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2 22:32: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航空安全,安全管理,飞行安全,管理体系
作者:李沁峰
现在的安全管理理论,用系统安全的思想对系统进行分析能有效的提升系统的安全管理技术,也就是系统在运行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使潜在的组织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是构建安全文化的主要措施。安全管理的前提是对无可预知的风险以及认为造成的失误进行有效的管理。现在的安全管理理念就设立了不断进行改善的风险交流机制,并依靠积极的行动力来最大程度化的降低或者根除潜在的风险,进行不断的改进组织整体的结构,从而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
1.民航安全管理体系
1.1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背景
通过百年的运营,民航界已经建立了一套民航安全管理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对事故发生后进行调查、分析以及纠结,从而防止事故二次发生。当前,公众对民航安全的要求越来与高,国内的航空运输量也在急速增长。根据数据证明,全球民航界的事故率发生已经降到极低的水平了,想依靠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就显得非常困难。所以,民航界一直在积极主动的寻找着一种全新有效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用新的、有效的理念以及程序做法能使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这种安全管理手段与机制是基于体系与系统安全理念上,关注其系统的运行过程并进行追踪控制,达到具有持续性的闭环管理;关注符合规章制度的业绩管理,将安全有效的程序与做法进行整理并结合,从而降低运行风险;关注从组织失效的视角去系统的看待安全事故。这一类创新的系统安全就是民航的安全管理体统。
1.2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所在,管理就是为了使这种生命力提供有效保障。民航的安全保障不仅需要高水平硬件配置,还需要在其管理上建立系统、科学和规范的体系。而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便为民航的安全奠定了基础,是民航持续发展的保障。
1.3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区别
这里需要相关企业促使运行的要素或者过程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体统,实现多种体系目标以及管理目标。比如,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管理原则被当作是系统管理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从而在安全管理体系中被一项一项进行测试运用。基本原则是“持续改进”贯穿“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是以过程为基础”;贯彻原则和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是“领导作用”;保证质量基础是“全员参与”;有效提升产品质量的途径是“供方互利关系”;“过程方法”“管理方法”与“决策方法”是质量的重要保障。安全管理和其他管理体系中绩效管理的方法基本相同。在安全绩效管理中有管理绩效、绩效规划以及绩效评价。并且民航的安全管理体系与其他的管理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区别。比如关注的对象不同、要求的标准不同等。
1.4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和传统安全管理的实践
在全球民航界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归纳,得到许多在安全管理上的珍贵经验与方案。安全管理体系是具有系统化的管理工具,是企业单位经过对安全管理的不断实践从而归纳、补充出来的管理过程,从而实现了闭环管理以及系统管理。
作为具有系统化管理工具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最终目标是创建具有系统化、结构化的闭环管理体系,继承传统的安全管理,改善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系统化管理。组织失效以及人为差错都属于在人造系统中必然存在,并无法根除的客观因素,只能通过不断的优化来进行调控、降低。
在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发现当企业具备一定的管理基础与手段时,能在实施过程中具备一定优势。
2.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国际民航组织对安全管理体系提出一系列的要求,也是对各国民航业管理机构订立条约的指导性文件,不同国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而颁布与之相对应的文件。
SMS有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管理承诺以及管理从策划:是对安全政策、安全策划以及组织保障的过程做叙述,勾画出安全管理组织的政策概括。
第二,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核心过程、组织保障和持续改善措施的重要支持因素。
第三,体系检测、评价和改善:是指安全管理在运行时,实行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案,对运行和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改善。
第四,实施与控制:是属于主动或者被动的管理行为。其中包含有内部审核、功能测试、安全检查以及年度评审。通过及时的发现潜在问题,实施风险管理。
第五,安全信息管理:是安全管理运行的动力,在安全管理中具有控制力、分析力、重大的风险预警、安全的趋势分析以及决策等作用。其作用重大并且不可或缺。
近年来,煤矿事故频频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对社会的影响较为不利,所以,煤矿产业生产过程中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安全生产,安全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如何减少煤矿产业的安全事故。本文深入分析了如何构建好煤矿安全,对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定义、管理方法、准则及构建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
煤矿行业;问题;原则;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具体是指施工安全,包括安全体系、从业人员配置以及各种井下设备的装置等,主要是对潜在的危险的控制,宗旨是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其实,我们可以完全控制及预防煤矿生产作业中存在的潜在危机,通过先进的设施及科学的管理手段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煤矿安全管理中最关键的基本内容是煤矿安全,它既能创新安全方法,同时,还能对煤矿的持续生产给予满足。
1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1.1安全管理的宗旨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使安全管理工作实现闭环式和持续发展,并且倡导全体工作人员均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保证工作者在进行生产的时候装置零故障、零失误,建立没有缺陷的体系和没有漏洞的管理体制。使工作环境、机械装置能从根本上对安全生产的要求给予满足,规避发生安全事故,从本质上实现安全生产。相比于固有的安全管理方法,这种安全管理方法高效而系统,不仅优化了安全管理体系,同时还使安全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2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因子构成了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分别评价机制的构建、制定安全标准、辨别危险源,评估风险,建立监督保障系统等。
2煤矿安全管理的准则
2.1管理准则及目标的制定有效辨别危险是制定安全管理准则的宗旨,对管理目标进行制定,通过管理监控对象,而对危险源进行规避。通过对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准则和方法的制定,来有效控制危险源,实现安全管控,规避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事故风险,防微杜渐。
2.2制定各项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的基本条件,用以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否达到安全标准,通过对安全管理方法和准则的构建,以实现安全标准。通过对安全手段的合理运用,促使工作人员了解工作职责及范围,切实的实现在整个煤矿产业中融入安全管理。针对工作者的举止制订合理有效的管理准则及方法,保证机械装置能够正常实施。第一时间的管理每种危险出现的原因,最大程度的减少危险,增加管理效率。
2.3管理方法及准则的制订原则制订安全管理的准则及方法,应该根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联系的准则、全面性准则、动态性准则、可操作准则及适用性准则等。
3构建煤矿安全系统的方法
构建煤矿安全系统主要由物、人、体系及制度等四方面组成。安全管理事实上是把事故的本质作为着眼点,探索出现事故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客观上的不安全因子引起的安全事故,如:人员损伤及财产损失。由于受到人、物、制度及体系等因子的影响,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包含四种类型,如:系统事故、装置事故、人员事故及制度缺陷事故。所以,在构建安全管理系统时,应以这四个方面作为出发点。
3.1系统的安全管理合理的、优秀的体系结构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只有建立良好的系统结构,工作者才能有机的统一工作行为及物的运行状态,实现本质安全工作的协调性及高效性。运行安全管理的体系具体涵盖:挖掘生产体系、防治水体系以及运输体系等,确保体系的合理运行,极大程度的降低事故的发生。不能自然的形成煤矿安全生产的条件,而是通过煤矿公司的支持及投入形成的,通过人员管理不断地改进,所以,优化煤矿生产环境可以合理地减少潜在危险,管理装置的安全工作,增强防护生产危险的能力。
3.2人员安全管理一是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思想。更具教育、安全培训等形式,增强工作者自己的安全意识,完善工作者的安全素养。在日常的生活中,安全管理人员应对每一个工作人员均给予充分的尊重,增强员工的心理素养,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增强工作者的危险辨别能力。通过科学的开展安全课程等途径,提高工作人员辨别危险的本领,增强工作人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判断潜在危险的本领,最大程度上促进安全生产;三是增强工作人员的行为控制本领。安全控制是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科学的管理生产中不安全的行为、不合理的操作机不安全的运行装置,这是管理人员及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以便于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四是加强考察力度。随着高科技装置的不断使用,工作人员只有不断的增强自己的技术本领。才能熟练的应用先进的装置,构建考察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能力。
3.3制度的安全管理一是为了实现安全管理,对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体系进行构建,使安全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二是对体系化的生产现场进行构建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是落实管理体系的核心,实际生产现场是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场所。落实现场制度,能使安全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三是根据相关的法规法律,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制定,以更好的实现体系促进生产的最终目标。
4结论
社会各界已经开始广泛的重视煤矿安全管理了,煤矿安全是研究的核心,也是公司及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煤炭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是构建煤矿安全本质管理,煤矿公司想要快速的进步并改进企业的危险性,就需要构建安全系统,并落实安全管理思想,促进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恋军,仲维清.代际划分视角下矿工不安全行为研究[J].财经论丛,2016,01.
