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又要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这样,对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课后的辅导的内容也就因人而异,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课堂提问上也要分层次,基础题一般由学生来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把知识点扩展开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既有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也有针对较强能力的学生的思考题,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关爱学生,激起学习激情。热爱学生,走近学生,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活学习数学的思维。
心理教育,助长学习成绩。学好数学,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心理方面,一些同学害怕学不好数学,或者以前数学成绩一直不好,现在也一定学不好等,我们采用了个别交流学习方法、学习心得等,告诉学生只要做好老师上课讲解的,课后加强领会、总结,一定会有进步的,不断关怀、帮助、指导,学生积极性提高,问的问题也多了起来,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了。
【三】
本人这学期担任高三年(6)(7)班数学教学工作。这一学期中我们在高三备课组在组长带领下,能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协作,努力提高班级的数学成绩。现将自己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工作,加强专业学习
(1)我能认真翻阅大量资料,备好每节课,注意所选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该不讲的就不讲,重点要讲的一定讲透。努力探索每节课适用的教法,优化课堂。
(2)课堂教学时,注意根据平行班学生基础差特点,分析,板书详细些,归纳好重要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做好变式拓展。抓住时机总结出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及一些规律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备课组统一练习,总复习过程中坚持做一周三次选择填空专练,两次综合练习。因自己所教班级是平行班,因此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兴趣的培养,因此对练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删减。
(4)及时批改作业,对典型错误及时反馈,对部分学生实行面批。让学生重视数学学习。
(5)利用晚自习时间对部分学生学习及学习方法进行个别指导,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及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6)自身做大量习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取精华,去糟粕,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有效率。
(7)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听各位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与同备课组同事讨论新课改方向及试题,并预测今年高考方向,明确复习方向与重点。
二、关心学生成长
学生到学校的主要目的除了学习,还有做人。
(1)抓住合理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迟到,学习散漫等。取得效果还是较好的,树立教师的威信,赢得学生尊重。
(2)关心学生考前的心理变化,寻找方法消除学生的焦虑,不自信因素,帮学生树立信心。
1.高中数学学生反思习惯的现状
高中数学学生反思习惯的现状令人担忧.高中学生数学反思习惯非常欠缺,一是大部分高中学生对高中数学反思为被动反思,缺乏主动反思和自觉反思.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采取题海战术,养成数学解题固定思维和模式.但是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学生错题往往是一个类型,而且是一错再错,学生错题本的总结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不是真正分析自己错误原因和方向;二是高中学生数学反思意识较差.很多初中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成绩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他们既没有完成数学思维由初中到高中的转变也没有对出现数学成绩差距问题原因的反思.出现数学成绩问题偏差时,很多学生都认为是没有牢记知识点,基础能力不扎实造成的,因而采取假期补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补习方式与学生校内学习内容基本一致,也是重视题海战术,虽然有部分学生通过补习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有效提高.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高中数学学习的反思能力.
2.高中数学学生反思习惯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模式下,初中教育以升入高中为目的,因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设置主要是以应付中考题目为主,从而忽视了初中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而这些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由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有不同侧重,这就给新入高中生学习数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因此,培养高中数学学生反思习惯对于新高中生尽快融入高中数学教育,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1.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培养高中学生反思能力
做好课前预习作为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培养数学反思能力的第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高中学生通过对课堂课本内容的提前预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对课堂内容知识作出梳理,找出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而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高中学生通过对课堂课本内容的提前预习,找出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后,特别是自主做完课堂习题后,会对不懂、不会的难点展开思考,通过预习内容的总结、归纳和再现以后,找出难点的解决方案,即使问题依靠自身不能解决,但是学生对问题思考过程的本身就是对课堂内容理解深入的过程;三是强调课前预习,有助于活跃课堂,进而实现学生再思考.因此,学生可以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通过教师讲解难点时的把握以及总结,可以进行内容的再思考,帮助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2.教师做好课堂小结,培养高中学生反思能力
培养高中学生反思能力要特别注意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教师可以运用课堂小结这一简单教学设计,帮助高中学生培养反思习惯.课堂小结一般在一节课的末尾,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育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课堂小结.一是高中数学教学任务比较重,加上很多高中学校都是两年完成三年数学教学任务,高三数学用一年时间进行三轮复习工作,因此很多高中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会安排课堂总结,因而课堂总结这一简单教学设计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二是课堂小结作为知识的最终总结,很多教师存在设计不合理现象.课堂小结具有时间短的特点,因此课堂设计不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再总结,而是通过课堂小结实现学生教学内容的再总结工作.课堂设计不是教师再一次指出重点和难点,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提问和设计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反思课堂内容,总结课堂内容.
