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旅游业发展

生态旅游业发展

时间:2023-02-01 12:1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旅游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旅游业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价值;作用

收稿日期:2011-06-10

作者简介:张祖成(1972―),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园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80-03

1引言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目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1]。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2]。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限于篇幅,本文仅以信阳市为例探讨。

信阳地处北温热带向暖亚热带过渡地带,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别山、桐柏山。森林覆盖率达到32%,在主要的风景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高等植物2 10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390余种。截止2009年,信阳已建立自然保护区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建立森林公园1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已构成了信阳旅游资源的主体,在信阳的整体旅游开发建设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市生态旅游收入达2 387.6万元,为缓解林业景区经济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3]。

2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2.1认识上存在差距,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缺乏吸引外资的“短、平、快”优势,建设资金筹集困难,景区、景点、食、住、行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招商引资中,主要的招商项目基本上集中在消耗资源的工、矿业,而对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资源的生态旅游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开发建设速度较慢。

2.2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4]。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以信阳南湾水库为例,库边大量兴建旅游设施、农家饭,致使湖水受到污染。

2.3旅游资源的挖掘程度不高,各种旅游资源缺乏有机结合

在信阳,生态旅游资源的挖掘还是停留在资源的单一观赏性,缺乏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如漂流、保健、娱乐等项目,没有体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开发开放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线路,使各地的旅游资源呈散乱状况,无法形成合力。

2.4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5]。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人而过渡的,加之起步较晚,导致专业旅游人才缺乏,2010年11月份,信阳市各景区仅有100多人有导游证,还不足1%,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游客来了只是简单象征性地介绍,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

3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6]。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模式,否则,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7]。

3.1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教育

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企事业3大效益同步增长[8]。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9]。

3.2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态旅游区应普及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为主,在满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应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的需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处理应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10]。

豫南大别山森林生态旅游是一个整体,要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由于旅游资源涉及不同的县区、不同的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进一步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各森林生态旅游经营单位或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所有者,在不涉及单位的隶属关系和法人地位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不变,经营权统一的原则,通过资本重组和优化配置,组建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作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公司对出资者和股东负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3.3培养和引进人才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11]。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12]。

3.4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应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树上旅馆”。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13]。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14]。

3.5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景点、景区建设。

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投资上,建议各级政府制订优惠的投资政策,吸收方方面面的资金来共同开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休闲娱乐项目、商业网点等全面推向市场。广泛调动不同所有制主体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改善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水平。

4信阳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思考

4.1因地制宜开展观鸟旅游活动。

观鸟旅游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高层次生态旅游方式。在台湾、香港,许多市民旅游都选择了观鸟这种方式,欧美国家观鸟旅游的人数更多。2003年,美国发展观鸟旅游,当年消费额就达到200多亿美元,观鸟旅游周期长,有利于增加生态旅游的附加值,观鸟者为了看到一种鸟可以在一个地方呆一个星期甚至更长,同时对境外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观鸟旅游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载体。豫南大别山区特别是鸡公山、罗山董寨、新县连康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区域是国内森林鸟类分布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北京“自然之友”每年都组织国内外观鸟爱好者来此观鸟,并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在罗山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鸟类摄影年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台北、香港等几十个城市和地区的观鸟爱好者参加了年会。2007年 5月,中国鸟类学会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第4届中国珍稀濒危动物保护论坛”,来自中科院动物所、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鸟类专家齐聚信阳,并实地考察董寨、连康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湾湖鸟岛。中国科学院士、国际知名鸟类学家郑光美教授、台湾著名学者刘小如教授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并对信阳大别山区丰富的鸟类资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9年董寨就接待观鸟游1 000余人次。董寨、鸡公山、连康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豫南大别山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观鸟胜地,“观鸟旅游”已成为信阳生态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4.2打造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景观,发展休闲度假游

景观设计要突出“精、奇、美、特、新、秀”等特色,体现特色和“亮点”,使其能打动人,愿意花钱到此一游。如鸡公山的避暑闻名、商城汤泉池的温泉等,都可以大做文章,打造具有“震憾力”的景观,使游客流连忘返。当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现代人一种高品味的追求。豫南大别山区气候凉爽宜人,生态环境原始古朴,森林景观幽奇独特,是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场所。应充分利用这些生态环境优势,整合鸡公山、南湾、罗山董寨、新县连康山、金兰山、商城金刚台、黄柏山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精心包装,突出诗画山水、山地避署、健身休闲等优势,倾力打造豫南大别山休闲度假知名品牌。

4.3提高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积极引进科普教学游

科普教学游就是利用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向公众特别是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展自然学科的教学实习等活动。信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颇具豫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如楚王遗址、红色文化等。在开发设计森林旅游产品时,把生态与文化、民风、民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游客在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的同时,还能满足了他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信阳的鸡公山、董寨、连康山、金刚台等自然保护区由于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复杂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原地区大专院校自然学科主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也曾到鸡公山、董寨、连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实习活动。同时,每年都有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物夏令营到保护区内开展活动,中国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的营地就设在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保护区内的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接待水平和接待条件,开展科普教学游,使豫南大别山区逐渐成为中部地区,辐射北京、武汉、南京、西安地区的大专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和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 池丽月.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林业经济问题,1999(1):37~40.

[2] 张逸.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2(1):57~59.

[3] 信阳市林业局.信阳市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R].信阳:信阳市林业局,2009.

[4] 陈逢珍.试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1998(2):22~24.

[5] 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103~106.

[6] 罗美安,向风行.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科学,1999(1):5~7.

[7] 赵新民,杨松茂,马兰.陕西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1):40~43.

[8] 马泽斌.浅谈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1(3):63~64.

[9] 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1998(2):14~16.

[10] 于法稳,尚杰.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紧迫性[J].生态经济,2002(5):48~50.

[11] 张秋根,万承永,熊冬平.南昌市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3(3):20~23.

[12] 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 中国地理,2000(11):43~45.

[13] 徐嵩龄.旅游业建设面临的14个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87~91.

[14] 李晴.发展重庆的森林旅游[J].生态经济,2006(7):81~82.