[2]阴东玲,等.煤矿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2.
[3]杨启佳.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与对策[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7,01.
[4]佟瑞鹏,陈策.煤矿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2.
关键词:油气站场 安全管理
一、现场管理标准化
油气站场在大型作业中应有作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理念,因为同一条管线各个站场的大型作业类型相同。在每项作业成功完成后,运营单位应将作业流程形成系统方案固化下来,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选取试点进行验证,形成标准化作业,即可全线进行推广应用;根据应用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作业方案,使得标准化作业进一步规范。标准方案的不断完善更新使得作业经验以过程性、直观性的形式保留下来,弥补人员因经验及能力缺陷带来的风险;避免出现人员的不可替代性,减少人员的流动而造成的损失。并提高新员工上岗的成长速度,为锻炼员工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提供可靠的平台。在实际操作中,油气运营企业应充分利用大型施工作业的时机,组织所辖站队员工进行现场观模学习,确保各站队现场执行力统一到位。
另外,通过各站场作业经验的总结,可以论证选取最优方案,发现共性的安全风险。比如在A压气站投产过程中发现站内管线吹扫不彻底,有较多杂质和水引起设备冰堵的情况,在以后的各站场动火连头前,都要对管线进行彻底的干空气吹扫并用露点仪检测,降低设备投产安全隐患。作业标准化管理使油气站场对大型工程的管理,更有效率,也更加科学。
二、机动灵活的安全团队
油气运营企业组建机动安全团队,有利于克服了企业安全队伍不足,缺乏大型现场管理经验的不利因素。通过在大型作业时成立专业化安全团队,实行质量工程安全监控,使整个现场管理更加专业。例如在动火连头、工程投产等大型作业中,将平时分布在各站场的安全团队精英集中起来进行作业管理,大型作业完成后再返回各自站场,达到集约化管理的效果。
在运作安全团队的过程中,运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天然气站场工程施工周期长、设备复杂、规模大等特点,集中核心力量,抽调懂安全、会管理的精兵强将放入各个站场。从工程建设初期开始监管工程质量和安全风险,争取不把安全隐患,和施工质量问题留到工程投产后,为油气站场保驾护航。作为现场代表的安全团队成员必须利用长期在站的机会,充分调动各参建队伍工作积极性,全程参与站场工程建设及投产等各类大型作业。使得运营企业对所属各个站场工程建设质量及关键设备的投产, 能够方便的进行安全控制和管理。
三、全程把控承包商施工作业,力保作业顺利
随着长输管道建设的快速发展,各个油气站场肩负着艰巨的生产任务,承担的大量高风险作业,这要求运营单位熟知每一项工作的难度和风险。针对承包商单位多、人员杂,现场施工不好控制的实际。为了全程把控施工环节,需要运行单位本着施工质量安全与今后的生产运行有效结合,力求风险识别全面到位的原则,从方案逐级审核,严格入场管理,严格现场施工,现场分区管理几个方面对承包商采取有效管控,全程力保各项作业顺利。主要体现在:
1.是严格审核施工方案。必须明确要求,所有在生产区内的施工都必须有施工方案。方案由承包商编制完成后,再由场站、生产技术部门和质量安全部门三方逐级审核,场站主要审查相关工艺操作变更,生产技术部门主要审查总体方案的选择,质量安全部门主要审查整个作业过程的风险识别和安全管理。审核后就出现的异议,运营单位归纳整理后再与承包商讨论,要求承包商对存在的异议逐一解答,对于作业风险控制不到位的,及时提出并要求施工方进行补充,加强防护措施。通过不断审核,最终形成终稿,运营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承包商才能办理相关作业手续,开始准备作业。
施工方案是现场施工的纸面推演,各项施工作业中,运营单位都必须 提前组织审查各类施工方案。根据现场实际,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商议,提前考虑到每一个风险和技术难题,不放过任何细节,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内容。并对不断改进的方案进行多次桌面推演,力求方案完善无漏洞,力求每一个风险和技术难题都有合理可靠的措施。
2.是严格入场管理。油气站场要求所有进出生产区的承包商人员都必须办理相关手续,并由场站安全员进行入场安全教育后,佩戴胸牌方可进场,无证人员坚决不允许进场。所有进入生产区的施工设备都必须由承包商自检合格并符合现场的使用要求。作业中严格落实施工方及站队监护的双方确认机制,杜绝落实不全、防护不到位的现象,从而有力保证现场作业风险安全受控。
3.是分区管理,明确职责。针对施工现场涉及的相关人员多、车辆器械繁杂,环境凌乱等现象。为了有效控制作业环节,油气站场有必要专门制定了“划区隔离,有序引导,顺序入场”的准军事化性质的分区管理办法。就是将现场作业地段和作业单位区分成块,把施工单位作业的作业区、正常运行的生产区、施工备料摆放的材料区、应急保驾区等进行有效分别,以提高应急处理、疏散、联络能力。该到哪个队伍施工,由现场安全员有序引导该队伍进入指定地点。作业现场对几个区域设置了警戒隔离带,非作业人员只能在指定区域内观摩活动。通过分区方法明确了操作人员、监护人员及安全员的职责,使现场作业责任区域明晰。
现场安全管理体系的成型,对外来人员进站如何引导,如何进行现场风险提示,人员如何进出作业区,现场如何警戒,如何通过工作票来控制现场的工作顺序等都做了明确和详细的规定。杜绝出现作业施工杂乱无章和自选动作的发生,能够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并形成了大型作业的现场管理标准化模板。通过以上措施,全程把控承包商施工作业,实现施工过程可控制、可操作,确保了现场施工安全顺利。
四、作业安全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
计划阶段。要通过承包商资质严格准入制,施工方案桌面推演等,排除并摸清施工作业中每一项工作的难度和风险,确定作业方案和应急预案等。采用的手段:1、现场分析;2、桌面推演;3、确定作业方案。
执行阶段。实施计划阶段所规定的作业方案。根据作业方案进行作业工作票的编写、核对、执行及现场安全人员对施工作业现场的控制,比如外来人员的入场管理,作业分区管理等。
检查阶段。主要是在作业方案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效果。比如对照作业方案,检查工艺流程是否按工作票执行,收尾工作是否完毕等。
处理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作业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标准化,形成属于合适的“现场安全管理体系”。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即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
五、总结
目前,国内长输管线的各种大型施工作业也正在或即将开展,以“标准化作业管理”为主线的作业安全管理体系,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和完善,油气运行单位有必要稳步发展、大胆创新,使得现场作业安全管理水平更上台阶。
参考文献
一、安全标准化和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
就安全标准化来说,是为了提高生产现场质量和工作效率而实行的一套安全责任制度,其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完成相应安全目标,并且将整体的安全目标落实到每个责任人身上;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评定组织职业健康安全开展情况的认证制度,它不仅是组织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评判组织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依据。通过前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一些安全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方向。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生产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其中包括管理的标准化以及具体作业生产的标准化。因此,在公司不断对现场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管理进行加强,并且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对操作人员、作业机器、生产物料、生产方法以及作业环境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和掌握,从而保持人员、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一直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
二、如何充分发挥安全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从上文的相关叙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安全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那么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安全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呢?
