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

时间:2022-12-14 11:3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计算机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计算机基础

第1篇

1.1生源不同,采用原有教学模式造成教学效果差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被动听课,不管学生以前是否学过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也不管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如何,都要从头讲起.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和城市,计算机教学的普及程度不同,造成有些学生学过计算机基本知识,对计算机比较熟悉,因此再在大学学习这门课就有些重复,且浪费学生时间,也浪费了教师、教室等学校的各种资源.同时,学生对这门课也感到厌烦,没有新意.而对那些以前没有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他们知道学好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所以想好好学习,但由于老师为了照顾全面,讲授的内容多,讲授速度也比较快,这些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佳.也就是说,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2课时的限制,授课内容无法正常完成

由于课时有限,教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大纲内容,因此就要加快讲授速度,特别是理论教学环节,涉及的内容广、难度大、专业性强、课时少,致使学生无法完全消化理解,教学效果也不好.

1.3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需求脱节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学时少而无法将常用软件深入介绍到位,只是从表面简单地应用介绍.而学生到了真正应用软件时,如课程的结业论文的排版、相关软件的高级应用、专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计算、辅助制图等,却不知如何去做,觉得之前也学习了相关软件,到实际应用中却不知从何做起,学习与实际脱节.

2新模式的探索

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分级教学的改革模式.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1)分级结果可由学生入学时,学校发放的问卷调差来决定.在问卷调查中,将分出3个等级,①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技能和相关软件掌握得都很好,经过严格的考核,对考核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直接获得第一学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相当学分,并给予该课程的成绩;②具有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但并不够清晰,一些相关软件也只略知一二,操作并不熟练.这类学生需要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学校应该配备一定量的学时,使这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上一个新台阶,以达到第一等级的学生的水平;③基础较差甚至一点基础也没有的学生,他们需要从头学起,这就需要学校配备大量的学时,从计算机基本教起,教师一点一滴的教,学生扎扎实实的学,经过大量的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教授,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微型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以达到我们真正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

(2)由于不同等级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这就需要不同等级的学生配备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教学课时量,最后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

(3)仅有新的教学模式还不够,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材.由于计算机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更新快、新知识多,跨越大,因此一本教材用几年,将会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所以,编写一本以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为指导思想,以精心布局、精选实例、精炼文笔为原则,理论与实用共存,适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教材势在必行;

(4)要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计算机本身是一种工具,是一种集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辅助设计、娱乐生活的工具,因此学会使用它,并用好它,就可以在很多领域里帮助人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还要帮助学生分析计算机在专业中所起的作用,争取达到计算机应用与相关专业的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为今后利用计算机来帮助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5)计算机学科是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不仅要教学生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站在知识的最前沿,把计算机领域中最新的知识点、方法和技能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引发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理论知识.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微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00-01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1、部分免修免考

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后,会组织一次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目的在于了解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其中约占20%比例的新生通过测试。对于这些基础较为牢固的同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免修免考,但出现了有些同学免修免考后不再学习基础知识,导致知识遗忘的问题;还有些同学想要加强知识点却无处可查。最后出现免修免考的学生到期末,基础知识不如上课的同学,这就需要免修的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适当地学习基础课程。

2、大量的知识点和有限的课时

计算机基础主要内容就是《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程》这两本教材。其中《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程》有八章,《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程》有六章,大量的知识点需要消化。而“理论教学+机房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课时为“24课时+20课时”,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学生若要掌握各章节的知识,需要花费大量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和课外指导。

3、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一般很难吸收老师课上所讲的全部知识,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甚至于吃东西几乎随处可见,然而上课环境的拥挤,课业时间安排的紧凑,以及对老师们行为规范的约束,让老师们对这种现象多是有心无力。同时由于传统教学的形式单一,即使引入投影仪、实物展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无法避免这些陋习的存在。

二、微课程设计

1、微课设计原则

微课程是微型学习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运用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媒体表达形式。微课程的学习在时间、地点上有很大的自由,但也可能会受到处于非正式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微课程的教学形式及其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1)明确微课定位(2)小模块设计(3)“会声会影”。

(1) 明确微课定位

微课是适用于平时自主学习,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生活中遇疑可搜索查看;单个知识点的详细解读,由于时间有限,对于单个知识点突出主要内容,需精炼简洁,也要求充分准确。

(2) 小模块设计

微课内容选择不能过于专业化,专业化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答。而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划分即可;稍难的知识点可制作成多部视频,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教学。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有:学习内容的组成形式和学习者自身的认知限制。大量的学习内容会增加认知负荷,影响学习内容的连续性;而微课视频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单个屏幕显示的内容太多会让学习者很难记住有效信息,所以需要将知识点细分,突出其重点知识,减少冗余。

(3) “会声会影”

微课程运用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种表达形式。声音和影像分别对应着人的听觉处理器和视觉处理器,而根据认知科学理论认为,这两个处理器分别占用独立的信息加工通道。采用视听元素结合的形式能同时使用两种处理器,可以扩大记忆的信息处理容量并提高记忆效率,降低记忆的认知负荷。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视听结合的特点,对重要知识点配以适当的提示文本、形象的插图、精炼的同步解说。

2、微课设计思路

基于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正确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其中教学内容分析、学习对象分析、反馈的信息分析尤为重要,而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习者也非常重要,力求页面的美观大方。确保微课程能满足学习者的实用要求。

(1) 课程分析、内容设计

在内容选择上要主题鲜明,从易到难,将知识点合理划分,每一个微视频都包含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但是不必要与其他的零散知识点相结合,而视频内容结构不是杂乱无序的,将某一个主题制作成一系列微课程,这样既遵循了小模块原则,又不会破坏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即尽量将内容划分成微小的知识点,以便学习者短时间内学习,一个微视频承载着一个单独的知识点。

(2) 制作PPT及相应视频

开始根据每一章节的的内容制作PPT,以PPT为视频资料开始录制视频。在录制过程中,注意音频要清晰,无其他杂音或噪音,陈述内容时口齿清楚,发音准确。讲解时,适当使用画笔等工具辅助标记重、难点,讲解过程中最忌讳照本宜科,多加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格式为mp4,尺寸为:640 X 480或320×240。

