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课堂

美术课堂

时间:2022-11-29 04:0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课堂

第1篇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它是非常封闭的,仅靠一支粉笔和语言来完成。如今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形成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而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方式参与,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学生愿学,学得快乐,所以,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尤为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激活美术课堂呢?

―、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和探索,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非常丰富。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可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达到有机结合。电脑多媒体教学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通过图形文字相结合,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家乡美》一课,这是以欣赏为活动内容,欣赏家乡的美景,但教课书上的图片资料不多,光靠老师教学很有局限性,这时网络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将搜集制作的资料通过多媒体并配有优美的音乐,学生可以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下了解家乡的古建筑,也大大的提高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学得快乐。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从天性来说孩子生来就是探索者。他们有着强烈的探索和学习欲望。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奇心强烈,在观察和学习时是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所以在教学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直观的感受。好奇心可以让他们一次一次的去大胆尝试、勇于表现、勇于探索。所以我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创作欲。

三、让学生展示自我,放飞心灵

学生产生了创作欲――是每次创作的好的开始。接下来是如何给学生留空间展示自我,放飞心灵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对于小学生美术教育来说目标是在于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教师要结合美术作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展示”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展示”机会和空间活动。

第2篇

关键词:贵州民间美术资源 引进课堂 引进策略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美术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

第3篇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造思维

The change fine arts classroom instruction pattern, raises the fine arts classroom efficiency

Ma Haidong

【Abstract】If the fine arts teacher wants to enhance the fine arts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efficiency, must change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pattern, obtains from the interest, to sharpen the creation ability: First, reform teaching method; Second, full use existing equipment, object teaching; Third, changes the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 the promotion creation thought development.

【Key words】Fine arts classroom; Educational model; Teaching method; Creation thought

美术教师,要想利用创造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改变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1 改革教学方法

有些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缺少培养才干、开发智力。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美术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

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雕塑课,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 改变单调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美术课堂效率,不但需要做好精心的课前准备,而且准备之外还要选择行之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

在学生学习美术新知识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有时往往就会以讲授为主,相信好多的美术教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我们可根据不同的美术课堂类型,在讲授的基础上,辅于一定的操作,经过读、记、看、想、动等多个环节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美术欣赏课通常会以讲授为主,在初中教材中一年级的欣赏课就是这种以讲授为主并加以一定的操作的这样一种类型的课程。在传授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利用图片、幻灯等直观教具,或介绍欣赏的各种图片及大师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艺术作品的价值。从国内到国外,从中国传统的绘画到国外西洋油画等各种画种都让学生了解。在传授的过程中,因势利导,穿插故事以及学生活动,使美术课堂变得轻松、有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就像在玩,变得乐学、乐听,当然对于这些美术知识也就记得更加牢固了。

第4篇

[关键词]《大纲》;美术;方法

《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 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呼声愈来愈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一种进步。随着教育新时代的召唤,教育迎来了又一次的“新课程”改革,美术教学不容置移地接受着严峻的挑战。美术课堂教学是贯彻美术新课标的主要渠道。能否激活美术课堂教学是新课标改革实施成败的关键。我们学校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当前美术教学的现状,做出大胆尝试,并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激活美术课堂教学呢?

一、构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美术课堂模式,课堂分为两大板块,前半节教师示范、讲授,后半节由学生绘画或制作,这种“教师讲授――学生制作”的课堂模式实际就是“灌输――接受”。这种课堂模式单一呆板,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与教师之间也不够融合,更谈不上课堂能“活”了。在实践中,我们摒弃了原先不够合理的教学模式,运用“引导.体验.创新.想象”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愉快教学、明显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鸟语花香》一课时,在“引导”这环节,努力运用优美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美丽的花和鸟,培养学生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闭上眼睛欣赏《苗岭的早晨》,展开想象,鸟儿在花丛中互相说些什么?之后,让学生体验小鸟各种飞翔的姿态,然后引导他们发现制作花鸟头饰的制作步骤;接着让他们欣赏大量的示范作品,启发想象,让他们创作出有特色、创意的花鸟图案,最后让“花儿”与“鸟儿”对话,表演做游戏,使课堂达到,充分体验愉悦的感觉,这样的美术课谁不喜欢。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过去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一味地采用讲授的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引导发现法、问题法、实践探索法等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设置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应答反应更快。如:在上一年级的《数字变变变》这节课时,因学生本身就对这一课题感兴趣,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字与美术之间的奥秘,在大量的示范作品欣赏之后启发由数字可以联想到其他什么形象,然后让他们用绘画、剪贴等综合的形式表现出来,比一比、赛一赛,谁的想法最新奇,谁的作品最漂亮。