3.鼓励学生课后巩固,培养高中学生反思能力
关键词:衔接层次教学知识网络创造能力专题教学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上来,随着环境与心理的变化、教材的变化、课时的变化以及学法的变化,可能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等有些不适应,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让他们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快速地投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来,就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数学课程的衔接,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二、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三、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五、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相信只要采取上述有效措施,一定会改变高一新生怕数学的局面,从而激发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我们的数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心得体会;学生;学习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与传统课堂的差异较明显,为适应新课程下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也应随之调整。唯有这样才能学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改革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很多知识都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符合高中生的综合特点和认知规律,这样的变化更利于学生去理解与消化哪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这对学好数学是十分有利的。但是,面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数学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应用能力等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养成这些素养和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对此,我们应清楚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变化,紧跟教师思路,了解教材的变化,这样才能适应新要求、新课堂。
二、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想要学好数学,必须端正学习思想,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样才会产生内在驱动力,在行动上爱学、回会,为学会数学奠定良好的态度基础。高中阶段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强,光靠记硬背数学公式是行不通的。身边不少同学习惯性的死记数学公式,做课后练习题,虽然有助于数学学习,但是学习起来感觉很累,数学成绩也没有明显的提高。在我看来,应先培养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产生喜爱的感觉,才会有心思学数学,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放弃。然后,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障碍,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困难。比如,遇到难题、怪题时,认真研读题目,了解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想,一步一步的完成解题过程。最后,要有积极进取的意志,耐得住寂寞,喜欢动脑,遇到难题想办法解决,不找借口不学、不做。
三、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不同于初中阶段的数学,逻辑性更强,想要学好高中数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这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数学思维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指导,更需要自己去总结、去领悟,在不间断的数学题分析与数学知识总结中逐步形成的。一旦掌握了数形结合、平面与立体的比较、等价交换等数学思维,将会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纵观高中数学题,很多题目都是“换汤不换药”,基本类型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题目有难度。为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类型题及其解题方法,对类型题逐渐形成一种数学思维,哪怕如何变化,只要找准属于哪一种类型题再复杂的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遇到了没有见过的难题,先学会拆分、拼装题目,再寻找适合的解题思路。
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对学生学会数学而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并认真解读教材内容,弄清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增强学习效果。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其目的就在于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为此,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自主的探索与获取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强化课堂学习效果。此外,课堂习题是巩固与复习新知的一种有效手段,应抓好课堂练习,利用所学内容认真进行习题练习,遇到困难时先结合新旧知识去分析、去解题,自行解决不了情况下再向教师咨询。
五、善于总结与归纳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高中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总结与归纳可以把相对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梳理所学内容,利于学好数学。而且,总结与归纳的过程也是复习与巩固知识的一个过程,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高中数学已成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考中占有极大比重。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高考与升学的双重压力,高中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想学好数学这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清楚新课程对自身提出的要求,适应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同时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数学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真生的爱学、会学数学,促进数学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振国.对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认识和心得体会[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01):72.
[2]张晓梅.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34):5.
一、习题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教学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高中数学习题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习题教学,从而让学生从参与数学习题教学中掌握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数学习题教学中,习题解题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完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新课改下的数学习题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并能从一道数学习题的解题中总结出一类题的解法,这样才能提高数学习题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习题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数学习题:如图所示,在平面β内有ABC,在平面β外有点S,斜线SAAC,SBBC,且斜线SA、SB分别与平面β所成的角相等,设点S与平面β的距离为4cm,ACBC,且AB=6cm.求点S与直线AB的距离.
知识反馈:
本习题是训练学生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求解方法以及具体的作法.那么,点到直线距离的具体解法主要有多少种类型呢?通过一道数学习题,引导学生对这种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知一题,会一类”,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学生1:若点、直线在确定平面内,可直接由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和垂足的距离即为所求.
学生2:若点在直线所在平面外,可由三垂线定理确定:由这点向平面引垂线得垂足,由垂足引直线的垂线得斜足,则这点与斜足的距离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师总结:处理距离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作、证、算,即作出符合要求的辅助线,然后证明所作距离符合定义,再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进行计算.