(3)后期校验及加工

在PPT和视频做完后,需要认真校对,不能出现知识点错误。页面要简洁明了,尽量杜绝花哨的图片,防止引起用户不必要的反感,色彩的搭配要合理,字体也要选择恰当。颜色是可以对学习者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所以微课程主要选取活泼清新的色系,以此来减轻视觉疲劳。把学习者放在首位,思考如何更好的获取学习者注意力,营造出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让短时间的学习过程能是学习者印象深刻。

三、微信平台实现

从2006年3月大微博服务被推出,到微博逐渐席卷全球,掀起了“微”的浪潮,打开了“微时代”的大门,从此微小说、微电影、微媒体等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主流,同时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微时代”以微课程的形式进军教育事业,在新技术融入课堂的同时迎来了又一场教学改革的狂潮。微信是现如今人们用的最多的交流方式之一,而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可供人们了解知识的平台,关注公众号即可获取大量信息,可以在手机、PAD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关注方式简单,学习时间自由。所设计的微信平台框架如图1、2、3、4所示。

四、结束语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手机对于学生而言几乎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借助移动终端的新型学习方式必然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而微课程的兴起,更是适应了当前碎片化学习的学习要求。而本次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微课移动学习平台,使得广大高等院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更加便利,也更加容易,可谓是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张一川.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06

[3].钟琦.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4].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2015.01

[5].李小刚.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6].余胜泉.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开放教育研究,2013.06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

计算思维是当下时代最为重要的三大科学思维之一,并伴随着其主体框架的不断完善越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国内外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

一、算思维概述

计算机思维其实质为借助计算机基础理论,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整合分析的思维模式。主要是借助约减、嵌入以及转换等方法将较为抽象反复的问题转换为易于处理的简单具象化问题,这一思维模式充分借助了递归的思想,能够有效实现对参数、译码的整合性处理。也就是说,计算机思维也就是处理各类人类社会中繁杂事务的思维模式,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实现对人类社会问题的简化处理。在我国现今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育人员必须要重视计算思维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其合理的引入相关课程之中,以此来提升计算机技术相关学科学生的综合性计算机能力。而就现实情况来看,计算思维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计算思维应用的不足之处。

二、现今计算思维应用的现状分析

首先,部分计科学院的教育人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计算思维对于提升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能量的重要作用。大部分教育者只是简单的将计算机当作是一种应用类设备,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软件操作方法与程序编译的技术,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忽视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只依靠自学就能够完成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实现对自身计算机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由此可以看出,现今高校教育者与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现实作用并没有详细的认知。

其次,过分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本科教育目标与专科院校不同,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现今有部分教育者对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该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发展是没有益处的。

另外,由于受到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固有观念的束缚,大部分教育者还是简单的沿用以往的“满堂灌”式教育理念,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收相应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不是通过思考将其纳入自身的计算机思维体系中。机械式的教育与学习模式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放松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惰性思维,被动地接收知识,而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这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提升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优化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教学成果,必须对现行的该类课程教育模式加以优化,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自学成果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以下优化对策。

第一,加强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人员与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知水平。教育者应该进一步对计算思维的实质与现实意义加以了解,进而将其合理的应用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自身的固有观念。例如在讲述Excel的函数公式时,教育者可以拟定相应的专题计划,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对函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并且充分结合现实案例,利用好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还可以在讲解相应的C语言函数时,让学生自主对其规律进行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实质、具体表现与应用模式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实际应用,以此让学生自行意识到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这便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加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开发。为了有效避免学生只是掌握了Word、Excel等软件的基础应用,而以计算机思维理解其运作机理的尴尬局面,各大高校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前,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从意识形态上对计算机的工作模式加以初步认知,以此为其今后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常来讲,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计算思维概论、计算机理、编程算法、编程基础、硬件构架与连接以及相应的程序运行原理等等。而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知识,同时还需要确保所学计算机理论知识之间的衔接性,让学生能够进行有层次的学习。

第三,打破应试教育禁锢,改良教学模式。在现今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计算机技术综合能力,教育者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进一步落实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大多数人看来,计算思维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者可以进一步落实依托于计算思维的实践课程的开发工作,让学生能够以具象化的模式将计算思维应用于计算机基础实践过程中。例如在进行程序编译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借助VC工具对错误的代码进行检测,并且让学生根据自身所讲解的理论知识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修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对错误的修正,这不光能够有效将计算思维应用于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在无意识之间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结语

在现今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之下,计算机技术越发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高校教育者必须加强对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落实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工作,为学生今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分析[J]. 科技与创新. 2016(11).

[2] 潘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分析[J]. 无线互联科技. 2014(11).

[3] 尹慧.浅议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开展计算思维[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0).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31-03

Teaching Study on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LI Chun-hong

(Information Schoo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 China)

Abstract: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promote the reform of a series, such as idea, teaching method and content of course...etc.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education, this text sets ou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and analyzes the teach? ing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first, then put forward the reform project of suit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igh school and discuss its possibility.

Key words: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he teaching studies; reform in education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已成为当今社会选择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熟练使用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及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操作技能;它对于大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强调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将根据高校的特点,首先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然后提出适合高校特点的改革方案并论述其可行性,最后综合得到结论。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信息技术课已经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所以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不是高考科目,所以该课程的开设还存在流于形式,导致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对学生来讲,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对教师而言,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又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2教学内容笼统,考评标准单一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有相当比例与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内容相似,而且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密切,致使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只是对中学阶段已经学过内容的重复,与所学专业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教学内容设置未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就业后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使学生学习无兴趣,因而导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力削弱,教学效果不好。