在具体应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外,还应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才能激活课堂。如在课堂上运用电视、录像、范画、故事、儿歌、游戏等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感受力和想象力。

三、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适应,才能激活课堂。过去美术教学过程当老师动时,学生静;而当学生动时,教师静,显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不够融合。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美术的桥梁。师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要坦诚相见、平等相处。特别是教师应放下权威的形象,带给学生亲切、和蔼的面孔。教学形式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采用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创设出充满美感的美术课堂氛围。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以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有便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有便于学生参加各项美术活动。在新课程美术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积累美术的广阔天地。例如:在学习《变脸》中,应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会“变脸”的折纸方法,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我创作出不同的变脸形象,最后让孩子们表演变脸的形式,让课堂气氛达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让美术课堂走向综合

“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是体现美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与其它学科相综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及与其它学习领域相结合,就会使美术教学更有内涵。综合运用各学科之间的链接点,与其它各元素的优点,就会增强美术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学生就会学而不厌,乐而不散,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例如:在一年级实验教材《猜猜我是谁》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新课的二、三分钟中,可以让几位小朋友戴上好看的面具在音乐中表演“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然后出示各种范作引导学生发现面具的特点,以及如何装饰面具,让他们创造性地去表现心目中最喜爱的面具形象,最后师生一起表演“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使课堂推向最。学生在学习美术中体验无比的快乐。像《猜猜我是谁》这节课综合运用了音乐、舞蹈、美术等众多美的元素,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美术课堂才会“活”起来。再如《小小食品店》,可以运用电脑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各种诱入的佳肴、饼干、糕点,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接着让他们小组合作做一盘自己爱吃的点心,然后将做好的糕饼放到微波炉上烤一烤,最后拿出来闻一闻、尝一尝、评一评。整个活动过程,学生学习兴趣一直处于兴奋的最高点。《小小食品店》的教学过程将美术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术新课程改革还刚刚迈出第一步,今后我们将在教育实验中,努力学习,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我们的美术教学必将有新的发展,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1]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38.

[2]绘画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6.

第5篇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 评价 误区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虽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如果在课堂中一味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那也是很遗憾的,尤其是美术课中,一些课堂一味追求推陈出新,从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有效课堂的正确理解。美术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及熏陶的过程,要让孩子从中感受美、创造美并懂得美。而正因为课堂缺少了正确有效的评价,从而让孩子听得云里雾里,结果未能达到课堂预期目标。我认为,在美术课堂中要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应避免以下几个方面:

一、避免话语啰嗦,追求精练

有些老师在课堂中相对比较啰嗦,话特别多,而且也没抓住重点,半天下来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尤其是在评价中,对孩子的作品,说了半天也没搞清楚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也许正是鲁迅先生说的“中庸之道”,关键是孩子接受了老师的评价后不知是喜是悲,一副无辜的表情。记得有一次在听一位老师执教《彩蝶飞飞》时,老师是这么说的:“你的蝴蝶很漂亮,特别是翅膀很大,花纹很漂亮,不过这只蝴蝶的样子是不是太怪了?不太像!”说完孩子一脸沮丧。其实这位老师的话语稍作整改就好多了:“你的彩蝶很不错,如果形体上把握得再好些就更棒了!”同样的意思这次听起来就舒服多了,也精练了不少,孩子对美术课也会越来越喜欢。

二、避免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

小学美术教学应尽量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测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堂评价中,除非必须使用,否则教师要尽量避免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免打击部分同学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正确的评价对学生可以起到促进、改变、激发、稳定学习态度的作用。

有一名学生在完成《我所知道的职业》这一课的作业时,画的是篮球运动员在投篮,我猛然想起他在前一课《我喜欢的体育活动》的作业也是篮球运动员在投篮,我把他的两幅画比较了一下,发现几乎没有差别。学生紧张地看着我,以为我要批评他“没有长进”。我却笑着对他说:“你看,你后一幅画中篮球运动员的眼神比前一幅更加生动,体现了篮球比赛的激烈,有所进步。如果能把运动员的投篮姿势改变一下,我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你可以试一试。”学生松了口气,又拿出一张作业纸认真地画起来。