在数学习题的教学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习题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习题教学之中.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通过数学习题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这样学生才能受益终生.
二、习题教学应该注重探究性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高中数学习题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高中数学习题教学中,把握探究性的原则,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在设置数学习题时,应该注重数学习题的选择和编排,确保数学习题能够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地进行知识迁移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作业效果,提高高中数学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数学习题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数学习题,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若钝角三角形的三内角的度数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长与最小边长之比值为m,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1,2) B. (2,+∞) C.[3,+∞) D.(3,+∞)
开始拿到这个题目,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题干的条件确定出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60°,然后就陷入到困境之中.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能不能运用特值法或者极限的思想进行解题呢?在笔者的引导下,班上同学纷纷发表意见,得出了如下的解题方法:
解法1 (特值法)因为钝角三角形三内角的度数成等差数列,所以其中一个角为60°.假设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直角,也就是直角三角形,则可以推出m=2,所以当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有m>2,因此本题选B.通过这样的特值法推断,整个解题思路豁然开朗了.
解法2 (极限法)设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60°-θ,B=60°,C=60°+θ(0°
在高中数学习题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数学习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将数学知识系统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果.
三、习题教学应该重视合作学习
在数学习题教学中,其教学突出合作性,变“单干户”为“共同体”.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习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实践练习,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通过自己的力量,应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数学习题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知道,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掌握好数学习题的教学规律,运用把握好习题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原则,促进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高中数学习题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以下两个习题:
习题1 已知数列{an}的第1项 a1=1,且an+1=an1+2an(n=1,2,…),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习题2 已知数列{an}的第1项a1=1,且an+1=2an2+an(n=1,2,…),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学习小组通过自己的努力分别得出了这两道数学习题的解题方法:
当学生合作解决完以上的两道习题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由习题1、习题2你们能总结出什么规律?这种规律的总结能提升学生解答一类数学习题的能力,但是仅靠一个学生“单干”是不行的,应该集大家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方法,还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最终,经过学生共同的努力,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对满足an+1=aanb+can(abc≠0)型的数列{an},当a=b时采取取倒数的方法即可得出数列{1an}是等差数列,再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求出数列{an}的通项.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66-01
高中数学的知识教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更大,涉及的知识面也更广,尽管教学改革以来一直在强调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但是关于学生的解题能力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改变传统学习过程中题海战术的错误教学方法。近年来,关于高中数学解题能力的教学也成为了一项独立的教学内容,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性。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几点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目前高中解题教学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具体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1、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受一些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才能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从而采取了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学生只能进行机械的重复和被动的联系,没有发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数学就是做题,做题就是数学,这样错误的学习观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法感受到高中数学知识的魅力。另外,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是大量的习题压力,老师进行讲解时也不能深入的讲解每一道题,这样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影响了学生解题能力水平的提高。
2、学生缺少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老师会为学生准备很多不同类型的习题进行训练,并让学生牢记每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然后再遇到同样问题时就固定的套用某一种模式。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缺少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也是等着老师来帮忙解答,没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事实上,解决问题的总体流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前的解题教学只看重了结果中的解决问题,然而对于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训练却是非常少的。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意识,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应用所学知识点,违背了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3、师生之间缺少反馈沟通
很多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解题教学的教学任务,通常都选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任务,学生完成之后老师再给对答案的模式,但是老师却没有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常常出现这次做会的题目下次变换个模式就不会了的情况,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是没有提高。老师应当在布置了习题任务后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了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计划,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二、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基于对目前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结合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科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开展高中数学解题教学。
1、注意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
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是开展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基础工作,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从何下手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所以,首先要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圆这部分知识后,学生将关于圆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1)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2)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3)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类似这样通过对重要的基础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应当鼓励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一思维行为应当从审题那一刻开始,审题就是一个将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在教会学生审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审题以及解题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梳理的一个过程,不能停留于对问题表面的分析,更不能满足于找到问题答案,我们需要提高的是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下面这道习题:
已知a,b,c,d都是实数,证明:
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性、深刻性和整体性,要证明的不等式右端与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很像,而等式的左端又可以看作是点到原点的距离表示,经过审题中的这样一系列的思考可以把这道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相结合,进而求解。
3、创建师生、生生之间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
目前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都非常少,不利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无法共同深入探究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所以,老师应当努力营造与学生之间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思考问题,并且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有所提高,从而使得学生主动的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最终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工作是在整体教学目标下发展起来的教学任务,需要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标准;教师教学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存在的现状
(一)数学教材方面
教材方面,初高中的变化也比较大,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初中的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数学的难度、深度不断下降,很多知识点被从教材中取消,比如,高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十字相乘法,这种基本的数学方法也被删除,这就给初入高中的学生带来了压力和困难.很多初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尚不成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偏重于直观教学或者是趣味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往往将知识点解释得比较简易,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容易识记.但是,进入高中后这种情况完全改变.高中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不仅如此,甚至要补习本应该是初中时候就学会的数学方法,这就给高中数学教师带来了较大的任务负担,他们不可能将精力放在怎样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上.同时在高中的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多为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初中更多的是常量的内容,这就使得衔接起来比较困难.