Strategies and Thinking about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logy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Xinyang City

Zhang Zucheng,Liu Daochun

(Traveling department,Xinyang Agriculture College,Henan,Xinyang 464000,China)

第2篇

作者:唐军 单位: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迭部林业局

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项目组又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综合考虑了森林公园山脉、水系、景观资源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开发建设条件、游览线路及旅游项目规划等多种因素,顺形畅势,将森林公园规划为六个景区,即:铁尺梁景区、一线天景区、腊子河景区、老龙沟景区、梅鹿沟景区和朱李沟景区。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占地面积48560hm2,现有景观景点88个,其中自然景观60个,占68.2%;人文景观28个,占31.8%。根据建设的指导思想、空间格局现状、景观资源分布状况以及旅游项目、产品设计等,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的功能区划分为六个类型,包括:自然风景资源观光游览区、人文古迹、民族风情观光游览区、休闲度假游乐区、自然生态保护区、森林植被恢复区和接待管理区。成立了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根据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的需要,迭部林业局成立了腊子口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并下设开发建设部、市场公关部、办公室、计划财务部、人事保卫部、旅游接待部、资源管理部等七各职能部门和六个景区管理站,分别负责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旅游市场调研、产品包装、市场营销、对外宣传、企业形象推介、财务资金管理、景区维护、后勤保障、资源保护等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为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建设了部分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自建园以来,迭部林业局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用于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建成了部分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修建了部分景区道路。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景区道路及其它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成了老龙沟景区道路18.7km浆砌石边沟、所有桥涵、碎石路面及路基三合土等维修工程,计划今年完成该景区道路的全线硬化工程;完成了腊子口宾馆主体工程建设,目前正在进行装修设计及预算。在此同时,迭部林业局还先后办理了旅游经营许可证和腊子口森林公园工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了营业执照,并在2004年派员参加了甘肃省举办的森林公园导游培训班,使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开展了对外宣传和旅游促销活动为了进一步作好对外宣传和旅游产品推介工作,全面提升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的知名度,迭部林业局2002年印制了《腊子口森林公园旅游指南》折页画册;2003年10月制作了《走进腊子口》多媒体VCD光盘;2003年12月印制了《腊子口秋韵》挂历,建立了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网站;2004年3月在新版《全国列车时刻表》上刊登了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文字图片广告;2004年5月参加了在陕西宝鸡举办的全国森林公园博览会;2004年6月在新浪网《旅游》栏目《深呼吸》网页上登载了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图文介绍;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还被2004年10月出版发行的《中国森林公园》一书编录其中。在全面维护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网站,及时更新信息资料的同时,迭部林业局还在2005年10月注册了“腊子口”通用网址,有效地拓展了网络搜索空间。近年来,迭部林业局还同省内外多家旅行社进行了多方面的协调与联系,积极推介腊子口旅游产品,并开通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咨询热线,为顾客和投资者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服务,为全方位宣传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提升“腊子口”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成了地企合作的共识在多次沟通和相互磋商的基础上,2005年11月18日,迭部林业局与迭部县政府召开了合作开发腊子口旅游资源的座谈会。会上,双方就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历史机遇,共同合作开发腊子口旅游资源、建设腊子口景区问题进行了商讨,达成了“地企合作、政府主导、资源共享、共同开发”的四项合作原则和“一个认识、一个目标、一个规划、一个框架、一个口径、一个机构”的“六个一”方针的共识,为双方合作开发腊子口旅游资源确定了指导思想,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举办了腊子口红色旅游艺术节和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自2006年开始,迭部林业局和迭部县政府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和四届迭部腊子口红色旅游艺术节,举办了三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借助这一平台,全力推介了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精品旅游线路和招商引资项目,塑造和提升了腊子口旅游形象,展示林区开发建设风采。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迭部林业局在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推进公园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建成了部分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修缮了部分景区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旅游促销和宣传,为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因受地理、交通及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投入严重不足,开发程度不高,发展速度缓慢由于建设资金短缺,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始终停留在对局部景区进行的小规模开发阶段,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多数旅游景点尚未得到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单一,景区处于开放状态,旅游活动多为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组织安排,缺少规划旅游线路和导游讲解。目前,公园收入主要是宾馆住宿、餐饮收入,而门票及其他服务项目没有实际收入。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公园的建设进度,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能力有限由于公园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腊子口景区旅游服务项目严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个森林公园目前尚无一处上规模、上档次的宾馆,交通、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还未完全配套,旅游接待能力十分有限,现有部分服务设施布局不尽科学合理,功能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缺少特色旅游项目,没有很好融入周边旅游圈公园大多数景区景点尚未开发,旅游项目少,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旅游产品,未能形成成熟的产品和卖点,尤其缺乏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在产品和旅游项目开发设计上,没有以“天险腊子口”和路为切入点,以森林生态游、游、自然山水风光游和民俗风情游、宗教文化游为突破口,形成特色旅游线路,打造著名旅游品牌,未能融入到大西部旅游圈,与邻近的九寨沟、黄龙、拉卜楞寺等著名旅游景点结合在一起,产生市场联动效应和市场聚集效应,共同引领西部旅游发展潮流。外部交通单一,通行能力差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外部交通联系主要依靠公路,交通方式单一,公路等级不高,通行能力较差,尤其缺乏快速交通干线。2小时车程内的周边城市均为县城,无一座大中城市或地区中心城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游客的数量和游客规模的增长,不利于公园的长远发展。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客源结构不尽合理自1999年成立腊子口省级森林公园以来,对外宣传工作较为薄弱,未能积极与国内和当地著名旅行社接洽联络,宣传力度小,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广告包装手段,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划和促销,造成森林公园“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并非如“天险腊子口”一样天下闻名。目前客源地主要以省会兰州以及迭部、舟曲、武都、岷县、合作等邻近周边地县(市)为主,省内游客约占总数的85%,省外游客仅为15%。游客以自发游玩为主,主要表现为周末、节假日家庭、朋友、同事等小团体自行组团旅游。

第3篇

前言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除了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洞庭湖还具备着强大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湖内风景秀丽,湖水、山丘、鸥鹭相映成趣,湖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周围环绕着众多的山峰和岛屿,极大地丰富了洞庭湖的风景,美不胜收的名胜古迹为洞庭湖增添了韵味,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湖南省对洞庭湖的生态旅游发展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规划,这直接造成了生态资源的浪费。现在就局部而言,三个地区都对本地区内的生态旅游资源分别做了总体规划,但三个地区各自独立缺乏沟通联系,这使得总体规划难以落实,国家对洞庭湖生态旅游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充足,甚至个别地区根本没有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洞庭湖除了本身拥有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周围的湖泊、山峦、动植物和名胜古迹更是数不胜数,而目前,当地只着眼于洞庭湖的发展,没能有机地对周围的旅游资源进行结合,这就大大延缓了洞庭湖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脚步。

二、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一)总体规划,打造环洞庭湖生态旅游经济圈

早在 1996 年,便提出了“环洞庭湖经济圈”的概念。“环洞庭湖经济圈”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洞悉了洞庭湖地区生态资源的同构性,指出了其环境中各功能能够相互配合,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的共同点,以及当地文化意识的趋同性,为当地旅游业发展规划了全面发展的格局,推动了环洞庭湖经济圈的经济一体化。“环洞庭湖经济圈”的提出者柳思维在这一概念中充分考虑了洞庭湖的发展优势,符合客观现实的发展要求,为洞庭湖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整体上,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省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总体规划。局部上,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各地自身优势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打造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及湘阴横岭湖4个生态旅游景区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景区,为旅客带来更丰富、充实的旅游体验,同时又要做到连贯和不冲突,要想实现4个景区间的平衡发展,在资金扶持上就要做到分配合理,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洞庭湖在推动湖南省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资源,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应地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针对景区周边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野生动物受危害和湿地资源破坏严重的情况,洞庭湖周围 4 个湿地自然保护区都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四管齐下,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做起减少环境危害行为的发生。当遇到破坏环境、危害动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应端正态度,严肃处理。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大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甚至是已经消失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从1998起实施了退田还湖工程。顾名思义,就是把变为农田等的其他用地的地区再次通过人工的方式恢复为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以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建立旅游管理协调机制