1.生产制度规范的落实。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想对安全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落实,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在生产现场运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生产线的操作,企业在对落实生产标准的过程中,应对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的环节进行有效的设置,从而保证整个生产线的高效运作,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除了完善关于生产步骤的操作规范之外,还应制定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比如责任范围的划分,生产现场遇到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方式等;另外,除了安全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落实之外,企业还应完善奖惩措施,从而激发所有员工的参与积极性,规范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2.责任监督管理的进行。对安全标准化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落实,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制度的落实之外,还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企业在落实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设置一些监督部门,专门对生产现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体系运转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监督检查部门在这一环节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在作业操作的过程中按照相关生产标准来进行,对于生产过程中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以及不规范的操作方式予以及时的纠正;就监督检查人员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来说,实际上就是执行人员,比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违规操作的行为或者是导致了严重后果的不规范行为,相应的监督检查人员则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惩处;如果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生产标准进行,并且在整个生产现场表现优异的话,监督检查人员则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奖励评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有效落实安全标准化的生产要求以及职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企业生产环节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在二者间进行有效的调和,对企业生产现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发挥部门的额外附加值。
3.对人才的重视。就安全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来说,都是企业发展到现在面临的新的发展模式,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如果想要充分发挥这一先进管理模式的作用的话,那么就必须考虑到人才力量的有效应用,提高对人才的重视。安全标准化的落实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获得,都需要人的积极努力,因此,企业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应提高对人才资源的有效重视,充分发挥人才的骨干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来说,安全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仅是现阶段社会对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提高自身经营水平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措施。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建议企业应落实相关制度,将企业引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落实安全标准化要求,充分发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对人才的力量予以重视,充分发挥人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发挥出人力应有的价值;另外,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企业还应不断对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有效的借鉴,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邬长城.安全管理体系质量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
【关键词】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内涵;事实背景;具体手段
和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比较,民用航空拥有更加别致的特点,诸如公众安全期待值高、运营风险程度颇大、系统性强的特点,因此提高安全系数成了中国民航永恒的追求。近年来,中国的民航安全水平有了稳步提升,安全管理也迈向了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安全风险时,依旧会出现安全管理体系缺陷的问题。鉴于此种状况,我国应该结合现状加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构工作,进而将中国民航管理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一、阐释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所谓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一般均是采用国际民航组织(ICAO)所界定的概念,其深意为: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措施体系,它遵循国家民航发展和国家安全政策,建立起民航安全方针和目标,为实现这一方针和目标而不断努力,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由民航安全理论、安全法规准则、安全管理信息库、安全监管、安全文化、安全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组成。要想切实实现民航安全目标,那必须确保构成民航安全体系的组成要素处于最优状态。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三个阶段,这三阶段按照次序构成一个循环的过程,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将关注点投向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两方面,从而弥补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纰漏之处,真实的推动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分析我国民航引进安全管理体系的事实背景
众所周知,民航事故的危害性极大,具有突发性、国际性、关注度极高、死亡率极高的特征,因而经由民航事故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都比较大,加之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日提升,民众对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舒适度和便捷性有了愈来愈高的需求。基于此种情况,如何冲破民航安全水平发展的瓶颈、有效改进繁杂航空系统的安全系数,成了当下十分紧要的一项工作。
在民航运输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航空业基本上都是从事故特征中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汲取教训,从而弥补安全漏洞,这个时期产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飞机自身或者与飞机相关的运行因素出现问题,可以称之为物理因素所引发的事故,所以航空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强化飞机自身的建设,忽略了事故隐患的调控与管理。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航行业内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运行规章、政府监督和飞机运行规范化的运行体系,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航空事故的发生水平,但是这一时期的也遇到了某些无法逾越的障碍,比如健全的法规体系依旧无法顾及到民航安全的方方面面、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等等。而这种所谓的管理体系随着长期的发展,不断兼容、不断攻破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进而在全民航推行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三、有效构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手段
1.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
要想建构出行之有效的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的水平,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正式进入认为要素的研究时段,但那时更多的是侧重于环境对空勤人员心理、生理方面的研究;等到90年代中期,各大航空公司和研究单位开始在飞行员培训、机务人员培训方面引进了人为因素的概念,开始关注人为差错对安全管理的影响。目前,各大航空公司的人因数据、培训体制、规章程序等内容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缺陷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的大型民航企业运行体系已经具备安全管理体系的雏形和框架,只需在具体落实、操作执行等方面加强训练,就可以帮助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其价值和功用。
2.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从安全管理体系这一概念从诞生到现在,仍旧有不少专家和研究人员在论辩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安全健康环保体系、保安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都明白,多个体系的兼容性远远大于对抗性,其总体发展的趋势多朝向整合为一体,因此,一些航空企业之前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后期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有着可观的借鉴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安全管理体系正处于快速成长、年轻开放的状态,实践也已证明其安全有力的概念和措施能够被吸收殆尽,所以说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和企业紧密结合,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3.热衷于体系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