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大部分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设计操作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成绩主要以平时、期中和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1.3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给新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充分体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但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来看,目前教授内容仍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理论、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等,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加大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由此导致大学计算机 基础内容衔接上的重复和重复教学的问题;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学生已拥有了个人电脑,他们对电脑基本操作和网络应用甚至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已有所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高校面临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传统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不能较好的培养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4缺乏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重视,认为计算机基础学科与本专业无关,对本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多大帮助,计算机基础课可有可无。从而导致很多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没有考虑培养学生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孤立了起来。导致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几乎没有机会使用和扩展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原本培养出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丧失殆尽,根本无法适应毕业后信息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1.5重单项知识的学习,轻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正从此前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授课+机房实践”的授课模式已逐渐被“机-课”一体的授课模式取代,但其本质仍然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教学注重考试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学生只注重对考试内容的掌握,上机测试一般又偏重于单项知识的考察,而无法对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考察,使学生会考试而不会使用所学知识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而偏重结果性评价,更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而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弱化了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和特点,我们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应该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因此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学习、专业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1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保证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由于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的差异,因此建立分层次的教学体系显得特别必要。学生入学后,可组织一次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新生分为若干类型专业(如理工类、经管类、文法类、艺术类等)和两个层次(快班、慢班)进行教学。

如:四个类别的快班,可弱化简单的Windows、Office操作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强化相应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如文法类强化Office综合应用、经管类强化数据库应用、理工类强化程序设计及网络基础及应用等;对于慢班学生则必须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突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后续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种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可以让学生发挥所长,各得其所,也可以让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2.2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的设计不是将各门课程简单地堆积,而是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结果,最终构成一个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因此,应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加强各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方式,例如,可以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视窗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安全等作为基本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学习: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特点进行选修。例如,财务管理类的学生可以选学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建筑设计的学生选学CAD等应用软件;文法类的学生选学Photo Shop等应用软件;经济类的学生则选学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计算机理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偏向理论的课程,也可以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起学习。争取学生计算机学习四年不断线,还可将计算机应用的技能有机地融入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应用中,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巩固、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上,可采取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指导,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在案例思考过程中提高自身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创造力恰好就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这种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

2.4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能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所提供的网络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开发了针对相关课程特征的网络版多媒体教学软件,构建一个由主教材、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录像、计算机考试系统、教学互动网、课程教案、习题、实践操作等组成的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创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觉主动地学好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也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网络教育 氛围,共享网络资源,进行开放、交互和协作式的教学。逐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精讲课程内容,学生研究主教材、阅读辅助教材,扩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2.5以应用为目的,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一方面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具有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内容设置上一方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传统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适时更新,即调整已经过时的内容,补充当前流行的主流技术和技能,并且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理性化诉求,面向社会需要,以充分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根本,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从早期的基础知识的普及发展到使用计算机作为基本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或科学研究能力的培训,教授的内容应以实用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夯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要能紧紧抓住当今社会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的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追求掌握知识的全面性。

3结束语

在培养人才的方针和政策上,国家教育部规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教育非计算机专业各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各高校制定培养人才方案和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成为优化教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内容。

对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尽管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同、生源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的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以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依旧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注重课程的交叉结合,以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具有认知和创造的理念,是今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关素洁.《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思路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1(6):103-104.

[2]胡英,廖瑞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9.

[3]王晓燕,王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32.

第5篇

关键字: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热点之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传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及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及计算机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当前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材问题

目前,我校面对校内的文、理、工科都是采用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只适用于同一个层面的学生,尚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上课的话,授课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开展。

2.教学模式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还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不能及时充分给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机会,无法全面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整体较差。

3.教学手段问题

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验教学都是统一的“一刀切”的方法或手段,考试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理解,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我校是面向全国招生,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来自于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很多小学就开始了计算机的学习,甚至有些同学能达到计算机一级、二级的水平。而有的学生来自条件较差的农村、山区,直到上大学前基本都没接触过计算机。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统一备课,统一上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就会出现一部分学生不想听,一部分学生听不懂的情况。结果教学质量很难提高。要解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间存在极大差异”的矛盾,必须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分层模式的具体实施

1.以考分层

分层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就是层次的划分,我们必须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清楚的了解。因此,当新生一进校我们就可以使用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系统,对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进行统计,并在网上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较好,能够熟练使用Windows XP、Office办公软件,能够使用网络收发电子邮件,并且会用搜索引擎搜索浏览所需信息;B层的学生能够使用Windows XP,但是不熟练,对Word和Excel有些了解,能够制作出简单的文档和电子表格,但是不会格式化,不懂得利用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其余的划为C类,他们多半是只会上网聊天,打打字,不懂计算机操作,或者是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通过分层,在教学上可以实现以行政班级为主,层次班级为辅,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

2.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供双重学习平台。对于C层及B层学生,除了通过理论课及实验课学习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我们可以将重点、难点做成视频放在网站上,供学生浏览。此外,还采用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开展课后讨论,网上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网上辅导答疑。在实验课上,安排一些基本操作题、拓展提高题、综合实践题、设计性题目。学生在完成本层次的练习外,可以再选择高层次的练习。在分层教学中,我们要将重点放在C层学生身上,让其明确教学目的,掌握基本操作,耐心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A层同学,除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外,应该让他们多做综合实践题,并引导他们完成设计性题目。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练习,学有所获。

3.分组帮教

在教学过程实施中,可从A层中选出部分表达能力强,既有耐心又有责任心的同学辅导B层同学,在B层中选出部分同学辅导C层同学,在同学之间实现互帮互助。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B层和C层同学的学习成绩,而且有利于A层同学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妥善解决了各层次学生和教师之间多对一,教师照顾不到所有同学的情况。另外,教师也要通过摸底考试和课堂作业情况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理论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多个学习小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4.分层达标

我们可以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分层:①基础性目标;②提高性目标;③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而且可以达到的。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提高性和发展性目标。对C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应定为“识记”、“理解”水平;对B层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当于“应用”水平;对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当于“分析”、“综合”、“运用自如”水平。

五、分层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分层教学中,划分层次只是依据学生入学时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不是对学生智力的划分,更不是对学生人格的划分。分层教学可能会伤害到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心理,抚慰学生情绪,尊重学生个性,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刚上大学就被别人划分为“三六九”等,被烙上“差生”的标记,从而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应该做好相关的宣传、引导工作,让学生对于分层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邹璐.大学计算机实施分层教学探究[J].金色年华(下),2010,(12):4.