统筹发展始终是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变的主题,特别是环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不仅涉及多个地区还涉及多个部门,要想让旅游市场有序的运转,需要各个地区和部门间有条不紊的配合。各部门间要心存利己先利人的思想,不能只关注自身的发展状况,要始终怀有共同发展的观念。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犹如一台大型机器的运转,各个部门都是至关重要的零部件,哪怕是一颗螺丝也不可缺少,机器要想运作,除了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更需要相互协调。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出现,各个部门要明确责任,不互相推诿,共同努力为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罗平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要素组成。按业务种类划分,旅游业可分为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和接待外国人到自己国家。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今很少再有人将旅游业比喻为没有污染的“无烟工业”和永不衰竭的“万岁产业”。尤其是像罗平这样一些生态环境系统和文化系统自身抗干扰和恢复能力较弱的旅游区,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逆向演化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文化生态脆弱区,旅游消费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形成的压力与日俱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积极响应和深刻理解。所谓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生存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其实质就是不断保持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并能给旅游区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罗平旅游业的现状

罗平是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小城,素有“鸡鸣三省”的美誉,得山川湖泊之灵气,是理想的旅游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九龙瀑布群为省命名的11个优秀风景区之一,鲁布革小三峡碧波荡漾,多依河省级名胜风景区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罗平县物产富饶,是省烤烟、蜜蜂春繁和蜂产品加工基地县。油菜产量居全省各县之首,几十万亩连片油菜花海每于其他产业,旅游业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文化特色作为旅游产品的主体资源,把民族文化当作“加工对象”,因而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将更加强调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同时民族文化的展现机会和途径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增多,民族文化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复兴和发展。因此旅游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产业能更有效回避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生存环境的直接改变。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弘扬有机结合起来,为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动力和支撑;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特色文化的传承又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展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是统一的,只能说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改善和文化传承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还有待于对旅游发展模式的科学确立和旅游开发策略的正确选择。

二、旅游业发展对罗平自然生态环境和油菜花文化的冲击

1、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认识不够

近几年,罗平县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缺乏生态旅游发展观念。在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生态环境系统抵御干扰能力低,恢复能力弱。

(1)开发建设者缺乏生态旅游发展观,只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在基础设施建设时,没有建设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

(2)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生态旅游观念,包括导游,由于生态旅游知识匮乏,不能向游客倡导生态旅游,也就不能很好规范旅游者的行为。

(3)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缺乏必要的认识。旅游者的一些不当行为,造成了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对生态旅游发展认识不够,已成为罗平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滞后

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当前罗平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使旅游资源质量下降,丧失应有的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将影响旅游产品的创新能力,构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3、环境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罗平县境内水系发达,全县有小河流25条,其旅游景点绝大部分以水资源为依托,九龙瀑布、小三峡、多依河、万峰湖等景区都是以水为主要自然景观。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以万峰湖为例,水质为劣V类,总磷平均超标2―2.8倍,总磷平均超标2.6―11.4倍,氨氮平均超标7.9倍,水体富营养化非常严重。其他景区的水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九龙瀑布风景区内的以堵列小河也曾发生水污染事件。水体污染已成为制约罗平县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还有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现象和煤炭、铅锌矿无序开采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三、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罗平旅游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罗平旅游业的魅力植根于秀美的湖光山色,依托于独具一格的母系文化和民俗风情。如果沉醉于旅游经济高速增长的喜悦中,而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油菜花文化的保护,将严重威胁罗平湖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旅游业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油菜花文化的保护,处理好文化、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旅游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一方面,优良的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旅游业开发与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副产品,如果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将改变环境的固有状态,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针对这一矛盾,业内学者提出了要转变旅游形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其实,即使是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只是在程度上和强度上可能比其他旅游形式有所减轻而已。要把发展旅游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必须采取一体化的预防策略――开展清洁生产。

旅游业清洁生产是指以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旅游业实行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将旅游企业、旅游者对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地减少的活动过程。最终是要达到人类与自然在健康、可支撑、多样性和可持续的条件下共存,保证自然系统和人类共生的权利。

1、旅游资源开发

要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内在的规律,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研究,维持自然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以及人文景观的完整性,尽可能降低旅游开发或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和从业者在制定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策略时,要在环保专家的指导下,了解生态系统的自然行为、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动植物生活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的能量补充以及生态系统改变的可接受程度等等,把资源的保护贯穿于旅游规划、开发以及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提供相关的政策和管理作保障。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执法力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确保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2、加大宣传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生态旅游观念

鉴于旅游对环境有潜在性、持续性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除现有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外,地方政府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法规,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1)通过地方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应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2)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全县人民树立生态保护第一位的思想。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生态旅游,使全县人民了解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参与到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队伍中来,为罗平县生态环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向旅游者宣传生态旅游,规范其旅游行为,真正做到“除了足迹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

(3)对旅游管理人员、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生态教育培训,改变“旅游业是无烟”、“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同时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出生态旅游方面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

3、能源管理

对于清洁生产来说,负责任地使用能源是基本的要求。能源管理必须平衡正当的能源需要和适宜的能源供给,包括节约使用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尽量寻求和推广使用初级可再生能源。具体而言,可拿出一部分旅游收入在保护区内推广修建节柴灶,补助购买灶具,推广使用沼气、液化气等其他替代烧柴的能源;对于村民建材、烧柴和篝火用柴实行统一规划,定点采伐;利用明瓦加强屋顶采光;利用高原太阳辐射强优势,推广使用太阳能等。

提倡村民保持传统,增强民族意识;不提倡游客参加村里的宗教仪式活动,以保证其神圣性和非商业性。另外,需要规划建设“旅游开发园区”作为旅游住宿和餐饮服务设施用地,为游客集中提供食、宿、购服务。

四、结语

旅游业不仅对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提出要求,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而且又可能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当前云南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强省的大背景下,不少以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为依托开发的旅游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摆脱贫困的愿望比较强烈。这些地区往往也是一些文化和生态都比较脆弱的地带,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给本来已经脆弱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文化、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出一条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又不使生态环境恶化和民族文化断裂的旅游业发展道路,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第5篇

引言

旅游扶贫是最新提出来的一种概念,主要是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进程中,通过结合实际发展经验与实践而提出来的新概念。但是在实际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并没有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旅游开发方式。各地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各自为政,比较松散的形式。而在政府高度上也是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开发模式作为样本和标准。另外旅游扶贫相关理论的研究更是比较匮乏,所以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形式,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引导和利用,推动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现状

当前我国开展扶贫工作中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运作形式,能够就解决贫困问题。因为本身覆盖面较大,经济效益客观,更是解决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缩短贫富差距的新思路。所以旅游扶贫开发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带动贫困地区的旅游业,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开发的全新思路和规划。通过开展绿色生态旅游和开发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能够体现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特色,更是能够为贫困地区改变贫困现状提供了发展机会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健康和均衡发展。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资金和人才支持