目前,国内的许多民航企业都在“关门造车”,热衷于自顾自的进行规章建设、体系建设,但必须明确的是,如果仅仅依靠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那绝对不能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规章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因而必须不断更新和健全规章,才能保证规章跟得上时代脚步。所以,企业应该引进大量具有积极安全文化的营运人员,毕竟安全文化由共同的理念、做法和动机构成,它的基调需要依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来选定和培养,只有企业自身热衷于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并制定好安全文化的总体规划,这样才能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动力。
4.建立并健全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
安全管理法规作为政府管理民航安全的法律准则,也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行为依据,其善于明确在职人员的责任和权益,能够有效规范在职人员在民航生产过程中实施和接受管理的行为,从而达到安全的目的。关于安全管理法规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工作制度,具体的法规标准体系应该依据国际、国家、行业和企业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构建。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法规标准体系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是适应民航安全管理的现实需求,二是与国际民航法规体系相契合,三是具备优良的执行成效,四是企业自身标准必须高于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并健全出相对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才能为民航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尽一份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构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所以中国民航总局要做好长期建设准备,视安全管理为核心、为基准、为根本,客观的认识安全管理现状,从而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职能,深化对民航安全管理规律的相关认识,确切的提高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杜强.浅谈我国民航安全运行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8(02)
[2]潘跃晨.建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理性选择[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8(03)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思考
作为一个理论严谨、管理科学、系统性较强的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具备科学、系统的管理理念和先进高效的管理方式,将其引入到电力施工行业安全管理中,对于安全管理的科学性有显著的提高,对于传统安全管理的模式有明显改进。经过不断的改进管理体系、一遍又一遍的经过计划和实施以及监测还有评审等方式,全面彻底的将安全系统工程的思想阐述,融合整理、协调运作、全面深入企业安全管理中各种因素,使传统安全管理中的各种独立以及相对分裂的各个管理环节调节关联到一起。特别注意被各个电建施工企业所认同的一点,是对于体系核心思想弊端的识别发现与预防控制,才能在实际运用与推广的时候得到显著的效果。安全管理行业内部危险源预控和危险点评价已经成为热议的问题,电建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发展方向必然要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而且落实有效的实施与执行,乃大势所趋。
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我们国家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引入到安全管理中实施之后,各个施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较先前有显著的改善,而且各个电建施工企业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争取体系认证的问题上都很积极,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自身安全管理模式落实到文件、系统化、规范化的融合到一起并运用到施工生产中,让安全管理工作变成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参照,并且循序渐进、自觉执行。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推行和实施的这几年时间里,针对各种不同体系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已然实现,但是还有几点问题和误区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体系之中。
1.1 在开展前期,部分员工没有从认识上将现场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融合为一体,这是由于体系没有能够将其作用发挥出来,甚至与原有安全管理存在冲突,无法紧密结合的状况,让一部分人从态度上产生质疑,错误的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当作一套新建立的体制,放弃了原本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出现这种问题。
1.2 没有能够理解建立和实行管理体系的意义,并且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意思淡薄,这体现在施工生产管理中部分员工对于体系的管理,仍然在应付内审检查以及记录文件的准备等等。
1.3 实际操作人员无法准确的知晓真正的危险点,没有深入理解风险管理,无法落实控制措施,是因为对于风险评价和危害识别没有及时的更新结果,也没有随着施工现场的实际状态以及实际施工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风险评价和危害识别的工作,出现风险评价和危害识别的工作重点没有把握,风险级别评价不准确的情况。
1.4 各职能部门原有的表格如检查整改反馈表、施工交底记录、施工作业票等等和体系的记录文件存在冲突,使工作存在重复性,造成执行层的工作量的增加,影响到各个部门的正常工作。这是由于没有将企业原本的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记录文件有效的融合,也没有将管理记录模式整合统一。
1.5 职责界限没有明确规划,各个部门之间也没有足够的沟通,程序文件没有明确接口,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实施中容易出现推卸责任等情况,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会影响体系的运作。
1.6 在管理方案中确定的项目内容以及完成时间和企业年度安措、反措计划相结合不能及时,足够的材料以及资金的投入无法保证,也就无法有效的进行跟踪以及定期检查、完成情况的评价和整体效果的验证。在风险识别及评估确定的严重负面因素问题的管理制定方案中,实施和落实很大程度上还不到位。
1.7 各个企业自身的体系内审成员组成存在问题,对体系实施时发生的突发事件和欠缺不能及时的发现和总结,甚至有误导的现象,专业素质及理论水平都没有严格的培训考核,内审员自身的欠缺影响体系实施效果。
2 解决措施
回顾以往在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构建企业适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使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运行的前提就是要构建好企业适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要针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组织模式、施工场所、技术工艺、职工素质做科学细致的分析,并且制作本企业自身容易操作执行的管理手册以及程序性文件,初步构建体系架构时要从实际出发,可以先简易,逐步再进行完善。
2.2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宣传以及贯彻工作必须要重视起来。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是施工企业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因为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在施工企业中早已经实行多年,职工对一些实践中采取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已经形成惯性思维,要想消除职工对于新体系的疑惑以及担心是很不容易的。必须使职工认识到目前提出的职工健康安全体系是和原有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不冲突的,两者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把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得到加强,更能有效得进行安全管理工作。
2.3 把握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施工管理的重点控制环节
企业安全管理的载体也就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必须要在施工过程中落实和实现各项安全目标的控制,其效果也要在基层得到检验。安全目标实现的关键就是是否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执行到位,因此要对一些关键的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有的放矢,把握好体系的几个重点控制环节,才能解决好体系执行过程的疑难点。
2.3.1 危险点的辨识以及风险控制工作要做好做实。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核心就是对危险点的辨识以及对风险的控制,因此,施工企业的安全工作规程必须要详细,要有安全性评价表以及安全检查表。安全事故的性质以及危害程度的差异性必然要求施工企业对危险点的辨识以及风险控制工作做好做实。
2.3.2 加强基层班组在体系中的作用。基层班组能否严格执行各项控制措施,是发挥超前控制事故的关键,基层班组的执行效力直接关系到体系的运行效果,是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危险点的辨识以及控制是在基层班组完成的一个环节,基层班组查找危险点,并且在具体工作中督促实施,以及记录跟踪,体系中的大量工作都是在基层班组得到执行的,因此班组长必须做好带头作用,将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以及控制措施都交代清楚,然后进行确认签证,并且落实到个人,这样才能使基层班组的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加强体系的运作效果。
2.3.3 要对企业目前的体系资源进行合理全面的整治。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施工企业都具备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企业的管理标准也就是这三个体系标准。记录控制,内审以及管理评审等等这些基本的管理程序具有了三个体系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这样把三个体系进行合并一体化,能够使资源得到统一的调配和使用,使文件以及记录得到共享,因此会减少许多管理环节,有效地使运行成本得到降低,减少了体系之间的许多矛盾,对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 体系 实践
建立和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GB/T28001) ( 以下简称“体系”) 可以有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但是如何构建并保持其有效运行,才是行业内各单位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核心。由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掌握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正确合理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行业整体的安全规范管理水平。