[2]胡晓丽,周娅.浅谈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8):41-42.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教学定位和教学条件,探讨适合现阶段教学特点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实施过程。

1课程基本信息

《大学计算机基础》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2学时,上机实验32学时。授课对象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先修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认为会用计算机上网、娱乐就可以了。其次,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只对本科和专科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的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材缺乏解决专业问题的案例,学生很少学到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最后,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学生的基础差异也很大。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他们高中就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并且内容有很多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复。而一些落后地区的学生还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3 教学定位分析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计算机学科还有一种独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应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1]:(1)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2)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3)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4)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本课程共8章,课程的重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 2003。课程的难点是:计算机数制与转换,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功能,网络协议。

教师用通俗的实例和多媒体进行讲解,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例。增添网上学习资料、加强上机辅导和答疑, 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理解。鼓励和引导同学通过互联网学习,从而激发创造力、想象力,从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实践环节极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之比为1:1。

4 教学条件分析

在授课环境方面,我们采用多媒体大屏幕授课,授课用计算机都能上网,同时配有白板,以便书写方便;教师上课采用自行制作的电子课件,并配有授课的各种软件,因此软件和硬件都能满足上课要求。

在实验教学方面,我校的计算中心机房设备配置完好,2011年新配置400台计算机已经投入使用,上机学习用的各种软件齐全,完全可以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未来设想是实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制作。

5 教学实施设计

(1)直观授课方法。目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方式。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我们使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授课方式,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教学效果直观,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但该方法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上课信息量大,同学不易记笔记。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们利用课程网站,并将课件和教学文件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弥补了多媒体授课方式的不足。(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灵活的教学方法,互动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和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选取某些适合的章节(如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在课前组织学生分组预习。同学们自行分工,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用PowerPoint制作出课件,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通过教师所给予的评价和指导意见,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启发自己的思维;而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发现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和技能水平,为下一步教学和管理提供依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经过这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获得进一步的提高。(3)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设计一些综合应用性实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做,尤其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这一层次的综合实验练习上,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这种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系统地掌握软件的使用。学期末,布置一个研究与创新型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竞赛,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4)完善教学网站建设。本课程在我校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了教学网站,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PPT课件、上机实验指导以及一些网络资源的链接等。学生可以登陆网站下载学习资料,使用信箱完成作业的下载上传,教师可以进行作业批改、网上答疑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网络教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训练作用。

6教学评价设计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满分100分,教师将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以及和实验作业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学生的平日成绩。其中,出勤30分,实验作业40分,其它(包括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等)30分。

期末成绩满分100分,考试在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系统上进行,试卷由考试系统随机抽取,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评分。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操作题。客观的基础知识和主观的实践操作均在计算机上进行。这种考试方式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真实地考出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教学效果,并可为以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结语

总之,通过授课、上机实验与教学网站的紧密结合,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学生将具备熟练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及在网络环境下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当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要认真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研制丰富的教学案例,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077-0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从2014级开始,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训》全面取代原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新课程1个学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辅导答疑方式完成。该方案在2014级新生中开始实施,已初步取得一些经验。

1改革的出发点

原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含进制转换)、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数字媒体与应用、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的覆盖面广。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的基础有一个粗线条的全景式的了解,对该部分的要求是学生可以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实践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IE浏览器等常用软件的使用[1]。理论知识涵盖范围广,但知识浅,教师在课堂上较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国内的大部分地区,计算机的教育已从中、小学开始实施,无论是理论还是操作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削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2改革的基本思路

虽然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由于中学教育长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基础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并未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由于新技术和软件新版本的出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引导。为此,我们希望为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程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引导和帮助,我们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1)为课程设计一个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现代年轻人必备的一种技能。我们将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设计一个专用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一种类似真实的环境,促进学生在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索,进行知识的主动学习。学生可在线查看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平台还将以图文及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以及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平台将提供课程相关的自测题,学生可在线测试并及时获知成绩;同时平台将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相关视频,学生可以边学习边练习;学生可以凭借电子邮件和论坛与他人进行沟通,探讨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2)为学生自主学习编写一个引导性的教材教材将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出发,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重点,主要介绍windows7、office2010系列软件的操作及应用。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将打破了从基础、原理到各项内容的常规教学体系,突出操作能力训练,以各部分的知识点为基本划分,设计若干实验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结合较详细的图解,引导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操作。同时在每一个知识点适当添加讲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将分为基础型和综合型两种,学生通过基础实验,在向导的引导下熟悉基本操作;综合型实验只提供样张为学生设定操作目标,由学生自主完成,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3)开放实验室,并为学生提供答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省级重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免费上机机时,同时安排教师进行答疑辅导。4)采用无纸化的上机考试利用现有的考试软件,组织实施无纸化的上机考试。考试内容同时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的上机操作,并侧重操作。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每年拟组织2次考试,期中和期末各一次,取高分为最终成绩。

3方案实施

2014年9月,我们对2014级的新生初步实施了此套方案。学院专门安排了3个固定机房(约200台机器)给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每个新生分配了24个免费机时,学生可在本学期内自行分配该机时使用时间。为了引导学生,每日安排2名专职教师在固定机房值班,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机房开放的前几周,来机房学习的人数很少,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我们在期中(第11周)安排了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参考人数是5650人,考试均分是53.6分,及格率是40%(成绩分布如图1所示)。第一次考试成绩公布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来学习和参加答疑的同学明显增加了,为满足同学的需要,学院又临时增加了开放的机房数。期末(第17周)我们组织了第二次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第一次考试成绩选择报名或不报名。第一次参考人数是4306人,考试均分是67.8分,及格率是72.1%(成绩分布如图2所示)。取两次成绩的最高值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

4小结

通过这一轮的实践,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让学生自主学学计算机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机房资源的利用率。改革前,无论学生基础如何,都要求学生同步参加学习,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同学不多,机房上机时,一个班级会有过半的同学在玩游戏,使想认真学习的同学也无法安心学习,同时老师要花很多的精力来维持课堂秩序。在自主学习的机房,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同学都在认真练习,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在玩游戏。我们也发现一些不足:目前的试题结构中,理论题偏少(只占15%),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后继的程序设计课程留下知识的空白点,增加后续课程的学习难度。我们将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改进教材,为学生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学习平台。同时改进考核知识的比例,增加理论知识的比例,使学生真正夯实基础,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学 ;改革教学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 1 教学理论与学生实践脱节