扶贫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资金以及人才上的支持和投入,只有在人力和财力的双重保障下,才可以开展扶贫旅游业。当前贵州民族地区扶贫地区主要是政府投资的形式,开发的初始阶段政府就会加大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力度,但是生态旅游成型之后更需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资金维护。可是政府的投资一旦出现断层的情况下就会对资源保护以及旅游业发展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因此贫困地区要想发展旅游业就必须要确保自购的资金支持。但是贫困地区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资金的匮乏,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很多生态资源都得不到利用和开发,往往会出现开发力度跟进不上的情况,浪费大量的生态旅游资源。

除了对资金的需求外,贫困地区更是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即便是贫困地区资金足够,能够维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维护,但是如果旅游人才缺乏同样会对扶贫旅游发展产生影响和制约。

(二)急于求成,生态保护严重不足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因为长期出于经济落后的状态,发展扶贫旅游过于急切,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并没有科学和完整的规划。相关的旅游活动和项目更是会有同质化的情况,地方的特点和特色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贫困地区本地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旅游资源严重浪费。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贫困地区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加大旅游资源开发 的力度,期望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而往往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旅游开发的影响。原本贫困地区完全可以走可持续生态旅游道路,结果却坚持了过度开发甚至是破坏性开发的模式。这与旅游扶贫发展目标相左,也不利于扶贫地区旅游发展。

再加上,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群众对旅游扶贫开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比较浅显,比如把国家保护湿地或沼泽加以开发,这样不但不能达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效果,还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旅游项目单一,效益差距大

因为地理位置偏远落后,在思想意识上更是不足,在开展旅游业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旅游项目更是单一且同质化,没有体现自身旅游发展特点,对外吸引力不足。而在开发过程中主要是面向定点的开发和利用,很多贫困地区都没有充分开发起来。因为地区旅游开发的不均匀,导致贫困和落后。

另外困地区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因为资金的缺乏,发展技能水平低。旅游景点的相关活动都是被外商掌控,自身收益少。虽然从整体来看,扶贫地区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但是因为是定点的开发,受益面较少。

(四)缺乏合理开发方案,资源浪费严重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大多都是自主开发,并没有旅游专业人员设计科学合理的旅游方案。而在开发过程中更是因为受到旅游业高效益的趋势影响,开发商随意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而且旅游项目较为单一,相关设施和设备落后,无法充分开发旅游资源,虽然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了大量浪费。

旅游的基础设施是当前扶贫地区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喝血合理的规划方案,过于看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设备设施的重要性,旅游业发展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就会对扶贫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三、加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有利措施

(一)政府加大旅游开发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政府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引导者和带头者,在促进旅游扶贫开发上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通过各种积极措施支持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当前限制旅游扶贫发展重要因素便是人才和资金的匮乏。所以需要从两方面支持扶贫旅游业发展:首先政府加大贫困地区旅游开发资金的前期投入,更应该在旅游资源建设和维护上的资金保障。积极引导贫困丢旅游管理部门开拓新思路,增强积累资金能力,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而后要保障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加大对贫困地区旅游业的人才支持,通过引进专业旅游人才的方式改变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呈现新发展状态。

(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未来旅游扶贫发展主要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作为发展方向。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不可以操之过急,应该要循序渐进。根据贫困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反感。保障经济效益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共同发展。主要是两方面实施:第一,相关旅游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和帮助扶贫旅游发展。从技术层面上支持贫困地区开发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和方向,开发过程中要体现地方旅游特色,拒绝同质化发展模式。第二,政府要加强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旅游管理和开发人们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提高贫困地区受益者的自身素质和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切实享受到旅游业带来的效益。在实现脱贫致富后更应该引导其他没有受益的群体走上旅游扶贫开发的新道路。这样先进带动落后,确保旅游业发展的均衡,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扩大受益范围,支持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

当前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过于单一,因为资金的匮乏,无法建立更多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造成旅游项目单一,受益面小。所以要从多角度加强旅游多元化进程: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根据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特色开发旅游项目和活动,严禁同质化发展现象。第二,改变以往旅游定点开发的现状,增加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受益面,将更多的贫困人去纳入到高收益的范围,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致富能力,保妥以往对于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过度依赖。第三,开展旅游扶贫项目多元化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在保持生态环境完整的前提下,发展和拓宽多元化旅游产业链,推动贫困地区经济长远和持续性发展。

(四)合理制定科学方案,提高资源利用率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是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因为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尽管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收到交通、地理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影响,发展比较落后。另外因为贫困地区旅游业资金的严重缺乏,就需要合理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对策;青海海东

中图分类号 F5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18-01

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我国内地通向青藏高原的要地,素有青海省“东大门”之称。全区区域面积1.32万km2,辖6县94个乡镇,森林覆盖率24.9%。全区总人口154万人,居住着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海东地区民族风情独特,自然景观绮丽多姿,这里有被誉为青藏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丹霞地脉独特的黄河谷地;有森林景观绮丽和地貌结构复杂的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还有一些自然景观丰富的互助南门峡、平安峡群、乐都上北山等省级森林公园。该地区自然景观绮丽多姿,发展生态旅游先天条件好,因此可以科学规划、理顺体制、转观念、树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但是随着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显现出来[1]。为此,笔者结合该地区的生态旅游现状,总结了其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现将其总结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景观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除互助北山森林公园和孟达自然保护区外,景区景点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造成特色资源的浪费。还有许多景观资源如松多林区、乐都央宗、民和西沟、七里寺等林区的原始次生林,由于地处边远,道路交通设施落后,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养在深闺人未识”[2]。

1.2 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

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尤其是林业系统森林公园管理部门对森林旅游的规划、指导跟不上,缺乏全局意识、大局意识,未从战略上将其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推动,投入严重不足。

1.3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生态旅游起步晚,各景区管理工作不规范,缺乏配套的宣传设备与材料;加之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素质不高,不能让游客很好地了解景区的自然历史和相关知识,体现不了生态旅游的价值和景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3]。

2 对策

森林生态旅游要融入全区的旅游大局中去,紧紧围绕全省“两圈两带一区”的旅游产业总体布局,抓住环西宁旅游圈、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和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机遇。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原则,全面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2.1 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海东生态旅游业发展,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全区森林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评估,注重森林公园建设,保持其原始性和完整性,以植物及自然环境为主体,就地取材、依景就势,尊重自然之行,顺循自然之美[4]。

2.2 吸引各方投资,加快生态旅游的开发

一是大胆采取合资、独资、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和出让经营权等形式,将景区的经营权从资产中剥离出来,通过协议的形式出让给一定的法人主体,使其在约定的期限内进行开发经营。二是积极合理地利用外资,制定生态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看出优先发展的特色项目,合理引导外商投资,鼓励外商举办度假村等[1]。三是努力争取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旅游发展资金,整合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促进森林旅游业发展。四是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开发和合资开发旅游景点,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5]。

2.3 树品牌,强促销,打造森林旅游形象

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积极组织各森林公园参加各类旅游促销会,宣传当地特色的旅游风光。同时,邀请省内外主流媒体和有影响的作家、书画家、摄影家来林区采购和创作,利用他们的作品作为媒介,宣传海东地区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6],推介生态资源特色、亮点,从而加快全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4 科学规划森林生态旅游

海东地区除了可以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业外,还可以发展其特有的人文生态旅游业,必须要将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区旅游规划之中,科学合理设计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等生态旅游的景点设计和娱乐活动,使其与自然风光和谐共处。同时,努力挖掘整理各景区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设施,使其真正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增添景区的生态文化品位,构建先进良好的旅游平台。

2.5 理顺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

森林生态旅游主要是以森林等自然景观为主,其管属权归当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所有,因海东区天然森林资源全部纳入天然林保护范围,不仅具有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职能,又具有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能,因此建立和完善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加强对区域内森林旅游的行业管理,建立和健全森林旅游管理的机制,进一步探讨森林庄稼活的管理模式,使其适应保护生态和旅游发展的需要[7]。

3 参考文献

[1] 龙湘洋.芷江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林业,2008(11):49.