(二)数学教师本身的原因
教师本身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习的时候会刻意让学生学习一些知识点以便更扎实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另一方面,高中教师的任务确实很重,他们在很多方面确实有疏忽,尤其是学生心理方面,他们往往关心得不够,导致了学生成绩的不断下滑,这种情况在现在的高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学生比较多的教师他们更没有精力来照顾学生的情绪.还有一种不是很普遍的情况,一些教师会重点培养一些学生而放弃一部分学生,那么这些被放弃的学生情况肯定会更加不好.实际上,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很差的,教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这种情况尤其普遍存在于新教师的身上,他们往往还没有教学经验,对高中学生还不了解,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合作的困难.
(三)数学学习方法及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依靠教师的习惯,教师可以就一个考点给他们不厌其烦地讲很多次,造成他们懒于思考.另一方面,初中的数学课程比较简单,尤其是课程改革后很多难点被删除,这就使得他们在做数学习题的时候往往只要将公式记住或者将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理解了就可以,但是到了高中,压力骤然增大,很多学生在跟不上教师思维后产生了厌学情绪.加之,很多高中教师缺乏对新生的指导,他们往往忽视学生在这方面产生的情况.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数学教材
教学内容作为最具实践意义的教学活动,在研究教学衔接过程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重视.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作者本身对这个的体会尤其深刻.自己也在积极探索衔接阶段的教学安排,通过实践,从教学速度、台阶降低以及难度降低等方面来帮助新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效果还是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极尽可能从初中的被学生广泛熟悉的知识点讲起,做好对比,做好衔接.比如,在讲三角函数的时候,先让大家熟悉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概念,然后,再引入任意三角函数的相关概念,进而将坐标定义法引入课堂,让学生们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同时加强监督,提前将未来课堂的知识点公布给学生,让大家尽可能做好课前预习,这样再通过课堂的反复练习来充分提高大家运用数学基础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二)加强数学教师教学的衔接
对比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教材,高中阶段的知识点明显增多,难度明显增大,而且知识点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宽,因此,教学上的难度也增加不少.如何将教材第一章的函数这个抽象的概念讲清楚,如何帮助学生们建立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是摆在高一数学教师面前的难题.而高中数学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整体思维的要求也相对提高,如何让学生系统性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也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穿插初中、高中数学相联系的地方,尽量由简入繁地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督促其学好高中的数学课程.