大学计算机是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承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践锻炼,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但在传统教学中,很多大学生上课能听懂听老师讲授的内容,但到实际操作时就不知所措,不能把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相融合,或者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目的,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题目做了一些变动就不会做了,缺乏触类旁通的能力。

1.2 未重视分 次教学

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入学前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是参差不齐的,存在较大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简单地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不良局面。一方面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学不到想学的更高级的知识,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太简单,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感觉 “吃不了”,对所学内容较难接受,完不成学习任务,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自我放弃。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产生了很大的障碍。

1.3 教学内容滞后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快,而我们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跟不上科技的发展的变化,致使部分学生认为书本知识无用,失去了学习兴趣。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兴趣激发,不能引导学生树立计算机意识,很少有针对性的教学生什么问题适用于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应用计算机及其工具,解决自己专业及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等,致使学生认为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1 改革的设想

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网络的结合为契机,全面推进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实验改革和师资培养在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全面改革;以立体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现代网络为依托,大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新途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新举措,使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理论、方法、能力三方面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2.2 改革的方向

建设以能力培养目标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标准;重视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平台建设、创新教材建设;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实验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从多个入口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如选修课、技能比赛、网络课堂、讲座、课外兴趣小组等)。

2.3 改革的措施

(1)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专业大类(理、工、文、管、法等)进行不同的设置,让教师有充分的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需要选择内容的余地,让学生深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建立起适应计算机课程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从培养合格人才为出发点和目标,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体现计算机发展水平、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体现时效性。要改变使用周期过长、部分内容过时的状况,多编写能反映计算机前沿技术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计算机教学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以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出发点,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上机创造条件,在上机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增加部分针对性的训练,增强上机实践的趣味性,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是: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生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新任务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相对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体会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创建兴趣小组。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时间较为有限,仅靠上课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尽量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实质性内容,以期收到良好效果。还应该创建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网络组建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应用水平,提高心理素质。

(5)建立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实施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这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目标,使计算机的教学、实验和考核过程均在网络平成。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迈上新台阶。

3 结束语

21世纪计算机教育具有如下三大特点: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式教育,从而实现量的飞跃;因人施教开展个性教育,以实现质的飞跃;倡导自主学习,以实现能力的飞跃。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改革的深度和力度,把学生看成主体,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并激发学生去努力获取应具备的才智和能力。这符合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6(3)

第9篇

关键词:讲练结合;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小组教学;任务驱动;分层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515-02

A Study on the Instructional Methodologies for Basic College Computer Science

MO Ping1, HUANG Rui-guo2

(1.Department of Public Foundation, Liu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Liuzhou 545002, China; 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iu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Liuzhou 545002,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Basic College Computer Science which integrates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manipulating skills is a required common basic course. The writer uses a variety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combination of lectures and practice, case study, group teaching, task-based teaching, stratified teaching, etc. to activate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and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abilities so that ideal educational outcomes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lectures and practice; case study; group teaching; task-based teaching; stratified teaching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近几年广西高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实用性强,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于一体。《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是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探讨了这一问题。

1 讲练结合法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关计算机操作性内容,教学时充分利用NetOp School电子教室的多媒体双向教学环境,把课堂搬到机房,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越性是:

1)教环境实现了“教”与“学”的同步,理论与实践快速结合。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一方面学生可及时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有问题可及时请教教师,也可通过周围同学的帮助得到快速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快速给予个别指导和全班解答。这远比在多媒体教室用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效果要好。

2)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将讲稿和练习素材等学习资源快速传给学生,学生利用这些有效的资源,能提高学习效率。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就是采用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体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剖析来研究涵盖其中的理论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相关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讲解学生迫切想了解的新知识,同时实现案例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目的明确,形式生动,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听课,学习效果好。

在学习Word中的格式化时,教师先出示格式化之前的和格式化之后的“大学生求职简历”案例,让学生观察前后两者的效果有哪些不同,思考如何在Word中实现工作表的格式化,学生用所掌握的Word文档格式化操作方法,积极尝试,但是不能完成最终的案例效果,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列出该格式化操作的相关知识点,逐一介绍如何实现“大学生班级小报”的格式化。最后教师再把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各种格式化功能进行对比分析,使知识点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学习内容。

3 问题教学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学时,创设一种思维情境,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激发状态,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对Excel中数据的分类汇总进行讲解时,先出示各系学生成绩统计表,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计算各系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平均分,学生思考后,用所学过的排序、平均值函数可以一一求出各系学生各门课程的平均分,但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简单分类汇总,之后能很快用分类汇总对此问题自行解决。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应用分类汇总时,要注意分清分类项、汇总项和分类方式,最后教师概括总结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以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不仅觉得所学知识生动有趣,而且觉得所学内容更有意义,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通常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不易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进行了改进,在讲授中,结合问题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先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相关内容,之后,学生尝试回答,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讲解,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问题教学,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亲自探索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对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问题的回答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是指在班级授课制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将有差异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让优秀生辅导困难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生源地的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性较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已经接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部分内容,进一步的学习,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能非常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而有些农村来的学生在高中时没的接触电脑,他们学习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内容时,感到尤为吃力。针对这种现象,对学生进行“同组异质”分组,每组二到三人,在班级内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上课的时候按照小组组织座位,让程度较好的同学带动程度较差的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基础好的同学不会因已经掌握所学知识而无所事事,他们能够解答基础比较差的同学的问题,在计算机操作上做出示范,既能解决老师课堂上指导应接不暇的情况,又能解决上课时间紧的问题。基础好的同学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问题,通过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激发其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这种分组教学方式能够增进了同学之间互助友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深化学生的认识、拓宽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5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动机驱动下,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

在Excel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以“我为学院计算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这个学生熟悉易懂的学习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Excel的学习活动中,在这个真实任务驱动下,完成Excel的许多概念,功能及操作的学习。