[2] 黄金火,杨新军,马晓龙.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问题及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24(2):228-232.

[3] 崔国发,彭光强.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4):106-108.

[4] 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4(9):25-30.

[5]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第7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120-02

世界生态旅游峰会《魁北克声明》中生态旅游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因而有着内在联系。本文试对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加以探讨,期望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推进吉林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 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 的循环利用模式。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量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二、 吉林市推进生态旅游的优势

1. 气候地理位置独特

吉林市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南部,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路网密布,四通八达。依托位居东北亚经济圈腹心的区位格局,辐射东北,自古就是三省通衢,是运输方式齐全的东北五大综合通枢纽之一。吉林市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其有能力成为东北地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中心地区。

2.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是一座闻名遐迩、四季皆宜的旅游城市。吉林市以山水林、冰雪凇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互相映衬,构成得天独厚的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优势。夏季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是滑雪娱乐的天堂,被国家纳入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现在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80余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世界陨石之王吉林陨石、国家重点风景区松花湖等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大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远望长白山,近绕松花江。松花江低回慢转,呈返“S”型穿过市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水资源构成了吉林市青水绿带环城的独特水景观。与四面环绕的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岭和西团山、东团山两座古文化遗址共同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是我国少有的山水环城的自然地理单元,堪称“东北的香格里拉”。这一极富立体感、水城山城合一、享誉国内外的山水名城,与上游的松花湖、下游的人工湿地一起构成吉林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吉林市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资源,使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充分凸显吉林市生态环境的优越性,也是吉林市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最具竞争力、最具特色的优化发展道路。

三、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吉林市旅游产品紧紧围绕着松花湖和雾凇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近几年,旅游产品的开发却出现,大量新产品推向市场,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效益偏低,影响了吉林市的旅游形象。

2. 生态旅游宣传不充分,功能难以实现,缺乏精品

生态旅游提供的是以教育、引导为主,寓教于乐的旅游服务。生态旅游区是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的场所,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湛、热情高涨、服务到位的导游队伍和相关从业人员,同时也应有系列宣传品以达到对生态旅游内涵的充分解释,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然而,吉林市大部分景区这一点做得十分欠缺,导游讲解的知识品位不高,有些旅游产品的资源管理粗放,服务不到位等同样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应有特色。

3. 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在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吉林市旅游人才中拥有高等学历者甚少。由于吉林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相应不高,人才引进困难。另外,吉林市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人才结构需要调整,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制约了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吉林市以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1. 以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开发绿色多样化旅游产品

循环经济的支撑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支撑系统,经济政策、经济评估支撑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及鼓励公众参与等。这些支撑系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对生态旅游有着重大启示。吉林市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理论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应用及经济评估,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大力开发山水游、农家乐旅游及采摘游等旅游产品,引导游客进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教育,使吉林市生态旅游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 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吉林市生态旅游经济维度的强化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在实现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打造精品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循环经济的经济维度里找到良方。具体作法是:(1)关注物品的功能。在对吉林市生态旅游产品充分解释的基础上,注重打造产品质量,使其实现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功能、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等。(2)实现服务优先。其他的旅游形式很注重对资源本身的考虑,而在服务上下工夫不够。生态旅游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关于服务优先的理论。也就是说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其旅游产品要在深层服务、优先服务上下工夫,毕竟只有优良的服务才会带来精良的旅游产品。

3.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是保障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吉林市旅游管理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培训资源,创建多种形式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与培训网络,积极构建起适合各层次需要的旅游教育体系,对旅游景区员工进行适时的培训,以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

生态旅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发展的新阶段、新模式,正在具体实践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循环经济理论能发挥战略指导作用和实践借鉴作用、从产品开发,三维整合和人才培养的角度给吉林市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杨丽春 关 萍: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吉林市生态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海涛. 新形势下吉林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J]. 商业经济,2006(3).

[2]朱东国,阎友兵,刘静江. 略论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旅游[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第8篇

1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的基本阐述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在当地旅游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桥山黄帝陵区3000多株千年古柏群,堪称世界古柏的“活化石”,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景区的开发代表了我县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林业特色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明显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带动相关衍生行业的共同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以陕西省黄陵县的旅游业发展为例,通过建立黄陵桥山森林公园来进行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促进我县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化,从而切实促进县域经济的提高。

2黄陵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黄陵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位于陕西省中部、革命圣地延安市南端,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人口13万。黄陵生态环境良好,沮河、葫芦河径流地表,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桥山林区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号称萨陕西省的“一叶肺”。黄陵人文景观独特,境内既有武君柏、龙头柏、黄帝手植柏、掛甲柏,又有秦直道、子午岭、侯庄湫、桥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以及丰富的物种等,这些都提供了黄陵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契机。黄陵县的历史悠久,县内还有很多建设完整的黄帝庙、紫娥寺、万安禅院等历史文化遗址,这些赋予了黄陵县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黄陵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享誉海内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2.1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黄陵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围绕“一核心四区域”的旅游发展思路,推出以黄帝陵为核心,黄帝文化园区和轩辕酒文化园区为载体的黄帝文化游览区;以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和秦直道为载体的森林休闲度假游览区;以侯庄湫、贾塬湫、万亩苹果观光园为载体的农业观光体验游览区;以店头镇和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工业游览区,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中部有黄帝陵景区,通过国家黄帝文化园区打造,设施更加完善。西部依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为主,桥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首个以黄帝养生文化为主题有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由一谷(轩辕养生谷)、一岭(飞龙岭)、一寺(紫峨寺)、两小镇(潮塔小镇、双龙小镇)组成。区内群山环抱,植被茂密,湖泊众多,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地形地貌,物种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空气负氧离子指数高出城市30倍密,且有成熟的休闲、餐饮服务,是生态养生、运动养生、美食养生、健康养生、居住养生、文化养生的绝佳圣地,开园以来,倍受关注。东部有南沟门水库、武君柏、龙头柏、侯庄湫等现有的待开发旅游资源。

2.2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经营现状

从黄陵县的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得出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向四周进行辐射。但是就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来看,还有很多东部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未被开发出来,即使建设已经相对成熟的黄帝陵、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也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对于黄陵县来说,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其厚重的黄帝文化底蕴,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可以通过建设相关的人文景观区,来丰富当地的旅游景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渐慕名而来,对当地经济带来很好的刺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启示和对策