【关键词】高中数学;化归思想;激活思维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结合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来说,我认为化归思想方法是我教学的核心,化归思想简称化归,简而言之就是转化和归结的意思,化归思想方法的核心在于将原本复杂、陌生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的数学手段和一定的数学过程转化到相对简单、数学的问题上来。这个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分析、猜想论证中的应用性非常广泛。以下是笔者关于数学化归思想的几点运用和实践总结:
一、理清数量关系,直接渗透化归思想
在化归思想的运用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特别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懂数量关系,理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再直接渗透化归思想,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相当严重,不少学生之所以在书序学习过程中出现困惑和障碍,主要还是基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使得自身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限制,所以我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拿到题目是首先理清数量关系,直接渗透化归思想。
例如:已知点A(0,-1),当点B在曲线y=2x2+1上运动时,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解析:设点B(x0,y0),则y0=2x02+1。①
设线段AB中点为M(x,y),
即x0=2x,y0=2y+1,代入①式,得
2y+1=2・(2x)2+1。
即y=4x2为线段AB中点的轨迹方程。
结合数学化归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将原本生疏化的信息变为熟悉化,原本复杂化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原本含糊化的问题变得明朗化。说到底,化归思想在数学解题中几乎无处不在,化归的基本功能也就在于此。
二、挖掘隐性信息,实现数与形的转化
有的学生半天下来解题都没有找到突破口,是因为题目中蕴藏着很多隐性的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有效挖掘,才能让教师获得一些有效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挖掘,有助于实现数与形之间的转化。特别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或者说在找寻突破口的过程中,总是无法直接理清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充分激发自身的思维,运用化归思想加以实现。
例如:设过点P(x,y)的直线分别与x轴的正半轴和y轴的正半轴交于A,B两点,点Q与点P关于y轴对称,O为坐标原点, 求P点的轨迹方程。
类似这样的题目,采用化归思想,主要是挖掘了题目中的隐性信息,通过挖掘这些信息,使得数学由难化易、由繁化简,由复杂化的过程变为简单的数量关系的关联,这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进而使得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
三、总结解题策略,延伸化归思想价值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说的就是我们的学习需要不断加以总结、反思,才能有所收获,如果不加以反思,我们的学习也就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所以我引导学生不断对解题策略进行总结,延伸化归思想的价值,所以在开展化归思想渗透的过程中,我引导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总结。
一般来说,我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比如构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学生都可以在平日里准备一个错解本,将一些遇到的有难度、有挑战的习题写进这个错解本,平时可以就小组学生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由小组进行探索、讨论,如果学生小组得不到解决的,可以再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在学生收集的错解中,我发现数学化归思想运用十分普遍,数学化归思想的运用,使得数学解题方法有了更为直接的路径。
总而言之,数学化归思想的运用,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解题和运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将其简单化、简易化,这种化归思想的运用,对于学生全提升解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用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后的教学,我会沿着数学思想方法的理念,不断探求、开拓教学新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高崇智.高中数学化归思想之我见[J].新课程:中旬,2013年7期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教学教法;学习思维;学法指导;情商培养
2006年9月,浙江省高中数学统一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精简整合传统高中数学内容,融进了近代、现代数学内容。与原来的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难度大为提高,同时课时数却减少了很多,迫使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提得更高。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了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渐渐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因而,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当务之急是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尽快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提高数学成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些浅见。
一、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有的教学内容删减了,有的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如:二次函数在初中降低了要求,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韦达定理等在初中已基本上不提,使得高一学生只要遇到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把那繁琐的求根公式搬出来;单调性证明中的分解变形也无从下手。由于初高中知识点脱节较多,这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麻烦。
同时,大部分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仍停留在自己读初中时的印象,对初中现行教材的内容及要求不尽了解。所以教师要经常翻阅初中教材,了解中考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便制定出有利于学生在过渡时期的教学方法。在开学初,不妨先把在初中未学而高中用得较多的定理、公式进行补充(如: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函数的关系、韦达定理等),再进行高中的教学。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教师要调整教学策略,做好学生学习思维的衔接
初中新教材在内容上删减一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用到的知识,如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学习,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另外,初中教材中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例如:高一《数学》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39个,数学符号28个;一开学就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不适应。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利用旧知识,衔接挖掘加深新内容。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发展而来的,故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引入坐标定义法,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其次还可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如平面几何中,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如果象这样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2.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三、高中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无需深入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调整的时间。这些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和学习习惯的形成,高中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衔接好学习方法:
1.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勤作笔记、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独立思考以及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等良好习惯。另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抓住时机积极培养。比如学完第一章“函数”后,就应该指导学生围绕“域(定义域、值域)、图(图象)、性(性质)”这“三字经”进行归纳,函数的“域、图、性”,散于初中(性质感性描述),聚于高中(性质理性刻划),升(螺旋上升)于整个学习过程,从奇偶、单调性到周期性乃至导、积等,都是性质的进一步深入拓展。这样不仅使后续具体函数的学习有方向,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的更全的认知结构。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高一学生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老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对于概念、定理、命题的叙述与理解,放手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后,会归纳总结,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捕捉”问题的能力。所谓“捕捉”问题,就是凡老师在课堂提出的设问、提问,或自己在预习中、作业中、课外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都应积极思考,并记录下来,然后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发现与之相关的问题或更深入一层的问题,再思考。一个个捕捉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正是掌握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