1.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实施、运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第一步,为后续提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进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1企业决策层需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进行承诺和支持
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企业决策层对改进其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中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做出承诺,高层承诺自始至终的承诺和支持具有决定性和推动性的作用。将会推动体系事半功倍的运行。
1.2体系规范及相关内容培训
(1)企业决策层培训。只有使决策层深刻理解体系规范的内涵和建立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明确决策层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把建立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2)体系编写小组培训。由外部专家或咨询机构对体系编写小组成员等进行基础培训。只有使体系编写小组全面理解了体系规范,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方法,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工作才能够得以正确策划和运行,编写的体系文件才能符合企业实际,便于操作。
(3)各级管理者培训。只有使班组长以上的各级管理人员了解或熟悉了体系规范及相关知识的基本内容,才能配合和主动参与企业的体系建立和运行工作。
(4)基层员工培训
综上,企业应运用多种形式(会议、培训、板报等)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做到人人皆知,人人参与,造成贯标的声势。
1.3体系建立
在进行体系建立策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确定体系建立、运行的范围
(2)结合企业具体情况
体系的复杂程度、文件化的范围和相应的资源应取决于本企业的规模、活动性质和实际能力,尤其是高风险企业和中小企业更应考虑其实际情况。
(3)体系建立之前要先进行“初始状态评审”
(4)动态有序,注意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融合
2.体系的运行
2.1基本要求
第一,体系建立完成后,从之日起,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就应严格、认真地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执行。建立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力图通过企业制定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及管理方案,在落实职责分工和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活动进行程序及文件化的控制,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改善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绩效。体系建立与运行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实施的程度和效果。
第二,切忌重视体系的建立、忽视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应避免:从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上,认为是出于开拓市场的压力,不这样做不行;把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只定位于(或通过各种手段)取得外审证书,满足市场竞投标的需要。不认真推动体系文件的学习、贯彻和执行,没有转变管理观念,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现代安全管理方式接轨。
2.2体系文件的分发和定位
体系文件是企业进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具体准则,是按体系规范要求制定的,是对企业内部各个岗位开展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法规性文件。
2.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全面教育和培训
体系的运行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各个岗位的人员只有理解了程序化、系统化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及个人在其中的作用,才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其管理活动。
企业层次的宣贯和培训:由培训主管部门组织、安全管理部门配合,要求企业领导、部室长、基层领导、安全员及班组长等相关人员参加。培训主管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要分工负责,认真备课,有针对性。
2.4由制度体系到安全文化理念的提升
(1)企业最高管理层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2)安全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职能部门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3)基层领导和班组长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4)以人为本,通过体系的培训和运行,促进操作岗位人员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5)加强体系文件的贯彻执行和监督、检查力度
3.体系的保持
3.1严格监测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应定期严格监测,避免出现与体系规范要求不符合的情况。监测应全面、细致,涉及到管理活动、生产操作、工艺运行等方方面面。
3.2对不符合要采取及时、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3定期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内部或外部),以判定体系在整体上是否得到正确运行。
3.4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定期组织管理评审
通过管理评审判定体系面对变化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是否充分、适用、有效;是否对体系做出必要的调整,包括方针、目标、机构和程序等。
关键词:信息完全;技术;体系
一、前言
随着金川集团公司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企业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企业信息安全己经引起公司领导的的高度重视,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调查结果表明,造成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企业花了大量的金钱购买了信息安全设备,但是技术保障不成体系,达不到预想的目标;二是应急反应体系没有经常化、制度化;三是企业信息安全的标准、制度建设滞后。其中,由于未修补或防范软件漏洞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安全事件总数的80%,登录密码过于简单或未修改密码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19%。近年来,虽然使用单位对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80%的被调查单位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但是,很多企业存在安全观念薄弱、安全管理员缺乏培训、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和安全产品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也说明目前安全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因此现代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体系。
二、企业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1、企业信息安全组织管理
企业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定义为一个三层的组织,组织架构如图所示:
企业信息安全组织
l)总经理通过总经办负责企业信息、安全的决策事项。2)总经理任命一名信息安全主管负责企业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该主管领导一个有各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信息安全管理小组维护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管理企业信息安全风险。3)总经理任命一名信息安全审计师,负责企业信息安全活动的审计。4)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执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相应安全政策,并在信息安全管理主管的领导下,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各个部门负责人有义务向信息安全主管报告所管辖部门的信息安全状况,信息安全主管应定期在组织范围内和向上级机关报告企业信息安全状况。
2、企业信息安全政策管理
根据企业信息安全风险分析的结果和信息安全政策制定的原则,设计信息安全政策体系包括以下几点:(1)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政策:a)信息安全风险定义,包括风险等级定义和安全类别定义;b)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执行要求,包括时问周期要求、范围要求、基于事件的风险评估要求:c)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责任,包括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和业务部门责任。(2)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管理政策:a)管理体系的规划,包括规划的时机、规划的内容、规划的依据、规划的责任人:b)管理体系的实施,包括、培训、执行奖惩。c)管理体系的验证,包括周期管理评审、安全审计、事件评审、残留风险评估。d)管理体系的改进,包括分析和变更控制。(3)病毒抵御安全政策:a)操作程序一运行网络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程序。这部分安全政策主要控制的风险是不规范的管理活动造成无效或低效的管理。b)关键资源监控一识别出关键设备并对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这部分安全政策主要控制的风险是关键资源异常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c)软件系统维护一对软件系统及时地升级和打补丁。这部分安全政策主要控制的风险是软件系统未及时升级和/或打补丁而造成的信息故障或者安全事故。d)敏感资料存储一对在业务进行过程中产生的敏感信息的存放管理。这部分安全政策主要控制的风险是由于对敏感资料存储不当导致资料的丢失或泄漏。
3、企业信息安全事件管理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安全策略或防护措施可对信息、信息系统、服务或网络提供绝对的保护。即使采取了防护措施,仍可能存在残留的弱点,使得信息安全防护变得无效,从而导致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并对企业的业务运行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以前未被认识到的威胁也将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企业如果对如何应对这些事件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其任何实际响应的效率都会大打折扣,甚至还可能增加潜在的业务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应着重做好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工作。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方案的必企业应着重做好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工作。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方案的必要过程包括:(1)发现和报告发生的信息安全事态,无论是由企业人员/顾客引起的还是自动发生的(如防火墙警报)。(2)收集有关信息安全事态的信息,由企业的运行支持组人员进行评估,确定该事态属于信息安全事件还是发生了误报。确认该事态是否属于信息安全事件,如果是,则立即作出响应,同时启动必要的法律取证分析、沟通活动。(3)进行评审以确定该信息安全事件是否处于控制下。(4)如果处于控制下,则启动任何所需要的进一步的后续响应,以确保所有相关信息准备完毕,供事件解决后评审所用。(5)如果不在控制下,则采取“危机求助”活动并召集相关人员,如企业中负责业务连续性的管理者和工作组。(6)在整个阶段按要求进行上报,以便进一步评估和决策。(7)确保所有相关人员,正确记录所有活动以备后面分析所用。(8)确保对电子证据进行收集和安全保存,同时确保电子证据的安全保存得到持续监视,以备法律起诉或内部处罚所需。(9)确保包括信息安全事件追踪和事件报告更新的变更控制制度得到维护,从而使得信息安全事态/事件数据库保持最新。