3.1拓宽投入渠道,广泛开展招商引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在进行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断的加大招商引资的活动力度,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我县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能够吸引相关的投资商来进行旅游资源的投资,筹集到开发基金从而更好的进行旅游景点的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将我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与林业重点项目和旅游开发项目等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定点定投、资金捆绑以及项目融合等多种方式来筹集开发的资金。

3.2创新发展思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应该与全县国土政治、开发及综合利用的规划相结合,为景区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从而可以完善景区的建设工作,同时对于正在建设的景点,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和城市的需求来进行,跟上时代的潮流以满足现代都市人们的需要。在景点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重点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并进行相关的主题园区建设工作,从而使园区的活动丰富多彩起来,吸引游客驻足,并保证游客的回头率。在园区的设计和建设时,不仅要根据当前人们的喜好来进行,设计人员还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要能够预见到未来景区发展的模式,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3完善机制创新,大力吸引专业人才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工程是一次性的投入,且成本巨大,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设计人员的水平,保证景区的质量。在园区建设之前,要对当地环境和特点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了解,并根据相关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做出详细的计划,保证施工进行的顺利有效。在景区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来进行规划,因地制宜,尽量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鬼斧神工的建设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安排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工作的监督,确保工作严格按照图纸和计划来执行,保障施工的效率,从而保证景点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保证其经济效益。

3.4促进产业项目建设

促进产业项目建设的主要举措就是建设动植物生态园,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然后将自然保护区努力晋升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还可以着力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抓好省级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为了将所有的项目尽快投入运行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抓工程质量,从旅游的特产、住宿、饮食、购物等方面下功夫,鼓励林场互相之间竞争发展旅游项目,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带动林业发展,还能够创造林区经济亮点。没有自己附加产品的旅游区不能够成为特色旅游区,因此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发展林区的绿色特色产品项目,比如说像鸡蛋、蜂蜜以及蕨苔类的加工产品等,将这些绿色产品整合形成品牌,林业经济和林业生态旅游会共同进步。促进产业项目建设还因为我县林业旅游产业子项目不能满足整体发展需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合理进行林业旅游产业规划,遵循自然规律认真研究林业资源、生物资源,为林业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做出明细规划。

第9篇

摘 要 生态发展区是广东省划分的重要功能区域,大力发展旅游业对该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大量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发展区打造休闲生态文化圈的有利条件,阐明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生态发展区 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化旅游圈 战略

2008年6月广东对全省推进科学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把全省划分为都市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四个类型,其中韶关、梅州、河源三市被划分为生态发展区。生态发展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山区,面积49783平方公里,占全省27.97%,人口约1016万,占全省10.65%。全区地域辽阔,物产富饶,森林覆盖率68.45%,生态和文化资源丰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对生态发展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有利条件

(一)独特的人文资源

独特的人文资源为打造千里客家文化旅游走廊提供了优越基础。生态发展区内拥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客家文化――河源和梅州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地,围龙屋位列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佛教文化――1500年历史的南华禅寺是佛教禅宗,在广东乃至东南亚极具影响力;瑶族文化――乳源必背瑶寨是海外瑶族华侨、华裔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民族习俗;恐龙文化――“南国恐龙之乡”河源是全球恐龙化石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古人类文化――13万年前的马坝人遗址,是人类进化史的重要见证。此外,张九龄、等历史名人积淀了众多文化古迹和动人的故事传说。

(二)丰富的生态资源

丰富的生态和自然旅游资源是打造生态休闲走廊的基础条件。生态发展区拥有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世界地质公园、5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4A级景区、19个省级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区。自然旅游资源拥有三大基地:以丹霞地貌闻名于世的丹霞山和金鸡岭;在省内享有一定声誉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峡谷;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华南最大生态水库万绿湖及桂山风景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雁鸣湖和雁南飞茶田度假区。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生态发展区南邻珠三角,北与湘赣接壤,是珠三角游客通向赣闽腹地和华中地区的重要通道。区域交通网络发达,位于珠三角2小时经济辐射圈内,京广、京九、广武高速铁路大动脉纵贯南北,京珠、广河、粤赣等一批高速公路贯通,多条联通珠三角、潮汕和湘赣闽的高速公路、铁路正在修建或规划当中;而粤北两大支线机场――韶关机场的重开和梅州机场的扩建,将实现半小时直达香港和澳门,为未来成为全国性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四)良好的旅游业基础

生态发展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体系的配套格局基本形成,旅游基础设施较大改善,接待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该区域旅游收入115.93亿元,接待游客人数为2783.93万人次,旅游创汇6118万美元。区内拥有120家的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14家,三星级酒店61家;有旅行社10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家。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为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圈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广阔的旅游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占广东总面积约30%的珠三角2008年创造了全省83%的GDP,居民收入和年消费支出分别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出游能力不断增强,推动这一区域形成了年出游人数达2亿人次的客源市场。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建成,将使整个珠三角地区形成“1小时旅游圈”。随着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和CEPA的进一步深入,生态发展区将在珠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和粤港澳全方位合作中受益匪浅。

(六)难得的历史机遇

近年广东省积极实施双转移战略,重点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为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东省提出建设旅游强省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以珠三角为核心,实行“山区崛起、两翼齐飞”的旅游发展战略。首届世界客商大会,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巨大的旅游客流、人才流及投资资金流将促进生态发展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二、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思考

(一)战略思路

生态发展区要以广东建设旅游强省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动力,依托山水生态和客家文化资源,以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增强旅游竞争力为重点,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加快形成新的旅游业态,构建以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为重点、客家文化旅游为亮点的旅游产业新格局,打造集休闲、度假、娱乐、居住于一身的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凸显出生态发展区集“历史、生态、人文、休闲”四位一体的旅游特色。

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实现旅游业发展从粗放增长型转换为科学发展型、从资源依赖型转换为产业推动型发展,以积极的行动融入珠三角都市旅游圈,形成两个旅游圈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局面,致力于做强做大广东旅游产业,最终实现广东旅游一体化的跨越式发展。

(二)战略对策

1.坚持政府主导战略,高起点规划旅游发展

所谓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1]。生态发展区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广,由于市场力量自动覆盖的领域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打造休闲生态文化圈要实行政府主导战略。

在现代产业体系下,一是高起点规划旅游业发展,从战略高度上加强旅游资源的跨地域协调和旅游产业的统筹发展,尽快编制生态发展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在各相关产业规划中体现旅游功能,把韶关定位为区域生态旅游中心城市、河源定位为旅游产品加工和制造基地、梅州定位为客家文化中心城市;二是实施旅游业政策倾斜,在财政投入、项目引进、用地指标、资源开发、税收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三是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投入,扩大引进外资和民间融资的渠道,重点建设一批4A、5A级旅游景区;四是加强宏观调控和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和自律作用,实行旅游资源共享、旅游管理共担,避免行政壁垒和人为因素造成对旅游业发展不利的局面。五是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运行机制,将生态规划各类保护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把发展旅游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统筹规划,使资源开发、景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旅游精品战略,树立高品位旅游形象