课堂评价以纵向比较为主,可以使每个学生身上的进步之处、闪光之点被尽可能地发掘,使每一个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对自己充满自信。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努力的前提下,要巧妙地指出学生作业中的欠缺之处,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可发展的方向,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与改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愿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不断被调动,个性及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

三、避免平淡,追求个性

孩子需要新的事物、话语去激励他,让他们有新鲜感。而课堂中我们自己总会不厌其烦地说那么几句:你真棒!你的回答不错。……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话,老师麻痹,连学生也麻痹了,他们好象能料到自己的回答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这些评价。在一次校级美术课堂上,我细心地聆听着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其中说“对”的有20个,“很好”有11个,“你的作品很棒”有10个。这些数据让我自己也很震惊,如果我是学生的话,对老师的评价会作何反应呢?

四、避免哗众取宠,追求实在

课堂中老师为了课本需要把自己装扮得像个舞台演员,让孩子的目光停留,再要求学生也是如此,结果孩子看老师表演,不注重课堂中的技法技巧,轮到孩子时不知从何下手,最后结果什么也表现不出来,让大家都像群众演员一样走过场,老师也不知从何说起,这都是安排不妥造成的,最后草草收场,毫无实在性。有些课堂又追求现代化媒体操作,把学生的作品制作用相机拍摄下来,让学生来评价,有些的确说得不错,而一部分是看着图片着迷,没有实际意义。

评价是为了让孩子提高,如果它只能作为教师课堂中的需要,那是不完整的课堂,而且也绝对不是有效评价的追求,我们应该从美术课的有效性出发,认真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薛法根 主编《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10。

2、张宇《为师——童心更可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

第6篇

[关键词] 美术课堂 情感 智慧 人文 节奏 美

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更好地发挥美术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作为战斗在一线的美术教师,应积极投身美术教学改革的浪潮,并从中挖掘和开发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的“美”,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着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着美。在平时美术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折射“情感美”

美术新教材提供给了美术教师广大的、自由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因此,选择好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是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使“教学内容情感化、生活化、趣味化”,才能激起学生学画的兴致,激起他们美的联想和共鸣。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唾手可得,而这些都可以成为美术课堂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美术教师具备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就能引流出孩子们心灵深处美的源泉。如美术教材《校园里的花》、《我设计的桥》、《地球的新生》等课中,我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看录像、图片欣赏、亲身体会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将生活中美的感受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今日的菜单》,一身厨师打扮的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单”的录像和图片,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单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肴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肴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淅沥的小雨》时,恰巧外面下起了小雨。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由于教师能根据活动目标和学生需求,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了天气资源,在真实鲜活的活动情景中,学生与雨点们零距离亲密接触、真诚“对话”,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真实、丰富、细腻。

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上好一节美术课的首要条件,枯燥的教学内容往往令人乏味,更别说能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了,教学内容只有引人注目,才能让学生一见倾心,才能感染他们,激起他们深层次的情感波澜。美术教学的高明之招是运用生活化、情感化、趣味化的教学内容去唤醒孩子们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美术教师要充分开发生活资源、课程资源,并使其贴近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美术教学活动才能快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设计散发“智慧美”

理想的课堂就是能让师生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要成为现实,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拿出一份优秀的教学预设,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体现着教师对教育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感觉肌理》教学时,学生们对“肌理”两字不甚理解,而且此教学内容看上去单一枯燥。我在教学设计时把肌理变得形象生动,如神奇的线、有趣的点,并及时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各种不同的线、不同的点?”顿时,学生们展开联想并踊跃上台表现,激情肆意。这时,我及时出示带有一些肌理的花纹,让他们猜一猜它是什么物体上的花纹。这样把原本淡而无味的教学内容在经过我改头换面精心设计之后,一下子就变得富有生命和活力起来,学生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发现和认识中明白并描画出了一幅幅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肌理”作品。

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进行美术教学的设计,使美术教学后期的活动趋于更理想化,预期化的目标,使其更容易激发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积极性、燃起教师的教学热情,真正达到师生互动、情景交融的效果。在教学完成后,使课堂参与者能真切地体会到这份美术教学设计散发着教师无限的智慧美。