在教学Excel的首次课中,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呈现学院各系上学期部分学生的“学生成绩表”,学生成绩表中包括学生学号、姓名、系别、班别、各种成绩(必修课、选修课、素质加分、操行等级等),并提出如下研究问题:如何确定学生的综合成绩、名次、奖学金等级?如何排版打印学生个体综合成绩汇报单,以发放到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手中?其中综合成绩由各种成绩按比例核算后确定;名次是根据综合成绩进行排序;奖学金等级是根据学生综合成绩的名次,按一定的比例确定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在Excel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以用Excel解决上述问题层层展开:通过“综合成绩”列的填写,引出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学习;通过求出学生的“名次”,学习“排序” 的概念及操作方法;通过作成绩分布图介绍“Excel图表” 的制作方法;通过查看某个系学生的综合成绩,掌握“筛选”的技巧;通过比较各系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平均分,学习“分类汇总”知识等等。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教师与学生共同操作的实践最终完成了对“学院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计算与分析。整个学习活动中,对于刚进校的高职生而言,不仅仅掌握了Excel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进一步学习了学院对高职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具体方法,这对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全面发展无疑有不少帮助。

由于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来自于学生日常的生活,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息息相关,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进行,教师的教学思路更为清晰,教学层次更为分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变得明确,学习内容变得容易掌握,学生学得主动,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6 分层实验法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上机实验,分层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一样的上机要求,容易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在上机实验中把精力放在玩游戏上面,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不用心学习,甚至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而基础差的同学又感到学习吃力,缺乏自信,并失去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分层实验针对学生基础不同、能力差异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实验难度,对每个实验,围绕同一个实验目的,在确保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设置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各层次的实验具有不同的综合程度、难易程度,甚至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并给出三个不同层次实验的满分值分别为100、110、120分。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满足了差异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7 结束语

实践表明,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上学期,由于笔者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采用了以上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今年6月,笔者所教的班级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的通过率高达92.8%,比历届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要:微信公众平台是信息技术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两者结合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针对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模块设计与开发管理、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实现了授课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翻转课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简介

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学说中提出,影响学业成绩的三个变量是认知前提、情感前提和教学质量.其中认知前提占50%,主要指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前期知识;情感前提占25%,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动机、情意、态度、兴趣等;教学质量占25%.是指教学和学习者程度的适应性[2].从这个理论中可以看出,认知前提占很大比重,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何让学生能很好的自主学习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而翻转课堂教学是能够让认知前提得到一种很好发挥的教学方式,并且翻转课堂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模式[3],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由单纯的讲授转变为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国内外现状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在众多高校中研究实践,但实施的平台和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的平台有很多,如网盘、QQ、云平台等,但这些平台存在一些弊端,交互性不够好,及时性不足或反馈性不畅,而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交互性、及时性和反馈性都非常好,大学生都在广泛使用微信,而且喜爱该平台,因此该项改革应该有很大的应用潜力[4].微信是现在大众广泛使用的手机社交软件,大学生对该软件非常熟知,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很多,可以很方便的上传微课教学视频,进行图文素材的管理,可以进行信息的推送,管理用户的信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教师教授知识,课后学生自己消化知识,而翻转课堂教学颠覆了这种过程,在课前先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并注册建立微信公众号,把教学视频上传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只需要关注该公众号,就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课前的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进行课堂的互动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协作等活动,课后还可以继续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随时进行问题的答疑,作业的检查,有问题可以及时的交流.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从而对所学的知识更加有兴趣,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翻转课堂教学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融入到教学中去,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有效的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计算机基础微信公众平台的模块设计与开发管理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既要掌握好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应用相关的软件.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师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将理论和实践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微信公众在线学习平台,首先使用自定义菜单分为微课视频、任务书和上机实例三大模块,针对视频模块和任务书按照知识体系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网络知识四部分,再对每个部分按照主要知识点分为各个子菜单.针对理论知识进行主要知识的归纳总结,软件应用进行实例的讲解,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贯通.教师根据模块设计开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微信公众号自定义菜单.把制作好的微课视频进行上传,上传到素材管理的视频中存储,还可以把制作好的幻灯片转换图片格式,上传到素材管理的图片中存储.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视频和图文的推送.可以把任务书上传,让学生按任务要求学习.还可以把精选的上机实例上传,方便学生操作.学生只需要关注该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浏览视频和图文信息.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查看,可以反复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查看阅读的人数,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学生还可以进行转发分享图文.微信公众号后台有“留言功能”板块,学生可以和老师进行留言沟通,进行及时的互动,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

2.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整个过程可以分为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下面通过选取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财务专业某一班级48名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以一学期60课时为研究基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WORD2010图文混排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开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前阶段,教师先制作好有关WORD2010图文混排的微课视频,视频中形象的介绍插入图片、文字环绕方式设置、文本框的设置和艺术字的设计等,并演示具体的操作.教师提前一周把视频上传微信公众平台,并下达任务书让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去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布置有相应的课前测试题,让学生更好的去预习.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并总结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难点.在课中阶段,进行以典型案例为主的讨论式教学.例如,先举出如何设计个人简历封面这个实例,然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设计简历封面的过程中会用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中视频里学到的哪些具体操作.由于该门课程是以操作为主的一门课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实例讲解这些具体的操作,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人简历封面实例中学校名称可以用到艺术字的设计,可以使用文本框来制作个人信息的文本,还可以插入精美的图片进行图片的编辑,以及设置文字环绕方式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观点,通过分组,进行积极的探讨,分组抢答.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上机课时让每个学生结合专业设计出不同的简历封面.在下次课中,各个小组分享设计个人简历封面作品所需要的思路和操作步骤及方法,集思广益.而且小组内和小组间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心得,对课堂的收获进行总结和完善,所以说,作为教师,每节课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准备典型实用的案例,然后基于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课堂讨论,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进行小组讨论和师生讨论,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阶段,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微信公众平台上布置作业,对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随时回看微课视频对知识进行强化.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设置作业互评和教师点评,把优秀的作业,特别是有创新的作业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展示,让学生之间能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相互交流和学习.而且还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设置答疑区,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给教师进行留言,教师可以及时的进行解答.通过如上的教学过程,进行一学期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后,对本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大多喜欢这种学习方式,课前能够通过微课视频和任务书有针对性的预习,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够自己做主,案例教学、讨论分析能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作为教师感觉上课时学生的态度和主动性有明显的改善,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