生态发展区定位为华南区域性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胜地,要以文化、生态体验旅游为主导,带动商务、休闲度假等旅游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大南岭生态旅游走廊、千里客家文化走廊”两条旅游走廊和“丹霞地貌、南岭生态、禅宗祖庭、客家文化”四大品牌,扩大两条旅游走廊的市场影响力,致力于四大品牌的深度开发。

以“世界文化遗产”丹霞地貌为中心建设大南岭生态旅游走廊。国家把韶关丹霞山、河源万绿湖等列为优先发展的生态旅游项目,以丹霞山品牌带动周边一批国家森林公园群的生态旅游发展,切实改变该区域旅游资源“有星无月”的局面;融入禅宗祖庭的佛教文化、瑶族风情和古人类文化等元素,形成多元的旅游层次开发;重点挖掘和开发具有少数民族风情和特色的景区,如必背瑶寨的瑶族古韵、瑶族吊脚楼、过山瑶反面刺绣艺术等。

与龙岩、赣南等客属地区联手打造千里客家文化走廊。加强全球客家人士联谊活动和客家文化传播,保持客家聚居村落原生态环境,把恐龙文化、民俗风情和旅游体验相结合,将部分优秀的大型客家风情歌剧打造成为旅游文化精品。如梅州和河源率先打造“客家文化生态区”和“世界客家文化节”两张名片,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客家文化的杰出传承人,推出《艺韵客家》等具有客家内涵的原创舞台艺术精品,举办群众性原生态的“山歌擂台”,通过客家厨艺展示、客家风情客栈推介和客家文化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客家文化的品位。

3.坚持产业整合战略,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旅游业属于依托性很强的外向型产业,综合性很强,关联度较高。旅游产业整合有两个层面含义,一是旅游产业内部通过重新组合,促进各部分、各要素组织结构和关系的调整,提升旅游产业功能,形成旅游发展合力;二是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合作、共生,形成协同发展,创造新的产业功能。

生态发展区旅游产业整合,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一方面要推动机制创新和结构创新,形成灵活多样的市场投资机制,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旅游联合体,构筑特色的旅游产业框架,加快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企业客源、产品、采购、服务等资源的充分共享,优化整合旅游生产力,获取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丰富旅游休闲内涵,实现从单一观光型产品转换为休闲型模式,挖掘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和饮食元素,重点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加大旅游商品制造和生产基地建设;围绕山水、田园、林果、野趣等生态特色,积极开展观光林业、休闲农业、乡村度假、漂流探险等多种旅游形式,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和脱贫致富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优势。

4.坚持旅游一体化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区域合作开发是现代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趋势。以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为宗旨的旅游一体化,符合广东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旅游一体化战略有三层含义:一是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内部资源开发一体化,二是与珠三角地区都市旅游圈市场一体化,三是双圈互相融合,促进广东旅游业整体一体化发展。

生态发展区作为旅游业后发地区,具有后发优势,既要充分考虑与湘赣闽地区同质化旅游产品的竞争,集中优势资源谋求区域旅游业大发展;又要加强与珠三角都市旅游圈的合作,真正形成客源市场、交通接待、信息服务、产品开发等一体化联合协作,重点抓好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大城市的联合,与省内其他游线互补互融,真正成为广东旅游一体化战略构架中生态文化休闲胜地。通过区域合作与竞争,进行联合选线、整体促销,分享珠三角等旅游发达区的信息流、游客流等资源,是生态发展区旅游业参与合作和竞争、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7.

[2]杨宏海.架设深圳与梅州旅游文化引桥.梅州日报.2007.12.19(1).

[3]郭峦.旅游产业整合相关理论探析.产业观察.2009(18).

第10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 旅游与酒店管理 旅游业

就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还是刚刚起步,有很多企业还是刚刚接触、形成这一新的理念,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企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的个体,追逐利润最大化才是其本质,也正是在这一定势思维的影响下,企业人没有发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长远价值、长远意义所在,所以他们不是很愿意这么做,他们更倾向于资金的快速周转,追求暂时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本文的主旨就在于论述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的发展经营中付诸实践,使生态旅游相关的各利益主体全面参与,共同发展。

一、有力的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就要通过各相关利益者的全面参与,共同发展,使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体现,才能使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那么在旅游产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到底如何协调和分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呢,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怎样的问题有待解决呢,以及如何对这些关系进行调整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旅游企业参与进来,当然这些企业可以是外来投资者,也可以是当地政府投资经营或者是当地个体户自主经营,还有可能是一种合作经营等等,没有这些企业的参与,旅游行业将会是一潭死水。因此旅游企业首先是利益主体共生系统中的一员。但是旅游经营者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的,利润最大化是其进行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力,因此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进行监督,从而规范整个旅游行业,使之有序地发展。这样既维护了当地人民的利益,履行了政府的职能,同时也最大程度保证了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广大群众也应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当中来,这样必然可以为旅游活动增添活力,也使广大群众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和权益。同时,旅游者业是利益相关者中的一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获取某种体验和见闻为目的,需要旅游供应商提供的各种服务和产品,当然也包括必备的旅游设施;同时,正是旅游者的消费,使得旅游活动得以开展和维持,使得旅游经营者得以生存和发展。总之,除了旅游企业、政府机构、广大群众和旅游者之外,生态旅游利益主体共生系统中的成员还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媒体等,正是这些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协同发展,使得这个系统持续运转,健康发展。所以,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实现他们的利益。

“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和保护他们的权益,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各个利益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怎样做才能发挥自己作用和功能呢?

二、政府机构应发挥的作用

旅游业是一个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纷繁复杂的一个系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受益群体不是特定的旅游者、居民个人或群体,而是覆盖于与旅游资源有着各种联系的所有个人、群体和组织。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的协调与冲突、权力的制衡、利益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政府机构充分发挥其调控职能,从宏观上引导旅游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编制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实施科学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将生态学原理、方法应用到规划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对生态环境和文化的破坏。政府机构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应进行实地调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将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和具体内容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将旅游设施(如酒店、饭店、度假村、铁路、公路等等)的配套开发与保护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当地人民的利益,才能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进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另外,政府机构还应该严格管理,规范评审制度和程序,监督已经获得通过的规划的切实执行,确保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的各个环节都按照规划实施。

(2)加强立法

第11篇

近年来,州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州旅游开发初具规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拉卜楞、冶力关等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景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州经济的主导产业,对拉动全州经济增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旅游第一次创业。但全州旅游开发程度较低,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充分的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富民强州的重大举措,是旅游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大金融对旅游二次创业的信贷支持,既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有效助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和提档升级,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培育和拓展新的信贷增长点。

二、加大对旅游二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加大信贷资金投入

1.加大对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交通作为旅游活动中时间和费用消耗最大的一项,是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中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而会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全州主要景点交通建设情况,对已立项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及时跟进,避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配套资金不足而造成建设停滞。重点支持夏河机场建设,支持兰州—合作—川主寺铁路建设、临夏—合作—郎木寺高速公路建设,支持麻路—阿拉、合作—冶力关,两河口—阿万仓、临洮—新城、合作—岷县等县际之间、旅游景区之间的主干道公路建设,提升连接旅游景区道路等级水平。