三、教学活动洋溢“人文美”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重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它更要求我们教师去关注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独特感受、体验和需求。美术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美育”。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去发现、发掘、发扬人文美的精神,使美术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美术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在美术活动时充分体验到“美”无处不在。如在美术欣赏教学时,我尽量运用声色影像来引导学生说出对画的感受、想法,从不批评和否定他们幼稚可笑的感想,而是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消除其种种顾虑,为他们时时都能获得创造的安全感、安慰感,成功感。学生在教师的微笑声中、信任的目光下,久而久之,他们一定会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质疑、讨论、争辩中,获得美术教学活动所带来的美的体验和熏陶。在教学《我也是艺术大师》时,我可以先用课件显示米罗的画,引导鼓励学生从“画面感受”、“画面联想”、“画面手法”等方面说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微笑着不作正面评点,而是让学生互相提问、猜想、应答,激发学生对画的兴趣和理解,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创作灵感。

美术教学活动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它需要在自主、自由、平等、开放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教育环境中得到体现和升华。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条件,创设充满人文美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充满“节奏美”

古语说:“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教学活动是个流动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程序中,应充满收放自如,动、静结合的节奏美感。尤其是美术教学。更应体现其学科艺术性的教学特点。如我在实施美术教学时,常常可以引导学生用“唱一唱、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评一评、念一念”等表现形式动静结合地进行教学。使整个美术教学的程序不至于单一乏味,而是能使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尽情地玩、深情地想、动情地画,来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绘画作品讲究形式美感,美术教学程序也应讲究形式美感。在美术教师耐心的、热心的、充满自信的关注下,学生的身心应享受到那种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愉悦感。整个的美术课堂活动程序也应给人一种张驰有致的节奏美感。这样的美术教学才能给学生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

实践证明,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和革新,重在美术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敢于追求美,善于挖掘美,勇于创造美,不断探索、完善教学的方方面面,构建美的课堂。这样,新课程实施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将焕发出更多美的气息。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美术课;伪主体;伪整合;伪问题;伪评价

号称是科学,却没有科学根据的理论或方法称之为“伪科学”。自诩是铁杆球迷,却跟风看球的人称之为“伪球迷”。那标榜是“美术课”,却忽视对美术学科本体知识技能落实的课,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伪美术课”呢?“伪美术课”伪在美术课堂虚幻的教学内容和表层的教学形式,整堂课只见花里胡哨的形式游走,却难见美术本体知识技能的落实。

一、美术教学中的“伪主体”现象

如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在学生进行素描写生练习之前,请一位学生到台前摆放静物,要求那位学生充分摆出个性。

教师给学生两个石膏景物,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摆出了他的想法。但此时教师却说:“你认为这样摆,漂亮吗?”学生无语,抬头仰望教师。老师说:“我们将景物一个立着一个放倒,可不可以呢?”说完便用刀将其中一个景物放倒,再让那位学生摆“个性”。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摆出了新的静物造型。没想到老师又有了新的“建议”……最终,学生在台前的“个性”展示完全被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取代。以上“包办代替”的案例,我们暂且用“伪主体”现象来表述。表面看,学生是主体,却不知暗地里这种学生主体又变成了老师“唯一”。

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深层剖析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才有可能避免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产生,也才能避免“伪主体”现象的出现。

二、美术教学中的“伪整合”现象

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殊不知,不恰当的“整合”,会失去美术课本来的学科特色,如一堂以“风”为题的绘画课,教师往往会介绍与风有关的文学素材,在诗歌、散文、词汇、歌曲上大做文章,之后,就让学生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风。像这样的整合,没有教给学生怎样通过视觉艺术去观察、记录、描述和表现“风”。而美术本身的认知才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从根本上说这堂课已经偏离了美术课的基本意义。

类似这样的情况,归纳为四种现象:科学课倾向、故事课倾向、活动课倾向、品德与社会课倾向。就此,教师有必要对施教内容进行取舍,重点讲授其美术造型和色彩领域的原理等。

三、美术教学中的“伪问题”现象

不论教还是学,我们都期待有意义的设问,这里强调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不要制造伪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建议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要有梯度,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思维水平为依据。避免指向模糊的设问,应考虑知识梯度、学生的认知梯度而设计问题。