3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应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非常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而且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能够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翻转课堂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师生能够更好的交流,设计优良的课程内容能够使学习更加深入,达到更好的效果.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能够推动教学改革的进步,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5],提高了教学质量,应该加以提倡和积极推广.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实验课

一、引言

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是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旨在研究现有技术背景和社会需求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各项基本应用、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软件、硬件的频繁更新,以及全国各地的高中的师资力量分配的不够均衡等原因,导致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不能真正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及社会对人才的渴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入手,探索新的大学计算机实验课体系的建立,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收获。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大学计算机基础普遍存在实验课紧跟理论课的节奏,没有独立的实验课体系的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内容广泛,包括中文录入技巧、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INTER-NET基础、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课时所限,现在这门课程普遍是以办公软件为主要讲授对象,其他的方面只是略微讲授一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验课时不足,实验内容相对独立,不够综合,不够系统。学生学的许多知识不能够融会贯通实验课时不足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普通问题,授课内容的百分之九十都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操作才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现实的情况是只有部分内容进行上机操作,其他的都没有机会实践。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够系统。

(三)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实验课内容的安排相对不够合理,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高中,而全国各地的高中由于地域的差别等原因,师资力量也相差悬殊。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计算机的的基础操作已经烂熟于心了,而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怎么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导致实验课的进程出现很大的差别。

三、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的探索

(一)有目标、有计划地增加实验课在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然而,许多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将其分成理论课的实验课来上,这样其实会一定程度地破坏很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解决方法是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课时数。或者说,直接都改为实验室上课,学生在机器旁边听课边实践,效果要优于理论加实验的方式。

(二)探索构建系统的、完备的、独立的实验课课程体系现在实验课多是依附于理论课,内容不够系统,知识相对独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在新的实验课课程体系中从三方面解决上述的问题。首先,以办工自动化软件知识为例,从知识层面上,将内容系统化。在设计实验内容中,先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实验内容的设置,这是第一层次的实验,如表格的操作;其次,在每个章节结束时以整个章节知识点为中心设置初步综合实验,如图文混排;第三,以整个软件为中心,设置综合实验,如WORD综合实验;最后,将相关软件相结合,设置跨软件的实验,如,在WORD中插入一幅图片,而该图片在插入前需使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预先处理一下,等等此类的综合实验。如此,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对前面的知识有所回顾,以及对知识的系统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次,在实验内容的编排上需要调整,不要完全依附于理论课内容的顺序。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有很多软件不能细致的讲授,但是并不代表这个软件不重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地编排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课堂老师认真检查,这样就可以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但是,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所编排的实验内容一定要具体、细致、步骤清晰,语言浅显易懂,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操作。同时,要求为这种学习方式配置严格的考核方式,只有严格考核才能有效保证学生的课余学习的品质。考核方式中可以将实验内容分为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比如多媒体这一章,内容包含音频、视频、图像处理、动画等很多知识,每个内容其实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门课程来讲解,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可以将这些内容划分为必学和选学两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知识点和实验内容来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个方面的优势和兴趣所在,以便为将来的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选修课中可以更加深入的学习这个学科,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后,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模式,针对学生不同的水平安排实验内容。由于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操作的水平参差不齐,相同的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肯定是不合时宜的,为了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堂的时间,可以把每次实验的内容设置为必做内容和选做内容并配合相应的奖励机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自主选择,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力。在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探索适合的实验课教学体系,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节奏。

参考文献:

〔1〕姜腊林.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6):152-154.

〔2〕陈丽春.建立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7,(1):52-54.

〔3〕周丽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实践教学,2008,(10):27-28.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进程调度;文件系统;虚拟存储器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指导和规划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一系列计算机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应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强调在广度优先的基础上增加深度,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课程的讲授要有别于计算机专业,尤其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操作系统这一章时,多道程序设计概念、进程概念、文件系统的概念及虚拟内存的概念,这些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很抽象的。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用学生更能理解的方法和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下面就是笔者在讲解操作系统功能时的三个教学案例。

1 案例一:进程及进程调度

首先,我们知道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而软件系统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就是操作系统,它是对计算机硬件第一层次的扩充,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也是其它应用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接口。假如把CPU比喻为人的心脏,那么操作系统就是人的大脑,计算机的一切操作都是由操作系统在指挥、控制和调度的。课堂讲授中可由此引入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c)perating System)是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的软硬件各个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和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有效、良好的使用环境的一种系统软件。

定义中说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那么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有哪些呢?我们可把它一一罗列出来。硬件资源有CPU(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外部设备;软件资源有程序、数据、文本等。与之相应的,管理CPU资源就是处理机管理,管理内存资源就是存储管理,管理外设资源就是外设管理,管理软件资源即信息管理,这就是操作系统的四大功能。接下去就分别介绍这四大功能。

讲解处理机管理从讲解单道程序设计入手。单道程序设计的意思是:任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程序在系统中执行,一个程序执行结束后才能执行下一个程序。我们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医院里医生给人看病,若这家医院只有一个医生,医生看病的流程是从病人挂号、排队进入候诊区开始,医生始终是一个一个接诊,其间病人验血、x光检查等,医生都要等待,只有当医生为这个病人开完处方,病人离开,医生才能接诊下一个病人。这就是单道程序设计原理,这里的医生就相当于处理机。显然这个过程中医生这个资源利用率非常低,经常处于空等状态。

随着操作系统的发展,后来出现了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所谓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是指:计算机内存中同时存放了几道相互独立的程序,这几个程序在宏观上并行,即同时在执行;而在微观上是串行的,即各程序轮流地占有CPU,交替执行。还是拿上面的医生看病为例,这时当医生当前接诊的病人A去验血或作其它检查时,医生就接诊下一位病人B,若病人B需要作进一步的x光检查时,医生就再接诊下一位病人c,这时宏观上这三个病人A,B,C都处于就诊状态,这就是多道程序设计的原理。为了描述程序的动态执行过程,引入了一个叫进程的概念。进程是程序在数据集上的一次动态执行过程,它动态地创建。动态地消亡,而且在生存期间有三个不同状态:就绪、执行、等待。这就象是在医生的工作台上通常有二个排序的医疗本队列,一个队列是等待叫号的候诊病人,他们处于就绪状态,还有一个队列是去验血或做其它检查末完成的病人,他们处于等待状态。当前正在诊疗的病人则处于执行状态。病人在这三种状态问不断地切换,而医生从末停止忙碌,这就是系统的目标:让处理机资源充分地忙碌,充分地发挥效率。由此看出多道程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执行效率。