2.提高重点景区项目的信贷满足率。各金融机构要把支持重点景区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信贷投入、利率优惠方面给予倾斜。重点支持桑科景区综合开发、拉尕山景区建设、合作市民族特色旅游街区、冶力关文化广场及游客中心改建、洮州卫城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建设、腊子口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郎木寺AA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天下黄河第一弯”草原新城旅游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峪沟旅游景区综合开发等项目。

3.及时跟进旅游工程配套建设。各金融部门要及时跟进旅游工程配套建设,加大对星级宾馆、城镇电网改造、集中供热、供排水以及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配套工程的信贷投入,重点扶持有特色、有效益的旅游项目,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促进旅游收入增加。

4.支持休闲生态旅游业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依托独特的藏民族风情和良好的高原生态资源,加大休闲度假、体育健身、生态旅游、自驾游、野外拓展训练、“农家乐”等休闲生态旅游项目的有效信贷投入,及时满足休闲生态旅游项目的融资需求。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加强经营管理,凸显服务“三农”的优势,全力支持休闲生态旅游发展。

(二)提高信贷服务质量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旅游资源信息共享。人民银行要通过金融机构联席会议等平台,加强组织和协调各金融机构与政府各部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个体经营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对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进行调研、论证,寻求最佳支持方案。各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不断改进信贷资金管理方式,优化信贷结构,简化贷款手续,提供利率优惠。政府部门及时向金融机构推荐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让金融机构适度参与旅游项目的前期考察、规划及后期开发的全过程。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建立旅游企业项目库和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建立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

2.优化金融网点功能,提升金融服务质量。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旅游业提供优质的消费结算服务。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调整优化网点结构布局,依托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对信誉高、发展前景好、管理规范的景区可试行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形成一体化旅游金融服务。在重点景区(点)的宾馆、商场,推广安装POS机,增加ATM机,优化旅游消费卡受理环境,创建一流的用卡服务环境,为旅游实体提供全方位优质的金融服务,实现旅游业和金融业的互惠共赢。

3.提高信贷服务,增加信贷资金来源。各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旅游企业量身订造投资计划和财务计划,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资金需求。要积极争取上级行对旅游信贷资金的支持,不断扩大资金来源,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创新信贷业务方式

1.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开办个人旅游消费信贷业务,并针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特点,积极探索以未来收益权、旅游景点门票收入和景点资源等为质押的信贷产品,增强信贷资金有效供给能力。

2.搭建“旅游企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三方沟通联系平台,实现融资信息共享。同时,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进一步实现“担保+企业+银行”模式,破解旅游企业贷款难的瓶颈。

3.扩展旅游企业融资方式。各金融机构要根据旅游企业所需资金需求,合理确定企业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对象,扩展旅游企业贷款授信面。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应尽量满足企业信贷需求,国有商业银行要立足县域,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按照不同的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确保项目进度与企业贷款的合理衔接。对散、小经营户或中小企业采取联保方式,解决单体企业或经营户资信不足的问题。

三、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旅游二次创业氛围

(一)金融部门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的有利时机,全力推动旅游二次创业。支持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支撑力强的旅游大项目、好项目。通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改造提升旅游产业、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产业升级。

第12篇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人们只关心当前利益而导致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接待能力远远超出其环境承载力,旅游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许多游客将污染物排放到旅游地,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在人地矛盾日渐尖锐的情况下,旅游业要想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循环经济思想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第一次明确指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即通过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对于循环经济也有一定的研究,例如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指出循环经济将成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十一五”也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全国掀起了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两型社会”的热潮。大同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在其恢复古城面貌后,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本文将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应用于大同市旅游业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即循环生态游,该理论将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一、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主要通过采用无污染技术,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和治理的过程,使整个经济活动实现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从而形成不同的关于循环经济的界定。当前社会上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转变为依赖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减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开展生态工业,延长生态链条,通过清洁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料;最后,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是循环运行模式,即“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模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想通,都强调人地合一,它既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模拟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使经济社会持续循环发展。

二、大同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古都大同,位于山西大同盆地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北邻,南与忻州市相连,东邻河北张家口市,西与朔州市相接,是晋北的门户,华北重要交通枢纽。因其煤炭资源丰富,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有“中国煤都”之称。大同作为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京师,辽京陪都,明清重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大同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围绕“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规划大思路:即以御河为轴线,御河以西为古城,御河以东建新城,古城与新城交相辉映,形成鲜明对比。2015年大同市旅游总收入281亿20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8%,接待国内游客3194万5000人次,境外游客6万5700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6.1%、6.3%。大同市古城面貌恢复以后,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大量游客纷至沓来也对大同市当地空气、水、建筑及生存环境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三、大同市循环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为了协调当地环境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我们应当在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旅游资源,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这是循环经济与旅游的结合点。为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引入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生态旅游。

(一)循环型生态旅游的涵义与意义

循环生态旅游实际上是基于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及再生资源循环,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有效的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它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循环经济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活动。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不仅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的体验,而且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使旅游资源达到最大效用。

(二)循环经济在旅游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通过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废弃物处理等方式实现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在这里主要介绍下清洁生产方式。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实现旅游资源的清洁生产,保护旅游地环境,不仅可以增加游客的乐趣,而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清洁生产是循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从这个角度对循环生态旅游进行阐述。循环生态旅游清洁生产是指旅游产品生产、交换、消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个过程中,减少游客、旅游企业对环境的的负面影响,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原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来处理废弃物,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达到保护旅游环境的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最大的满意,最终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主要的措施包括:生态旅游景区、生态酒店、旅行社等生态旅游企业生产或设计一些绿色产品、绿色客房餐饮以及绿色线路等,最终达到节能减耗、减少污染的效果,实现环境效益。例如在生态景区内主要有产生的废气进行再处理;景区垃圾的分类回收;生活污水再利用;延长旅游资源寿命;减少生态干扰;等等。在大同市一些地方这种模式已初见端倪。例如大同市是著名的“煤都”,煤炭资源不仅对工业,而且对大同市旅游的影响也很大,但在煤炭生产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使得大同市工业旅游落后于其他地方。而如今通过采用循环经济中“资源-加工”模式以及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煤炭清洁生产,从而促进工业旅游的发展。

四、实现大同市循环生态游的若干意见

大同市要想发展循环型生态旅游,首先要将大同市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城市,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开发和保护大同市旅游资源,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一)加强对大同市旅游环境的保护

旅游是最高层次需求,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大同市,首先会对大同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总的评价,要想将大同市建设成为生态型旅游城市,就必须优化其旅游环境,不仅包括景区、景点的环境,还包括城市街道、酒店交通的环境。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而且可以提高大同市环境质量,为发展循环生态游奠定基础。

(二)保护大同市旅游资源尤其是古建筑以及古城墙

大同市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宗教旅游资源、煤炭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其中各种宗教古建筑最能反映出大同市当时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的发展,而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大同市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而且为大同市发展工业旅游提供条件。大同市要想建设为生态旅游城市,发展循环型生态旅游,就要做好各种古建筑保护工作,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发展工业旅游,加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责任感。

(三)重视对大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