这里借用一位老师的设问:“刚才大家看了老师展示的图片资料,现在,请同学们谈谈我国不同时期泥塑的特点?”这个问题太大,从几张图片跳跃到不同时期泥塑的特点,一个老师都难以说清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中心。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不同教学领域有不同的目标,我们要考虑和关怀学生认识水平和美术技术上的表达能力,着眼于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

四、美术教学中的“伪评价”现象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一般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总结性评价,综观一些课,我们不难发现,结课环节的评价作用已失偏颇。

1.真评价还是争评价

一节美术课到了评价环节。学生踊跃举手,但事实往往是:学生只会用“好”“美”等字眼来评价。因为他们却找不到评价的立足点、着力处,所以只能用“好”“美”等字眼来评价作品。这种评价缺失内容,而实效的责任在于老师。

2.真赏识还是假表扬

大凡是教师,都曾听过罗森塔尔的赏识教育实验――把丑小鸭转变成了白天鹅的故事。受到这类故事的启发,很多教师把表扬当做随意赠送的廉价商品。学生其实相当精明,他们一旦对“你真棒!”的评价方式嗤之以鼻,再想唤起他对评价的热切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老师滥用表扬比不用表扬效果更糟糕。

3.过程还是终点

美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高质量的创意,没有良好的知识技能的配合是不能形成优秀作品的。但很多教师在评价环节往往以“同学们,你认为哪张作业最好?”来发问,让学生选出最优作业。对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忽略不计,不能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例如,课前准备环节、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等都是评价内容。

知识与技能是美术学科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功能生发的基础,忽略学科本体,将使美术学科教育不复存在,也将使教育功能无从谈起。美术课之所以为美术课,就需要美术课再整合,再拓展,但又必须坚持守住一条底线――美术学科本体知识的落实,去伪存真,回复美术课的本来面貌。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2]仲信生.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中国美术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2002-2006.

第8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对每个孩子都很重要,如果在一节美术课的开始,就能让学生充满兴趣,那么学生们就会热情高涨的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多媒体在这一方面辅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导入生动形象的图片,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把形、声、情、境熔于一炉,来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在第八册美术《千变万化的帽子》的教学中,一开始,我就向学生宣布先开个“化妆舞会”。随着电脑里播放的一阵轻盈欢快的音乐,屏幕上出现各种小动物在蹦蹦跳跳,开晚会的热闹场面,同学们也纷纷上台,领取老师自制的面具后翩翩起舞。这些面具中有美丽可爱的童话仙子,有面目狰狞的妖魔鬼怪,还有各种模仿动物的面具,美得动人,丑得可爱。新奇、好玩又刺激,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过来,脑海中马上出现各种有趣的童话故事,思维都凝聚在一起,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二、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突破难点

在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有时单纯的讲解显得很苍白无力,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的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深入浅出,直观形象,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

如:在教学《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一课时,由于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不够强,因此,对汽车的认识也很浅显。为此,我们可以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首先是各种各样的汽车,名车欣赏,一辆接着一辆,在外观和造型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还可以到网上寻找收集各种有关汽车性能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各种汽车的各种性能。当这些汽车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汽车的世界里,这时学生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轻松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并使学生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是来源于美的启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果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运用多媒体,进行启迪诱导,就会很好的激起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卡通画》一课中,我开头就播放动画片主题曲,并把歌词展现在大屏幕上,方便学生跟着一起唱,从而调动课堂气氛。接下来出场的奥运福娃更是引起学生们的欢呼,这时我与学生展开了互动谈话,话题有“你为什么喜欢福娃”、“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并设问“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卡通明星?”,学生们都争先恐后拿出了课前准备好的物品。这样,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同学们欢呼起来,迫不及待的想来尝试一下,此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配套音乐,并开始启迪、诱导,使学生们在所扮角色的引导下,开始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这样经过几分钟的情境体验,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第二个教学环节。

四、运用多媒体,升华情境,总结提高

作业展评、课堂小结,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自己的美术成果充满期待,总希望自己的作业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因此,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会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真的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第9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现代化;分层;创新