对于单CPU的计算机而言,处于执行态的进程只有一个,当这个进程因等待某个事件发生(如申请某个外部设备资源)时放弃处理机进入等待状态;一个处于等待状态的进程因所等待事件的发生而被唤醒,又因不可能立即得到处理机而进入就绪状态;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已经得到除CPU之外的其他资源,只要一旦由调度得到处理机,便可立即投入执行状态。

这里处理机始终只有一个。随着硬件设计能力的提高,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多盒处理器,相当于医院里同时接诊的有多个医生,这样可以真正实现进程在微观上也能并发,整机性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2 案例二:文件系统

对于文件系统,经常有同学这样说:“我的硬盘是FAT32格式的”,“c盘是NTFS格式”等,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错在NTFS或是FAT32并不是格式,而是管理文件的系统。其次刚买回来的硬盘并没有文件系统,必须使用FDISK或Windows2000/XP的分区工具对其进行分区并格式化后才会有管理文件的系统,因此文件系统是对应分区的,而不对应硬盘,不管是将硬盘分成一个分区,还是几个分区。举个通俗的比喻,一块硬盘就像一块空地,文件就像不同的材料,我们首先得在空地上建起仓库(分区),并且指定好(格式化)仓库对材料的管理规范(文件系统),这样才能将材料运进仓库保管。文件不会受所在分区的文件系统影响,就像同样是汽车轮胎在A仓库可能直接堆在地上,而B仓库则会挂在墙上,仅仅是放置和管理方法不同而已。因此,在NTFS分区和FAT32分区的文件可以随意在分区间移动,内容不会因此产生任何不同。NTFS随着1996年7月的Windows NT 4.0诞生,但直到Windows 2000,它才开始在个人用户中间得以推广,跨入了主力分区文件系统的行列。今天,Windows XP/2003和NTFS早已是“如胶似漆”了。我们知道,当初FAT32文件系统的出现对于FAT16而言,可以说是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NTFS对FAT32的改进,就必须得用“卓越”来形容了。NTFS最大分区上限已达到了2TB(1TB=1024GB),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多个版本,Windows NT4.0中的版本为1.2,Windows 2000为3.0,Windows XP为3.1。

另外,文件存储时以簇为单位,那么簇又是什么呢?簇是文件系统中基本的储存单位。在Windows对分区进行格式化时,会有簇大小的选择,如果设置的值比较大,那么文件保存时占用的簇就会少,从而文件读取性能就越高。打个比方,簇就像仓库中的柜子,如果你选择的是小号柜子,那么一批材料可能一个柜子装不满,还得用三到四个,如果是大号柜子,那么可 能只用一个或两个就装下了。这样装和取材料时,柜子越少效率就越高。但是,不少批次的材料可能一个大柜子都装不满,这样柜子就只能空着许多空间,积少成多,会浪费不少空间。簇到底应该选择多少更合适呢?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首先确定分区主要用来保存什么样的文件,如果是体积很大的视频和多媒体文件,那么最好将簇设置得大一些,这样可以提高性能。如果分区主要存储网页或文本等文件,建议簇小一些,推荐使用Windows的“默认值”,这样会减少空间浪费。如果想更改当前分区的簇的大小,同时又不想重新格式化,可以使用PQMagic工具来完成(“高级一调整簇的大小”)。

3 案例三:虚拟存储器

电脑中所有运行的程序都需要在内存中执行,如果执行的程序很大或很多,就会导致内存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操作系统运用了虚拟内存技术。关于虚拟内存,书上是这样说的:虚拟内存就是指从硬盘划分一部分空间来从逻辑上扩充内存,但物理上,这部分空间仍然是属于硬盘的。我们说得通俗一点,物理内存就是插在主板上的那个内存条的内存。物理内存是相对于虚拟内存来说的,因为一些程序需要使用大量内存,而电脑配置的物理内存往往满足不了要求,于是系统就在硬盘上划定一定的区域来作为备用的内存,这就是虚拟内存。

当物理内存不够用时,系统便会将当前暂时不执行的程序段存储到虚拟内存里,当需要运行时再调入内存,这个过程由系统自动完成,对用户来说对程序的调入调出毫不知情,用户只是感觉可用的内存很大,比实际内存大了很多。举例来说,如果电脑只有128MB物理内存的话,当读取一个容量为200MB的文件时,就必须要用到比较大的虚拟内存,文件被读取之后就会先储存到虚拟内存,当文件全部储存到虚拟内存之后,虚拟内存里储存的文件会释放到原来的安装目录里。

Windows操作系统用交换文件模拟虚拟内存。所以,计算机的内存大小等于实际物理内存容量加上“分页文件”(就是交换文件pagefde.sys)的大小。如果系统虚拟内存太低,可以鼠标右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高级性能下设置高级打开虚拟内存设置”,重新设置最大值和最小值,按物理内存的1.5―2倍来设置值。用户也可以更改虚拟内存的存放位置,可以设置到其他容量较大的硬盘分区,让系统虚拟内存有充分的空间,让系统运行更快。

若感觉虚拟内存太低,有以下三种解决办法:

(1)自定义的虚拟内存的容量(系统默认是自动)太小,可以重新划分大小。

(2)系统所在的盘(一般是c盘)空余的容量太小而运行的程序却很大,并且虚拟内存通常被默认创建在系统盘目录下,我们通常可以删除一些不用的程序,并把文档图片以及下载的资料等有用文件移动到其他盘中,并清理“回收站”,使系统盘保持1GB以上的空间,或者将虚拟内存定义到其他剩余空间多的盘符下。

(3)系统盘空余的容量并不小,但因为经常安装、下载软件,并反复删除造成文件碎片太多,也是容易造成虚拟内存不足的原因之一。虚拟内存需要一片连续的空间,尽管磁盘空余容量大,但没有连续的空间,也无法建立虚拟内存区。可以用磁盘工具整理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