四、高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商培养,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经验、技能和方法逐步内化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内化的过程才流畅高效。在学生的参与度上,信心、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相对于智商,称之为情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首先要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惧怕。教师在开学时可以给学生明确指出:初高中的数学,在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上会有很多不同,使他们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另外,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尤其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更要主动找他们谈话。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关爱时,学生会由爱老师逐渐迁移成爱数学,从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会去实践它,并能乐在其中,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兴趣在学习中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第一,上好关键的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喜欢你的理由。因为第一节课往往成为教师树立个人形象的关键,所以第一节课需要精心的设计。第二,尽量降低试题难度,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这些都说明了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很重要,但不要只局限于课堂,应因时因地制宜。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如何发挥,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总之,初高中衔接问题是高中教育教学中必须直接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初高中教学衔接,无论从教育管理还是教学研究上看,都不容忽视。研究和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可使高中教学走向更加科学的轨道,使得师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标指向。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升入高中,同学们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但是随着高中学习的展开,很多学生也感到了不适应。进入高中阶段以后,不少学生觉得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明显加大,虽然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收获却很小,对数学学习逐渐丧失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搞好高中数学教学这个问题就凸现出来。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就应该不断反思,经常总结,掌握正确的数学教学规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下面就如何搞好高中数学教学谈几点建议。
1.注意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的不同,做好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当我们拿起高一的教材和初中教材做比较时,我们能明显的感到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具有跨度大,知识难,广深度的要求大幅度提高等特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都能明显的感觉到初高中知识的巨大差异,作为一名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更会感到无从适应,虽然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数学成绩却大幅度下降,感觉怎么也学不会,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在初进入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还不能适应初高中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的变化,他们在学习高中的数学知识时,仍然是按照初中阶段自己已经习惯的方法来学习的,在课上,他们不能跟上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课下自己又不能找到适当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之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特别是高一新生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这一阶段知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我们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知识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及学习特点,注意对学生的及时正确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在学习方法上对他们加以指导,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自己学会归纳、总结,从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
2.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我们也不能墨守陈规,几年来,甚至几十年来都采取一种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的主体,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只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教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自己不能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当遇到实际问题时,也不能灵活的去运用知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现在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在现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师生的互动,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互相探究中获得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和课下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对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到迷茫的同学适时进行点拨,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对教学过程不断进行总结和改进
教学过程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各类知识,各项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交流,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教,学生单纯的学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开阔自己的思路,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而不应该仅仅是教师自己讲解让学生被动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情况总结自己的教学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便于采取更好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P注所有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层层深入设计不同的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共同的探讨中得出答案。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并且经过自己思考的出的答案能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在课下及时总结,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解决。
4.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以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分类讨论 教学渗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1-02
高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常见并且重要的数学思想,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把这种教学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分类讨论思想研究的内容和讨论的内容是具体的,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从而让学生在了解这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并合理运用分类讨论思想。
一、将分类讨论思想渗透于高中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分类讨论思想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会对自己的生活用品进行分类,会对穿着按照季节和风格进行分类,同时也会对日常饮食进行分类。通过生活中的分类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分类思想会便利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条不紊。把这种分类讨论思想与高中数学教学相结合也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对高中生而言,一定的阅历和学习经验让他们在学习高中数学之前就已经在生活中接触到了分类讨论思想,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的这一特点,结合高中数学对教学的要求,把生活中的分类思想迁移到数学教学中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就需要做到通过数学题型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学习这一思想,发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意思。这里的分类讨论并不单单指的是让学生就一种题型的多种解题思路进行讨论和分类,还强调同学之间以小组学习的模式进行讨论,从而在交流和合作中收获共赢的喜悦。例如在数学常见题型中“运输成本问题”为函数与均值不等式;“水池问题”为函数、立几与均值不等式;“薄率问题”是数列、不等式与方程;“西红柿问题”是分段式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等等。通过这几种题型我们不难看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同时要对应用题进行专题训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种应用题的数学模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一元二次函数所具有的特点,从而在以后的答题过程中找准关键词,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定理,法则,公式,习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的分类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的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就一道应用题的不同解法展开讨论,同时总结归纳针对某一种题型的答题技巧。通过这种分类讨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避免出现大的错误,弥补在思考问题时出现的漏洞。