新课改中强调指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这也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美术的创作、欣赏和评述的活动中来,通过自主地观察、理解、思考、分析、创作、判断等活动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尊重学生主体,提高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中提出的重点教学理念,其中,将师生各自的教学角色进行了重新的界定,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其课堂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诱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发现并解决教学问题。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也会从旁指导,采用设问或者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发现美术作品中隐含的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欣赏作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主人翁意识。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生自主思考之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既能让学生之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二、正视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对于同一个美术作品,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智”的现象。所以,一方面是“仁者见仁”的现象,导致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判断没有唯一固定的标准答案,每一位学生在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会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言,并充分地尊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其中,即便是有大相径庭的答案,我也会耐心听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和感受。答案的正确与否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认识、观察和思考作品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束缚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摩擦中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另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事实,导致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我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更好地解决“学困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教学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得。

此外,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我还设置了以完善为目的的分组辅导,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观察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提高其观察力、感悟力和创造力。

三、结合现代技术,提升美术课堂容量和质量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它给美术课堂带来的不单单是教育手段的变革,更是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信息呈现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深受师生的喜爱。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传统接受式教学形态的局限性日渐突出,而多媒体这种结合文字、动画、信息,图像的教学手段,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形式的不足,提升了课堂容量,攻克了教学难点,给予学生更加强烈的感官冲击,提高了学习注意力和效率,而且还为美术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让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千好万好,也不是万能的、完美的,也都不能完全取代了传统教学形式,它作为一个优良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实际教学中起什么作用,主要看教师怎么应用。因此,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适时、适地、适量地应用,才能收到实效。

四、彰显学生个性,充分体现美术的创造乐趣

在中学的诸多学科中,美术被公认为是一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最有成效的科目之一,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让学生体会创造的乐趣是每一位美术教师责无旁贷的。在教学中,首先要大胆突破和尝试,创新使用美术教材,启发学生创造性;其次要实施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正是由于每一个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才造就了如此缤纷的世界,这个性就是创新的前提;最后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切创新都是从无到有,只有敢想,才能创造。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美术课堂 美术教学 农村中学激发兴趣

作为美术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大背景,我深知城乡差异之大,更觉美术课堂改革步履艰难。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使我们的教学观念也为之焕然一新。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遇到许多难题,诸如学校对美术课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教学用具和硬件设备,课堂缺少参考资料,大多数学生没有必备的学习用具,学生知识面窄,问题意识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美术新课标重视学生有效地传承文化,使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倡导下,不仅要使教学效率提高,而且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正确培养。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总结了几点适合山区孩子美术教学的经验。

一、打破老模式,创设新课程

以往的美术课堂是老师讲学生练,老师总结学生评,这样容易使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兴趣。培根曾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其一,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尽可能地想尽办法没计教学情景,安排学生在美术教室内分小组团坐,组长为代表前坐,中心为活动区,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二是教师角色的转换,适当时候扮演弱者向学生求助,这样就把自己的位置由台上转到了台下,把学生由台下请到了台上,让学生当主角我当配角。能让学生说的我尽量不说,把课堂讲授变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不懂不会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公开的提出来,再由学生商议解决,到最后我再进行点评或总结。课堂上我只起点拨和引导的作用,融课堂争论、讨论等形式于一体,最大限度的使课堂气氛活起来。例如在讲《艺术与科学》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分为两个组,选出一个主持人,通过辩论、抢答、列举生活实例、展示作品等方式激励学生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总认为学生做不好,说的不够具体,只想伸手代替。但当你真正让学生说的时候,他们说的还是非常好的,从中学生也有了很大的收益,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二、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我总是尽可能的多想办法,让学习方式多样化。把歌曲、舞蹈、乐器演奏、演讲、诗歌等形式引入课堂。尽管美术不同于音乐,但我还是在课堂上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用夸张的手势加强语言说教的效果。让诗歌和绘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时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手绘线条的表达方法》这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手绘线条来诠释诗歌,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向青天”“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等。虽然学生的线条还很稚嫩,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能力,而且让他们觉得这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结合山区特点,开发教本课程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作为山区的孩子,远离喧哗的都市,远离图书馆、博物馆……他们失去了太多和艺术邂逅的机会,但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能随时随处触摸大自然的肌肤,能在大自然中探寻“活”的艺术。对校本课程我费了一番心机,结合本地特点,我把树叶装饰画、根雕、卵石画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