4、企业信息安全技术管理
我们所构建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不能忽视技术的作用,虽然只使用技术控制不能保证一个信息安全环境,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它是信息安全项目的基础部分。(1)密码服务技术。密码服务技术为密码的有效应用提供技术支持。通常密码服务系统由密码芯片、密码模块、密码机或软件,以及密码服务接口构成。通常,企业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密码应用:数字证书运算、密钥加密运算、数据传输、数据储存、数字签名、数字信封。(2)故障恢复技术。故障恢复的主要措施有:群集配置,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群集结构,尽可能消除整个系统可能存在的单点故障;双机热备份,在任何一台设备失效的情况下,按照预先定义的规则快速切换至相应的备份设备,维持业务的正常运行;故障恢复管理,由专门的集群软件进行管理和监控,使应用系统在任何软硬件组成单元发生故障时,能够根据 故障情况重新分配任务。(3)恶意代码防范技术:恶意代码防范技术包括四大系统:病毒查杀系统、网关防毒系统、群件防毒系统、集中管理系统。(4)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是实现入侵检测功能的一系列的软件、硬件的组合。入侵检测系统以实时方式监测网络通信,对其进行分析并实时安全预警,从而使企业能够有效管理内部人员和资源,并对外部攻击进行早期预警和跟踪,有效保障系统安全。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通常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审计记录文件作为数据源。通过比较这些审计记录文件与攻击签名是否匹配,如果匹配立即报警采取行动.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把原始的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它是利用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视并分析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所有通信业务。(5)扫描与分析技术。端口扫描工具能识别网络上活动的计算机,同样也可以识别这些计算机上的活动端口和服务。可以扫描特定类型的计算机、协议和资源,也可进行普遍扫描。漏洞扫描可以扫描网络并得到非常详细的信息。可以识别暴露的用户名和组,显示开放的网络共享,并暴露配置问题和其他服务器漏洞。内容过滤器也能有效地保护机构系统,使其不受误用和无意的拒绝服务。
5、企业信息安全培训的必要性
公司目前很多岗位和部门的员工都从事涉密数据相关工作,有很多数据和信息涉及到公司的机密和知识产权,但是大多数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差,在平时的工作中在意识上和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涉密数据的外漏,给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有管理组织、政策制度和技术保障的情况下,通过对涉密数据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操作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三、结语
总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企业战略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降低信息风险对企业的危害。并将企业信息系统投资和商业利益最大化。信息安全不只是个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商业、管理和法律问题。实现信息安全不仅仅需要采用技术措施,还需要更多地借助于技术以外的其他手段。
参考文献:
一、高校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实验室的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实验室不同于中、小学的实验室,也不同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它既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又承担科技创新、孵化科研成果的重要任务;既是培养本科生从事实验教学的平台,又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从事科研任务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实验室从安全管理工作的角度上讲有自己的特点:1.实验室类型多,有国家级、省部级的,还有基础课实验室,管理标准不一致,管理难度大。2.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精良,拥有大量的精密、贵重仪器,维修、维护、保养成本较大。3.由于专业不同,有些实验室使用易污染、易辐射、易燃、易爆、易制毒的药品。有些实验要在高转速、高温、高压、高辐射的条件下进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危险性。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物质和过期或失效药品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新的污染。5.实验室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从本科生到教授层次差异性大,人数集中且流动性大,这些特点都构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新课题。
二、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师生安全和国有资产的重要保障。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一些高水平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价值不菲,进行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保密,研究成果宝贵,每天都有大量师生在其中进行教学、科研活动[2]。高校本身就是人口密集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实验室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伤害,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的损失,给科研成果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师生安全和国有资产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部分。
高校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传承文化,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实验室不但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安全事故易发、高发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对校园安全稳定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极恶劣的影响,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目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管理者和实验技术人员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但由于受高校实验室的特殊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安全工作观念的落后。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室还没有真正从满足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安全和基本尊严需要出发做好工作,并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存在对现有制度落实不到位,检查监督力度不够的情况。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存在“重科学研究、轻安全预防”的麻痹思想。一些新进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对实验安全知识学习不够,不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械,缺乏对有害物质的认识,缺少救人、自救、逃生的本领。在实验工作中,存在违反实验安全规范操作的现象。实验结束后,对三废物质处理不及时、不规范。这些都容易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隐患。
(二)实验室硬件设施老旧。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收人数的增多,国家和地方对高校投入的力度加大,部分高校存在着实验用房紧张的现象。实验室内部人员密集,存放物品不规范,室外物品占用楼道,安全通道堵塞。盲目购买仪器设备,没有合理规划实验室用房,造成仪器设备东摆西放,私拉电源,仪器设备拥挤不堪,用电负荷加大,电力负载过重。这些“硬条件”的不足,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了隐患。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属于高校校园安全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是根据高校实验室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遵循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对实验工作中涉及安全问题的各环节、各要素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和构建,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验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包括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准入机制、安全检查等内容。