教师在对“数列与函数”这一章进行讲解时,在学生只知道题目的规律却不知道如何进行解答时需要运用数学归纳法,在反复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分类的思想,增强学生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答题方法,从而通过渗透这种分类思想,加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
二、将分类讨论思想渗透于课下练习中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课堂占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师往往重视课堂,忽视了课下习题的巩固作用,从而造成顾此失彼的严重错误。随着教育的改革,这一局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教师越来越重视习题在巩固知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习题的联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在习题过程中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这里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第二种是根据数学的法则或者性质来进行分类,第三种是根据数学题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例如在数学不等式中,就有关于分类思想的渗透。在(n-1)・x>n・n-1不等式中,是需要对n-1是否大于零进行讨论的,如果不加以讨论,就不能得到争取的答案。因为既可以n-1>0或n-1=0也可以n-1
三、将分类讨论思想渗透于日常生活中
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了解高中生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对高中数学来讲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思想,也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逻辑,同样也是解题中的一种重要策略。分类思想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重点,同样也是难点。分类讨论的本质是思想的划分,把要讲述的数学问题划分成不同的领域问题,分类研究,总结统一性和差异性,分类求解,然后统一整理。高中数学中的讨论问题往往是学生做题的一大难点,遇到这类问题就无从下手,造成此类题型的正确率偏低,教师需要了解高中生做题过程中的不足,引导学生建立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运用分类思想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学习要求的基础上,把分类讨论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依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从而得出争取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慧.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0,38.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兴趣培养
【分类号】G633.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出了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学习兴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数学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数学也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学好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的高中数学学习情况是,很多高中学生对于高中数学存在畏惧的心理,不愿意去学习,觉得高中数学知识过于抽象,不好理解,这样的状况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总体成绩,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状况都存在影响,为了改善当前的这种局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阐述的是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内涵,然后提出培养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措施。
一、学习兴趣的内涵
学习兴趣的英语表示是“Interest in learning”,一般意义下学习兴趣指的是一种对待学习的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是一种内心上的体验,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喜悦和困惑等等。根据学习的状态,可以将学习兴趣划分为两种层次,第一种是浅层次的学习兴趣,浅层次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认识一种新的事物,感觉到好奇,或者对于某一位教师有好感,逐渐的转移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上来,这种学习兴趣是一种不稳定的学习状态,很容易因为某一个因素而转变或者消失。第二种是深层次的学习兴趣,这种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兴趣,能够持久的存在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一旦深层次的学习兴趣确立了,就会转化为学习的有力工具,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培养深层次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持久、愉快的学习数学。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根据本文作者总结的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并通过网络查找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得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在进行:
(1)扩展学科边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任何学科都可以与数学联系上来,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扩展学科的边缘,将高中数学课本知识与其它学科交叉,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不但要钻研数学学科的知识,还需要研究与数学相关的学科,例如:在讲解一个数学公式的时候,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同时给学生们讲解这个公式的由来,是怎么发现了,中间有什么样的故事,高中数学公式本身是枯燥的,但是扩展了这样的一些小知识,学生们学习起来就会觉得很生动,不但能够加深学生们的记忆,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渊博的知识,也能够使学生们折服,从而来激发学习兴趣。
(2)巧用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很多时候创新思维就像是黑夜里面的一颗明星,显得特别耀眼,能够吸引目光,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利用创新思维可以从解题和讲授两个方面来进行,在解题的过程中,一道数学题可能会有很多种解题的方式,但是学生们一般由于做例题做得比较多,思维上逐渐的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高中数学教师能够巧妙的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来给学生们讲解,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在讲解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不要直接讲述,而是通过多向思维逐渐的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这样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爱上学习数学。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就可以成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与成就感相互联系。特别是在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并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成功的解出数学题的时候,成就感会油然而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了。相反而言,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课堂上听不懂,课下不会做题,则学习的热情就会逐渐的消失。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有层次的布置数学题目,对于成绩比较优秀的尖子生,在布置数学作业题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体型,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成功解出一道难题,成就感就产生了。对于数学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学生,高中数学教师在布置数学习题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的题型,让这部分学生能够体验到解题的成就感,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精彩的课堂总结,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总结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结束前的一次小结,是对本次课程的高度总结,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全部的知识,也是学生讲课堂教学与课下复习结合的桥梁,如果高中数学教师在下课前进行一次精彩的课堂总结,学生们带着疑问和喜悦的情绪结束这堂课,就会在课下进一步的开始自主探究,不由自主的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结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学生们带着学习兴趣来开展学习,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在课堂上有效的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的质量。高中数学的学习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因此培养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是高中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提出的几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为高中学生学好数学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玉芬.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56-57.
[2] 季小明.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11).
[3] 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