1.树叶装饰画,对树叶进行“选美”,挑选出一组树叶,选取花片叶或局部肌理进行创造想象,尽可能见仁见智、迂想妙得。同一片树叶根据外形、色彩、肌理可以作为某动物的局部,也可作为某风景的一角。既可作为独立的装饰小品置于墙面、案头,也可用作贺卡、书签等。总之,要打破时空的局限和思维的框框,追求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百花争艳。

2.根雕。山区是艺术的滋长地,那些山荆根、柿树根等盘根错节的不知名的树根,就更成了根雕的上品。可以说,根雕艺术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想象的空间。

3.卵石画。每学期我都抽出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溪边、小河中采集各式各样的鹅卵石,然后启发学生根据石块的不同形状进行创意绘画,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收效甚好。

四、搞好学习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

1.在课堂上搞好作业自我评价

(1)逐一评价。即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美术欣赏知识,从构图、色彩、思想内容、审美价值等方面分别评价。教师可根据作业的要求,适当制定些评价标准,让学生参照。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小组范围内讲述,也可以对照标准给自己的作业打分。

(2)对比评价。对比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操作,教师可选择一张学生作业作为参考,并指出优缺所在,请学生与其比较,给自己的作业一个正确的评价。

(3)综合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或全班学生进行互评,相互提出在自我评价中遗漏的优缺点,最后老师给与总体的综合评价,使评价更为客观全面。

2.设计美术学科课堂激励卡(表格略)。

学生在上课时如果在某一项表现特别突出,老师就在激励卡的对应项目内划分,最后签上老师的名字和日期。学期结束时,它将作为学生是否表现优秀,课堂学习是否积极的重要依据。课堂激励卡的运用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课堂上有很大的反映。学生为了得到老师亲笔签名的激励卡,上课争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3.运用好美术学期评价表

美术学期评价表是以学期为单位的,每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采用分层填写的方法,学生本人先给本人下正确评语,接着是同桌给自己下评语。接下来是组长下评语,课代表下评语,最后是老师给课代表下评语。基本形式采用层层监控式,侧重于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态度的评价。

第11篇

一、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用生活的经验参与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中学美术教育不是专门培训美术业人才,而应该是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中的一切对他们才是最真切的和最精彩的,因此应该把生活融进美术教育教学中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和了解五彩缤纷的生活,拓展他们的视野,在接受自然美熏陶的同时,使之为创造艺术美打下基础。如:自然界的一片叶子、一块石子、一个器皿、一片湖水、田野间的麦浪,大山深处的一轮朝阳,甚至我们自己的手和脚等,经过学生的画笔都会成为一幅幅最精彩的佳作。生活中会有许多使人难以忘怀的事,如:与同学的生日聚会,上学途中看到的车水马龙,赶集天的农贸市场、休息日放上蓝天的风筝等等,这些生活片断就可以成为学生创作的最佳题材。让学生在平日里注重积累自己感兴趣的生活画面,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回忆生活点滴来进行创作,这样一方面养成学生良好的创作习惯和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教学,是那些让学生闭门造车、到处抄袭和模仿的做法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出发,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进而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让“乡土”走进美术课堂

近几年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中学美术教育掀起了以乡土美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热潮。因为美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美的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造美。当课程涉及“乡土艺术活动了解”、“乡土造型艺术”、“乡土表演艺术”和“乡土艺术展览”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挖掘乡土艺术中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民俗文化中有苗家的刺绣、端午节的跳花、舞狮子等表演等,我们可以用拍照、录像和画速写等方式收集素材,这是刻不容缓的,这是我们做课件收集的一手材料。课堂上可让学生将这些活动场景进行模拟,有的运用于绘画,有的运用于布贴,有的运用于版画,或者表达自身的观后感受及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实践创作能力。了解民俗风情这些乡土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让学生用心灵去体会母体文化的民族特性,使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灵活运用己有经验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源于乡土,源于民族,让学生体验文化、模拟生活,引导学生用美学理论解读生活,内化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对美的体验。