(一)加强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组织机构建设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3]。由主管校长负责全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二级学院副院长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和检查指导等工作。系主任负责落实实验室安全制度和实验技术人员教育等工作。实验技术人员为具体落实人,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和指导学生等工作。实验室具体使用人详细记录实验室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建立校、院、实验室、具体工作人员四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形成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根据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完善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仪器设备网上预约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范等一整套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4],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执行中,必须做到“严、细、实”。“严”字当头、“细”处着手、落到“实”处。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必须事先制订完善齐备、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验室业绩考评制度。把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纳入考评机制,作为学院和实验技术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占有很大的权重。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根据美国著名的安全学者海因里希的理论模型,约有85%~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诱发的。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是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安全教育宣传片,利用微信、QQ等多种形式在师生中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把安全教育作为进入实验室的第一道门槛,使他们掌握安全知识,养成重视实验室安全的习惯。教师在编写实验教材时,加大实验安全知识、实验操作、规范、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分量。本科生要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内容,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避免盲目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实验室管理部门真正把安全教育作为学生实验课程的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
完善的准入制度包括人员准入制度、课题准入制度、建立实验室建设与改造项目安全审核准入制度。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创造安全稳定的实验工作环境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5]。对凡是法律规定的需要安全审核的科研计划(如涉及病毒、危化品、辐射物等),应该由学校有关部门专门负责审批。在申报或批准同意新建、扩建、改造实验场所或设施时,应建立好审核把关的工作流程,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制订详细方案报实验室管理部门及保卫处备案、审批,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环保的规范要求设计、施工;项目建成后,必须经安全验收、并完成相关的交接工作、明确管理维护单位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加强危化品的管理和三废的处理。
人们日益重视危化品和三废物质给安全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危害。正确使用危化品,按照规定处理三废物质已成为保护实验室和校园环境,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高校危化品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把控危化品的购买渠道,领用方向、使用保管情况,最终处理结果等全过程。
(五)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做好服务工作。
关键词:企业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主管;体系内审员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5-017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15.089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推行的一种先进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它强调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彻底消灭各种事故和疾病隐患,是我国入世后安全生产管理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与安全标准化相比,突出系统性、突出灵活性等特点则是各企业在体系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从安全管理核心原则分析出发,对职业健康安全体系PDCA模式进行分析,结合企业体系实际运行中的问题,结合体系的特点,提出了有效的体系实施方法。
1 安全管理核心原则应是“避免安全隐患出现”
从我国现阶段来说,企业管理层一般重视安全隐患及时纠正,但如何有效避免安全隐患出现则是他们容易忽视的问题。避免发生安全隐患是从系统出发的角度全面控制各种安全隐患出现,而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纠正则是根据该安全隐患的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然后纠正的过程。因此,从预防事故可靠性来说,我们实际工作要围绕“避免发生安全隐患出现”这一原则更为实际。
避免发生安全隐患,不仅仅是简单地纠正发现的安全隐患,而是系统出发,全盘考虑,一般来说包括三个重要方面;
教育方面:包括对员工、管理层有效的教育,教育的内容、时间、频率必须符合实际的需求,只有教育效果明显了,安全检查的效果才会明显、安全意识才能提高、安全事故才能有效预防。
安全检查:是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检查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安全检查人员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也和各种安全报警装备监控、设备定期检验、职业危害设备设施、厂房三同时等有重要关系。
资源保证:安全管理必须有人来做,“谁来做?谁能做?谁如何做?”则是重要的资源保障过程,需要职责明确并能严格落实、安全人员和资金的有效投入。这一点是我国目前各企业实施的主要难点。
以上三点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安全管理真正有效的实施过程,具体包括成立安全组织、落实安全职责、成立安全考核小组、监督执行三同时、分析事故原因及改进、落实人员教育,消除人员不安全行为等。这个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三者关系是相关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安全教育使员工及单位负责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知识丰富、安全管理能力提高,促进了安全检查的范围、频次、深度等方面更有实际效果,安全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安全薄弱管理环节使企业安全教育的内容、频次、深度更有针对性,而安全检查、安全教育都需要必要的资金、人力等投入,通过职责落实、安全隐患整改等办法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2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PDCA管理模式
PDCA(Plan、Do、Check、Acton)的具体步骤
包括:
策划:企业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什么?应该有哪些措施改进?这些措施如何实施?结果效果如何?即企业存在哪些问题,怎么改进,列个计划
出来。
实施:具体执行计划,执行措施,具体包括执行安全规定,教育培训、改进硬件设备设施、定期检测安全专用设备、补充完善有关安全负责人安全职责等。
检查:针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检查,实施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定的效果?没有达到效果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包括安全日常检查、职业病检测、安全专用设备设施检查、人员考试等,通过检查发现安全行为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改进: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
通过以上四个工作环节,从发现问题实施检查改进问题这个循环过程,每年持续改进则将企业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在这个循环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再检查的过程,促进了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投入的有效结合,是企业科学的管理方法。
3 企业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实施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
通过大量的调查、实地访谈,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实际体系运行过程中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问题:(1)体系证书是为了上级要求及项目投标而设立,本身并没有真正发挥效果;(2)企业体系内审员一般身兼数职,体系工作只是为了应付而应付的一项额外工作;(3)体系内审员基本安全常识不具备,体系管理知识不具备;(4)安全体系主管负责人对体系一窍不通,从来没有学习,也很不认可体系的实际作用;(5)每年的体系监督审核工作中,体系外审员一般是针对企业的安全隐患提出一些问题建议;(6)体系重要的危险源辨识、运行控制、法律法规识别等工作就是改改日期,没有开展实际工作。
上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教育,从单位安全主管领导到员工教育的不够,不了解体系,因为不懂,所以不愿意下决心接受教育,因为不懂教育,所以不愿意接受体系,不认可体系,形成一个不良循环。
所有领导及员工都普遍重视安全标准化,告诉哪里不行,直接改就可以了,也就是只关心安全隐患是什么,只关心如何马上解决安全隐患,不关心如何避免安全隐患出现,更没有从系统、全面、持续改进等方面彻底解决安全隐患的深层次问题的思想,这种思想造成以下现象:(1)企业安全检查总检查,总有问题,安全检查次数越多,安全问题就越多;(2)安全隐患整改结束后,其他地方又出现了类似的安全隐患;(3)一名员工违反操作规程批评教育了,又出现其他员工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事件;(4)安全事务管理杂乱、责任人不清楚、安全隐患没有人去查。
4 企业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实施方法
4.1 必须取得安全主管领导对体系的认同
体系主管领导不重视体系,则没有办法对体系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员支持,这是体系工作人员开展好体系工作的前提,而如何使单位主要负责人重视体系,必须以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渐使领导认同。
方法一:选取一个典型的安全隐患问题,对问题的产生、过程、整改办法、实施过程、整改效果等环节展开分析,结合体系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环节,从根本上、深入地分析对问题的处理建议,并结合体系的语言,使主管负责人对体系的循环管理模式产生
认同。
方法二:挑选体系管理一个重要环节在企业的管理评审会上,展开工作的总结叙述,以工作总结的形式对领导进行体系教育,如法律法规的识别与评价过程,让领导意识到我所改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及不足。
方法三:对体系管理职责进行考评,每年对各单位领导履行体系运行职责的情况向企业主管领导汇报,通过职责的检查和考核,促进单位领导对体系工作的认真履行。
4.2 对体系内审员进行教育
体系内审员是体系管理运行的核心力量,其方法、态度、知识决定体系管理的效果,体系内审员如果对体系循环不清楚、对体系条款不清楚、对安全知识不清楚则难以开展实质的体系工作。因此体系内审员的管理是体系有效实施的重点。
方法一:开展培训会议,让体系内审员充分了解体系的循环管理模式,通过典型例子进行讲解,通过考试促进对体系的管理模式深入理解。
方法二:体系知识及安全知识很多、范围很广泛,培训要以先枝干、后枝节、最后再树叶的模式进行,针对适用的内容逐步开展,对于开展的效果,要成立组织,落实人员分工,每人负责一个方面进行培训管理,包括培训内容识别、组织搜集学习素材、考察学习效果、实际应用检查几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何霖,李毅雄,叶庆辉.城轨运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6,(6).
【关键词】电力安全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接轨
现阶段的电力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阶段,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电力供应也是非常紧张,保证电力单位的生产稳定、电网的运行安全以及电力工程的建设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建立一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模式,并且正在逐步的展开应用,在未来实现“零事故、零职业病、零伤亡”的安全目标已经不再是空想。
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概述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的就是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而构建的,其主要涵盖了四个要素:输入、过程、输出以及反馈。其管理核心就是致使发生事故的源头,也就是危险源,主要就是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评价,以此来实现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其与电力生产安全性评价的原理是一致的。其系统运行的模式主要是应用了PDCA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了四个阶段:策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以及改进阶段。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评价工作是展开实施运行,开展事故控制的起步。相应的安全法规与相关标准是为了给相应的组织生产提供相关的行为准则。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了落实其相应的管理方案,进而减小组织生产的风险,达到相应的绩效要求,促进组织生产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在开展相应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对组织内部的管理部门以及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安全职责的确定,其是确保组织生产能够安全运行的有力依据。要想落实相应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工作,就要求所有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完善的安全意识与能力,相应的意识与能力就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培训以及经验来获取或者判定。对于组织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源而言,一定要利用相关的运行控制程序或者应急准备、响应的相关程序予以控制。要加强对组织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展开定期的监测。开展相关审核工作的目的就是检查体系的落实情况,是否符合相关的设计标准以及实施的准确性,为进一步的完善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除此之外,一定要加强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开展定期的评审工作,其主要就是为了保证体系长期的有效性、充分性以及适用性,进而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
2 电力传统安全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之间的差异
电力传统安全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之间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由此可以看出,一定要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新理念展开一定的认识,进而端正态度展开积极正确的措施,更好的落实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标准,进一步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
2.1 转变管理思想
在管理思想上由国家主义转变为以人为本。在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太过注重国家取得的相关利益,将个人利益进行了削弱,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人才是发展的首位,一定要确保人的健康与安全,并且提升工作人员的内在素质,尽可能调动人的主观积极性。
2.2 转变管理方式
传统的管理方式就是分别而治的行政管理,应当将其转变为体系管理方面上来。分别而治的管理方式就是分开来管理,没有形成动态循环以及体系的管理模式,因此,一定要坚持不断改进与完善的思想,实现组织生产的系统化目标。
2.3 转变思维方式
由下达伤亡指标的思维方式转变为“零事故”的思维方式。通常情况下伤亡指标的下达均使“三违”现象合法化,进而为相关事故负责人摆脱责任提供了相关的依据,并且相关伤亡指标的确定也是缺少科学依据予以支持的,在理论上而言,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任何安全隐患也是可以消除的,因此,一定要树立预防所有事故的安全意识,进而建立“零事故”的新思维理念。
2.4 转变指导方针
由安全检查转变为积极预防与风险评估的指导方针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就是一种事先对组织生产风险展开分析,明确其生产活动可能会带来的危害以及后果,进而采取相应可控的防范措施以及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手段,对于风险的评价一定要有前瞻性与预见性,针对一些可能会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随着工程项目的不断变化,对相应的风险展开实时的评价,之后针对工程项目的应急方案与风险管理等内容,细化并且补充实施的相关管理程序。
2.5 转变领导职能
由领导发号施令转变为领导以身作则、兑现承若以及发挥表率作用方面上来,在职业体系中所注重的领导职能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带头作用,实现完善安全绩效的诺言。
2.6 转变监督机制
以前实施的是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一定要对其展开相应的转变,实现异体监督管理机制。在职业管理体系当中所注重的就是监督与审核的独立性,通过异体监督机制的落实,逐渐健全相关的约束机制,建立异体监督机制的管理权威,进而使组织生产的管理工作达标、监督到位以及责任到位。
3 电力安全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之间的接轨
3.1 强调科学务实
根据电力单位目前的发展情况,积极引进一些先进的工作经验,控制好与文化建设以及标准化管理之间的差异,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参与性,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使其成为发展的永恒动力。现阶段,大部分电力施工单位实行的都是“三标一体”的认证程序,在建立相关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虚假之处,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提高相应的管理水平。
3.2 加强整体与重点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发生换汤不换药、坑害组织生产的情况,应当在促进组织发展的基础上,顾全大局。职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对于危险源的辨识要针对所有的工作人员、工作部门以及工作场所,一切从组织的整体出发,将管理工作的重点设置在事故预防方面。
3.3 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管理体系之间的整合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了相应的科学技术文化含量也就预示着企业没有了发展的前途,现代企业的发展是不能离开企业文化的建设,相应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也是现代企业精神、形象以及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这也与电力行业的双文明建设、建立学习型企业以及人性化管理等方面不谋而合。
3.4 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与难点也就是人权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所注重的就是意识、能力、培训以及工作人员的参与、交流与协作。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应当建立并且维持一套执行程序,以此来实现相关风险与管理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参与性,并且制定相应的计划,以文件形式表达,明确工作人员的管理权利,其与工会以及职工代表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应用在现代的电力企业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进而逐步形成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此项体系的建立促进了电力行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乐小华.分析影响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要素与途径[J].科技与生活,2010(17).
[2]孙跃年.电力安全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接轨[J].江苏科技信息,2009(06).
关键词:长效机制;安全管理;创新
一、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一)设置安全管理部门,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作业大队必须按规定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安全监管主任;另外,在各基层队配备安全监督员,通过大队组织的日常安全培训和大队监督站跟班制度,培养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懂安全知识和规范,掌握安全技能,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单兵作战能力的安全管理队伍,通过这只安全管理队伍,从而提升各基层队伍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能及时发现、整改事故隐患。
(二)细化责任,形成人人担责的责任体系
明确安全责任是搞好安全管理的前提,只有每个干部职工都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标准,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形成“横到边,竖到底,不交叉,无缺漏”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三)完善管理制度,推进制度落实
大队领导带班制度、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带班制度、公示制度、档案制度、安全行为观察管理制度、四级隐患排查制度、班组自治规定、安全目标管理、班评估、安全奖惩等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制度的执行人、监督人、管理人,完善抓实各项制度落实、监督和考核机制,实现了抓制度落实的闭合管理。
(四)完善培训教育体系,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作业大队要将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严格遵照国家、省市和中石化关于安全生产教育工作的各项规定,在坚持采油厂安全教育的基础上,持续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并形成制度,完善考核体系。对各基层队安全生产责任人,要通过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安全责任教育;对各基层队管理干部进行安全责任教育;对广大员工进行安全责任教育。
二、推行层级管理,建立自主安全管理体系
(一)岗位突出个人自律
明确职工是自我保安责任主体,要求每一个职工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对违章操作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在现场作业中大力推行“七想七不干”做法:想安全禁令,不遵守不干;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想安全用品,不配齐不干;想安全确认,不落实不干。
(二)班组突出现场自控
严格落实集体升入井,联岗确认、班评估、隐患排查和消除,纠正职工不安全的作业行为,使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可控状态。班组是作业大队最基层的组织,其安全管理的水平关系到大队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如何坚持不懈地开展班组安全工作建设,将班组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常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是安全生产管理长期努力的一个目标。
三、规范考核机制,推动体系运行
(一)分级管理
建立内部安全指标考核体系,按照正职考核副职,副职考核分管班队长,班队组长考核职工的层级考核原则,把安全质量标准化、教育考核、规程措施、制度落实、手指口述确认、安全行为等作为考核重点。
(二)技术保障
大队主管技术组室作为技术管理的第一责任者,深入现场,依据《规程》编写规程措施,各基层队行政正职要参与规程措施的编制和审查,规程措施要有针对性是实用性,并随着现场条件变化及时修订和补充。
(三)安全检查
要求职工通过安全确认进行岗位自查;班队长通过班中动态巡查、小班质量验收等形式,对各工作岗位进行检查;跟班人员通过走动式巡查对现场进行行为观察;大队科级领导通过“六定”和“行为观察”检查;职能科室和大队安全总监通过“六定”和“行为观察”等多种形式安全监督活动,及时消除隐患。作业大队安全检查要着重于事故的防范,系统的、有效的检查是发现事故隐患、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实行“三定”,即:定任、定时间、定措施,限期把存在问题和隐患进行全部整改,整改完毕后薄大队安全监督站复查。
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保障体系发展
(一)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安全修养
大队要通过宣传、教育,特别是本单位以往典型事故案例教育,条件允许时可让事故的当事人现身说法,使职工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加深对遵章守纪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创建群体安全意识,结合适当的奖惩等手段,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增强安全意识。要抓好反习惯性违章行为工作。因此,要从制度上、职工心理等方面分析习惯性违章行为形成的原因,采取教育、奖惩、教化等办法进行治理,不能让习惯违章成为风气。在加强职工遵章守纪的教育基础上,在执行上要求要严,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为自觉做到“三不伤害”,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使“人人事事保安全”在大队内部蔚然成风。
(二)信息化管理,促进安全文化发展
大队虽然不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单位,但通过理论的学习探讨和应用,可以开拓安全管理人员的视野,提高其思考问题的深度,从而使大队安全管理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因此,大队要搭建方便交流、沟通的平台,从资金、时间和精神上提供有力支持,鼓励各基层队安全管理交流,结合信息化管理,利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安全生产实践,使其成为安全生产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