三、让音乐走进美术课堂

美术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时刻相伴相依,都会把美撒向人的心灵,为人类精神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音乐的美来自听觉;美术的美来自视觉。他们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 莎士比亚说:“美,是从生命内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乱混沌。”在美术课上,我们常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我们平常都说听音乐,为什么在美术课上可以说是“画音乐”呢?那是因为音乐能创造气氛,引发联想,从而提供了我们不竭的创作源泉,借以获得创作的题材、激情和灵感,使我们可以把音乐中听觉的间接形象转换成绘画中直观造型的艺术形象。因此,我们就可以“画音乐”了。 比如我在给学生欣赏我们贵州的民族服饰美时,我就给学生先欣赏歌曲《毕节,我可爱的家乡》,学生在优美而又有浓厚苗族风情的旋律中,对学习内容就有了更深的领悟。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向日葵》中的色彩练习时我先组织学生欣赏《欢乐颂》,要求他们运用自己所能联想到的形体、色彩、肌理等美术语言,根据歌曲的旋律,把自己对歌曲的感受绘画出来。于是,看似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就变得像音乐一样活跃而又富感染力了。

四、让游戏走进美术课堂

在中学美术课教学活动中,游戏活动的融入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化、教学趣味化,这对提高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可以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游戏的过程是让学生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玩”,激发学生好奇心、想像力和创造力,体验一种“精神探险”所带来的乐趣。如:在有关色彩的教学中,如果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解,学生们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我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这样做: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的彩色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瓶内,再拿三个瓶,一齐放在讲台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空瓶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瓶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哇哇!”声来。同学们像看魔术一样聚精会神,兴趣很浓。我演示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让他们自己调出所有的间色来。我再进一步把问题深入:调配“间色”的两种原色的量的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最后再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调出的颜色涂画在纸上再剪下,贴在预先安排好的“色轮图”中。这样,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牢记了色彩知识,学会调色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让“美”走进美术课堂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育学不仅是辩证、灵活的科学之一,也是最复杂、最多样的学科之一,教育学更是一门艺术。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枝奇葩,以其独特的形式铸就独特语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伴着新课改的脚步,美术课教学给每位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美术教学要求教师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摒弃教师灌输,学生接受,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新的教学模式。

美术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种思维特点和创新思维、创新想象有密切关系,所谓创新思维包括思维的独立性、流畅性、敏锐性等。创新想象在一定程度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依赖并经常训练这类思维。

美术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美术课上学生有多一半的时间用于绘画、制作和欣赏,它是一种智慧技能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家李政道曾说过:“点、线、面、黑、白、灰、黄、红、绿最简单的因素营造极复杂的绘画……”这句话说明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道理,创造和超越是美术的灵魂,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它也说明了美术实践智能型操作的特点。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又瞬时变化。要完成作品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由于受学习空间和上课空间的限制,教师应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有客观认识。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美术教学不能再追求教会了多少善于模仿的乖孩子,而应深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美术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

要大力培养美术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能引发创造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重点在于开其心窍,心有所悟则精神振奋,思维流畅。还要教授基本方法,通才可求变,得心应手。让他们看到成果,有成果才能增强信心,激励进取,将学习兴趣引导到创造活动本身去。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边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要想完成美术教学目标,需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构思才可实现。如儿童绘画构图并不依照成人法则,而是随心所欲,看似有悖常理,但效果极其生动,趣味无穷。教师在教授绘画构图时在启发学生遵循法则外,更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处理,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采用独特新颖的形式去处理。在命题创作中,引导命题的含义,启发他们对各种选材进行取舍,思考各种组织方式,各种表现方法,灵活的进行处理。这样创作的作品才新颖、独特。在美术教学中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比比皆是。

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自由、温馨愉快的学习气氛。美术是美好快乐的,美术课该是轻松自由的。师生之间可以合作,教师可当学生的头像写生模特儿,学生形神兼备地描绘表现形象。也可以实行“学生老师”的教学形式,给同学上台表达的机会,教师让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体验、理解、认识等进行大胆陈述,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当老师的过程中更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更佩服老师,服从老师的指导。同学之间更易合作,在美术课上,四五十个学生集聚一堂,教师很难扶到每个学生,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水平高低,合理搭配学习小组,优势互补,互相尊重,互相提高,培养学生协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应鼓励学生敞开心扉,释放情感,将内心世界用独特的方式展现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将之强化完善。

要注意评价导向。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想创新型人格发展。在这其中更新评价观念尤为重要,比如评价美术学习的效果,以往只关注作业如何,并以模仿的相似为优,把学生引导到离开样子就不能走路。以创新教育观念评价效果,应该既包括评价形式美感和思想表达程度的画面效果,更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做菜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合理有效程度取决于对教学的认识程度。我们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广阔世界。